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气试验;危害分析;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M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063-01
前言
电气试验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一项巨大且复杂的工作,主要试验对象是各类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与运行状况。电气试验进行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专业设备的检验,来避免重大电力安全事故,电气试验的重要性莫过于此。电气试验是电气设备得以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甚至关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开展电气试验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危害分析以及安全管理工作。
1 电气试验中的一些危害分析
电气试验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同时它涵盖的专业知识又比较多,在具体的试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危害,这些危害往往也会给我们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些危害,有效的预防,降低危害的发生概率。电气试验不同于其他的试验形式,其形式更加的危险,稍有不慎就是生命危险。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防患于未然。危害分析通常分为试验前的危害备案、高压破坏实验以及危害事件的有效评估等。
1.1 对电气试验中的一些危害进行简单的备案。首先应当将电气试验的整个过程分为具体的阶段,进而对划分好的每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可能发生的一些危害进行备案,重点分析这些危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危害所造成的一些结果,同时对其现有的预防保护措施进行判断、识别,找出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在实际的试验过程中这些危害的发生。
1.2 高压破坏试验。因为电气试验中往往会遇到高电流、高电压的情况,而且对人们的危害性较大,因此要对其进行高压破坏试验,即将交流过频电压接入电气试验回路,从而找出绝缘层的耐高压参数。高压破坏试验也是一项危险性非常大的试验。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和重视试验电压的变量调节,如果测试电压值较高,那么分压电抗则应该采用多组小电抗串、并组合回路来测量,通过改变接线端的位置用以实现分流或者分压的目的,并通过对小电抗的接入和拆除来缓慢接近被侧试元件的击穿临界点。
1.3 危害事件的有效评估。耐压实验就是依照试验参数可以调节的范围,对电压的幅度进行缓慢升高。耐压实验中一旦发生如仪器指针摆动异常、实验回路中的设备发出异常声响、味道以及设备冒烟、冒火的情况,则应该立即停止试验,同时将高压输入端接地。查明导致
这些现象的具体原因后方可继续接下来的工作。而对于这些试验中已经出现的现象则应该进行深入探究和谈论,对其危害进行详细评估,同时论证其危害大小、危害程度以及发生的概率,并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这些危害发生的概率。
2 电气试验中的安全管理
2.1 前期准备的安全管理
电气试验前期准备涉及工具准备、勘查准备、安全保障准备以及技术准备,准备期间的安全管理具体如下所示:
(一)工具准备。实施电气试验任务前,试验人员不仅需要准备各类工作器具,而且必须检查所有器具,保证所有工具都能够正常使用,且均在有效期内,避免工具不合格或漏带的现象出现,确保工作正常进行。此外,严禁使用其他工具取代专用工具。
(二)勘查准备。试验人员在接受电气试验任务时,需尽快展开现场勘查工作,了解并熟知工作任务、现场实际状况以及危险分布情况等,并按照要求将勘查结果详细记录在标准作业指导书上。
(三)安全保障准备。安全保障准备由技术措施与组织措施两部分组成,其中,技术措施涉及停电、验电、接地、装设及悬挂标识牌围栏等;组织措施具体有实施工作许可制度、工作表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转移/间断制度、工作终结制度。依据规定流程严格审查工作票的许可与签发等,确保电气试验工作外界环境的安全性,并依据试验具体状况,主管部门等发放工作票,同时明确带电体和工作地的距离,标清楚接地线的位置。
(四)技术准备。技术准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由试验工作者完成的,工作者必须拥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牢记电力安全工作的规程,同时了解并熟知整个电气试验的规程。此外,在进行电气试验前,应对工作者展开技术培训。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试验的工作机理、口的、被试电气设备的结构以及加压时可能出现危害的处理措施,以此来科学、准确、合理地判断并处理试验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2.2 中期实施的安全管理
电气试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确保电气试验的顺利进行,一方而,在实施试验前应该开展班前会,另一方而应该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实施试验。
(一)开展班前会。工作负责人需要给予班前会足够的重视,并在会议上详细介绍试验内容、工作现场的危险点、停电范围以及各种注意事项等。电气试验具有较大的危险系数,负责人必须对工作者的身体以及精神状态具有一定的了解,严禁状态不佳者参与电气试验。对于停电检修的电气设备的电气试验,应该关注工作及带电的范围,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在班前会上,必须给工作者提出明确规定,工作期间严禁聊天、吸烟以及接听手机等,必须全神贯注。
(二)严格遵守安全规程。首先,根据安全规程,在试验前,检查准备进行详细检查。对于电缆与电容器等设备,应该在试验前做好充电工作;仔细检查试验各接线,确保绝缘表而无破损,且导线没有断股,尤其是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线,必须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同时,不能在腐蚀而或油漆而上装设;仔细检查仪表、仪器等,保证处于零位上。
然后,实行呼唱制度。实施电气试验时,必须实施呼唱制度,主要为了加强工作人员的配合。如果不实施呼唱制度,极易出现人员伤亡事故,极易出现加压者未开始降压,接线者就开始拆线,或接线人员还在开展接线工作中,加压人员可能就已经开始施加电压等现象。因此,应该促使工作者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安全意识。
最后,预防感应电伤人。试验过程中,一些试验环境周围仍有设备运行,这些设备有感应出较强电压的可能性,进而危害工作者。因而,在该环境下,需要在被试设备上增设接地线,确保工作者不受感应电的危害。
2.3 结束后的安全管理
电气试验任务完成后,需要对被试设备进行充分放电,接线工作者应该拆除各接线,工作负责人需详细检查试验现场,确保消除安全隐患,只有这样试验任务才算正式结束。如果不做好结束后的安全管理,极易遗留隐患,直接影响设备今后的运行,甚至危害人身安全。
3、结语
电气试验易危害到试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电气试验过程中应明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始终如一地贯彻实施安全措施,纠正试验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改变试验现场的不安全状态,以免将危害扩大。同时,工作人员应加倍努力,做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真正将电气试验置于安全境地。
参考文献
[1] 杨利丹.电气试验中的危害及预防对策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6.
