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模式范文

时间:2024-03-21 11:1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机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危机管理模式

篇1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式危机管理新模式的建构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会密集型地爆发出来。这凭借传统的危机管理模式,已经很难予以应对和解决。因此,必须要用新的思维和方式来变革传统的危机管理系统,才能有充分的活力去应对难以预知的危机挑战。我们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大自然在以近似疯狂的手段正在发起一轮接一轮的报复,波及的范围已经在不断的扩展,并且伤害力非常巨大。如果按照传统的危机管理模式,那么这类天灾型的危机,我们更是难以驾驭,因为这中间所需要的力量可能是全国的甚至全球的,我们只有建构起危机管理新模式,才能更好的予以把握、控制。人们的主人意识的觉醒,对政府质疑的声音会越来越强烈。对政府的危机处理表现,人们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就会形成舆论,影响着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这种形象往往会影响到政府其它工作的支持率和配合度。因此,当今政府会越来越重视危机中自身的表现,怎样把危机管理的水平逐步提高,对政府而言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当今时代,人们的生存压力本身就非常巨大,而与日俱增的各种危机,更是增加了对人生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使人们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厌世。这就是为什么专家说中国有2亿人患有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要使人们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使人们拥有一种能应对危机的办法或希望。所以,危机管理新模式的构建或多或少能让人看到应对危机、把握危机、战胜危机的曙光,让其从生存的茫然与绝望中解脱出来。因此,要打破传统危机管理的原则和方式以及繁琐复杂的条条框框,使其得以重新架构,就成为一种必然的时代召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式危机管理新模式的重新探索与架构就是大势所趋了。

二、中国危机管理新模式架构

(一)新原则:

主动出击转危为机其实任何危机都是有一个潜伏期的,会有若干的征兆。我们的神经只要有稍微的敏感,那么我们对危机还是能有一定的洞察的。像四川汶川地震就有大量动物反应极度异常,如蜻蜓铺天盖地等。当这些危机处于潜伏期或表现为局部的小危机时,我们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和应对准备,如适当躲避、防护等即可有一定的效果。主动出击,就是要求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洞察尽量取得先机,规避危机的爆发期,使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而转危为机,则是要求我们在遭遇危机时应该沉着应对。毕竟不是所有的危机都是具有即时的毁灭性的。在我们和危机相伴时,应尽量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现实中可资利用的各种条件,消除危险,最好是创造机遇。有句俗语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也许多少反映了这一点。我们一旦顶住了危机,势必就会有新的机遇迎接我们。

(二)法律支撑:

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危机管理法》以专项的法律条文,确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危机事件处理进行实体及程序的强力规制。在狡黠的人性与官性面前,一切规则都似乎无以遵循。唯独只有通过把规则上升到法的层面,才可能使社会有章可循。对于危机而言,这种专门的法条更是异常必要,因为危机之中的人们往往都慌乱无序,盲目失措;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条款作后盾,那么人们则会陷入混乱与恐惧之中,而法律则使其在思维中有所敬畏和依靠,以能更为沉稳,更符合程序地应对和处置危机。

(三)体系:

我们提出全员投入、分层应对、重心下移、专业高效的体系建构原则。我们认为危机应对体系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梯队:第一梯队:个人、单位、社区第二梯队:地方及市场力量第三梯队:国家及军队第一梯队的建立,意味着我们把危机应对的重点和中心已经高度下移。我们认为只有提高个体和基层单位特别是社区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那社会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国家要加大平时在危机处置方面的投入,加强对基层梯队的培训,并配置相应的设施和设备。第二梯队为地方和市场力量。当我们在面对中小型危机时,第一梯队的能力无法应对时,我们可以考虑动用地方的资源。以前地方更多的是利用地方驻军来完成,但是我们认为在面对中型危机时,我们应该首选市场力量介入。因为这样的话,既可以少动用军事资源,使部队能更好地完成军事任务,以及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同时又可以通过专业的危机处置力量提供较为周到和高效的危机处置服务,对于拉动地方产业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尽管这一梯队停留在构想阶段,但我们认为随着危机的日趋频繁,特定的需求必定会造就专门的市场。只要政府政策开明一些,必将会有更多的专业危机处置公司、企业会成立成长及迅速壮大。第三梯队,为国家和军队。到了这一层次,即意味着危机已经具有非常的破坏力和影响力。国家对于中小型危机应尽量不出手,因为这样的话,可以给他以更多的自,也能使地方找到更适合的危机应对方法,以免同样的危机再次出现时无从下手,这可使地方政府更加成熟。国家一旦出手,既可以动用军队资源和军人,全力以赴,反制危机,将危机遏制于最弱的危害阶段。像汶川大地震这类大灾害以及像关系到民族外交问题的危机时间,国家是有必要扮演较为充分和积极的角色的。国家一旦介入,势必会极大地改观危机应急状况,但是作为新的危机管理模式体系而言,我们认为国家和军队应较审慎地介入危机管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国家整体的危机应对水平达到历练和提高。

(四)规程:

我们认为危机处理新模式应包括危机管理的规程。虽然我们不可能事无巨细的罗列,但大体上,我们认为应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调研危机源。

2、各地方制定危机管理规划。

3、市场力量给出危机处理预案。

4、专门力量定期排查危机潜伏情况。

5、危机发生时,启动危机处理预案,进行危机处理。

6、危机处理总结。

篇2

但这次则全然不同。各种指标表明亚洲的经济正在恢复正常,甚至是复兴。在西方,尽管从总体上来说,经济危机已经见底并在一定程度上回升,但人们仍然看不到其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意义。尤其是美国,人们一直在期望美国能够做领头羊。危机发生之后,全世界各国都用不同的方式来“拯救”美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考量,因为人们意识到,如果美国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会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但至少迄今为止,美国并没有能够扮演此种角色。

与美国相比较,中国在亚洲的经济复苏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这次本身并没有金融危机,但深受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在承担各种国际责任的同时,动用一切尽可能的力量来复苏自己的经济。

兼有金融与经济杠杆

西方国家在拯救经济危机过程中往往只有金融杠杆,而缺少经济杠杆。但中国政府却能同时用金融和经济两种杠杆来拯救危机,因为它存在着庞大的国有经济体。

结果是显见的。这些举措不仅带动了本身的经济复苏,而且也带动了亚洲尤其是东北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回暖。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和中国经济体紧密相关的经济体大都开始出现增长的势头。而中国的这种复苏势头又对西方经济体产生积极作用。如果说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作用仅仅限于亚洲,那么这次中国的作用超越了亚洲而对全球经济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人们发现,德国和法国的经济转好就和它们对中国贸易的增长有很大的关联。

