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做法范文
时间:2024-03-21 11:1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做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法治文化;作用分析;法治建设
本世纪初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新世纪我国的治国方略和目标。
1传统法律文化包含很多优秀成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及制定法与民间法并列的“混合法”模式;“无讼”价值观下节约成本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守法观念;司法中“亲亲相容隐”的人伦主义;“慎刑恤狱”的司法人道主义;“实质正义”的司法价值取向;法律的“集体主义本位”;“为政在人”的人治观;“亲民”的政治道德观;法律语言的简洁;司法人员的人文素养;古代行政立法、监察制度及廉政建设及历史上“变法”的经验等等,这些都包含着符合现代法治的成分,经过改造,完全可以为当前的法治建设服务。
2中国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法律文化
2.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先进的成分,例如前述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将法律建立在民族的伦理道德之上,通过礼法互动来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实现法律的妥当性价值,更好地稳定社会秩序。传统法律文化中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它们都是我们当前法治现代化建设的现成的本土资源,西方学者庞德曾说过,中国在寻求“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西方学者能有如此真知灼见,对于这些优秀的遗产,我们更没有理由不继承。
2.2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割裂历史传统。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空中楼阁的事业,文化自身有历史延续性的特点,任何一国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今天的一切与历史传统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发展决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传统。
2.3移植的法律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一个国家之后都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才能被消化、吸收,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改造,日本、韩国对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佛教、道教的改造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种改造是对外来文化进行过滤、吸收和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一种文化是不可能轻易地移植到另外一种文明里的。
对于所谓的“本土化”,按照学者的解释,一方面是指“按照本民族的特质而发展”,还指“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密切相结合。”其主要原因是只有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才能使民众对移植的法律产生亲和力,便于民众接纳,减少推行的阻力。
3法治建设中要利用好传统法律文化
3.1仔细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成分的同时还包含着更多的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已被时代抛弃的糟粕,因此,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仔细地鉴别。对于其中的专制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泛刑事主义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应毫不犹豫地予以抛弃,对于其中含有的优秀成分,亦必须仔细鉴别,巧妙合理地予以运用。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我们曾有过许多失误,将精华当作糟粕予以抛弃及将糟粕当作精华而奉行的错误都曾犯过。前者如近代第一代法律家在对待传统“混合法”的态度方面,“混合法”本来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遗产,但是近代第一批法律家在西方“三权分立”思想影响下,却认为法官“援引比附”(即适用和创造判例)是司法干预立法事务,有悖原则,故对“判例法”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法律制度向大陆成文法系一边倒的形势。后者如从建国至今,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工具主义”仍被许多人所奉行,将法律视为无产阶级“刀把子”的观念仍大有市场,针对社会治安的状况,隔一段时间就在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推行的“严打”竟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常规的手段。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人民群众现代法治意识与观念的培养。所有以上这些失误,都反映了我们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认识的浮浅与幼稚。
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还应对传统法律文化中一些契合现代西方法律发展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法律的弊端而被一些西方学者推崇的内容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因为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中国与西方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在西方要避免的一些东西有时反而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对象。
篇2
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
项目名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文化强市战略中的地位研究
项目号2012B532
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而且一定要表现在能够有效地继承发展和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商丘地处豫、鲁、苏、皖交界处为河南的东大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没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城市建设
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核心力量。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合理汲取和利用历史传统文化,是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商丘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状
商丘市地处河南东大门,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商丘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00年的文化史,春秋时期宋国和西汉时期梁国均定都于此。商丘市至圣5先师孔子的祖籍,文哲大师庄子的故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商丘古城是全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古城。永城芒砀山是汉兴之地,西汉梁王陵墓群出土的金缕玉衣,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汉墓壁画“四神云气图”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商王朝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都城,商祖王亥在这里服牛驯马,发展生产,以物易物,开创了华夏贸易的先河。长期以来,人们把从贸易活动的商王朝子民成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作 “商品”,把从事的职业叫作“商业”,由此衍生出的文化叫作“商文化”,因此,商丘市商品、商业、商人的发源地,被誉为“三商之源”,是“华商之都”和“中国商贸名城”。商丘还是“火文化”的发源地,早在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就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近几年商丘打造出了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孔祖文化、庄周文化、木兰文化六大文化品牌,叫响了“华商之都”、“民权虎”、“中国画虎第一村”,推介出了一批以宁陵刘腾龙毛笔、夏邑宫灯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品,扩大了商丘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
1、传统文化精神在社会中的价值
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基本精神和传统的价值取向,它们抽离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传统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内容。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一种带有广泛性、普遍性的精神,必须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具有,且是贯穿于民族、历史全过程的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精神。只有我们创造出了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城市建设中激发了这种精神,弘扬发挥了这种精神,才能建设一个富裕的城市,从经济角度来讲,这一精神是最为可贵的。商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具有独特的地缘、人文优势。他们不断地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发展意识,从新经济的潮流中获得启示,从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经过整合和运作,形成新兴的产业板块,不断提高文化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2、发展旅游业,带动居民经济收入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国务院已经确立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范畴的旅游资源予以大力开发,以带动城市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前商丘旅游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景区管理、服务等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善。像古城景区、南湖景区、阏伯台景区、宁陵梨园景区等地发展的又快又好,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搞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体现了商丘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居民的就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3、发展特色文化品牌产业
