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4-03-20 18:1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篇1

关键词 物联网;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9-0001-01

1 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经验

1.1 美国

美国是物联网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因而其物联网发展的历史也较长,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其物联网发展水平更高。

1)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一经产生就被业界认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经济产业。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呈现低迷状态,为了进一步促进美国经济发展,保证美国经济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政府高度看重物联网产业,把其当作复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为此,在2009年2月,美国政府制定了《经济恢复与再投资法案》,大量投资与物联网有关的产业,如批准推进“智慧地球”中智慧电网和智慧医疗的发展,分别为其投资了110亿美元和190亿美元。

2)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战略产业,要想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就必须具有强大的物联网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联网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升级的作用。美国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企业。美国政府鼓励科技企业参与物联网技术研发,使得一大批美国科技企业参与物联网技术研发,如微软、谷歌、英特尔等;二是科研院校。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拨大量经费用于物联网技术研发。如鼓励美国大学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对进行物联网技术研发的大学实行联邦财政支持等。

3)强化技术应用。美国政府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物联网技术,不仅仅只在传统的商业零售、物流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更是把物联网技术扩展到了汽车行业、运输行业、生物医疗以及电子产业等多个产业和领域中,如思科已经开发出“智能互联建筑”解决方案,为硅谷的美国网域存储技术有限公司节约了15%的能耗等,只有加强技术应用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1.2 欧盟

欧盟作为物联网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验也走在世界前列。

1)制定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潮流。欧盟为了进一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在最近十多年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如1999年,欧盟在里斯本推出“e一Europe”全民信息社会战略计划;2009年2月,欧盟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2009年11月,欧盟了《未来物联网战略》等,这些都是欧盟希望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以此来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潮流。

2)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充足的经费保障,是物联网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欧盟为了赶超美国,确保自身可以引领未来物联网技术发展潮流,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投资物联网发展技术的项目,如欧盟将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RFID纳入欧盟“第七个科技框架计划”(Eu一FP7),从2007年至2013年,计划投入532亿欧元研发经费推动Eu一FP7。又如欧盟将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作为提升欧盟全球竞争力的主要工具,为了加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研发,欧盟在2011―2013年每年新增2亿欧元用于ICT计划研发。

3)制定管理规则,规范物联网发展。物联网的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不管在哪个方面,其发展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规范物联网发展,这样才可以规范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使其可以沿着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方向发展,而且也可以使物联网在一个相对公平、规范的市场中发展。为此,欧盟政府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物联网管理、个人隐私保护、安全性保证、标准化、研究开发、开放和创新、达成共识等10个方面14项计划,从各方面规范物联网的发展。

2 物联网发展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 制定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

不管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本国和地区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和地区的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希望通过政府制定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可以把物联网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2.2 加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现阶段,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为了进一步缩小甚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尤其是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如核心芯片等。因此,一方面我国要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将物联网技术作为核心技术来研发,比如国家科研机构、企业、大学院校等;另一方面,在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要加强标准的制定。现阶段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问题还相当不完善,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是制定物联网标准的四大主导国,我国作为其中之一,必须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只有抢占先机,才能在行业内掌握话语权;最后,我国还要充分认识物联网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加强和鼓励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电网、交通、家居、物流、医疗、军事等领域,加快物联网的产业化进程,加大对物联网产业链机制的研究,逐渐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体系。

2.3 制定管理规则,规范物联网的健康发展

欧盟提出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首次系统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管理设想,这对我国物联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物联网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战略产业,不仅改变了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式,更会改变未来的社会和生活形式。但是物联网的发展仍然蕴藏着诸多的风险,如个人隐私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更会给国家和群众带来种种危害。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应该要借鉴欧盟政府,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的物联网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这样不仅可以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可以保证国家安全和个人的隐私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陶冶.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篇2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起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邵文在《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第三方物流是一种实现供应链物流集成运作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是指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合作伙伴,通过整合和合理分配企业之间的物流功能,根据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需要,把相应的物流业务委托给专门的物流服务企业,由他们完成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物流功能。通过将供应链上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

一、第三方物流的起源及发展趋势

(一)第三方物流的起源

1、起源于运输业(例如航运、公路、铁路、空运)。虽然没有具体数据调查记录,但是第三方物流绝大部分是从运输发展过来的。从国外状况来看,分为航空和陆运两种,快递公司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的TNT、Post Group等;从海运发展而来的Maersk/A.P、Panalpina等。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朝着运输业方向发展,如以陆运为主的企业,有上海交运集团、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

2、起源于仓储企业。仓储和运输环节一样重要。许多提供公共仓储服务的公司也通过功能延伸为客户提供综合物流服务。

3、起源于货运公司。西方有很多是货代企业转型,如Emery、BAX、Circle等。在货代业务的基础之上发展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货代业发展的热点,在我国中外运就是典型。

4、起源于托运人。这种类型基本都为大公司的物流演变来的,他们将物流行业的知识和资源整合起来由第三方公司来提供。在国外,@类公司中最有特点的是IBM物流。目前,中国这类企业也不断增多,并成为物流市场上的亮点,满足托运人从事第三方物流的典型。例如,海尔集团组建的日日顺物流、京东组建的京东自营物流、阿里巴巴成立的菜鸟驿站等。

5、财务和信息咨询服务公司。主要作为建立系统的集成商,为了给客户增加更多的价值,它们主动提供有关电子商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工作。

6、港口码头、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等。这类企业基于终端作业的优势,将业务延伸至运输和配送。目前这类企业的典型代表是PSA(国际港务集团)和CWT(迅通有限公司)。国际港务集团从1997年开始在中国内地投资物流业。

