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

篇1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问题连续体”

一、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微课程设计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科学设计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评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估思维能力包括:三维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资产评估课程教材中不同属性的内容可以培养不同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评估思维,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它体现了提出思考问题的重要性。科学的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及兴趣,让学生乐于思考,激发调动出储存的各种信息,达到深入探究问题的目的,使学生融入“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并随着评估案例的细化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

2.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微课程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学生

Geziers和ScocenteMichal(1976,1967)提出的问题类型扩展了“问题的连续性”概念。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某一个学习课题,设计一系列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了一个问题系列。Meck,Alin和Nielsen等人在研究中增加了第三类问题及第四类问题,从而构成了问题的连续体,被称为“梅克—斯克维的问题类型连续体”。笔者认为,在资产评估微课程研究中,通过形成“问题连续体”的问题,来完成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能够有利于学生不同认知水平的发展,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统一。它的重要特征是将“问题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与“问题的结论”相同的水平上,按照这三个要素的知否,问题类型可以分为五种类型。“问题连续体”的结构、方法和结论表明,从一元到多元呈现出多样性特点。首先,问题的结构是变化的,第一类型问题的定义是明确的,问题结构性较强;而第五类型问题的定义是开放的,问题结构性较弱。其次,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在变化的,第一类型问题解决办法只有一种,而第五类型问题可能会有诸多的方法来得出某一个结论,问题解决者可以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结论。最后,问题的答案也在变化,第一类型问题正确的结论较为单一,第五类型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通常是具有高度主观性的,它取决于所选择的方法和引入的问题是如何被预先界定或解释的。

二、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资产评估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研究

笔者认为,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资产评估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应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微型化处理知识点

首先,我们必须理性地在传统教学中合理切割整个教学内容,使用“微内容结构脚本”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分割成三个部分,即“主题—话题—学习对象”。而最终的视频设计和制作应落在学习对象的模块上,其中,每个学习对象带有一个单独的知识点。

2.根据问题类型的分类,合理采用视听媒体技术,将微教学内容按逻辑顺序进行微课程教学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程最终的形式,这在)微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微教学内容对于学生问题认知水平的要求比较低,采用PPT式微课程的制作模式,通过形象的动画和直观的图片,配以音乐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右脑思维,调用感知觉和记忆来学习。如果一个微教学内容对于学生问题认知水平要求较高,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本节的相关知识了,可直接进入典型例题的讲解,教师可采用讲课式微课程制作模式,在黑板、电子白板上通过手写板书的方式,甚至是白纸和签字笔,通常用简洁的符号,通过字幕的强调和提示,言简意赅地带领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篇2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305-01

数学课程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以及和谐发展为目标,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及和谐发展的目标。随着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学习和技能技巧的优势被发掘,思维导图在数学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笔记方法,通过形象的展示来体现知识,便于高效的记录和思考,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归纳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思维导图要注重结合知识点的关键词、图片以及颜色等,将知识点蕴含到思维导图中。思维导图能够集中学习者的精神和注意力,因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思维导图根据大脑思考的方式,以图文的形式将主观意图表现出来,清晰、科学的思维导图能够将各阶段的数学内容进行串联,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

二、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预习数学知识就是概览教材知识,形成初步知识印象,这样的预习难以达到预习的目标。而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数学知识的预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效果较好。首先,让学生在空白纸的中央画上一个椭圆,利用关键词来体现本届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并以此为中心;然后,以主题为中心,向外辐射分支,将每小节内容的关键词填在分支上;最后,再对每个分支进行细分,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概念图。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时,大脑也处于不断思考的状态,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阅读数学知识,还能够加深印象。当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要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上进行标记。例如,各分支内容上明白的地方标注出“已明白”,有疑惑的地方标注“不明白”等字样,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对知识点的认知情况。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的预习,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浏览数学教材时也能够加以思考,在较短时间内把握学习的重点,归纳出知识点。思维导图中的标注则提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侧重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够快速找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难点,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和难点,数学课堂更具备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三、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催化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充分运用插图,引导小学生从图中获乐趣,到图中找情境,在图中求真知;并通过有关插图,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分别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个方向进行教学,教学中每个图形在于生活中的常见例子联系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开拓思维,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构建新知,发展思维。

