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能力

篇1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者 组织结构 战略规划 管理制度

[分类号]G251

1 引 言

数字图书馆建设方兴未艾,语义网的发展使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随着泛在知识环境、Web2,O、网格技术、云计算等概念的兴起,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受到挑战,数字化环境在给图书馆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图书馆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由图书馆内外的某种非正常因素所引发的事态我们称之为图书馆危机。

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危机是指由于图书馆利用已有管理经验应对新环境变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使图书馆在管理上面临的各种需要尽快响应和解决困难的状态。图书馆是外向型的信息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受外部变化速度和不确定性等外力因素影响较大。数字时代图书馆危机的实质是在数字环境中图书馆因不能适应外部变化和不确定性而给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威胁与挑战。管理危机表现在管理层对图书馆未来发展认知不清,管理思想陈旧,管理体制不完善,权责利不明晰,从而制定出不切实际的图书馆战略而导致的失误。对图书馆管理危机的分析可以从图书馆领导者、组织结构、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

2 数字时代图书馆领导者的能力要求与危机分析

2.1 数字时代图书馆领导者素质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对图书馆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和品质已经有了一些研究,除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素质外,数字化环境和对技术的倚重对图书馆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1.1 对技术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技术的发展也一直推动着图书馆的不断前进与变化。网格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协同计算、并行处理的整体,在云计算成为基础设施后,图书馆也许还可以将自己的软硬件全部“外包”给某一片“云”,泛在知识环境的构建则要求图书馆融入到无处不在的知识环境中并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web2.0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式。迅速感知环境和技术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和部署,将会使图书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免于失利,这对图书馆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

2.1.2 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 如上文所述,在数字环境变化迅速,需要图书馆领导者保持对技术和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同时,图书馆领导者还应具有良好的预见性和战略规划能力,能够适时调整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图书馆的未来,这表现在如何制定既适应当前和未来数字环境变化、又能符合本馆发展实际的战略规划;如何处理和对待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完善图书馆业务以面对外部竞争等方面。

2.2 图书馆领导者能力危机分析

尽管数字环境对图书馆领导者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图书馆领导者的能力与数字时代要求相距尚远,领导者能力危机主要表现在:

2.2.1 领导者专业素质危机 领导者对图书馆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缺乏了解,随着近年来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这一危机逐步得到了缓解。但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领导者专业素质危机有了新表现:缺乏良好的技术敏感度和素养,对图书馆未来发展形式认识不清,无法把握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技术变化和环境因素。这并不是要求图书馆领导者掌握某项具体技术,而是强调其感知能力和专业素养。Roy Tennam提出图书馆管理者应知道的十项关于技术的事情。从侧面反映出数字时代图书馆领导者的专业素质危机。

2.2.2 管理能力危机 管理能力危机一方面表现在图书馆领导者考核和选拔过程中缺乏对其管理能力的评定;另一方面表现为图书馆领导者无法有效合理地协调组织工作。未来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将是复杂的多结构(部门设置和项目组并存)、网络化组织模式,如何处理好流动性组织和固定性组织及员工之间的关系将是图书馆领导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危机的出现。

2.2.3 竞争意识危机一直以来图书馆固步自封、缺乏服务意识的保守传统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当前环境下,信息资源已经不是图书馆服务的专利,数字化信息和技术成为社会各方面争夺的资源,并且越来越商业化,图书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服务竞争。缺乏竞争意识和不能有效地形成应对竞争的策略,将会使图书馆发展面临很大的威胁。

3 现代图书馆组织结构危机分析

任何组织结构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图书馆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与环境对其提出的各种需求相吻合。

3.1 数字时代对图书馆组织结构的要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改变了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不再仅仅满足于文献的获得,而是要求更细粒度的知识服务、情报分析服务;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改变了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内容,印本资源服务比重不断下降,数字信息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通过网络和计算机为用户提供服务已经成为普遍的服务方式。所有这些都对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挑战:①职能部门服务重点变化,采编部门职能弱化,信息服务不再是仅为用户提供粗粒度的文献服务,而是深层次、专业化的学科、知识服务;②技术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底层支撑,技术部门为其他一切图书馆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在图书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③临时性项目团队的大量出现,用户知识服务的新需求打破了图书馆部门边界,将具有不同专业、技术的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完成各项临时性任务。

3.2 现有图书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危机分析

图书馆组织结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传统层级式组织结构不能适应当前图书馆服务新需求;组织结构在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难以协调部门与项目组人员的分工职责,导致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模式都是以印本资源的业务流程为依据设置的单一型职能分割和管理层级模型,具有高度明确性和稳定性。但是,从业务上看,将馆藏资源组织加工作为图书馆重点,对用户服务功能重视不够,导致读者无法获得完整的一站式服务,部门间业务高度独立化,缺乏沟通和合作;从管理上看,图书馆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管理层次和层层管理体制,信息渠道不畅,对外部环境应变能力较差。由于金字塔式管理机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权力集中在少数管理者手中,易造成图书馆决策制度缺失、缺乏有效监督;一线工作人员缺乏决策权、工

作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对图书馆组织结构变革的必要性和创新模式进行探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变革方向和可供借鉴的模式。国外图书馆开发了两种新型组织模式,一是主题式部门分工,将原有业务组与人文、科学等主题组合并重组;二是矩阵式组织结构,没立项目小组。国内一些大型图书馆也开始重视一线服务职能的发挥与加强,为用户提供学科化、深层次的知识开发与服务。总体来说,多数图书馆仍没有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缺乏灵活的扁平化的网络结构组织模式,在面对用户新需求和商业咨询机构、信息公司的挑战时,缺乏应变能力。

