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的目标范文
时间:2024-03-21 11:2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发展的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物联网 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
为了构建合理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服务地区经济的高技能物联网人才,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对物联网应用人才目标岗位进行分析,明确了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并形成了该研究论文。
一、 物联网产业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 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2012年工信部公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物联网的发展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并将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物联网相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二十多个领域,在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预计将实现3万亿的总产值。
二、高职物联网人才职业岗位分析
课题组成员深入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感知教育科技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及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了高职物联网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具有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物联网应用技术及物联网系统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物联网产品销售员、咨询员、物联网产品售前/售后工程师、物联网设备调试员、物联网系统集成工、物联网系统安全测试员、物联网系统安全维护工程师、物联网系统开发助理工程师等岗位,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工作层面,如图1所示。
三、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调研,明确了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物联网应用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无线通信网络、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的组建、调试、维修与维护;简单物联网系统的应用、调试、维护、检测与运营服务;物联网设备销售及技术支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四、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由公共基础课、职业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五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突出了综合职业能力,具体见表1所示。
专业基础课 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运行与维护 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3G、4G网络的应用,实现了信息有效传输,帮助人们解决了现实问题。这一技术手段与物联网发展就有较大的关联性,将之应用于物联网中,可以发挥有效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的实际情况,并就其结构组成情况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探究
前言:
物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需要对现有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改进,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物联网发展需要。本文在对该问题分析过程中,主要探究了移动通信技术如何在物联网中进行有效应用。
一、物联网概念分析
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1999年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提出的,并且在2005年,物联网概念得到了有效扩充[1]。物联网快速发展,主要起始于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到了物联网技术方面。物联网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利用一定的感知手段对物体进行感知,并通过信息传输技术,实现信息的相互和远距离传输,从而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物联网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对客观物体的感知、定位、监控、管理等目标[2]。
二、物联网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2.1移动通信终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移动终端主要是指对信息接收的终端设备,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节点移动,从而保证网络信息通信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发展目标。随着人们对互联网需求的不断提升,实现设备的移动性,成为物联网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移动终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物联网信息传输和接受目标,从而实现物联网物质发展需要。例如家居安防系统中,人们通过使用手机,可以与物联网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对家居情况进行有效监控[3]。这样一来,有效地提升了居住的安全性,对于保护人们财产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传输网络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信息传输的有效应用,这就需要实现信息传输目标。3G、4G网络在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更好地实现了物联网上网需要。在进行应用过程中,可以将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在物联网系统中进行应用,帮助物联网实现信息传输目的,这种承载性,促进了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进行有效应用。3G、4G网络的应用,是移动通信系技术应用于物联网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更好地实现了网络信息传输。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其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并能够更好地解决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3移动通信管理平台的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工程中,离不开管理平台对技术的有效管理,从而保证移动通信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在这一过程中,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对设备性能的检测,并对其进行维护。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构建有效地管理平台,是其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移动通信管理平台在物联网管理系统中,同样适合,这就促进了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进行更好地应用。
三、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的改进措施探究
首先,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有效改进。移动通信终端在进行信号传输过程中,主要以语言信号和信息信号为主,难以实现对物体的控制功能,这就导致移动终端无法在物联网中进行直接应用。对移动终端改进,要注重增加移动终端的传感功能和控制功能,从而使其符合物联网发展实际需要[4]。其次,注重对网络管理进行有效地改进。在改进过程中,要注重立足于物联网发展实际需要,具体可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物联网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更多,这就要求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大的容量,能够保证信息传输与接收满足系统需求;第二,物联网在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必须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移动通信技术在应用时,其信号传输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改进,从而提升移动通信技术在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三,注重开发物联网新的业务,并且注重移动通信技术在业务开发过程中的有效作用,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应用效果。
四、结束语
现阶段,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的融合,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移动通信技术不能够很好地与物联网技术进行融合。由此可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物联网的有效管理,并对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有效研发,促进二者之间实现更好地融合。
作者:徐劼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无线物联网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也变得愈加广泛与完善,深入影响甚至颠覆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工作方式。简言之,在当前全新的无线物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通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包括提升工作效率和改善生活环境。总的来说,物联网作为电信网络的一种延伸,如果规范综合信息终端、增强用户黏度这是关键。对此,笔者在这里简单剖析物联网的体系构架,探究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业务的应用。
