幼儿学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21 19:4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学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学数学

篇1

一、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数学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思维特点,而采用重复灌输的教学方法,使幼儿感到枯燥与乏味,大大压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纲要》指出:“游戏不只是教学借助的一种手段,游戏更有它自身的价值,应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而且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数学活动中应充分运用游戏这一手段,将数学知识和游戏巧妙结合,把游戏引入每一节课,以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提高幼儿的学数兴趣与能力。

幼儿园的教育游戏丰富多彩,有娱乐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操作游戏、语言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数学教育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还可融入到其它形式的教育游戏活动中。如,在“超市”这一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在“抢椅子”、“玩扑克牌”的娱乐游戏中,幼儿可以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高楼大厦”的建构游戏中,幼儿选用积木进行游戏,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又如:在教幼儿学习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时,可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玩“青蛙投篮”的体育游戏来达到对加减运算的认识。首先,准备投篮板,板上贴10以内数的加减算式或1―10各数的图片,准备小球,球上贴有1―10各数或10以内加减算式的图片。然后,让幼儿都戴上青蛙头饰,游戏开始,幼儿在网篮中取一球,听口令以蛙跳动作向前至投篮板,引导幼儿根据手中小球与投篮板的对应数或算式判断投篮。这样的游戏,既能让幼儿学习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又能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幼儿的敏捷性和弹跳力,使幼儿轻轻松松就学会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学数学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幼儿是怎样思维及如何形成数学概念的。研究表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依赖于动作和具体事物的特点,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外部动作逐渐内化于头脑中的过程。因此,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式的探索来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手操作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上的运用,将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动手操作是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运用最多的手段之一。比如:笔者在教幼儿学习5的组成时,把活动设计为“分小鱼”,上课之前笔者为每位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是:每人5条小鱼,一个分类盒,一张记录表。活动开始,笔者出示小鱼和鱼缸,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把5条小鱼分别送到2个鱼缸中,看看有几种分法,要求每一次放到鱼缸中的小鱼要不一样,并把每一次分的结果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笔者宣布开始后,幼儿便高兴地开始分小鱼,他们一边分一边记录,积极性非常高。就这样,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了5的组成,他们知道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这4种分法。同样的,在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活动中,幼儿也是通过操作,知道了鱼的长度的不同。

在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中,笔者都会为幼儿准备一些可操作的材料,使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就在我们身边的数学奥妙。笔者不是简单地向幼儿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幼儿自发地积极地对身边的物体的数量与形状、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好的开端,幼儿也就能轻松地学习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了。

三、通过展开讨论,引导幼儿学数学

《纲要》指出,数学教育活动要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篇2

一、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宜

幼儿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教学必须是简易的、直观的内容。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术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选择那些以幼儿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掌握的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性思维,要借助于具体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数学教学尤其要做到这点。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增加教材份量,以免让幼儿感觉难度大,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内容也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提不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生活性。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幼儿所熟知,也容易被幼儿理解。比如,在数字教学方面,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页码,房子上的门牌号码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用的,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此外,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系统性。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幼儿数学教学。如数的教学,刚开始让幼儿认识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然后可以适当的让幼儿接触加法和减法。