继续发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和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继承和发展民间民族传统特色艺术。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文化品牌建设作为文化名市建设的着力点,加强对外交流,搞好文化招商。积极推介商丘文化,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商丘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民间艺术、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文化产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以文化产品“走出去”带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以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木兰文化、庄周文化、孔祖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民权王公庄绘画、永城茴村书法、睢阳区木雕、虞城木兰剑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进一步挖掘其市场价值,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品牌效应。
三、传统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既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不能让自己的传统文化慢慢的消失。只有我们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发挥到最大的用处。
2、加大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已经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商丘市通力打造出了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孔祖文化、庄周文化、木兰文化六大文化品牌,叫响了“华商之都”、“民权虎”、“中国画虎第一村”,推介出了一批以宁陵刘腾龙毛笔、夏邑宫灯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品,扩大了商丘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文化产业园区仍处于初步规划设想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因此,重点建设一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使之发挥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示范作用,是加快文化名市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3、增强文化专业人才建设
改革我们的用人用工制度,鼓励吸收一批优秀的、年轻有为的文艺专业人才到基层文化单位去工作,去更好地带领群众搞好群众文体活动,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人民群众。要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制定优惠政策,探索柔性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商丘创业。
总之,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是万万不可小觑的,是城市建设的精神内核。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发展的城市,也才能实现我们的宏大目标,更好的推进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饶会林.城市文化与文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张玉香强调,弘扬传统农耕文化,首先传统农耕文化要为培育新型农民服务,在“育农”上发挥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发挥好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道德精华、传统农业科技的优良遗产以及传统农商的职业操守在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农民高尚道德情操,构建安定和谐的新农村;同时要注重我国优良农业传统,如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的用地养地理念、“种必杂五种”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理念、传统农商“诚信为本、童叟无欺”及“扶困济贫、乐善好施”道德操守在“育农”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其次,传统农耕文化要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在“乐农”上发挥作用。当前广大农民的求知、求乐、求新、求美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倡导农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既要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加适应“三农”需要的文化书籍出版发行,同时也要注重弘扬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通过开发农村传统文化产品,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激励农民的自强精神,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境界,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传统农耕文化要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服务,在“富农”上发挥作用。各地发展一村一品,“一品”不能只局限在农产品,也不能局限在加工品,还应包括农民艺术产品、农业旅游产品以及农村传统技艺产品等,有条件的乡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或拳头产品,努力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生产力;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创意,把农耕活动、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产品开发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从而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四,传统农业文化要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强农”上发挥作用。我国传统农业能够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摆正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要大力倡导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篇4
高中语文教育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负有重要的责任。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诗词曲赋和古代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新颁布的高考大纲已将优秀传统文化做为考查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促使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之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如今的高中生却很难对此挖掘得更加深入,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挖掘和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新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三维目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加大了传统文化名著名篇的份量,特别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不断挖掘和整合资源,实现让学生准确“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
教师可以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代散文部分作为实践的重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思维模式,从中挖掘和整合古代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朴素的家国情选⒄确的道德观念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让学生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轻言放弃、不断勇攀高峰的真谛;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来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让他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为人情怀;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处世思想让学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当代人与人交往的黄金法则……通过这些资源的不断整合、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遨游其中,不能自已。
二、营造氛围,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是不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日长于斯,学于斯,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古代先贤的经典语录、反映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播放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赏析和写作训练,邀请专家进行古典文化专题讲座。
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充分利用读和写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读、齐读、自读等方式,抓住画龙点睛之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句是本词上片的结束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抱负,也是全词不同凡响的精彩之笔,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作者在种种打击和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丧气,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再如学习荀子的《劝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排比论证的语言气势;也可以通过仿写将本篇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论据等。
三、利用课外,扩展教学新境界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课堂内,也要拓展到课堂外,丰富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一是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朗诵大会。书法大赛、讲成语故事比赛等。借助此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
二是利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实践,充分挖掘节日内涵,体验传统节日氛围,不断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三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近距离感受祖国的灿烂文明,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激发其探究热情,不断陶冶爱国情操。
四是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文化之旅,挖掘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撰写乡土调查报告,采访身边人身边事,把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篇5
日前,我应邀出席 “汾酒集团品牌建设和社会责任座谈会”,就汾酒品牌建设、公益基金会运营等问题进行交流。
汾酒作为中国白酒的杰出代表,乃“最早国酒,国之瑰宝”,但近些年因种种原因沉寂了。这次汾酒借助世博会战略契机高调拍卖、正本清源,大额度成立公益慈善基金会,并进行系列的品牌传播,已经是非常大的突破,说实话,我比较看好汾酒的未来。只要思想解放、战略明晰、模式创新、坚持不懈,汾酒一定可以实现“王者归来”的宏图。所以,对汾酒而言,公益慈善的一小步,却是品牌超越的一大步。
无容置疑,公益慈善正在成为逐渐觉醒的中国企业的潮流和必修课。但是,目前中国的公益慈善环境和制度还不成熟,公益心态也比较复杂。很多企业在认知、路径和方法等方面还有许多误区。那么,中国企业到底该如何做公益和慈善?