【关键词】
移动通信;物联网;应用
一、移动通信与物联网
1、无线移动通信。进入到全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之后,尤其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期间,移动通信设备以及各类智能通讯工具全面普及。在这一时期,与人们生活、工作接触频度最高的手机,从世纪初仅有的语音通话、短信消息发送等基本功能,延伸到目前全局域、全网络、全互动式的终端通信技术形式。互联网服务也从2G网络发展到3G网络、4G网络。具体来看,介于2G网络在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之前手机移动设备相对落后,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具体需求。因而,3G网络的出现是对2G网络的一种完善,不仅提升了用户的网络连接速度,也使得移动便携设备中的网络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从2013年开始,4G网络逐渐兴起并普及开来,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4G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用户已经占到了全移动网络用户总数的61%。2、物联网体系架构。在当前全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物联网”这一新名词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关于物联网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权威、统一性的定义,即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并依据着互联网络行业发展标准,依照着约定的协议,将任何发展领域均与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以此来达成最终的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目的。简单来概括,物联网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集识别、定位、监控于一体的智能、数控网络系统。就目前物联网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和实践推进现状来看,它是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其对于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通过将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嵌入到物联网平台系统中,以此来最大限度的保障系统平台的良性运行。在这种情形下,网络用户可以借助于物联网系统平台来实现对目标管理物的监督和追踪。
二、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物联网应用实践
1、物联网体系架构的组成。关于物联网网络的组成架构,笔者以为,主要是由五个目标层次来综合搭建而成。第一目标层--末梢节点层。具体来看,它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模块组成而成的,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控制模块等。包括像读写器、二维码识读器、传感器等等,均属于必需的构成部分。第二目标层--接入层。关于这一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基站节点与接入网关的衔接。通过此,可高效的完成应用末梢各节点信息的组网控制和信息汇集。第三目标层--承载网络层。相比较于前两层,这一环节现实性应用相对广一些。比如,移动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专网等。第四目标层--应用控制层。通过在整个系统平台内部嵌入有效的数据库服务器,以此来更深层次的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对数据的转换,以及后期的处理分析。第五目标层--用户层。用户层也是终端服务层,以为用户提供物联网应用体验为主。在实践设计上,即为用户提供物联网应用UI接口,比如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手机、PC、PDA等。2、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的应用分析。简言之,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畅通网络、平台。故此,对于无线物联网网络的设计与功能实现,首先需要依靠的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此,笔者以为,在应用实践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着三个基准点:①接入泛在性。何为“泛在性”?在笔者看来,全面的信息采集是物联网的基础,同时也应要求着传感技术采集到的物体特征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承载网络来实现这一信息传递过程。简言之,即承载网络是“无所不在”的,只有如此这般,才能确保被采集到的信息实现随时随地的接入。②承载宽带化。关于这一点,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明白,无论是移动通信网络还是物联网,整个通信网络体系的形成,理所应当都是以“人”作为核心服务对象的,即以承载人与人的通信为主。对此,笔者建议,移动通信物联网的设计,需要围绕着人的通信模式来进行,好比当今人们所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其他各类智能设备。③安全性。系统网络的安全性永远是首位的,具体来看,比如上述提到的射频等无线信号,这些均属于数据信息得以功能实现的基础载体,一旦该环节受到外来病毒的威胁,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手机网络用户被黑客、病毒冲击所造成的财产损失等。对此,建议移动通信运营商可以将产业链下移,如此一来,便可实现直接介入到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领域。在具体设计上,可以将SIM卡技术做深度加密处理,并尽可能增强SIM卡的感知能力和接口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兴明,贾金良.宜居通——物联网应用新实践[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3(2):29-31.
[2]张植根.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物联网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18(6):58-58.
篇4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007-01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智能网络技术,被看作是信息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十分迅速,应用的范围领域越来越宽。
移动通信技术在民用领域已经发展多年,技术上比较成熟,已经由第二代(the 2nd Generation,2G)通信技术发展到第三代(3G)通信技术,甚至第四代(4G)通信标准也在许多重点城市和地区开始试运行。
由于移动通信服务使用上的便捷性,使得移动通信的应用已经融人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通信方式。基于这一点,对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和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
1 物联网技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提出了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的概念。这个系统可以把所有有形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进行互联,从而达到实现系统内个体的智能化识别与管理的目的,这便是物联网概念的最初来源。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并了题为《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报告,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特征、相关的应用技术、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物联网在市场推广中的机遇。ITU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通信技术发展的时代,信息交互与通信技术发展的目标,已经从原来的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目的,发展到为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一个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的时代即将到来。
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信息交互双方的“人”的属性的限制,将传统的信息通信网络延伸到了更为广泛的物理世界,将连接扩展到了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从而形成了一个物的联网的世界,即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感知的特性:物联网技术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来随时随地的对网络成员进行信息的采集。
(2)可靠传输的特性:通过将物直接接人信息网络,需要通过可用的多种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和共享,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3)智能处理的特性:通过使用多种智能计算技术,从而对采集到的海量的物体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作为移动网络通信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主要职能是对移动通信网络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并可以在网络负载和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整可用的网络资源,从而保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可靠工作。
不同种类和技术基础的无线通信网络,其所采用的信号传输技术、多址接入方式会有所不同,相应的通信网络资源的管理机制也会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就其根本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既定的用户级目标,二是实现通信网络的系统级目标。通常,用户级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通信网络使用中的用户体验上;而系统级目标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达到最大化系统吞吐量或者频谱利用效率、提高移动网络的系统发射功率的效率等几方面,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率控制:其主要目标是,在维持通信链路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通信时的功率消耗,从而节约能源,延长移动通信终端电池的使用时间。
(2)切换控制:当移动通信的终端从一个基站的服务当中切换到另一个基站的服务当中时,需要尽量保证该用户的通信服务不被中断。