中国的经济表现令西方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不过,事情还并非仅仅是中国的经济角色问题,从深层次看就是中国的发展模式问题。

提出“中国模式”的概念已经有很多年了,中国政府本身在这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小心翼翼,并没有公开接受或者反对这个概念。中国模式本身仍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并且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这种模式最终是否成功,还有待检验。但是站在外部的角度,人们对中国模式则不这样看。

曾经宣称西方民主是“历史的终结”的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Fukuyama)这些年来一直在修正他的观点。之前他把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提升到道德化的高度。但是“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反复和中国的崛起都表明“历史的终结”的观点已经受到很大的挑战。最近,福山注意到,尽管亚洲的印度也在崛起,并且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一个更有效率的中国。

开放的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表明,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开放的。尽管中国还被外界称为权威主义的体制,但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发展出符合其自身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政治体制。

中国政府现在唯一的意识形态就是民本主义,努力把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中国政府也努力提高政府过程的透明性,并建立各种机制使官员对人民负责。中国政治体制尤其在危机期间表现出高效率,无论是处理四川地震还是应付这次金融危机,相对于其他政治体系,中国体制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

中国和其他一些政治体制这些年的发展表明,民主的政体不见得能够有效服务于公众,而中国的体制也不见得不能为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务,重要的可能不是大的制度构架,而是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政策。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感受和认知的这些变化对中国模式来说的确是个机遇。这里既表现为中国的硬力量,也表现为软力量。硬力量主要指的是中国的经济力量及其产生的客观外在影响,这是外界所能亲身感受得到的;软力量,就是人们对中国能够产生的经济影响力的主观认知。(很显然,这里的软力量是外界对中国的自觉的认知,是基于硬力量的影响力之上的,这和中国有关方面正在大力推动的软力量是很不相同的概念。)

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考验了中国的发展模式,而中国在应付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又提升了中国模式的影响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变化的产生又是对中国模式的极大挑战。挑战的核心就是中国模式的可持续问题。对可持续性的挑战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两个方面。外部方面的挑战指的是,当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核心力量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经济外交政策都会把中国作为其头等议程来制定对华经济政策和战略,从而给中国造成莫大的外部压力。内部挑战主要指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困难。

中国模式是个统称概念,因为中国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模式。早期简单地把经济增长主要是GDP的增长作为最为重要的指标。尽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导致了无穷的问题,例如收入分配、社会正义和环保压力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应付,那么中国经济模式就很难持续。因此,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府努力寻求发展模式的转型,可持续性、环保和社会公平成为了新模式的主题词。

转型机会的流失

从发展模式的转型来说,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个很好的机会。从宏观上来说,中国可以对自身的混合经济模式充满信心。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淘汰了很多落后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开始建立内需型消费社会。内需型社会无疑是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最重要标志,即从世界大工厂转型成为世界消费者。

但是,有很多因素正在导致这个机会的流失。现在中国的经济复苏是政府庞大刺激计划的产物,是大量投资驱动的。银行的大量贷款是否会导致大规模的坏账?中国政府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花了大量的力气才把坏账处理好,如果这次大规模的投资再次导致大量坏账的出现,那么就无疑会出现内生型的金融危机。在刺激内需方面,政府主要还是通过各种金融和经济的举措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但更为重要的一个消费社会所需要的制度基础还是缺失,就是说在社会保障、卫生和教育改革等方面,进步并不很大。

篇3

一、不要孤立地看待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在很多人看来,投资与交易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方面。但是仍在持续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无论是国外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尤其是拆借利率的急剧上升,还是国内商业银行对外资机构人民币短期融资的谨慎交易,都反映出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的风险溢价在增加。在信用类债券资产方面,次贷类相关债券资产的价格大幅下挫,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房价大跌,引致债务人违约率和预计违约率大幅提高,由此产生不能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国内债券市场虽运行良好,但是在经济下行的预期下,行业、产业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小视,部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人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将会导致严重的信用违约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银行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务证券化的市场环境下,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等息息相关。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边界也愈发模糊,比如前面提到的次贷类相关产品,包括抵押贷款证券(ABS、MBS)、担保债权凭证(CDO)等,还有很多结构性产品、混合证券,其还本付息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状况。传统市场风险管理模式与现实市场存在差距,这些产品创新的风险包含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部门认为它们主要包含信用风险而疏于管理,信用风险部门则由于该类产品被定义在交易账户中而认为应属于市场风险管理的范畴。因此,不要孤立地去看市场风险或者信用风险,在交易和投资方面,三大风险联系紧密,风险形态不断变化,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交易和投资业务进行适当的风险整合,避免风险管理漏洞。比如成立专业团队负责投资与交易业务的整体风险防控等。

二、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如何得以体现是关键

经济危机也让人思考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如何体现。风险经理是否要负责审批相应的业务?是否有业务否决权7这些问题似乎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是至少要保证风险经理可以独立地思考、判断,对商业银行整个投资与交易的风险水平进行独立地监测与报告,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实际情况设定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头寸限额。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必须从组织设计、用人制度、绩效考核上给予保证。一是实行资金交易部门的风险经理派驻制,派驻风险经理对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对派出风险经理进行考核、评价,还有一种派驻经理是双线报告制度,由资金交易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考核与评价,其中风险管理部门考核的权重要高于资金交易部门。二是风险经理要有一个独立的报告路径,以确保管理层能够及时全面知晓全行的风险状况和所承受的风险水平。三是要求管理层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不仅仅是站在业务发展的角度,更多要在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中按照既定风险偏好和经营原则处理两者关系,要维护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并不断强化独立性要求。如果说,风险经理只是一个建言者,笔者认为这不足以保证风险管理部门在体制和机制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和理顺管理决策机制,给与风险经理相应的权限,保证业务经营在既定的风险管理框架内进行。

三、市值重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制度安排和偏好选择问题

估值问题对于国内外商业银行来说,都是一个难度不断增加的问题。显而易见,随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产品的估值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模型建设所需要的数据问题和参数调整问题,二是成本考虑问题。在经济危机中,我们看到,即使是花旗银行总裁对于其持有的CDO的价值和风险也无法准确估量和评价。从某个侧面可以看到,业务发展已经超出风险管理的既有轨道。从国内商业银行来讲,其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货币市场资产结构相对简单,随着做市商制度和双边报价制度的推进,中债收益率曲线的推广,人民币债券、货币市场资产估值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是人民币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意味着在估值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Callable/PuttableBond(发行人可提前赎回债券/投资者可提前赎回债券)的定价估值上目前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目前外汇资产分为三大类进行估值.第一级资产可根据市场价格或可通过其他在市场买卖的相关资产评估价值,第二级资产以内部估值模型评估价值,第三级资产则通过向第三方机构进行询价来获得估值结果。国内商业银行在外币债券资产、场外外汇衍生品方面的估值很多都是采取第三级资产估值方式。因为报价和实际成交价格存在较大差异,这类估值的可信度存在问题,也给风险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风险管理的原则应该是,业务发展要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对于难以估值的交易和投资,要在市场风险基本制度和风险偏好中予以明确;对于难以估值的产品,应该秉承不做或者少做的态度。此外,要在制度安排上确保估值程序的独立性、严格性和一致性,要建立内部治理架构,使用可行的建模技术,定期检查独立的价格核对程序和数据来源。

四、除了评级和模型,风险经理还能依赖什么?