4 数字时代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危机

战略规划是指在给定的一段时期内,机构将通过哪些行动步骤改变现状,达到期望的目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是面向未来确定图书馆使命、愿景、目标、战略及其实施计划的思维过程与框架,至少包含愿景、使命、价值观、目标体系、战略五部分。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危机是指由于对内外环境的变化的不适应,缺乏战略规划,或估计错误、条件不许可而造成战略选择失误以及执行不当而造成的危机。图书馆战略规划危机主要体现在战略规划缺失或不当产生的危机、图书馆业务发展战略危机两方面。

4.1 战略规划缺失或不当危机

战略规划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国外很多图书馆应对挑战、把握未来的工具,也成为图书馆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重要标准。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刚刚起步,将战略规划作为图书馆管理工具的图书馆更是凤毛麟角,利用战略规划明确图书馆的愿景、使命和地位,并以此制定详细的战略措施的图书馆还为数甚少。

4.2 业务发展战略危机

为了实现图书馆的目标定位、愿景和使命,图书馆需要制定具体可实施的业务战略,具体包括资源建设计划、服务计划、财务计划、设备计划、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组织计划等。图书馆业务发展战略危机即指上述各方面的图书馆业务危机。本文中仅对人才发展危机和财务危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其他诸如资源建设危机、服务危机方面将会在本专题的其他文章做全面的论述。

4.2.1 人才危机分析 图书馆领导们普遍认识到,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尤其是核心人才的流失,是图书馆的重要管理危机之一。与其他行业相比,图书馆属于辅助单位,人员发展受限,缺乏吸引力。目前,图书馆人才短缺危机主要体现在具备较强信息素养和掌握新技术的中层管理人员比较少,难以理解并把握技术变化并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更不用说制定出应对策略。对江苏省10所本科院校馆员队伍的调查显示,2006~2008年间高校图书馆离职人员最高占现有人员的15.1%,平均为11.2%。离职馆员中,63.6%为硕士以上学历,81.4%为35岁以下;20%的在职人员具有离职倾向。如果说人才短缺是各类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人才流失更是让一些图书馆雪上加霜。

4.2.2 经费危机分析经费危机一直是困扰图书馆的问题。全世界的图书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期刊价格上涨和政府对图书馆的经费支持锐减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图书馆发展困境,这场危机仍在继续,数字时代的到来又使这种危机雪上加霜,主要表现在:①无法用有限的经费购买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在图书馆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出版商和信息商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垄断愈加严重,数字资源费用之昂贵,不是一般图书馆所能承受。②数字化资源要求的存储设备和长期保存所需的经费危机。数字化信息资源需要足够大的信息存放空间,即便是购买数字资源服务,资源长期保存也需要大笔的经费。

5 数字时代图书馆管理制度建设危机

图书馆规章制度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或用户必须遵守的工作条例、章程、规则、细则和办法,它是图书馆实行科学有效管理的依据和准绳,是整个图书馆工作正常而有秩序地进行的保证。

5.1 图书馆管理制度的要求与内容

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的地方,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立既要考虑图书馆内部各部门如何协调运作,还要考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在建立规章制度的时候,基本管理制度主要包含以下3种:

5.1.1 管理章程一是要准确定位,明确本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在上级主管单位中的主要职能;二是要确立组织结构与人员数量,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对图书馆整体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对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明确定义,使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

5.1.2 管理细则 图书馆管理章程主要是对图书馆的宏观管理,在图书馆微观管理方面,还需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保证图书馆整体发展的有序性。细则主要是对各个岗位的工作范围、职责、权利与义务进行规范,使得图书馆工作中的每项任务都能够得到规范处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数字时代图书馆管理细则除包括文献采集、编目、借阅、书库管理等传统管理制度外,还包括数据库维护与管理、数字资源组织与长期保存等管理细则等。

5.1.3 控制机制 要保证管理章程和细则有效执行,还需相应的管控措施对员工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和控制。例如,采用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作制度,能够使员工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工作主动性和工作效率;采用读者监督制度,能够提高图书馆形象和服务水平等。实施管控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制度的顺利执行。

5.2 图书馆管理制度危机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事业单位性质,长久以来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的现代管理思想、理念与方法,目前我国图书馆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危机:

5.2.1 管理制度不合理引发的危机从图书馆个体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仍然沿袭传统的机构设置与规章制度。缺少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图书馆所处环境、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环境发生改变,旧的管理制度往往成为图书馆向前发展的障碍。在数字资源极大丰富的现今社会,重藏轻用、重己轻读者等制度如不能及时改变,必然会引发图书馆与读者之问的矛盾,甚至引来媒体的讨伐,最终导致危机事件的爆发。

5.2.2 管理制度不完善引发的危机缺乏预防和预警制度,应急管理缺乏足够的规范支持。图书馆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制度建设来保障,而制度规则建设薄弱是国内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缺乏应急管理制度会导致当危机发生时依靠经验或临时性的非正常手段,处理结果不理想且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存在漏洞也易引发危机事件发生在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全面、系统地考虑各部门之间关系,制定细则时使其尽量完善。例如,在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如果存在漏洞,常常会导致数据损毁、无法恢复;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常常会导致读者利益无法保证、图书馆形象受损等。

6 图书馆管理危机应对策略

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主要包括保存信息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传递信息等,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及用户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长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6.1 提高领导者管理能力,完善组织结构

优秀管理人才是组织机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领导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图书馆发展更是具有重要影响。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领导不仅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敏感性,能敏锐地捕捉到外界环境的变化、相关技术的发展和业界的发展动向;同时,具备较好的执行力,能够以各种手段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在组织结构方面,传统金字塔式管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在数字环境下,到馆人员减少和网络用户增加致使传统服务项目弱化,主题式部门分工与项目小组式结构才有助于用户服务。因此,深入科研一线主动了解用户需求,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6.2 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发展战略

战略规划是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战略规划的制定、实施与控制过程是解决图书馆战略危机的必要手段。图书馆领导者需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图书馆当前发展环境的分析和主要服务对象的明确,制定适应本馆的发展战略。数字时代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制定,更重要的是需要考虑信息化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通过对技术环境的研究,制定战略目标,并通过战略实施进行控制,不断反馈与改进,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