(二)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

1、全球化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也推动了物流服务走向全球化,如同互联网一样,逐渐具备“即时性、高效性、无边界性”。因此,对物流服务公司要求也日渐提高,必须配备较高的全球化网络服务进而实现物流服务的全球化,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2、日渐专业化和综合化。随着物流企业的不断新兴与发展,使得物流市场经济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物流公司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注重物流运作效率,以此满足客户对于货物、包裹等快件的即时性需求,在付出代价过高才能及时送到的地区实行“分包”制,通过与当地物流服务商合作来给予客户综合化服务。从现状来看,物流市场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型服务商,依旧具备较高的专业化与综合化水准,特别是对于辐射范围内的服务提供。随着经济发展与客户需求多样化,物流服务商工作的核心内容会不断侧重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特别是供应链管理方面,而运输方式也将转向高速的航空运输,当然大型或大宗商品运输依旧以航运为主。

3、企业并购与联合。经济全球化态势下,市场变化最大的方面就体现于企业并购,从而打破地区垄断和扩大市场,这也是物流市场未来的发展态势。随着近些年TPL市场中大型企业并购其他地区企业和小型物流服务商的纵横联合,实现市场的迅速扩大。服务区域的增加,将直接使得物流服务商市场的扩大,客源的增加,从而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推动他们的健康发展。以美国为例,近期出现了不少大型企业并购股票互转的联合行为,推动了美国物流服务商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效应。虽然,由于受到以往金融危机和目前经济市场不景气的阻碍,导致并购活动开始逐渐降温,但并购始终都是作为增强企业实力的有效方式。

4、广泛运用社交媒体。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下,人们运用社交媒体的行为也愈加频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宣传企业能够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更好地吸引客户。例如顺丰、圆通、德邦等物流服务巨头,纷纷投入巨额资本研发移动端APP和在各类社交媒体中铺设广告,不仅起到宣传的作用,还能与客户及时沟通,提升客户满意度;另外,还能有效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因为他们选择企业更倾向于影响力大的平台。总之,仅仅运用社交媒体是利大于弊的,虽然目前效应未能达到各大服务商的预计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大数据影响不断扩大,社交媒体的作用也将逐渐凸显。

5、推行绿色物流与信息化物流。推行信息化物流能够起到有效提升物流服务效率、丰富服务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信息化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从而迅速为客户进行服务。传统物流对于车辆的需求较大且使用非常频繁,大量尾气排放和噪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也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拥堵,阻碍了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不少地区和国家逐渐出台了保护环境的法律、政策,从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等方面开始约束物流行业的发展,开始推行信息化的无纸化办公;要求物流服务商使用天然气动力车辆,减少排放尾气的有害性;在有些地区和国家甚至认为物流车辆应该在非高峰时段运行,从而缓解城区拥堵状况;其他固定设备的动力应该转变为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重点强调了对于废弃物的运输和处理,全面打造绿色物流服务。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

(一)行业和市场的变化促进了运营能力的提高。从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来看,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其具有更高的管理和运营能力。在这一点上,基础物流服务商和综合物流服务商均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由于二者重点发展的市场不同,前者更加关注服务链和增值服务的增加,而后者则是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服务的提升中。物流服务在运作过程中对互联网的使用更多,这不仅带动了各个环节速度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服务商的管理和运营能力。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物流服务的智能化进程。随着网络和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物流公司不断对自身的运作方式进行调整,智能化进程加快。首先,移动互联网加速了供应链的改变。在信息流动速度更快、对等程度更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更加扁平化;其次,物流服务商更加注重智能终端的开发和互联网的使用。各类物流APP、服务号等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查询和追踪平台。在这种环境下,整体的运营更加透明、配送更加及时,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升;再次,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够借助互联网的便捷、公开等优势,实现自身服务和品牌的增值;最后,物流服务商将物联网和云计算引入到实际操作中,RFID、条形码等使服务更加便捷,且通过信息的共享和及时导入,物流动态能够被及时追踪。移动互联网的加入改变了物流服务商的运作模式,也将技术带到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使物流服务整体的智能化程度更高。

(三)供应链的变革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对于物流公司而言,供应链始终是影响服务质量和运作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应不断完善供应链,降低运输成本。供应链是一项动态的内容,这就要求公司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适当选择供应链并加以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成本的降低,利润的提高。

(四)寻求更加多元化的物流金融服务。在固有的物流金融模式中,物流公司信贷服务通常采用“货代”或“垫资”的形式。这种模式身存在着很大的金融风险,公司的资金容易出现问题。物流公司在改变运营和服务方式的同时,要积极寻求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例如,将自有仓库转为库外仓库、变静态为动态质押监管等等。对于客户来说,能够获得更多的增值服务,客户体验更好;对公司而言,实现了金融服务模式的转变,利润更高。

(五)注重个性化服务并增加品牌知名度。任何组织在行业中想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需要拥有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在原有的服务理念中,提升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同时,物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要改变原有“服务”的单一理念,转向制造、商贸等领域共同发展。将增值和创新加入到公司发展的目标中,一方面增强与供应链的联动;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的服务吸引客户,增加品牌知名度,提高在行业内的整体竞争力。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建议

(一)应该加强设施建设。目前,交通状况是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大力加强道路、码头、港口、场站的设施建设,形成综合和合理的运输管理体系。

(二)大力加人才培养。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较晚,比较落后。物流方面人才极度缺乏。笔者认为需要大力加强对物流的人才培养,通过培训与考核的方式,培养具有物流方面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

(三)提高物流技术的科技含量。现代化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成为现代物流必要的手段,以前物流企业的老设备必须进行替换升级,以适应现代化物流的需要。

(四)转化经营观念,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现代物流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已不单单是客户物流业务的承包人,更是要求其服务延伸到客户的经营活动中,企业与客户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以及管理方法,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发展壮大。

主要参考文献:

[1]卢志群.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

[2]梁永安,李艳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J].物流科技,2010.12.

