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工作首要任务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救援工作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急救援工作首要任务

篇1

森林(草原)火灾应急救援后勤保障工作方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细化任务中后勤要素职能分工和工作流程,提高后勤综合应急保障能力,为一线救援队伍提供持续、精准、高效的综合保障,确保圆满完成森林(草原)火灾救援任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第二条 本方案适用于遂行管护区、国内跨省(区)森林(草原)火灾应急救援任务,森林消防总队开展后勤综合保障工作。出现下列情况时,启用本方案:

(一)管护区重点、险点地区发生森林(草原)火灾;

(二)两个以上支队,同时在同一火场遂行应急救援任务;

(三)依据命令或响应机制,总队成立基本指挥所(组),派出前进指挥所(组)或后勤应急保障力量;

(四)跨省(区)遂行森林(草原)火灾;

(五)根据总队首长命令。

第三条 本方案所指“指挥力量”,主要包括总队基本指挥所(组)后勤指挥要素、总队前进指挥所(组)后勤指挥要素和总队应急保障力量后勤指挥要素。

第四条 后勤应急救援力量,通常包括“应急保障力量指挥组”“物资给养应急保障力量”“卫勤应急保障力量”和“运输维修应急保障力量”。

第二章 启动响应

第五条 启动响应,通常根据上级命令指示或者队伍遂行救援任务需要实施,后勤响应与救援行动、政治响应同步进行。

第六条 启动响应,后勤值班员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一)支队作战勤务值班室或者支队首长将火情通报给后勤处长后,后勤处长组织收拢机关后勤人员,按照支队灭火救援行动编程相关人员分别进入后勤基层指挥组,后勤前进指挥组,后勤应急保障力量指挥组,并根据人员在位情况,视情调整指挥机构编程。

根据任务需要和命令指示,依案收拢后勤指挥力量、指挥机构保障力量,及时报告、通报情况。

(二)后勤基本指挥组加强后勤值班,沟通支队司令部门了解掌握火场方位坐标、大中队救援力量出动、本级与地方相关部门组织指挥关系、任务地域实时保障现状;与通信部门沟通掌握任务地域地形地势、植被分布、水源分布、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和道路交通、医疗救护、饮食住宿、加油维修等社会保障资源分布情况及其最大保障数量情况,综合分析上述信息后向后勤前进指挥组提供救援行动初步保障情况报告。启动后勤应急预案,命令各参与救援单位收拢后勤保障人员、检修车辆、补充给养物资和后勤装备做好灭火作战中后勤保障准备工作,并明确任务期间经费保障标准。准确掌握救援行动方向、力量动用、组织指挥、现场保障等基本情况,了解掌握火场周边保障资源分布及保障能力等,加强情报搜集和研判。

(三)后勤基本指挥组准确接受上级或同级作战指挥中心的命令、指示和下级的请示、报告,并及时按程序办理,跟踪掌握执行和落实情况,确保后勤指挥顺畅、高效。

(四)后勤基本指挥组通过一体化指挥管理信息系统或电话形式迅速与各参与救援队伍的值班人员取得联系要求上报后勤应急救援保障清单,实时掌握各单位后勤保障变动情况,根据保障清单和收集的各类信息拟制后勤保障情况初次报告,由后勤处长审批后上报总队后勤值班员。收集核准参与救援队伍保障清单,跟踪掌握任务单位后勤保障情况,按时限和要求编报后勤保障情况初次报告、接续报告等。

(五)后勤前进指挥组与后勤基本指挥组对接任务地域自然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信息电话形式与受灾地应急管理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部门沟通协调,通报本级增援队伍人员出动情况和装备物资器材携运行情况,进一步明确任务地域保障资源信息,提出本级保障需求,建立综合保障渠道。

(六)参与救援单位后勤应急保障力量接到支队勤务值班室或支队首长下达的救援命令后迅速进入应急响应状态,人员保持全时在位,保持信息通联顺畅能够第一时间接受上级命令指示,按照后勤前进指挥组要求通过作战勤务值班室上报各类保障信息

(七)完成上级赋予的其它任务。

第三章 出队准备

第七条 出队准备,重点完成物资筹措、装载和运力调配,保障任务分队按时进入战备状态,快速做好出队准备。遂行跨省(区)应急救援任务,应同步搞好与受灾地党政、应急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提前争取相关保障支持。

第八条 战勤部门,结合队伍出动情况和保障需求,综合分析判断形势,分析判断情况,计划安排工作,及时调整保障预案,抽组保障力量(模块),明确保障任务和重点;组织后勤业务部门和应急保障力量落实本级指挥力量综合保障事宜,按照清单补充配齐后勤装备器材;根据任务需要或首长指示,通过一体化指挥管理信息平台向参与救援队伍拟制下发后勤指挥文电,实时收集、整理和报送各救援队伍指挥机构构成、指挥装备器材携运行情况、指挥通联方式等信息,保证后勤指挥顺畅;保持与支队司令机关和任务区域应急管理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部门沟通协调,最大限度获取受灾地区保障资源信息,争取支援保障;指导队伍落实保障清单要求,完成出队前的各项保障工作等。

第九条 财务部门,按照签订的应急保障资金协议到指定银行足额筹措、供应和落实战备储备金,指定专人保管,并提醒前指人员和救援队伍指挥人员携带公务卡;指导任务单位加强经费管理,动用战备储备金必须向后勤前进指挥组请示报告,明确任务中各类经费标准,完成经费保障等。

第十条 军需部门,完成出队前给养、物资、被装等保障;组织炊事车驾驶员和炊管人员检查调试维护炊事车、炊事机具及携行装备器材技术状态,督导炊管人员落实给养物资携行、运行标准和清单要求;按照主副食和大型超市应急保障协议与相应商家联系筹措、装载本级指挥机构和保障力量装备物资;指导任务单位综合物资应急应急保障力量按照清单筹措装载给养、被装、炊事器材、通用耗材,做好相关保障工作。遂行跨省(区)应急救援时,应主动了解任务地域保障物资供应能力,并主动与受灾地区政府、驻军、大型超市等进行对接联络,接洽接续保障事宜,争取保障支援。

第十一条 卫勤部门,检查救护车状态性能和携行药材数质量情况;提醒参与救援的指战员、卫生员和队医分别携带急救药包,卫生员背囊和队医背囊,电话与任务地周边医院取得联系协调加强沟通协调,开通“绿色通道”,顺畅伤病员紧急救治和后送渠道;指导任务单位卫勤应急保障力量足量筹措常用药材,提示遇到蜱虫叮咬、擦伤扭伤、毒蛇咬伤、冻伤等情况的紧急救治方法。做好相关保障工作。

第十二条 运输部门,完成出队前油料、输送和维修等相关保障工作;与支队司令部对接队伍动用力量和机动距离,指导任务运输应急保障力量合理选择机动路线、机动方式,确定各单位集结地域并与输送沿途交管、运输部门沟通协调,保障城区内车队行进畅通,高速公路行驶无阻;根据输送方式,指导和组织任务分队完成输送前各类装备物资装载;检修维护输送车辆发动机、轮胎、ETC、电瓶、雨刷器叉车片等重点部位技术状态,开展驾乘人员安全教育,明确输送序列和途中通联信(记)号规定;组织检查车辆油材、维修工具及相关常用配件携带情况,确保车辆油料满箱,维修工具齐全,常用配件充足,应急器材完备;根据机动需求和各任务分队驾驶员与维修人员数量实际,指导任务单位调配运输和维修力量,督促各任务分队携带出动车辆加油卡,初步明确输送途中加油补给地点。遂行跨省(区)应急救援时,应根据上级要求,制定相应输送专项计划,主动加强与铁路、民航、交通、加油站等的沟通协调,争取工作支持。

第十三条 营房部门,根据任务区域地理位置和天气、土质、河流等自然条件,指导任务单位做好救援期间宿营准备,筹措装载宿营、供电、用水、取暖、如厕等装备器材等。跨省(区)应急救援时,指导任务单位合理沿途大型服务区作为休整地域,并组织驾驶员进行短暂休整、保证睡眠、确保安全。

第十四条 后勤基本指挥所(组),接受本级基本指挥所的领导,及时传达上级命令指示,结合任务实际,分析研判保障形式,辅助首长定下保障决心,统一调控任务单位的后勤保障行动,协调疏通任务地域供应保障渠道,统筹配置后勤力量,归口办理保障需求等。

第十五条 后勤前进指挥所(组),主要负责统一调控任务单位应急保障力量的后勤保障行动和动态后勤管理,收集掌握和分析报告后勤保障态势与需求,向本级前进指挥所(组)和基本指挥所、后勤指挥所请示报告参与救援队伍后勤保障准备情况和任务区域保障基本条件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的保障支援,反映需要解决的保障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等。遂行跨省(区)应急救援时,可根据任务需求,提前派出先遣人员,提前与沿途交警、收费站、加油站、服务区及任务地域相关保障资源取得联系,实施不间断的保障。

第十六条  参与救援的大中队应急保障力量在支队后勤业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对照保障清单检查筹措装载各类物资、器材,上报本单位后勤应急保障准备情况以及本级无法解决的困难,充分做好随队伍出发的各项保障准备工作。

第四章 救援保障行动

第十六条 救援行动,重点完成救援队伍的衣、食、住、行、医、修等方面的伴随保障、跟进保障和应急保障,为队伍圆满完成灭火救援任务,提供持续有力的综合保障。

第十七条 后勤基本指挥所(组),主要负责传达贯彻上级决策指示、工作部署;协调指导任务单位的后勤保障行动,组织实施支援保障,及时协调解决任务分队保障中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疏通供应渠道,统筹调配后勤力量,归口办理保障需求;了解掌握救援队伍保障及物资器材消耗情况,及时上报后勤保障情况接续报告等。