我认为,应把握六化。
首先就是战略职能鲜明化。为什么巴菲特的全球“劝捐令”在中国不灵了,因为中国企业和富豪有太多的难言之隐。所以,最大的慈善就是把自己的企业经营好,为员工、为合作伙伴、为社会合理合法创造价值。否则,慈善就是无根之木。如果这个前提存在,对目前中国绝大多说的企业来说,要做公益,首要目标就是为了品牌建设,“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这一点要旗帜鲜明、光明正大、坦坦荡荡,千万不要遮遮掩掩、左右为难、欲言又止,那样就太累了。这也是中国特色。
二是主题化。公益和慈善的范畴非常广泛,企业要有旗帜鲜明的主题,明确基金会到底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大而全反倒没有针对性。对比国内外成功公益事业都有鲜明的主题。宝洁把公益目标锁定在“0—13岁的儿童”,十几年一直在做宝洁希望小学;百事在中国主要做的就是母亲水窖工程和沙漠土豆工程。
所以我建议汾酒集团要“上天入地”,“上天”就是做一个高规格的“中华文化杰出成就基金”,发现、表彰和推动那些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也和汾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牌基因一致。“入地”就是做一个“名酒打假基金”,为所有名酒开放,既有行业包容性,又与消费者息息相关。
三是系统化。不单单是企业一家做基金会,还要带动合作伙伴、员工、渠道商、供应商一起做慈善,做成公益产业链,这样更有意义,非公募基金才能越做越大。这方面宝洁的做法值得借鉴,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把“救助模式”做成“救助—发展模式”。
四是透明化。如何保持透明化,打消社会顾虑和质疑,对于非公募基金会也一样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甚至会影响企业自身品牌的诚信度。所以建议汾酒集团建立一个独立网站,所有活动和财务数据公开。
篇6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德育建设中存在着一些暂时性的困难和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是有意义的工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存在许多积极的因素,并且曾经在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培育出了一个个具有高尚人格的炎黄子孙。以此而推,在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对旨在培育对社会有用的全面的人的高校德育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大学校园是培育~代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地方,是否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道德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同时也是最敏感,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一个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一些落后的理念、思想和意识,但是也有许多催人上进、与人为善和以人为本的优秀传统。如何汲取中困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以之注入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造就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将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课题。
一、简析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l、高校德育形式单一,缺乏与时代相契合的活力和创新点
目前,高校德育丁作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总体上没有跳出课堂的范围。尽管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规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些课程也成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但这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内容缺乏实效性,教材缺乏合理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个阶段,各门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耳熟能详。听起来如同嚼蜡。而且整个教学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统一性,反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时代特色,不能跟上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现实,所以教育内容显得陈旧、僵化、空洞,大学生们学完以后,往往感觉是虚的、空的。
2、高校德育内容单调,缺乏核心价值和教育力度
当前的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灌输给学生,比较来说缺少公民基本精神、社会基本规则和做人的基本道德操守的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宽容的基本公民修养和实事求是精神的教育,就更是被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社会上把现在的8O后的大学生称之为“颓废的一代”,这与“四有”的现代公民要求相比,差之甚远。加之现行的校园德育内容已经多年未作实质性调整,没有时代感。而最关键是缺少一个核心价值,一些学生在校园中生活不知要干什么?为什么?缺少目标,没有动力。相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有着不同民族精神的精髓,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胸怀.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理想追求。可是试问当代的大学生,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热血沸腾?答案可能是模糊的。正是因为缺乏一种核心价值的指引,高校德育才不能最有力地塑造学生的道德和品格。
3、高校德育手段生硬,缺乏情感关怀和深入人心的震撼力
当前高校德育的手段比较生硬,主要是上传下达的圣喻式、铺天盖地的宣传式、长短不一的口号式、不假思索的教条式和孤注一掷的训话式。教育者在依托青年学生成长的特点挖掘新的方式方法这个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上还缺乏实践。总体上来说,高校德育给人一种生硬和冰冷的感觉,这样很容易使正处于青春期末期的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现在的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总量在增加,接触到社会范围在扩大,思考问题的程度在加深,而思想还不够成熟,生硬的手段往往只能使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停留在表面,难以深人人心,处理不好,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二、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对当进高校德育的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复合体,它是长处和优势与短处和缺陷掺杂在一起,对它们要认真分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历史的沉积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的十大传统美德。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主要有:
I、重视道德,教育有着浓厚的道德色彩
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为人处世,即学习: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可渭四维,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管子·牧民》)可见,道德唯上的思想自古就有。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为提示当今高校德育要把道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上,并切实纳入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以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指导和方向。
2、普遍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缔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增强着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正是高校德育中缺失的核心价值,这是道德最崇高的部分,一个大学生对与国家的热爱是激励他奋发向上的最高动力。
3、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理解总是从这种关系上去把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传统文化中的集体原则加以改造,无疑对于我们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具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以个人主义为动力,而是注重群体和谐,肯定敬业乐群、勤奋合作,提倡齐心协力等等。这些对于重建校园公正、扶植校园正气,调节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问的关系十分重要。
4、“修身为本”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修身为本”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修身之道认识到道德修养对于提高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有其现实的价值。以仁义为原则,包括“五爱”和“三德”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和形成,同样能够而且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中汲取营养。
5、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孝敬父母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明人伦”,所谓“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人伦要求中,儒家尤重“父慈母孝”,孝顺父母被看成道德的根本和教化的出发点。今天,弘扬家庭美德,提倡“孝敬父母”,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尊老、敬老的道德风尚。高校德育应从细处着眼,从学生身边人手,结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