篇3

关键词 物联网;苹果产业;制约因素;前景

中图分类号 F49;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32-01

1 物联网及其农业应用

物联网[1-3]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地对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进行采集,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达到识别、管理和控制之目的。

物联网按照网络内数据的流向及处理方式可分为3个层次:传感网络层,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或环境状态的识别;传输网络层,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或者下一代互联网(IPv6),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应用网络层,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包括电脑、手机等终端。其具备3个特征: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 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

物联网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精准农业、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发展物联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将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 物联网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的优势

苹果是中国第一大水果,产量和栽培面积均居全国第一。苹果产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物联网技术在苹果产业上的应用[4],不仅能有效加快苹果这个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更将带动整个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提升苹果产业化水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物联网关键技术搭建一个苹果系统,实现资源整合,形成技术体系并进行应用与推广,可以改变粗放的苹果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引领苹果产业标准化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苹果生产智能化水平、实现苹果在流通过程中的保值增值,从而有效推动苹果的产业化进程。二是提高产业信誉和扩大出口。基于物联网搭建苹果供应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5-6],能提高生态苹果园内部的管理效率,实现苹果全流程可追溯,对提高苹果的品牌建设进而增加苹果附加值、扩大出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三是推进苹果产业转换方式、调变结构。烟台市有近100万劳动力直接从事果品生产,占农村劳动力的1/3,物联网技术在苹果产业的推广与应用,一方面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减少直接田间劳动者的数量;另一方面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园区管理、加工、流通等领域内可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该变化必然带来苹果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推动苹果产业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四是带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区域优势产业,示范带动效应极其明显。选择苹果产业这个关键领域,扶持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物联网技术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力强、效益覆盖面广,不仅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且其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可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3 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中应用的制约因素

一是技术发展不够成熟,是物联网应用的最大阻力[7]。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核心技术缺失问题,由于大量采用国外技术,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在信息安全方面没有保障。比如,传感器芯片作为传感网技术的核心,从技术到制造工艺,我国均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苹果产业物联网涉及作物生产、环境控制、栽培制度、仓储物流以及云端技术等多领域、多环节,技术瓶颈多、难度大,前人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少,这些都成为物联网在苹果产业应用上的阻力。二是行业标准缺失[8],物联网联通“不畅”。物联网是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张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指引。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以闭环应用为主,企业在较为成熟的应用领域各自为战,产业较为分散,该种情况在苹果产业更为突出,由于苹果产业应用物联网的主体多为农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其生产标准多为行业、地区乃至企业标准,同时物联网又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涉及多层次的多个标准,导致各自有独立的硬件接口及通讯协议和软件标准,无法实现联通共享。三是前期投入大,比较收益优势不明显。物联网前期投入比较大,成本不仅有硬件设备的安装以及软件配套的成本,其使用、维护成本也比较高,尤其是前期投入大。同时,苹果等农业产业较之工业或服务业来说,属于弱势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其成本与人工的成本优势体现不明显,相对阻碍了物联网技术在苹果产业上的推广。

4 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应用的内容及应用前景

目前,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应用的发展项目有很多:土壤养分和墒情监测,实现自动化节水灌溉控制管理;生长信息监测,为企业和监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数据;农民可以通过3G手机接入信息数据库中,根据专家开好的科学“处方”,用计算机对灌溉、施肥、温度和湿度等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果品存储运输阶段实时监控,为果品的安全运送和存储保驾护航等。因此,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将极大改变果农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预计随着国家对物联网的重视,国家及各地政府将加强对物联网在政策、资金、试点工程等诸多方面的扶持,2020年之后苹果产业将实现全智能化管理。

5 参考文献

[1] 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2] 李文清,郭宗良.物联网的成长与发展综述[J].网络与信息,2010,24(2):27.

[3] 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37-39.

[4] 古丽萍.备受青睐的物联网及其应用与发展[J].中国无线电,2010(3):25-28.

[5] 旆亮,傅泽田,张领先.基于RFID技术的肉牛养殖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1):40-43.

[6] 隋文,唐晓纯.2008年奥运会畜禽类产品的追溯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8):697-699.

篇4

1物联网的具体剖析

物联网简单来说是能够将物体进行链接的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涉及的设备是各种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而主要的传感设备有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这些设备通过与互联网建立起一个信息传达的交叉式网络来发挥作用,在对物品与网络进行联接时,在物品上提前设定的二维码、电子标签和传感器与接口进行无线的网络相连,这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使物品具有了智能性,也就是在人与物品、物品与物品之间借助于传感设备建立起相互关联的沟通,因而也叫作“传感网”。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起源进行分析则可追溯到1999年,在其起源时期它的定义相对简单,指的是为在智能化的前提下实现对物品的识别和管理而运用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将作用对象与互联网建立起联系。到了20世纪,物联网更是得到了发展性的运用,国际电信联盟就曾经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使其被更多的人知晓。物联网运用的专家对物联网进行整体化的分析,总结出了物联网在工业检测、智能交通和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全方位应用特点,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物联网在未来的发展形式可见一斑,它必将会带来如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席卷风潮,进一步拓展技术运用的市场空间。

2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剖析和工作原理分析

物联网的出现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最主要的技术之一就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一般情况下是由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两部分构成的。电子标签一般附着于被识别的物体之上,由多个主要的模块统一集成于一块芯片之中最终达到与阅读器之间的通信,最要典型的特点是能够识别运动目标、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可控制的距离较远等;而阅读器是则是一种读写装置或者读装置,至于它究竟属于哪一种装置类型是由它所使用的存储器的整体构造和技术运用来决定的。电子标签芯片上的EEP-ROM容量空间范围大,其容量空间从几比特至几万比特之间不等,在技术操作时可以用来储存识别码或者其他的相关数据,而芯片的外部区域上只需要用天线进行连接,以此来完成对人员身份的识别与确认和对物品的标识。在RFID系统中,大多数的阅读器都在限定的范围中进行电磁波的发射,而限定范围的大小是由阅读器的天线尺寸和实际工作频率决定的,同时在电子标签中存在着LC串连谐振电路,它在运行时的频率则等同于阅读器在限定范围内发射的电磁波频率。当电子标签在这个频率范围内经过时,受到电磁波的刺激使得LC谐振电路发生了能够使电容内部产生电荷的共振,并且在电容的另一端联通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就能够直接将电容之中的电荷输送转移到另一个电容中加以保存,当存储的电荷数值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个承受电荷转移的电容就能够转化为电源为其他的电路施加工作电压以达到发射电子标签之中的数据或者对阅读器之中的数据进行接收的目的。阅读器在接收数据是直接面向电子标签,之后通过解码和校验对所接收到的数据有效性进行判断,当交验合格之后借助于无线方式将数据以传送的方式输送到计算网络之中。实际上对RFID技术的具体工作进行原理上的剖析,则较为简单,它是在标签抵达磁场之后由接收解读器发出射频信号,当感应电流获得了充足的能量之后就可以将存储在芯片之中的物品信息进行传送,或者是通过将某一个频率的信号主动发出,由解读器将信息进行解读之后再输送至中心信息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