6.3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培育图书馆文化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图书馆日常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避免图书馆内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保障。传统的管理方式多为行政管理和经验管理,但在数字化时代已经暴露出弊端。由于资源形式、服务对象的需求相异,图书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需要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全面考虑规章制度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均衡性,实施系统化管理。

购买资源和设备是图书馆发展中的硬件建设,而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则是图书馆发展中的配套“软件”。机构文化是指一个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培育图书馆文化有利于提高馆员凝聚力和积极性,从心理上消除馆员的消极思想,树立甘于奉献、团结一致的精神。通过调动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尽力消除危机隐患。

篇2

尼克加入公司时,公司除被竞争对手夺走市场份额的外,还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顾客不满和流失,二是糟糕的现金流。前两任首席执行官都败得很惨。

尼克接管公司后迅速做出几个大胆的举动――数周之内,从竞争对手处挖来擅长运营和后勤的部门主管担任总裁,任命与自己长期合作的信息顾问为IT副总裁,并在IT业务方面做了很大改动,奋起追赶竞争对手在这方面的领先地位。

但尼克的变革举措却收效甚微――新IT副总裁之前主要负责提出建议,缺乏管理经验的她,无法激励高智商、独立性强的技术专家团队,IT部门很快落后于工作进度。建立起亲信体系的新总裁,靠大宗买入的折扣来降低产品价格,以期从对手处赢回市场份额。但竞争对手迅速打折的回应,令新总裁的策略徒劳无功,大宗买入的商品开始在零售点积压,因过期而不得不大幅降价,远低于公司成本。而大宗购买和库存占用了维持运营的大量现金,一再使公司现金流降到警戒水平,但执着于夺回市场份额的尼克根本无视财务总监的警告。

公司一位主要董事接到了贷款银行总裁的电话,银行将在第二天正式宣布该公司违反了还贷合同。结果,董事会命令尼克解雇这位新总裁,公司被迫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尼克很快就被撤换掉了,这个公司现在仍然在窘境之中挣扎。

CEO比尔的故事

当比尔被认命为另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时,公司在过去两年中收益平平,投资者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抛售股票。

比尔接管公司后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深入调查行业环境,研究如何重新定位。比尔发现公司的主要收益来自10家客户,而这些客户的决策中心正在向日本和中国台湾转移。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要同时保持产品设计效率和成本领先优势,公司的决策重心必须转移到中国台湾。

比尔要做的这个决策相当于重新构建了整个公司的结构。如果不起作用的话,公司将面临很大风险。但这项行动最大益处在于,公司可以在选定的细分市场与对手展开激烈竞争,在成本结构方面获得全球竞争力,回报客户更高的价值,增加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收益。

比尔选定一些人来实施变革计划。安排了每周一次的 “共同解决问题电话会议”,创造了团队内部同步、深入沟通的工作机制。此外每月一次的碰头会能也所有相关人员聚集在一起,讨论手边的最新事务,哪些事务需要相互协调和平衡,需要采取哪些行动,由谁来完成,以及后续工作怎么做等等。

比尔的重新定位使公司很快得到收益和利润的快速增长。即使是在全行业都一片低迷的情况下,比尔公司的股票依然保持了上升。

拉姆・查兰

“尼克和比尔截然不同的故事可以总结为一点:比尔看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能保持公司稳定的收益。对这些目标的一贯坚持,让比尔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尼克则不是。但尼克没有欺骗任何人。实际上,他完全达到了董事会给猎头公司的招聘标准。但是董事会却没有抓住管理者真正的本质。没有深入探讨尼克是否具备对公司进行市场定位、对人的判断能力和组建有效高管团队的能力。”

“丧失机会或陷入危机都会摧毁一个公司,同样能造成这种结果的情况还有在判断他人、设定组织规模或设定目标时出现失误。缺乏领导力的领导者很快就会被淘汰,但同时他造成的损失已不可挽回。”

马修・哈林顿

“变革中的企业定位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对领导者而言,最大的挑战是驾驭变化,把握机会在关键时候帮助公司做出的正确选择。这种对变革的预见和管理能力,不仅在于帮助公司制定当下的战略,还需要预测未来6-12个月的长期趋势,捕捉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转型能力。”

“其实危机也可以有“好”的一面。处理得当的危机能够帮助企业领导者重树领导力,重新主张企业核心价值,甚至能够改变企业的历史轨迹。强生公司的泰诺药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美国造成多人死亡,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吉姆・博克在危机处理中成功地向公众传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奇迹般地为强生迎来了更高的声誉。”

俞敏洪

篇3

[关键词]高校 危机管理 机制与对策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形态的社会组织,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的和自身内部的各类矛盾的影响,这些影响为学校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危害,引发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严重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危机管理是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高校危机管理分类

高校危机,又称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高校危机既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不可控性等一般危机的共同特性,又具有高校群体特点赋予的社会敏感性、主体活跃性等特征。”①

所谓高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高校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控制协调、经验总结的系统过程。高校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高校危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高校可能发生公共危机事件的范畴。高校危机事件可分为以下四类: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主要指有爆发倾向的传染性急病、食物(饮水)中毒等。二、影响校园稳定的政治敏感性事件。主要是面对国际国内政治性事件或校内的突发事件做出的特殊反应,出现标语性口号、群体性聚集或游行示威等。三、影响校园稳定的治安事件。主要是指学生之间或校园周边及校外人员发生争斗引起校内学生参与的重大群体性伤害事件。四、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是指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

当前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引发高校危机事件的因素增多。随着各项社会改革的全面进行,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高校所面临的形势已悄然发生改变。高校管理呈现出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高校扩招政策施行以来,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办学环境日益复杂。由于高校师生对政治和社会问题高度敏感,善于独立思考,高校师生在面对各种内外矛盾的冲击时,容易附和、赞成一些非稳定情绪,继而容易放大矛盾和冲突,酿成危机事件。