毋庸置疑,风险计量是风险经理的主要职责。而评级和模型则是风险经理最为依赖的风险管理工具。在经济危机中,投资者往往依赖外部评级来决定其投资的品种、额度,风险经理也依赖外部评级来决定交易和投资的授权、限额和授信。但是过度相信和依赖外部评级也给商业银行沉重的教训。一是不少次贷类债券的资产池评级都非常高,但是跌价幅度很大;二是投资者一般都假设如果出现流动性危机,可以很容易出售其评级为AAA和AA的债券,动态调整投资和交易组合,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类债券跌幅比投资组合中非投资级的债券要大,同时更难以出售;三是投资者相信信用评级机构掌握着最准确全面的信息,风险经理的任何质疑难以获得内部的赞同:四是这些投资可能比贷款类资产风险大,由于被记入交易账户和投资账户,但是没有得到严格的审批程序,而恰恰是这些程序才能识别交易中的一些漏洞。在人民币交易和投资管理方面,对于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一是目前的评级不能反映发行人的信用差异:二是人民币债券的流动性与评级高低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所以,风险经理要做到:一是定量分析要与定性分析结合:二是结合外部评级和内部实际情况.使用适合商业银行的评级指标和限额指标。在设置限额方面,不一定要用高深难测的风险指标。一些基本的名义限额(notionalLimit)在市场变化较大时更能揭示和控制风险,原因在于其不需要太多的假设条件。例如,持有10亿美元的债券敞口头寸,同时为避免信用风险而购买信用违约互换(CDS),从表面上看,市场风险已经规避掉,但是其假设前提是债券价格和信用违约互换的相关性服从历史分布,但是在市场上大量存在此类交易时将会导致历史分布发生变化。

五、主动性和前瞻性管理是交易与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则

篇4

关键词:危机管理;情报融合;应急决策

1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机问题也不断涌现。无论是无法预料的天灾亦或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人祸,突发事件所瞬时释放出的破坏性能量都可能给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物质与精神上双重的破坏与损失,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大、十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等旨在消弭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中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指示【1-2】。而“十三五”规划中更是着重强调了突发性公共危机攻关决策问题的战略意义。回顾大量案例不难发现,突发事件危机应对全流程中,情报问题是制约城市危机管理质量的关键,对危机情报的获取过滤、加工研判贯穿着突发事件应对的各个环节(预警识别-决策应对-恢复评估)。然而面对突发事件本身的诱因复杂、演化规律模糊、孕灾情景多变、应灾条件差异较大等客观属性,如何将多平台、多形态、多信源、高冲突的数据、信息按照最优准则采集加工、分析过滤、融合优化以完成危机应对所需的情报支撑,如何在多元的危机情景下界定各环节的危机情报需求并提供有效的关键情报服务,如何支持情报不完备的情况下合乎规律的扩充危机情报网络以保证事件研判、危机决策合理开展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任何单一维度的情报服务手段都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根据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复杂任务属性,诉诸于多层次危机情报外部特征归一化采集清洗、冲突的危机情报内容定性研判,多元需求对象的情报服务范式,非失察性情报的知识化总结已逐渐成为城市突发事件危机情报保障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而这本身需要借鉴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统筹学、情报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交互的去完成任务求解,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提升突发事件应急中的危机决策情报保障效率,探索多模态危机情报的融合应用体系,以期为综合的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多模态情报采集处理、融合应用等实践问题贡献绵薄之力。

2研究现状综述

有关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流程中情报问题的研究热度一直未曾衰减,更随着近年来新媒体新技术新概念的出现成熟而不断吐故纳新。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危机情报的处理技术层面:Dug⁃gan从危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细分的视角,提出了危机信息传播模式,该模式创造性的定义了影响危机信息传播的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进而揭示出危机信息传播的一般过程【3】。陈凌、辛立艳揭示公共危机决策过程中,信息采集要素、信息分析、信息利用等信息处理手段的作用机理,并在全面分析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保障体系模式基础上,探索性构建了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保障平台【4-5】。Balisa等提出的面向洪涝自然灾害的危机预警系统架构,该系统基于泛在信息空间(CIS)思想,为洪涝灾害的预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6】。裘江南等从突发事件作用机制出发刻画危机应对过程的不同维度知识需求,建立面向突发事件及其链式关系知识的表示模型【7】。孙振喜等探讨了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管理机制建设,探索新技术条件下对我国危机信息管理的新思路【8】。Barrientos采用从急救中心及突发事件举报中心等部门获取的真实数据,试图对危机事件的发生的频率及危机事件的时空分布加以分析揭示【9】。王传清构建了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架构,以期从根本上克服各级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沟通障碍问题【10】。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危机情报应用的机制范式层面:Militello等学者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流的控制与利用问题进行思辨式讨论,描述出危机管理事中的信息沟通与应用机制【11】。朱晓峰等学者在梳理政府危机决策一般过程的同时,构筑出针对政府公共危机决策的政务信息采集模型【12】。袁莉探讨了应急管理中情报融合的基本涵义,分析基于web的3种应急管理情报融合模式的特点及框架,并提出我国应急管理情报融合的对策建议【13】。沙勇忠、李文娟从问题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由要素论、过程论、功能论、方法论和系统论所构成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EPFMS分析框架,并对其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14】。Comfort对公共危机的事后恢复中如何有效的获得有利的决策情报支撑展开了相关的讨论【15】。宋丹、高峰认为危机应急管理必须根植于情报服务,以建立危机情报服务中心为媒介将专业化的情报服务理念嵌入到危机管理流程中【16】。李纲等学者将“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到危机事件管理中,提出“智慧应急体系”的情报需求与实践流程,探索危机情报的智慧化联动机制【17-18】。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各类前沿信息处理技术、创新性危机情报管理模式均已渗透到危机情报保障的研究中,但是在突发事件管控的不同阶段,不同管控主体的情报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另外危机情报的载体形式、内容质量等本征属性也具有较大差别,只有有效地将各种模态的危机情报进行融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过程海量情报处理与利用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的多模态危机情报融合体系

