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背景范文

时间:2024-03-20 18:1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发展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发展背景

篇1

关键词:三网融合;物联网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5

1 三网融合内涵和关键技术的发展

1.1 三网融合的概念及技术可行性

“三网融合”是指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三种网络融为一体,即在技术改造下三大网络的相互交叉,也是“三网”向下一代网络技术优化的过程,三种网络技术由于不同的技术原理和业务体系,但是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将其发展成为互通互融、趋于一致的网络结构。这与单一的物理线路的融合和网络的互相替代有所不同,三网融合是网络的资源共享,可使用户可以通过每一种网络都能实现多种业务。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网视频通话、浏览网页,也可以通过电信网观看实时直播节目。

三网融合技术对其用户生活各方面的改变也是巨大的,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曾表示过,三网融合实现后,用户不需要电视、电话各有一条线路,使用一种线路用户就能够享受所有的服务。这种技术除了可以节约资源,还实现了数据、声音、图像这三种业务的一体化、同平台服务,为业务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空间,为产业发展建设新道路。自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是为我国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我国智能化发展提供可能。

三种网络技术在初始设计时因各领域应用偏向不同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他们却有相同的技术基础。从以下几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三种网络技术的共同处以及三网融合技术的可行性:(1)光纤通信技术,随着光纤技术不断的发展,使光纤成为一种传输质量高,价格低廉并且能为各种业务信息传输提供必要带宽的通信技术,这种技术为三网融合的建立提供了最基础的设施保障;(2)信息数字换技术,三种网络技术均是采用二进制编码将语音、视频、数据等不同的模拟信号转化成网络能够识别、传递、处理的数字信号;(3)IP技术,三种网络技术都能够通过ICP/TP协议进行通信,即各种不同的设备在网络中利用统一分配的IP地址和同性协议进行标记,这为三种网络技术相互识别、交流建立平台;(4)软件技术,这种技术让三种网络技的终端部分实现互通互融,即各种用户可以更具自我需求的不同利用不同软件完成三种网络之间的角色互换;(5)接入网技术,这种技术解决了用户端各个网络节点与骨干网络的连接问题,最终使三网融合技术得以实现。

1.2 三网融合的进程

三网融合这个话题在我国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三网融合已由长达十数年的进化史。在1998年,我国就开始对“三网合一”和“三网融合”两个课题进行大辩论。三网融合在2001年3月15日通过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2002年出台《关于促进电信和广播电视融合技术开发的法律》,这把网络融合技术定义成了“把利用因特网的电信传输技术和通过数字信号播放电视的技术融合在一起并成为融合基础电信广电的技术”。而在2006年3月14日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的方针。2010年1月13日,在国务院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方针,使“三网融合”这一理论正式走向实践的进程。

2 三网融合对物联网的推动

2.1 物联网的定义与技术架构

1999年第一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既“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对于“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多个版本,其中,中国对物联网的定义是指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各种无线、有线长距离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通互联,并在内网、专网和互联网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机制,提供安全可控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物与物,物与人”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控制、管理、经营”的一体化。

关于“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既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1)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用来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的部分。感知层主要由传感器和传感器网关组成,感知层的技术成熟程度各有不同,其中很多的相关技术都是现今我们随处可见的,例如:二维码扫描技术、温湿度传感技术、光学摄像头技术、GPS设备甚至是生物识别技术等各种感知设备和技术。(2)网络层:网络层是物联网中传递信息的部分。网络层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互联网、网络管理系统和计算机平台,其中异构网络和私有网络也包含其中。(3)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和各个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之间联系的接口。针对不同用户所需工作的应用方向不同,应用层提供不同的管理平台和运行平台,同时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模型也可以利用应用层技术加以结合,实现集精准、多样化、便利快捷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管理。

2.2 三网融合技术对物联网发展的促进

不断发展的三网融合技术必将使物联网的构建加速实现,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网络平台,使物联网拥有很好的延展性,让它可以适应不同用户、不同行业及不同应用的需求,全面的渗透于现代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以至最终实现“无所不在的物物相连”。建立在三网融合技术基础上的物联网必将快速发展,而物联网也将是三网融合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使上网融合能够更快的为人们生活所需,为人们所用,就如同“电”对人们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三网融合技术与物联网的结合将会是历史推动下的必要产物。

3 基于三网融合下的物联网应用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物联网的应用渐渐多了起来,更具其应用方向可分为以下三类:(1)智能家居:它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物联网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个子系统(如,通风系统、供热系统等)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人体工程学等原理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再通过网络化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实现全新家居生活。其中,典型的应用代表有灯光控制、电动窗帘、窗户、电器远程开关、智能防火、防盗、场景控制等。(2)智能城市:物联网的系统应用从此处得以体现,其中集成了多种技术于一体应用体系。这个系统包含了众多的子系统,如:智能建筑、数字城市、智能交通等,这些系统将整个城市联系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3)互动娱乐:是物联网在电脑、手机、电视终端的三网融合背景下发展的应用领域。这个领域是为多数人所用却不知其根本的娱乐形式,互动娱乐结合了高速网络传输、多样化终端接入、多种信息采集和响应控制等各种新的娱乐应用系统,把单一的用电脑上网、手机通信、电视看节目转化为更具互动性的娱乐方式。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与实时播放的电视节目进行互动或是通过手机终端扫描二维码上传实时资讯或状态与他人分享等,互动娱乐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4 结束语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依赖高速网络,三网合一就是这样的高速网络,也是物联网应用的前提条件。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物流网技术的发展将会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伴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三网融合技术的日益完善和各种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物联网技术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打下深厚基础,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在全球智能化的进程中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杨炼.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建设方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2011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 十堰农村电商物流;OTO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724.6;F3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1-0049-04

