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1 11:1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科学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科学基础知识

篇1

神经内科是一门复杂、抽象、科学性强的学科,为提高见习教学质量,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优选带教老师

课前制定系统的教学方案,选定一名业务熟练、基础知识扎实,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的医师带教。专业的带教老师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容易发现见习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重点辅导,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的高年资医师,在病人面前易得到信任,病人配合较好,一些阳性体征能准确掌握。对见习学生可以详细讲解,增强见习效果。

2 抓好三基训练

神经内科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神经系统的体现,这是神经内科的“金钥匙”,也是神经内科入门的关键。我们首先组织学生复习基础知识,观看体格检查的录像,并要求学生预习见习内容。见习时,找一个典型病历进行重点讲解。并给予每一个学员一定的机会亲自查体。其余的学生给予补充纠正。实行“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的掌握基本功。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由机械式记忆转为理解式记忆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包括两个方面:定位和定性诊断。它与许多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病理生理学有广泛的联系。学生在最初的基础学习中将这些学科生硬的分开,一块一块的机械地记忆。我们在见习教学中有意地把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疗与有关的解剖、病理生理及药理知识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由最初的生硬的机械记忆转为逻辑性强的理解记忆。如重症肌无力,其最基本的病变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由于自身的乙酰胆碱(Ach)受体致敏机体,产生抗Ach受体抗体,使受体变性、破坏所致。新斯的明是抗胆碱酯酶药物,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能增加机体内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有效浓度,而缓解症状;而激素类药物能够抑制受体抗体的产生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4 利用科学教学法变被动为主动

见习的另一项内容,就是鼓励学生到神经科病房来亲自动手体检及察看病人,发现那些阳性体征,做出初步诊断,然后再对照教科书,看是否符合诊断,有哪些方面符合,哪些方面不符合,哪些体征不一致,然后再次察看病人,看是否有遗漏之处。对于不懂或想不通的问题,可以请教带教老师,并与老师所查出的体征及做出的诊断进行对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从而加深对神经内科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5 观摩新技术新进展加速知识更新

医学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尤其是神经科,有很多新技术、新观念是教材所没有提及的或仅作简单描述。作为教师应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时把新的知识和观念传递给学生,尤其是结合本科室的科研成果,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进展和发展方向。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神经科都瞩目的新技术。睡眠障碍是现代社会困扰人们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不同类型睡眠障碍的区别和处置,能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多导睡眠图检查的应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在见习过程中,将上述两个专题介绍给同学们,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医学知识。

通过以上几项改革,使学生在神经内科的见习中,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基本技能,了解了学科的前沿知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见习任务,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2

药物化学需重点设计以确立前期所涉及的概念,使学生对相关应用产生兴趣,知道科学的跨学科性,完成对药物如何工作的基本理解。生物模型被用来体现一般的化学概念,且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加以进行:1)了解药物作用分子基础的普通化学核心知识为基本主题。2)用于强调普通化学基本原理如何控制药物作用机理的炎症医疗方法。3)以神经科学连接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包括各种药物如何扰乱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等神经递质作用的分子基础。上述主题的相互依存性需要以一种简化的螺旋式方法在整个学期反复重新审视相同的原理,以便学生将掌握的有限材料了解得更为详细。相应地,这种主题模块使学生明白想了解生化药物的作用需要掌握那些基本概念,而后续教学单元便强化这些概念。这一创新型课程设计还为学生有效学习后续课程(物理、有机化学等)带来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有效的学习习惯。通过将化学基础知识应用到医学相关模型中,强调解决问题的学习。学生需完成两或三次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通过简短的回答问题,强调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应用。

基本原理

本课程的前三分之一致力于学生需要知道如何理解药物作用的基本理论,包括化学键、分子间的作用力、平衡和溶解度等。虽然普通化学基础内容在原则上与背景材料相关,但整合原理及强调应用的案例材料却大受限制。为此,学生们需要补充药物化学教材,而教师需要为课程撰写相应的问题集,以应用型方式综合各种概念,加强这些化学知识基本原理的运用。整个教学过程,以缩合反应为同学们介绍化学反应时极性的应用(例如肽的合成、信号转导途径的磷酸化等)。这一阶段的课程也可用来介绍下面课程中主要大分子的结构元素。重点放在磷脂,这是分子进入细胞必须穿透的主要障碍。学生在了解维持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分子间力和脂化学的同时,再次回到缩合反应。有关氨基酸化学和物理性质的教学可以有效地用于演示酸碱平衡最基本和最复杂的方面。结果让学生对各种氨基酸的结构有一程度的了解,知道侧链化学性质如何影响相关分子间力,使蛋白维持在一起。此外,核酸的结构也在这一阶段的课程中引入相似的介绍。

炎症药物法

炎症的医疗方法是体现基本化学问题如熵、自由能、化学动力学和溶解度的一种理想模式。炎症中环氧合酶(COX)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酶动力学图解,以便学生体会到分子间力对熵、自由能、平衡和酶活性的影响。对COX同工酶COX-1和COX-2活性部位结构差异的仔细评估以及有选择性地抑制COX-2的药物设计方法进行讨论,阐明结构上的差异最终影响平衡和动力学常数。与采用的螺旋式教学方法一致,通过评估螺旋藻在环氧合酶的活性位点的聚积,以及与西乐葆、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COX抑制作用的比较,让学生对可逆和不可逆的酶抑制作用加以区别和理解。在解释蛋白质作为细胞受体的重要性时,对参与炎症的各种细胞受体进行讨论,尤其是定性和定量地重点讨论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期间,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描述药物与受体和底物与酶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之间的相似性。重点放在如何对药效学作用定量和配体结合对蛋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配体与诸如莫昔芬和己烯雌酚等雌激素配体的相对亲和性,讲解关于配体和底物结构特性对受体作用解离常数的影响,包括剂量-反应曲线解离常数、EC50值和最大生物效应。尽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传统的普通化学课程没有涉及。

神经科学连接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

本课程的神经科学知识相作为有效的顶点,特别强调先前涉及的化学概念并引入现代相关问题(神经递质、麻醉等)。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普通化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最迷人和吸引人的部分。神经科学模块以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以及这些系统中的主要受体和激活或抑制特定反应的相关配体为起点。接着介绍针对这些系统来治疗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病的治疗方法。其中,分析离子通道的热力学和能斯特方程以使学生了解和预测离子跨越浓度和电势梯度的运动。参与神经信号传递的蛋白分子协同作用可为理解蛇毒、肉毒杆菌毒素、神经气体和其他神经毒素等的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剩下的神经科学知识模块主要集中在精神活性物质。这一教学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精神疾病及其相关治疗的分子基础。探索突触化学可让给学生理解神经递质浓度如何由临床或其他外来物质调节。这部分课程内容跨越兴奋剂(可卡因、安非他明)、抑制剂(酒精、巴比妥、苯二氮卓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迷幻剂、大麻、鸦片类药物、局部麻醉剂和全身。鉴于历史上化学药物的滥用,本节所包含内容似乎特别能提高科学素养,尤其学生对精神活性分子的兴趣。

