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教育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20 18:1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教育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说理引导;实践锻炼;熏陶感染
企业导师制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现全面育人方针,创造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的有益尝试。高职院校企业导师制主要通过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中高层人员作为学生导师,采取定期走进企业,或开展主题班会,或进行专题研讨,或参观访问,或工学交替等形式,与大学生一起分享产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蓝图,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效果,务必正确把握企业导师制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一、企业导师制的工作原则
1.方向性原则
(1)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主导,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坚定道路自信,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一个中心”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服务;(3)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核心,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企业导师制就是要牢牢把握这样的正确方向。
2.针对性原则
就是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从广大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高职教育传统方式存在问题出发,区分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3.渗透原则
企业导师制工作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企业导师制工作渗透到工学交替、入学教育、职业规划、专业认知实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教学因素及平台,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开展。企业导师制工作只有同教育教学、学生日常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富有活力、取得实效,才能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特别是专业、职业思想问题,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4.主体原则
就是将学生视为企业导师制工作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积极自觉地接受企业导师的教育影响,调动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并且主动地“内化”表现出来,实现企业导师制工作的目标。
5.示范原则
就是企业导师要以企业先进的文化、自身优秀的品质和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促进其了解企业文化、加深专业认知、具备职场意识。
二、企业导师制的工作方法
1.说理引导法
企业导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专业学科理论,对学生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从提高职业道德入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企业导师制的说理引导法主要有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题研讨、谈话等形式。企业导师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说理引导。
2.实践锻炼法
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了解企业文化,强化专业认知,培养职场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企业导师制的实践锻炼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工学交替、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企业导师在具体运用时要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方法。
3.熏陶感染法
企业导师充分利用真实的企业情境和自身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思想品德。熏陶感染法是渗透原则的重要体现,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企业导师制感染法经常采用人格感化和环境陶冶的形式。
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是企业导师制工作常用的方法,有时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98-100.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4.
篇2
所谓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方法。[2]这种方法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接受锻炼考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方法,它是职业道德教育一个较好办法。
二、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在校高职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抗诱惑能力低,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认知是指对职业道德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职业道德价值、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它是认知者、被认知者以及职业道德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也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刺激加以综合认知的过程,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设计好各种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懂得职业道德给我们工作、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从而带来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理解,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情感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时所产生和确立起来的内心情绪的体验,是人们面对某种职业道德现象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感情。它是一个人从业应具备的最起码的情感。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没有情感,职业道德认知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正所谓爱之切行之坚。因此,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创设一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刺激、感动会逐渐帮助他们克服缺乏道德情感,使情感由较微弱到强烈、不稳定到稳定,使道德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最终由情感将知、信、行连结起来,实现三者的转化。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是指在实践职业道德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它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起推动作用。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向学生提出具有适度困难的任务,并适当地给予某些帮助和支持,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积累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提高自制力和抗诱惑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信念是人们将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有机结合的对于履行一定职业道德义务的真诚的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是知、情、意三者的“结晶”或“合金”,是推动个体产生自觉职业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动的经验和富有感彩的体验,只有当学生亲身体会按一定的职业道德要求行动给社会、他人带来好处,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才会更加坚信社会、行业所倡导的职业道德要求的正确性,最终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五)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人们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持续不断地重复某种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是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动、习惯。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情境,让学生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理解和选择能力也会渐渐增强,从而自觉把其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
三、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机制
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外在的教育引导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需要有可靠而有力的外在保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思过去职业道德实效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没有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协调、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实践锻炼领导机制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社会实践领导机构,机构的构成可以由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工作处、社科部、实训基地主要负责人及各系部主管社会实践的领导组成,明确各自分工,形成合力。各教学系部也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对本系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与落实,使实践锻炼朝着既定目标有序地运行。
(二)保障机制
1.规章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时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特点,制定出完整的行政规章、组织制度、操作程序、行为守则,如学习纪律、劳动纪律、工作要求、岗位要求等,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等。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确保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运行。
2.队伍保障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实践锻炼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搞好实践教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在实习、实训中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
3.资金保障
由于资金的短缺,经费的不到位,使不少高职院校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时往往处在“社会实践,我想爱你不容易”的尴尬境地。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也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得到企业或政府的支持。对于经费的管理,要合理确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项目,列入预算,确保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4.基地保障
实训基地是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平台,学校首先从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入手进行建设,使其能充分满足实训环节的需求,努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与学校所在地有实力的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以经常化、制度化和有效化。