一、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十堰地区农村网民数快速增长,广大山区农民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互联网+农业”的尝试,农村市场成为未来十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农村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环节,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发展。由于十堰农村物流基础薄弱,信息化程度低,已经成为十堰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本文对十堰农村电商物流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二、十堰市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十堰市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秦巴山区中心城市之一,森林覆盖率高,农副产品丰富。近几年来,十堰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养殖,将十堰地方土特产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走出一条新型的致富之路,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农业”实施精准扶贫,提高山区农民收入。通过成立十堰市电商协会,引进阿里巴巴、京东等全国知名的电商龙头企业,组织秦巴电商城、武当珍品汇、伏龙山珍、小蜜蜂电商等地方电商企业,在广大乡村兴建近百家农村淘宝服务中心等措施,促进了十堰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十堰的地方特产如魔芋、香菇、木耳、有机绿茶、药材、绿松石等通过电商平台畅销国内外,成为农村致富的新途径。

与十堰电商蓬勃发展不相称的是十堰农村物流却存在着先天不足。十堰地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运输路线长、物流成本高,造成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不愿做乡村物流业务;地方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设备、管理、网络等缺陷,物流效率低下,达不到农村电商的发展要求。农村物流成为制约十堰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

(二)十堰农村电商物流的特点

1.十堰农村电商物流需求分散、规模小。十堰地区也和其它中西部地区一样,地广人稀,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从事电商的人员相对较少,与之匹配的农村电商物流的需求变得分散、规模小,不利于物流业务的开展。无论是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购进生产生活物资,还是外销的农副产品,都存在着较大困难。

性。农副产品由于耕种、收获有不同的周期,造成农村电商物流需求存在着淡旺季的差异,物流中的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均会出现牛鞭效应,非常不利于物流活动的开展,也会给物流人员安排、车辆调度、库存控制、物流成本控制等带来一定的难度。

3.十堰农村电商物流需求多样、复杂。十堰地区盛产的农副产品种类较多,有蔬菜、药材、禽蛋肉类、水产品还有矿产品类,各自的自然属性均不同,对物流的包装、储存、装卸、运输、加工、配送等的要求也不同,有些还存在特定的温湿度要求;另外,农村人员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的农用物资、生活用品也存在多样性的特点。

4.十堰农村电商物流中间环节多,物流管理复杂。十堰市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利于物流活动的开展,山区土特产要想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物流环节要比城市或平原地区复杂,要经过村乡级物流、县级物流、市级物流公司最后才能进入全国物流网络,货物周转环节多、速度慢,货物信息查询困难,物流管理复杂。

三、十堰市农村电商物流的存在问题

(一)地理环境制约着十堰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

十堰市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距离北京、上海、深圳等人口稠密的发达地区较远,和省会武汉也有四百多公里路程,物流成本高,不利于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十堰市是山区城市,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350万人,地广人稀,城区到最远的竹溪县城超过200公里,许多乡镇山高路险,交通尤为不便,给电商物流的收发货带来较大困难,多数物流快递公司只在十堰主城区开展业务,或通过十堰地方物流公司转运至县城,乡镇和村级基本是物流快递的空白区。

(二)十堰农村电商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

十堰市从事农村电商的物流公司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资金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区普遍采用的条码技术、RFID、EDI、GPS、GIS在十堰物流企业采用较少,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在物流企业中也很少使用,物联网、云计算这些先进技术在十堰农村电商物流企业几乎没有涉足。由于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造成十堰农村电商物流效率低下、差错率高、信息跟踪困难、物流成本高、管理落后。

(三)冷链物流在十堰农村电商物流中开展较少

初级农产品如蔬菜、禽、蛋、肉、水产品、药材等,在生产、物流运输等销售前的各个环节均需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冷链物流是农村物流的未来发展方向。冷链物流需要特定的冷库、冷链运输车辆,还需要先进的物流管理和运作体系,具有投入大、设备要求高、管理复杂等特点。十堰市能_展冷链物流的只有少数几家物流公司,冷库和冷链运输车辆数量少,主要用于公司自有产品的储存、运输和配送,不开展对外业务,不能满足十堰农村电商物流的需求。

(四)地方政府对农村电商物流重视和投入不足

十堰地区产业以汽车、旅游为主,农业不是十堰的支柱产业,与农业相关的经济活动也不是政府关心的重点。在全国大力推广“互联网+”新形势下,地方政府也想在“互联网+农业”上做文章,鼓励农民种植、养殖,发展绿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当“互联网+农业”在乡村大力推广时,农村电商物流这个短板缺暴露出来,物流成了农村电商发展的绊脚石。十堰农村电商物流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物流网点少,设施设备差,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堪忧,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迫切需要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四、互网+背景下十堰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适合十堰地方特点的新型“互联网+农村物流”模式

传统十堰农村物流主要有以下模式:1、农户将自己的农副产品雇车或自由车辆,运输至县级或市级批发市场,自己销售或批发给中间商,由中间商通过物流运输至外地批发市场进行销售。2、批发零售商自有车辆或雇车至农户家里或田间,收购农副产品,运输至本地或外地市场批发或销售。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问题,要求农户或批发零售商有一定的物流运输能力,如果商品量达不到一定数量就会出现物流不经济现象,如果产地交通不便、或市场价格低迷,农户的农副产品就存在无法销售现象,即使通过电商途径达到成交,物流的影响也会让电商成交失败。

鉴于传统农村物流存在严重的问题,有必要根据十堰地方特点建立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农村物流”模式即OTO物流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整合社会第三方物流资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的一种适合十堰农村电商发展的物流模式。如图1十堰农村电商物流的OTO物流模式。

