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当前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20 18:1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当前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当前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研究分析;技术思想;应用原则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逐步的迈向现代化和居住环境的舒适化等方向之中,在实践当中,相关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准进一步的提升。在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一方面应当明确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的原则和核心的原理,另外也应当加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逐步的对其中关键性的网络通讯技术、布线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进行研究,以更好的实现应用水准的增强,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和居住氛围。

1.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的原理和概念分析

明确物联网技术的相关技术原则和技术的核心思想对于保证后期应用的效果和基本的质量有着关键性的意义,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重点的加强对此方面内容的深入分析,以更好的实现相关技术的革新与向前发展。随着当前全球范围之内的科学技术水准不断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呈现出不断改进的趋势,进而出现了一些智能化的相关概念,当前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再加上智能家居建设水准不断增强。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在今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和相关的发展也相当关键,在实践当中不仅应当加强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在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应当明确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的原则和核心的原理,同时还应当加强对设计基本现状的研究,进而使得设计的水准可以得到稳步的增强,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和居住氛围。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科学技术的稳步向前发展。

2.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要点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实际的原则等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其在实践当中应用的思想环节。下文将针对物联网技术在家居当中的应用基本现状等进行分析,重点的对家庭控制中心、家庭娱乐中心以及数据中心的应用现状等进行研究,旨在更好的促进物联网技术向前发展和创新。

2.1家庭安防中心和数据中心

家庭数据中心,常见的诸如游戏资料、电影资料以及音乐数据等等,均可以通过物联网存储至服务器之中,进而可以帮助居住者可以随时的进行查看,另外,在一些关键的数据中心之中还包含有家庭环境当中的必需品,使得其可以很好的与家庭当中的设备相互连接,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连接和相互交互的工具,进而使得交互的效应和应用的价值大大增强,更加的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整合,保证最佳的物联网连接状态,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很好的对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享。

通过物联网技术设计,可以使得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运作更加稳定和可靠,并且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客观资料的调查,可以初步的确定得出最佳的初始运营方案,进而使得数值的检测以及对物联网技术的分析更加可靠,在实践当中应当加强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保证反馈的效益和质量,初步的修订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计划,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整改和创新。保证控制技术可以得到妥善的发展。

2.2家庭娱乐中心和控制中心

常用的家庭信息,如天气预报、咨询信息等可以通过连接入网的家庭终端设备及时了解到。娱乐的内容也是涵盖影视、音乐、游戏、通讯等众多应用,并且内容的来源需包含来自专业机构制作的、来自亲朋好友分享的、以及自己采集录制的三大部分,有的需付费,有的可分享,甚至还有的可以去收钱。通过物联网与外部的服务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与设备互动。总的来讲加强物联网技术的改革,意义重大。自从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飞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且很好的突破了技术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后还应当加强相关物联网技术中关键性技术的分析,同时对应用的具体层面和应用过程当中应当掌握的重难点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以更好的促进相关事业迈向成熟的发展局面。

3.结束语

总的来讲加强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要点和基本思想原则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逐步的迈向现代化和居住环境的舒适化等方向之中,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和其在实践当中的广泛应用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一般性的思想原则等进行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水准和效益的持续增强,为现代化的生活质量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葛东,张国海,胡国栋,孙立贤. 物联网技术的现状及应用[J]. 价值工程. 2012(12)

[2] 陈明阳,宋文广. 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与新构想[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7)

[3] 侯立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构想[J]. 数字通信. 2011(06)

篇2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技术选择

现如今,单向网络在国内有线电视网络中占据半壁江山。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线电视单向网络存在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有线电视网络健康发展。对此,加强对有线电视网络改造非常必要。其中将双向技术引入到电视网络、通信网络当中,能够有效提高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且能够加快电视网络迅猛发展进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技术的选择。

一、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终极目标是增强网络价值,提高其经济收入、核心竞争力。2010年,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及互联网三网融合[1]。面对此背景,有线电视企业业务将呈现规模化发展,且市场上对有线电视网络点播业务给予了加大的关注。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有线电视企业要改变以往粗放式管理模式,实现对设计、业务及销售的有机整合,以此来满足各种需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增强用户的忠诚度和信任度,企业需要增加业务、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2]。从电视网络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故障率高、网络陈旧等,且网络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因此对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非常必要。

二、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技术的选择

技术是实现双向改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多技术都能够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提供一定支持。具体来说:1.CMTS+CM该项技术,是指现有的CATV网络,为双向通信提供支持。一般来说,该项技术在系数模式网络覆盖区域应用范围较广,且技术标准、产品较为完善和成熟,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我国,由于该项技术具有较高的运营、维护成本,且对工作环境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我国普及度并不高。之所以选择该项技术,主要是其具有开通效率快、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尤其是在先期广电迅速抢占客户群方面,能够体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3]。但事物两面性决定了该项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对漏斗、噪音的处理方面,对用户信号接收产生了一定影响。2.EPON+EOC所谓EOC,主要是指以太数据通过同轴电缆传输的一项技术。其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借助特殊介质给予一定支持,才能够将符合协议的数据信号,通过电缆传输到每个用户家中。目前,对于一些安装小区,我们希望通过重新铺设的方式,优化电视网络,但是难度非常大,除了要尊重业主的意愿,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住宅建筑施工阶段是否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如果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条件都不允许,可以采用同轴电缆网资源,使用EOC方案,对网络的末端进行优化处理,实现双向接入目标[4]。此外,借助分前端光纤到各个小区的分光器而言,为了提高设备运行有效性,可以接入各个ONU。经过处理后的网络结构,将CATV信号及数据信号进行合成处理,并通过HFC线缆传输到用户侧,最后通过用户侧的EOC终端分离出CATV信号、数据信号,用户点播信号后,便能够观看到电视节目。选择该项技术,能够实现对小区内部现有的电缆、分配器资源进行重新划分和再利用,以此来降低成本。另外,该项技术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求较小,施工效率较高。3.C-DOCSIS该项接入技术建立在DOCSIS协议基础之上,其核心技术标准与传统的CMTS+CM模式存在一致性,都采用了同一项技术标准,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新模式的设备接口是从机房下移到有线电视光节点位置,而向上则是通过PON等成熟技术与网络相连。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且不需要重新布置线路,能够有效减少汇聚噪声,进而提高网络质量。最为关键的是,该项技术自身具备较高的兼容性特点,能够实现高宽带、可承载视频、语音等综合业务,为有线电视网络承载三网融合业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4.FTTX+LANFTTX+LAN技术是光纤技术与局域网整合的技术,为实现“前兆到小区、百兆到大楼、十兆到家庭”目标。现如今,住宅小区中的交换机及局端交换机借助管线进行连接,住宅小区应用的综合布线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上网速度,达到10M/100Mbps[5]。此项成本投资成本较小,且兼具拓展性,图1为其结构图。FXXT+LAN技术融合了以太网传输优点,开展各项业务,同时用户接入成本较低。但该项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对现有网络的利用,需要对以太网链路进行重新铺设,需要消耗更大的网络改造费用,使得该项技术的推广受到了一定阻碍。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面对有线电视网络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人们对有线电视网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发展现状,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改造技术,通过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优化,最大限度上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加大对双向改造技术的研究力度,创新更多新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促使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华.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改造相关技术问题探讨[J].电子世界,2015(19):59+62.

[2]于利鸣.试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技术选择[J].通讯世界,2016(04):55-56.

[3]陈明.三网融合下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技术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05):37-38.

[4]彭杰.关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网改造的探究[J].通讯世界,2015(13):34-35.

