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节中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南通市实验小学四(2)班 赵天烺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腾飞的巨龙,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远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许多多有特色的节日,如果把它们比作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那么,春节便是其中最亮丽的一枝奇葩。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由来更是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最多的便是为了驱赶每逢除夕出来的凶兽—“年”,因此春节又称为“过年”,也因此有了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大多数是民间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除了放爆竹以外,贴春联更是沿袭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有些人家的大门上看到它的踪迹。而春联流传至今,更是丰富多彩,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展现了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歌颂美好生活的:“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有表达美好祝愿的:“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等等。春节贴“福”字,同样也是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代表了福气、福运,幸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还有很多人把“福”字倒过来贴,就是取的“福”倒,福到了的意思。怎么样,我们的祖先很有才吧。除此之外,在祖国的各地,还有拜年、守岁、包饺子、蒸年糕、贴年画等很多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团团圆圆、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著名诗句《元日》。不仅生动地告诉我们宋代过春节喝屠苏酒和贴桃符的习俗,还寄托了诗人对新年的祝福。除此之外,从古至今描写春节的诗句数不胜数,如北宋苏轼的《守岁》、南宋文天祥的《除夜》 等,大多表达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欢乐情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热气腾腾的团圆饭里,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在一句句祝福语中,又一年过去了,而春节的种种更是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我想我们不仅要传承祖国的优良传统,更要努力学习,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
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生态设计;春节礼品;创意产业
1 当代国内外节日创意设计现状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影响巨大,而且在历史上也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对亚洲临近国家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近代的动荡环境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经济的落后使得曾经一度辉煌无比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也空前低落。不过,20世纪末,又一次机遇来到中国人的面前:全球范围内蜂起的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创意产业为世界各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且依然处于上升势头。可以说21世纪,各国的经济竞争更多体现在创意产业发展的竞争上。中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可选择的必须走发展创意产业之路。创意产业是一种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载体,财富为输出”的产业类型。文化在创意产业中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形中为中国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先天得利的优势。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再次走向辉煌的契机。但是从现阶段来看,中国设计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很多但还不够深入,多停留在文化本身的内容及特点研究阶段。
现代创意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情感为出发点。但是现代创意设计的产生与发展大多数都是为他国文化服务的,我们一直都忽略了我们本国文化的本源,并一直追随着西方思潮,这体现在国内大部分现代创意礼品产业均被西方文化所侵占,本国传统元素带来的革新较小,一直停留在水平较低、链条较短、辐射不广的阶段。
诚然,传统意味着保守与遵循,但并不代表不能与现代创意思潮所结合利用,就不能发展。在日本,本国节日创新文化一直是其设计产业中强大的一环。日本跟中国一样,是一个传统儒文化国家。他们的节日数量非常多,题材广泛,每个地区都能将其当地节日文化元素与创意产业设计相结合,比如,每年的男生节、女生节、盂兰盆节等等,其周边产品规模之大、种类之多令人咂舌,这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旅游附加产值。
而我们本国,每年除了中秋、春节两大节日以外,几乎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而中秋春节的礼品,80%被食品、烟酒等传统礼品所占领。春节年年过,每年无新意,这是十分令人苦恼的,当然,食品、烟酒品也是有设计附加的,但是其中置入了多少生态、以人为本、创新的元素呢?
我们的节日设计产业人大多数被过多的外在形式所包裹,越来越显得空洞和老套:例如,某县申请了一个高达1亿的省级发展项目去发展自己当地的文化产业,却只停留在建旅店、修葺基础设施的领域,而不去开拓当地富有情调的文化元素,这永远不能算是一个合理的规划,它没有可持续地、生态地进行思考。
2 结合我国现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开拓自己的节日文化领域呢?
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找到一个现实出发点,向周围领域进行拓展;
(2)重视中国人文化根基、与当代设计方法相结合;
(3)“小而精”才能“大而美”;
(4)重视可持续发展。
第一,为什么首先要找到一个现实出发点呢?这是因为节日文化领域往往非常大,元素非常密集,每个人心中的好恶也差异较大,我们需要从现实出发,找到最具代表的元素作为起点。
第二,设计是在现代思潮中产生的,我们对现代设计概念更为熟悉和理解,而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则为传统的新生与发展,是一个变通的方式。
第三,“小而精”才能“大而美”,节日产业的发掘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小而精、特色明显,才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第四,重视可持续发展,这是产业利益的必然要求。
3 以一个春节礼品创意设计为例,阐述作者对我国创意节日礼品的生态设计发展的思考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重要名词。从古至今,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各种中华元素便会汇聚起来,形成一股暖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热情与欢快,也提前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
关于这次对题创意礼品的设计,作者便以“点”为出发,中国人春节的元素很多,外在的、内在的都可以衍生成创意礼品,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华人过春节的一种情结:团圆……
关于春节团圆,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人与人的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人与人相互团结和支持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团圆习俗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族情结。它是把全世界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精神命脉。对于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这些身份上渴望获得认同与肯定,希望获得归属感的人群,“团圆”主题更是有着特殊的感召意义。
特别是在中国冬天硬冷潮湿的南方,没有什么能比得上除夕大家围坐在一起烤火取暖来得更直入人心,从远古时代开始,红火与团圆便交织着让人类文明上升到新的高度,那么这个取意也使产品的文化价值得到提高。
但是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不必在使用过去的烤火盆、火炉,我们能够使用新技术,诸如电热器等方式去更舒适地享受团圆带来的感动,这些也是作者论题的一个例证设计的客观素材。
那么到现在这个设计产品立意便出来了:体现团圆这个春节内涵的创意设计。
但光是这些还不够,怎样才能让产品的外在形式符合内在功能呢?众所周知,一提到春节,给人的外在印象便是红红火火,福到财到。在这里,作者查阅了不少中国古典装饰文献,其中,以葫芦为代表的吉祥纹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理之一,而“福”与“葫”谐音,福与产品暖手暖气的功能相统一,与春节“福气”的概念又碰撞出了火花!
“福气福气,大家团圆在一起,一起沾沾福气,贴贴喜气。”这不正是每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春节时最淳朴的向往吗?这也就是节日创意设计带给我们的生态情感思考:怎样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发现人性的光芒……
4 设计作品展示
【参考文献】
[1]赵娅军.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传播[D].山东大学,2006.
