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整合;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发展了近30年。经众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层面,已经由部门内集成的财务软件发展为企业内集成的管理软件;在理论层面,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也逐步成形。会计信息化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引擎”,为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在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某种程度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问题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一、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若干现象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结构长期以来难以趋同
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会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出来。我国会计类课程群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相当不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大同大异”的特征,相同之处高度趋同,相异之处又有很大差异。限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现象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其他相关课程中也有表现,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但是与这些课程相比,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不仅在内容上稳定性不强,甚至在结构上也缺乏相对稳定性。基本上是在侧重开发、侧重应用、侧重复合三条线上摇来摆去,长期以来有关各方各执己见,难以趋同,课程结构难以定型,再加上相关内容必须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某种程度上难免给人造成课程体系较为混乱的印象。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复合性内容的比重不高
会计信息系统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身,边缘性和复合性突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接受教育者达到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水平。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有关各方是高度认同的,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复合派这一流派。但是分析众多复合派的教材内容结构,发现基本上是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知识进行结构化合并,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真正能够体现出会计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课程“整合”特征的内容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不高,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一体化程度不高,交叉特色不明显。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受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某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座谈会上,向几位同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AIS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同行提出,现在AIS已经快要被ERP代替了!以后很快就没有AIS这门课了。至今,众多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对此仍有颇深感受。
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源于实践层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诺兰阶段模型非常吻合。即率先在各种组织的财务部门开始初装,随后开始在其他部门蔓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催生了具有财务业务一体化特征的所谓企业级会计软件,并很快升格为集成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ERP),这种趋势迅速蔓延并普及。许多国内会计软件厂商,如新中大、用友、金蝶、浪潮国强等知名厂商等,因此纷纷转型为管理软件公司,并不再推出单纯的财务软件。这迫使教学单位使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软件开展配套的AIS实验教学。ERP软件所蕴涵的理念已超越出传统的会计观念,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软件流程运行下去。目前已经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众多专业的师生共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所谓的“沙盘大赛”的局面,其必然会对传统的AIS形成冲击。
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缘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不明显
目标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应该是复合性人才,即所谓的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通人才。通过我们的观察,真正达到这种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师层面,与其他会计类教师相比,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差异非常大,基本上可划分为强计算机强会计,强计算机弱会计、弱计算机强会计、弱计算机弱会计(如部分由管理信息系统转型的教师)的分布格局。除第一类教师外,其他三类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复合特征弱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师纷纷离开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岗位,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层面,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会计类专业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化方面的复合能力不强,处理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场上被评价为不精通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既不懂会计又不懂计算机”,这类型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会计信息化岗位,经常被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替代,目前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不理想。
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交叉性知识是表现学科特色的关键构成
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知识的交叉成份不浓厚,个性特征不强。与相关学科知识相比,就没有显著的区别。这将导致学科特色淡化,这也许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应是会计学科相关知识与计算机等支撑性技术学科相关知识经过“内生性”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整合”特色的知识。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在复合性基础上,对会计知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支撑知识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与源知识既要有联系,更要有区别,如果能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具有会计信息系统个体属性,其有关概念应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套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比喻,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既不是“会计类”,也不是“计算机类”,而应是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新类,即“会计信息系统类”。
三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难以被替代。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既难以被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替代,也应难以被单纯的会计专业能力替代。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也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
三、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知识建设,应坚持牢固树立“整合”观念、强化交叉性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突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集成性的原则,才能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特色,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独立学科地位,避免被边缘化。
在众多学科专业领域中,有许多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具有边缘性、复合性突出特征的学科专业,如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建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建筑学与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思路值得移植和借鉴。
(一)建筑学与工业设计专业复合特征分析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上述专业的复合特征分析:
1.建筑学专业主要从事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要求既懂土木工程基础,又精通建筑艺术。其形成的专业能力形成两个依赖关系,一是土木工程师要依赖注册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虽然也具备建筑学基础知识,但是其建筑物设计水平难以超越建筑师;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依赖建筑师,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可聘请艺术家帮助其设计建筑物产品,但是由于普通的艺术家不懂工程结构,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造出来。基于建筑学专业知识形成的既懂建筑工程又懂艺术的复合专业能力,很难被工程师或者艺术家的专业能力替代,其工程与艺术整合的特征突出。
2.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专业能力的特征本质上与建筑学专业类似,只不过领域不同。例如汽车造型与功能的设计工作,汽车工程师和艺术家很难替代汽车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3.上述两个专业具备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目标产品(如住宅或汽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阶段,基本上不涉及“具体做”方面,产品的实现依赖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二是非结构化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的有机融合。技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化特征,艺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结构化特征,两方面的知识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及技巧差异较大,将二者整合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一旦通过专业培养,形成以复合知识为支撑的具有整合特征的专业能力,就具有非常强的难以替代性;三是知识结构具有强艺术含量和较强工程技术含量的复合属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上述专业的比较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总体上可以看作是基于会计专业需求的软件工程,需要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会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非结构化特征明显;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结构化特征明显;二者的整合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