情报融合概念起源于美国军方的声纳信号处理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多传感器获取关于对象和环境的全视角信息描述,强调技术和算法的结合。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情报融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文献【19】将危机情报融合定义为救援方法、资源配置、决策主体、基础数据等系列整合利用的过程。笔者认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服务是一个由低阶事实向高阶知识不断进化的过程,糅杂着人文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因素。危机情报服务既要满足于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情报需求,又要考虑不同服务对象的异质属性和认知差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应急背景输出不同的情报产品,融合的最终目的要消弭危机情报的外显格式不一致、负载内容复杂、救灾经验隐晦、服务目标多维等“多模态”特征。本文所构建的融合体系也将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①面向异构屏蔽的多模态危机数据级融合;②面向内容分析的多模态危机信息级融合;③面向救灾经验增值的危机知识级融合。33.1多模态危机数据级融合框架危机管理过程中,大量碎片式的数据是产生危机情报的源头,因此对危机数据的采集清洗是获得危机情报的基础工作。网络泛在时代条件下,突发事件的危机数据来源具有繁杂多元特性,所包含的海量数据从社交媒体、文献检索、网络采集等常规来源获得的文本、音频、视频,到遥测/传感等新型设备所产生的射频、电磁、气温等多种不规则模态。无论数据的易用程度亦或数据结构的序化完整性都无法直接完成危机决策。随着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相对成熟,为危机管理中产生的征兆型数据、事实型数据、调研型数据、共时型数据的深度描述与同质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手段。具有高度容错功效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使得记录、存储大规模危机数据提供条件。Falcons、Sindice等关联数据搜索引擎的出现让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的危机全数据采集成为可能。Map-Reduce计算模式的投影算法、自然连接运算能满足非关系型危机数据的分布处理需要,支撑起组分异质型数据的融合处理。多模态危机数据级融合方向包括三方面。(1)首先需要设计出原始数据的标引规范来满足跨时空的异构数据传递共享需要。针对危机数据的载体多样化,必须诉诸于情报学思想中统一描述协议,将异源异构危机数据特征降维描述,使得各应急救援部门所掌握的危机数据在统一的标引空间内流动。(2)其次需构建能在海量数据中准确定位采集出支撑描述型真实数据的搜索引擎,突发事件的表征性数据呈碎片化分布在各种基建性硬件设备中,应急过程的高度不确定和时间高度紧迫特性要求迅速获取到一手危机数据来开展后续工作,以关联数据为核心技术的搜索引擎能够在统一的数据框架下实现异构数据的相关性互联,满足海量危机数据定位采集的需要。(3)危机数据蕴含大量低价值密度的征兆性危机濒发特征,在以往数据分析处理实践中,效率低下的软硬件设备无法胜任对全数据分析处理的任务,从而导致海量数据蕴含的预警征兆流失,但随着云存储、Map-Reduce等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对于危机数据的存储、分析变为可能。构建分布式危机数据集成池在兼容保存海量危机数据的同时挖掘出其中隐藏的跨域危机特征,实现“数据垃圾”的再利用。图1多模态危机数据级融合框架对危机数据的加工处理可谓是危机情报融合的初级阶段,其根本目的是屏蔽原始数据异构性,实现数据互通易用而非苛求数据的高度精准,在大数据处理思维的引导下,危机事实的数据总体量化、非结构型数据的高度利用才变为可能(参见图1)。33.2多模态危机信息级融合框架经过清洗聚合,混沌状态的海量危机数据递进为表征突发事件部分运动规律和存在特征的危机信息,但对危机管理决策支撑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显然不够强劲。因为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伴随着信息稀疏与信息爆炸的矛盾局面。一方面,大量井喷式呈现的信息超出了决策组织处理的有限边界,形成信息超载。另一方面危机信息(基础信息、实时信息)的质量却芜杂粗糙,信息内容充斥着高冲突、不确定、强相关等种种趋势,出现了决策者现有信息不能进行有效解读处理的情况。首先由于多模态数据处理的有限精度以及复杂多变的信息应用情景引起的信息误差、信息随机性变化易使危机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产生偏离,导致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危机决策问题。其次当以往相似危机储备积累的基础信息、当次危机产生的事实信息与不断更新的危机信息对同一现象产生不同视角的描述时,信息之间就产生了冲突,迫使决策者在信息混沌状态下做出分析判断。另外在真实危机案例中,信息通常存在相关与互补特性,对其有效的揭示将实现危机信息使用功能的扩充和提高,反之,基于孤立的危机信息做出决策也必将片面局限。多模态危机信息级的融合包括以下方向。(1)不确定危机信息定性扩展。突发事件应急阶段,相较于信息爆炸,危机信息稀缺的局面更难于应对。在信息超载的条件下,情报人员能够用专业技能与技术手段抽丝剥茧的创造生产出真实可靠的决策信息,而信息稀缺条件下的决策只能依赖决策人的经验和自有知识储备。面对数量稀疏且不确定危机信息,只有立即通过相关相似已发案例的检索比对,扩展还原出零散危机信息的内容全貌而进行决策支持,否则被动等待理想信息占有局面必定贻误战机,坐失决策良机。(2)高冲突危机信息消歧。新媒体广泛应用的环境下,公民记者可以不受限制的信息。尤其是当突发事件初期,各种谣言在网络和现实中相互震荡,内容高度冲突的信息给危机决策工作带来极大困扰。情报服务方需借助证据修正、决策树、神经网络等方法对高冲突危机信息的合取算子加以赋权运算,通过理性思维与经验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消除高冲突危机信息的歧义。(3)强相关危机信息耦合。突发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孤立的,但事实上,伴生性与仿生性才是突发事件的常态表现。横向上,某一类型的突发事件可以搅动起其他类型危机事件的出现,例如2011年的日本福岛地震致使其核电站泄露,污染周边海域进而引发谣言酿成中国群众抢盐的。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地震突发事件的类型经过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演变序列。看似无关的危机信息集中极有可能蕴含着貌似荒谬而又满足数理支撑的规则,此类规则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环境下即可被触发,引起伴生性危机事件。纵向上,一些突发事件总是与已发案例有着高度相似重叠,能给当前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有必要对危机信息的内容关联性报以足够重视。利用数据挖掘的聚类与关联规则等方法发掘危机信息的横向纵向关联耦合,以此丰富危机信息的内容深度与广度。(4)危机信息内容的可视化呈现。在突发事件的管控过程中,无法苛求应急决策人员具备高度专业的信息接收能力,而让决策者“读懂”危机信息时情报服务的根本目的,对于庞杂的信息内容,需采用既富有专业性又不失用户友好的可视化化展示方案来满足不同知识结构决策人员的认知风格(参见图2)。通过多种数学方法和技术工具定性融合包括多级知识突显维度的危机信息,消除信息不确定性、扩大信息关联范围、提高冲突信息耦合度、增强信息可靠性,使得融合后的危机信息与决策者的认知规律相耦合,提升信息可控性。33.3多模态危机知识级融合框架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能够产生大量的危机应对经验与反思,汇总形成言表或意会的危机知识。将危机事件中蕴含的规律以显性的方式表现分析、积累传递具有深刻意义。突发事件案例征兆性知识、正反两方面危机决策知识、灾后恢复知识的深度总结有利于同类异源的濒发危机预警,匹配推理式决策,后续工作的顺利落实等。但正如前文所言,危机知识的共同化、表出化、内在化、异质化差异决定了危机知识总结与发现工作开展的极端困难。对以往经验的知识化总结不利是我国目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模态危机知识级的融合包括以下方向。(1)危机知识库构建策略。知识库是知识获取、知识描述、知识发现的基石,因此多模态危机知识级融合的首要工作是建设具有高端知识管理性能的危机知识库。知识库的主要功能应包括国内外已发危机案例的按类长期保存,危机管理所涉猎的各类专家信息存储,已发事件的危机决策人员认知过程和决策经验的显性化调研备份,和各子库之间的互调用规则。(2)危机知识描述模型。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产生不同类型的危机知识,为同类事件的预警和危机应对提供借鉴。但危机管理流程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危机知识结构层次多元模糊,为了实现危机知识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和共享性,需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别构建危机知识描述模型,包括突发事件的自然属性描述、时间维度的事件演化进程和方向描述、应急救援过程描述、危机决策者隐性经验描述等。图3多模态危机知识级融合框架(3)危机知识推理。知识的一个重要属性即知识间的关联性。无论是盘旋于脑海中的命题形态或者是被客观表述的载体附着形态,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节点。同理,危机知识节点只有与其他相关知识节点有机结合形成危机知识系统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而危机知识系统中,知识之间的耦合、分化、突显、传递都遵循着相应的规律,因此基于知识运动规律的危机知识推理不但能够扩充危机知识的结构维度,更有助于危机知识被应急人员更好的吸收应用。鉴于近年来语义描述工具和方法的逐步成熟,采用语义本体、语义标签等工具有助于融合危机知识的描述模型语义化标注,约束公理的规范化,实现危机知识的在生产(参见图3)。33.4危机情报融合产品的应用随着突发事件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危机管理的情报需求也大相径庭,如预警阶段的危机事件前兆、基础案例情报需求,应对决策阶段的事实型、经验型情报需求等。被知识化的危机信息,只有在接洽的时域空间中才被激活为发挥作用的情报。危机情报应用阶段的核心研究对象由信息客体转移至决策者主体,情报服务只能在明晰突发事件应对的需求本征,适应决策者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效能。诚然,危机应急管理作为非结构化问题,并无固定模式可循,但就危机情报应用环节而言,克服情报滞后、失真、失效三个障碍永远是其核心问题。这不仅需要情报质量的准确可靠,更需要情报传递工作有的放矢、对情报服务的质量准确评估纠正不足,需要建设跨部门、跨地域、跨时域的情报联动服务平台。上文中的融合结果形成危机情报产品,但面对应用目标的多维度,在危机情报应用工作流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对突发事件多阶段危机管理的情报需求加以界定,以“情景-应对”机制协同推送契合危机情报到各个节点,建设多系统多部门联动的危机情报服务平台,合理设计基于危机决管理效用的情报服务评价模型等工作都是危机情报融合产品有效使用的保障。只有通过多目标的多范式情报服务,多种模态的危机情报流才能够优化配置在应急管理的各工作流中,发挥出最大的势能(参见图4)。

