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各县市要积极设立应急管理机构,调剂人员编制,配置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结合职能划分,要明确或指定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处室履行应急管理的日常职能;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可以和现有机构(如党政办等)相结合或合署办公,明确相关责任人承担应急管理的职责和任务;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明确社区或村级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基层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要明确行政负责人、法人代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企业、学校幼儿园,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高危行业、大中专院校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人员。年底前,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应急管理工作要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按照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从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齐全配套出发,建立健全州直应急预案体系,积极推动基层应急预案全覆盖。年底前审核完成州本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州直已印发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涉及的单位和部门要全部编制完成配套预案。各社区、企业、学校、农村等基层单位要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县市、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预案管理,按照地域划分和管辖范围,建立应急预案的评估管理、动态管理和备案管理办法,形成预案编制、报批、审核、、备案、评估、修订的管理机制。要严格审核预案内容,确保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抓好应急预案演练
有针对性地选择应急项目开展应急演练,通过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的有效工作机制。各县市、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组织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观摩演练活动,积极推广有益的经验。
四、加快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州直视频会议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初步满足自治州领导通过应急平台体系协调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按照《自治区基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9月底前完成州直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向自治区应急办报备。
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摸清公安、消防、卫生、地震救援、矿山救护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底数,开展应急资源普查,整合各类救援力量,不断提高应急救援的保障能力。年底前,各县市要建立1--2支综合救援队伍,有条件的乡镇要建立1支综合救援队伍,并加强训练,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
五、加强危险隐患排查监管,做好应急防范工作
一是按照自治区的安排部署,各县市、各部门要积极开展重大危险源排查行动,全面掌握各级各类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状况,加强对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各级各类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重大危险隐患的实时监控,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对适宜公布的风险隐患,可通过新闻媒体,动员群众参与隐患监管和排查。二是健全完善预测分析、总结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各县市、各部门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分析、评估工作,认真总结本地本单位上年度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及应对工作情况并上报总结材料,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坚持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日报制度,落实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的时限、要素、责任追究等要求,确保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及时报告。
六、组织完成“**”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根据自治区“**”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年底前完成州直“**”应急体系规划。州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卫生、食品药品、地震、气象等部门要加快监测预警系统、信息与指挥系统、物资保障能力等方面的建设,积极组建应急救援基地,合理增加储备库点,全面提升州直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七、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县市、各部门要采取宣传周、开播专题栏目、网站宣传、散发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以及宣传栏等场所,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知识和公共安全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部门要加快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荐应急知识进学校。各类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加强重点岗位职工岗前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八、切实加强培训工作
按照自治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总体方案,积极参加自治区组织的专业培训。同时,联系协调州党校、行政学院和相关院校,分期分批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各县市、各部门也要围绕基层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培训活动,培养一批应急管理的行家里手。
篇2
第一条 计划管理工作的任务:?
(一)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提供依据,制定业的长远规划,并通过近期计划组织实施。?
(二)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能力,签订各项经济合同,编制企业的年度、季度计划,使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工作在企业统一的计划下协调进行。?
(三)充分挖掘及合理利用企业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务,不断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指标,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第二条 企业各级部门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各种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和考核上。?
第三条 企业的计划管理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全厂分厂部、车间、组三级进行管理。厂计划管理部是全厂计划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各个职能科室,都分别是各种专业计划的归口部门。?
第四条 为保证全厂计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应加强综合计划机构,提高它在企业中应的地位和作用。各级有计划部门和归口部门也必须根据计划工作的要求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计划人员。?
第五条 企业计划必须认真进行综合平衡,坚持"积极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不缺口,不"打理伏"。 ?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激励机制 应用措施
激励机制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描述的是激发人的行为的一种心理过程,是说充分利用有效的因素和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唤醒人的内在潜力,使人自觉朝着组织希望的目标去努力,努力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的高效管理。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鼓舞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进而使学生锻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现就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展开讨论。[1]
一、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1、思想激励机制
大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养成,每个大学生都积极追求进步,渴望在事业上有一番大成就。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打造一幅描述学生美好前景的职业蓝图,为学生找到奋斗的目标,在思想上鼓励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事业心,使其自觉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会谈等活动,不断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其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和文化素质同事得到提升,使学生在前进的路上自觉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融合,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2]
2、心理疏导激励机制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里物质生活充裕和父母娇生惯养,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备受呵护和关爱,很少有机会独自面对问题和经受挫折,使他们在生活中显得以自我为中心。跨入大学的门槛,没有了父母的嘘寒问暖,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自己动手,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容易诱发出大学生情感脆弱的,表现为心理有落差,面对不如意的状况时不安、焦躁,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力不从心,不退让,唯我独尊的心理定势常常使他们的与人沟通处于紧张和激烈的冲突中。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缺陷,在此,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个性化的开导,使学生走出情感误区,彰显年轻人该有的活力。
3、榜样激励机制
“学习雷锋好榜样”,在雷锋精神的号召下,社会上好人好事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时代虽然在发展,但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树立典型的榜样形象,以榜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模范行为影响人,做到以情感带动人。榜样的力量主要在于使人精神上得到满足,即使面对困境也能自觉也榜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鼓舞斗志,勇于面对各种困难,突破自我,彰显榜样的示范性。同时,榜样的树立能够激发周围人赶超的心理,在互相比、赶、帮、超的氛围中,全面激发大学生奋斗的激情和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
二、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树立典型的榜样形象,大力宣传大学生中的好行为、好思想、好品德,教会人为人处世、与人交流的方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发挥榜样的带头示范作用,以情感因素作为诱因,使其他人主动向模范行为靠拢。人有物质和精神两重层次的需要,在激励政策设置中,要注意有效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学校要定期选举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奖学金获得者等一系列的奖项,使学生在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物质条件得到改善。加大榜样宣传力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激发大学生为之努力的热情。通过建立多种多样的奖励机制,有益于榜样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3]
三、重视负强化激励机制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看,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能有效增加刺激反应出现的几率,面对负强化,相反的刺激行为同样会增加。在大学生奖励机制中,不奖励就等于负强化,处罚则会加重刺激的强度。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负强化激励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通过不奖励政策,可以增加学生的危机感,使其清醒认识到自己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在这个优胜劣态的竞争环境下,不进步就相当于退步。适当运用惩罚机制,对于有效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其心理上产生警惕,有意识的避免类似情形的再次出现。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完善并合理使用竞争机制,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围绕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开展工作。为学生创造有益于学习的环境,有益于提高努力程度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其在接受锻炼中,不断提升能力,丰富精神内涵,极大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眭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应用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6:189-190+192.