二、幼儿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自觉观察的习惯,在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粗浅的认识。如,安排幼儿玩商店买卖活动时,要牵涉到钱币的兑换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运用了加减运算,并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数学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知识水平,在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上,适当的增加一点内容,让幼儿去探究,才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会问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周围的每一个数学教学资源,幼儿吃点心、水果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轮流来进行分配,可以让他们进行运算以及等分等思维。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家位于第几层第几间,班级在第几层,操场在班级的哪个方向,能使幼儿区分方向、了解序数。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的生活实际来渗透教学,这样能让幼儿轻松地获得知识又能使幼儿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幼儿数学教学中要贯彻游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幼儿爱玩,爱游戏,因此应充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在玩中乐,在乐中学到本领,发展智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知识本身很枯燥,要运用游戏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游戏要精心设计,应该根据幼儿特点,选择一些幼儿容易理解又能让幼儿掌握知识的游戏活动,游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解决出现的数量关系。这样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获得游戏的答案,还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游戏的设计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过分注意游戏中的花样,而忽视学习数学的内容。游戏的设计要始终围绕一个目的,就是要促进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对于游戏教师也要做出评价。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表现好的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并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实际操作中进行幼儿数学教学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从自身内部构建数学关系的。”即是说儿童是通过摆弄物体和操作实物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幼儿好动,只有让幼儿自己动手,自己操作,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的空间,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学生操作材料的存放地,如积木、天平、七巧板等。当幼儿操作这些东西时,教师可以发问,你可以用这些东西做什么,你怎样去做。如幼儿用积木搭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问:“这些积木除了能搭平台外,还能做什么,做给我看看?”教师不能简单的告诉幼儿方法,要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反复操作,试验。当幼儿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后,教师给予鼓励与支持并作出相应的指导。再如,教幼儿认识时钟时,可以先让幼儿观察时钟的结构,整体上感知,然后用画笔画出钟表,在画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区分时针和分针,并了解它们的作用。不断地让幼儿变化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教幼儿认识时间。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幼儿很快学会了认识时钟。

篇3

幼儿数学内容虽然粗浅,但内蕴匹配,如自然数1~10从小到大的顺序关系,加法和减法存在的互逆关系,大小长短等量的比较中存在着传递关系。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存在着对称关系。数学关系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逻辑数理知识,有利于幼儿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孩子是在活动和好奇中成长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启蒙应该让孩子在情感动作思维等方面感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认知数学的需求,遵循年龄和思维发展特点,可尝试下列方法:

1.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和数量关系,都以一定的形体存在于空间。在生活和环境中引导,如几点上床,几点睡觉,家里有几个人、几个房间,摆放碗和筷子,整理物品玩具,上下楼,进出门,感知树干粗细,马路宽窄,楼房高低,车辆多少等。

2.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过早的强调图画表象和抽象符号教育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纯粹记忆,而提供操作材料不只是停留在教师将材料进行短暂示范,而是让幼儿手脑并用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的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思维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材料操作中感知,如提供纽扣、瓶盖、珠子、图片、积木、彩纸等让孩子在摆、配、穿、拼、搭、连等过程中比较。

3.幼儿天性好动,好玩,游戏活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幼儿生活内容以游戏为主,游戏是幼儿的兴趣,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游戏中渗透,如拍手、拍球猜图形、翻扑克牌等可带有比赛、猜想、变通性。

4.在横向联系中延伸,如:

手:一只手,两只手,一双手,一样大。

腿:一条腿,两条腿,一样长,一样粗。

拍皮球:大皮球,圆又圆,拍一拍,跳一跳。

好朋友: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

篇4

幼儿数学的游戏化教学,是让幼儿参与到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去,在游戏中不断积累数学知识,是通过的数学游戏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游戏设计要有趣味性

幼儿园小朋友由于年龄较小,不能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对于抽象的数学,更是觉得枯燥乏味。通过观察我发现,在班级里观看动画片时,有相当多的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种现象说明小朋友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我在中班“小动物排队”的教学过程中,把卡片都制成作卡通图形,并在图形上写上具体的数字,让小朋友根据数字的大小进行排队。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活动,可以使得幼儿的注意力得以充分提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击鼓传花”、“超市游戏”、“找朋友”等一系列有趣的游戏来帮助幼儿练习数数的能力,促进幼儿目测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内容的针对性

数学教学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可以让幼儿动手进行材料操作,可以让幼儿运用想象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可以让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可以让幼儿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游戏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

在数学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游戏的针对性,要了解幼儿的不同水平开展游戏,即针对不同的幼儿要有不同的目标。例如:在“变成一样多”的游戏中,我给幼儿提供数字卡片时根据幼儿的情况不同分层次提供: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差异较小、对应排列的数字卡,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提供数量差异大,且不对应排列的操作卡,这样使得具有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发展。

三、游戏开展的可操作性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萌芽时间,概括分析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在设计数学游戏时,应给他们提供合理的、便于操作的材料。比如: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时,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些画有小动物的卡片、卡纸、数字印章以及皱纹纸。孩子们通过“根据动物的多少给卡片排队”、“根据动物数量用印章做数字卡”、“根据数字卡片做纸球”等游戏,很快就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在这个游戏中所用的材料均容易准备,而且游戏也便于幼儿操作。

