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年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年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年度总结

篇1

1月20日上午,为总结经验,推动传播创新,陕西省传播学会和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西安晚报》“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栏目专题研讨会在西安举行,巧合的是,该栏目同一时间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思想文化创新一等奖”,这些都是对该栏目最大的支持与肯定。

2015年4月以来,《西安晚报》推出“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专栏,利用西安晚报影响力,以宣传西安乃至全省的重要知名景区为宗旨,邀请读者从唐诗宋词中发现西安旅游之美,用文学方式解读旅游景点背后的故事,用文化方式全面提升旅游景区的内涵和深度,对西安旅游进行全新包装解读。希望通过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陕西、来西安访古探幽,开辟古诗词旅游线路,提升城市品格和旅游品质。

专栏受到读者和社会好评,也引起省委常委、宣传部梁桂部长的肯定,并作出批示,认为“这个栏目办得鲜活,接地气、有深度,把传统文化和地方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对弘扬文化、推介旅游、树立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希望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推陈出新,努力把这个栏目办得更好。

在研讨会上,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屈胜文、副总编辑张更武分别对该报尤其是该栏目的创新做了详细的介绍。随后,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商子秦、西安市社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所长周荣、陕西省传播学会专家、省局报刊审读员刘荣庆、杨若文等专家学者和作家诗人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栏目的文化特色、新老媒体的融合、周延产品服务的开发、审读和传播等角度具体分析了栏目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诚恳地提出不足和自己的建议,大家都认为,文化西安,离不开传统文化瑰宝的古诗词,希望该栏目能坚持下去。

参加研讨会的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成员、省版权局专职副局长沙庆超也对栏目的创新给予肯定,希望报纸能弥补新媒体碎片化快餐化的不足,保持和发扬传统媒体的深度和高度,做好精品栏目的创新发展。

篇2

按照学校年度工作规划,本年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全面学习和推广东莞联合技工学校先进德育工作经验:坚持育人为本,以全员管理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以传统文化去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为确保德育工作成效,特制定如下德育改革措施。

一、成立 “学习传统文化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内,其职责是:制订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评价考核方案、内外宣传等。学生科负责检查、评比、总结、反馈。

1、完善全员德育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德育管理职责;

2、负责全校教职工月度德育工作评价考核;

3、加强对全体教职传统文化和礼仪的培训,(本学期第五周前完成礼仪培训)并定期通过演讲、征文、考核等方式强化传统文化学习效果;

4、统筹全校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开展“五个一”德育系列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推向深入

这“五个一”是:“每天一个分享,每周一次感悟,每月一次成果展示,每学期一次专题文艺表演,每学年评选一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

1、每天一个分享的做法是:利用早读时间,各班安排一名同学向全班分享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心得体会等,全班同学轮流分享。由本班分享逐步过渡到交叉分享,并挑选分享得好的同学在本部出操时向全专业部师生分享。分部分享的讲稿统一交学生科存档并在学期结束后进行展评。

2、每周一次感悟的做法是:每周的班会课,班主任都要安排一部分时间,提前定好针对传统文化的主题,由学生对自己或本班同学的行为作一次深刻的感悟。学生科在学期初收集和公布相关的主题,并收集好的感悟期末统一展评,作为班主任工作考评的一项内容。

3、每月一次成果展示的做法是:各班在指定位置设立成果展示栏,展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成果,如优秀学生照片、心得体会等。学生科制定学习、纪律、礼仪、孝心、文体等方面标兵的评选细则,各班每月评选一次,并把获选者的照片放在班级成果展示栏上,整学期各个月结评选果综合评出学校标兵。

4、每学期一次专题文艺汇演的做法是:鼓励各班,开展多形式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朗诵、小品、大合唱等。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或比赛,向社会展示我校师生的良好风貌。

5、每学年评选一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的做法是:每学年结束后评选一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并举办专题的颁奖晚会大张旗鼓予以表彰。这些人可以是老师、学生也可以是职工、教官、门卫,内容包括勤奋好学、埋头苦干、爱校如家、科研兴校、为校争光、孝敬父母、自强不息等方方面面。另外还要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和宣传栏等媒体广泛宣传,增强榜样力量。

三、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强化规范管理

1、通过教师带头、值日教师示范、劳动班学生在校门口及宿舍区门口设礼仪岗监督的办法,在全校推行整套校园标准礼仪。前5周为制订和骨干培训阶段,6-8周为全员培训阶段,9-10周为评比展示阶段,11周为全面实施阶段。

2、逐步推行宿舍军事化管理。学生科加强检查督促,全体班主任配合教官队,规范宿舍管理,以女生楼和其中一幢男生楼为突破口,推行宿舍区军事化管理,为全面军事化管理开好头。

3、加大学生干部的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学生干部提供更多的培训、锻炼机会,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协助管理作用,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4、组建学生义工队伍。加大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训,组建学生义工队伍。学生科、实训科共同挑选社团和兴趣小组中的优秀学生,加以培训、引导,尝试组建学生义工队伍,承担学校部分工作(如维修、清洁、服务学生等),营造奉献、互助、和谐的校园氛围。

5、鼓励各专业部通过“一部一特色”活动,开展“东莞联合”模式试验。如自动化部开展引进太极拳的早操改革及为师生维修电器的义工活动;经管部实施宿舍军事化管理和开展为学生修补校服的义工活动;汽车部开展为师生洗车的义工活动;机械部组建公物维修义工队;大专三会与中专团学会对接,带领中专生开展自主管理等。

6、每天行礼规范。

一、早读前行礼

主持:班长

1、班长:“请大家轻身起立,请大家端身正义,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背诵《弟子规》总叙:”

全体学生:“背诵《弟子规》总叙…”

2、班长:“请向父母问好:”

全体学生:“父母好!”

