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文化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传统文化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时期,这中间积累沉淀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我国现代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优秀思想的创造,饮水思源,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应该建立在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上。城镇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的思想观念是不正确的。因此,在城镇化大力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切实保护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
一、城镇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化广义上是指中国人民在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优秀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传统文化狭义上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特征。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桥梁以及精神纽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蕴含着优秀文化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薪火相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精神文化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笔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发现造成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人们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不高,单单依靠口头、行为传承传统文化明显是不够的;二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合理、过度开发加快了传统文化的流失速度;三是大量具有珍贵文化、历史价值的资料以及实物等都遭到了流失以及毁坏。因此,现实国情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当下的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以及传承。
二、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措施
1、加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人民大众既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保护者。政府、学校等部门机构应该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呼吁全民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共同行动,意识到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意义,才能有效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二月二龙抬头”等,这些活动的举办能激发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满足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还可以采用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城镇是区域内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相比较而言拥有相对先进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通过社区教育、学校教育、职业岗位教育等方式在影响力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结合城镇的其他优势向广大群众灌输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传统文化的紧迫性。通过将传统文化纳入教材中,让传统文化随着课堂、校园、教师等进入新一代学生的心中。学生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保护者、接收者和传承者。通过学校深入宣传教育、渗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以及喜爱。利用社区优点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渗透,鼓励个人、民间团体和企业以个体或者集体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开展各式各样的,能够展现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2、立法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提供法律依靠。传统文化仅仅依靠群众的意识来保护以及传承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生活中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法律手段的规范。采用法律措施不仅能有效制止群众无意识中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还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让传统文化保护有法可依,在日常生活的落实工作中更加容易。况且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短期行为,需要代代保护、传承下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应急性措施是不够的,需要切实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障。因此,立法保护显得相当重要。立法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的最重要措施,是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很多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法,确实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针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行为很多,法律并不能及时规范。因此,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得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切实的保护以及传承。
3、加大财政投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提供资金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传统文化诸如各种文献资料等的收集、调查、整理、展示、传承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首先需要国家、政府进行资金投入,也鼓励个人、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对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传承的积极捐款。这些资金要确保都用在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使用制度,鼓励社会民众进行监督。针对社会上一些从事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相关人员要给予资金帮助。像一些老年手工艺人,职业无法为日常生活带来足够收入,生活非常贫困,传统的手工技艺得不到传承。因此,针对这些手工艺人要进行生活补贴,在满足他们生活需求以及爱好的同时能够让他们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4、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合理开发研究。传统文化是由物质文明遗产与精神文化遗产共同组成的,对精神文化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保护与传承。近几年由于旅游以及对物质文明的开发研究等,使得以古建筑物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毁灭性地破坏。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不仅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遗产意识以及法律法规的规范,还需要在开发研究物质文明遗产的过程中聘请精通专业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物质文明的完整性,避免遭到破坏。针对一些古建筑物由于自然原因诸如风化、日晒雨淋等现象而出现的墙体斑驳影响美观性以及传统建筑完整性的情况,为了保护以及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用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修葺或者重建,使建筑物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之美,又增加了现代气息,可谓一举两得。
5、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他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是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物质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方法毕竟是有限的,同样,扩大到国家之间也一样,一个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法也是有限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合作、交流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合作交流,借鉴他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的成功经验,服务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事业。借鉴他国成功的政策、措施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传统文化进行切实有效地保护以及传承。
结语:
城镇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传统文化的遗失现状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之中来。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进行宣传教育、资金投入支持以及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等措施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龙梅.论民族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J].学术论坛,2011(34)
篇2