篇4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协作管理价值 供应链协作途径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完善,供应链已经跨越了企业的围墙,建立了一种跨企业的协作,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外购、制造、争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
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 Christopher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没有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市场由产品导向朝客户导向转变,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单靠一个企业进行竞争毕竟势单力薄,而通过供应链把各个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协作,必将打造整体的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供应链协作管理的价值
(一)快速反应
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个成员的协调和优化管理,使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路线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生产商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高了及时交货率、订单满足率,从而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二)促进管理提升
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是成功的关键。在供应链中为使全程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供应链中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必须畅通无阻,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客户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环节都达到最优,并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采用先进的设备,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了库存量,避免了浪费,减少了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供应链除去了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大大缩短了流通路线,从而减少了流通费用,大大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
由于供应链中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目标(如供应商一般希望制造商进行稳定数量的大量采购,而交货期可灵活变动,制造商则由于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希望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供货),从而给供应链的协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为消除供应链的不稳定状态和各成员之间利益的不统一,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必须站在全程供应链的角度思考问题,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即生产商)必须考虑整条供应链的协作,使全程供应链的绩效达到最优。
供应链协作的途径
很多公司已经充分认识到应该集中力量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因此,明确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慎重选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大型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得益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密切协作,每个伙伴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专家,所有伙伴均秉承快速和高灵活性的运营宗旨。整合供应链、建立供应链协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扩大采购范围
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上的重要一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在275个跨国公司展开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全球采购调查,调查显示:到2009年,72%的公司将会从中国采购原材料,远大于他们从加拿大、墨西哥和西欧的采购数量,而在1999年,只有30%的公司会这么做。由此可见,进行跨国采购,与供应商进行协作是跨国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跨国公司的采购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采购管理模式的转换。从以库存平衡点为出发点进行采购,向以订单为基础进行采购转变,进而减少库存,加快流转速度。二是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转变为对供应商的管理,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供应链协作。
中国PC行业目前已经开始了与供应商的协作,联想电脑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球采购。联想电脑的原材料成本已经占销售价格的70%以上,而其他活动成本占销售价格的8%(利润=总价值-从事各种活动的总成本)。从20/80原则来看,在保持总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从采购环节将原材料成本降低1%,至少会给公司增加11.1%的赢利。因此,除了与国内的采购供应商进行合作伙伴式的协作外,联想的供应商还涉及到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使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性价比最好的原材料。
转贴于
(二)加强公司内部运营管理
为了供应链各协作伙伴的整体利益,公司必须建立一套严谨而又高效的运营管理流程。这套管理流程由四大模块组成:需求预测。由销售、市场部门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分析当前市场状况,并结合公司市场营销方案的预期影响,作出一套部门内部认可的需求预测;供应分析。由生产部门和物流中心根据生产状况和库存情况,建立一套生产能力状况和库存供应的预测分析;运营计划。在这一模块中将会协调需求和供应两方面的差异,并在无法完全消除差异的情况下,作出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管理层决策。最终由公司管理层根据协调后的需求供应分析和不同备选解决方案决定下一运营周期内最终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同时,供应链协作要以公司整体战略为基础,一个公司必须锁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供应链策略来支持这个战略目标。
(三)建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支持系统
供应链之间的协作,特别是全球采购策略的实施,势必要求企业提供适应此策略的支持系统——互联网。互联网对全球竞争和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已经成功地将客户变为供应链的驱动力。按照客户需求组织供应链成为互联网经济关键的管理理念。在供应链中,信息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对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在供应链的管理中,有些信息利用人力是很难捕捉到的,必须采用编码技术,因此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特别是实施全球采购和网络销售的企业,应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让供应商、企业自身和客户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信息传递。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把供应商和客户纳入自己的价值链中,弱化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从而产生强大的协作优势。由于网络化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成员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作,供应链内部减少了流程冗余,提高了执行效率,因而可以帮助供应链内部公司直接沟通各种信息,把库存积压降到最低水平,维持品质,创造利润。此外,借助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协作,网络化的供应链大大缩短了产品和服务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图1为联想电脑网络化的供应链管理图。联想通过网络化的供应链管理和ERP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库存周转速度提高;积压损失率降低;应收账周转期缩短;应收账坏账率、办公用品费用大幅降低。可见,供应链协作扩大了企业间的合作范围,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使得资源在供应链中形成良性流动,降低了总成本,进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米歇尔·R·利恩德斯.采购与供应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安置失业人员,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在发展起来后走不出多远便出现了许多问题,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民营企业会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会计与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管理者忽视会计工作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与独立性,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认识不清,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他们对专职财会人员的轻视,不重视财会人员在企业中应发挥的管理职能作用。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企业会计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民营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存在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的问题,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三)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普遍淡薄
民营企业财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普遍淡薄。不少民营企业财会人员非 “科班”出身,没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有的财会人员上岗靠的是关系而非专业水平 。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表现在对有关会计法律法规了解甚少,财经纪律自律性很差,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得不到应用。导致企业会计行为随意化,财务工作极不规范,也使企业无法运用会计信息指导企业经营和发展生产。
(四)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违规操作现象严重
有些民营企业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无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五)会计监督工作严重缺失
在民营企业中,会计的外部监督和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由于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会计的内部监督职能无法发挥。由于我国目前民营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还不健全,难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会计规范对民营企业日常的具体会计行为进行监督,从客观上使民营企业会计行为放任自流,加重了民营企业财务工作的随意性。
(六)会计信息失真,偷税漏税现象严重
民营企业会计资料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 , 客观上是因为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财务人员技术不过关,财会工作内外监督不到位;主观上则在于企业领导为达到其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收的目的,不惜违法造假。这些违法活动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给民营企业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七)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符合会计工作的要求