(3)接纳控制:在保证已经连接进移动通信服务网络的用户的正常业务使用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接纳更多用户,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最大化移动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指标。
(4)调度机制:使接入网络的各分组用户,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通信网络的资源,合理分配数据传输速率和分组长度。
(5)负载控制:在移动通信网络过载或即将过载时,需要即时进行网络资源调整,从而保证通信网络的稳定可靠运行。
3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契合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即是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而网络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的前提,是对资源的属性、分布等信息的全面、有效、快速的掌握,并将这些分布与控制信息可靠地传输到网络资源管理节点,通过更高效合理的智能资源分配算法,来对有限的通信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安排,这些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需求,恰恰是物联网技术所反映出的基本特征,也即是说,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加恰当、高效地完成以上的资源管理任务。
4结论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是移动通信网络应用的核心问题,是无线网络通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功率控制、切换控制、接纳控制、调度机制、负载控制等技术,在保证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从而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并且物联网在信息采集层上的优势,可以更加全面、实时地采集移动通信用户的非隐私眭信息,从而提高移动通信应用的商业价值。因此,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技术,是值得我们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云浩.从普适计算、CPS到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视界[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02):66 69
[2]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geports 2005:TheInternet 0f thingslRI.Geneva:ITU,2005
[3]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29(6):1-11
篇5
关键词:工信部;物联网;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解读
1 充分认识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点1:重要意义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赋予了“两化融合”更多智能化内涵,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了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物联网是在行动上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
要点2:发展的阶段性
预计物联网发展将经历先导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应用推广为主的规模应用阶段和具有显著经济外部特性(网络效应)的规模化应用阶段。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同步,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国家工信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目标和主要任务。
2 正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
要点1:指导思想和原则
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制定首个发展规划是关系我国物联网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全球视野,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超前部署和系统布局,统筹兼顾,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同时也要立足当前,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与政府的导向作用,重点解决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同步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
要点2:目标制定
《规划》在技术创新、产业体系构建、应用推广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关于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衡量重要研究成果的主要依据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和显著的产业化前景。范围包括:RFID、传感器、位置感知、传感网、异构网络融合、M2M、数据库、海量信息存储、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应用软件,以及编码标识、信息安全、频谱管理、微纳制造、系统集成等技术成果。
关于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
关于10个产业聚集区。根据国家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截至2010年末,国家级高新区达到70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总数超过100家),依托东、中、西部现有的国家级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按照产业关联度和区域特征,重点培育10个以上区域成为物联网综合产业聚集区或物联网特色产业聚集区具有可行性。
关于100家以上骨干企业。评价“骨干企业”的依据是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等。百家物联网骨干企业的评定将参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评定标准,对企业核心业务与物联网产业相关度、企业规模、效益和研发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关于9个重点领域。这里的重点领域包括在经济运行中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如工业、农业、物流等;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的重点领域,如交通、电力、环保等;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的领域,如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
3 全面部署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规划的指导思想,全面实现“十二五”期间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推广的目标,《规划》制定了大力攻克核心技术、加快构建标准体系、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着力培育骨干企业、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任务,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工作方向和着力点。
要点1:核心技术
物联网技术体系一般包括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及共性技术。在信息感知领域,要掌握超高频和微波RFID芯片设计、封装以及读写器相关技术,攻克智能化、小型化、高灵敏度等传感器技术,提升地理位置感知核心芯片的整体技术水平等;在信息传输领域,就是研究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开发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传感器节点及传感网组网与管理技术,研发传感网、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等异构网络技术等;在信息处理领域,要掌握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库核心技术,强化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的成熟度和兼容性等;在共性技术方面,包括提高基础芯片的设计能力,提升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开展微能源技术研究等。
要点2: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主要由体系框架、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组成,是物联网从起步阶段不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是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的必要条件。物联网涉及的学科交叉性强、技术范围广、产业集成度高、应用涵盖面宽,因此,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规划》从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通过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物联网相关领域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与协调,加大标准化和知识产权研究的工作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促进物联网快速有序发展。
要点3:产业培育
物联网产业主要由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与运营等物联网通信业,应用基础设施服务、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等物联网服务业组成。《规划》提出了完善产业链、培育骨干企业、优化区域布局三个主要任务,明确了培育和壮大产业的方向和重点。
要点4:应用示范
物联网应用示范不仅是目的,更是手段,通过应用需求牵引,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培育。《规划》指出,应用示范将面向经济运行的重点行业、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三大领域展开,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统筹协调,防止一哄而上,以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应用示范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注重应用模式的创新,力争构建与各类应用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一批模式新颖、机制灵活的成功案例和应用模板,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规模化推广;要注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应用有效促进新技术成熟、标准完善和产业壮大;同时还要关注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要点5:信息安全
