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0 18:1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区垃圾分类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

篇1

关键词:垃圾回收;绿色;环保;旅游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13

1西南地区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现状

从近几年的社会报道中可知,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的不到位已经是很多景区广泛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与景区管理体制有关,也与景区的商户和游客有很大关系。对此,笔者通过实地走访、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主要对西南地区的磁器口等十个景区的垃圾回收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1.1景区自身管理对垃圾回收处理现状的影响

景区自身管理对垃圾回收处理现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垃圾桶设置上看,部分景区垃圾桶设置的数量和游客人数不相符,存在间距过大或过小等放置不科学问题;垃圾桶的设计未能兼顾观赏性与实用性,且垃圾桶指示标准模糊。二是清扫制度方面,大多数的景区采用的是一人全班制,清扫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不高,这将降低其工作积极性。三是在宣传、检察力度方面,部分景区在内部有较多的宣传标语,缺少对环境的检查监管。

1.2景区商户对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现状的影响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旅游景点的垃圾更多的来自于景区内的商户而不是游客。尤其是餐饮业和酒店等行业,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庞大且不主动清理。但相关部门却未对这一社会现状引起重视,导致大多数景区对商户疏于管理。

1.3游客对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现状的影响

一般来说游客在景区旅游留下的垃圾主要是食品包装、餐盒、竹签、水瓶和烟头等。游客的素质影响了他们是否会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里。从调查的结果可知,大部分的游客会将垃圾扔到垃圾桶中,但是部分中老年人会因生活习惯等原因不能将垃圾合理的放入垃圾回收处。

2优质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的经验

2.1丽江大研古城景区

在黄金周7天时间里,大研古城共产生了近300吨垃圾,平均每天42吨。但城内基本看不到垃圾成堆的现象。大研古城一天安排三批环卫工人轮班倒,这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压力。对于景区内的商户,集中时间倾倒垃圾,并规定了垃圾存放区域。环卫公司每天出动13辆垃圾清运车,分时段清运垃圾。在垃圾桶的设置上,密度大数量多,随处可见爱护景区环境的标语。

2.2阿坝九寨沟景区

九寨沟景区在全国率先采取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拆除了沟内所有经营场所,实现了游客“沟内游、沟外住”。还实现了景区内污染“零排放”,导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了资源调查,建成了生态监测站。游客中心统一设置购物点,集中管理的方式很好的保护了景区环境。

3关于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的建议

3.1科学设置垃圾桶

权衡景区游客数量与产生的垃圾数量,避免垃圾桶设置过密或过疏,在人流量大的路口多设置垃圾桶。在垃圾桶的设计上,以实用为主,尽可能的兼顾垃圾桶的美观性。垃圾桶上的标示应更详尽,以引导游客分类投掷垃圾。景区的垃圾种类相对单一,可针对景区垃圾类型设计新型垃圾桶,便于景区垃圾的回收处理。

3.2合理安排清扫制度

建立合理的清扫制度,科学安排环卫工人的工作,提高其工作热情。可将景区的门票收入中的一部分作为环卫基金,提高环卫工人的福利待遇。建立志愿者组织,募集志愿者在景区清扫压力过大时,缓解环卫工人工作压力。

3.3加强对商户的管理

对景区内的商户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景区商户的数量和经营场所的面积,要求商户对其经营所产生的垃圾实施清洁包干。设置集中的商业区,便于对景区商户的集中管理。建立商户评估机制,对于不能执行景区要求的商户进行处罚。在环境维护上,发动商户主动参与到景区环境维护工作中来,对于在环境维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商户给予一定的奖励。

3.4建立奖惩机制

建立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机制,对于能很好地维护景区环境,将垃圾自觉扔至指定位置的和能主动捡拾乱扔的垃圾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奖励纪念品或直接进行现金奖励等;对于破坏景区环境的游客进行一定的处罚,如义务捡拾垃圾等。

3.5提高游客环保素质

要想实现旅游垃圾最终处置量最小的目标,就必须从游客这个源头,减少旅游垃圾的产量,这是提高解决景区垃圾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应在景区内多设置关于爱护景区环境的标语,并通过景区门票、户外广告、播放环保视频等方式加强宣传,引起游客的重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素质是最有实施性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篇2

遵义会址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历来受到人们的敬仰。人们在饱览红色文化的同时,因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导致会址一些重要设施及历史文化资料面临威胁。游客在会址内的不良环境行为,给会址景区旅游资源造成损坏,景区环境遭受破坏。游客的不良环境行为使景区环境管理的难度加大,会址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

环境行为的含义

环境行为有广义环境行为和狭义环境行为之分。广义的环境行为是指能够影响生态环境品质或者环境的行为。它可以是积极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如废弃物分级投放等,也称为积极的环境行为或者良性环境行为;也可以是负面的行为,如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等,也称为不当环境行为或者不良环境行为。

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对于环境行为的研究从上世纪70年就开始了。“态度影响行为”的心理学认知在业内已经形成普遍的认识。Ajzen 提出了经典的计划行为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TPB 预测若个人对某行为的态度愈积极、所感受到周遭的规范压力愈大、对该行为所感知到的控制越多,则个人采取该行为的意图便愈强。Hines、Hungerford 和Tomera提出了一个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根据Hines 的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型,游客环境行为的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的行为意向和情境因素。个人的行为意向包括环境行动能力、环境问题知识和游客的个性变量。如经济条件、社会压力等都属于情境因素。

遵义会址游客的环境行为特征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遵义红色旅游者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总计发放220份问卷,回收205份,问卷回收率为93.2%,其中有效问卷185份,收回问卷有效率为90.2%。为了方便统计分析,问卷答项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

针对游客环境行为涉及的题项总共20项。遵义会址游客的环境行为特征具有以下特征:①不当环境行为:游览时曾经抄小路走近道3.21;在景区乱扔过垃圾3.15;曾在树干或匾牌上图画留名等3.16;游玩累了会坐在草地上休息2.94;旅游时会用手去触摸文物2.35。平均分值2.97,得分比较低,说明游客不良环境行为比较严重,景区需要加强环境的管理。②环境行为管理的认知:旅游时会主动配合景区注意事项3.36;我不猎捕、不采摘野生植物,因为那是犯法的3.21;旅游时详细阅读解说牌3.68;我乐意参与景区的解说活动3.26;如果没有景区的行为规范,我会在草地上休息3.61。平均分值3.56,得分较高,说明游客比较认同景区的环境管理,通过对游客环境行为的管理可以改正其不当行为。③良性环境行为:我会捐款给景区管理部门进行环境保护2.26;旅途中我会主动将垃圾分类装入垃圾桶3.35;对于管理较差的景区我会以实际行动呼吁管理者重视环境问题2.91;我会劝导或者制止他人别乱丢垃圾2.83;我会劝导他人不要践踏草地2.65;我会检举旅游中发现的环境破坏行为2.70。平均得分2.75,得分不高,说明游客对良性的环境行为认知度不高。

提升游客环境行为的对策

针对游客的环境行为管理的措施往往被景区管理者忽视,这是景区环境遭受破坏的最主要原因。提升红色旅游者环境行为的具体措施有:

(一)加强景区的日常环境管理

一个景区环境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区的日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对象不仅是游客,还包括当地居民、商贩、导游及景区的内部员工。环境管理的目的是防范和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1、完善景区环境管理的制度