篇3

神经系统的跨学科“联席授课”,除了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讲授外,联席授课过程中还注重病例的讨论。以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病例为主线,贯穿3门学科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让学生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神经肌接头时讨论了重症肌无力的案例。从形态上讲,神经肌接头是运动终板,有突触前膜、后膜、突触小泡;从功能上讲,它以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为递质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定向转换。如果机体出现自身免疫疾病,产生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acetylcholinereceptor,AchR)的自身抗体,便会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眼睑下垂,朝轻暮重。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提出很多未曾研究过的问题,也会根据已有知识提出一些治疗方案的假设。现阶段针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增加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含量,设想是否可以通过抑制自身抗体活性减少对AchR的攻击,或是调控AchR表达的关键步骤使AchR表达上调。使无论这些问题在实验中能否实现,无论这些方案是否可行,这种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假设的精神是最可贵的,这无疑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将所学理论知识随即应用于临床病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转化式的思维方式。当代医学非常重视转化医学的发展,只有将基础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研究结果的价值。

在课上的互动和课下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其他人理解自己的想法。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与学习记忆这一知识内化程序相延续,是转化的起点。病例讨论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学生们运用知识合理解释各种症状发生的机制、解释各种疗法发挥作用的途径和靶点;随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治疗设想,进行更高层次的方法创新。通过病例讨论,学生们的思维向转化式学习转变,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工作中闪现与众不同的思路,成为未来转化医学的主力军。

2激发学生对神经科学的兴趣,关注科研新动向

通过课堂上自由活跃的病例讨论和老师们提纲挈领的讲解,神经科学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展现给学生一个个有趣的现象,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术思想,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也更加愿意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学生们在准备讨论时,经常会查阅一些相关的最新科研动向;课堂上也经常与大家分享一些国内外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经过主动的知识拓展学习,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眼光也紧随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保持了学生的先进思维。

3合理设定课堂讨论频率,及时引导讨论中发现的新问题

病例的讨论需要在课前做大量功课,除仔细学习教材的相关内容外,还要查阅大量拓展资料,以便对病例情景进行透彻的理解。如果病例讨论安排过密,课前准备工作不足,可能会导致理解不深入、讨论不清晰,导致讨论效果不理想。因此,合理设定课堂讨论频率,以每星期1~2次讨论为宜,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一个案例,提高讨论的效率。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还会经常提出一些比较新奇的问题,可能与课内知识点相关性不大,也可能涉及到现在机理尚不明确的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教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引导,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下自己查阅资料进行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更广阔的联席

在神经系统跨学科联席授课的同时,其他系统仍然以传统模式开展教学:先学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一个学期以后再学习生理功能;而临床应用则会陆续渗透在此后长达几个学期的课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周期较长,相关知识前学后忘,很难搭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更无法实现形态与功能的学科间联系;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的学习完全割裂开来,知识转化也变得更加困难,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期待着能够开展更多系统的跨学科联席授课,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全方位的学习。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出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研究范围的问题,需要用到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更多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有一些案例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完全解决。而其他课程的老师又因对案例涉及的非本学科知识以及案例本身不熟悉,在请教他们时也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希望能够开展更多学科间的“联席授课”,将一个知识点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阐述,一次性讲清讲透。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学科间交叉部分覆盖不全的问题,也避免了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述,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更多学科交叉设计的联席教学对授课老师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联席授课将基础知识、临床实践、科研前沿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授课模式要求教员不仅对知识了如指掌,更要熟悉它的应用实践,能将基础与临床生动的结合;不仅局限于本学科的钻研,更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能无死角的覆盖整个知识体系;知识储备要广,能满足学员对超出当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转化学习能力,教员还要在某个知识点上发挥科研方面的特长,为学员介绍科研前沿动向,引导学员对某些重要知识的深入探索。教学团队的每一名教师虽然以某一方面为侧重,但均要具备涉及形态、功能、病理、药理、基础和临床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一步践行转化式学习,将设想落实

在活跃的案例讨论中,学生们经常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方法创新,提出许多相关的治疗设想、机理假设等。然而在现有条件下,这些设想也仅仅停留在口头阶段。真正实现转化式学习,还需要将创新落实到实践当中。如果能够将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整理成清晰的实验思路,设计实验验证其可行性、探明其具体机制,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机理、方法,将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有机整合,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转化的过程。也希望学校和老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创造良好的条件,搭建广阔的研究平台,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及时指出学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传授有效的科研方法,让学生少走错路、走弯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完成转化式学习的全过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转化医学研究意识、多学科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研究操作技能的临床研究型医生。

6小结

篇4

【提要】神经解剖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鉴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抽象等特点,学生难学、难记,理解困难,该校采取多元教学法优化传统教学法,再结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和导读式教学法,主张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形象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以期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探索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学方法;教育改革;神经系统;学生

神经解剖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相对于人体解剖学的其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更为复杂,抽象;(2)各部分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更为紧密,网络化;(3)在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方面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因此,神经解剖学的学习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空间想象力,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神经系统功能,这成为初入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难点。尽管医学生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神奇结构和功能均有极大兴趣,但大多数医学生反映难学、难记、难理解,从而导致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多元性教学就是以多元性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主张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1],针对在神经解剖学的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本校在临床本科生教学中采用了多元教学法,对提高神经系统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1优化传统教学法,强化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医学生在神经解剖学学习中面临的第一个难点就是“记忆难”。这个困难来源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和抽象,形态和位置难以辨识,结构多且分布广,却在功能上形成网络联系。形象思维是通过抓住客观事物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将该形象保持在“内心视觉”中,并进行科学的抽象,取得优化的思维结果[2]。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医学生记忆神经系统结构特点,理解功能联系。传统解剖学教学法以直观式教学为主,通过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促进医学生对解剖结构的掌握,符合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所需的“观察-类比-想象-模拟”四个基本要素,是神经解剖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教学经验,结合新的教学资源和技术,逐步优化传统教学法,从而强化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本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供传统的挂图、标本、模型、视频、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外,还充分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可视化人体神经系统。利用多种展示技术,使神经系统的抽象结构形象化、微观形态宏观化、复杂过程具体化。例如,豆状核、背侧丘脑、红核、黑质等重要的脑神经核团分布于端脑、间脑和脑干深部,形态不规则且无法直视,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挂图或标本均只能在某个二维平面上展示这些神经核团的某一部分。

针对特定某组神经核团的模型能展示其三维结构,但又难以显示其在脑内的定位和与其他结构的毗邻关系。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只能依靠空间想象能力进行记忆,学习效果不佳。通过依据可视人体数据集所构建的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更为清晰地显示各核团在脑中的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学生能直观、准确地观察该核团的二维和三维形态,了解其在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大小,记忆效果显著提升。另外,将大量的语言文字这类抽象的知识信息转化为以数字为主的口诀或框架结构,这类记忆法也是神经解剖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学习臂丛各分支时,可以总结为“锁1,臂2,肩3,胸4,分支5”,分别代表锁骨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臂丛各大分支。在学习脑神经时,将脑神经与脑神经核的对应关系按3类框架结构归类:(1)1对1(一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比如Ⅱ视———外侧膝状体;(2)1对多(一条神经与多个神经核相关),比如Ⅲ动眼———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3)多对1(多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比如Ⅸ舌咽、Ⅹ迷走、Ⅺ副———疑核。

