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工艺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1 11:1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细化工工艺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细化工工艺学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整合与重构;项目化教学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而课程改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关注点。我国传统的职业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强调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尽管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及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但却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技术及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而这两类知识却往往是职业教育内容的核心。

项目教学法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完整程序,完成整个教学项目。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中做”和“做中学”,可以概括性地了解到其潜在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并能够在整体性的工作情境中认识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并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是一门核心专业课,其特点决定了实施项目化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明确《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介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之间,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技能结构则以心智技能、创造技能为主,其掌握的技术为理论技术,而不是经验技术。

因此,《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教学应以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本位,使学生具备化工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合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具体的课程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选择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路线,会分析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和产品指标要求;能识读并绘制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流程图;能正确分析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影响因素;能根据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反应的特点选择反应器,并能对其生产过程进行操作与控制;能熟悉商品标准化技术;能对生产中的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安全因素和环境污染问题;能熟练使用精细化工产品测试常用的一些通用仪器;能分析和运用复配技术进行精细化学品的配方工作;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产品开发能力;能独立或小组协作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能积极寻找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了解典型精细化学品的性质、用途、生产情况和产品的包装与贮存;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原料的净化及生产用催化剂的使用;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反应原理及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熟悉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设备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商品标准化技术;熟悉生产工艺组织过程、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熟悉精细化工小产品配方。

素质目标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工作责任心、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设计

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先进行了相关化工企业的岗位调研,获得岗位工作任务,然后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并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更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最后,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项目,确立围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这一主线,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

精细化工工艺教学内容涉及各种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反应装置及工艺流程,其特点是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配方及成分多、涉及的基础知识多、涵盖多个学科知识。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如何根据精细化工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结合我校所处的地方特色及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既有重点,又能使学生在精细化工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并能了解本领域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是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本课程组遵循时代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原来的《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和《精细化工综合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以往是先讲授完工艺学的课程,然后上实验课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计划编制时理论教学先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要。项目化教学法可以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很好地衔接,理论可以最大化地指导并应用到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真刀真枪地实训,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新品种的开发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以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所经历的原料准备、化学反应、产品后处理和综合利用及三废治理过程的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并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特点,设计了10个学习项目,分别为表面活性剂、胶黏剂、涂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合成材料助剂、农药、洗涤剂、化妆品、香精与香料,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项目化课程(见图1)。

课程进行中,可由教师分析项目要求,给学生下达任务书。根据每类精细化学品中的典型产品,一个项目设计几个任务。以涂料的学习为例,任务布置如下。

任务一: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生产。任务二:氨基醇酸树脂磁漆的生产。任务三:环氧酚醛清漆的生产。任务四:白色热固性丙烯酸酯烘漆的生产。任务五:醋酸乙烯乳胶漆的生产。任务六:聚氨酯乳液涂料的生产。

每个任务细化为若干小任务,以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生产任务为例细化如下:(1)掌握涂料的配制原理。(2)掌握醇酸树脂生产的反应原理。(3)熟悉醇酸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4)熟悉醇酸树脂的生产工艺流程。(5)熟悉醇酸树脂生产设备的结构和特点。(6)掌握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配方。(7)熟悉配漆工艺。(8)了解醇酸树脂生产和醇酸树脂漆配制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问题。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项目教学教学实施方法

每个项目的教学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法教学。

资讯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独立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自我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

计划以精细化工3071班为例,将全班40位学生分成10组,每组4人,小组内共同讨论咨询后得到的信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制定初步工作计划。

决策学生制定的初步计划经小组讨论,教师审核,认为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则计划通过。实施按照决策通过的计划,小组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后,每个小组随机抽出一人进行公开答辩。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化工行业涉及的危险品多,环境污染严重,操作条件苛刻,不可能像某些专业那样在校内建设大量的实训基地;另外,精细化工的技术保密性和垄断性也决定了在校企合作时,工厂仅限于让学生参观式的实习。故此在实施阶段有必要采取多种途径来完成任务,比如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法、利用企业工厂的参观法、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法、利用仿真软件的仿真法等。总之,要求学生不能只是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写个项目报告来应付教师。例如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生产采取了工厂参观法和实验室法两种方法来完成。

检查这一环节学生要上交学习成果,包括项目报告、产品实物等。通过学生自查、互查、教师检查、查看任务的完成情况。

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三部分,一是专业能力,包括专业资料查阅情况和信息处理能力、实施阶段的动手能力、项目报告的完成情况和条理性、ppt制作和汇报能力、知识考核(通过试卷形式);二是社会能力,包括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三是创新能力,能否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创造性地工作。这种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这种动态评价是从学生接受任务开始教师就时时掌握的。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找出不足和改进措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内化,同时给小组和个人打分。

通过对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3061及3071两个班实施《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验表明,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对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

在《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以典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为切入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以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课程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会继续努力探索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10.