遵义会址景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红色旅游者的环境行为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专项措施。如针对游客不爱护公物的特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指导下,专门制定损坏文物的严厉处罚措施。同时,景区应尽量利用好现有的法规来约束游客的不良环境行为,如损害景区内公共设施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处罚标准进行处罚。还应结合现实的不良环境行为,对先行的管理制度缺遗补漏,完善约束游客不良环境行为的规章制度。

2、严格和公正执法

严格执法不光是指严格的按章执法,也包含执法公平。执法不公和执法随意,会使制度的权威性下降。如执法者不分青红皂白对违章游客进行处罚,只会招致游客的反感,甚至暗地里的报复性破坏行为。景区制定完善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用于规范游客及其他所有人的环境行为。景区还需制定专门的执法程序手册,用于指导执法人员具体的执法操作,执法人员需严格按执法程序进行执法,执法时讲究对策和方法,处罚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二)加强游客的环境教育

单纯用规章条例来约束游客,会使民众产生抵触情绪,达不到环境管理的最终目的。不当环境行为多数源于游客缺乏正确的环境知识,因此,景区对于游客环境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处以重罚。

游客的环境教育是个社会性的问题。加强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知识宣传,可以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资讯和网络等媒介,传播环境公德和环境知识。在旅游目的地景区入口附近,景区门票、门票站、景点宣传手册、游步道路牌等醒目处,均可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

(三)建立环境解说系统

环境解说是景区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形式。环境解说具有直观性、参与性、生动性的特点,这是其他的环境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环境解说是一种新的寓教于乐的环境教育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景区应该重视环境解说系统的重要教育功能,完善解说系统的软硬件建设。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种解说媒介,处处体现环保节约。

篇3

关键词:低碳旅游 低碳意识 低碳措施 旅游舒适度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26-02

丹霞山景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境内,现已开发长老峰游览区、阳元石游览区、翔龙湖游览区及卧龙岗游览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随着低碳旅游业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趋势,低碳旅游舒适度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根据韶关丹霞山风景区问卷调查资料,对丹霞山旅游资源及其舒适度进行分析评价,为游客旅游选择及景区低碳化措施季节性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思路

1.1 调查问卷设计

采取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两种方式获取资料。问卷共设计三部分内容:(1)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舒适度调查;(2)旅游者的低碳旅游行为。在调查景区附近饭店低碳化设施的基础上,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的行为表现;(3)公众对低碳旅游的意愿。主要调查公众学习、实践低碳旅游和进行碳补偿的意愿,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对这3部分既进行一般的频数统计,又采用Likert的5分制法对各指标进行测量,1~5分依次代表“非常反对”、“反对”、“中立”、“同意”和“非常同意”;1~2.4分表“反对”,2.5~3.4分表“中立”,3.5~5分表“赞同”[1]。

1.2 调查区域及调查概况

为了增强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笔者选择了韶关丹霞山景区进行研究。目前丹霞山景区的低碳旅游建设及实施正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情况与国内大多景区类似。为了使调查样本更真实地反映样本总体的实际情况,调查采取了时间分区的方式。正式调查时间于2012年10月26日~ 27日、2013年3月15日~17日、2013年3月31日、2013年4月19日~21日进行,共计9 d,分别于丹霞山景区实施,以散客、团队等不同类型的游客群体为对象,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采取偶遇抽样和定额抽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86份,最终得到有效调查问卷167份,总有效率达到89.78%。调查问卷采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丹霞山低碳旅游舒适度建设的优势

丹霞景区内及其附近共有经营性住宿设施49处,其中以家庭旅馆为主,共36处,占总住宿设施73.4%。从数量和设备来看,硬件设施较好,人均住宿面积也比较大。例如:上网、厨房、洗衣等多种居家用品齐全。从价格上看,为众多的工薪阶层以及家庭旅游、学生旅游、老人旅游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让广大低消费群体在享受旅行的同时,感受到宾至如归。从低碳设施设置上看,厕所浴头、抽水式节水阀的流速适中,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景区现已有注册登记的各类规格的观光游览车约60余辆,大多数为大巴游览车。游览车运行路线由点到点,属于直线运输,运距短;经行路线道路质量好,坡度适中,对减少能耗有重大意义。笔者针对低碳旅游实践推广过程中游客对于景区内交通舒适度进行调查。调查显示,78%的人对游览车运行的往返频率及平稳程度表示满意,只有17%的人表示一般,还有5%的人表示不满意,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从调查数据显示景区为游客提供的交通服务水平较高。

主要的景区现有四条步行绿道分别为:外山门―瑶塘村步行绿道、沿江休闲步道、卧龙岗森林步道、宝塔峰森林步道。四处步道均使用贴合景区和谐度的木板作为建筑材料,平均宽度1 m,平均坡度14°,非常适宜游客步行游览丹霞。除外山门―瑶塘村步行绿道外,其余三条步道的分类垃圾桶分布合理,据测算步道中垃圾桶的设置为每450m/个。笔者针对游客对于景区内步行绿道舒适度进行调查。调查显示,82%的人对分类垃圾桶设置频度表示满意,只有15%的人表示一般,还有3%的人表示不满意。从调查数据显示,景区为游客提供的步行绿道服务水平较高。

3 丹霞山低碳旅游舒适度建设的不足

首先,丹霞景区内及附近的住宿以家庭旅馆为主,由于缺少统一的规格制度设置,致使旅馆内的环境设置存在梯度差异,从而使游客存在心理对比性,影响游客游览的心情,降低了旅游心理舒适度。如断石村红豆兰庭家庭旅馆增置多处绿色植物,将整个住宿环境衬托得温馨自然;断石村回驿青旅、有间客栈等家庭旅馆增置书架台,为游客休憩时提供低碳消遣方式。其次,丹霞景区内及附近的家庭旅馆的热水器主要使用太阳能,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时即可满足游客需求。但冬季时则出现供热不足的状况,影响游客对住宿舒适度的需求。

景区交通低碳旅游舒适度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停车场设置和方面。首先,景区现有四处允许外来车辆停放的停车场,分别为外山门停车场、瑶塘村生态停车场、长老峰老山门停车场,其中长老峰老山门停车场只允许停放大型旅行大巴及景区游览车。非假日期间各个停车场的车辆停放较为整齐,但到了节假日期间景区内外的四个大型停车场因景区工作人员未准确标示停车位而出现乱停放现象,从而导致车辆堵塞,大大降低了游客停车效率,影响景区景观整体性。笔者针对自驾游游客对于景区内停车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显示,29%的人对停车场车位设置表示满意,57%的人表示不满意,14%的人表示一般。从调查数据显示,景区为自驾游游客提供的泊车服务水平偏低。其次,景区内交通道路为双向两车道,由于景区未限制车辆进入,一旦到旅游高峰期,车辆行进迟缓,影响景区空气质量的同时降低游客的旅游舒适度。

景区内的步行绿道未进行大规模推广,仅通过标示牌指示,致使步行绿道游客通过率不同,其中外山门―瑶塘村步行绿道通过率最低,据估算仅有9%的游客步行游览。

公众对低碳的认知在整个低碳推广中尤为重要,但是大多数低碳旅游活动的开展仅仅浮于表面。研究小组针对低碳旅游实践推广过程中丹霞山景区周边居民及游客的认知进行调查。调查显示,78%的人对低碳旅游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有17%的人非常了解,还有5%的人一点儿也不了解,同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低碳旅游是有必要的,在调查中发现90%的人觉得是必要的,有5%的人认为低碳旅游没必要,还有5%的人觉得无所谓。住酒店时同意“对一次性用品收费”占47%;赞同“同一客人连日入住不每天更换床单”和“不使用酒店一次性用品占76%;“淋浴时间不超过15 min占34%。从这些调查数据显示景区周边居民低碳意识偏低,而多数旅游者愿意配合低碳旅游行为。