班长:“行礼:”

全体学生:行鞠躬礼(面向黑板)。

3、班长:“请向老师问好:”

全体学生:“老师好!”

班长:“行礼:”

全体学生:行鞠躬礼(面向老师);教师还礼。

班长:“礼成,请大家轻身就坐。”

二、晚自习结束前行礼

主持:班长

1、班长:“请大家轻身起立,请大家端身正义,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请向父母致谢:”

全体学生:“谢谢父母!”

班长:“行礼:”

全体学生:行鞠躬礼。(面向黑板)

2、班长:“请向老师致谢:”

全体学生:“谢谢老师!”

班长:“行礼:”

全体学生:行鞠躬礼(面向老师);教师还礼。

班长:“礼成,请大家轻身就坐。”

鞠躬行礼的要领

(1)行礼时,立正站好,保持身体端正;男性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女性双手叠放于腹前。

(2)面向受礼者,距离为1-1.5米远。

篇3

关键词:师范院校 传统文化教育 改革 探索

师范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基地。而中华传统文化在遭遇了时代的变迁和西方思想冲击的情况下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继承了祖先们传承下来的五千年文化,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发展必需与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面对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大国的一员,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举足轻重。此时,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一代必需肩负起来的责任与使命。但是,由于我国师范院校大部分由上世纪末期兴起,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师范院校存在诸多问题,其在体制上的单设性和课程设置的单一性等使其自身局限化,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越来越薄弱。如何改革师范院校并更好的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作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师范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又称华夏文明,即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积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保存下来的宝贵精华。传统文化包括天文地理、人文情怀,又有历史政治,还有医药、武术等等包罗万象,既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总结,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习俗继承。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本国对人民的进步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国和外邦的交流,也使得中国文化得以流传到世界,对世界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约百年的外侵史和内乱史,中国人民一度在饥饿与生命存亡上苦苦挣扎,多数文化继承人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带来的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与其随之而来的意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想冲击而渐渐淡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渐渐崛起时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礼物,比如,中医带给人们惊叹,尤其现在许多国家都开设孔子学院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所以,传统文化不论是为了在国内的自我发展还是在全世界的弘扬,中国都应大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此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

2.师范院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基地无疑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场所。师范院校应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努力培养能够适应传统文化教育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再者,传统文化包括我国优秀的思想和灵魂,师范教育也应以传统文化为根本进行基本教育,不论何种学科教育都应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使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沉浸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能使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莘莘学子的灵魂之中,才能为培养祖国建设性的人才打好基础。师范院校中培养的人才作为未来教育中主体力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决定祖国未来的发展情况。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有素质有能力的教师,是我国师范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必须实现的目标。

二、师范院校现有的一些弊病

1.师范院校体制问题

我国的师范院校沿用的仍是上世纪末期封闭式的培养模式,最初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到各地出任教师,因为有国家分配的名额,教师行业作为一个热门行业,不管喜不喜欢当教师,很多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去师范院校学习,直到现在,教师的终身制优势仍然被很多学子选择。然而由于封闭式的培养体制,进入师范院校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做教师,而且教师行业大多数也只从师范院校招收职工。这种体制的后果是整个师范学习环境缺乏活力,不喜欢当教师的学生被迫无奈在师范院校学习,没有学习动力,喜欢当教师的学生由于高考时的各种问题没有进入师范院校而被排斥在外。这样封闭式的体制最终使未来教师的资质和地位降低。

2.师范院校普遍课程设置僵化

师范院校由于其培养学生的预定性,即学生学习其相关的专业方面的知识,只面对未来的教育人群而学习,对所学专业知识没有一定的探索性,其专业水平较其他高校中同专业学生专业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我国提倡全面发展,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及科技快速发展,未来学生需要的知识也必定更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现有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满足未来学生的需要,也会给师范院校带来更多的困境。

3.师范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困境

传统文化本身涉及极广、丰富多样,仅师范院校培养教师这样一个机构很难使传统文化被全面继承,师范院校仅能将传统文化的表层传授,比如甲骨文字形的认识及含义学习、剪纸的纹样及技巧学习、戏曲的唱法学习、舞蹈的动作学习等,但是这些文化出现及存在的意义很难教授,最终学生们学习到的也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表层而非其精神。每种文化的出现都有其复杂的历史意义,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学习期间不可能将其认识并领会。尤其中国古代人民生活在极深的封建迷信思想中,并且这些迷信思想都是他们能够活下去的精神支撑,其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迷信的含义。单独教授传统文化形式而去除这些精神层次,传统文化本身就已失去其本来含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科技事物正成为时代的宠儿,它们可以为社会带来极大地财富,可以为使用者拥有者带来荣耀,而研究探索传统文化却是必须忍受枯燥与各种压力。学生时代的年轻人正是血气方刚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很难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传统文化。

1.师范院校体制与课程改革

想要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必须首先是喜欢传统文化、愿意为之奉献的人。所以师范院校在招收传统文化专业的学生时必须考察其对教育及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对学业及爱好等方面的谨慎探查才可能使传统文化被有效的学习及传授。在课程改革方面,师范院校开设的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可以有选择地增加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师范生较系统地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提供平台。另外,学校应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师范生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列入课程方案,供学生选择。学习通识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打好基础。再者,师范院校还应该通过讲座、交流、演出等方式增强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术水平,把传统文化教育专家“请进来”,进一步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宣传与学习环境。

2.结合现代合理选择传统文化

一个完整的文化不仅包括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意义与精神。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师范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应被鼓励多思考与现实的结合点,探索其传统意义的时候更应寻找其在现实中的意义,这样,传统文化的真、善、美才能在现实中展现出来,才能传承更久远。例如,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二十四字”的传统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践行。

四、结语

师范院校中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教师行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程度。近些年我国加大力度弘扬传统文化,也就是间接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作为国家的精神核心,所以师范院校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同时被关注。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很重要,更要学会与现代社会结合在一起传承,师范院校应对现有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为发展传统文化、培养合格的教育师资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仝国斌.师范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5):49-52.