2合理运用CBL教学法,激发医学生应用逻辑思维

在神经解剖学学习中,教与学所面临的另一难点就是“理解难”。学生渴望揭开神经系统神秘的面纱,探索其如何复杂而精确的调控人体各个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由于神经系统在形态上和机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每条传导通路都涉及很多知识点,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神经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区分比较,找出规律,理清头绪,最终加强理解记忆。然而,初步接触医学知识的医学生欠缺应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因此感觉难以理解。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神经解剖教学中引入CBL教学法,希望引导学生充分调动逻辑思维能力[5],提高主动学习的效率,增强对神经系统的理解。教师按照选择神经系统典型病变案例的原则精选临床案例,设计问题紧密结合解剖形态。CBL教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师在提前将病例及讨论问题交给讨论小组,各组查阅文献资料后,以多媒体幻灯汇报的形式进行病例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和答辩。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调节讨论氛围,聚焦讨论思路。例如,教师准备的1例CBL案例:女,20岁,18岁时曾患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用大量青霉素治疗了6周;8个月前,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约1h;当意识恢复后,仍神志模糊5~6d,不能说话。检查发现:右上肢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消失,无肌萎缩;右眼裂以下面肌麻痹,吐舌时舌尖伸向右侧,无萎缩;右下肢和左上、下肢无改变,无视觉和躯体感觉障碍;唇、舌能够运动;但不能说出规则的言语,问话时,只能回答简单的几个字,如“是”或“不是”。试分析该患者的病变部位。通过这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四肢,头面部的下行传导通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区,同时也通过查找心源性脑梗的诱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始逐步建立临床思维模式。

3导读式教学法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目标,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近3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发展迅速,美国、欧盟、日本相继推出了“人类脑计划”,旨在以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图,针对脑疾病开发新疗法。“中国脑计划”[8]也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紧跟神经科学发展的脚步,也是近年来本校在神经解剖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导读式教学的培育原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以教师为导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9]。本校在神经解剖教学中开展文献导读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术视野,了解科研前沿。例如,在学习传导通路的课程中,选取关于小鼠全脑神经元的连接图谱的研究论文[12],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献、查阅文献涉及基础知识、最新科学研究技术,激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学会如何沟通与交流。采用导读式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神经解剖的研究前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灵活采用多元教学法,综合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多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动性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能够更好地运用神经解剖基础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也获益匪浅,教学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多元教学法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是本校为探求更加符合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做出的有益探索,希望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1(7):20-24.

[2]于秀彬.试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39-242.

[5]朱小敏,谢琳,刘莛.PBL联合CBL教学方法在眼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2016,45(8):1138-1140.

[6]张燕,蒲丹,吴立玲,等.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29-32.

[7]李霞,张绍异.创新思维培养与“设疑式”教学法改革[J].重庆医学,2010,39(18):2446-2447.

[8]王立平.也谈谈“中国脑计划”[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46:208-209.

篇5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医学教育;亚专业;神经外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a)-0120-03

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urosurgery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mode of subspecializ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WANG Yongzhi1,2 CHEN Baoshi1 ZHANG Zhong1

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Beijing Neurosurgical Institute,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The subspecialization of medical subject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under highly sub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neurosurgery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recommends the better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tutor group" system to suit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each individual; carry out regular collective learning system to train the ability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propose project cooperation to expand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space, so as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mode of subspecialization, and cultivate recombination talents with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and academic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dical education; Subspecialization; Neurosurgery

医学学科亚专业化是指在临床医学三级学科分类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成若干亚专业。学科亚专业划分是现代医学知识爆炸式增长、技术不断进步和诊疗更新的必然结果,学科亚专业化的医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对患者的诊治水平和促进学科向纵深发展。然而,学科发展模式的变革也给当前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神经外科是医学三级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中最年轻、最复杂而又发展最迅猛的一门学科,其快速的发展,除了得益于近年神经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与革新,更与其实施高度的亚专业划分模式密切相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神经外科是亚专业划分实施较早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本文将结合我院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情况,探讨学科高度亚专业划分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

1 神经外科亚专业划分现状

20世纪90年代,国际神经外科开始向亚专科方向发展[1]。近20年来,随着国内各大医院神经外科规模的快速扩大,纷纷走上了亚专业发展的改革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亚专科划分的发展模式成为神经外科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技术向高、新、尖发展的必有之路。目前神经外科学的主要亚专科有神经肿瘤、神经创伤、血管神经外科(又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脊髓脊柱疾病、功能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等。我院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一步根据手术部位的特殊性以及某些较为特殊的单病种,开设了更为细化的神经外科亚专业,如神经肿瘤再划分为脑干颅底亚科、幕上肿瘤科、脑胶质瘤综合治疗中心和垂体腺瘤治疗组,血管神经外科又分为缺血性血管病和出血性血管病科等。事实证明,高度亚专科划分模式极大地适应和满足了患者的治疗需求,促进了神经外科临床和研究水平的快速发展。

2 亚专业化对研究生培养的挑战

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能够独立从事一般临床工作,而且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的人才[2-4]。高度亚专业划分后的一个显著结果是知识量的成倍增长,尤其是对于神经外科――这个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和革新,而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有限,高度亚专业划分势必会削弱研究生对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在亚专业划分背景下,导师们的诊疗范围也走向高度专业化,诊疗病种较为单一,研究生跟随导师进行临床学习工作时遇到的病种也就十分有限,这就给研究生全面熟悉和掌握神经外科诊疗常规和手术技能造成了困难。

从研究生毕业后个人发展需求来看,当前的神经外科研究生毕业后并不都能进入大型三甲医院从事高度亚专业化的工作,尤其是硕士层次的研究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将进入地市级医院或二级医院工作。由于当前我国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研究生阶段只在亚专业范围内学习和实践,势必会影响其日后的临床工作和个人发展。例如亚专业为脑干颅底肿瘤的研究生,如果不熟悉颅脑创伤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毕业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临床工作将面临一定的困难,因为二级医院神经外科面临的主要的疾病是颅脑创伤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而脑干颅底肿瘤病例相对较少,结果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因此,如何平衡基本知识学习和专门知识学习,达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科高度亚专业划分后亟需解决的问题[5-6]。

