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与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关与危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关与危机管理

篇1

[关键词] 公关 旅游危机 旅游企业 危机管理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

1.公关

公关也就是公关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使自己和公众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和职能。一个组织通过努力,通过有效的传播,将自己的宗旨、政策、行动告诉公众,同时也通过传播将公众的意思、建议让组织了解,使组织和公众相互了解对方,这样才能达到对方相互了解和适应,组织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发展的最佳环境。

2.旅游危机

旅游危机是指那些对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信心产生消极影响,对旅游业正常运转带来冲击的各种非预期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不同时间不断发生,包括自然灾害,也包括将对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产生影响的人为灾难,甚至包括诸如经济萧条、汇率的剧烈波动等经济因素及技术产生的消极结果。

3.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针对组织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然后制定出针对措施,一旦发生危机就能有条不紊的将危机化解,重新恢复信誉和市场的一整套机制。具有预警、防范、化解的功能。旅游企业危机是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所处的一种特殊状态,阻碍其人、财、物正常运作。在此状态下,旅游企业市场份额下降、核心员工流失等不利征兆出现,从而可能被其他企业所取代、兼并甚至被淘汰。

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就是为避免和减轻各种非预期性事件可能给旅游企业所带来的严重威胁和可能的损失,通过危机分析、危机预警和危机控制达到恢复旅游经营环境,恢复旅游消费信心的管理活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危机事件会严重影响其正常运作,因此必须立即妥善处理,也就是要进行及时的公关危机管理。

二、旅游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

1.旅游企业内部危机

(1)产品质量危机。主要是由于旅游企业产品或服务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获得这些质量差的信息后会减少对此类旅游企业的需求,从而使企业陷入危机。

(2)信誉危机。旅游企业的信誉是在长期的服务中其产品和服务给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带来的整体形象和评价。当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性能、服务差,与旅游者的旅游目标相距很大,或者特别是某些旅游企业的一些不规范行为给旅游者造成损害,都会给旅游企业造成信誉危机。

(3)财务危机。由于相关合作的旅游企业中止契约(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员工的监督不完备)或者由于投资决策的失误和国家利率、汇率的调整,财务危机都有可能发生。

2.旅游企业外部危机

(1)契约危机。由于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机制,契约就难以完全执行,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高度关联的各旅游企业之间就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当某个企业违背契约的净收益大于执行契约的净收益加违约的成本时,就会中止或不执行契约,使原先的合作企业面临危机。

(2)宏观经济形势危机。这主要是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或出台给各旅游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机。如汇率的调整可能引起旅游企业的财务危机,加入WTO使国内旅游企业面临外资冲击危机、国家利率上调使旅游需求下降的危机、取消长假带来的危机等等。

(3)突发事故危机。引起此类危机的原因首先主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流行疫病等原因引起的使整个旅游业面临萧条;再次是各种人为的事故、灾难如恐怖事件、战争、交通事故、人身伤害等。

三、旅游危机管理的公关对策

危机事件发生、发生时间及可能造成的影响都是无法预测的,为了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维持旅游者和旅游业的信心,重建安全的旅游地形象从而获得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目的地急需采取有效的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公关措施,制订旅游危机管理战略。基于危机的三个阶段:前危机阶段(明显的迹象表明危机可能爆发)、真正的危机阶段和后危机阶段(即一直到接待国旅游业完全复苏的这段时期)。本文将这三个阶段进一步细化为六个阶段,分别对各个阶段提出相关的公关对策,为危机管理方案的改善提供借鉴。

1.危机前阶段

(1)预防阶段。首先要看一看到底可能会发生什么危机?做一些准备,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最主要部分,预防与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目的地应事先制定一个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公关方案。具体内容包括:

①设立旅游危机基金。危机期间目的地要进行紧急救助活动,危机过后还要进行额外的促销、沟通活动来重振旅游经济,这些都需要相应的资金。因此,旅游企业应提前设置危机基金,并预先规定危机基金的使用许可,不需再经过漫长的机构决策程序,从而快速灵活地应对紧急情况。