[2]房彬彬.基于福文化消费心理的广告设计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
[3]黎敏娜.春节经济观察[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
篇3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中英语 写作教学
学生的英语写作活动是基于文化意识、认知心理及语言基础而开展的。通过对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多以西方文化为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英语写作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的功能。目前不少学校以题代学,在缺少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学生传统文化的表达能力更受到限制。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英语写作教学,通过组织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在写作中更多地思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英语学习过程中自身文化元素的缺失。积极比较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中外文化的精髓,可以使写作教学更具教育意义。
一、要有意识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英语语义系统的差异
传统文化中的词汇、词组和句法在英语中的表达往往是不同的,英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差异,从而学会表达,而不是生硬地照搬翻译。
例如词汇语义系统通过词的对应关系、词义类型的比较,反映英汉文化因素的差别,如中国人有“老天爷”,英美人有God;汉语中的“狗”和“龙”和英语中的“dog”及“dragon”理性意义一样,但比喻意义和联想意义均不同,有的意义甚至相反。中国的颜色与英语的颜色在理性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比喻意义和联想意义差异较大。词组语义系统主要包括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英语中的To teach the fish how to swim(教鱼游泳),在汉语中只能说“班门弄斧”。英语中有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汉语中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类包含文化因素的词组和成语系统,反映了两族人民在认识方法、心理状态和文化积淀方面的差异。只有理解语义系统的差异,才能进一步深入掌握句法篇章系统。它们在不同语言中有明显的文化上的差异,较多地属于表达方式。如英语中强调主谓(SV)结构一致的基本结构,而汉语中无主句多,没有主谓一致的标定。还有汉语中并没有对动词时态的限定,而英语中谓语动词则是语句中表达时间的重要体现。
二、突破固定程式,尝试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写作教学
目前学生练习的书面表达程式化比较突出,显著的特点是固定的写作模式和句式,主题不同,但主要结构和句式是相似的。一些急功近利的老师让学生记忆写作的程式,例如第一段以“as we all know”开始;第二段围绕“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展开;第三段以“in my opinion”结束。这种程式化的主题写作缺乏用语言文化表达的空间,结果是千人一面。书面表达教学要适当增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写作练习。例如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春节习俗(red pachets红包,dragon dance舞龙,lion dance舞狮,fireworks烟花等)和中国美食的词汇,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特别对于中国家常菜或有中国特色物品饰品的英文翻译,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例如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春联)等。教师让学生写一段话介绍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并以提纲的形式提供了写作建议以供参考:春节的重要性;春节人们做什么;春节与中国文化等。这样在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写作练习中,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英语语言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程度。
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深入渗透传统文化
文化的渗透往往是逐渐深入渗透的,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要依托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欣赏中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课内教师可以围绕传统文化,设计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活动,比如英语吟诵比赛,指定比赛的范围为唐诗、谚语等的英语版本或是歌颂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儿歌;又如英语短剧表演秀,要求学生把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小故事以英语呈现出来等,诸如此类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英语表述提供语言实践和展示的机会,不仅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英语,而且很好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课外活动依据课本内容设计与开展既围绕文化主题,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底扎根。如指导学生用英文制作传统节日的英文小报;通过游览、调查、采访等,了解家乡地方文化,绘成英语宣传册,然后用英语介绍等。总之,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逐渐深入渗透传统文化。
四、拓展校本英语课程,充分利用校本化资源
作为文化大国,学生身边处处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校本化教学资源,把传统文化和教学资源充分结合起来,对传统文化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非常有意义。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文学现象入手,向学生介绍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有助于他们深层次思考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的问题。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这门课热情很高,在管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对于母语文化知之甚少,更激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强烈的好奇心。例如泰州是一个文化名城,宋代泰州先贤胡瑗提出的“明体达用”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很有影响。英语课上,我们以胡媛及其教育思想为主题练习书面表达。学生在尝试写作的时候,也在理解“明体达用”思想的内涵。利用好这个机会,教师可以把胡媛的教育思想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之中,同时锻炼了语言能力。
总的说来,中国传统书面表达课以锻炼渗透传统文化为目标之一,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将学习涵盖课前、课后落到实处,使学生在了解母语文化的同时,英语能力也能获得显著提升,做到兼顾母语文化修养与英语能力的提高。学生了解到英语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不足,更增强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育,2002(2).
[2]任海燕.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实践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3).
篇4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道德信仰、思想内容、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节日、独特的节日与食品节,有着独特的风格服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它们是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历史载体,是深化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民俗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认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以促进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对于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当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时,我们很可能会吸收外来文化,导致我们民族文化的弱化甚至丧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招贴设计越来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灵感。
一、现代招贴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概述
(一)现代招贴设计概述