4结语

篇5

管理没有可复制的模式。

管理作为一种组织行为,一定是和文化密切相连的,它不可能离开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独立存在。比如,在企业界,IBM复杂的管理模型和管理方法在中国未必有效,而白万纲相对简单实用的管控理论却可能更适应中国的企业文化,因此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权谋式管理加西方科学管理。

学校管理也是这个道理。

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制度体系、思想观念、文化氛围、生源素质、教育环境等各不相同,使得别的学校成功的管理体系在你学校却可能水土不服。单以学校发展阶段而论,一所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教师的核心价值、主流文化尚未形成,行为习惯尚未达到自觉,校长的管理可能更多的是“人管人”。校长不敢轻易外出,特别是不敢长时间外出,天天守在学校里,这里转转,那里看看,发现问题亲自解决。当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校长的管理可能是“制度管人”,这个时候校长可以轻松一点,不必一事一议,有什么情况“以规矩成方圆”。当学校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师生的行为成为一种下意识,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规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过多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优秀的外化。在这种文化里面,新进员工也会自然而然受到“熏陶”,很快融入其中,如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个时候,就无需校长天天盯着、制度天天卡着,校长在管理上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治”。无视学校发展阶段,将处于发展高级阶段的学校管理模式简单地移植到处于初级阶段的学校,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丁雪峰在《中国式管理悖论》一文中说得好:“流行的未必就好,别人取得巨大成功的管理方法或模式,对你可能是灭顶之灾。把握的方法只有一个:牢记管理方法和模式无对错之分、新旧之分,适用、实用才是硬道理。”实践表明,一味照搬别人“模式”的做法没有几个能成功的。

管理模式没有“急就篇”。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举措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既无行政级别,又无实际权力。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这个岗位超越时空,从早上天不亮到晚上天黑一直在工作,做了许多事,很少有人看到,更糟糕的是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日理万机,但有时有一件事做得不好、做砸了,就可能有老师、领导和家长不满意,常常让做班主任的人感到委屈。但是,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说法,我认为当老师一定要当班主任。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见证,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没有遗憾的、是充实的、完美的老师。班级管理的好坏与班主任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班主任如何能管理好班级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一个温馨的班级,形成独特的班级管理