不少民营企业不按会计档案要求妥善保管会计资料。由于条件限制,民营企业的会计资料既没有专门的地方存放,更没有专人负责。由于随意存放,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丢失、毁损情况屡屡发生。
二、加强民营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国家立法机关应该在新 《会计法》的基础上,通过修订《统计法》《审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财务法规,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台专门适用于我国民营企业统一会计行为的法律依据,严格落实民营企业法人会计资料合法性、真实性对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减少会计行为的随意性。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操作上的简便易行,同时尽量要求同现行的会计制度相一致。
(二)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
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领头人,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各项工作。因此,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管理,首先应采取措施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政府管理部门如中小企业局、财政局、工商局、税务局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成立行业协会,通过开展活动交流经验,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管理者的经营行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通过信用建设来规范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强化中介机构对民营企业的社会监督,让会计师事务所成为民营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一方面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完善会计工作交接手续。
(四)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
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就必须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最终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账簿体系,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建账。加强对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五)推广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
要改善和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要求。因此,在民营企业中推广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势在必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不仅提高了财会工作的效率,促进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它有效规范了会计资料,避免手工核算上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保证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
(六)引导民营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从由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转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
科学的组织结构才有利于引进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为加强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技术;分布式数据库
[DOI]10.13939/ki.zgsc.2016.51.221
1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籍管理工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但是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的工作。这对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相比义务教学阶段的学籍管理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在信息技术还未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完全靠人工处理各种各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形式导致工作人员的处理速度极为缓慢,办公效率一直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现如今,学籍管理工作不再仅仅是通过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人工来进行,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大大减少了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通过网上注册学籍信息,学生们的学籍信息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查询更为直观地表现出来,即使近几年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籍管理工作也可以处理得井井有条,完美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优势。
2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的实例研究
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涉及部门较多,教务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学生工作处、党建办公室等都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籍信息[1]。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已经形成了以教务处为中心并且较为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教务处统筹各部门的学籍管理工作,各部门与教务处紧密联系,每个部门的数据库都可以资源共享,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学籍管理系统,各部门的学籍管理工作可以更为便捷地进行,在各部门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学籍信息共享。
本章就以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为例,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学籍管理工作的具体应用,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系统结构设计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将高职院校不同学院的学籍管理数据库创建为一个多维的数据库,有利于学校学籍管理部分对每个学院、每个系进行分布化管理。高职院校内的工作部门在一个局域网下,可实现对学籍管理数据库的综合管理。
2.2 创建学生信息
W生的基本信息由学籍管理工作者进行分批导入学籍管理系统,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2]这种学籍信息的保存方式为今后同一院系学生信息的查找、导出等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还可为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系统设置在线更正版块,若有学生需要更改自己的学籍信息,可在本学院直接进行相关信息的更改。这种分布式数据库学籍管理系统有利于学生学籍信息的统一,显著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2.3 学籍信息的共享分析
分布式多数据库学籍管理系统能够在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3]只要是被中心服务器授权的IP地址,便可通过校园网及时查询学生的学籍信息,这样便可在本部门完成学生相关信息的统计工作,提高了高职院校整体办公的工作效率。学生的学籍信息较为复杂,特别是毕业学生毕业资格的审查,这一项信息就和学生在校几年间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相关,学籍管理工作者需要调出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倘若人工进行这些数据的提取、整合,不仅耗时耗力,更不能保证信息整体的准确性。分布式多数据库学籍管理系统便可有效地对学生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审查,并能为每位学生的综合成绩提供准确的评估。
2.4 分布式数据库安全分析
分布式多数据库学籍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提供的安全性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籍信息实现安全防护。该数据库要求使用终端可靠的操作系统,安装质量好的杀毒软件,并能够及时更新、补救系统漏洞。当有病毒恶意攻击学籍系统的主机时,该数据库能够启动防火墙,保护数据库内的每个终端,并且这种分布式数据库还加强了终端客户端的用户身份认证,实现客户端与中心服务器之间的双向身份验证,防止学生学籍信息的泄露、丢失。
3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及不足
3.1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的优势
3.1.1 强大的数据报表统计能力
学生一入学,教务处的学籍管理部门便会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子档案,这个电子档案会记录学生的入学信息、培养方案以及毕业等详细信息。如果这些工作单纯地靠手工完成,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准确性不高。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将每位学生的学籍信息建立为一个小电子库,还可以随时提取学生的基本信息,形成相关的统计表格。计算机具有的数据报表统计能力将会提高学籍管理工作者的办事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 数据可操作性高
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信息处理速度以及操作极为便捷,应用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对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大的助力。[4]现在仍有很多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学籍档案实行纸质化管理,若有学生需要查询自己有关的学籍信息,便需去档案室调档查阅,费时费力。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使得通过学籍档案室查询学籍信息的时代成为过去,如遇个别学生转学、转专业、修复学等特殊情况,只需在相应的学籍信息模块进行变更,通过特殊标记将其与普通学生的学籍信息区别对待,有助于下次查询。
3.2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3.2.1 学生学籍信息容易泄露、丢失
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最大的不足就是容易导致学生的学籍信息泄露。各种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肆虐,稍有不慎便会给学生的学籍管理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计算机以二进制码的形式存储学生的学籍信息,若计算机系统意外断电、硬盘损伤都会造成学生学籍信息的丢失。
3.2.2 学籍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形成依赖
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简化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减少了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在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学籍管理人员在处理工作的时候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在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大量的问题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去处理,一味地依赖信息技术会使工作人员产生惰性,长久来看,不利于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4 结 论
高职院校全面采用信息化的学籍管理会给学籍管理工作部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这个信息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者必须要转换思想观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以学院为单位的二级管理机构的作用,提高学籍信息的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美萍.以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做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J].语文学刊,2011(7):161-162.