篇2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04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新世纪以来,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这提高了医院的日常工作效率,为医院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减轻了大量负担。以往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比较单一,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如今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向科学化、一体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发展,这促使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工作环境、患者的就医环境等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医院,作为我国一个特殊的部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关系着医院的未来发展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如果医院计算机网络出现问题,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为此相关人员要不断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以更好地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促进医院未来发展。
1 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特殊性,要求医院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威胁着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1.1 物理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主要是指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硬件信息的物理性质,包括中心机房、服务器、硬件设备和一些基本的管理工作等。中心机房作为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保障,一般容易出现恶意干扰,如机房的恶意断电,容易造成信息丢失。而服务器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服务器也不具有稳定性,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导致数据丢失或者系统瘫痪。
1.2 非物理性因素
非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协议缺陷、病毒侵犯和黑客攻击这几个方面。其中在非物理性因素中病毒侵犯是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病毒作为一种恶意程序,对计算机网络具有严重威胁。病毒的产生除了系统本身的漏洞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人为的恶意植入和感染,这种恶意病毒在传染过程中速度非常快,一旦被系统的某个计算机感染,就会迅速随着物理链路进行快速传播,这些病毒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服务器进行攻击,删除和感染一些重要的信息数据。
1.3 医院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一些客观的物理性因素和非物理性因素的影响外,对医院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这会严重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医院内部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管理人员由于操作不当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如使用移动设备时不经过杀毒就直接拔出,加速病毒的感染和传播,甚至导致数据丢失。再加上医院管理存在漏洞,如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维护措施,没有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和更新等都会造成医院计算机网络降低安全系数。
2 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不断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维护策略,对于医院提升竞争力、保持长久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几种有效的维护策略。
2.1 物理性安全维护策略
对于医院计算机网络的物理性安全维护策略,最主要的是控制中心机房的工作环境。中心机房作为医院计算机网络的物理性基础,对其进行控制能更好地保障医院计算机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物理性安全维护策略来说,首先要采取安全制度,保证中心机房的安全性,避免不法分子恶意操作。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服务器,其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要提高服务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全天候不间断工作,可以采用冗余设置,保证服务器的稳定性。在采取冗余设置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多机容错、多机热备份,使服务器达到高质量、高可靠性,且长时间工作不用切断电源的效果,为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提供一定帮助。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各个接口,要采用机柜加锁的方式进行有效保护,医院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更好地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
2.2 身份认证维护策略
医院计算机网络的物理性安全维护策略有一定作用,而非物理性的安全维护策略,有效维护策略也能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其中,通过身份认证维护策略,有一定帮助,也就是对医院计算机网络访问控制进行更好的防护。许多医院计算机网络的身份认证方式,主要是通过“用户名+口令”的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认证方式看似安全,实际上并没有将这种方式与工作站的IP地址、MAC地址和交换机物理接口进行连接,所以要进一步加大进入网络的身份认证,首先采用信息的绑定策略,有效增强对网络用户接入的限制。其次,要进一步提高系统自身的监控能力,引入相关的自动检测和诊断工作机制,这样一旦出现危险,就能快速切断病毒的源头,避免危险的传播和感染,以减少损失。此外,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相关人员,要定期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层进行漏洞修复和系统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病毒和一些网络不法分子的侵犯。应及时下载补丁,不断修复漏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2.3 多部门密切配合,不断提高网络安全
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稳定能够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行,所以,不断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对网络安全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医院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设置维护和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维护机制,保障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其次,要不断提升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维护人员的责任感,提升管理效率,保障系统安全运行。再次,医院要定期对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计算机使用水平,降低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最后,要进一步保障医院计算机网络相关操作人员的操作,医院还可以通过在诊断室内粘贴相关安全海报等方式来提高安全管理效果。
2.4 建立和健全安全的数据中心
医院有着众多科室和部门,为保证医院正常运行,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要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海量网络数据给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大量数据损失,或者留下安全隐患。所以要保证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建立一个安全性较高的数据中心,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级别,避免医院信息泄露。医院的信息分布比较分散,每一个部门都有其重要信息,如果需要共享,就要集中整理,上传到安全的数据信息中心,这就需要医院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安全数据中心系统的管理,通过设置访问权限,提高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系数。
3 结 语
对于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来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维护。首先医院内部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管理工作,其次,国家也应当加大维护网络安全,打击不法分子恶意攻击计算机网络,共同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木又青.疗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7).
[2]唐尹.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策略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9).
篇3
一、事业单位改进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新形势下,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之一。由于档案保管年限较长,落后的管理方式等势必会约束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管理工作进展。为了使财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现状,一定要不断改进落后的财务档案管理工作,这对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有助于贯彻落实相关财务法规。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如果没有到位和规范的事业单位财务档案管理,势必会使单位相关工作陷入僵局。只有不断增强事业单位财务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优化相关管理模式,才能使事业单位在财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依法治理。
其次,便于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审计可以预防犯罪、为取证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要想高效开展审计工作,离不开规范的财务档案管理。事业单位应当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加强管理方式,为审计部门提供工作便利,协助完成单位的审计工作。
