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汇报范文

时间:2024-03-21 11:1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汇报

篇1

一、工作开展情况

2020年来,县科技局高度重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积极做好“营商环境走访月”、“营商环境整改提升月”等系列活动,累计走访企业100余家,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二是加大与镇街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尤其是与分管经济的同志及科室的联系,共同挖掘镇街有特色、有潜力的企业,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依托建立起镇街科技创新发展企业台账。三是精准对接,及时送政策到企业,针对融资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我们积极宣讲《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鼓励企业开展成果转化贷款,2020年来共推荐申贷企业15家,申贷金额4000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在科技服务指导过程中,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项目经理、办公室主任等工作人员,与企业法人直接对话机会较少,部分企业法人可能对科技指导服务情况不了解。

二是受人员较少因素影响,短时间开展大规模企业走访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打算

篇2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以腾科发〔〕3号成立了一位副局长任组长,三位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县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了政府信息公开专用计算机。积极安排组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和教育,年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均参加相关业务培训1次以上。

二、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一)按规范编制公布了《县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明确了主动公开信息的公开范围、公开形式、公开时限以及依申请公开有关事项的受理申请机构、申请受理方式、申请的处理程序,明确了依申请提供信息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监督方式及程序;

(二)编制公布了《县科技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遵循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严格执行“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人民政府信息产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事项的通知》要求,除因涉及国家、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等不宜公开的政务信息外,一律要列入信息目录范围,并予以公开;

(三)建立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的信息逐条登记备案,逐条填写《县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单》按规定程序审核。

三、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

(一)制作悬挂工作监督台。在局机关和各办公室悬挂监督牌、在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信息,向社会公开县科技局工作人员、主要工作职责、各股室工作职能、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廉政建设规定、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向社会做出工作承诺。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工作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力度;

——坚持政务公开。公开县科技局主要工作职能、办事程序和办事要求,向社会及时公布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申报评审等科技管理工作的程序和要求;

——坚持公平公正。在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的申报认定中,保证公平、公正,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鉴定,登记、科技奖励的评定等,实行专家评审制,真正做到程序规范、公正办理;

——坚持服务宗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真诚为服务对象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积极帮助各类企业、单位和个人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奖励和专利发明的申报工作,积极组织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坚持勤政廉政。进一步完善廉洁自律的制度和规定,在科技行政管理活动中做到不吃拿卡要,不,杜绝、。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

——坚持责任追究。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不遵守职业道德,有不廉洁行为或故意刁难服务对象的,一经查实,将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违纪政纪的按有关规定从严处理。随时受理群众举报和申诉,做到有报必查,并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举报人反馈初步核实情况。

(三)全面、准确、及时公开政府信息。截至年12月10日,在县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6条。

四、其他工作情况

截至年12月10日,没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引发的举报、投诉等工作情况。

篇3

摘要: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东湖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合作能力、合作模式、合作环境、合作开放度、合作成效等方面,剖析了产学研发展的现状,从价值取向、产业联盟、成果转化、合作区域揭示了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两型社会;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简称“高新区”)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高新区成为了试验区中的试验区,产学研合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基于调研数据,对高新区产学研合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展望,为制定产学研合作政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1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无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还是高新区管委会,都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1产学研合作能力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规模与质量,是产学研合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高新区培育了一批卓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08年底,注册企业达到12784家,经营活跃企业有8000多家。其中,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达到72家,规模以上科技企业达到720家[1]。随着高新区管委会的推动和引导,科技型企业重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主体意识增强。例如,凯迪电力、华中数控、烽火科技、长飞光纤研发并产业化了大批新产品或新技术.

高新区汇集了42所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始终注重科技与经济结合,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主要集中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电子、光通信等领域具有比较明显的转化优势;武汉大学在本地转化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测绘、化学化工、水电利设备及生物医药等行业;武汉理工大学在机电、汽车、材料等专业转化能力较强;华中农业大学的主要优势集中在畜牧、养殖、生物等专业方面[2].

高新区汇集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家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高新区始终按照市场经济思路推动科研院所加快成果产业化、院所企业化,加速释放科研院所的科技能量。其中,邮科院、化学所、生物所、高压所等20家科研院所实现了以研发为主的事业单位向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的转化;中核武汉核动力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3].

1.2产学研合作环境日益完善

产学研合作水平与外部环境的支持密切相关。高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改善产学研合作环境.

(1)创新服务平台日益多元化。高新区积极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组建了“国家光电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为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行业核心企业建立10多个不同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建设了多元化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子产品测试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

(2)孵化器逐步专业化。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高新区开创专业化孵化器发展道路,完善了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体系。通过不断加强孵化器的建设,逐渐建成或正在建设武汉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业街、光谷软件园、南湖农业园创业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光电子企业孵化器7个专业孵化器。截至2009年7月,高新区的孵化面积达90万m2,在孵企业突破1000家[4].

(3)大学科技园成为产学研成长链的关键环节。高新区已形成校园周边、科技园区和创业中心、孵化器相结合的多层次孵化网络。尤其是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等的建设,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例如,截至2008年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168家,累计毕业企业85家.

(4)投融资环境不断改善。高新区在改善投融资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①扶持和促进企业上市,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②发展风险投资,已建立了华工创投、东湖创投、光谷创投、武大创新、创业者中心等7家风险投资机构,引进了汇丰控股公司、IDG创业投资基金、Intel等境外创业投资机构;③完善了产权交易平台。中国(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在全国首创非上市公司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开展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截至2008年年底,为高新区内的艾维通信、武汉安能、江通动画、银泰科技、绿世界环保等28家公司融资35笔,总资金超6亿元[5];④促进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例如,光谷基金与华夏银行签定协议,形成“贷款+担保+投资”的投融资新型融资模式,为中小城市企业提供超过1亿元的融资支持[1].

(5)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推陈出新。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办法》、《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国光谷创新奖暂行办法》、《关于推进科技人员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中国光谷创新奖,鼓励科技成果的股权化、资本化。例如,在红光高清NVD项目的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人员和管理团队以知识产权入股650万元,占股比例达27%.

(6)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08年底,高新区已累计吸引海外留学人才1300余人,创办520多家企业,涉及200多项高科技项目的研发和经营[6]。2009年,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先后出台《关于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3551”人才计划的暂行办法》,得到海内外相关人士的关注和响应.

(7)产学研联动机制初步形成。高新区定期召开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参与的产学研联席会议,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联盟、光电国家实验室、软件外包产业联盟、激光行业协会、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产业技术联盟、光纤到户(FT-TH)联盟、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的建设,加强了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动,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1.3产学研合作模式多元化

在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多种富有生机活力的合作模式.

(1)松散型合作。即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区内企业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15家。例如,楚天激光聘请中科院姚建铨院士为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聘请国内外一批知名激光技术专家组成顾问团。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规模较大、研发力量较强,属于创新型企业的典范.

(2)大学院所直接将研发植入产业。即高校、科研院所依靠科研资源和科研优势,创办科技型企业以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到高新区创业,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楚天激光、凯迪电力、凡谷电子。大学科技园逐步发展成为高校和科研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华中数控、天喻信息、达梦数据库,武汉大学的武大弘元、武大吉奥、武汉立得空间,武汉理工大学的南华高速、理工光科、港迪电气、理工光学等。华烁科技、中冶南方、烽火科技等则是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科研院所依靠自身的科研能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直接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典范.

(3)共建产学研经济联合体。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中,为了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高新区建设了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共建的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拉动了产学研集成。其中,2002年,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东湖高新集团合作成立了我国第二个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产学研各方共建企业推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武汉大学开发的“OSMAR-S型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选择凡谷电子公司作为实现雷达产业化的合作伙伴.

(4)产业联盟。整合产学研的技术和产业资源,以联盟的方式提升整合能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软件外包产业联盟、激光行业协会、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产业技术联盟、光纤到户(FTTH)联盟、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这些联盟的成效已开始显现.

