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中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机管理中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危机管理中的理论

篇1

关键词:危机管理;门诊;护理管理

危机管理属于门诊护理管理中的一个新兴的概念,其实质就是对可能产生的重大危害结果,但是不能提前预见到各种事件进行提前或者事后的管理。门诊护理管理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工作,门诊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紧存忧患意识,并且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尽量考虑各种不可能不利因素[1]。与此同时,与医生建立必要的联系及沟通机制,从而对各种位置情况进行防范。本文在2015年1月~8月在我院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理论,提高了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8月在我院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理论,其中选取2015年1月~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70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人群,选取2014年1月~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7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人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危机产生的原因

1.2.1.1服务态度 门诊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会接触到不同阶层、不同地方的患者,为了帮助各位患者合理有序的就医,保证患者顺利有序的及时就诊。但是对于部分有特殊需求的需要提出就诊的患者,所以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为了寻找其他患者的理解与支持,合理地安排就诊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若和患者产生沟通障碍,很容易引发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关系紧张,严重者还有可能干扰门诊的正常工作秩序[2]。

1.2.1.2服务质量 医院门诊所收治的患者的病情通常比较复杂,然而门诊工作人员掌握的疾病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例如工作人员的护理技术不熟练、工作效率较低,服务不周到,抢救工作不及时,从而面对这种情况,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一定的不满情绪,甚至会引起护理纠纷。由此门诊工作人员应该耐心、温柔的向家属解释和服务,为患者提供最全面、最合理的服务。

1.2.1.3患者自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也不断提高,患者的个人权益意识也逐渐增强。尤其是在急诊的过程中,疾病给予患者带来的痛苦,使患者的情绪烦躁、焦虑,而医生对病情的部分内容进行保密,从而容易引起患者和门诊工作人员的矛盾纠纷。故门诊的护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可预见的危机因素,如果工作人员忽视,很容易引起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护理纠纷。

1.2.1.4沟通障碍 门诊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及时与家属、患者有效沟通,容易产生误会,或者造成工作人员与患者的矛盾。同时如果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不懂得沟通技巧,难以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进一步增加了危险因素[3]。

1.2.2危机管理方法

1.2.2.1做好前期工作 近年来,随着护患纠纷的不断增加,给医院门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门诊服务作为医院服务的第一道门槛,就诊的患者随机性、不可控性较大,并且就诊时间较短,所以与家属、患者积极的有效沟通可以有效的降低、预防危机的出现。

1.2.2.2对危机事件进行防范 ①增大门诊巩固走面向患者的透明度:门诊工作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时,就诊透明度可以避免危机的出现,并且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沟通,可以使患者清楚就诊的各项过程。②不断健全护理、管理制度:通过应用危机管理理论,促进了门诊工作人员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并且增加了护理管理操作相关人员的有效管理。同时规范每一项操作内容,进一步保障护理工作的准确性。③改善服务态度:门诊工作人员面对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地方以及不同阶层的患者,态度都应该始终如一,并且不断完善就医指引流程,积极地帮助患者尽早就诊,减轻患者的病痛。主动关心询问患者,最大化的解决患者的一切难题。④提高护理质量:医院加强对门诊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过硬的操作技术,保证有效、和谐的沟通。在给患者护理时,应该理解患者与家属的情绪,尽量避免与患者、家属发生冲突[4]。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采取合理的办法解决患者困难。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记录数据全部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015年1月~2015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70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人群,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7.14%,2014年1月~2014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7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人群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为83.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各种可见、非可见的因素,使门诊护理纠纷的频率大大增加。由于门诊就诊患者不确定因素较多,可控性低,并且就诊时间短,面对这些特点门诊工作人员要再较短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使患者尽早就诊,并且顺利就诊。

门诊就诊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应用危机管理理论,使门诊工作人与那了解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危机意识。门诊工作人员要全方位的为患者考虑各种可能的不利因素,不断提高自我危机管理理论的学习。与此同时,建立门诊沟通机制,可以促进医患的有效沟通,防患各种未知的情况,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增强门诊相关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对各种存在的危机都要最大程度杜绝。提高门诊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促进门诊工人员对危机时间的有效掌控,提高患者满意度,进一步保障门诊工作的顺利进行[5]。

通过本文以上的研究显示,应用普通管理理论时患者及时家属护理满意度为83.28%,应用危机管理理论之后,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7.14%,由此可见,危机管理理论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通过两个时期的调查、对比,明确了危机管理理论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所以,应该重视危机管理理论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自力,徐青松.医疗纠纷及其处理的法律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3,6(4):311-313.