[2]欧阳常青.困境与出路: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师范院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9):55-57.

[3]宋作德.简论初等师范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13.

篇4

【摘要】文章以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之间的关系以及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功能的现实路径等内容,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湖湘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研究》研究成果,编号:XJK016CDY01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6年度立项课题《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研究成果,编号:xspybzz0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传统文化作为滋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和凝练。湖湘文化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中十分富有特色并且有深远影响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鲜活的文化质料、丰富的实践载体、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凝练所得,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湖湘文化产生和传承于湖湘大地,它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价值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湘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优良特质,它是中华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彰显了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也展现了湖湘人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湘大地的生动诠释和体现。

继承发展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然而湖湘文化毕竟诞生并很长时间存在于中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地区,由于历史继承性,故难免留下历史时代的印迹,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落后的封建的思想观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背离的,是不可取的。因而对湖湘文化的继承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科学辩证的扬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湖湘文化的继承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指导新时期的湖湘人继承发展好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这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凸显湖南特色,达到“六个走在前列”是非常重要的。

二、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功能的现实路径

怎样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和倡导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同时,让广大青年学子易于接受,老百姓喜闻乐见?我们完全可以在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切入点。在三湘大地,这个切入点就是湖湘文化的精华。如果我们把湖湘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能找到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就能深化核心价值的内核,就能赋予核心价值体系以灵魂,就能在倡导弘扬核心价值体系时接地气。继承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好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使湖湘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服务。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功能,具体可通过以下方法和路径实现。

(一)加强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挖掘,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内涵

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它的精神特质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千年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淀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价值思想,体现了湖湘人民的价值追求。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价值元素的挖掘,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二)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宣传,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绵长而持久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源自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中华地域文化具有地缘亲和力,易被当地群众理性认识和有情感认同。中华地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湖湘文化产生流传于湖湘大地,是湖湘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优良传统形成独特的精神特质,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风貌。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宣传,对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辨析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传承,提供一种地域文化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参照,识别其中的历史脉络,做出系统深刻的理论分析,为地域性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有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三)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弘扬,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

人们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需要一个文化体验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践行也是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人们从社会的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文化体验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和巩固共同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它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加强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弘扬,提炼、总结出湖湘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让湖湘文化有机融入核心价值体系,再将其有效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中,有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体验和领悟它,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朱汉民.湖湘文化通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5.

[2]王伟光.充分发挥湘学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4-10-11.

[3]郑大华.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N].北京日报,2015-01-19.

篇5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其传统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在现代的各个设计领域,如包装设计、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园林设计等等,已经有很多设计案例成功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设计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传承着文化的理念,因此,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和研究来讲,如何清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涵盖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总而言之,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它就能联想到中国,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思想文化,无论是材料还是颜色,无论是建筑还是服饰,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1、动植物类,包括麒麟、龙、凤、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松、柏、牡丹等等,由于印刷工艺技术的提高,在外观上很多工业产品都会有一些画龙点睛的图案,这样不仅使得产品外观更具个性化,也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品位。

2、服饰类,唐装、深衣、襦裙、直裰、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伪唐装、肚兜、斗笠、皇冠、凤冠、丝绸等,还记得阿莱西的设计师StefanoGio—vannoni设计的“TheChinFamily一清宫系列”吗,这套设计作品是设计师根据清宫的人物服饰和肖像设计的调味瓶、计时器、研磨罐等,使得中国历史文化与时尚家居完美融合。

3、乐器类,包括筝、笛子、二胡、鼓、锣、古琴、琵琶、箫、埙、唢呐、芦笙,还有一些板类乐器,如响板、梆子、木鱼等。这些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很多乐器的形态都是经典之作,现代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可以加以借鉴。

4、琴棋书画类,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常用来形容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需掌握的技能,现在来表示人的文化素养。棋类包括中国象棋、中国围棋、麻将以及与棋类相关的对弈、棋子、棋盘等;书包括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等;画包括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等。很多现代的平面设计和影视设计作品都从古代的绘画中汲取灵感获得成功。

5、器物类,玉(玉佩、玉雕等)、瓷器、中国结、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兵器、青铜器、古玩、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罗盘、八卦、司南等,这些器物的形态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6、民俗民风类,对联、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中秋月饼等。

7、民间艺术和工艺类,如剪纸、风筝、中国刺绣、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回纹、祥云图案、风眼、千层底、檐、鹫、脸谱、皮影、武术等。最经典的一个设计便是祥云火炬了。

8、建筑类,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等。

9、思想文化类,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孔盂思想)、道家(老子、庄子)等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庄子阐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们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就应该讲求绿色设计,讲求简约为美的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也已成为本土企业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2008年方正推出的卓越$2008就以中国红和牡丹的图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我国,兰花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同样是方正2008年推出的卓越i500台式机的机箱前滑盖处印有兰花图案,给人以典雅的感觉。与此相仿的,2008年初,联想公司了一款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这款产品的外壳以中国印象的“漆红色”色彩与“祥云图案交相辉映,蕴含着吉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视觉效果冲击力十足,整体机身小巧、轻薄、精致。笔记本表面仿漆盒工艺,更体现了华贵高雅的品质。

