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20 18:1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物联网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广西农业物联网产业应用发展对策分析 国内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 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浅谈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建议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物联网:机遇与挑战 天津滨海新区物联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电子元器件行业在物联网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促进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安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物联网产业的市场特征及发展趋势 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武汉科技金融创新的挑战、机遇与对策建议 广西江海联动发展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后配额时代我国服装业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关于广西农业物联网构建及发展措施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物联网产业发展障碍及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王景敏.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视角的“飞地经济”构建研究―兼论广西钦州市“飞地经济”发展优势[J].东南亚纵横,2011(6):73-76.
[3] 叶甜春.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发展与建设[J].物联网技术,2012,2(12):1-3.
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建设;唐山市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唐山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雄厚,具有反哺农业的基础条件,在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过程中,农业同样面临难得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造唐山现代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工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唐山农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服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特别是在认真贯彻落实唐山市委提出的“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为契机,加快推进唐山市农业市场信息化进程,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信息保障。目前,唐山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全市有18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230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200个龙头企业、50万多个农户、170个合作中介组织和3个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微机联网,能够及时收集和信息。全市农业系统县乡联网率达到100%,乡镇上网率达到100%,农业龙头企业上网普及率达到85%,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率达到60%,农村经济联合组织联网率达到70%,农村经纪人上网率达到80%,种养大户上网率达到50%,村级信息网络联网率达到50%以上。网站网络的沟通,能够及时收集多类农业信息,市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11个大型数据资料库,具有电话语音查询系统、WAP网、触摸式查询平台以及电视上网机顶盒等服务手段,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快捷实用的信息服务。
3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唐山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当前农村信息化工作应该围绕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用信息技术带动农村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开创唐山市“三农”工作新局面。下面,就现阶段推进全市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谈几点建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农业农村特点,立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统筹做好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等重点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3.1强化协调配合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需要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抓好落实,积极配合,协同推进。相关企业也要积极参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尽快形成部门分工协作、中央与地方联动、企业积极响应、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格局。
3.2强化政策配套
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
3.3强化资金支持
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有效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和示范效应。推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领域,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吸引电信运营商对项目基础建设方面的初期投入。
3.4强化京津冀对接
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与京津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引进与对接。在农业物联网、电商平台、大数据等方面的系统建设中,预留京津冀接口,适时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3.5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大本地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建立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商、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等方面专业实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罗守进.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3).
[2]薛亮,方瑜.农业信息化[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3.
篇3
关键词 物联网RFID传感器农业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指物体与物体相连, 它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俗称电子标签),传感器,3G技术和激光扫描器等各类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 实现信息的采集,融合,处理,并通过终端显示,管理和智能化控制等。
1、物联网在现代化农业的应用
1.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食品的监管,物联网给食品监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如给生猪带上RFID的芯片,监控生猪的整个生命过程,从出生、生长到屠宰、销售。尤其是在生猪的生长过程中,可以检测其生长环境和体温等数据,而在生猪屠宰后,消费者可以根据追溯码查询到生猪来源和检疫等信息。
1.2智能化农作物培育控制
通过在大田或者大棚内安装无线传感器和其他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及时掌控周围环境参数,根据参数的变化调节灌溉、保温等系统,确保农作物良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通过采集、分析和控制土壤的湿度、土壤成分、PH值以及空气的温度、湿度、CO2、光照强度等获得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 将信息通过RFID无线控制器传送到3G移动通信网,然后再输送到监管中心处理器,监管中心处理器对不符合的设定数据发出人机界面报警提示,人机界面发送控制指令给监管中心处理器打开阀门或增暖开关,从而适度调节。
1.3科学研究和森林防火应用
物联网除了对农作物的培育和农作物生长信息的监测提供信息外,还对畜牧的养殖进行监测,如对畜牧家禽和水产的生活习性的监测。除此之外,物联网还可以对森林火灾提供警报,并将相关的数据传送至控制中心,从而定位具置,对火灾进行有效控制。