2、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小学儿童在数学学习方面呈现着共同的特征,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在提问和讲解后,老师把整幅思维导图进行系统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认识角》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角的概念以及每一种的的形状特点以及相关的概念,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的将相关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建立系统思维,将每一个部分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图1 《认识角》思维导图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原则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趣味性

合理设置课堂提问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对知识点也起到巩固作用。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是否会对问题产生兴趣,进而思考解决。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同时也不能缺失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数学例子,教师讲解完后由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学生都能够踊跃参与到课堂知识的问答中。学习效率提升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情况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由此可见趣味性的重要意义。

二、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引导意义,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能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将课本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反复举例,从同一问题出发,以不同的形式给学生引出问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多变性,解题过程中也会尝试将知识点变通。例如,在提问6÷2=?的时候,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继续深入提问,让学生列举出还有哪些10以内的除法结果与它相同。这种拓展练习的方法,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对知识的掌握也更轻松。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逻辑性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只是小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出这一特征。教师在提问时还需要考虑提问的逻辑性,根据小学生所有的问题之间存在的逻辑性,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以思考问题的模式进行提问,一般可以采用由易到难的题目,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公式,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以此培养出具有清晰数学思路的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篇4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科学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和教学方法贴近小学生的特点。因为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锻造科学精神的黄金时期[1]。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亲身体验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加深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方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如何达到科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策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此为出发点,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模拟创造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为我们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参考,促进了科学教学的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前人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三述”教学法,即“背述”教学法、“串述”教学法和“推述”教学法。背述、串述、推述三种教学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三述”教学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难点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2]。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版面。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但是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要么是问题问不到点上,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匆匆走了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往往浅尝辄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难以总结正确全面的结论。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热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论都没有得到。总结分析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教材知识点多而广;二是科学教学引导不易;三是教师对如何构建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缺乏有效方法。

二、“三述”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理解成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3]。“三述”教学法中的“背述”教学法针对基础知识点,用于形成学生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串述”教学法针对各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适用于知识点的发散学习。“推述”教学法针对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适用于各知识点学习的不断深入。“三述”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教学的知识体系,把新的知识点通过“串述”和“推述”的方法不断纳入以“背述”为基础构建的知识体系之中。

1.“背述”教学法

“背述”教学法针对基础知识点,以认识和记忆为主,通过观察客观的具体形象,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等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事物的模型,构建基础知识点。例如:长度、温度、质量、时间等。一条直线、一支铅笔、一把尺子都可以成为我们认识长度的一个模型。科学教师应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建立基础的知识点,通过对事物的特征的描述,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抽象的思维模型[4]。

2.“串述”教学法

“串述”教学法是在已知的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基础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为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引入新的知识点的方法。“串述”教学法注重把握新知识点和已知的基础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我们学习了长度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入宽度、高度、距离等概念。“串述”教学法是在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点的发散,从而引入新的知识点,把握新的知识点与基础知识点的相同、相反等特征,达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建立新知识点抽象模型的方法,从而逐步完善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

3.“推述”教学法

“推述”教学法是在已知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已知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为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引入新的知识点的方法。“推述”教学法注重把握新知识点和已知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是在已学习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已知知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重点把握新知识点和以知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是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我们学习了长、宽、高,就可以根据长乘宽引入面积的概念,长宽高相乘引入体积的概念;学习了长度,就可以进一步引入长度的度量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等概念;学习了时间,引入时间的度量单位,根据六十秒为一分钟,六十分钟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天,逐步推述到星期、月、年等等。“推述”就是把握已知知识点和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递进式的学习和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三、“三述”教学法的运用

“三述”教学法以“背述”为基础,“串述”为手段,“推述”为重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构建科学知识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三述”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在实际运用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背述”的切入点