最后,有助于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相关职能。事业单位在履行相关职能时,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便是财务档案内容。为保证相?P职能发挥地更加高效,一定要确保单位的财务档案内容的真实性,为今后事业单位在决策和制定计划方面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将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地更加规范化,可以提升财务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可以有据可依。
二、事业单位财务档案管理存在的弊端
1.对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财务档案管理的从业人员责任心欠缺,不少管理人员甚至报有无所谓的态度。这直接导致很多财务档案管理工作表面化,在真正收集财务档案资料时不够重视,部分重要的财务档案资料甚至出现失真的情况。此外,事业单位不重视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对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很多从业人员甚至是兼职从事财务档案管理工作,工作效率底下等情况时有发生。
2.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不足
很多事业单位中,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纸质财务档案管理阶段,对装订和整理财务档案缺乏有效分类。信息化应用于财务档案管理工作后,很多繁琐而复杂的纸质档案归档工作迟迟未能落实到位。加之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实施后,并未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处于落后繁琐的工作环境中。
3.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要想做好财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依靠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全面开展归档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得到全面、具体的管理。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很多事业单位对财务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配备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多缺乏专业知识或安排兼职人员担任财务档案管理工作。单薄的法律意识,薄弱的信息技术以及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这些都成为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底下的主要原因。他们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在日常工作中极易发生错误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甚至给事业单位带来不可磨灭的经济损失。
三、优化方案及相关建议
1.提高对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要想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应当从意识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应当首先认识到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内部关于做好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提高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完善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制度。不断增强人员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能够细致、严格地完成财务档案工作的鉴定和审核,充分发挥财务档案管理机构的协调能力。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应当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决策,以身作则,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管理意识,为单位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内部环境,以此来保障整个财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2.加大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力度
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管理应当加大构建力度。事业单位可以组织相关人员提出设计方案,分别结合档案管理和财务管理两个层面考虑,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方案,综合多重需求,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同时避免部分财务信息出现重叠,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事业单位在管理财务档案过程中所需的硬件设备。此外,还应当提升实践能力,确保财务档案在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高标准、严要求,将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与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保证各项经济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为事业单位争取最大的发展优势。
篇4
[关键词]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隐患
中图分类号:TM5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005-01
隔离开关在变电站中,属于电器控制开关,主要作用是保证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如果隔离开关的控制回路存在隐患,将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同时也可能造成重大的电气安全事故。因此,找出隔离开关控制回路中存在的隐患,做好开关的维护工作,对提高变电站的生产安全、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220kv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隐患分析
220kv变电站的隔离开关强调了安全性,具有手动控制和远程控制两个装置。在设备检修和其他操作中,一般采用带电运作的方式,在这儿过程中,如果操作失误,极易引起严重的事故。因此,在控制回路增加了电器闭锁功能,当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者由于机器故障导致隔离开关出现严重错误,电器闭锁便可以实现对变电站控制回路的保护,只有当各项条件都满足要求,电器闭锁才可以发挥作用。在隔离开关控制回路中,常见的故障有以下几个方面:无法实现远程控制、合闸操作不起作用、打开开关后变电站仍无法正常通电、机器无法正常运行等等。这些故障极大地降低了变电站的安全性,增加了控制回路的安全隐患。具体来说,导致上述故障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隔离开关的电器闭锁失去作用,工作人员没有做好事前检查;第二,合闸后再分闸,隔离开关的触头并未反弹,导致开关不起作用;第三,将隔离开关分闸后,再根据要求合闸,但是合闸时开关已经断开,辅助压板与开关分离,开关不起作用;第四,通电过程中线路故障,或者电源保护器出现问题,导致控制回路隐患,隔离开关不能正常工作,长时间通电后隔离开关仍不能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导致隔离开关控制回路出现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根据隔离开关的维护要点,提出改进方案。
二、隔离开关的维护要点
隔离开关的维护工作对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维护工作中,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观察开关及附近线路的绝缘部分有无裂缝、脱皮等现象,重点是观察绝缘体有无保护作用,开关是否漏电;观察机械部位受腐蚀程度,以及各个部位的连接情况,主要检查有无松动、脱落现象;检查闭锁装置能否正常运转,遇到紧急情况能否启动保护;隔离开关内部构造是否完整,辅助连接点位是否正确,内部触头功能是否完好,有无倾斜、触头不良的现象;检查弹簧有无折断现象;检查接地开关能否正常运行。要分析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隐患,提出改进方案,必须要把握开关的维护要点,根据要点检查与隔离开关相关的电气系统的各项功能,这样才能保证变电站电气系统运行的安全。
三、220kv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回路的改进方案
要p少隔离开关控制回路的安全隐患,必须根据开关维护的要点做好隔离开关的维护工作,尽量延长开关的时候用寿命。当然,除了做好开关维护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施工准备,并减少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失误。根据调查发现,施工中工作人员的失误是造成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回路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对工作人员做好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施工中谨慎小心,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和安全标准进行施工,对相关设备、线路做好检查,同时做好后期的处理、维护工作。
首先,工作人员必须要在隔离开关电气系统内安装相序继电器。在电气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相序错误的问题,导致电气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在隔离开关中安装这一电器,便可以调整电气系统运行中的相序,避免相序错误导致设备反方向运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相序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当相序继电器检测出相序错误,整个系统便会形成闭锁回路,系统停止运行,便不会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其次,改进隔离开关控制回路设计。在已经投入使用的变电站中,很多变电站的隔离开关控制回路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全部重新设计,会耗费大量的资金,得不偿失。因此,需要在原有的设计上进行必要的改动,保留原计划,改进控制回路设计。在技术上,需要将控制回路的电源线加以改变,增加一根芯线,将控制回路与间隔端子箱连接器来,同事在端子箱增加专用的端子。所有的隔离开关控制回路电源线都需要接入端子箱,工作人员可以明确隔离开关的电源线,能有效减少电源相序不同导致的电气事故发生。当然,工作人员在接入电源线时,必须要避免接线错误,接线后要及时通电检查,否则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结束语
总之,220kv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回路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变电站的电气系统的安全。要改变现状,要提高变电站电气系统运行中的安全性、做好事前控制,在施工前要做好检查工作和后期维护工作。当然,最重要的是改变运行中的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回路的设计,格局实际情况增加相序继电器,并且将开关的控制电源和间隔端子箱连接起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电气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宋明武.220kv变电站隔离开关的故障分析及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5).
[2] 张硕颖.一起220kv隔离开关控制失效的诊断与处理[J].高压电器,2012,(4).
