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4-03-21 11:1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学常识

篇1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贯穿 书法常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207-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在键盘取代传统纸笔几乎成为趋势的当今社会,儿童还需要传统的书法练习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作为中国启蒙教育中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最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也是学生最先体会书法教学的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对粉笔字的依托最为重要)。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国书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与京剧、武术、针灸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结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特别讲究形体美和书写艺术,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书法教学不仅能使小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完成各学科的书面书写作业,而且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可见,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书法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练眼、练手、练笔、练字、练心。这其中,练眼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审美的眼光。练手,训练学生的稳定性和运笔的准确度。练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的能力。练心,培养学生的意志,情操和学识修养。把写好字衡量学生成长的一项基本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利用书法知识让学生把字写得规范、美观呢?

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鼓励,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兴趣。”在教学中端正、规范、美观的字自然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树立榜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驱动力,并且以此为奋斗目标。我国历代书法家如柳公权、颜真卿、王羲之等在学习时都有刻苦练字的动人事故,不妨常常讲给学生们听听,使他们在思想上、心灵上受到启发,教育。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支配,凡是他们喜欢学习的,持久性就好,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和无尽的力量,写字是很单调的,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以命令强迫的形式要求学生把字写好,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或整天指责批评学生书写差,久而久之,学生推动信心,并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定势,我肯定写不好。因而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采用鼓励,表扬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的练习本上批改画红圈、红圈多了批优秀,你真棒,写得真好,加油等激励性语言。有时间在全班展览学生的写字本,表扬某某学生有进步或者把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挑选出来贴在学习园地里展示。总之,采取多种形式表扬、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全班就会出现相互学习的生动局面。

二、重视笔画,加强练习

在学生入校开始写字之前,我们应该把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放在首位,在学生开始书写之前,此教学生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让学生边看边坐姿挂图边背儿歌:“头正肩平挺起胸,眼离书本一尺元,胸离桌边一拳间。大拇哥、二拇弟、中指来挺笔,离笔尖、三公分,笔身轻轻靠,前三指,带笔走,后两指,要稳定,执笔要领记心间。”在开始让学生写字之前,我们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反复训练,经常纠正,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和执笔方法,并养成习惯,其次,要在正确坐姿和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笔画训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关键是基本笔画,为使学生对笔画训练感兴趣,降低学生练习的难度,使他们学而不厌,可把常用笔画和运笔要领编成儿歌或让学生亲自体会。如:写点轻落笔,由轻到重,再回笔。横:横画要向左上方略微倾斜,角度大约为5度。竖:“直竖”美于“斜竖”。在教横、竖时,可请两位学生到台前通过站的姿势让学生体会。折和弯。“折处顿笔方有力,弯处圆润美无穷。”钩和提笔画书法是一致的,写时都要顿笔写出小而尖的钩,只有方向不同,于是可以教给学生一句儿歌:左钩右提小而尖帮助记忆。撇和捺:“撇像柳叶捺像虫,”柳叶的弯和下端的尖就是撇的特点,小虫子爬行是,头部上翘如同捺的起笔,身子倾斜部分如同捺的中间部分,尾部如同捺的收笔,通过学生感受并编成儿歌:“横斜竖直有精神,撇像柳叶捺像虫,左钩右提小而尖,短点长点均饱满,折处顿笔方有力,弯处圆润美无穷。”在学生认识笔画的基础上,结合识字教学进行写字练习,学生在练习写字时,应先认真观察字的结构,掌握笔顺规则,写后对照进行检查,纠正不足之处,教师要严格训练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做到“意在笔尖,笔居心后。”其次,应让学生学会使用田字格并会占格,充分利用字帖进行书写练习。

三、重视示范,抓好基础

字写课上要进行具体化的书写指导,所谓具体化,就是要分析字的构造特点,教给学生字的组合规律。做到这样的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才直观、才有效,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他们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个特点,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笔画形态特点,抓住笔画书写中的重难点,反复演示、示范、指导、讲解,让学生感性基础上进行比较、概括,提高理解的正确性。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示范十分重要,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合实际的,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的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从而体会汉字的美。我觉得,教师在示范时要注意两点:①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协同作用,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掌握书写要领,边讲解边示范,能使老师的讲解得到验证,使示范获得阐释,相得益彰。②在田字格中示范。这样,一方面便于老师在田字格中准确笔画的位置,写字的大小,把字写得匀称、美观,也有利于学生分析记忆字的书写特点。