高校的危机管理意识存在偏差。目前,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有所强化,但是在对针对不同高校危机类型时却存在着价值选择的偏差。表现出重视政治性危机事件,轻视校内管理性危机事件;重视因学生引发的危机事件,轻视因教师而引起的危机事件的倾向。

重视危机应对,轻视危机预防。近年来的高校危机已经引起高校管理者的关注,但管理者们应对这些危机的态度多为“亡羊补牢”而不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目前高校日常的预警防范、教育培训、危机演练等工作很薄弱。很多高校在危机管理中完全忽视了预防危机这一降低危机管理成本的最优手段。实际上,高校中的许多危机是可以预测并得以防控的,比如教学质量、学术腐败、后勤服务和安全事故等。

危机管理能力欠缺。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由于高层领导对危机管理缺乏重视,在高校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显得比较随意,完全忽视了危机管理的专业化需求。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有专业背景而且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危机管理培训,处理危机的方法是以行政领导者的经验管理为主,危机管理的效果完全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阅历、经验和胆识等因素。

缺乏完备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完备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是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组织保障。在高校危机管理实践中,危机管理机构多为临时性松散组织,如通过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非常设机构,这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

缺乏危机管理的反馈及评价。很多高校在危机管理中不能充分认识危机反馈及评价的重要性,在危机应对性的处理结束后,对危机事件本身缺乏准确的评估和分析。高校危机反馈和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校预防和处理新的危机事件的能力,它实际也是新一轮危机准备和预防的开始。分析研究危机时间发生的原因、评估危机处理程序、总结危机当中的得与失,进而恢复公众对学校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利于改进工作和应对下一轮危机。

加强当前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高校危机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前兆期、危机爆发期、危机后果显现期。在危机发展的各个阶段,相应的高校危机管理策略也不同。在危机的前兆期,应具有敏感性,实施有效的预警和监测,进行问题管理,及时识别各种突发性事件前兆信息,并对危机发生的概率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防患于未然;在危机爆发期,则应根据已有的有关计划,启用紧急应对系统,在短时间内将事态控制住;在危机后果显现阶段,则应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快速恢复声誉并挽回不利影响。从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出发,完善现代化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是各高校在新时期实现快速平稳发展的基本保障。

建立高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是整个危机管理体系建构的基础。高校内部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由了解危机管理情况并具备危机管理能力的人组成,充分体现权威性和专业性。根据需要,危机管理小组成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专职人员作为常设机构的固定工作人员,承担机构日常的运行及危机期间校内外信息传递、资源优化整合的工作。兼职人员由学校领导及相关二级单位负责人构成,他们构成高校危机管理的决策中心,负责对高校安全与稳定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并进行干预。危机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应该为:组织危机预防阶段的宣传教育及预警训练;制定有效的危机管理计划及预案,监测、评估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做出预防意见;负责协调及调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处理校园内外的危机事件;实施危机后的善后处理、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等。

建立高校危机预警机制。高校危机预警机制是指在高校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中,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和危机征兆进行严密监测,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合理科学的估计,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预报的一套运行体系。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信息情报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危机事件的端倪,及时预警信号,为早期化解危机奠定基础。这套运行机制强调从学校到各二级单位要分别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危机的发生及其可能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缩小在最小范围内。

建立高校危机期间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

高校危机处理期间信息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信息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核心,可以保证高校在第一时间对内外公众及时、准确的传导信息,积极主动控制危机期间的信息,减少谣言的产生,降低危机管理成本,避免校内师生产生恐慌情绪,提高社会各界及校内师生对学校的认同程度,以增强凝聚力。危机期间的信息披露应确定专门的发言人,负责系统的进行信息。

完善高校危机管理应急处理机制。危机不可避免,一旦出现危机,高校应勇敢面对,果断处理。因此,各高校要建立高效的危机管理应急处理机制,以便快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要求是:危机爆发后,高校应立即启动危机应对预案;由相关人员组成一个指挥中心,积极筹建多个应急工作小组,加强人员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加强危机期间资源设备的配备和供应;在确定危机性质、预测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后果的基础上,尽快探明危机事件形成的原因,及时控制危机事件的发展事态,减少危机事件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声誉形象侵害;建立唯一的消息网络,统一内外的思想,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建立高校危机善后修复机制。危机事件的发生会给高校带来有形或无形损失,适时启用善后修复机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之后,高校危机管理部门应抓住机会,立即致力于恢复工作,尽力将高校的财产、设备、教学和师生情绪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弥补因危机造成的损失。危机恢复管理包括:向各有关方面报告危机处理的经过和结果,总结教训,提出改进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改进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付出了努力的校外机构和人员以及学校周边受到影响的居民进行情况通报并表示感谢。

强化危机管理绩效评估。随着危机善后处理工作的结束,危机管理工作就进入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估阶段。学校应组织成立专门的专家组,对当次危机处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视,通过反复的论证和深度的探究,及时发现现有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从而不断完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提高高校在危机管理方面的决策水平和实践能力。(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注释

①周立新:“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篇4

我们为什么停滞不前,对于整个总公司来言多收了三五斗增产不增收,但为什么N分公司是销量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并成为公司最大金牛项目,而曾经公司主要利润来源的X分公司却是节节败退,再难找昔日英雄气概,同一个行业产品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因为有人在思考中前进,N公司从县区加盟店撬动三四级市场,到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取消地市制采用直供,再到多层次多渠道并行的全覆盖;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X分公司正是在不自觉习惯中迷失了,不进则退为市场所抛弃。