篇5
国内现状
2005年我国科技部了一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其中指出安全研究在大西洋两岸极受重视,我国政府将安全研究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范维澄提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决策、科学协调和处置,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都需要从科技角度提供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的持续支持,这一点也是公共安全科技和教育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黄明解提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技支撑体系主要由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应急技术与管理标准化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建设、应急技术与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等四部分构成。刘彦伟提出构建高危行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宏观构架包括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安全生产监管科技服务平台、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平台、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普遍侧重于技术和应用,以及科技服务,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涉及的科学意识、科技培训问题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事实上,危机管理中的科学意识、科技培训问题与技术应用、科技服务问题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要素实践分析
1公共危机典型案例分析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是产生公共危机事件的一个诱因,如科学技术的滥用和缺失,但是科学技术更是预防危机、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因此,科技对公共危机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选取近年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比较公共危机事件在预防预测阶段、应急阶段以及恢复学习阶段中对科技的实践需求以及科技发挥的支撑作用。本文共搜集了16起公共危机事件,提炼出其中的科技因素,如表1所示。从中看出,科技管理方法、危机意识、经济发展方式、公共安全投入、科技研发、科技人才、科技装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培训、科技知识培训、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检测网络、监测信息传播、地方预案、安全标准、应急信息通报以及制度体系等是这些案例反映出的现实的科技需求。
2公共危机事件的科技因素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界定公共危机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第二类是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第三类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第四类是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根据四大分类和相关理论,结合16起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现代社会上公共危机状况的有关分析评论,寻找每一类公共危机事件中具有的共性的科技因素,如图1所示。引发不同类型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不同,其中引发自然灾害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技思想,表现在管理者要有科技应对自然环境的意识,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学技术培训体系,不仅针对管理者、灾害救援者,还应针对一般公众特别是农民工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引发事故灾难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知识管理,表现在加强安全技术研发服务以及安全制度、标准、数据库建设;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学技术应用和管理,表现在要加强科技管理和公众培训。与此同时,四类危机事件的案例都体现出对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安全技术研发的需求,体现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科技需求。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归纳为科技水平、知识管理、科技思想、科技培训和监测体系。
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理论分析
1科技支撑体系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科技支撑体系是在危机管理中能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保证危机管理顺利进行,将能起此作用的科技要素或条件组成的系统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2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
本文提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源于科技对公共危机的影响作用而建立的,是由科技管理思想、科技培训体系、科技研发服务体系、检验监测体系以及知识管理体系五大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与危机管理的不同核心要素耦合,通过管理组织对公共危机管理发挥支撑作用,即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保证危机管理事件顺利实行。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概念模型
本文构建公共危机科技支撑体系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1构建原因
科技对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科技是导致公共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科技更是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此,我们就能够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2构建基础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概念的界定基础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实践基础,即从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典型案例中分析科技的影响要素,进而提炼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概念框架;另一个方面是理论分析,建立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建立在科技与科技支撑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概念构成。
3功能
关于危机管理的任务,格林认为减少损失是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之后争取重新控制住;芬克等学者提出有效危机管理应做到转移和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以便能迅速有效减少危机损害,重视危机事后的总结与学习。本文在对公共危机发生的人—危机互制规律的论述中,又提出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危机或减轻危机,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应用、制度设计、非工程措施等控制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可以确定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公共危机管理任务完成的关键力量,它具有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作用。
4作用对象
本文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生命周期三阶段、危机事件四类型以及中国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一案三制”为作用对象,由此界定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生命周期的公共危机事件提供支撑力量,同时体现“一案三制”内包含的科技元素。
5主体
公共危机管理是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同时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防灾减灾又成为高度社会化的自主行动,要求政府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实施有效的领导、组织、协调和引导。在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通过采取特殊措施,监测、预防、缓解和处置,从而避免或减轻公众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和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对于具体的科技支撑体系而言,则由科技部及其在各区域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加以负责,以科技管理部门为主导,整合各类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研人员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主体系统。
6构成
篇6
一、案例教学应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
笔者认为,目前所进行的案例教学一般来说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是将课堂讲授(教师准备案例和对学生分析与报告内容的点评等)、讨论、实验(学生实际操作)和习题(撰写分析报告)等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需要进行分析的案例内容,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报告以及讨论后要对分析报告的内容和讨论的情况进行点评,这些工作都是与课堂讲授有关的内容。成本会计学案例分析中有的内容是需要学生进行实际计算与复核(如成本核算案例中的计算与复核),撰写分析报告,所做工作类似于学生做习题和实验。学生就案例作分析报告和问答是讨论教学形式的运用。而成本会计学案例教学的深化发展应是将课堂教学形式与现场教学形式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到企业单位实地调查和实习,收集第一手资料,编写企业单位的成本会计案例和分析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专门实习或学年实习条件下采用比较合适。
二、案例教学应注重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成本会计学案例教学一般是在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成本会计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进行案例教学首先是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然后才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案例教学的知识检测和巩固部分,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通过学生的判断来检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学生对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从而在教师讲解点评时予以及时纠正,加速学生对有关知识点、方法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在案例教学第二部分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策的研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分析报告的文字表述和口头表述的能力以及课件的制作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所无法实现的。
三、将实务案例与理论研究案例相结合
目前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实务案例,即联系实际编选的有关成本核算和计划、控制、分析等案例;在有关文献中谈到的理论案例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反映实务的抽象性案例,这些案例接近于习题,从涉及的成本会计实务内容上看应归于实务案例。也就是说现有实务案例可分为抽象的(理论性)实务案例和具体的实务案例。在目前的成本会计案例教学中,没有或较少采用理论研究的案例,即使有,也是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笔者认为,在大学的成本会计学教学中,要想很好地进行研究式教学,就有必要增加理论研究案例的教学内容。理论研究案例是根据课程教学进展情况确定的,如结合成本概念、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控制等教学内容的介绍,选择一些与成本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有关问题存在的不同见解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己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见解。学生可以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发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把握相关研究的动态,紧跟成本会计学术研究发展的步伐。
从过去的教学情况看,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大多对学术研究有较大的兴致和欲望,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上加以积极引导,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价值的。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增加理论研究案例的内容,也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及研究视角的扩展。根据上述认识,在教学案例的编选上可以编辑有关成本会计研究文集,以研究文集中的大量文献作为理论研究的案例。在理论研究案例的编选上注重收集近期和有重要价值的文献。