(三)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
1.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机制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就象“指挥棒”,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为被评价的对象指明方向。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以试卷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重大缺陷:“重视知识考查,忽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笔试评价,忽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忽视其他各学科教师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评价,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3]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内容由单一的课本内容改为从班级考勤、课堂常规、实训中行为表现等方面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评价主体应从单一科任老师到教师、师傅、班组、同学评价,评价方式由一张试卷评定法改为将试卷、小论文、实习和群众评议等按比例考核,对职业道德课做出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评价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2.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墨子曾说到:“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燃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4]这就告诉我们奖惩是使人达到良好的品质的教育方法,学校应通过规章制度的安排,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奖惩激励机制,对那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学生可以从学业评优、继续深造、就业推优、岗位轮岗、职位提升、各种评奖荣誉等方面综合考虑,给学生应有的回报,对那些职业道德不好的学生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改恶从善。[5]职业道德奖惩制度的运用要及时、合理、适度,不能滥用。
四、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长期性原则
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全局出发,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从学生入校开始到学生毕业的三年时间里,每个学期都安排有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在校生活,并形成一个逐步改善的循环体系,从而使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发挥其功效。
(二)主体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是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在教育者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构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就不成其德育过程,而是单纯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没有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也难以发挥作用。”[6]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时,首先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师扮演的是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其次,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其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在其中只能引导学生学习,绝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做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
(三)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论是什么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通用的、共同的、一般的职业道德,忽视了行业的自身特点,这也是职业道德低效的一个原因之一。职业道德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适用范围上都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孕育一种认识企业、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的意识。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时,必须结合本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要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禁忌,要结合本专业实际。比如,对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道德,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重点进行“服务周到,及时准确”的教育,对营销专业的学生重点进行“公平竞争”、“童叟无欺”教育,对财会专业的学生重点进行“不做假账”的教育。这种做法“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更贴近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7]
(四)阶段性原则
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由低到高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学校的职业道德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根据高职生年级不同建立分阶段的教育目标,采取阶梯渐进方式,由浅入深,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首先,对于所有的学生首先要做的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惜岗爱岗,这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做到团队合作、敬业乐群、吃苦耐劳,这是职业道德弘扬层次;最后要做到服务企业、奉献社会、创新进取,这是职业道德追求层次。
五、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形式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规范学生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1.勤工助学活动学校应以“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为宗旨组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可以解决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燃眉之急,同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职业责任感等良好品质。
2.“三下乡”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三下乡”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可以炼就真本领,提高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过硬的团队精神。
3.职业道德社会调查活动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社会进行实地参观、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其职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及员工职业道德现状,对照自己实际,找出差距,明确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篇3
内容摘要:在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总结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改革单纯说教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实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量化管理,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一条全新的渠道。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D648.1文献标识码:A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多年来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职业道德的全员、全方位教育机制,在充分发挥“两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始终。
关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主要是在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总结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改革单纯说教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实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量化管理,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一条全新的思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上呈现多元性。国际化、信息化和城市精神的塑造,要求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走向开放性。高职学校“出口”和“入口”的两个不适应,决定了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任务的艰巨性。
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最终体现,也是实现“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根本性举措:因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是我们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则反映了我们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水平;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和全面素质,更代表了我们社会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职前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规范意识,培养职业道德修养。
一、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专业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相对应,教育的职业指向十分明确,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因此,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知识教育,并重点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和训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1.尽管社会上职业种类繁多,内容也千差万别,但是社会需要各种不同职业的合理构成,不可能大家都去从事某一“好”的职业,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如何,只要自己勤奋工作,能够在本职岗位上作出相应的贡献,都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并获得必要的物质报酬。
2.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毕业时,不少学生只盯着待遇高或条件好的大城市、大企业,不愿意下基层;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二)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1.职业纪律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着社会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并以规章制度等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人们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但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认真负责,这是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
