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1 11:2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1

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质量保障 指标体系

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迅猛扩大,实践教学质量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和研究如何保障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特别是全员、全面、全程质量管理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以顾客为焦点和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还不够,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质量保障的内外紧密程度、社会参与度、质量效能等仍需不断提升。

目前,省内外已有关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相关项目,但存在如下研究空白:一是已有研究多为针对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研究,缺乏围绕高职教育特色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所进行的集中、深入、系统性研究;二是已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探索与验证;三是多为泛时段研究,缺乏对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职教育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新背景的当下时段的研究。

二、创新与特色理念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保障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社会、企业、家长满意度为宗旨,建立适合高职教育需要,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新模式。

2.研究目标。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创新质量观念,内化质量意识,进一步提升内涵保证体系建设水平,优化办学机制和质量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质量管理的资源保障、计划、运行、诊评、反馈、改进各环节,建立一套适应开放办学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凸显高职特色和学院办学特色。

三、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定位

1.体制。学校设立的“本科教育加血督导组”,是学校进行本科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和研究的咨询性专家组织,是非行政机构、非执行机构,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部分。“督导组”直接向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并由教务处积极支持和配合工作。设专门的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并有专门的办公经费。

2.职能。教学督导工作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工作的过程和绩效进行调查研究、测量分析及评定,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工作督导,教学活动督导,教师教学质量督导,学生学习质量督导。

四、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参与检查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有关教学工作各项决定制定和贯彻执行的情况;第二,深入课堂听课,掌握课堂教学情况,监督检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教学纪律和教风、学风方面的情况;第三,监督检查实践教学的情况;第四,监督检查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第五,关注各教学环节的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和结果;第六,参加考场巡视,监督检查考场纪律;抽查考卷和考试分析;第七,参加学校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等教学检查工作;第八主,参与学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培养等各项工作的立项、评审、验收活动;第九,与各学院教学督导组协作、配合、沟通;第十,接受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委托的一些教学方面的专题调查研究和评价工作。

工作重点是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的基础课程和教学环节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对各学院的教学管理、新专业和新开课等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促进青年教师培养,促进对本科教育有全局性影响的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工作,对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供咨询。

五、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原则

1.准确定位,明确认识其非行政、非执行机构的性质,把督导的任务更多的落实在弥补管理上的某些不足,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起积极的参谋、咨询作用。

2.以导为主,督导并重;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工作为目标。

3.充分肯定成绩,大力弘扬先进,发展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4.强调督导组的考察、调查研究、咨询、建议的职能,在学校中起参谋和智囊团的作用。

5.注意在工作中摆正心态,充分尊重被督导对象,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以诚相待,与人为善。

6.为保证督导工作的高水平,督导员要重视加强学习,跟踪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向,主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保持教育教学观念的先进性。

六、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改进系统建设

1.加强质量动态改进。按照质量环的循环规律,学院、各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质量动态改进。近两年来,通过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系(部)督导组深入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学院的课程改革日益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升。

2.提高质量改进效果。坚持重点对象动态追踪督导,对督导巡课、听课现场督查中发现的有教学质量问题的教师或课程以及每年学生评教的全院后5%,督导系统采取不定期跟踪督导的方式,确保其质量改进;学院定期召开院长办公会议、系部教学工作会议,严格执行质量校准例会制度。

3.完善了院系两级督导管理体系。督导室坚持日常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增强系(部)督导的自主空间,切实发挥系(部)督导组在系(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实际作用。各系(部)督导组重点发挥了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关键环节中的作用。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 保健学 探究式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68-01

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以及高校教学的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并得以推广和使用,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个体自主性。本文基于此,针对探究式教学在高校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一 体育保健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为学生创造探索性学习环境

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而教师应在保健学课堂中确保学生相对稳定的创新意识,通过新鲜元素的刺激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强化参与课堂的主动意识。探索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提高自信心,而教师也跳出了以往过于自我的课堂角色,以辅助和从旁指导为主,并充分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鼓励其不断修正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答案。此种环境下,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继而通过自主式学习环境激发其探索意识。