[2]陈春华.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51-52.
篇7
【关键词】年级长;学生管理;年级管理
目前,高校普遍施行年级专职辅导员建制,院系的年级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而年级辅导员工作普遍存在岗位职责多,工作任务繁重的现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辅导员工作碎片化的真实写照。所以迫切需要一支针对性强、独立建制、直接贯彻辅导员工作思想的学生干部队伍。“年级长工作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
一、现实问题与本质
以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计测系为例,当前年级学生管理施行“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三级纵向管理体系,辅导员通常配备1-2名学生作为助理在办公室值班,帮助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该体系虽能够基本满足辅导员日常年级管理工作,但也有以下几方面问题突显,亟待完善。
(一)工作力量方面
现行体系辅导员需承担大量上传下达和汇总上报等琐碎工作,向上对接各职能部门和向下对接各班级学生,头绪过多工作力量明显不足。工作内容碎片化、工作时间碎片化,也е鹿ぷ餍率底下,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及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
(二)信息反馈及阐释方面
现行体系,日常通知事宜多通过QQ群、微信群、飞信等由辅导员亲自给各班级,但有时无法确认是否所有班干部都即时收到,需辅导员本人进一步电话联系确认;且经常出现不同班干部就同一问题重复向辅导员询问细节的现象,增加了许多非必须工作量。
(三)班主任参与度方面
现行体系,班主任的兼职性质决定其无法即时获取班级学生实时动态数据,在了解有限的情况下缺乏持续性跟进班级管理的抓手和反馈素材,故该体系实际上是以“辅导员-班干部”二级模式在运行。
(四)学生“三自管理”方面
现行体系,年级事务多为辅导员直接向班级干部派遣具体任务,最终数据再汇总到辅导员处整合,或辅导员再转而布置给办公室学生助理,层级多、效率底。而学生助理由于只在办公室坐班,对各班级学生缺乏沟通,不便于直接开展工作,同时也不具备主动在年级管理工作上进一步创新改革的动力。各班级学生干部间也缺乏横向统筹管理的组织机制。
(五)与学生会工作衔接方面
现行体系,我校“两晨一晚”“阳光体育”、寝室卫生检查等均由系学生会负责日常考勤,考勤数据及问题处理都汇聚于年级辅导员处,所有工作又全部落在辅导员身上,年级横向层面缺乏与学生会各部门对接的学生干部。
以上各向具体问题的本质,可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有限的管理力量与繁重工作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二是信息流、工作流由辅导员向学生单向进行,反馈机制不健全;三是现有辅导员学生助理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动作用,需释放空间。
二、思路与组织设计
(一)解决思路
在现行纵向管理模式中增设由本年级学生组成的年级学生干部层级,形成信息回路,并促使班主任管理线由虚到实转变,形成真正的“辅导员-班主任/年级干部-班干部”三级纵向双线管理体系(如图),而“年级干部-班级干部”又自成学生间的横向平行管理体系。实现对年级的纵横交错、全方位立体管理。
(二)组织设计
根据学生工作中较常规而琐碎的几个方面,即早晚自习和课堂点名、寝室文明检查、阳光体育晨跑、宣传报道,并结合学生会主要部门和班委的设置情况,来确立年级学生干部层级的组织构成。主要由一名总年级长、学习年级长、生活年级长、体育年级长、宣传年级长五个职位组成(如图)。五名学生干部再负责具体年级事务的同时,兼任辅导员助理进行办公室值班。
三、实施及运行
(一)年级长团队选聘
1.宣传
新生入学一周内通过QQ、微信群组,竞选通知和申请表格。
2.选拔
辅导员与申请者约谈面试,根据职位需要、实际表现、性别和班级均匀分布等方面,确定人选。
3.聘任
辅导员在新生大会上宣布聘任结果,并颁发聘书,通过就职演说进增加曝光度,加强学生对年级干部的认同感和年级干部自身的责任意识。
4.对接
辅导员向系团总支学生会及全体班委介绍新当选年级长及年级工作机制,帮助搭建沟通渠道。
(二)年级长工作制运行情况
1.辅导员助理属性方面
由总年级长组织五名年级学生干部制订办公室值班表,帮助辅导员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
2.年级学生干部属性方面
(1)例会:总年级长组织实施周例会制度,各分管年级长组织相应班委召开周例会。
(2)信息:辅导员将待做事宜悉数告知相应年级长,再由其通过自己建立的通讯群组、例会、面谈等渠道,确保相对应班委获得完整消息,并解答疑问。
(3)周报、月报:以早晚自习考勤周报工作为例:学习年级长首先沟通系学生会学习部,将当周早自修、晚自修原始数据汇总并进行分析,以年级七个班考勤的绝对数、百分比等制成图表,并标注缺勤学生名单,每周一以报告形式发给辅导员和班级学习委员;辅导员审阅该周报后反馈给班主任。同时学习年级长自行从缺勤名单里删选问题最为突出的学生预约好时间安排其找辅导员谈话。晨跑、寝室卫生检查等都执行类似周报或月报制度。辅导员不再耗时接收汇总各项原始数据,并以此周报、月报提供给班主任作为班级动态管理的有效参考。
(4)工作拓展:在没有辅导员提醒情况下,五位年级干部能够自觉主动根据年级情况,不断拓展工作内容。例如生活年级长主动整合医务室就医、后勤电卡充值、网络申请等办事时间、地点、电话、流程等信息,给全年级学生;宣传年级长主动在各类年级活动中进行拍摄,并赠送照片给参与的学生等;五人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团结互商互助局面。
(三)施行效果
辅导员方面,学生助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更高,分担了大量辅导员事务性工作中的非必要工作量,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习研究,有更多时间同学生交流。同时辅导员与班主任间的互动也更多。
班主任方面:班级日常管理有了实时数据这一抓手,可以更加持续性跟进班级建设管理;
年级长自身方面,组织管理、交流沟通、数据分析等各方面能力有较大提升,表现出较显著的主人翁意识,和明显优于其他学生的成熟度,团队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地带领全年级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班干部方面,班级间横向的班委交流更多,工作中的遇到任何问题可全天候地从相应分管年级长处得到快速解决,并普遍反映有较强的组织从属感。同时得益于班主任深入持续参与班级管理,班委与班主任交流更频繁,班风学风建设效果明显提高。
具体工作执行效果方面,由于“两晨一晚”考勤的周月报制度的实施,学生自我约束力普遍加强,早晚自习出勤率、晨跑达标率、寝室卫生合格率都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另外,在选课、贫困生认定、评奖评优、档案收集、信息核对等各项具体工作上,完成度和完成效率也都能保持较高水平。
篇8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5(c)-01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no gaps nursing management on enthusiasm and nursing quality of nurses' work. Methods 30 cases of nursing staff from January 2015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30 cases of nursing staff from April 2015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no gaps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nthusiasm and nursing quality of nurses' work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nurses' work enthusiasm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0±0.5) marks, which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an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by comparison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No gaps nursing management; Work enthusiasm; Enthusiasm; Nursing quality