4 丹霞景区低碳舒适度保障措施

低碳旅游是依据低碳经济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本文从景区基础服务设施、旅游企业及旅游活动等多个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等各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旅游者舒适度需求的同时实现景区低碳化建设。

4.1 低碳旅游饭店的构建

景区旅游是一种服务消费产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旅游舒适度与低碳双方并重考虑,这涉及到服务的各个方面。丹霞山景区客流量存在明显的淡、旺季,旺季主要集中在春节、“五一”和“十一”等国家规定的假日,旅游潜力已趋于饱和,而淡季则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景区旅游舒适度的提高对游客量的增长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建议依据客流量的不同,景区低碳建设实施不同的服务措施。

4.1.1 旅游住宿的低碳经营

低碳化的住宿消费方式,必须建立在住宿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旅游住宿的低碳经营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1)饭店内住宿部门应逐步取消“一次性六小件”(一次性牙刷、牙膏、香皂、浴液、拖鞋、梳子)的提供,如若游客有需求可采取另收费的方式。

(2)家庭型、经济型旅馆的建筑设施可进行低碳节能改造,增加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照明;此外,可进行空气能热水机推广使用,既保证旅游淡季时游客的舒适度得到满足的同时,实现住宿低碳化;走廊等通道使用声控或光控照明,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源浪费。

(3)新建的旅馆,要采用低碳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如:充分利用太阳光和自然方向、追求住宿景观与植物多样性的和谐、建筑材料的当地化、无毒化以及减少墙体多余的外装饰,倡导“减量、循环、重复使用”的原则。

(4)在细节经营方面:根据客流量及当地四季不同气温状况,应把空调控制在适宜的温度,并在门口增加塑胶门帘的设置,减少冷气外漏情况;针对多日住宿的游客,应与客人商量,尽量的降低物品的更换概率等。

4.1.2 旅游饮食的低碳经营

在旅游供应链中,饮食是最重要的一环。旅游饮食的低碳经营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在餐饮材料的采购方面,尽量提供当地时令菜,少提供反季节菜肴,选购加工工序较少的食材[2]。

(2)在烹饪节能降耗方面,因当地使用绿色能源的饭店数目为零,建议引进低碳化设备,如:太阳能、风能和沼气等作为烹饪能源。

(3)发展“农家乐”这一旅游休闲形式。既是对当地特色食材进行挖掘,如走地鸡,农家腊味、锦江河鲜等,又能将厨余垃圾进行收集,送到养殖场作为饲料或利用新技术转化为植物肥力使用。

(4)在餐饮服务方面,服务人员应主动提醒客人请勿过量点餐及剩余菜肴打包服务,外带餐饮包装应使用可循环使用的餐具;针对当地服务人员低碳意识不高的现状,应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低碳知识的培训教育,动员全体员工参与低碳建设。

4.2 景区基础服务设施

4.2.1 交通低碳措施的推行

景区交通管理是景区发展的基础,是景区低碳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的可进入性、通达性、旅游路线的设计、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的使用和管理、道路质量的优劣,对客源吸引、旅游体验、旅游形象的塑造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丹霞山景区游览的游客通常把车辆统一停在断石村村内停车场,以徒步的形式可以通往阳元山风景区;搭乘景区公交车或电瓶车通往长老峰、卧龙岗风景区。结合丹霞山景区各景点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以及交通现状,现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1)景区内公交车可改造为混合动力车,达到减排的效果。

(2)针对各个季度的旅客量的多少,有计划地限制私家车进入景区景点。

(3)停车场附近设置自行车停放租借站点,开辟观景游步道、自行车游览区。

在景区路线规划设计中,结合实际构建步行、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旅游专线。

4.2.2 景区低碳旅游服务细节性的构建

丹霞山景区既要逐步实现低碳建设,又要使游客的旅游舒适度得以满足,应在景区细节处设置人性化的低碳旅游吸引物。结合景区现状,现提出以下建议。

(1)景区内的导游图、景物介绍牌、景区标识牌可采用与丹霞山景区相适的褚红色石材、木材,不提倡采用城市化的外来材料,如磨光大理石。

(2)目前景区的导游图、景物介绍牌仅介绍游览路线、景物特点,建议增加对低碳旅游线路碳足迹值及低碳旅游相关描述的内容,使游客在游玩中了解并支持低碳。

(3)景区内垃圾桶应分布、摆放得更加人性化、对垃圾箱进行环保分类,并注明垃圾的具体名称或图案。

(4)景区内的工作人员、游客应随身携带一个塑料袋,以随时捡拾地上的废弃物,随时随地保持景区的环境卫生。

4.3 旅游者的低碳意识与行为

旅游者是低碳旅游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对旅游活动中的行为产生影响,旅游者应有低碳意识的自觉性,并贯穿在整个低碳环保过程中。如:因丹霞山景区各景点较为集中,游客除搭乘公交外还可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以减少景区内交通的碳排放进入景区;制定合理旅游计划,自带必备生活物品,在食宿中应拒绝一次性制品等。

4.4 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方式

要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单一旅游企业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多个旅游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旅游企业应改革传统的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尽量尝试将低碳旅游供应链、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等理念运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去。

(1)教育培训。

景区的旅游企业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集中进行低碳环保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员工节能减排的理念教育,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同时,旅游企业可设立对员工关于低碳工作进展的奖励机制,根据其对饭店低碳作出的贡献进行适当的奖励,营造支持低碳的良好氛围。

(2)产品推广。

旅游企业应为景区环境保护承担企业责任,积极研发低碳新技术,推广新能源产品;此外,对于旅游特产,尽量避免过度包装,多采用当地有纪念价值的低碳产品。

(3)建立信息交流机制。

建立一个可与各地旅游景点交流的平台,探讨最大程度的提升低碳化水平的方式;可参考国内外低碳景区的成功事例如台湾坪林[3],建立合作平台,共享先进的技术和低碳管理模式;设计低碳标识,对符合低碳标准的交通设施、饭店、旅游产品等进行标识,鼓励旅游企业进行低碳改革。

4.5 政府的支持

政策是经济实施的基本保障,政府对景区低碳的政策影响景区低碳化的程度。从政策上看,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低碳旅游有关的政策,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此外,政府部门可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一个低碳参考标准。从资金支持上看,政府可设立专门的低碳基金组织,对景区内饭店的低碳发展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或资金补助,建立补偿机制。此外,政府可拨相应款项支持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低碳旅游产品的推广以及加快环保旅游企业的创建。

参考文献

[1] Cevat Tosun.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231-253.