四、重视教法,抓住关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低年级一部分学生在写字时,常常写一笔看一眼,写一画看一画,甚至写了这笔找不到下一笔,把一个字拆得七零八落,感觉他们每天学习的时间不够用,作业拖拉,同时长了,对学习慢慢产生了反感。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应该从整体出发,把一个字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看部分,看清字的每一笔的形态变化,笔画与笔画之间应该怎样组合,整个字在形体上有什么特点,在学生把握字的整体性基础上的仔细观察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然后带领学生书空。经如:横和竖和变化,在上下结构的字中,横长竖短,在左右结构的字中横短竖长,在教“校”字时,先以谜语激趣:“木字旁,六字头,撇捺交叉写在六下头”,学生猜出谜底后,把“校”字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多揣摩,通过学生反复比较并交流发言,引导学生说出木字旁横要短竖要长,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是捺,让学生总结写字方法。

五、重视训练,面向全体

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写字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针对每一位学生而言的,并非是针对部分有书法专长的学生来说的,如果不重视训练,长此下去只能酿成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写字水平也会千差万差。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教师又要保证写字的指导时间,光识记不练不行,光练不指导也不行,要在指导下练习,练习中指导,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写字练习,在重视写字教学的前提下,课的安排应具有灵活性,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必须加强,低年级每节语文课最好拿出10到15分钟时间指导写字。其次,语文课堂教学是进行写字教育的绝好时机,教师板书示范,学生模仿,书空、书写,写完后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优秀作业展示,学生写字水平就可以逐步提高。

六、严格要求,养成习惯

有人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了,人是习惯的奴隶。”可以看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在写字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写字习惯比写好字要重要得多。叶圣陶老前辈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态度,正确的执笔方法,运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爱护并正确使用文具,注意书写卫生等。比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发现我们班有几个学生写字不认真,写字不是多画就是少画,错字连篇,别字成串,形近字,多音字混用,成为典型的“小马虎”,针对这部分同学,我想了一个办法,哪一个狠的错误最典型,就让他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让他找出和他犯一样错误的同学并和他们一同讨论错在什么地方,并在相应的格子中写2-3个正确的规范字。采用这种方式来让他们引起重视,并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培养他们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认真写字,不随便写一个字,要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良好习惯,将终身受益。

在小学中低段,写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没有正确的书写方法,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快速识字,提高阅读量是我们今天教学的一种趋势。但是把字写得正确、美观也应得到重视,我们应该站在传承祖国文化的高度和语文教育的角度来重视写字问题。因为写字教学承载着诸多育人功能,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2

一、更新了语文教育理念,改变了呆板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训练得怎么样,而忽视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及实践的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伙伴,只有教师以“尊重、理解、体贴、宽容”为前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宽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例如阅读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读书,来思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解读与体验,强调阅读中的对话与生成,敢于超越文本,建立文本与生活、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尊重了学生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兴诗作画,可以唱歌跳舞……这些是我们过去不敢想的,更是不敢做的。而新课程给我们更多的创新空间,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了信息技术应用,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鲜活

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传统的以投影、挂图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现在逐渐被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所替代。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不可相比的优势,它能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变呆板为鲜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培训,网络知识的普及,教师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使学科教学发挥更大的潜力。特别是语文学科,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程,还是很重要的人文教育学科,如果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必将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角色转变中放飞了学生的个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是知识进入接受器的手段,拥有绝对的权力,学生必须服从。新课改下,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能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学。而此时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人教版的新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新课标提出要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参与识字的愿望。那么在教学中,我就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尽量地给孩子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在读书声中,教师已不是主导者、支配者,而是成了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读书声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了阅读兴趣。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同,那么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肯定也会不同。这时,教师就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卡尔威特曾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赞许,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有个性地去阅读。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词语、句子孤立开来,总是要求学生进行“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之类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训练不能将新教材中富有文学性和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出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表达。

四、在教学中体现“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人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

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一是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二是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务实求真,使学生学有所乐。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可经常“下水”作文。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

篇3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主要有两层含义:能熟练和恰当地使用两种语言,以便促进那些掌握母语而正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学生的学习。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双语教学下的定义是:Theuseof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在丹麦、加拿大、新加坡、印度等国已经成熟,我国刚起步不久。目前国际上的双语教学主要采取如下三种模式:

(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

(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

(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渐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摘自百度)。从语言教学角度讲,我国一些课程的双语教学使用另一种语言讲授母语知识内容,教学形式通常是学生看到的教材是汉语编写的,教师授课则全部用外语,即学生在视觉上接触的是汉语,听觉上接受的则是外语。在双语教学中,外语运用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生的外语程度、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特点、学识及教材条件等。教学实践中要使双语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笔者认为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老师必须具有强硬的双语教学基本功,既要有扎实的母语基本功,又要有相当过硬的外语语言根底,同时对所教课程相当了解和熟练,这样才能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2)学生除了母语功底外,还要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3)所选用的双语教材要符合实施双语教学的要求,太难或者太易,都会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二、保持型双语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在市场营销学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它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吴建安2011)它产生在美国,然后传播到欧洲。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在我国迅速传播。(笔者以1984年1月全国高等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市场学教学研究会在湖南长沙成立为界限)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所以涉及学科较多,理论较多,知识分布面很广。对这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相对而言难度会大一些,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营销理论和知识在商务活动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不管市场营销教学难度多大都必须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

2.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优秀的教材是教育思想、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体现”,(戴炜栋等2002:28)要使双语教学在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教材开展得成功,双语材料的选择是老师授课的关键,目前我国出版的市场营销学中文版教材较多,内容大同小异,英文版的较少,基本是国外原著。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为了使双语教学顺利进行,采取英语和中文对照版的教材较宜,即学生使用中文教材,老师用英语讲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参照中文版本能够跟上课堂。笔者认为采用由吴健安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市场营销学和美国著名营销学家GaryArmstrong和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市场营销学)较为全面,吴的这本教材是“十一五”国家级规范教材,书中很多内容吸取了美国著名营销学家GaryArmstrong和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和观点,将这两本书配套使用,再参考一些其他有价值的教材,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课程就可以开展了。关于市场营销学,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尽快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当前大学双语教学的英文教材。这一点恐怕和有的学者强调使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相冲突。

3.保持型双语教学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运用

笔者对保持型双语教学的理解是,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尽量采用外语授课,但是当遇到用外语无法表达清楚的知识点的时候采用母语解释,也就是说上课时老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外语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遇到难点的时候不排除使用汉语。前面提到市场营销学这一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又比较抽象,所以对这门课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难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全英语教学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其主要原因是:

(1)这门学科的专业术语对学生来说太陌生,有的听都没听过,如Customer-DrivenMarketingStrategy(顾客驱动的营销战略),DirectandOnlineMarketing(直复营销和在线营销),这些术语平时很少所见,如果用英语讲解,肯定达不到教学效果。

(2)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不同,必定影响中国学生对英文原著的理解。市场营销学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维必定对中国学生学习产生干扰。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课题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68-01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一次自我超越,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革命。作为在当前教育界崭新课题的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既能展示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又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还能培育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锻炼独立探究的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新“课改”指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是相当必要的。

1 培育发现知识的能力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发现知识,实质就是一种探究活动,也是当前教改的核心内容。探究性学习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为目标,学习的结果并不在于知识获得的多少,而是在于学习过程,学生的“发现”能力的提高,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建立师生共有的新型合作关系,随后是老师转变角色,由原来的知识权威的传授者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的角色转变后,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地转变了,即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学习的主人转变。

探究学习注重的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注重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甄别、判断、分析和运用。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知识分析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掌握科学的内容、科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发现知识”的能力。从探究性学习过程自身来分析,它所追求的结果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发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知识线索,为发现知识做好准备,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条件。

2 学生主动参与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

探究性学了要培育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全员主动参与。小学生的探究多出于其对特定事物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与学生探究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学生需要老师指导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多种解决方案,在分析当前问题解决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案用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全员主动参与,获取切身体验,效果才佳。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任何一个学生都具有探究的天赋和创新的潜能,因此,老师对他们的能力和兴趣要认真研究,制定适合学生全员主动参与的实施方案。当然,老师要应具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的自行研究能力,在开发探究性教学时,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到探究的氛围中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去获取新的知识。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最适合小组或是集体进行合作学习,在饱满的学习热情感召下,学生愿意结伴学习,共同努力,通过提出问题、研究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等环节建筑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探究成果提供相关的体验。

3 发现知识要与实际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

认真研读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体验是个高频用词,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探究性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感,伴随学生的认知发展要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融合,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对生命价值有意义的案例来充实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生对习得知识的理解。