物联网安全以防止信息遭到篡改或泄露、系统遭受破坏为目标,涉及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环节,包括节点认证、身份鉴别、入侵检测、访问控制、隐私保护等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安全内容,以及电磁防护、系统容错、冗余设计等系统可靠性内容。注重信息安全保护是促进物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解决制约物联网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等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信息安全:首先,物联网是在现有网络基础上拓展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给已有的信息安全架构和技术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规划和制定符合物联网技术特征的安全架构是保障物联网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其次,物联网应用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实际应用系统面临更加严峻的安全挑战,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在示范工程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是从源头保障物联网应用安全的必要措施;另外,物联网将经济社会活动、战略性基础设施资源和人们生活全面架构在现有的网络上,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是保障系统端到端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基础。
要点6: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包括共性技术、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产业投融资、公共品牌和决策支撑等服务内容。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为企业等主体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稳步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规划》提出了重点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支撑机构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吸引社会资源投入,最终建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
4 合理布局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工程
为了落实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设置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培育、应用示范、公共服务五大类重点工程。每一类工程又细分为若干子工程和项目。重点工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点带面,防止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
要点1:重点工程设置原则
重点工程的设置以落实主要任务的主要方面,切实推动物联网发展为原则。
技术创新工程:以突破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技术薄弱环节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攻克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我国物联网整体技术研发水平,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
标准化推进工程:根据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和规模应用需求,构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有效提高我国标准制定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我国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产业发展工程:重点突破薄弱产业环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环节、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自主发展的规模产业化能力;鼓励和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区域集聚,提升整体产业层级和产业能力。
应用示范工程:面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求,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选取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示范效应典型、技术创新空间大、产业带动作用强、有一定市场基础的重大应用工程开展应用示范。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有效服务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支撑政府决策,有效整合资源,全面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要点2: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原则
重点工程的实施总体要遵循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推进的原则。
在技术创新工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创新体系,促进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全面发展。
在标准化推进工程中,加强相关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统筹协作,大力推动自主技术形成标准,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标准制定。
在产业发展工程中,要以骨干企业为引领来建设完备的产业链,在区域布局中,应重点建设定位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在应用示范工程中,应以物联网产业链上典型大企业为实施主体,加强部门和行业政策引导,形成产业上下游通力合作,重点行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应用与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的结合力度,吸引各类社会资源投入,促进公共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5 营造良好的物联网发展环境
为了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规划》提出了统筹协调、政策法规、财税支持、国际合作以及人才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为物联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点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物联网关联领域广、涉及部门多、产业间交叉融合,需要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物联网发展;同时需要建立技术产品分类体系、行业统计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指导,促进行业科学发展。
要点2:营造政策法规环境
物联网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政策法规支持。在物联网发展政策框架和体系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业政策、物联网地方规划和行业管理、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需要加强研究部署,为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要点3: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发展初期,其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通过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来引领和促进产业发展。
要点4:注重国际技术合作
物联网发展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是加快培育发展物联网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物联网许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前期技术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利用不足,国际合作发展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推进技术、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篇6
2009年12月16日,由宏霸数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RCG)主办、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支持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2009物联网应用发展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商务部信息化司、科技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以及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关注物联网发展的科研院所等组织的相关人士出席了会议。