招贴设计是设计中的象征符号。它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设计手法。它有其特定的艺术形式,它能表达设计师的情感诉求,进而引起观众的思考。海报设计包括图形、色彩、文字等。符号一般是象征性的,在现代设计中更具观赏性。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道德意识,传统的节日招贴设计逐渐体现了社会的长期实践成果和无尽的文化使命。
中国的传统节日,汇集了当时社会精神变化的视觉符号、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和审美功能,为广告,为良好的视觉符号提取的设计,从产品的可靠性的海报,提高群众的认知表现思想观念与共鸣。
(二)中国传统节日概述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是逐步形成和潜移默化的完美过程。这种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社会生活的逐步渗透,凝聚了全国各地的民族风情。而各地的民俗文化生活是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载体。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承载着民族认同感。
传承民族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韩美林说过:“我是留土的,留学民间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东西太丰富了,永远也学不完。”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感情,而且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生动地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传统节日说,文化的流动与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不能放弃本土文化,而牺牲了传统的文化所带来的技术价值。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传承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节日文化在广泛传播和传承的同时,更应注重符号的挖掘与设计。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分类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200多种,其中主要的传统节日有以下七个: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因离立春很近,故称为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厦儿女最企盼的日子。让我们传承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元宵节起于汉朝,与宗教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习俗。
(三)清明节
陽历四月五日。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会在清明节扫墓。唐宋之后成为真正的民俗节日。又因清明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后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变为同时游春赏景的踏青、放风筝、打秋千等娱乐性活动。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本名叫“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不吉利的月份,“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带五色丝线等习俗。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源于汉代。我国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此夜会在鹊桥相会。所以这天也被人们喻为中国的情人节。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正好是秋季的正中,故称为“中秋”。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明清时已经能与元旦相提并论。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因《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三、传统节日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语言表达
(一)春节的招贴设计
在古代民间流传着“开门爆竹”之说,即在新年第一天,每家每户开门后第一件事儿就是燃放鞭炮除旧迎新,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招贴中的第二件作品设计就是以身穿花棉袄的儿童燃放鞭炮为主体形象。以此传达春节的热闹非凡,趣味多多,并配以文字说明,共同体现浓郁的“年味儿”。
春节还流行吃年糕,春卷,饺子等传统食品,饺子的谐音是“交子”意味着新旧年历在子时交替,以此完成辞旧迎新的祈福过程。同时饺子的外形类似元宝,意味着抱住福气,富贵绵绵。因而选用饺子的形象作为春节招贴中的第三件作品主体造形。下图设计是运用中国传统的大红灯笼为设计背景,传统的书法字体表现春的色彩。(如图1-1春色)
(二)元宵节的招贴设计
我的元宵节招贴设计作品中,主体部分我选择了大红灯笼和元宵,象征着团圆,用的艺术字作为设计元素,将两者相结合,搭配出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特色。又分别选用观花灯、煮熟的元宵等具有元节特色的剪贴画面作为背景,充分渲染出传统节日中那种热闹、祥和、喜庆、美满的场景。(如图1-2闹元宵)
(三)中秋节的招贴设计
中秋节的标志设计部分采用了暖色调,棕红,朱红,土黄,浅黄,依次过渡,象征着服务的积极与热情,节日的喜庆与吉祥,以及产品带给人们的温馨感受。标志的主体造型类似用手轻盈托起着麦穗,其上的弧线类似抽象的心形轮廓,寓意着该品牌选取的原材料安全优质,产品营养健康,企业经营用心,店员服务热情,在感情上把顾客当朋友,当亲人,让顾客真正感受该品牌月饼的优势。(如图1-3奔月)
(四)端午节的招贴设计
端午节主要介绍粽子的的起源,发展历史,下图招贴设计运用端午节的的传统文化赛龙舟、粽子图案等有关的民间传说,封面字体采用了横排版同样是为了体现古典雅韵。希望大家在吃的同时能更多的去了解节日饮食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图1-4赛龙舟)
(五)传统节日卡片设计
每个传统节日的卡片图案均为手绘插画,并以各个节日的特色活动或饮食为主,让人一目了然。例如春节的插画内容包括儿童放鞭炮,窗花,水饺,财神送宝,红灯高挂,连年有鱼等。元宵节的插画内容包括各式各样的花灯,元宵,童子,寓意欢欢喜喜闹元宵等,清明的植树,放孔明灯,放风筝等活动。端午节插画内容包括划龙舟、酒、粽子、艾叶、避五毒等,情人节的鹊桥相会,中秋的花好月圆等。
篇5
日坛小学在现代社会的理念下,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重温传统节日,重温传统文化,倡导学生爱中国、爱中华民族、爱科学,树立新风尚,进一步发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扬光大其教育功能,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情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发“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课程,
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编排了系列教材和活动,所涉及的中国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节日活动,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1.民族体育课程,张扬中华斗志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深远,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学校以让学生“过中国节・育民族情”为契机,把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开展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利用多种形式详细介绍了清明、端午、重阳、中秋、春节这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比如赛龙舟、蹴鞠、放风筝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由来以及参与方式,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又如,学校利用微课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帮助学生认识这项活动,并教会学生抖空竹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这些节日活动,既了解节日文化,又激发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民族文学课程,抒发中华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和内涵,课程中加入了有关节日诗词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了对不同节日、以及反映同一个节日的不同描写,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深对节日的认识,比如清明节的古诗词诵读中就涉及了有关祭扫、踏青、传统体育活动、寒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如学校根据清明节习俗将清明诗歌进行分类,编印了《清明诗单》。
3.民族音乐课程,表达中华情感
在音乐方面的课程中也融入了节日的文化特点。比如在低年级让学生学习《赛船》,通过学习和表演唱,让学生感受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中年级通过学习祭英烈的歌曲,学习前辈的英雄事迹;高年级学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体会各地春节的喜庆气氛。另外,还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一些体现节日特色的歌曲,如《花好月圆》《八月十五月儿明》等,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加入一些节日的民族舞蹈的欣赏和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氛围。