软件工程从根源上说,是移植了建筑工程的原理,模拟建筑工程分为勘察、设计、实施三大阶段的思路,将软件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大阶段。即按照依次解决系统“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问题的先后顺序,逐步搭建软件系统,避免返工,降低风险,最终实现系统目标。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工程来说,会计专业知识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尤其是在系统分析阶段,作用明显,价值凸现。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适应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的要求;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在系统实施阶段的价值体现非常明显。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类似,专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做什么”与“怎样做”阶段,科学与艺术整合特征突出。
(三)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初步设想
1.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专业能力的目标定位。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目标,通俗地讲,就应该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要求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而且要掌握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会计业务需求,分析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备一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主要应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阶段,形成强会计较强计算机的能力强度分布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环节,至于软件的实施(编程),应交给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2.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应该是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知识和系统设计知识。除传统的软件工程知识并结合会计业务与相关管理业务加以整合外,为提高整合效果,还应该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专业的思路,增加软件设计美学、软件设计心理学、软件安全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支撑知识。所有核心知识均应体现出突出的“整合”特色。
在具体的构建路线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层次,可以考虑设立“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专业。以本科专业设计为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适当增加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程分成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审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三大模块,丰富并强化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性内容;毕业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职业定位应是会计软件系统分析员。二是课程层次,应对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强化整合性内容,弱化合并性内容;强化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应用方案设计与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弱化系统实施(编程)能力;显化会计信息系统知识,淡化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应在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结合处狠下功夫,强调会计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形成难以被替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复合性知识,突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特色,维护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中学图书馆 学科馆员 实践模式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已在各高校图书馆蓬勃发展,在认真学习并研究了相关系列文章后,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认可机制、激励机制,如果“学科馆员的神话”能在中学图书馆实现,中学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就能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尤其对于那些渴望推陈出新,寻求服务管理新模式、新形象的中学图书馆来说,更值得一试。
1.中学图书馆服务水平长期低迷另有原因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小学图书馆尤其是中学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很多学校加快了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如增添图书管理人员,大批量地购置新书,配备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建造融图书馆、实验室为一体的科技综合楼或者独立气派的图书馆大楼,整个的发展状况呈上升趋势,令人欢欣鼓舞。但有一点与之不太相称,让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学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依然不高,绝大部分还依旧是简单地借借还还,存在着利用效率低、服务质量上不去的问题,远远跟不上素质教育的步伐,更没有达到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化的中学图书馆服务效益却不佳,原因何在?作为一名中学图书馆馆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这固然与学校领导者们的教育理念滞后,中学图书馆员的文化素质、服务意识、科研意识不强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机制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对广大的中学图书馆馆员来说,还没有一个好的认可机制、激励机制承认他们的服务成效,激励他们的服务热情,而这很可能就是影响和制约中学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的根本原因。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馆馆员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无用之人,真正的有用之才是不会待在图书馆的,这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上是这种情况,但近十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教育领先的地区,中小学图书馆员队伍正逐步走向年轻化、知识化、合理化,可由于上述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中小学图书馆员的偏见依然存在,甚至连图书馆馆员自身说起来也有些底气不足,社会的认可对广大的图书馆馆员来说非常迫切。不过,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上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关切的目光投向这个领域,广大的图书馆馆员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抓住各种机遇,迎接各项挑战,把图书情报服务工作做得更精细些、更出色些。
2.我对中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理解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魏辅轶老师在“学科馆员的神话”一文中针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解决方案,我觉得在中学图书馆也可以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当然,中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不能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相提并论,相对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深、精”而言,中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所要做的就简单多了,但大致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更容易推行,更容易出成效。
所谓中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根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定义,我理解为具有一定专业学科背景的中学图书馆馆员,与相应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了解师生们特定的学科信息需求,充分开发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相应学科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教科研服务,直接参与相应学科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活动。中学图书馆不同于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一般馆员必须是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本科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图情服务需要。而中学图书馆馆员,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培训,具有了一定的图书情报的专业知识,通过考核合格后就可以持证上岗。中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中学图书馆馆员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思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吸引青少年学生,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在这一点上,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与学科馆员的工作性质一致。
3.中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的基础和益处
首先,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在中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有一个独有的优势。一般来说,中学图书馆里真正来自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的管理人员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是中学里具有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兼职或转行做图书馆馆员,这本来是中学图书馆的一大弊病,但如果在中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我想这一弊病也许恰恰就能转化为一大优势。因为这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老师大多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文化层次并不低,有些素质还很高,而且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比较了解,只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专业培训,很快就能胜任。但由于脱离了自己的本专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自己该定位于何处,现在如果让这一批人重新拾起自己的老本行,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图情服务工作相结合,相信他们在学科馆员这个位置上就一定会干得很出色。
其次,在中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一方面可以继续提高中学图书馆的地位,引起社会各界的更广泛关注,尤其是促进学校领导者教育理念的更新。现在学校领导者热衷于申报省级、国家级、星级学校,对图书馆人员、设施的配备也基本满足条件,但也就仅此而已。像朱永新、高万祥那样倡导书香校园,思考中学图书馆发展方向的领导者实在是太少了,另一方面从内部来讲对广大的中学图书馆员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由于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又没有好的激励机制,因此整体就显得很松散,服务水平肯定上不去。如果在中学推广试行“学科馆员”制度,情况就会随之大有改观,因为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是负责与各学科老师紧密联系,掌握相关学科的教研动态,紧跟学科带头人,对一些热点问题及新观点、新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以二次、三次文献的形式揭示给读者,直接参与、推进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再与各学科教科研实绩挂钩,那么谁不争当这样的学科馆员呢?也许刚开始这会是个比较艰难的挑战,但我相信这将推动中学图书馆服务水平走出低谷,上到一个高层次,也可以大大激发广大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再者,在中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也是为了与高校图书馆接轨。中学是大学的前奏,是铺垫,是基础。如果中学生们在人生的最关键期就已领略了图书馆作为精神王国的魅力,得到了从阅读到研究等一系列的专业指导,初步掌握了如何利用图书馆这一大课堂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他们进入大学,在利用图书馆方面就会得心应手、顺风顺水,如此也减缓了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压力。