据说在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二字来庆贺天下太平。由于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所以踏青这个习惯从唐代开始便历代承袭成为“清明节”的风俗之一。
应列为法定节日放假
但如今清明节更多的意义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其实,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于贵族所特有的。秦汉以后,贵族制度开始没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一般来说,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甚至长达一个月。相传扫墓这一习俗本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据说,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风一吹就能发出响声,如同筝的声音,风筝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其实,清明节还有许多风俗,但已失传。例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便不复存在了。所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传统节日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关键要看行动。
如何保护?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一是把传统节日列为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二是列为法定节日放假。中国的法定节日有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四个,远比其他国家少得多,尤其是传统节日,中国只有春节,而其他国家则有多个。
如果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时间进行或组织必要的节日活动,保护传统节日也就难以达到目的。除了春节之外,其他重要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均应该列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或半天,使人们有时间进行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尤其是清明节扫墓,祭奠先人,寄托哀思,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这也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
保护传统节日是保护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传统节日是保护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学术界保护传统节日的呼声很高。但是,有些人对保护传统节日的认识不够,尚未达成共识。
事实上,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全球化或西方化,是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早在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31届会议上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各民族的文化是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因而形成的文化体系也不相同,所以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
在许多情况下,文化创新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舞蹈、音乐、绘画、工艺、建筑艺术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如文学艺术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重要价值的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
同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带动的旅游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尤其是传统节日,更能吸引海外游客,甚至成为某些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分为两部分:民族性文化和世界性文化。价值、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制度、礼俗、节庆等是民族性较强的文化,是“创造”出来的。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主要是指这部分的文化。而世界性的文化如科学技术及其所制造的物质文化或物质文明,是“发明”出来的。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属于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保护和传承。
防止“西化”的重要手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相互区分的主要因素。一个民族之所以与其他民族不同,主要在于文化的差异。世界各民族各自创造独具一格的文化,使人类的文化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上没有特色,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就不会有地位。
复兴中华文化,首先必须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如何继续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如何复兴中华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守和延续自己的传统文化。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日本保留传统文化之多却令人惊奇,其原因是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便开始立法保护文化遗产。韩国也一样,制定法律,推行民族文化振兴政策,防止“西化”。我国如不采取措施保护,中华文化将会逐步衰落,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其实是防止“西化”的重要手段。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保护模式;旅游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模式
我们所熟悉的文字资料的保护、历史遗迹的保存、历史建筑的维护等,可称为物质性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政府所乐于而积极在做的保护工作。而对这种物质性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可建立如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各种形式的静态展示和“参与、体验、娱乐”的动态体验的模式进行保护。
通过考古调查和适当展出考古发掘物,使得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历史知识得到展示。而对历史上已经消失的事物,借助有关的历史记载,通过高科技手段,将其复原,重新展示历史的面貌,超越时空,直接聆听先人的教诲和感受历史的真实。
旅游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但是,旅游业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之间也存在矛盾。一方面,只有坚持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才能形成对旅游者最富魅力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旅游业越发展,旅游者越频频光临,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力越大。这就需要当地民众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的计划中来,为他们制定一项普通信息计划,从学龄儿童开始。使得各年龄组的人理解历史性城市和区域价值,使居民都来保护它们。使得传统文化的保护理念深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对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而保护计划也需要认真、谨慎以及系统的方法和学科,必须避免僵化,因为,个别情况会产生特定问题。当地政府也需采取有利于保护和修复的财政措施,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下保护传统文化的特性和可识别性。
动态体验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它是体验经济理论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借助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品牌载体,推崇“参与、体验、娱乐、主题”的旅游理念,形成古代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静态(文化旅游资源)和动态(参与体验娱乐)的结合、看与玩的互动,将文化旅游资源的“高深文化、悠久历史、神秘宗教”转化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更乐于认知和接受的“快乐、神奇、体验”型文化旅游形式。
“跟着课本游绍兴”,这种寓教于乐、边学边游的形式很有创意,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创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创新,这是一种文明旅游。“走霞客走过的路”,以《徐霞客游记》为向导,“苟力所可至,境所适逢,固可展卷披对,按所已经者以为程,而所未能至者,亦可以心知其概,如涉其境焉。”即使“止祥其形体区域,而天地山川之性情,俟人之神会而意喻者,悉已寓之矣。”而那些通过口耳相传的不易以物质性手段保存和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现象――精神性传承文化,则可通过自然保护区三大区域的模式进行保护。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区。这个区域是对极难以物质形式来保存和濒临灭绝的文化现象进行保护。该区域要同外界进行最大限度的隔离,非特殊情况决不允许进入。而这就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分级,可参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及中国相关的保护条例进行。如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划定专门的区域,依靠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基金和国家相应配套资金,为其传承者提供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杜绝所有可能的开发,毕竟传承种子的保留,大过一切。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验区。这一区域处于核心区的外缘,它主要是为那些现在还广泛存在,并且在可预计的时间内可能会消失的文化现象而设置的,可进行研究性开发。该区域的进入群体是传统文化保护对象的主体及相关研究人员。对待此区域的文化现象要深入全面的研究,精细化和等级化文化现象,图像化它们的历史发展态势,并根据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存在条件及时进行动态化调整。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游览区。这一区域主要是为全方位的进行旅游开发的文化现象而设置的。这些文化现象的确定,是建立在广大学者的共识基础上的,它们的发展态势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恶化,并且旅游开发还有利于这些文化现象的保护。如通过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让旅游者切身体验到当地特色文化,加深对该地的认识。而该区域的服务人员都应进行与保护有关的专业培训,使得该地区的历史传统得以妥善的保存。