4.民族民俗课程,体味中华底蕴
针对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不多或不全面的情况,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向学生诠释节日文化。比如,详细介绍了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赏灯习俗始于汉代。又如介绍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还会介绍有关节日的饮食文化,比如为什么在端午节包粽子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5.民族美术课程,表现中华风采
学校开发了节日绘画系列课程,让学生动手画出节日的画面,从色彩、形态方面直观认识节日的场面和气氛。比如画敬老爱老图、画龙舟、制作小挂件等,还给一些古诗进行了诗配画的活动,融合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节日文化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落实“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课程,
深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中华传统节日分别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日坛小学的“中国节日培育学生民族情结”的教育内容中涉及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是中国五个传统节日,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彰显中国民族文化特点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所有的节日内容均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比如,讲节日的来历,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让学生吟诵节日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节日在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意义;介绍人们在节日中的所作所为,让学生体会节日的气氛;讲解节日活动,指导学生如何过这些节日。比如介绍春节时,就详细介绍了从腊八节的腊八粥和腊八蒜、小年的祭灶吃糖瓜和饺子、三十守岁、逛庙会、“破五”的饺子,一直到元宵节的元宵和花灯,让学生认识完整的春节活动和文化。
2.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行为
在校本课程中,通过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参与到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进一步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
篇6
听老人们说,“年”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种希冀幸福物质的时刻。那时,不知是多少年前,人们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品尝一次肉的香腻,只有在过年时才能穿一次在将来一年中久挂于身的新衣。“年”意义的贴近像一场场的及时雨,造福多少人,团园多少家,绽放多少笑脸。
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我近几年来一直在寻找这“年”的意义,这春节的真谛,企图享受这种崇高的境界。时代的变迁是一种局限。对于现代人来说,找到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容易了,我们没有理由抛弃与无视更现实的“精神基础”。春节里人们的活动被很多人看为越来越趋于简单,会带来传统的民俗文化的流失。我也何尝不这么想过,似乎春节里那红红火火的气氛不多见了,年的味道也留之不多了,年俗这块古老化石上留下的可探索资源越来越少,能品味道的年味也渐渐稀薄。
其实,“年”的意义在向着现代人对待节日的思想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年俗加以改变,将古老的旧文化习俗,添加了新时代的要求,为年俗做了现代化的改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改变了旧时到处洋溢的一种拜亲谒友的浓浓氛围,取而代之的是更方便的通过网络、短信、微薄等途径的祝福活动。而新流行的种种现念活动,不仅难以营造出一种旧时过年的文化氛围,更难以承受传统年文化的传承重任。可是从时代的角度来说,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来对待传统的年俗,这是一种新颖的方式,未必不可。可是这信息时代同时带来的是人们对待春节时人与人相互祝福活动的草率。一个短信转发就企图寄托对朋友、亲人的浓浓祝福?这实际是不可行的。这些不是出自于祝福人的真心所向,也是信息时代的便利对人们精神的麻木。我想聪明的我们渐会认真对待这一切。
春节里人们的活动,也是日益更新,今年给我的印象很深。比如年年除夕夜央视都会上映的春节联欢晚会,许多人们把它视为除夕夜守岁中的的重要活动,伴着钟声的想起,另一个春天正向我们走来……不得不说,今年的春晚比起往年大有进步。在我眼里,我觉得今年春晚舞台的设计及其华丽,这也直接导致春晚的舞美效果大大提高,吸引了观众们眼球;广告的封杀也大大满足了人们的愿望,过年就要过个纯粹年,难道令人厌恶的广告还敢登上这神圣的春晚荧屏?家家户户放鞭炮,这个习俗是过年期间最“响亮”的。漫天的烟花,阵阵的炮仗声,让这个年繁华了起来。家家户户拜年也是个重要的活动,从初一开始,大大小小的队伍都开始了自己走亲访友的活动:寄托着一缕缕真心的祝愿,向着亲友们表达最真挚的祝愿,这是春节最难能可贵的一种活动,令人温暖。最贵的无异于孩子们领压岁钱了,这是最令孩子们惬意的了。每当看到那一张张的压岁钱,就能想起亲人们、邻居们慈祥的面容,那多么美好啊。
春节改变的不少,但它留下的太多太多。这一个有跨年意义的节日,怎能不带起人们的阵阵兴奋?我想,我们的年不管怎么变,春节不论如何更新,它渐渐走向的是一个新的领域,一个令更多人团圆,欢庆的领域,春节里那祥和、美满、幸福、安康的味道,永恒不褪,永不消散。作为春节人文内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为沧桑之改而移;作为春节装点的年俗,像条流淌的河,随斗转星移吐故纳新;它们的内在关系则是,河绕山流。年俗会伴着年味传承下去,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也会再崭新下去。春节能令人感受到中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深化人们的爱国之情。对待春节,我们理应轻松,那是段快乐的时光;我们也应不忘“年”代表的意义,这是一个国家的骄傲,无论如何,抹不去它代表的一个国家的辉煌,一个民族的繁荣。
篇7
其一、“晚”字出节不吉利,有违传统风俗。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文明的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辉煌结晶;它有着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系列的具体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春,代表着一切美好事物的开始、发展、兴盛的状态意思。正置“春”临时,岂可言“晚”语。就是乡下农户之家的普通喜庆活动,晚字作为主要用语都是回避不用的。因为晚的寓意是指事物临近终了,一切都大势已去的意思,是个没有前景的兆意。国家民政部有明文规定:“对传统节日的举办活动一定要尊重风俗习惯。”“除夕”是春节的期,“守岁”、“迎春”是春节期的顶峰,是几千年来一直沿续至今的最神圣、最高尚的民族活动;是中华文明最集中、最高度的表现时刻;非吉非喜等类的话语是禁止使用的,作为全民族最传统的重大时刻、重大文明活动的名称而言在这么显要的位置上,就更要遵重和遵循优秀的基本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规则,不应该“晚”出轨了。
其二、“晚”淡了民族情感。春节联欢会可以是晚会,但是,晚会绝不等于春节联欢会。流传至今的“守岁”是人们守候新岁,迎接新春到来的慎重的神圣的民族恭迎活动,通过电视娱乐联欢是现阶段“守岁”的表现形式。很显然,它同一般性的娱乐活动在民族情感上的深厚内涵应该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把春节联欢会归属于晚会的行列,是把民族的情感降格而淡化处理,把高涨的民族激情用于一般化来表示。现在的春节联欢会通过现代化的设施,电视台活动中心成为盛况空前的纽带和形象舞台,把台上台下和祖国的四面八方连为一体了。当民族大团结喜迎新春的澎湃春潮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之时,一齐跃进沸腾的海洋,滚滚激情的壮阔波澜在神州震荡。整个中华大地,春意融融酽酽,春息郁郁盈盈。作为一般的晚会能与之比拟吗?这仅仅是“晚”吗?人们盼春、望春、迎春、享春的迫切真情能够“晚”吗?人们向往的高兴的是人勤春早的新春依始,不是什么“晚”啊!而此时此刻的“晚”恰巧是人们所忌讳、所回避的东西,它亵渎了人们对于“春”之高尚的情感啊!中华民族站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一年一度的迎春欢庆活动,其规模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当我们民族的情感处于惬意巅峰状态的时刻;当一场灿若星河奇葩绝艺共献的全民参与的欢乐盛会,当一局春潮滚滚而来的壮丽恢弘场景之民族春情盛意,怎一个“晚”字了得?
其三、“晚”字忽视了历史传承的责任。春节,相传自西汉以来就举办庆祝活动。送旧迎新,它的实质是历史时刻的传递与承接。民族文明的薪火相传,文化精髓的脉络延伸,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春节联欢会是历史传承特殊时刻的表现载体,它凝聚着:昨天,历史的重托;今天,时代的担当;明天,未来的希望。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娱乐而娱乐的晚会。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弘扬和注入无限的生机。而“春晚”这个名称只不过是一幅对活动的简单描摹图称,是一个典型泛娱乐化时代的标记;它不是时代精神的自白和体现,它只是为“晚”而“晚”,不明确、不彰显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中心目的。面对当世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风云,历史赋予新的民族责任和义务,民族的自立、自尊、自强,我们任重道远、责无旁贷。固本拓新、居安思危,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忘乎所以的丢掉根本而“晚”啊!