2.珍惜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扎扎实实为社会作贡献,这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坚持以“两课”为主渠道,以实习、实践为主阵地,以“两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走出了一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路子。
(一)改进德育课堂教学
1.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明确其含义、重要性和基本要求,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
2.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3.调整教学比例,增加实践课时,以社会实践为切入口优化职业道德课教学。
(二)重在社会实践
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要让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去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实践中,让学生担任一定岗位的工作,独挡一面,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三)贯穿教学全过程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在专业课讲授内容中融进职业道德内容,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
1.职业道德课要与其他课程配合,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专业课教师必须熟悉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并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课教师应对学生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渗透。
2.紧密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课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对职业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提高思想认识。
篇4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畜牧兽医专业 教学 中职学生
一、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生产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技术过硬转变为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爱岗、敬业、勤奋等职业道德的素质更是成为企业选人的首要考虑条件。这些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畜牧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到其所在企业的社会形象乃至经济效益。实践与探索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策,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出一支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成因分析
在畜牧兽医行业中,相关生产企业的岗位条件艰苦,对于一直生活在蜜罐里头的“90后”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后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1.有些学生在家娇生惯养,步入社会后不能独立胜任工作,在从事的岗位上,特别是在养殖企业里怕苦、怕累、怕脏,不能吃苦耐劳而被辞退;
2.有些学生自我认识不足,认为所干工作与自己能力不相符,工作付出和工作报酬不对应,受利益驱动频频跳槽,在岗位不能脚踏实地工作;
3.有些学生工作上有失误或任务未完成就想辞工作,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抗挫折能力弱;
4.有些学生对企业、工作等不能快速熟悉了解,对工作相关情况的认知有一些偏差,主动性欠缺,不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
5.有些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与同事的交流方面缺乏技巧。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欠缺、口头表达能力差;
6.有些学生缺乏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给用工单位带来巨大损失。
通过分析畜牧兽医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教育理念落后,由于学校片面追求畜牧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脚踏实地抓德育实效性的工作开展的比较少,一些中职学校把职业道德教育只看作该专业独立的一门课堂活动,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部分人,如品德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责任,没有确立全员育人意识。[1]
二是教学内容单调、陈旧,脱离实际,不合学生“胃口”,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即与畜牧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比较少,导致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目前的职业道德现状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以及畜牧兽医相关职业岗位需要。
三是教学方法滞后,不管是职业道德教育课还是畜牧兽医专业授课主要表现为传统讲授式,搞满堂灌,学生的学习也是理论到理论,课堂沉闷、乏味,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畜牧兽医本行业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四是忽视学生职业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由于近年来畜牧专业中职学生招生门槛低,进来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情况更趋严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失去了自身内在热情与主动,也失去了学生主体职业道德知、情、意、动、行的实践过程,致使职业道德教育难于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能力。[2]
五是教学脱离职业实际,不重视教学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畜牧生产企业中和社会上许多生动的案例,上不了讲台,不能直接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学生走不出校门,缺乏实践参与以及向企业和社会延伸的机会。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僵硬、不变通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教学实效性差。
三、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
畜牧兽医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该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清思路,增强责任,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其中寓职业道德教育于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因材施教。
由于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就各不相同,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根据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特点和需要,精心筹划、巧妙安排,使职业道德教育与本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和科学。[3]
如兽医药理学讲授抗生素时,通过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这一事例,说明偶然性蕴藏着必然性的道理,并通过这一事例的教育,使学生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勇攀畜牧兽医高峰,让他们认识到:要使自己在畜牧兽医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必须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认真负责,脚踏实地,那种好高骛远或者马虎了事的态度,都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2.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前提条件或基本条件,否则即使具备了较高的技能水平,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并渗透在教学案例之中。[4]
如我在《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首先从我国人民膳食的特点和现状出发,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确发展畜牧业关系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事,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认识,破除了鄙视畜牧业的旧观念,激发了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其次,列举河北“三鹿奶粉”事件、河南“瘦肉精”事件对社会的危害、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危害,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学好专业,将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并鼓励他们走致富之路,使之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
3.丰富教学内容,多途径提高职业道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中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除了课堂教育、班会教育、岗位教育这些小范围的、针对性强的教育形式之外,还可以在校园内进行一些大型的德育活动。如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热爱专业等的演讲活动,或听取各行各业的楷模报告会,或邀请从本校毕业后在畜牧行业中有所成就的校友作职场心德的报告等等。
目前学生的在校学习内容比较单一。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根据年级、专业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多创造实践空间,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中体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畜牧兽医人才。也可开展移情训练、角色扮演,培养劳动情感,积累道德体验,增加实践磨砺的广度和力度,进行广泛持久的教育。
4.社会实践,检验学生的职业道德。
社会实践是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巩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基地。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观与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现代化企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踏上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能吃苦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将正确的道德教育落实到实践中,使中职学生能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5.坚持连续性原则,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到顶岗实习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应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学生思想的发展,经历许多阶段,各个阶段又是前后连续的完整过程,对不同阶段的教育要求、内容、方法应有所不同,注意前后衔接。按照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老师共同的努力,不管是普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都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增强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职责,以保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要保证其连续性,必须加强这项工作的计划性,以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老师正确地引导和有步骤的培养。在畜牧兽医教学过程中,畜牧兽医教师应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因材施教;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多途径提高职业道德;坚持连续性原则,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使德育贯穿于智育之中,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畜牧兽医人才!