3物联网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中的当前应用状况

物联网技术被投入到铁路运输领域中进行使用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尤其是其智能化的特点为铁路运输部门和乘客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之处,在客货运输的安全保障系统和服务系统之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为乘客服务的水平。

3.1物联网智能化功能在火车票售票和检票之中的应用

从当前物联网在铁路运输中的实际应用来看,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智能化的应用特点在火车票售票和检票层面一览无余,这就使得对外出行的乘客出于便利的考虑更多的选择铁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铁路运输的乘客量。目前,在铁路运输领域之中使用到的火车票售票和检票方式是RFID电子客票,它与传统的售票方式的不同就在于它的自动化、智能化,它可以根据乘客的实际需要也就是乘客在自动售票机上下达的指令来使乘客直接提取自己想要的火车票,当然乘客输入的车票内容是否有效还可以通过检票定的读写器来进行解读与辨识,从乘客的角度来说为乘客的铁路出行提供了便利,而从铁路运输部门的角度来说则是减少了工作人员办理火车票的烦琐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3.2车辆智能化监控识别系统在铁路运输之中的运用

在铁路众多的工作系统之中,车辆智能化监控识别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机车车身底部识别标签、复示设备、地面自动识别设备、数据集中管理和中央数据库管理,对地面自动识别设备的具体构成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则其中主要有列车探测装置、天线、远程通信设备、防雷设备、读取装置和微波射频装置等,当地面自动识别以其被装置在不同的站点区域之中,就可以通过对过往的铁路列车信息的采集和解读来对传送至信息系统之中的信息进行处理,要采集的信息内容包括过往列车的数量、类型和车次等各种与列车的运行和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车上的信息管理系统就能够实现对列车动态在不同时段中的实时监控和有效跟踪。

3.3物联网技术对铁路行车有效调度的高效管理

鉴于现阶段铁路乘客数量的迅速增长,铁路行车的运行要想实现有效化管理,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合理的调度,而物联网的运用就能够切实的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能够对火车的各节车厢进行统一化的管理,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对铁路行车的速度进行即时的监控并在必要的时候对信号系统实行升级操作。物联网要真正发挥这一层面的作用需要将电子标签的芯片安置于要监控的车厢之中,与此同时还需要在相隔一段距离的铁路两侧安装相对应的读写器,只有将电子标签的芯片和读写器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够对大程度、最高效率的时刻锁定全国范围的铁路运行线路以及它在当时所处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还能够综合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最终测算出火车车辆的行车速度,当火车车辆的行车速度超过了安全范围就可以及时下达有效指令对其速度进行控制,这就有效的提高了火车控制和调度的有效性、健全性。

3.4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铁路运输领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是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出行层面,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领域中的应用有效的确保了货运的高效、安全和稳定,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将传统的铁路运输方式同其他的运输方式相对比,则铁路总是具有各自的优势,但是优势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没有漏洞和缺陷,而一旦这些漏洞和缺陷出现就会对乘客的个人利益和铁路运输部门的切身利益造成双方面的损害。当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铁路运输领域中之后货物在传送到火车上之前就通过物联网技术而进行了达标性的安全检测,车厢管理人员将检测到的信息作为工作信息对比参考,将货物与单据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对,而且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通过铁路运输的货物在运送过程中的位置、移动路线、预计抵达的时间和实际抵达的时间都能够由客户或消费者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查询。

3.5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的客运系统中的应用

读写器是物联网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在铁路系统的所有关键点都设置了读写器,这样可以将车票中的芯片进行有效的识别,将乘客与其特定的车票信息进行核对。另外,除了对已经坐上列车的乘客信息进行核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实现对正在候车的乘客数量进行有效的统计,将正在候车的乘客信息与特定的检票口进行对应,如果候车的乘客进错检票口,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提示提醒乘客到正确的检票口处进行等待。当火车列车开始行驶之后,乘客的相关信息就会由系统进行自动化的传输,输送到下一车站,在抵达下一车站进行到站提醒之后就再次循环以上工作流程,如果乘客在下一站直接下车,系统也能够将乘客下车的信息与系统中的存储信息进行对号并自动写入有效信息。

4物联网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的未来发展探讨

铁路建设事业中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要求提高使得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要求日益提高的信息化水平。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范围广阔并充分体现出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交通运输管理层面更是备受瞩目,现阶段的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还十分有限,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在铁路运输方面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4.1物联网技术在站车信息共享系统中的应用

在现阶段,火车票的售票系统应和计算机网络之间建立起了连通的桥梁,但是在火车列车上的补票还没有形成连通式的工作开展,一直保持着独立开展的状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火车内部所存留的车票与乘客在进入火车之后补的票之间产生脱节,这样就会造成票据的浪费,但是如果物联网技术能够运用到补票环节就能够避免此类浪费的发生。在物联网技术中最适于补票流程的就是RFID技术,RFID技术中超强的网络信息共享功能能够将车站的售票系统与火车内部的补票系统建立网络式的连接,一旦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连接,车站就可以实现对无票上车人员情况的及时掌握,在此基础上根据人员数量对火车内部预留的车票数量进行合理范围内的设定,同时火车内部也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旅途中车座数量的预留情况,以更加高效的、便捷的解决为乘客补票的问题,最高效率的利用火车内部座位和车票,更为铁路运输工作人员在车辆上开展乘客检票提供了方便。