篇2

【关键词】化工工艺;一体化;体系构建

引言

化工类技工院校是培养化工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多年来,化工技校为化工行业的发展和建设培养了数千万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工人。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化工行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量引进了优秀的管理方式、优化的组织流程和新的生产方式,从而对相应的技能工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技能工人在具备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解决问题和参与管理的能力,能独立判断新的、不可预见的新情况,还有具备专业交流、综合技能的能力。针对当前对技能工人的新要求,化工技校对化工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化工工艺专业是化工技校的主要专业,化工工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在新型的培养模式下,需要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化工工艺一体化课程体系。

1 行业和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一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定岗工作学做合一,开发一体化课程教育标准和教材,推进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 化工行业现在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的问题。化工工艺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化工工艺基本理论和从事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化工高技能人才。改变以学科型课程体系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原则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促进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与一体,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学习者与工作者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院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学校专业与企业产业、学校课程与企业工作任务相对接,建立化工行业、化工企业、化工技校三方共同参与工艺专业教材和学材的建设机制。创新化工工艺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具有鲜明技工教育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并根据当前化工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改善化工工艺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实施环境。

2 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

首先,工作观察,确定具体就业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化工工艺涉及行业主要为化工行业,相关的业务领域包括生产和制造化工设备机械领域,操作过程化工仪表自动化领域等领域。通过调研,化工工艺专业高级技工层次的毕业生在化工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现场操作工、DCS操作工、班组长、调度员等。以DCS操作工为例,工作职责及任务包括。

2.1 安全生产.全面搞好系统物料平衡,确保装置安全生产,避免超负荷运转。对DCS操作系统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副班长汇报,并做出相应调节措施,同时通知副操与之配合。保质保量完成下达的生产任务,并通知副操做相应调整。配合副操做好四防工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并向班长汇报,遵守“四不放过”原则。发生停水、电、汽、气等事故,能及时发现,做出相应处理,并向班长、副班长汇报,同时通知副操配合。

2.2 产品质量.控制好各项生产指标,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及时掌握产品质量。出现不合格项时及时查找原因做相应处理,同时向(副)班长汇报。对本班组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发现,调整并向班长和车间反映。在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提高产品收率。

2.3 工艺操作.严格按工艺指标进行控制,保证生产操作平稳运行,提高装置操作平稳率。根据原料性质进行相应工艺调整。对超出指标的控制点及时调整,并通知副操进行协助。

3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工作过程;工作对象分析,描述工作内容;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为一体化课程。例如:对于典型工作任务—化工生产单元事故分析及处理,对任务描述进行:生产单元事故是指在生产装置中具备一定功能的设备和工艺组合在运行中的功能失控或者丧失。 ①为了保证本单元的生产恢复,应迅速组织具有本单元事故处理能力的人员进行本单元的操作工艺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的收集,并分析造成故障的设备和工艺原因。②组织相关人员停止事故设备的运行,进行隔离、防空或置换合格后,进行检修和更换。③对工艺和设备检修更换合格后,按本单元工艺规程和设备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恢复。④单元工艺参数和设备运行参数及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并入系统。⑤单元事故处理及分析必须具备中级工及以上资质。⑥事故处理后应总结经验,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通过描述并分析可以转化为化工过程单元操作与仿真一体化课程。

4 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与建设

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主要包括学习领域课程分析、编制化工工艺专业课程进度表、编制化工工艺专业领域课程标准、化工工艺专业领域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必要的教学资源开发与设计(学材的开发与应用、学习工作站的设计建设、一体化教师的队伍建设、一体化教案的编写)、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系统的改革等方面。学习领域的描述包括以下基本步骤:确定学习领域的名称,简述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工作与学习内容。学习情境设计可以按照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包含的岗位类型、设备或系统的结构,以及不同的工作对象、生产工艺或操作程序等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应当客观、全面反映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学习情境设计的重点是设计与表达能够反映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

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理论学习,结合化工企业特点和部分专家意见,根据化工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依靠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融入岗位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标准,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根据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要求,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依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工学结合的配置转换,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门类(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主要依据,按照化工操作岗位职业生涯的发展顺序安排课程,并兼顾教学规律,重构化工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以典型化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宗君,张良军, 廖丹葵.《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2-09.