第十八条 后勤前进指挥所(组),了解队伍保障现状及需求,协调建立联指与队伍的保障机制,明确保障指挥关系,统一调控任务区内救援队伍的后勤保障行动,加强任务中动态后勤管理,跟踪掌握、分析和报告后勤保障态势与需求,协调办理联供联保事宜,及时向总队后勤基本指挥所请示报告有关情况、反映需要解决的保障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任务单位后勤保障开展情况实时督促检查,指导加强动态后勤管理等。

第十九条 应急保障力量指挥组,接受后勤前进指挥所(组)的指挥和调度;组织应急保障力量输送,按时到位;合理选择配置地域,部署后勤力量,开设保障网点;及时理顺保障关系,疏通供应渠道,构建便捷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加强动态后勤管理,综合分析任务情况,科学测算保障需求,合理制定保障措施,加强请示报告和沟通协调,确保不漏供、不误供、不断供。

第二十条 综合物资应急保障力量,提前协调沿途政府、高速公路服务区或协议保障单位等,及时为队伍提供饮食等保障;开设保障网点,组织主副食供给,依托固定设施或野战炊事装备提供热食保障;及时组织给养、被装、宿营物资的补充;结合队伍救援进程,科学选择宿营地域,因地制宜组织舍营、露营,做好营区供电、用水、取暖、如厕等生活保障事宜。遂行跨省(区)应急救援任务时,应加强对外沟通协调,重点做好给养、被装、宿营等的接续保障工作。

第二十一条 卫勤应急保障力量,开设野战救护所,合理运用医疗救治力量,对各类区域进行杀菌消毒,检查检测饮食、饮水安全,定期开展卫生防病与防疫巡诊;积极参与受灾群众救治工作;组织药材补充;开通急救“绿色通道”,组织伤病员救治与后送等。

第二十二条 运输维修应急保障力量,开设野战车场和野战维修所,加强安全管理;跟踪掌握任务一线油料消耗情况,组织车辆和灭火机具油料供给;开展车辆、灭火机具维修保养,保持良好技术状态,保证一线救援任务需求。跨省(区)应急救援时,应根据救援行动进程,提前接洽队伍撤离输送事宜。

第五章 队伍撤离

第二十三条 队伍撤离,重点做好装备物资器材清点回收,全面做好回撤和输送准备,保障队伍安全撤离或转场再战。

第二十四条 后勤基本指挥所(组),及时传达上级命令指示;加强与沿途地区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帮助解决队伍回撤途中保障困难,归口办理保障需求等。

第二十五条 后勤前进指挥所(组),主要组织收拢保障力量,清点补充物资器材,做好回撤或转场再战准备;组织拟制、下达撤离保障计划;计划安排回撤运力,组织装备物资装载;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及时与任务地域有关部门搞好交接,结清往来经费,归还或移交所借物资等。

第二十六条 应急保障力量指挥组,根据后勤前进指挥所(组)的命令和指示,组织收拢本级应急保障力量,清点装备物资,统计消耗和战损,组织本级保障力量回撤等。

第二十七条 物资给养应急保障力量,提前协调沿途政府、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及时为回撤队伍提供饮食、饮水和舍营等保障,补充给养、被装、野营物资等。

第二十八条 卫勤应急保障力量,开展卫生防病与防疫巡诊;统计消耗情况,组织药材补充;适情留守人员办理伤病员接续治疗等事宜。

第二十九条 运输维修应急保障力量,组织油料补充和车辆装备维修;合理选择机动方式、路线,组织回撤并提供伴随保障。

第六章 总结和后续工作

第三十条 总结和后续工作,主要总结救援保障任务经验教训、补充经费物资和维护装备器材等,快速恢复战备状态。

第三十一条 战勤部门,指导队伍及时清理、回收后勤战备物资,指导队伍按规定维修保养和补充各类装备器材,恢复正常战备状态;收集、整理后勤保障资料,搞好分类、存档和保管;认真评估后勤保障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查找薄弱环节,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建议,并按程序上报保障情况综合报告。

第三十二条 财务部门,组织编报灭火救援经费核算,核销拨付相关经费等。

第三十三条 军需部门,组织开展保障工作专项总结,查找整改薄弱环节;组织野战食品请领、采购和补充,补齐缺口;组织防护被装盥洗、晾晒、修补等。

篇2

1.1编制目的

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下列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对工作: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超出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或者跨省级行政区、跨多个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需要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安委会)处置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国务院安委会组织协调下,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

(3)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现场应急处置的领导和指挥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有关部门应当与地方人民政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

(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5)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2组织体系及相关机构职责

2.1组织体系

全国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由国务院安委会、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领导机构、综合协调指挥机构、专业协调指挥机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生产经营单位组成。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领导机构为国务院安委会,综合协调指挥机构为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具体承担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工作,专业协调指挥机构为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专业领域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机构由地方政府确定。

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包括消防部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力量、志愿者队伍及有关国际救援力量等。

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履行本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和保障方面的职责,负责制订、管理并实施有关应急预案。

2.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以属地为主,事发地省(区、市)人民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指挥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事故灾难事态发展及救援情况,同时抄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涉及多个领域、跨省级行政区或影响特别重大的事故灾难,根据需要由国务院安委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

3预警预防机制

3.1事故灾难监控与信息报告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对可能引发特别重大事故的险情,或者其他灾害、灾难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

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中央企业在上报当地政府的同时应当上报企业总部。当地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上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中央企业和事故灾难发生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抄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有关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均应及时通报同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当及时分析处理,并按照分级管理的程序逐级上报,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供与事故应急救援有关的资料。事故灾难发生地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事故前监督检查的有关资料,为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救援方案提供参考。

3.2预警行动

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机构接到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后,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Ⅰ级应急响应行动(具体标准见1.3)由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当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或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Ⅰ级应急响应行动时,事发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相应的预案全力以赴组织救援,并及时向国务院及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

Ⅱ级及以下应急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事故灾难或险情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超出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实施救援。

4.1.1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响应

Ⅰ级响应时,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并实施本部门相关的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并及时向国务院及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需要其他部门应急力量支援时,及时提出请求。

根据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类别,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其职责和预案进行响应。

4.1.2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的响应

(1)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情况。

(2)开通与事故灾难发生地的省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3)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建议,通知相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随时待命,为地方或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4)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协调专业应急力量增援。

(5)对可能或者已经引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要及时上报国务院,同时负责通报相关领域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6)组织协调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

(7)协调落实其他有关事项。

4.2指挥和协调

进入Ⅰ级响应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其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立即按照预案组织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应急救援。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根据事故灾难的情况开展应急救援协调工作。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发地毗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相关机构按照各自应急预案提供增援或保障。有关应急队伍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抢险救援和紧急处置行动。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事发单位和先期到达的应急救援队伍必须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事故灾难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全力控制事故灾难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中央企业发生事故灾难时,其总部应全力调动相关资源,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3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事故灾难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

根据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出现急剧恶化的特殊险情时,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4医疗卫生救助

事发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工作。

卫生部或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根据地方人民政府的请求,及时协调有关专业医疗救护机构和专科医院派出有关专家、提供特种药品和特种救治装备进行支援。

事故灾难发生地疾病控制中心根据事故类型,按照专业规程进行现场防疫工作。

4.5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根据需要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4.6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企业应当与当地政府、社区建立应急互动机制,确定保护群众安全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2)决定应急状态下群众疏散、转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围、路线、程序。

(3)指定有关部门负责实施疏散、转移。

(4)启用应急避难场所。

(5)开展医疗防疫和疾病控制工作。

(6)负责治安管理。

4.7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调动本行政区域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时,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本行政区域外的社会力量支援,国务院办公厅协调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支援。

4.8现场检测与评估

根据需要,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事故现场检测、鉴定与评估小组,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为制订现场抢救方案和事故调查提供参考。检测与评估报告要及时上报。

4.9信息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信息的工作。

4.10应急结束

当遇险人员全部得救,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和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宣布应急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省级人民政府会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5.2保险

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5.3事故灾难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必要时,国务院直接组成调查组或者授权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

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信息报告系统;建立完善救援力量和资源信息数据库;规范信息获取、分析、、报送格式和程序,保证应急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为应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支持。

有关部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省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负责本部门、本地区相关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定期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报送有关信息,重要信息和变更信息要及时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负责收集、分析和处理全国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有关信息。

6.2应急支援与保障

6.2.1救援装备保障

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当掌握本专业的特种救援装备情况,各专业队伍按规程配备救援装备。

6.2.2应急队伍保障

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行业或领域的企业应当依法组建和完善救援队伍。各级、各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负责检查并掌握相关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准备情况。

6.2.3交通运输保障

发生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后,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或有关部门根据救援需要及时协调民航、交通和铁路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道路交通管制,根据需要开设应急救援特别通道,道路受损时应迅速组织抢修,确保救灾物资、器材和人员运送及时到位,满足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6.2.4医疗卫生保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救治能力。

6.2.5物资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应当建立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储备制度,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

各专业应急救援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负责监督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掌握应急物资的生产加工能力储备情况。

6.2.6资金保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必要的资金准备。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资金首先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暂时无力承担的,由当地政府协调解决。国家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所需工作经费按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规定解决。

6.2.7社会动员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协调调用事发地以外的有关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增援时,地方人民政府要为其提供各种必要保障。

6.2.8应急避难场所保障

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大城市人民政府负责提供特别重大事故灾难发生时人员避难需要的场所。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成立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专家组,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要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专家和机构,研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重大问题,开发应急技术和装备。

6.4宣传、培训和演习

6.4.1公众信息交流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和有关部门组织应急法律法规和事故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常识的宣传工作,各种媒体提供相关支持。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负责本地相关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

企业与所在地政府、社区建立互动机制,向周边群众宣传相关应急知识。

6.4.2培训

有关部门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以及专业救援队伍的相关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

有关部门、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积极组织社会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列入行政干部培训的课程。