3 亚专业化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3.1 建立导师组培养制度,体现因材施教

导师制是医学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的模式,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知识内涵[7]。高度亚专业化模式下造成导师的诊疗范围缩窄,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就不能达到神经外科研究生对临床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8]。鉴于这种变化,我院较早建立了“导师指导小组”的培养模式,旨在打破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体现“综合”和“专科”并重的培养理念。第一导师负责下的导师组包括2~3名副导师,副导师的遴选不仅要求其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年资中级职称以上,还要考虑不同研究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研究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导师组成员构成。神经外科研究生存在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差异,一部分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较强,但缺乏神经外科临床经验;另一部分来源于有一定神经外科工作经历的临床医生。这两类研究生的共性是他们都缺乏科研经验和科研意识[4,9]。因此,导师组中均包括一名科研副导师,对于前者,科研副导师主要来自学校基础医学院或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着重引导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学科交叉,发挥应届生思维活性的优势,体现转化医学的研究理念,同时有助于提升临床与基础双边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临床与基础相互促进[10-11]。鉴于应届生神经外科临床知识薄弱,导师组还包括1~2名从事其他亚专科的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指导研究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神经外科临床技能,例如第一导师为脑干颅底亚专业的研究生,可配备幕上肿瘤和颅脑创伤专业的临床副导师。对于已有若干年临床经历的研究生,着重加强临床科研训练,注重循证医学理念的培养,副导师需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研究经历,善于从日常诊疗过程中提炼临床科研问题,通过定期面对面指导的形式,引导研究生文献挖掘能力,并从科研的角度设计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实现现代循证医学理念下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12-13]。

3.2 坚持定期集体学习制度,拓宽视野,培养临床科研思维

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了解正规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培养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极其重要[13-15]。针对高度亚专业化模式下研究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方向集中和思维局限问题,基于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的切身实践,认为可以实施定期(每周)集中文献学习,主题涉及血管、肿瘤、颅底、功能、外伤等神经外科各领域,以及学科相关的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等,体现神经外科目前各亚专业临床研究热点和新进展,从而拓宽研究生的知识广度,逐渐养成临床科研思维。每次集体学习前1~2周,由研究生导师或副导师确定2~3个讨论主题,由2~3名研究生完成相关主题的文献挖掘、整理和归纳,汇报研究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并结合本单位实际临床和研究条件,提出研究选题和研究思路。

通过临床问题导向的集中文献学习,能够引导研究生触类旁通地了解正规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培养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具体作用体现在①引导研究生关注其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②提高研究生文献分析能力,培养批判式阅读技巧;③实例学习研究设计、医学统计、论文书写等技巧;④使研究生形成科学的循证医学理念;⑤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16-17]。基于实践体会,高质量的集中学习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保证师组成员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现场参与,高水平专家的出席和现场点评不仅能提高文献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增加出勤率、鼓励研究生发言均有作用;二是选取文献质量要高,最好是同一个主题的系列文献,既有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经典文献,又有体现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使参与者对一个研究主题有系统的了解与借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导师组成员在确定讨论主题与文献挖掘阶段的引导与帮助。

3.3 倡导课题交叉与合作的科研导向,拓展研究生个人发展空间

既要完成繁多的临床技能学习,又要做科研,完成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任务,这对神经外科临床研究生的时间与精力是个不小的挑战[18-19]。提高科研效率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课题研究是个系统工程,一项完整的课题包括科研选题、课题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组织与撰写等多个环节,若要发表在SCI收录杂志,还需要英文逻辑与表达习惯的润色;若要完成一项有深度的课题研究,需进行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涉及一定的实验室工作。若要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对临床型研究生是巨大的挑战,结果很可能是临床和科研都做不好。

通过课题合作能够较好地解决该矛盾。实际上,现代临床研究中的一些环节已开始从医务人员手中逐渐分离出来,交由相关专业人员承担,如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质量控制、伦理管理等。这些变化将医务人员从大量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从而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多学科人员参与既有利于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融入临床研究,又有利于通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临床研究整体效率,是临床研究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一项临床医师主导的临床研究,最核心的环节是确定临床研究的出发点(科研选题)和课题设计。笔者所在的以国家神经外科中心为研究平台的研究课题,多涉及更深入的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在先前的文章中[9],笔者提出安排研究生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短期的实验室工作,熟悉医学基础研究的工作程序,了解常用的实验室技术,并以此为契机创造与专职基础研究老师和研究生合作的机会,通过课题分工,节约时间与精力投入成本,提高研究效率[20-22]。培养临床研究生课题交叉与合作的研究模式,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工作后继续开展临床研究工作,拓展个人发展空间。

4 小结

学科高度亚专业化给临床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导师组培养制度,体现因材施教;坚持定期集体学习制度,培养临床科研思维;倡导课题合作,拓展研究生个人发展空间,以适应学科发展模式的变化,培养出临床实践能力与学术资质兼备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an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Good Practice:A Guide for Neurosurgeons [J]. Acta Neurochir (Wien),1999, 141(8):793-799.

[2] 王丽梅,姜泓.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7):129-131.

[3] 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89(7):526-528.

[4] 刘佰运.神经外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2):158-160.

[5] 王翔,姜曙,游潮.医学学科亚专业化下的研究生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9-30.

[6] 程雯,孙海霞,马涵英,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9):92-95.

[7] 朱红,鞠学红,王德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启示[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4-125.

[8] 牛晓泉,王翠玲,王晓玲,等.临床医学实践教育导师制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133-134.

[9] 王永志,江涛.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4):378-380.

[10] 汪阳,杨新健.“双导师制”在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中的实施[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63-264.

[11] 刘斌,李世英,张晋霞,等.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与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27):122-125.

[12] Schulz KF,Grimes DA.《柳叶刀》临床研究基本概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

[13] 曹勇,赵继宗.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两点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130-131.

[14] 穆士卿,李佑祥.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3):388-389.

[15] 刘晓黎,王晓玉,王远,等.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154-156.

[16] 衡立君,高国栋,衡亮,等.Journal club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03-906.

[17] 曹勇,赵继宗.Journal club:有效的循证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29-32.

[18] 程雯,孙海霞,马涵英,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9):92-95.

[19] 卢长方,于海涛,张可勇,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6):156-157.

[20] 冯刚,李素云,任献青,等.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科学,2016,6(7):63-66.

[21] 程青青,刘芳娥,曲萍,等.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30-132.

篇6

【关键字】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后天补偿对策;智商;知商;情商;位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24―05

人的脑神经是生物体内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组织,也是极为精巧和完善的知识处理系统,掌管着人每天的语言、思维、感觉、情绪、运动等高级活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揭示大脑的奥秘是新世纪人类在科学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在近些年逐渐重视对脑科学的研究,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将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列为基础科学前沿领域的重点方向,并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对人脑的研究与人类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培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又出现了另一些令人担忧的困惑,从入小学开始,就追随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尽管教育部门已出台了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多项“减负”的方针和措施,几乎无明显成效!我国的高等教育呢?大学生们依然是背着“升学就业”的包袱,步履艰辛地埋头苦学!而现实呢?社会上许多部门的用人单位寻找不到适合本部门需要的“人才”,可是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却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苦恼、郁闷。社会上失业人群中接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逐年上升,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及相关方面的关注。我们分析,究其原因:一是对脑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科学的认识不清晰。不同的个体之间尽管生理年龄相同,但其个体脑神经先天发育和认知行为体现是有区别的,单一的应试、僵化的填鸭式教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适应于一部分个体的成长,而不是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全员培养;二是对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认识不清晰。我国现有的教育中,过于偏重显性知识的记忆和存储,忽视了不同个体脑神经对知识的应用即隐性知识的形成,这样,对部分成长者来说就会造成知识僵化、“高分低能”;三是从统计学规律来看,现行单一的应试教育无法保证群体性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概率达到极大化,国家对人才的持续性培养就不能得到最优的结果。因此,通过对人体脑神经的先天发育的个性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后天补偿对策,是应对我国教育体制弊端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而言,对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和后天补偿对策的系统集成研究就成为从系统科学出发的解决我国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必由之路。