(5)“产业基地+研究院”集成模式。高新区采取资源集聚战略,依托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立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其中,光电国家实验室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717所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由武汉大学牵头,由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凯迪电力等单位组建.

1.4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初具雏形

东湖高新区的产学研开始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1)谋求全球产学研资源的整合。目前,高新区内的产学研主体已开始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积极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例如,长飞光纤由中国电信集团、武汉长江通信集团与荷兰德拉克公司共同投资、合作研发;华工科技收购澳大利亚的Farley和Laserlab,通过集成创新研制出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精度等离子切割机和高性能激光切割机.

(2)吸引跨国公司到高新区建设技术中心。例如,微软技术中心、IBM软件创新中心、英特尔创新技术体验中心、EDS全球服务外包中心等.

(3)聘请国外专家。例如,光电国家实验室聘请了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布立顿·强斯博士,成立了“布立顿·强斯生物医学光学研究中心”;凯迪电力聘请世界著名干法脱硫专家孜默担任技术顾问,引进了7位经验丰富的德国、波兰等国家的脱硫技术专家.

(4)举办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例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国际光电子博览会、留学生创业会以及光谷国际论坛等.

1.5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

(1)从联合创新走向创新集群。高新区涌现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如华工科技、长飞光纤、烽火科技、凯迪电力、中冶南方、楚天激光。2001—2008年,高新区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创新项目320多项[7],开发了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尤其是烽火科技的3项IP网络技术标准、长飞光纤的“光纤链路测试方法”,均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高新区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由区内企业牵头组建了产业技术联盟,成立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开始走向联合创新。这标志着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已朝市场化、长期化方向发展,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

(2)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成社会财富。产学研结合的浪潮日渐高涨,科研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被产业化,转化成社会财富。例如,由国家光电实验室研发改进的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研制成功,武汉全真LCOS大屏幕投影仪产品试生产.

(3)国家级示范基地纷纷落户。高新区已拥有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研发基地、光电器件生产研发基地、光通信产品研发基地、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新区也先后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全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全国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和“武汉·中国多语信息处理产业基地”等。这些基地的落户都是官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成效.

2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的形势,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发展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集中突现如下:

2.1校企的价值取向差异依然严重

高校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往往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长期以来,高校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数量、参与人的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依然以论文或著作、研究项目及教学成果为依据。虽然高校、科研院所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正逐步向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发展,科技人员创办公司越来越多,例如,武汉东湖创业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886家,其中近20%的企业由高校或高校教师创办[8]。但是,武汉高校产业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产业相比,在数量、规模、产业实力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企业关注的焦点是科研成果的市场效益或市场前景.

目前,区内企业在创新上对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大多数企业的创新属于自创。据湖北省统计局2007年的《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6年,湖北省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产品创新占71.9%,独立完成的工艺创新占65.2%,只有28.1%的产品创新和34.8%的工艺创新是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的合作完成的[9].

2.2产学研合作联盟亟待升级

跨“产学研”平台的产业联盟是现阶段高新区推进产业升级和规模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新区的众多产业技术联盟,由高校或企业牵头,由研究机构、企业,甚至金融、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组成(如表1所示)。但是,高新区的产业技术联盟成立时间比较短,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的初级阶段,需要经历“联系、联合和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六部委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且,随着产业联盟的逐步推进,产学研联盟中存在文化风险、制度风险和运作风险,可能引发联盟内部的冲突和不协调,造成联盟的终止。因此,转向产学研相结合、整合有效资源的技术创新联盟,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2.3在汉高校的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

高新区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可进行产业化运作,但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远落后于其科研能力。尤其是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向本地企业转化的比率比较低,由武汉地区企业承接的项目不足20%[8],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例如,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总额大约在3~4亿元,其中涉及到武汉本地及武汉周边地区的项目转化总额只有大约5000万元,仅占转化总量的25%左右[2]。武汉大学2006年以专利申请权、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形式实施具有发明专利的项目13项,武汉企业承接的项目只有2项[8]。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其它高校及科研机构也存在类似现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对象大部分是江浙、广东等外省企业,与省内企业的合作反而比较少.

例如,武汉大学2002—2006年通过专利技术合作开发项目68项,其中与武汉企业合作开发的专利技术项目不足10%,华中科技大学2002—2006年与武汉企业也只有29项专利技术合作开发项目[8].

2.4产学研合作地区性明显

高新区的官产学研合作大多局限在本地区,以整合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为主,在积极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资源,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一方面,外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各部委所属单位的科技人员带科技成果来东湖高新区实施转化的很少。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东湖高新区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开始引入国外科研力量,包括与国外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和独资企业的技术转移与扩散等。例如,与法国政府联合建设P4实验室,华工科技收购澳大利亚切割系统公司,凯迪电力高薪聘用外国专家。但是,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地区性过于明显,未能在更开放的环境中推进,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学研创新体系,难以融入国际性创新网络.

3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对策

为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结合产学研发展趋势和高新区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3.1以战略规划引领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产学研合作过程的重要运用,也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正经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明确产学研的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结合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经验,制定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明确产学研合作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以规划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引领产学研工作纵深发展.

3.2以战略联盟和合作网络驱动产学研合作国际化

随着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产学研合作不能局限于区内、国内。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外延边界,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际化道路,是高新区成功嵌入国际性创新网络,逐步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推进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随着产业技术联盟的不断发展,利用现有具有影响力的技术联盟或产业联盟,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大型跨国企业开展合作,成立跨国产业联盟,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推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化。另一方面,通过在汉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国际合作网络,以“请进来、走出去”思路开展产学研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国际化.

[NextPage]

3.3吸引和促进区内外产学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世界一流科技园发展的经验证明: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来推动高新区企业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一方面,依靠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实施产业与科技的对接。以高新区优化的产业结构,积极与在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和学科链实现对接,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另一方面,借鉴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加强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鼓励省外乃至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根据东湖高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到高新区建立转化基地,借用外省的科技能力为高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3.4以产学研平台吸引和留住科技领军人才

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如何留住人才,使用好人才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产学研平台建设,营造引才、留才、用才的综合环境,从而使人才从愿意有为到可有作为,从希望发挥到能够施展。例如,利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中科院武汉分院、邮科院等科研院所,凯迪电力、长飞光纤等创新型企业,以国家光电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实验室为平台,引进和留住海外科技领军人才.

3.5借助“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发挥辐射效应

高新区创建“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应该说既有需要又有可能。自主创新体制和优化产业布局是武汉城市圈作为“新特区”的重要试验内容,东湖高新区作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龙头和示范基地,则成为试验区中的试验区.

正如李健[10]教授所说“两型社会离不开两型经济,两型经济离不开两型产业,两型产业离不开两型技术”,两型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新区在优势产业上已具有优越的产学研合作条件,为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应该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建立“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探索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东湖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武汉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情况汇报[R].2009-2-20.

[2]武汉市产学研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武汉市产学研工作发展报告[R].2006-11.

[3]夏亚民,陈丽娜.东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区,2007(2):80-84.

[4]王宏斌,陈捷.武汉东湖高新区玩转资本市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7-08.

[5]何亚斌.关于产权市场促进产学研合作情况的汇报[R].

2009-3-27.

[6]夏斐,李宏.武汉吹响“人才集结号”[N].光明日报,2009-03-02.

[7]湖北省科技厅高新处.极目楚天论光谷[EB/OL].

hbstd.gov.cn/,2008-06-19.

[8]董宏伟.武汉市教育部直属院校专利转化情况调查.sipo.gov.cn/,2008-01-14.