第一把火后的总公司存在战略缺失,从而表现在公司经营中工作方向左右摇摆甚至某种程度的自相矛盾,从而在自耗中挫失了市场机会、浪费企业资源;分公司经营创新思考缺失,从而表现在经营策略单一,管理漏洞越来越大;大区经理在市场方法和管理能力缺失,从而仍然局限在一是只求结果不问过程的管理,二是久不见成绩就自己上;业务员执行力的缺失,从而在进销存管理能力都不到位。

实际上我们的工作是,公司百思得其解,我们要抓;分公司百思不理其意,迫于上面再三催促的压力,只好告诉下属“你们必须做到什么结果”;大区经理推脱之中只好也要结果了,业务员在大区经理默许之下开始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研究。

工作重点 方法 执行 督促 结果 调整月报分析

常言“婚姻有三年之痒”,同样对于企业经营也有三年之痒。企业在经营中往往也存在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出现某一方面严重危机。企业从成立,持续经营三年就会出现“分歧危机”,。如果赚钱了,则会因“怎么分赃”而展开,滚动发展还是论功行赏,因贡贡献大小不同而要产生不平衡心态;如果没有什么盈余,则会围绕“方向分歧”,一是改变方向,二是坚持,三是调整决策者。Z企业就因为围绕主做N还是M产品产生分歧。

篇5

1.1现实存在的问题

1)由于部分施工企业骨干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管理水平偏低,管理能力相对弱化,这些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2)单位和勤杂人员管理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且高度分散,管理者往往是鞭长莫及,很难对他们实施有效地管理和监督。

3)实施新的工时制后,各种节假日、双休日占去了不少的时间,但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时间,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不良风气和环境也随之增加,对施工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问题隐蔽性也越来越强。

1.2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改革潮水的冲刷,松动了员工原已稳固的思想支柱,外面物欲横流、多彩易变的花花世界拥有强大引力,使部分员工高昂的工作热情一落千丈,对落实各项日常工作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

2)社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刷新了员工生存观念的主页,生存危机的阴云遮住了希望之光。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市场等政策的出台,使企业员工传统的就业观念被异常激烈的竞争上岗所替换,强烈的危机感驱使他们把主要精力转入到一技之长之上,由此造成对企业日常工作漠不关心的不良局面;

3)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丰厚的实惠,收入反差的日益增大使部分员工的人生坐标发生改变。看到一些人在党的富民政策帮助下成为富翁,自己却仍在干着与致富无关的工作,内心的失落感日趋加大,减少了安心企业建功立业的工作动力;

4)事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希望渺茫,促使部分企业员工高昂的激情开始出现逆向增长。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使部分员工的成长进步受到一定的影响。成才目标的不明朗和事业发展的不顺畅,都能使大家的工作激情受到冷却,悲观失望情绪也会因此而增长,致使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受到相应的影响。

2新时期施工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对策探析

2.1利用民主管理的意志和主张实行行政管理

2.1.1领导者行政管理的本质

行政管理是相对于行政组织而言的。任何管理都是在组织中相对于管理对象(人、财、物、事和信息等)进行的。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构成的行政组织中,由于领导者位于上级,我们可以把行政组织中的任何管理称之谓“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亦称领导者管理。按管理性质划分,有我国制度管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管理行政和业务,是通过选用精通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和领导科学的人才,依照法规制度来实施行政管理;通过遴选精通科学技术和知识管理的人才,依据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发展规律来实施业务管理;通过选拔精通相应管理工作的人才,依照相关法规来实施施工企业行政管理。领导者管理(即集中管理)的本质是上级对下级集中并利用被领导者管理(即民主管理)的意志和主张的制度管理。领导者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他人。

2.1.2领导者管理的内涵

施工企业的各级各类领导者都在法律法规管理下,在建立施工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上,把所辖管理对象———大多数人的共同意志和主张集中并利用起来,通过制定既约束本级领导者又约束被领导者的行为制度,按制度实行公平自主管理,以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境界,使制度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自律前行。其中,对领导者自身的要求更高,领导者没有群众观念、不相信和依靠群众,凡事不走群众路线、不动员和组织群众,不依靠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实行民主决策,就是缺乏起码的领导素养,就是不能胜任行政管理的人。要求被领导者做到的,领导者必须首先做到,因为领导者是下级的模范和榜样。俗话说得好“:干部、干部,必须先‘干’一步,事事走在人前,起表率作用。”领导者管理下级、部属的“资本”,靠的是身先士卒和标杆作用,这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优良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史与实践一再证明:集中民智形成制度,用制度管理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文关怀性和相互监督性;对违背制度者才有惩罚性,对模范遵守制度者才有褒奖性。领导者管理下级、部属的基本方法是:率先垂范,伴以教育人、培养人、激励人,解决部属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讲科学、行民主、按制度管理。

2.1.3科学管理的观念

胡总书记指出,各级要真正把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实行科学管理是全面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对于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行政系统运行效率,增强施工单位的生产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行政领域实行科学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因此,确立科学管理观念,是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建设效益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传统落后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观念根深蒂固,困扰了科学管理的施行。管理中的“领导至上”、“官大一级压死人”等在有的单位死灰复燃。建国后的有关管理文献、文艺作品和企业现实管理中,“只有上管下、没有下管上”的观念,仍然在少数单位领导思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过度强调集中统一的管理,忽视或丢弃了集中统一的基础———建立在民主管理之上。这就不难看出实行行政管理创新的现实必要性和艰巨性。因为,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严重违反了现代行政管理科学的规定:管理是上下级的共有共存的“场”和必备环境条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共同意愿和责任;现代企业个个都在管理之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没有制度管理,就没有领导者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相对于管理来讲,在科学和制度面前,人人都是被管理者,科学和制度才是真正的管理者。没有被领导者的民主管理,就没有领导者的集中管理,领导者管理与被领导者管理构成了上级与下级良性互动的行政管理机制。