基于以上分析,通过对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和后天补偿对策的系统集成研究,可以从根本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素质教育模式。整体的研究是基于“智商――知商――情商――位商”这样一条主线来展开的。

一 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的表现形式――智商

智商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已经被提出很多年了,传统理解它是对同年龄阶段个体智力的数量表示方式。目前,已有多种对智商的测评方法,比如韦氏测定法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从最为客观的亦即人体脑神经方面进行考察,方法中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因素过多,降低了智商测定的准确性。本文从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进行考察,最大限度的筛除外界因素对智商测定的影响,能够得出客观的对智商水平的评价。人体脑神经的先天发育、脑神经的生理机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智商产生很大的影响[1]。本文就是基于神经科学对先天发育的脑细胞活动类型进行分类,目的是运用客观的科学手段对个体差异进行更为可靠的科学测评,即从智商与人体脑神经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智商进行基础分类研究,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环节。

1 评价指标选取

人脑的先天发育中,脑神经的发育尤为重要,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脑在发育过程中(产前和围产期)接受到的各种不利因素,都可使脑神经的发育不能达到应有水平,最终影响智力。大脑神经中枢先天发育中记忆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触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这些神经系统的先天发育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的七大基本表现形式――注意力、观察力、应变力、语言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2],这也是本文中拟选择的评价指标。

2 确定指标等级

通过以上论述,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对智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上述的这七大因素上。当前,有很多测评智商的方法,它们通过一定的问题的设置,通过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的成绩,经过换算得出这个人的智商数值,这些都是通过一些外显问题的设置来测定的。本文中将提出一种全新的智商的测评方法,根据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根本的表现形式结合脑功能成像图,由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设定各个评价因素的等级,然后以百分制设定各个等级的取值范围。比如,可以将注意力分为注意力非常集中、比较集中,一般集中以及注意力较差等几个等级。

3 计算指标权重

各个表现形式所占的比例大小(也就是权重)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将根据人体后天表现中具体的情况,依据德尔菲法对其进行设定,也就是将各个评价指标独立的进行考虑,经过反复分析、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基本一致的评定标准,作为预测的结果,以此来对各个因素进行权重的设定。

4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5],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因为注意力、观察力、应变力、语言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这些评价因素的评定标准的界定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本文中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得出一个能够表现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的数值。

5 确定先天发育水平等级

人体脑神经的先天发育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的智商的高低,决定着个体对新知识、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但是现在“应试教育”体制忽视了个体之间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的差异,不注重人体脑神经活动能力即注意力、观察力、应变力、语言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这七大因素的后天针对性训练,极大程度的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本课题中,拟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的数值,对人体脑神经的先天发育水平进行恰当的等级划分。对每一等级段的个体,结合每一个评价因素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分门别类,制定出适合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补偿计划,促进个体智商快速进展,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愉快地全面发展。

二 知识角度的后天补偿――知商

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及运动规律的概括和反映。人类接受了来自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大量信息之后,通过人脑的思维功能将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组合,使其系统化变成知识。因此可以说知识是被人们理解和认识并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系统化了的信息。“知商”就是在知识系统科学与已分类的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表现出人脑对知识获取的难易程度、理解存储的量化程度以及运用和再加工的创新程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 知商解构

(1) 知识的获取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间断的接触到新的事物,人就会根据自己本身的需要,去接受这些东西,也就是知识的获取。换言之,知识的获取实际上就是对外界信息的一种获取,信息是知识的原料,知识是人脑意识的产物,是系统化了的信息。信息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它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的自身运动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出的消息、音信、信号、指令、程序等所包括的内容[3]。

(2) 知识的表示

在知识的获取的过程中,虽然大量的外界信息进入人脑,但是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是有限的,再加上外界对这些知识的干扰信息,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精炼加工、灵活运用的话,这些知识对个体来说就是无用的东西,只是加重了人脑的负担。因此,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运用人脑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个体自身的需求,基于客观基础与实质,归纳总结,然后按照重要性的程度,对这些知识进行过滤、整合、创新[4]。

(3) 知识的存储

知识的存储,通俗的讲就是个体对知识的记忆。记忆的完整表述是:过去认识过的事物以及经历过的事情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的基本过程就是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也就是说知识的存储也是这几个过程。研究表明,健康人记忆力的潜力很大。人的大脑大约有14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可以存储数千个信息。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大脑可储量大约高达几百亿个各类信息,相当于5亿本书所包含的资料。但是如此大的存储量,人体开发的却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根据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结合个体自身的需要,制定出一定的方案,促进大脑记忆力的开发,加大知识的存储量,对不断发展个体知商进而促进其智商的提高,是人才持续培养的重要发展过程。

(4) 知识的应用

人学习知识,目的就是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人脑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并且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将会形成新的知识信息,这样也就是将这些新的信息反馈回知识获取这一环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再者,对于知识的学习过程来说,创新也是知识运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存在创新,知识才能由死变活,宏观上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微观上形成群体中个体知商的差异,达到既保持群体具有较高知商的综合能力,又使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从而有利于个体知商长久发展的目的。

2 知商建模

由上可以看出知商可以解构为四个组成部分――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存储、知识应用。而所有的这四部分都建立在个体大脑知识存量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过程,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在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个体会产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这往往导致知识创新的发生。而基础知识的获取与记忆存储又与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的水平密不可分。

正因为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对知商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有必要针对不同等级的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的个体提出针对性的知商培养方案。

3 知商培养

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对个体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的影响,前面已经做了介绍,同样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对知商来说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注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心理现象,在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除了酣然入睡之时,或者处于昏迷状态之中,几乎没有离开注意而独立进行的活动。创造活动更是在一种高度注意状态下进行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观察力是一种特殊的、发展水平较高的知觉能力,能迅速而又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并不特别显著但却很重要的细节和特征。由这些可以很明确的看出注意力、观察力对于知识获取的重要作用,由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使得知识的获取量更大,内容更符合个体的需求。知识的表示则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脑力劳动,它的认识特点是一般概括个别,舍弃具体形态,要求精确的系统。知识的表示,也就是对所获取知识的整合加工,是一个根据个体需要,归纳总结的过程。知识的存储,也就是知识的记忆。因此,从这些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不仅对智商有影响,同时对知商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根据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的分类等级,根据各个等级的不同情况以及上一部分所做出的知商结构模型,结合个体的自身特点,制定出符合个体本身知商的补偿对策,弥补由于先天因素所造成的一些缺陷,并且根据这些分析,研究出在知商层面适合提升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三 情感角度的后天补偿――情商

情商主要反应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调节自己感情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商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目前,针对情商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的比较全面的方法。本文采取如下步骤对情商进行研究:(1)选取观察指标。(2)设计分值标准。(3)选取样本。(4)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5)实验数据整理。(6)聚类分析。(7)结合聚类结果,分类讨论情商培养方案。以期建立一套系统的情商测试体系。