[2]王发强,郝瑞芝,何军,等.浅谈医疗纠纷的处理技巧[J].医院管理杂志,2012,6(4):316-317.

[3]稷云,刘志发,陆龙.医疗服务中医患法律关系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4,6(36):455-459.

篇2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责任伦理;基本内容;实现途径

公共危机对人民、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预估的,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不仅会造成人民群众出现生命财产损失,更可能导致地区混乱、社会动荡,给经济发展形成桎梏。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必须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尽可能将公共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内容

(一)预警责任

所谓预警责任,主要是指在发生公共危机之前,政府部门所承担的道德权利义务和预防工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危机预警是第一道防线,其实阻止危机发生或是降低危机影响的根本。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危机预警是其一项重要职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全面落实,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事先预估,提前设计应急预案,并选择最佳方案作为主要应急方案,同时设计备用应急方案。预警责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对公共危机相关理论加强研究,明确公共危机的诱发原因、危机特点、演变形式、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二是需要构建预警组织,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专项开展危机预警工作。三是应该完善法律体系,对公共危机中政府职权作出详细规定,为危机事件和紧急状态的应对提供法律保障。

(二)问责责任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问责只是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责任。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实行问责制,能够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强监督和控制,使其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问责可以确保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不会出现责权差异过大的情况。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之后,只有通过问责,才能够端正政府形象,维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道德水平,确保社会发展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相符。

(三)救助责任

救助责任是在出现公共危机之后,政府部门应该承担其救助伦理责任,对公众生命、财产进行救助和保护。在救助过程中,政府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对救助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出现公共危机之后,人类道德主体的利益关系会出现剧烈变化,此时政府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人民群众的行为都会受到政府救助行为的影响。救助责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拯救生命。在出现公共危机时,人民群众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不论地震还是恐袭,政府都应该第一时间拯救遭受危机的人类生命。二是最小化损失,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失可大可小,政府救助及时,就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救助不及时或是救助不力,就可能导致大量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政府救助必须遵从损失最小化的基本原则。最后是生态责任伦理,即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有生命不分贵贱,政府救助行为需要保持生态协调。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实现

(一)加强政府责任能力

加强政府的责任能力,是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提升政府总揽全局的能力。危机管理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工作,其涉及到诸多方面,给政府的全局意识提出了要求。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对自身总览全局的能力进行提升,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实现政令畅通;加强和群众的联系,通过人民群众构建危机预警体系;协调政府与第三方组织,加强合作深化危机管理。

其次,提升政府伦理责任导向能力,在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时,给予人民群众正确的导向,规范其各种行为。不仅如此,还需坚持科学的价值导向,在危机管理中体现出责任伦理目标和责任伦理原则。

最后,提升政府责任伦理凝聚力,以自身坚持和倡导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将各职能部门、第三方组织、人民群众等团结起来,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当中。不仅如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身责任伦理行为,对群众形成影响和感召,从而提升道德水平,加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二)培养伦理责任意识

培养政府的危机管理伦理责任意识,可以实现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渗透。

首先,政府应该对道德责任形成正确的认识。道德责任和法律界定的责任存在一定区别,其可能和法律存在违背,但是却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加强认识,正确理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与救助。

其次,需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责任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隔阂,在危机事件中道德责任的出发点并不一样。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情感加强培养,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加强问题的考量。

最后,政府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责任意志,并且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表现出道德意志,如此才能对人民群众形成感染。若是道德责任意志缺失,就会导致公共危机管理成效低下,人民群众遭受重大损失,导致其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出现质疑。

(三)完善政府伦理责任制度

制度是保证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政府伦理责任制度进行完善。

一是应该对政府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加快责任政府的建设。只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上实现了更新,才能推动相关工作更新发展,如此才能够对政府责任制度的建立起到保障。

二是需要引入问责制度,健全追究责任的机制,确保在出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时候,能够快速追查危机的引发原因,明确各方责任,给人群民众正确的引导。

三是应该对监督机制进行完善,构建公共危机责任管理监督体系,将各项工作纳入其中,确保各项工作均能接受全面监督,将公共危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结束语

政府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须要予以体现,其在内容上涉及到预警责任、问责责任和救助责任。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应该对政府责任能力进行提升、强化责任伦理意识和健全伦理责任制度,如此就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实现政府责任伦理。(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危机管理 急诊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01-02