其四、“晚”没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根基,是以充分挖掘内涵、力求含蓄、丰富、美观、用最佳值而予以至善的表现方法,艺术性的增强感召力,不局限于表的形式所表现的。春节,这一伟大时刻的“传”与“承”我们今天用什么样的文化态度,什么样的文化形式来表现?事关民族如何自己对待自己、对待历史、对待文化、对待将来的一个盛大的民族事项。用一个“晚”字把这么丰富的内容简单化、庸俗化来表示,是自己鄙薄自己。我们沐浴在先贤们汉字文化艺术的光辉之中,时至今日,《汉语大词典》收录了“粉丝”等新词语,而“晚”字的意义在原基础上并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新变化。充其量“春晚”这种名称,它只能是非正式场所闲谈中的口语乳名罢了,完全缺失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美元素的体现。
其五、“晚”没了爱心和希望。晚的黑暗、阴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春暖》活动的结尾是一首儿歌:“爸爸 妈妈 太阳公公下山啦 害怕 害怕呀……”幼嫩的童音,凄凉而无奈,唱得人撕心裂肺,头麻脊凉。《哑吧新娘》中:“为何 为何 为何有那赶不完寂寞的长夜”。可见,晚,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全国有留守儿童5800万,残疾人8300万,以及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人群等等。在他们的心灵中,晚上的长夜就是他们的灾难啊。他们在渴望光明、充满希望之中顽强拼搏。党和各级政府对他们百般的呵护、关爱,助他们渡过难关。在我们共同迎接自然春天到来的时候,更应该让他们充分享受到社会春天的温暖。节庆之时,不应该触及他们所恐惧和忧伤的“晚”,给他们倾注尽一切可能的关爱,送去温暖和鼓励,给他们助添勇气和力量,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的所在,不要在骨肉同胞的伤口上抹盐啊!
综上所述,“春晚”这个带“晚”字名称的运用,在现阶段是:上不符国情,下不合民俗,于政、于史、于文、于艺、于情、于理都不具备应有的优良文化元素,是个自娱而不自尊的名称,它不属于中华民族春节节庆的场面用语,更谈不上是文明用语。之所以现在人们还能接受它,那只不过是人们对于春的崇尚而爱屋及乌所包容罢了。启蒙的“春晚”是从愚昧的、禁锢的年代迈进百花齐放的春天的年代,这个名称的娱乐性、活跃性是时代背景需要的产物,当时人们的思想需要改革、开放的过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高速发展,它的成长与延伸,应该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升华到“苏”与“兴”的层面上来。矢志不渝地用文明的文化培育、陶冶、纯粹人们理念、意志、信仰的高尚意识。源源不断地用文明的文化孕育、催生、焕发社会的“正能量”。发扬光大地用文明的文化名称充实、激发、引领民族激情喜迎新春。该给”春晚”正名了,值此佳节,采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民族特色之名称,大力弘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尊春首之吉发,敬社稷之鸿展。复华厦磅礴之威雄,兴中华腾飞之博德。换掉呆板不吉的庸俗“晚”字,改“春晚”为“迎春”(“迎春联欢会”,该名称主题突出、特点明显、激情主动、姿态贴切。)或其它更吉祥和更富有生机盛意的春辞,让整个民族所有同胞完全沉浸在一个更加吉祥的、圆满的、充满希望的、迎春联欢会的高度文明的享受之中。让
篇8
本次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对“春节习俗”的研究性学习,加深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中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从中学会调查、参观访问、查找资料、运用网格资源等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对春节习俗的分析、研究,培养他们善于分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积极动手实践,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一)引出课题“春节习俗”,提出研究内容“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传统习俗”“春节年俗”“春节食俗”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具体相关问题:
1、关于“春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2、对于“春节习俗”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春节的来历、红包压岁钱、拜年、贴春联门神、年夜饭团圆饭、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等等)
(三)学生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1、根据问题的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互相协调)。
2、分组讨论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3、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4、确定研究专题:
(1)回溯历史渊源——春节的来历与传说
熬年守岁、贴春联门神
(2)走进传统文化——春节传统习俗
红包(压岁钱)、拜年、贴春联门神、新年放爆竹、接财神、年画、
年夜饭团圆饭
(2)感悟节日文化——春节食俗
包饺子、蒸年糕、年夜饭各地习俗
(3)通俗与高雅的文学艺术——感悟春节习俗
春联、春节灯谜、窗花
(4)民间美术——欣赏春节习俗
年画
(5)春节忌语
(四)分组落实研究计划
1、根据研究内容,明确学生研究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方法,教师及时指导。
3、确定具体研究内容及方式方法。
春节由来与传说
·四人小组1 春节的由来 “什么叫春节”
·八人小组2 春节的传说熬年守岁、贴春联(门神)等
春节习俗
·四人小组3 春节传统习俗红包(压岁钱)、拜年
·四人小组4 春节传统习俗新年放爆竹、接财神
·四人小组5 春节习俗春节灯谜、窗花图案含义
·四人小组7 创意灯谜制作,整理。将灯谜系统的整理在A4纸上,并能发挥想象力,制作3-5副灯谜进行展示。
·八人小组8 春节忌语搜集,整理成册
春节食俗
·十二人小组9 春节食俗包饺子、蒸年糕的来历及象征意义,年夜饭各地习俗,学习包水饺和蒸年糕。
民间美术
·四人小组10 春节文化年画
·八人小组6 窗花创作并写明窗花代表的含义,每人3—5张优秀作品(A4纸)
以上研究小组,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相关书籍以及观看影像资料进行研究,研究方式可以通过:将研究内容以文图结合的方式整理在A4纸上;搜集绘画相关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将研究所得绘制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阶段二:利用假期时间,各小组展开研究计划
(一)每个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二)各小组整理归纳研究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动手实践、创作的成果。
1、交流研究成果。
各小组可由1-2名学生向其他学生介绍本组获得的成果及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同时出示相关资料,并介绍资料的来源。其他同学可提出相关问题询问。
2、归纳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春节由来与传说”小组搜集了春节的来历,春节相关的典故等,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展示。
(2)研究“春节食俗”小组,主要研究“年夜饭”、“水饺”的来历、程序及象征意义;传统菜肴的象征意义及取菜名的学问等,并模拟操作实践。
