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1 11:1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汉语教师;传统文化
历史上,文化传播出现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历史学家方豪概括中西文化交流,大略包括:“民族之迁徙与移植;血统、语言、习俗之混合;宗教之传播;神话、寓言之流传;文字之借用;科学之交流;艺术之影响;著述之翻译;商货之交易;生物之移植;海陆空之特殊旅行;和平之维系(使节之往来,条约之缔结等);和平之破坏(纠纷、争执与大小规模之战争等)。”武斌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一书中,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归纳为以下四种途径:
(1)各种形式的人员往来。 文化传播和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所以,人员往来必然是文化传播的途径。第一,官方的使节往来。第二,留学生。第三,各国的旅行家。第四,移民。
(2)贸易。贸易历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频繁而发达的贸易关系。著名的丝绸之路,最初就是为了国际性的丝绸贸易而由商人们所开辟的。
(3)宗教。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宗教的传播就属于文化传播的范围。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剪裁,变成中国化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化佛教传至朝鲜、日本等国,并得到广泛流传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之一。
(4)战争。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既有友好交往,也是有战事争端。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角度来看,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俘虏和战利品,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作为赴韩汉语教育志愿者,我们属于第一种“两国之间各种形式的人员往来”。我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途径,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文化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文化传播方式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
课堂内的文化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及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
①解释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使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毫无疑问会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出来。所以在讲解词汇时必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比如“手、吃、水、火、鸟、马”等字的演变,并让学生熟悉简体字而不是他们原来所认识的那些繁体字。同时要巩固韩国学生原来就认识的汉字词,要他们印象深刻。
②讲解句子的文化背景
当我们学到《生活中国语》的第五课“你吃饭了吗”时,学生会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中国人会经常问“吃饭了吗”?我解释为,这是中国人常用的一个问候语,但不是所有的人任何时间都会这么问,只有关系很好的朋友之间或者很关心对方的时候才会这么问。这种问候语是我们表达关心的方式,有的时候只是象征性地问一句然后再说正题。第九课的主题是购物,很明显在课堂上这个话题深受女学生们的喜爱,自然地在这种氛围内在讲解中国人在买东西时的习惯就很容易切入并让学生记忆犹新。
③体验对话中的文化背景
第九课学了“北京比香港冷。”我就给学生展示了中国地图,简述了一下为什么北京比香港冷,通过这个对话可以让学生知道中国的气候。“太贵了!便宜点儿吧。”“那45块吧” 教会学生如何买东西的同时给他们讲解中国的讲价文化。
2.课堂外的文化教学
如果志愿者所在的任教学校非常重视汉语,那么即使专门开设了中华文化课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十一个月里给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汉语课堂上我们主要是给学生一个示范引导,如果学生真的感兴趣想进一步的了解的话,那么就需要他们在课外自己主动去学习。
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
网络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韩国学生本身就对网络及其热衷,所以要能积极的引导学生在游戏之余正确利用网络查询学习资料和信息。很多志愿者会给学生介绍中国最流行的聊天软件QQ和微博,我还会告诉学生韩国的娱乐节目里哪一期是关于中国的,然后让他们自己在网上查看。
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我所在学校是的初中,所以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这一点是其他在高中任教的志愿者分享的。他们会推荐水平高的学生多看一些中国的新闻和优秀的汉语书刊读物。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通过书籍里所记载的事物表达当时的文化背景,会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③组织课外文化活动
仁川有China Town,所以靠近中华城的志愿者都会周末带着学生去中国餐馆体验一下中国美食,或者带他们去参观炸酱面博物馆了解炸酱面是如何传到韩国来的,中华城里的老板们大多是中国人所以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笔者看来,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是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灵活运用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也就是说需要变通。如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所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仅这几点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尚不可能都做到,所以就要遵循保留传统的原则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通。以“孝”为例,“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这是《弟子规》之八的内容。百善孝为先,这也是中国人一直看重的品质。即便这么重要的道德品质,如今的公务员考核也没有了“孝迹”,我觉得这不是变通而是直接摒弃了。我觉得孝顺父母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昼夜侍,不离床”,但是如今房价这么贵,“居处变”这点就可以稍稍变通,例如可以生活的简朴一些就好。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硬要将某些传统文化产业化现代化,那么她将失去原有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篇2
【关键词】高职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知与践行 问卷调查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04-02
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因此,学习、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青年学生责无旁贷。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要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教育教学模式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必然要考察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参考,分析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并提出“四个融合”教育策略。
一、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分析
2015年5月,课题组利用公共网络平台――“问卷星”关于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问卷,问卷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作用认识、践行情况、保护意识、传承和发展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289份。经过分析、总结和提炼,笔者认为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良好,但仍需普遍性的提高
问卷设置了10道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测试,如“您一共看过多少本古代经典著作”,7.27%(N=21)的学生“从来都没有看过”,43.25%(N=125)的学生看过“1~2本”,22.15%(N=64)的学生看过“3~5本”,27.34%(N=79)的学生看过“5本以上”;再如“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25.95%(N=75)的学生明确表示“非常感兴趣”,66.09%(N=191)的学生表示“有些感兴趣”,7.61%(N=2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0.35%(N=1)的学生表示“讨厌传统文化”。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对传统文化知识不了解,不关注,甚至不感兴趣。这需要在强化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转变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腐朽观念,真心实意地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