“背述”是三述教学法的基础,是作为“串述”和“推述”的出发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用“背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通读教材,对教材要熟练掌握,如果说整个科学教材的知识是一棵树,那么“背述”的知识点就是这棵树的根。选定“背述”的基础知识点,并把这些基础知识点讲懂,讲透彻是下一步教学的基础。建议采用图表法将教材的内容列出来,可以使我们直观地看到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选取“背述”的基础知识点和下一步的“串述”和“推述”。

2.“串述”要把握适度原则

“串述”是在“背述”基础上的发散,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必须适度的补充,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当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多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对所学知识适度发散,切忌“天马行空”,要紧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串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但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3.“推述”要准确把握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

篇5

关键词:区域地理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01-02

区域是指地球表层一个具有范围界线的区域空间,它是分析地理环境各种要素的综合体,它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还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学习中,学生普遍并不讨厌地理知识,但是却不喜欢区域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课本内容太枯燥。学生会对科学知识感兴趣,通常第一原因是好奇,如果接下来觉得知识内容很有趣,能吸引他们继续研究下去,但是如果这些知识又枯燥又困难,甚至还得花精力强行记住,他们通常就对这门科学不感兴趣。目前地理教材中关于区域性知识的内容,都普遍显得很抽象,教学的形式严肃枯燥,需要记背的知识点多,学生普遍觉得没有兴趣。

2.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能否有效率地学习,跟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很擅长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很懂得怎样鼓励学生学习,通常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很高,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师方法不当,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降低,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区域性教学依然使用划重点、划难点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觉得记背区域性地理知识就是很大的负担,特别是区域地理学习中,需要填图、看图填空等知识,学生光查资料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他们觉得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就是很沉重的负担,更不可能愿意主动学习。

3.学生生理特点原因。通常学生会因为对新鲜的事物好奇对区域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可是接下来,男生因为比较擅长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愿意研究表格和地理图形,掌握区域地理知识还比较容易,可是女生会比较喜欢阅读,喜欢能让她们产生感情的东西,抽象的图表、图片、表格,她们会觉得没有兴趣研究,由于没有兴趣,掌握区域地理知识感觉更困难。因此女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得普遍比较差。

4.生活与知识没有联系。区域地理中的知识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他们涉及的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没有直接联系,谈到区域地理的知识,有些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只是为了了解地理常识,了解风土人情,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文生活,为了日后出行旅游打基础,而区域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实用性太小,因此学生也普遍不喜欢学习区域地理知识。

二、区域地址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学习态度入手。①教师重新定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这个新的教学思想是要让教师意识到,单纯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知识点,学生不仅感到学习很枯燥、学习效率低下,甚至还会有逆反的心理,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只是一个辅导者、引导者,自己只要引导学生愿意接触这些知识点、乐于接触知识点,学生自己就会有浓厚的兴趣钻研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要能从思想上和教学方法上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达到教学要求。②培养学习情感。区域地理知识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知识,在区域地理知识中,含有大量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的艺术。这些都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教师要让学生在地理学习时,感受审美情感。③借助信息化教学。如果地理学知识只是一堆图表,那么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很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利用信息化的技术让枯燥的图表“活”起来,那么这些抽象的知识立刻变为形象的印象。通过实践可以看到,如果把枯燥的图片放在地图中,用鲜明的颜色、特殊的符号、明晰的线条标记,学生立刻能牢记这些图片中表达的含义与数据,对区域地理学知识会产生兴趣。对于学生无法牢记每个地区的经纬度与每块地形的区别,可以推荐学生直接去打“大航海时代”,这款电子游戏与“文明”一样是全世界唯一在知识性方面被认可,而且没有任何负作用的电子游戏,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许多不喜欢区域地理的学生,因为想通过游戏的关卡,在一周之内背完全部的区域地理图片与各大重要城市的经纬度与所处地理位置,学生由于喜欢,培养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