四、编选成本会计学案例要与课程内容、实际工作及互联网相结合
进行案例教学,必须有好的案例。要有好的案例,教师就应做好案例的编选工作。在有关成本会计学课程的实务案例的编选上,笔者认为,所编选的实务案例应注重与课程教学内容、实际工作和互联网紧密相结合。
首先,编选的案例要反映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并联系前后教学内容。由于案例教学不等同于习题和实验,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编选的实务案例,要能反映学生在所学内容基础上的判断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完成本核算板块的内容后,教师提供成本核算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成本核算知识和方法,从成本核算的实务案例中找出存在的错误和提出修改的意见,使学生加深对学过内容的认识,提高识别和纠正错误的能力。
其次,在编选案例时,要注重将实务案例与实际工作密切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案例应反映企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实际情况,行业覆盖面要宽。一般来说,现有实务案例涉及到的行业主要有采掘、电力、化学、冶金、纺织、建材、机械电子和轻工业的成本会计案例,根据新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有关内容,有关案例的编选还可以扩大到农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业、文化业和其他行业。在编选实务案例时,要注意收集现有的文献资料,同时结合去企业单位参观、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整理间接与直接获得的资料,形成有特点、有具体数据的文字案例。编选案例时还可与实际企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合作进行,以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更接地气。除了编选文字案例外,还可利用到企业单位参观、调研的机会制作一些视频案例、语音案例和拍摄一些企业单位生产经营流程和成本管理工作的图片。文字案例与图片、视频、语音形式的案例相结合,在运用中使学生能更为形象和直观地了解案例单位的实际情况,丰富案例教学内容。由于企业单位的成本信息属于商业秘密,不对外公开,因此,所编制的实务案例中涉及到的一些具体的成本数据就不可能与案例单位绝对相同,这也是成本会计学案例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第三,在编选案例时,除了到企业参观和调研外,还可通过互联网获取有关的成本会计信息,特别是有关成本控制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有关企业单位成本管理的新闻报道资料和证券市场披露的与成本会计有关的信息,这些报道资料和披露的信息涉及企业面临的成本危机和应对、企业单位采取的成本管理措施等内容,这些报道和披露信息生动、具体且有一定深度,比较适合作为案例使用。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一些知名企业单位成本管理成败的资料,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为案例,让学生分析,对学生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正确采用成本管理方法是有好处的。通过互联网还可以获得一些企业单位成本管理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在案例的制作中,也可将实地调研资料与互联网上获得的资料相结合,形成更有价值的实务案例,充分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互联网下的案例教学将是成本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方向。
五、要将事前、事中和事后案例教学组织工作相结合
在成本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中,要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教学组织工作,并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相结合。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安排的教学时间不会太多,因此,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精心组织,以保证案例教学能有较高的效率和好的效果。
在事前案例教学组织工作中,教师要整理好文字、图片和视频案例、实务与理论研究案例,明确每一个案例使用的目的、确定案例分析、报告和集中交流的程序、时间和内容安排,划分案例分析的小组并做好分工。在向学生分配案例分析任务时,要阐明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复习已讲授的有关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对理论研究案例的分析可以不划分小组,由每个学生自己进行研究。
事中案例教学的安排,是由各个案例分析小组组织分析和撰写分析报告,准备好报告的幻灯片(PPT),并由各个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案例分析情况向全班同学进行报告,报告后再由其他组的同学根据报告的内容提问,由作报告的同学回答提问,就有关问题交换意见。案例分析中除了分析和解决问题外,还包括类似习题和实验的计算和复核工作。每次下发的案例有若干个,每个小组都对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但每个小组只对其中的一个案例做分析报告,每个小组报告的分析案例是不同的。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可能对报告的案例分析报告提出讨论的问题。对理论研究案例的分析报告,可采用学术报告会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安排部分学生进行报告,也可由对有关问题有一定研究兴趣的学生自己报名进行报告。
事后的案例教学组织工作,是由教师对学生报告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案例教学实施的情况,检查案例分析是否实现预定的目的和对案例分析情况进行成绩的评定,收集学生对案例教学情况的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案例教学内容以及对有关安排进行必要的调节。通常情况下,对成本核算的案例可以给出比较确定的答案,但对成本核算以外的成本会计内容,可能有多样性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实践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教育的灵魂和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教学应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发展性的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胆识与意志,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案例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告诉学生要自己去思考“应该怎么办”。案例教学内含着学生和教师的许多创造性因素。为寻求管理会计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以促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目标的实现,我们在2005年实施了《管理会计案例》选修课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事件去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是怎样的?”使学生置身于工作之前,达到丰富和充实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实施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意义――“身临其境”的实践场
案例教学是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信息量、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和树立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平台。
(一)把企业搬到课堂,让课堂成为实践“管理”的舞台。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会计与管理直接结合的特点,使得其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诸功能的实践活动很难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进行。而管理会计案例源于工商企业实践,其丰富的内容及信息量之大,在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不易涉及。开设《管理会计案例》课程,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剖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当于完成了管理会计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更主要的是吸引了学生感知企业“会计管理实际”的兴趣。通过案例,把一个个抽象信息具体化、实践化,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海信财务管理模式”案例的基础上,有同学主动到网上查找相关案例,不但圆满完成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利用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吸纳同学的不同意见。学生们感叹:案例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从中“捕捉”自己的创新意识。分析案例使我们理解了“资本运营”等专业知识的确切含义,我们的看法也得到了展示,我们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感觉。
(二)学生必须参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把自己视同企业的一员。学生的参与度对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勇于发言,认真、广泛阅读、搜集相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视同自己就是企业管理的一员,否则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不会很大。我们以首次开班学生(2002级学生在2005年上半年开课)积极踊跃选修该课(选修率95%),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为“学习案例”,使后续班级的同学清楚应该怎样学好案例课程,打消了一些学生“畏惧、懒惰”的心理,“预防”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尽力让学生清楚: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都是受到尊重和关注的。
学生们经过剖析教学案例――自找案例或搜集资料――探究分析――提出个人观点――课堂发言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类比中发现难点、疑点,易于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才能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洞察发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几年的案例教学证明,大多数同学能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有些同学参与热情非常高。在每一学期、每一教学班的案例教学中都有不少“独到见解、勇于发言”的学生出现。
二、案例教学实施效果
(一)学生反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是解决本质问题。《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应学生们的呼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借此了解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措施。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唯有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于是我们在2005年6月召开了首次开班《管理会计案例课程》学生的研讨会(至今已开类似反馈会议有3次),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学们普遍反映案例课程的开设对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拓展和提高独立思考问能力,丰富、充实所学知识是很有好处的,使自己增加了知识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们认为:
1、案例课程的学习使所学前期课程的相关知识变得“活起来”了,有助于理解相关课程的系统性。(1)由于这门课程是在学习了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和相关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可以使我们所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分析中,进而巩固、完善、补充我们的知识体系。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这就引导我们去思考、解决新问题,从而使我们有理论在分析中得到验证和论证的感觉;(2)企业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状况,而管理会计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内容,作为以会计为主修专业的我们,通过案例课学习可以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为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打下基础。
2、增强实践能力,丰富、充实所学知识。我们平时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与实践是有一定差距的。通过案例课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案例,能接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使我们这些平时不太可能接触到企业管理的学生也有了实践练兵的机会。
3、案例教学具有发散性。案例教学的发散性特点是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答案,这就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对走向社会也有好处。形式活泼,不同于课上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了管理会计“实务”的含义和“管理”的内涵;而且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开拓了思路,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解答、解决问题。