十堰农村电商物流的OTO物流模式就是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上就是利于互联网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交易物流交易、订单查询、车辆查询等服务,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智能手机APP等方式,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传送和查询。线下物流平台,就是把传统快递公司、全国性物流公司、地方性物流公司整合在一起,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实现货物之间快速、安全、高效地交接和传递,共同完成整个物流过程。

(二)十堰农村电商物流的OTO物流模式的实施

1.筹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共享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传统农村物流的一个弊端就是信息不畅,没有一个公用的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及时、准确传递。十堰农村电商物流的OTO物流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这样一个物流信息交易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政府出面筹建,各物流方积极参与,应用各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能够在电脑和手机上实现在线交易、查询等功能。这个物流信息交易平台要能够实现多个物流公司信息对接、转换、传送,确保信息传递及时而不丢失或失真。

2.广泛建立村级物流服务站。如何解决十堰电商物流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十堰农村电商物流OTO物流模式成功的另一个关键点。农户大多数居住分散,有些地方道路不便,快递物流公司从安全和经济的角度来说不愿到农户家中开展收货和配送业务。如果我们借鉴配送中心的原理,在人数相对集中的行政村设立物流服务站,物流服务站可以整合村级综合服务社、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农资销售网点、村邮站、农家店及电商综合服务点,对村级物流服务站做到统一标识系统、统一硬件设施、统一网络服务、统一人员培训。村级物流服务站是农村物流体系的最后一环,主要承担网上代购、物流配送、农产品汇集等功能,与广大农村联系最为紧密,是十堰农村电商物流OTO物流模式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3.整合各类物流公司积极参与OTO物流模式的实施。十堰市目前有各类物流公司上百家,能从事农村电商物流的有EMS以及地方企业新合作瑞捷物流公司、寿康凯达物流公司、亨运大道物流公司、十堰恒通物流公司等几家公司,这几家公司在十堰的各县和乡均设有物流网点,配备各类型号的车辆,建有自己的物流信息平台,但是这些物流公司之间也存在没有统筹规划,缺少配合,资源不共享,重复性建设等问题,普遍缺少能从事农村电商物流所需的冷藏车辆和冷库。十堰农村电商物流OTO物流模式要想成功实施,必须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全国物流公司和地方物流公司之间,地方物流公司和地方物流公司之间,发挥各自优势,互相配合,通力合作,信息互通,渠道共享,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整体物流最优,多方共赢。

4.地方政府发挥协调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十堰农村电商物流的OTO模式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站建设以及各类物流公司参与和整合等方面都需要由政府牵头,进行宏观方面的统筹规划,并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离开了政府的统筹和支持,各类公司都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达不到整体最优,影响项目实施效果从而导致该项目的失败。在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应抓住全国大力发展电商物流的有利时机,多争取国家和省市相关项目配套资金,在银行贷款等方面优先支持。2015年7月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农村物流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指南》,2016年4月十堰市出台了《十堰市农村物流融合发展“十三五”总体推进方案》,力争到2018年,建成6个市级物流园区、6个县级物流中心、70个乡镇物流综合服务站、1500个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实现货运班线乡镇覆盖率60%,农村物流运输网络建制村覆盖率80%;到2020年,实现物流中心、综合服务站、服务点分别在县、镇、村的全覆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十堰农村电商物流的物流OTO模式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五、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必将改变传统物流运作模式,我们需要针对十堰市农村电商物流出现的问题,结合十堰地区的地方特点,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力量,提升十堰电商物流的水平,要建立资源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在乡村建立物流服务站解决物流的最初和最后一公里难题,整合各类物流公司,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和实施符合十堰地方特点的OTO物流模式,突破制约十堰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瓶颈,推动十堰农村电商物流的大发展。

On Rural E-Commerce Logistics Development under Internet Plus Background

in Shiyan City

QU Wan-jun

篇3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成熟,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揭示商业银行需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防范未来互联网金融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再具体分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比较之下的优、劣势;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客户开放交互式网络平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人才发掘与培养、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等四个方面策略,从多方面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科技网络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日渐成熟,人们开始步入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2012年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其业务的发展的确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这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冲击,也可能对其业务发展产生一种“鲶鱼效应”,即刺激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邱峰(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正逐渐将银行中介功能边缘化,银行面临客户流失、业务萎缩的危险,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但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缺陷以及商业银行具有的特殊地位,目前商业银行还无法被互联网金融取代。商业银行需要和互联网金融加强合作,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冯娟娟(2013)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迅猛发展。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经营管理模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商业银行应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重视客户体验、发掘与培养人才、提升科技水平等提升核心竞争力。

不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将来还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都应该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态势,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可简单表述为,互联网企业为广大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起初,互联网企业是为应付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通过与各家银行合作,提供网关接口。但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日积月累了诸多的用户数据,熟悉并掌握这些客户的各种需求和偏好,还包括各种对金融服务有用的讯息。

互联网企业开始不满足于只提供支付这单一的金融服务,继而开展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开始趋于一致。至今形成四种基本模式,具体如下:

(一)互联网仅扮演渠道的模式,是指传统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客户提供转账、信贷、支付等金融服务。人们在网上购物中使用的网银就是此类型的代表,这是一种的虚拟银行柜台,在使用时,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通过网上银行享受各种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发挥数据收集和分析优势以取得信用支持的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工具,得到各种有用的大数据资料,并借此得到信用支持。这类似于阿里金融,依靠自身拥有的电商平台,创造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

(三)P2P模式,即互联网担当中介的角色,两端分别连接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至今已经衍生出很多模式,主要包括四类: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债权合同转让模式、大型金融集团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模式和以交易参数为基点,结合O2O的综合交易模式。