4.2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仓库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通过对每一件物品进行开箱式的检验,从客观角度上而言,工作人员开箱检查会增加仓库中物品受损的风险性,而如果工作人员只是象征性的检查一遍,只是对应一下箱子是否存在而不进行开箱检查就很有可能造成箱子内部的物品被偷盗,而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仓库管理中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在每个箱子上设定电子标签,工作人员就能够直接对电子标签进行信息的传输与网络进行联通并通过网络对箱子中物品的信息进行分析,这种技术应用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仓库中物品的受损或者被盗窃而不自知情况的发生。

4.3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综合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篇5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也是理论界学者探讨的热点。在这空前的技术发展进程中,电子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渗透力和亲和力,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改造传统的各个行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共识。

1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

1.1 居民生活信息化。以前,人们接触网络一般是在自己的工作单位,现在,下班后在家中可以在网上冲浪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了。鉴于此种需求,房产开发商已经提出了智能小区建设的规划,为小区住户提供高质量的宽带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向用户提供一个实用的网络平台。在智能小区中,居民可以利用此平台实现网上购物、视频在线、远程通讯、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电子商务、居家办公、异地间的资源共享等,真正地将居民日常生活所关心的工作学习、家庭保健、家庭娱乐等问题廉价、快速地信息化解决。

1.2 教育信息化。当今,有两种力量决定着时代的命运,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就促成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其出现具有着极强的时代必然性。第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入口;第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互联网起源与教育,当年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四台计算机的数据交换引发了如今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如今,学校对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新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推行,全社会广泛开展的信息教育,加上计算机和网络的高度普及应用势必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3 日常设备信息化。随着人们对生活信息化的渴求,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都或多或少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如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彩电的数字网络功能等等。而日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日常设备中应用发挥到了极点。

汽车工程界专家指出:电子技术的发展已使汽车产品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汽车电子系统由各个电子控制单元(ECU)组成,可以独立操控,同时又能协调到整体运行的最佳状态。举一个安全驾驶方面的例子,出于平稳、安全驾驶的需要,对四个轮子的操控,除了应用大量压力传感器并普遍安装了刹车防抱死装置(ABS)外,许多轿车,包括国产车,已增设了电子动力分配系统(EBD)。ABS+EBD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雨雪天气驾驶时的稳定性。

2 光电技术的发展

光电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技术包括光电检测技术、光电电子技术、光电显示技术、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等等。 转贴于 光电技术涉及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等多种学科领域。这样就催生了软性显示器,软性显示器不但画面精细清晰,色彩炫丽明亮,3D显示以假乱真,还具备像传统的纸一样能弯能折的特性,不用时可以折起放进口袋,需要时如纸一般展开就可以使用于各种场合,让人们的生活工作更快捷轻松。在现今全球能源短缺的情况下,节约能源是我们所面临的大问题,LED 作为一种绿色光源产品,不仅节能、环保、多变换,还具有寿命长、高新尖等特点。近几年随着LED 技术更加成熟,其技术已越来越多的用于工业、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比如LED路灯、LED 电视等。随着现代材料设计、先进制备加工技术的发展,在纳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新一代光电信息新材料,将不断推动光电技术的快步发展,我们将会拥有更加环保与多彩的生活。

3 网络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网络主要是指通信网络,例如电话交换网,电报传真网,移动通信网,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数字数据网等,计算机网络指的是互联网。20 世纪50 到70 年代,中容量微波、载波传输体系、自动交换和卫星通信的应用,实现了全球自动电话交换通信网络;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到现在,实现了数据通信网络、分组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等等,此时是人类历史上网络最快速发展的时期,因特网的发展开创了极大的网络多媒体应用时代,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在人们的认知模式。“不懂,上百度啊。”等等。

篇6

2009年,作为首批国家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城市,南京确立了强化规划引领、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示范、创新模式探索实现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通过三年努力,南京已实施“两化融合”重点项目446个,推动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至88%以上,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ERP)普及率达55%。从宏观层面看,全市初步完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对工业体系、流程和模式再造,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调净,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试点任务,基本实现了把南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软件名城”、两化深度融合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和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两化融合示范城市的目标。2011年12月,南京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通过工信部验收,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南京市出色地完成了目标任务,所取得的各项试验经验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南京信息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童隆俊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工业化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在信息化推进和发展阶段,两化融合对于拥有众多工业化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湖南来说,能够明显提高信息化对于工业化的带动效果。两化融合本质上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但单纯地发展信息产业并不是湖南省开展两化融合重点示范区项目的目的。“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应作为主体,政府则作为推手,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以应用为基础、以考核为手段、以提升为目的,通过落实信息化推进工作责任制、典型示范,组织对口帮扶等方式,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充分调动和发挥电信运营商及相关软件提供商的积极性,继续稳步推进“数字企业”创建活动。确保至2013年全面完成10000家“数字企业”创建目标,实现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阶段性目标。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李球

我认为两化融合会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从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角度来看,就是要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两化融合正在向“深度融合”阶段迈进。两化融合从管理领域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物流采购、节能减排等领域延伸,从信息化单项应用向局部集成应用、全面集成转变,从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延伸,快速走向深度融合阶段。

未来,两化融合的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突出移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理念在企业运营层面的推广和普及,衍生出电子商务、物联网、企业私有云等新兴商业模式。

――徐工集团信息化管理部副部长 张启亮

物联网从概念阶段的萌生到如今的深入应用,均带有两化融合的典型特征。首先,从物联网的起源来看,物联网并不是一个完全新生的产业,而是从传统产业的土壤里萌生出来,而所谓的“传统产业”既涉及工业自动化领域,又涉及信息化领域。其次,就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工程实施来看,每一个项目都可以作为“两化”深度融合最好的示范,因为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是重点,通讯、软件、集成等信息化领域技术是重要支撑,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如同“骨骼”与“肌肉组织”的关系。