篇4

根据省科技厅《关于做好迎接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促进科技创新工作评议的通知》(科策[2006]106号)文件,我局对照省人大常委会评议的范围和重点内容,扎实开展了贯彻实施科技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科技创新工作自查、边查边改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法用法,依法推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有新成效

为确保《科技进步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位,2003年以来,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结合“四五”、“五五”普法工作和以开展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月、送科技下乡、产学研对接、人大执法检查、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等科技活动为有效载体,深入持久地学习、宣传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学法用法意识。通过学法用法,《科技进步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在我市得到广泛宣传和普及,全市上下科技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依法推动科技进步局面在我市逐步形成,我市依法推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我市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到2006年6月,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3个,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12项,科技攻关项目10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8项,“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共计达到156.9亿元。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环新集团为龙头,依托骨干企业,辐射桐城、潜山、岳西、枞阳等区域的“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二是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加速。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8.5%,比“九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单项技术,促进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我市被认定为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环新、华茂、安玻、曙光等一批企业被定为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三年来,我市共组织实施40多项省、市级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引导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使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40%左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三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2005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亿元,利税4.5亿元,安庆恒昌、同发、和兴、余良卿及岳西迅启、桐城金光、潜山精科等一批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脱颖而出,其中超百万的255家,超千万的85家,超亿元的10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科技兴农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行业、品质结构加速调整,畜牧渔业产值比重有较大提高,随着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市粮油优质品种率达到88.4%和84.6%。两系杂交稻及超级稻、羽绒除菌加工等技术的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范围内累计种植两系杂交稻480万亩,为农民增收4.8亿元。桐城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潜山县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五是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三年来,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全市专利申请总量5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90多件。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1万人,共有60多项科技成果获市级奖励,19项成果获省级奖励。尽管我市在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在依法推进科技创新上仍然有薄弱环节,如全社会科技意识不够强、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二、优化环境,依法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有新进展

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2003年以来,我市坚持把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和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并重点推进。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发展政策。为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促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激励市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优化了我市科技进步与创新环境。二是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2003年以来,我市把加强产学研结合上升到战略层面上来抓,坚持高起点把大院大所科技专家请进来,广泛与著名科学家和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借外脑、用外智、引外技,扎实做好产学研合作工作。目前我市已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国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专家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2006年6月,我市与省教育厅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共组织安徽29所高校、200多名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产学研对接,共签订了105项产学研对接项目。三是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2003以来,在巩固安庆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基础上,我市重点加强了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建设。目前,安庆汽车零部件基地已拥有14家骨干企业,年产值达20多亿元。经过积聚和整合科技资源,安庆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同时,2005年,我市还建成了安庆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为企业引进高科技项目和人才,为安庆发展高新技术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四是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市先后在华茂集团、环新公司、安玻公司等骨干企业建成1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夯实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基础,增强了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吸收与研发功能,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35家企业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五是依法奖励科技成果。2003年以来,为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氛围,我市修订了《安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先后开展了2002—2003,2004—2005年度科技奖评审、奖励工作。共奖励科技成果60多项,发放奖金100多万元。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共有19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三、明确任务,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有新举措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后,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新形势、新要求,我市于6月30日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部署落实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建设创新型安庆任务。贯彻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建设创新型安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一、积极为自主创新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首先,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大会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经济和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贯穿到各项政策措施中,促进各项科技工作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其次,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在依法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第三,按照打造“活力安庆”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壮大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特别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构;第四,鼓励发明创造,实施专利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开发、申请专利技术。积极组织企业转化专利成果,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增强全市自主创新能力。二、大幅度提升农村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强与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强化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工作,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不断提高全市农村科技含量,促进安庆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三、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围绕我市骨干企业“翻番计划”、园区经济“倍增计划”中心任务,以建设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施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等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市情,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打造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工作部署,重点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具有本市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领域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催生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大力发展高新兴产业技术产业,着力推动安庆高新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针对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的特点,不断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积极应用一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纺织、建材、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突出抓好一批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产业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促进安庆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篇5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2月份,我县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速为-36%。

3月份当月完成产值11.8亿元,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4.6亿元,同比增速为-30.8%。

4月份当月完成产值17.4亿元,同比增速29.3%,当月增幅全市第二。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42亿元,同比增速为-7.2%。除去新钢因素,我县规上工业产值四月份已经实现正增长,增速为增速3.72%。

5月份,当月完成产值18.4亿元,当月产值增速30.2%。累计完成规上产值60.4亿元,产值累计增速-21.46%,剔除新钢因素产值累计增速10.48%。1-5月份我县规上工业增加值为-0.7%,全市第五位。

二、多措并举,全力扶持企业发展

(一)加快培育创新主体

1、强化企业运营数据监测

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联合统计局走访所有规上企业的乡镇、园区,与主要领导进行沟通,确保规上数据应统尽统。二是加强统计业务人员培训。统计报表的单位是“千元”,不能按财务报表“万元”误统。营业收入与产值概念不同,同比增速的参考数据是去年同期数等。三是强化乡镇经济主管和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对上报经济指数为负增长的企业实行动态监测,并作出分析,精准帮扶。不能因为规上企业任务重就不入统,规下企业是抽样就有侥幸心理。责任意识就是强化属地一把主要责任,业务分管直接责任。

2、精准服务实体企业

(1)积极发挥工业设计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工业设计宣传工作,并组织企业申报工业设计项目3个;组织5家企业申报省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并通过认定;组织5家企业申报省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并通过认定;申报国家空白产品2个。

(2)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组织15家企业申报省千项技术改造项目;加强“专精特新”政策指导。专精特新省级入库6家,申报市级专精特新项目8个。

3、立足研发,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各类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帮助中德汽车座椅制造有限公司、欣芮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县通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申报了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通过市专家评审,推荐到省厅待批。

4、服务转型,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根据全县企业分布情况,实行一企一策、梯度培育、差异扶持办法,深入推进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动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已推荐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94家,组织完成复审29家,总数居全省全列,全市第一。

5、全力帮扶,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深入各乡镇、经济开发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筛选,一是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全国科技活动周以及县政协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多次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科普活动。以悬挂条幅、发放彩页、现场咨询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宣传与教育活动,现场发放《省科技管理业务一本通》2500余册。同时,利用下乡入企机会,随时随地宣讲、辅导科技创新相关知识和政策,使得企业专利意识、创新意识和参与创新积极性普遍提升,激发企业申报积极性。邀请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专业人员10次,帮助30余家企业开展“一对一”培训,指导企业组织材料编写、专项审计和创新券申请等工作,全力做好高企申报服务,促进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高质量增长。截至目前,已推荐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企业14家,开展申报培训28家。

(二)大力激发协同创新

我县积极落实市科技创新系列政策,今年以来,兑现科技创新各种奖励资金466万元,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促使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与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更为密切,一些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注重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推荐盛安线缆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双花热处理厂与天津工业大学技术合作;京华塑业有限公司对接工业大学;劲华锅炉有限公司对接西安交大、北华航天大学;顺兴机械有限公司对接工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开展校企;厚丰有机硅制品有限公司对接工业大学,并就新材料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截至目前,我县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0余项,合同成交额6.7亿元,已完成市下达任务的95%,技术合同交易发展趋势良好。

(三)积极搭建创新平台

加强众创空间指导和评价工作,引导众创空间进一步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创业投资+特色服务”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新的服务功能和盈利模式。重点支持县荔枝众创空间、县金丝雀众创空间创建省级众创空间。

(四)切实优化创新环境

全面落实新普惠性政策,健全科研人员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跃升工程,确保2020年省考核达到B类。同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柔型人才引进,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通过“绿色通道”评审相应职称,按特设岗位聘用,为科技创新聚智凝才。

(五)抓好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

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培训和指导工作,鼓励企业积极与相关领域专家对接,严把申报材料质量关,争取获得更大支持,省市级军民协同创新专项、省级创新能力提升、省级引导资金和省级研发平台等4个项目已推荐至省科技厅,待批复。同时组织和田生物有限公司、三田电器公司两家企业申报省人民政府燕赵友谊奖。目前两家企业申报的相关材料已上报到市科技局。