篇3

关键词:智能电网;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一、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

顾名思义,大数据即一个体量特别大的数据集,大到无法使用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加工、操作。而大数据技术,就是对大数据的处理技术的集合。可以说,大数据兴起并非科技的突变,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急速增长应对而生的技术进步。大数据的特色之一是体量成级数增长。由于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物联网”为方向的信息采集技术的逐渐普及以及包括“4G”在内的网络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全社会,包括交通运输行业,人类所拥有的数据量及其增速已经远远超过传统信息技术预设的处理极限。限于科技发展的规律与速度,或者是人类智能体量的局限,信息技术专家们提出以“云计算”概念为核心的的一系列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作为阶段性替代方案,以适应现阶段的信息爆炸。

大数据技术与传统信息处理技术有如下不同:使用分布式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现代社会,“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4倍”,“大约每三年就能增长一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分布式技术成为信息处理的必然选择。早期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固定的数据存储设备、运算服务器实现信息化;随着数据量以及运算需求的增加,发展出部署集中的集群的信息存储与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使用范围;当数据量进一步增长,受益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云计算”技术相应而生,通过将分散于各地的存储、处理设备,实现可与巨型计算机媲美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大数据技术善于由结果推断模型。不同于传统的智能化技术,需要完善地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条件,推导结果。大数据技术着眼结果于海量数据,通过大量的事实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传统的建模实现智能化技术,一旦结果出现异常,就需要反溯,修订模型,重新进行实践。而大数据技术,则只通过对相关性的结果进行比较,便能总结归纳相关原理。大数据技术着眼于动态,而不是静态。传统信息处理技术着眼于当前数据的使用,业务办理、行业监控,数据一旦使用,则降低或失去其实用价值,历史数据需要人工的比对、判断。大数据技术着眼于一段时间或全部时间上的动态发展数据,着眼于动态数据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规律,大数据技术长于整体的运算效率,而非个体的精确追踪。由于数据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传统的信息化技术对于有限的样本进行分析与统计,更关注于奇异数值并加以分析,着力于对个体样本的精确追踪。而当大数据处理成为可能,数据的总体成为一个独立样本,一些奇异值由于发生概率太小,完全可以忽略,数据整体的运算效率成为重要指标。

如同哲学上的量变引起质变,大数据技术正是随着信息化数据的不断增长而产生并从根本上改变人对于数据存储、应用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随着数年的演进,大数据技术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2012年7月,美国知名IT咨询顾问公司Gartner《2012年大数据技术成熟度曲线》,对大数据涉及的46种技术进行逐一分析。根据当时报告内容,对比当前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度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2012年报告中提到的,将在2年内实现主流应用的列式存储数据库、预测分析、社交媒体监测等技术,已经成为近些年IT行业普遍实用的技术;报告中预测的2~5年内成为主流的云计算、内存数据库、社交分析、文本分析等技术,当前在google、百度、facebook、阿里巴巴、新浪微博等处于IT技术前沿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分别得到广泛应用;而报高中认为5~10年才会得到普及的内容分析、混合云计算、社交网络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以及认为10年以上才会普遍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应用和推广。

二、交通行业大数据发展现状

交通行业是天然的大数据应用行业。传统的静态数据并非大数据,如路网的基础信息,户、车、人基本信息,这些数据随着产业增长而逐步增长,一直在传统信息处理技术预设的限度之内。但随着互联网与产业结合的不断升级、物联网―――车联网的快速兴起,3G、4G无线网络的普及,行业数据量已经开始成级数增长。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来源主要在3个方面:

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出行服务数据,如大运输联网、网上售票、城市公交刷卡、公众在线交通路线查询、网购物流数据等。

如某公交一卡通截至2013年已经发卡超过3200万张,日刷卡量超过1000万人次;百度地图手机应用日访问量1亿次,PC上的搜索量50亿次中20%访问和出行相关,每天约有1000万人使用百度,其中70%和公交相关。

基于行业运营企业生产监管数据,如货运源头称重数据,货运、危险品运输电子运单数据,客运进出站报班及例检数据,营运车辆维修检测数据,邮政包裹数据等。

如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完成92亿件,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业务量同比增长60%,最高日处理量已突破6500万件。

基于物联网、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传感器采集数据,包括车辆相关动态数据:GPS位置信息、车辆能耗、车辆技术状况信息,路网监控信息:卡口视频监测、基于传感器的路况监测、路上动态称重设备、桥梁监测GPS等。

车辆位置信息采集仅举一市为例,2013年10月,杭州市符合交通运输部“两客一危”定义且经营范围、营运状态、营运证有效期等状态正常的车辆上线数为6329辆。车辆位置信息假设每5s传输一次,则每日位置信息接近1.1亿条。北京市6.67万辆的出租车GPS数据实时接入,日均数据量可以达到6G。

车流量监控数据,笔者曾参与河南省新乡市动态称重系统建设项目,仅一个信息采集点,2013年11月平均每天采集14000辆车左右,包括结构化数据与照片信息,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是1791MB。

三、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种应对大数据处理的解决方案应时代而生,7 年前,雅虎创建了一个用于管理、存储和分析大量数据的分布式计算平台 Hadoop,它作为一个批处理系统具有吞吐量大、自动容错等优点,目前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Hadoop 本身存在的缺点是不能有效适应实时数据处理需求,为了克服该局限,一些实时处理平台如 S4, Storm 等随之产生了,他们在处理不间断的流式数据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下面将介绍和分析目前比较流行的大数据处理平台。

1、Hadoop

Hadoop 是一个由 Apache 基金会开发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10] ,允许用户在不了解分布式底层细节的情况下,开发分布式应用程序。Hadoop 主要由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和 MapReduce 计算框架两部分组成。

HDFS 结构如图 1 所示,三类节点 Namenode,Datanode,Client 之间的通信都是建立在 TCP/IP 的基础之上的。Client 执行读或写操作时首先在本机临时文件夹中缓存数据,当缓冲数据块达到设定的Block 值(默认 64M) ,Client 通知 Namenode,Namenode 响应 Client 的 RPC 请求,将新文件名插入到分布式文件系统结构层次中,并在 Datanode 中找到存放该数据的 Block,同时将该 Datanode 及对应的数据块信息告诉 Client,Client 便将数据块写入指定的数据节点。HDFS 有着高容错性的特点,可以部署在低廉的(low-cost)硬件上,并且能提供高传输率(high throughput)来访问应用程序的数据。

图 1 HDFS 结构图

MapReduce 是一种并行处理模型,主要有两个处理步骤:map 和 reduce 。

Map 端处理流程如下:计算框架先将要处理的数据进行分片,方便 map 任务处理。分片完毕后,多台机器就可以同时进行 map 工作。map 对每条记录的处理结果以的形式输出中间结果,map 输出的结果会暂且放在一个环形内存缓冲区中,当该缓冲区快要溢出时,会在本地文件系统中创建一个溢出文件,将该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这个文件。写入磁盘之前,线程根据 reduce 任务个数生成相同数量的分区。当 map 任务输出记录时,会产生溢出文件,这时需将这些文件合并。文件不断排序归并后,最后生成一个已分区且有序的数据文件。最后将相应分区中的数据拷贝给相应的 reduce 任务。

Reduce 端处理流程如下:Reduce 会接收到不同 map 任务传来的数据,如果 reduce 端接受的数据量相当小,则直接存储在内存中,如果数据量超过了该缓冲区大小的一定比例,则对数据合并后溢写到磁盘中。随着溢写文件的增多,后台线程会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有序的文件,然后交给 reduce 函数处理,reduce 函数安装用户定义的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输出结果。

Hadoop 在本质上是一个批处理系统。数据被引入 Hadoop 文件系统 (HDFS) 并分发到各个节点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汇总,生成的结果文件存放在 HDFS 上。

2、Storm

Storm 是 Twitter 开源的分布式实时计算系统 [8] ,Storm 具有高容错性,水平扩展性好,快速,可靠处理消息的优点。Storm 的核心概念是“流(stream)”,流是一个无限的元组序列。Strom 为流转换提供两个基本组件:“Spouts”和“Bolts”。Spout 是一个输入流组件,Spout 将数据传递给另一个组件(Bolt) 。Bolt 执行任务并创建新的流作为下一个 Bolt 的输入流。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 “topology”。

Strom 集群有主要有两类节点:主节点和工作节点。主节点上运行一个叫做“Nimbus”的守护进程,它负责在集群分发代码、 分配任务和故障监测。 而每个工作节点运行一个叫做“Supervisor”的守护进程。Supervisor 监听分配给它任务的机器,根据 Nimbus 的委派在必要时启动和关闭工作进程,每个工作进程执行 topology 的一个子集,一个 topology 由很多运行在机器上的工作进程组成。