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验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亲历性,也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发现知识的线索,而不是直接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小学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来看,实践性较强,学习语文一定要保证学生的亲历性,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发展,尤其是对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的感情变化,比如,向往、喜欢、憎恶、同情等。准确地把握学生这些情感变化,与学生一起进入课文预设的情境,使自己和学生的心灵均受到陶冶;二是个人性,教学的对象是一群个性各异、思想活跃、能力有待发展的儿童,虽然他们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独立意识不强,需要老师的指导,但老师不能因此而忽视他们的成为学习独立个体的愿望,更为抹杀他们与所学内容中的情感共鸣。语文学习过程实质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主体行为,他们将自己置身于课文预设的情境中去,联想自己过去相似的经验、生活场景,将新学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去,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探究性学习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新课标指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与情感活动实现互动,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体验,从中获得思想感悟,同时享受审美乐趣。”一般来说,情感体验并非凭设想出来的,而是要在真实的情感活动中进行的,要认真对待学生们的共性,尊重他们的个性。情感体验是有尺度的,是要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真正好的一堂探究性学习课需要启动学生参与认知、获得感悟、激发思考意识,最后获取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也就是说,一堂课,开篇时要动之以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随后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引领学生深入课文的预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兴奋状态,适当地引导他们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能顺着老师提供的线索发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与实践活动的衔接,获得了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技能。

参考文献:

[1]谭帮换.国内探究教学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

[2]方捍东.《蝈蝈和蛐蛐》探究性学习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3).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效性;策略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瓶颈”,不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乃至小学语文教学,同时也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并且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因素特点,限制了小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常用策略如下: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纵观语文教学,作文是对一个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综合检验。要写好作文,必须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出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掌握灵活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日常的语文作文教学,要重视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平时积累得越多,掌握得越扎实,运用的时候就会越得心应手,效果就会越好。要使小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展开合理想象来写作,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订阅的《新少年》《小学生学习报》等刊物,都是很好的学习素材。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做到读有所想,读有所学,读有所用,读有所获。课外读书小组、写作小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我们要正确引导,为学生习作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丰厚的写作知识,还丰富了课外生活,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塑造了学生唯真唯美、天天向上的品质。

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树立学生作文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作文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 我的做法是: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有了写作信心、写作兴趣,便会有写作的欲望。

三、注重生活中的积累,用心灵去感受

写文章首先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观察、体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感悟则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观察加思考,作文的法宝。细心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深刻感悟的结果。学会发现,学会发现生活的底蕴,是一种能力,更是长期观察、感悟生活细节的一种习惯与本领。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强调“生活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而写作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无材料可写,无从下笔等现象,正是小学生的悟性差,感觉能力不敏锐的缘故。造成感受体悟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差,因此,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与感悟力,不能仅仅靠眼睛和耳朵去感知,而是要重于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个闪光的细节,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又源于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更是一种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

四、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做到多储知识,融会贯通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言实践能力。”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横跨多个学科,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佼佼者,先行人。可见,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适当引导,进行科学地结合,使几种学识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定会让学生获得极大受益,大脑得到全方位的激活。如:学会了写日记,不妨让小学生将自己观察和亲自照料植物、小动物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鼓励小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美术、体育比赛和活动,在其中收获各种体验;热爱天文的同学可按自己的兴趣办一个“天文知识图片展”,相信在准备和演示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受到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五、用老师积极的评价,来增强小学生的写作信心

要激发小学生写作的激情,必然要让小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引导学他们写心扉。语文教师可开发多种途径,拓宽小学生体验的范围。例如:开展各类作文竞赛,组织他们向儿童报刊杂志等投稿,编订自己班级的习作集等,目的在于促使他们产生对写作的兴趣。无论小学生的作文是否真的写得精彩,只要有机会在班内被范读,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必然会使孩子们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样,小学生带着欣喜与期待去学习写作,并被赋予强大的自信心,这样的学习过程势必会形成学习心态上的良性循环,切实有效地加强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外,教师在给小学生的作文评语中,也要把把握激励原则,哪怕只有微小的一个优点,也要为其真诚地喝彩,这样,小学生们会觉得自己对写作逐渐有所收获,并产生自信心与自豪感,从“怕”写作文进而到“会”写与“乐”写,循序渐进,最后达到最终的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重要性 艺术性 阅读兴趣 朗读能力 学习方式 思考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直都是阅读教学,为什么?因为阅读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小到商品的说明,大到对古典名著的赏读,都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也就是说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其他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对阅读的要求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也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传授的完整性,教师都是沿着“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这个过程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要注重教学的双向交流,要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阅读中“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阅读教学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阅读指导的过程。我们可以用有趣的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以实物直接感知,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的视线引向广阔的自然界,了解自然,无形中激发起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打下基础。