三、“散乱污”企业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一)“散乱污”企业治理方面

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工作。已召开全县“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工作调度会,按照会议安排,县科技工信局制定了《“散乱污”企业持续整治攻坚行动方案》并印发,方案要求各乡镇按照县供电公司提供的工业用电户清单全面进行排查,并分别填报《县“散乱污”企业排查表》、《县未涉企业排查表》及《县合规企业统计表》。经全面排查、梳理,累计排查工业用电户23614户。其中:未涉污19301户、“散乱污”企业313户、合规企业3017户、未在本辖区内983户。

(二)淘汰落后产能方面

为了更好地落实省、市、县有关淘汰落后产能通知的要求,制定了《县2020年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要点的通知》,并多次下发了有关“地条钢”排查的通知,经过多次排查,我县不存在“地条钢”违规生产企业。

按照市有关部门要求,积极配合县环保等部门,完成了对物料堆治理上报工作;积极配合县金融局等有关部门,完成了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工作;积极配合市工信局消费品科,完成了对我县盐业公司监管工作。

四、其它工作方面

(一)积极推进塑料包装厂企业改制工作

上半年为加快塑料包装厂企业改制进程,积极与县政府主要领导请示汇报该企业工作进展情况,县政府对上报的《关于县塑料包装厂整体资产由县土地储备中心出资有偿收购的请示》及《关于县塑料包装厂清算安置推进方案》进行了批复,目前按照县领导批示精神,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局、财政局等部门对该企业占地进行测量,争取早日提交县土委会议定进行土地收储手续,妥善安置职工。

(二)全力服务职工

年初按县人社局要求对全局2019年度机关、事业一般在职人员年度考核工作,被考核对象31人,确定优秀等次5人;每月为单位职工缴纳缴医疗、养老、工商保险;核对参保人员基本信息,进行保险清算;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变动、进档、岗位津贴调整、正常晋升工作;上报审批5名退休职工;办理了2名死亡职工的丧葬手续,为其遗属办理了享受遗属补助审批手续;目前为原下岗职工办理托管(转移)手续,累计达15人。

五、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将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推动我县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半年将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方案,帮扶示范引领项目申报省市级技改项目,努力争取上级技改扶持资金200万元以上;努力完成新增5家以上规上企业列统任务,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家对外交流活动,组织4次外出培训活动。提升企业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3家以上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服务,企业管理服务技术信息服务,融资和技术服务。

借助人造板产业协会的成立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好强链延链补链,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对集群企业进行咨询诊断入企帮扶,加快推进集群企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雄安新区对接力度

将积极工作,超前谋划,积极同雄安新区科技工信部门进行对接,进一步加强两部门之间协调联系,对雄安新区的相关产业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为把我县绿色建材产品和企业向雄安新区进行推荐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继续好“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

一是强化“网格化”监管重视“散乱污”反弹。每名包乡镇的副处级干部都是“散乱污”责任人,乡镇长、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责任到村,网格到户。做到每一户企业帽子底下都能找到人。二是继续加大“地条钢”排查工作力度及时督导检查,确保我县无此类企业存在。

篇6

一、农业方面有了新突破

二00九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万余亩,总产量要达到6825公斤。

1、优种面积达到1.9万余亩,新品种利用率达到100%。

2、地膜覆盖6400亩。

3、亩施化肥150公斤,其中碳胺100斤,二胺25斤、西洋复合肥25斤,有机农家肥800—1000斤。

4、化学除草6000余亩。

5、病虫害综合防治9000亩。

6、土壤改良3218.5亩,总投资131.2万元。

二、结构调整有了新步伐

围绕粮、果、菜、药四大主导产业的优势,我们加快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步伐。通过稳粮扩经,狠抓了调产项目在规模和效益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从“要我调”变为“我要调”的新局面。

1、小杂粮面积3000亩,其中谷子1500亩,豆类1000亩,莜、荞麦500亩。

2、立体种植1500亩,主要种植模式玉米间大豆。

3、蔬菜种植2600亩,其中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200亩,农户种植100亩,建成日常温室25栋,钢架大棚60栋。

此外延秋茴子白600余亩,主要种植在大南庄、小南庄、下庄。今年延秋茴子白市场售出很好,农民又好卖,平均每斤在0.25元左右,每亩按5000斤计算,亩收入1500元,500亩延秋茴子白可收入75万元。

4、中药材种植20亩。2007年春,**镇党委、政府为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指导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筹集资金十万元,占用**镇村土地20亩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现在种植药材品种:黄芪、防风、藿香、牡丹、白芍、板兰根、金银花等品种。

三、新品种、新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全镇1.9万余亩粮田全部推广应用了优质高产新品种,谷子主要推广了晋谷21、晋谷29、晋谷36、化控间苗谷等5个品种。玉米:大丰2号、大丰5号、大丰16号、晋玉811、农大364、长城799、奥和3号、晋单42、屯玉288、东单60、长城288等10个品种。

新技术主要应用了地膜覆盖、化学除草、平衡施肥、间作套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通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亩增收35元。

四、科技培训广泛普及

为使农民都有一套新技术,我们在镇党委、政府和农业局技术员的支持和帮助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与地头实地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使授训人达到1800余人次,其中集中培训5次,分散、分片培训20次。

五、农业科技户示范工程扎实有效

为了探索农技推广新模式,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在县农业局的组织下,在2006年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基础上,今年1月又开始进行2007年度科技入户工作,该工程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主导品种,主推广技术和主体培训为手段,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成果转化机制。为此,我们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考试招聘为农业科技入户技术员7名:张真云、李俊田、乔秀萍、张林云、代连云、魏守恩、胡秀田。涉及村6个:西黄漳、小南庄、下庄、漳漕、五里铺、**,实行了每个技术员指导20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20户。全镇今年发展示范户140户,辐射带动2800余户,新品种、新技术推广9000余亩。

具体做法是:

1、合理选择农业科技示范户,选择具有一些文化程度,种植规模高,思想进步、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

2、重点扶持示范户,采取政策倾斜,直接补贴,科技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实现良种、良法、技术、信息“四到位”。

3、增强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能力,着力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做到了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村,形成了“小村开大花、一户带百家”。由于示范户的传、帮、带、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滚动发展。目前,**镇已培育示范户140户,辐射带动2800户,科技入户以形成了农业科技示范的新模式。

4、应用主导品种15种,即谷子:晋谷21、晋谷29、晋谷36、沁州黄、7512。玉米:大丰2号、大丰5号、大丰16号、晋玉811、农大364、长城799、晋单42、屯玉288、东单60、长城288等。

主推广技术主要应用了:

⑴、地膜覆盖技术推广6000亩。

⑵、机耕机播技术推广14000亩。

⑶、平衡施肥技术推广10000亩。

⑷、间作套种技术推广3000亩。

⑸、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8000亩。

⑹、化学除草技术推广9000亩。

5、充实完善示范推广服务方式。一年来组织技术员创造条件,跟踪服务,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示范、推广、服务方式,使每个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不少于100天,充分完善了科技示范户手册的填写。

六、节能吊炕建设任务完成良好

今年县确定我镇节能吊炕任务150户,完成了152户。我们的做法是:

(一)、宣传先行,示范带动

节能吊炕实施开始,我们首先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固定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广泛发动。其次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建成户的正常使用与效益显现,影响和带动了农户建设节能吊炕的热情。

(二)、精心组织,缜密运作

节能吊炕是农民增收节支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镇户用沼气建设领导组,项目村确定专人专抓此项工作,统一部署、协调运作。在施工中,严格按操作规程,作好每道程序。同时建立了制度,明确了责任,编号建档。实行技工终身服务制,以增强技工的责任意识。目前吊炕经试烟

七、庄园经济开发扎实推进

庄园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其带动作用日趋明显。为了更好地推动庄园经济的发展,镇党委、政府充分挖掘优势,广泛宣传发动,强化服务职能,加强同外界的联系,成功引进或达成合作意向达13个。现已签订开发合同11处。这些庄园项目的逐步开发实效,必将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等三村生土熟化效果好。