在形态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案例也有很多,比如TCL女性品牌蒙宝欧(MBO)“旗袍”系列手机,该系列是意大利设计团队专门为中国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为核心,集合了中国特色元素比如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手机的外观非常个性非常女性化。手机的背面有的还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盘扣式样,很是新颖。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应用广泛,在国外的设计中也备受推崇,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6年度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中,最受瞩目的红点设计概念至尊奖授予了源自德国制造而又蕴涵着“八卦”理念的“阴阳”椅。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与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时尚美观,在人机和功能上也较为完善。

在材料方面,瓷器、竹子等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此类产品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国际着名的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将其精华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将使产品设计具有很好的文化支撑。

三、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在表面堆砌,既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硬贴在产品造型上,又不能把传统文化泛滥使用;而是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从而进行创作。在外观设计上,在深入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对其挖掘、变化、改造,结合产品的特点,与外来元素完美融合成为时尚的设计;

在形态设计上,在对产品有充分的理解,从而借鉴中国传统的器物的形态或部分形态加以改造,从而成为产品的一个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如诺基亚6108,笔化作剑,构思巧妙,整体像一个背剑武士,造型有气势,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对物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乐、节用”思想,阐明了对物的设计不能过于繁杂,庄子的“返璞归真”思想,阐述了生态自然、绿色设计的思想,韩非子的“物以致用”,强调了产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针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但对现在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四、总结 转贴于

篇6

关键词:弟子规;主题教育;高职德育体系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坐落于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沈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院从2011年开始,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探索高职德育新模式,以弟子规为切人点,构建以感恩回报教育、文明修身教育.爱国守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内容的德育体系。

一、开展感恩教育,搭建思想教育基础平台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元素,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懂得感恩的真是写照。作为高职学校的学生,感恩更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家长的苦、师长的累,从而为自己坚定信念打下基础。

1.开展感恩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积淀了厚重家庭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忘我付出。但是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学校。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以感恩家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和学院社团活动。通过开展我为父母“洗洗脚、揉揉肩;捶捶背、刷刷碗、叠叠被、聊聊天。”以及向父母“道一声辛苦、问一声平安;送一份祝福、献一份爱恋”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活动 ,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者是农活,切实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感受父母的艰辛,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让父母感受到儿女已经长大,已经懂得感恩,已经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放心、让父母安心。

2.利用社会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敬老助残活动,让广大学生深入到离家较近的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公益劳动、奉献爱心等形式敬老助残;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社区服务、公益宣传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多样化成才、人人成才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自觉将个人的成长奋斗同实现中国梦密切结合起来。

3.发现、培养感恩典型。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发现感恩的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及2013年度最美孝心少年评选等活动,在全院范围内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活动热潮。将感恩教育引向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二、开展理想信念,启发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忠于职责、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要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精神。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明确责任;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用爱筑起职业生涯的阶梯。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了学生对亲人、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倡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忠诚坚毅的性格。

1.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用弟子规的精髓鼓舞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不断践行弟子规。通过帮助学生分析未来就业的岗位和岗位群,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用弟子规中生动感人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坚定信念、不屈不挠,任何困难都不是困难,要把中国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性格不断发扬光大。

2.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敬业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热爱专业、忠诚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敬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用企业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融会贯通,让传统文化推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同时也让企业文化更接地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让学生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树立“开拓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爱国守法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古代先贤对于爱国主义的经典论述。爱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的是爱国主义。

1.树立中国梦,共叙爱国情

通过开展一系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把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引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目标。通过弟子规中的一系列动人故事,结合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将“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爱国守法教育紧密结合,教育学生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各项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树立法律意识,明确道德规范

牢固树立法律意识,不断在学生中开展普法教育,让学生懂得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更让学生知道法律的重要性。将法律与道德规范紧密结合,并将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学习和工作。

四、开展文明修身教育,构建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弟子规中更是对我们应该怎样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提升学生的形象,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构建和完善的预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1.通过建立礼仪社团,让礼仪之光在全院蔓延

让学生自发成立礼仪社团,通过开展礼仪讲座,形体表演,文明修身活动等,不断将文明礼仪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到学生的学习工作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氛围。

2.通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

中华五千年悠久文明,孕育了许多经典,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等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华特色,我们一定要通过传承中华经典,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得到传承,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修身养性是学生的必修课,更是学生良好文明素质的体现,所以我们要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传承中华经典。(作者单位: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丁成际.斌论传统“孝道”文化——传统孝道的历史媲变以及孝‘J忠,刑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6(9).

[2]肖波.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N].中困教育报,2(1()8—l伽4.

篇7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职工文体社团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也出现新的特征,互联网+盛行打破了思维的地域空间局限,思想意识的多元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80、90的职工群体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力军,如何应对思想多元化对员工的影响,团结带领青年员工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开展工作,创新文体活动形式,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职工文体社团是一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的活动形式,开展以来深受员工喜爱,已经成为总站工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定义

以企业员工为主体,以社团为组织,通过团长负责制,组织有共同爱好的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小范围、周期性的社团活动。

二、主要形式

组建包括乒乓球、手工、烹饪、美妆、舞蹈、摄影等社团,按照年度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平均每周有1-2次社团活动,每次活动2个小时,年底举办综合成果展。

三、组织和管理

(一)前期调研

1、人力资源分析

一是从汽车总站员工年龄和岗位分析,车站35岁以下员工即80、90后的青年员工占总人数的68%,主要分布在客运服务员岗位,该岗位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员工的工作时间可以做弹性调整,这是职工参与社团活动有利的时间条件。二是近5年,新入职的员工占总人数的50.7%,这部分员工亟需加强企业文化认同。三是从员工的学历专业来看,有多名声乐、舞蹈、体育类专业的文艺骨干,特别是多年来积极参与青岛市和交运集团工会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有较好的群众文化基础。