这三个区域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发展、消失,都难以准确的预测,并且随着保护措施的加强以及保护观念的更新,各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趋势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模式是时代研究成果的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发展的机动性相结合的。
二、总结
从旅游学视角对物质性传统文化借助于静态展示和动态体验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保护,而对精神性传承文化可通过建立三大区域的自然保护区模式进行保护。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性传统文化和精神性传承文化并分别进行保护的模式,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下,提供稍许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明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沈祖祥.新文化旅游及其发展攻略[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3、潘立勇,傅建祥.人文旅游(第四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文物众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千百年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承载民族情感、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架构了西部古朴神奇、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贵州全年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较大的民族节日就有100多个。西部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以少数民族为特色的文化发展,前景广阔。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是增强西部地区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西部地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西部地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多措并举,制定出台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着力完善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措施,积极打造民族文化精品,促进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但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母语危机日益加剧
由于全球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使得本就处于脆弱状态的民族传统文化更趋于濒危边缘,尤其是母语危机日益加剧。在走访1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调研中发现,彝语、苗语、布依语、水语等有下降趋势。
二、少数民族文物和资源流失严重
由于民族文物,特别是民族古籍大多散存在民间,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条件差,管理能力薄弱,损毁现象较为严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短期行为,无序开发,造成了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特别是民族古籍传播渠道狭窄,普及使用范围不宽,民族地区大多数人不具备识读能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面临断代危机,很多具有珍贵价值的民族古籍文物将成为无人识读的“天书”。
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协调
有些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只注重商业利益,不注重文化保护,导致了许多伪民俗现象,造成了民族文化认知上的误区。同时由于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未能使之转化为与之匹配的文化生产力,制约了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四、民族文化人才奇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在民族文化队伍建设和民族文化经费投入上存在人才奇缺和经费严重不足现象。现从事民族文化工作部分人员的专业不对口,工作技能与工作岗位错位;同级财政对民族工作虽有“三项经费”,即民族工作经费、发展资金、教育补助金,但没有单列的民族文化经费,难以保证工作的有序推进,致使民族文化工作“认识有位子、财政无盘子”,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举步维艰。
五、民族文化统计工作有待加强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殷厚独特、潜力巨大,非常有利于综合开发。要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必须要摸清西部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底数。在有的地方,虽然也强化了民族文化工作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底数不清,界定不明的情况仍然存在。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好又快地推动西部地区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
一、强化民族文化普查统计工作
为加强对西部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建议在西部地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普查统计,进一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分类界定,规范管理,建立西部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体系,积极推进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二、制定规划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制定促进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建设的战略规划,积极深入挖掘西部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升西部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加强民族文化队伍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血脉和根基,为进一步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人的保护,建议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出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标准,规范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加大培养民族文化学科带头人,在西部地区普通高校、职业学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人才。壮大民族文化工作队伍,保护和激励民族文化传承人自觉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好文化传承和继承保护工作。
四、加大民族文化工作经费投入
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必须要有经费做保障。建议设立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以促进民族传统文物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民族文化工作“认识有位子,财政有盘子”。
五、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区,建议国家制定出台促进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政策,在西部地区建立多个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民族文化园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既可以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篇5
[关键词] TRIPS协议;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 G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6-0012-03
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反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中并未包含有关传统文化的相关定义及保护的具体范围。目前在TRIPS中关于传统知识的讨论、给予的概念也是狭义上的,其讨论的传统知识是可以产生新的技术发明的传统知识,而且现行专利制度并不是将专利授予传统知识本身,而是基于传统知识的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二次发明。TRIPS协议保护的知识产权范围主要包括版权、商标权、地理标识权、专利权、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拓扑图)、对未披露信息的保护以及对协议许可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而对于TRIPS中有关传统文化与传统知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第27条第3款(b)项第二句,该条款并不直接包括传统文化或是传统知识,而是关于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在2001年《多哈宣言》的第19段,就将TRIPS协定第27条第3款(b)项的审议由植物品种保护扩展到TRIPS协定与CBD的关系、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并且明确了传统知识是新一轮贸易谈判的优先考虑议题之一。TRIPS协议第二部分第一节“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第九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著作权保护应延伸到表达方式,但不得延伸到思想、程序、操作方式或数学概念本身。”也就是说,TRIPS协议旨在保护各种“智力创新”,而不涉及“智力源泉”(包括传统文化)。WTO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在智力成果独创性或首创性之上,即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必须是新作品、新技术、新知识。欧美文化在知识产品的现代化生产和传播中,以各种“智力创新”的形式得到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周延保护;与此相反,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工艺、民间传说、土著礼仪及地方视听表演艺术等,则因为是世代传承的(不符合原创性要求)、依附部族的(不具有个人主体特征),无法适用著作权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TRIPS协议中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关利益平衡原则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的平衡