1.4实际应用举例:
1.4.1 黑龙江建立基于物联感知的大田种植土壤、大气参数实时在线测量系统
在大田里插上“检测棒”,形成矩阵,每个检测棒上从底部向上分别安装土壤温度湿度传感器(插入地面部分),电池和太阳能逆变器(露出地表), 空气温度、湿度和光照传感器(比农作物稍高部分)以及太阳能和RFID无线控制器(最顶上部分)。 每个节点将搜集的信息通过3G移动通信网发送到控制中心,这样控制中心就可以监控上百公顷的稻田地。解决方案如下图:
1.4.2 太湖水产养殖监控中心
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鱼米之乡的江浙水产养殖业非常发达,近年来由于水体污染的影响,水质的恶化、蓝藻泛滥、水体缺氧等给养殖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针对传统水质监测方法的不足,如布线困难、难以实现在线实时监测、多点采集不方便等问题,建议架建基于RFID的水产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创造性地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水产养殖的自动化管理体系。该系统以无线传感器模块为数据采集终端,嵌入式Web服务器为数据处理和汇聚中心,提供人机界面,实现多点查询,并利用专家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给出有效的水产养殖的决策方法。
1.3.3苏州基于物联感知的现代养殖
随着养殖物的生长,池塘中的相对密度增大,同时水体残饵、排泄物、水草老叶等腐烂,消耗了大量氧气,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导致氨氮累积增多,PH值下降,极易造成浮头泛池。本项目中的水质监测数据主要为:溶解氧含量,水温及PH值。数据采集模块如下图所示。
水质数据采集模块由RFID标签、天线、太阳能光板、浮板、模拟量输入模块(A/D模块)、传感器以及执行件组成。选择传感器的基本标准是易用、精度高、灵敏度高和价格便宜。基于这个因素,温度传感器使用DALLAS 公司的 DS18B20,其具有耐磨耐碰、体积小、使用方便等特点,适用于各种数字测温和控制领域。pH 传感器使用 PC1R1A 通用型 pH 探头,Pt1000 温度补偿。溶氧传感器使用 OxyMax W COS 61 溶解氧测量探头,其实用性好,维护量小,大量用于养殖水质氧含测量及调节,执行件为气泵,功率为0.75 kW。
物联网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瓶颈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批关键农业感知技术和新的农作物培育问题期待科技突破。二是,物联网在农业发展中朝着微小型、可靠性和成本低的方向发展,但目前物联网所使用的传感器和RFID芯片都是国外产的,价格比较昂贵,开发成本高;再加上国内农业生产基本都是传统作业模式,导致其在农业发展缺少资金方面的支持。三是,农业专用传感器,网络互联技术和智能处理的技术不统一,无参考标准,导致各家各样,开发周期长。
参考文献:
[1] 吴仲城,徐珍玉.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中应用[J]. 中国科技投资. 2010(10);
[2] 尹立莉,胡伟成. 发展物联网产业问题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23);
[3] 文黎明,龙亚兰.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5);
[4] 陈明,王锁柱.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J]. 计算机教育. 2010(12);
[5] 张宁.基于EPC的农业智能信息化应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1) ;
[6] 李一,陈火峰.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思考[J]. 价值工程. 2010(08);
篇4
关键词:熵权法;“互联网+”农业;权重;灰色关联
目前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分散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等阻碍,一时间难以解决。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领域,则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现状的同时,助力农业发展。因此“互联网+”农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互联网+”农业综合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三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三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权重的分析,以及通过对东北三省的实例分析为“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笔者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以往文献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台)X1、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X2(部)、农业机械总动力X3(万千瓦)、农业增加值X(亿元)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X5(万人)作为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运算
(一)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方面主要为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
三、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笔者团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整理出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并根据其数值计算出相应权重。
即在关于“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中,黑龙江省表现最好,辽宁省次之,吉林省表现一般。东北三省在 “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中表现均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短板,其中农业基础最好,农业机械化最高的黑龙江省,在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实力较弱;而网络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吉林省,其农业基础及自动化水平不够发达,制约了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各地区应针对自身短板选择加强自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网络配套设施建设,以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在对“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中,应着重考虑各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互联网+”农业这一概念尚属于新生事物,学界对于其的研究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熵权法这一赋权方式以一种客观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的确定,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简便,另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宋富胜,赵邦宏.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5
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护航转型发展新格局
在“十二五”《建议》转型发展方面,各地传统产业、支柱产业纷纷以高新技术为带动,同时新兴产业在经济比重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例如,杭州“十二五”期间将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并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另外,“十二五”期间,深圳将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率先建设“无线城市”,着力打造“智慧深圳”。
以“菜篮子”稳定市场
现代农业方面,各市普遍把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建设、稳定市场供应作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另外科技农业、特色精品农业、农业风险防范能力建设也是“十二五”期间各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着力点。其中,杭州“十二五”期间将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数字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宁波等地也将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业风险防范能力。
构筑生态屏障 打造生态文明之城
各市在制定《建议》时根据中央和省委精神,结合地区实际,纷纷把努力打造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在武汉的《建议》中,“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大东湖生态水网的构建。深圳在《建议》中首次推出打造“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体系”这一概念,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严格管理基本生态控制线,修复和保育自然生态环境,切实保护森林植被、水源和生态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