2、思想动态分析

一是经济转型带来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出现新的特点,如排斥墨守成规,个体意识强烈。二是当前客运市场的严峻形势和整体效益下滑带来的思想冲击和波动。三是传统的工会文体活动,竞技性要求较高,参与的人员范围和时间跨度比较固定,与满足员工的整体文化需求之间仍有差距。据调查分析,除了薪酬分配和工作环境提升,参与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成为员工实现个体价值、增强企业文化认同和忠诚度的重要手段。

3、社团意愿调研

职工文体社团充分考虑员工的个性需求,将文体活动机制普遍化、技能普及化、全员参与化。活动开展前期,设计了《青岛汽车总站社团活动意向调查表》,面向全体员工进行调研。调查表涉及活动内容、时间、形式、频率、地点、个人信息、专长等近20项内容,并根据调研结果,选定了排名前12位的意愿进行组团。意愿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内容与时俱进,根据员工需求进行调整和充实。

(二)过程管理

1、计划先行,制度保障。一是要提前谋划和安排。职工文体社团旨在搭建员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别于传统的工会文体活动,它周期短、范围广、形式灵活、结构分散。想要做好组织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年初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必不可少。二是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在不影响主营业务的同时要保证活动出勤率。通过安排专人负责,利用活动QQ群、班前会、公告栏公告等方式及时活动信息,建立健全考勤制度,保证每期活动的正常开展。

2、因地制宜,适度投入。在年初活动计划中,活动费用预算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除了有效利用已有资源,发挥员工自身特长外,保证活动场地费、材料费、外聘讲师等费用的合理投入,为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3、落实责任,有效激励。将“办职工自己的社团”作为社团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员工自荐、职工推荐、领导指定等方式,推行社团团长负责制。同时把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勇挑团长责任作为年底评优和推选先进时的加分项,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积极性。

4、反馈评价,总结提升。每期社团活动结束,组织团员对活动组织、内容安排、改进需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反馈,对本期社团进行综合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考虑下年度该社团的推选、改进或淘汰,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同时将社团意愿调查与员工入职培训相结合,推动社团活动的制度化、长期化,满足员工的个体成长需要,增加员工归属感。

四、成效

(一)以人为本,增强企业文化认同。在社会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活跃、能动的因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消除疲劳,增进职工的身心健康。职工文体社团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出发,立足企业发展实际,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灵契约,认同是前提。传统的企业文化课程宣教、宣传材料印发等容易浮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文体活动可以发挥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愉悦身心等优势,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提升自我的同时深入了解企业,增强企业文化认同,这是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基础。

(二)实现价值,打造信息交流平台。汽车总站辖设青岛市内8个汽车站,地域布局分散,业务平行开展,员工之间的交流机会较少。职工文体社团为员工搭建起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员工不仅可以发挥个人专长,展现个人风采,实现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换,有利于工作业务的开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员工参与文体社团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由开始的试探、观察、被动转变为接纳、参与、主动。今年4月份羽毛球社团有120余名员工参加,乒乓球社团有近50名成员,反映出青年员工对于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热情,总站社团QQ群、微信群成员不断增加,员工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

篇8

一百多公里的高梁川自北而南,从冈山县西部的中国山地蜿蜒而下,在仓敷市水岛滩注入濑户内海。与上游小城的冷清相比,仓敷市显得热闹多了。这是一个集传统与时尚于一体的现代都市,2016年有约48万人口,在中国地方排名第三,仅次于广岛市和冈山市。 仓敷川

但是,在日本基幼灾翁澹ㄊ星町村)中,5万人口以下的占七成,这些小城镇很少有能够单独应对“三大消失”的。

为应对人口减少,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合并市区町村的办法。高梁市便是由原来的高梁市、有汉町、成羽町、川上町、备中町等1市4町于2004年(平成16年)10月1日合并而成的。这一轮合并被称为“平成大合并”(1999~2010年)。根据日本总务省自治行政局的资料,经过“平成大合并”,日本市区町村从1999年的3232个,减少到2010年的1727个(2016年进一步减少为1718个),减少将近一半。冈山县的市区町村从78个减少到27个,减少率达65%。

市区町村大合并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但附着于历史街区、建筑和祭祀仪式之上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产业的消失趋势,却没法阻挡。

然而,大势之下,仍有汩汩“逆流”,希冀以“小城自救”的方式破解“三大消失”,最终实现凤凰涅。

“流域联盟”抱团取暖

在高梁川流域,人们找到一种流域圈内市町“联盟”的方式,抱团来应对“三大消失”。仓敷以其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而成为高梁川流域未来发展的主心骨。

仓敷地处濑户内海要冲,历史上航运业和仓储业都很发达,仓敷即“仓库用地”的意思,现为西日本重要工业城市。近年来仓敷水岛产业园区声名鹊起,其石化、钢铁和汽车业制成品出货量达3兆3千多亿日元,约占冈山县的一半,在全国市町村中排第五位。仓敷的纺织业也很发达,是日本牛仔裤和学生校服的生产基地。

在仓敷,我们参加了第九届“地方峰会”。这是日本各地有志于地方振兴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活跃人士搭建的一个民间论坛。“地方峰会”创办者、60岁的日本场所文化研究者兼活动家吉泽保幸告诉我们,这项活动从2008年北海道带广市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到仓敷已是第九届,主题是“高梁川流域的未来”。

六十多年前的1954年,高梁川流域十市町在仓敷市实业家大原总一郎的倡议下曾结成过一个民间性质的联盟,当时还发行了联盟杂志《高梁川》。此后若干年里举办过高中音乐会、高中绘画展、对抗接力赛、流域清洁运动、自然摄影展等活动,以加强流域内人们的文化交流。2013年10月,面对日益严重的“三大消失”趋势,高梁川流域十市町的市町长们利用纪念联盟60周年之机,再度发表联合宣言,要加强流域圈内部合作,明确提出要“向后代传承优美自然环境,抵御自然灾害,扩大文化艺术和体育交流,共同培育具有流域特色的产业,扩大前来高梁川流域定居、交流和旅游观光的人数,共同采取措施解决流域面临的各项难题”。