(四)传统营销渠道与网络营销渠道结合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推动原有的“产品主义”转变为“客户中心主义”。两者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此类模式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形成的模式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专业P2P模式、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和金融交叉销售模式。

随着近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越发迅猛,银行监管部门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开闸发放支付结算、金融产品代销等金融牌照更夯实了此类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础。互联网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大量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同时通过数据挖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见互联网企业正借助自有的强大的数据力量,逐渐侵占传统银行业领域,这对传统银行业产生的冲击显而易见。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一)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优势

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固然迅猛,但商业银行仍旧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互联网企业目前无法超越的。

1.资产实力更加雄厚。依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同比增长31.2%。从银监会的数据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3年末的总资产规模为15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而互联网企业在交易规模和总资产规模等各项指标方面还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2.客户资源更为丰富。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业务经营的过程中,客户资源已相当丰富,尤其是在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后,客户数量更是不断增加。在2012年上市银行公布的中报数据中,一共提供了7 家银行的企业网银和9家银行的个人网银的相关数据。经统计,该7家银行的企业网银用户总量达到532万,9家银行的个人网银用户总量接近 3亿,较2011年同期有明显增加。

3.风险控制体系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囊括了多个重要环节,而风险管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的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控的问题,并在长期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关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有效的风险控制规章制度,管理控制各类风险。

(二)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劣势

1.操作欠缺灵活性。商业银行由于操作严谨,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的内部流程,而互联网企业刚好与之相反,操作流程快捷又简便。以贷款为例,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首先需要借款人进行贷款申请,然后商业银行再进行贷前调查、风险评价、逐级审批、合同签订和贷款发放等多个环节,整个程序较复杂。而网络借贷将繁杂的流程简化,使贷款审批流程更简单、放款速度更快,大大缩短了借款人取得贷款的周期。

2.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由于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因此在融资、贷款过程中遇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很多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解决此类问题。而互联网企业能借助金融搜索的强大功能,如融资贷款搜索平台360等,能有效解决融资、贷款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信贷服务中耗费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势与劣势,从自身角度和整体角度,制定一系列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整合网上业务和传统业务,建立客户开放交互式网络平台

互联网企业迅速突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拥有开放的金融平台、有效的营销手段、良好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便捷的操作流程,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导致商业银行流失了相当数量的客户资源。面对这种威胁,商业银行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研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开展网络营销,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中占主导地位。一是了解清楚客户的实际需求,将客户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相关信息充分整合,结合银行自身优势,帮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二要增加与客户之间接触的机会,可通过充分运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各种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上进行营销,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将原来的贷款申请到发放的复杂过程进行简化,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

(二)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合作,开发网络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并非是纯粹的竞争,彼此是能够互相合作的。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不能忽视其发展的迅猛态势,逃避竞争,也不能像对抗普通竞争对手一般,排挤打压,而应与其建立起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开发出更好的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一是整合商户与客户资源,共享资源。商业银行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与各种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业务上相互帮助,具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互联网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大量客户资源。因此双方可以通过资源互换,优势互补。二是双方联合打造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一方面,挖掘新客户群;另一方面,通过中小企业信贷获取更高的利差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寻求双赢。

(三)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的双重属性——金融属性与科技属性,提高了商业银行对人才的要求。通常商业银行的员工不是出身于纯经济金融专业就是纯计算机专业,因此十分缺乏商业银行业务运行、管理操作能力,与计算机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注重招聘复合型人才,让他们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做贡献。二是重视对员工的科技知识与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互联网工具运用的综合素养,让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时,熟练地将互联网工具运用到网络营销中,使其业务蓬勃发展。

(四)提升网络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商业银行愈发需要科技信息技术为银行数据处理、业务操作和管理决策制定等提供动力,科研能力等决定着业务经营成果的优劣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高低。而互联网企业的先天优势源于科技,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和市场细分系统,推进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二要增强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银行信息保密机制与信息安全处理机制,提升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功能,从最大限度减轻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技术风险,保障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行。

五、小结

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已逐渐引起商业银行的注意,提醒商业银行不可轻视互联网的力量。商业银行不得不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以客户为中心,吸收更多的客户资源;不断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寻求共赢;更加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永葆商业银行发展的活力;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技竞争优势。争取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使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吉林金融研究,2013(8):44—49

[2]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现代金融,2013(4):14—16

[3]马蔚华,互联网金融不是商业银行的终结者,IT时代周刊,2013

篇4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物联网产业发展

通过分析美、日、欧、韩物联网产业可以看出,全球物联网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从地域格局看,在未来的十年里,发达经济体中将可能创造更多的物联网价值,因为其每个部署相关的价值更高。

2.从时间格局看,全球物联网整体上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未来几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出现快速增长。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3.从物联网发展思路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差异。

4.从物联网发展的技术条件看,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发展基础之一,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关系着物联网发展进程。

二、物联网产业的市场特征及发展趋势

受各国战略引领和市场推动,全球物联网应用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物联网对行业和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已经广受关注。

1.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以应用为先导,存在着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递进趋势。

2.传感器等物联网关键技术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3.物联网的价值链重心将从硬件到云端,再到数据分析的转移初现。

4.商业模式的选择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物联网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物联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

1.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

2.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缺位,导致各地各自为战,物联网发展的有效推进机制尚待建立。

3. 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环节分散,物联网发展脉络难以把握。

4.没有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

5.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有待突破,RFID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缺乏。