参考文献:
[1]沈丽侃.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之思考.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01)
[2]温俊歆.中职生职业道德现状成因分析及新途径.魅力中国.2009年(16)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不但可以使高职生的个人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帮助他们以后顺利地走向成才和社会建设之路,而且也能提高社会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就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谈了几点看法。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课程而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并且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滞后,严重制约了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在以往的德育教学中普遍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良好人格的培养关注度不足。虽然近些年,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难以避免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上,没有对隐性课程问题给予太多的关注。这种现状使得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在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即使在一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零星出现,没有得到时间上、人力上的保证。一般最集中的表现在两个阶段:一是一二年级所开设的思想政治公共课中,二是毕业前夕学生落实好工作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前。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观念滞后
教育观念诞生于某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出现不适应、不合理的情况,这就需要在动态的变化中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诞生和变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出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人们逐渐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早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观念受到早期不全面的教育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呈现出落后的一面,很多地方显得不够科学。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
学者杨志君对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精神。曹育南等人对中国文化下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分析,认为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重视榜样的作用,要求言传身教。”[1] “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学生较易掌握课程的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2]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职业道德教育以授受为主,违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本意,而且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影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剧烈冲击。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影视作品中宣扬的扭曲价值观在学校校园内流传,使学生产生不良的精神需求与行为动机,严重毒害学生的心灵。
另外,我国目前,只重学历不重能力的用人观念仍然普遍存在,致使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存在鄙视和偏见。残酷的就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削减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个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衡量标准偏颇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育的看法有失偏颇,认为教育就是知识经验的传递。受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学质量衡量标准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能记住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这种落后不科学的教育衡量标准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投入
高职院校重视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就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认识,学院党委要按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原则,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目标,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并监督检查。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工作的落实和成效作为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学校的每一个工作者都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学校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能发挥育人作用,形成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二)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开发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政治课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其他学科也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项双向活动。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积极性,并在实施中找到结合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由以往的一味灌输、单项施教,改为既坚持正面教育,正确引导,又促进问题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缺乏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内容的渗透。“然而,实践证明: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与各学科、各专业业务是紧密相联的,各门学科或专业课在本学科发展中总是体现了某种道德和职业道德精神。因此,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必须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全过程渗透’意识,并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给予贯彻落实。”[3]
其次,加强实践环节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简单地说,高等职业教育更重视职业教育、实践教育,在实践教育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除了德育课的教学改革、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习环节中的德育强化,环境因素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上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在教育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另外,在校园里设置各种职业环境,开展实习或服务活动,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专业技能表演、优秀专业作品评比等,让学生自己在活动的参加中,在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中、在心灵手巧的技能表演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展示自己美好的职业追求,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罗毅华.高职生的择业观及职业道德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 冯兴利.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内涵分析 现状对策
职业道德指人们将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具有社会思想指导性和启发性。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全社会风气有重大影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涵、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问题、职业道德教育应对策略等进行了论述。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涵分析
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职业发展、受教育者个人情况发展规律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教育活动中灵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综合素质。通过内化,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职业道德在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中不断发展完善。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成为人才的要求。“职业道德教育涉及广泛的内容,向学生传授基本职业道德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在职场中学会处理与人、与工作的关系,如何遵守职场中的规范,如何在工作中尽力创造价值自我成长,而这些都是个人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职业人。职业是人们对社会承担的一定责任和业务,尽管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并非完全来自职业对人的文化素质的规定,高等教育最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活动体现教育价值。专业知识教育需要职业道德教育弥补,技术学习和创新需要职业道德引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有利于促进就业,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律在进一步完善中,更要求从业者遵循诚实守信和公开公平的基本职业道德。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日益受到国家和部分高校的重视。十二届六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大力实施,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取得长足发展。职业院校和师范、医科、军事类学校相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职业道德教育成果不断涌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部分高校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及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开设了“环境伦理学”,清华大学开设了“生态伦理学”[2]。
高校道德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高校重视智育轻德育的现状尚未改变,德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多开设于职业院校,或两三个有此传统的专业如师范、医科、军事等。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专业需要高质量的职业道德教育,而计算机专业、会计专业、心理咨询、食品科学等新兴学科没有职业道德教育课的课程制度安排。高校大多数专业没有构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评价手段需要改进。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请企业人员参与、组织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尝试所占比重较小,没有因为所学专业与生活联系紧密而向实践倾斜。用人单位、实习单位、高校三者之间职业道德教育衔接、互动机制尚不完善,专业课老师、政治老师、辅导员之间的协调渠道不畅通。许多毕业生踏入职场之后感到无所适从,职前和职后教育脱节。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迫切需要一套运转协调、行之有效、社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
三、当代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要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专业课教学在整个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是职业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思想道德融合在课堂中,产生教书育人的整体效应。要在教材内容上进行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
高校和企业结合教学,是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高校与企业可以实现双赢。企业员工可以参与专业课教学,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到高校进行讲座。如很多医科类专业课教师均是医院的专家,政法类院校聘请律师事务所经验丰富的律师,也有一些高校邀请劳动模范和杰出校友来校讲座。这些实践活动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发展。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校训作为灵魂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一些医科、师范类院校的校训,都是对良好职业道德的要求。在各种社团活动中,要注意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要走出独生子女的圈子,平时与人多沟通交流,提高亲和力,促进整个团队和谐统一,个人成就团队,成为将来走向社会的基础[3]。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体,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和各种新媒体技术灵活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宣传。
总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对高校德育工作而言,还存在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科学解决推进这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努力搞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培养人才[4]。
参考文献:
[1]张英杰.浅析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教育与职业,2007(11).