2.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孟子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意识地提出质疑,这对于探索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通过经常性质疑能够逐步改变传统课堂模式下熏陶而出的被动学习意识向主动学习意识过渡。

3.运用知识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教与学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教师应着眼于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出改变,这对高校体育保健学教师而言尤为必要。教师应根据大纲及教材界定创造出有利的教学环境,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自由度,重视在每一个课堂环节中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

二 体育保健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问题

1.教师应针对课堂问题加以合理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探讨问题的重点在于答案,而对问题本身则有所忽视,这在根本上限制了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因为人的创新能力及创造性是以问题能力及问题意识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应结合保健学教学相关内容来合理设计与之相应的、内涵丰富的课堂问题。以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救治为例,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现场处理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要选择冷敷处理?然后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而有此类损伤经历的学生则会向其他同学分享经验,从而普及这一知识点。学生对于此类生活小常识很感兴趣,进而在课余时间自发收集、整理、探索,以丰富自身知识结构。但教师应注意不可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应为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空间,并根据问题内容来展开想象;同样也不可过难,以免导致学生间的讨论无法展开。

2.应在课堂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精神及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根本所在。因此教师应逐步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有效时间内为学生预留出更多的参与时间。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及设计者,应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与课前导入,所选择的探讨内容与层次应适宜。此外,在讨论初期可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或就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转变以往的接受型学习思维,逐步转变为主动型。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的同时还应积极汲取或采纳学生观点,并将自身融入学生群体中,与之共同参与课堂讨论。

3.应在探究课堂知识的同时开展实践教学

经过课堂讨论后,学生必须参与课后实践方可有深入体会,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化为己用而非流于形式。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来获取并锤炼所需能力,成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而参与实践能力训练,继而通过实践来强化自身创新与探究意识,最终能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

三 结束语

篇3

经过应聘,我们来到了一个专业暑期补习班任教。这对我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次挑战,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这里我又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体会。接下来我把我的感触分条概述:

(一)教师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职业。在这段不长不短教师从业经历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以前我的老师对我的用心良苦。学生不好好学习我也心急如焚,甚至比他们还着急。从跟家长的交流中我也体会到了父母的含辛茹苦,不管父母在家庭或者社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面对自己孩子的老师时,他们的眼神中透漏出的虔诚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二)挣钱的辛苦。在这里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挣钱的不容易,对于挣钱和花钱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辛勤的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同等的回报,而没有辛勤的付出是一定有任何回报的。

(三)人际关系。从事这样一个职业,我主要接触到的是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学生家长,每一层的关系都要用心去经营,否则,任何一个环节不顺利你就可能全盘皆输,这也是社会残酷的一面吧。幸好我现在的一切都还挺顺利,虽然在刚刚过去的一次学生考试中我带的班级成绩不太好,但是经过具体了解后我发现,我的学生比起他们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对此感到还是挺欣慰的。

(四)自强自立。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在这次的工作中我和同事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竞争关系,不努力就可能会受到处罚,而所有的一切也都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有多努力。

(五)专业的重要性。在给学生们授课时,我有时候也会感到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因为我自己的知识库还不够丰满,所以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

(六)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课本上我学习了十几年的知识都远没有这十几天工作实践给我的感触深。我感觉在这十几天里我又长大了好几岁,对人、对事、对社会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篇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提高物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探索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新途径或新模式。参与课题的人员包括26位物理教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体物理教师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与教师研究现状及要求。

二、“小课题”研究计划

备课过程中运用科研思路去解决的“小课题”切入角度:教学难点突破好方法;精练哪些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能力提高;辅导资料中部分问题存在争议的分析解决;关于新课改教材中某点不足的思考;演示实验改进方法;教学设计新思路;怎样出好一份测试卷;一类物理问题的解法或教学策略;一个概念的理解;什么样的课才算优质课……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成立了课题管理委员会,组织科研过程。针对组内教师对教育科研方法认识不足的问题,经课题管理委员会商议,由北师大专家为全体参与科研教师做“科研方法培训”讲座。