四、游戏形式的多样性

数学教学游戏可分为操作性游戏、情节性游戏、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竞赛性游戏等多种形式。在编制教学游戏时,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与要求,选择性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比如设计小班幼儿的游戏应以情节性游戏为主,适当加以智力性游戏,游戏时应以一个主题贯穿整个游戏,游戏的过程不宜太新奇,规则也不能太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情节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幼儿更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大班幼儿学习“分小鱼”时,我设计了“分小鱼”的情景游戏,我扮“猫妈妈”,幼儿扮小猫,把4条小鱼分到两个小鱼缸里,可以怎样分?在活动最后又设计了“分水果”,最后“猫妈妈”奖励“小猫”们吃“鱼”。我在这一系列情景中,渗透学习了4的分成。

篇5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概念学习;数学应用能力

有些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价值和功能、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机制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以下是有关幼儿数学教育的几点想法,以期能提高幼儿教师组织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明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2012年10月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有三个: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二是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三是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这样一种表述的方式缺乏一定的概括与高度,另外,逻辑性方面也不够强。笔者认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一是使幼儿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和有趣;二是通过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三是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听过一堂有关分类的数学课,老师先把一些大豆、花生混在一个盘子里,请小朋友们分开来,分开后问小朋友为什么要分开,小朋友回答道:“这样就不会乱了。”“这样看起来好看些。”“这样看起来整齐些。”老师适时提升幼儿的想法:“对了,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把东西整理好,看起来就不会乱七八糟了。”在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把小朋友带到午休室,请他们把一堆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衣服和裤子分开,小朋友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老师最后请小朋友自己说说,怎样把今天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当然,小朋友的回答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教师设置与生活有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学习有趣、有用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乐趣、价值,提高了幼儿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准确定位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言下之意,数学是最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数学这一课程来实现。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这可以从奥数、珠心算、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等课程很有市场,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这一点上看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数学是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种作用不能被无限地扩大,数学对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仅仅体现在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就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具体包含了计数、计算、推理、归类、排序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计数、计算、推理、归类和排序等数学思维能力。它并不能促进幼儿语文思维能力、音乐思维能力、美术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语文的思维包括了分段、归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阅读、写作等,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对音乐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更难以达到了,如音乐中的歌曲创作,其依赖的是一种声音形象思维,这种能力只能主要依赖于音乐课程进行培养。

三、幼儿数学教育应注重保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不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非常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假如通过幼儿数学教育,并不能让幼儿产生数学的兴趣,反倒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于有一种恐惧感,这样的幼儿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在实际幼儿数学教育中,由于幼儿园老师数学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如幼儿数学教育形式、要求等方面小学化;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如认识不到不同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受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影响差距很大;在实际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等原因,结果是一部分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常常体验一种挫折感,数学学习效能低下,数学学习动机减弱,最终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

下面这个教育案例或许会让人们明白幼儿是如何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的。

有一次,笔者给孩子们讲用凑十法做数学题目。多数幼儿已经掌握了,只有个别还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所以很多幼儿都已经不耐烦了。这时,笔者说:“金佳,汪小辉,郑茜,我讲这些就是专为你们讲的,你们还不认真听,班里还有哪个小朋友不会用凑十法呀?” “还有张佩佩!”(均系化名)金玲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弄得笔者真的哭笑不得。的确,他们四个人是我们班数学学得最差的,数学反应比较慢,以至于在小朋友头脑中形成数学差生的印象,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特别不喜欢上数学课,每次上数学课都想逃避。有一天小辉知道第二天要上数学课还借故不来幼儿园。

四、了解数学概念学习的两个水平

概念学习有两个水平,一个是表象层面的学习,二是本质层面的学习。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表象层面的学习,所谓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头脑中有电脑、房子等与图像有关的形象,救护车警报、歌曲旋律等与声音有关的形象,还有醋、酱油等与味道有关的形象。表象层面的学习指的是通过学习能掌握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与其他事物作出简单区分。而本质层面的学习指的是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能与其他事物作出严格的、准确的区分,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掌握。