2.从学习方法入手。①用掌握关键字的方法学习。对于每个位置的地理特征,如果学生要记背所有的知识点,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最后背得晕天黑地还是记混了,因此可以让学生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用一或两个关键字进行联系,只要掌握了关键字,学生就能掌握这片区域最重要的特征。②用抓住主线的方法学习。学生通常觉得区域各大城市在哪里记不住,每个区域的气候环境记不住,地势地形记不住,背得一团乱麻,觉得很困难,因此可以让学生尝试记住一条主线。比如,在全世界范围内最长的几条河流,先牢记这条河流具体的形象和流势,以河流为中心,再牢记这条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有哪几个国家,由于以一条河流为主线,他们的地理位置、气侯变化都与这条河流有关系,学生很容易记得住。学生只要把几条河流与几条河流相关的问题记住,就能记住很多知识点。③掌握读图技巧方法学习。运用地图进行学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个基本方法,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要大量地读地图,学生在图地图时,要掌握读图的技巧:记地图的特征,对于这片地图,有哪几个基本形状特征,只要掌握形状特征就不会轻易弄错;记地图的主题,在这片地图区域中,有哪两三个关键字,这关键字要反映地图位置的重要特征;记主题的内容,这些关键字的特征反映在哪些内容上;记联系点,在不同的区域地图中,有哪些联系点。学生可以通过由于点及线、由线及网的逻辑方法记住图形。④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学习。区域地理的特征,就是一片区域一个案例,在这片区域中有大量的知识点,如果单纯地记下每一个案例,很容易记错、记漏、记混,因此,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要掌握对比的方法,比如对比相似的区域、相反的区域,再对比相似的地方是哪些地方相似,相反是哪些地方相反,通过对比,学生能记忆深;归纳法要求学生了解一块区域时,先要归纳,掌握区域的哪几个知识点,对知识点的内容进行精炼地总结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才能比较轻松地学习区域地理。比如在学习西北地区特征时,先总结出关键词:干旱,再由干旱联想到地形的原因、气候的特征。通过联想法,学生能轻松地记忆抽象的知识。

区域地理的知识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自己先要排除畏难的情绪,才能鼓励学生不要畏难,接下来再和学生一起找到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攻克区域地理知识学习的难点。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上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温秀琴.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变化[J].中小学教材教学(月刊),2005,(12).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课改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34-02

现在高中地理课改的实施,让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有教师占据主导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性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由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仅是初步发展,所以,现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板书图形教学

高中地理是图形结合理论分析的一门综合课程,教师在讲解时需要对所讲内容进行图形讲解,比如说锋面雨、地理位置标注或是热力环流的循环方式。利用这些图形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表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这种能力十分强调地理老师的作图能力和地理知识的专业能力,需要能够清楚地知道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边界形状、气流循环等,并能够准确地画出来,所以要求地理老师具有开阔的思维,会融合多方面知识进行讲课,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临时提问能够变通地回答。

(二)学生合作探究性加强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高中课堂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强调减少老师的理论教学,多增加学生的实践讨论。这种方式目前应用于所有学科,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会针对特定问题对学生提问,学生被分成不同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以此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习惯性地刨根问底,自主找到答案。比如通过划分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知识面的延伸,而且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学习,从其他同学身上学习新知识。

并且新课改的实施,使高中地理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向探究性和实践性发展,比如计算题型结合实际倾向于对各种时差、经纬度的计算,还有对GPS定位、交通发展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型。这些都促使学生必须加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好地理,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

(三)运用多种科学记忆方法

由于高中地理涵盖了地形、海洋、交通等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所以十分复杂,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会采用多种科学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住细致的知识点,比如口诀法、地图记忆、类比法等。根据不同的题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对于各国领土面积的记忆,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记住,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是英国的38倍,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致知道其他国家的领土面积,便于记忆。

采用多种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地理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二、高中地理课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效果不明显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越来越倾向学生占据主导、老师引导的教学模式,所以不断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主学习是推行新课改的重要手段。

高中地理课堂现状就是以这种教学模式为主,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这种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质量并不明显,学生也未有长进。比如在讲解地理问题时,教师会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但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基本都是在聊天,根本不注重问题内容,或者讨论,也是让成绩好的同学来说,缺乏课堂讨论的普遍学习性。