篇7

这并非全部,在更高级也更炫的配置中,完全可做到家中从空气、水到地暖,全部为智能控制。空气经过过滤,中央净水,中央地暖,能让房间的“微环境”富含负氧离子(在北京的雾霾天里这简直太难能可贵了),还可以随时调节温度和湿度,并通过软件始终保持在自己感觉最舒服的那一挡。

“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小小表现。”陈骥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的智慧城市才是物联网瞄准的‘靶心’。”

“组合金刚”物联网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起源于欧美,起步几乎与互联网同步,但受制于通汛技术的局限,所以长期以来只在工业领域应用,流入大众生活不过是这几年的事。陈骥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解释:“其实物联网可以看成是个组合的变形金刚,是传感网+移动互联刚,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些物体既可以是小小的手表、钥匙,也可以是汽车、楼房。”

其实,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了,例如RFID(射频识别)在门禁卡、生物识别(指纹等)、感应灯、公交车卡等领域普遍使用,但这些都是独立运用,没有相互支持和远程联网。“而当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相连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从‘感觉’跨入‘感知’的阶段。正是这种与互联网结合的‘物联网’范畴,才是未来智能城市、智慧地球的真正核心依据。并且将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智能化的。”

做“苹果派”,不做“爱迪生派”

这里的“苹果派”当然不是吃的,但对于陈骥和他的团队来说,这个选择依然是“可口”的。

陈骥很欣赏苹果公司的模式,“掌握核心的技术,做架构,像APP Store一样,搭建一个平台,外面有很多人来做APP软件。”相对应的,他把那种事无巨细,都要从无到有面面俱到的公司称为“爱迪生派”公司。“物联网最顶端的商业价值还是做技术,但是你要做到每一样技术和产品都掌握,那可能在达到目标之前就已经埋在土里了,企业要活下来首先要找到安身立命之处,那就是从应用开始——这是整个物联网领域最前端的东西。”

陈骥所带领的中国物联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华夏威盛(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走的是“技术+运营”的路子,“核心技术由自己掌握,产品一部分自己生产,一部分外包。物联网牵扯到软件、硬件、控制系统等等,本身就是条产业链,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制造业。我们不是卖标准产品,而是提供解决方案。”

陈骥和他的团队瞄准的是民生领域——也就是大众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智能家居他们已经在做了,个人客户多是讲求生活品质的SOHO一族,精英阶层,“应用的情况还不错,起到了‘隐形保姆’的作用”。而智能汽车则是另一个重点,“长远看是要实现车和车,车和人,车和路,车和天气之间能互动。”现在他们已经开发了一款车载远程控制系统,“比如我的汽车在海南,一个朋友想借车,我只需要用我的手机客户端发送一个信号,车就可以开动了,而且我可以随时监控车的行驶路径并了解借车者的驾驶习惯,并随时监控燃油、发动机的情况等等。”

做企业要看未来

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陈骥并没有做IT或者工程的技术背景,但在外资企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他,对商业机会的捕捉很是敏感。“做企业是做未来,不是做当下。”在陈骥看来,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3D打印技术等一样,是找到了人和社会的“痛点”,“人有不方便的时候,这些不方便就是机会和市场。”

一个关注能让生活更美好的技术的人必定是热爱生活的,这个天秤座男人喜欢健身、游泳还有唱歌。在一年中,陈骥大概会有一个月时间在国外,他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述他在英国看到的“二维码小镇”,“镇上随处部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二维码,比如一座老教堂,用手机一扫码就知道了全部的建筑信息,还有这座老建筑里发生的故事。”

篇8

关键词: 二维条码;RFID;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卫生监督;

近年来,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以其便捷、实惠的特点正日渐深入居民百姓生活,其水质卫生安全状况也深受百姓关注。为推行在“企业自律、行业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卫生监督科学管理模式下,本文开创性地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与百姓健康密切相关的现制现售水的卫生监督工作中,实现实时监管、及时干预、智能查询、科技引领等目标。

1.目前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卫生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现制现售水这一新型供水形式在上海方兴未艾,由于它的便捷和廉价,逐渐成为市民的饮水新选择,其水质卫生安全也随之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1]。自动售水机大都放置于居民小区门口、主要交通要道口等处,直接陈列在大气中灌装,环境安全没有保障[2]。而目前,

由于现制现售水经营单位卫生法律法规意识淡薄,自身管理能力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的卫生管理质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售水机周围有垃圾桶等污染源、防护门有损坏、部分机器未在“上海市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信息公开”系统平台中、相关信息不符或设置地址重复等[3]。自动售水机的卫生状况和监督管理成为政府和百姓关注的重点[4]。对消费者来说,了解现制现售水卫生质量的唯一途径来自于经营公司和供水站的公示内容[1]。

2.二维条码和RFID联合应用的构建方法

2.1 自主研发了一种现制现售水卫生监督监测信息查询识别装置[5] [6],内含具有唯一标识信息的RFID电子标签和二维条码。

2.2 在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上安装自主研发的“现制现售水卫生监督监测信息查询识别装置”。

2.3 在手持终端内安装同时具备条码识别和射频识别功能的软件,卫生监督员通过手持终端开着日常监管。

2.4 市民群众通过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查看相关信息。

3.联网技术在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卫生监管中的应用:

物联网的关键环节,二维条码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新一代的自动识别技术。二维条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凭借其高密度、大容量、抗磨损等特点,弥补了一维条码的不足,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并且具有制作简单、收集信息速度快、准确率高、信息量大、成本低和条码设备方便易用等优点。RFID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高级形式,具有非接触性、信息容量大、通讯距离长、识读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以及可同时识读多个对象等特点;可以反复修改数据,循环使用标签,应用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本文在兼顾比较二维条码和RFID技术二者在数据存储、应用成本、识读效率、识别使用等方面的特点,通过联合应用二维条码和RFID技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的协调作用。

3.1 RFID

3.1.1 卫生监督员通过手持终端远距离、非接触的方式,快速识别扫描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上的RFID感应器,读取RFID感应器中的识别号信息。

3.1.2 根据RFID识别检索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判断是否存在与识别号相匹配的数据;

3.1.3 信息数据匹配:

3.1.3.1 卫生监督员根据手持终端显示的信息数据,与现场的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的型号、所在地理位置、经营单位名称和卫生许可信息等进行核实,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并根据现场监督检查的实际情况制作监督检查笔录。

3.1.3.2 卫生监督员可以将现场卫生监督监结果,通过手持终端远程上髦寥市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7]――《卫生监督综合应用信息系统》的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信息数据库,形成卫生监督历史监管数据。

3.1.3.3 对现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 则可以生成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责令整改通知书 ,并可远程发送至现制现售水经营单位邮箱,责令经营单位及时进行整改。

3.1.4 信息数据不匹配:

3.1.4.1 手持终端显示错误信息,提示卫生监督员被监督检查的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可能存在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监督检查笔录,还可移送相关职能部门。

3.1.4.2 手持终端无信息数据,则提示发现无证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卫生监督员及时查处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确保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

3.2 二维码

3.2.1 通过手持智能手机扫描现制现售水卫生监督监测信息查询识别装置上的二维条码,对二维条码中加密的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信息数据进行解码后,智能手机则自动链接至 “上海卫生监督”网站,并显示 “上海市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信息公示” [3]网页中该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的信息。

3.2.2 根据智能手机显示信息,可以当场核对被查询的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的地点、经营单位名称以及卫生许可信息、自动售水机名称和型号等信息。

3.2.3 通过智能手机显示信息,查看被查询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的卫生监督历史“水质抽检”、“监督巡查”信息;市民群众可以根据查询结果了解其历史监督、监测结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投币买水。

3.2.4 如果市民群众发现显示信息与现场信息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可以在“水质投诉”,通过智能手机立即进行在线投诉举报;也可拨打卫生监督投诉举报电话,对现制现售水经营单位的存在问题进行投诉举报。

4 分析与讨论

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是保障市民群众健康的基本要求。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还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生活饮用水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制定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接受的准则[8]。目前,市民群众饮用水主要来源于集中式供水(包括管道分质供水)、二次供水、现制现售水。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证后监督检查,改变对企业的日常监管模式,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取缔[3]。而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务公开、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9]。卫生信息化目标必须有正确的定位,它描述的应该是卫生信息化建设能为其利益相关者解决什么问题?能为卫生服务对象带来什么好处?能为卫生服务提供者带来什么好处?能为公共卫生带来什么好处?能为卫生改革带来什么好处?[10]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卫生监督信息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条件和技术支持[9]。

物联网,即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相互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12]。随着物联网感知设备的不断丰富,借助手机、PDA等智能设备可以极大扩展节点获取数据的途径和能力[13]。本文将物联网的关键环节――二维条码和RFID认证识别联合运用于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的监管工作中,可实现卫生监管的科学、精确,有序、高效,公开、互动。

4.1 实时监控、及时查处,确保饮水卫生安全。由于每台自动售水机上安装了现制现售水卫生监督监测信息查询识别装置,其具有唯一标识信息的感应器,所以卫生监督员可以通过手持终端,以远距离、非接触的方式快速识别该自动售水机的型号、卫生许可信息、所在地理位置、经营管理单位等相关有效信息,可以及时发现和查处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确保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

4.2 智能查询、社会参与,提升监管透明度。公众对生活饮用水状况了解的越详细、越真实,就越能提高公众保护生活饮用水的意识[8]。通过现制现售水卫生监督监测信息查询识别装置上的“二维码”,方便市民群众即时、全面地查询、掌握到所在小区自动售水机的历史卫生监管情况、水质检测情况。通过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和跟进辖区内自动售水机的发展和动态[14],提升了监管透明度,也使经营公司对违法行为有所顾忌;市民群众还可通过手机进行网上投诉,有效增强了社会监督的力度。

4.3 即时公示、及时干预,全面提升监管效能。卫生监督员通过手持终端将现场监督检查信息上传至全市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5],链接到“上海市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信息公开”系统平台[3],市民群众就能及时掌握所在小区现制现售水的卫生监督情况;对经营单位存在一些违规行为,卫生监督员当场通过手持终端发送至现制现售水经营管理单位的电子邮箱,责令经营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在现制现售水经营单位整改完成后,卫生监督员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并将复查结果上传、公示,全面提升卫生监督监管效能。

4.4 科技引领、创新转型,开创科学监管新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的信息互换、管理、识别等功能,丰富现有卫生监督的手段,使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更加智能、高效、便民、透明,初步构建了“企业自律、行业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监督管理模式,真正提高嘉定区卫生监督的工作质量、效率和效果,实现从数字卫监向智慧卫监的转变,为建立科学管理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在移动感知中的作用会引起物联网的新变革,人不仅是信息数据的消费者,同样是感知数据的参与者,是物联网移动感知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用者[13]。物联网是今后网络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卫生监督执法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卫生监督人员实现对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信息化、监督监测结果公开化、执法程序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应亮,毛洁,宋伟民.上海市现制现售水卫生学调查结果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2007,24(6):611-613

[2] 姚梅.上海市闸北区现制现售水卫生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2011年,25(120):95-96

[3] 丁克颖,宫志敏,应圣洁,等.上海市F制现售水卫生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4,30(18):2580-2582

[4] 郭嫱,凌志毅,王轶洲,等.2012年上海市黄浦区现制现售水卫生状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4):195-197

[5] 蔡吟花,施逸民,戴小清.一种现制现售水卫生监督监测信息查询识别装置[P].中国专利:0586677.8,2015-12-30

[6] 蔡吟花,施逸民,戴小清.一种现制现售水卫生监督监测信息查询识别装置[P].中国专利:0192516.6,2015-11-18

[7] 刘瑾奕,胡兵,张帆.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进展与展望[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3):238-242

[8] 刘峰,张嘉生,翟苗苗.浅谈我国生活饮用水相关法律法规[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3-7

[9] 苏志.抓住契机 提高认识 全面推进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0,17(4):303-305

[10] 王才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研读[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2):13-16