6.4.3演习

各专业应急机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演习。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每两年至少组织一次联合演习。各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应急救援演习。演习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

6.5监督检查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对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7附则

7.1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以及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或出现新的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2奖励与责任追究

7.2.1奖励

在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2)防止或抢救事故灾难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免受损失或者减少损失的。

(3)对应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7.2.2责任追究

在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按照规定制订事故应急预案,拒绝履行应急准备义务的。

(2)不按照规定报告、通报事故灾难真实情况的。

(3)拒不执行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4)盗窃、挪用、贪污应急工作资金或者物资的。

(5)阻碍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7)有其他危害应急工作行为的。

篇3

突破医院“围墙”树立“大救援”理念

记者:作为有丰富灾难救援经验的专家,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所参加的历次救援行动情况。

刘爱兵:2004年底,印度洋发生因地震引发的海啸,我国政府派出的国际救援队首次加入了检验医学专业人员,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赶赴灾区后,我们首先进行了房屋清淤等准备工作,第二天将化验室设在急诊病区,能够开展30多个项目。开检后,除完成中国病区的检验标本外,还接收了其他多个国家病区送检的标本,同时也下到多国病区采集标本,每天完成约30个检验项目。在14个工作日内,共完成316人次检验,并在装备简陋、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帮助印度尼西亚亚齐省的班达亚齐总医院恢复、重建了当地第一家实验室。它不仅承担了中国病区的检验工作,还完成了在灾区救援的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英国等多个救援组织送检的标本。这个实验室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被称之为“中国实验室”(China Lab),受到当地政府、多国救援组织和广大民众的广泛赞誉。

2005年10月发生的巴基斯坦地震中,我们对西北边境省巴拉考特地区实施了医学救援。巴拉考特地区基础设施差,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当时WHO及当地政府已向灾区发出痢疾等肠道传染病预警,但我们在分析了上千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后,并未发现出血性肠炎的粪便形态学表现,仅为一般肠炎的形态学表现,结合当地气候和灾情特点,判断出现肠道传染病疫情的可能性不大。据此结果,我们及时通告WHO和当地卫生部门,使他们在关注疫情的同时告诉居民,由此消除了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状态,也为灾区制订防疫策略提供了客观依据,后来证实,我们的建议是正确的。根据对血液、尿液的分析结果,我们还提出了灾区当时的疾病谱特点,外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疾病多见,与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差、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对居民疾病防治有积极意义。

2006年5月印尼日惹特别行政区地震,我们参与了班图尔县地震重灾区救援行动。灾后居民卫生习惯差,灾民基本生活卫生条件尚无保障,可能出现传染病疫情。我们于灾后第6天首次查出1例急性出血性肠炎患者,随后又陆续发现多例患者。我们及时采取两项措施,第一,对患者及家属所驻难民营场所和水源进行杀、消、灭工作,发放防疫药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第二,在第一时间向灾区、WHO及当地卫生机构通报我们发现的问题及建议,与各国救援队及时沟通,形成一道严密的防控网络。这一措施对监控灾区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起到积极作用。在灾后1周内,有大量外伤、骨折患者,检验医学专业配合外科完成20例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完成了上千例内科患者实验室检查,对急需救治的患者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请您结合参加国内外救援的经验,谈谈我国救援医学的发展现状。

刘爱兵:救援医学是指以“大急救”(即救援)为中心,以急救医学、灾难医学、临床急诊学、危重症监护学为基础,融入通讯、运输、建筑、消防、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的。就2004年12月的印度尼西亚海啸救援来说,此次救援就是各学科互相融合的综合体现。首先,救援的首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因此救援队分为搜索、医疗、后勤保障和生活保障等很多部分,这就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其次,灾害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生理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精神、心理上的创伤,因此,面对受灾的人群,救援的重点除了药物、手术等传统治疗,还需要给难民进行心理治疗和辅导。第三,灾害救援的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就是要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因此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需要立刻开展,这就体现了多种医学学科的交叉。

目前我国救援医学的水平和实力,经过数次国内外救援实践已得到迅猛发展。2009年,由我院参与组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获得了联合国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世界第十二支、亚洲第二支获得资格认证的救援队;我国一些大城市医院的紧急救援能力也得到了国际认可。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救援体系;我国的医务人员习惯于在院内抢救各种危重症患者,这就对我国的救援医学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即如何突破医院的“围墙”,以适应救援医学“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要求。我认为,要达到上述要求,首先应该加大政府投入,使院前急救纳入公共卫生事业范畴和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应树立“大救援”的理念。所谓“大救援”理念,就是对灾害事故的医学救援,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多部门协同合作,动员一切可以借助的社会资源,依靠卫生、消防、公安、军队及红十字会员等救援人员的合作,共同完成救援任务。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破除“水来土挡”的传统理念,使医学救援不再孤立,逐步形成真正的救援网络。最后应该普及基本的医学救援知识,让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能力得到全民普及,真正使“第一目击者”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

大力发展灾难检验医学

发挥其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

记者:作为我国国际救援队中为数不多的检验医学专家,您认为检验医学在灾难救援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刘爱兵:我认为在灾难救援中,检验医学应成为一门分支学科,称之为灾难检验医学,隶属于灾难医学范畴。在规模和建制上,它不同于综合医院检验科,也有别于军队野战医院化验室;应服从灾难紧急救援这一宗旨,以配合抢救、挽救生命为首要目的。在检验医学专业设置和装备配备上,应根据灾区地域特点设置专业范围;装备应精良、便携,具有快速应急和全天候保障等特点。这门学科将在灾难医学和检验医学专业基础上发展、成熟。

记者:我国作为灾难多发国家,请您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国灾难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

刘爱兵:首先从装备上说,我认为灾难检验医学的装备应与检验医学学科发展方向一致,即装备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应便携、体积小、维护保养方便、适宜在多种条件下使用,不宜携带大量液体试剂,干化学法诊断仪器和试剂也要符合上述要求。其次从专业人员装备上说,我认为在灾难紧急救援中,检验专业人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要具备临床检验学、临床化学、微生物学和预防医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仪器维护、保养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技能。到达灾难现场后,专业的检验人员能在野战条件、没有维修保养工程师支持的特殊情况下,2小时内全部展开仪器,并使仪器处于工作状态。检验人员要求身体健康、知识全面、业务熟练、操作技能强,既是检验医师,又是技师,并兼卫生防疫医师职责。再次,从专业设置上说,灾难检验医学的专业范围,可能具有灵活性,主要与灾难地域和发生时间有关,必需设置基本专业范围,在此基础上,按照对灾区地域、灾情大小和灾难发生时间三个主要因素调整专业侧重点和范围,配备相应数量试剂。最后我认为,我们的灾难检验医学要与国际接轨。与国外专业救援队相比,中国国际救援队具有自身优势和独特之处,这支涵盖多学科的专业救援队伍已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检验医学在灾难救援实践中也证明了其作用,但自身也有不足。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其他救援队的先进经验,并努力发挥检验医学专业优势,使我国的国际救援队真正具有理念先进、管理规范、设备优良、优势学科明显等特点。

记者:刚成立的武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刘爱兵:主要任务是开展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开发性研究;为院内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军队、武警部队、地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课题提供实验基础平台;接受国内外学者交流;以及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研究。

医学实验中心由三部分组成。综合实验室:设有分子生物学室、分子免疫室、分子病理室、分子微生物室、精密仪器室、动物实验室等。专科实验室:具有开展全院临床特色研究的专科实验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能够开展Ⅱ~Ⅳ期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实验中心为全院提供相应的研究技术平台,可以开展细胞克隆、载体构建、图像分析、基因分析、基因表达、蛋白质纯化与鉴定、原位分子杂交等实验研究。

篇4

【关键词】自然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

党的十八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决定,宪法规定国家对于人民负有基本保护的义务,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应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生态环境,保护老百姓的国计民生安全。而目前全人类正处于随时可能因为气候极端异常而爆发大灾难的风险社会当中,气候极端已经不再只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已经成为人民日常性及公共性议题。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江南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大平原的接壤处,山地众多的地理位置、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全球环境异常等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自然灾害活动日益频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风、暴雨、洪涝干旱、山体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等是浙江抗灾的重点。面对灾害,拯救生命是第一位,浙江省政府本着一贯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平安浙江、和谐浙江为目标,高度重视浙江的救灾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如《全省救灾防病预案》、《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浙江省地震应急预案》等,对灾害医疗救援给予全面性的法律规范的指导,以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自然灾害医疗救援域外法律制度介绍

抗击灾害,拯救生命,不仅是浙江省、甚至是中国政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就全球范围而言,也是每个国家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其中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设置了比较先进的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建立一套系统的灾害医疗救援体系,其中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所了解及借鉴。

(一)美国

1.法律法规。美国《国家应急预案》是有关处置灾害的综合性法法律,将国土安全、紧急事件管理、法律实施、消防、公共工程、公共卫生、应急救助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应急医疗服务以及私人部门等统一为一个整体结构,对联邦政府、州长、地方行政首脑和民族行政首脑在应急事件时期的职责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地方政府和民族政府在紧急事件期间互相协调的基础。《美国突发公共卫生实际应急反应指南―针对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者》旨在帮助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区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突发事件或灾难发生后24小时内,迅速有效地采取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行动。这是针对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专项立法。此外,还有《减灾和紧急救助法》、《联邦紧急相应计划》、《联邦紧急事态应对预案》、《国家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法》等。

2.确立包括灾害医疗救援在内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体系。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三级应对体系,自上而下包括: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一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一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二个子系统胡。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指挥系统由CDC提升到联邦应急计划,总统有权根据危机事态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启动联邦应急计划;HRSA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它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发展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主要负责药物获得、急救、运输、信息传递、隔离检疫、医务人员培训以及医院系统协调;MMRS通过地方的各个执行部门,如:消防、自然灾害处理部门、医院等部门,现场救援人员协作,确保城市在一起公共卫生危机中最初48小时的有效应对。