护理服务作为对临床治疗的辅活动,其质量水平的高低将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护理管理模式的科学选用已成为保障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前提所在[1-3]。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实现护理质量的飞跃,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者高度重视的研究方向之一[4]。无缝隙护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管理工作模式,以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为目标,彻底打破传统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离局面,力求消除各种缝隙因素,以实现全面、完整的管理[5-8]。为研究观察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的影响,该研究中以2015年1―3月作为对照组,另以2015年4―6月作为实验组,分别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与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5年1―3月作为对照组,该组中方便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另以2015年4―6月作为实验组,该组中方便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事先告知所有护理人员研究内容与方法,征得护理人员同意。对照组所抽取护理人员中,男性为1例,女性为29例,年龄区间为20~42周岁,平均年龄为(28.5±1.5)岁,工作年限区间为1~15年,平均年限为(6.5±0.9)年,3例为主管护师职称,3例为护师职称,24例为护士职称;实验组所抽取护理人员中,男性为2例,女性为28例,年龄区间为20~42周岁,平均年龄为(27.5±1.3)岁,工作年限区间为1~13年,平均年限为(6.2±0.5)年,3例为主管护师职称,3例为护师职称,24例为护士职称。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护士人员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中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不做特殊处理。
1.2.2 实验组 实验组中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成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工作小组。将科室护理人员按照护理技能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年限、专科知识、以及职称等级,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实施责任包干制,对职责范畴加以量化,以明确各位护理人员应承担的职责。科室护理人员可划分为多个责任小组,每个小组内宜设置5名护士,其中1名为组长,1名为责任护士,3名为护士,在年龄上进行老、中、青搭配。3名护士主要负责对患者生活起居的护士以及无创技术基础操作,1名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有床技术操作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与健康宣教,指导护士展开基础护理工作,1名组长则负责对患者各项技术性的治疗与护理管理。护士长要求护士做到对患者的每一项治疗内容及护理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及时、有效执行医嘱,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参加疑难病例的讨论和负责危重患者的有创治疗、高技术性的护理工作。并通过查房、开例会等方面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②科学排班。科室护理人员的排班方案需要作出合理改进,实施人性化的弹性排班制度。其中,护士长按照行政班上班,责任班相对固定,同时实施大夜班、小夜班双板制,实施8h在岗以及24 h全程负责的工作制度。护理人员对班次有特殊需求时需要提前1周时间提出报告,由护士长提前1周将班次安排好。在高峰时间段、薄弱时间段、以及夜班班次中加大护理人员的配置比例,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需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年限,合理安排工作班次。在病区护理部排班本首页中增设排班留言卡,其作用于是方便有调班计划的护理人员将申请填写在上方,以便及时作出调整,确保护理的持续性。同时,护理部需增加设置1名机动性护理人员,以不影响护理工作正常运行为前提下进行调配。同时,排班中还需要遵循新+老的原则搭配,以便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动态观察与整体性护理;③构建三级式质量监控工作体系。选择医院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领导小组、护理部质量控制工作小组、以及病区护理服务质量控制小组共同展开对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执行情况的监督控制。定期考核护理质量,对护理制度进行量化处理,以物质以及精神奖励无缝隙护理管理中表现较佳的护理人员。同时,在考核中需总结组性的问题与缺陷,提出整改意见与要求,进而构建一个具有的全方位、主动性、以及个性化的无缝性护理管理系统。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个组护理人员在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水平方面的差异。工作积极性用自拟调查问卷进行评价,总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人员积极性越高;护理质量水平共设置护理沟通、健康教育、病例书写、病房管理、以及护理操作五个项目,单项评分区间为0~2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佳。
1.4 统计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护士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水平均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士工作积极性对比
实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均值为(9.0±0.5)分,对照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均值为(7.6±0.2)分。实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6,P
2.2 护理质量对比
实验组护理沟通、健康教育、病例书写、病房管理、以及护理操作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质量的提高与护理管理工作的实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护理质量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所在,护理关系必须不断创新与发展,以保障其有效性[9]。已有资料中认为[10-12]:构建科学、系统的护理管理体系,除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水平,还对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护理人才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无缝隙组织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首先在美国地区推行[13]。这一组织模式强调以患者的最终需求以及满意度为指导方向,针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离现象进行改进,以全面管理的方式消除护理服务中存在的缝隙因素,让患者享受到更加全面与细致的护理服务。
我国国家卫生系统自2010年开始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性工程活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打造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价值备受重视。该模式以现代化的护理管理理论作为指导,以科学管理准绳,自患者入院到出院实施全方位的护理管理[14-15]。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下,护理工作能够更加的有的放矢,环环相扣,各个环节密切联系,一方面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将“让患者受益”作为追求目标,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本质,实现了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篇9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应链整合视角下分析物流功能要素的集成,构建物流流程的动态重组模型;模型分析显示,供应链整合管理视角下物流运作过程的优化以及物流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各种物流功能的集成与整合以及物流流程的再造和重组,从而形成创造物流价值的能力;还分析了物流的采购价值、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附加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供应链整合 动态重组 物流价值
我国经济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流市场,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125.4万亿元同比增15%,物流业增加值为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由数据分析可知,一方面,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服务业中占据突出地位。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出现了与物流业组织结构相关的很多问题,我国物流业市场规模扩张,而物流企业规模却普遍较小,物流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企业间恶意竞争现象较普遍,行业平均利润率偏低、服务满意度低等。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仍是物流业的主导,分散的经营以及单一的功能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无法提供一体化服务。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物流业的市场绩效偏低。深入研究并提出改善我国物流产业组织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物流企业产品与服务结构单一,经营渠道分散,服务功能狭窄,组织管理与一体化服务水平、业务综合与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供应链整合下的物流功能的集成与动态重组