②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将一切可能导致危机的因素一一列出,确立危机在何种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指标体系,实施重点监控。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组织模拟演习,迅速提高运用有关防范和处理安全事故的方法和技巧,也可籍此研究出最佳处理方案。预警系统的主要职能是就危机的发生及后果做出预告和警告并制定预案,其建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机关或者某个单位,而应当有学术单位和民间机构参加,以确保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客观性。

③建立安全保障系统。分析所有可以采用的并会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安全措施和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管理危机的经验教训,构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通过采取尽可能隐蔽且不妨碍旅游者到来的方式,提供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应对包括航空交通、地面交通、宾馆饭店、餐馆、购物区和所有旅游景点在内的整个“旅游链”进行评估,确保所有旅游者可能到达的地方的安全性。

(2)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指危机发生之前已有迹象表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或者是突发性危机事件刚刚爆发,还没有来得及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阶段。这一阶段所要做的工作有:

①紧急成立危机管理指挥小组,召开新闻会议,组织专业人员对危机的性质、持续的时间及其将对旅游业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②对旅游者处理危机的能力和目的地可用于抗击危机事件的资源进行评估,以便进行分配。

③识别潜在的威胁或灾难,根据潜在灾难的定义和分类及其出现的可能性,在各个管理层面和阶段上安排要实施的任务和活动的先后次序,各行动步骤间必须相互连接,避免浪费、重叠和相互矛盾。

2.危机发生阶段

(1)紧急状态

①重视沟通。旅游企业设立新闻及沟通处,任命危机问题的发言人,与媒体进行交往,与旅游者进行沟通,让外界了解实情。

②帮助受害者。在危机发生时应展现旅游业人性化的一面,迅速采取措施对受害者进行救助,对已经与旅行社签订合同但尚未入境的游客,劝其取消行程或调整游期。

(2)危机期短期恢复阶段

①注重资料的收集。一方面随时更新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旅游者的数据以评估每一阶段危机影响的范围及其规模,另一方面要收集以往危机的相关数据为制定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借鉴。

②采取措施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失。增加促销预算,直接与旅游贸易伙伴沟通,突出安全信息,降低价格,刺激消费量增加,在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周边地区的旅游者。

3.危机后管理

危机结束至旅游业完全复苏这段时期,称为“后危机”阶段。当事情结束以后,做总结,重新建立新的形象,这一阶段要做的工作是恢复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信心,重振旅游业;同时要对危机管理的公关战略的效用进行评估,将战略更新、提高。

(1)修订危机战略。修订旅游危机管理战略计划的目的是增强未来的安全性。应对危机的战略和重振旅游业的计划的有效性是相对的,应根据其实施的效果和形势的变化定期地对危机战略计划进行回顾和总结,对安全程序进行评估,同时关注新的信息和组织的变化,加强与其他受危机影响的国家间的合作,相互借鉴危机管理措施有效性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战略计划进行持续的、实时的更新。尤其是危机过后要就战略实施情况进行报告,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2)长期恢复期

①加强形象建设。危机后目的地的重振需要从来自旅游者的亲身体验和依赖于媒体的宣传这两个方面着手,尤其要加强沟通和信息交流。增加沟通方面额外的预算和人力资源配备,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促使新闻界回到目的地并向他们展示已取得的成果,将新闻报道转向反映旅游活动的常态方面的内容。其次要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如航空公司、饭店协会、旅游商等,及时向他们通告目的地的有关行动。