打造低碳城市 发展碳交易市场
节能减排、打造低碳环保城市是各市“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因此提倡低碳生活、完善检测体系、发展可再生能源也就成为各地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抓手。济南将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杭州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打造“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深圳更是将发展碳交易市场写入规划《建议》之中。
用“市场”和“特色”做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方面,开放利用地域民俗、传统文化,大力实施产业集聚,鼓励引导非公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各地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济南“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培育泉文化品牌;深圳将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着力打造“设计之都”、“时尚之都”。
扩大社保覆盖面 逐步实现社保账户跨省可接续
做好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工作是“十二五”各地社保工作的基本要求。济南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宁波、厦门等地也将实现“社保账户跨省可接续工作”。
“一体化”开辟城镇化建设新局面
《建议》中“一体化”和“特色城镇”是“十二五”期间各地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例如杭州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厦门的岛内外一体化、深圳大特区的“六个一体化”等。
篇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安全感知;智能处理;应用;发展
中图书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82-02
1 物联网发展的历史沿革
物联网的概念最先是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网络和移动计算机国际会议,当时的翻译是传感网,随着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普及,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世界各国正式确定了物联网这一称号,并将它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输设备,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美国作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大国,在奥巴马上任以来对物联网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随着电子信息业的快速发展,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物联网概念也逐渐得到普及,物联网理念逐渐扩展到全球。截止2012年,全球物联网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一千亿美元,并且增长趋势明显,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年,该值有望达到三千五百亿美元。
对于我国而言,物联网概念的普及和技术的兴起都相对较晚,在2010年物联网才开始进入我国,对于一个陌生的领域,进过两年时间的潜心探索,总体上已经走出了炒作的概念,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向各行业深入,发展模式也有了很大转变,2011年市场规模达到两千亿元,年增长率达到60%,可见物联网做为一门新兴领域,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点
2.1 全面感知
所谓全面的感知它就是运用传感器、二维码和目前还未开发出来的传感器,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才获取物体动态。就目前常用的接入对象有摄像头、传感器、智能卡等等,但是这些工作仍然还没有达到全智能化,还需要人工的配合。总体而言,接入的物理世界还比较有限,而对于未来的物联网接入对象应该是全智能化,能随时随地的采集信息,更为丰富的物理世界信息。
2.2 安全传递
从传感器接收的信息必须安全准确的传递出去,对于现代的物联网通信技术,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凭借目前的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完全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快速传递,使得信息的可获得性更高。而对与物联网而言,其发展的路程还很长,虽然目前通信技术已经领先于物联网,但是距离物联网的信息接入要求显然还有很长一段的距离,还需要继续努力,不能仅局限于当前物联网的要求。
2.3 智能处理
物联网的智能处理是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方便快捷的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真正做到了人与人的沟通和物与物的沟通。强大的物联网技术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目前由于计算机在功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数据处理等,依然还处在提高效率阶段,还没有真正实现数字一体化,特别是在改善人们生产生活方面。
3 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研究
对于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大致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国内的学者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归纳和研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比如刘建新指出物联网早起主要应用的领域有仓储、航空、远距离车辆识别、烟草、邮政、烟酒医药防伪等;黄涛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概括为电力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 交通安全、工业自动化控制、健康监控、精细农业、家居安防、物流管理、污染溯源等十大领域,并且它就精细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交通这四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物联网带来的变革。纵观国内诸多学者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可以上这些领域的应用取得的成果,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学者多是对物联网在部分应用领域应用现状进行泛泛而谈,并没有归纳总结出在物联网技术在这些领域应用中的共性和不同点,没有对这些领域进行详细分类,研究出那些领域实用性最高等问题。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为了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物联网的应用,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指引投资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诸多学者对物联网技术在微观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譬如周晓琼提出了物联网应用领域的细分模型,分别从家庭市场和个人市场、行业市场这三个方面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且归纳总结了在各个维度上应用的特征。张建宁则从物联网的用户类型的角度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细分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分为三个大类:消费市场型、行业应用型、公共管理服务型。具体而言,物联网在我国的应用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智能物流
物流的目标就是快速将产品送达到购买者手中,对于物流信息化而言,其目标就是帮助物流业实现全程跟踪,将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以高质量的保证,正确的数量,优质的质量送到顾客手中,同时还要退顾客退货进行全程跟踪,实现全程成本最小。这些都是传统物流无法做到的,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物流中信息的采集方式,实现对配送各个环节的监控、动态调节,极大的减少了物流成本。一般而言,只能物流领域中物联网的功能可以概况成以下四点,如表1所示。
3.2 智能交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车辆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对道路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中不难发现交通拥堵、车位难找、交通事故越来越多等现象日益频繁,交通问题成了城市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方面,加大对城市交通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实时对各道路交通现状进行监控,建设安全高效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物联网技术在车辆控制、交通监控、运营车辆高度管理、智能收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良好,具体如表2所示。