Nimbus 和 Supervisors 之间所有的协调工作是通过一个 Zookeeper 集群,Nimbus 的守护进程和Supervisors 守护进程的状态维持在 Zookeeper 中或保存在本地磁盘上。这意味着 Nimbus 或 Supervisors进程杀掉,而不需要做备份,这种设计结构使得 Storm 集群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3、S4

S4(Simple Scalable Streaming System)是 Yahoo 的一个开源流计算平台,它是一个通用的、分布式的、可扩展性良好、具有分区容错能力、支持插件的分布式流计算平台。S4 将流的处理分为多个流事件 Process Element(PE) ,每个 PE 唯一处理一种流事件。S4 将用户定制的 PE 放在名为 Processing Element Container(PEC)的容器中。PEC 加上通信处理模块就形成了逻辑主机 Processing Node(PN) 。PN 负责监听事件,PEC 接收源 event,event 经一系列 PE 处理后,在通信层 Communication Layer的协助下分发事件或输出事件处理结果。在分发事件的过程中,S4 会通过 hash 函数,将事件路由到目标 PN 上,这个 hash 函数作用于事件的所有已知属性值上。通信层有“集群管理”,“故障恢复到备用节点”,“逻辑节点到物理节点映射”的作用。同时通信层还使用一个插件式的架构来选择网络协议,使用 zookeeper 在 S4 集群节点之间做一致性协作。

四、大数据在交通行业拓展的困境

1、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困难

目前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非常不均衡,广大西部地区缺少信息化基础,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差,数据采集困难。信息化建设较早的省份,由于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系统建设、使用单位均不相同,交通运输主管机构与各二级单位、信息化主管部门与业务部门分头建设业务系统,系统技术架构差距大,基层单位上级机构多头管理,造成数据来源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省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的差距同样造成部级数据整合困难,无法发挥实际的应用价值。

2、缺乏工作规范与要求,数据应用机制困难

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人员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系统用户缺乏应有的信息化思想,传统的办公方式与习惯难以改变。政府管理机构没有针对信息化应用与数据的采集应用形成上下联动,奖惩结合的管理机制。信息化应用游离于业务办理之外,信息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各管一摊,无法真正将实际业务实现在线办理,真正提高办公效率创造信息价值。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对行业企业生产监管数据进行采集的法律法规,也没有面向企业提供数据服务,既没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行业生产状况进行全面掌握,也无法通过信息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和变革。

3、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意识不强,大数据应用思路缺乏

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对数据指标价值与数据应用方式缺乏认识,一些信息化规划、项目规划不接地气,系统重建设轻实用,实际应用价值不高,数据采集需求无法得到贯彻。如交通运输部部省联网项目,采集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户车人基础数据,但是既没有制定政策法规,保证数据的更新与同步,也没有进行数据指标的价值分析,实现真正有价值的应用,造成后期维护困难,数据逐渐陈旧,实用价值迅速流失。此外,全国各省、各地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整体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五、大数据在交通行业发展的浅见

1、积极立法,确立数据采集与应用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并制定政策法规,面向部、省、市、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将数据采集、整合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规定,明确哪些信息化工作该哪级机构做,该哪些部门做,同时明确科技信息化主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并给予相应的监察、评定的权利,对行业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与数据采集方面的社会责任。另外,对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进行全面的梳理,数据保密性与应用价值进行分级,对数据的采集与应用进行立法,明确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可以对哪些数据自行进行分析和利用,那些数据可以开放给社会或企业使用,真正实现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2、加快体制改革,设立数据采集与信息化和单位考评相结合的制度

结合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传统的上级规划、立项、投资、监管、评审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规划与立项、资金使用与审计、项目监管与后评审的权责分离,让信息化项目建设实际落地,上级单位更注重资金使用的控制与系统应用效果的后评审。尽快制定政策,将指定数据指标的采集和上报纳入行业管理规定;通过体制改革,设立数据上报与信息化应用水平考核制度并实现常态化,同时实现数据上报制度与行业统计工作的全面结合,改变传统的统计人工上报模式,用信息化数据支撑行业统计。考核制度包括3个层面:管理机构对企业考核;单位领导、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考核;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单位的考核。

3、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通过示范指导,引导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在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规划与设计中,广泛引入云计算等大数据处理技术,选择试点单位,建设应用示范项目,总结大数据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方式方法与使用价值,对具有适用性的项目进行全国推广,引导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随着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各机构、各部门、各企业数据量的迅速增长,以及IT企业交通运输相关数据的迅速增长,逐渐在我们面前显现,发展大数据技术,积极应对、抓住下一次信息化变革、产业浪潮的机遇,是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产业变革、结构优化、服务社会与公众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为钢,杨良怀,潘建,郑申俊,沈贝伦,沈俊青.智能交通大数据处理平台之构建[J].中国公共安全,2014,17:136-141.

[2]李杨.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困境探讨[J].硅谷,2014,14:91+95.

[3]马英杰.交通大数据的发展现状与思路[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4,04:55-59.

篇4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建筑电气;设备

随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越来越依赖于建筑物,也对建筑物的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化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体现、文化表现,也是一个国家先进科技的表达。通过现代化建筑的智能化标准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现如今的高科技水平。据相关数据预测,21世纪以后中国的智能化建筑将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现如今,我国建筑电气经过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两个阶段后,已迈进智能化阶段。智能化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1 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产生了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的概念。它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1997年6月,清华大学张瑞武教授就智能建筑给出了如下定义: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这一定义对于我们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智能建筑,有很大帮助。而在国外,关于智能建筑的记载是:“智能建筑”就是高功能大楼,是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设备,采用楼宇自动化技术高度综合管理的大楼(日本)。

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 IB I)关于智能建筑的相关描述是:智能建筑就是通过建筑的四个基本要求,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为用户提供一个高经济性、高效率、高舒适性的建筑物。以上是国外提供的智能建筑的定义。

2 智能建筑的特点与发展过程

与传统自动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系统具有足够的关于人的控制策略、被控对象及环境的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变结构特点,可以总体自寻优,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的能力。总而言之,与传统的控制理论相比,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机自动地完成其目标的控制过程,可以在熟悉或不熟悉的环境中自动地或人─机交互地完成拟人任务,对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处理比较完美。

由于智能建筑的“智能”特性是以 IT 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它们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智能建筑的发展,因而可将智能建筑的发展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2.1 单功能系统:上世纪80 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建筑设备自控领域的应用,出现了以通用型控制器为基础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并逐渐形成了以闭路电视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空调设备监控等系统为代表的“孤立系统”。在这种控制系统中,由于控制器只需调整相应控制参数即可应用于不同系统,因而这些设备是通用的、可互换的。

2.2 多功能系统: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微控制器(MCU,MicroController Unit)为核心的专用控制器(ASC,Application SpecificController)。这种控制器一般都是根据具体应用进行定制的,也就是只能完成特定的功能。

2.3 集成系统: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互联网的风靡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变革。以往的“孤立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控制现场通信协议由专有型向开放型转变。目前在智能建筑领域只有BACnet和LonWorks成为公认的两大开放性标准。

由于所有的现场总线通信协议或标准在制订之初都是以面向现场设备为目标的,而不是面向企业应用集成,因而造成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不能很好地与物业信息管理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

2.4 集成管理智能化系统:系统集成工作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实现整个智能建筑系统的系统化、集成化与智能化运行和管理。从集成上看,智能建筑已经从基于单机应用发展到基于网络的协同应用,特别是基于Internet 和 Intranet 网络集成的应用。从信息处理上来看,已经从简单的状态信息组合和基于监控的处理,发展到基于内容的处理和融合,以及基于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接口。

3 建筑电气系统

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建筑电气系统是现代建筑实行智能化的核心,它对整个建筑物功能的发挥、建筑布局和结构的选择、建筑艺术的体现、建筑的灵活性以及建筑安全的保证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电气信号系统是建筑电气系统中专门用于传输各类信号的弱电系统。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建筑电气信号系统主要有:消防监测系统、闭路监视系统、电脑管理系统、共用电视天线系统、广播系统和无线呼叫系统等。

4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现状

智能建筑是八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1984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了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厦——城市广场,仅仅几十年里,美国现已有上万座智能建筑。目前,日本新建的大型建筑,大概60%都是属于智能型建筑;在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建和在建几十座高楼大厦都采用了建筑智能化系统。人们已经认识到并开始享受到智能建筑带来的方便、安全、便捷和效益。中国智能建筑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至2001年底,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2300幢。目前在建的智能建筑大厦已转向大型公共建筑,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据相关数据预测,21世纪以后中国的智能化建筑将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在我国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现代建筑作为城市的信息单元,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它的高速发展是必然趋势。