篇4

一、工作机构

“八进”工作总指挥、。

1、进机关工作小组:组长:,成员:。

2、进学校工作小组:组长:,成员:。

3、进企业工作小组:组长:,成员:。

4、进学校工作小组:组长:,成员:。

5、进社区工作小组:组长:,成员:。

6、进家庭工作小组:组长:,成员:。

7、进农村工作小组:组长:,成员:。

8、进景区工作小组:组长:,成员:。

8、进商场工作小组:组长:,成员:。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八进”活动,达到规范、整洁、和谐的城乡环境。

通过“进机关”活动,进一步美化机关环境,改善机关环境面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行政效能,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通过“进企业”活动,使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环境整洁优美,节能减排达标,劳动关系和谐的文明企业;通过“进学校”活动,使校园脏、乱、差现象达到全面治理,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师生文明、育人环境和谐优美;通过“进社区”活动,彻底解决“五乱”现象,使社区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通过“进家庭”活动,达到“居家清洁、物品整齐、环境舒适、身心健康,共同实现家庭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进村社”活动,达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较大进展,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通过“进景区”活动,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旅游景区环境,推进旅游开发;通过“进商场”活动,提高商场(店)环保意识,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三、工作职责

进机关工作小组职责: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督促、指导、检查落实。

进企业工作小组职责:督促、指导全镇企业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活动,加强技改,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处理,节能减排。

进学校工作小组职责:治理校园脏乱差;治理食堂餐厅、宿舍环境卫生;治理校园环境秩序;治理校园安全隐患;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进社区工作小组职责:动员社区居民、单位做到“门前三包”(秩序、绿化、卫生),“院内四自”(自搞环境卫生、自建环卫设施、自育花草树木、自管单位秩序),搞好社区道路、小巷、居民集中居住区卫生死角的保洁管理,规范车辆停放、物业管理,搞好卫生家庭、文明卫生社区创建,改变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高空抛物等陋习,开展垃圾分类、营造社区家庭共树文明新风。

进家庭工作小组职责:组织妇女开展家庭环境卫生大扫除突击活动,彻底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清理楼道、走廊、院落的垃圾、边沟污泥等。

进村社工作小组职责:发展沼气,推广清洁能源;推广秸杆还田和综合利用,禁止焚烧秸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对环境的污染;开展农村灭鼠、防治外来有害生物、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科学发展畜牧业,治理畜禽粪便污染;指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生产、生活废弃物污染。

进景区工作小组职责:广泛开展城乡环境进景区宣传教育活动。

进商场工作小组职责:加强宣传、强化监督、搞好服务。

四、工作措施

篇5

关键词:低碳旅游业 湖北 对策 试点区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62-02

一、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模式。

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这是因为:首先,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总的来看具备碳排放较少的优势。旅游业占用的资源很多可以永续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少的突出优势。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会促进环境的改善,这就有助于承担我们的碳责任,减少碳债务。通过旅游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其次,旅游行业也需要降低碳排放。在旅游业的行、游、住、食、娱、购的几个方面都存在过多的碳排放。这也意味着,旅游业有很大的减碳潜力。

二、湖北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快速发展的湖北旅游业,必然导致过多的碳排放。湖北旅游业存在减低碳排放的必要性,主要反映在:

1.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而且许多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造成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

2.旅游企业经营方面。随着湖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碳的排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在:第一,旅游交通中,自驾游的方式带来更多的碳排放。在这几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汽车也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里,湖北省有车族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驾车出游。第二,旅游住宿中。旅游住宿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生产经营者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例如,宾馆饭店为客人提供的六种常见的一次性用品,包括牙膏、牙刷、拖鞋、沐浴液、洗头液、梳子等通称“六小件”,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要耗费大量能源,也就是要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三,旅游餐饮中。现在的旅游餐饮业中,生产经营者为追求最大的利益,在饮食结构中肉食多,素食较少,因而碳排放多。第四,旅游娱乐业中。随着湖北省旅游的快速发展,一些成本低廉获利丰厚的娱乐项目已在湖北省形成一哄而起之势。例如一些游乐场所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来运行。第五,购物或者纪念品生产中。一些零售业中产品的销售,厂商为求吸引顾客眼球,在土特产、纪念品的包装上使用难以降解的材料,在浪费资源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

3.游客方面。由于湖北省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长江三峡、黄鹤楼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原始森林神农架景区,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

三、湖北旅游业低碳化发展一般性对策

为了进一步发展湖北省的低碳旅游,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

尽管低碳经济对湖北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很多人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在旅游中降低碳的排放。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宣传工作。

1.政府要制定宣传措施。省政府应该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出台相关政策,使低碳经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重视。

2.旅游企业应明确宣传的责任。旅游企业应加大关于低碳旅游的宣传,开发低碳旅游产品,让低碳旅游在普通游客中盛行。

3.大众媒体要尽宣传的义务。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使公众了解和认识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增加环保心理,强化他们的低碳意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旅游。

4.旅游者也要参与到宣传的过程中来。旅游者是旅游全过程的参与主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他们对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的理解和实践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每个旅游者认识到低碳生活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并积极实践,在旅游过程中自觉行动起来,影响并带动他人,才能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二)引导企业建立低碳运营模式

1.创建绿色旅游饭店,推行低碳消费。在饭店规划设计上,突出绿色低碳理念,采用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和绿色环保材料、节能新技术;在施工装修过程中,要抓好施工节能管理,节约原材料,科学合理编排施工流程,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已建成的旅游星级饭店,要开展节水、节电、节气工作,同时减少污染、减少资源消耗,把绿色理念融入饭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制定节能减排指标,创建绿色旅游饭店。

2.创建低碳景区。景区是游客的目的地。在景区的规划设计上,要保护为先,提倡原生态,不做过度开发;景区设施上不追求奢华,提倡简便、实用、安全、满足消费功能;在施工上崇尚节约、不浪费,选用环保、节能、耐用建材;在景区标识上提倡简单明了,树立低碳消费标识牌;在交通上推行电瓶车、自行车,提倡步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的交通工具;在景区监管上推行数字化,运用低碳高科技,集视频监控、电子防控、高效应急处理于一体,降低景区管理的碳排放量。通过这些措施的推行,来打造低碳景区。

3.创建低碳旅行社。旅行社推出低碳旅游产品,减少高端豪华旅游产品。提倡组织专列、编排直达线路,减少中转。在旅游行程中,导游要引导游客尽量不使用酒店一次性易耗品和一次性餐具,减少随身携带物品量,减少使用空调,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产品,垃圾作分类堆放。

4.倡导低碳交通方式。首先,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从三个方面减碳,包括技术性减碳,结构性减碳,制度性减碳,消费者减碳。技术性减碳,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结构性减碳主要是加强网络的建设,大力发展水运,并且与公路连接成网,来提高运输效率;制度性减碳主要是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上下工夫,比如说制定了道路运营车辆燃油消耗的限制标准。其次,鼓励游客出行减碳,引导游客理性选择出行方式,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自驾车旅游等。

(三)加强省际间和国际间技术合作,共同推进相关产业低碳化发展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湖北省旅游业相关产业众多,旅游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要注重相关产业的低碳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奉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旅游管理必须和国际现代化管理接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低碳管理模式,采用连锁管理模式,实现各个环节持续管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湖北省旅游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四、选择神农架建立“低碳旅游”试点区的建议

湖北发展低碳旅游,可以先确立一个景区做试点。建议选择神农架景区。这是基于神农架的旅游地位提出来的。湖北以“一江两山”(长江,武当山、神农架)为主的自然风光,神农架是其中的主角,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目前,神农架林区正处在腾飞前的准备期,神农架的生态保护功能逐步显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走上正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服务环境逐步改善。