[2]曹B玮.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3:39-41.
篇7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依据调查的结果,其表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内部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不重视或边缘化;二是社会道德大环境的不理想或失范化;三是两者的教育影响力方向不一致,产生相互抵消甚至反相作用。但这些都没有触及该问题的本质,需要继续追问其更深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对“道德人”的假设,这就使得人们在道德判断中缺失了个体的自身利益的维度,从而与社会现实情况相冲突;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是“规范伦理”,这就使得职业道德绝对化,没有涉及冲突情境中的权衡问题,而这些冲突情境在工作中是极为常见的。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应正确对待“经济人”的假设,运用“应用伦理”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选择和权衡,有能力处理工作情境中的道德冲突,使得学校培养的人和社会人的角色一致起来。
职业院校中德育低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职业院校中的德育内容较丰富,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院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社会实际培养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个体的职业道德就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同时也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低。就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来看,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基础教育之后,对职业教育而言,主要在职业院校。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令人担忧,成为企业和行业对其毕业生抱怨最强烈的方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访问,结合调查结果.本文就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展开讨论。
一、“边缘化”和“失范化”的夹击: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表层原因
教育的效果是合力的作用,包括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系统力量。职业道德教育实效问题同样如此,是职业院校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拷问职业道德教育低效时,也必须从这两个部分入手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内部职业道德教育有没有问题?学校外部特别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两者的教育效果是否一致,其合力是增加各自的效果。还是相互抵消或出现负面效果?
(一)“边缘化”:职业道德教育低迤霭熬效的内部原因
笔者对上海市、南京市和温州市的8所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羼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整个职业教育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的“边缘”。事实上,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三是就业指导课程;四是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
(1)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比例较小且内容单一。当我们问及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时。院校的老师就会拿出教学大纲告诉我们有5-6门,甚至7—8门课都进行此类教育,这些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都是政治课,还有少量的人文课程。这一点。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证实,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职业道德。当然,不可否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引领以及人文精神的熏染.但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来看,仅占这些课程的20%左右。一般而言,职业院校仅《思想道德修养》或《职业道德与法律》一门课程。即使在这门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从教材上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不分专业;二是职业道德内容比例较少,从字数上看,仅占1%左右;三是内容以职业道德规则或基本规范为重点;四是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2)专业课程中的技术伦理教育较少出现且容易被压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院校的某些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部分任课教师把技术伦理列入课程计划中,但在访谈中该教师坦诚的表示,这些内容虽然非常重要,需要系统讲授,但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需要教授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多,在课时紧张的时候,有时不得不砍去这一部分。可见。在日常的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很难占有一席之地。
(3)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道德的篇幅偏少且内容偏浅。所有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且有些非常新鲜活泼。但在所有内容中,职业道德教育所占篇幅很小。例如.某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总体为16学时,而职业道德仅占2学时,且这在职业院校是普遍现象。在有限的2学时课程中,教师传授的职业道德多数不涉及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比较浅显、简单。因此,就深度而言,职业道德教育还很不够。
(4)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时有时无。除了正规的教学之外,学生还参与各种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主题班会,在某些班会中会把职业场景中的礼仪教育作为主题来谈。在实习和见习之前,合作单位会就与工作相关的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来学校讲一课。这些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谓零零星星,时有时无,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很难起到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在上述几个环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是:比例小、内容浅、以知识和职业规范的传授为主、容易被压缩。因此,无论从数量、广度还是深度来看,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的倾向。
(二)“失范化”: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外部原因
职业道德教育的低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除了职业院校的影响之外。还有学校外部的影响,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大众传媒、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等。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那些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调整,有些已经瓦解,但是,一些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尚未及时形成和确立。于是在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再加上,当前社会职务犯罪比比皆是,弄虚作假堂而皇之,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到可以用风气来形容。种种见利忘义的行径导致了社会的“失范化”现象。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的道德也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职业道德就难上加难。
(三)“内外脱节”: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系统原因
当然,从上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职业院校所进行的正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互抵触的。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会发现学校中所宣讲的和社会实际情况反差较大,开始的时候会出现不适应.后来渐渐也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从个体的道德发展来看,职业院校所呈现的道德生活情境和社会生活实际是脱节的,而他们对此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由此出现了道德混乱和随大流的情形。这种脱节可以说是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大系统形成合力过程中的一种失败。但对于这种失败。学校和社会双方总是互相埋怨,互存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要见实效实在很难。
二、“道德人”假设和“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深层原因