[2] 王富花,沈发治.《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探索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J].教学研究2011-03.

[3] 李木杰等编著,《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反应箭头;电子箭头;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69-0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尽可能快的方式从知识的海洋获取营养。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才能的根基。在我们的同学中,大都具备“基础扎实”这一条件。然而,这些基础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多数是零散、杂乱的堆积,并没有得到升华。因此,对于庞杂知识的有效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我总结出归纳总结法对教学效果、学习效果都将有很大的提高。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学习和教学经历,以化学箭头为例,说明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善用归纳总结法的必要。

箭头是化学语言描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常用在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中以表达某种含义。俗话说: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然而,箭头种类如此之多,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造成误用。

化学课程中的箭头主要包括反应箭头和电子箭头[1,2]。前者常用来描述一个反应的状态或过程,后者常用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运动情况。下面分别归纳总结:

一、反应箭头

反应箭头主要包括14种,如图1示。

化学反应箭头(a),即普通箭头,是我们最熟悉、使用最广泛的箭头类型。它由反应物指向产物或副产物。反应条件、试剂及催化剂常在箭头的上或下列出。

平衡箭头(b)、(c)、(d)和(e),用来描述一个可逆反应。起先用两个相反方向的全箭头(b)来表示,后来发展成用两个相反方向的半边箭头,并被广泛采用。其中(b)用于表示产物与原料之间存在动态转化,但彼此浓度相当;(d)用于表示平衡有利于反应物的箭头,其特点是指向产物的箭头短些,说明平衡中原料占优势;(e)用于表示平衡有利于产物的箭头,特点是指向产物的箭头长些,说明反应有利于产物的生成。

重排箭头(f)用来描述一个重排反应,其显著特征是箭头的头与尾之间有一个小结。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如果不需突出是重排反应,用普通化学反应箭头(a)代替。

逆合成箭头(g)是一类特殊用途的箭头,由两根平行直线和一个尖头组成,是合成有机化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工具之一,表示“由……反应而来”。有关逆合成分析的理论和实例见文献[3,4]。

顺时针/逆时针箭头(h)/(i)用来表示化合物的R/S立体构象,明确光学活性分子的绝对构型。其中顺时针表示R,逆时针表示S。箭头的起点开始于最优先的基团,按基团优先顺序,依次降序旋转,再绕回最优先基团。

向下箭头(j)表示反应中有沉淀物生成。箭头只出现在产物一端,紧贴沉淀物右侧。

向上箭头(k)表示反应中有气体放出。箭头同样只出现在产物一头,紧贴气体右侧。

回流箭头(l)用上下的两个全箭头表示,意味着回流包含蒸气上升再被冷凝的过程。一般置于反应箭头上或下,紧贴反应溶剂右侧。

波浪箭头(m)由波浪线和箭头组成,表示能量的转移或释放,例如γ-射线释放过程。

向下波浪箭头(n)常用在光化学中表示非放射性衰变,说明分子从高能态向低能态变迁过程中能量的消失。S2高能态,S1低能态。

二、电子箭头

电子箭头主要包括5种,如图2所示。

弯箭头(o)是最重要且应用最广泛的电子箭头之一。常用来书写反应机理,表明电子运动情况。弯箭头起始于电子对,终止于该电子对的接受处。采用弯箭头书写反应机理的过程称为“推电子(electron pushing)”,该方法称为推电子法。

鱼钩箭头(p)即半边弯箭头,表示化学键的均裂或单个电子的运动情况。被广泛用于自由基化学中代表均裂过程和自由基反应,通常成对出现。

共振箭头(q)是指一个笔直的双头箭头,分别指向同一分子的两个具有电子空间分布不同但原子空间排布一样的等价结构。要指出的是,平衡箭头是一对相向的半边箭头,分别指向两个不同但可以区分的化合物;而共振箭头是拥有两个尖头的箭,分别指向同一分子的两个不可以分辨的结构(电子空间排布有别)。

诱导效应箭头(r)特用于表示诱导效应或分子中键的极化。其特征是箭头的方向尖头插于键中,并指向电负性高的元素。

二极矩箭头(s)通常表示分子中二极矩的方向,其特征是在箭头的尾部有“+”符号,箭头指向净二极矩的方向。通常二极矩矢量指向分子中电负性高的原子,“+”位于缺电子或电负性低的原子。

实践经验表明,在教学过程善用归纳总结并辅以实例说明,容易达到区分比较且被学生接受掌握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用归纳总结法,有利于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知识,通过某种“线索”关联在一起,有助理解记忆。而且,在归纳总结、比较的过程中,容易发掘科学问题,孕育出优秀发明,产生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S Abirami Lakshminarayanan.Arrows in Chemistry[J].Resonance,2010,(1):51-63.