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概念的学习能达到表象层面的掌握就可以了,目标就达成了。但我们许多幼儿教师由于受到中小学教师概念教学的影响太深,无意识地模仿中小学教师那样来教幼儿学习概念,即要求幼儿达到本质层面的掌握。当教学不成功时,便会产生一种挫败感,或成为许多幼儿教师的困惑。有一位老师因无法让幼儿理解什么叫“平行”,无法让幼儿掌握梯形的概念而苦恼。

篇6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 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 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 、加减法、 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 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如中班讲了5 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 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 以内的数的认识。大 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 “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 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 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 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 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 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 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 。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 时, 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 ,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 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 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 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 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 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相邻数 :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 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 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 并会判 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 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 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 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 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 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 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 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 面提高。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 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 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 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 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7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对我们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做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但进一步的进行探索,笔者觉得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赋予生活以教育,同时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教育。传统的数学学习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但是幼儿的主体性和幼儿的兴趣确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本位主要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探索如何让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将生活中的内容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同时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的灵活。

关键词:

生活教育;数学;教育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同时也提倡让教学更贴近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引导我们寻找生活中的教育元素来形成教学来源,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利用相关资源进行一些随机教育等,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为孩子的将来服务的,让教育养成孩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善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应该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引,努力实现教学材料、呈现形式的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不断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充分运用幼儿的经验潜力进行建构主义意义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学得主动、轻松,幼儿的个性、特长才能得到自由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才能真正获得应有的认知经验,并学会在生活中进行运用。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演绎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但又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数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严谨性和理论性。在我们目前幼儿园的教材中,有很多教学素材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距离,幼儿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改编和重组学习材料,将复杂的知识间接的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例如,小班数学活动《过生日》,该活动的主要目标是:(1)知道不同的小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品,能帮助小兔将食物分给小动物们。(2)能用相应的点子数量来表示实物的数量。(3)体验为小兔准备礼物的乐趣。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用相应的点子来表示实物的数量,但是整个活动主要以过生日为线索来开展,让幼儿为小兔数一数小动物送来的礼物数量,同时用点子来做好记录,有了这一线索,整个活动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同时也贴近了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也能学以致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为生活服务,同时也挖掘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元素来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的。

2以幼儿为本,使数学教育生活化

有相关的研究表明:“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也就是说孩子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首先是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将要学习知识和自己的已有知识相关联,因此,如果我们的学习材料或者学习内容已经与幼儿的已有知识相关联时,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为幼儿提供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操作材料,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又不失数学应有的严谨性。那么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值得探索和摸索:

2.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和拓宽的,完全陌生、缺乏相应知识准备的学习,幼儿难以把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且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南瓜爷爷找邻居》中,本次活动的设计主要从幼儿的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感兴趣,乐意按提供的线索积极思考。能观察发现图上的线索,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本次活动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主要提供了一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菜,并且先请幼儿从蔬菜的外形进行猜测,让幼儿现有一个知识准备的过程,在活动中,以南瓜爷爷找邻居为线索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学习,让幼儿理解了什么是邻居,什么是蔬菜以及蔬菜的分类等,这些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像类似的活动都能帮助幼儿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特征等。

2.2设置悬念,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靠幼儿的模仿和记忆,也需要幼儿自己进行探索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结果,这样幼儿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的牢固,同时效果也会比较好,幼儿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设计数学活动《去松松家玩》的集体教学活动时,该活动主要引导幼儿学习aab和abb的排列方法,在活动中,笔者借助绘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延伸,引导幼儿学习更多的排列方法,笔者设计的环节主要有:(1)导入活动,引导幼儿认识绘本中的主要人物。(2)绘本故事的学习,这里主要引导幼儿了解小石头在去松松家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帮助幼儿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排序。(3)幼儿自己制作手环,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本环节主要是请幼儿进行制作,对所学的规律进行巩固和拓展。(4)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来介绍自己的手环,并给有问题的幼儿进行纠正。(5)是一个结束环节,请幼儿一起去参加生日宴会,与绘本相呼应。整个活动将绘本与隐藏在其中的数学元素相结合,引导幼儿在看看、说说、玩玩中学习数学,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排列规律。