(一)“道德人”假设: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埋怨社会“失范”和学校——社会环境脱离的现实时,我们有没有考虑到职业院校对人性的假设是否符合社会现实?杜时忠教授指出“传统德育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当代中国来讲,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社会来讲是过时的。不适用的。它对人性的设计,欠缺知性,不属于科学”目,而这种“欠缺知性”的人性假设就是“道德人”。对于“道德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都表达了“人之初性本善”。经过一定的修炼后“人皆可成尧舜”,“重义轻利”,即只讲付出不论回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就是当前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在这样的假设下,学校积极推崇“奉献精神”、“大公无私”“牺牲小我,顾全大家”,总是把不顾家庭、不顾个人健康,全心投入工作有些甚至以身殉职的案例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职场中的“道德人”。这种“道德人”的假设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孔子就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如此类的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但是,这种假设事实上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把职业道德等同于职业规范和工作中的顺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二是学生本能的会产生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上述这样的院校职业道德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只能隐藏这些追求,否定自我,转而“伪善”地服从集体利益,这会导致严重的人格分裂;三是社会人的追名逐利无时无刻不在学生的周围发生,从“道德人”的眼光来看,当然,种种社会现象确实“失范”。于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定会产生冲突、困惑和无所适从,经历了这一切以后,有些人会正确的反省。但更多的人可能会漠视职业道德,我行我素。
可见,职业院校所采用的“道德人”假设,从根本上使得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如果不转变这种人性假设,不正视个体的自身利益。然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话,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难以有所突破。
(二)“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
我们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职业规范教育,那么在知晓了一整套职业规范之后.学生为何仍然“规范”不起来呢?是内容有缺失吗,从教材分析来看,显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所依据的是“规范伦理”,即强调学生知道规范,牢记规范并执行规范。而这些规范是“死”的,是绝对的,是条条框框的,只要遵守就可以了。于是,在教学中,强调“知识”和“规范”的“讲授”和“灌输”.考核中,强调的是对职业规范的“记忆”和“复制”.即使有材料分析题。也不过是虚拟的纸上谈兵而已,并不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任何影响。总体而言,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把职业道德看成一种知识.而非一种实践。
然而。现实的职业情境是极为复杂的。虽然这些职业规范都会遇到,但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只要做出是与非的判断即可.而是多种道德因素错综交织,需要更多的是权衡和选择,而不仅仅是非此即彼的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体验。也没有为这种冲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见,职业院校中“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即使了解了所有的职业规范,考核满分.也难以在错综复杂的职业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三、“经济人”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择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出路
市场经济是一种体现利益关系的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忽视个体利益的“道德人”很难站稳脚跟,而只是大胆地提出“经济人”的假设,并正视这种假设,才能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的种种利益关系。此外,基于道德实践、道德冲突,追求制度伦理和程序伦理的“应用伦理”继承并超越了“规范伦理”的阈限,更适合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在这两个根本性的方面做出变革,职业道德教育才可能取得实效。
(一)正视“经济人”: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
根据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经济人”具有理性和自利两个基本特征,所谓理性是指这种人具备关于其所处环境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完备也是相当丰富透彻的,同时。这种人还被设想为具备一个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以此来获得其偏好尺度上的最佳方案。所谓自利是指经济行为的当事人是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人。当然“经济人”也经历了古典模式到新古典模式向广义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贝加里·贝克尔、詹姆斯.布坎南已经把它拓展到了非商品性领域,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自然职业道德也在其中。
在这种假设下,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一般情况下,进行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时,通常处于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希望用最小的德行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人”并非完全以利益为中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许多不求回报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仍然存在。但这些不是处于常态下.而是处于某些特殊需要和特殊情况。否则的话,人们就会处于天天加班而无法获得津贴的伪道德状态。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自由、平等符合伦理学上的“善”,经济学所承认的人的求利动机的正当行为也可以或应该看成是道德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经济人”假设就比“道德人”假设更贴近社会现实,更容易把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和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
在“经济人”的假设下,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宣扬无私助人的崇高举动、超越纯粹的仁爱之心.更要从学生的常态出发,分析在工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道德事件,并强调此时如何以合乎道德的方式来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如何权衡,然后以最小的德行成本获得最佳的道德效益。另外,由于经济领域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息息相关,可以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纳入到专业课程中。更有利于激境化的思考。
(二)运用“应用伦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实践基础
伦理学中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并不在于对道德作用与地位的体认,而在于道德原则的应用;特别是当出现两难(道德悖论)之时,也就是说在同一事例上发生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形之时,人们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应怎样根据不同的因素与几率进行权衡。这是“应用伦理”的核心观点。一般情况下,当单一道德规则出现的情况下,人们都会按照规则行事,不会出现是否道德的疑问。只有当几种道德规则同时出现,又产生冲突时。人们才会去考虑怎么做是道德的。事实上,职业世界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常常属于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伦理”比“规范伦理”更具有实用价值,成为个体职业道德实践的基础。
如果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运用“应用伦理”,那么其教育教学必然转变原来的知识性、规范性的特点,而是在内容上。注重工作情境中的两难问题,在方法上,采用“实践”和“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在贴近职业现实的情境中,了解、讨论、争辩,从而确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获得一种真实的内心体验,增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提升对道德冲突的处理能力,以便为未来就业和道德的从业做好相关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应用伦理的运用不仅仅是指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包括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运用。在社会道德建设中,需要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经典的、经得起推敲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道德和程序的道德使得这些原则和规则可以应用。合乎道德的制度和程序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从制度上避免社会的失范,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当抵及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了.即“经济人”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用,才可能从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和互相埋怨中脱离出来,真正建构一个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劳动者。