②开展灵活的促销。加强各部门与组织在营销方面的协作,针对极具潜力的细分市场展开促销,一是瞄准有经验且有特殊兴趣的旅游者,因为这部分旅游者需求弹性较小,不会被危机事件吓跑;二是将注意力转向离目的地最近的客源市场,因为这些旅游者相对更熟悉目的地的情况;三是加强对国内市场的促销,弥补危机后重振进程中国际旅游需求的下降;四是邀请旅游经营商和旅游商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目的地为重振旅游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组织大型活动和会议以创造与旅游贸易伙伴和国际社会进行沟通的机会,表达对新老客户的重视,维系合作关系,同时也展示自己的实力。

四、结语

面对我国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现状,我国旅游业者不仅要有竞争意识,更要有危机意识。只有企业管理人员把危机、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内容融入到日常的职责和行动中去,才能在企业或自身工作面临危机时从容应对,赢得生存的空间和机会。旅游企业借鉴危机管理理论,应用公关手段,可以从静态对策、动态对策两方面入手应对危机,加强危机管理,化危机为转机。

参考文献:

[1]杨兴柱陆林:旅游危机管理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6)

[2]尹贻梅陆玉麒邓祖涛:旅游危机管理:构建目的地层面的动态框架[J].旅游科学,2005

[3]侯国林:旅游危机:类型、影响机制与管理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 2005, 8

[4]杜宗斌:我国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5,(2)

[5]江东权:试论我国旅游企业的危机意识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04,(9)

[6]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5

篇2

〔关键词〕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研究热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9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151-09

〔Abstract〕This paper us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bout key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and“crisis management”from 2011 to 2015 as a sample,to compare and analyse hot top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Via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e data sources,the year and number of publication,and publications to find out that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gets steady,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becomes uptrend turn to downtrend both in nearly five years.Via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high frequency words to find out the hot topics and the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of China.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crisis management;co-occurrence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hotspots

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的催化下,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管理理念、方式和领域逐渐嬗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梳理其发展状况。本文以国内近五年来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为依据,分析二者的研究热度、学科领域和主题热点等状况及相关特征,进而探寻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1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比较

通过统计文献的关键特征包括数据来源,发表年度及核心区期刊来源等,分析对比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概况。

11数据来源

为了解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状况,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系统中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以2011-2015年为时间跨度,主题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进行检索,得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具体发表篇数、发表年份、来源刊物等检索结果。

12研究热度比较

2011-2015近五年中,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发表总篇数分别为679篇和613篇,检索日期为2016年3月16日。如图1所示,2011-2015年应急管理发表的文献数呈平缓波动状态,总体而言5年间的研究趋势保持较平稳水平;危机管理研究文献数量在2011-2012年处于上升趋势,但从2013年开始逐年下降,总体而言5年间研究热度呈由高走低的下降趋势。

比较二者文献发表篇数,应急管理总篇数稍多于危机管理总篇数,危机管理文献篇数2011年基本与应急管理文献篇数持平,2012年显著高于应急管理,2013年又回到二者持平状态,但2014-2015年显著下降并明显低于应急管理,可见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平稳,而危机管理研究热度波动较大。

13学科领域比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1],在发表文献篇数的1/3的基础上,基本确定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群,选取二者累积发表文献的前33%,其核心期刊群的刊物来源及篇数如表1和表2所示。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分析

21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可实现文献特征提取与统计的书目共现系统工具BICOMB[2]对检索的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分别进行关键词提取,建立关键词共词矩阵,利用EXCEL开发工具VBA程序将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2011-2015年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题热点。

211高频关键词提取

通过BICOMB20系统的使用,从应急管理的679篇文献中提取3 042个关键词,从危机管理的613篇中提取2 586个关键词,并进行词频清洗,分别根据齐夫定律(二八原则)[3],选取高频词约前20%的关键词,则得到应急管理研究高频词19个,危机管理研究高频词17个,具体如表3所示。