(3)研究“春节习俗”小组,主要研究的是传统春联的作法、写法、张贴的讲究及春节灯谜的由来及窗花图案含义,春节送红包压岁钱的由来以及拜年的习俗。开展春节习俗介绍会,将研究所得向同学们进行详细介绍,并展示相关书面文字图片资料。
(4)研究“民间美术”小组主要研究的是窗花的常用图案、象征意义及张贴的讲究,年画的象征意义及张贴的讲究等。小组成员现场进行剪窗花表演。
(5)研究“春节忌语”小组主要是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资料,整理成册,并予以展示。
4、总结延伸:
篇9
传统节日首重人亲情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振兴传统节日,传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要弄清楚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
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首重人伦亲情。春节也好,清明也罢,抑或是中秋、重阳,从古至今,贯穿这些传统节日始终的一直是浓浓的人伦情义。夫妻恩爱、亲慈子孝、感恩长辈、关爱晚辈、敦亲睦邻,这些人伦方面的价值观都在传统节日的仪式化行为中得到了体现。比如,春节、清明、中秋,中国人通常都要祭先拜祖,这彰显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再比如,过年长辈都会给晚辈发红包,则透露出长辈对晚辈浓浓的关爱。那句著名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直接道出了人伦亲情与传统节日的关系。
因此,传承振兴传统节日,留住传统年节习俗中的文化记忆,就要抓住“人伦亲情”这个关键词。回家过年就是人伦亲情。除夕的年夜饭是团圆饭,是过年的仪式,是生命的盛典,不仅是在世人的团圆,也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不远千里冲风冒雪赶回来,不是单纯为了吃饺子,而是为了赶回来参加阖家团圆的盛典,实现阖家团圆的愿景,这是一种心愿,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节日中对人伦亲情的留恋成为习惯和传统,那就形成了文化。中华传统年节习俗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虽然未必强烈震撼人,却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潜移默化地产生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影响。比如,在老人的记忆里,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年的温馨场面仍珍藏心底。这是什么?这就是华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要维护这种铸造中华魂的文化记忆。所以,如今我们过年,不能再像尚未解决温饱的年代过年时那样注重吃喝,而要把重心放在营造表达情感的环境、气氛和载体上。一旦激发起、注入了真情实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就会长留心底,温润终生。
丰富节日的文化内涵
许多人觉得现在年味淡了,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归根结底,这缘于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过分地以功利为指归,以功利为算筹,就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伦情义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因子”。如何避免过分功利化,让过年节时的精神元素重于物质元素,文化价值重于经济价值,是个大课题。
此前数千年,过年时都是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近年来,“压岁钱”越来越成为大人和孩子攀比的对象,“压岁钱”的变异反映了功利心与人伦情之间的消长。要去功利化就要对其进行改造。比如,可以由晚辈给长辈发红包。当儿女的小时候已经从父母等长辈那里接受过了“压岁钱”,他们长大后工作了,反哺长辈,在过年时给他们发个红包,表达一下祝福,不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父慈子孝”的表现吗?这样一来,过年时“红包”的文化含义就立刻厚重起来。
说起红包,不得不提这两年风靡神州的手机抢红包大战。最初几年,抢红包的广告和活动铺天盖地,淹没了过年时的人伦亲情。而今年则有了改进,抢红包活动开始与家人团聚、人伦亲情挂上钩。这给了我们启示:振兴传统节日,要大胆采用现代方式。不管是过年,还是过其他传统节日,都应该欢迎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加入,也欢迎商家的助推,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有助于增强人伦情义”这个大方向。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借过年节之机开展家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增进人伦亲情,也能丰富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如,“忙年”,不仅要忙家庭的物质建设,还要更注重忙家庭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忙过年过节时的文化环境,还要忙长远的家庭文化传承,如家风、家教。有条件的家庭,在今后过年时可以搞年度总结赠言,可以搞“家庭年记”,把家庭成员做的好事,记在一个本上,让其成为家庭文化的载体。这种家庭文化,一年年积累,一代代相传, 若干代积累下来就会成为家史,这比单纯的祖宗牌位厚重得多。
形式要适应现代生活
有青少年说,传统节日是跟家人过,没意思;洋节是跟朋友过,很放松。当传统年俗逐渐消失,过年变成在家里“坐冷板凳”时,过年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许多。相较之下,过洋节的花样却有很多,很多人可以一起疯狂、一起娱乐、一起放松。这就要求,春节等传统节日,在过法上要积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多策划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过年或者过其他传统节日成为大家一起参与的狂欢。
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何不可以扩大到跟朋友一起过呢?举行团拜活动,就是大家一起过节的一种形式。目前,单位团拜,已经在开展,但都在过年之前。过年之时也可以开展多层面的团拜。开派对,AA制等,在朋友团拜中都可以照做不误,那样就可以把过节的气氛营造得很轻松活泼。发扬“敦亲睦邻”的传统,亲戚也可以团拜,邻里也可以团拜。亲戚间可以“轮流做庄”,每家几年轮到一次;邻里团拜可以由社区组织,大家参与。那样,大家既可以一起过年,也有利于密切邻里乡亲关系。
再比如,春节和元宵节时,逛庙会已发展成为新节俗,可庙会的内容和形式都远未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有关主管部门需要花大力气创新庙会的形式和内容,要能吸引人,要给孩童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家快乐。北京的一些庙会已经在改变。天坛和地坛庙会分别恢复了祭天和祭地的仪式。北京龙潭公园文化庙会围绕动感、现代风格,结合冰雪、棋类、重竞技、非遗等内容,打造了包括文化、体育、民俗、低碳等各种内容的活动演出。庙会还可以跟社区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发动社区群众参与,使其成为社区活动的舞台,而社区活动会为庙会提供丰富的资源。
各地都在发掘发展传统年节习俗,找回了许多文化记忆。比如,古典名著《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经典形象一出现在地坛庙会中便大受欢迎,特别是孙悟空头上的紫金冠更是销售火爆。很多小朋友都戴上了孙悟空的紫金冠并挥舞着金箍棒。这让传统文化记忆与传统节日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
篇10
【关键词】公益广告 经典叙事学 后经典叙事学