3.3 环境保护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物种繁多、资源丰富,一直以来将环境保护放在工作的重中之中,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物联网传感器的运用,可以在生物种群研究、生态环境监测、水文监测、土地保持、森林火灾等诸多生态问题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极大了的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和准确度。
3.4 精细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完成十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我国精细农业中,特别是在动植物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远程监控、农副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农产品结构,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发展前景广阔,但是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例如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楚、整体规划还不够科学、核心技术还有待于提高等,为了能够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利用物联网自身优势,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本人认为物联网技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和改进:①加强政府的战略和政策引导。物联网业是一个涉及方面众多的庞大系统,它需要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制定一系列适合其发展的政策和战略,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从而加快我国物联网的快速发展。②探索有效的商业模式。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也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的支撑,科学合理的产业模式是物联网成功的关键。③加强技术开发。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我们应该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开发,比如计算机云技术、无限网络扩容优化等等,减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走出一条时候我国自身特色的道路。④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合作与开放。物联网设计到的方面众多,行业之间的交叉性强,需要各个行业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优效果。⑤重视人才一培养。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物联网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也刚刚起步,还需要大量具有多学科领域和经验风度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势,同时吸收国内外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物联网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天津市;物联网;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DIO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01
2013年,天津市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在农业部、天津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推进下,按照“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开展了顶层设计、技术构建、典型应用、机制保障等一系列试点试验工作。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物联网是推进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快速升级的新举措。
1 农业物联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动力
1.1 正确把握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和特征
农业物联网是一次全新的农业技术变革,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集成示范和高度应用。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农业物联网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理解:狭义的农业物联网是指应用射频识别、传感、网络通信等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涉及的内外部信号进行感知,并与互联网连接,实现农业信息的智能识别和农业生产的高效管理;广义的农业物联网是指在农业大系统中,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信息采集器等各类信息感知设备与技术系统,根据协议授权,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信息互联互通,以实现智能化生产、生活和管理的社会综合体。
农业物联网通过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把农业现代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是它的本来属性,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规模化、集约化是一致的,其重要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机物一体化特征。农业物联网把农业生产内部过程中所需的自然、经济等要素以人机物的形态有机联系起来;也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机、物有机联系起来,将传统的人、机双方交互,转型为人机物三方交互。二是发展理念“三全”化特征,即“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
1.2 农业物联网是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应用优先发展的领域,而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发展农业物联网是推进其他“三化”的关键技术手段。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信息获取、传输与服务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探索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以及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中的应用模式和推进路径,将有效地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1.3 农业物联网是引领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应用,通过感知技术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包括作物信息、农田环境信息、农机作业信息等,为精准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丰富的实时信息,通过全面互联共享可以获得更多的网络服务,提高精细农业科学决策水平和作业实施水平,它将在农业精准生产大显身手。
(1)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农业物联网通过感知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的供给与需求,自动寻求农业生产与市场流通的匹配度,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正在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黄瓜生命感知与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应用全面提升设施黄瓜产量、品质与效益。(2)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工具的专业化、智能化,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发挥效能。通过具有感知和控制功能的智能设备支持,可以使农业环境自动控制、农事操作自动化、动植物需求智能化等,在这方面农业物联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创新基地智能温室全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宁河县农夫、宝坻区德润母猪群养殖场自动饲喂站管理,滨海新区海发珍品和正跃海淡水养殖的自动投饵系统以及通过鱼群浮头识别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应用。(3)有利于推进大田作物各种农事管理的精细化、农事措施的合理化,如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在线远程诊断等。农业传感器可以准确感知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墒情、养分,通过智能运算与分析,提出决策建议,实现各种生产管理的精准化。