5 结束语

现代建筑电气技术是伴随现代建筑——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建筑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从事建筑电气专业的人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知识结构上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建筑电气不仅是建筑物内必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强和提高,那么建筑电气设计、施工、调试、运行和检修等工作将需要大批建筑电气专业人才,我国这方面技术人才非常短缺,现已引起建筑设计人员及建设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篇5

文章将结合文化产业特点,探讨在互联互通背景下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策略,希望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互联互通文化产业新业态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提升全民族综合实力的关键。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而文化产业仍然坚持传统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身健康发展。如何创新文化产业新常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1、创新全新产业链

21世纪,文化产业呈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主要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创意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生产力的提升,都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即资源高度整合、创意队伍及开放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面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兼顾文化保护及传承重要责任。现如今,互联网正处于普及阶段,多元文化交融在跨时空等方面实现难度较大。文化与科技、金融之间的结合,形成了很多新型门类。因此全面感知、智慧节点的文化生产力模式应运而生。就文化产业领域来看,智能连接型新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开发、经营的组织,如科研中心、网站等,这些独立个体的高度合作,在信息、创意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日渐增强,并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文化资源供应、价值等链条,进而为文化生产力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搭建全新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互通背景下,文化产业领域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成为文化生产力孵化、主要推动力。所谓平台经济,主要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之间,凭借着现有的服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易、增值服务质量。随着智慧服务不断推广,赋予了平台更加丰富的功能,如资源集聚、交易配对功能等。在实践应用中,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方向发展。针对前者来说,可以由设计研发、加工制作向衍生产品过渡。而对于后者而言,集聚了商业、信息及资金等元素,形成立体化新业态发展格局。如沪江网、东方财富等,已经成为具有较高成长价值的企业主体。

3、创新科技研发链

面对新形势,文化产业发展正以迭代特点形成全新的文化科技研发链。尤其是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科技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因此文化产业应保持现有优势,树立创新意识,采取自主研发、整合资源等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以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随着人类物质产能过剩,人们不得不强调对产品知觉、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创新。在此基础上,能够满足后工业时代中,人类对体验经济的需求,且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潜能。因此在实践中,促进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结合软硬两种创新手段,才能够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详细来说,可以进行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开展移动分布,借助互联网技术,为用户随机使用、大量流动等提供支持,形成网络化结构[1]。二是降低边际成本,在智能终端基础上,广泛收集用户相关信息,以此来压缩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三是高度集聚,在数字平台上,将大量内容服务集聚到一起,从网页、数据至视频,以此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培养用户忠诚度。

4、加强跨界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与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向创新方面发展,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果按照传统模式,制造业强调产品的核心,其实不然,周边产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核心产品价值[2]。如iPhone为手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革新,如果仅仅迎合消费者需求,那么乔布斯将会专注于通讯技术开发,但iPhone则不同,其开创出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从iPod、iPad至Pixar,衍生出很多新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类文化娱乐空间范围,正因如此,iPhone才能够成为手机行业的领头羊。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在互联互通时代下,我国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很多工业集聚区开始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等深入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2013年,在视察广东工业设计城时,表达了对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不仅如此,深圳、上海及北京凭借自身优势,迅速成为全国的文化创意先驱,在短时间范围内形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为其他城市发展做出了榜样[3]。随着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我们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不断创新和探索新方法、新道路,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由“中国制造”朝着“中国创造”转变。

5、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探索一条持续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亟待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树立现展理念,充分认识当前发展现状,并坚持科学、合理原则,并加强与其他领域的结合,不断提升产业综合实力,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大威,李春明,温泉,薛尧予.万物互联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新业态发展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6):22-32.

[2]花建.互联互通背景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24-30.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营成本;互联网平台;监管体系

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民营银行在金融发展与经济进步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民营银行资金比重增长迅速,近些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民营银行属于民营企业类型,所以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如市场准入方面或者资金、信用等方面。民营银行并不具备完善的信息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下,民营银行受到很大冲击。互联网同样为民营银行带来很多发展机遇,尤其在市场资源重新配置基础上,民营银行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利用大数据作为桥梁积累更多用户,打造全新型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拓宽发展渠道。

一、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背景

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主要从2014年12月29日微众银行上线开始,作为腾讯牵头的国家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打开了金融机构发展的新大门。在随后的发展中,互联网民营银行顺利通过测试运营成为金融市场发展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普惠金融服务,帮助其缓解金融压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根据2017年互联网民营银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当前规模最大的微众银行总资产已经达到917亿元,净利润实现15亿元。富民银行在互联网银行中增长速度最快,相较于2016年,2017年增长670%,净利润增长500%。互联网银行积极打造个存小贷发展特色,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互联网银行数据统计,与中小企业相互依托,在信息化时展市场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优势

1.增加民营银行经营灵活性

互联网民营银行主要通过现代化数字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相结合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民营银行将所有权、经营权调整更为灵活,凸显互联网民营银行特色,民营银行真正作为独立体在市场经营中发展,金融作用更明确,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服务能力更强。

2.降低民营银行运营成本

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协调民营银行发展结构,增加民营银行发展灵活性基础上,帮助民营银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能够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互联网民营银行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实现民营银行的网络交易,减少民营银行网点人力资源以及运行资金的投入,发挥民营银行经营独立性,发展投资渠道增加。民营银行的主要投资对象为小微企业,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融资活动,解决融资问题。

3.打造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迅速发展,致力于小微服务研究,弥补现有银行中对小微服务缺失的不足,打造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是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的重要优势。互联网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与国有银行实体机构之间互为依托,充分发挥互联网民营银行的便捷性优势,在发展竞争中不断创新,推动银行体系的改革。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主要目的是利用互联网民营银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其注入新鲜血液,通过民营、三农经济的结合改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解决三农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民营银行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与三农经济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控制运营,为后期银行体制优化,金融市场调整以及民营银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积累经验。

4.帮助民营银行提高创新能力

民营银行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民营银行结合基本发展需求与金融产品内容不断创新与升级,制定运营成本有效控制手段,积累更多服务经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创新,还体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通过公众平台公开民营银行金融产品相关要素与信息,了解大众需求,打造个性化产品,提供更多便民服务,如远程开户、线上缴费以及人脸识别等。

三、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挑战

1.民营银行信用基础与人才比较匮乏

对于当前的民营银行来讲,虽然积极进行互联网技术应用,打造互联网运行平台,但因为民营银行属性以及金融服务等,直接影响民营银行的信用等级。加上民营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信用基础主要通过与客户的合作长期磨合为主,但在利益关系长期博弈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问题,所以整体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缺少国家信用担保,没有独立的信用体系与征信系统,这些都是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融资渠道增加,民营银行的专业人才问题加剧,虽然通过在高校不断储备人才,但受到国有银行管理印象与教学理念的限制,储备人才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行缺乏专业性,这方面也增加了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难度。

2.民营银行金融存款、贷款对象、目标客户方面的挑战

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来讲,在金融存款方面处于弱势,尤其是传统社会存款明显少于国有银行。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正在探索阶段,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度较低,像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缺少完善的存款利率制度,金融存款渠道拓展受到限制。民营银行贷款对象方面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互联网民营银行作为新型模式,贷款对象增多,但主体依然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抗风险方面能力不足,影响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目标客户的培养与维持是银行长远发展运行的基础,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中,在目标客户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不仅目标客户群体扩展缓慢,还会出现客户丢失的现象,这对后期发展极为不利。

3.风险管控经验不足监管难度大

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来讲,在发展中面临风险管控不足的挑战,加上监管难度较大,经营管理不到位,限制民营银行的发展。民营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业务趋同,民营银行在很多方面受到发展限制。互联网民营银行增加公存公贷、小存小贷等多种金融业务,虽然创新了发展模式,但在监管与风险控制方面还没有进一步升级,影响民营银行发展与交易公平性,风险隐患增加。