供应链整合管理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效率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得到提高。供应链整合管理是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中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资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职能有机集成并同步运行。在供应链整合管理下,物流综合运营商需要设计出更开放的、模块化的物流业务组件,构建出能够获得更高价值的动态物流运作模式。
(一) 供应链整合下物流功能要素集成
李宝山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认为,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集成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也就是说在各个要素的结合过程中,融入了创造性的思维。要素仅仅是简单的结合在一起不能成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配置、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能成为集成。
在供应链整合管理下,物流的各个功能要素只有在物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整个流动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物流功能要素的集成性是供应链整合及物流流程的客观要求,也就是说,物流的每个功能要素必须依靠集成才能实现物流价值。比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海、航空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如果是互不衔接,互相封闭、自成体系,单独成网、各行其是,则会出现运力分散、互相争夺货源现象,削弱物流系统应具有的整体功能,造成物流资源的大量浪费,综合经济效益下降,物流成本提高。如图1所示,物流的每个功能要素都具有集成性,供应链整合管理通过信息流、存货流使得物流功能从一个松散地联接着物流企业的群体,转变为一种能够提高物流效率和增加竞争能力的合作力量。
物流功能要素的集成有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横向集成是指供应链同一层次上或其他供应链相同类物流功能在物流资源上达成集成和运作上达成协调。例如配送中心、仓储中心等就是承担的这一物流功能集成处理。这就是不同供应链上的物流功能集成,实际上是将不同供应链生产经营的商品集中起来通过物流的某项或几项功能达成供应链间物流运作的协调,并实现规模效益。一般地,不同供应链横向物流功能集成处理的商品范围很广,实际中应用普遍。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整合下同一层次的物流功能集成处理时,节点企业物流情况和商品流转信息比较容易为竞争对手所获得;物流功能集成处理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这也是物流提供商和物流需求者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能够达到双赢的结果。纵向物流功能集成是指供应链整合下,物流综合运营商通过设计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对原材料采购、产成品经销由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的所有环节的物流功能进行集成处理和一体化运作,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物流活动相互协调,形成合作的、衔接的物流运作体系。
(二)物流流程的动态重组
在供应链整合下,物流功能要素的集成运作是在物流运营商的统一管理下以物流工作团队(Logistics Work Team)的方式进行运作,实现供应链的物流需求。物流工作团队是分布式的,分布式团队也称虚拟团队,“虚拟”被查尔斯. M.萨维奇博士定义为“虽然没有实际或者明确的表现,但是却能够同样有效”,物流工作团队是供应链上物流运作的基本组织单元。物流工作团队的特点是:团队以人为中心,实现组织、人员和技术的有机集成,能独立完成一项或多项物流功能;团队之间的耦合是即插即用式的,能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对供应链物流需求做出有效反应,发挥1+1>2的整体功能。不同团队的动态组合围绕着物流需求实现过程的需要,实现物流流程的动态组合。用TEAM表示物流工作团队。如图2表示的供应链整合下的物流动态重组模型。
模型解释。在供应链整合管理环境下,物流流程动态重组作为提高物流综合运营商响应速度的最有效的管理方式。物流流程动态重组被很多企业采用,特别是综合物流运营商,需要在企业中建立流程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流程的管理和优化。
在物流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物流价值创造,强调物流运营商整体的反应速度,要求能够从整体上提升物流运营商的竞争优势。
物流一体化运作。供应链整合管理的关键是面向用户、顾客的需求,因此,物流流程的建立是围绕顾客进行的。而且,供应链整合下的节点企业是一体化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些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实时互动联接实现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快速流动,使得各个环节的经营活动实现敏捷动作(Agile manufacture,AM),要求物流工作团队要对整个流程良好运行努力工作,顾客的满意度是流程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满足顾客将是物流工作团队共同努力的方向。
供应链整合下的企业之间的同步化、并行化运行需要物流系统无缝连接和物流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全球供应链环境下物流服务是一个涉及环节多、范围广的服务领域,物流活动总体上数量庞大、业务分散、时效性强,单个物流功能要素越来越难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另外,单个企业拥有一个或几个物流功能要素,其利益总量相对有限,物流运作整体优化可能带来的利益空间会随着物流组织效率的提高而相对无限地扩容。
体现物流综合运营商的一体化管理思想。在供应链整合下,要求物流业务流程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形成无缝联接,解决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瓶颈”, 因为,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每一秒的延时都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延时。因此, 物流活动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衔接紧密、无阻碍运行是整个供应链增值的关键, 也是物流综合运营商对业务流程重组的要求。
(三)创造物流价值的能力
从商品供应体系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整合下的协作物流,以供应链整体最优为目的,通过物流过程中功能要素的有机集成和物流流程的动态重组,以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优化,从而形成创造物流价值的能力。
供应链整合过程要求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根据最终需求市场的信息,制定采购、生产和分销配送的计划,使供应链上的存货在一个顺畅的物流渠道中有秩序地流动。因此,供应链整合下物流运作需要建立起基于上下游企业间战略合作的物流协调运作的渠道。
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物流功能围绕核心企业的物流协调同步运作。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供应链的需求的不确定性是增加的,要求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就必须要求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同步采取行动,加强彼此间的协调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弥补供应链顾客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节点企业需要将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和需求不确定性进行调整到物流协同运作的区域。
供应链整合管理是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协调优化是供应链整合成功运营的关键。在影响供应链整合成功的因素中,低流量的库存单元是其主要的障碍,为了保证供应链整合的成功,物流协同运作在库存这一功能方面的表现是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和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
供应链的价值分布及物流价值