4.中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初步构想和实践探索
在中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不可一蹴而就,而应当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即由综合走向专一,由粗犷走向细致,可以先设置1-2位,有条件的也可细化到各学科,这要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我认为比较理想又切实可行的一种简单模式就是设立一文一理两位学科馆员,一位由具有一定文科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较高的老师担当,另一位由具有一定理科专业知识,科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担当。因为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科学素质非常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具备了一定的科学人文素质的中学生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创造新的更有用的知识。如果单设一位学科馆员,那么各学科兼顾可以说很难做到,而且不利于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如果条件许可,则最好设立每一学科的学科馆员,这样学科馆员的图情服务工作会更细致、更具体、更深入,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中学恐怕寥寥无几。我认为在中学图书馆设立一文一理两位学科馆员应当操作方便,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那么这些学科馆员从何而来呢?方式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产生大致相同,只不过恰恰相反的是以“外部适应模式”为主。所谓“外部适应模式”就是图书馆从各个不同专业招募一些愿意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然后对他们进行图书馆学课程的培训,再推向服务窗口,成为学科馆员。前面我已提到中学图书馆员大多是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校老师担任或兼任,只需对他们进行图书馆学课程的培训即可,所以应当属于外部适应模式。高校图书馆主要以“内部适应模式”为主,就是图书馆从自己的图书馆馆员中挑选有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通过一定时间的特定专业课程培训,然后推向前台的服务部门,成为学科馆员。中学图书馆这种情况比较少,因为中学图书馆里真正从大学图情专业毕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很少,“内部适应模式”根本无法进行。
另外可以尝试“学科馆员”派驻模式,就是各中学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从各学科选派合适的人选进驻图书馆专门从事图情服务工作。
2004年底开始到2008年我馆进行了《中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课题研究,经过4年多的摸索、实践、反思,再实践,到目前为止,我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已初具成效,图书情报服务链接基本形成,我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主要通过这样六个步骤和要求完成:(1)确立学科馆员跟踪模式和承担项目;(2)确定学习日制度;(3)建立通畅的信息互动渠道;(4)优质动态的图书资源建设;(5)组织新颖多样的图情服务活动;(6)撰写图情服务心得感悟。
虽然课题研究已结束,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成效已逐渐显现,与制度运行之前相比,我馆的服务状况大有改观,服务意识明显提高,学校的教科研与我馆的合作逐渐加强,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大收获。
通过以上分析和实践,我认为在中学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应该是可行的,这也应该是今后中学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有条件的中学比如苏南一些基础教育发达地区,这里的中学图书馆整体的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完全可以率先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5.问题与建议
(1)各学科馆员的跟踪联系很容易因松懈而断链,造成信息不畅或滞后,必须注意。
(2)我馆的四位专职学科馆员因是专职又是文科出身,所以在利用馆藏资源进行图情服务的工作较为主动全面,从主动联系到资料配送,积极参与研讨所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撰写心得论文等;理科学科馆员因为是兼职,所以在利用馆藏资料进行图情服务方面较为被动,有所欠缺,图书馆在人员配置方面要注意文理兼顾,这点很重要。
(3)学科馆员还要注意自身素养和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积极关注新思想新动态,不仅要与时俱进,甚至还要有超前意识,这样在图书情报服务方面才能占据主动地位。
(4)学科馆员不能仅仅起到桥梁作用,还要主动利用馆藏资源进行学习研究,积极参与本学科教科研活动,并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二次文献服务于教育教学,学科馆员的参与意识和研究能力有待增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历史;地理;语文;美术教学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最易接受新鲜事物、较快获得新知识的阶段,是启发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美、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黄金时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针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青少年习惯于形象思维的特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形象性强的特点,改变美术课为单纯临摹课,变教学为促学,打破常规,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积极性。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尝试性地引入相关学科知识,穿插运用历史、地理、人文和语文知识,从多学科和知识中调动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一点经验和效果。
一、历史知识的运用
美术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东方和西方的艺术,都根植于本民族丰厚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都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人文、艺术情趣、审美品格,以及各地域、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哲学观念等密切相关,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历史缩影。因此,对于求知欲强烈的中学生来说,利用相关的历史知识来认识美术作品,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更加有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
在初中《宗教美术与观赏美术——魏晋至唐代美术作品简介》一课中,魏晋南北朝的石窟壁画以本故事为主,而到唐代则已经变故事为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欣赏这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作品,我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作品,从作品本身的色调来认识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壁画以深棕色为主调,配以青、绿、灰、黑、白等冷色构成一种严肃沉重、阴森的气氛,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而唐代的石窟壁画,花团锦簇、富丽庄严、充满欢乐向上的时代气氛。学生经过学习历史知识,回顾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对历史作品有了更加深刻得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了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生活充满了悲苦和灾难。而唐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可以说是“繁荣昌盛”,这一时期的诗歌、散文、美术、音乐等都发展很快,名家辈出,反映在石窟艺术中也是热烈、绚烂、富丽宏伟。
二、地理知识的运用
地理环境是产生特定美术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埃及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何其壮观;而古希腊良好的粘土,优质的大理石,对古希腊陶器和陶瓶画及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初中《史前的余辉,永久的魅力——原始时代和奴隶时代的美术遗迹简介》一课中,古埃及艺术在3000年间稳定不变的程式化问题,从地理的角度就可以得到部分解释。因为埃及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况,它的周围是海洋、沙漠、高山,东面有苏伊士海峡与亚洲相通,与外界的隔绝造就了文化发展的单一状况。古希腊的雕刻与建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民族色彩很强的奴隶制专治之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它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希腊半岛地处地中海北沿,其西面和北面是欧洲,南面是非洲,东临亚洲,向西经直布罗陀海峡和大西洋相连;向东北,又通过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斯海峡而连接黑海。克里特岛又与其隔海相望,用古代木船,一天航程即可到达。希腊发达的手工业正需要通过海上贸易来取得更大发展。天然的海港、宣人的气候,为希腊艺术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它使希腊的美术品具有明朗、开放、和谐和人文主义的艺术
特色。
三、语文知识的运用
艺术的语言不等同于文学的语言,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
知、体验与理解却又必须借助于文学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对语言和文学知识的运用更容易调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使其通过个人语言表达,加深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古代的青铜器、西周的陶器、秦代的兵马俑雕塑,不禁使我们为之震惊,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原始的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反映了那个血与火的野蛮年代。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反映了能否深入地理解作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提问“作品给你什么感受”时,学生往往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而当教师用较为生动的富有一定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路时,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因此,上美术课时,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或让学生写作品评论的方式,经
常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四、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简笔画在数学、外语、生物、物理、体育等学科中运用广泛,它通过画面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把知识以图形的形式传导给学生。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化解知识的难点,使学生对知识便于理解和接受。教师利用简笔画,启发和诱导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使教学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是通过环境熏陶和教育训练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素质。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产物。素质教育注重人的素质优化与提高,是一种科学的、全面的、现代化的教育,因而教师在教育方式上改变原来单一的模式,变封闭为开放,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拿思想政治课来说,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觉悟三大方面。它们三者既互相渗透、互相包容,又在同一层次之中。知识是素质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掌握马思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人生道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视为最高的奋斗目标和最大的乐趣。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是在掌握知识和形成基本的技能的过程中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通过知识的运作,在繁杂的社会中分析和总结出真理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从知识、能力、觉悟三者关系和内容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学生没有较好的判断是非的本领,也不可能有较高的觉悟。那么,作为一个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呢?