三、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注入高校德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教育,作为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的道德教育,更应该体现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值得当今的高校德育借鉴,我们更应该把高校德育作为传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注入当今高校德育不仅是培养一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客观要求,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所在。具体说来。应该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l、调整课程设置,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德育内容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而当下高校思德教育恰巧缺乏核心,泛泛而不集中,缺少主题,使得高校德育建设没有力度,缺乏说明力。建议在高校普遍开设传统文化课,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开设精典诵读,精选《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老子》、《庄子》及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等文史哲经精典著作,作为德育教材,把祖国传统文化所宣传的“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作为高校当前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以课程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事、学习生活所应具有的道德规范、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教育。并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其精华,弘扬其美德,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严于律已、善待他人、关心社会、受人敬重的社会所需人才
2、调整教育手段,以中国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单一,形式陈旧,主要还是以说教、课堂教育为主,很多思政工作者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对学生已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法”了,但教育的效果就是不明显,有些学生一犯再犯校规校纪,或者说根本就是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和本能。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味以传统的说教、灌输来强制性要求学生去盛守校纪校规。学生不能自我约束,一方面是因为行为主体缺少思想信奉和意识核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现行的教育方式有抵触情绪,认为生硬,不近人情,缺少人性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相差甚远,所以教育功效不大。而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弥补了思政教育内容上的空洞,尤其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里仁》、《论语·宪问》)的为人道理,更是比政治教科书的条文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另外,我们也可以走出课堂,不要把课堂作为道德教育的唯一阵地,可以以学生公寓、社区为单位,让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宿告,让德育教育离学生近些、再近些,让枯燥的说教因距离的拉近而显得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我们可以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做成网页、网站.利用动漫、视频等手段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篇7
一、驻地美术资源的课程化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受教育经济产业化、艺术市场商业化的影响,二三线城市高校的美术教学呈现出一种牺牲本土特色盲目跟随一线城市的做法,短视、浮躁、浮夸,模仿抄袭一线城市的课程设置模式成为二三线城市高校美术教学的主要特点。这一不良倾向体现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上,就是以驻地来评价美术院校的专业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这种先入为主地以门第来衡量教育质量的评价观念和僵化做法,极大地损害了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公平性,其结果必然是使评价本身走向虚无、浮夸和空泛。笔者认为,脱离了驻地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具体环境,失去驻地经济历史文化的给养和依托,孤立地对一线城市的课程模式进行复制和模仿,盲目地与一线城市接轨,必然会导致二三线城市高校美术教育在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这是二三线城市高校美术教学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驻地民间美术资源与课程体系的融合为高校特色化办学提供了一种可能。民间美术是民风、民俗、民艺的物质化和视觉化呈现,它反映了该地区手工艺思想的演化和乡村社会的文化变迁,它是该地区民间文化的物质载体,蕴藏了丰富的民间思想和文化内涵。一方面驻地高校美术课程的开发受惠于本土文化的启示,另一方面驻地高校又必须担负起继承发展繁荣驻地本土文化的重任。因此,继承和发展驻地民间美术就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责任之一。但是,教育界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及课程转化却远远落后于对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就给民间美术资源进入高等美术课程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于是民间美术的精髓能否进入高校美术课堂就成为高校美术教育迈向本土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驻地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的价值所在
驻地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满足了人类与自身,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愿望和心理需求。当下,工业化、信息化席卷了整个社会结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吞食着农村文化狭小的生存空间,西方文化的大肆扩张伴随着传统精英文化的复兴,将民间文化、民间思想的生存空间挤压得更为狭小。一方面,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民间思想的鲜明代表,是传统文化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化升华为精英文化的史实已经屡次被中外文化发展史证明,这就为民间美术进入驻地高校美术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民间美术的价值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缓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紧张的关系,进而和谐相处的理想图景。从这一程度上来说,将驻地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有利于缓解各方面的紧张和压力。将驻地民间美术资源纳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有利于继承和弘扬驻地民间美术的成果,促进民间美术更为健康的发展。日本爱知县县立艺术大学把发展驻地民间美术当做美术教育价值体现的依托,“使之(学生)成为地域传统文化艺术的中坚力量,并参与人类普遍的艺术创造……艺术大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对地域文化的辐射力,对社会艺术的承继力,同样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1]驻地民间美术资源课程化之后会产生极大的反哺作用,这种反哺机制会大大促进驻地民间美术生态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一方面,驻地民间美术为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课程资源,课程化的民间美术资源又为驻地民间美术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策略;另一方面,驻地高校美术课程的“民间化”又使高校美术教育走出孤傲的象牙塔,在审美趣味上由“阳春白雪”回归到“下里巴人”,使高校美术教育真正做到与驻地民众的审美趣味相吻合,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使驻地高校的美术教育担负起继承提升本土文化的使命。
三、驻地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篇8
陈扬:扬州古城保护我们一般叫做“两古一湖”,即古运河沿线、古城5.09平方公里,再加上我们的社区、景区,这是我们扬州的精华所在。扬州保护古城的自觉性比较早,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同济大学就帮我们做过一个古城保护的方案。经过多年争论,现在各方面认识越来越统一,即把老城全部完整地保存下来。
《南风窗》:外面的人来扬州旅游,谈得比较多的是扬州的新城跟古城好像不大协调,是不是说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必须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
陈扬:这其实是我们很多城市都面临的难题,争论很大,各地的做法也很多。都在探索。扬州两次大规模开发新城,始终想着能够借鉴古城传统的一些文化元素、一种城市文化空间形态,但具体到每一条街、每一个建筑物的建设,往往也是很难做的。
影响一个城市建设风貌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领导的意图、专业水平、群众的看法等,这几方面要综合平衡,往往可能要牺牲一些。从我们早期新城建没来讲,我个人认为也不是很成功。从现在开始,新城建设上,小区、街道、主要建筑需要体现扬州人文形态,让它看上去是现代的,但同时要有扬州的文化,而不是巴黎的文化、迪拜的文化。
《南风窗》:扬州这样一个古城,它希望自己在国际上排在哪个位置,是类似于日本奈良那样的城市吗?
陈扬:奈良是扬州的友好城市,我去过,这个城市文化保存得很好,它的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扬州不可能不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产品,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学奈良那样,国情不一样。我们可以借鉴奈良的很多成功的地方,比如古城保护,它是借鉴我们长安城的格局来建设的,一直到现在,整个街巷都保存得很好。包括京都,像它的金阁寺、清水寺等都保存得很好,很多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希望把扬州做成一个人文的城市,古城保护要有古的经典,新城建设要有新的现代。
《南风窗》:有人批评说,扬州老城区仿宋商业城建设是一大败笔。您同意吗?