TRIPS协议签定主要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推动的,其中的“游戏规则”也是由大多数发达国家制定,满足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与该国的经济、科技以及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TRIPS中的知识产权强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极为不利,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从表面上看来,TRIPS协议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互相协商谈判之后制定的,但实际上,这貌似“公平”的协议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
TRIPS中并未具体规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但是却包含有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相关弹性条款。TRIPS协议的第一部分“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中的第七条为“目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有利于促进技术革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使用者的相互利益,保护和实施的方式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并有利于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在这一条款里,明确说明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使用者的相互利益,并且有利于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据此,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相当于“生产者”,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生产或是再创造并取得利益的发达国家就相当于“使用者”,在发达国家使用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应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而不是肆意使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发达国家却利用其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取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动植物遗传基因,以达到满足自身商业利益的目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在开发土著居民的土地时,先开发原料,然后对这些天然资源进行所谓的“提纯”或加工,将其视为“发明”,并宣布他们对这些发明拥有知识产权。发达国家通过运用发明权利,直接或间接占有土著居民的生物资源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其行为非但没有得到发展中国家的事先同意,而且并未给予发展中国家任何的经济补偿,极大地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其中有关生物剽窃的案例数不胜数,在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中,有一种具有独特遗传性状的稀有长春花植物,这种植物可以作为药物用来治疗某些癌症。根据从紫长春花属植物中提取的长春花碱和豌豆碱制造的药品,对治愈何杰金病和小儿淋巴细胞白血病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据此,美国礼来制药公司(Elililly)把它开发成为药物,并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利润——仅在1993年销售额就达1.6亿美元,每年从这些药品中盈利上亿美元。而马达加斯加(这些紫长春花属植物来源地)却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利益。
(二)传统文化创作传承人与改编者、使用者、传播者利益的平衡
这里提到的传统文化创作传承人不是上文中提到的传统社区或是传统部族,因为之所以将传统文化资源的来源地定为传统社区或是传统部族,是由于很多传统文化资源是经过世代流传下来的,因此无法确定其真正的创作时间或是具体的权利归属,在这种情况下的传统文化资源处于公共领域,因此可以将政府或是传统社区、传统部族看作是该传统文化资源的权利所有人。而本文提到的传统文化创作传承人是可以确定的权利所有人,也就是说,有一些传统文化资源是可以确定其权利归属的,比如有些传统技艺或是一些传统中医药配方是由拥有该技艺或是知晓该配方的家族世代相传的,那么这些家族的后代便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人。
传统文化在经过改编后是否产生了新的文化类型,是否就可以否认该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人的权利与利益?笔者认为,虽然经过改编的传统文化和原始的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但是经过改编的文化是基于原始的传统文化才产生的,因此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传承人对此利用的贡献,经过改编的传统文化可以产生新的文化形式或是文化类型,但这并不妨碍传承人声明其对此传统文化的权利。改编者在对确定了该传统文化资源归属的传统文化进行改编前,应先征得该传统文化传承人的事先同意,通过双方达成合意的方式取得同意后方可对此传统文化进行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改编者不应作出任何损害原传承人精神利益的举动,也就是应保持对该传统文化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尊重,也就是注重经济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双平衡。
传统文化资源在被商品化之前,其经济利益十分有限,主要体现的是精神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而通过产业化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后,就能体现其社会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传承人可以同意他人对其所传承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正当合理的利用,并且从中获取报酬。这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持续发展,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其财产权。在传统文化传承人许可使用过程中,传承人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两者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既要严格保护传承人的利益,又要顾及使用者的效率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三、代表性国家对TRIPS中相关弹性条款运用的范例
(一)对TRIPS相应弹性条款的解读
弹性条款,又被称为灵活性条款,是法律规范中具有“弹性、灵活性”的条款,它大量存在于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中。国内法规范中的弹性条款一般是指没有明确规定行为模式或后果的法律规则,法官在适用该条款时有自由裁量权,适用时既可以作扩大解释也可以作缩小解释。国际法规范中的弹性条款,是因为条约的缔结过程中缔约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协调,但为了达成协定,谈判各方在利益平衡基础上达成的妥协结果。弹性条款是国际条约谈判、签订和履行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性和策略性手段。
所谓的TRIPS弹性条款是指TRIPS协议中为各成员方设定相应自,成员方可以以自身的方式对其进行灵活性解释和实施的条款。TRIPS弹性条款是为了平衡WTO成员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协调各成员方不同的国内知识产权制度而产生的,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协调。如上所述,发达国家一直在推动国际上的知识产权强保护,而由于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如果在国际范围内实施知识产权强保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诸多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在TRIPS协议中,很多规定都是由发达国家推动制定的,TRIPS协议中甚至没有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明确保护。在此状况下,就需要发展中国家积极寻找TRIPS协议中的弹性条款并加以利用,来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二)代表性国家对TRIPS中弹性条款的灵活运用
在利用TRIPS协议的弹性条款方面,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一直是处于“先驱”地位,为利用弹性条款做出了大量的努力,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也有着历史教训和经验,主要是传统知识与遗传资源保护方面。譬如,巴西对于TRIPS协议中的弹性条款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强制许可方面。专利的强制许可是为了解决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专利药品的费用高昂导致很多贫穷落后的国家不断提高研发药品的成本费,使国内财政陷入严重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西政府运用了TRIPS协议中的弹性条款,设置了完备的强制许可制度。印度对TRIPS中弹性条款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平行进口方面,为了本国利益,印度政府充分利用TRIPS协议弹性条款,利用TRIPS中第6条有关权利用尽制度设计由本国自由选择的原则,制定出了最适合其利益的平行进口制度和相关出口规则,达到其预期的目的。