高梁川流域联盟的构想与日本政府于2014年8月制定的《地方中枢据点都市圈构想推进纲要》(2015年1月作了部分修订)相吻合。也可以说,《推进纲要》就是在总结了日本许多地方自发的区域联合的经验基础上推出的。这份《推进纲要》要求各地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市町村结成都市圈,在东京、名古屋、近畿三大都市圈外,形成若干以地方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小都市圈,成为“牵引区域内经济共同发展,强化和积蓄高层次的都市机能,提升区域整体生活服务水平”的据点。2015年3月,高梁川流域7市3町政府首脑联合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始了一系列具有实质内容的经济社会合作。

这种发端于民间、始于文化交流的区域合作,近年得到政府财政助力,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效果。

据仓敷市长伊东香织介绍,2015年度,仓敷市投入约3.5亿日元,用于48个流域合作项目。2016年度,投入约4.8亿日元(财政预算),流域合作项目增加到63个。比如在振兴旅游业方面,开展了整顿旅游环境,扩大吸纳外国游客的能力,邀请海外旅行社来流域参观,实现全流域免费使用WiFi等活动;梳理旅游资源,形成自然、历史、传统等若干主题旅游线路等;在区域资源的发掘和宣传方面,开展了宣传推广流域内农水产品、推广流域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吸引新移民、充实流域内生育养育环境等项目。

2015年6月,高梁川流域圈内的企业、大学和一些社会团体还联合成立了“高梁川流域学校”,采取官民联合的办法,将流域圈内自然、历史、文化、产业、景观和人等作为教材,以培养热爱乡土的杰出的未来人才。这所学校2015年度实施了14个项目,累计约有8000余人参加。 仓敷美观地区街景

仓敷市的移民数字

在仓敷“地方峰会”上,一个数字引起了我的兴趣。伊东香织市长向与会者报告说,自2015年10月以来的一年间,有19个人移居到高梁川流域的市町,其中仓敷市12人,浅口市2人,总社市5人。

相对于高梁川流域78.2万的人口,一年间有区区十几位移民迁入,也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吗?如果不是刚刚从新见、高梁市一路走来,看到高梁川流域的人们对“三大消失”的担忧,还真不容易理解这一点。同日本其他地方一样,在这里,“人口消失”为“产业消失”和“文化消失”之肇端,人们对人口增减的敏感度,要远甚于住在东京的人们。何况,这19人的迁入,还是高梁川流域十市町合力“有所为”的结果。

伊东香织介绍说,为了促使人们移居到仓敷市和高梁川流域,高梁川十市町于2015年10月在高梁川流域联合推出体验式居住:一套带厨房的房子,住一晚只要1000日元。他们还在各市町张贴海报宣传高梁川流域的生活方式、联合举办移居展览等。结果,一年间有146人尝试了这种体验式居住,并迎来了19位移民。

此外,高梁川流域十市町在生育、养育、教育等涉及人口的诸环节上都采取了一些办法。如针对因为保育士人手不足而在一些市町存在的婴幼儿不能入托的问题,充分发挥保育士、保育所援助中心的作用,专门设立两名保育士、保育所的协调人,加强了保育士的专业进修和复职培训。在复职援助下,2015年共有30名保育士经过培训后重新上岗。各市町还采取了流域内64所社会教育设施对全流域的小学生免费,印制5万册家庭出行地图发给流域圈内有孩子的家庭等优化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措施。

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提供的材料,2014年秋天以后,由人口减少而导致的地方窘境正式被纳入政府视野,人口发展成为地方振兴的首要目标。日本政府在其“长期发展愿景”和“2015到2019年度五年综合规划”中,提出在2060年前总人口维持在1亿左右水平,为此,力争把“合计特殊出生率”(指一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孩子的人数)从2013年的1.43提高到1.8左右。

到2020年,争取让40%以上的人认识到结婚、妊娠、生育、养育孩子是对社会的责任(2013年度为19.4%)。生育头胎前后的女性继续就业率达到55%(2010年为38%)。希望结婚的比例达到80%(2010年为68%)。

为了达到让年轻一代安心生育的目的,必须通过实现就业来确保他们的经济来源。到2020年,地方实现年轻人新增就业数30万人,年轻一代正规就业的比例达到与所有劳动年龄人口相同水平(2013年15~34岁的比例为92.2%,所有年龄层次的比例为93.4%);女性就业率由2013年的70.8%上升到73%。

同时扭转人口向东京“一极集中”的趋势。计划到2020年,东京与地方人口实现均衡流动,由地方流入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减少6万人,由东京都市圈往地方流动的人口增加4万人。

这一计划是否真的能实现尚难预料。不过在仓敷美术馆里,19位新移民的数字,给坐在台下听女市长演讲的高梁川流域的人们带来了一点希望。

传统文化传承的“样板街区”

沿着城中河仓敷川延展的“仓敷美观地区”,向人们展示了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的前景。河岸上白墙青瓦虫笼窗的老宅旧院鳞次栉比,历史建筑整修如昔,由土墙仓房、旧厂房和老屋改建的咖啡屋、酒吧、画廊、特产店和旅馆,把江户时代的旧街景与现代都市的繁华揉为一体。仓敷川上,小桥流水,轻舟短棹,却又似中国江南风景。