陈扬:仿宋商业城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个东西,从规划到实施有一个认识转变的过程。具体实施的时候,政府把已经做居民宿舍的规划全部改了,把已经建好的房子拆掉,因为房子就建在遗迹的旁边。政府花钱把地收回来,然后再把老百姓安排好。当时花费了很大的代价,148户人家要迁户,矛盾和压力很大。原定的一切方案全部改掉了。如果建成他们当时想象的那样,更是一塌糊涂。
《南风窗》: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应为完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取向、精神寄托等新文化做出贡献。在这个意义上,扬州有怎样的抱负?
陈扬:我们当然希望扬州能够成为中国人心灵的家园。我们对扬州旅游业的定位,一句话叫做“给你宁静”,第二句叫做“还你活力”。你到扬州来会觉得这个城市很安静,看了扬州的文化,修养了你的身心,放松了你的心情,你就会更加精炼、充沛地投入你的工作。我们想打造这么一个带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城市。而且扬州文化也是需要你去细细品的,不是像秀美的山川一看就看到了它的脸。扬州文化需要慢慢去品。
《南风窗》:扬州如何理解区域文化与经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陈扬:不是说你开奔驰、宝马就是现代化,不是说你住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核心还是文化的竞争。苏州6个小老虎在去年有7000亿的GDP,我们扬州即使达到1万亿GDP,人家已经达到2万亿了。所以经济总量不是决定扬州未来在这个地区突出的一个主要力量,扬州的主要力量是打文化,这样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长三角群雄崛起当中抢占绝对地位。我们去过很多地方,哪个知道巴黎的GDP是多少?人家是说巴黎出了多少名人,海德堡出了多少名人,它们有多少大学等等,谁都不关心它们的GDP是多少。
《南风窗》:听说扬州正在建设音乐厅、美术馆、新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您怎么理解人的现代化与古城保护以及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陈扬: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人确实很重要,但是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我们政府来讲,当务之急要抓干部。另外对老百姓素质的提高,我们这几年已经在搞“市民学堂”。素质的提升还带有一种启蒙的教育,应该说工作都在做,但压力很大。
古城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它有一种浓浓的乡情,我们叫街坊。因为古城的空间尺度很小,它是一个便于人们交往的慢性空间尺度。而现代的高楼大厦,小区里基本上门窗都是关着的,这样交往就少了很多。我们也想在现代的小区里面复制、传承这么一种沟通交流互助的文化氛围,因此提倡在小区里面搞社区文化,搞一些社区集会。
篇9
[关键词]“家文化”;打造;“家”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58-02
一、具体问题描述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出现“好人”却未必“有好报”了,甚至还适得其反,为其所累,如江苏的“彭宇案”、天津的“许云鹤案”以及重庆的“万鑫案”、广东的“小悦悦事件”。
当“善良屡被挫伤,好心人再也不敢扶起他人”的“负面”例子接连不断,社会风气每况愈下,道德滑坡、信义缺失、信任危及也越演越烈的同时,电力行业面临“三集五大”深度改革,模式的变革、资源的配置整合、人员的调整,瞬时在电力行业引发“惊涛骇浪”。
以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及建设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在形成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格局的过程中,作为变革的承担者、执行者和推动者,职工在思想准备和行动要求上未确立统一标尺,在安于现状和勇于改革之间摇摆不定,“没出路”、“干多干少都一样”、对工作岗位不满等议论此起彼伏,士气低落、“老油条”等现象不乏少数,对“三集五大”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及和谐运转造成障碍和阻挠。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职工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利性、物质性、惟我性。职工看待改革往往关注个人发展空间和个人价值实现,而忽略了改革是时代进步的趋势,是行业发展的需要,是国网公司深化“两个转变”和建设“两个一流”现代公司的必由之路这个大前提。职工在思想认识与改革实践之间产生心理矛盾,知识要求高、工作压力大、工资福利的增长跟不上物价上涨等问题造成职工心理上的疑虑和困惑。
那么如何基于“五统一”企业文化从深入推进“三集五大”建设和企业和谐发展中找寻切入口?
我们提出了“家文化”。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的实力和活力,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不仅需要科学发展,还要达成员工的期待,承担社会责任,相互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传统“家文化”自然成了这个切入口的不二之选。
而太仓风格独特的“娄东文化”积淀厚实,底蕴丰富,为“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便利和快捷。我们结合“娄东文化”融入到“家文化”中,丰富新形势、新任务、新时期“家文化”内涵,衍生出九种“家文化”形式。
“家文化”是在国网公司“五统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地方和传统文化特色,产出的地域性企业文化成果。
家,意味着人心里最有归属感的地方,沐浴人性最美好的地方,而“家文化”的传播,也最容易被职工所认知和认同。我们提出“顾小家,守大家,爱国家”的“家文化”主题,以“培养魅力人格,拥有阳光心态,激发活力成长,走出责任人生”为主线,帮助职工建设温馨“小家”,凝聚职工坚守和谐“大家”,引导职工热爱美丽“国家”,激发职工爱“家”、建“家”的热情,在企业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创新中建功立业,努力把“家”建设得更加灿烂辉煌。
三、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描述
近年以来,我们通过实施:学习之家、兴趣之家、创新之家、温暖之家、民主之家、安全之家、责任之家、道德之家、廉洁之家等九种“家文化”理念,着力构建国网公司“五统一”企业文化传播体系,促进了企业文化落地,形成了“五项成果”,实现了“六个促进”。
学习之家。以太仓建州后盛极一时的学堂、书院之风为雏形,打造企业和员工共同受益的文化阵地。在公司本部及全市11个供电所建成“职工书屋”实物图书室,占地面积980多平方米,藏书量达7000余册;首创网上“职工书屋”并迅速在全省供电系统推广运用,实现了“有电脑处皆能读书”的强大阅读平台。成立青年读书小组,每年举办全民阅读节,良好的学习氛围蔚然成风。
兴趣之家。以传统艺术和流行文化为内容,组建兴趣班,以传统艺术传承和职工兴趣爱好为导向,丰富职工8小时以外的生活,使职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切磋技艺、畅谈人生,增强职工对生活的热爱和工作的热情。目前共组建民乐、集邮、书法、象棋、钓鱼、摄影、唱歌、文学、编织、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12个业余兴趣班,参加职工达200多人。
创新之家。沿袭中国现代山水画“开拓者”宋文治等一大批先驱的创新精神,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为主题,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围绕电网建设、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科技进步等重点工作,开展系列劳动竞赛活动。创立第一批苏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杨栋劳模创新工作室,使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温暖之家。以“春节”、“三八节”、“建军节”“重阳节”等“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贴近职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体活动,弘扬传统民俗。积极开展“职工关爱帮扶”活动,逢年过节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家访慰问困难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及时探望补助住院病人,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开办总经理信箱、党委书记信箱,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总经理联络员制度,敞开职工诉求渠道。