再如,非洲的突尼斯以及非洲知识产权组织。突尼斯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的国家,突尼斯在其1966年《文学和艺术产权法》中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并确立了以版权保护的模式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由相关部门与机构对使用民间文学艺术的主体进行收费管理。1976年3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共同帮助之下,突尼斯制定了《突尼斯著作权样板法》,该法也独立地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了保护,由于整个立法中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个国际性机构的参与,这一法规的出台使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进入到国际视角,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94年突尼斯对其《文学和艺术产权法》进行了修改,使民间文学和艺术的保护更趋完善。非洲知识产权组织于1977年3月在班吉召开会议修改《利伯维尔协定》,并通过了《班吉协定》,签字国为喀麦隆、中非、加蓬、象牙海岸、毛里塔尼亚和布基纳法索、乍得、刚果、贝宁、多哥、尼日利亚、塞内加尔。1984年马里加入这一组织,共有成员国13个。《班吉协定》由本文部分和9个附件组成,其中附件7以“著作权与文化遗产”为标题对民间文学与艺术进行了规定。非洲作为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各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亦是层出不穷,《突尼斯著作权样板法》和《班吉协定》的出台,对于整个非洲地区的文学艺术的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运用TRIPS协议相关弹性条款的建议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意味着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必须达到TRIPS规定的最低标准要求,遵守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同时,也应注重自身利益,不能忽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公共利益,一味追求对协议的严格高标准的实施。虽然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长足发展,基本上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但我国科技水平基础薄弱,传统知识产权意识欠缺,TRIPS协议还是会给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带来一定压力和挑战。中国是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文明古国,因此如何在国际范围内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目前我国应充分利用TRIPS协议中的弹性条款来保护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
一是应充分理解把握TRIPS协议中的弹性条款。TRIPS协议中规定了各国应该采取“适宜的方式”来规制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而TRIPS中并未明确说明“适宜的方式”的具体形式,因此我国可以采取对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有利的措施来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加以规制。例如采取事先同意机制、利益平衡机制以及披露传统文化资源来源地机制等。TRIPS中还规定了利益平衡机制,比如对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对于这一点,可以将之转换成传统文化来源地与传统文化资源使用者之间利益的平衡对其加以规制。还有防止知识产权权利滥用的原则,我国立法可以利用这一点对于其他国家盗用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加以规制。
二是应积极参与TRIPS协议多边谈判。一方面,中国要积极参与多边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制定,使其更适合中国自身的发展状况。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保护,不仅要在国内法上加强保护,而且要在国际上争取多边保护;另一方面中国应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谈判地位和发言权,改善贸易大国操纵多边贸易体制决策程序的局面。中国不应一味地指责和抱怨国际知识产权强保护的不公平性,而应努力提高中国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将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到TRIPS协议中。只有对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予以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有效实现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权利人可持续性有竞争力的财产利益及精神利益。
[参考文献]
[1]冯晓青.南北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失衡及其利益平衡之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2005(3).
[2]古祖雪.基于TRIPS框架下保护传统知识的正当性[J].现代法学,2006(4).
[3]黄玉烨.知识产权利益衡量论——兼论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发展[J].法商研究,2004(5).
[4]李明德.TRIPS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林鸿.论传统知识利益分配的实现模式[D].厦门大学,2006.
[6]吕炳斌.TRIPS协定中的传统知识问题——专利视角的探讨[EB/OL].国际经济法年会论文系列..
[7]孟云凤.TRIPS弹性条款的解释及其国内实施[D].厦门大学,2009.
[8]师华.从TRIPS协议弹性条款谈起[J].政治与法律,2003(5).
[9]吴汉东.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对象[J].中国法学,2010(1).
[10]肖婷.刘华锋.透过TRIPS协议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
[11]叶盛荣.李旭莲.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博弈策略——基于知识产权之利益平衡机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12).
篇6
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
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
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中国传统节日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措施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
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
篇7
关键词:传统习俗;传承;保护
1 恩施州传统习俗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
1.1 名词定义
所谓传统习俗(tradition custom)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2 现状分析
(1)恩施州少数民族文化汉化较严重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也有不少汉族同胞,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外界的优秀经验成功和文化成果,更多的是在学习汉族的文化。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我们的文化和习俗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在诸如服饰、饮食、房屋等方面都逐渐向着大众化非本土民俗的方向发展,部分地区的传统建筑也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而遭到"摧毁",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结晶,面对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惋惜。
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许多人也来参观我们的民族特色。其实,我们还有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而我们的旅游业或多或少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其布局设计以及景点都带有相当浓厚的现代化色彩,在游览过程中,很多景点的特色也遭到了破坏。
(2)人们对本民族文化保护重视不够
当地居民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语言文字、特色歌舞等都不甚了解,只有少数高龄老人对此有一些了解。很多青年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更是漠视,甚至有少部分人对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更是一无所知。虽然在调查过程中有许多居民都认识到了保护本民族优秀传统习俗的重要性,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3)居民对政府所做的工作不了解
2000年以后,恩施州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战略的确定,恩施民族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恩施州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条例,使得恩施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进入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新阶段。然而,很多当地居民对政府所采取的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措施几乎不了解,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这就使得对传统保护的效果并不佳。因此,广大群众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保护意识还有很大的改进之处。
(4)现代化发展对传统的冲击
现阶段恩施土家族苗族地区传统习俗流失现象严重。在少部分地区虽然还能保存一定的民族特色,但仍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一定的冲击。而在大部分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流失十分严重,周边地区受城市化和现代化影响很大,从其建筑和当地居民身上已经很难发现其民族特色了,传统习俗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坏和遗失。
2 原因分析
2.1 主观方面的原因
现在我国还是有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在物质没有充足的条件下,大多数人都认为保护传统习俗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再者,许多人对于传统习俗的认识不足,存在许多想当然的成分,由于疏于对一些传统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相应就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这种不足存在两个方面:-是对何为传统文化,人们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另-个就是对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认识上存在着偏差。
2.2 政府方面原因