高一年级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备课过程中完成了4个“小课题”的研究。高二年级的第一个研究“小课题”是怎样出一份有效的选修3-2模块考试试卷。第二个研究小课题是在同步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测单摆周期最佳位置”进行质疑研究。随着教学进度不断前推,“相对论”一章很快成了备课内容。其中“时间相对性”类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组内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利用模型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

初二年级参与课题的过程中,考虑到一方面参与教师要研究小课题,另一方面,组内教师交流中都普遍感觉让学生去提前预习、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经商讨,组内教师决定以网络预习为共同研究小课题,进行实践研究。组内所有参与的教师同时还同步对多个教学“小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典型问题解析、网络资源整理等,并以电子稿资料形式保留了下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通过在结题过程中和参与教师的交流,大家明显对科研已经没有的恐惧。从统计数据及现实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极少数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没有提高,根据教师个人问卷分析来看,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课题本身信心不足,为此投入较少造成!

研究计划的可行性:问卷中90%的老师认为“该计划可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总的来说该研究计划是可行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在减轻教师负担情况下,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如果以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在专家指导方面还要下功夫。

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就您个人而言,在本次参与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这一问题,老师回答有很多:“多阅读很多书籍”,“注意积累资料”,“深入研究教学资源”“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有所增强;资源共享,分享到其他老师的小课题成果,收益匪浅;看到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成为自己不断要求进步的动力”“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熟悉了系统化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增进了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教学”……

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管理:首先,帮助联系专家进行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的指导工作。最好能有物理学科专家、教法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研究进行指导。应该定期组织交流,将成果固化。其次组内教师成果可定期共享,使得组内成员对研究进展有整体性认识,从而互相启发,向共同方向努力。多提醒、督促。

五、结论与建议

课题研究的结论:

从本课题研究过程初定计划、改进计划再实施,至课题的最后结题过程分析来看,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模式可行。本课题研究结果认为: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的模式,对大部分教师能够实现减轻负担情况下,提高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及教学效率。

进一步推进“该课题研究”的建议:

1 注重专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对于参与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教师而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方向是否可行都存在疑问,甚至研究结论是否准确都需要专家的指导。为此,如果“行动研究”继续的话,建议课题管理委员会能够帮助联系专家指导上应多下功夫。

2 及时进行科研方法培训

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科研很多人还都是感觉自己是门外汉,甚至感觉科研遥不可及,为此,应在课题研究之初,就请专家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最好能有范例同步呈现。一方面有利于大小教师的科研神秘顾虑,另一方面,教师最初也有了可模仿的榜样,为迈出科研第一步打下基础。

3 定期固化、共享组内教师研究成果

篇5

(一)戴明环的阐释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管理活动是一个闭合的环,是一个持续改进与提高的过程。戴明环是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提出的一种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和管理程序,由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评价,A(Action)修正或总结四个阶段组成,又称“PDCA”动态循环。“PDCA”不断循环而形成了一种管理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一组共同作用而又彼此独立的一系列管理环节组成,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环节对任何一项活动全过程控制、明细分工、明确责任和持续改进,最终达到组织目标。

戴明环作为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现已成功地被应用到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医疗、政府行政等诸多领域。

(二)地方高师院校基于戴明环运转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鉴于戴明环在诸多领域成功应用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动态循环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实践,构建权责明确、层次分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计划阶段:学校决策系统(含制度系统)。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中枢系统,是决策中心。负责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对教学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根据信息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对教学工作做出调整,及时对教学检查评估系统提出指导性意见,保证全校教学监控工作的正常运转。

2.实施阶段:指组织系统。组织系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效运行的保证,由行政事务管理系统和学术管理系统构成。行政事务管理系统与高校现行的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基本一致,学校是教学管理的主导,侧重对教学管理过程的指导、协调和研究功能,学院则是教学管理的实体,承担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学术管理系统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下设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等组成。

3.检查评价阶段:指评估与检查系统。评价是衡量、评判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手段,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校始终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方针,定期开展院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研室教学管理评估、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本科专业评估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估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修正总结阶段:信息反馈系统。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系统得以持续动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行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等制度,由教学调研员、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多渠道收集教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并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将整理结果如实、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学院、相关教师进行整改,从而为决策系统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或制定下一轮教学管理目标做出正确决策。