公益广告是一种服务公众的非盈利性广告,其核心诉求在于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①中国的公益广告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2013年,央视在蛇年春晚上首次插播公益广告,从观众当时的反响来看,插播非常成功。在春晚上插播公益广告,由于收视率高,受众参与广泛,可以获得更为显著的传播效果。
公益广告是一种为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的广告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推广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②公益广告的制作要遵循政治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央视2015年春晚公益广告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而且传递了时代的思想政治观念,倡导人们去践行真善美,将观念依附于情感,从而引发广泛共鸣。
本文选取央视在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播放的四则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学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其叙事特点和叙事方法,试图探寻其传达的核心诉求,以及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
一、经典叙事学分析
叙事学包括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前者以文本为中心,隔断作品与环境的关联;后者则将作品视为文化语境中的产物,关注作品与环境的关联。经典叙事学主要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中,叙事结构主要分析内容构造和情节安排;叙事视角则分析故事的视角,包括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三种类型;叙述时间则涉及顺时序、逆时序还是非时序分析;叙事空间主要分析镜头、剪接、画面、色彩、灯光、音效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营造出的空间氛围等。
1.叙事结构分析
四则公益广告都以过年为背景,除了第三则《时光倒流篇》叙述了一些自然现象以外,其他几则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叙述,每个故事都有开始、过程和结局。以《只盼这一天》为例,该广告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名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小男孩,在快过年时,每天都拿着望远镜搜寻爸爸妈妈的身影,最终等到爸爸妈妈回家。开始是他期盼、等待父母回家的镜头,中间过程讲述了他在期盼过程中的行为,包括晚上睡觉都要拿着望远镜、每天看日历等,结局是终于在望远镜中看到了父母的身影,随后快速奔向父母的怀抱。
在这则广告中,小男孩和望远镜是故事的主线,小男孩作为主要人物贯穿故事始终,望远镜作为核心道具推动故事发展。小男孩最开始坐在山上拿着望远镜看远方,然后在家拿着望远镜透过窗户看远方,睡觉时发现望远镜不在身边就急着寻找,甚至抱着望远镜入睡,终于透过望远镜看到了归来的父母,在奔向父母的过程中望远镜掉落却不自知。小男孩和望远镜两条线索,一个正面表现,一个侧面衬托,反映了小男孩渴望父母回家的心情。
与《只盼这一天》不同,《名字篇》《中国字 中国年》都是由几个小故事构成的,每个小故事也有开始、过程和结局,分别是完整的故事。在整个广告中,有一条明线把所有的小故事串联起来,《名字篇》是名字,《中国字 中国年》则是中国字,这使得广告非常连贯,并体现出一定的主题意义。
2. 叙事视角分析
根据叙事中视野的限制程度,视角被分为三大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非聚焦型又称零度聚焦,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全能全知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人和事,而且可以从一个位置任意移向另一个位置。在这一类型的叙事视角中,通常都是用第三人称来进行叙事。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剧中人物的感受或意识来呈现,以缩短人物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观者获得一种亲切感。这种叙事通常是第一人称叙事,也是一种限制叙事。在外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换句话说,就是只提供人物的外貌、行动和环境,却不探寻人物的思维、情感以及行动的动机、目的。③
2015年央视春晚播出的这四则公益广告交替采用了非聚焦型和内聚焦型叙事。就前三则广告来说,采用了非聚焦型叙事,只是每则广告中的小故事采用了内聚焦型叙事,即运用第一人称来说明自己对某件事情或是对自身的看法。
《名字篇》由几个小故事组成,10个名字就是10个故事,10个故事的主角通过画外音的方式讲述自己名字的故事,让观众感知和思考名字背后的意义。每个叙事者都只有几句话,例如冯援朝说:“我的名字叫冯援朝,我爸当年在这儿过的鸭绿江,他再也没有回来。”叙事者从自己的角度讲故事,感觉是在和观众进行对话,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是内聚焦型叙事。把10个名字的故事合起来,从编导的视角来看,这则广告从10个角度讲述了10个人的故事,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视角,视角不受限制,是非聚焦型叙事。《中国字 中国年》和《时光倒流篇》中的叙事视角与《名字篇》完全相同。
《只盼这一天》全篇只有一个故事,剧中人物没有台词,只有画面表达,运用孩子的视角,通过孩子的各种动作和神情,刻画出孩子期盼父母回家过年的状态,特别是这一过程中的期待、焦虑和最后的喜悦心情,属于第一人称叙事,也是一种典型的内聚焦型叙事。
3. 叙事时间分析
叙事时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时间选择、时间顺序的安排和时间的变形。所谓时间选择,是指叙述者由于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讲完无限的故事,因此选择性叙事成了叙述者处理时间上的第一位问题。叙述者对影片里叙事时间的选择有两个方面:历时性选择和共时性选择。所谓时间顺序的安排,是指由于故事时间往往是多维的,但是具体叙事时间只能是一维的,因此如何把共时性的、多维且相互交叉的事件以前后有序的方法叙述出来,就是时序要处理的问题。对于时序的处理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时间的变形也就是热奈特使用的术语――时距。以影视为例,时距探讨的是影视的故事时间与放映时间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影视的放映时间短,其讲述的故事本身的实际历史时间长,譬如《末代皇帝》的故事时间是60年,放映时间是164分钟。热奈特把速度的可能性划分成四种:停顿、场景、概要和省略;在分析视觉文本叙事时,叙事的速度可以分为三种方式:时间的膨胀、时间的省略和时间的复原。④
首先分析对时间的选择。由于是在春晚上播放,公益广告的内容也都是以春节为背景,其广告的叙事时间是传统的春节前后。在这几则广告中,有历时的选择,也有共时的选择。每个小故事都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这是历时性。但是小故事之间的关系从剪辑上看是平行蒙太奇,因此又是共时性的。例如《中国字 中国年》叙述了四个过年的故事,分别是:爷爷教孙子写“人”字、族长把新人写入族谱、妈妈在给女儿的红包上写祝福语、一家人为新生宝宝取名字。从广告中对场景的布置来看,这四件事都发生在过年时节,是共时的。
其次,在时间顺序上,《名字篇》《中国字 中国年》《只盼这一天》都是顺叙,《时光倒流篇》采用倒序中的闪回叙事。前三则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方式进行叙事,故事的开始和结尾的次序非常明显,故事的现实时间与广告叙事时间相同。《时光倒流篇》展现了现象或事件的逆向发展,本该东升西落的太阳竟然西升东落,本该前行的列车却倒回站台。