(二)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明确,但仍需有效性的引导
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觉得高职学生是否有必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90.66%(N=262)的学生认为“有,作用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3.46%(N=10)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5.19%(N=15)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用到的地方很少”,0.69%(N=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明确,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赞同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承认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自身的文化素养、生活态度、性格培养、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方面影响较大,认为青年学生非常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但仍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识不正确,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性的引导。
(三)对传统文化的践行情况一般,仍需针对性的加强
当被问及“您对当前高职生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自觉性如何评价”时,15.57%(N=45)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同学很自觉,也很感兴趣”,64.17%(N=187)的学生认为“仅是小部分同学能自觉学习传统文化”,15.57%(N=45)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同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4.15%(N=1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当被问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您能做到自觉用‘忠、义、孝、仁、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价值观来要求自己吗”时,20.76%(N=60)的学生认为“完全可以做到”,75.43%(N=218)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做到”,1.38%(N=4)的学生认为“完全做不到”,2.42%(N=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就整体而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践行情况不容乐观,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小部分学生的事情,对这部分学生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践行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性。
(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强烈,但仍需积极性的关注
当被问及“现在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受到冲击,您觉得需要保护吗”时,78.2%(N=22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处境岌岌可危,需加强保护”,11.76%(N=34)的学生认为“顺其自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9.34%(N=27)的学生表示“不好说”,0.69%(N=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传统文化不会受到威胁”。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冲突时,立场坚定,态度端正,并且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但同时,我们仍需对一小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了解其思想动态,纠正其在传统文化保护观念方面的错误认识,这应当成为加强青年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意识自觉,但仍需坚决性的执行
当被问及“您认为为了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时,67.82%(N=196)的学生认为“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26.99%(N=78)的学生认为“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3.81%(N=11)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投身传统文化事业”,1.38%(N=4)的学生认为“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深刻认识青年学生肩负的重要使命,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当中。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仍要注重对学生课外实践的监督,提高其发展传统文化的执行力,真正使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课题组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以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提炼,形成包括校党委、社科部、学生处以及校团委四大主体在内的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总结出校党委统领宣传与传统文化教育、社科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处日常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校团委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策略。
(一)校党委统领宣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纲要》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集中宣传的原则,通过宣传橱窗、宿舍文化、德育品牌、校园广播、学校网络等途径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主导的网络微平台充斥着青年学生的大学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调查显示三分之一(31.14%,N=90)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途径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同时,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加之大学生的“三观”还未成熟,鉴别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必须加强统领和宣传作用,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二)社科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05方案”规定,高职高专学校必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这三门课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将每一章节的内容同传统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结合起来,构成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专题式教学体系;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中国化的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重要理论观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要讲清楚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自觉。
(三)学生处日常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日常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日常管理属于学生工作系列,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承担,他们与学生关系密切,是学生健康成长、正确成才的引导者和守护人。同时,班主任、辅导员还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实现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共性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结合。