坚持领导干部工作重心下移,以调研、谈心、座谈等形式贴近一线、贴近职工,倾听职工的呼声和建议,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了解职工利益诉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民主之家。全面落实《职工民主管理纲要》,健全完善配套制度,加快建立“双路径、三保障”的民主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职代会、职工代表巡检等制度,让职工亲身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加大厂务公开工作力度,加强与人事、纪检等部门的配合协作,把厂务公开与企业改革创新、生产经营、依法治企、信息化建设等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厂务公开渠道,丰富厂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厂务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安全之家。深入推进安康杯竞赛活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抓“抓班组,提高管理水平;重教育,推进安全文化”的主题,大力促进安全“六化”要求,结合“两抓一建”活动,促进制度责任化;结合安全隐患排查活动,促进风险管控化;结合日常检查活动,促进安措标准化;结合安全督查要求,促进监督专业化;结合安全教育培训,促进员工职业化;结合完善健全应急管理,促进应急常态化。
责任之家。以“文明创建,人人有责”为主题,广泛开展构建美丽太仓行动,使太仓成为全国第一批 “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县”。践行“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承诺,推行“福农卡”惠民工程,开通“绿色通道”、“首问负责制”、重要客户领导挂钩制,组建社区客户经理,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开展学雷锋公益行动,组织扶危济困募捐活动,定期帮助孤寡老人家庭、特困用户等困难群体。关爱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行动,开展贵州助学项目,连续10年资助100多名山里娃。
道德之家。广泛开展道德礼仪实践活动,组织道德讲堂,提升职工“四德”教育。实施文明餐桌行动,开展“三节约”活动,倡导勤俭节约之风。推行员工基本文明礼仪,加强员工行为规范建设。《文明上网倡议书》,号召员工文明、理性、安全上网。开展文明大讨论,建立文明风尚传播QQ群、微博,搭建文明风尚传播网络平台。
廉洁之家。倡导以培育 “干事、干净”为核心的廉洁文化理念,组织警示教育,参加太仓市人民法院的庭审旁听,“零距离”接受现身说法,做到警钟长鸣。开展“微型勤廉党课”、“勤廉家庭”评选、廉洁家书、廉洁动漫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活动。利用党员活动室,建立了廉洁文化教育室,制订《廉洁教育室使用管理制度》。首推供电所“勤廉指数”测评,提高各供电所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廉洁从业的能力和水平,并在全市全面推广“勤廉指数”测评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四、对实践过程的思考和对效果的评价
“家文化”的传播加深了“五统一”企业文化的融入和融合,实现了“六个促进”:促进了核心价值观的转化与落地,促进了上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促进了“三集五大”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公司管理效率效能的提高,促进了公司员工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国家电网”品牌价值与形象的提升。
“家文化”由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中心,以“顾小家,守大家,爱国家”为主题,以“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服务态度,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职工服务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让服务从基层到企业,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帮,让沟通服务渠道更为顺畅。
篇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开始成为公认的管理学概念,并在国内外管理学著作中得到了普遍使用和反复论述。企业文化被提到了管理理论的重要位置。而且,随着社会经济逐步走向“文化化”的趋势,对于一个成熟企业而言,作为贯穿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过程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也正因为如此,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更加深入。但是综观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个体文化研究比较多,对于本文所分析和探讨的优秀企业文化所要包含的共有内涵相对较少。
一、社会文化
企业文化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于经营者的哲学观和文化素养,但经营者本人以及被经营企业都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无论是个人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价值取舍都只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反映,是社会千资百态的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我们并不否认个人及企业个体文化中的理性色彩。但是,企业文化如果背离了社会所尊崇的文化,只会被整个社会抛弃。千资百态的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先导,具有世界通约性的道德规范,都是不可违背的。
1.民族传统
文化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但凡文化,总是离不开传统,不能一提企业,想到的就西方经济学和和哲学思想,是外国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悠久民族,传统文化对人们思维意识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并在一定的时空点起最后的决定作用。现在,有一种非常危险的观念----文化再造。文化再造的出发点是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要求的伦理道德基础相悖。这种观点认为,为了实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顺利发展,必须重新构造我国的文化。并且形成以经过整合的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文化紧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似乎也改变了我们原有的部分思维方式。但是,仅以此推断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死亡是一种谬误。
文化是一种自生秩序,它是在人类长期的适应、调整、选择过程中的行为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历史的演进,它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感官知觉和理性所能及的范围。人类的文化并不象17世纪的笛卡儿所领导的“构造主义”思潮所论述的那样可构造。在人类的理性和文化之间,不是人类凭借着天赋的理性去设计文化制度,去指导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只能批判继承地对文化做局部的修改、改良。社会文化是相对稳定的,特别在人类经历几千年文明史的今天,其中恒定的比重更大。
今天,伴随着国外产品和企业的涌入引起的人们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抛弃,而只是修正。在事实上也不能成功。以跨国企业文化管理的模式为例。一般而言,跨国企业文化管理策略大致可以分为:本土化、文化移植、文化嫁接和多向交叉四种。这四种策略当中,除文化移植策略之外,都有尊重和融会子公司作在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推移,完全忽略民族文化影响的文化移植策略的已日渐衰微。美国麦当劳公司曾经是采用文化移植策略最为著名的代表,但他现在开始在台湾买饭食、在大陆的部分城市也开始买中餐。从表象上看,这只是经营范围的扩大,但更深层次上是麦当劳公司对自己企业文化的修正,即融会民族文化。