6.信息安全问题制约物联网在中国大规模应用。

篇5

1 两化融合的概述

1.1 具体内涵

两化的融合实质上就是在我国的各个经济体系中应用了信息化技术,然后在实际的生产、加工等多种行业中得到了融合。在这种新型的融合模式下使产业结构、社会形态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的宽广,从政治到文学、从工业到社会等,具体包含以下四层含义:① 是指战略上的相互融合。在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上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在发展模式上显得非常的匹配。② 在能源上的融合。信息能源上与工业资源有着相互的融通,通过二者之间资源的互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能源的使用程度,同时保护了不可再生资源。③ 经济上的融合。在虚拟经济与工业上的经济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够促进知识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快了信息化的发展速度。④ 技术上的融合。信息的TI技术和工业上的生产设备融合起来能够产生新的科研成果,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1.2 两化融合的含义

具体含义包括以四层:① 两化融合是中国新型工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措施。将信息化得快速发展与工业融合起来,能够有效的促进工业化得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节约了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向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②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业化融合,能够提品的科技含量,改变我国工业产品的科技水平含量低的现状,可以通过对科技、管理的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增加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③ 推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信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实际的应用中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断的增多,促使信息化的不断创新,所以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能够给信息化的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④ 提高国际竞争力。两者的融合能够创造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关键技术的快速形成,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历程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互联网以及信息传感设备,按照一定的网络传输协议,实现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连接的网络。具体而言,物联网包括了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感知层是至各种传感设备,由其采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是整个物联网的数据基础。网络层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中网关以及接入网络,是整个互联网的数据传输基础,用于支撑整个互联网的数据传播。嵌入式网络设备(Network Embedded Devices)等传感器部署于城市各个角落,能够采集大量的监测数据信息。由于这些数据具有时间与空间属性,所以可以将城市现实活动反映到网络虚拟空间上,进而将这些信息汇集,通过数据分析,应用层则主要包括了数据分析、处理以及业务分析管理系统。

物联网就是指“物与物之间的互联网,最初是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被提出来的。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依托在互联网上的网络延伸,通过互联网将网络不断的向广度扩展;第二层含义是值在物体上的应用范围已经包含任何物体,在所有的物体之间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所以物联网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利用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以及监控、扫描等信息设备,按照互联网的要求,将各种各样的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信息数据的交换,达到对物体的跟踪、识别、定位和管理的一种新型网络体现出来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获取问题,而信息如何管理与如何制定决策进行检修,则需要从全局考虑。管理决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状态检修作为一种先进的检修体制,是与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分不开的。世界各国从不同的管理目标出发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系统,在考虑市场情况及技术条件的前提下,考虑一种包括状态检修在内的多种策略均衡应用的检修管理系统。引入诊断专家系统可以保障可靠性和安全性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并对检修计划及检修流程进行优化。

2005年被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并介绍了物联网的具体概念和含义,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机遇也作了明确的分析。2008年在物联网的发展基础上加强了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在2009年提出了物联网的计划,并将物联网作为我国战略层面上的重要发展过程,因此在国内物联网成为了基于计算机、通讯技术等的新型信息产业。

3 基于物联网的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

基于物联网背景下的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具体可以通过图一表示出来。物联网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不断崛起的,在各种领域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有效融合,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工业产品的研发和经营管理上进行融合,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而且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者相互促进,在物联网背景下形成了现代的产业体系。政府为了促进二者的融合也发挥了巨大的引导作用,对这种发展模式做出了以下几种分析:①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快速生产,二者有效的融合,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水平。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物联网,在这种新兴的产业浪潮中,会带动不同领域的技术快速提升,将信息化中的先进技术融合到工业生产中,能够促进新的产品的研发和技

术的创新。② 信息化中的研发设计理念与工业生产的结合,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并对产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造。在物联网的背景下将信息化中的技术与手段与工业生产进行融合,使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上增加了新型的电子信息功能,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也扩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在现在的生产行业中包括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中都进行了信息技术的推广,比如计算机的辅助制造CAM技术、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相关的芯片等,融合到生产的环节当中,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具电子信息的特征。通过不断的采用对产品优化设计方式以及对管理制度的改革,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更加密集的融合,从而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都有一定的好处。③ 信息技术与工业的经营管理有效融合,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物联网背景下的两化融合能够带动大规模产业的发展,并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进行了改革,在现在的工业生产中实现了先进的制造设备以及服务水平等,对大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上都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在企业中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④ 信息技术与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了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物联网的背景下能够推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包括农村信息化、工业信息化以及服务信息化等,同样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以后的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新兴产业必将会起到主导的作用。

以上对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是从技术、业务、经营管理以及新兴产业的角度去讨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物联网背景下两化融合是一种抽象的体现,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对于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不仅仅对应用效益起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对于提高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通过物联网的作用,能够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将产业的模式转变为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在产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两化融合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物联网的结构体系以及重要作用。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在实际的应用中对经济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两化的融合必将成为时代的潮流,物联网作为两化融合的支撑条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化融合的速度,同时也促进了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年11期.

篇6

一、背景

1、我国高校目前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物联网专业自2011年招生,已经历了近5年的发展,基于物联网专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电子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各个院校基于以往沉淀的教学资源差异,对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系统设计不尽相同。部分院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但“如何把握专业共性基础和领域/区域特色的关系,是急需探讨的问题” [3]。

2、重庆物联网产业现状

重庆在新时期改革转型中把物联网作为新的增长极。到2014年底重庆已有220余家物联网企业。智能交通、智慧南岸APP、智慧小区、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商圈、智慧南滨等13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区内取得较为明显成效。据了解,以物联网、移动通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4]。

二、重庆工程学院物联网专业思考与改革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5]。

重庆正大软件集团旗下子公司涉及软件、互联网、通信设备工程等业务范围,在既往的“产教”模式下形成“五结合五支撑”合作办学模式。并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做到“四融入一结合”的办学特色。

该模式结合物联网专业建设可实现如下:

1.校企共建生产基地

依托重庆正大软件集团产业,使用集团旗下公司已有场地建立生产基地,同时使用学校实楼场地为大规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生产基地,并依托重庆南岸区物联网产业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做强做大。