1 选取观察指标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因此,我们选取以下五个因素作为情商的观察指标――认识自身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处理与他人的关系。[6]

2 设计分值标准

通过上面的介绍,选取反应情商高低的五个观察指标――认识自身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五个指标本身都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涵,一般方法很难确定这五个观察指标的分值标准。但是所有的指标都会在主体的心理、语言与行为上有所表现,故本文拟从个体的心理、行为、语言、精神状态与交往中的表现来设计情商各观察指标的分值标准。

3 选取样本

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调节自己感情的能力,还有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都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不断的提升,所以一个人在整个的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情商层次,所以本文拟从不同的年龄阶层入手选取样本对象。而当今我国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分别存在着不同的缺陷,处于三个等级教育中的学生在情商上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故我们拟选取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为我们的最终样本对象。样本容量为每个教育阶段50-150个。通过实验及数据整理分析找出我国各年龄段教育的情商上的缺陷,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4 设计实验方法

情商的水平不像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因此,在本文中,采取了选取个体样本的方法,设置试验,即根据前面分析的情商的五种表现形式(认识自身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形式所设定的等级,来设计本实验。首先,通过一种调查问卷的方式,根据情商的表现形式,合理的设置问卷题目,在所选取的样本中进行调查;其次,结合一些情绪的心理学表现(比如恐惧),设置一些道具设备,选取个体进行试验,比如在一个空屋子里放一个密封的箱子,让样本个体亲自打开箱子,观察他对所看到东西的表情,以及询问他的心里感受,根据2中所设定的分值标准,合理的判断他的情商特征分值;然后根据这些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分析具体的情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 实验数据整理

针对上述实验中所得到的大量实验数据信息,本文中拟采用“标准数据化”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数据标准化也就是统计数据的指数化。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两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问题,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使所有指标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再相加才能得出正确结果。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在此我们采用指数化处理方法。指数化处理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进行数学计算,其结果介于0-1之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经过上述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无量纲化指标测评值,即情商中各个表现的指标值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可以进行综合测评分析。

6 聚类分析

对于上面实验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在进行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结合所选取的观察指标以及所设定的分值标准,拟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达到一个客观分类的效果,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实现。

聚类分析关注于根据一些不同种类的度量构造一些相似的对象组成的群体。聚类分析是根据一批样本,不知道它们的分类,甚至连分成几类也不知道,希望用某种方法把观测进行合理的分类,使得同一类的观测比较接近,不同类的观测相差较多,这是一种无指导的学习。聚类分析中有两种比较常用的简单方法:K-均值聚类和分层聚类,K-均值聚类是一种事先已确定了分多少类;而分层聚类是事先不知道要分多少类,本文中由于所选取的变量因素较多,故拟采用分层聚类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

7 情商培养方案

一个人的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虽然是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更多的还是个体的性格、世界观、价值观、耐心、信心、毅力、情绪、情感等这些品质。因此来说,培养好的情商修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很重要。本文将根据上面聚类分析所做出的分类,结合个体的实际,研究出每类个体所合适的情商培养方案。比如个体情绪急躁,则考虑培养他的忍性,使他的目标适当,张弛有度,沉着冷静,学会冷处理。

通过本研究,培养个体的情商,以此来弥补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的不足,使个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 人生决策的后天补偿――位商

在综合了智商、知商、情商的前提下,在处理某一件事情中对自己的本身做出准确的定位,制定出恰当的决策,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关乎事情能否成功、对自己的把握是否准确的大事。“位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

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进而有影响着一个人对知识的获取运用的程度以及对情绪的把握,也就是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也影响着人的知商和情商。但是通过后天对知商、情商的培养锻炼,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这种由于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所带来的智力缺陷。一个高智商的人,不见得就能对某一事情做出准确的定位,提出恰当的决策;一个高知商的人,也不见得就能从他所存储的知识里面找到对一件事情的最合适的解决办法;一个高情商的人,也不见得能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对某一事情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能够准确定位,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谈这些,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个体能够通过对自己智商、知商和情商的综合把握,对事情、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自己“位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 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水平与后天补偿对策的系统集成研究框架

本文首先基于神经科学对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的脑细胞、脑活动类型进行分类,目的是运用客观的科学手段对个体差异进行更为可靠的科学测评,即从智商的视角进行基础分类研究,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其次,基于知识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在已分类的智商基础上,提出“知商”的概念,表现在人脑对知识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知识存储的量化程度两个方面;再次,基于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从情商的角度对人才培养和发展提出规律性探讨,分析不同类别智商与知商的个体在情商方面的发展差异,以及因人制宜进行个性化培养的针对性方案;最后,提出“位商”概念,即综合不同类型的智商、知商、情商的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如何增长阅历,准确定位。智商是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的表现,知商、情商和位商是后天补偿的不同层次的表现,从系统工程学科视角来看,四个“商”是人才培养系统的子系统,需要协同运作,才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图2即研究框架。

通过后续的研究,对人体脑神经先天发育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后天补偿对策。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应用于教育模式设计和特殊教育中,对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以及人才的可持续培养提供基础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颜文伟. 脑功能轻微失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 罗伯特•J.斯腾伯格著,张春莉,吴国珍编译.超越智商[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 胡守忠.顾建勤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应用.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 1995,(1):25-29.

[4] 邝朴生. 创新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5] (法)雅克莉娜•雷诺. 怎样获得超级记忆力[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篇7

【关键词】心理干预;脑卒中;康复;疗效;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90-02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急性期后多留有偏瘫等后遗症。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是采取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心理康复与其他医疗手段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1]。为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脑血管意外康复效果的影响,我们对30例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系统心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单位离休人员及家属脑卒中急性期经体系医院治疗病情稳定、转入家庭病床康复患者6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龄75~86岁,平均(82.25±2.67)岁。脑卒中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的诊断标准[2],并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纳入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入组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对照组常规给予普通健康教育。

1.2.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心理干预。

1.2.2.1 基础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在恢复期共有的心理障碍,通过集体的健康宣教,主要是讲解中风基础知识, 让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明确:“预后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自己”,使其认识到中风虽可有后遗症,但只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结局。

1.2.2.2个体化心理干预

针对部分对疾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过于重视的患者,采用开导疏通法,循循善诱,解除患者思想负担,安心接受治疗。对长期精神处于过度紧张的患者,运用放松疗法,对病情从轻讲解,以松弛患者的紧张情况。对意志消沉的患者,运用鼓励法,鼓励其与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多接触,让患者从不利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实施干预。

1.2.2.3家庭心理干预

家庭治疗理论表明[3],即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心理治疗来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减少高情感表达。在家庭心理干预过程中,重点是教会家庭成员不要把焦虑、抑郁、恐惧、担忧、紧张等情感随意表达出来。

1.2.3 两组均在治疗前及4周治疗后进行HAMD、MOrisy问卷、SSS记分评定。

1.3 评价标准

1.3.1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4] 采用17项版本,0~4分5级评分法。HAMD17项分别为24分、17分和7分。总分越高,病情越重;总分越低,病情越轻;总分