(四)校团委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调查显示,31.48%(N=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通过组织成立专门社团,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广泛宣传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学校园中都有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各种社团进行分工合作,如书法类和文学类社团主攻书法和文字等传统文化,文艺类和音乐类社团主攻古乐赏析等传统艺术,体育类和竞技类社团主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实践类社团注重在活动中对传统美德的阐释和践行。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作用,努力促进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心灵、提高道德品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正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P福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研究[J].广西教育,2015(8)
[2]韦建乐,卢国维.“概论”课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J].广西教育,2015(8)
【基金项目】2015年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立项课题(2015-B17)
篇3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气节密不可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但是一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气节,那么这个民族即将不打自垮。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应当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今贤哲思想文化的滋养,既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价值观、思想、精神修养等方面的启迪,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德才兼备。
一、结合传统文化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当前全国课堂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各地的各大优秀院校当中不乏优良的实验课程能够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我??汲取各实验课的长处,并根据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总结出引领启发―多读多思―合作探究―拓展迁移四个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引领,使人生阅历有限、涉世未深的学生,从文本中通过老师的启迪理解传统文化,使学生的心灵在文化之中着陆,更好地理解中华精神。多读、多思是指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文献,仔细阅读,做好笔记,勤于思考,从历史的文献中汲取内涵,触碰底蕴,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在历史的画卷中,留在文字里的传统。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激发自己所理解得更深层的文化内蕴,讨论、合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拓展迁移能够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举一反三,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精神素养和人格力量也能得到提升。
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力量
文化教育就是把单调的二维文字转化为三维环境,围绕着传统文化制订目标,把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结合在一起,打造更为高效的课堂环境,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六条提到:“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骨干队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把中华传统文化“爱国、宽容、诚信、博大、勤劳、勇敢”等精神融入自己的一腔真情之中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把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的文化以简单的方式传授给他们。
俗话说,文以载道,中学的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同时也隐藏着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基因,这些支撑着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力量源泉,并不是中学生简简单单可以理解的,教师要将教材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人生哲理和传统道德以高质量的课堂传授给学生,滋润广大学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要求教师队伍对照着教育部的要求,抓住机遇,加强自身学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军人才。
三、设立更为丰富的高质量课堂
(一)课前导语。教师在课前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分析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出一套能够吸引学生学习欲望的导语,可开门见山,也可以余音绕梁,甚至煽情的铺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课前互动。在课前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给学生3-5分钟的发挥时间,在每堂课前可以让一名学生上讲台做一次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做好振兴中华的接班人”的演讲,让每一名学生轮流在每堂课前都能够获得演讲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己准备材料,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理解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主动进行研讨学习。
篇4
一高团委 庞文忠
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文明和谐理理念,息县一高响应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号召,通过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教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创建文明城市,着力营造关爱互助、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现就息县一高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手抄报评比、书法比赛、征文、摄影等形式多样的迎中秋民俗文化活动、让广大高中学生更易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过好中秋节,感受中秋佳节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活动安排
一高校团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小组,通过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广播站等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浓厚的與论氛围和良好文化环境,广大同学积极踊跃报名参加。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了解中秋传统文化。
(一)开展了以“诵经典、谈中秋”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高团委精心选择古今与中秋有关的名篇佳作,组织学生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大部分高中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了解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文化自信心,引导他们珍惜亲情、热爱生活。
篇5
一、业务精干、忘我付出,我是资质过硬的“艺术生”
自全省大力推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为了加深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兴趣爱好。我将这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当成了自己新一年的教育目标。我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的一丝不苟、勤勤恳恳的作风受到了学校广大教师的赞誉。