我们不能把麦当劳的文化战略的改变归因为民族文化的阻碍,与之相反地说明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位居“上市公司最值得信赖股票”榜首的北京同仁堂的企业精神“同仁修德,济世养生”,以儒家文化的核心——“仁”为核心概念。又如,中国航空业发展最快的海南航空公司,其企业标志以“生生不息”为创意,“生生”是佛家的本初理念。这些事例从正反两面证明:民族传统或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民族文化的协调和统一,是企业文化的协调属性的体现之一。
2.诚信
经济从本质上将是一种信用经济。而信用是一个需要引入法律的道德概念。也就是说,对于具有普遍推广的一致性和持续性,来源于理性人的自由意志的道德的尊重,是经济的本质的要求,也自然是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共性之一。在《财富》100强中,55%的公司声称“诚信”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经过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练,整个人类社会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思索,对于行为的正当性的判断已经取得高度的相似和一致。孔子的“天下归仁”与耶酥的“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你就应该这样待人”隐含的真善美是一致的,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与耶酥所说的我们心目中的上帝实际上也是同一个东西——人的公正的灵魂。也就是说,公理道德具有世界的普遍一致性。作为企业运行所必须的一种重要的新型资本形态,道德对于企业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一个企业精神财富。是企业在时常竞争中可以凭借而获胜所必须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外的第三种资本。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对公理道德的尊重已经构成企业的生命线的一个重要部分。
巴纳德认为,一个组织的首要目标是生存。由于市场经济的残酷、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不完善,给生存压力下的企业提供了动机又提供了可能性。现实世界中,也的确可以看到因为破坏规则而做大做强的企业。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这样的事例还要多。或许人们从这些现象上看到了破坏道德而不遭受惩罚的可能性甚至获得成功必要性。但事实上这只是权宜之计,这样的企业并不能真正地做大,它会在某一天轰然倒塌。文化作为经济运行的最终裁判,并不允许有违背道德原则的经济形态的存在。或许不遵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的企业文化并不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破坏道德秩序带给企业的隐性打击,其力度绝对是毁灭性的。南京“冠生园”以霉变的月饼加工新月饼销售,曾经辉煌了那么7、8年,但最终它破产了。改革开放之初,大量的“皮包公司”在短暂的疯狂后迅速销声匿迹。而超越法律的对道德的尊重,则往往会带来额外的收获。史玉柱在巨人集团破产后,法律上对以前的债务宣告结束了,但他依然坚持履行在道德上应该旅行的义务,并对所有的债务一一还清,这也才有他今日的崛起。
当然,单个企业对道德的尊重同样要与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水平相协调,不能落后,也不能太过超前,必须适度。中国的许多超级市场在发展初期尊崇“宽以待人”,强调消费者的自律行为,结果遗失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有的甚至达到10%以上。曾经很流行的消费者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地在购买商品后的一段时间退货而得到全额退款的做法也很快消失。结果发廊就把它的洗发水、发胶用了大半后要求退款。把购买的戒指等饰品在婚礼上用过后又退回商场,要求退款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影响了企业的利润,也使企业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发生了迷茫。
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经济以创新为核心。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之一。只有不断地使自己的生产技术,管理方式和营销策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即与外部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相一致,才能生存下来。而只有当自己的这些技术、管理和制度处于社会发展的前沿,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和技术都是相对的,阶段性的。要想始终保持企业的先进性,必须具有较强的制度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应地有较强的管理创新能力与之配合。而所谓的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是以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为基础的经营要素的外溢效应。
不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企业文化,甚至可以扼杀一个企业。企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演变成一种思维模式和标准,并进而构成稳定的企业文化。由于思维定式的作用,在新的问题出现后,我们往往倾向于使用同样的思维和方法,缺乏对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佛教的“所知障”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往往没有什么比成功更容易导致失败。大量研究表明,中国企业的鼎盛时期大多在6—7年的时间,平均寿命为6.7年,随后迅速衰落。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没有建立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是所有企业失败的共性。这之中,又有很大部分是因为企业的决策模式、管理模式没有创新,或者在多数时候,没有“与时俱进”观念或者说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笼罩下的企业,即使发现了自己在经营战略和策略上的重大缺陷,也往往在旧思维的强大惯性作用下,走向失败,而后续的经营者做出的挽救性的努力也将因此而大打折扣。很多走入困境的企业,最终都采取了“先破后立”的方式。不把旧摊子砸烂了,不能求的新生。那么,既然破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什么不力挽狂澜,扶之于将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机会成本?其实,这个“破”,主要还是针对旧的企业文化去的。不如此,不能求得发展。
三、规则意识
1.遵守和善于利用法律法规
切不可以为,优秀企业文化所必须具备的民族传统是否定向外界学习的理由。事实上也很少有经过历史考验的文化是主张封闭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主张兼收并蓄的。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繁盛时期,都是对外交流频繁,大量吸取外部优秀文化的时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呈分割状态的独立市场已不存在,与外部的交流和竞争更加频繁。我们将不得不在自己的家门口与实力雄厚的各国企业竞争。中国作为后起之秀,不可能抛开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规则不顾而妄图发展。相反,我们只有在参与规则、利用规则过程中,才能保护自己,壮大自己。在确保企业的经营行为为国际规则允许,避免倾销等行为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补贴与反补贴税守则》、《反倾销守则》等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同时,要针对个别国家的具体的各种贸易壁垒,调整自己的战略,比如进可许可证、进口最低限价以及绿色技术壁垒等。此外,所在国的法律及政策性法规。例如我国的《会计准则》、《税法》、《商标法》等同样是必须遵守的。
2.企业内部行为规范与价值观的统一
通常,人们把企业的约束分为“软约束”和“硬约束”两种。目前在论及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的时候,很自然地把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列入“软约束”的范畴;把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职工的硬约束的范畴。把两者对立开来。即使在部分学术论文中,也存在着把文化与技术、管理对应起来加以论述,更有甚者把文化当作一种催化剂以讨论。本文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最上层建筑,由它决定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方式和方法。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显性反映,是企业的“法制文化”。