为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增加农业生产后劲,加快农民增收达小康的步伐,**镇政府和县农业局主要领导,对**等三村新整理的3000余亩土地进行抽样调查,积极争取土土壤熟化项目,通过项目实施,熟化培肥土壤,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种田、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今年,**镇**等三村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熟化面积3128.7亩,涉及农户743户,调运关羽有机肥134.28吨,生物肥78吨,抗旱保水剂2.23吨,硫酸亚铁80吨,总投资131.2万元,具体做法是:

一、狠抓采样测土、确保施肥科学合理。为促进玉米增产增效,就必须要加强土壤改良。为此,县农业局义卫东副局长率领土肥站站长曹庆平等有关技术人员与镇政府农技站技术员深入到**等三村进行采集土壤样品100多个,经过多次分析化验,及时摸清了当地土壤养分状况,为科学制定配方和指导农民施肥提供了依据。

二、狠抓指导服务,确保技术到户到田。今年春播春播期间,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通过印发各种施肥技术资料,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民在施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在春播,出苗、定苗等关键农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入户到田,开展集中培训,巡回指导和现场咨询、面对面、手把手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共集中培训3次,进村入户15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

三、狠抓生产供应,确保农民用上配方肥。配方肥是测土配方施肥的载体。为保障测土配方肥能够直接供应到农民手上,县农业局制定了相关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配方肥发放管理办法,积极鼓励肥料企业参与生产供应,构建基层配方接入点,组织配方肥批量供应,送货上门、做到一肥一卡,农户盖章等相关手续,使农民及时用上了渠道正、品质好、质量优的配方肥。

四、狠抓示范宣传,确保技术普及,为了保证土壤熟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广泛普及应用、农业局在**等三村重点抓了五个土壤熟化示范园和对照田,将测土配方施肥与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等技术措施组装配套、使农民能够看的见、看得懂、看得会、有力的促进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生土熟化按农业局要求,培养示范户5户,土壤熟化对照田16亩,较好地发挥了测土配方施肥等高效生产技术的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改土配肥,科学施肥等一条龙服务到位,确保耕地土质稳中有升,有效提高了土壤活性,目前,在农业局的统一部署,应用大型秸杆粉碎还田机6台,又进一步实施了桔杆还田,为2009年度生土熟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九、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显著。

按照县农业局的统一安排,于4月份全面展开农业污染源普查,为搞好农业污染普查工作,在普查过程中,细化明确了普查的目标、任务、时间、对象、范围、内容、普查步骤,涉及农户66户,普查地块种植模式11个。使我镇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从开始到每一个实施阶段,每个重要环节都有规范的操作程序,为确保这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准确可靠,这标志着我镇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总体来看,一年来的农技工作和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技术员的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深受示范户和农户的欢迎,其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在:

一是时间短,自身素质差,遇到困难和问题达不到有效控制。

二是对创办的农业科技入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进一步提高,对示范的外延,内涵功能、作用理解不透。

为切实抓好农技工作和科技入户工作,设想如下:

一是完善示范户和沼气用户的管理机制,夯实基础,巩固发展成果。通过示范户的带动,有效辐射周边农民自我学用科技。

篇7

一、营商环境总体推进情况

(一)健全机制体制,制定工作方案

2月28日上午,高新区召开第4次党工委会议,专题传达贯彻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区领导在2019年全区工作会、经济工作会、投促大会、项目推进会等重要会议中多次强调该项工作,要求高新区政务服务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与全区各部门协同工作,形成强大合力,转发《绵阳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印发《高新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清单》,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区目督办每个月督查推进落实情况,截止8月底,任务清单中除新建县级政务服务实体大厅正在推进外,其余任务均按照时间要求保质保量完成。

(二)落实文件政策,推进三大领域改革

我区为保障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在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自加压力,提出建设项目审批各环节的办理时限都为即办件的目标,最大限度的缩短审批时限;对不动产常规业务5个工作日再次压缩,已实现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为1-3个工作日,95%可达到2个工作日内办结,注销抵押登记实现1小时办结,查封、解封登记实现随到随办、立等可取;推行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深度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推广全程电子化登记,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行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做实企业办照“136工程”等措施,深入放宽市场准入。2019年上半年,高新区市场主体实有登记23961户,同比增长20.02%,2019年新登记2335户,其中企业 880户,个体1455户。

(三)树“高新服务”品牌,强化服务意识

打造“高新服务”品牌,高效推进18个省市重点项目,京东方B11项目提前点亮,创造京东方业内项目建设最快速度,设立“建设者之家”,用真心服务集中发展区建设者们。认真落实“挂图作战”,每个项目由一个区级责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项目专员负责,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责任体系,严格执行“项目专员、专项考核、例会推进、协调会商、公示倒逼、督查通报”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全区项目建设。

二、政务环境优化情况

(一)推进“最多跑一次”,提升服务效能

按时完成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各阶段工作。截止8月30日,我区共认领各类事项855项,网上办件472件。《绵阳高新区“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马上办”“就近办”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第一批)已公布实施,第一批清理公布的“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马上办”“就近办”事项达112项,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事项占82.3%。下一步,配合市上开展“同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事项清单继续梳理细化。

(二)优化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区党工委会已研究通过“政务服务中心”新建工作方案,新大厅有两层共约3000平方米,将严格按照大厅的综合受理区、休息等候区、咨询服务服务台、自助体验区域、自助终端办理区等区域标准化设置要求进行建设,做到高新区政务事项应驻尽驻,一楼侧重个人业务、二楼精准服务企业,最终达到办事最多跑一次的效果。区级部门政务大厅、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三级服务机构已建成,印发高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大厅建设管理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的通知》、《关于加强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方案》等,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办事模式、服务事项、服务信息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并持续优化。

(三)贯彻政策制度,积极开展工作

用好用活绵阳市“民营经济33条”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政策。去年高新区共为各类企业退税2亿元,在全市范围内位居第一。高新区按市级相关部门要求认真开展工作,已成立不动产城西分中心、区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专厅、企业开办和注销服务专厅,率先建成全市设备最齐、功能最全、面积最大的公安出入境24小时自助服务区,配齐配强窗口人员和硬件设施。目前已协调水、电、气入驻区不动产大厅,切实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服务环境规范城市供气、供水报装流程的通知》。

三、法治环境优化情况

(一)持续减证便民,推行“双随机一公开”

持续推进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已建立高新区本级证明事项目录,实行动态调整。截至目前,我区保留的要求办事群众提供的证明事项18项,通过系统数据共享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取消了证明事项22项。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依托四川省市场监管一体化系统建立了高新区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企业信息公示共享。

(二)建法律服务团,开展“法律问诊”

组建了涵盖法律服务、政策宣传、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公证、鉴定多位一体的“高新区服务重大工程项目综合法律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法律问诊”和为民营企业进行了“法治体检”,主动向企业“问诊把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看方抓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年以来,为企业及职工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件次,受理企业农民工援助案件19件。

四、市场环境优化情况

(一)落实减税降费,助推经济发展

以纳税人满意度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指标为工作思路,制定高新区税务局细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行动实施方案,在税务大厅设减税降费咨询专区,印发税务事项一次性告知书,编撰《税收优惠政策汇编》电子书,开展减税降费知识竞赛,量身定制个性化减税降费方案,推行一证一手印退税,建立减税降费宣传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共同开展政策辅导宣讲,及时响应纳税人需求。2019年上半年,全区已完成退税4857.64万元。

(二)搭建融资平台,缓解融资难题

为精准对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推动政务服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我区打造了全国首个财税资综合智能服务平台——税鑫融,旨在解决中小微和军民融合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充分调动军民融合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推进“银税互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平台运行仅一年来,已为400余户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累计提供贷款超过6000万元。