首先,作为一个政治教师来说,自身必须是为人师表,有远大的理想、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学生才会信任尊重自己愿意学习政治课。单从体改学生能力方面来说,教师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树立起对学生有感召力的形象。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培养能力的动力。动力不大,效率就很难提高,要善于引导学生勤于学习思想政治课,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一些让大家思考的问题。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第三,掌握好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能力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对实际问题就难以做出鉴别和判断。学生基础知识牢固,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谈得上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逐步地提高。
第四,要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能力的重要原则。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讲一些概念原理而不去联系一些具体的事,那么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觉悟的提高,甚至连基础知识本身是否掌握都是一个问题。因而要用新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使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五,要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要在一定的活动中体现出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做到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使抽象的东西变为立体的东西。青少年学生喜欢对一些问题进行思索,喜欢争论探讨,但因阅历浅薄,缺乏社会实践,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甚至产生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言行。因此,不但要激励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还必须进行正面的、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看问题方法。学生一旦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会全面、深刻、有理有据。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探索和提高。
篇5
〔关键词〕舞蹈编导相关学科知识需求
一、舞蹈编导吸取文学作品“养分”
舞蹈编导在创作前时常会以文学作品为题材进行舞蹈作品构思,或是借鉴文学作品结构来创作戏剧式舞蹈结构作品,从而挖掘舞蹈作品深层内涵及亮点,让观众通过舞蹈动作、造型等舞蹈语汇对文学作品产生更多的联想与想象。
1、以文学作品为构思题材创作舞蹈作品
舞蹈编导创作舞蹈作品首先要进行编写舞蹈剧本或者构思舞蹈。古往今来,一些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是以著名的文学作品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如舞剧《繁漪》,它是以现代杰出剧作家先生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雷雨》为题材进行创编的。苏联芭蕾舞编导彼季帕的经典芭蕾舞剧作品《堂吉诃德》是以西班牙著名的作家塞万提斯的文学作品《堂吉诃德》改编的。还有大量的舞蹈优秀作品都是以文学著作为题材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秋瑾》、《孔乙己》、《满江红》等。
2、借鉴文学作品结构创作戏剧式舞蹈结构作品
戏剧式舞蹈结构是由于舞蹈借助了戏剧、文学的戏剧式结构而得名,它在舞蹈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少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采用这种舞蹈结构形式,如我国经典舞剧作品《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宝莲灯》、《小刀会》等。
二、舞蹈编导应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一定要有好的音乐衬托。从音乐曲式分析中可见,音乐结构与舞蹈结构是相符的。作曲中运用的技法,比如重复、模进、卡农、多声部等,也可作为舞蹈创编技法。可见,舞蹈编导音乐素养越好,对舞蹈作品创作越有利,编舞技法娴熟的舞蹈编导必定对音乐有相当的掌控能力。
我国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编创就是从音乐开始的,它采用了电影中的娘子军连连歌,这首歌曲至今广为流传,它贯穿运用于舞剧当中,生动地写照了娘子军战士的光辉形象,而舞剧中琼花、洪常青、南霸天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决定着舞剧的成败。主题音乐为舞蹈编导创编舞蹈形象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灵感,并促进了舞蹈情节变化发展并形成,使之成为经典传承下去。我国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音乐曲目《红头绳》也是如此。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白天鹅主题”曲用双簧管及弦乐奏出,舞蹈编导通过对音乐的理解编创的舞蹈语汇充分地展现了“白天鹅”孤傲、优雅的形象。白天鹅与王子双人舞时,采用的是大、小提琴的重奏,促使舞蹈片段中两者的舞蹈动作产生了交相辉映的感觉。《四小天鹅舞曲》节奏欢快活泼、富有弹性,生动地刻画了天鹅们活泼可爱的形象。而舞剧《天鹅湖》并不是一气呵成地成为经典传世之作的,最初版本的舞蹈编导列津格尔因没能理解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意图而导致最初的版本以失败而告终,而经典版本的舞蹈编导伊凡诺夫是一位具有非常罕见的乐感的舞蹈编导,他能敏锐地捕捉住音乐的主题情感,使得他创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成为经典流传至今。由此可见,舞蹈编导的音乐素养直接影响着其创编舞蹈作品的水准,提高舞蹈编导的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舞蹈编导对雕塑、绘画艺术等美术学科进行研究
我们常说舞蹈是“活的雕塑”、“动的绘画”,这道出了这两种艺术门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舞蹈的造型性是舞蹈动作形成美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和舞蹈队形画面构图。而人体雕塑和绘画中的构图必须是经过提炼和美化的最生动、最鲜明、最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的动作和姿态。因此,舞蹈编导在生活积累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鉴赏人体雕塑以及绘画作品构图,这对我们的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不但能起到启示的作用,而且能使其精准地创编每一个舞蹈构图,甚至让舞蹈作品的造型成为经典、百世流传。
一个舞蹈编导舞蹈构图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舞蹈作品的水平与表现力,加强舞蹈编导的构图能力是每一个舞蹈编导提高创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舞蹈创作时,舞蹈编导可以借鉴雕塑、绘画艺术的构图原理进一步把握好舞蹈作品造型性的艺术特点。一些经典的舞蹈作品是以雕塑、绘画艺术为构思题材进行创作的。如我国优秀的经典舞蹈作品《丝路花雨》、《敦煌彩塑》以及北京舞蹈学院的“敦煌壁画伎乐天”都是以著名的敦煌壁画中五百多幅婀娜多姿的体态和“伎乐飞天”的舞蹈造型构图从中获取灵感的。再如多贝瓦创作的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最初的构想就是出自于一幅名不见经传的风俗画。另外,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后期服饰道具制作、舞台灯光、舞台布景等跟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舞蹈编导加强对雕塑、绘画艺术等美术知识的研究与学习,对其创编舞蹈作品很有帮助。
四、舞蹈编导对影视作品、戏曲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舞蹈编导借鉴影视作品创作的舞蹈作品层出不穷,舞蹈作品与电影、电视结合得越来越广泛,使得舞蹈编创作品进入了一个具有意境的境地。如近来的大型舞剧《恰同学少年》的结构剧情就源自于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青年舞蹈编导吴庆东说:“我以电视剧的故事及人物进行舞剧化的改编,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及人物刻画。”所以说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给其同名舞剧的编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又如被世界舞坛誉为“东方旗袍芭蕾”的经典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在舞蹈作品中设计的舞美、灯光等烘托意境的方式也借鉴了电影中的表现手法,舞蹈作品通过人体动作的方式表达,使舞蹈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效果更具渲染力。
而作为中国古典舞“前身”的戏曲不仅为舞蹈编导创编舞蹈作品提供了素材,还为舞蹈编导设计舞蹈动作提供了“原料”。如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辽宁歌舞团编创的舞剧《梅兰芳》以舞蹈语言的方式展现了梅兰芳大师一生对艺术追求的态度,同时也融入了戏曲的美感与神韵。又如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出品的舞剧《粉墨春秋》通过借鉴中国戏曲及山西地方戏曲的形式,运用现代的思维和视觉创意,实现了用舞蹈语汇来表现“中国戏曲人生”。
五、舞蹈编导对心理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了解
舞蹈编导构思舞蹈作品需要“创作灵感”,它是一部舞蹈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创作灵感”通过感知、感知转变及实现艺术感觉三个层面的人的心理方面来体现。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舞蹈感觉”,即心理学中的感知觉。感知转变即“自我感觉”,这是舞蹈编导在创作中的选择,包括题材的选择、主题的选择等等。通过心理层面的感知及感知转变最后才能实现艺术感觉,形成舞蹈作品的创作动机。
篇6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经济管理;就业导向
自高校扩招以来,本专科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159.68万人飞涨至2009年的629万人。在数量庞大的本专科乃至硕士就业队伍中,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愈发微弱,中职教育学校的地位也显得更为尴尬了。
一、中职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机遇
在中国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招生人数的增加,2010年全国中职招生人数与普高持平,约830万人;教育投入扩大,基础建设实现突破式进展,自2003年以来53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完善了中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2万名中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计划;家庭经济贫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仅2007年财政助学金经费就达90亿元,资助面高达90%。近几年,各级政府正努力实现职教攻坚计划。