在湖北省选择神农架景区作为低碳试点示范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食的低碳模式。在神农架景区为客人准备“五低”(低热量、低脂肪、低动物蛋白、低盐、低糖)和“两高”(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食物,这种饮食方式真正体现了低碳的特色。(2)住的低碳模式。神农架低碳开发可以借鉴九寨沟的模式,在离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较远的地方建设度假中心,采取集中住宿、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方式,既能使游客更好地体验神农架的美丽风景,又能将游客对神农架自然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保护当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3)行的低碳模式。在神农架景区限制自驾车通行,沿岸修建旅游专用通道,开通以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绿色观光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鼓励和提供低碳旅游交通方式,比如徒步游、骑自行车游等。(4)游的低碳模式。实施“限量旅游”管理,把每日进景区游客限制在一定人数以内,减少对旅游景点的破坏。开发新的低碳旅游项目,比如岩洞探险、民族风情、宗教活动旅游等。(5)购物的低碳模式。旅游购物涉及到纪念品的生产和消费。第一,从纪念品的提供来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利用神农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游客提供神农架当地的土特产、动植物标本等。减少运输环节。第二,从纪念品的生产过程来看,提倡并扶持手工制作、减少机器生产从而降低能耗。第三,从原料来看,鼓励废物再利用和旧物利用。旅游地居民生活过程中,有很多就地取材的生活家具或生活用品,具有地方特色,经加工处理,可变成灵巧、便携、精美的旅游商品,供游客自由选购。第四,从管理上来看,对于不符合碳排放标准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依法予以取缔,对于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较大的地方旅游商品,应积极组织技术攻关,降低该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3]高春艳.创建循环经济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中国环境管理,2004,(4).

[4]姬振海.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5]万先进,吴南.湖北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7,(1).

篇6

【关键词】 旅游活动 外部性 内化 非正式制度

一、旅游活动中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常见概念,它最早由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是这样给外部性下定义的:“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外部性是由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对等所造成的,个人付出的成本小于其收益,额外的成本要由社会承担。外部性概念的运用十分广泛,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活动中的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旅游活动带给社会的额外收益,如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增加了当地就业、提高了旅游地的知名度等等。负外部性是旅游活动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其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来自供给方,即开发者;二是来自需求方,即游客;三是来自东道居民。因此,旅游活动中的负外部性给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大,本文也将重点讨论负外部性。

关于如何将负外部性内化的问题,众多学者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学者们提出的种种解决外部性的措施中,重点都放在对旅游企业征税、重新配置产权、加强政府的法律法规干预等正式制度上,而相关的社会措施,也就是非正式制度虽然也有提到,但只是被放在次要地位,至于措施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方式更是少有研究。因此,本文将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来分析非正式制度在旅游活动中的外部性内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旅游活动中的制度分析

1、旅游活动中制度的功能

在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制度无处不在。所谓制度,是指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在旅游业中,正是因为制度的存在,旅游活动才能有序开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给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提供激励与约束,而这一功能的实现要通过多种途径,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外部性内部化起到激励与约束的作用。如何将负外部性内部化,科斯定理认为,若交易成本为零,可通过交易双方的自愿交易实现,在现实中,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因此就需要制度设计。

2、旅游活动中制度的类型

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区分。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旅游活动中的正式制度包括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如我国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等,以及各个景区制定的规章制度;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旅游开发、游览及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习惯和习俗。

从产生时间来看,非正式制度要比正式制度早得多;而从占整个社会制度的比重来看,非正式制度要比正式制度大得多。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生活仍然要靠非正式制度来约束。因此,在制定旅游的有关制度时,必须将非正式制度放在首位来考虑,因为正式制度只有与非正式制度相容,才能发挥作用,也只有让旅游中的各个当事人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部性问题。

3、旅游活动中制度的结构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配置方式有三种情形,即制度耦合、制度冲突和制度真空,而制度结构将直接决定制度安排是否有效率。在这三种情形中,只有制度耦合才是最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只有当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不存在矛盾,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实现制度的功能。在旅游活动中,法律和规章制定必须要与当地的习俗和游客的习惯相适应,使其耦合度最大化,这样的制度才能起到规范和约束旅游活动的作用。如果在制定法律和规章时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那么就不能促进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4、旅游活动中制度的变迁

制度的效率有递减的特点,当旧的制度无法满足人们的效用要求时,就需要一种新的、效益更高的制度来代替,这就是制度变迁。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制度也会不断随之变迁。制度变迁的方式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谈判成本过高,使得制度的供给不足,而处于制度非均衡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政府来促进制度的变迁,即强制性制度变迁。一般认为,非正式制度的形成是自发演进的过程,其变迁也是自发的,即诱致性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非正式制度的变迁要比正式制度更加困难。但是,鉴于非正式制度在决定制度效率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考虑通过强制的方式来推动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以加快整个制度结构变迁的速度。

三、旅游活动中非正式制度的变迁

1、经营企业

旅游经营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资源价值观,认识到保护资源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企业获取收益的有力保障。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度很高,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那么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必定大大下降。如果企业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而使环境受到破坏,也许在短期内能吸引游客、获得利润,但从长期来看,这样做必然会降低资源的品位,游客在满足了一时的好奇心之后就难以再次光顾。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产生对游客的持久吸引力。

在转让经营权时,出让者和受让者之间应签订一份环境保护协议,如果经营者没有按照协议规定履行环保义务,就要对其严厉惩罚,轻者罚款,重者取消其经营权,总之,要让经营者受到的处罚大于其经营收益才能有效果。如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的碧峰峡景区将经营权以50年为限转让给万贯公司,在取得经营权时,万贯公司就按照协议规定支付了500万元的环境保护金,然后又主动出资350万元买下几千亩人工林的“抚育权”,在万贯公司经营期间,景区内的生态环境和整个雨城区的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景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一直保持在94%以上,而雨城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从1999年的48%上升到2001年的53%。另外,要宣扬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可通过对企业税收和费用的减免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经营”,对于在环保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媒体要进行宣传报道,而对表现较差的企业也要及时曝光,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2、游客

游客在景区游览时产生的外部性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乱丢垃圾、乱涂乱刻等,给环境和文物造成损害;另一方面是由于游客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的拥挤。因此,为解决游客消费的外部性,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为减少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宣传教育的主体包括政府、媒体和风景旅游区。政府通过制定游客守则,对游客的行为加以规范,如我国在2006年就首次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设立“文明旅游宣传日”,在这一天集中向游客宣传文明旅游的精神和知识;以市、县为单位,成立文明旅游宣传的志愿者队伍,定期举行各种宣传活动,使文明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媒体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辅助政府进行宣传,扩大宣传活动的影响力,对文明旅游行为要正面报道,对不文明行为要加以批判,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众,在社会上形成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作为与游客的直接接触者,风景旅游区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明显,可以在景区设置一些介绍景区并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宣传册、警示牌,可进行动态演示的展览厅、影视厅等,给游客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景区导游人员在讲解时要联系景物,对游客进行生动的环保教育;景区工作人员要加注意监督游客的行为,如果发现不文明现象,要及时提醒游客,并采取教育、罚款等手段使效果更加显著。

控制游客数量的任务主要由景区来承担,景区可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及时疏导游客。如2006年十一黄金周试运营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LED信息联播系统”,可以使游客了解到其他景区的旅游安排及天气情况等信息,游客可据此合理安排行程,避免出现某些景区过热的现象。

3、东道居民

东道居民生活在景区中,与景区的关系最为密切。东道居民造成的外部性一方面是由于其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如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等。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当地的基础设施,尽量便利居民的生活,另外还要注意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因为具备良好旅游资源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环保意识也较为欠缺,如果能通过说服教育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的密切性,那么就会对他们的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东道居民和外来游客之间的冲突也可能会造成外部性。大量游客的到来在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容易使二者形成对抗的局面,而且还可能有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外来游客带来了与当地截然不同的现代文明,对当地人的思想意识造成巨大冲击。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监管作用,限制旅游开发的程度,避免过度开发,保护好当地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和文化传承。

旅游外部性的内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建立健全正式制度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快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只有双管齐下,使两种制度最大限度地相容,才能有效的推动旅游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 粟娟:旅游开发的外部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5(6).