物联网风潮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意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这种网络中,物品或者是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无线射频等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互联网报中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国内尤其从2009年初北京的国际通讯展上,物联网这个概念和宣传如火如荼。业界预测,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也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物联网将会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而且会带来上万亿元规模的科技市场。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物联网的发展。总理曾提出重视物联网至少三件事情可以尽快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的中心。2009年11月3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首度提出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命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地质勘探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目标,并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10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李毅中部长在科技日报上发表题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的署名文章,首次公开提及传感网络,并将其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产业链尚在逐步完善中,它的发展需要在多个领域获得突破,但其基础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标识感知。二是传输,三是数字处理。
商务部信息化司石伟光先生表示,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在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中,物流效率一直是制约整体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RFID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国际贸易流通效率。如在集装箱上使用共同标准的电子标签,装卸时可自动收集货物内容的信息,从而缩短作业时间,并实时掌握货物位置,提高运营效率,最终减少货物装卸、通关、仓储等物流成本。基于感知的货物数据可建立全球范围内货物状态监控系统,提供全面的跨境贸易信息、货物信息和物流信息跟踪,帮助中国制造商、进出口商、货代等贸易参与方随时随地掌握货物及航运信息,提高国际贸易风险的控制能力。
借力物联网
RCG是领先的生物识别产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监控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致力于为企业级用户及个人消费者群体提供更高效可靠的安全解决方案,产品应用领域主要有RFID、生物识别与安防系统。自1999年成立以来,RCG于2004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另类投资市场上市,2009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RCG在电信、金融、零售、交通、娱乐、医疗、航空、物流及房地产等一系列垂直市场领域获得了丰富的实施经验。RCG先后于北京、马来西亚、香港、深圳、澳门、迪拜、泰国设立了办事处,同时在这些市场上部署了广泛的渠道网络。
作为一家专业提供RFID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企业,物联网的风行无疑为RCG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RCG独立非执行董事Seri Mohd Azumi表示,技术将更广泛地参与入的角色,技术会帮助人们避免不必要的危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最终构建更好的社会架构。虽然物联网的应用目前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RCG已经有可能实现更高的目标,除了保持并继续深挖在娱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金融等垂直行业的应用,还将物联网的应用拓展到更多的垂直行业中去。
据RCG销售副总裁刘昊介绍,目前RCG正致力于物联网前期的建设。正如城市的建立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地块修建一样,物联网的建设目前就像城市的兴建阶段,包括RFID在内的涉及物联网的各个关节都在建设中直到最后每个关节都修好并融会贯通后,物联网才从概念走到现实。
目前,RCG作为企业角色主要在推广基于EPC架构的物联网应用。
其实,在2004年,基于EPC架构的物联网已在市场出现。当时产生的原因是供应链的竞争讲究整个体系的优化,即无论在谁的手里,只要客户没有买单就是体系中的库存。为了应对低效高成本的供应链困境,基于EPC架构的物联网概念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企业对它的期望就像救世主,希望它能够解决供应链上所有的问题。但在实施中才发现,单个企业实施基于EPC架构的物联网很难见到明显的效益,要想产生效益的话,必须是供应链上下游共同使用才行。然而各个企业的发展程度不一样,信息化程度不一样,资金实力不一样,IT程度也不一样,很难共同使用一套体系。这就遇到了困境。
发展至今,物联网的概念跟以前的物联网已经有所不同。RFID不再是唯一的识别技术,它只是传感器技术中的一种,商品也不再是唯一被管理的目标,而是众多被管理目标之一。物联网的应用范围扩大了,但是进入门槛却降低了,不再全球协同就可以使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企业都可以应用。如果不能大面积应用,单点应用也可以产生效益。对于提供物联网技术的众多企业来说,快速发展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在大家才开始关注广义的基于EPC架构的物联网应用即现今的物联网概念时,RCG已经走在前列,成功实施了案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广泛推广。
篇7
关键词:物联网;通信技术;推动革新
伴随通信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为了使通信技术在通信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优势,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变革通信技术,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就是怎样在通信技术中融入物联网,有效利用物联网来推动通信技术的革新。
1物联网的概念及目前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概述
物联网的概念诞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从科技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既属于互联网,也是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物联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传感器及相关设备,实现对信息的感知与控制;二是将信息利用有效的传播技术传输到各终端,并能保证传输的安全性;三是对终端获得的信息进一步应用,实现在物联网中对物品的直接控制。在建筑等领域中利用传感器,已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监控、跟踪定位等目的,这是物联网胜于互联网的优势所在。我国的通信技术主要由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构成,光纤的产生和应用使有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使有线网络的速度由KB时代进入了百兆、千兆的高速阶段;随着4G网络的诞生和大范围的运用,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4G网络不仅有效的提升了网络信息传输的带宽,而且对通话、音视频质量的改善也有目共睹。
2物联网和通信技术在发展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物联网的安全性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不论是互联网还是物联网,都是对信息的传输、共享及利用,这就存在两大方面的信息安全问题。一是信息的保密性安全,网络病毒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严重威胁着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秘性,加之黑客的入侵也对物联网的安全性造成威胁;二是由于信息数据量的巨大,对信息的有效识别与利用成了难题,如果辨别处理不当,也会对物联网的安全性带来影响。2.2我国还未有效掌握通信核心技术。总体来说,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还未能有效的掌握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例如运用通信技术实现的智能手机,国产的智能手机的技术核心总体上还是落后于美国、韩国等国家。要想实现我国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不断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需要专业研发人员不断努力攻克技术难题。2.3通信技术与物联网速度协调性上仍存在问题。通信技术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快度传输,更要保证传输的质量,更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而物联网是依靠速度的技术产物,如何提升信息传输与共享的速度及带宽,是物联网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这就出现了信息技术的速度与物联网的发展不一致的问题,通信技术无法满足物联网规模化的需求。2.4通信技术在实现全面覆盖的目标中仍然存在问题。物联网的运用,是为了通信技术全面覆盖目标的实现,然而周边环境的影响、障碍物的存在以及距离的问题都会对通信产生不良的干扰,使得通信技术还无法顺利实现全面覆盖,影响了物联网对通信技术的推动。
3物联网对通信技术革新推动作用的探究
3.1在通信技术质量方面的推动作用探究。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对各项功能的运用依赖性越来越强,在通信行业中引入物联网,可以逐步实现通信技术对信息的收集和运算、对庞大信息数据的精准分析和有效处理,实现通信行业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在减少运营成本的同时,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从而改善了通信技术质量、推动了通信技术革新。3.2物联网为通信技术的大数据时代的实现保驾护航。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有力支撑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具有信息量巨大、内容千变万化、占用巨大传输速度等特点。为了满足通信工程对速度和带宽的需求,需要运用物联网来解决大数据的存储传输、计算及处理等问题,运用物联网来实现保证通信技术中大数据的处理能力的目的。3.3物联网在推动通信技术行业竞争力方面的探究。物联网一方面在推动通信技术行业运营方面具有无限潜力,另一方面,由于物联网在通信产业经济发展、通信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实现有效节约通信行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推动提升通信技术的行业竞争力。
4结束语
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作为新兴技术之一的物联网与通信技术的有效结合,将在通信技术革新的推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海兵 单位:中国通信建设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旭.刘颖.物联网通信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6.