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1]。

张成福[2]认为危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1) 威胁性。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基本价值或者目标,当然其威胁程度视决策者的认知程度而定。(2) 不确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回应的不确定性。(3) 时间的有限性。决策者对于危机情形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决策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4) 危机的双重效果性。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是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制度的革新和环境的变革。

综合医院的急救中心或者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和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决定了综合医院的社会影响力。而目前一般综合医院的急诊危机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急诊护理管理者亟待将危机管理融入急诊护理管理之中,提升了急诊护理工作的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

罗伯特・希斯[1]认为,危机管理包括管理者和主管去考虑如何减少危机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培训员工应对危机局面、如何从危机中很快复原,包括:危机前的预防、危机前的准备、危机爆发时的应对和危机结束期的恢复,即PPRR原则。

1 急诊护理工作的特点

急诊护理工作环境复杂,突发事件比较多,护理工作难度大,易出现问题。一般病情危急患者多,急诊护理工作有时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容易出现差错甚至印发医疗事故;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医疗纠纷较多,甚至急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常受到威胁,急诊科工作人员的承受的心里压力比较大,易造成医护人员难以安心工作。有的医院对急诊工作重视不够,危机管理意识薄弱,突发事件处理不当。

2 急诊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1)病人生活护理上引起的纠纷,包括饮食质量、排泄物清理、用物清洁、病房及厕所环境不良等原因引起的纠纷;(2)护理操作上引起的事故,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输血、给药、药物管理等环节上出现的问题;(3)医院对患者管理不善引起的纠纷,如病人自杀、无故离院、食物中毒、病人跌倒受伤或致残等;(4)院内感染造成的事故和纠纷等。

3 加强急诊危机管理的措施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预防与控制是最经济的办法,但是,事前是它总是往往被忽视[2]。究其原因是人们的危机意识的薄弱,不能居安思危,不能认识和预见到各种不确定性。因此,树立危机意识,有必要根据各种不确定性制定不同的策略,杜绝或者降低风险,形成一套危机管理体系。有了这种机制,当危机真的来临的时候,急诊护士才能做到沉着应对,急而不乱。

其实,危机与机遇并存,成功的危机管理就是要“将危机转化为获得成功的机遇”。每一次危机既可能是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良机。发现和培育这种“危”,捕获这个潜在成功的“机”。而让不良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危机管理反面典型[4]。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健全制度,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与流程包括:

(1)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事故防范意识的调查;

(2)每月对护士以及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有关防范医疗事故的专题教育;

(3)从医疗事故的角度来分析各病房存在的问题;

(4)以院内典型护理事故为实例,在病房例会上进行讨论,找出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5)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科的目标管理。

(6)年底总结,剖析护理差错事故,提出防范医疗事故、差错以及纠纷的方法与对策,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护理。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强化危机意识,重视风险意识教育,提倡敬业爱岗的自律精神[3] ,一旦发生护理事故,当事人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刑事等方面的责任,实际上,法律并不因为护士的工作辛苦而免其责任。因此,在病人权利日益受到尊重的今天,医院特别强调护理人员对病人权利和护士自己义务有正确认识,加强护士特别是急诊护士的风险意识教育。“尊重病人的知情权”要求护士执行每一项护理操作前都要向病人解释清楚,并认真做好病情观察记录,避免发生护理纠纷时护士无力举证。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注意整体意识,根据医疗护理规范,各类人员齐心协力,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护士长采取科学管理病房的方法,在排班上尽量做到人性化管理[4],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既要保证护理人员充足又要防止和避免护士工作时间延长而造成的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同时注意新、老护士搭配。经常组织全体护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各种仪器上均将操作程序写清楚,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美].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 年1 月,第二版,P256-258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217,6-11

篇4

Abstract:The modern hospital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nagement models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o develop with the times.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assessment system, assessment methods,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evaluation aspects of objects, to explore a complete and effectiv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public health, public health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an ever improving level of service.

关键词:绩效 公共卫生 管理

Key words:Performanc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作者简介:臧立新,(1968―)男 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副教授 在职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23-02