(二)中职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部分中职学校占据地利、人和取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更多的职校面临着危及生存发展的困境,这有政策、社会认知的因素,也有学校自身教学思维束缚的因素。
首先,普遍存在同级不同等的社会认知。各地政府和群众看重重点初高中甚至普通初高中,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思想认同上呈“重普轻职”的倾向,以致硬件设施的更新完善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其次,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脱节。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一线需求的初中级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实训设备的短缺成为制约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中的“短板”,更有甚者,部分私立职校热衷于短训,以赢利为目的,使职业教育变味成混文凭的地方。
再次,高质量就业难度大。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就业,而事实上,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610万,就业率87.4%,残酷的人才市场竞争使大学生就业预期下挫至历史最低点,“零工资”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中职毕业生能否被企事业单位录用,就业质量能否保持并提升,都是中职教育能否继续存在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中的就业导向问题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职业教育学校,2000年教育部印发展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
(一)立足综合素质培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块
1.构建职业综合性、项目化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其“职业性”特征。职业教育的一切教学都要从职业性特征出发,围绕市场对中低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教育定位。在经济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理论教学应融合并服从于实践,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要从“课本基础型”向“应用型”转变。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借鉴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化教学等,将教学目标细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课后实践中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2.教材选择切合实际。目前,中职教学多采用面向21世纪中等专业学校系列教材,教材的编排符合当前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但无疑书本知识的更新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教材更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符合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实际水平和就业方向的要求,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评析的匮乏使课本更缺乏时代感和时效性。因此,中职经济管理教材的选择要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选择性地使用甚至编发教学资料或教材,侧重于学生未来就业领域中的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培养。
3.强化就业导向,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经济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口号式的宣传,最重要的是将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实际教学目标。针对于社会人才招聘中对应聘人员就业资格的需求,中职教育在经济管理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专业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在督促学生技能训练、圆满结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完成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实践证明、双证甚至多证在手,切实提升中职毕业生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走产学相结合道路,实现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就业如前文所言,职业教育的根本性特征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早已在高专高职院校中推行多年,部分中职学校的半工半读也是这种模式的演化,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在总结他校教学经验得失的情况下,注意保持学生理论性、实践性环节的平衡,走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锻炼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成为合格“职业人”的有效方法。经济管理课程是人文学科,但与工科一样,必要的实践教学是使毕业生具备与高职高专、乃至本科生一样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管理课程的实践不能再以单纯的模拟实践为主,要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磨练,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工作的复杂性、真实性,最大程度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工作的“零过渡”。
具体而言,第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依赖于政府、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全面长期的合作努力,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社会的关注、学校对人才“出口”环节的重视都是实践性教学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实现初中级专门性岗位人员的定点培养。通过校、企联系的加强,实现专业师资、实训设备的更新流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硬件需求。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本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所设专业适应性的加强。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的加强,实现校、企将长期稳固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的形成,使学生在企业成长、在企业发展,在使校外实习基地在获取大量具备实践经验、对企业熟悉有感情的员工的同时,也使毕业生就业渠道得到更大程度的扩展。
(三)就业能力考核办法多元化
考核是手段不是目标,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核是为针对学生个体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针对性和整体性的纠正弥补。
1.基础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考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在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企业对实习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这就要求成绩考核从传统的卷面测试向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转变,强调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齐抓共管”,摆脱应试学习模式的束缚。尤其对参与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学生,企业对学生经济管理技能和工作表现的评价应占据更高的比例。
2.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中职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知识和素质能力健全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才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就业素质的考核不应仅仅包括经济管理的专业技能掌握,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得体的社交礼仪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同样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加强素质教育评价,将就业能力综合评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
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管理流程
当前,全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上都下了很大工夫,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更高标准的角度来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要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流程,以为增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教学管理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们一起构成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管理流程。
一、准备阶段的管理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沿着预期方向正常进展的控制要素。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初始环节,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理论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即要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总目标而设立,并根据实践教学自身的特点和相应规律,确定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别要达到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各种目标之中,培养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是根本性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其他目标都要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确定。