四、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策略

1.调整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运营思维

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建设中,为了更好地经营与发展,必须转变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营思维,调整传统用户导向模式,明确民营银行服务方向,结合互联网技术,打造系统的民营银行导向价值链,引进全新经营管理理念,发挥民营银行金融服务价值。互联网民营银行创新管理模式,调整运营思维过程中,提高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发挥其在信息统计与整理方面的优势,及时为客户提供需要的信息,保证信息及时性,随时了解客户需求,真正做到民营银行金融交易透明化。例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利用互联网商业生态作为载体加以运行,引进大量信息化技术,积极进行数据分析创新,互联网色彩浓重,以轻资产、重科技的管理模式,为互联网民营银行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模式与发展空间。运营思维调整还体现在银行权利与用户权利的转移,尊重客户权限,坚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

2.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公众信任度

互联网民营银行经营与发展期间,必须认识到公众信任度的重要性。提高公众信任度,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客观认识市场发展情况,不断整合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真正让社会公众认识到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进步,帮助大众能够主动了解民营银行,接触民营银行,以此为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积累更多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在此基础上强化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盈利体系,创新模式基础上抓住互联网民营银行盈利契机,适当进行体系调整,将已有金融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品牌号召力,以此增加其发展优势,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准确对互联网民营银行金融业务进行判断,科学规避业务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积极拓宽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盈利渠道,增加银行利润的同时提高银行信誉度。做好金融业务对接工作,合理安排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资金,准确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实现与传统银行经营的无缝衔接,获取更多银行发展资源。

3.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

大力发展互联网民营银行期间,在当前发展基础上必须更好的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金融平台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技术水平,加大业务推进力度。协调互联网金融资源,利用平台为基础,实现资源开放性,不断探索更多金融合作机构,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与银行客户之间实现共赢。调整互联网民营银行资金结构,突破资金方面的发展限制,针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战略规划,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更多金融技术与复合型人才,有效融合银行业务、互联网技术,增强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运营能力。通过金融平台的完善与核心业务的优化,提高金融业务的信息化,真正为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带来更多优势。

4.打造全面性监管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解决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监管问题,打造更加系统、全面的监管体系,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尤其是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互联网民营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增加。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去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制定系统的风险防范方案,总结更多民营银行监管经验。加大风险防范与监督宣传力度,互联网民营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的同时还要提高公众风险意识,真正做到内外部的有效监督。对于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升级,从监管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注意金融业务服务监督,及时排除风险隐患。根据制度引导帮助互联网民营银行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扩大民营银行在银行体系发展中的空间,将民营银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当前民营银行在发展中受到互联网技术与复杂金融市场的影响面临发展挑战。结合当前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优化,创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银行发展中的优势,及时排除民营银行发展风险,凝聚发展力量,创新发展思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煦霖.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民营银行发展模式及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

[2]王竞达,王海燕.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J].税务与经济,2004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消费理念 消费行为 消费金融

一、引言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向市场注入了活力,加快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广大群众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捷。同时,为了响应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号召,普惠金融政策已经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尤其是为了促进国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金融模式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消费金融公司、消费分期服务平台、银行和大型电商等都在创新消费金融模式,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普惠金融政策致力于将金融服务惠及到经济社会中的每个群体,其中,大学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对象。据统计数据研究表明,2015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全国在校的大学生约为3千万人左右,潜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近千亿元。对大学生用户信用消费习惯的探索与培养,便成为各大机构趋之若鹜的追逐点。同时,随着家庭环境的日益改善和“独生子女”特殊的一代,又加上当代90后大学生追崇潮流、勇于挑战新鲜事物的个性,大学生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强,各种消费平台多样化的销售策略和优惠政策对大学生极具吸引力,促进大学生消费总量的增长。

在“互联网+”的经济浪潮推动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剖析是消费金融领域研究的大势所趋。在目前已有的大学生消费金融模式下挖掘尚需发展的领域,从而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模式,推动校园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互联网+校园经济“的双向共赢。

二、大学生对消费金融认知程度的统计分析

作为“90后”一代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追崇潮流、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对旅游、时尚、购物、娱乐等具有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享受当下的心态驱使大学生消费欲望的增强。同时,他们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特殊一代,传统的电脑基本完全被便携式智能手机和附加的各种APP所取代,手机依赖度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典型特征――“机不离手”。移动终端上的各种APP软件都为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实现创造条件,如:天猫、京东、微信支付、支付宝等,还有金融机构推出的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大学生融e购,还有电商平台推出的大学生分期乐、桔子理财等消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消费金融平台和特色化服务无疑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增添了色彩,而且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阶段,也会延伸到他们初入职场、步入社会的阶段,消费欲望也会跟着增强,尤其是在资金有限但需求增多的情况,消费金融无疑是为其提供便捷的手段。

为了充分地了解当今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的高校大学生为例,以抽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选取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保定学院、河北农业大学五所高等院校为调研对象,一共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370份,其中343份具有有效性,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2.7%。本次调查对大学生的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对消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

(一)持有保守型消费态度的大学生比重偏多

根据大学生是否愿意超前消费,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类:保守型消费和超前型消费,前者指消费量力而行,根据手头资金是否宽裕来决定消费,后者指消费欲望较强,即使入不敷出也会选择继续消费,消费更加随意性。在本次调研的343名大学生中,62%的大学生持有保守型消费态度,根据手头资金情况来决定消费,消费水平不会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38%的大学生的消费更为开放,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消费,秉着“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倾向于超前消费。并且,持有超前型消费态度的大学生更依赖于支付宝的蚂蚁花呗、京东的白条支付等分期消费产品满足自己的多样化需求。

(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多样化特征

本次调研中的343名大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包括刚入学的大学生,也包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通过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研,发现以下几点:一是消费范围比较广,涵盖服装、化妆品、饮食、娱乐、旅游几大领域,并且对服装和化妆品的需求更多,饮食倾向于AA付款,旅游偏好于短途自助穷游方式;二是消费途径更倾向网络消费,对实体消费依赖程度降低,特别是在电商发起的重要节日活动中,大学生消费欲望更加强烈,超前消费态度更加凸显;三是消费支付方式更倾向于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不管是实体店消费还是网络消费,大学生不再依赖于现金支付,更倾向于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的快速付款方式;四是付款方式上一次性付清和分期付款所占比例基本持平,一部分大学生为了使手头资金较为灵活宽裕,即使手头上有可支配资金,也倾向于采取分期付款方式满足其消费需求。

(三)大学生对消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比较高

对于支付宝的蚂蚁花呗、京东的校园白条、中国工商银行的工银e校园APP、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等针对大学生设计的消费金融产品,所调查的大学生基本都听说过,对这些产品有所了解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9.55%,占比较高,而对于这些产品都没听说过的大学生仅占10.45%。由此说明大学生作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关注度较高。进一步深入调查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的具体使用情况,发现70.65%的学生使用过这些消费金融产品,特别是蚂蚁花呗、校园白条、趣分期等认可度较高的产品,对于新推出的消费金融产品或者客户群比较少的消费金融产品,大学生还是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一般不会使用。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群体是时尚潮流的追寻者,是重享受重消费的一代新新人类,是引领消费的重要群体,是将“互联网+校园经济”的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高点的主力军。根据大学生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等个体特征,发展大学生消费金融、促进校园经济发展势在必得。

三、消费金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潜力和阻力

在普惠金融政策的号召下,消费金融领域的发掘与扩展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不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民办公司还是互联网行业的领军者,都纷纷把眼光转向了这一广阔的领域,抢占商机。特别是伴随着大学生消费群体购买力的日益增强,购买意识的逐步改变,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形式逐步得到了他们的青睐和肯定。互联网金融在校园经济发展的根基比较扎实稳固,大学生对消费金融产品的认可程度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充分说明消费金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值得深入发掘与创新。

大学生消费不仅仅局限在在校期间,也会延伸到融入社会、步入职场阶段。当大学生初入职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他们在房屋租赁、购置房产、装修、购置车辆、出国旅游等大型项目的信用消费上也存在旺盛的需求。如果他们借助在校期间通过消费金融平台上积攒的优良信誉,那么他们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提高,更有利于他们消费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因而,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会凭借其稳固的客户群体基础以及无限的提升空间而不断的得以扩展和壮大。