[11] 张环娥.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 (32):4620-4621

[12] 刘杰.医院手术器械二级溯源系统研究与实现[J].软件,2011,32(11):77-79

篇9

史记》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足,各得其所。”这种古老的交换模式演绎成现代丰富多彩的经济形态,人类的祖先通过集市互相交换各得所需而不需货币的参与。现在如果说到“换货”这个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可能想到的是历史书上原始人类用斧头交换粮食的场景。

历史上的换货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行为层面上,国内真正把换货上升到经济层面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1997年,中国经济滑坡,通货紧缩,企业间三角债现象普遍存在。企业一方面无法回笼销售款采购原材料、扩大再生产,一方面市场疲软导致库存急剧增加。国家统计局当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的库存积压商品高达3.7万亿元。经济学家在传统“以物换物”贸易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换货理论,认为“点对点”的换货很难推行,“点对面”“面对面”是换货的必然选择。据此,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解决库存的最好办法是换货交易,即把这些大规模的库存商品同时放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换货,既解决了企业再生产而无现金的难题,又解决了商品的积压问题。根据这个方案,1997年,国家8个部委联合行动,计划投资56亿元组建大型库存商品调节中心,并以下发红头文件的方式,在全国各省区市分别建立了二级机构及网站。随后,配套的物流配送等设施全面启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清库运动开始了。

但这次换货行动由于互联网不发达、运营成本高,处理库存的机构运作困难,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

而作为勇于挑战和不断创新的中国企业家来说,换货贸易从未停止,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果汁产业大佬汇源,专门成立换货贸易部,用自己的果汁产品换取汽车、冰箱、展示柜、家具电脑等办公用品。

回到当下,2017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和共享经济的腾飞之年,汇源的“独善其身”一定程度上受私心的局限,如何将换货贸易在全国推广成为突破经济困境首要课题。

篇10

同时,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向校企合作模式靠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校企合作模式和物联网应用技术总体起步较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育尚不成熟。

针对国内外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知,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合作模式推广力度及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研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在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需要全面落实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实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1.1国外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推行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随后在1906年推行“工学交替”这一典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来美国安提亚克大学又在1921年全面提出合作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呈现全球发展趋势,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欢迎[2]。

当前形势下,国外主要存在企业访问模式、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双元制”模式以及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四种典型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企业访问模式是指学生借由对相关企业的走访,掌握企业生产及业务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将来的就业机构和岗位。企业访问模式多见于日本,许多职业学校配备有专门的企业信息室和专业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进行企业信息的采集、被访企业的选择、被访企业的联络、企业访问计划的制定、企业现场访问的记录以及访问结果的反馈等各项企业访问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是指通过政府的发动号召,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学校联合举办职业培训学校和机构,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专业技术型人才,该类人才培养模式于1988年在英国城市技术学院开始实施,发展至今已在英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中取得卓越成就。

“双元制”模式是指学生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元之间同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双元制”主要应用于德国、印度等国家,要求学生在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两年,随后在企业实训一年,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经验的双重收获。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工商协会等组织经协商签订契约,约定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此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见于美国,主要有波士顿教育协定和底特律契约两种形式,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经由专业全面的考核制度得以确保。

国外四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对于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言,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我国与国外在政治经济制度、传统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参考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势,取长补短,深入进行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建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

1.2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来说,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改革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末国务院才开始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3]中明确提出进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有订单式、校企联合式、工学交替式、产学合作式以及校企互动式等五种高职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订单式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订单,随后高职院校依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培养,保证培养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达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其中,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以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实际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2、校企联合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的责任承担方和利益共享方,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获得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同时企业获得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实践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4、产学合作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生产过程和接受技术人员的指导,接触并学习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5、校企互动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互动”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企业主动接受学校师生实践、学习的一种职业教育合作模式,借由校企双方主动参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识,保证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得到满足的同时,符合企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不同的院校依据自身发展的传统、优势和需求,都在探索合适的合作模式,有的院校在实践中并不局限于一种合作模式,而是多种合作模式的组合融汇,以期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高职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有待提升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由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步较晚,企业并不愿意全面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技工人才的补充。同时,高职学校由于自身办学水平有限,企业基础服务能力不够,企业和职业学校双赢的合作目标难以实现。

2.2高职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久性有待加强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通常借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包括行业)的综合实情考虑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进行自身和彼此间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强化各参与方的合作意图,确保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过程的规范、合作结果的监督,进而保证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稳定、有序、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关制度建设的保障和约束得不到满足,校企合作体系构建中的非制度因素过多,合作关系十分脆弱,难以承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因为不愿承担太大的代价而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持续有效开展[4]。

2.3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性有待强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对成功实践经验总结推广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仍然没有及时跟进,对于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研究、发展趋势研究、动力机制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新技术专业建设中能否长期合作,合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作中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激励导向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是当前校企合作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才可使校企合作双方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教,使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激励导向机制,可以激发和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衡量校企合作的成效,对校企合作中的各环节进行反馈和改进[5]。

3.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全面发挥,专业建设负责人需要进行企业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的专业分析,根据物联网专业的实践特性要求,在综合考虑感知、传输、网络、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添加专业拓展类课程,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覆盖知识面广、应用产业链长、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要尽可能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尽可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尽可能消除与关联专业之间的障碍,消除与国际物联网技术之间的差距,以此进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6]。

3.3统筹建设人才培养团队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发挥,主要在于人才培养团队的统筹建设,要求相关工作者注重物联网高端人才的引入,构建高技术、高含量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同时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强化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的建设,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配备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实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多元化评价,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效益[7]。

3.4加大实训平台建设力度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发挥,还在于企业实训平台建设力度的加强,确保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的主体地位,深入促进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强化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力度,要求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加大人才实训平台的建设力度,配备优质的培训技能教师以促进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以资金和设备等形式的支持优化学校培训资源的配置,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顺利开展[8]。

3.5全面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物联网新兴产业的不稳定成长性和发展前瞻性,需要普及学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全面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无缝对接,实时监测跟踪新兴产业技术的动态发展信息,建立全面完整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最大效益,最大程度上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