每学期开学,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人人都是“官”,班级分设班委(有班长、纪律副班长、安全副班长、学习委员)、纪律部、劳动部、体育部、文艺部、财务部、宣传部、生活部、美化部、图书管理部。分工明确,责任到组到任。走进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发展目标,(如我班的班级发展目标就是:“做文明学生,创优秀班级确定班级”;口号是“团结、吃苦、拼搏、感恩、服从”;班级管理理念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教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并向学生郑重承诺:关爱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精心制定班级公约及各项规章制度(如手机禁用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制度、每位同学的责任区包干、劳动管理制度等),让班级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人包干,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既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并组织学生和班主任签字按手印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尽自己所能使班级文明化,温馨化。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成长。

2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

有句话说说得好:“教育无小事,而安全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事。”作为班主任,我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常把安全挂在嘴边。下课时,记得叮嘱一句:别追逐,别打闹!雨雪天叮嘱学生:别跑,小心路滑。同时利用班级板报和宣传栏作为安全宣传阵地向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向家长做好安全宣传工作,开会时,家长和老师同时交流,用这种谈话方式老师会及时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取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效应,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和健康发展。

3为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

具体的做法是将主题班会阵地交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准备和组织中来。班主任提前将活动的主题、范围告诉大家,让同学们自己去收集材料,自己去设计方案,自己去分工准备,班主任则是活动的幕后指挥者、协调者。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和学生对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主持等进行评议,促使下次活动的有效开展。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使学生心情愉快,能力得到发展,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耐心为每个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老师都要一视同仁,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班主任都要耐心的辅导,培优补差是我坚持不懈的工作。曾记得那是本学期开学不久,我班从外地转来一位叫黄某的学生,转学前抽烟、喝酒都会,那里的老师无法教育,到我班之后,整个班级被搅得一团糟,原因是旧病复发,虽然我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但还是发生了,多次抽烟、喝酒都被学校领导逮住并决定叫家长将他带回家,我执着的留下了这位学生,三番五次的做思想工作,给他更多的关爱(如生病时为他买药等),同时抓住他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有意安排一些班级管理工作给他做(如送作业、管理纪律等),周而复始,日长月久,慢慢地他终于被我感化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开始养成,学习不断努力,在六月学校举行的科技月网页制作大赛中获三等奖,事实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是有道理的。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工作,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见解,仅供同行借鉴,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使班级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7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管理状况;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11-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繁忙而高强度的工作使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日益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体育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巨大的市场,于是很多健身俱乐部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西方国家健身房经营比我们先行,各方面自然比我们成熟。有些大规模的健身俱乐部自20世纪中叶就已开始起步,至今已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我国的健身俱乐部则起步于20世纪80 年代,相对国外较晚,在发展规模和管理模式上都存在一定问题。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找国内外资料分析我国健身俱乐部的问题及发展状况。

(2)逻辑归纳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最终得出结论。

3 讨论与分析

3.1 我国健身俱乐部的管理现状

(1)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组建的基本态势。社区体育俱乐部和公益型体育俱乐部为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组建的基本形态。所谓社区型体育俱乐部是指在当地政府部门、当地体育部门、街道居委会三重管理下的公益型俱乐部。以居委会以基本单位,三家共同投资,为居民提供健身场地。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就近组合,就地活动,便于指导,方便群众。以优良设施为基础,建立从儿童到老人、残疾人等体育爱好者都能参加的健身场地。参与者可以交纳少量的会费,以维持正常的开支。

公益型体育俱乐部(也称单位型俱乐部)利用学校、厂矿、部队、企事业单位的有利条件,发挥现有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作用,开展本单位的健身活动。该类俱乐部大多有完善的设施,有正规的技术指导,易于进行系统地训练。

(2)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创新管理。体育健身俱乐部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需要创新型的管理,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创新贯穿于整个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整个管理组织及其组成人员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活动的主旋律。体育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创新管理者,掌握的创新潜力,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并新出自己新鲜的经验,不断提高竞争能力,通过改变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在以人为中心的健身俱乐部行业创新管理当中,管理人员通过改变人员的态度、修正行为,来提高工作绩效。创新是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保证。

(3)我国健身俱乐部提供的消费方式。目前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提供的消费方式分为会员制消费、各种培训课程和普通的日费消费。会员制是健身俱乐部提供的一种主要服务方式,它是通过引导健身消费者进行长期的健身消费,而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保证的一种普通的营销方式。

3.2 我国健身俱乐部现存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国的健身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严格的体育健身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而国民对体育的消费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历史很短,经验不足,相关政策滞后。

(1)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滞后。近几年,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供群众锻炼的俱乐部数量,管理组织俱乐部的网络还未形成,全国人民参加健身俱乐部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因此造成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不相应,在有关部门组织的十大城市调查中,参加健身俱乐部锻炼的仅占18%。而在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均在30%以上,这一点足够说明我国健身俱乐部发展的脚步迟缓。

(2)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我国业余的体育健身俱乐部缺乏统筹规划和必要的管理措施:注册标准不一;缺乏必要的法规制度来加以保障和规范;收费不尽合理;一些个体兴办的俱乐部条件简陋,只要交费就可以注册,体育主管部门没有得力的制约措施。高档俱乐部占地面积过大,收费昂贵,普通大众难以问津。

(3)健身俱乐部建设不完善。健身俱乐部形式单一,规模小;管理松散,场地设施大都因陋就简,场馆的地点选择、装修档次、环境品位以及器材质量都存在问题;活动项目选择上呈单一化,而且常年不变;俱乐部之间基本处于自发封闭状态,缺乏彼此的交流与互通;以及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欠缺等问题。

3.3 我国健身俱乐部未来管理模式的探讨

(1)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趋势。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人民大众对健康的需求心理,必然带来健康消费的新观念,体育锻炼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花钱买健康”,进行健康投资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健身俱乐部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立足于俱乐部,服务于俱乐部,以此来增强自己竞争能力,以尽可能多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消费需求。并且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提高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在运行过程中转变群众的体育消费价值观,变福利性体育为消费性体育,稳步占领健身市场。

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的加速发展为办各种新型的健身俱乐部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的体育政策主要是向大众提供健身、休闲、娱乐服务为目的,以商业型健身设施为活动场所,领先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运转的会员制体育健身俱乐部,它将是未来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和体育市场发展的主要依托。因此加强对该类俱乐部的管理,明确主管部门;确定体育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各自的管理职责、审批条件和经营申报注册程序;改变管理的混乱和不合理的收费现象,是这种俱乐部的主要任务。