决策系统(含制度系统)、组织系统、评估与检查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执行办法,及时反馈和开展调研、总结,不断进行新的决策,修订新的目标,再实践,再实现新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教与学的矛盾,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二、戴明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实施

(一)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营造制度环境

一套完整、科学、严密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根本依据。为此,我校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根据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及时制(修)订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涉及教学改革与建设、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质量监控、实践教学、专业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7个方面,涵盖本科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还制定系列教学激励政策,对教学工作业绩突出教师及团队授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两次修订《广西师范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力求做到奖惩分明。目前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二)加强日常教学检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学校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及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开展侧重点各异的教学检查:第一,定期开展期初、期中、期末“阶段性”教学检查。期初重点检查教学准备、师生到课率情况;期中重点检查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效果、学生学习状态;期末重点检查考风、考纪、试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第二,不定期随机检查师生课堂教学规范行为,如师生到课率、教学进度执行情况、教师迟到和提前下课现象、学生课堂纪律等;第三,重点检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学生反映大、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实行专人跟踪式检查,对考试、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教学等重要的教学环节进行专项检查。通过多形式、制度化、规范化的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一线中的问题,将监和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开展教学评估与检查,落实专项制度

学校重视开展教学评估与检查,组织了院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研室教学管理评估、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本科专业评估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估等评估工作,并在评估过程中形成了规范的评估工作程序。此外,各项专项制度也得到落实。

1.校领导现场办公制度。校、院系党政领导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院系进行现场办公,解决院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2.听课制度。规定各级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每学期的听课时数,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要求认真填写和保存听课记录册,提出改进意见,及时反馈。

3.教学调研员调研制度。从2003年开始,我校从各院系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中聘请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了学校教学调研员队伍。2007年,为了充实教学调研员队伍力量,充分发挥教学调研员的督导作用,组建了校、院两级教学调研员队伍。校、院级调研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评价、反馈。

4.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院在每个年级每个教学班中精选1-2名责任心强、学习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对教师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监控,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四)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渠道畅通

篇6

这里我要做的不是规范的学术报告,主要是向大家汇报思想品德课题组两年来所做的工作。另外,探讨本课题组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成熟,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

本课题自开展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的“目标”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一)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我们组织教师有目的地学习教学理论,学习新课标,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及时更新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开展一些经验交流会,围绕某个专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了及时了解教改动向,获取最新教育信息,我们还组织适当的外出学习。另外,课题组还坚持组织教师进行每月一次的新课标学习,使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的书籍有《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课堂教学论》----

(二)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另外,因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的基础,而创新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的生命线,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及说课大赛,以此来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演讲新教法,努力增强教研课改能力。通过上述活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①好的思想品德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但又不能让生活替代思想品德课;②教师的语言要科学、规范,要有美感并富有激励性,教师平时要善于博览群书,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③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并研究“评价”,要让学生学会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课题组积极把研究的成果向外推广。2月份,吉留祥、杨义平老师的全市公开课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高度评价。3月份,刘美珍老师送课下乡。另外,课题组把九年级思想品德所有科目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放在二中网上,与全省思想品德老师共享交流。

(三)开展沙龙活动,争辩中明方向。

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在学校开展中考试题赏析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月活动。除了开展校内沙龙活动外,课题组成员还发挥网络优势,参加人教版思想品德qq群、鲁教版思想品德qq群,自己建立苏教版思想品德qq群。在网络上与各地思想品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活动。

(四)教科研一体化,提高研究实效。

要求课题组成员制订详实有效的研究计划,扎实研究过程,进行开拓性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可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课题研究课等。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教育论文竞赛活动,如吉留祥老师的《回归生活,让课堂更精彩》获得常州市2009年思想品德年会论文二等奖。

(五)让教学回归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使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每学期,课题组都举办一次思想品德课活动周。内容丰富多彩,如:手抄报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表演比赛,故事征文比赛,社会调查报告等,促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在训练中拓展、在开放中提升,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促进自身个性发展--这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又一表现。

我校潘国庆老师见义勇为,获得金坛、常州政府表彰,课题组利用这一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居委会自行车失窃情况调查活动”。还开展了“塑料瓶回收研究”活动;“盲道行走体验”活动-----