在一个新兴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阻力,制约其向前发展。大学生群体创造的商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这也使得一些非法、不合规的消费金融平台鱼目混珠,打着各种幌子扰乱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秩序。这些消费金融平台运营的资格不够明确,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门槛低、约束少,部分平台企业背景信息、产品信息以及费率信息水平的透明度都有待提升,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大学生资金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在大学生这一领域尚属空白,大学生收入来源单一、还款能力有限、信用数据不充分、信用资料容易造假等问题都会导致违约风险发生。因此,不管是源自消费金融平台或产品自身的问题,还是源自大学生群体个人信用的问题,都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和约束,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保障大学生消费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消费金融的有序发展,需要金融监管和产品创新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尽快健全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群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消费金融环境,同时也要约束大学生的恶性消费行为、加强大学生信用风险防范与管理;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质量、扩展领域。下文中,为有效推进大学生消费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三点对策。

(一)细分产品和服务、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目前,许多消费金融平台针对大学生推出的分期付款产品主要包括数码产品、旅游购物、衣物服饰等,还是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其他诉求。随着竞争的加剧,可以推出学费缴纳、驾校、证书培训、出国培训等多种分期付款服务,对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进行全方位服务。同时,注重消费金融产品的趣味性和社交性,充分认识到社交互动对拓展用户、增强用户粘性的重要意义,借助微信平台和腾讯交友平台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交友和人际关系特点增加产品的用户参与度。总之,随着大学生消费金融平台的不断增多,仅靠放宽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是不够的,创新产品、提高产品吸引力和可获性才是在同类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二)推陈出新、在竞争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已有的大W生消费金融产品,如阿里的蚂蚁花呗、京东的校园白条、工行的工银融e购、趣分期等,可以进一步挖掘尚未发现的大学生消费领域,完善消费金融产品的品种,提高核心竞争力。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电商平台一方面可以积极借鉴成熟的消费金融产品模式,以更加优惠的产品服务、更具特色化的产品来抢占市场空白,吸引大学生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可以寻求合作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以增加贷款额度、减低贷款利率、多样化还款期限的方式来增强消费金融平台的市场竞争力。

(三)从校园经济延伸至毕业后市场,增加用户粘性

针对大学生这类群体具备极大的发展性的特点,以有趣的产品推广手段和便捷的产品服务帮助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和认识到校园消费金融,提高其认可度,并以渗入性的推广为消费金融产品的连续运营创造条件。这一时期属于培育小规模使用者的基础时期,而发掘大学生群体并促使其成为忠实度较高的核心用户是确保获得长远利益的重点所在。从事该领域的银行、电商平台或其它机构应当将大学生这一人群当作主要的客户,推行多样化消费金融服务,深入挖掘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凭借方便、快捷、廉价且成效显著的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忠实度,增加用户粘性,为毕业市场的扩展创造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杰.消费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调查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9).

[2]陈丽婷.消费金融拓展大学生市场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6(21).

[3]陈思博,李厚锐,田新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研究[J].浙江学刊.2016(02).

[4]郭琳娜.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产品发展现状、原因及利弊分析[J].中国市场.2015(16).

[5]孟庆t.基于普惠金融的大学生消费模式的现状与创新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5(05).

[6]朱琳.大学生消费信贷的互联网衍生及其规制逻辑[J].金融发展研究.2016(07).

篇8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网上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2015年,山东菏泽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新闻会在市政府新闻厅召开,市政府决定每年安排电子商务发展引导专项资金500万元,各县区安排不低于300万元,通过政府奖励、补贴、贴息等方式,用于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人员培训以及企业、平台、园区建设。其中大集乡网店数8000多家,2014全年销售额超过了5亿元。湖南的33个品牌农产品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4个月网上销售400多万元的良好业绩。在河南,很多村开通了新农村商网,农民尝到了上网销售的甜头。2011年吉林省开通了农村电子商务,仅仅几天的时间已成交化肥220吨,成交额70多万元。阿里巴巴集团总裁曾表示集团将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将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这意味着,阿里巴巴要将供应链深入下沉到农村市场,在今后几年以线下服务实体的形式,将其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全国1/3强的县以及1/6的农村地区。关于电子商务,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淘宝,现在好多农村地区出现了淘宝村。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看看全国各地已经发现的淘宝村[4]。2013全国各地已经发现的淘宝村,详见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电子商务已经开始向农村进军,单单一个村子里就可以出现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的淘宝网店数,销售额可以达到十几亿,这对于农村来说是巨大的数字。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淘宝的主导产业涉及面比较广,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表中统计的只是全国各地已经发现的淘宝村,属于不完全统计,还存在一些尚未公布出来的数据。总之,农村电子商务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他们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进行田间耕作,辛苦的劳作也并不一定能换来较高的收入。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农民对于留守农村的积极性大为降低。然而,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经济收入不再依赖土地,网络经营成为一些人主要的经济来源,经营者的生活作息方式也跟随着购买者的生活习惯而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变成了店主和卖家,实现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变。其次,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民素质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农村居民看到了网络科技带给他们越来越多的机会。以前的传统市场一发生变化他们就变得束手无策,只能被动地接受。然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是变化多端的,只要掌握了一些电子商务的能力和技术,就可以在变化的市场中采取灵活的应对手段。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农民对电子商务技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现在的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老粗,他们开始熟悉现代科技文明,如对电子商务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村电子商务与他们的自身利益相联系,于是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这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我国也正在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素质的提高将为新农村建设带来长远的影响。再次,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就业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就业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吸引外来人员尤其是一些素质高的大学生去农村就业。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使得人们意识到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实现就业并获得丰厚的收入。这种就业较之外出打工显得更加灵活自由,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带来很多其他的正能量,例如:有利于照顾年迈的父母,有助于解决农村中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回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一般都是一些青壮年,他们充满活力,给农村生活和建设增添了生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有些中青年农民成为电商,他们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吸引了一些外来者为他们工作,其中不乏一些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更是给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动力。最后,农村电子商务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改变了农产品传统的流通渠道和销售渠道。由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可以通过网上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而传统的农产品,一般是通过公司流通到市场上,由于农民对市场信息了解的滞后性,使得农民在农产品流通这一环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时候公司作为农民与市场的中介处于有利的地位,农民只能对中介提出的各种要求被动地接受。然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了农民被动的处境,农民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出售自己的农产品,直接和消费者进行交流,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和销售渠道。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仍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人口素质和技能问题。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于农民而言,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互联网的应用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普遍素质较低,缺乏学习和创新意,缺少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人才,这些都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新三农与电子商务》一书引用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当前打算创业的农民群体中,20%的人缺少开店知识,14%的人表示不会设计网店,31%的人认为当前最大的困难是经营管理和发展问题[5]附录。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正在努力学习网络技能和进行相关的培训,但是这毕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又必然会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二)信息化和物流水平不完善。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关注三农问题,重视农村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机构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兴建了许多涉农网站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6]。虽然政府为农村的电子商务工作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实际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在网上销售,如一些耐储存的产品可以进行网上出售,但一些生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完善。一些偏远地区、学校等地方也没有物流配送点。这些现实问题都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三)产品品牌问题。品牌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一种标志、一种理念,体现了产品的核心价值。人们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往往喜欢那些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即使它们与其他产品相比要贵很多。同样,品牌对于发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大多数农民素质较低,缺乏品牌意识。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提高自己网店的知名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对于现阶段的农民来说,仍是需要攻破的难题。(四)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仍然很低。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28.6%。在农村中拥有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还只是少数人口。从目前中国网民的城乡分布结构来看,大体上是4个网民中有1个在农村[7]。另外,政府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电商的培训和服务平台,而一般的信息化网络服务程序较为复杂,缺乏简单易懂的服务说明,这些都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农村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篇9

一、杭州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在“十二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十二五”时期,杭州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2012年,杭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21亿元,分别增长2.5%、8.5%和10.1%。产业结构调整为3.3∶46.5∶50.2,第三产业的占比首次超过50%。从三种产业的结构比例来看,杭州已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已占半壁江山。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即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再流向第三产业;从生产部门转到非生产部门,从工业转向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衍生了许多新兴的服务密集型行业。