(二)知识点杂乱,缺乏整理

高中地理在课改后知识点更加注重实践性、科学性,必修一主要以天体和海洋知识为主,二是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主,三是以陆地有关知识为主,独立学习时会感觉知识点很清晰,很轻松的学习。但是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进度讲解,知识点并非按照同类知识归纳整理,而且地理题型知识需要用多方面地理思维回答,并非专注针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点,一旦相结合学习,学生就会陷入迷茫,不知道一道题中涵盖了哪些知识点,只能依靠经验作答,不能保证准确性。比如:分析松花江河流成因,不能单单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全部写上,还需要分析经纬度、植被供给、地形地势带来的影响,这就不能仅从经验来说,需要发散思维,想到地理学习中的全部内容。

并且课改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发挥学生自我总结知识能力,但是地理理论与题型相结合后,知识点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总结能力低,很难自行总结规律和相同点,所以,课改后的内容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差

地理老师在讲课时主要讲解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打下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深层次的知识点。但是教师虽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是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性差,学生不敢提出问题,而老师又不知学生的基础薄弱环节在哪,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听完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记不住。这就使得学生上一章基础知识还未掌握,又进入到了下一章的学习,各方面知识只懂一点却又不会融会贯通,所以教学质量差,学生不理解的现象频频发生。比如在讲解农业时,教师会讲解多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等,对于这些农业的分析,学生容易将各地区主要作物、土壤、科技水平等方面混淆,但是对于这些固定的知识点,教师不会反复讲解,而学生混乱记忆却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双方缺乏交流导致教学质量差。

(四)学生参与度低

新课改后,翻转课堂的形式越来越受推崇,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发现,学生占据主导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因为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参与程度极低。地理教学本身理论知识浓,对于同一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学生占据主导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本无法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融合应用,所以面对问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自己的疑惑或问题。而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不敢随便回答,当老师得不到回应时,也不会强迫学生一定要对此问题掌握,而是耐心给学生讲解,可是学生的听课状态也不能有老师进行掌控。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多媒体应用

地理题中有大量的运用图形分析的知识,以往教师通过自身板书作图给学生讲解,这种方式虽然效果好,但是板书作图一是耗费课堂时间,二是黑板太小无法满足大型图片。所以,针对此问题,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一是通过网络连接可以随时在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图形,二是多媒体屏幕大、图形是立体的,可以多方向展示各个部分的知识点。比如:澳大利亚地理知识的讲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先看到澳大利亚立体的地形地势情况,标注动态的环流结构,精确的经纬度和季风区的分布,然后再指定某一地点(如墨尔本)分析其矿产分布或是其他资源的发展情况,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完整的搜索找到,方便了老师的课堂教学,而且也能让学生看到完整的立体图形,更加容易记忆。

(二)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高中地理知识点多而杂乱,学生自主学习无法保证知识点的总结完整和应用得当,如果出错会影响学生的答题思路,所以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即老师总结经验和知识点,学生记住后通过做题来验证理论的学习方法。比如:问某地旱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老师可以先总结影响旱涝灾害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当地地势、河流、水文特征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再引导其他学生说出人为破坏的影响。如此先总结经验,然后将经验运用到实际题型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我总结。

(三)对课堂严格管理,增强互动调动气氛

有些老师认为高中生已经成年,有自控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加约束,导致学生课堂纪律涣散,不听讲已是常态,针对此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严格管理,避免让学生出现睡觉、聊天、吃东西的现象,这不仅对课堂不尊重,而且会影响其他听讲的同学。老师应该多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取课堂走动演讲的形式,不应该一直站在讲台上,一方面可以掌控后面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克制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并且走进学生可以更方便互动,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一对一进行指导,可以更直观、更细致。