现代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创新已成为医院管理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公立医院缺乏少内在激励去寻求医疗行为的高效性。要树立医院经营理念就要建立一套涵盖经济补偿、竞争、分配激励、自我约束与质量保证机制的科学的管理经营机制来激励卫生系统提高效率。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机整合机构内所有部门与组员力量,并以机构的整体目标为己任,引导机构将稀少的资源用于最适当的地方,并引发员工的内在激励,以促使资源可以获得最有效率与效益的发挥与运用。所以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以促使机构的整体潜力可以完全发挥出来,使医疗服务的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因而使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家的卫生系统改革的重点是在不影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的前提下提高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因此医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成了卫生系统关注的焦点。由于卫生有关信息的广泛可得导致了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可能会导致把问题的重点放在对卫生服务提供的监测,甚至控制上。现阶段医疗保险机构和医院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这一问题。医疗保险机构为保证医保费用的平衡,把控制的旋纽放在医院服务的提供上,不仅对每次医疗服务提供的药品和金额加以限制,而且对医院医保患者的总额消费进行控制,此项政策的实施将给医院的发展带来影响,医院也会采用一些措施来减小医保负担,如提高医保患者入院的门槛,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因此,医院的绩效评价中应增加同症再入院率的指标,不仅可以衡量医院与医保患者之间的协作,也可进一步评价医院的医疗质量。但现时情况下,此指标在各医院均不可得,鉴于医疗保险信息覆盖面的增加,此指标应被列入医院绩效评价中来。在对医院绩效进行评价时,可采用比较测量。将所评价医院的产出与最好单位的产出相比,对新思想、创造及创新持开放的态度,并将其融合到目前的工作中去,经过不断的比较,巩固测量结果,再与最好的比较,进行下一步的轮回。找到最好的单位,有了比较对象,就有了一个目标,可以激发医院管理者和职工的潜力,尽力追赶并不断超越。

二、使用综合评估法来进行医院绩效管理

对许多医院来说,管理者费尽心思所设想的医院发展策略,常常无法落实而变为短期的行动。换句话说,管理者常常会遇到长期策略无法与短期行为互相连接的窘境,于是许多宝贵的资源被浪费来解决层出不穷的眼前问题。许多的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的发展有一定的目标,但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限制无法顺利实现。那么医院管理者如何将长期策略与短期行为结合在一起呢?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建立这种连接。我们可以分四个步骤完成综合评估。首先,对于医院发展的远景进行转化。将医院的发展远景转化为一套依医院发展的阶段而指定的目标以及绩效衡量指标,使医院近期的发展有遵循的原则和方向,又朝医院的远景目标迈进。第二、沟通和连接。管理者应与医院内的所有成员沟通并说明医院的策略,让医院内各层级的人员都能对医院的长期策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与认识,使整个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目标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提倡知识共享和高度的参与,让每一个职工都与强烈的参与感和投入感,凝聚医院的向心力。同时,建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职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第三、制定详细的计划。根据医院绩效管理的五个流程,制定出详细的计划。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运营效率到提高内部和外部顾客的满意度,最后促进医院学习和创新发展方面提出详细的目标和测量值。第四、反馈和学习。使用综合评估可以让管理者随时检测策略的执行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益,如果有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问题在哪,如何改进?综合评估从机构绩效管理制度的,发展为机构策略管理制度,在医院管理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三、以医院绩效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我国医疗服务付费是单一的按服务项目付费制度。而按服务项目付费是一种后付制,难以对医疗费用的总量实现预算管理,不利于保持医疗卫生费用占国民经济总量的合理比例;由于是简单的根据服务量来确定费用支付,容易促使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得到较多的经济补偿而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导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同时,由于服务量决定经济利益,容易促使医疗机构扩张型的发展,导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为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改革成为医疗改革的当务之急。将注重的焦点放在国家医疗体系的改革以及如何去增进其绩效上。前瞻性支付制度的推出,将把医疗服务的财务风险部分转移到医疗提供者身上,使医疗提供者具有成本意识,并且愿意去改变他们过去的医疗行为。通过医院绩效的管理,可促使医院管理者注重财务运营,提高管理效率,使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四、制定个人绩效考核制度

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其工作比较特殊,其产出是病人的健康,因此不能单纯的以工作量的大小作为衡量医生工作的指标,应该用治愈率、病人满意度等一系列医疗服务指标并结合其工作量作为衡量其绩效的综合指标。医院要完善医生的激励机制,就必须首先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医生绩效考核机制,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的衡量每位医生的付出,从而对其采取相应综合激励,使其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但由于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上海市尚未有医院建立医生个人绩效考核制度,而仅停留在以科室为单位的考核上。虽然医疗服务是集体协作的活动,但如果不能体现个体绩效差异,容易造成“科室大锅饭”,只有科室考核和个人绩效考核相结合,才可以更好地调动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五、注重绩效反馈

虽然很多医院已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但仅仅局限在对一般数据的分析基础上,有的医院把其作为科室考核的依据,有的作为超额提成的基础。殊不知,反馈是绩效考核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反馈,可以使各科室和职工知道管理者的评价和期望,从而根据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反馈,使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个人绩效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激励和指导。惟其如此,绩效考核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六、将薪酬和绩效管理相联系