[3] 孔德慧、于春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旅游业的外部性及政府干预[J].鸡西大学学报,2005,5(1).

[4] 腾玮峰:旅游业外部不经济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05(1).

篇7

一、检查结果排名

二、基本情况

A类(中心城区):

11月,正值“楚天杯”创建工作检查验收、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型庆典及上级领导相继来樊视察期间,城市管理工作比以往要求标准更高、任务更重。各城区(开发区)及所属乡镇、街道办事处按照各项标准要求迅速行动,整治乱停乱靠,清理城市“牛皮癣”,清洁小区庭院、严格监控违法建设,有效制止违规设置户外广告,规范管理疏导点和农贸市场外的市容秩序,为我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全省“楚天杯”做出了积极努力。

本月排名靠前的汉江街道办事处一是以迎接“楚天杯”创建为中心,积极开展“四无”社区建设,组织社区干部、城管志愿者服务队、辖区单位2000余人,进行一次地毯式大扫除,清理卫生死角、铲除无主垃圾10余吨,投入1000多元疏通、维修社区下水管网500余米,解决了社区群众排水难、出行难等问题。二是加大违法建设的监控和查处力度,采取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签订责任状,居委会干部、城管志愿者分片巡查的办法,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辖区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在拆除原造纸厂在河堤边的15间违建房屋时,由于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工作仔细,主要领导亲临一线与违建户面对面宣传沟通,使15间违建房屋拆除工作顺利进行。三是继续加强疏导点的规范管理和“四店”整治工作。针对部分夜市摊点噪音扰民、污染环境问题,办事处与执法中队联合进行整治,依法取缔群众反映强烈的长汉路3家摊点。对其他摊点进行规范并签订行业自律书,各摊点管理效果明显好转。同时,办事处会同工商、卫生等部门对汉江路的“四店”实施全面整治,对照“创卫”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街道办事处地处于中心区,各项工作纷繁复杂,为将工作落实抓好,一是办事处一班人动员居委会干部联合执法中队调整作息时间,对北街、*台广场、鼓楼广场周边进行全方位监管,对影响市容市貌的横幅、条幅、布幔全部进行拆除,严禁出店占道经营。始终对西门桥至荆州街乱停乱靠现象保持高压整治态势,保证了道路畅通。二是整治马路市场效果显著。临汉门、长青路形成的马路市场紧邻旅游景点,且市容秩序混乱,环境卫生较差,影响市民出行和城市环境卫生,办事处接到市城管委督办通知后,迅速组织执法中队、工商、动检、卫生及社区居委会联合行动、予以取缔,还路于民。三是“三级联动”查违机制初显成效,本月无一例新增违法建设,基本实现了查违工作由事后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同时将治“癣”工作向卷闸门延伸,对沿街各店铺卷闸门上的“牛皮癣”采取开门之前或晚间歇业之后进行清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屏襄门街道办事处重点打造“四无”社区、品牌小区,筹资30余万元对泰安路社区、肖家台社区、红光社区、星火路社区进行提档升级改造,修补残墙断壁、修建文化墙5200余平方米,新建垃圾容器5处,并在居民小区配备垃圾大桶50个。为抓好背街小巷、铁路沿线环境卫生,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的积极性,自制发放《致广大居民群众的一封信》500份,组织50名城管志愿者负责监管辖区偏僻背街环境卫生并清除产生的垃圾,基本消除了卫生死角。针对星火路小餐馆占道经营、油烟污染的问题,办事处与房屋产权单位协调,合同到期一户关闭转行一户,目前已关闭转行5家小餐馆,初显整治效果。

本月城市管理工作有明显变化的王寨街道办事处依托施营社区成立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辖区社区内清扫保洁工作,制定检查考核制度,奖优罚劣;办事处每月组织2次由执法中队、社区干部参加的综合检查,评比先进社区;对督办、曝光的振华北路建筑垃圾,办事处组织人力和车辆进行清除,并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针对农贸市场外游散摊点占道经营的问题,办事处与执法中队、社区干部联合进行清理整治,基本做到了引摊进场入市,还路于民,受到辖区居民的好评。

本月排名靠后的七里河街道办事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如徐岗路清扫保洁不及时,路面卫生差,多处暴露垃圾;清河路大吕沟旁由于监管不力,致使偷倒的垃圾堆积如山(新闻媒体已曝光);二是部分道路市容秩序混乱,如中兴路10余家小餐馆乱牵乱挂,在道路两侧晾晒鱼、鸭、排骨,影响城市容貌;三是少数社区内垃圾清运不及时,垃圾池(桶)满溢。

王府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少数道路卫生保洁制度落实不够,如军分区招待所门前道路,白色垃圾随地可见,虽经曝光,但基本没有太大变化;陈候巷仲宣楼农贸市场外占道经营,临路杀鱼杀鸡,车辆乱停乱靠严重,市委党校周边,推三轮卖菜的游散摊点达10余个,影响环境卫生。隆中风景区主干道两侧垃圾池满溢,未及时清运,学院门前水渠内白色漂浮物较多,垃圾成堆,影响景区形象。

B类(城郊乡镇)

排名靠前的米庄镇以“三城联创”工作为中心,对辖区内的集贸市场和夜市进行了集中整治。一是对孙庄小区路和8号路的夜市红棚子进行规范,定点摆放,配备垃圾容器,确保道路畅通;二是清理农贸市场外的游散摊点,进场入市,分类经营,并对场内13家乱搭乱建进行拆除,市场周边秩序明显好转。

排名靠后的团山镇对辖区内违法建设监控不力,致使违法建设禁而不绝,本月因有新增违法建设被一票否决。

C类(出口路管理)

出口路管理较好的尹集乡,基本保持了整治成果,沿途住户门前没有新增杂物草堆,临路垃圾池(箱)清运及时,两侧没有暴露垃圾,人员在岗尽责,没有出现占道打场晒粮、堆放建筑材料现象。

排名靠后的牛首镇,落实出口路各项管理制度不够,致使316国道上占道经营严重,道路两侧多处暴露垃圾,镇区内保洁人员上岗率低,环境卫生差,垃圾遍地,市容秩序混乱,占道经营、乱停乱靠严重。

篇8

关键词:石窟摩崖造像;玉皇洞;主要问题;对策;张家界

1 研究背景

1484年,据《永定县志》记载对张家界石窟进行详细文字论述介绍[1]。王珍翠(1992)对玉皇洞的地形、布局、各洞名称、洞内造像及石刻进行了介绍[2]。1995年,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文物志》对玉皇洞进行了简要介绍[3]。张和纬(1998)研究玉皇洞的开凿方式进行简要分析[4]。张辛欣(2011)对张家界玉皇洞石窟的造像内容、设计特征、形象辨识、历史文化等进行了分析,并拍摄了大量图片加以证实[5]。

通过对以上学者研究的梳理,说明目前学术界对于玉皇洞石窟的开凿年代、石窟形制、造像样式题材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已较为完善。本文将对石窟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为张家界玉皇洞石窟的保护与开发做出一定的贡献。