(三)强化政策扶持,助力企业发展

已出台了《绵阳高新区支持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办法(试行》《绵阳高新区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政策,按照“一企一策”思路,对区属企业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产业类别,从载体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段精准扶持,推动企业快速上档升级。在绵阳高新区2019年投资促进大会上,高新区为辖区16家企业兑现2018年度科技创新产业扶持资金总资金31651.5万元,以真金白银切实支持科技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打造双创升级,提升科技转化成效

高新区以科技资源支撑特色载体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多元、开放、融合的“双创”升级版--“融创绵阳”示范品牌。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绵阳)科技军民融合专题赛,探索“产业链+科技众包”的成果转化模式,搭建起军民融合资讯共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产品展示的“绿色通道”,促进了科技成果与现实需求的直接对接。积极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孵化载体建设,建立“创业导师+联络员”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零距离、高品质的“保姆式”服务,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探索出一条“持股孵化、参股经营”的新路子。及时配套出台了《绵阳高新区“双创”升级示范园区项目实施方案》和《绵阳高新区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技资源支撑型)》《绵阳高新区创业孵化载体备案管理办法》等文件,以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旧动能的转换。

五、人文环境优化情况

(一)优化决策机制,建设信用体系

已印发《绵阳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议事规则》,规范区党工委会议、管委会主任办公会议、专题办公会议。正抓紧制定《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

(二)积极走访联系,努力破解难题

印发《绵阳高新区关于开展全区“四上”企业大走访专项活动的通知》文件,将辖区262户“四上”企业走访工作分解到区领导及责任部门,制定走访企业信息登记表,采取集中走访和单独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了解每个企业生产经营、项目投资、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情况。目前已完成全覆盖走访工作。

(三)落实“服务绿卡”,提供优质服务

积极落实“服务绿卡”相关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服务绿卡”制度,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寻求更多支持的同时,为持卡人及子女在就医、就学及其他等方面提供便利。下一步,将按照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上级制定的《绵阳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办法》,为外投资者和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子女在落户、就业、就医、上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六、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全面推行“双公示”制度,规范编制《高新区政策汇编》、办事指南、公开目录及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动态调整权力清单,及时公布“最多跑一次”清单、不合法不合理证明和手续清理结果。及时在门户网站公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招投标、安全验收检查等信息。及时公开机关单位招聘信息,定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公开,定期公开社保参保、城乡低保等情况,尽可能让更多的群众知晓。

(二)做好宣传工作,强化氛围营造

积极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在各级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各级政府网站及其“两微一端”等采取线上线下展示的方式,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同时,邀请绵阳日报、绵阳晚报和绵阳电视台等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介,加强对区产业发展、项目推进、招商引资、党的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好作法、新经验和新成绩进行重点宣传,基本形成“重商、尊商、亲商”浓厚的氛围。

(三)加强队伍建设,严格督查考核

持续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实行窗口工作人员轮岗制,定期外出参加业务培训,选派业务精、能力强、素质好的骨干充实窗口一线,切实提高窗口服务能力。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绵委办发〔2018〕32号),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引领,全面落实《绵阳市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激发干部担当精神,同时持续开展“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行动,区目督办会同区纪工委监工委机关通过暗访督查、个别谈话及群众和企业评议等多种方式对破坏全区营商环境的行为进行长效监督。

七、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定位不够明确,法律授权缺位

按照通常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高新区可以行使市级管理权限,但产业发展中重要事项审批权限一般在中央、省一级,特别是大投资项目的核准、规划、国土、环保、安监等都需要省级以上审批,有些即使下放也要求省、市、县三级实施,加上一些市级部门尚未树立“市、区一体”、共同发展的理念,把园区和县同等对待,对一些重要职权下放不到位,尽管部分市级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简政放权的有关要求设立了分局,但从实际来看,这些分局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接件平台和“二传手”,很多事项还是要报市局审批,园区和企业报批报建程序繁琐,影响了产业发展效率。

篇8

一、林业生产完成情况

截止到目前,上半年共完成造林13050亩,其中防护林10600亩、经济林1650亩、用材林800亩,绿化村庄35个,四旁植树20万株,封滩育林20__0亩,新建林网65000亩,新建绿色通道58.6公里,新育苗2500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显著,全县没有发生一般以上森林火灾。

(一)实施重点绿化工程建设,提升全县林业建设水平。一是大力实施了精品绿色通道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验收的“三高”原则,对永莘路、新博路、东郑路、庐山路、宁崔路、胜坨镇北路等路域进行高标准绿化,新建绿化带58.6公里,动用土方577.24万方,植树41.5万株。二是加大了重点水系的绿化建设。对永丰河永安镇段、溢洪河胜坨镇段、广蒲沟郝家镇段水系进行绿化,新建绿化带21公里,动用土方22万方,植树12万株。三是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与全县土地开发治理相结合,按照“小网格、宽林带”的标准要求,重点对黄河口镇利林片、永安镇五村片、胜坨镇巴东皇殿片、郝家镇耿薛片、董集乡胡家片、西宋乡五七片等土地开发片进行林网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6.5万亩,动用土方155.6万方,植树32.1万株。四是大力开展村庄绿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绿化村庄35个,植树10.4万株。五是精心组织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印发了《20__年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通知》,安排布置了县直义务植树现场,组织县六大班子领导和县直部门干部职工20__余人进行了义务植树。抓好重点绿化工程建设的同时,完成了全县林业贴息贷款营造速生丰产林情况的调研、20__-2015年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林业建设项目编报等工作,编制了具体项目建议书,计划在20__—20__年新建森林资源3.14万亩,使全县林业建设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大林业科技培训与推广,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服务水平。一是大力开展了林业科技培训。以千村万户林业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采取技术人员包乡镇与内聘技术员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基层和林业生产一线,通过举办培训班、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发放科技明白纸和科技光盘等形式,加大林农群众培训。目前为止,已举办科技培训班22期,培训林农2800余人,印发科技明白纸4000余份,完成了全年任务的64.2%。二是加强林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按照县有专家、乡镇有技术员、村有技术能手、户有明白人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林业科技服务网络,增强了林业技术服务的及时性、机动性和实效性。三是积极组织群众外出学习。先后组织全县10名林果大户到山东农业大学进行培训,21名有林果业发展潜力的村支部书记到沾化、蓬莱考察学习外地林果业发展经验,取长补短,推动我县林果业发展。四是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苹果套袋和果品保鲜库技术,杀虫灯推广面积达到1300亩,新建果品保鲜库10座,提高了林业科技水平,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森林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巩固全县绿化成果。一是以“林业执法年”活动为载体,结合全民义务植树节、“四五”普法宣传日和专项执法活动,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横幅、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加大林业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爱林护林的自觉性,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执法大环境。二是充分发挥木材检查站作用,严打涉林违法行为。在加强日常巡逻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专项木材整顿活动,严厉打击盗伐林木、无证运输木材的违法行为50余起,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3、4月份集中开展的打击无证运输冬枣苗的行动,有效震慑了涉林违法者的嚣张气焰。三是加强了苗木检疫,严防病源入侵。组织局森保站和种苗站的技术人员,加强外调苗木的检疫和消毒,严格苗木质量关,共检疫苗木20万余株,查处不合格苗木7000余株。四是严格办事程序,强化林政管理。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严格林木采伐管理,上半年共办理林权证43份,转让、分割林权证11份;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12份,间伐面积875亩,间伐蓄积2324.85立方米,做到了能不伐的不伐,能少伐的尽量少伐,促进了林木的有序开采,可持续利用。五是大力开展美国白蛾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印发了《20__年美国白蛾防治预案》,新建有害生物标准测报站1处,投资70余万元订购了20万枚周氏啮小蜂繁育蛹,积极推广周氏啮小蜂和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技术,提高生物防治率,从根本上控制和消除美国白蛾。目前,正大力开展第一代美国白蛾的查防与监测,确保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及时展开防治。六是狠抓森林防火。严格落实森林防火领导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一岗双责”,将防火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加强对“两林场”和经济林重点区域的检查督导力度,进行森林防火检查10次,排查隐患8处,全县森林防火工作平安运行。