2.3帮助幼儿进行知识的拓展,丰富幼儿已有经验

篇8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学 生活 游戏

《纲要》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务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难以理解的,对幼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幼儿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不积极加以引导,幼儿就会很容易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如何进行幼儿数学教学,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幼儿数学教学艺术,以期对幼儿数学教学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宜

幼儿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教学必须是简易的、直观的内容。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术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选择那些以幼儿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掌握的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性思维,要借助于具体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数学教学尤其要做到这点。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增加教材份量,以免让幼儿感觉难度大,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内容也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提不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生活性。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幼儿所熟知,也容易被幼儿理解。比如,在数字教学方面,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页码,房子上的门牌号码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用的,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此外,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系统性。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幼儿数学教学。如数的教学,刚开始让幼儿认识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然后可以适当的让幼儿接触加法和减法。

二、幼儿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自觉观察的习惯,在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粗浅的认识。如,安排幼儿玩商店买卖活动时,要牵涉到钱币的兑换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运用了加减运算,并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数学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知识水平,在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上,适当的增加一点内容,让幼儿去探究,才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会问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周围的每一个数学教学资源,幼儿吃点心、水果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轮流来进行分配,可以让他们进行运算以及等分等思维。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家位于第几层第几间,班级在第几层,操场在班级的哪个方向,能使幼儿区分方向、了解序数。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的生活实际来渗透教学,这样能让幼儿轻松地获得知识又能使幼儿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幼儿数学教学中要贯彻游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幼儿爱玩,爱游戏,因此应充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在玩中乐,在乐中学到本领,发展智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知识本身很枯燥,要运用游戏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游戏要精心设计,应该根据幼儿特点,选择一些幼儿容易理解又能让幼儿掌握知识的游戏活动,游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解决出现的数量关系。这样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获得游戏的答案,还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游戏的设计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过分注意游戏中的花样,而忽视学习数学的内容。游戏的设计要始终围绕一个目的,就是要促进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对于游戏教师也要做出评价。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表现好的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并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实际操作中进行幼儿数学教学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从自身内部构建数学关系的。”即是说儿童是通过摆弄物体和操作实物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使幼儿在形象中主动去发现、探索,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操作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但是操作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些教师认为操作材料越多越好,越接近生活越好,越新奇越好,这些认识是带有偏见的,教师要建立对操作的正确认识。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应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通俗易懂的知识,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资源,适当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家荣.让学生在操作中快乐学数学[J].幼教园地,2004,(11)

篇9

幼儿期是各种思维能力形成的时期,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根植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的层面,还要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创设特定的游戏活动来进行启发培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各种行为中,模仿是重要的形式,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倾向于培养幼儿表达自己思维的勇气,对不同于其他幼儿的想法予以肯定,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游戏这个载体,让幼儿在相对轻松地本文由收集整理活动中,完成教师特定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

任何事情,兴趣都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幼儿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长时间的专注于数学的学习,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探索、研究。在小班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字时,我采用了“开火车”的游戏,在上课一开始,我问小朋友:“见过火车吗?”小朋友都说见过。我进一步问“火车司机叔叔本领好大,那么长的火车,呜呜的开着跑,小朋友们想不想开火车呢?”这时候激起了幼儿极大地参与热情,教师再说“我们小朋友年龄小,不能一开始就开那么长的火车,我们先开短一点的,好不好?”小朋友都同意,这时候,教师让3个小朋友上来,作为司机和车厢,问“这个火车几节车厢?”小朋友知道是2节。玩一会儿后,教师接着说“这个司机技术好多了,我们再上来一个小朋友,现在是几节车厢?”小朋友说3节,教师引导幼儿理解2加上1就是3的数学概念,进一步理解浅显的2、3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游戏,幼儿对于相对枯燥和抽象的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游戏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这个环境中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维意愿,能在游戏中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无论成功和失败,都能获得思维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数学中图形的排列规律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发给每个幼儿一些彩色的珠子,然后说“小朋友,妈妈每天工作,多辛苦啊,我们为妈妈串一串手链,送给妈妈作为礼物,好不好?”幼儿会觉得把自己亲手做的手链送给妈妈是一件特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就会专注于串手链的活动中,在活动初期,教师不要急着订正幼儿对于手链中珠子色彩的随意性选择,让幼儿充分经历串联的过程,通过幼儿之间对各自的手链对比,这些幼儿会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把不同颜色的珠子进行串编,这条手链看起来会更漂亮,也从而理解排列规律的实质,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幼儿进行了情感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数学思维的开发。当我们再出现例如“横线上应该画什么?”这样的题目时,幼儿很容易就会画出来。我