(四)课堂讨论小组成员提出不同观点

课堂讨论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学习欲望,二是学生缺乏知识理解,三是小组讨论被好同学掌控。所以,要提升小组讨论的质量就需要改变小组结构,首先小组人员的设置最好在4~6人之间;其次小组内形成竞争,不论成绩好坏,组内成员不要有一致观点,要有不同观点进行阐述,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才能学会将知识融汇应用;最后每日每个小组提出一个问题,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学生之所以地理知识掌握不全,就是因为不会设置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实例,所以,每日小组讨论一个不会解决的问题,不仅可以带动全班的想象空间,也可以增强讨论的趣味性。

从大体上讲,高中地理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已然有所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由于课堂的不稳定性和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可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全程掌握,致使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进需要针对课堂的性质随时变换,不要只用经验进行教学。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学会总结,与其他老师深层探讨,找到引导学生思维的正确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谭丽.广西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慕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4

[4]吕颜海.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刘小燕.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策略探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07)

[6]李亚茹.解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7)

[7]吕恒.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类比思想;学习策略

类比法主要是指借助对两个研究对象的相互对比,结合其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包括研究对象的属性以及关系等,进而推出研究对象间在其他方面的相同点的推理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通过类比法得到的结果是对研究对象观察分析与联想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具体来说,运用类比法能够锻炼其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思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巧用类比,引出概念

1.1 生活中的分类课件上出现几件大人和孩子的衣服、裤子以及裙子,提出了“星期天,妈妈把全家四人的好多衣服都洗了,晚上你帮妈妈叠好衣服后,你是如何处理这些的呢?”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第二,假如分类标准一样,则分类是否唯一?第三,你有其他分类方法吗?

1.2 数的分类

你能把下面的数分分类吗?-5.6,-3,-2.5,0.3,0,-3,14.5%,0.618, 16/7,-61/4,10。分类之后回答:第一,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类的?第二,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组代表集中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完善)

衣物分类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感受到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出现的分类现象,然后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学生能够对衣物分类有一个相对准确的理解之后,就会进一步明确分类的重要价值,之后再出示数,要求学生对其分类,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运用衣物类比的方法来操作,从而延伸出多种分类方法,比如有的学生按照数的正负性质来分,有的学生按照数的整和分来分类。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并掌握了有理数的两种不同分类方法,学生比较有成就感,乐于去继续探索,后面的教学就顺畅了许多。

类比思想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还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通过类比,建立概念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数学概念属于数学思维细胞,同时也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属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内容。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期间,构建科学化的数学概念是一项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怎样有效进行后续突破呢?概念化类比教学就是一种高效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分式这一章节时,注意到分式和分数就像姐妹一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在分式的身上能很容易地找到分数的影子。教学时就可以把分式和分数作类比,这样新知识较易为学生所接受与掌握。“分式的概念”一课具体教学过程如下:首先,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概念: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商数)3÷3/5.

整数÷整数=分数;然后类比于被除式÷除式= 被除式/除式(商式)2a÷(a-b)=2a/(a-b),整式÷整式=分式。这样就很自然地建立了分式的概念。在其后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也可以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想分式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写出几个与分数18/36的值相等的分数。(生:1/2,2/4,12/24,…)

请问你的依据是什么?(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设问:分式是一般化了的分数,分式也有分数的这一类似的性质吗?

学生自然而然说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其他诸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可以类比于一元一次方程;立方根的学习可以类比于平方根等等。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是比较密切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学新知识一般是诸多旧有知识点的引伸或者是重新组合。所以,我们可以将旧知识作为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条件,这时,类比法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不同知识点间的纵向沟通,进而相对鲜明地展示数学知识的实际获取过程,最终形成科学化的知识脉络,将新知识有效纳入到原有知识结构当中去。这种情况下,就会防止本质属性相同的数学知识被孤立,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科学梳理,增强知识点的系统性。

3 横纵类比,深化概念

3.1 运用类比,纵向沟通,“以点串线”

当正方形判定数学知识学习之后,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正方形作为特殊平行四边形处入手,将普通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矩形以及菱形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类比,明确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纵向深化。从知识结构层面出发,准确把握不同四边形性质,促进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