因为我校是“山东省蓓蕾艺术工作站示范点”。这就更要求我要采取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形式新颖的教学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等协调发展、齐头并进。所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做的第一步工作,我充分利用校内课堂教育和校外节目演出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动活泼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同时也加深了艺术造诣。
二、勤学善思、担当作为,我是足智多谋的“智多星”
在学校中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将经典诵读引入各年级,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低段以每日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熟读成诵。中段以每周诵读二个诗词,自读自悟,导读成诵。高段以每日一经典,温故知新,吟读成诵。
组织编排各类型节目参加校外演出并取得优异成绩。真正的节目演出形式加深了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兴趣爱好,潜移默化的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授于学生。2019年我成功的组织学生以作品《君子之道》参加了黄河口“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以《廉洁耀校园》开展了东营市“廉洁文化进校园”展演。
三、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我是无私奉献的“模范生”
一年来,我负责学校蓓蕾艺术工作。许多看似棘手的工作,到我手上,常能一一化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动的加班加点给学生们排练节目。
我所取得的点滴成绩,源自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也是领导、同事像一块砖石铺砌成一级又一级的台阶,让我接近太阳的光芒。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岗位上不懈的努力,尽爱岗敬业之职分,用实际行动普写素质教育章程,让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深入人心,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全面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把传统文化和艺术资源有机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之中,深入推进校园中华文化建设。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现将2019年的工作简要回顾总结。
一、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定期参加学习培训
为了紧跟国家方针导向,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各项法规、政策的自觉性,我积极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培训活动;
二、创新艺术教育模式,探索培养新方法
1.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相结合
我校是“山东省蓓蕾艺术工作站示范点”。为了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方便中小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并在校园进一步形成薪火相传、蓓蕾绽放的浓厚氛围,我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遵循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提高了学生的教育质量,使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等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2.以多种形式的节目潜移默化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深入人心
(1)校内活动
我将“弘扬传统文化”理念渗透到学科领域:在各年级引入经典诵读,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低段以每日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熟读成诵。中段以每周诵读二个诗词,自读自悟,导读成诵。高段以每日一经典,温故知新,吟读成诵。
(2)校外活动
以《君子之道》参加2019年黄河口“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以《廉洁耀校园》参加东营市“廉洁文化进校园”展演;组织编排课本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成功演出,以上节目均取得优异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政治理论学习不足,今后将尽可能的多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多学习,求进步;
2.好方法新举措的落实中遭遇诸多困扰,工作效率不理想,以后将寻找突破口,继续推进完善相关工作;
3.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最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艺术潜力,今后我将逐渐将学生教育“由堵截变疏导”。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最接地气的教育方式。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品德课堂;历史人物;经典故事;古典诗词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5901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中积累的知识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不仅是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将经典的典故、传奇的人物穿插、渗透进去,对提高学生素养,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引用历史人物,导入新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们或聪明睿智,或刚正不阿,或忠贞不贰,或行侠仗义……以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对国家的突出贡献和高贵的品格给人以启迪、鼓励和震撼。站在思想品德W科的角度,审视不同的历史人物,将他们的品质与课堂中的知识点相联系,用于课堂导入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学会调控不良情绪》这节课时,笔者先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投影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在学生齐读后,让他们思考,词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的是赤壁之战中的哪个历史人物。在学生思考的同时,笔者播放出电视剧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片段,提问:1.影片中周瑜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情绪?2.这种情绪带给周瑜的是什么后果?3.周瑜虽文武双全,但最后吐血身亡,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笔者则水到渠成地在黑板上板书,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学会调控不良情绪。运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率高、教学效果明显。
二、善用经典故事,突破难点
传统历史故事,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耐人寻味的哲理为人们所喜爱。思想品德教师若能根据教学需要,广泛收集历史故事并予以精选,再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巧妙地化解教学难点,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记得在教学《难报三春晖》这节课时,笔者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学生复习《三字经》,在学生大声朗读以后,提出疑问: “香九龄,能温席”这句话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给谁温席?听到笔者的提问,学生议论纷纷,欲言又止。笔者看时机成熟,就以图片配以文字解释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了这一感人的历史故事:黄香,东汉江夏人,九岁丧母,但能懂得孝道。每当夏天到来时,能够用扇子将父亲睡觉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让父亲睡得舒服、安稳;冬天到来时,能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子,再请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不仅懂得孝道,学习也非常刻苦勤奋,远在京师,就被人传诵“江夏黄童,天下无双”。当学生还沉浸在这一感人的故事情节中时,笔者顺势提问:同学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正值青春期的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会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处理呢?如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你们怎样做才是懂得孝道呢?