(六)让生活化作教材,营造文化氛围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为了营造思想品德课文化氛围,学校的教育作用不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更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文化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校园过道里的板报和书画,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这些墙报、宣传画、黑板报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品德教育,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原先那种视课堂为“生命”,认为只要掌握了课堂上传授的理论,学生便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旧观念得到了彻底的转变。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有意识地驾驭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地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同时,学校已逐渐形成了以课研促教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它使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教研成为了自觉行动,教师们实现了“要我研究”变成“我要研究”,在教学和课研上的自觉性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成员均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多次的研究中,教师们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有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或获奖。共2页,当前第1页1

3、培养了学生学政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课堂中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具体成果有:

活动课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个案;  教师论文选编;

学生小论文选编;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光盘);

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获奖证书。

篇7

丰台区现有体育教师310人,每年都有一批新毕业生加入到体育教师行列之中。2010年7月统计我区30岁及以下青年体育教师144人,占全区体育教师总数的46.5 %,其中女教师57人,占青年体育教师总数的39.6%。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已成为我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生力军,他们的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区小学体育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我区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丰台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对策干预。

三、结果与分析

按照《丰台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方案》的进度安排,我们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进行了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口令和队列队形”教学基本技能培训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1.制定出丰台区小学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口令与队列队形”考核评价量表。对于口令与队列的考核评价,各类教材中都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与要素规定。我们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动作要领的理解,将口令的评价按照声音洪亮、音调变化、节奏准确三个要素进行评价,将队列的评价按照身体姿态、规范准确、队列动作讲解三个要素进行评价,以上两项内容根据评价要素均制定出具体的评价标准,按照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进行考核评价。因评价要素和标准是结合动作技术要领和总结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来确定的,因此既便于体育教师结合评价要素和标准掌握教材,又便于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2.提高了我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口令与队列队形”的基本技能。通过“口令与队列队形”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我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能够正确的运用口令,队列动作规范,讲解准确,培训实效性强。

从对青年体育教师不记名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在培训前后的技能有一定提高”很符合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28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88.9%;认为“已经掌握本次培训的基本功动作”很符合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22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84.7%。以上数据说明,本次培训对青年体育教师口令与队列队形基本技能的掌握帮助很大,认可度较高,培训实效性强。

本项教材培训前后,我们分别下发了两张 “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自我反思记录表”,由体育教师自己对培训前后口令与队列队形基本技能进行自我评价。从评价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培训后有64位青年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口令掌握很好,比培训前增加了50人,所有参加培训的青年体育教师达到了一般水平;有69位青年体育教师认为自己队列队形技能掌握很好,比培训前增加了54人,143人达到了一般水平。

3.注重发挥青年体育教师的才能,参与兴趣高,态度认真。本轮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培训,注重发挥参加培训教师的能力。培训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每位参训教师都进行示范演练,学员之间相互观察、相互指导,活跃了培训氛围,体现了学员培训的主动性,调动了学员们的积极性,使老师们能够按时、乐于参加培训活动。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口令与队列队形教材的培训,认为“对本轮培训很有兴趣”很符合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33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92.4%;认为“能够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训练”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39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96.5%;认为“本次培训发挥了自己才能”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26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老师的87.5%。由此可见,本轮培训青年体育教师培训态度积极,能够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训练,他们的才能在培训中得以发挥和展示。

4.提高了青年体育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反思对课堂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除了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外,还特别注重对青年体育教师反思技能的培训,并提出可结合以下几个反面来撰写反思:

①培训的内容是什么?②我对培训教材的理解?③我在培训中的表现?④培训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应用的?⑤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改进?⑥我的课堂教学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⑦参加培训的感受或对我的影响?通过对青年体育教师反思技能的培训,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培训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青年体育教师们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项教材培训后,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都认真撰写培训反思,并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好方法进行梳理总结。