从某种角度上讲,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制度是高度统一的,正如价格永远不背离价值一样,并不存在人们所关注的文化与制度的不协调,不对应。我们通常所说的不统一其实是深层次上企业文化的不完善或制度的落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优秀的制度的建立推动文化的发展,或者是先进的文化要求更加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则的出现。而我们今天正处在后一种状态下,即规则和制度等法制文化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矛盾。这或许可以很好的解释今天国有企业的困境。我们几乎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广泛的一致:国有企业有非常完善的制度,也不乏科技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等口号,似乎也是最先从国有企业喊出来的。但是国有企业从一个整体上为什么就是搞不好。经济学家把她归咎于制度,是的,是制度并没有错。但是,这离真理还有一层纸,真正的原因是制度背后的文化。是对国有企业的属性的错误认识的后果,即社会主义哲学思想的泛化的设计思维的错误。这种思维把国有企业当作政治体制的一部分,使经济体带有浓厚的政治性。使国有企业的文化演变成一种行政文化,从而与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体所要求的文化发生根本的冲突。
四、对最佳“度”的把握
凡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对于最佳的度的把握是优秀企业的共同特点,也自然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正如政治上的改革与稳定之间的辨证关系一样,从宏观上看,企业的改革与速度之间,质量与成本、规模扩张与稳步发展、创新与守成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对立统一的。从本质上讲,无论企业的战略是阳刚的还是阴柔的,是鼓励风险快速创新的还是稳健发展老成持重的,都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并没有优劣之分。特别是对于尚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强调“快鱼吃慢鱼”是必须的,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大做强,但是“欲速则不达”。
改革需要把握“度”。国内的实达集团花了300万元请世界著名的麦肯锡做发展策划,老总叶龙选择了策划的两个方案中的激进型方案。5个月后,实达集团以损失了3000万元的战果收兵回营。这是忽略了速度与质量的协调的损失。
从微观上讲,企业的管理同样需要时时注意“度”的把握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团队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沟通反而增加冲突的可能性。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过快的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比不创新更为不利。这些无一不再证明哲学的原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也再证明古老中国的“中庸”思想并不是堕落的象征。
五、人性化
1.对职工的人性化管理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发展起核心推动作用的因素已经有物质资本或货币资本演变我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人的管理与农业经济时代或者工业经济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工业经济时代的对于不具有理性和思维的物质管理,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主要是对于具有价值观和独立人格的人的管理。那么,这个时代的管理将不是控制、不是计划,而是通过对人的价值观的尊重和塑造,对于人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帮助,打造出强有力的吸引力,使员工个体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个时代的管理特色,将是人性化的,人性化的管理要求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做到重激励轻控制、身教重于言传、心理重于物质。加强对员工忠诚度的培养、重视对员工心理契约的维护。
对职工人性化管理还包括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尊重。人在社会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人是社会的主宰,还是社会主宰着人?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心理危险期,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以节奏快为荣,另一方面他们在难得的闲暇时期又会发觉在这样激烈的竞争和生活中失去了自我。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在中年男性人群中,有高达60%到75%的人处于疲劳状态。在中国的上海,这一指标更是达到了80%。快节奏的人的活动促成了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但是,市场竞争是否真会象经济学家们所描述的那样,永远加速度前进?本文认为,除非人类的本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异。这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试想,当我们从尚未完全恢复疲劳的睡梦中惊醒,发觉如果不马上投入到日甚一日的高度紧张的“战斗”中,我们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我们即使以为人类社会不会因此而走向毁灭,也难以肯定这是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我们需要“工作狂”,但是一个由“工作狂”组合而成的社会群体是一个病态的而且不可持续的群体。人类必须实现与自己不可磨灭的生物属性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协调,而不是深陷入这个社会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而不可自拔。只有尊重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企业文化,才是尊重人、尊重人性的企业,才能将企业文化所能发挥的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功能发挥到及至。
追求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协调是每一个企业的文化的当然内容。劳动保护措施,女职工保护则是人类社会为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协调设立的法制文化。但是,我们十分遗憾地说,在今天,这些措施实在是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甚至正在日渐减弱。女职工生育子女即失去工作、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职业病和特大安全事故的上升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现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这个社会文化氛围笼罩下,现在几乎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都没有达到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相当程度的协调,甚至人类自身也并不以为然。但是,这是一个必须要实现的任务。如果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长期不能得到有机的协调,将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的灾难。
- 上一篇: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汇报
- 下一篇:财务问题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