3.非政府机构依法成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主体。美国十分重视自愿者和自愿组织在灾害医疗救援的作用。1970年成立全国抗灾志愿者组织,该组织的主席是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在《联邦紧急事态应对预案》中被要求固定承担紧急救援和为灾民提供后勤服务方面,被公认为是第一应对者和有效救援者。此外,还有1881年成立的美国红十字会,履行包括国内和国际灾难救援在内的某些美国政府的责任,具有“联邦工具”的合法地位,今天,美国红十字会的日常工作,几乎完全纳入了美国紧急事态管理的工作体系,承担着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的部分工作。

4.设立专门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美国在联邦 C D C 中专门设有负责与媒体沟通的通讯办公室,负责向公众和医疗救援人员及时告之灾害事态信息,帮助相关人员正确判断灾害发展状态。此外,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主持全球应急管理系统,以灾害信息服务、灾害应急事务处理为目标,主要业务包括同国际系统连接,进行灾害管理、减灾、风险管理、救助搜索、灾害科研等。

美国对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范,体现在基本行政法律、各项专门的减灾法之中,并且还有针对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专项立法;依法分配了各行政职能部门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职责,并且该职责是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非灾害发生后的“临危受命”;把卫生系统与其他系统串联起来,使得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等领域内的人员可以综合有效的协作;重视非政府组织的灾害医疗救援力量,并将其纳入政府的管理体系,发挥其优势作用;依法确立了灾害医疗救援的日常应对体系及具体程序和专门的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二)日本

1.法律法规。 1 9 6 1 年颁布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预防灾害、对应灾害和灾后重建等事业方面的根本大法,对其他相关法律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也是其他相关法律的立法依据。该法就防灾救灾中政府的责任、地方团体的责任以及市町村的责任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公布于1 9 4 7 年的《灾害救助法》是关于灾害应急救助问题的最早的法律。其宗旨是:在发生灾害时,国家要在地方公共团体、日本红十字会、其他团体及国民的协助下,进行应急的必要的救助,以此来保护受灾者和维护社会秩序。此外,针对多发行地震灾害,还制定了详尽的地震灾害对策性法律,如《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等。

2. 确立包括灾害医疗救援在内的三级政府负责管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即中央一都( 道、府、县) 一市( 町、村 )三级,由主管卫生和福利的厚生劳动省负责建立,并以之为中心,纳入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体系。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日本政府会向国民及有关机构发出紧急通报,通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同召开了干事会,研讨对策。中央主管机构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最主要职责是收集信息并制定和实施应急对策。在日本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系统中,消防(急救):警察、医师会、医疗机构协会、通信、铁道、电力、煤气、供水等部门,也按照各自的危机管理实施要领和平时的约定相互配合。平时,在灾害疾病的预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全国各都道府县的地方保健所和市盯村的保健中心。

3.非政府机构依法成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主体。2007年修订的《灾害基本对策法》把红十字会在内的61个非政府机构制定为全国性公共事业,要求其无条件配合灾害救援工作。

4.快速反应的灾害救援机制。建立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的医疗救援程序,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设立了应急措施:灾后6小时内,主要救援工作是派遣医疗队救助伤病;灾后12-24小时内,主要救援工作是转移伤病。

5.建立应急信息管理网络,可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灾害通讯网络体系,包括:以政府各职能部门为主的“中央防灾无线网”;以全国消防机构为主的“消防防灾无线网”;以自治体防灾机构和当地居民为主的都道县府、市町村的“防灾行政无线网”;以及在应急过程中实现互联互通的防灾相互通讯用无线网等。此外,还建立了包括紧急联络通讯网在内的各种专业类型的通讯网。另外,还正式设立内阁信息中心,以24小时全天候编制,负责迅速搜集与传达灾害相关的信息,并把有关灾害通讯网络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日本同样也制定了详尽的灾害应对法律法规,使灾害医疗救援工作可以有法可依;依法分配了各行政职能部门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职责,同样的该各行政部门是承担该职责的常设机构;把非政府部门规定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定主体,调动了政府和民间的各方面积极力量,并要求其互相协作;依法确立了灾害医疗救援的政府负责日常应急体系及具体24小时应急救援程序,并重视对灾害医疗救援的日常预防工作;将来完善的专门的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一项切实有效地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1.灾害医疗救援法律渊源多元。灾害医疗救援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公共事件、灾害防治等领域的行政法律法规、卫生法规等不同的部门法中都应重视设置灾害医疗救援的内容,也可制定单项灾害医疗救援法律,使其有法可依;

2.依法建立灾害医疗救援日常应急体系,有备无患。在该系统中,应依法确立非卫生行政机构与公共卫生部门的各自职责和工作程序,部门之间要做好有效的配合,使灾害医疗救援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3.依法确认非政府组织的灾害医疗救援主体地位,将其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给予有效地配合和协调,发挥非政府组织分布广泛,在后反应快速,医疗救援力量专业化的优势;

4. 设立专门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工作,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

二、浙江省自然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现状介绍

自然灾害具有的突发性及危害性特点,使其被定义为突发事件的范畴[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因此相关的突发事件处置的法律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卫生法规都包括对灾害医疗救援的适用,主要的法律性文件如下:⑴国家性的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门继而制定的预案与办法等主要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援助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尸体解剖检查规定》、《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地震灾区重点传染病疫情霍乱等应急预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职责》、《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等。⑵浙江省法律性质的规范文件主要是,《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浙江省重特大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浙江省救灾防病预案》、《浙江省干旱卫生应急专项预案》、《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地震应急预案》、《浙江省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和《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

虽然浙江的灾害救援已经具备了预防和抵抗灾害的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并在以往的抗灾救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关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其缘由如下:

(1)完善社会立法,构建成熟的灾害医疗救援制度,为浙江省抗灾救险工作贡献微薄之力,促建和谐社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凡是法律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如地震、风灾等灾害事件的防治和应对就较为得力。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应急法服务法》,它规定州长可以根据《健康和安全法》对灾害事故中的救助问题给予豁免;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国民健康计划。与之对比的是,《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助有明确的规定之外,有关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是零散的分布在其他地方性法规之中,且对于医疗救援方面的规定也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即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医药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缺乏针对灾害医疗救援的系统性的完善立法,这会导致灾害医疗救援不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具体权利,导致社会矛盾出现,不利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汶川地震不仅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对中国现有的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在抗险救灾中出现了许多有关灾害医疗救援方面新的法律问题需去研究,如在灾害救援中的医生为拯救生命对遇险者进行截肢的紧急处置的权利与遇险者知情同意权的对抗;灾害国际救援队伍和民间救援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在灾害医疗救援中遇害者的尸体应急处置的法与情的冲突;灾害医疗救援中出现的专业救援人员缺乏和药物等重要救援物资调配等救援中的依法管理等问题。汶川地震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会是偶然现象,今后也必然会不同程度的在其他省市的灾害医疗救援中有所表现。《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我们应以汶川地震的灾害医疗救援行动为研究的对象,结合浙江省的现状,对浙江省的灾害医疗救援给予深层次、防范性法律研究和完善,使我省的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更加的法治化,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害降到最少程度。

(3)填补浙江省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法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如前所述,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涉及到诸多的法律问题特别是医事法律问题,法学界对医事法律研究的相对陌生和不重视,导致该研究领域出现研究的空白点,而本课题组成员立足于温州医学院,具有法学研究背景,长期从事医事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信可以从法学特别是医事法学的角度,对我省灾害医疗救援制度的完善有所建树。

三、浙江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一)灾害医疗救援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效力不一。

调整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如《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二是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的相关国家和省级的预案或者办法等,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前者是实施灾害医疗救援的工作所依据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并有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而后者是落实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所依据的具体操作性政府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内部指导性文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要参考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因此其法律效力明显低于前者法律法规,导致其执行力度和效果因此受到的一定限制。

(二)综合性规范或者专类性规范有关灾害医疗救援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针对自然灾害医疗救援的单独规范。

综合性规范主要指的是针对所有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的等的一部综合性法律规范,如《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专类性规范是对具体某一类型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的等的一部单独性法律规范,如《防震减灾法》、《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等。在综合性和专类性规范中,灾害医疗救援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而已,相关法律规定内容简单和过于原则性,不利于实际的操作执行。虽然后面制定的医疗应急救援预案有具体救援措施的落实,但是也是针对整体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援助应急预案》和《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所有的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规定简单统一,对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实施缺乏针对性,对于自然灾害而言,拯救生命和控制疫情是首要任务,但如果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现场事态控制比医疗救援而言更为重要,因此虽二者同属突发事件,对医疗救援的要求也是各有不同的。此外,当今社会地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特别重视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的法律规范也是形势所逼。

(三)灾害医疗救援中的卫生防疫环节的法律建设优于灾害疾病急救环节的法律建设,立法层次上存在漏洞环节。

国家经过非典事件以后,卫生防疫方面的法律法律已经比较完善,主要有《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尸体解剖检查规定》,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疫情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就政府和社会该如何行动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对灾害疾病急救仅是简单片语而已,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疾病急救方面的规定简单的一笔带过,即人民政府可以实施医疗救助、卫生防疫以及其他的法律措施,《防震减灾法》里面也只有一条,地震灾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医药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灾害医疗救援立法体系中上位法的“厚此薄彼”规定必然影响浙江省在制定灾害医疗救援的下位法法律法规时,重疾病防疫,轻疾病急救。