2.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

基于集团产业背景,在原有的专家委员会基础上,大量走访本土物联网企业,引入行业,学术界物联网专家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学院办学,并协调企业用人以及对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科研支撑。通过企业调研,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共同开发培养体系:

3.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采用“哑铃”模式的公司员工与学校教师流动模式,积极提供相关制度保障,通过“双师制”“导师制”的实施,建立起两方面人员的内部驱动力。促进人力资源整合,真正实现师资的多元化,构建“素质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

4.校企共育创新人才

从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融合,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专业教学与企业案例,专业实训与实际项目,以及专业实习与企业岗位的融合,物联网专业学生进入校园随着学习不断的深入,不断的耳濡目染企业文化,不断的融入企业工作流程。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行业讲座,与相关专业的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对学生行业的创新力塑造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通过专业建设不断的改革,物联网专业学生必定能成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篇7

>> 物联网技术在海事监管的应用和发展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和展望 2016年大数据和工业物联网技术趋势展望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展望 嘉绍大桥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公安领域应用展望 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物联网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展望 “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职《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思考与实践 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技术探析 浅析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浅谈 物联网技术论文 浅谈物联网技术 浅谈物联网技术和建筑智能化 浅谈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浅谈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戴国华,余骏华. NB-IoT的产生背景、标准发展以及特性和业务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40(7): 31-36.

[6] 杨旭,李俊宏. 无线多址接入网络编码中继的信道分配算法[J].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4,40(1): 21-25.

[7] 鄢林. 物联网中有线与无线通信接入选择研究[D].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2.

[8] 张景柱,柴焱杰. 60 GHz宽带超大容量无线接入技术研究进展[J].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4,40(4): 27-32.

篇8

关键词:可循环经济;物联网技术;汽车生命周期;研究与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当下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产物,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提出。物联网技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是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改革创新的结果,物联网技术被称为在计算机发展和互联网技术产生之后的又一伟大信息技术。将物联网技术与可循环经济相结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必要趋势。文章在基于可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以汽车行业中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为例,简要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可循环经济中的应用。

1可循环经济背景下物联网技术的相关介绍

可循环经济指的是对资源采取最高效的运行模式,循环使用和节省成本是循环经济中最为根本的两项要求。在我国引用可循环经济的举措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示方向,采纳可循环经济使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得到飞速提升[1]。从实际国情出发,可循环经济显然比传统的经济模式更适合我国的发展。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使我国的有限资源储备急剧下降,导致我国环境日愈糟糕,但引用可循环经济给我国的发展带来新方向。可循环经济不仅在国情上非常符合要求,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物联网本质上是一种可以定义为循环的系统模式。物联网的原理是通过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和GPS系统等对流通信息进行传递,利用现阶段最新网络通信设施对相应的物品进行鉴别,再将物品与互联网联合应用,以达到真正意义上对流通的物品进行实时把控和管理的效果等。通过这种高新技术手段,提升流通物品、设施与互联网之间的关联性和交互性,将信息智能化的生活方式融入真实的生活细节中。物联网运行的实质是通过FRID技术,在数据量惊人的网络系统中对流通物品的信息进行相应获取,自动对其归集后实时共享。当一件物品完成了整个生产流程后会被赋予一个专属的信息标签,也是一种通过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ProductCode,EPC)编码进行信息储存的电子标签。在之后整个物品流通的阶段,这个标签便会一直随着物品的流通而流通,这便是物联网能对流通物品信息进行实时跟踪的要点所在。在物联网及时得到广泛应用之前,物品流通与网络信息传递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设施系统,而物联网的作用便是将二者结合运用,开辟一项新的信息技术。现阶段,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行业,同时也其为在可循环经济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呈一种逐年增长的趋势。相关调查发现,自20世纪以来,我国对小汽车的需求以100万辆/年的速度增长,在未来不久的时间里汽车回收量将达到一个最高值。因汽车报废产生的钢铁、金属、合成材料、玻璃、化学合成聚合物等都需要在后续处理阶段得到合适的处理与再利用。众所周知,汽车随着时间增长会逐渐失去价值而报废,但其报废后所留下的各种材料仍然还存在应用价值。报废后的材料是以报废汽车为载体而存在的,很难与汽车产品本身特别鲜明地分离开。所以针对此种状况,需要有一种能够让报废材料与其产品本身相互分离的运作方式,这便是在满足可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应用物联网技术,创立一种全新的网络智能电子系统。可循环经济中的物联网结构如图1所示。

2可循环经济背景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2.1生产环节

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汽车的生产制造环节,对整个生产线完成自动化转变,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制作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进行全程的信息追踪,使生产过程中的人工误差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提升工作完成的效率。第一步,将每件投入生产的原材料都进行特定的EPC编码,包括与原材料相关的信息,编码会跟随生产的整个流程一直到产品生成。产品在入库、加工、出库的各个环节都附有读取此编码的设备,并在每个环节都集合成联通的传感设备,通过此,物品流通间的信息便能达到传递的效果。第二步,通过FRID技术实现信息接收、读取的效果,将信息储存下来与远程监控相配合达到信息共享的目标[2]。EPC编码技术不仅能对生产过程中流通物品的信息进行追踪,还能够有助于管理人员对缺货、补货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与管理。生产环节应用到的物联网技术如图2所示。