篇8
关键词: 物联网工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1.引言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通信、传感器与接口技术等把物品接入互联网的网络。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提出了物联网的雏形,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Auto-ID Labs,联合世界著名大学共同研究了RFID的关键技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国家在无锡成立了物联网的国家级基地,2010年,工信部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的发展。2011年,工信部了物联网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无论是珠三角地区还是长三角地区,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物联网的发展。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的互联网之外,移动互联网逐步与物联网融合,为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提供了活力。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物联网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对物联网工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能否适应服务经济转型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升级换代成为本科院校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挑战。
2.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广泛,覆盖了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多学科相互合作,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组建多学科复合型的师资团队,从产学研各个方面合作,共同制定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坚持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原则,人才培养与企业密切配合。深圳市三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和销售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的企业,研发的项目是把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RFID,物联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硬件方面,传统的3G通信手机结合RFID通信技术从而构成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有机结合。在软件方面,则有RFID中间件,信息的获取与编码,信号传输与接收等方面,在更高层次上,则需要云计算技术,并且保证数据安全性。企业的这些项目主要运用于RFID手机钱包和物流管理,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基础。
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并与国内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物联网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类物联网专用的传感器,掌握无线和有限传感技术,熟悉电子技术,信息与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物联网的相关产品开发技术能力,具备构建物联网子网络与应用平台的开发维护能力和应用推广能力,具备物联网技术支持和云计算技术的维护能力,具备物联网平台运营能力。
3.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层次。其中,感知层的硬件可以分为各类传感器、RFID技术、条码和摄像头等动作执行部件,并且包括数据采集和执行器控制等功能,在通信方式上,可以采用红外、蓝牙、WiFi、Zigbee及其他无线通信方式等短距离无线通信。在网络层,采用PSTN、2G/3G移动网络、互联网、广电网络、专网等广域网通信方式。在应用层,主要采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数据安全等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在具体应用上,可以应用在移动支付的手机钱包、智能物流管理、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工业监控、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从这三个层次需要的核心能力是有所不同的。感知层偏重于硬件研发与设计,网络层偏重于通信技术,而应用层则偏重于应用和运营维护。从学科来说,物联网工程专业覆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学科,专业学科多,知识面广,一方面反映了物联网工程这个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另一方面,反映培养人才面临门类太多的困难。通常情况下,由于科研基础的不同和研发投入与力量的不同,研究型大学偏重于解决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偏重于具体技术的研发和设计,高职类院校偏重于物联网应用和运营维护。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做到科学合理,突出口径宽和有侧重点的原则。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面,除了传统的包含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等电类通识的课程之外,突出物联网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RFID技术和嵌入系系统等课程,重点讲授物联网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是物联网工程人才具备物联网感知层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方面,主要开设物联网应用软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等课程,重点培养物联网应用层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实践能力。在选修课方面,主要开设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终端开发、IPv6、数据安全、云计算技术等课程,并开设物联网项目工程管理等管理维护课程,拓宽知识面,培养物联网的应用管理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开设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RFID技术等与物联网相关的实训项目,突出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在感性认识方面,开设RFID具体应用如HFRFID的门禁管理系统、UHF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等课程实践项目,加强对RFID和物联网的感性认识。在校企结合方面,通过校企联盟,参与RFID手机钱包和3G移动物联网的物流园建设等项目,更加贴近工程实际项目,提高物联网工程人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有开发设计能力,又有物联网工程应用能力,能够满足地区物联网基础发展的需要。
4.结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物联网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应有所侧重,着重于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并有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海涛.物联网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张荣.基于产业对接背景下的高职物联网专业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3-54.
[3]余姜德,冷令.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与反思[J].2014(7):286-288.
[4]李可学.物联网应用专业建设对接新兴产业发展浅探[J].微型机与应用,2014(14):58-59.
[5]韩宝成.RFID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物流,2010,7:52-53.
[6]王风茂.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VOL25(6):49-52.