管理需要考核,没有考核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为全面推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与考核的管理方法,在医院薪酬分配方案的制定中,立足真实的统计报表资料,尽量选取贡献大、确定性好、敏感度高、操作性强、人为因素小的考核指标,以“质量考核”、“绩效评价”两轮机制代替以“经济为核心”的单轮模式,变单一的科室经济核算为经济社会效益与工作服务质量双重考虑,进而渗透到科室二次奖金分配中,将有利于缓解临床科室长期纠缠于系数的压力,有利于每位人员有具体工作指标,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也符合稳步推进原则,有利于促进诊疗行为更加规范,成本概念不断加强,产生更准确、可靠的信息供宏观决策,公正透明地推进医院主流渠道的分配,更好地适应政府对公共卫生行业规范管理的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1.《公立医院的机构改革与管理》卫生部门改革与可持续性筹资旗舰培训课程教材,2001

[2] 2. Gilson L.,Alilio M.and Heggenhougen K. Community Satisfaction with Primary Health Care Services:An evaluation undertaken in the Morogoro Region of Tanzania.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94,39(6):767-780.

篇5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现实价值

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回顾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从1852年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以来,每隔一定的时间,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然而最近的一次经济危机,由2008年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海啸从美国波及全世界,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体系受到重创,世界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重新阅读出版于1867年的马克思《资本论》,深刻思考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时,提出了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同时在流通领域抽象的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事实证明,他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1、揭示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诱因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导致的,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同时,资本家作为人格化了的资本,表现为对剩余价值永恒的追求。资本家为了能够持续的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将获得的剩余价值在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由此推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逐渐积累,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少数的资本家手里,而被剥削阶级却占有极少的资本。他们受到资本家的剥削,购买能力是有限的。这样,商品无法获得相应的价值补偿,造成资本不能有效地运转。这样便可能导致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大量的投入到再生产中,企业的规模扩大,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总的需求,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的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产,资本家就无法向员工发放工资,或企业裁员,导致一部分人失业。这样社会的购买力下降,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消费者有购买的意愿却没有购买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2、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的揭示

《资本论》揭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即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它内在的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使得社会的再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但是,由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盲目的提高生产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破坏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因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二、《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的实质,对于当今的经济危机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同时对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制度的选择。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调和的产物,选择怎样的制度就显得很重要。我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危机爆发的可能。因此,我们因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矛盾。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是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正如党的十三中全会作出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决定,对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扩大内需。

从经济危机爆发的逻辑思路:有效地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预期消费―信用违约―经济危机,我们可以看到有效需求的不足是危机发生的逻辑起点。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应依靠投资和出口转移到依靠投资、出口、消费的协调推进,在危机的大背景下,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显得尤为的重要。通过改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缩短贫富差距,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建立和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将我国居民的购买力释放出来,利用消费红利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3.市场与政府的有效地配合。

马克思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万能的。1929―1933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34年就任后,采取政府干预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美国经济较快的摆脱了危机的影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把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三中全会最新提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正确的对待“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关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危机意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将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风险,也没有对风险没有加以重视,最终会产生危机并严重得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将危机管理意识融入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危机管理的概述

1、建筑工程施工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指的是企业依靠危机预警、危机监测以及危机处理的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减轻危机产生的危害,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转危为机的管理过程。将危机管理意识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分析可能会遇到各种潜在危机,从中挖掘危机的实质,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消除后,不断地总结教训和经验,并对该危机管理体系加以完善的整体过程。由此可见,将危机管理意识融入到建筑施工能够体现出危机管理的特征和发现危机所在,更好地树立危机管理意识,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障。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危机内涵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风险,而一旦风险得不到控制并累积形成集中性的危机,最终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因此,施工中要明确建筑工程的危机内涵,并要树立危机管理意识,防止任何危机环节发生,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1、使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危机管理氛围