2 张家界市玉皇洞石窟概况

玉皇洞石窟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枫香岗乡的麻岭山南麓,为当地清代乡绅李京开独资捐修。始凿于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完成于嘉庆二十年(1807年)。1959年,湖南省政府将玉皇洞正式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张家界市玉皇洞石窟开发现状

3.1 政府文物保护力度不足 石窟的风化腐蚀现象较为严重,很多佛像色的面部轮廓已经不是很清楚,服饰色彩较为单调暗淡,并且部分摩崖造像损毁已经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历史久远,二是景区负责部门对景区开发程度低,政府对其维护不够,很多设施也都已损坏严重;文物部门仅委任两位老人在此监管和维护此处,缺少与周边城市及地区的保护合作与联动,缺少专门地方保护规章制度,政府主管部门责任不清。

3.2 宣传力度不够 游客获知景区信息的来源情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游客获得相关信息的途径最主要是通过旅行社和网络,分别为 42%和30%;通过影视和报刊获得了解的占比率则较少。这说明玉皇洞石窟景区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广泛的宣传手段,媒体关注度还有待提高。

3.3 交通通达度低 到达景区的交通通达度低,没有专门的旅游规划道路及指示性路标,缺乏多层次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景点的交通可进入性差,道路建设相对滞后,路面质量尚待修整,导致游客游览路程不合理、耗时长,这是制约玉皇洞石窟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安全问题突出 玉皇洞石窟属石窟摩崖造像,旅游危险系数较高,防护措施不完善,护栏多处被破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山体岩石自然掉落所致,很多护栏等设施被山石砸坏;二是人为所致,因其护栏内部由钢筋组成,常年被不法分子偷取转卖。而相关部门对文物景区重视程度不高,也没有制定相对应的保护措施。

3.5 基础设施落后 景区所属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相对周边区县的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景区诸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如景区标识较为简单随意,景区的总体布局图在一张破旧的木板上随意画起就挂在景区大门口,景区里的各种景点也缺乏标识指引;景区卫生设施也需改进,尤其是厕所和垃圾桶的建设需要加大力度。

3.6 环境问题凸显 造成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石窟承受着巨大压力。同时,游客不文明的参观行为对石窟也构成了一定的破坏性。

3.7 导游队伍资源缺乏 玉皇洞景区负责人共2人,景区入口攀登处仅立着手绘游览路线牌,并无导游人员指引游览。

4 张家界市玉皇洞石窟开发对策分析

4.1 大力开拓石窟文化 把玉皇洞石窟景点的研究开发纳入张家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促进石窟旅游的生机和活力,拓展摩崖石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比如建设石窟博物馆、图书馆,培育文化创意基地等,加强文化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建设,为拓展文化消费市场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

4.2 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通过旅行社、网络、媒体等渠道来宣传玉皇洞石窟景区;其次,在旅游淡季,可以在门票价格方面对旅游团进行一定的让利,吸引一定数量的旅游团游览石窟景区。最后,大学生作为旅游者占旅游者市场的份额需逐步提高,既提高大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也加大推广石窟文化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

4.3 建立安全工作机制 切实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建立旅游安全责任制和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及应急求援机制;完善防护栏杆的建筑施工;景区入口设置游客需知牌,安全标识醒目规范,提示禁烟、禁火等游客须知事项,景区内配备流动管理人员,确保景区安全秩序。

4.4 加快石窟旅游发展建设 大力开展景区区域综合管理,组织景区内及周边各大旅行社、饭店、宾馆建设各自网站,发展电子商务业务,特别是要形成旅游旺季客源拥挤时期应急网络,降低安全隐患。

4.5 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 加强对景区内和本地导游人员的培训管理,不断提高导游队伍文化素养,提升导游石窟文化旅游服务水平。

5 结语

张家界市的石窟摩崖造像属于中小型石窟一类,只要重视开发与保护,不断培养出新的热点产品,逐年完善、升华,就可以形成张家界石窟旅游兴盛局面。通过对玉皇洞石窟多次实践和调查研究,本文只是针对石窟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今后将会对其开发和历史保护进行持续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2.

[2]王珍翠.大庸文史・第2辑・张家界开发纪实[M].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169-178.

[3]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文物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413.

篇9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 建设; 现状与对策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scenic spot is (water) or water based o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or sightseeing, entertainment, leisure, holiday, educa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of the area. Big A sacred lianyungang city is located in national 4 A level scenic spot huaguo mountain scenic area the entrance, relying on reservoir resources, create national scenic spot in water conservancy make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the other water conservancy scenic spot to use for reference to the work.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连云港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常年平均气温14℃,1月平均温度-0.4℃,极端低温-19.5℃:7月平均温度26.5℃,极端高温39.9℃。历年平均降水量920多毫米,常年无霜期为220天。主导风向为东南风。由于受海洋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略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连云港市发育一个兼具南北特性的植物种群体系。

大圣湖其名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大圣”。大圣湖(原名大村水库)湖址是一处原始社会部落村庄的遗址,主要分布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它位于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脚下,距连云港市区3公里,南接花果山进山大道,东邻著名的阿育王塔,背依云台山脉,风景秀丽,气候怡人,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是游人观光度假的好去处。大圣湖集水面积10.47平方公里,总库容597.0万立方米,是连云港市市区内库容最大的小型水库。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大圣湖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在旅游业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近几年来大圣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人数逐年增加。因此,对大圣湖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的挖掘越来越迫切。

2.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现状

2.1旅游资源现状。大圣湖水利风景区主要景点有海清寺、阿育王塔、飞泉石刻、唐王坝、鸡鸣山等历史遗迹和大村水库主体水利工等。大圣湖2011年7月被江苏省水利厅授予“江苏省水利风景区”称号,这给大圣湖水利旅游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平台。但是,目前除了海清寺具有较大规模外,其他景点缺乏内涵,题量偏小,供游人参观游览的时间较短。

2.2管理现状。为了保障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的加快建设和发展,连云港市水利局成立了“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管理处”,与大村水库管理所联合管理景区的日常运行。景区内已经初步建立了职责清晰的管理制度,而且连云港市市区水工程管理处正在根据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和《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完善《连云港市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管理细则》等。景区内的旅游服务、安全保卫、水质绿化、水源调度、电力监控、环境卫生等都已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各种游憩设施安全和餐饮住宿卫生都达到要求。该景区正在利用新浦区和花果山乡产业和旅游发展转型的平台,抢占先机,再上一层楼。

2.3周边现状。

近年来,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兴起,市民远离都市喧嚣择山而居,择水而居的意识不断增强,大圣湖库区周边居民区不断扩大。目前有5个行政村,约6000人常年生活在库区周边,居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较差,有部分居民进入库区洗衣服、钓鱼、乱扔垃圾等现象。同时,大圣湖又位于花果山景区入口,沿水库周边遍布各类餐馆饭店和家庭旅馆约百余家,这对大圣湖开发旅游业形成良好的促进,但是,居民区的增加给大圣湖的保护造成了难度。

3.对大圣湖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思考

3.1统筹规划,突出水文化特色。规划是龙头,是指导水文化建设的基础,在进行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时要以“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严格保护、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保护为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在进行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过程中,既要注重题量的增加,又要注重质量的提升,既要体现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特色,又要结合地方的历史人文古迹等充分挖掘水文化与人文古迹的价值。水利风景区规划要遵循《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和《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SL471-2010 )》,要切实可行、实事求是,不能生搬硬套。