篇9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建设思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5-8464-02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来到中科院无锡高新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后,“物联网”这一概念在中国迅速走红。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与物联网有关的组织,目前在中国,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
物联网是通过RFID、无线传感器、GPS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监控、定位、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地说,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互联网上,形成“物联网”。
1 物联网技术
目前,物联网公认为有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感知层,这里的感知主要就是指系统信息的采集,包括把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一维、二维条码、传感器、红外感应器、GPS等信息传感装置自动采集到与物品相关的信息;第二层是网络层,它是物联网的网络传输平台,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互联网和其他专网的基础上,将从底层获取的数据传输出去;最上面则是应用层,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成物联网的“收集―传输―处理”三个步骤。
2 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
从技术上来分析,物联网所涉及的核心技术有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这些技术覆盖面广,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说不可能全部涉及,要有专业的定位。从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来看物联网专业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2.1物联网工程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物联网组网方案拟定及物联网组建能力;物联网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物联网管理与维护及保障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能力;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监控、故障排除、网络系统优化和升级)能力;物联网应用能力;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能力。
3)主干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技术、数据库设计、嵌入式技术、编程与应用、综合布线、C#程序设计等
4)核心课程: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物联网规划与组建等。
2.2 智能建筑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智能建筑楼宇智能化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智能建筑楼宇智能化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较强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楼宇智能化产品营销运作、楼宇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与维修、楼宇智能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方面技术,具备楼宇智能工程行业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智能建筑及小区物业设备管理能力;智能建筑行业电气方面的安装、施工、管理和监理能力;建筑智能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建筑智能系统的调试、维护维修、设备更新能力;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产品研制开发的能力等。
3)主干课程:电子电路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AutoCAD工程制图、现代空调制冷与测控技术、建筑楼宇节能过程控制技术、PLC编程技术、综合安防监控技术等。
4)核心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楼宇组态软件设计与应用、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
2.3车联网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汽车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车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车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车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车联网系统管理能力;卫星定位系统应用能力;信号收集与利用能力,车联网系统配置能力;车联网系统监管处理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
3)主干课程:网络通信技术、车载技术、交通导航与信息服务、蓝牙技术、智能轨道交通管理、无线网络技术、微波技术等。
4)核心课程:M2M技术应用、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GPS定位技术/北斗定位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等。
2.4智能农业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农业生产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智能农业管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掌握智能农业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物联网网络技术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通讯系统应用能力、WSN网络应用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能力、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能力,遥感技术应用能力等。
3)主干课程:精准农业管理、地理地质信息应用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设施农业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农业管理、种子储藏加工与种子管理、WSN现代农业应用、灌溉技术等。
4)核心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等。
3 总结
物联网专业的方向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依靠区域的物联网产业,这样才能为专业发展提供行业背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同样也需要大量物联网人才支持。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很多硬件或软件的条件,只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出合理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物联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天津市;物联网;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DIO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01
2013年,天津市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在农业部、天津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推进下,按照“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开展了顶层设计、技术构建、典型应用、机制保障等一系列试点试验工作。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物联网是推进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快速升级的新举措。
1 农业物联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动力
1.1 正确把握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和特征
农业物联网是一次全新的农业技术变革,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集成示范和高度应用。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农业物联网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理解:狭义的农业物联网是指应用射频识别、传感、网络通信等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涉及的内外部信号进行感知,并与互联网连接,实现农业信息的智能识别和农业生产的高效管理;广义的农业物联网是指在农业大系统中,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信息采集器等各类信息感知设备与技术系统,根据协议授权,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信息互联互通,以实现智能化生产、生活和管理的社会综合体。
农业物联网通过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把农业现代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是它的本来属性,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规模化、集约化是一致的,其重要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机物一体化特征。农业物联网把农业生产内部过程中所需的自然、经济等要素以人机物的形态有机联系起来;也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机、物有机联系起来,将传统的人、机双方交互,转型为人机物三方交互。二是发展理念“三全”化特征,即“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
1.2 农业物联网是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应用优先发展的领域,而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发展农业物联网是推进其他“三化”的关键技术手段。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信息获取、传输与服务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探索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以及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中的应用模式和推进路径,将有效地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1.3 农业物联网是引领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应用,通过感知技术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包括作物信息、农田环境信息、农机作业信息等,为精准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丰富的实时信息,通过全面互联共享可以获得更多的网络服务,提高精细农业科学决策水平和作业实施水平,它将在农业精准生产大显身手。
(1)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农业物联网通过感知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的供给与需求,自动寻求农业生产与市场流通的匹配度,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正在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黄瓜生命感知与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应用全面提升设施黄瓜产量、品质与效益。(2)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工具的专业化、智能化,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发挥效能。通过具有感知和控制功能的智能设备支持,可以使农业环境自动控制、农事操作自动化、动植物需求智能化等,在这方面农业物联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创新基地智能温室全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宁河县农夫、宝坻区德润母猪群养殖场自动饲喂站管理,滨海新区海发珍品和正跃海淡水养殖的自动投饵系统以及通过鱼群浮头识别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应用。(3)有利于推进大田作物各种农事管理的精细化、农事措施的合理化,如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在线远程诊断等。农业传感器可以准确感知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墒情、养分,通过智能运算与分析,提出决策建议,实现各种生产管理的精准化。