未来10年,杭州将处于全面实施创新兴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杭州先后了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要经过10年的努力,使杭州市的人才总量达到260万人左右。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13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66万人。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掌握各种理论技术和技能的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杭州地区高职院校概况

(一)规模概况

2012年,杭州地区共有高职院校18所,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8所,占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总数的72.7%;省级示范院校11所,占全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总数的50.0%。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11.9万人,占全省高职在校生总规模的38.5%;当年计划招生4.5万人,占全省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36.5%。杭州拥有全省绝大部分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

与全省相比,杭州地区高职院校规模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2010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总数的35.5%,而当年杭州地区人口规模仅占全省的12.7%,当年全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1.8%。到2012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比例近4成;人口比例有所提升,为16.1%,而GDP的占比变化不大。在高职教育规模上,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有明显的地区优势。在校生规模比例是其当地常住人口比例的2.5倍左右;占全省4成的高职教育规模和占全省两成的GDP相比,显示出杭州高职教育的规模优势。

(二)专业分布概况

2012年,杭州地区18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个专业大类,共设置专业205个,专业点数427个。专业结构丰富、设置门类齐全,但不同专业大类之间有较为明显的规模差异。

从专业数设置来看,排在前面的专业大类依次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制造、土建、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7个专业大类,所占比例依次为13.2%、10.2%、10.2%、9.8%、9.8%、9.3%和8.3%,所占比例之和为70.7%。从专业点数的分布来看,排在前6个的专业大类依次是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土建、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所占比例之和达72.6%。而材料与能源、公安、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等大类,专业点数分布较少,一般为1~2个,所占比例之和仅为1.4%。从整体上来看,杭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土建等专业大类,而材料与能源、公安、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等大类,专业布点数较少,各自所占比例不足0.5%。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19个专业大类对照三种产业进行划分归类:一产类专业包括农林牧渔类专业;二产类专业包括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类专业;三产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类专业。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结构与三产结构基本适应,但契合度不高

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对比来看,结构大致吻合,在校生规模和招生人数的比例也基本符合产业预期。2010~2012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总数增加17个,专业布点总数增加28个。与2010年相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三产类专业,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分别增加9.0%和7.0%。

3年中,有5个专业大类,无论是专业数还是专业点数,均未发生变化,分别是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和公安大类。这些专业大类中的专业数和专业点数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来,变化相对较为明显的专业大类是制造、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艺术设计传媒大类3年来专业数增加40.0%,专业点数增加37.5%。这与杭州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密不可分。纵观3年,专业设置数呈下降趋势的专业大类有: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专业设置数呈增长态势的专业大类主要有:土建、制造、财经、医药卫生、旅游、艺术设计传媒等。

对2010年至2012年的杭州三产结构比例和专业结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专业结构设置比例基本呈现“三二一”的格局,即三产类所涉专业各项比例最高,2012年在校生规模占60.8%,当年计划招生数占61.0%;二产类所涉专业在校生规模占37.9%,当年计划招生数占37.8%;一产类所涉专业比例最小,在校生规模和当年计划招生数均占1.3%。近3年来,三产类专业各项规模稳步提升,二产类和一产类专业基本稳定,规模略有下降。从总体规模来看,专业设置的“三二一”结构与三产结构大体一致。从具体比例来看,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占据6成,超前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这将导致第三产业人才培养数量过剩。与此同时,从数量上看,第二产业所需人才则较为不足。

(二)专业设置覆盖面较广,但尚不能充分满足支柱产业的需求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要求进行重点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围绕当地支柱产业设置主干和重点专业,再围绕主干专业设置与其相关联的专业,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群。

对杭州地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重点专业分布最多的专业大类是财经,共有14个重点专业;土建大类,有12个重点专业;制造大类,有10个重点专业。从重点专业所占比例来看,法律大类11个专业中,有7个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占63.6%,且都来源于同一所高职院校,即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有其特殊性。水利大类共2个专业,其中,1个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故占比也较高,为50.0%。医药卫生大类,重点专业占比41.7%;有6个专业大类,没有重点专业分布。

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种类齐全,覆盖面广,但对照“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杭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主要集中在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艺术设计传媒等专业大类,而专业大类中的重点专业建设并无明显优势。

(三)专业设置重复度较高,专业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普遍重复度较高,大部分高职院校均设有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导致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18所高职院校中,有一半及以上高职院校开设了上述5个专业。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雷同的现象普遍存在,缺少专业特色,造成缺乏竞争力。

当前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对信息技术人才有很大需求,而且这个专业设置成本低,不少高职院校都跟风设置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由于人才培养过剩及结构不合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高职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两大计算机专业被亮“红牌”。分析显示,两专业遭遇“红牌”的原因,除失业人数多、就业率低、薪酬低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

(四)专业设置中低投入的较多,高投入的较少

杭州共1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中,有5个专业属财经大类,3个专业属电子信息大类,各有1个专业属旅游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专业布点最多的前十个专业,布点数达86个,占布点总数的20.1%,在校生数占总规模的28.3%,主要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旅游等大类。这些专业往往具有投入成本低、专业口径大、社会关注多等特点,开设院校和招生人数普遍较多。对于那些投入硬件条件高、专业口径小的专业,因其办学成本高,即使社会有较高的需求量,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开设的学校也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从在校生分布来看,财经大类在校生数最多,占总规模的29.7%,电子信息大类、土建大类和制造大类在校生数分别占11.9%、11.8%和10.2%,以上四个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总数的63.6%。材料与能源、资源开发与测绘、公安、水利等专业大类在校生占比都不足0.5%,以上四个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总数的1.2%。由此可见,各专业在校生规模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

(五)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不足,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同步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与社会需求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面向二次产业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杭州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大部分属于二次产业。面对杭州区域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对应二次产业的专业设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未能跟上产业的发展。个别就业前景好、需求量大的专业,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设置。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需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

政府需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布局谋篇。建议政府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等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结合社会发展特点,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纳入本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中。根据杭州地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制定全局性、整体性且具有指导性的专业设置规划方案,统筹规划专业布点,促进专业结构合理均衡地发展。

加大对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的投入力度。政府应站在全局角度考虑区域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积极引导高校设置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新兴专业,淘汰落后专业;通过各类政策引导高职院校向政府确定的方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一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冷门专业和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型专业,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扶持其健康发展,有针对性地鼓励相关院校开设这类专业,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如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等是杭州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但鲜 有高职院校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积极开设,并加大对材料与能源类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把专业设置权限下放给学校。政府管理高校的重点,应该是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等方面;通过完善制度,让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动性。政府可通过规划、拨款、政策指导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管理,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建议政府切实把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中的专业设置权限放给学校,探索建立高校自主办学的有效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积极为学校与行业、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行企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也才能够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建议政府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发展,将校企合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形式,形成政府推进、企业和院校密切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接,促进企业与院校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专业设置

重视专业设置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为引领,依据自身发展现状,结合区域未来五年或十年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立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校五年或十年专业发展规划,系统开展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职院校要利用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指导,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适时压缩或淘汰落后专业,巩固成熟专业,新增和发展新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

培育和扶持紧缺专业,大力发展产业支撑型专业。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发展与新能源、节能环保、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物联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积极谋划产业结构所需的人才体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首先,通过对应用型紧缺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对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和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以满足企业发展生产需求。其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最后,以企业调研定岗位,以职业岗位定所需要的能力,以能力培训定课程的思路,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优化人才资源结构配置,减少集中化程度低的专业设置,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合理定位,确定专业培养的服务对象,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要紧紧围绕所在区域的区位优势和所在行业的行业优势,以服务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专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在杭的18所高职院校,除3所是由省教育厅或地市政府举办以外,其他院校都由行业或企业举办,不少院校都有鲜明的行业渊源,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应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依托行业办学,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邀请企业高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构建富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要积极探索满足学校实训教学需要,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校企合作双赢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经济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观,创新办学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从多方面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例如,可以组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定期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岗位技能和素质;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训,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相关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以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等。在校企合作中,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保障其经济利益,从而解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的改革,推进专业建设,培养企业所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实现校企共赢。