(二)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有了宏观指导性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还不能进入实施环节,实践教学实施之前还需要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而使教学目标分解为明确的任务,师生在接受了明确的任务之后才能开始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确定教学目标的下一步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制订有效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分解,学分学时的安排,时间地点的明确,人员构成的安排,考核评价的规定,奖励表彰的办法,等等。
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一)四种基本实践教学形式
经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及长期的实践经验,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致分为社会调查、比赛活动、公益活动和教育基地等四种基本形式,这几个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各种形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如下:其一,在社会调研这种形式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分组,提供选题,确定调研题目,讲解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以及掌控调研的进展、定期收取小组活动原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等等;学生的任务是进行选题、讨论、设计问卷、开展调查、撰写报告,等等。其二,比赛活动形式的实施过程大致包括由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代表组成活动筹备小组,对比赛进行宣传、动员和协调,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则要负责聘请评委、组织评审和评优表彰。其三,公益活动形式的实施过程中大致分为选定主题、开展活动、进行总结等步骤。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上交活动原始材料(活动的照片、车票、所在单位领导的意见等),撰写活动感想并进行经费报销;创作性的公益活动组还要进行作品创作、组织排练,任课教师组织不同班级的交流汇演及评优评奖,等等。其四,教育基地形式的实施过程大致是,任课教师负责前期联系、经费落实、时间安排、分组并指定负责人、提出参观要求,等等;学生负责人负责后期联系,根据经费选择交通工具,组织本小组进行参观活动;活动参加成员应遵守活动要求,撰写观后感并上交。
(二)实践小组的组建和监督
实践小组是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实践小组的功能和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素,我们对此进行了单独分析。其一,实践小组的组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应以自愿为原则或者由老师编排,按小于10人的规模来组织小组,并由小组自己推举组长1人。实践教学小组原则上不跨学院组织。其二,活动主题选择和活动计划制订。实践教学活动主题的选择,以实践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规定的基本命题和要求进行申请。申请前小组成员应就拟申请的课题进行研讨,分析从事该题目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形成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和分工,联名书面提出申请。每种实践教学形式之中同一活动主题原则上接收不超过2个实践小组,且这2个实践小组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指导教师从各小组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择优选择,保留合理的选题,去除不合理的选题,这样就保证了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三,集中辅导、过程指导和小组研究。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任务开始之初就要详细介绍好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程序性规定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形,并在任务进展期间灵活安排集中辅导,听取实践小组有关工作汇报,进一步落实工作计划安排和小组分工,还要与各小组一起研究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关建议或思考,并记录在案。实践小组原则上应由组长参加指导教师组织的集中辅导,并由组长在小组活动中传达。其四,实践小组的集中活动。实践小组可以采取成员分头活动的做法,但仍要保持一定数量的集中活动,例如,可以规定每一小组集中讨论或研究的次数不得少于4次等,在小组集中活动中成员轮流担任讨论记录工作。在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成员应事先准备书面发言内容或发言提纲。其五,实践小组总结和交流。小组总结或研究报告应通过小组内的讨论,适当加以任务分解,由各成员分别完成,并由一人加以统稿。在提交小组研究报告前,应通过小组总结的方式,系统审阅拟提交的报告,同时形成小组成员自评分并分别签字确认。小组总结或研究报告提交后,指导教师应尽快审阅并进行讲评。
(三)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
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和进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科学的进度安排及合理的时间控制,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顺畅并最终完成任务。根据我们的经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其一,在教学第一、二周,教师向学生布置实践教学任务,讲解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组建学生的实践小组,进行初步的活动内容和主题的选择。其二,在教学第三周,各实践小组最终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选择。其三,第四、五周各实践小组确定本小组的实践计划,教师在此过程中至少要集中指导两次,各实践小组至少要集中活动一次。其四,第五周至第十周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指导,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要注意保留活动的信息或纪律,各实践小组在实施过程中至少要集中活动两次。其五,第十一、十二周,学生进行总结汇报,教师评定成绩,开展总结表彰等。其六,第十三周、十四周,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进行实践教学的评估总结等收尾工作。
三、总结阶段的管理
(一)考核评价的基本流程
一般来说,课堂中的理论教学看重的是期末考试成绩,与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更侧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整体表现的认定。每门实践教学课都应成立实践教学考核小组,组长由各门课教研室主任担任,考核小组对每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制定相应的考核表,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考核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社会调研形式主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任课教师可从调研报告的分工和日常考核记录之中考察各组成员的表现;对于调研报告本身的考核评价也同样重要,考核小组要对所有报告进行总体检查,对拟评优的报告还要进行专门检查,以为最终评优评奖和表彰活动做准备。公益活动形式侧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各种能力的考核,这可以以教师本人在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中的观察为依据,也可以学生参加完活动的口头总结汇报作为依据,还可以把接受公益的人或家庭的评价作为依据,而纸面的活动总结一般来说只是一个参考。总的来说,对学生的考评要坚持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促使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参与,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实际成效。
(二)实践教学的评估环节
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思政课”教师的难题。近几年,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实际出发,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取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希望和专家同行共同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与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整体把控社会实践教学的能力比较薄弱
社会实践的投入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而个体之间的素质、基础和能力差异较大。比如有的学生深知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对其有浓厚的兴趣,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乐此不疲,制作调查问卷,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制作演示PPT,累计投入的时间超过一个月,得到的调研数据和相关论文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创新性。但有的学生则对此敷衍了事,投入的时间至多一个星期,实践报告的认真程度和原创性明显不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角色是是辅助督导,参与程度相对比较低。
2.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中个人项目雷同的现象比较严重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由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组成,各占总成绩的50%。集体项目主要是调研类的项目,根据各个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统一确定题目;个人项目则包括影视观赏、名著选读和公益活动等形式,在影视观赏中选择《建党大业》和《建国大业》等影片的学生较多,撞车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可以集思广益,在学生选报题目的时候提供更广泛的参考范围,尽可能让学生尝试多种题材、多种形式,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开拓视野,努力创新。
3.社会实践教学容易成为一个和课堂教学脱节的孤立过程