(四)忽略非政府医疗救援组织的法律地位。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灾害医疗救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对于上述主体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都在法律法规中有详尽的规定。但对于非政府的医疗救援组织,如红十字会组织、自愿者等仅是简单规定了其可以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协助做好相关工作,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但对其开展医疗救援工作的职责、权利范围及政府医疗救援机构的配合和冲突协调等实际会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涉及。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救援经验告诉我们的,非政府的医疗救援力量对实施灾害医疗救援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而且在医疗救援工作上的专业性也是得到认同的。随着非政府的医疗救援力量日益参加到各类灾害医疗的救援工作中,重视其医疗救援法律主体地位,依法规范其医疗救援工作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熊文美、陈进、李幼平、陈燕玲、郑会贤、周丽萍.美日俄中四国地震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比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 ( 8 )。

[2]熊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唐承沛.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方法[D].中国知网,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4]俞慰刚.日本灾害处置的应急机制与常态管理[DB/OL].维普资讯。

[5]熊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7]《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条规定,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篇5

“四个能力”建设 打造过硬队伍

沈阳煤业集团救护大队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本溪矿务局救护大队,当时由苏联专家培训,1983年“三局”(原本溪矿务局、沈阳矿务局、建设局)合并后,衍生为沈阳矿务局救护大队。随着沈阳矿务局的改制,于2001年更名为沈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救护大队。

自建队以来,救护大队共处理事故309起,共出动320队次,抢救出遇险遇难人员624人,为沈煤集团和周边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国务院对区域救援队“拉得动、动得快、打得赢”的要求,沈阳队主要注重4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快速反应能力。体制机制健全,应急准备扎实,人员出勤率保持90%以上,值班和备班人员在位率100%,战备装备完好率达到100%,规划服务区域内救援可随时出动,跨规划服务区域救援能够迅速出动。二是应急机动能力。救援力量投送机制协调畅顺,能够适应空中、铁路、公路和水上输送需要实施快速机动。接到命令后,携常规装备10h内、携排水和钻机等重型装备18h内到达事故现场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三是专业救援能力。熟悉各类事故处置要点和救援流程,精通装备器材使用方法,及时、正确、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实时将事故现场信息传送至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抢救事故遇险人员生还比例和搜寻遇难人员成功率显著提高,次生事故发生率和救援人员伤亡率明显下降。四是综合保障能力。装备器材储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重点装备备份率达到100%,能够及时组织供、救、运、修等保障,满足沈阳队执行任务需要。

针对缺少大型、特种装备使用和维护保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土地选址难以落实,大型、特种装备的日常维护及周期保养开支较大等问题,沈阳队建议省政府在征用土地、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资金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共同完成救援基地建设。

预防救灾结合 建立综合基地

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六枝队主要担负着贵州省和云南东北部矿山企业的重特大、复杂事故的救援工作。随着六枝工矿(集团)公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加强救护装备的管理,公司在现有基础上,组建技术装备中队,引进相关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组织项目立项工作,拟在原大用矿区建成一个集训练、培训、演练、信息调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救援基地。

新基地的建设按照“平时进行预防及安全检查,险时进行抢险救灾”的目标进行定位。平时作为集团公司安全监管的补充力量,在集团公司内部各矿开展预防及安全检查工作及为全省矿山救护指战员进行培训和开展演练工作;险时能处理全省范围内的包括矿山、危化、地质灾害、交通等各类事故。

重新选址参照国家应急救援队标准建设。分阶段逐步完善指挥管理系统、完善学习训练场所、完善技术装备支撑系统,规范队伍建设、以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提供一流的服务,打造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装备先进、技术过硬、保障有力”的矿山救护队伍,把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矿山救护大队建成标准的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和贵州省综合应急救援基地。

注重演练 全面服务

平庄煤业公司救护大队隶属于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是平庄矿务局救护大队,创建于1979年。200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14个矿山救援基地之一,是具有国家救援一级资质的矿山应急救援队伍。目前,除担负本企业煤矿的安全技术服务、抢险救灾、企业消防外,还承担着内蒙古东部区域内重大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救援中心和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救护大队高度重视。集团公司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善了办公业务用房、救护培训、训练场地等基础设施,房屋总建筑面积4870m2。2006投建了一座多功能训练馆,建筑面积达1050m2。各救护中队都建有模拟救灾演习巷道,配备了高温演习训练系统。

为了扩大应急救援建设规模,平庄煤业公司关闭了古山矿二井,将古山矿二井井口及地面工业广场全部划归区域矿山救援平庄队的建设用地,占地约200亩。公司还将古山矿二井斜井井筒、井下大巷、井底车场及硐室、工作面、井上附属设施等约3000m井巷专门作为救援培训、演习训练巷道。针对内蒙古中东部煤矿井下火灾事故多、难以快速扑灭的特点,平庄煤业公司还准备组建一支专职灭火排放队伍,拓展服务领域。

强化训练 加强人员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金川矿业公司处于南疆地区,矿山存在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垮塌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尤其是透水和火灾及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最为严重。国家救援队主要服务于新疆南部1000km范围内的矿山事故,同时具备矿山事故应急救援的人才、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功能。

篇6

【关键词】军队医院;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医院管理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宗旨,健全组织制度

1.1明确新时期军队医院的宗旨,确立指导思想。解放军总后勤部秦银河副部长指出:军队医院要着眼提高应急处置、伴随保障、健康维护、心理服务、疾病防治、远程教育和会诊六个方面的能力。要充分认清军队医院的职责使命是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战斗力;服务方向是姓军为兵,姓军为战,主体任务是为部队官兵服务、为军队老干部服务。对中小规模医院,要引导其紧紧围绕临床医疗服务,突出特色优势、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一流医院[1]。为遂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军队基层医院要着力打造区域性一流医院,就要着眼军队医院优势。军队基层医院因为性质不同,医务人员相对集中居住,应急反应迅速。但又普遍受编制约束,人才流失严重;受市场经济限制,医疗设施陈旧落后;小而全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军队基层医院的发展。作者认为,军队基层医院要紧紧围绕应急处置、创伤急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等方面展开深度建设,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以点带面,促进军队基层医院的全面建设。

从军事斗争准备转变为应对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一旦有事,能否“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提高军队医院在多样化任务行动中的应急救援的“能战度”。我军从2002年3月开始正式把灾害救援作为一项正规训练内容,列入了新一代军事训练和考核大纲之中。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国家为达成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的,使用军事力量,以暴力或有限暴力手段所遂行的非战争方式的军事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有六项内容: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国际维和以及国际救援[2]。为着力提高遂行多样化非军事战争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充分理论依据。

1.2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制定应急救援纪律制度。医学应急救援主要依托发生事件区域内大医院的院前急救力量为基础,建立一支反应快、机动快、综合能力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是关系到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关系到维护公众健康与减轻人员伤害的大事。医院党委和领导高度重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医院主要领导挂帅,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作助手,小组成员由医疗、护理、后勤、保卫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处和护理部具体负责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抢救技能及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担任。后勤、药械、供应保障部门负责药品、器材、生活用品的筹措准备。在组建中要特别注意生活保障、卫生防疫、心理疏导和警戒保卫人员的抽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应急救援分队人员及全院工作人员进入备战状态,终止休假和正常休息,无条件服从调配。应急救援分队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联系畅通。

2科学组织,科学规划,科学实施

2.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人员在位率高,器材、药品准备充分。我院常年担负军队和地方的突发事件应急任务,有专门的野战急救训练基地,经常组织假想训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抢救预案;抢救设备和药品齐全[3]。我院自隶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以来,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反应力量。以急诊科为依托,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反应体系;以急诊科为基础力量,组建医学应急救援分队。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建立全科医学的急诊科。急诊科配备主任、护士长各一名,医师5名,护士8~9名;加上轮转实习医师、护士,充分依托、利用各专科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较好地开展工作[4]。我院急诊科实行医护值班双班制,医生、护士分别由一名高年资带一名低年资值班,出诊时错位出诊,即高年资医师带低年资护士,或高年资护士带低年资医师,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加救护车司机组成的三人院前急救小组常备不懈,救护车司机由责任心强、初步急救技能较好的军人担任。目前,急救半径达到15 km,确保接到呼救后2分钟内开出医院大门,按路途远近确保到达现场时间最多20分钟,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各科室值班力量完善,都为三班制,即值班、副班、备班,一线值班人员由住院医师担任,副班人员为主治医师,备班人员为科主任、高年资主治医师及退休回聘的老主任担任。以院前急救小组出动为应急救援的启动因子,根据突发事件现场情况,立即实施相关应急救援预案。当院前急救小组到达现场时,立即验伤、将现场情况回报、院内实施准备,做到3人以下急救由急诊科组织抢救、会诊、收容住院,5人以下急诊科组织相关专科参加抢救,6人以上,其中两人以上重伤的群死群伤事故,立即启动全院在院首长指挥下的应急救援预案。药械科常年配备抢救药材和器械基数,指定专人负责和值班;勤务分队人员24小时全员在位,随时担任生活保障、车辆保障和警戒保卫任务;确保应急救援分队随时随地拉得出、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

2.2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及实践。我院根据最近十多年周边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军队医院特点,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预案。平时训练与实际救治相结合以保证医疗应急救援时抢、救、送、治任务的完成。每年进行1 ~ 2次应急救援演练,医学救援人员培训,主要提高业务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密切配合程度。主要内容:(1)开展组织、协调、指挥展开训练,信息资源共享,针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做出应急反应;(2)各种急、危、重症抢救,熟悉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脑复苏等技能训练;(3)利用救护车、民用车辆等进行适应性训练,开展动态下静脉穿刺、伤口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简单手术及徒手心肺复苏等训练;(4)结合平时工作开展成批伤病员(6人以上)抢救预案演练;(5)开展各种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知识、技术的学习和现代急救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训练,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作为入选救援队的必要条件。

在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底,我院先后参加当地突发性、灾害性、意外事故的医学救援数十起;特别是在抢救2002年“9.14特大毒鼠强中毒”、2005年10余人集体“沼气中毒”、包括2010年“8.4特大车祸”在内的诸多重、特大交通事故,以及厂矿塌方、建筑工地坠落等许多群死群伤事件中得到检验和锻炼。