2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基本思路是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战略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以“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即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的思路;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树立“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为宗旨,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力争使天津市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为天津市全面发展农业物联网产业积累经验。
具体目标任务是集成示范物联网感知、传输、决策及应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实施农业物联网“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构建1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20个(推广示范200个);建立研究开发、集成示范、应用推广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产学研用创新、农业企业运作、合作组织示范和区域整体推进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物联网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3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自2013年实施以来,遵循“科学规划、重点突破、行业应用、整体提升”原则,紧密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3.1 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与机制创新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工作加强和创建推进机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高效开展。
2013年,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先后6次来津就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进行考察或座谈指导。春兰书记、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东峰副书记和宏江副市长对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给予指导支持,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3年9月,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就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有关司局和天津市有关委局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集成各方资源优势,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各方面都把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领导高度重视的氛围已经形成。
3.2 构建了适合天津特点的农业物联网建设总体框架
在“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思想指导下,编制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实施方案,得到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和有关专家领导的直接指导和肯定。在建设内容上开展“一个平台、三个工程、两个体系”建设,即建设一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应用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3个工程建设;探索符合天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需求的理论体系和标准体系两个体系建设。
3.3 研发了国际先进的天津农业物联网支撑平台
黄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水平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天津市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农业生产、市场流通、农产品加工、农资农机服务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13个,实现了25个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9个基地共17路视频接入。2013年9月24日,农业部组织汪懋华院士等9位专家对平台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平台开发技术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3.4 研究储备了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天津市在农业网联网区试工程实施伊始,就明确了高标准、高起点的工作定位,注重应用技术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大力开展了针对环境、生命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创新,重点中试和熟化动植物环境和生命信息传感器,重点开展了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
3.5 开展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典型示范
区试工程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已有的50多个农业物联网相关试验点或基地进行了充分调研,系统掌握了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基本状况,明确了主要实施内容。建设了10个核心基地,核心试验面积704 hm2,进行了1 262栋节能温室、76.5万m2养殖水面示范应用,涉及设施蔬菜、种羊、种猪、海水鱼、淡水鱼、南美白对虾等种类。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建立了电子生产档案、企业管理、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查询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了农业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开展了千余种名特优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活动,探索了冷链宅配模式、线上线下模式、会员定制模式以及农超对接模式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3.6 加强了标准建设与理论研究
天津市将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地方标准重点编制计划,分步骤制定、完善一系列的天津市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与对策研究”列入2013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计划项目,组织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4个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行业物联网应用规划,正在抓紧制定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物联网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4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重点工作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试验区的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们在平台内容、功能和运行机制上还需不断充实完善,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上还需从人力和资金上加大投入。下一步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4.1 加强核心基地建设,探索应用模式
对已建设的10个核心试验基地应用加强指导服务,同时,按照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实施方案,筛选建设一批新的核心试验基地。加大推动武清区、西青区整体推进模式的建设,扩大农业物联网试验基地和应用点,不断探索天津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
4.2 强化平台应用功能,发挥引领作用
紧紧围绕平台应用建设,在技术上重点完善平台数据接口、在线视频、数据传输和接入接口规范标准;在应用上加快行业子平台应用系统研发进程,开发“农业农村基层基础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天津动物及产品外埠进津道口监管信息系统”、“奶牛良种繁育管理系统”和“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基础数据挖掘”,同时,为企业、基地应用提供定制服务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入驻平台,不断丰富平台内容。在保障上尽快出台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规范平台安全管理机制,保障平台安全畅通,引领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