在保护本地区传统习俗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但是,政府虽然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颁布许多法规条例,但相关部门却没有重视相关方面的宣传,没有对人们进行很好的引导,而且对传统习俗保护方面的投入也不是很多,导致很多地区民族特色活动因得不到支持难以开展起来。有的地方政府也没有将相应的政策贯彻执行下来,导致了有些群众对中央政策产生了误解。
2.3 社会方面原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日益畅通,许多外来的不好的思想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中国,这些正在侵蚀人们的思想,这些成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障碍,让更多的青少年屈从于西方的思想,而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传承与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措施建议
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对传统习俗的保护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要培养全民的"文化自觉",大力宣传本土文化
树立正确文化归属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实现文化理性自觉的前提,彻底的文化批判精神是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自觉的重要环节,而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凝练民族文化精华、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则是实现民族文化高度自觉的确重要保证。以"文化自觉"的良好心态,在实践过程中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升它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要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民俗,首先就要学会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取舍;其次,理解我们所接触的传统民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发展。
(2)加强对传统习俗的立法保护
国家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法定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既尊重了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风俗,又能让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共同体会传统节日的丰富活动和文化内涵,也能让社会都认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并以此提升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3)要适度加入商业开发元素,提升文化竞争力。
现代工业社会不可能脱离商业开发和商业运作,因为二者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商业运作的目的就是提升文化的竞争力。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可以学习和借鉴西方节日引入商业元素这一特色,适度引入商业元素,商家可以挖掘深层次的消费市场,创办以传统民俗为核心的服务体系。我们还可以拓展节日文化旅游,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开发节日产品,发展节日文化产业,提升我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提高文化素质需要提高生活文化含量。一个合理的节日构成有利于大众群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要创新节日文化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性,提高理性的文化认同,延续精粹,写照时代,创造主题鲜明、寓意深远的节日及节日文化。
(4)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保护传统习俗的投入,让人们有资金有能力有兴趣去举办传统活动。而且,政府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的政策,不做面子工程,举办一些有特色有质量的文化节目,真正让人们了解到各种传统习俗,最重要的是,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保护本民族的传统习俗的行动中来,使本民族的文化绽放光彩。
4 小结
作为一名土家族人,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了解太少,很少花时间去了解一些与自己民族相关的知识;作为当代青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逐渐没落却无动于衷,没有以一个主人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而是一味的追求西方文化,一味的"崇洋";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是时候该做点什么啦,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3].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及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4]周士权.恩施地区土家族传统民歌的传承与思考》[J].青春岁月,2011(24).
[5]李勋灿.电视语境下的苗族聚居区节日习俗发展变化研究--以湖北苗族聚居区为例[J].神州(下旬刊),2013(8).
[6]杨建红."西兰卡普"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魅力中国,2013(22).
篇8
【关键词】市场化;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012-01
淄博市位于华东地区,山东省的中部,二而环山,北部有黄河和小清河流经,还有发源于淄博的沂河、淄河和孝妇河等河流,城市山水环境优美,同时,淄博也是齐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市场化进程中,淄博市必然会而临城市传统文化的断裂,但是城市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内部基因,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淄博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带动生产力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城市生态格局受到威胁。因此,淄博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政府重视环境保护,落实相关法律制度,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并重。从全球范围看,各国在应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上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我国在应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而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相关的制度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尽管各级政府已经制定出台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有些制度在一些地方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仍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二,企业重视环境保护,从源头上进行环境治理。工业是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博山区是淄博市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博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陶瓷琉璃生产区,但是博山区的很多企业技术含量较低,生产工艺落后,节能减排措施不健全,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尤其是当地中小企业的生产。并且大部分企业并不重视自身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淄博市企业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完善企业节能减排设施,从源头上进行环境治理。
二、推动城市规划的多样性,建设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规划的实施是将城市发展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城市文化传承和保护同样离不开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一般是由各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来设计和执行,不能够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民群众的聪敏才智,因此,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政府部门为了追求现实利益,破坏城市原有的传统文化,照搬其他城市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发达城市的风格,造成城市规划的单一性,没有属于本城市自己的特色,就更没有城市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淄博市必须推动城市规划的多样性,建设城市文化特色。
(一)科学规划,凸显特色
每一个城市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产物,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应该凸显该城市属于自己的文化产物,既不能完全仿照其他城市的风格,形成千而一城的现象,也不能肆意破坏本城市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属于白己文化特色,这样,既让这个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使该城市丧失其自身发展的竞争力。因此,淄博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能照搬其他发达城市的建筑风格,根据白己本地的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凸显本地文化特色的城市。
(二)以人为本,公众参与
社会公众是构成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门,城市规划同样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并没有咨询当地居民的意见,而单纯的依靠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城市规划,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为了本地经济水平的提高,盲目批土地给房地产商,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文化建筑区域,例如淄博市周村的古大街现在已经完全被打造成古商城,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因此,淄博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相关信息要透明化,支持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三、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在市场化进程中,文化竞争力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淄博市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方而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建设急需发展。因此,淄博市必须重视本城市文化建设,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适应。