3.2旅游业是集旅游、购物、娱乐、饮食为一体的产业,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要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结合,综合开展旅游度假、休闲垂钓、水上运动等立体的综合水利风景区,要体现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特色,将自然的山、驯服的水、雄伟的工程、科学的治水理念完美结合,呈现给游人。

3.3将大圣湖水利旅游纳入到整个区域旅游之中,整合旅游资源。具体就是依靠花果山风景区旅游的成熟市场,以山带水,将山与水的旅游紧密结合,将大圣湖水利旅游打包融入花果山景区,在花果山风景区嵚以大圣湖水利风景区,逐步形成大旅游的格局。

3.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精品景点。大圣湖水利风景区是依托水库而建设的水利风景区,近年政府加大投入完成了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但作为水利风景区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营造更多更有水文化内涵的精品景点。如将东北角岩石建造成岩石主体公园,西北角沙滩处建设成沙滩公园等。在资金投入上,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可尝试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争取更多资金,将大圣湖旅游资源整合后,经营权转让回收前期投入。

3.5古为今用,借鉴外地经验。打造水利风景区品牌,应立足于现有水利风景区资源和周边旅游资源,组织文化、宗教等专业人士,对水文化与周边佛教文化、西游记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打造具有水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精品。

参考文献:

[1].秦立健胡继满等对宿迁水文化建设的思考江苏水利2011年第5期

篇10

一、云南石林风景区简述

(一)云南石林风景区简介

云南石林风景区作为国家首批5A级的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的卫生县城,它是世界上现存不多的、最典型的咯斯特地貌景观。云南石林风景区的范围绵延350平方公里,它也是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是我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云南石林风景区曾被联合国教科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风光”。

云南石林风景区主要包括七个区域的景区,其中以大小石林、大叠水瀑布、乃古石林最为有名。尽管云南石林风景区的范围较为广阔,景区也较多,但是各景区之间距离较短,交通也很方便,利于游客在景区内观光旅游。民族风情堪称石林一绝。“阿诗玛”的美丽传说、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古老神奇的“火把节”、热烈欢快的撒尼歌舞、是石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陶醉其间,难以忘怀。

(二)云南石林风景区特点

云南石林以其山石闻名中外,其独具特色和典型的喀斯特地遍布景区,恢弘壮观,类型种类多样。尽管景区保护面积达350平方公里,但是喀斯特地貌却绵延1100平方公里,景观甚是宏伟,具有很高的观光旅游价值和美学品鉴价值。景区内部峰林、湖泊、瀑布等都是观看主要景观,可谓美不胜收。云南石林以其风情更是令人陶醉,让人向往,在石林这片壮观美丽的土地上,主要是彝族撒尼人生活在这里,他们善歌善舞,更是创造了阿诗玛文化使得石林更具历史文化气息。与此同时,石林地区还具有大量的遗留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具有很高的勘察研究价值,因此它也被列为我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

石林既拥有着美丽的自然美景,还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这也和当地人的生活居住的风土人情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历代的彝族撒尼人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绵长的历史文化,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内涵丰富,让人陶醉。

堪称历史奇观的云南石林,海拔高度在1500―1900m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仅有16摄氏度左右,是夏季乘凉、避暑的首选之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

二、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

所谓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还可以感受自然景观的独具魅力和历史特色,它是一种将旅游业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当然这种旅游方式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生态旅游更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强调将旅游业实现向绿色产业方向发展,人们在接受自然熏陶的同时更应该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那一份责任。

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景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原有的生物圈和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部分景区的开发上并未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统一,过分的强调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旦景区环境遭到破坏就很难得到修复和重现,因此实行和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以对景区内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从而平衡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社会的进步。生态旅游强调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它为旅游业发展能够走上一条良性轨道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这种旅游观念下的旅游业的发展应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以实现旅游产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

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否则必将导致恶性循环,反过来限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和变革,实现发展模式的改变,改变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负荷旅游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持续发展包括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现有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增长。它更加强调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需求性。因此,当前的旅游发展也应该负荷可持续发展观,在开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同时绝不能牺牲我们子孙后代对其利用为代价。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规划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长久持续性。为实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稳定健康发展。

三、石林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石林景区内的生态环境恶化

石林风景区的旅游事业可谓是欣欣向荣、一片大好,各个小长假景区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人流高峰,2012年石林景区入园游客从2007年的260万人次增至335万人次。人流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景区内的交通工具的使用频率迅猛增加,这种情况的唯一严重后果就是使旅游目的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对于石林景区也不例外,特别是在黄金周和旅游旺季,直接使得原来安静舒适的自然景观闲的一片嘈杂,不利于平衡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二)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差

旅游者的素质是旅游景区旅游秩序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很多的游客在旅游景点不能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随意触碰岩石,甚至乱写乱画,这些不好的游客行为都源于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景观风貌的保护意识浅薄,这些都不利于石林景区内的正常管理和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与生态旅游直接相悖的。

(三)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

石林景区的游客人数在不断增加,这都加剧了景点的承载力,但是作为景区的主要负责人和领导,一方面承受着上面增加收入的压力,争取更多的营业额。一方面又要考虑景区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的,但是只有解决好这组矛盾,才能促进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争取利润,而没有任何的旅游限制,客流量过多不就会影响景区内的空气质量,还会造成景区的超负荷运行,使得景区内部的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四)旅游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保存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随着景点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客流量的不断增加,自然保护区内部都需要大兴土木,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这都会占用原有的自然资源的面积,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比如石林景区内几家宾馆,这些项目都直接影响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更多的商业活动开始介入到景区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景区内的承载压力。

四、促进石林风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需要一点一滴做起,循循渐进,一方面对进入景区的游客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旅游素养,不断加深他们对于生态旅游的认同感和支持,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他们在欣赏到美丽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要接受一次生态教育的洗礼,从而从源头控制他们对于景区内的破坏程度。另一方面要强化旅游者的法制观念,生态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对于对景区内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要给予及时制止,并给予相应的惩罚,以警示更多的人做出有违生态保护的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当然这些都需要景区从业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制定科学的景区生态保护计划,将生态保护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中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

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一方面要建立更具权威性的专门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景区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在景区产区和经营权的关系以及各方利益关系上,加强关系之间的协调,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并予以落实到实处。对于违反景区内相关规定和违背生态保护原则的行为要给予坚决抵制和依法惩治。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旅游规划,规划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确立与景区实际情况相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注重景区内的各方全面协调发展。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发更多的可持续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强化政府部门引导作用

石林景区的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合作,自觉承担其自身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做好景区规划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景点内部的旅游环境质量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石林景区的旅游企业的全体员工在景区的管理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景区的生态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旅游企业的活动内容,加大对于日常管理的监督和巡视力度,加大对于环保的投入,坚持用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观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次对于景区的环境、卫生、人流量、路线等进行综合治理并给予一定的限制,绝不能一味的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在建工程的质量和游客的旅行安全工作。比如在节假日,石林风景区管理局实行全员上岗、分七大片区定点责任到人,每天值班长达12小时以上,确保了景区服务文明优质,游览观光秩序井然,没有出现旅游质量投诉和安全事故。

(四)综合治理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对于石林风景区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可以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进行治理,对于景区内的机动车辆进行有效地限制,大力提高景区内的电瓶车运行效率,提倡节能减排。对于景区内的河流湖泊质量要定点定时进行监测,并根据相关规范进行综合治理,限制河流湖泊的客流量,将水体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对于景区内的垃圾污染,首先要加强宣传的力度,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对于乱扔垃圾游客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提高景区内部垃圾的处理能力,分类处理好各种垃圾。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