(2)社会指导员业务能力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会体育教师、教练员不同,不能用单纯学院式教学的方法从事健身俱乐部从事的指导。指导员要与不同层次的会员直接接触,因此他们不但在技术上要全面,在人格要健全,更重要的是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应由现在的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以适应群众健身的需求。国家体育总局于1998年推出的《健美操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实施方法》就是向技术型转变的良好开端。因此担任俱乐部的指导员必须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持合格的等级证书才能上岗。等级证书的指导员还应利用闲暇时间按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定定期进行后续培训。实践证明,有一支素质全面、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是保证俱乐部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3)俱乐部连锁经营方式。在国内,新的健身房的名字层出不穷,这也展示着整个健身市场日趋成熟的现象和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这现象却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它代表了健身房经营商业化模式中的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有的俱乐部还在计划和构想阶段,有的则可能实现了地区或跨地区的“小连锁”,但这和真正意义的连锁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在于还未能真正总结出广告宣传、市场推广、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俱乐部日常管理的模式化程序。连锁把目前的健身房品牌化,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意味着服务品质的保证,无论是国产还是洋品牌的健身房,都会为自己品牌的健身房一下子就会拥有拿来就用的管理经验、流程及统一的广告策划和市场推广方案、统一的员工培训等,将有效地提高各项工作专业化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各项工作的质量;不同地点的俱乐部网络化分布的形式,将给消费者“通兑通取”的方便感觉,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接受健身俱乐部的又一促进。

(4)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想要消费者支付更多费用,就要提高服务质量。一些高消费会员就需要提供一些非健身性的服务。可以不定期的安排会员聚会,以达到扩大会员社交圈子的效果,也可以安排会员观看正规运动员的比赛或表演以激发健身热情;利用双休或节假日安排会员到景点旅游。

(5)进行俱乐部的电子商务化管理。健身俱乐部的连锁经营是必须的,而且有很多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借鉴。但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健身俱乐部运营的电子商务化。如果说连锁解决的是如何赶上欧美国家先进的健身俱乐部的问题,那么健身俱乐部的电子商务化解决的是,超过他们的问题。随着电子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电子商务。我们要把握时代的潮流,将健身俱乐部的运营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信息时代的各种便利工具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事IT行业的工作,而这种行业的工作压力是巨大的,他们没有时间去从事健身运动,但他们对网络比较熟悉,他们是健身俱乐部所需要吸收的很重要的潜在消费者。他们的经济能力相对较强,对健身运动的需求也比较迫切,借助电子商务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其他的人群也会考虑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健身消费。按照目前的具体情况分拣,电子商务与健身俱乐部的结合应用可提供网上交易和管理等全过程的服务,它具有网络广告、网络交流、网络快递、意见征询等四方面的功能。

网络广告是健身俱乐部可凭借电子商务的网页浏览功能,在网上发播各类信息。消费者可借助网上的检索工具迅速地找到所需信息,而俱乐部可利用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作广告宣传。与以往的各类广告相比,网上的广告成本最为低廉,而给顾客的信息量却最为丰富。网络交流可借助非实时的电子邮件,新闻组和实时的讨论组来了解市场和商品信息、洽谈交易事务,网上的咨询和洽谈能超越人们面对面洽谈的限制、提供多种方便的异地交谈形式。这一点,特别为俱乐部的连锁经营提供了有力的通信技术支持。网络的快递则可以服务已付了款的消费者应将其购买的商品尽快地传递到他们的手中。电子邮件将能在网络中进行物流的调配。而最适合在网上直接传递的产品是信息产品。如文字或图像的健身指导教材,俱乐部活动信息等。这将为提供消费者更好的服务,提高自身的信誉。意见征询能十分方便地采用网页上的“选择”、“填空”等格式文件来收集消费者对服务的反馈意见。这样使健身俱乐部的市场运营能形成一个封闭回路。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仅能提高服务的水平,更使俱乐部获得改进服务、发现市场的商业机会。

4 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健身俱乐部发展滞后,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因此应加强俱乐部的管理,明确主管部门,加大连锁经营;根据我国国情与现状对俱乐部进行建设与管理;重视各级健身俱乐部指导员的业务培训,与国际接轨发展民族传统项目;建议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俱乐部连锁经营经验,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以健身俱乐部应用信息为平台,实施电子商务,对改善我国的健身俱乐部服务水平和提高竞争力是有很大帮助的。电子商务作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时速干线,能够帮助国内健身俱乐部行业赶上国外同行,并最终超过他们。

参考文献

[1]张雪飞,叶新纲,丁锡琪.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定价与经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篇8

我们国家事业单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依靠于政府的补贴来进行运作的,这就使得相当多事业单位并不重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自然就更谈不上经济效益。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已经在这样一些方面做了大的调整与改革,较多事业单位开始需要自筹一部分资金,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内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始凸显出重要性,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个具体的方面:一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比较严重,会计信息本身的功能就是希望能够对单位内的经济活动进行准确反应和分析,使得在进行分析决策的时候能够依据正确的经济信息作出准确的决策判断来,但会计信息还是因为利益的趋势或者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息失真状况;二是会计基础薄弱的问题,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人员配备相当大程度上出现重复与兼任的状况,这对于会计工作而言是极度不合理的;最后就是资产管理混乱的问题,现金流的混乱和固定资产盘点不清都是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分析

1.建立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在上文当中已经指出,事业单位想要实现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优化改革首先就要认识到单位内财务管理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这样一种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就需要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应用来实现,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来,才能够在后期的工作过程当中利用其来衡量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合理与否。具体来说,首先就应当建立起财务会计的岗位责任制度来,其作用就是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当中涉及到的各个岗位职责进行必要的明确,这样一方面是保证财务管理环节当中的各个岗位职责不发生分立状况,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涉及到的人员始终都能够各司其职,不会因为岗位职责的不明确而发生职责疏忽的状况。其次就是要建立起财务管理制度来,这是最为核心和必要的,在事业单位当中非常有必要对所有的开支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明确,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的开支而言,更是需要严格的审批制度之后才能够予以划拨,这是对事业单位内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进行控制的核心所在;最后还需要建立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这样一种要求的提出同样是希望能够对事业单位内的资金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最大程度的避免浪费和挪用事件的发生。

2.加强事业单位内的预算管理工作

在事业单位内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单位内的资金能够得到最为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具体来说,主要就要对事业单位内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工作,预算编制多以上一年度的财务活动状况为基础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对未来状况的预算来进行编制,后期事业单位内在进行财务活动的时候就应当结合或者是参照预算来进行,这样一方面是能够促使资金用到合理的地方去,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限制超支状况的发生,尤其是在资金使用不合理状况出现以后,有财务预算就能够最快速度的找出问题所在。当然,当确实需要额外费用的支出时,通过严格的审批制度之后,如果是符合要求的情况,还是可以予以批准的。除此之外,每年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并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教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对已经做好的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还能够为未来的工作提供良好的财务活动依据。