“概论”课和社会实际联系最为紧密,比如,社会保障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教兴国问题均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身利益联系紧密,通过精心设计,把社会实践教学与社会、国家、学生自身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辅相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相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对学生是一种锻炼,对教师科研工作也是一种辅助和积累,事半功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甚至有的教师提出社会实践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应该取消。但笔者的教学体验表明: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多方面的能力,有益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1.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专业和技能培养的黄金时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能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因此,创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以致用,这是学生转化其知识和能力最有效便捷的方法和途径之一。笔者在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反映在校期间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非常珍惜,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收获,对自己将来求学和就业能有所帮助。
2.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
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从选择题目、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到成绩评定,都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自己组成的4-5人的实践小组中,各自担任自己适合的角色,实干者、协调者、创新者和推动者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为学生提供一个分工合作的体验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定位,其意义远胜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本身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3.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相互教育
社会实践的整体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导,社会实践最终环节是由学生统一展示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控社会实践教学质量。在这个环境和氛围中,在共享成果的过程中,相互教育,潜移默化,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这是社会实践环节的尾声,同时笔者认为也是社会实践教学的,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尽心落实,解决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发挥和组织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使社会实践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1.增强教师指导社会实践工作的主导性
教师是决定社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任课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对社会实践教学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自由分组到完成时间,从主题确定到提纲的拟定,从问卷设计到数据的统计分析,从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到演示PPT的生成,从成绩评定到优秀作品的选拔,每个环节都有详尽的要求,可以说,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认知水平和组织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实践教学的成与败。指导教师要通过更多参与、及时指导、适时纠偏,使社会实践教学作用最大化。
2.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学生从自行分组、自行选题、自行调研到成绩的自我评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当中,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最终成果展示的环节中,学生组成的评分小组占成绩的一半,教师占一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尽管学生评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笔者仍然认为学生全程、主动、深入参与是社会实践教学中最大的亮点,应该相信学生,鼓励其付出和投入。
3.增加社会实践教学的延展性
社会实践的前期选题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和合理。题目选定和课堂内容的对接,和学生兴趣点的结合,和教师科研的需要紧密联系。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归根到底还是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将社会实践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四、结 语
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能使政治理论从平面变成立体、从静止变成运动、从抽象变成具体、从停滞变成鲜活,使教学环境从封闭到开放,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使教师从督导到主导,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冷舜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教学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2] 王学俭,李永杰.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
教学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
[3] 河北大学课题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
节研究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Concerning on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E Na-li, GUO Chun-yan
篇9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 中学数学 知识应用 高师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14-02
在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下,课程的理念、教学的理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应有之意。笔者认为应该通过与中学数学知识直接对接的系统的数学知识应用架构,明确各知识点的应用价值、应用方向及意义,即建设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下面是笔者的简单研究设想。
一、明确数学应用的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应用意识的主要表现表述为:“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
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利用到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想、推理证明等层面的都归于数学应用。从狭义上来说,数学应用局限于在实际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科技推进、文化繁荣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等层面。当然,对学生而言,此处的数学应用要尽量降低应用的层级和深度。然而,我们还必须明确,因为数学的抽象性,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很多应用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这也加剧了学生对于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实际中应用的焦虑.
二、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结合数学解题的一般心理过程
对于中学数学知识应用课程的建设,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一些数学应用的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当然在学习了解其应用的过程中要体现、结合数学解题的一般心理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杜威的五步模式是:“意识到难题存在、识别出问题、收集材料并整理,提出假设、接受和拒绝假设、形成和评价结论”。[3]如果从思维的进程阶段层面加以推进,这对数学问题解决亦有借鉴。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和鲁宾逊的四阶段模式,把整个解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即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解答之后的检验”。[3]这是明确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不同成分在问题解决中的不同作用,即认知结构中的不同成分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机制,以此对数学问题的解决程序进行表述。这些理论有相通之处,即从心理学角度表明,“数学问题解题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对问题识别、归类和假设、验证的过程”。[4]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时,要注意体现数学解题的一般心理过程。
三、尽力挖掘、精心设计与日常实际匹配的数学应用
数学应用案例的创设要源于日常现实生活。数学应用意识的养成需要在情感上对学生形成冲击。为此,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投入生活实际中,多思、多想、多创新,发掘出与日常实际匹配的数学应用。这是一件创新性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和不断的实践,依赖于数学教师辛勤的付出,其成果往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利用既有的与日常实际匹配的数学应用。这是可利用的一条捷径,不应该认为以往的应用太老、过时了,而将其放弃。当然有些可以结合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其进行改编,融入时代元素。
案例1 概率的等可能性理解设计
情境:某班有50人,现在要用抽签的方法选一名同学观看足球比赛,盒里有50个阄,只有一张上是“有”,其余都是“无”。
设计步骤:
1.在抽签之前,每位同学抽到“有”的概率都是1 / 50,请一位同学先抽,其抽中的概率是1 / 50。
2.若他没有抽中,第二个同学抽中的概率是多少?
3.若他抽中了,第二个同学抽中的概率是多少?
4.若按照先后顺序每人均抽一个,然后再一起打开看,每位同学抽中的概率是多少?
5.抽签先后对每位同学是公平的,每个人抽一次只是一次试验,它的结果并不能决定概率,只要先抽的结果后边的同学不知道,每位同学的抽中概率是相等的,是等可能事件。
四、数学应用案例的创设要突破日常现实生活
对于中学数学知识应用课程内容与案例选编,我们的视域实际上应该比日常的现实应用更开阔。因为,数学的研究对象往往具有抽象性,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多有间接性,难以做到让所有数学知识与日常现实直接联系。故在建立两者的关系时,注意适度联系是数学应用中无法回避的,比如可以联系有关数学知识的数学史实、数学家的创造历程等。下面以复数为例。
案例2 复数有用吗?