注释:
[1]李刚,高静文.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哲学研究,1997,(3).
[2]许锋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薛飞.“经济人”的德行选择与道德制度建.长白学刊,2001,(1).
[4]甘绍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1-14.
参考文献:
[1]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许锋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朱冬英.从“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高职德育模式的转换.江苏高教,2005,(6).
[4]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篇8
(一)准确定位各个德育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目标”是可操作的,是鉴别职校生道德发展水平的有意义的标准,对课程内容体系衔接起着指导、调控作用。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能力。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设计要从社会用人标准及学习者职业发展要求出发,坚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相结合的原则,以“四元标准”即职业教育学历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行业用人标准和不同德育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为依据,从课程衔接视角准确定位每个学段的学科课程目标,以便体现课程的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制定课程目标,需要着重从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完善课程目标的内容、结构,以便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从课程衔接的视角出发,对每个学段所要达到的道德能力水平进行分析,解构道德能力结构要素,并准确描述道德能力要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以体现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在德育初级阶段,发挥感性思维和经验思维能力,以“规则”的认知为基础,引导和激发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使之了解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形成基本的规范意识和道德品质;在德育的中级阶段,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之学会运用“原则”调节职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理解道德“原则”,将道德原理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培育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在德育的高级阶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目标,发展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使其学会将抽象的道德知识与具体的道德事实结合,增长道德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职业道德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高度统一。服务于德育目的、目标的达成而选择和组织德育内容,能够促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紧密衔接。
(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囊括性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特殊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主要用于约束本职业人员,它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也是个体道德品质的“成熟化”。遵循职业道德的特点以及社会职业化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编制应体现囊括性原则,课程内容应包括公共职业道德教育和有专业、岗位针对性的专业伦理教育。从课程内容衔接角度看,高年级的职业道德教育侧重点是专业伦理教育。由于职业道德在形式上,特别是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方面,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和多样,客观上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个体未来职业生活实际,以增强其道德实践能力。在以目标定位为依据,从目标中的内容、结构要求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突出道德能力培养时,应按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要求,对能力结构各个要素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准确定位。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及未来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德目”,并有机组织德目,从价值结构的“三个维度”不同程度地诠释重要德目,按照螺旋上升式序化课程内容结构,以促进德育目标的达成,彰显职业学校德育务实性特点。加强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不但要促进课程内容衔接,还要以“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为导向,促进认知性德育和活动性德育的有机结合,以多种方法促进课程体系衔接,才能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在现有国家课程体系下分专业开发专业
伦理教育课程促进课程衔接职业道德是依据本职业的业务内容、活动条件、交往范围的要求,使从业者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和多样性特点。职业道德的特点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具有适合行业、职业要求的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便使本专业学生尽早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职业道德知识,形成专业道德能力,养成专业自律精神。当前,我国的德育课程是国家课程,在现有条件下开发专业伦理教育课程,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三方合力推进。从国家层面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积极探索专业伦理理论,以及德育课程开发技术,为不同层面的德育课程开发实践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国家应尽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中高职衔接的管理体制,制定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
二、总结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高等职业院校以为社会和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导的道德素质教育,把学生塑造成有“魂”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两个层次
职业道德教育包括两个层次:职前职业道德教育和职后职业道德继续教育。本文所探讨的是高职院校职前职业道德教育,即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学习和了解职业道德理论、规范,培养职业道德情感、观念和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遵守规章制度,遵循操作规程,不怕吃苦,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但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忽视良好人格的培养,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因而,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放到首位,更多地强调学业水平和应用能力,很少关注学生专业思想、专业信念、职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价,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提高。
其次,一些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与行业结合,落到实处。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涉及很少。不仅如此,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笼统模糊,没有围绕行业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与学生实际脱节,内容漫无边际,存在‘远、大、虚、旧、偏’的弊端。如此,职业道德教育必然盲目随意。
再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甚至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作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为人处世的能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高职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高职学生学制短,职业技能教育任务重、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较大,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任务比普通高校更重。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突出和加强职业道德内容,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一方面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努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把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从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双向交流,将单一的说教模式转变为多种形式和方法,为在学生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校必须以师德和教风建设为切入点,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氛围,提高广大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并以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要在校园范围形成“齐抓共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优良的教风、优质的服务和高效的管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出表率。