如表1所示,在供应链的价值分布上,物流价值(采购价值和分销价值之和)在各种类型的产品和行业中都占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一半以上,而制造价值不到一半。对于易耗品、耐用消费品和重工业产品,物流价值的比例更大,达80%以上,这充分说明物流价值的意义。供应链整合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物流过程的有效率对于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起关键作用。
(一)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
供应链整合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配置。物流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模式:一是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基本思想是,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生产采用分散的模式,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利用物流网络的资源配置功能。二是外包形式。供应链整合下的产品生产是外包给世界各地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通过全球物流网络发往同一个配送中心,将组装好的产品送往客户。在供应链整合下,能保证实时的物料供应和同步化运作。
在上述物流资源配置的两种模式中,信息技术起着关键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沟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物流联系,及时交换物流信息,并且能够同时基于的市场需求信息,同步化地做出采购、生产和产品分销等方面的安排,以便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可以同步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利用信息技术对供应链整合过程的库存做出合理安排,组织存货在不同节点企业间的流动,削减不必要的库存,消除“需求放大效应”带来的多余库存,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盈利能力。
(二)供应链整合下的物流效率
供应链整合下的物流效率取决于物流快速反应。Linc.WR 等认为物流快速反应的两个主要目标是: 在确保产品可得的条件下获得更高的销售数量, 通过消除不增值活动控制供应链的成本。在供应链整合下,合理规划物流活动的时间,保证成本与效率优化的平衡前提下,使需求产品或服务在顾客所希望的时间、地点,按质、按量、按价提供,并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供应链整合管理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进行系统化、 集成化的管理, 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价值。物流效率的提高在供应链整合管理下得以实现的原因是:一是供应链整合管理使得节点企业协调同步运作,可以针对物流流程的每个环节压缩时间,包括存货流动的时间和物流信息流传递的时间;二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化运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供应链上的冗余环节和无效作业,降低供应链成本,也促进物流低成本运作;三是供应链整合管理注重过程管理,以系统的、整体的眼光在供应链范围内将物流功能进行动态集成,这一集成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充分体现物流的核心价值,为顾客创造增值价值,目的是整体供应链的物流达到最优。
供应链整合下物流价值的实现
(一)供应链整合下物流采购价值的实现
在全球范围内工业企业的成本构成中,采购的原材料及零部件成本随行业不同而不同,大体在30%~90%之间,平均水平在60%以上。从世界范围来说,对于一个典型企业,一般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零部件)要占到60%;而在中国的工业企业,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要占到企业销售成本的70%。采购成本是企业管理中的主体和核心,采购是企业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例如,某企业购进5万元的原材料,加工成本为5万元,若销售利润为1万元,需实现销售额11万元。如果将销售利润提高到1.5万元而利润率不变,那么销售额就需实现16.5万元。这意味着公司的销售能力必须提高50%,这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假定加工成本不变,可以通过有效的采购管理使原材料只花费4.5万元,节余的0.5万元就直接转化为利润,从而在11万元的销售额上把利润提高到1.5万元。这说明了良好的采购将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和价值,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供应链整合下采购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即时采购实现的,而供应链整合使得即时采购得以实现。采购管理将从简单的购买向"合理采购"转变,即选择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按合适的质量,并通过合适的供应商获得。供应链整合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供应商,并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能够使采购过程质量控制卓有成效。从即时采购的实践来看,准时化采购成功的关键是与供应商的关系,最困难的问题也是缺乏与供应商的合作,而供应链整合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这也是即时采购得以实现的供应链保障。
在企业采购中,存有大量的不增加产品价值的活动,如订货、修改订货、收货、装卸、开票、质量检验、点数、入库及运转等,把大量时间、精力、资金花在这些活动上是一种浪费。供应链整合加强了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大大地精简了采购作业流程,因此消除了这些浪费,极大的提高了采购效率,实现物流采购价值。
(二)供应链整合下的物流时间价值
时间正逐渐成为物流竞争的重点,供应链整合下物流的时间价值是指物流对供应链的响应时间、 交货可靠性、 交货速度和顾客响应性等。供应链整合管理是个集成管理过程,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在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两个方面高度集成,并共享信息。业务流程(产品开发—订单管理—制造与采购—生产计划—生产—交货)在同步化计划和集成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价值分析和业务过程重组减少并消除非增值活动实现对顾客订单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通过准时化采购、连续化补给、即时配送实现交货的可靠性,从而实现物流的时间价值。物流时间价值的实现需要注意成本问题,要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只有在供应链整合管理下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共享才能实现。
(三)物流空间价值
建立动态联盟的物流合作关系网。全球供应链整合下,节点企业分散在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供应链结构的虚拟性及信息技术的密集性决定了物流过程更为复杂,物流空间价值的实现,需要经过海关、港口、机场等环节,而且有不同的运输工具。选择最佳合作伙伴,动态地调整供应链结构,改变传统的链状结构,从而建立动态联盟的物流合作关系网,通过与当地的物流企业联盟,部分业务外包(销售、运输、库存、联合经营等)大大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这种动态的网络结构体现为供应链节点实体不断变化和业务过程的重构,有利于优化、灵活性和快速响应。
(四)物流附加价值
综合物流运营商为了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增加其的产出,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展一些补充加工的业务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形成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从而形成物流的附加价值。供应链整合环境下物流附加价值是通过延迟策略实现的,提供了一种减少物流预估风险的战略,这种延迟就是将一种产品的最后制造环节延期到收到了客户的订单后再进行,避免不合适或错误的生产及库存。理想的延迟应用是制造相当数量的标准产品或基础产品以实现规模化经济,而将最后的特点推迟到收到客户的订单以后。延迟策略可分为生产延迟和物流延迟两种。生产延迟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减少销售预估的不同产品的种类,降低物流风险;二是轻型生产和最后的集中组装可以利用物流设施和渠道关系来完成,产品的客户化、个性化安排在在最接近客户终端市场的地方被授权完成。物流延迟需要注意的是,在供应链网络中建设几个主要的中央仓库,根据预测结果储存必要的物品,不考虑过早地在消费地点存放物品,尤其是价格高的物品,一旦接到订单,从中央仓库处启动物流程序,把物品送往终端客户。物流延迟的优势体现在随着加工和传送能力的增长以及具有高度精确性和快速的订单发送可以替代当地市场的预估库存,而并不降低物流服务水平。
结论