参 考 文 献

[1]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马树超,郭扬.高职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财务数据;大数据时代;财务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今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要求。财务数据与企业紧密相关,做好财务数据分析才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准确的经营决策,以使企业发展得到进一步促进。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归纳了企业大数据时代财务数据分析面临的挑战。如韩雪(2020)在研究中指出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胡雯清,郝方方(2020)研究中也指出,财务数据可视化是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趋势。杨文静(2019)、周申申(2019)、金辉(2019)分别在研究中就当前企业财务数据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发现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因此在财务分析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除此以外,其他很多学者对企业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财务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王河山(2019)、王凯旋(2019)、付筱文(2019)等在研究中提出,企业应当合理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对当前这个时展背景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进行财务分析。丛斐然,于静淼(2019)、熊义成(2019)研究中分别指出,财务数据分析应当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分析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关财务数据分析的研究很多,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入手,但是都肯定了大数据对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促进作用,也对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分析所面临的困难,探索了改善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方法,这些都对本文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大数据时代相关概述

在分析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数据分析与应用前,全面了解大数据时代的内涵与特点是关键,本章就对这方面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大数据时代的内涵

关于大数据时代的定义有很多,不同学者对其看法有所差异。整体而言大数据时代有狭义与广义两种,从狭义的角度,大数据是海量数据,而且种类多样,不但有传统结构化数据,还包含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由此可以将大数据视为数据量很大,可以应用的软件技术很难处理的大规模数据。从广义角度,大数据处理以云计算平台的应用为基础,在近几年现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发展得到广泛关注后,如数据分析、数据仓库等,在很多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得到了重视。本文认为大数据时代是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渠道产生的数据资源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价值的提炼与应用的时代。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与过去传统时代相比,大数据时代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量性大数据时代中,信息量巨大是该时代的一个特点,一方面是信息传递范围更广泛;另一方面是在信息技术平台中,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因此在这个时代中数据量十分巨大。2.多样性由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多元化,数据种类较为繁杂、多样,如数据包括网络、在线交易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从数据的形态上看,包括文字、视频、图片等等。3.高速性大数据时代中,信息传递以云技术为基础,在网络平台中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在瞬间传递。4.信息密度低虽然大数据时代中数据信息量巨大,而且种类众多,不过由于信息来源广、内容杂,其中可以利用的信息量并不多,需要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与处理,这样才可以使信息得到合理的应用。

二、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影响

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发展促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大数据时代通过进行开放数据信息获取,并将其转换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信息,这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意义。这个时代对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对企业财务数据分析也有一定影响,从当前大数据时展情况入手,将其给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如下总结。

(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带来的机遇

从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情况看,大数据给企业财务分析带来的机遇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来源更充足准确在传统时代中企业财务数据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大数据时代中,企业不单单可以对企业内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从企业利益相关者入手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这些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一些其他信息,这些丰富的数据信息,为企业进行财务数据分析提供了更多帮助与支持。企业可以通过对自身财务数据分析,结合其他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对比,以达到对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有一个更准确的了解与评价。加上现代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快速筛选、存储以及处理,使企业可以对这些信息更合理的应用,提升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准确性。2.财务数据分析的实时性提升财务数据分析关键在于实时性,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在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实时进行,以达到随时了解企业发展的情况,并根据企业当前发展现状进行战略调整,这样才可以使企业财务数据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在大数据时代中,企业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进行与企业相关的数据信息搜集与整理,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也较短,这就实现了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实时性,从而使企业在决策的时候可以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相关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市场情况的全面了解与分析,真正掌握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3.财务分析地位有所提升在大数据时代中,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改变,为应对现代市场环境的变动,企业必须要对财务数据分析给予重视。为满足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需求,很多企业纷纷设立了专门的财务分析部门,安排了专门的人员,由专门财务人员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人员将财务数据分析作为企业的一项重点工作,大幅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以达到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财务数据分析的准确得到提升,使企业能够利用大数据优势对自身发展现状、市场环境等进行全面了解,在财务数据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营决策。

(二)大数据对企业财务分析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在对企业财务数据分析提供一定促进的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了解将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分析所面临的挑战总结如下。1.企业财务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落后虽然在大数据时代中,很多企业在财务数据处理方面信息技术应用也随之增加,但即便是如此现代企业财务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依然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如在财务数据分析需要的硬件设施方面,很多企业的大数据财务数据分析硬件基础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需求,需要进行硬件基础的扩容,可实际上大数据的硬件架构技术的提供并非单独一家厂商就可以的。从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很多企业在财务数据分析方面,所引入的信息技术还处于一个成绩阶段。除了硬件方面基础设施落后以外,当前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软件也并不成熟,即便是现代财务数据分析中信息技术应用也进一步增加,但是现有的软件并没有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入手,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应用需求,这也不利于企业大数据时代的财务数据分析。2.现有财务分析人员专业素养落后财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若是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在工作中就无法对企业财务数据情况进行准确分析。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了解与分析,还要对比同行业、其他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等数据资料,通过这些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达到对企业财务数据有一个全面、准确了解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企业经营决策,以使企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促进。可很多企业现有财务数据分析人员,虽然掌握了一定财务数据知识,可是对大数据时代的了解不够全面与透彻,在具体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分析的情况,这种分析方式就无法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与分析,这容易导致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3.信息安全缺乏保障大数据时代信息平台具有开放性,在这样一个网络平台中,企业如何保障信息公开的同时,使自身的财务数据信息存储、传输安全得到保障是关键。虽然有关信息技术加密的相关技术等都在不断完善,但是关于企业内部数据被篡改、窃取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因为技术不够成熟,企业有关财务数据信息就容易出现被盗的情况,使企业因此受到严重损失。对企业而言,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快、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也是起步,因此相关技术的完善至关重要,若是技术安全得不到保障,企业想要在大数据时代做好财务数据分析工作就十分困难,还可能会因此导致企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三、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改进建议

从当前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现状看,大数据在为企业财务数据分析提供帮助的同时,也给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带来了一定挑战,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影响,建议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的改进。

(一)提升企业财务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大数据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信息量大,信息多元化,这种情况下企业想要利用这些数据信息准确、全面、合理地进行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就需要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在收集到了大量数据信息以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也很重要,需要企业在短时间内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这样才可以保障财务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使企业能够利用这些数据信息达到对企业情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并分析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力。这需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自身在软硬件建设方面的投入情况。当然企业在财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软硬件建设投入的同时,也需要相关厂商进一步关注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基础设施的开发,确保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大数据时代财务分析所需的技术设施得到有效保障。如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完善,包括电脑、网络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保障在企业进行大数据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快速进行,保障数据传输以及处理的效率。当然在软件方面,相关厂商应当进一步加大适应大数据时代财务数据分析需求的软件开发,如增加企业内部财务数据与外部同类企业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板块,使企业可以对收集到的其他与财务相关的数据信息对比快速进行,这样可以实现企业内外数据全面对比分析,真正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影响等,这对更全面了解企业情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意义。

(二)提高企业现有财务分析人员专业素养与能力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中企业财务数据工作人员必须要有更强的能力以及素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财务数据分析有一个全面了解,还要对现代大数据时代背景有全面了解与认识,以此为根基进行财务数据分析,这样才可以保障财务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性。因此为保障企业大数据时代财务数据分析工作有序进行,需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升给予重视。从招聘入手,注重具有财务专业知识、财务从业资质的人员招聘,保障企业财务工作人员都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对现有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给予重视,通过加大培训力度,使企业财务工作人员都有机会接受培训,学习财务相关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对现代财务数据处理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给予关注,使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现代最前沿的财务数据相关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方式,形成现代化财务数据分析理念,在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做到科学、合理。积极鼓励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学习,提升财务工作人员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这样在实际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就可以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全面、准确地分析,使分析可以与现代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相符。

(三)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安全保障

保障企业财务数据安全对企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做到准确、合理地进行财务数据分析,才可以确保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各项工作规范、合理展开。这需要企业引入现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安全保密技术与措施,对软硬件设施进行加密、防护等,保障企业财务数据安全性。在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应用、分析操作人员必须要经过授权,没有得到授权的人员不能进行财务数据信息系统的操作。相关工作人员也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分析以后的财务数据不能随意进行泄漏,还要在进行系统操作的过程中按照要求,做好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同时,相关信息技术公司还应当进行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为企业进行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展开所需的技术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在实际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有专门的信息安全检测与防护部门,由专人负责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及时发现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进行问题的调整,以使企业财务数据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