二、阅读教学应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语言文字有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课文,积累词汇,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三、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学习《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的特点,学习的方式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我将要解决的四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比如:1.在课文中“野”是什么意思?2.写这种“野”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的?3.在课文中这种“野”是怎样写出的?4.你觉得哪些内容写得好,仔细找出来,好好读一读,思考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这样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大胆地进行讨论,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在他们的讨论中,我也适当加入,及时予以点拔,引导他们把问题讨论得更透彻。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无形中还提高了团体协作的意识。

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自己仔细读课文,然后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小柳树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得意忘形,瞧不起别人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是乐于去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四、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篇7

一、什么是问题化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化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将每一课(时)细化为若干子问题,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从而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出发点、重点、落脚点都是问题,以解决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激趣学生、激活课堂的效果。

二、为何尝试问题化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结构主义认识发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SATR。其中,S为一定的刺激,如问题、知识、信息,A为个体接受的刺激,T为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R为个体作出的反应。其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刺激下,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获得新知。在教学中,一定的问题刺激往往是学生获得新知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必须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力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一个关键因素。问题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若干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提出质疑,最后由教师解惑。学生有了明确的思维目标和方向,就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保持良性积极思维的态势,自觉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2)职校生自身特点。处于现代传媒包围中的职校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成熟感,他们渴望自己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同,表现欲和竞争意识强烈。采用问题化教学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3)新课改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强竞争力、应变力的人才。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发展性学力。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模式。问题化教学模式以问题牵动学生,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可以说,问题化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应运而生的。

三、如何实施问题化教学模式

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探究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它的教学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问、学、辨、评等四个字,或者提出问题、导学与自学、辨析探究、总结评价等四个环节。

(1)提出问题。设置或者提出问题是问题化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问题既可以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也可以由教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精心设计。教师应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地设置与重难点知识、与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问题应该新鲜、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注意问题的层层递进,并留足空间,让学生思考、质疑,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焕发生机。《职业生涯规划》每课均以案例导入,并设置了若干问题,这其实就是问题化教学的“前奏”。在教学中,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适当调整内容。

(2)导学与自学。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与培养学生自学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途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改进教学方法,又指导学习方法。问题化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学习,提高自学效果与教学的效果。教师课堂上要注意深入浅出、设置问题,以问题去引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事例去说明道理,也可以让学生概括归纳理论,还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3)辨析探究。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引发学生质疑后,要启发学生思考或者讨论,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营造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系列精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企业所招工种都与你所学专业不相关,你是先去‘屈就’,还是等待”这个问题,就可以启发学生讨论甚至分组辩论,这样可以解决该课第一个课题,并顺利过渡到该课的第二课题“从理想到现实――就业形势与择业观”。

(4)总结评价。通过辨析探究后,教师要进行点拨启发、概括归纳,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环节和所有的课堂教学小结差不多,不同的是,问题化教学模式除了对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之外,还要对各位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达到升华课堂的效果。要善于肯定学生的发言与质疑,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保持积极学习、探索的兴奋状态,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

四、有何教学效果

(1)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运用问题化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这一中心,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培养了他们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从教学客体转变为教学主体,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势,又感受到学习德育课有趣有用,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师生产生强烈互动,有利于课堂效果最优化。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为学生学习基本理论提供了一个从感知到理解运用的良好氛围和依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引起学生辨析、讨论,它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理解知识、领悟道理,培养学生运用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探求知识、培养能力、改进方法、陶冶情操等综合教学效果。

(3)教师融入课程改革,素质得到提高。运用问题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必然促进教师去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法,探讨课程改革。教师要经常搜索各种事例、资料、时事,提高教学问题的针对性、时效性、教育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坚持这一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8

趣味识字 教法研究

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情趣。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的需要。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想像,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语文,首先吸引儿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操作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识字教学追求趣味,但并不是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追求情趣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的识字,认识更有生命活力的生字。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有效地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其思维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一、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我们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交流之后,还可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我当小导游”等识字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汉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通过加偏旁、减偏旁和换偏旁的方法学习新的生字,灵活识字,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如:学习“奶”,学生有的说“女”加“乃”是“奶”;有的说把“仍”的单人旁变成“女”字旁就是“奶”,这样很快就记住了“奶”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复习了“仍”字。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二、故事联想识字