2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基本思路是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战略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以“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即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的思路;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树立“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为宗旨,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力争使天津市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为天津市全面发展农业物联网产业积累经验。
具体目标任务是集成示范物联网感知、传输、决策及应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实施农业物联网“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构建1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20个(推广示范200个);建立研究开发、集成示范、应用推广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产学研用创新、农业企业运作、合作组织示范和区域整体推进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物联网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3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自2013年实施以来,遵循“科学规划、重点突破、行业应用、整体提升”原则,紧密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3.1 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与机制创新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工作加强和创建推进机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高效开展。
2013年,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先后6次来津就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进行考察或座谈指导。春兰书记、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东峰副书记和宏江副市长对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给予指导支持,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3年9月,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就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有关司局和天津市有关委局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集成各方资源优势,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各方面都把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领导高度重视的氛围已经形成。
3.2 构建了适合天津特点的农业物联网建设总体框架
在“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思想指导下,编制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实施方案,得到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和有关专家领导的直接指导和肯定。在建设内容上开展“一个平台、三个工程、两个体系”建设,即建设一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应用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3个工程建设;探索符合天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需求的理论体系和标准体系两个体系建设。
3.3 研发了国际先进的天津农业物联网支撑平台
黄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水平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天津市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农业生产、市场流通、农产品加工、农资农机服务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13个,实现了25个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9个基地共17路视频接入。2013年9月24日,农业部组织汪懋华院士等9位专家对平台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平台开发技术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3.4 研究储备了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天津市在农业网联网区试工程实施伊始,就明确了高标准、高起点的工作定位,注重应用技术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大力开展了针对环境、生命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创新,重点中试和熟化动植物环境和生命信息传感器,重点开展了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
3.5 开展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典型示范
区试工程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已有的50多个农业物联网相关试验点或基地进行了充分调研,系统掌握了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基本状况,明确了主要实施内容。建设了10个核心基地,核心试验面积704 hm2,进行了1 262栋节能温室、76.5万m2养殖水面示范应用,涉及设施蔬菜、种羊、种猪、海水鱼、淡水鱼、南美白对虾等种类。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建立了电子生产档案、企业管理、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查询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了农业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开展了千余种名特优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活动,探索了冷链宅配模式、线上线下模式、会员定制模式以及农超对接模式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3.6 加强了标准建设与理论研究
天津市将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地方标准重点编制计划,分步骤制定、完善一系列的天津市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与对策研究”列入2013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计划项目,组织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4个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行业物联网应用规划,正在抓紧制定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物联网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4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重点工作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试验区的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们在平台内容、功能和运行机制上还需不断充实完善,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上还需从人力和资金上加大投入。下一步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4.1 加强核心基地建设,探索应用模式
对已建设的10个核心试验基地应用加强指导服务,同时,按照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实施方案,筛选建设一批新的核心试验基地。加大推动武清区、西青区整体推进模式的建设,扩大农业物联网试验基地和应用点,不断探索天津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
4.2 强化平台应用功能,发挥引领作用
紧紧围绕平台应用建设,在技术上重点完善平台数据接口、在线视频、数据传输和接入接口规范标准;在应用上加快行业子平台应用系统研发进程,开发“农业农村基层基础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天津动物及产品外埠进津道口监管信息系统”、“奶牛良种繁育管理系统”和“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基础数据挖掘”,同时,为企业、基地应用提供定制服务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入驻平台,不断丰富平台内容。在保障上尽快出台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规范平台安全管理机制,保障平台安全畅通,引领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
4.3 建设质量追溯系统,做好支撑服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工作要求,结合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任务,以放心菜追溯系统、放心水产品追溯系统和畜产品外埠进津道口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化管理和信息化追溯系统,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支撑服务。
4.4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产销衔接
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天津市农产品电商平台功能,组织农民专业合作、休闲农业和涉农企业开展网上销售。选择3~5家农产品电商企业进行示范,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会员定制、冷链宅配和农超对接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促进农产品销售。
4.5 加强理论人才建设,促进持续发展
按照总体目标任务,加强农业物联网理论研究,组织编制和修订10个农业物联网标准,逐步完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积极筹建农业物联网应用研发中心,汇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研发技术人才。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完成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三年整体规划任务,推动农业物联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6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应用水平
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信息终端、电视、刊物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宣传和培训,对平台应用、标准编制和基地应用人员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继续做好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工作简报的编发,全面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道亮.农业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余欣荣. 物联网――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M].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6):700-707.
[4] 毛科军,官宏义.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的实践[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28(6):693-699.
[5] 余欣荣 .关于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几点认识[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28(6):679-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