(一)重视文化建设,保护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相统一
淄博市必须转变城市发展观念,发展是根本,保护是关键。重视文化遗产,由单纯的文物保护向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转变。淄博市淄川区的蒲松龄故居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不是单纯的保留故居这一地方,而对于蒲松龄故居的历史环境也需要得到很好地保护,这不仅是对城市记忆的保护,更是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淄博市在进行传统文物保护的时候,不能单纯的把文物保留下来,还要重视厉史环境的整体保护。
篇9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制;多角度保护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40-02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有着深远的意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性质、作用、意义之于民族、国家的未来命运,已经形成共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组织,对于具有民族民间特性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文化的称呼和理解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11月15日通过的《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建议案》中称之为“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被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其形式包含在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礼仪、习俗、工艺美术、建筑及其他艺术形式中。”[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类别看主要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五大类。民族民间文化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没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精神就没有了根基,因此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是任重而道远的国家大事。
一、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现状
经济的发展是以同质性为路径,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却是以多元化为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甚至短视的利用传统文化来创造经济价值,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威胁甚至破坏。中国对民族民间文化价值和传承规律缺乏了解,保护方式欠科学。立法观念和法律保护意识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需要,导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陷入严峻的局面。民族民间文化遗失严重,民间艺人后继乏人,许多传统技能面临年久失传的危险;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被不合理、不科学利用开发。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缺少相关的法律,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的法规,但却缺少像韩国和日本等国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大法,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法律依据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少数地方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2]。
二、立法保护是根本性基础
就民族民间文化的整体性保护而言,立法保护是根本性的保护。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是“持久战”。需要一代一代人来做,仅靠调动积极性和应急措施是不行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与一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和行动较快的国家相比,中国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明显滞后。要制定国家层面的法律,以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为目标,对文化保护各个层面的工作和环节都要有法可依。
通过立法规范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机制,确保全面有序地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状态。通过立法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规定普查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等等。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认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依法亦以抢救和保护。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优先抢救保护、依法对保护传承人及传承团体给予适当资助。法律还需要明确规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规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持方法、保持者的权利、荣誉和应尽的义务。对特定的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区,法律还应该明确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使用、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生态造成破坏应承担的责任。通过立法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管理水平,将中国民族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政府主导各方力量参与实现全民保护
在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较为严峻的今天,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国务院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对提高公众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民族文化保护牵涉文化、民族、旅游、宗教、教育等多个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协调各类机构,使传承主体及社会公众共同积极参与保护,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合力,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才会不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建立由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高效和统一的工作协调机制,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制定保护标准和目标,系统解决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保障重点的和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各级政府按照各自的职责,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拓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作用,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弘扬。政府部门还要建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众的监督制度,使保护工作能够科学地、民族地、有序地进行。
四、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培育全民保护理念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不是某一些人的工作,而是全民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完成的工作,全民保护理念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必要土壤和大环境。而教育是人类进行文化认知、文化记忆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还是传承、最终都要由人来实现,都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来完成。因此培养一批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承团体的建立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依靠学校和各种教育培训形式来实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中学教育、社会教育和民间培训机构等在人力、智力以及创造力等优势,创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教育体系,普查、挖掘、整理、研究、传播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和文化创兴功能。高等院校可以以一个学院为平台,结合课程体系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如开设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等课程。还可以将文化资本做成文化产业,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中应增加乡土文化内容,提高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升认知和评价能力,形成应有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文化传播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持有人的作用,调动民间文化艺人,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鼓励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通过日常生活和专门学习的方式,发扬光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民间民族文化。