第三,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挞歪风方面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能力。使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四,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推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倡导良好学风的养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阳光、空气、土壤,对于搞好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不仅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而且直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发展。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了职业道德教育,也就可以做好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工作,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办公室,编印.湖南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教育强省大方略,2008.
篇10
在当前中职院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了关注,但是反观我国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事实上的重视程度都并不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职业院校教学存在重理论技能轻德育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个岗位对于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求都日渐提高。在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中,教师会更加关注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希望为学生能够获得更为专业的技能在未来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更具备竞争力。因此,教师会更多的关注到对学生教材内容的教学,而不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当教学质量成为考核的标准的时候,教学的倾向性则更加明显了。1.2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明确的教学体系。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如何开展,关于道德品质的问题应当是融合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学生对于事物的一种观点与看法。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中职学生是急迫的,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意义,并且将其作为自身的一种必备素质去培养,是教师必须考虑到的问题。职业道德教育是在教材中很少有专门体现的部分,也是在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中所占的很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职业道德教育也不是在课堂中能够通过讲解来获得的,就像是小时候家长和老师都告诉孩子要尊老爱幼,然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文/杨仙玲在当前中职院校教学中,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职院校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院校教学中一直不被很重视,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调整,全面推进职业道德教育的整体发展。本文即针对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措施等做出进一步思考,以期为日后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启示。
2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院校教学中发展的意义
2.1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是拥有良好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断学习提升的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随著发展要求的变化,职业院校教学也在不断地做出调整,然而长期以来的教育的固有观念限制下,教学中明显的存在着比例不协。调的问题。教师仍然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等。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能够促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走得更远,是提高其自身素质的表现之一。2.2职业道德是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中职院校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成长状态。中职院校学生多数都是从初中升高中的过程中因为成绩的原因而未能升入理想的高中,最终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年龄还普遍偏小,与同年龄段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相比较,他们可能会更早地进入社会,面对着残酷的社会竞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具备一技之长,更要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做个好人。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在当前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推进学生个人素养的完善,为学生未来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明确自身的意义所在,这也是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3中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的策略思考
3.1完善教材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近年来我们不断地强调教育教学改革,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要牢牢把握住改革的大势,融入其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完善与改革,增加其中关于职业道德的教育部分。在中职学习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教材中,量身定制增加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包括一些职业案例添加、匠人精神等都要适当的进行整理与融入。3.2提高教师的素质。在中职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性及对所学知识的热情,才能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也同样适用于教师,每天都坐在办公室与书桌前的职业院校教师也必然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地教育,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关注到的问题。3.3调整教学评价体系。在当前中职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应改革的调整教学评价体系,毕竟学生的个人素质是不能通过一纸试卷考察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终结性考察”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最终实现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在当前中职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设定一定的“诚信档案”,将学生个人的成长进行记录。聘请专门的辅导员,为学生进行辅导,通过课下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中,设定卷面考核与口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原则,考察与考试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在中职院校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个人素质,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样的改革不是学校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而是要通过正规教育部门的调整,全面推进教学体系的转变;寻求到企业的关注与合作,增加学生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机会,全面推进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斌.对职业教育中德育的几点认识[J].职教论坛,2002,19(07):64-65.
[2]董素玲.专业思想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J].高等建筑教育,2003,16(0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