3.最大程度的保证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

事业单位内尤其需要关注和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择和聘用,只有专业技能良好且职业素质高的会计工作人员才能够在事业单位这样相对特殊的工作环境当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会计人员应当有的作用。首先,事业单位就应当明确财务会计人员的聘用标准,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证和一定的从业经验,这样才能够在源头上保证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其次,事业单位还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来对现有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一方面是促进财务会计人员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特点有更好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对其会计知识进行更新和优化,提高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在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篇9

莘县编办立足本县实际,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预防、管理、监督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一是源头预防。为从源头上预防机构编制违规行为,编委主任与92个乡镇(街道)、县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签订了《机构编制管理责任书》。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即“八个严禁”:严禁对上级和县委、县政府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决策部署不执行、不落实,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严禁擅自设立和撤并机构、加挂牌子、变更机构名称和职责权限;严禁超编进人、违规增加人员;严禁超职数配备中层干部;严禁违规跨单位、跨编制性质在系统内部调整人员;严禁擅自聘用人员、违规使用临时人员、擅自使用借调人员;严禁在机构编制工作中弄虚作假,严禁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冒用财政资金;严禁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通过签订责任书,增强了各级领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政策规定的自觉性,为从源头上预防各种违规现象奠定了基础。

二是细化管理。严格编制使用管理制度,实现人员编制管理精细化。一是严格编制使用审核制度,严把人员“进口”。对新增或调整人员、政策性安置人员,坚持编委集中统一管理,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编办开具增人通知单,未经县编委批准,编办未开具增人通知单的,一律不予承认,财政部门不予办理工资手续。实行人员编制精细化管理,全方位管理人员编制。系统内调整人员,借调人员等均纳入编制管理范围,工勤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通过严格管理,连续三年实现了人员负增长。二是加强出编管理。实行核减人员报告制度。下发《机关事业单位核减人员报告单》,各单位每月月底上报调出、死亡、退休、辞职、辞退、考入全日制院校等情况人员名单,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编办据此核减编制实名制信息,开具“核减人员通知单”,通知财政部门核减其工资经费。建立有关部门联动机制,编办与组织、人社、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互通信息,对有关人员的核减情况进行及时沟通,为从源头上杜绝“吃空饷”现象提供了制度基础。

三是强化监管。出台了《莘县机构编制管理责任审计工作办法(试行)》,实行机构编制管理责任审计制度。规定县直党政群机关、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在调任、辞职、免职、解聘、机构撤并等离任前,都要进行机构编制管理责任的离任审计;并根据需要进行任中责任审计和专项责任审计。对于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依纪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使主要负责同志离任时,不但要交清一笔经济账,同时要交清一笔机构编制账。作者单位:莘县编办 E:LDQ

关键词:工作机制 编制管理 模式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模式;探微

前言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提升了企业财务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财务管理实现标准化,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制度都只有优势的一面,新会计准则在具体的实施中依然存在这一些漏洞,然而这些漏洞如果处理不善,将会为企业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

1 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受到的影响

1.1 企业经营成果的核算范围受到影响

新会计制度的颁发对企业财务部门的经营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与传统的会计制度相比,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的范围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同的财务部门管理模式下将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利润。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下,当企业收到短期的投资现金股利时,企业可以将持有短期投资企业所获得的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收益进行处理,该种模式下其利润被认为是当前利润的增加。而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部门对将持有短期投资企业所获得的现金股利不作财务处理,该种经营模式下所获得经济利润,也只能进行短期的投资账面价值。

1.2 财务管理模式的侧重点受到影响

新会计制度在企业财务部门中的实施,使得企业财务部门管理的侧重点发生变化。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将企业中资金浪费环节去掉,清楚财务管理中的不良资金。在这样的基础上,使得企业的净资产额发生变化。在大型的企业中其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能够应付得到财务资产变化,而在比较小的企业中,面临着巨大的财务模式变化,将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为了避免企业出现这样的问题,企业财务部门需要进行市场需求调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新会计制度更加侧重的是企业自身物资与资金的管理,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保值能力,将企业的产品成本有效降低。

1.3 企业融资和投资受到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新会计按制度的颁布,使得财务管理模式逐渐向着国际会计方向靠拢。在这样的会计基础上,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的经济竞争实力,提升了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性。同时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投资机会增加,打破了行业之间界限,商机增加。

2 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新会计制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改变,目前,企业中比较突出的两种财务管理模式为“集权式”财务管理和“分权式”财务管理。

2.1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应用比较广泛,总公司在财务管理中拥有绝对的决策权,而下属公司只拥有决策权中的一小部分。该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总公司能够对下属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资源进行统一调配与管控,这一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应用的优势比较多:第一,“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在统一管理模式下对企业财务进行科学的管理,将企业行政管理的成本有效降低;第二,总公司能够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对财务进行宏观调配,保障公司内部财务发展的一致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三,子公司能够有效的利用总公司的财务专家,将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有效降低;第四,资金能够实现集中化的管理,成本上比较节约,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投资。

2.2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中,总公司将财务管理的权利分解与下放,下放到单个子公司中,鼓励子公司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基础上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该种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将“集权化”管理模式的弊端有效缓解,能够注重到子公司的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在决策权上,子公司与集权化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权利比较大,在财务决策制定上比较有针对性。总公司在决策干预上比较少,只是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指导,帮助子公司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2.3 会计科目重构,会计电算化效果提升

随着新会计法的颁布,对传统会计法进行了改革,在新会计法中对会计科目体系进行整顿与重构。企业财务制度建立,实现了企业的内部的财产清查、内部经济牵制、岗位交换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为企业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奠定基础,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同时,会计科目体系的重构填充了会计核算体系的空白,按照经济管理要求,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科学划分,在企业中建立加工会计凭证、设置专业账簿,并根据不同企业来编制不同的财务报表。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首先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然后在相关的执行部门以及监督部门进行活动管理与控制,该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枢纽作用。

此外,新会计制度确定,有效的推动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实现电算化,而引入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财务部门,能够针对企业财务现状进行更加全面且准确的数据分析,与人工分析方式相比不仅简便而且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会计电算化大大改善了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发生很多变化:例如,企业财务数据审计窗口方面有所增加。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会计制度的落实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带来诸多的影响,本文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并研究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制度难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新会计制度在企业中的落实,能够将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更新,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新会计制度的落实,为企业财务部门提供很多科学、及时以及准确的数据信息,使得会计工作模式能够更加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石龙.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分析[J].电子制作,2014,(17):292

[2]苑小花,杜唱.试论基于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1):42-44

[3]鲍春晓.基于新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24):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