数系扩展至复数,学生甚至中学教师多认为纯粹是数学的发展使然,很难联系上实际应用。最初在16世纪引进复数也确实因数学的需要――求二次代数方程的解,还真不是为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纯粹是为数学的发展提供便利。复数在数学圈中相当长的时间里得不到承认,因此笛卡尔将其称为虚数也是心声。世事弄人,没有人料到三百年后,当黎曼将物理问题与复变函数联系起来,产生了黎曼等的理论之后,纯粹数学的复数理论旋即成为数学应用之奇葩,结出一个个应用之硕果:
1.儒可夫斯基用复变函数的共形映照方法设计飞机机翼的外形,描述机翼周围流体流动的特点,从本质上改变了飞机的设计问题。之后复变函数当仁不让地用在对流体流动、轮船和汽车设计过程中。
2.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在1920年,以复变函数理论着手设计滤波器和高增益放大器,这为人类能够远距离通话开启了曙光。
3.借助于复变函数的辐角原理,尼奎斯特在关于反馈放大器稳定性上作出了贡献,在直观地学习上尼奎斯特图帮助人们进行理解,并为掌握和克服反馈失稳现象扮演着重要角色。
复数的出现,只是沿着纯粹数学的轨道延伸,起初人们因其而迷茫,它受到过诋毁、排斥。谁能够想象它今日应用价值如此之高,若我们着眼于有没有用的立场来对待复数的话,那么早就将其抛弃了,很难想象现在的数学会有怎样的面目,我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景象。
五、包含高中课标新增的应用内容
已经在全国推开的按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的课程,其中设置了必修内容算法初步、选修系列3、系列4,其中的内容大多数是新增的内容。算法有着比较强的应用背景,选修系列3、系列4中可以直接归入应用类的有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选修4-9:风险与决策、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其他的也有相应的应用背景。这一方面体现了高中课标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上的力度,另一方面体现了对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素养上提高的力度。在选修内容中有的与大学相应的课程内容有联系,如数学史选讲与大学的数学史课程对应等;有些在高师生的课程中是比较薄弱的,如视图与投影、数据处理、数学文化和数学探究等;还有些是目前高师数学课程不能完全涵盖的,如算法、信息安全与密码、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试验设计、风险与决策等内容。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在高师相应课程中添加高中课标内容外,还需要在中学数学知识应用课程中体现出来,结合选修内容按模块单独呈现,也可以在这门课中作为选修。
六、包含与现实、其他学科联系的应用
对于中学生数学的应用来说,课标强调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实相联系,但实际上可以适当突破。因为数学的应用已经极大地突破了生活的现实,如果离开了在更广阔范围的现实和其他学科上的应用的话,那么数学就将失去它最美妙的光环。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只囿于数学的小框框来谈数学应用,那样数学的光芒就被遮蔽了。俄罗斯高师数学专业开设了包括有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生物与生态常识等的课程,很重视横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对来说,我们的高师数学专业的课程被窄化。这样,专门建设的中学数学知识应用就应将这一不足予以弥补。
[ 注 释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继承与改革发展创新的关系;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当前高中新课程教学工作中,人们还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由此带来的新课程教学的不到位,甚至偏离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真正走进新课程,主宰新课程,即把新课程新理念变成教学现实,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最要紧的是冷静地面对和思考关乎新课程实施的若干重要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
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改革中继承与改革、发展、创新的关系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思想和做法有哪些需要保留和继承?又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进行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教学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改革什么?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把学生教育成人培养成才。本次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课程结构对教学实施的影响是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一个,新课程教学要特别关注课程结构的新变化,即由学科课程架构而成的平面结构变为由学习领域、领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块来构成一个立体的课程结构,从而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教学实施提出要求。学校应根据新的课程结构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好新设置的选修课程。学科教学从总体上要兼顾好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使必修内容的教学与选修内容的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为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选修学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一种反映,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
思想政治课的建设过程就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50年代以来曾数次制定、修订德育课程教学大纲,90年代中期就先于其它学科首次制订了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次为了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适应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的要求,又重新制订了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可以说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是改革和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既非以改革否定继承,更不能以继承阻止改革。政治老师要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以明确本课程教学需要继承哪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做法,如何按照新课程新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发展,并为了学生的发展,创新哪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呈现方式,开发和利用哪些教学资源,克服成人化教学的倾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人认为,开与不开思想政治课的选修课无所谓,这种想法对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负责任。着眼于学生的需要,政治教师要积极准备、创造条件上好思想政治选修课程,鼓励和提倡更多学生选修更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高中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用前瞻性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结合教育的现实性、可能性进行适当的超前性的规划,脚踏实地地开展教学。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走进新课程,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如果观念没转变,新课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谈,一旦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便会回到老路上去。而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则认为,早在2001年中,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近几年该听的课改讲座听了,该接受的上岗培训也参加了,关于高中课改和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性的东西,也能说上几条,以后不需要再继续学习课程新理论领会新理念,只要上好课就行了。事实上,走进了新课程的不少老师的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也有不少人艰苦努力,但是,举步维艰,问题多多,困惑多多。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和困惑的产生,固然有新教材本身的因素,但更多的问题恰恰是因为不少老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没有真正理解所致,缺乏从实质上对高中新课程特点和要求的把握所致,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当成了两张“皮”。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根源首先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新理念,观念更新没到位。传统观念和做法的惯性使部分教师不能自觉坚持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事实上,靠听几场讲座和短短几天的集中培训,知道了几条新说法新主张,就以为解决了理念问题,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这一环节,才能把外在的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素养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每日的课堂上,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新课程才能有新局面。可见,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并始终如一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规范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中教师一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一边继续学习并坚持研读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文件,以学习高中《课程标准》为重点,以明确高中新课程的性质,领会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教学目标,认同高中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以确定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从而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定准位、起好调,这是进行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这种边学习边反思边实践的方式,才能使新课程的新理念真正融人教学中,发挥其引领教学作用。 对高中思想政治老师来说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学习,一要深刻认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和最终教育教学目标。二要在学科系统中和德育系统中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三要认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理念,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并以此为指导、规范和衡量高中思想政治每一模块每一单元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
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本用好教材,规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出于习惯,不少教师以高中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认识肤浅。不少教师的新课程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基本上被忽略。导致不少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内容又重新放人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标准、为根本要求,就比较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