1.3.2 MOrisy问卷[5] 问卷条目根据MOrisy问卷设计并略加改进,增加康复训练依从性内容,均设置为“是”或“否”。回答“是”时分值高,回答“否”时分值低。得分越高,则提示治疗依从性越差。

1.3.3 SSS评定量表 用以评定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残程度的改善情况。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HAMD 、MOrisy问卷 、SSS 评分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3 讨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脑卒中作为一种心身疾病,既需要体能上的康复,更需要心理方面的干预,及时正确地处理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是康复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通过教育、暗示、心理分析、运动、放松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使病人树立康复信心,解除心理障碍,尽快接受早期的专业康复治疗。早期的康复对于促进大脑的可塑性极有好处,可调动脑组织内残余细胞发挥其代偿作用,促进损伤区域组织的重构和细胞的再生,并有效地预防脑神经萎缩,从而使患者各种功能尽早恢复和改善,有效地降低致残率,让患者重新适应新的生活,达到生活基本自理,回归社会的目的。

研究表明[7].,采用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分析病因,消除疑虑,提高信心,而且帮助病人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恶劣心境,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反应的模式,改变脑的功能,效果不逊于药物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 、MOrisy问卷 、SS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情绪状态、治疗依从性和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具有一定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表明经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躯体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减轻了因躯体不适而导致的焦虑抑郁状态。但是,观察组治疗后HAMD 、MOrisy问卷 、SS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与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老年脑卒中具有显著临床效果。两者合用比单纯药物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不仅明显改善抑郁状状、提高治疗依从性,而且能较好的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康复疗效。

参考文献:

[1] lndredavik B,Bakke F,Slordahl SA,ei ai. Stroke unit treatment improves long-term quality.

[2] 陈清棠.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何明翔.最新精神病防治技术操作规范与康复,服务实用全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6-162

[4]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s].4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1-136

[5] 许卫华,王奇,梁伟雄.问卷或量表在病人依从性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5))403-405

篇8

关键词:人体生理学;整合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PBL);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01-03

在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它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上,各门学科独立授课,各自评价。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但不能完全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需要。例如: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问题能较准确地回答,但对相对复杂的尤其是具有整合性质的问题,则不知如何分析或回答,其主要原因是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整合性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1]。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医学的飞速发展,如何改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个生理学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课程整合是指在医学临床前教育阶段将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以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形成模块课程。我校在执行1996年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课程体系,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阶段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2]。学校于2000年开设了包括人体生理学在内的10个整合课程,本文对2007―2011年间整合人体生理学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的改革发展。

一、教学内容设置

整合班每年为4个小班,学生年平均人数为120人,课程总学时数86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比普通班少了10学时),实验32学时(和普通班相同)。整合班和普通班均在第四学期进行生理学的授课。将人体生理学教材中神经系统一章(10学时)移到《神经科学基础》整合课程中讲授,试题中不涉及此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采用“传统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的“双模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以PBL课程模式进行授课,其余章节采用传统教学进行讲授。PBL课程模式和“以学科为中心”的系统性课程体系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成为医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3]。生理学课程整合是在多项改革的背景下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我们逐步完善了PBL教学病例,在临床相关科室有经验医生的帮助下,编写了《人体整合生理学》PBL教学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PBL课程采用小班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发放病例教材―发现问题―查找资料―交流―讨论―总结―解决问题的程序。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情景再现、微电影、小短剧等方式进行病例探讨与分析。这种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变更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设置于生动形象、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互相协作解决问题,形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项改革受到学生的好评,教学效果佳。

三、考试模式

实施考教分离原则进行命题,主观题、客观题全部由命题小组命题,实施讲前半部分内容的教师和讲后半部分内容的教师对调命题。整合人体生理学和生理学均为A、B两套试题,结构相同。由于整合班试题不包括神经系统的内容,因此对应普通班生理学有关神经系统的试题均换成其他章节的试题,分值不变。考试中讨论题之一为病例分析题,以强调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相整合,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常见现象。

四、教师培养

根据整合生理学教学大纲,我们采取了“讲解的内容与临床病例(即日常实际所遇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把讲解的生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大量彩色图片和动画,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讲授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病例为中心,着重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简单易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进行双语教学,坚持答疑,学生不懂就问,教师及时解答反馈,通过院系部组织学生对生理学反馈交流会,以促进教学相长[4]。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织教师到医院进行短期实践,增加临床经验;同时邀请临床医生到科室为大家进行典型病例分析与讲解。使教师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五、生理学整合课程评估

1.学生考试成绩对比分析。我们将同期整合班和普通班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7年91期整合班成绩低于普通班,原因可能是2007年是我们第一次结合PBL教学模式,各方面会有不足之处,比如初次进行PBL模式,教师经验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指导教材的编写还有不合理之处,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还不适应,等等,所以整合效果不是很好。但是从2008年92期学生开始,整合班学生成绩平均分明显高于普通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我们随机抽取了2009年93期学生试卷各部分项目分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等项目上,整合班与普通班没有明显差异,因为这些试题主要考核的是知识点,回答正确与否主要靠的是学生的记忆。但是在回答论述题和病例分析题方面整合班的能力显著增强(P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对整合课程的总体评价是正面的。学生对整合班课程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为“优良”以上的占85%。认为经整合+PBL教学后掌握知识更系统、更连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教师对整合课程的反馈认为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互动”,完全改变了传统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知识掌握更全面、更系统。生理联系病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基础联系临床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这将为以后的基础和临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总体评价为“优良”以上的为91%。

六、结论

生理学课程整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为目的,强调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和创新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其应用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符合生理学的学科特点[5]。开展的部分内容采用PBL、小组讨论结合课堂讨论,从试卷分析以及学生调查问卷结果都证明开展生理学课程整合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我们建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达到预期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授课教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缺乏临床经验,对临床知识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如果能配备一名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真正体现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相信效果会更好。另外PBL授课采取的是小班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班大约分为5~6组,而每个班只配备一名教师,因此从教师资源上略显不足。(2)虽然国内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料逐年增多,网络资料查询系统越来越丰富,但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仍然难以满足学生对图书资料的需求。另外教学空间有限也限制了学生小组讨论的开展,他们经常利用寝室进行资料的整理和讨论分析。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能够重视起来。(3)极少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或者不喜欢,因此在收集资料和小组分析、讨论等方面表型的不积极,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引导,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相信在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地完善,我们会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成功,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军,马建辉,吴文雄,黄亚玲,崔舜.医学整合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7-8.

[2]乔敏,张云,杨泽礼,赵阳.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医学教育,2005,(4):26-29.