4、使我们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老师采取课堂讲解、同时激励同学发言,课下小组讨论、同学们准备书面发言材料,课上小组代表反馈讨论情况等授课方式,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又增强了文字表达能力,还使一些平时不敢上台发言的同学有了上台发言的勇气,培养了“讲演”的勇气和技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大大增强了自信心;老师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老师能随时补充一些新鲜案例,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到一些前沿知识。
5、不足、意见和建议。虽然老师尽量激发同学发言,但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并不是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机会发言;同时,有些同学对于课堂发言的意识还不太强,发言不够踊跃。对于期末考试:我们的兴趣不在期末考试,而是在平时,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我们认为5∶5比较合适,且应开卷考试(原闭卷考试是在规定时间内对老师所出题目任选写论文的方式);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对课后一些思考题有时不太理解,希望老师讲的多一些,实际的东西多讲一些。
(二)改正措施。于2007年开始,我们在一些班级进行了开卷考试的试验,效果不错。在2009年下半年,所有上《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班级都实行了开卷考试:给出多个案例,由学生任选其二,写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可查阅日常积累的资料。这次考试结果,每个班都涌现出了不少积极地答卷,他们的共性是:独立思维问题能力强,平时发言积极踊跃,日常阅读、涉猎文献广泛。开卷考试给老师的感觉是:学生不是“被考试”,而是“去考试”,心态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教师职责转换和角色定位,有利于学生能力点的训练。传统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点、操作点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能力点的训练。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每一案例都要进行深入分析解剖,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引领、分析点评;课下的答疑解惑,对老师都极富挑战性。我们要求任课老师要加强对案例分析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及时切磋和沟通。当然,教师在案例课教学过程中也升华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教师职责和角色定位,是决定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考量着老师作为集组织者和领导者于一身的“导演”能力,而“导演”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应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控制能力。控制好案例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把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制度规范在对案例内容的简解和分析中作为重点,并作为学生课下阅读的内容。教师对问题分析的画龙点睛、讨论时间的把握、对学生点评的恰到好处等等,都考量着教师的控制能力。
2、引导、协助。教师通过对案例所涉及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给学生一个明朗、简要的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案例事件的情景之中,对案例分析提出切中要害和关键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对学生的关键性观点和涉及的相关议题要在课堂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出与案例讨论题相关的论题,把讨论引导到案例讨论目标上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如,对“你如何理解利润会流失在每个管理环节”这一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及已有的实习经历举例说明。
3、担当顾问。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增加他们欠缺、尚不完整而又必要的感性认识。对案例涉及内容给予恰当地补充,对难点、要点及时提醒关注,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予以归纳分类,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如通过“美国次贷危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危机产生的原因,使同学们加深对“产生背景”这一问题根源的认识。
4、做好“旁观”。教师将自身置于讨论的配角,尽可能让学生去发言、去做出决定。教师的分析与总结,应基于对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在对实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又有对理论认识的提高。
我们把教师应发挥的以上作用同时作为讲授《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基本规范,且在任课教师团队的广泛交流与沟通中达成以下共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互动式教学”的精髓完整地体现在案例教学中;任课团队成员应遵守:严格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补充的案例应该鲜活,具有时代感,并满足案例教学与实践、理论的密切结合;分析点评深刻、到位,使学生借助老师对案例的分析点评,得到举一反三的训练和收获。
三、注重案例教材的建设与完善
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组织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会计学科新领域的研究动向,《管理会计案例》课程也应与时俱进。为保证自编案例教材的质量,我们要求案例选择尽量体现真实性、完整性、时空性、典型性、相关性特征,以清晰地案例资料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实际。针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动态特性,我们坚持案例选题的建设和完善。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六年期间,对2004年编写的管理会计案例教材于2006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现在的案例教学和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规范教学大纲。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我们对老师案例整理、撰写的基本要求是:问题明确、逻辑清楚、体例规范。每一案例由案例资料、分析点评、问题思考三个要素内容构成。要求老师对思考问题的设计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目的与要求、案例内容、问题思考三大内容,并列示了必讲案例和辅助案例(因课时所限),同时注明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讲授案例课的进度和需要增添2~3个新案例或简讲原教材案例,但学生就教材的每一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老师必须无条件的给予答复。
(二)教学内容推陈出新,增添代表案例。任何事物都是在动态中发展的,《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地进行建设。我们对第一版的23个案例增加到了28个,其中更新了13个案例。案例内容涉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全面预算、日常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资本运营、企业会计信息化、作业成本计算及金融危机案例等。丰富、更新了海信集团、企业并购等案例;新增了世界金融风暴――美国金融危机、格力空调等案例。案例内容的不断丰富,使学生的实践内容又有了新的提升,使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实际工作中现代管理会计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同学们感到学习案例课程绝不是对先修课程《管理会计》某些技术方法的简单操作,而是如同亲临实践的“尝试身手”,感受着自己置身于案例之中的兴趣。
篇8
自20世纪起,美国通用公司火灾、钢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促使国外的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各领域的风险,并不断地完善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属于空白。之后随着保险业的重新开办,我国学术界逐步对这一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很多高校近年来才开始在应用经济学专业开办这门课程,教学经验积累较少,很多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足,更多将注意力放在理论和数理知识上,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深奥,难以理解,因而要系统梳理对《风险管理》课程教学的认识。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定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经营、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简言之,风险管理的实用性非常高,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应对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各种风险,也能帮助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譬如疾病、银行账户被盗等等各种意外。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如果仅仅将风险管理定位在纯理论的讲述,显得很有局限性。特别是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明白“如何使用”更加重要。其次,要转变教学理念,不再拘泥于单纯的“教”,而是加入更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方式的锻炼,将这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对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财务处理等各种方式方法可以深入理解、灵活运用,真正掌握风险管理的精髓。
二、对实践教学方式的思考
1.更新教学资料,提升时效性。
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精神和物质享受,但同时,很多新的风险比如信息泄露、金融风险等也不断涌现。地震、洪水等传统风险的损失幅度也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当然人类应对风险的方法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不断扩充。因而纵观国内外,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变化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这就与实际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因为教材的编写通常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材的选用都将面临局限性,很多新的风险管控方法和发展趋势在教材当中很难反映出来,案例选用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在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接触、掌握更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需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扩充和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例如查看实时更新的媒体资料、翻阅最新的学术著作,关注风险管理领域内的动态、动向,保证知识体系可以持续更新,紧跟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步伐。
2.理论结合实例,增强趣味性。
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涵盖对风险的识别、衡量、评价、处理等几个流程,各个环节都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其中有些内容又很容易混淆,例如风险的识别和感知,控制型和财务型的风险处理手段等,而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优势,增加了学习难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到枯燥和死板。因而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教学的效果,必须通过大量的案例让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在对应的章节,加入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雷曼兄弟破产、摩托罗拉、三鹿集团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从风险的识别开始,分析风险管理的各环节,评价各种风险管理措施的使用。一方面这些案例离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甚至很多案例在学生身边就有发生,另外一方面,案例可以通过视频资料、数据图示、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较好地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思路,增加学生的接受程度。将严肃刻板的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案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此外,教学工作也可延伸在课堂之外,例如定期举办风险管理沙龙,选取当下比较典型的案例,比如MERS、台风“灿鸿”等,采用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发表不同的观点,畅所欲言,擦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也可定期举办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大赛,比赛过程中设计抢答比拼、小组参与、作品展示等多样化的环节,设置各种不同的奖项,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通过这样一些竞技比赛的方式,一方面锻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设计表达作品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3.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参与性。