识记有一些字,老师可以调动孩子的观察、分析、想象等各种能力,抓住字形特点,编成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编故事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脑中。例如:教“游”字时,可以告诉学生,游泳必须有水(三点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间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着。此外,诸如学习“徒”时,可编成“师徒两人徒手走在路上”;学习“悲”编成“我非常伤心”;学习“妹”编成“妹妹是个女孩,她是未来的希望”......通过语言描述及学生的想象,把识字与语言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孩子们的识字方法,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图文结合识字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低年级孩子对绘画兴味浓厚,不仅喜欢集各种画片,更喜欢涂涂抹抹。如何把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引到识字的兴趣上呢?我们的做法是集图――说图――贴图――识字。首先我们鼓励学生从废旧书报上、广告上剪取自己喜欢的图片,积累起来,夹进旧本中,就成了一个集画本。每星期学生从中选取最美丽的一幅,仔细观察。自由读写课上,老师精心指导学生说图意,然后小组交流,学生自由练习说图,老师巡回指导,最后据图识字。如一年级学习看图写词写句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写词统习:学生可任意剪贴或画一幅大山、白云、小鸟等图画,在画下老师指导学生写“一座大山”“一朵白云”“一只鸟”,这样不仅强化了识字能力,而且提高了说话写话的能力。

四、儿歌识字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可以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坐”――“两人背*背,坐在土地上”;“星”――“星星宝宝哪里来?太阳妈妈生出来”;“冰”――“三点水少一点,一点水变成冰”。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可以提高学生识字、辨字、记字的能力。

五、借助动作、实验演示识字

每个人都有表演的欲望,也都有表演的天赋。尤其是小学生表演欲望特别强烈,他们都渴望有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善于挖掘他们的潜能,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汉字“拍”,拼读后问“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表演一下“拍”的动作?”有了表演的机会,小朋友踊跃举手,有的表演拍手的动作,有的表演拍球的动作,还有的表演拍照的动作,……而且惟妙惟肖,真可谓五花八门。接着趁热打铁,“小朋友,你能给这个字找朋友吗?”由于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很快组成了“拍手、拍球、拍照、拍打”等词语,既轻松地掌握了“拍”字,同时也真正体验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提高了识字能力。再如识记“灭”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块铁板向下一压,火灭了。这样通过动作实验演示,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字义。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性教学;教学方式

所谓的兴趣就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的认识或是对某种活动的心理偏向。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也表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需要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内涵,加强学生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组织教学。

一、转变导入方式,引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本性就是爱好玩耍,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自控能力也比较薄弱,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被激起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给浇灭。适当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充分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转换兴趣方式,建立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1.兴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导入这个环节,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整体教学水平。经常使用的导入方式有:对联导入、对比导入、影视导入、音乐导入、插图导入、谜语导入、实物导入、故事导入等。如在讲解《云房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形容一下自己看到过的房子形状和房子颜色等等,然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云房子,让学生猜测一下这是什么房子,观看之后的感觉又是什么?最后再揭晓答案,这些美丽的房子都是小鸟创造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入新课教学。想一想,如果最开始就在黑板上面板书课题,教给学生怎样读写,然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这样的方法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利用问题引发兴趣

课堂建立疑问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收获知识的有效方法。问题设计得好、精、妙、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愿意发言,而是老师的话没有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中。只要问题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循序渐进地学习。这种思维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价值和思考能力。

3.游戏引发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找到游戏和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地方,有效地组织教学。游戏学习能够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其中,而且完全投入到这种忘我的学习状态中,就是在这种学习环境和状态之中,学生的记忆力、领会能力和创造能力才会大大增强。如在讲解《小稻秧脱险记》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书中的角色,让学生进入童话故事的世界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调整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懂得思考、学会创新,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升。还可以进行其他模式的活动:可以讲解与课文的作者或是人物相关的故事;可以在课堂中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和文学作品有关的优美歌曲;还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故事一起研究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感,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彰显学生主体,表现独特个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听、去讲、去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课本中的知识完全消化在自己的脑海中,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讲解《小动物过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时候,我先留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其他学生听。阅读是为了表现学生的个性,不是要老师取代学生进行阅读练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给学生公平的锻炼时机,学生后面的表现都非常好。针对他们的表现我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信心大增,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回答问题也十分积极。