们给出幼儿这几种图形让幼儿按照一定规律自由排列,幼儿就会排列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如:……各种各样的形式,甚至有些幼儿还采用了不等排列如:……等,幼儿的单一思维向发散及多向思维进行了发展。

三、利用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

思维游戏对于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作用更大,指向性更强,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幼儿今后的数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能够给幼儿创造更加自由的空间,使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幼儿性格的多动和活泼特点,使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更能领会数学逻辑关系的本质。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游戏,一些小朋友扮演售货员,一些小朋友扮演顾客,我有选择性的在活动区内布置商店的货物,这时候,让扮演顾客的小朋友对货物进行挑选,小朋友有两次拿货物的机会,每次的货物个数不能超过五个,这样扮演售货员的小朋友要把两次的货物数量加起来,告诉老师顾客小朋友拿了几件货物,然后让角色互换。进行几次以后,教师可以把幼儿的点数引导为加法运算,如5+3=8这样的式子,通过实有货物和抽象出的数学算式的对比,加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联系,从而强化幼儿的数学思维模式,幼儿会在头脑中自动归纳总结,对于加法的理解会更全面和深刻。

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游戏设计培养数学思维

篇10

一、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数学教育

相关部门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 错过了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会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大多数是在幼儿阶段造成的. 有些家长,他们非常重视孩子数学知识的学习,然而,由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抽象性. 在许多幼儿家庭的数学教育中,有的家长每天会出许多数学计算题,让孩子进行反复的运算练习;有的家长盲目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当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责怪孩子……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反而会使他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再配合家长和教师学习数学.

中国有句俗语“拔苗助长”,用到这里,就是指有些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而进行数学教育. 如有的孩子才3岁半,刚上幼儿园小班,可父母却早已要求孩子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如孩子不会,就又打又骂,责怪自己的孩子没出息. 其实在小班上学期,幼儿园根本就不开设单独的计算课. 对孩子们的数学启蒙,是贯穿在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中的. 家长求胜心切,这样做,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数学反感、厌恶、弃学. 了解孩子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家长开展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以“数的概念”和“逻辑关系的概念”为例:幼儿年龄不同,其能力发展就不相同. 2岁的孩子会判别数的多和少. 3岁的孩子会从1数到5,并且知道大小、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5;会做简单的分类和单纯的序列游戏. 而5岁的孩子则会从1数到1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10;会明确的分类并说出原因;可以做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7岁的孩子就会从1数到2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也会用实物表示,还会做10以内的合成分解;会按照实物的特征做精细的分类并说明原因,会完成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由此可见,幼儿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和幼儿的年龄成正比的.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如同上台阶总得从下往上一步一步地走,想一脚跨越两步、三步,不小心就会摔跟头.

二、结合幼儿生活,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意义”. 可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家长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生活适当地进行数学教育.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提炼后最终形成的. 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 如果所学的新知识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和理解. 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孩子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 通过日常生活“数学化”,让孩子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增进了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从生活中走进数学,使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内容. 家长贴近孩子生活开展数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育走出单纯传授枯燥知识的框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操作材料,进行数学教育

操作材料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是幼儿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 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有意义的学习才会产生. 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 所以操作材料的选择,应尽量选择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材料. 如家里常见的物品,如:水果、积木、茶杯、纸牌、筷子等. 这些日常用品,随处可见,随时可用. 而且对孩子来说很熟悉、亲切,能引起孩子学习分类、计数、排序等的兴趣. 家长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与孩子一起学数学,吃饭、分水果、玩积木、打纸牌、逛超市、菜场……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数学.

四、运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