[2]Santiago Alvarez.Chemistry:A Panoply of arrows[J].Angew Chem Int Ed,2012,51(3):590-600.

[3]斯图尔特·沃伦著,丁新腾,林子森译.有机合成设计(第一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

[4]李江胜,李浔,黄朋勉,熊杰.逆合成分析在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0,38(7):254-255,265.

篇4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群;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75-02

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传统的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并学以致用;教师经常布置的多是以书面形式完成的“小作业”,而很少布置一些通过讨论、合作等途径完成的“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也很少有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讨论的条件和途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而,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围绕化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构建“油类”课程群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开展接受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模式、自动教学式等多元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油类课程群的构建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围绕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完善相应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能力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

在深入对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油类”课程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适应技术进步,以“知识层、目标培养”为基准,以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为重点,以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主要内容,通过梳理各课程内容和课程间的关联性,在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组织校企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对“油类”课程群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讨,最后选择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石油炼制工程》(含专业实验)、《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储运基础》等4门课程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油类”课程群。

“油类”课程群平台为克服传统学习模式的不足提供了途径,为网络环境下多元学习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二、探索课程群平台下的多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多元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群网络平台为条件,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理论和实践、虚拟和现实、远程和现场等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不同学力的个体都能学习的环境。使每个不同个体的学生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学条件及资源日趋紧张,学时、师生比、场地都显出劣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利用网络教学可在一定程度缓解这些问题。

1.接受教学模式。老师通过课程群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网上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网上即时作业和复习任务,并可进行网上自测,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答案解析来巩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摆脱了师生面对面的教与学的模式,可不受场地、不受时间限制。对于大众化教育,有很好的适应性。尤其对全校公选课,在学时少、上课场地紧张的情况下,体现了独特优势。

2.探究教学模式。美国《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NRC,2000)明确提出,基于探究的教与学的活动需要营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问题,深化他们的认识以及学会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思考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展开阅读、思考、操作,继而分析、交流,寻求结论。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教学模式是指以网络为交流平台、资源平台和认知工具,以主题为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方式来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地对所确定的主题(老师给出或自己提炼)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课程群平台提供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甚至还有虚拟仿真的内容进行主动的选择,整理、分析的学习方式;协作探究――在网络环境下以讨论的形式开展小组内或班级内的协作与交流,借助多种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互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提高――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后,形成的成果要在课程群平台上进行,后教师可通过网站进行评价,其他学生也可以进行互评。学生通过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形式,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点评,继而进行阶段性学习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且与同学就学习效果进行相互评价。探究教学模式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探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文字又可以是语音、视频、PPT等。

3.自主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这种模式强调结合学生内心世界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兴趣性、创造性和研究性。有效地实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转变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形式。基于网络下的自主教学模式与课堂上的自主教学模式相比更具优势。如资源共享,互动方便,环境开放,自我检测等,课程群平台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更大自由,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主动性得到增强,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为方便和充分。网络评分系统和测试系统,则为自主学习方式下的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提供了途径。学生可根据上网学习记录、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网上交流互动的情况和网上测试记录等多个维度综合评定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了解和反省自己学习的过程,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4.协同教学模式。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要通过在社会情境中与他人的交流而获得。协同教学模式是基于课程群平台的一种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分成小组或团队,由老师或学生自己确定主题,各组组长负责分配成员任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探讨、生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形成论文,制成PPT。然后由组内选出代表,在课堂展示PPT,教师和全体学生可在现场提出意见。课后再根据课堂上的PPT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成果分享到课程群平台,通过平台生生互评,评为最佳制作、最佳风采、最佳团队等。这种将学生分成小组或团队,基于网络的协同教学模式是通过有着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学习方式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课程群平台进行如竞赛式、讨论式等各类形式的协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与人沟通等综合素质。

三、小结

1.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2.教师在课程群平台上要扮演领路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创设符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资源。

3.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层次,研究探索与不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有效应用网络教学模式。如对于专业必修层次可采用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对于通识选修层次可采用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等。

4.课程群平台是一款良好的“辅助剂”,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在课堂上没来得及消化的“营养”,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定量方法(模型、预测、决策)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32-34.

[2]龙春阳.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39-141.

[3]陈t平,张岐,袁文兵等.精细化工课程群的整合及改革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2(90):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