“对地方历史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最关键的不在于钱,而在于市民对保护文化遗产意义的认识,对历史传统文化遗产的认定,以及对‘利用’的度的把握。”“仓敷美观地区”已经看不到高梁川流域其他地方大量空屋、空地带来的落寞,反倒是众多的观光客为正在河畔西洋风格的大原美术馆里讨论高梁川流域文化传承话题的人们提供了谈资。

认识重于金钱。这是高梁川流域在历史文化传承问题上最重要的经验。

以高梁市为例。2004年日本公布《景观法》后,冈山县于2007年制定了《晴朗之国冈山景观规划》,高梁市于2008年公布了《高梁市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3月制定了《高梁市新综合规划》,提出了“集聚地方合力,保护和利用从祖先继承的、不可替代的地域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的基本理念。2014年5月,出台了《高梁市历史风致维护提高规划》,对现存的国家级、县级和市级重要文化遗产、具有历史风貌的街区景观等进行详细梳理和整理,找出在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时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办法,设定重点区域,地方联合形成统一协调的景观,提出保护和利用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设施的管理,对历史风貌建筑物的认定与管理等。

在高梁市,由国家和县一级指定的文化遗产共195件。2004年市町合并后,根据2008年《高梁市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共编成市级文化遗产155件。对于一些散落民间的尚未指定为文化遗产的,则分领域进行调查,把握其实态,经研究判定其有学术价值的,将作为市级文化遗产予以认定。

高梁市原则上要求市级文化遗产全部向公众开放,对那些收藏入库的文物、文化遗产,也要通过企划展、特别展等方式,尽可能地予以公开。对于建筑类文化遗产,要求其内部也尽可能地向公众开放。对于私有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开展多种支援项目,对其进行保护维修,另一方面与所有者积极协商尽量将其向公众开放,或者通过市民团体等进行内部展览。

通过这种公开或内部的展览,以及各种知识讲座、演讲会、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车站宣传册等,向大众进行文化遗产的知识启蒙、保护文化遗产意义的宣传,从而形成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共识。

篇9

---淮纺路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经验总结

淮北市相山区淮纺路小学 王海彬 徐 荣

[摘要]

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经典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利用少年儿童最佳记忆能力时期组织经典诵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强师生文学功底,启迪心智和提升文学素养。

近几年来,淮北市淮纺路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力争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师生的情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提升师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力争“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成为淮纺路小学的特色办学文化之一。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淮纺路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一片春色,必将激励我们要努力把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下去,一定会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我们相信,只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淮纺路小学的校园必定溢满浓浓的书香。

[关键词] 读书习惯经典书香校园

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将经典诵读进行课程化研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经典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利用少年儿童最佳记忆能力时期组织经典诵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强师生文学功底,启迪心智和提升文学素养。

目前,国学经典教育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蓬勃开展,并且纷纷走进校园。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曾经说过:“儿童诵读经典,表面上看,是另外抽出一些时间来诵读经典。实际上,诵读经典的孩子,学习能力提高以后,学习成绩也更优秀了。”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近几年来,淮北市淮纺路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力争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师生的情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提升师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力争“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成为淮纺路小学的特色办学文化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淮纺路小学坚持每天保证学生有三十分钟的诵读时间。学校能充分利用每周上、下午第一节课前10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每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坚持开展经典诵读“微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微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一课一收获”,厚积薄发,日积月累。同时,各班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将本周所诵读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诵读表演。在每周的写字课时间,将当周所诵读的古诗词,通过书写加强记忆。每天回家复习20分钟,和家长一起诵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在诵读时间上,各班级灵活安排,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让学生多接触经典,多读多背,使经典诵读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关键要确保活动的实施。淮纺路小学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通过“四条途径”、“三结合”、“三化”,积极推动经典诵读活动的大力开展。

创造“四条途径”,激发诵读兴趣。(1)一听:听广播。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天天经典诵读板块”,由教师、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经典朗诵、赏析以及有关经典的趣闻轶事等。(2)二看: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走廊墙壁宣传画,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潜移默化地记住传统文化经典。(3)三抄:让学生做经典卡、办经典诵读手抄报。(4)四赛: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经典诵读方面的竞赛,以赛促读,努力扩大学生的经典诵读量。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方面的效果,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通过“三结合”,在活动之中落实方案。

(1)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根据语文教学的计划要求,除了要组织学生背诵年级经典诵读读本外,我校还要求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进行5分钟的经典诵读“微课堂”教学,做到“一课一收获”,日积月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考试时,将经典诵读检测纳入学生成绩的考核项目之一。

(2)与少先队的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组织人员编写《淮纺路小学(低、中、高年级读本)经典诵读读本》。学校要求各班利用周二的少先队活动课,专门进行经典诵读,不同的年级诵读的内容不同。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如:师生共读经典;推荐“班级经典诵读之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级的经典诵读比赛,检验学校经典诵读开展的成果。

(3)各种时间紧密结合。每天早上、下午预备铃前10分钟定时集体诵读,学校检查;每天上、下午放学时集体诵读;每周一全校师生国旗下集体诵读;每周经典诵读课,语文教师指导诵读;班级检查、比赛诵读。

制定“三化”政策,保证经典诵读活动有序开展。

(1)诵读活动制度化。为了使经典诵读活动更好的推进,开学初,学校把经典诵读活动列为2014年度学校特色办学项目,教导处认真制定了本学期的经典诵读活动计划,将经典诵读作为常规工作纳入到学期的绩效考核制度中,并成立了检查督促小组。学校规定每天上、下午的课前十分钟由专人带领学生诵读。同时,为保证诵读的质量,每个班级制定适合本班的备课计划,每个年级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并写好经典诵读备课,教导处定期对备课进行检查,以此督促老师扎实做好这项工作。