2.3应急救援要求加强与地方协同,院前急救与院中协调及时得当。平时建立健全的组织高速运转,指挥协调组负责院前抢救的指挥调度,与地方政府和其他医院的协调及各小组间的紧密协同,和院内各科室的协调;分类组负责轻重分类登记在册,并在所有病人的胸前用色布,予以标志醒目;各抢救小组根据色布标示的病情轻重予以抢救;后送组将病情较稳定的立即后送,病情危重的伤病员就地抢救,生命体征较稳定后再行后送;后勤保障供应组负责急救器材和药品的紧急调度供应;勤务分队负责车辆保障,与公安部门协同现场警戒。一边进行院前急救,一边将现场情况反馈给医院和上级领导,请求急诊中心和各科室安排病床[3]。

2.4应急反应快速化是军队医院提升救治能力的必然要求。军队医院既担负着平时为军民就诊保健康。又赋予了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战时卫勤保障的任务。尤其是卫勤保障要达到“技术准备充分、应急反应快速、人才储备充足、救治手段先进”的标准。门急诊是医院接触病人最早的部门,做好平战结合的战创伤门急诊服务体系的构建,优化救治流程,创新战创伤救治方法,快速化的应急反应是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完成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5]。我院科学调整门急诊流程,当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医学应急救援时,我院将相对独立区域的急诊科作为医院应急救援的总后方,将门急诊病人分流到门诊及各专科病房,并紧急腾空住院病人较少的病区,加大收容力度,较好的保障了应急救援的开展。

2.5建立科学合理急救流程,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进度的加速,增加了突发灾难事件的发生概率,易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量伤员。对医院而言,灾难的发生往往不可预见,短时间内大批伤员的到来常使救援组织工作陷人混乱,常出现救援力量与需求的矛盾。急救流程的优化能够合理协调各种救援力量,使救援效果达到最优化。我院为军队综合性基层医院,是当地各种创伤、中毒、事故等突发事件伤病员的首选救治医院。我们根据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之间的发生特点和我院具体情况,分析多次批量伤员救治的经验教训,重组了批量伤员应急救援作业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

3医学应急救援人员素质养成

3.1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师人才的培养。目前医疗机构的医师分科细,而医疗应急救援面临的都是危重伤病员,不但有创伤急救、外科、骨科,还有妇产科、儿科、皮肤科;尤其在自然灾害后,还需要内科、传染科和卫生防疫力量。需要有丰富经验全面技术的全科医师。因而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医师的全面培训。而军队中小医院普遍受编制约束,我们打破传统,成立以现役军人为骨干,回聘离退休老干部为顾问,聘用制人员为主力军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全科技能教育和培训。经常进行实战演练,并将年轻医师定期送到总院急诊科轮转,加强全科医师培训[7]。

3.2进一步加强创伤外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人才培养。在全科医师培养的基础上,我们遵循南京总医院易学明院长提出的:“初级职称全科化培养,中级职称专科化培养,高级职称专病化培养”[8]。突出对医疗骨干进行创伤外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的培养;利用现有离退休回聘老干部学科全面的优势,加强传染科疾病以及卫生防疫知识的授课,使大家弱项不弱。利用总医院的整体技术优势,重点加强帮带我院在烧伤、爆炸伤、冲击伤、挤压伤、外伤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各种休克救治能力的提高;目前,我院依托总院力量在创伤急救方面已经形成了特色学科[9]。

3.3进一步加强医学应急救援与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结合。军队医院参与医学应急救援任务,具有军队医院战时的某些特点。如何融平战为一体,是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军队医院战备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打造平战一体的救治链,总医院大胆打破固有学科界限,在国内率先开设“以疾病链为纽带的诊治中心”;以此模式,医院建立了战时紧急救治链,形成学科大协作,平战结合,提升了应急救援的卫勤保障能力[10]。我院借鉴总院本部经验,在创伤急救方面实行一体化救治,从现场开始就有意识地运用损伤控制理论进行包扎、固定、止血、控制性液体复苏、控制性手术以及稳定生命体征迅速转运等诸多先进措施,抢救了大批伤病员的生命;在多起重大突发事件中得到实战检验,多次受到南京市委、市政府,江宁区委、区政府的表彰。

3.4进一步加强医学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防护。在灾害、事故面前,人类往往受到巨大震撼,救援人员需要坚强的信念,具有一副钢筋般的神经,铁骨般的身板;这就需要及时地心理疏导,合理分配任务,适当保证一定的休息时间。加强自我防护,确保应急救援的战斗力不受损失。

4结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建立健全医学应急救援机制是灾害救援的必然选择,是军队基层医院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军队医院必须建立医学应急救援机制,具备较强的医学应急救援能力,是新时期军队医院遂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核心内容,是提高战斗力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秦银河. 总后勤部秦银河副部长在全军卫生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1):I-IV

[2]胡小南, 王与荣, 袁波, 等. 关于构建应急医学救援队的几点思考[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 23(1):74 - 75

[3]涂久生, 朱役, 穆晓苏, 等. 院前急救对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9):904-906

[4]涂久生, 费连兵, 李学义, 等. 基层医院急诊建设及管理的探讨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14(11): 825-827

[5]易学明, 苏义.创先门诊服务理念,适应门诊服务需求 [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10):41-43

[6]王与荣, 孙海晨,申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诊运行模式与安全管理的做法 [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5):522-524

[7]费连兵, 朱役. 疗养院(区)强化聘用制人员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 21(7):752-754

[8]易学明. 医学人才成才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1):1-2

篇7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监管总局在广东开展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试点工作,前不久以省政府名义下发了试点《工作方案》。今天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试点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刚才,建辉同志介绍了这次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会佟星副省长还将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我代表国务院安委办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讲两点意见。

一、广东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试点有条件、有优势

今年,安监总局选择在广东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试点召开现场会,主要是考虑到广东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和优势。

(一)广东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但形势仍然严峻,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分迫切。近年来,广东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布署。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不断壮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治理工作,很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取得了显著成效,事故死亡人数自*年以来连续六年大幅下降。从每年死亡人数一万三千多人下降到八千人以下。但是,当前广东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形势尚未根本好转,安全生产基础相对薄弱,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较多,事故总量依然较大,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仍位居全国首位,且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近年还发生了梅州“8.7”特大透水事故,*龙岗“9•20”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新情况和新挑战,当前广东省全面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必将推动广东经济新一轮的大发展,产业转移和升级等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务,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显得十分迫切。

(二)广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有一定基础,试点工作容易取得成效。近年来,广东省努力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在应急指挥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发展快。广东省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于去年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主任高配副厅级,全省有超过一半的市和部分县(市、区)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省直一些部门也成立或指定了本部门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机构,这些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完成了省级矿山和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的统筹规划;组建了一批危化、城镇燃气、建设工程、特种设备等专业应急救援抢险队;建成了*市、珠海市高栏港区等11支特勤消防队,*、*、*等市成立了水上消防站;部分大中型化工企业成立了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在省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向应急救援机构、装备建设倾斜,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三是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投入600万完成了省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首期工程建设,完善了安全生产值班系统和安全生产事故接、处警系统;部分市和一些省直部门也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有力推进了市级和部门、系统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四是把应急预案管理作为“一案三制”建设的核心内容,编制修订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规范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评审、报备等工作,省、市、县三级政府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全部完成编制;将预案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指标要求,大部分企业编制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矿山、危化企业预案编制率达到了100%。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同时,部分市及省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了应急救援实战演练,检验了预案的实效性,提高了应急救援反应和处置能力,锻练了应急救援队伍。

(三)广东人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开展应急管理综合试点工作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直以来,广东人都保持着一种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的优良传统。广东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全国的排头兵,创造了很多领先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奇迹。近几年来广东省进一步弘扬先行先试、勇于探索的精神,一是深入开展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行各业争创一流、争当先进,形成比学赶帮、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二是全面开展了继续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切实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解放思想中激发斗志,在解放思想中查找问题,在解放思想中谋求创新,积极探索解决影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三是以贯彻实施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大力提倡“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的创新理念,积极营造敢闯敢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宽松环境,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为广东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更有利于通过开展试点工作,为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创造更多的宝贵经验。

(四)明年将在*举办的亚运会,通过试点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和保障水平,对保亚运安全有重要意义。明年,第16届亚运会将在*举办,这不仅是广东省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全亚洲的大事。做好亚运会期间*市及周边地区甚至全国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重、意义大,决容不得半点松懈和大意。历届大型运动会特别是*年北京奥运会的实践证明,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开好运动会工作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加强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完善、建设装备水平较高的专业应急队伍,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接好重大危险源监控以及应急值班值守,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应急意识对确保明年*亚运会安全顺利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今年在广东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试点能为明年*亚运会顺利召开创造条件。

二、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力争应急管理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试点是一项性质面广,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要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在以下的方面下大功夫。

(一)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应急工作的认识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事故预防,一手抓事故救援。事故预防是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事故救援是一旦发生事故,要将事故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近几年,通过抓事故预防,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好转。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事故易发、高发期,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基础工业建设项目增加,保增长、保发展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工作上的任何忽疏就可能造成事故反弹,面对这样的客观形势,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搞好事故应急救援显得非常重要。