4.3 建设质量追溯系统,做好支撑服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工作要求,结合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任务,以放心菜追溯系统、放心水产品追溯系统和畜产品外埠进津道口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化管理和信息化追溯系统,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支撑服务。
4.4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产销衔接
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天津市农产品电商平台功能,组织农民专业合作、休闲农业和涉农企业开展网上销售。选择3~5家农产品电商企业进行示范,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会员定制、冷链宅配和农超对接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促进农产品销售。
4.5 加强理论人才建设,促进持续发展
按照总体目标任务,加强农业物联网理论研究,组织编制和修订10个农业物联网标准,逐步完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积极筹建农业物联网应用研发中心,汇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研发技术人才。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完成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三年整体规划任务,推动农业物联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6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应用水平
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信息终端、电视、刊物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宣传和培训,对平台应用、标准编制和基地应用人员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继续做好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工作简报的编发,全面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道亮.农业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余欣荣. 物联网――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M].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6):700-707.
[4] 毛科军,官宏义.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的实践[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28(6):693-699.
[5] 余欣荣 .关于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几点认识[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28(6):679-685.
篇8
关键词:中国农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建设;建议
时空差异演变是现代化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同时推动着智慧农业经济的发展及进步,现代农业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技术,对农业环境进行远程遥控与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视化分析,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意义
1.1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可以更好地抵抗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为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依据,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的进一步协调,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一项需要持续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稳定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不仅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2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经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对开发与种植的农业产品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选择合适品种、匹配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智能灌溉技术、环境及现场可视化监测等方法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高效性,创建农村淘宝+实体店相匹配的电商体系,同时全面打通整个农业生产供应链,紧抓农业生产过程,有效管控农业生产环节,突破现有孤立的农业生产市场营销模式的瓶颈,避免时空差异演变的风险,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开展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推广可追溯的平台监管等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模式改善等一体化建设[3],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品牌,建立中国特色农业生产模式,打造农业产品品牌化生产与经营模式。
2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时空差异演变研究及区域差异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发力度,对于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城镇基础设施得到网络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同样实现了基本的网络覆盖,进一步提高了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网络与数字化条件。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全面配合中,全国开展的农业经济示范工程,引导并且激励农民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同时引入金融企业进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良性稳定发展,网络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销售,从而为实现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仍然需要完善,在农业生产、经营、营销的数据分析及信息的传递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另外,因为农村缺乏网络技术人才,导致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低效应用。
3发展优势
3.1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高
农耕机械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创造了更大效益。信息技术自身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合理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尽管物联网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但很多技术已显现优势,例如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及水平,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而且在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利用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方法实时监控采集农业生产环境要素,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状况,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产量,提升了农业生产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
3.2农业生产资源高效节约