(四)不断加大

机关建设力度,努力倡树部门新形象。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将其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议程,强化措施,加强建设。一是在林业系统内部,组织开展了“勤于读书、乐于学习”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倡树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机关队伍干事创业的本领。二是深入开展了“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当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活动。把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列入局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先后举办了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会,组织干部职工到桓台县参观学习了林业建设,并注重活动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两者的互促互进。三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在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的同时,狠抓公款接待制、民主集中制和“五不”规定的落实,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四是积极开展“五型机关”建设。在市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机关建设力度,积极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节约型和廉洁型机关,进一提升机关建设层次。同时,大力开展“平安单位”、“三无单位”创建活动,确保了林业系统的安全稳定,树立了林业部门廉洁勤政、干事创业的良好形象。回顾半年来的工作,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但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与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厚,社会化造林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激发。二是美国白蛾代数多、繁殖力强、破坏性大,虽经几年有效防治,疫情有所减缓,但整体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三是经济林产业化发展、林业实用新技术推广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扶持政策少,不利于调动群众投资投劳、扩大产业规模的积极性。四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林业执法难度大,尤其是油田涉林案件的查处难度更大,对依法保护全县森林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措施,对症施治,确保全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9

一、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和体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区科技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不断创新发展举措,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发展技术先进型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由于“退城进园”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区着力实施以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型服务业,积极推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亚联开源、中拓信息为龙头的软件研发,亿唐动画、龙盛动漫为龙头的动漫制作,泛亚信息、恒烨科技为龙头的服务外包三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产业集群,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2、推进“三创”载体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按照“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的总体要求,我局全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按照创意设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产业的不同需求,打造了北仓门创意产业园、广瑞路创意产业园、广益家居创意设计园、东方广场b栋等各具特色的“三创”载体,进一步优化了我区科技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我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扶持重点企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为我区科技企业服务,我局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管理方式,全心全意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科技创业人才。20__年,我局组织了24大类共45个企业和项目申报省、市各类科技、科协计划,其中 27个企业和项目已申报成功,争取各类科技项目扶持资金127万元,企业研发经费共计3457.5万元获批税前列支。在项目申报数、获批项目数和争取扶持资金等方面均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值得一提的是,泛亚信息、亚联开源和恒烨科技成功获批企业研发机构,填补了我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业研发机构的空白,显示我区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4、集聚高层次创业人才,构筑创新创业高地

近两年来,我局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成功引进了一批海外科技创业团队和项目,贾栋“高可信linux系统”项目,林显邦“公钥跳码芯片”项目和成岗“日本软件外包”项目落户东方广场,同济大学张苗苗“高速数据采集系统”项目落户广瑞路创意产业园,赵宁“三维水墨动画”项目落户北仓门创意产业园。通过对落户项目的精心培育和全力扶持,我区的“530”企业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望成为我区科技产业新的增长点。

5、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为充分利用我市“8+1”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我局积极组织科技企业参加各类产学研活动,推动企业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攻克技术难关、引进专业人才、共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帮助企业完善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我局还进一步深化了与同济大学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双方共建同济大学无锡软件园的协议,有望借助同济大学的影响力实现我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回顾总结近几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特别是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局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政府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部门,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职责。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在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对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工作思路还不够宽

我局对以往科技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特别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全社会的创新需求,适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科技发展战略思路上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对科技产业的总体布局和高端化发展考虑不够,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思路还不够活,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思路还不够系统。

2、调查研究还不够透彻

虽然我们能够不定期地深入到区内科技企业和各街道了解情况、分析研究,但是总体来说,调查研究工作还不够透彻。在企业经营层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如何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化危为机的调研还不够深入,对改进政府服务水平作用有限。在产业发展层面,面临日新月异的国际科技形势,如何因势利导,巧妙地借助国际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我区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调研还不够细致,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工作措施还不够有力

虽然我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近两年来,通过赴国内外先进城市进行拜访推介活动,以及广泛借助各种资源,在重点企业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项目源和信息源拓展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大。此外,在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层次等方面的工作措施也不够有力,还不能满足我区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存在以上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因为:

1、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还不够深入透彻

我们深知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也采取一定措施强化理论学习的力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但是由于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学习抓得还不够紧,特别是不能很好地集中时间和精力,对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工作中受过去的经验、观念束缚还比较大,有“求稳”的心理,影响到紧迫感、危机意识、创新意识的强化;面对区域发展竞争和科技资源相对紧张的压力,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有“求快”的心理,“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意识有,但行动上还不够坚决;面向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对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往往把目光和精力更多地聚焦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上,难免出现“求当前”、对长远谋划不够的问题。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不够全面彻底

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不够全面彻底。主要表现在:三创载体的建设速度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还不够大,科技产业的管理水平还不够高,对科技管理工作的理论性研究、经验性总结和规律性归纳还不够系统。

3、探索实践科学发展观还不够开拓创新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尽管在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科技管理模式上也动了许多脑筋,进行了一些探索和

实践,在重点项目引进和科技企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还有许多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在三创载体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做到思路创新,在重大项目的引进方式上还没有做到全力突破,在科技企业的扶持上还没有做到针对有效。三、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

当前,我区正处于优化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非常严峻。我局将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履行职责,针对社会意见和自身查找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高的目标、更扎实的工作态度和更开放的思路抓创新,以“科技创业与服务外包促进年”为契机,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一手抓三创载体建设,一手抓科技企业集聚,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为__优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着力于思想大解放,提高科学发展的意识和水平

充分认识科技部门在推动全区科学发展中所肩负的重任,以新的思想大解放推动科技创新大发展,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自觉行动。要从注重当前发展向注重谋划长远发展转变,高度重视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型发展轨道,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突出园区特色,争当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先行军。勇于开拓创新,以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谋划__科技产业发展,不断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敢于突破过去,善于超越自我,找准科技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在推进高端产业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规划建设科技平台,打造科技人才队伍等方面真正取得重大突破,做出显著亮点。

2、着力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提升三创载体质量和内涵。

全力推动北仓门苏豪仓库“腾笼换鸟”计划的全面实施,加快建设北仓门创意产业园二期,确保年内完成改造工程。做好同济大学无锡软件园项目的跟踪与推动,加快完善地块建设计划,尽快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争取在年内开工建设。切实做好广益科技大厦、__留学生创业创意园、国际创意港等在建园区的指导和协助工作,努力建设符合科技产业需求的高水准专业园区。整合城区楼宇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打造科技产业主题楼宇。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广瑞路创意产业园的管理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到20__年,累计建设超过30万平米的三创载体,为我区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着力加强招商引企力度,增强科技产业集聚效应

强化对国内外软件和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的招商推介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力拓展项目信息源,努力吸引业内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在我区投资落户,推动我区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切实加强“530”项目的拓展和申报工作,大力引进符合城区特色的领军型留学归国创业项目,实现“530”a类项目的突破,打造我区科技产业新亮点。继续注重对区内科技企业的扶持和培育,为企业争取各类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重点培养软件、动漫、服务外包等技术先进型服务业龙头企业,努力实现高端科技产业在我区的集聚发展。

4、着力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打造科技人才集聚优势

切实把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集聚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当之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引育机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重视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引进对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挥引领作用的领军型人才,真正使各类高层次人才成为推动我区科技创新创业,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

5、着力增强政策引导力度,形成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围绕国家产业导向,通过组织科技项目申报等工作,积极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性和针对性,更好地突出科技项目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抓住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科技项目、资金的力度,促进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质量的提高。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新的认定管理办法,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的申报工作,打造一批科技型示范企业。