四、结论与建议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论;趋势

一、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概况

(1)引进学习阶段(1949~1979)。从1950至1975年,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主要吸取苏联的经验,体现了自然主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和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发展必需的身体素质,教学结构比较严谨,强调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教学组织形式强调统一。在该阶段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在内容上有一定突破,指导思想上更接近我国当时的体育教育实际情况、也汇集了一些国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能比较客观地对待引进苏式理论后国内发生的诸多变化及多年代后期所出现的理论分歧。但体育教学理论体系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对体育教学理论所包含概念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2)独立探索阶段(1979~1990)。改革开放给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国家教委、体委加强体育研究机构建设、提供管理上的保障,及时着手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新的教材,客观上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术讨论热烈,各种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和体育教学现场观摩会增多。与国外理论交流的机会增加,使我国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接触到了更多更新的体育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开扩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呈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1983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专著,标志着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简明体育教学法》与《体育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体育教学论开始从学校体育学、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在该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速度较快,扩展了理论基础,理论观点趋向多样化,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等基本理论间题的认识更加深入。这一阶段体育教学理论发展不足之处是理论研究没有对各种体育教学理论观点做出综合比较,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实践中的盲自和混乱,对体育教学目标、任务,体育教学主体性等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3)建构独立体系阶段(1990年至今)。1990年王占春研究员著《中学体育教学法》,1991年于长镇教授著《体育教学论》,1993年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教授合著《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这些专著在国内体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一致好评。因为这些专著把体育教学理论提炼成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94年刘清黎教授主编《体育教育学》,该书吸取了国内外体育教学理论最新成果,形成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体育科学相互渗透的学科特色。1998至1999年毛振明教授著《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科学化》,探讨了我国目前体育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介绍了国内优秀的体育教学实践成果,并收集了一些新的体育教学实例和教研方法,对研究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较之前几阶段,这一时期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在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其体系更加趋于丰富和独立。

二、我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1)构建以和谐、系统思维为主线的现代体育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外部环境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把教学方法综合到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中,研究它如何协调师生活动,发挥自身的功能,从而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要提高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就必须注重思想教育,形成教、学、练、育的最优化结合。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其内在机制,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2)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实践是检验某种教学方法能否采用的基础和标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再回到实践中检验,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实验与过去相比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较大进展,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更有利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3)重视在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体系中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现代体育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促进了教学环节各种媒介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参 考 文 献

[1]于秀.对建国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1997(3)

篇9

索玉华老师来自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是北京市特级教师。大会首先播放了索玉华的教育教学短片《让生命在体育教学中延伸》,从“生命追求”“生命绽放”“生命延伸”三个层次对索玉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精辟阐述,展示了索玉华老师在工作中的“四严、四爱”,展示了她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工作和成就,激励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探索和创新。

然后,索玉华做教育教学报告,她从“我与体育教学”“我与我的学生”“我和我的团队”“给同行的建议”几个方面阐述了从教30多年的体育教学生涯。“我与体育教学”从“体育展现美”“体育是做出来的”“健康的体魄是练出来的”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我与我的学生”则阐述了她对学生倾注了所有的爱,让学生有自我塑造、自我审美的体验。“我和我的团队”展现了她梦想带出一支最棒的队伍,与同行交流、分享全部教学体验,在交流与分享中再学习。

北京石油附中校长孙丽华在讲话中说,特级教师索玉华用石油附中赋予的“五唯”素质,使无数体育教师成为优秀体育教师,使无数学生健康成长。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体育教学第一线,就是要用铁人般的“骨气”,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石油附中因为有这样的“铁人”而自豪!

随后,索玉华教学团队的6名教师带领72名学生进行了6个项目的体育教学片段课展示,包括男女生双杠、垫上技巧、跳箱。上课教师以身示范,索老师在各场地之间巡视指导,并提出要求:教师要多示范,要做好保护与帮助。在双杠教学场地,索老师居然忍不住亲自上杠,优美标准的示范动作赢得了现场观摩人员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索玉华老师一直相信,完美的示范是无声的诱导,它是积累和确立教师权威,打造教师自身形象的响亮品牌。本次展示不仅体现了索玉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还体现了石油附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石油附中体育教师精湛的专业化水平。