1.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及时完成家庭作业,当妈妈唠叨时,我应该……
2.某次考试后,成绩不理想,而妈妈又特别重视,我应该……
3.妈妈想把外公和外婆接过来住,爸爸却不太乐意,我应该……
学生议论纷纷,交换各自不同的看法,而笔者却以《孝经》中的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来做总结。孝敬父母,就要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发自内心。当然,孝敬父母,也不能盲从、盲孝,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给予报答。
三、巧用古典诗词,总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凝聚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它语言简练精当、内容丰富、韵律优美、寓意含蓄、节奏明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瑰宝。对古典诗词进行筛选、分类,并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应用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总结上,可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号召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教学《难报三春晖》这节课时,笔者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总结课堂的。首先笔者通过语言过渡:今天,同学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质朴、真诚、催人泪下的情感――亲情,接下来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重温《弟子规》中的“入则孝”。随着音乐声起,字幕逐步显现,学生齐声朗读: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篇7
关键字:传统文化;社区;大学生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文化是一个 同意连续的整体,它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是民族的希望。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否则就失去了发展创造的根基和依据。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现代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并且结合时代的发展所延伸出来的产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而且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会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并没有很多时间去集合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所以如何聚集学生是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学生每天住的社区楼宇则变成了既方便又有效率的学习之地。在社区楼宇中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能更好的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并且学习到其中的真谛。
二、传统文化推广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课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并且,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在课下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很多时间去了解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宝贵财富。
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危害性,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所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的优势,帮助我们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在大学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在社区中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室
在社区中成立工作室,由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领。为了让大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形成全社区乃至全校都尊重传统文化的氛围,而社区工作室则为宣传的基地。让在学生课下,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帮助。定期拍摄宣传视频和录制音频在学校的电视台和广播站进行播放。并且,定期开展社区工作室研讨,不断创新好的想法,为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奋斗。
(二)注意“家”的概念,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在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家”的概念是非常突出的。家人是自己最为亲近的人群。所以,在社区中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将大大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激情。使大学生在大学的四年中始终保持处于一个健康的宿舍环境和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社区,这样会大大的提升大学生的民族信念和凝聚力。这样,在毕业后将会更好的为社会和国家献出自己所有力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三)网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优化网络环境和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学校、社区要担当起网络文化建设的职能,以社会主义为指导,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到网络阵地,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网络媒体要加强自律,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社区在建设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要把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唤醒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使大学生逐步形成网络参与的道德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社区环境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方面建设和优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主体学习的意识,并重并举。
四、总结
中华五千年的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如何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文中提出了以社区为载体,工作室为基础的社区传统文化建设。利用学生课下时间,更好的、更有效率的吸引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工作中。并且,注重将社区设计成温馨、和谐之“家”的概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孕育的美和高尚的情怀。并且,利用网络传播快,受利面广的特点。正确的使用网络来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篇8
通知提及“为贯彻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全面总结考试内容改革成果,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为实现2020年高考改革目标做积极准备,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升教育考试质量的重要举措。
也就是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考试中心组织专家修订、审定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对2017年高考各科考试知识点均有删减,值得每位备考考生注意。
修订基本原则: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
主要修订内容
一、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今年高考前就提出,高考试题要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高考命题中,各学科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如语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在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中,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如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二、完善考核目标。
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并补充试题样例,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
篇9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对于我国的未来,教育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将立德树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非常的意义,将会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重点。
1 立德树人理念概述
要立德树人,首先要做的便是要理解什么是德。德,指的是中华传统的伦理、美德。中国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人,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财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要让学生认识中华的传统美德,理解中华的传统美德,并对其历史有所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冲刷,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模样。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孝的美德使得尧、舜能够以德服人;随后,有着800年历史的周代,也加入了礼乐等新文化;之后的春秋时期是中华传统美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的相关道德,孔子提出了“智、仁、勇”的相关道德,孟子也提出了“仁、义、礼、智”的相关道德,这些道德经过之后的朝代的演变,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华传统美德。这5000年所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无数祖先在自身的实践中总结下的伟大结晶,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的养分。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不应该是应景、应付这种类型的教育,因为这种方式的教育是无法培育出具有非常稳定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学生的,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应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做到推陈出新。我国从“八五”开始,便开始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一直到“十一五”这将近20年的时间,我国教育部在全国的10个省市的千余所学校中,进行了相关的教育实验。前十年,教育部对相关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八德”的道德教育,包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并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的生活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让中华传统美德能够更好的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之后的十年,教育部又将“勤”、“宽”加到了道德教育当中,形成了“十德”,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神奇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连续教育,我们学生会将中华传统美德很好的与自身的行为规范结合在一起,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而这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富强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立德树人理念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2.1 传播经典文化