2.2实行被领导者管理是下对上公权力的形成与使用的公正维权护法的管理

2.2.1被领导者是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和主人

施工企业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企业,是人民向国家纳税养育的企业,党、国家和施工企业的人民性决定了所有被领导者———每个员工,都是新形势下实行企业建设与管理科学发展的主体和主人。在任何一级行政组织中,领导者始终是少数人,而被领导者总是多数人。不确立员工在施工企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认同多数人在行政管理中的“主人作为”,只承认少数人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就会使行政管理滋生“个人说了算”,导致领导者管理权力过度集中———权力集中就意味着腐败。这样下去,就不能顺应时代和行政管理创新发展的要求。因此,充分肯定员工在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和主人地位,充分发挥员工在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领导者管理作为领导者管理的坚实基础,是施工企业各级组织的政治责任。被领导者管理的实质,是下级对上级行政管理公权力的形成与使用的公正维权护法的管理。

2.2.2行政管理是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行政管理是施工企业建设中大量且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制约施工企业建设与管理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管理贯穿于施工企业一切工作的始终。实行被领导者管理是对领导者管理的完善和监督,是对传统单向管理的补充与变革,是解决施工企业中一切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根本办法,是实行行政管理创新的实际行动。这需要被领导者要有超凡脱俗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主人意识、大局意识和管理意识,积极投入并参与行政管理创新,为形成并使用好赋予领导者管理的公权力尽心尽力,保证行政管理的公权力为公不为私。努力实现好公正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保护好依照法规制度的公平管理,确保“人才兴企、科技强企、质量建企”战略目标的实现。

2.2.3处理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被领导者必须克服“管理是上级、领导者的事,与下级、被领导者无关”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培育“管理是上下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有责任”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习惯;必须克服“违心服从、盲目遵从、随便跟从、察言观色、趋炎附势、不敢在领导者面前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自私心理,养成“出以公心、立企为民”、“敢想、敢说、敢做、负责任”的主人翁心理;必须克服“看笑话、放任不管、随大流、人云亦云”当旁观者、局外人、无主见、无主心骨的态度,坚持“明辨是非、建言献策、扶正祛邪、主持公道、主张正义”,当局内人,做到有主见,有主心骨;必须克服“管理中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好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因循守旧”的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全局观点、民主法制、积极向上、‘八荣八耻’、核心价值观和自主创新的科学管理”。人人都为行政管理公权力的形成与使用献心力、出实招,为公正维权护法的管理贡献力量。

2.3提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创新素质,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和效益

2.3.1提高创新素质,必须学习新理论

胡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夯实创新素质的理论基石,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惟深钻精研理论观点,更在全局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不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善于实际联系理论;不光盲学盲信,还要善于发现创新理论的辞章美、逻辑美、真理美;广泛涉猎其它知识,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充实学习内容,开阔学习视野;着力解决好“动中学”的问题,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以灵活的方法学习。

2.3.2提高创新素质,必须确立新观念

观念更新,才能出学习动力,出工作思路。因此,提高创新素质,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一是科技推动观念。必须加大科技知识学习力度,开发引进科技方法,使科技成为提高行政管理质量,推进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二是创新人才观念。领导者不仅踏踏实实做好企业日常工作,提高业务水平,更要把自己培养成科学型、谋略型、智能型干部。三是效益至上观念。在做行政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多些量化指标,考虑成本与产出,努力提高工作效益。

2.3.3提高创新素质,必须充实新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源泉,知识的质量决定着思考的质量,知识的更新带动行动的创新。必须提高知识数质量,不断完善复合知识结构。一是要学会梳理升华“杂知识”、“隐知识”、“旧知识”。要想不被知识爆炸“炸”晕大脑,就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杂中取精,隐中显实,旧里出新。二是学会发现创新“真知识”“、活知识”“、核心知识”。根据工作需要,学习价值较大的知识,培养锻炼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的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三是学会甄别删除“死知识”“、错知识”“、伪知识”。不断清理淘汰“死、错、伪”知识,使知识储备更加充满活力,知识运用更加富有效率。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措施

一、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我国中小企业所面对的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所从事行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很容易被模仿。因此,在中小企业进行本企业的市场扩张过程中,由于受到众多新加入竞争者的影响,难免出现同行业中小企业间竞争过度局面的产生;第二,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仍然存在。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内源性融资,也就是主要依靠亲友等的民间借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作为中小企业的先天性不足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表现的更为突出;第三,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不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的专权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形成一定的控制机制,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分析不到位,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不高;其次,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时融资困难问题更加突出。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且具有较高的融资风险。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较低,这也给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所有者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关注程度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面临的生存压力十分巨大,通常都会将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所生产商品的销售中去,只要企业产品的销售量能够不断的增长,企业的所有者就不会太在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设,而是把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仅仅当做是一种记账的方式,而忽视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把财务会计工作当做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而总是片面的追求企业产品销售额的增长以及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在这种环境下所进行的企业生产经营难免会产生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企业正常运行的中断。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做好的话难以及时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措施,这就会使企业面临破产清算的危机,从而使企业的生存发展难以继续。

(二)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中小企业内部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在进行企业日常财务处理时无章可循,这就极易导致企业内部多个管理漏洞产生,从而给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危害;就算是在那些已经制定了一定财务管理制度的中小企业中,由于大多数是家族企业,企业的领导者同企业员工往往带有一定的亲属或朋友关系,企业的管理者也往往会碍于情面而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难以照章执行。

(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保守,管理理念僵化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保守,管理理念僵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中小企业所实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的,企业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职责分工不明晰,越权行事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监管的缺失,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不客观等问题的产生。所以说,中小企业的这种管理模式给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三、我国中小企业应对财务管理问题的几点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措施:

(一)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

通常情况下,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其自身的特点,应当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及约束作用,才能够指导企业沿着科学的发展道路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强财务管理意识,重视财务管理