6、着力营造自主创新氛围,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建设

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继续加大专利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切实引导规模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知识产权,为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发挥支撑作用。采取主动服务和典型引导的方式,帮助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与保护意识,实现专利申请的突破。引导辖区内的中小学及个人共同参与发明专利的创新创造,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知识产权工作,高度重视专利结构的改善,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7、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同时引进专业化的配套服务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从手续代办、人才培训、认证咨询到风险投资等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协调税务、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经营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使科技企业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发展。不断加强与境内外重要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业内龙头企业的沟通交流,努力拓展科技产业关系网络,为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化解企业经营风险,为他们在__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8、着力加强自身班子建设,提升推动产业发展水平

篇10

××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农业县(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显得紧迫、重要。如何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家底,客观估价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求进步,全心全意谋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呈加速度发展,尤其在“十五”期间,××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两业一城一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2803万元,同比增长14.4%,比2000年增加68405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6088万元,比“九五”期末增加571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647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9450万元。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59156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9043万元,年均增长8.52%,粮食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4万吨以上。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市属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57697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4932万元,年均增长29.4%。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以竹业和旅游业为主线,以农业“四大产业”为重点的地方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成效显现。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05年,全市竹林面积达102万亩,开工建设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竹业综合收入实现9.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2亿元。旅游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58.6万人次,门票收入1520万元,旅游总收入实现2.65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93%、660%和185%。以“竹、畜、药、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畜牧(渔业)总产值占农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2005年的41%。××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柚果产业稳步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十五”期间,境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两纵两横四连一环线”骨架公路和××河水路运输网络,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完成农田水利投资8000多万元,有效治理病险水库7座,完成坡改梯19265亩,解决农村80437人饮水困难,农田保灌、防灾抗灾、农村人畜饮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成效显著,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比“九五”期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征农特税、农业税。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财政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殡葬改革、农村金融和科教文卫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12元,比2000年净增711元,年均增长6.88%。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共脱贫3900人,贫困人口下降到9500人。“两个确保”制度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得到社会更多救助和关注。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以“两基”巩固提高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全省领先位次,计生率95.46%,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3.7‰下降到2.28‰,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速度,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94.97%。

二、正视差距,认真分析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由于我市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切割较大,加之我市大多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技术、施工条件、资金投放等因素的限制,造成工程质量差,且不配套,多年来因我市财力有限,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多年的运行,许多工程隐患开始暴露,水利工程效益逐年下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全市的进出口通道交通困难。通村公路通达深度、通达里程和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二)扶贫工作需加大力度

我市共有重点扶持乡镇6个,重点扶持的乡镇占乡镇总数17个的35.29%。重点扶持村132(老村,以下同)个,占村总数257个的44.44%。2005年底,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625—865元)2.03万人,占××市农业人口的9%;未解决温饱人口(625元以下)1.01万人,占××市农业人口的4.53%;经估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68元,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比2005年全市平均水平(2512元、670公斤)分别低1544元、190公斤。无劳动力收入来源,需民政救济2438户,8759人。贫困地区有劳动力3.7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45万人,初中文化3.1万人,高中文化0.26万人。我市有近200个村处于气候条件较恶劣的高山和半高山地带,有85个村不通公路,101个村无卫生室和文化室,63个村无学校,分别占贫困村总数的64.4%、0.75%、87.14%、47.7%;有50个村广播电视未覆盖,有5.5万多农民和5.3万头牲畜未解决饮水问题。特别是在条件较恶劣的高山和半高山地区,由于资金的匮乏和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有待加强

据调查,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33434人,初中学历67583人,小学学历55903人,文盲2036人。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不到6%,多数劳动力仍滞留在本乡本土,外出务工人员并不多,仅占劳动力总数的26.23%,外出人员绝大多数也是无一技之长,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还不到2%。对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需求脱节。就业观念及其指导存在误区。农民工外出的组织化程度低。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体体现在:一是农村教育比较落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教育基础设施差,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师资队伍水平相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农村教师队伍相对不够稳定。二是村级卫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医疗设备比较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3个,床位528张,平均每千人1.8张,村卫生室142所,村级卫生员385人,平均农村每千人1.75人,乡村医生300人。三是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从这些年违法生育的对象中,至少有90%以上是在外生育,并且绝大多数是流入外地生育,给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四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方面,由于缺乏一些电视网络设备,加之原有的电视网络比较老化,导致闭路电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缺乏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艺人才,导致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文艺活动难度较大。

(五)基层民主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是农民群众在民主意识上存在偏差。部分群众不会、不能、不善于行使自己的民利;二是少数村组干部受文化修养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政治素质不高,办事缺乏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三是多数村的《村规民约》针对性不强,应当纳入规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没有纳入。有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也制定了相应的处理程序,但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落实。

(六)“四在农家”创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部分农户对“四在农家”创建内涵认识还不够到位,创建热情还没有全部释放出来;二是由于部分农户资金有限,室内外环境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三是部分农户的陈规陋习还没有彻底转变,创建点上的环境卫生保持得不够好,存在有卫生死角的现象;四是由于工作繁杂,在总结和提炼“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经验上还显得不够。

三、理清思路,研究制定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围绕竹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壮大农业四大产业,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竹产业:以竹基地建设和竹加工开发为两个重点,逐步形成制浆造纸、竹建材、竹家俱、竹工艺品、竹食品、竹保健品等六大竹产品体系。至2010年,力争全市竹加工产值突破40亿元,竹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4a级旅游区为重点,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协调配套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到2010年,力争接待旅游人次达到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亿元,把××建成中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黔北地区川黔渝金三角的旅游明珠。

着力推进“竹、畜、药、果”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全市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竹业产值40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药业产业5000万元以上;柚果产业稳定现有面积,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强以产业协会、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认证制度,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增收工程。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树立“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村村通”为目标,加快出境公路、乡际公路、旅游公路、通村公路、竹基地公路建设,至2010年,初步形成水陆运输优势互补,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沃土工程”项目,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护“三同时”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切实防治耕地和水污染。

(二)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农村生活宽裕。

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抢抓全省深化农村改革试点的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金融等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继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围绕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坚持实施结对帮扶和整村推进,基本消除所有重点扶持乡镇(村)的贫困人口;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移民帮扶的力度,努力帮助其解决好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特殊贫困人口实行长期社会救助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加大对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帮助其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努力帮助脱贫。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到农村乡风文明。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力争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大力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环境,到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经费占gdp的1.5%以上。三是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市外优秀人才,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市、乡、村三级文化场馆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逐步构建覆盖全市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五是着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到2010年,90%以上的农村医务人员达到中专以上水平,80%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和扶持民营医院发展。六是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加快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市生育政策符合率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到农村村容整洁。

1、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水利、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十一五”期末力争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2010年力争高速宽带网到镇,全市通程控电话的行政村达到100%,电视普及率城市达到100%,农村达到80%,建设“数字××”。加强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解决好农村用电公平和安全问题,全市农村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推行生态农业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生态旅游工程和生态多样性保护工程,提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把退耕还竹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等措施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后续产业,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之计;继续实施好天然林、长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扩大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规模。至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

3、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供电、供水、供气、防洪、排污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四民社区”创建,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导向和调控,加快经济强镇(办)建设步伐,促进全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把××建成黔北地区川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到村务管理民主。

一是搞好民主选举,选出农民拥护的好干部。切实让村民通过手中的投票权,直接施行民利,选出最能代表自己意志的优秀人物组成村委会,协调村内的关系,管理村内公关事务。二是落实民主监督,实行村务“阳光操作”。民主监督是农村管理民主的保障性环节,只有有效的民主监督,才能约束村干部的行为。三是转变村委会角色,保证村干部尽职尽责。村委会的基本职责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和协调,村干部与村民之间转变成为委托代表关系,实施民主监督,防止村干部营私舞弊。形成激励机制。给予村干部合理合法的物质待遇和精神鼓励,真正使村干部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行其权,获其利,取其荣,咎其过,惩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