(2)诵读活动规范化。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及时召开了年级组长、班主任及语文老师会议,把经典诵读活动落实到个人。在诵读时间的安排上,为了不增加师生的负担,使诵读活动长久开展下去,我校采取了“吃零食”的办法,统一利用每天上、下午的课前十分钟,放学送路队时,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全体学生进行诵读。就在这三个很短的时段里,坚持每天人人诵读不少于30分钟,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让学生积累背诵了一大批经典古诗文。此外,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全校师生在一起诵读经典,每周诵读内容都不同,并安排诵读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大家诵读。全体师生的诵读,整齐而有力,诵读声回荡在整个校园,最终形成一个荡人心魄的宏大场面,不断增强人气的凝聚,发挥出经典文化涤荡人心灵的效用。

活动开展至今,每当上课前的十分钟铃声响起时,校园里立刻传来朗朗的诵读声,操场上空无一人。放学时,队伍中再也听不见讲话的声音,耳边是整齐响亮的经典诵读声。

(3)诵读活动深入化。营造氛围,让经典文化走进校园。为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诵读经典,传承国学,启迪学生智慧,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该校精选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寓言、古诗、成语故事配图打印在墙上,并把《弟子规》内容,做成喷绘,张贴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让学生在观赏的同时进一步感悟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所蕴含的哲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宣传栏,营造了古诗文诵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全天候沐浴在中华经典文化的氛围中。

为了检验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淮纺路小学采取每学期举办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平时课上班班传唱古诗词活动、传统节日诵读古诗文比赛活动、期中、期末进行经典诵读测试活动等,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励学生的进步。

同时,学校努力使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学生向家庭和社区辐射传播,

学校通过《传承中华经典---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和社区宣传活动,

让家长了解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鼓励学生与父母开展“亲子共读经典”活动。家长和学生同游书海,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以家长读书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孩子每天放学后、睡觉前,拿出20分钟,与孩子一起阅读,小手拉大手,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花开遍每一个人的心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书香家庭起到了星火燎原的作用。

目前,淮纺路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正扎实有序的开展,无论是学校少年宫的经典诵读室,还是各班教室;无论是上学路上,还是放学途中;无论是花前,还是树下,甚至菜市街、超市,都有淮纺路小学学生经典诵读的声音。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广大师生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了“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对铸就学生品格、激励志向、丰富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淮纺路小学深入开展中华诗文诵读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经典诵读声中,老师们变得更加善解人意,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孩子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规矩、可爱,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孩子们的人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增添激情,注入活力,从而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营造书香校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仅在2013年度,淮纺路小学就先后荣获安徽省“家校名校”、安徽省“双创建”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淮北市“养成教育示范校”、淮北市“五好关工委合格学校”、淮北市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优秀学校、相山区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示范校、相山区学校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小学组第一名、相山区教育系统“十佳书香校园” 等多项殊荣。并在2013年5月先后荣获淮北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二等奖、相山区“传承中华经典共筑中国梦”经典诵读比赛第一名。2013年12月,淮纺路小学的经典诵读节目《飞天梦中华情》再次荣获相山区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第一名。

但是,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淮纺路小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个别教师对活动开展的认识不够,参与的热情不够高涨,致使有点班级参加学校经典诵读竞赛的成绩不太理想,与学校的要求还有些距离。这还需要学校加强管理,加大宣传的力度,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师生开展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好像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淮纺路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一抹春色,必将激励他们要努力把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下去,一定会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我们相信,只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淮纺路小学的校园必定溢满浓浓的书香。

篇10

县直各学校、各中心校,民办学校:

为迎接第22个“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在全县中小学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不断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打造书香校园,根据县委宣传部《第三届“全民阅读·书香xx”读书季活动方案》要求,县教育局决定开展2017年全县中小学“书香溢校园,知识伴我行”读书季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导中小学生阅读优秀经典书籍,培养良好读书习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建设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以读书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让好书滋润心灵,让读书陪伴成长。

二、活动主题

书香溢校园,知识伴我行。

三、活动时间

2017年4—6月。

四、活动对象

全县中小学师生。

五、活动内容

(一)优化校园书香环境。各校要加强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建设,要以注重实效、突出实用、惠及师生为目的,高标准、严要求,加强中小学图书的科学管理和规范使用,切实发挥图书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要对照标准,进行图书配备,做到品种多样、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要根据学生规模和图书的实际使用状况,及时增新剔旧,补缺添漏,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全天候向师生开放,方便师生随时借阅,自由阅读。此外,各校要结合实际在校园建设读书吧,在教室或走廊等处建立开放式图书架、图书角或图书柜,方便学生阅读,用好句、好诗、好词、好文营造校园浓郁书香氛围。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理念,分年级向学生推荐好书,指导学生科学制定读书计划,引导学生学国学、读美文、诵经典、提素质,让读书成为学生每天的生活爱好。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朗朗书声”经典文章早读会、“读书有益”好书共享、读书大赛、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校园阅读活动。同时,利用校园内的围墙、走廊、宣传栏、广播,开展经典短文、好词好句时时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组织开展“与大师面对面”“作家进校园”等活动。4月21日至22日,我县将举办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阅读与人生”专题讲座暨第三届“全民阅读书香xx”读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届时将安排部分教师与学生参加,具体活动方案另行通知。各学校也可邀请本土或域外作家、名人等深入中小学校,开办阅读讲座、畅谈读书心得、举行互动交流、分享写作趣事、传授写作技巧,以作家的读书与成长经历启迪师生,激发学生读书和写作兴趣。

六、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读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载体。“让读书成为习惯”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对深化中国梦教育、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校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推动本次读书季活动扎实开展。

(二)大力宣传。各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国旗下讲话等宣传载体与渠道,对全体师生、家长进行读书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和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充盈书香气息的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