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应急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改革措施。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也对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安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把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作为“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三项建设”之一,做出了具体部署。张德江副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以救援体系和科技体系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的支撑保障水平。”希望广东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把应急管理综合试点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工作总布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全方位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是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安全会的布署,把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建设,切实抓紧抓好抓实。一是要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总体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努力实现上下贯通、反应迅速;协调顺畅、指挥有效;调度灵敏、保障有力。二是要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落实事故隐患排查、监控、治理责任,实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三是要强化事故风险监测监控机制,加强对各类事故发生、衍生规律的研究,提高综合监测监控水平。四是要完善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军地、部门、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五是健全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作用,强化各方面之间的协同配合。六是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及公民在突发事故预防、应对和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切实加大投入,大力加强应急救援基础建设。这是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搞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岗位都要制定应急预案。要搞好预案之间的相互衔接。部门之间的预案要衔接、地方与企业之间要衔接、企业与社区、企业与车间、车间与岗位之间也要衔接,努力实现资源整合,协调联动,提高应急反应效率和效能。二是要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要按照“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支持为辅、提升救援能力、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搞好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立一批高标准的国家级及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三是要搞好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把预案、队伍、专家、重大危险源以及各类社会资源等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基地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四是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要把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纳入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统筹掌握各类救援物资的数量、地点和流向,满足应急救援需要。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特大事故多发地区,要依托企业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基地,确保应急物资数量充足、质量可靠。五是要努力建设一支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顶得住的高素质的应急救援队伍。既要加强专业骨干救援队伍建设,也要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既要加强政府主导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也要重视企业应急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应急救援业务技能。要搞好应急演练,通过制度化、经常化的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提高应急救援水平。实现应急管理科技进步、充实应急装备设备,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要把增加投入,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研究制定增加投入的政策措施,落实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资金投入到位。

(四)着力强化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认识,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安全生产业绩考核范围。要搞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安监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确保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要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企业全面承担本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任务,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提高企业应急救援水平。要统筹做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与应急管理工作,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纳入执法监督,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篇8

众多企业将发展视角转向应急领域,

并逐步形成行业龙头。政府、社会和企业正在

共同发力推动应急服务成长为经济发展的新势能

当前,我国应急行业正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目前国内应急产品和服务的发展还存在统一标准缺乏、科技含量不足、产业过于分散等短板。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众多企业将发展视角转向应急领域,并逐步形成行业龙头。 现在,政府、社会和企业正在共同发力,推动应急服务成长为经济发展的新势能。

背景 我国应急保障体系正在“补短板”

就在我们对天津“八一二”特大爆炸事故心有余悸的时候,2016年12月6日零点左右,天津滨海新区又有一家化工厂发生危化品泄露事故,现场被困人员达三十余人。虽然此次事故发生在半夜,但滨海新区有关部门精心部署安排,应急响应迅速及时,应急措施处置得力,整个应急过程有条不紊,应急保障工作迅速高效,受困人员均安全撤离。

面对突发事件,国家和民众逐渐趋于从容。2016年4月9日,沈海高速胶州段发生较大交通事故,造成8人死亡17人受伤。接到报警后,以青岛市公安局为主的现场指挥部立即运转,并及时准确地将命令下达到各有关单位。离事发点最近的警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仅仅过了20分钟,消防、卫生等专业队伍就到达现场开展救援;属地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医疗救治,一对一做好家属安抚准备;青岛市卫计委及时派出专家参与救治;路政部门做好现场清理;宣传部门也做好媒体采访接待和信息工作,一场突发事件得到了及时妥善处置。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的国家。对一个国家而言,防灾减灾、“未雨绸缪”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提高,各部门各地区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应急产业显露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以海事部门为例,近几年,浙江海事部门高度重视水上应急救助服务,积极组建应急队伍,全面提高应急救助技能和水平。经过近几年的积累,目前杭州航区已建立了钱江、内河两个应急物资仓库,重点储备了消防救生、防污染、海事执法、以及个人防护等应急救助装备。再以卫生部门为例,通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中毒卫生应急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系建设得到强化,以中毒预案及实施为代表的机制、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应急队伍专业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行业人士认为,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完善应急保障体系迫在眉睫,应急服务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供给不足行业。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消防、安防、生产安全、信息安全、应急通信、环境应急、防灾减灾、防汛抗旱、反恐等领域专用产品和服务的年产值近万亿元。

近年来,作为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而提供的专用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正在提速。但是,我国的应急管理和应急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军队作为单一化的救援主体、第一响应者的缺失导致黄金救援时间的错失;救援过度依赖政府、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不足造成救援现场混乱;救援设备缺乏、科技含量不高、救援手段落后导致的救援效率低下……还以中毒卫生应急为例,中毒应急体系内衔接和制度化有待进一步完善,实战能力、部分危害严重的中毒类别应急技术储备及处置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

应急服务实际上是随着我国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派生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涉及到覆盖的范围非常之广,涉及到各个专业由于我们国家应急的历史传承比较短,所以整个应急行业起点比较低、没有传承积淀,没有规范,没有标准。因此,如何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带动应急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的重要问题。

焦点

应急服务供给侧的技术和组织蓄势待发

提高应急服务供给水平,首先而言,要聚焦极端条件下抢险救援和生命救护,重点发展各类应急装备和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莫玮提出,应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应急产业科技的支持,实施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应急产业有关的重点专项和重点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掌握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装备。

目前,包括新兴际华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企业已经在应急行业发力。新兴际华集团由总后勤部原生产部及所辖军需企事业单位整编重组脱钩而来,依托几十年来军队后勤保障的基础优势,新兴际华将应急救援产业作为集团在“十三五”期间的核心主业之一,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中国最强最大的应急救援产业龙头和领军企业集团。

在2016年持续48小时的北京7.20暴雨灾害中,新兴际华救援队携一系列装备参与多个区域、不同社区的抢险排涝工作,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切实可靠的作用。无论是智能化轻型高机动应急救援系列装备、中型高机动应急救援系列装备、飞机加油车、野外供水供油车、机库保障车、智能机器人等应急救援装备,还是排爆机器人、应急管理平台系统、水上救援服、轻型防毒服、多功能应急电源装置、高机动急救车、淡海水净化车,等等,均是应急救援最新产品和技术成果。(见表格)

除了要重点发展高精度灾害监测预警产品,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消防救援核心产品,专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先进社会安全保障产品等应急产品,莫玮指出,还应积极加快形成系列化应急产品和成套化应急解决方案。

眼下,“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网络服务模式”也正在全国多地开展。作为首批获得国家卫计委批准的试点项目之一,黑龙江省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网络服务模式为例,其业务涉及:理顺解毒调用、毒物检测鉴定和中毒重症患者转诊等流程;根据黑龙江省内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网络服务方案中涉及的哈尔滨市及齐齐哈尔市共四家试点医院进行培训、演练;结合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平台内容,开展黑龙江省突发中毒事件及卫生应急能力调查,完成调查报告撰写等相关内容。

黑龙江省中毒抢救治疗中心主任、黑龙江省第二医院院长石耀辉表示,通过制定突发中毒事件网络服务方案,有利于医务专家进行丰富救治经验共享和资源共享,实现有毒物快速检测鉴定、合理化救治方案、解毒药高效利用、提高救治成功率等目标。通过应急体系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中毒类别应急技术处置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将使黑龙江百姓在需要中毒救治时得到及时、快捷、高效的救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应急通信服务”的新模式。从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到处置救援、灾后重建,保持信息通畅是应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应急管理快速、高效、安全的首要前提。作为一种特殊通信机制,应急通信具有临时特性。因为应急通信是在出现自然或人为紧急情况时,利用各种通信设施,来保障救援、救急、救助通信顺畅的手段。

正因为这种临时特性,所以在出现突发性紧急情况时,多是以电信运营商为主。但显然,单靠电信运营商,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应急通信需求。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建设大范围的共用互通政务专网,与电信运营商协同合力,形成有线与无线、固定与移动相结合的应急通信格局,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规范,最大程度地保障突发性紧急情况时的通信顺畅。

在推动应急通信建设过程中,技术与系统融合将是主要发展趋势。模拟技术、数字窄带技术、数字宽带技术等,都在不同应急场景中发挥作用。将多种技术与系统融合,实现互联互通,是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现在,已有不少应急通信企业提出了许多不错的融合解决方案。

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也将会应用于应急通信和应急服务中来。在这些新技术支持下,应急通信和应急服务在预防、救助方面更加智能高效。今年下半年以来,黑龙江哈尔滨、江苏扬州等多地都在推出的“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正这方面树立起典范。

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在电梯上加装监控终端,实时连接24小时值班热线,实现应急呼叫、困人救援、故障报警、维保监管、数据统计等功能的数字平台。平台建成后,将形成以电梯使用单位和签约维保单位为救援主体、就近应急救援点为支持、消防专业救援队伍为保障的三级救援响应机制,基本实现全天候、全过程的电梯监控,对电梯安全隐患进行预警,有效解决电梯困人后不能及时救援的难题。一旦电梯发生故障,电梯内乘客只要按下轿厢“监控终端”的拨号键,终端另一头的应急中心系统立即自动定位故障电梯,并通知相关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解救乘客。

无论是应急管理支撑服务,还是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亦或是应急专业技术服务,都在拓展应急服务新类型。同时,应急服务组织和运营社会化正在形成。中民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应急救援联盟、平安保险四川分公司以及西林风腾通航近日就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国西部民用航空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四方将积极布局和完善航空医疗救援系统、飞机及机场产业、应急救援金融服务、航空医疗保险等领域。

“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德国的直升机15分钟就可以到达国内任何一个地方,堪称全球典范。”中国民用航空应急救援联盟秘书长孙守军说,我国航空救援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北京红十字会999,现在已有2架直升飞机和1架固定翼飞机,天津、重庆、四川、山东、江苏、海南、辽宁医疗机构正在积极布局。

根据相关规划,中民国际融资租赁公司将在未来5年,通过股权直接投资、债项融资支持、产业基金合作等方式,在全国的医疗救援航空器、配套系统与设施、航空应急救援医院、应急救援相关产业等领域共投入约100亿元人民币,助推航空应急救援迅速发展。四方合作中,中国民用航空应急救援联盟将在资源整合、产业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平安保险四川分公司将为西部地区应急救援提供保险服务,中民国际融资租赁公司将在资本平台、市场资源、设备引进等方面发挥专业化优势,西林风腾通航将作为中国西部应急救援服务的运营主体。