[3]McParland M,Noble LM and 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

篇9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从专业角度来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非玄学,它是受了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有关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一般来说,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普通心理学,它涵盖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感觉、知觉、情绪、人格、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意志、问题解决、技能学习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讲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等。

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很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如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组织行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心理学研究需要使用spss这一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而且心理学专业本身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有很大关系,这些学科探讨的生理作用会直接影响人们。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分支学科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spss软件应用、人体解剖生理学等相关课程。

我们可以认为,前面提到的犯罪心理、读心专家等影视剧的内容确实涉及到了心理学的知识,准确地说是心理学不同分支的应用与结合。不仅是在电视剧中,日常生活中心理学也随时随地陪伴着我们,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还不如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与人交往过程中都伴随着心理学的应用,只是很多人未曾发觉。

那些经典疗法

除了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一些咨询技术,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催眠术、房树人测验、箱庭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并能够产生神奇效应,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意识恍惚的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国内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介绍说:“科学证明,恰当地使用催眠可以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所以说,催眠术并不是神乎其神的魔法,而是有极强的科学性在其中。

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或沙盘游戏,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1939年,受威尔斯“地板游戏”的启示,英国伦敦的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将收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之中,让孩子们在箱子中游玩。孩子们将这个箱子称之为“神奇的箱子”,并将这一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命名为“世界技法”。箱庭疗法呈现了一种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形式,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箱庭疗法的创造和象征模式。箱庭疗法是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同时它也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在培养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以上的这些疗法中可以看出,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救赎与自助

身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爱着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学习了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后,我发现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正常且独一无二的,包括精神分裂、智力低下的人们,没有人是奇怪的和应该受到歧视的。在生活中,我学着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自然,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心理学专业和我的老师们。大学期间,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经历,表达他们的看法。你会发现,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大多温柔、风趣、耐心、体贴,他们能理解、包容每个人,交谈时能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并给予我们帮助与支持。也许,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和它特有的温暖、正性的力量。对我而言,心理学不仅修持我的内心,更让我懂得接纳与放下。

心理学不仅可以助人,还可以自助。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忙指导你如何从小教育孩子;健康心理学可以教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疾病并保持健康的身体;咨询心理学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或帮助他人学会正视自身,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纵使学习心理学专业有众多优点,但如果你是抱着“学了心理学我就能看穿别人”的心态学习这门专业,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许多书籍都很大程度上将心理学神化了,才使得人们对心理学产生了误解。所以不要指望在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们会直接教你他人的眼神、动作传达了什么意思,这些根本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主流知识。其实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中,会有众多理论基础知识需要背记,因此有时我们自己也会打趣地说,学了四年心理学,活生生地从理科生变成了文科生。

在各行各业中呵护你的内世界

现在,想必大家对心理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方面工作呢?

学校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销售工作是大多数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考公务员、读研深造等等。总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面很宽,最终在于自己的选择。然而,在国内,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在起步阶段,有太多人对心理学仍存在误解,很多用人单位都不重视心理学,所以尽管心理学的就业面很宽,但需求量不太大,就业率并不太高。可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旦到这些岗位工作,就会体现他们特有‘的优势。在工作中,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更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他人更宽容,这与心理学的专业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心理学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国内,心理学作为一门朝阳学科,也更需要大批人才来发展。

拥有心理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篇10

关键词: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智能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它所带动的智能技术浪潮正在不断地扩大,并对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作为一门刚刚起步的新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应用需求。它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脑与认知科学、智能科学、信息科学、现代科学方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智能系统、信息网络、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课程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敲门砖”,可以帮助学生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对智能科学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课程概述

对于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专业”问题。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究竟是怎样的?它的前景如何?怎样才能学好它?“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课程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涉及本专业知识的课程,它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系统、科学地解答了学生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为本专业的新同学们提供适时和恰当的“专业引导”,使他们很快进入环境,成为一批积极主动、方向明确、方法正确的新型学习者。

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从宏观上介绍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综合性强。

课程整体地介绍了智能科学技术以及智能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学术思想、知识体系、学术特色,使学生对“智能科学技术”由完全陌生的状态变为能够对它的基本模型和基本问题建立一个初步、宏观的,然而又是准确和科学的认识。

课程剖析了智能科学技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了智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控制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各有各的独立研究领域,各有各的独特作用,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又互相交叉、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通过回顾和展望,本课程揭示了智能科学技术的精彩发展前沿技术与巨大的创新机遇,指明当代智能科学与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结合将开辟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指出智能科学技术面临着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深刻变革。

(2)解析专业课程结构框架,指引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本专业的课程学习。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受多因素制约的多层次、多序列的复杂的动态体系。从微观上说,怎样读书,怎样上课,怎样实验,怎样实践,怎样做笔记,怎样记忆,怎样运用学习时间等都是方法问题;从宏观上看,怎样制定学习战略,怎样选择治学途径,怎样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如何确立学习观和学习原则等也都包含着“方法”问题。

本课程通过阐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明晰本专业课程的组成、每门课程的作用以及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引学生采用正确得当的学习方法开展本专业的课程学习。

(3)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兴趣。

本课程从根本上阐明了智能科学技术必然在现今时代崛起并迅速登上现代科学技术舞台的内在缘由,启示学习智能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启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能够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幸运。同时,通过分析和案例介绍,说明智能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信息化必须走向智能化才能建成现代化国家,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智能科学技术的自觉性、自豪感。

通过介绍一些典型的智能系统,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智能科学技术的直观形象和感性认识,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智能科学技术的认识实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课程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3.1 着重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智能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它的技术成果、研究动向更新地很快。教师应及时地介绍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将其引入课程教学,增加操作环节,可由教师进行演示,或由学生自己在实验室进行运行。

通过操作加深感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通过亲手执行包含智能技术的应用系统,使学生获得关于智能科学技术更为深刻的体验,大大拉近学生与智能科学技术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感觉到“智能科学技术就在自己身边”。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又使学生及时掌握了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扩大了知识面。

3.2 组建研究小组,鼓励创新思维

智能科学技术本身处在创新发展时期,特别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智能科学技术是一个高度综合又非常深邃的学科,依靠常规的学习方法很难把握,同时,它又是一门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思维规律之中最重要的是创新思维。所以,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一定要着重创新思维的建立。

教师可综合考虑课程侧重点与学生兴趣,指定几个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小组。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实践等方式解答问题,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整个活动以互动的形式开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和探讨使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种思考结果,学生可依照自己的新思路将研究逐步深入,最终,以组为单位向教师和全体学生做专题介绍。这种参与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的同时,巩固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3.3 采用灵活考评方式,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传统的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量的考评方式过于片面,同时也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综合考虑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以及智能科学技术导论的课程特点,笔者认为,应采用灵活的考评方式,建立综合的考评体系。

本课程考评体系可分为三部分:期末考卷、调研表现、小论文。期末考卷只要基于本课程教材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课堂内容进行测试。调研即3.2节中所提到的组建研究小组,每个小组就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调研,参阅书籍、查找资料、深入探讨,以PPT的形式向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总结汇报。小论文指学生以自己的调研方向为题目,撰写专题论文。这种考评方式是以书本为平台,培养学生主动系统地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扩展了知识面。

3.4 参观实验室,了解领域研究现状

智能科学技术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既可以从事智能理论和智能系统的研究、智能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学,又可以从事实际与智能技术相关的工程开发工作。而对于刚刚接触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从书本中明了自己今后的究竟能做些什么,也很难将书面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帮助学生将课本上的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将来可能会从事的工作,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亲身感受实验室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高水平研究的向往。

同时,还可以组织本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系列讲座,讲座内容可包括本科课程学习、专业学习方法、实验室在研项目、领域前沿技术等等。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同时,向本科新生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引导他们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这条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