作为企业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企业精神氛围是环境氛围的精神动力,是企业发展长盛不衰的保障,然而,不管是物质载体还是精神动力,必须在其中注入自觉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都能够通过企业文化对建筑施工全体成员的日常影响而遍布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环境范围的作用。使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危机管理氛围是实现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的前提,只有在建筑施工管理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氛围,才能切实地将危机管理落到实处。因此,为了为氛围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应尽可能地在各种文化设施、建筑设施等地方体现出危机管理意识。例如:通过悬挂危机管理的条幅、设置危机管理的标语、口号等。此外,不能将危机管理意识只停留在口号上,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整体精神风貌,将危机管理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心中,责任到人入,使他们知道时时处处树立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2、转变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观念,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施工领域的管理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管理效率低下,也没有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要真正实现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应先从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开始,从根本上转变建筑施工管理观念,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管理技能,还必须对危机具备极强的敏感性,善于把握危机管理,杜绝危机的发生,并转为危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使广大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危机管理知识,使他们处理危机的技能和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得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性得到保证。此外,建筑施工管理相关责任人员必须重视沟通的作用,还要求企业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不同部门或者企业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渠道必须畅通,确保每一个人都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施工企业更有虚心地接受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地转变管理理念,从而有利于危机隐患的消除。

3、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重视危机的预防工作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出发点,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的危机管理也应该以以防为主,逐步建立与完善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一个预警准确、灵敏性强的危机管理系统,最终体现出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危机管理。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监测是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通过实时信息监测,对于各方面的信息进行随时搜集监测和及时的分析处理,一旦发现危机因素立即将其消除掉,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一般情况下,危机预警机制中信息的监测与收集工作应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 1)善于调查市场动态,随时收集社会各界的反馈信息,及时监测容易导致危机的各种因素;2)及时鉴别、分析、分类各种收集到的信息,并作出科学的预测,探讨其中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及其危害程度;3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进行研究和适当的调整,切实地提高自身危机管理能力。

4、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实现危机管理的必要条件,因为,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的主体,他们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只有提高他们的安全施工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危机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人的管理时安全管理的前提,要不断提升整体安全业务素质,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训练.增强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制定相应的安全施工准则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使得工程施工人员的行程趋于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所以,必须从源头开始,抓好骨干的前期安全培训工作,通过骨干的安全培训来形成给下级一个示范作用,组长以及工程项目负责人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进行的现场培训指导,将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提上企业的重要议程。逐渐提升职工技术操作水平,强化生产运行单位的安全工作技术培养,切实开战群众行的安全技术演戏和竞赛活动。此外,还要加强安全生产法律和安全技术标准来规范他们的施工,。在全面培训的前提下,提升人员整体素质,施工中严格按照我国颁布的《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占星规定》等,强化职工在安全防护方面和安全危机意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项目随处可见,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出现施工事故,不仅影响了施工进程,还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需要将危机管理融入到施工管理过程中,重视危机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责任到人。从而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阻碍计划实施的危机因素得到有效根除,规避和防范危机的出现,最终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宾,郭金涛. 浅谈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6)

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职能;核算;管理与监督

从会计产生以来,理论上对会计职能的讨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择其基本观点,普遍认为会计有两大基本职能,即反映与监督。所谓反映,就是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所谓监督就是监督经济活动按照有关法规和计划进行,要求会计人员担负有行使一定行政监督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也逐步趋于成熟。对于谋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管理当局是企业目标的实施者。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企业会计站在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立场,寄希望于会计和管理当局立场一致,产生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同效应。另外,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交易趋向于复杂化,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记录、计量、报告都会对管理效率和最终的经济利益分配,带来明显的经济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会计活动都能服从于企业的利益需要。由于会计和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处于一种雇佣契约关系,加之人们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在一个机构中处于一种相对从属地位,就会计的职能定位形成以下观点:一、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其职能就是反映经济活动,为有关方面提供管理信息;二、会计的监督职能因为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而流于形式,不具有实际意义。

从会计产生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或是后来在地中海兴起的复式记账,还是发展到今天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归溯为人类记述经济活动的需要,“客观反映经济活动”是会计产生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的最基本的职能,这一点不容置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通过政府的代表直接行使企业财产的经营权,同时也直接插手企业会计工作,实行统一的、而且多是为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设计的会计制度。会计工作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为宏观管理提供设定的各项财务指标和数据,会计作为国家财政、计划在企业的延伸,理所当然就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这一点人们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予以认可。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会计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经济,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化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筹集、投放、运用、收回和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通过会计来完成,处于这一个核心的位置,如何发挥其在一个管理组织中的工作效能,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满足相关利益团体各方面的需要,同时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实现这些目标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要强化核算职能,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满足考核投资者对经营者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广泛的利益团体对企业了解的需要。 2.会计要强化管理职能,从企业经营看,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各种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的调节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经营行为、经营业绩等无疑要受到这些机制的调节和约束。对于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完整、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的预测、决策职能。进而言之,会计应在做好核算的同时,参与市场调研,广泛搜集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化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如价值工程法、量本利分析法、现值指数法、概率分析法等),对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周期性进行分析论证,编制决策会计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管理提供多方面服务。