围绕应急管理咨询、灾害防治避难工程、应急救援服务等领域,我国政府正在加快相关领域改革力度,发挥政府购买引导作用,探索特许经营等应急服务新模式,推动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社会化。

启示 PPP和政府购买等新方式重塑应急服务新需求

现实中,一边是加强安全监管的需求与日俱增,一边却是救援力量相对薄弱,“有心无力”。中国的应急行业刚刚起步,仍存在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需求培育不足、关键技术储备和应急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创新。当前,全国多地都在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应急服务的方式。 在山东潍坊,奎文区东关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专门成立了卫生城市复审应急工作队,协助社区开展创城复审工作。在广西南宁,市财政局会同市安监局深入相关企业,对南宁安全生产应急服务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经多方比较,最终也采用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相关部门认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是根据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专业性要求高,以及随时机动的要求而做出的选择。即由民营企业组建危化应急救援中队和矿山救护中队两支队伍,并根据政府要求随时参加南宁危险化学品和矿山应急抢险、救援。南宁市财政每年安排145万元资金用于购买服务,购买资金纳入市安监局部门预算。

还有很多地方不仅采取“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 还积极探索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引入应急服务建设的可行性。江西南昌采取“政府主导、梯次建设、多元保障”的做法,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将“PPP”模式引入乡镇专职队伍建设,力求实现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翻倍增长、全面覆盖的目标。

南昌市将政府专职队伍营房建设、装备配备、业务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各县区经济发展情况给予奖励补助。在乡镇专职队伍建设过程中,按照“区县为主、市级补助、乡镇自筹”的多元化保障思路,采取了市、县(区)、乡(镇)三级财政配套形式,大力推进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逐步实现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向乡镇延伸。

随着“PPP”模式模式的大力推行,对于黑臭水体,地方政府也更加偏好采用总包出售的方式进行处置。近日, 四川环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收到了北京市平谷区水务局出具的成交结果通知书,确定该公司为北京市平谷区t河东店出境断面水质改善应急治理工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最终供应商。

据了解,环能德美科技公司此前一直以设备销售为主,但地方政府往往会将应急项目打包出售给总包公司。为了顺应趋势,该公司也一直在尝试向“PPP”模式转型,此次获得北京应急项目,可以说是是公司大力拓展“PPP”模式效果的体现。据了解,此次拿下的北京应急项目总投资约1.58亿,建设期4个月,处置规模3.1万吨/日,运营期政府每年补贴1579万元。

篇9

【关键词】灾害;救援;工作机制

1.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曾发生多次大型自然灾害事故,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区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达100亿元,242419人丧生,重伤16.4万多人;1998年“三江”洪水,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2008年汶川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69227人 ,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大型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2.消防部队承担的任务

2009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消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第四十六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此前,2006年5月10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此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自然灾害在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同时,也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灾害,消防部队作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在大型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确保消防部队始终能够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有效处置,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建立社会应急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但是,我们在参加社会应急救援中,存在对应急救援所需的资源信息不清、不明等问题。例如对社会应急器材装备信息不掌握,对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生产贮备情况信息不掌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消防部队救援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提升。如果能够建立应急资源信息平台,在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时,实现应急资源信息共享,对重大灾害事故的处置决策和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建立相应联动机制。

各种灾害事故突发性强,多数灾害事故的处置,需要跨部门、跨地域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了提高救援速度和质量,在应急资源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联动机制。

首先,建立消防部队内部联动机制。针对不同灾害事故等级和救援任务,建立相应的联动系统,如地区级,省市级,跨省级的联动。灾害事故发生后,按照灾害事故等级和调集权限实施力量调度,实现优势互补,快速处置。

其次是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也应针对不同灾害事故等级和救援任务,建立相应的联动系统。灾害事故发生后,按照灾害事故等级,调集消防、公安、武警、及地方交通、气象、科研、救护、电信、自来水、煤气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出警,第一时间处置。实现多单位快速反应,群策群力,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3完善战勤保障机制

按照国务院要求,目前,各市县消防部队已经建立了应急救援队伍,队伍的建立不代表就具备了应急救援能力。在应急救援中,装备、器材配备的水平和保障能力决定着应急救援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3.3.1应急救援装备、器材统一存放。

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应与日常执勤装备、器材区分,按照72小时自我保障标准将个人携行装备和救援器材统一存放,便于发生灾害事故时快速反应,迅速集结。日常要定期对个人携行装备、救援器材进行检查和保养,对即将过期的食品、水等物品及时更换,对有故障的器材及时进行维修,确保随时能够集结,快速进行救援。

3.3.2二是战时保障到位。

战时保障包括器材补给保障、维护保障、医疗救护保障、燃料供给保障、饮食服装保障、通信保障等内容。大型灾害事故救援往往要超过自我保障的72小时,战勤保障应根据救援区域和环境的不同,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保障一线作战部队救援所需的器材装备;保障损坏的器材及时维护、维修;保障器材所需燃料不间断的供应;保障参战官兵自身安全;保障参战官兵饮食;保障参战官兵服装;保障现场组网通信联络等,确保救援任务顺利完成

篇10

关键词:医学救援临床医学工程应急保障灾害突发事件

1应急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1.1应急保障要求不明确

应急保障要求不明确是目前应急医疗救援队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应急保障体系的制度缺少规范性,不明确的组织体系和责任分工。实际运行中往往是临时组织医学救援人员,器材大多是依据经验携带。此种被动型的应急保障机制,在医学救援中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1.2不同种类的应急保障预案建设不完善

应急保障预案针对保障要素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别。在战争、自然灾害、传染病等应急保障机制中所需的救援器材等不尽相同。因此就导致了应急保障预案建设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不同类别的应急保障预案建设不完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促使应急救援的效果欠佳。缺少应对各种灾害事故预案管理的针对性。

1.3医学救援器材不完善

我国医学救援体系发展相对缓慢,医学救援器材上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表现为救援装备的落后性。应急医学救援队装备水平在国家级别的位数不多。当发生突发事故后,不能依靠完善的应急装备和先进的救援器材实施紧急救援,因而阻碍了医学救援的正常实施。针对此种情况需要建立完善的救援器材储备机制。

2应急保障机制确立的总体原则

应急保障机制确立的总体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时效救治为救援目标定位。(二)救援中需要遵循快速、高效、服从、主动的基本原则。快速是指在发生灾害或突发事件时可以快速的补充所需救援器材,并进行性能检查和维修=副总是指应急保障小组成员要严格服从医学救援指挥中心的调配。主动是指人员和物资储备要主动做好,并主动将设备操作方法教授救援人员。(三)应急保障机制中需要做到责任和分工明确,根据灾害救援规模合理安排救援人数。(四)完善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如设备操作使用检查维修保养等规章、人员培训制度等[11。

3构建应急保障模式

3.1功能模式的构建

在对灾害或突发事件进行医学救援时,往往会牵扯到许多方面。比如,药品供应、临床医学、防疫保障等部门体系。因此,需要在构建应急保障模式时完善基本功能模式的构建。针对其具体功能,优化流程和要素,有效发挥医学救援的作用。

3.2指挥模式的构建

应急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医学救援人员超高的专业素养,因此需要构建应急救援指挥模式,指挥管理模式基本要求是对于医学救援有高度的熟悉性。并能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在此前提下可以完善应急保障指挥模式,将临床医学工程应急保障工作效率提高。

3.3优化人员组成模式的构建

优化人员组成有利于强化分类训练,以便在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建立起实施交叉、流动的保障体系。其中对人员组成进行优化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设备维修检测和使用指导任务由医疗设备使用指导人员负责。第二,完成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保养计量检测后,质控检测人员和维修保障人员可以参与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工作。

4建设应急保障的预案

4.1构建应急技术支持保障模式

救援现场不能实现技术支持使得医学救援工作实施受影响时,依据应急救援类产品类别建立使用技术支持链,可以将其与专业性支持机构快速链接,实现技术支持。应急技术保障模式中离不开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技术支持能力,因此需要在日常训练中将救治产品目录和使用维护手册编制在救治医疗手册中,完善应急保障训练机制。

4.2构建军民配合协调机制

有些医学救援器材和设备只有在军队中具备,因此需要建立完善军地优势和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确保在使用到稀有性医学救援器材设备或者消耗性材料时,能够及时补充。此外可以将通用性的医学救援其次和设备直接存储在人民手中,建立起应急救援装备储存于民的机制,可以提高救援装备器材调配的灵活性与高效性。

4.3构建救援器材储备模式

救援器材储备模式的建立,首先需要建立循环性医学救援产品库。循环性医学救援产品库的建立可以实现救援器材节约的目的,该模式属于节约型储备模式。可以满足分类救治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从专业化供应商医学救援产品库中直接供应救援器材。供应商可以对救援器械进行及时调运和补充,并循环销售,促进医学救援器材高效利用。再者需要建立固定储备式医学救援产品库。该模式的医学救援器材在平时的使用几率是非常低的,因为该模式下的救援器材只能适用于医学救援。所以针对此种模式需要建立完善医学救援产品库的调配补充和更新机制,通过该机制的约束可以解决设备和器材长时间不用,导致老化功能衰退的问题。保障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灵活使用。

4.4构建救援人员培训模式

构建救援人员培训模式,可以在提高救援人员专业操作技能提高的同时,强化救援人员的心理素质。对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的技术培训可以加强与救援人员彼此之间的配合,对于提高救援工作的协同性有重要的作用。

4.5构建医学工程人员随性指导模式

时效救治是灾害或突发事件降低死亡率的措施之一。因此需要医学工程人员随行指导救援人员救援装备的使用,以便提高救治效率。若在医学工程人员不在现场的情况下,可能因为救援装备的使用不当造成救援失败或者是其他不良后果。因此医学救援中需要构建医学工程人员随性指导模式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