供应链整合管理环境下的物流运作与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是不同的,它是从供应链战略整合的角度,跨企业组织的物流运作,通过有效完成各个物流功能要素的集成和物流流程的动态重组,保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衔接和同步化运作,从而具备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实现供应链上物流的采购价值、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附加价值。从实践角度,IBM整合的供应链,是一个核心的战略业务单元,触及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成为公司价值创造、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来源。另外,据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调查,全球用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IT投入每年高达约2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供应链整合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合作的管理方法,能够给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与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已经密不可分,丰田、沃尔玛、戴尔的成功也是供应链整合的成功。
参考文献
1.Donald.J.Bowersox,David.J.Closs著,林国龙等译.Logistical Management: 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戴斌,何建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传统物流的业务流程系统重组[J].现代管理科学,2007.4
3.詹姆士·斯托克,莉萨埃拉姆.物流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赵林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经济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 应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管理工作于思想政治工作同等重要。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经济、轻思想的问题,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经济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力逐渐增大,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需要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为了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保证企业运营工作顺利开展,也为了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就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模式、条件、对象等都会随着经济管理体制变化而变化。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企业信息渠道不断扩展,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网络等因素的影响,而传统的企业思政工作模式也不能适应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加强思政工作创新,树立全心的经济管理理论,注重服务,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企业员工逐渐的转变思想,进而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充分应用市场经济理论,帮助企业员工树立市场经济新理论。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客观需要。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坚持党的政策方针不动摇,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教育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针对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思想、情绪等,采用有效的思政工作模式,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全面促进企业发展。
(3)市场经济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依据有效的经济管理。根多年的实践经验,一味的追求经济管理效益是不行的,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坚持辩证与统一的原则,使经济管理与思想政治相互促进,才能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效益。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三、经济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应用
根据经济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笔者基于多面的企业管理经验,现提出几点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一)企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企业运行离不开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同样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时开展企业管理的有效基础。所以,企业相关领导需要加大对企业思政工作的重视力度,根据企业经济管理实际情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政工作模式,通过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去武装企业员工,不断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在能力,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其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以会议、文件等形式,在工作模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内容等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加强思政工作模式创新。第一,需要根据企业运营实际,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等,将思想政治工作于经济管理充分融合,创建适用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政工作体系;第二,加强对思政工作队经济管理服务性方面的考虑,有针对性的改变思政工作模式,促进思政工作模式多元化发展,既可以采用调研、座谈会等方式,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演讲报告等方式进行企业思政工作开展。
(三)不断的完善企业思政工作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思想政治顺利开展,必须以完善的工作机制作基础。首先,在企业管理工作开展中,要发挥思政工作舆论导向的作用,为企业营造一个自律的生产氛围,形成一个自律的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并促进良好习惯逐渐向着企业文化方向转变;第二,完善企业监督机制。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了避免重经济、轻思政的行为,同时避免企业思政工作流于形式,需要建立企业内部纪检部门,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并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为思政工作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保证企业思政工作作用的发挥。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需要重视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服务,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受到经济管理体制变化影响,思政管理内容、对象、模式等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要加强对思政工作的重视,将思政工作充分融入经济管理各个环节中,加强思政工作创新,建立完善的思政工作机制,确保企业思政工作顺利开展,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泽地.浅析在经济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应用[J].青春岁月.2010,15(9):125-126
[2]孙慧,梁幅,周志敏.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经管空间.2013,35(8):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