还比如:在讲解《美丽的丹顶鹤》(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第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过后尝试画出丹顶鹤的样子,并分组讨论交流:“你所画的丹顶鹤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展示出课件,让学生找出不同形态的丹顶鹤,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再让学生进行优美语句的朗读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通过绘画来朗读,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为具体可感的画面。然后用说来朗读,凸显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最后的朗读优美语句,更是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学生一直都在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陶冶内心的情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三、课外阅读拓展,表现学习兴趣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填补和拓展。它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实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我平时不但会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一些成功人士勤奋好学的故事,还会指引学生尽可能多地去阅读一些名人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每周还为学生安排“读讲活动课”,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名人故事,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半个学期的训练,全班学生都可以进行一次讲读,利用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老师建立一些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学习。它能够提升课堂效率,在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中运用得十分到位。并且它也十分适合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不但需要调动课堂氛围,还要把更多的知识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并且游戏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模式也是变化多端,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项活动。

四、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兴趣发展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依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模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背诵古诗、讲故事、作文比赛、查字典比赛、办黑板报、办手抄报、讲寓言故事、成语接龙、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效地体现学生的长处。实际上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有的学生字写得工整、明朗,有的学生普通话比较标准,有的学生在作文方面比较有天赋。但是因为学生的年纪比较小,不能把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当学生要完成任务的时候,老师预测学生可能遭受到的困苦,并且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如果兴趣是基础,克服困难就是动力。老师要注重对于困难的克服,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可以不管不顾。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掘内在动力,加强语文的学习能力。作为小学语文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敢于创新,才可以把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教学活动 指导写作 听说为主

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抓好课外教学活动是教师课堂之外一项重要教学水平的展示,是培养学生丰富知识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研究的课题。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培养语文的知识,一方面要靠课堂教学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还要靠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人们交流思想都离不开它们,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应着重从听说读写诸方面加强指导,特别要注意活动内容和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活动开展有成效。

1.以指导写作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1.1 观察日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材料、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要确定观察的观点,全面了解事物在不同领域中变化发展的情况,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逐步养成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观察中受到一些启迪,不断提高观察的质量。

1.2 课外练笔。课外练笔是补充课内作文统得较死,容易脱离学生实际的有效途径。课外练笔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小学生思维幼稚,尚未成熟,认识生活欠全面。在鼓励学生大胆放笔同时,应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各种生活现象。练笔内容,应学会"写日记"、"写一般书信"、"做读书笔记"、"写感谢信、介议书"等。指导练笔方法,通过平常练笔,进行正面指导。每学期或每周规定篇数和字数,并作为作文教学的部分成绩计入成绩表。进行课外练笔要注意不宜过多,布置的任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课外练笔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提升自己对各种文体的驾驭能力。

1.3 写作竞赛。写作竞赛包括书法竞赛和写作竞赛。开展这两项活动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写作水平,可以使其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发现和培养语文尖子。参赛者往往面广人多,兴趣盎然,效果良好。各级语文教研机构,语文报刊等组织的竞赛活动,语文教师有责任积极组织学生认真参加。指导写作竞赛,要在抓好平时训练基础上进行,并在竞赛活动的推动下促进平时的写作训练,要及时表彰优胜者,展览他们的作品,可以汇编成册,并将最佳作品推荐发表,以资鼓励。

2.以听说为主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2.1 朗诵会。朗诵是将作者静态的书面文字转变为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朗诵内容可以从书刊上选择,以可以由学生自己撰写。所以,举办朗诵会能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和表演才能。朗诵形式有独诵、对诵、集体诵,还有配乐朗诵、化装朗诵等。这种活动对场地要求不高,学生可以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进行自由朗诵。

2.2 演说会。演说是就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或阐述某一事理的语言艺术边沿形式。演说活动能发展智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社会活动能力。演说会的形式有专题演说,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即兴演说,如当场出题或看图象再演说等。指导演说,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发表欲,用普通话讲,要学会停顿,随时与听众交流思想,做到边说、边交流、边调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应降低要求,激发兴趣。

2.3 故事会。故事会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小学生。它可以训练口头叙述、描写、抒情的多种方式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故事清洁、人物思想的熏陶,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故事内容要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可以选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要重视选讲富于时代气息的现代故事。如孝老爱亲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助人为乐故事等,可以层层选拔,举行"故事大王"等竞赛,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