3.2 运用类比,横向拓宽,“以点连线”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着并列关系的数学对象,其相互之间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处理活动都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学生对新信息的接收是有意义的,是从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来学习新知识的,在这一建构与认识过程中,类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我们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是一般地,形如y=kx+b(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求函数解析式是用待定系数法;研究图象是通过“列表、描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三步得到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研究图象的性质可以从图象经过的象限与增减性方面着手。

4 方法类比,突破难点

数学思维在呈现形式上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很难从教材当中进行获取,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期间,针对性的实施思想方法渗透,进而借助数学思维类比,对数学知识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引导,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从数学解题过程来看,若是学生遇到了相关的思维障碍,则采用类比推理方法就会使知识得到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已学知识点的迁移,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一、注重学生的物理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思想指的是物理学家对于物理的热爱和努力追求的态度.现在的高中教材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物理的难度,在知识的内容和要求上也做了很大程度的调整.物理学在这些年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也推动了像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物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物理思维.

1.初中的物理是简单直观的,静态的,只要是识记就行了.但是高中的物理相对就复杂多了,比如要用到定量分析法和推理法.所以这里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比较初中和高中的教材特点,把握好这种跨级的物理知识点的连接性和区别性.

2.教师引导学生心中梳理高中物理知识框架,明确物理学习的要求和目的.学生只有站在宏观的角度掌握整个物理知识的框架,才能扩宽思维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3.运用联系的方式去梳理知识点.对于物理的知识点,教师应该通过各个角度和层次去进行分析,把相同特点的知识点归为一类,例如重力,弹力和二力平衡这些知识点规划为一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把它们联系起来,在学习第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也同时为了下一个类似特征的知识点学习做好铺垫.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多数学生反映学习物理的过程是枯燥的,教师有责任改进他们的教学方式,并且确保课堂的有效率性.教师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锻炼学习能力.在这里我提出几点:

1.多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可以采取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一张计分表,一段时间根据小组情况进行评比.课堂或者课后老师提问题,交给同学去自己探究解决.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兴趣,也使物理不是那么枯燥.

2.在另一方面时还可以采取追溯科学历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物理这门学科的探索上,很多重要的科学事件和物理发现是教育德育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同学们树立名族自豪感,或者推动他们的兴趣和梦想.同时推荐一些名人和事迹帮助学生们心里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好好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作为引导者,也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多用启发和鼓励的语言,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与教师沟通,也更加尊重老师,学习更加积极.

三、注重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规律和现场的一门学科.所以拥有好的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像很多学科一样,物理也是有一个由观察再到动手自主思考的过程.在物理的实验中,设立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的去观察,由于不同现象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物理的本质,再去动手或者动脑思考其原因和条件,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灵活、科学的教学措施能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教学实验的质量,教师应该尽可能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实践的力度,让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中和生活中,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自主动手的能力.

四、注重物理实验,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该学科的主要学习方法就是把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

篇9

关键词:高一数学学习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很多是从父母的羽翼之下第一次独立.虽然在精神层面或许有很多的独立情结得到释放的喜悦,但是或许更多的是要面对离开父母后生活、学习上更多的挑战.生活上的事情很多不是大事,但是学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那么,高一年级的学生应该如何学好数学学科呢?

一、要认识到高一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好不容易从初中学习题海战术中趟过来,觉得高中三年的学习才刚刚起步,似乎可以稍微放松一些,殊不知自己的这个心理有可能会断送自己的数学学习.在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中,高一数学学习的知识点占到70%,这一年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由此可见,要想高中数学学得好,必须把握好高一数学学习.这是相当重要的认知.如果学生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不好的,哪怕高三年级花再多的时间恐怕也于事无补.