篇9
【关键词】 审计教学;案例分析;案例选用
一、引言
审计是会计学本科高年级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现在常用的审计教材一般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为背景进行编写,在学习审计课程前,要求学生须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运作方法及监管和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学习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编写的教材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而审计的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在很多情况下,审计术语和一般的语义有所不同,即一些常见的词语在审计学中可能有自己的特定含义。正因为以上诸多原因,在审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认为课程难教,学生则普遍反映概念抽象、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有些学生还会因此失去对学习审计的兴趣,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审计教学中大量引入案例,进行分析,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它最初被应用于法律和医学的教学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中,并很快被引入到会计教学中。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教学起步较晚(审计教学更加滞后),因此谈不上会计教学研究。但在近年间,随着会计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些先进教学理念被教师普遍接受和运用,针对如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也有较多的讨论,并有大量的文章散见于各种会计类期刊上,但大部分文章一方面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另一方面又多是泛泛而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对案例研究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及一些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二、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
在审计教学有关案例研究的问题上,教师怎样把大型案例分析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使用,是案例研究教学的核心问题。
某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审计案例的发生,常常会对审计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比如,罗宾斯药材公司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开始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并促使有关方面开始思考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划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开始被广泛关注。同时,通过修订审计准则把应收账款的函证和存货监盘确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必须进行的程序(特别是对于制造类工业企业),认为二者是获得可靠审计证据的有效方法。可以看出,这个案例涉及到审计中的许多核心问题,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包含了许多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显然,诸如此类的经典案例,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尽量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大型案例分析课的形式和学生共同讨论。在大型案例分析课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事先告诉学生将要分析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查找相关的案例内容及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预先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并得出答案。因为此类大型案例分析课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把案例分析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只做引导性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必要时,可以把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审计案例(特别是经典案例)已经被反复研究过,而研究的结果也可能已经被放在网络上,在网络运用日益普遍的今天,学生可能会直接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而不去做深入的思考,使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激励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考虑到大型案例分析课因为内容复杂,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需要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所以应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期进行。同时,除了上文提到的罗宾斯药材公司外,美国的安然、意大利的帕玛拉特、我国的银广夏、红光实业等公司都是可供教师选择的大型案例分析的素材。在教学中,一个大型的案例分析,如能辅以最近发生的相似事件,会使学生有更深的感触,效果也会更好。
和大型的案例分析课相对应的是在讲授课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理解、接受相关知识而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带有引导色彩的小型案例分析,这类案例实际上类似于在传统的事例教育方式中采用的事例。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具体的事例往往比大段大段的说教更具有解释的力量,符合事实的例子更能使复杂的道理不仅不言自明,而且无可辩驳,这对于有大量抽象概念组成的审计教学课程特别适用。但和其它课程教师需要编写虚拟事例不同,因为审计本身有大量可供教师选择的真实背景的案例(几乎每一个审计准则和每一个审计概念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鲜活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提供有真实背景的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审计报告的不同意见类型时,可以不采用一般教材为了说明问题而编写的虚拟事例,而直接采用当年或者往年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实际出具的审计报告来讲授。显然,后者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使其认识到现在正在学习的内容是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对未来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会提高学生对审计课程讲授内容的认同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近来颇为流行,并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好评的一种教学理论。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相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参与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般和真实的世界更加接近。因此,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理解和接受书本概念的能力。而且,能通过学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对学生更加有用,在上文提到的大型案例分析课在实质上就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的一种“高级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大体上是正确的,但它所推崇的高级学习方法,虽然确实能极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无疑在一些情况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过于大量的使用,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它可能还忽略了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再考虑到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及教师的授课习惯,在有些学科的教学中过多地运用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审计知识体系本身有极强的系统性,同时,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内(约64个教学课时),再考虑到学习审计的学生一般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而大部分审计课教师都来源于会计或相近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培训、学习,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教学实践,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技巧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审计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师的授课中要大量运用鲜活的案例分析以弥补学生参与的不足,同时适当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型案例分析课,以每学期三到四次为佳,这样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比如,班级规模较小,学生以前大量接触过案例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体程度较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同时,教学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又有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考虑选择增加大型案例分析课的次数。
三、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除了在教学中采用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外,通过教学实践,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单案例分析与多案例分析的结合
单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只使用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而多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个案例分析来说明或者讲解教学中的问题。显然,多案例分析比单案例分析有更强的说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案例分析,当然,要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主线,在主要案例分析完成后,提出其他相似案例作为补充,也可以把其他相似案例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案例的结合
我国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审计的历史非常短,还不到20年的时间。而世界上审计最发达的美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指注册会计师审计上市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一些案例的影响在审计史上可以说非常深远。许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运用美国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考虑到审计技术本身的相似性(实际上现代学习和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也是来源于美国),在讲课时运用国外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并无不妥,但由于我国和国外在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及政治法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许多国内的审计案例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不断发展,可供选择的审计案例也日渐丰富,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应采用以国内的案例为主,以国外的案例为辅的方法。当然,教师应该通过亲手编写案例及收集、整理、修改别人的成功案例的方法,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案例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选择。
(三)审计案例和其他案例或事件的结合