要使农业经济能够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农业生产创新理念,国家制定了通过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战略目标,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绿色发展理念。基于绿色理念,对农业资源的使用及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保护、高效节约用水、耕地轮休耕种等都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实施,为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4]。目前,已建立的农业监测系统、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数据采集系统,都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效果,顺应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3.3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将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应用到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应用到保障农产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中去,这也是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新技术对食品的流通进行追溯,利用标签、条形码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数据传输,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公开化、可视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透明化,提高农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化。
4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其重要的对象之一就是农民,要提高农民的能力,就必须开展目标明确的培训工作,这是保证时空差异下的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差距,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管理能力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就现阶段农民能力的培训工作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手段与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当地实情,局限于对农民群体与返乡的农民进行培训工作,对于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的大学生缺乏培训。
4.2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民的生计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普遍存在一定的兼职其他产业的现象。在对我国不同时空差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培训工作中,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以及经营生产规模不同的农民[5],其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同样存在着不同。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培训工作也基本是将基础性知识作为重点,很少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方案,缺乏科学生产实践性培训,落后地区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模式生产,导致农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时空差异演变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4.3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对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培训发展工作来看,政府部门培训工作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群体缺乏参与的热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题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培训的教师力量也比较弱。此外,针对管理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与实践型培训存在交叉问题,导致二者的区分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进展,不利于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农业经济培训工作的开展,而要促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制定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目前缺乏完善制度,不能积极引导企业、资金、高素质人员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
5发展建议
5.1做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的准确定位
在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做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培训目标的主体。对于农业人才的目标群体做好定位,使用分层过滤的方式,加强对不同农业人才的筛选工作,确定好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培训目标与定位。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立足于全国农业发展现状,完善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群体接受现代化教育,针对不同农民群体,调研其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从而准确把控农民培训目标,提高农民培训效果。
5.2创新农业发展培训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快,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培训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当前农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促使培训内容符合大众需要。其次,需要促进农业生产部门与科研单位相结合,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实际与现状融入全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更新与完善培训内容。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行培训时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农民群体开展不同培训工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现代农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依据农民需要即时培训,真正促进农民能力提升。
5.3完善相关培训机制
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现状,根据现有的职业对农业进行产业与类别的划分,鼓励广大农民群体重视专业性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的跟踪与反馈制度,让每一个农民都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依托现有的教育机构,健全培训师资力量,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培训师资队伍提高自身水平与能力,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6结语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依托时空差异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从传统生产模式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需要科学的谋划,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晨沛,李辉尚,曲春红.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迁特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7):103-114.
[2]胡晨沛,李辉尚,聂凤英.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3):201-211.
[3]尹朝静.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1-14.
[4]姚成胜,朱伟华,黄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4):537-546.
篇9
企业物联网应用和管理分析
1.研发和应用企业物联网核心技术。物联网是一种集成性创新技术,其目标是任何人任何对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广西制糖企业除巩固企业现有信息网络系统之外,要重点研发适合企业物联网建设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技术,结合实际,应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2.建立物联网数据库。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数据库主要包括原料供应、生产、运输、仓储、客户服务和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形成以企业为中心,覆盖食糖产业链的立体物联网管理网络。数据库要保持与各方联系,具备监控、查询、统计、报表和计划功能。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加强企业食糖产业链的实时监控,对食糖供应链进行监督,信息共享,同时加强了对上下游企业和国内外市场的反应能力。