以文载道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所收到的效果是有非常好的。近年来,我国的经典文化开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人士的重视,我国逐渐掀起了一股复古风,而经典文化作为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材,是非常合适的,通过文化教育来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能学到知识,同时有传承了中华的传统美德,有着一举两得的效果。我国在进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播经典文化,组织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方式来进行,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文化,所谓的经典,主要指的是儒家经典。可以将经典文化加入到教育内容中,这点在各年级的课本中就有所体现,并且教育部门已经在内容的安排上做了整体的设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接触的是相关的启蒙知识,比如人们所熟知的《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在小学的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适当的增加了一些《论语》、《大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我国的经典文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四书”里的内容,因为“四书”的内容相对要难一些,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学习。这部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很多学校在进行相关的教育过程中,存在应景、应付的现象,这样,很难让学生学到经典文化里的知识,也就很难实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的。
除了儒家经典,经典文化的教育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工艺等等文化教育内容,这些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帮助其道德成长,所以,各学校应该将经典文化的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计划中,通过校园文化、学科渗透、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我国的经典文化,从而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2 传播节日文化
节日,是我国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这里所指的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同时这些节日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节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在过传统节日时,往往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可以让家长、社区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在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春节等等中国传统的节日时,科学、合理的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对节日进行详细的设计,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从而让学生在过节之余,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魅力,它能够让学生在其喜欢的环境中,随意的参与文化活动,体味传统节日所带来的浓厚的文化气息,经过不断的潜移默化,将节日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完善。
2.3 传播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而地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学校来进行的,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地点,同样是学生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起点。而这一点被很多学校忽略了,很多学校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时,往往只是重视经典文化的教育,并没有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这很不利于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对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各地学校在进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通过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来进行该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历史环境下,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自己身边的历史文化时,往往会比学习其他的历史文化更有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三种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的背后,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那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正面临着丢失的危险,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应该将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强化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
学校在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时,应该重视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会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需要我们坚持下去,需要更多的教育人员落实这一重要的教育任务,向学生传授具有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道德知识与核心价值观,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能够始终立于世界。从复兴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应该把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任务,放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我国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因此让其从小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能够更好的亲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丧失了这个核心,也就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原则,也就谈不上学校教育了。我国学校应该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肖键,左雪琳;浅谈“立德树人”理念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几点看法[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
[2]王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5
篇10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行为的土壤。道德重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具有5000多年非常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至今没有割断过的古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系之庞大,持续期之长,生命力之强,影响面之广,举世罕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方面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支柱。如古代的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产生了强大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作用。
2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近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倍受冷漠,社会人情冷淡,对于先前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淡忘,所以,我们有必要唤醒年青一代人的思想意识,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予以肯定。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以科技为必要前提下,采取了运用专业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精髓在视觉艺术中的推广。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渗入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理念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进行调查整理,通过自己的理解,搜集各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电脑软件进行动画制作,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融合传统的元素进行设计,根据现代社会的道德需求,弘扬道德精神,总结出个人美德,家庭美德,处事美德;个人美德体现在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家庭体现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处事美德体现在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都是需要弘扬的,在当今社会有许多的人们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运用现代人们能接受的方式宣传和弘扬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到找出榜样事例,予以弘扬,结合动画效果进行故事编排,再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主要宣传内容,做出大家都认可的道德模范形象,以动画短片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不同的视角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全方位的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演绎,更是对现代艺术的全新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宣传统文化,是一种创新实践。在视觉创意表现,弘扬民族文化。
3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艺术作品中建立本民族特色
要想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元素有国际水准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需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认真研究、挖掘、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现代思维方式,运用独到的审美观点和看法提升艺术设计品格,丰富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创作语言,创造出具有新文化形态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中国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科技网络软件相结合,现在中国传统的元素,例如图案,色彩,书法等都在平面设计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并创造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品风格,在这种趋势下,民族文化精神也同样需要贯彻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又让人们在精神道的方面得到熏陶和启发。通过这种符合于现代人们的观赏方式,因为当代的网络视频、城市大屏幕播放十分盛行,所以要采用这种视频动画制作的方法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使人们对于民族文化更加热爱,更加亲切。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新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正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所需要寻找的源头,不管外来的文化有多诱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了我们本国的优良传统,这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魂。然而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要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中国的现代视觉艺术应立足于本国传统,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每一位现代视觉设计师都应发挥自己的力量,使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推动其走向国际化,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设计师的伟大使命。
4运用视觉艺术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
- 上一篇:工程竣工验收内容
- 下一篇:乡镇防灾减灾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