篇10

关键词:体育人生;高级教师;高仲明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12-02

提起高仲明老师,广州市中小学的体育同行都不会陌生,作为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力量之一的教研员,高老师将其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体育工作中。他把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作为教研工作的目标,把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作为教研工作的抓手,把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把增进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最终目的,为广州市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质的增强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师德:魅力之魂

高仲明老师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指导工作三十多年,获得多种社会奖项。他用非凡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感染与之共事的体育同行们。他告诉一线体育教师,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而作为身负教育职责的教师,更应该具有这种智慧。要用智慧阳光般的感染力去塑造具有乐观健康人生态度的学生。在体育教育这个领域里,高老师用他无愧于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尽职尽责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体育最本质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他经常说,自己首先是一位体育教师,然后才是一名体育教研员。因为只有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站在一线体育老师的位置上,亲身感受他们在课堂上、在训练场上、在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才能更明白现在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了解体育教师的需求、面对的问题,才能更充分的发挥体育教研员的使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组织推广体育教学经验,普及教育理论、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胜任“引领者”的角色。帮助体育教师坚守这份教育信念。在广州市各种教研活动、理论学习、听课评课的现场都能看到高仲明老师的身影,感受到他听课时的关注,评课中语言的精妙、指导的精巧,对一线体育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用自身素质彰显人格魅力,谱写着师德之魂。

责任:工作之重

尊重自己的岗位,意味着在这个岗位一天,就应当完成这个岗位所赋予的责任,就应该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把自己应该做好的事尽可能做得最好。

一、实施新课程,致力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能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体育教研员,高老师致力于体育教学的研究,在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全市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开展专题教学研讨,如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活动等,组织研讨课、公开课评比等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体育教师研究教学,从而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每年举办一次广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公开课观摩评比活动,从中推选优秀课例参加“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各区的体育教学及优质课的研究力度和水平。同时,高老师为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活动,向体育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二、开拓创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为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深化学校体育改革,高老师积极推动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倡导学校特色,提出小学“跳出健康,跳出团队,跳出活力,跳出创新”,中学“跑出健康,跑出团队,跑出斗志,跑出成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亲自下校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从音乐的选择、活动内容的安排、组织形式的设计等,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一起研究,在高老师的亲力亲为下,广州市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学校,取得了显著效果。2005年,中国“十城市”第二十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广州市海珠区举行,出席此次活动的代表2000多人分别到我市的八个区观摩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了一致好评。同年1月,原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到天河区黄村小学参观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高老师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推广鼓励与指导下还组织了广州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和赞同。

三、服务学校,服务教师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如何开拓体育工作的新视野呢?高老师根据学校的需求,深入学校,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一起研究并指导体育校本的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受到学校的欢迎。如指导天河区柯木小学的体育校本课程(毽、绳)建设与开发、昌乐小学“活力校园——大体育跳绳活动”、增城仙村中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等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得到了省和体育院校专家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为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新课程理念,高老师指导学校举办“体育节”“家庭(亲子)运动会”等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被许多学校所接受,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高老师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在促进乡校教师理念的提升、教学经验的借鉴同时也锻炼了骨干教师如何用教学技能和机智去调动基础差而又陌生的学生。另外,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高老师到天河、花都、萝岗、增城、从化等区,开展体育新课程专题讲座,对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起到了引领作用。

发展:引路之人

一、走科研之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扎实推进,教育科研已经深入学校教学领域。高老师深深认识到,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课程蓬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也是全面推动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老师在抓体育教学教研中,坚持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将微型课题研究引入常规的、常态的体育课程中,不断生成教科研的新成果,开阔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事业与思路;2005年高仲明老师被评为广州市体育科学学会优秀会员。他所撰写的论文“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获中国“十城市”第20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工作期间,担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三本书的副主编。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高仲明老师时时关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希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课堂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发源地。高老师倡导一线体育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立足现实,开拓进取,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精”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体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此,高老师通过开展体育教学评比和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围绕教学抓教研、以活动引领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促进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的稳步提高。在2005年的中国“十城市”第二十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上,高仲明老师指导的二节优秀课例均获一等奖,同时被评为中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优秀教研员”。每年举办一届“广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报告会”,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在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三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我市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9名。

三、突出骨干、名师的培养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