五、旅游利用是保护的必要动力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需要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可以扩大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民族民间文化是活态的文化,不能仅局限于摄影录像,资料整理,建立名录体系等静态的方式。旅游利用是让民族民间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节庆文化的开发,建筑文化的展示、饮食文化的弘扬、服饰文化的挖掘等等,可以让世人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让文化持有同胞更充分地看到自己拥有的文化既是资源也是资本,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的文化,自觉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其变迁和保护传承等相关重要内容。同时旅游利用所带给当地的经济价值也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必要资金来源,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旅游利用使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的民族地区也拥有必要的物质财富,因而合理的旅游利用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对民族民间文化以什么样的方式保护,是大家普遍关心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但首先还是属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更加完备的抢救和保护的法律、政策,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民族民间文化。民间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所体现出的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决定了保护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是以保持其原生性为前提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的,对项目传承人的保护也应该是保护工作的重点。因此通过立法,确保保护的有法可依,依靠政府部门调动各方参与、借助教育途径的积极配合以及旅游开发的合理利用等齐头并进,形成多层面的、立体的保护系统。只有这样,民族民间文化才不会成为孤立的文化,自生自灭的文化,通过文化持有者和文化共享者的共同努力,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赫哲族;文化保护;特色旅游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独特的居住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赫哲族民族文化,其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赫哲族人民以渔猎为生,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而通用汉文。赫哲族音乐文化作为赫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也是人们了解赫哲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赫哲族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既形成了历史传统,同时也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赫哲族传统民歌历史悠久,淳朴的民歌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口口相传。其内容大多是刻画勤劳勇敢、朴实真诚的赫哲族劳动人民形象,歌颂历史英雄及赞美真挚爱情等。
1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赫哲族是居住在黑龙江的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黑龙江省同江市是赫哲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现有赫哲族1560人,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1/3以上,主要居住在街津口和八岔两个赫哲族乡。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其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主要是靠口头说唱和舞蹈的形式来表达。“阿康布勒”是赫哲族舞蹈的总称,传统的民间舞蹈有“天鹅舞”“萨满舞”“篝火舞”等;乐器主要是手鼓和腰铃;独具特色的赫哲族节庆及民俗活动的有“乌日贡”“温吉尼”、祭江、放河灯等;赫哲族的民间游戏及传统体育项目有50多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培养劳动技能的有“追鹿”“投激达”等;体能训练方面的有“拉纤赛”“举人赛”“角力”等;模仿动物动作的有“学野山羊跳”“学兔跑”等;少儿游戏有“鼓舞”“编绳花”等;大型综合性游戏有“叉草球”“挡木轮”“曲棍球”“杜烈其”等。以上有些体育活动如射箭、划船、叉草球、摔跤等,已成为“乌日贡”大会上不可缺少的体育比赛项目。赫哲族曾经是以打鱼为生的少数民族,饮食主要以鱼肉为主,“蹋拉喀”(“刹生鱼”)、“达勒格切”(烤鱼片)是具有其民族特色的饮食。赫哲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鱼皮、桦皮、鱼骨、木雕等制作技艺,街津口乡的文化传承基地、民俗村和四排乡的民族风情园都是赫哲族的主要文化场所。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伊玛堪”被选入,佳木斯大学图书馆在构建三江流域历史文化数据库的过程中,以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和八岔两个赫哲族乡为研究案例,对赫哲族的民风、民俗、民歌、民间文学进行了调查与整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建立传承人的生存状况评估体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活性载体,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保护好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政府部门应该对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民间技能等)、经济状况(经济收入、居住状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如确定了几个项目的传承人及传承人人数、年龄段、传承的技艺等)进行调查形成档案,对其采用科学的动态管理,及时解决传承人遇到的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
法律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方式是立法保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出台之前,一些省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创新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和类型进行创新型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如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鱼骨工艺、鱼皮镂刻粘贴画、桦树皮画等可以采用生产性保护方式,不仅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改善传承人的经济状况,使传承有了积极性;“伊玛堪”这种口头说唱文学很难对其开发利用,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将老艺术家们的说唱内容录制下来,制作成音频、视频文件进行保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赫哲族的一些民俗、濒临消失的口头语言、民俗、音乐和表演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于赫哲族的饮食习俗也可以通过市场化将其发展成一种特色小吃,从而进行传承与保护。民俗旅游也可以促M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赫哲族博物馆”“赫哲民族文化村”“赫哲族民间风情园”这些都可以作为旅游景点,通过对有形物质的开发,激活其中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
3 赫哲族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完善交通条件及相应配套设施。首先,要加大对旅游交通的投入,可多渠道筹集资金,如通过自筹资金、依靠中央和地方投入、引入外资等形式。其次,加强内外部的交通建设,修建和完善与周边城市的高级公路,同时把水路利用起来,打破单一的联系方式,构建方便旅游者进出的旅游交通体系。对景区内部,应创造便于游览、舒适、安全的交通条件;最后,改善旅游交通运输工具,开设旅游专线。避免使用外型破旧、噪音大、空间狭小、卫生设施不齐备的车辆,引进中高档旅游车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旅游专线,既方便当地百姓出行,也利于游客观光旅游。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要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以保护为前提,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尊重赫哲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生活方式,开发中减少商业成分,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政府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建立赫哲族民族文化保护区,保护并扶持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和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民族工艺;争取让社会各界对赫哲族的民族文化事业进行资助,建立支持民族文化的保护组织,推进赫哲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赫哲族,其民族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后人去保护、传承和弘扬。为了保证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社会各界都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去保护濒临衰落的赫哲族文化。同时,应该对旧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让赫哲族文化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丰富和强大。全国各族人民应该团结一致保护赫哲族文化,进而促进文化传承与特色旅游共同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走遍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农村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办法
-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技术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