3.会计要强化监督职能,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监督体系构成分为两个层次,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即自我约束和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过程的会计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会计监督,包括行政监督即财政、税务、审计、人民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以及个人检举制度的监督。由内而外形成经济行为—会计监督—内审监督—企业外部监督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和强化了会计监督体系,加大了会计监督的力度。会计监督作为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确立,其目标由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利益转向微观主体利益和信息真实;监督主体由单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转变为企业内外结合的多元主体;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并通过加大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使会计监督更具有现实性。

篇8

企业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资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果进行评价,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以及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析等。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成本与费用的计算、预算的制定与执行、部门业绩的考核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等提供服务,与财务会计侧重对外部相关单位、人员提供财务信息不同,属“对内报告会计”。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记录价值”的职能定位上有所不同,重在“创造价值”,主要是对企业以往的经营管理情况、现状发展以及未来的规划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3.管理会计采用的方法、程序等,有较大的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与财务会计固定的程序、方法有所不同。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职能定位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管理会计职能定位,主要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利用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有效数据,进行相关的决策、控制、评价。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为企业经营提供参考,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战略指导,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评价等方面。

(一)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指导

管理会计通过分析企业的销售情况、成本及利润情况、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变动等情况,提供相关的经营管理决策及实现决策的方案等。管理会计也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及规划,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与决策指导,推动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不断深入展开,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由能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

(二)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战略指导

管理会计工作可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一定的战略指导,并提高企业战略规划的合理性、有效性,帮助企业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是利各种管理手段,来对企业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一定的规划,并对实施的过程施加影响,使之朝着预定的管理目标发展的过程。管理会计的规划以及控制职能,都可以通过企业预算系统的设置来实现。

(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考核评价

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的具体责任进行落实与验证等,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的过程。管理会计能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有效评价,使企业的經营管理能够在整体水平上有更高的实效性。如企业常使用责任会计制度、平衡计分卡等方式,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与评价。

三、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强化管理会计职能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各企业也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管理经营模式。在此形势下,企业要不断采取新的管理方法与技术,转变传统管理会计的职能,开拓会计创新职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如何强化管理会计的职能,为企业规划、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具体来说,企业管理会计职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

(一)创新管理会计方法与技术

企业要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与发展目标,利用管理会计丰富的方法与技术,为企业的发展经营做好预测分析,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尤其在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要想顺利实现战略目标,就需要全面分析各部门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使用较为先进的方法,如企业变动成本分析、业务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等,保证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预测依据。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对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等有所了解,将财务知识与管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成为现代化企业急需的综合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助力。

(二)加强预算管理

无论哪个行业的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要理清企业内部决策者与管理经营活动执行者之间的职能定位、权责划分,该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了使管理会计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企业管理者可以从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分析核算成本,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切实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职能。

(三)完善企业评价体系建设

管理会计要向切实的发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分析、评价职能,需要需要企业转变以往传统的考核评价观念,创新对财务业绩的评价方式,可以尝试采取财务与非财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经营活动中的业绩评价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分析与评价职能,保障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企业的短期经营与长期发展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形成一种新的业绩评价理念,真正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指导性的有效措施。

四、结语

篇9

1 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对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资金运用情况的管理,集团总部通过筹资投资手段、结算手段等对各成员企业筹资、投资和分配收入进行管理,同时也涵盖银行账户管理、债务风险与利率风险等方面的内容。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整合可控范围内的资金,充分调动资金,有效降低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资金管理过程是有序的;二是资金管理强调信息化;三是资金管理注重安全性;四是资金管理模式的多变性。

资金集中管理的可行性方面,企业集团的产权关系是前提,集权与分权管理模式提供体制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技术条件。资金集中管理必要性方面,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在外部资金紧缺的环境下调剂资金余缺,可以提高企业集团的信用等级,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适时监控集团内资金以防范财务风险,可以有效应对银根紧缩的环境。

2 财务委派制

财务委派制是指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由出资人向企业委派财务负责人参与到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中,组织并监控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一种经济监督制度。即财务委派制度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派驻到企业,或由国有集团公司董事会派驻到企业,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实施监督控制的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措施。

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必然产生委托问题。在这种关系中,经营者很容易为追求自身收益而不惜牺牲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对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是降低成本、维护所有者利益的有效途径,财务委派制以此为理论依据。