首先,企业领导者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积极转变观念。中小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提高财务管理的自觉性,勇于突破“家庭式”的、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敢于接受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并致力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加以实施,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更合理的完善的管理制度,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引进高级人才。其次,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当今世界,人才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有高级人才的加入,会给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中小企业加强树立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识,并使制度具有约束力。企业领导者首先应当重视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明确一个完整的财务制度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规范各项财务操作,减少人为因素使管理出现问题,加强企业对各项资产特别是重要资产的管理和控制,降低企业的风险。其次,必须建立各种具体的财务制度。比如要建立起岗位分工制和轮换制,尤其针对那些不相容的岗位,如会计和出纳,不能让一个人担任,而且对于同一个岗位,同一个人担任的时间应有一定的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应当实行轮换。

参考文献:

[1]张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科技致富向导,2010;02

篇7

一、企业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人力资源不够稳定,频繁出现人员流动、精简等,给各项工作的进度以及质量造成轻重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缺乏对工作人员定期的技能及经验的教育和培训。一个企业的兴旺在于其中的员工是否具备专业的技能,这攸关企业生存大问题。只有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养,企业的整合与整体综合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再者,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难以调动积极性,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很坏的影响。3.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如今的很多企业在管理组织模式上机械地沿用以前的单一模式,并没有进行改革完善。企业对市场信息没有充分了解,采用单一的“直线”运作影响企业的运作。各部门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存在责任不明、信息不畅、学习培训时间过短等情况。

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措施分析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企业在长时期的不断努力,也需要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各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宏观上的操控也需要微观上的执行。对于如何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1.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任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于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必备。他们是一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营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经营或者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他们可以通过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使得企业积极健康发展。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不断的向社会挖掘和企业自身进行培养。因此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定期的注入“新鲜血液”,要有伯乐识马的能力,同时对企业本身也要进行定期的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工作氛围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身在其中的员工感受到在企业中工作并不是仅仅是一台生产的“机器”,更是一个长期收货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2.构建科学经营管理制度制度创新是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良好基础,也是一个企业创新的关键。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既约束、限制,又适时引导、疏导,保证工作人员的行为在管理制度的范围内,以科学的管理制度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全面解决企业内部现有的组织模式问题刻不容缓,同时要随时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需要从整体出发,制定全面的、科学的方针。在制度的严格要求之下,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但是不能僵硬的执行,要需要适时调整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以提升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性和管理效力。并且要有严明的奖罚制度,这样既有利于经营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行,也是促使员工自觉参与管理、严于律己的重要“武器”。3.更新经营管理观念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观念的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引导具体管理行动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更新和强化企业全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的管理观念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科学的管理观念可以为企业营造出良好内部管理环境。想要让企业不断更新经营管理观念,需要企业必须适时引入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等最新的管理理念和观点。只有企业不断的寻求搜索更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用最先进的理念知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才能保证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中,形成科学的管理观念和全局观念,最终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管理内部工作人员那么简单,它需要企业管理者用最敏锐的眼光,对企业内外进行管理和控制。所以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在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刻不容缓。一个企业要想得到真正的显著发展就必须要有胆识去尝试接受新事物。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企业长期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作用企业才能获得更强更好的发展。

作者:赖时伍 单位:深圳市盛视科技有限公司

篇8

1.1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需求

除了制度约束外,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会使自己的教师心甘情愿地为学校做事,这就需要管理者经常关注员工的实际需求,肯定员工的成绩,并不要吝啬对员工的适度赞扬,因为人人都有被价值认可的需求。

1.2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能力和家庭背景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育群体,学校不仅要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成长,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

1.3以“产品”质量为重点,关注企业的需求

学校生产的“产品”——学生,是要被社会各种企业所接纳,那么如何使教育产品被社会及家长认可,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思考企业的需求,将企业需求的内容纳入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才能使学校培养出企业满意的教育产品,使职业学校的发展长盛不衰。

2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即管理的方式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循环方式,这就意味着管理是要贯穿一个组织的全过程。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2.1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意识

学校管理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行政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等,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如同多米诺牌的每一张,任何一个环节的坍塌都将危机全局,所以职业学校的领导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员工都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2.2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重点问题是过程管理,包括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者要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对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层面的工作任务都要有规范科学的计划性,有扎实肯干的执行任务牵头人,有严谨务实的检查任务管理者,有严肃认真处理问题的执行者,才能使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有目标、有质量、能落实。同时还要认真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否则将出现各自清扫门前雪,久而久之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2.3建立全程性管理的方法

对于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大都采取第三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很多学校疏忽了这一年的管理问题,使得学生既不是企业的真正员工,也没有得到学校的直接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学生很容易随心所欲,使得学校教育因为这个环节的疏忽而功亏一篑。

3将现代企业管理元素引入学校,实施企业化管理

学校管理者要实施适度的吸收企业内有特色的制度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同时也能够感受企业氛围,感知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

3.1感受企业环境

职业学校要从现代企业管理的源头引进企业文化,创建企业化、职场化的教学环境,把企业管理的有效元素恰当地运用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把企业的核心价值、安全生产禁令、HSE(安全、健康、环境)理念张贴在学校的各个楼道、墙壁等醒目位置,在实训室内建设技能教室,其内部设施安装以及管理,都要遵循企业的HSE理念,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在课堂能体验到职场化的环境。

3.2感知企业文化

学校要构建“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种校企合一的办学新模式。实施“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企业与产品合一”的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知企业文化,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员工素质、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3.3感悟企业精神

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协调发展优化途径

1、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

1.2、企业文化的功能

1.2.1、是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1.2.2、是导向功能。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1.2.3、是激励功能。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

1.2.4、是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5、是辐射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2、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2.1、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

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入CI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协调一致,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2.2、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

一些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2.3、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

到一些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唱厂歌,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2.4、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

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3、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协调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为使企业科学、持续地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3.1、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

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3.2、要使企业的价值观、经营战略被所有员工认同和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员工要不断学习,使学习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唯一方式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各阶层所有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持续不断学习的组织。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