审计案例的时效性并不强,为了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现实感,除了在教学中及时引进一些最新发生的审计案例外,教师还可以考虑在教学中适当引进,虽然表面看起来和审计教学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但是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思考的一些社会经济现象的案例或者专题进行讲授与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进行适当的介绍,要使学生思考它会给审计带来的影响,可以引导性地向学生提出诸如审计风险是否加大,由于客户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可能加剧,会不会削弱审计的独立性,如果会,又应该怎样防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采用现场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把它们留作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引言型案例和分析问题案例的区别
教师在选择审计案例时应该注意到引言型的案例和分析问题的案例的区别,引言型的案例要有趣味性或者震撼性,或者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件,但以不同常规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或者兴趣,目的是为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即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教学的场景中区,而后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引入的,在强调一定的趣味性或者震撼性外,更应该注重其实质意义。
(五)避免把案例仅仅当做故事讲
一些审计案例有极强的故事色彩,无疑,以这样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教师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了解、分析与学习,能系统掌握相关的知识,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为了案例才上案例课,更不应该把案例课上成故事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过分关注案例本身的故事性,而忽略对案例揭示内涵的理解,一定要及时进行引导,不能使学生过分沉迷于案例,否则会产生学生在上完课后,除了记住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几个引导情绪的笑话外,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 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3(1):18-23.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网络环境;经济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58-02
一、网络环境下经济学教学过程的新变化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经济学教学提供两个方面的便利条件。一方面,网络资源能够为师生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补充资源;另一方面,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或工具。教学中网络的植入,将会直接作用于教学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要素上,从而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和创新。随着越来越多教师把网络引入教学过程,网络事实上已成为除课堂以外的最重要的教学平台。
把网络平台引入教学过程后,相比于传统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包含了四个因素:教师、学生、网络教学材料、网络学习环境。这就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教学双方的时空都得到了拓展。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没法给予教学双方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个性都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网络引入教学活动后就突破了这种局限,使异步教学成为可能。(2)教学资源浩瀚,教师可随时调用多媒体交互式教材。(3)网络学习环境成为虚拟的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士的帮助,并且能自主管理其学习过程。这些特点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所特有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变化特点中寻求到突破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
《经济学原理》是为非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沿革、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并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课程系统性强,理论抽象,每个章节内容容量很大,但教学时数一般仅有54学时。时间紧任务重与学生在短期内必需消化吸收之间、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养成之间都形成了矛盾。把网络应用于课程教学,并基于此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有可能化解这些矛盾,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的。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经济学原理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网络环境中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在网络平台下,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可以考虑构建开放讨论、案例分析、问题发现和协作探究等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讨论模式
开放式讨论是相对于课堂讨论而言的,依托网络平台,它既可以是课堂讨论的延续,也可以是纯粹的网络讨论。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它的载体都是网络。
指导思想或目标:突破课堂教学对教学时空的限制,把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甚至课中重难点问题延伸到网络上,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理解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主要程序:设置主题―提出要求―讨论(同步或异步)―指导或引导―总结。
开放讨论有同步讨论和异步讨论两种方式。同步讨论主要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网络平台资源主要起着教学辅助手段的功能。异步讨论是在课堂外展开的,特别适合重要章节或重难点的教学,这类问题往往受制于课时限制,无法在课中充分展开,在网络平台上推动异步讨论就能克服这种局限。在课外网络平台上,先由教师围绕主题设定讨论的初始问题,并在BBS系统中建立主题讨论组;然后学生参与到某一讨论组,进行讨论或发言。讨论期限也由教师设定;教师定期对网上的言论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供深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确定所要讨论交流的主题,这些主题应是对教学重点内容的认识,或有助于找到解决这一主题的合理对策;第二,对讨论的整个过程,如规定讨论的要求,如何分配讨论时间、确定时限,可能出现的结果,怎样进行总结等一系列问题,预先进行设计与考虑;第三,精选经济学网站,选择合适网络资源;提供网络CAI课件。
(二)案例分析模式
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在某些约束条件下,运用知识对问题做出关联性的分析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或目标:从案例的应用和研析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或具体方法。
教学主要程序:案例教学目标阐述―案例呈现―设置问题―讨论分析。
网络平台上有大量鲜活的案例可供经济学教学参考,选择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在于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以及时效性和针对性。比如,金融危机发生后,中美两国对经济运行调控政策的背景、导向,调控政策的内容和主要手段等在各大门户网站中都有网络资料集成,它们可以成为IS―LM模型非均衡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等宏观经济理论内容最直接的案例教学的现成素材。
经济案例往往可用于不同内容主题的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程序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提取学习信息,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可在课前为所选案例布置几个题目给学生预习,上课时先检查预习效果,并针对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然后就可以进入案例分析,由浅入深,切入正题,以引导学生对主要问题集中进行思考和讨论。
由于经济学的案例分析通常没有标准答案,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必要的争论和创新观点,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形成看法和结论。因此教师应在案例讨论后做总结性发言,重点评价案例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等。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要集成在网络上的案例库;第二,集成网络上对案例的相关评论;第三,引导访问一些资源网站;第四,要提供相对的案例,并进行相应分析。
(三)问题发现模式
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由某些内容主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或目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主要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分析信息、构建答案―答案展示、效果评价。
问题发现模式一定要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问题从实际中抽象,既可以是一个经济理论上的争鸣问题,也可以是经济现实问题,如金融危机。学生从中可选择一个问题作为探索主题,并围绕主题结合课程学习展开研究。比如,从2008年中国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小企业倒闭风潮的实际中可抽象出有效需求的决定、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的应用等等探索主题,由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再去探询问题之所在。问题发现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学生学会用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讨论观点与建议,并学会如何运用不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复述教科书内容。因而它更有利于能力素质的养成。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第二,要提供有关的信息材料;第三,要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提示。
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步骤:首先,从网络平台上呈现教学大纲以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习要求;其次,选择网络学习路径,寻找相关学习信息;然后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学习小结,归纳总结。
(四)协作探究模式
协作探究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策略。学习者在协作探究活动中,个体之间通过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论证,并将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其他成员共享,由此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同时发展个体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
指导思想或目标:以小组的形式调动、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去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协作探究模式的一般程序是: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成员分组或结队―学生进行作业―教师总结性评价。
这种教学模式关键的操作点是,要求协作组成员必须一起参与讨论、设计进程计划,共同使用资源、共同遵守相关原则等,以使协作组中每位成员都有参与感,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同时,要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职责,解决将各个成员的工作、学习结果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问题。但要允许成员个人根据协作组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设计个人学习的目标、程序和方法等。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要设立适合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二,要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第三,提供各种交互工具(经济论坛、BBS、精品课程网站、应用软件等)。
在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交互过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调节。要不断根据学生交流及提交内容评价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各个成员的贡献,同时也可以鼓励小组和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
上述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各具特点,其具体运用取决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只有针对课程及教学对象的特点,优化选择教学模式并合理搭配,才能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雷.经济学专业创新性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46-48.
- 上一篇:科学的相关知识
- 下一篇:农村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