制度依据方面,财务总监委派制实质上是一种外部会计监督制度。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由国有资产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经委派进入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属于企业外部人,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因此,设置财务总监加强了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外部监督。公交集团正是顺应时代的新要求对所属二级非法人单位实行了财务委派制。

3 妥善处理好公交集团财务委派制与资金集中管理之间的关系

3.1 公交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不足及原因

就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公交集团面临着复杂的发展趋势,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资金限制使用效率较低,公交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条例不清,公交集团管理信息平台尚不完善,各项财务数据、资金结算以及投融资管理等难以实现有效的集中,导致公交集团的上层决策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尽管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但相关体系尚不健全,资金集中程度不高。

资金集中管理的审批程序过于形式化,公交集团总部难以实现对下属成员企业的有效监管,此种情况下,公交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财务风险较大,资金统一监管力度有限,种种迹象表明,资金集中管理的不足与公交集团传统的资金管理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资金核算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资金集中管理的审批制度未形成规范性建设,公交集团审批服务体系不健全,公交集团总部监管力度不够都是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公交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意识不强,相关管理人员未充分认知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资金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的建立,资金管理风险的定量分析不足,财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并且公交集团总部未将风险管理纳入到管理标准当中,这对于公交集团的长远发展以及资金的有效利用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2 强化财务委派制,助推资金集中管理纵深发展

为促进公交集团的长远发展,提高资金集中管理效率,应当结合公交集团自身发展实际,夯实公交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基础,制定统一的资金调配标准,加强预算控制,全面衡量资金预算与企业综合运营情况,制定合理的收支标准和调剂标准,将资金收支计划进行分解上报,有助于提高公交集团的资金管理效率,促使公交集团能够通过财务信息了解成员企业的资金预算执行情况,便于及时采取监控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资金管理风险。公交集团应当逐步完善资金共享服务平台,以信息技术和公交集团实务流程为基础,加强资金资源共享服务,提高公交集团的综合效益。

与此同时,公交集团应当积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风险与员工绩效考核相挂钩,加强公交集团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完善资金内部监督控制,建立统一且规范的监控制度,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分工,切实提高公交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监管水平。

由于资金集中管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集团企业的,因此公交集团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时,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调整运行模式,并推行财务委派制,能够对公交集团成员企业实行科学化的财务控制,在遵循财务资源合理调配和统一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公交集团总部直接对成员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从而提高集团内部财务集中化管理的整体效果。

财务委派制的有效运用,在推动公交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监督与服务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经营活动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推行财务委派制的过程中,应当实行统一任职,明确委派人员在派入单位的身份和定位,以便委派人员顺利行使其监督职能,提高财务集中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考核,在建立健全与委派制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后,由委派集团公司负责财务主管的人事和工资待遇等,明确财务委派职能的独立性,从而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效果,提高公交集团的综合效益。

篇10

【关键词】激励机制 小微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to have a place to live in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inter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uccess or fail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the suc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ght, diversity, incentive mechanisms, and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creativity, the attribution of employees, provide internal force and energy for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Key words: Incentive mechanism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较,小微企业除了依靠科技,还应当发掘自身潜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采取正确的、多样性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程度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员工的潜能和创造性,成为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有效的途径。

一、使用正确的激励方式

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使用多种正确激励方式,在激励的过程中,企业要适时把握激励的时机,根据实际情况,在客观条件下,以正确性、多样性灵活的选择激励的时间和方式。企业还需注意激励的频率,在工作任务较为复杂、繁重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提高对员工的激励频率。同时,还应当注意激励程度的大小,制定合适的标准程度,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在使用激励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针对不同工作内容选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以便满足员工在工作不同时期的需求。

二、选择多种激励方式

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给予的激励方式的要求是各种各样的,企业可使用成就激励的方式,由于物质生活逐日提高,对于技术型员工而言,工作已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更重要的是员工去工作为了得到成就感,因此,成就激励成为激励技术员工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为了实现青年员工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青年员工多提供培训的机会,当青工获得激励培训的方式,可使青工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对于普通员工,企业可使用物质激励的方式,从物质方面提供员工的基本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和改善员工的生活水准。由于小微企业员工人数不多,企业的领导应当与员工建立一种积极友善的关系,通过日常沟通领导要了解员工的生活、工作状况,以情感作为激励的手段,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公司还应当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办公、卫生等环境,使员工能够在一个公平、清洁的环境中工作,进而减少在工作出现的不满情绪,始终保持较高、稳定的工作态度。

三、结束语

小微企业如果要得到良性发展,就需要挖掘自身的潜力,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激励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晓芳浅.谈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11).

[2]刘海栋.改进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