3.3、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单纯以物质金钱作为回报已经难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硬件,企业要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本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用人时,要注重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给员工以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其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管理方法,从而与企业内员工达成和谐共处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

3.4、危机管理在企业文化管理中需嵌入表达

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坚强的凝聚力,建设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与员工共渡难关、战胜危机的和谐文化氛围。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启动企业要从人开始,启动人要从启动精神开始”,“理念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从许多战胜危机、充满勃勃生机的成功企业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及在危机下采取的文化措施是决定了企业文化是否战胜危机的关键所在。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和激励全体职工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为企业软实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凸显它的地位、充分体现它的价值。这场无可避免的经济危机也正是考验企业文化功力深厚与否的试金石。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举,在金融危机下,企业文化要起到更大的作用,减少摩擦、消除矛盾。

3.5、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

建设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中国企业要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吸收、融合海内外优秀文化理念,构建一种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体现时代特点、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是我国企业应对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加强.发挥企业文化的生产力作用[J].城市开发综合版,2007,(11).

[2]王武金.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J].科技信息,2007,(30).

篇10

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会计系11 级会计11102 班湖北武汉430065

摘要: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好坏。而财务管理并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资金管理行为,涉及范围广、影响作用大。本文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为例,重点分析了如今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迅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事业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如今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摆在中小企业发展面前的一大难题。财务管理作为中小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目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存在管理落后的现象,财务管理能力薄弱,投资方式欠缺,融资渠道单一等无一不影响着企业有效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和企业经营战略。此外,在宏观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企业的发展不能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

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筹集难度大,周转不足

资金的筹集难度大,并且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周转不足是如今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为投资者的资金注入以及向金融机构借贷。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健全,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较低,而且多数为私企,容易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和监控成本提高,导致金融机构放款谨慎、中小企业的借贷难度增加。因此,资金筹集难、信用担保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显著问题。另外,中小企业缺乏民间融资的渠道,而且受地域投资能力的限制,也是影响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企业资产管理混乱

首先,一部分中小企业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作为企业的发展重点,忽视了财务管理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导致企业内部出现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而且由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属于私营企业,处理财务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方式较为随意。

其次,部分中小企业的过度负债现象明显。例如,某些企业缺乏对借贷成本和企业能力的正确认识,千方百计到金融机构进行借贷。有的中小企业之间互相担保,形成复杂的债务关系。造成整体负债叠加,资金链条可能随时断裂。此外,一些中小企业进行短债长投,引发巨大的潜在支付危机。

最后,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混乱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现金管理无序,缺乏严格的信用政策和有效的催收方式,影响企业的资金流通;财务控制松散,只重视对资金的管理,缺乏对财务的严格出入库制度;固定资产出现不能及时入账、维护和报废等管理混乱。

2.3 企业财务制度控制力不足

如今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财务部门的设置、职责都较为简单粗放,因此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有效控制。首先,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财务责任制和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账务处理的程序较为混乱。其次,对现金缺乏严格把控是财务制度控制力不足的又一突出表现,存量资金没有盘活,造成企业资金闲置或者周转不足。例如部分企业由于资金周转不足难以应对企业经营的急需资金,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再次,财务成本管理机制的问题引发资金流失。有的中小企业缺乏对特殊订货成本等情况的财务预算,造成盲目投资经营的现象。最后,没有明确的信用政策和赊销措施,而且催收不力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管理风险。

2.4 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僵化

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私营性质,领导者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容易导致领导者职责不明确,造成管理模式僵化、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等。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缺乏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经常会出现决策失误等企业管理问题,直接制约着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甚至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机制中,尤其是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大多只是进行简单地账务记录,缺乏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不能针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务方案。

2.5 投资随意性较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的投资项目也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是由于多数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和科学的市场分析以及仔细的投资论证,导致企业的投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中小企业片面追求短期收益,而且一般资金投入比例较大,一旦投资失败,便使企业背上沉重的经济压力。

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融资担保服务,必将解决长久以来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贷款困难的问题。其次,形成特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形成产业集群,进而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完善来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目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最后,深化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例如完善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规范中小企业的信用;完善中小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管理行为,减少不必要的融资;强化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树立诚信的良好企业形象。

3.2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要积极转变企业管理意识,改变传统“家庭式”的管理方式,运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并有效地分离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案。首先,提升风险理财观念。现代经济形势风起云涌,市场经济的利益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需要中小企业结合企业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防范。例如,制定科学完整的财务计划,增加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或者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测机制,提前分辨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其次,提升资本多元化的理财观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将进驻中国,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既可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又可以帮企业顺利地实现多元化发展。

3.3 强化财务控制能力

第一,保持财务资料完整。如今多数的中小企业很难提供一份文章的财务管理资料,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的控制能力减弱。因此,要保证财务管理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强化财务管理能力的首要步骤。第二,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很多中小型企业因为存货太多或者存在大量的、难以收回的账目,久而久之,很容易将一个健康的中小型企业拖垮,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第三,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第四,提高认识,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第五,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3.4 完善财务管理模式

首先,要重新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重新确立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重关系;重新确立知识资本的各种权益形式和期限结构;重新调整金融资本内部的层次和形式,并对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及早采取预防性措施。其次,财务分配实现公平性。财务分配由按资分配调整为按经济要素分配,因此,在财务分配方式上确立知识资本的地位,同时,也可以这样的方式激励成员积极投入知识资本。再次,树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考虑有形资本所有者的最大化资本增值,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需要向多元化、纵深化演进。最后,财务分析实现准确性。财务分析需要重视对知识资本的分析,要客观评估知识资本价值。

3.5 规范企业投资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私营性质,而且规模较小,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积淀,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发展壮大。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树立明确的企业目标和产品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规范企业投资,强化中小企业的资本支撑,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真正将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做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作为如今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丰富财务管理内容,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合理的财务建议,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企业的长远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扬.试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