2.2消费环节

当生产完成后的汽车被投入市场进行销售时,EPC编码会被特定的本地系统解析获取,本地系统将其转化为符合地域的EPC区域名。销售汽车时,汽车附带的智能设备能够通过互联网的节点来识别每一个组成部件的相关信息。基于此,相应地研发出了智能化的车上可载设备,此设备是汽车行业物联网工程的核心设备与组成部分,承担着获取、记录、分析信息和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互共享的工作。这项特殊的车载智能设备由不同功效的部分组合而成,主要涵盖3个部分:智能监控、提供服务、应急措施。智能监控部分是为以后的回收环节记录和提供有效的信息,主要的功能是提供汽车的实时监控、记录汽车实际通行情况以及驾驶人员的驾驶情况。服务的部分主要是针对驾驶员,使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体验到舒适感,此功能可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进行互动,及时提供一些有效的导航、停车、信息查询服务等。应急部分是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紧急事项后能够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涉及范围极为广,在远程控制、智能监控、及时应急等方面都可以有效地提供服务。

2.3回收环节

在回收环节可以直接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为商品附带的EPC编码或电子标签。回收时通过信息读取设备来获取各组成部分的相关信息,并对各组件进行更为智能化的分类,能够更加快速与高效地将回收汽车中各组成部件划分为是否可回收、是否可再利用等类别。这种特定的编码和识别系统,利用了汽车本身的信息与回收系统中的信息相结合的模式,改善了传统模式下分工分类的低效率,更为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工作模式为整个汽车循环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服务。利用物联网的智能化技术使汽车的回收过程变得更为规范和高效、合理,使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并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3可循环经济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应用环节中的关键技术

3.1RFID技术

RFID技术可以归类为一种识别系统,通过特定的识别设备对物品进行识别和相关信息的获取,工作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操作,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进行有效的运行[3]。RFID技术不仅能同时获取多个流通物品的信息,还能够有效地识别处在高速运动中的物品,使其操作过程更加高效与简便。RFID技术和互联网结合运用,还能够将其工作范围延伸到海外甚至全球范围内,无论距离有多遥远,都能够有效地对流通物品进行跟踪和信息的实时共享。

3.2GPS系统

GPS系统多应用于汽车接收来自卫星的定位等数据,来获取汽车所在的经纬度与时间,再利用无线MODEM和GSM短信通过总控制公司将获取的信息传输给相关控制部门。通过在网络地图上标注相关信息,就能够实时地对汽车位置进行精准的定位和监控。当汽车出现紧急的情况时,通过汽车中附带的报警设备将其位置信息与情况及时发送给控制中心。

4结语

篇9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发展;新趋势

所谓的“互联网+”,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对互联网平台与信息通讯技术的有效利用,实现互联网以及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并在新环境背景下所形成的全新生态。由此可见,“互联网+”属于互联网思维实践的重要成果,可以全面激活社会经济实体活力,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实现高度互联网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而高度互联网化就是最主要的l展趋势。首先,在新时期,接受图书馆互联网服务的网络用户数量会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而面对最多的对象将是网络用户。其次,图书馆互联网化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样一来,图书馆业务将实现互联网化,不管是馆藏资源结构、类型,还是资源管理与加工,甚至是推送与服务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在网络平台的作用下实现。同时,不同层次服务流程也会随着互联网要求的改变而实现发展路径的全面优化。最后,图书馆的互联网服务业务将得以落实。其中,在图书馆传统优势与用户资源固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互联网业务,积极构建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另外,对图书馆和用户网络互动的机制进行全面优化,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资源、管理以及服务协调发展,将互联网作为全部服务的载体,融合图书馆和互联网功能,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服务网络化的实现。

二、图书馆的人工智能化

互联网信息将呈现出海量、多样化与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搜索数据过程也将更具智能化特点。现阶段,大多数科技公司都已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人工智能方面。基于“互联网+”这一环境,图书馆也同样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管理与服务过程中的多种问题予以及时解决,以保证能够全面提升效率,节省管理与维护的成本,获得用户的认可。而通过对人工智能引擎的运用,可以在短期内解决资源可用性与安全性,甚至是潜在冲突,这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十分重要,能够考虑实际需求来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与改变。

与此同时,智慧社会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实现智能行为的机器化以后,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可以在网络的作用下,实现远距离对智能机器人的遥控指挥,进而完成工作任务,突破时间与空间,甚至是距离的限制。而将智能机器人应用在图书馆当中,可以更好地营造智能化的环境,以保证图书馆读者真实地体验与机器人之间形成的活动,享受图书馆的智能服务。除此之外,图书馆可以积极构建物联网,对用户使用图书馆权限予以全面放宽,感受数字化生态系统与智能化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视频终端还是空调设备等,在物联网技术的作用下,不需要接近设备就能够对其进行操控与管理。

三、强化情境计算与场景服务

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互联网搜索已不仅仅发挥资料供给的作用,而是根据情境计算内容来予以有效推荐。其中,情境计算主要是对移动设备中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具体内容包括声音、图片与位置等等,进而把用户工作、需求以及爱好等多方面信息转变为能够追踪的比特流,随后会按照特定情境来向用户推送相应的信息内容。在情境的作用下,实现信息推送并满足相关需求,也同样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服务形式,为此,必须要实时关注与研究。

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时代就是场景时代,而人类实际需求则是根据场景来确定,所以,场景逐渐替代了信息入口。为此,互联网竞争也由信息入口转向了场景。之所以场景要比入口重要,究其原因,“互联网+”背景下的互联网能够进入到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而用户在对图书馆设备设施以及服务进行利用的过程中,也会随之制造多个场景。各场景不仅会形成入口,同时也会产生流量,另外,需要由图书馆提供服务,也就是所谓的场景服务。积极开展图书馆场景服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用户具备和所需服务连接的能力。而图书馆则应当对这一场景进行合理地运用,最终使图书馆、用户以及服务能够在特定的场景当中实现智能连接。但是,要想更好地提供场景服务,图书馆就必须要研发系统平台,进而实现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以保证用户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图书馆功能,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最后,图书馆可以合理地搭建无线网络,而用户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关注,进而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并提供场景服务。