最后,时间的变形也在这四则广告中有所体现。时间的省略表现得比较明显,《只盼这一天》中的叙事只选取了男孩等待父母回家的几个镜头,并没有把男孩在等待中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表现出来。叙事中也有时间的复原,在《中国字 中国年》中,爷爷教孙子写“人”字用了长镜头,镜头的放映时间和故事时间重合,还原了故事发生时本身的时间。
4. 叙事空间分析
所谓叙事空间,是指作品通过多种元素营造的空间。对影视作品而言,空间主要由物体和人物的运动、画面构图、色彩与光线、景深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的变化统称为场面调度。叙述者要对声画呈现的空间进行意义上的控制,就需要进行场面调度。
关于视觉文本空间的研究涉及了物体和人物的运动、画面的构图、色彩与光线、景深等。叙述者要对画面呈现的内容进行意义上的控制,就需要进行场面调度。
2015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通过不同的场面调度,积雪、红灯笼、鞭炮、福字、红包等元素表现故事发生的场景是春节,用暖色调来表现温馨的氛围,用冷色调来表现严肃萧杀的氛围,用轻快的音乐烘托团聚的喜悦,用低缓的音乐来烘托故事中角色不开心的状态。
以《只盼这一天》为例,这则广告的背景是春节前,孩子等待外出工作的父母回家。用积雪显示大致时间是冬天;用红灯笼和日历上的“十二月廿四”“十二月三十”来表达精准时间,说明叙事时间就在春节前夕。从积雪厚度、人的穿着和周围的景象显示出故事发生的空间在北方。在等待的过程中,不管是家里的灯光还是阳光,光线都较暗,且色彩以冷色为主,即使出现了红灯笼,也只是很零星的,主色整体呈现冷色基调。但是当小男孩看到父母的时候,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接到父母后,孩子和父母一起回家,家里的灯光转换为橙色,让家呈现出满满的温暖。这则广告虽然全程没有人物说话,但是有背景音乐的烘托。音乐开始是低沉的,在小男孩看到父母的那一刻却变得高昂起来,反映出故事氛围的转变,整个故事在这一刻达到。叙事空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合理的叙事空间使得情节更加合理、完整,更好地体现了故事主题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后经典叙事学分析
后经典叙事学以“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和模式为技术支撑,注重读者和社会历史语境,注重跨学科研究,有意识地从其他学派领域吸取批评视角和分析模式,以求扩展自身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深度,克服自身的局限性。⑤
1.寓文化意义于故事的叙述之中
2015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从身边常见的事件入手,《名字篇》讲述了不同名字的意义。每个人都有名字,从生到死,名字伴随始终,成为个人的独特代码。名字又是一种象征,蕴含着父辈的深情与厚爱,也承载着我们的期盼和梦想。通过名字背后的故事,折射出历史传承和家族归属。《中国字 中国年》通过选取多组有关写字的故事,将中国字写进中国年。“立人、传家、祝福、新生”既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社会友情、亲情的礼赞。《时光倒流篇》是根据某大学杂志社组织的微情书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改编的,后由央视制作成微电影公益广告。人生就是一场长途旅行,人海聚散,过客匆匆,莫非真要一场时光倒流,才能让你留在父母身边更久!这则广告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同时,也要珍惜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多陪陪家里的父母,这也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歌唱的美德。《只盼这一天》通过留守男孩一系列的期盼与焦虑,传播了中国传统的节庆文化,体现了阖家团圆、亲情有爱的主题。
2.寓道德教化于家国的喜庆之中
公益广告并不是一味地说教,大多数都用故事来叙述,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其思想。春晚公益广告与平时播出的公益广告是有一定区别的:平时的公益广告或传递社会美德,或宣扬核心价值观,或提倡社会环保。春晚公益广告则除了弘扬某种主流价值观之外,还必须和春节的团圆喜庆氛围相契合。春节是阖家团圆的喜庆日子,公益广告需要围绕家庭来叙事。《名字篇》中名字是家人赋予的,代表了家人的期望和爱。《中国字 中国年》中的几个故事都以家为背景来展开,写“人”字、传家谱、红包寄祝福,每一个小故事都离不开“家国”的观念。《时光倒流篇》中告诉我们要珍惜父母,而有父母,才会有我们,才会有一个美满的家。《只盼这一天》更是直接地用孩子等父母回家来体现对阖家团圆的深深期盼。总之,这几则广告围绕春节家国的主题,让人们体会到团圆喜庆的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主流价值观。
3.择传播时机于传统佳节之时
春晚公益广告之所以能这么受观众欢迎,除了广告本身做得比较好之外,还得益于传播时机的选择,传播内容与传播时间做到了两两相依。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不断缺失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今时代,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传播,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减少。这几则公益广告从身边事出发,让人们感受到身边的传统文化,原来自己的名字、平时写的字其实都带有传统文化的底色,这样会引导人们去关注身边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随着《名字篇》的播出,微博上也发起了关于名字话题的讨论,这进一步释放了观众的热情,使得公益广告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这几则公益广告没有讲述新奇的事物,只是讲述身边的平凡故事,但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现实的可感可知的题材,让观众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从而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公益广告所要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选择春节这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重大节日播出,公益广告通过与春节联欢晚会其他节目的串联交叉播出,通过平行蒙太奇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运用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通过文本分析,较为深入地研究了2015年央视春晚播出的四则公益广告的叙事特点和叙事方法。研究发现,这四则广告虽短,但叙事结构较完整,叙事视角多样,兼有非聚焦型和内聚焦型视角,叙事时间以顺序为主、时距多变,视觉空间饱满、表达充分,表现性很强。叙事联系社会环境,广告的内容与时间场合相符,其传达的传统文化受到观众广泛关注,达到了广而告之的目的。总体来说,这几则广告的播出是成功的。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是近邻泰国,广告的人物形象还不够饱满,在整体创意和叙事幽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期待通过更多的叙事学分析,为我国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优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引。
注释:
①熊前莉.中国公益广告的叙事学角度分析,载长江论坛,2013年01期,第88页
②马玉梅、周云利.论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载学术交流,2002年第2期,第64-65页
③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6页
④ 引自豆瓣网,http://doubancom/note/1401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