二、要知道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差异

初中生的学习,因为其年龄特征和学科特性,很多都是教师牵着走路的,教师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差.但是到了高中,知识点的量促使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速度会加快,对于领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大多能很快适应高中教师的讲课节奏,但是那些基础一般的学生可能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高中数学涵盖的一些专门性的数学用语也特别抽象,如集合、函数、图象构成等,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在很多题目的解决上会跟学生交代清楚解题的步骤,条理清晰,有的学生硬生生记住类似题目的解题套路都能解决得基本差不多,但是高中数学要求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更强,并且思维方式向更理性的层面发展,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举一反三,需要整合其他的知识点,需要反复推理论证.初中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有很好的记忆力便能产生不错的效果,解题时很多知识点在题目中能让学生比较轻易地提取出来,而且每个知识点的巩固和提高都会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完成,但是高中数学的学习尤其是高一数学,往往是一个知识点刚刚讲完,或许有的学生掌握得不是很牢固.新的知R点就又出现了,而且新旧知识点之间的系统联系是很多学生不易领悟的.相对说来,高中数学知识点的量非常大,短时期内需要掌握的新的知识点有很多,但是高中学习的九门文化课都会占用学生很多的学习时间,学生课内外消化的时间往往是不够的.

三、掌握高中数学的学习技巧

1.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高中之前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的,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思维方式上很大程度习惯于接受,形成被动的思维习惯,很少主动思索.有的学生不会自主地安排学习,缺乏自学能力.高中以后,学生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这些学习习惯,加强自学能力和逆向思维的培养,主动思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悟.

篇10

1.自主性学习的理论的特殊要求

自主性学习从狭义的角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体建构过程,教师要认真考虑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使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范围之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不断丰富、发展和改造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基础,要求外部环境能提供学生所必需的帮助,所要建构的知识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之内。要想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建构所学的知识,所选择的知识点应是适合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知识,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建构获得的知识。

2.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独立意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为自主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责任意识,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但高中学生尚处于发育阶段,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还未完全达到上述要求。

3.高中化学内容的特殊性

高中化学是在无数化学知识宝库中选择的最基础的、能适应时展的、代表化学基本特征的知识点,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化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取舍,许多高深的理论无法在中学阶段介绍,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阐述,从而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使得某些知识点很难以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化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还要充分考虑学校条件、周边环境能否提供学习中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备、化学药品、教学工具、活动场所、家长支持等各种外部环境,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将很难展开。

(1)化学基本概念

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一般包含下列阶段:感知阶段、加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联想整合阶段、应用阶段。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本质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具体概念的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是“刺激―反应”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表述概念的词是前人已经确定了的,学生只能是接受性学习。定义概念是对事物内部关系、特征的陈述和概括的语言,是人们对事物内的某种内部实质性的涵义的表述,其学习过程是接受性学习。规则性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对具有相同性质或结构的事物进行归类形成的概念,其概念的内涵是规则,其规则的来源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角度,这类概念往往具有典型的例证,学生容易从实例中获得结论,一般适合于自主性学习。

(2)化学基本理论

化学理论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一定范围的化学现象的规律,是化学知识的特殊的组成部分,化学理论的学习过程可以按归纳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按演绎的方式进行。按归纳的方式进行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感知阶段、归纳阶段、验证阶段、联系整合阶段、应用阶段。按演绎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演绎推理阶段、验证阶段、联系整合阶段、应用阶段。

化学理论的学习要由有关的概念、典型的事例为基础,通过严密的思维论证而得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基本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辨别能力。因此,对于一些学生易于达到要求的较为浅显的理论,可采用自主性学习,而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不便于选取典型事例的理论,则不宜采用自主性学习。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以化学概念为基础,化学基本理论为工具,是对具体化学物质从感性知觉到理性思维的学习过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又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在社会生活、生产、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实例,并能具体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可以自主性地构建知识体系。

(4)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机化学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立体几何知识尚未学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再加上有机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对学生学习有机物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学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有机物,但这些物质很少直接以单一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便于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传授给学生,这部分内容,学生往往较难掌握,一般不适于自主性学习。当学生对有机物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有机物的知识点中某些规律性较强的、能应用演绎推理的方式获得相关知识的内容,则可使学生通过自主性探讨,寻找规律,掌握规律,最终实现对有机化学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