四、提高有偿服务的附加值

在图书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受政府拨款不充足与事业发展具体需求的影响,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一定要重新把握并定位免费理念。如果图书馆不能够及时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必然偏离社会发展的趋势,最终将会被淘汰。而在改变思维理念的过程中,图书馆必须要对收费和免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在提供免费基础服务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开展附加值较高的项目与服务。而在网络环境与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用户所接受的部分服务项目收费则与图书馆用户认可服务产品的开发存在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应当对文献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进一步探索更加理想的服务方式,有效地增加服务功能,以保证用户能够通过对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来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这一思维与普通的互联网思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图书馆人的“互联网+”思维也同样更注重民主与开放,以期能够对传统和封闭的思维予以全面突破。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思维也将在图书馆改革与服务创新方面提供不竭动力。也只有站在“互联网+”思维角度才能够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突破性发展。文章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发展新趋势进行了阐述与探讨,希望为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互联网+”图书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东波.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未来发展新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3):75-81.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67-02

一、研究背景

物联网通过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能实现人、设备与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新一次浪潮,在未来将被广泛地应用于物流、交通、电网、环境监测以及军事等领域,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1,2]。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2013年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2015年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都要求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化革命中的优势。

2011年,南京市重点打造一谷两园,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金陵科技学院积极落实南京科技九条,配合政府努力向南京软件科技大学迈进。金陵科技学院目前信息技术学院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及优良的教学质量赢得南京地区的赞赏,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在物联网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密切结合物联网技术特点和南京经济发展战略,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从物联网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推进教学改革,探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物联网专业正式进入金陵科技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足以说明地方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市属高校的办学力量相对薄弱,学科设置还不够完善,这对于综合性极强的物联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目前尚无本科毕业生,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验室、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尚处于前期建设阶段。因此,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势在必行,必须结合交叉学科特点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构建。

二、地方物联网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2012年,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成立,总部设在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中心下设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物流、智慧节能环保、智慧矿山、智慧医药护理、智慧家居安防等六个分中心,包括物联网共性技术、应用标准、信息安全等三个支撑平台。该中心的建立,加速了南京地区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据教育部信息中心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不仅缺口大,其专业人才在各个行业上分布不均衡。

南京软件谷下一步将大力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努力建成中国第一软件产业基地,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软件名城,逐步打造成世界软件名城。

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物联网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金陵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重视对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分析,积极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学院多年办学经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进行物联网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服务工作、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

三、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是近年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跨越多个一级学科,具有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鲜明的特点[3]。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旨在培养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熟练掌握物联网基本理论、系统设计与集成、软硬件设计与开发,具有良好的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基本理论,具有工程基础厚、自主学习能力强、创新性突出的高级工程人才。

(一)依托学科优势,明确专业方向

物联网系统技术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可将物联网系统划分为四个逻辑层:①感知识别层,即以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二维码等智能终端设备为主,实现物的识别;②网络构建层,即通过互联网、无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等,实现数据的传输;③管理服务层,即通过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存储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处理;④技术应用层,即利用现有的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各种应用。由于每个层次内容都比较丰富,知识面范围覆盖广,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深入学习所有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物联网专业所涉及的技术、标准、应用、安全与商业模式等整体知识体系,同时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来深入展开学习与实践。根据上述分析结论,可以从四个专业方向上来对物联网专业进行划分。

1.物联网信息感知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感知识别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微电子机械技术、视频识别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

2.物联网传输网络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网络构建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网络管理、无线通信、无线网络标准、无线传感网、网络管理、多种网络通信技术等。

3.物联网信息处理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管理服务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大规模异构数据处理、多源异构数据库设计、物联网网络监视、并行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

4.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技术应用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关键、应用数据结构与数据流设计关键、应用系统设计关键技术以及新型服务模式等。

以上四个专业的建设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独立性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各自方向来确定,其联系性体现在共用同样的基础课程平台。

(二)构建专业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时间还比较短,专业建设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其技术与应用也在蓬勃发展。因此,一方面应该保障教学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不断动态地更新,必须跟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时俱进。将专业课程分四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可设置为思想政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等。

2.学科基础课程可设置为微机原理、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和电工与电子学等。

3.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物联网导论、与应用、物联网M2M开发技术、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等。

4.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上述四个专业方向来确定。信息感知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二维码、视频识别技术原理与技术、信息安全、无线定位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等;传输网络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无线传感网络、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TCP/IP网络与协议、网络安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技术与应用、网络协议分析等;信息处理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操作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导论、云计算与大数据、高级程序语言设计、软件工程等;技术应用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终端开发技术与应用、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以及多媒体技术等。

上述课程的设置仅仅是目前的物联网专业课程构建的建议,其教学内容必须跟随物联网产业同步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开展教学实践环节

地方本科院校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不多,投入的资金不足,现代化水平较低,为此需加强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一方面利用学校信息技术学院实验室资源,依托现有师资力量自主开发相关实验项目,投入专项资金提升实验室现代化水平,以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力,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同物联网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等,负责教师相关课程培训和部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实训,而学校提供场地,比如与新大陆、远望谷、中兴等签订合作议,促进双方之间人才、设备、资金、技术的资源共享,达到校企互利双赢的目的。

四、研究展望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正式进入金陵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但是国家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南京市政府的迫切需求,同时更是国家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做出及时反映的重大举措。为培养适应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网络、信息处理以及技术应用四个方向上探讨了物联网人才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的内容。通过金陵科技学院相关专业多年办学经验和良好的办学条件,探索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产学研协同教学环境,强化工程实践,突显自身的办学优势,推进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为其他同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