3.物联网技术运用与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分析。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数据库的建立,应在现有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建设企业物联网业务管理平台。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业务管理平台应分为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三个业务部分,而其技术运用由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支持。(1)对监控对象的感知。感知过程是对物理实体的感知和数据获取。物联网的非接触识别信息、远距离读取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保密性好、安全可靠无法伪造等技术特性,决定它能够为建设一套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实时定位系统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通过对食糖产供销相关信息资源的搜集、检测和分析,使整个管理过程精细化、远程化、虚拟化、自动化成为可能。以对供应管理感知为例,广西制糖企业可在甘蔗地和甘蔗物体上设置感知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影响甘蔗生长的相关因素,掌握甘蔗的生长情况和综合环境控制,并转化为信号,实时传输至物联网管理终端,以便公司对原材料甘蔗的生长和收成有全面了解,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2)数据管理网络化。业务管理网络化是实现将感知的信息,通过分析、汇总后,传输至应用层的唯一途径,数据管理网络化必须具有物联网系统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广西制糖企业在食糖生产设备中安置有线或无线的传感设备,对生产白砂糖的整合过程进行监测,对在把甘蔗压榨出来的蔗汁经过亚硫酸法清净、预灰和加热、蔗汁硫熏中和、蔗汁沉降、蔗汁过滤等多道工序收集的数据进行动态或静态综合分析,并将数据反馈数据库和相关管理部门。(3)业务管理的应用。在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中,强调的是数据的综合或整合,并为企业服务。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业务管理的应用在建立在对实体的感知和数据网络化基础之上,满足食糖产品生产和对产品的自动识别、跟踪和查询,满足产品生产信息、监控和管理服务的要求。广西制糖企业应采用EPC对每一个产品进行日常管理、流向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以视频、语音、数据等模式,实现多级、分层、实时以及任意位置的监控与管理。
实现企业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
1.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意识,充分认识物联网的重要性。物联网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提提升农业决策指挥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一,企业物联网的建设,是面对市场竞争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要,是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制糖企业要认识到企业物联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员工、各个部门和各公司的集体智慧和辛勤工作。第二,必须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重组,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配合,整合各方资源,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第三,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广西制糖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争取农业、商务、金融、交通等政府部门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企业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政府立项。
2.夯实技术基础,倡导科技创新。广西制糖企业一是根据企业物联网发展特征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开发,针对甘蔗生产、食糖制造和营销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二是高标准建设企业物联网平台。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给农产品整个产供销各环节提供实时、全面与详尽的电子化信息。三是建立企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现阶段的物联网建设仍未形成社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在国家网络标准化工作基础上.加强对农业物联网感知层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实现关键技术、标准化、应用示范、产业化、商用化的渐进发展道路。广西制糖企业要从自身企业的情况出发,形成生产经营、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的物联网发展机制,争取在物联网的发明专利上有所突破,为物联网标准体系社会化建设做出贡献。
篇10
关键词:蔬菜病虫害;质量安全;行政管理;技术;认知
蔬菜是我国除粮食作物外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总产值已超过粮食作物,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5%,蔬菜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大省之一,据农业部2013年统计,四川省蔬菜播种面积达127.6万hm2,总产量3910.7万t,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居全国第6位和第5位。20世纪70年末伊始,生产结构调整,蔬菜病虫害危害的途径和发生的场所、方式多样化,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总体呈现发生频繁、蔓延迅速,造成育成品种抗病性减弱、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近年来,蔬菜病虫害危害已成为限制四川省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年发生面积几十万公顷,造成的损失上数十亿元,蔬菜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随之引起的产业安全、食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生命安全,乃至于等问题需引起警惕。探究溯源,研究蔬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析、归类,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解决、监管和评估措施,利于“三农”、城市、环境、社会等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1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蔬菜生产目前以集约化与中小户并存的种植格局,主要在行政管理、技术、认知等方面影响着蔬菜病虫害防控与质量安全。在行政管理层面主要存在生产过程控制、施药后监管、新技术、标准与规范推广3方面问题。首先,对蔬菜生产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难以完全控制;其次,施药过后残留的农药包装袋、残留药液、清洗器械液体等随处倾倒,残留于土壤和水流中,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给人畜、环境等造成了严重隐患;最后,每年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范以及科技进步奖等的具体内容,很难免费获取或分散零散,不易获取,有些从网上下载还需收取费用,不利于新技术和标准的推广使用。在技术层面主要存在病虫害的准确诊断、科学用药、精准施药与绿色防控新技术储备较少等3方面问题。首先,蔬菜病虫害种类繁多,目前中国有2000多种,且新病虫害不断涌现,给生产上诊断带来了困难;如2015年8月彭州市丹景山镇大面积发生的莴笋新病害给当地造成了极大损失,当地村民不断到市政府求助和要求解决,彭州市政府现正组织相关科研力量研究解决。其次,由于农药品种多和施药技术复杂,在生产中盲目用药、违禁用药、滥用药时常发生,不仅无法达到预期防治效果,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和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等诸多问题,无法做到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最后,绿色防控新技术的储备不够。“三诱”技术、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防控措施在技术上要求比较复杂和成本较高,且技术储备较为有限,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面积较为有限。在认知层面主要存在安全生产间隔期和绿色防控意识不够。首先,依据不同的药剂施药后间隔特定要求的时间才能采摘果实,而生产中随时施药随时采摘现象常有发生。其次,田间实际应用的全生育期轻简化绿色防控措施比例不高,且绿色防控的意识缺乏。
2解决问题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