212共现矩阵构建

共现矩阵是指关键词共现的频次矩阵,共现频次越高说明关键词之间关系越紧密,以此可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提取关键词,撇去关键词“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对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词进行共现矩阵生成,应急管理为 共现矩阵,危机管理为 共现矩阵,部分如表4、表5所示。其中,共现矩阵对角线即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例如在表4应急管理高频词共现矩阵中,突发事件出现频次为103次,与应急能力共现频次1次,与危机管理共现频次0次。

2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对比

221主题热点分析

根据高频词排序、聚类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梳理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主题热点。

(1)应急管理

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决策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近年来突发事件中和非常规突发事件呈现前兆不显著、一旦事发表现激烈的状态,具有明显复杂性、严重破坏性和潜在衍生危害等特征,因此进行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和及时的应急决策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目前针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预案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发生机理、预防策略、对策、问题、选择方法、模型及改进问题、体系及编制优化、路径完善等方面。如卢文刚[4]针对茂名市PX项目,对地方政府处理突发提出了相应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措施,利用媒体和网络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完善等沟通渠道等。唐玮[5]从个别预案生命周期角度,剖析预案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与演练有效性的现实路径。于辉[6]利用局内决策理论及方法构建迟滞方案与应急预案的分阶段启动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图4应急管理研究主题热点知识图为如何进行方案迟滞问题提供了思路。龙飞[7]基于云计算原理,将定性与定量值结合,提出基于历史经验数据的高精度知识匹配方法,为应急辅助决策中知识获取过程探索了新途径。

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突发环境事件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后果可造成环境或生态破坏,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应及时应急监测并预警,减少风险,降低损害。突发环境事件主题研究集中于概念探讨、影响因素、特点、应对办法、经验借鉴、评估标准等方面。如袁鹏[8]分析了国内企业突发事件环境风险评估及其指标要素、方法与实践探索,为企业此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参考借鉴。李程[9]将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定性和分类,指出了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环保部门在不同类型事件中的职责和处置要求,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策略。张霞[10]以九江、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提出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效能,为涉油企业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总结了经验教训。

③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11]是指国家层面处理紧急事务或突发事件的行政职能及其载体系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能与机构之和,而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各类工作表现即事体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处置反映着应急能力的高低。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特点、现状、设计构建及实证分析;应急能力研究主要体现在能力现状分析、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与模型等。如薛澜[12]认为目前面临突发事件增多及复杂性的新挑战,提出应尽快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新的应急管理体系。折喜芳[13]基于河北省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提出了应以法制化为基础,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体系为前提建立应急管理相关机制体系的构想。宋英华[14]针对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应急能力,构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验证明。

④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

应急管理范畴涉及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应急处置内容。危机与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与实务研究,涵盖方式、危机事前、综合危机、应对策略及实证分析等,但随着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媒介。在电子政务方面,关于危机管理的主题研究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策略、云平台与系统构建、绩效评估等。如郭景涛[15]根据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特殊性状况,利用电子政务建立了具备政令传播功能的危机管理系统,预防和治理民族地区危机。尉永清[16]根据自媒体平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因素和特征,从网络舆情研判和预警、突发事件处置和善后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余乐安[17]以5个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为案例,在建立的仿真模型基础上,实证并模拟了不同网络舆情应急策略。

(2)危机管理

①政府公共危机

政府公共危机涉及、自然灾害等的决策、治理及信息管理等众多内容,研究主要包括内在机理、对策、信息预警、管理探究、危机公关、模式选择、实例分析等方面。如王艳斌[18]在群众路线视阈下,认为应建立以群众为基础的情报信息网,加强公共危机事前预防预警意识、事中决策应对、事后恢复重建工作。黄微[19]探析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收集、处理、沟通及反馈机制,构建了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的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预警、应对、恢复三阶段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罗凌云[20]针对我国灾害危机管理暴露的各种问题,对汶川地震灾害以来的事例进行分析,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模式及危机管理体系提供了思路,有利于实现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

②危机传播与治理

危机传播是公共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政府组织面对危机采取信息沟通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危机传播与治理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应用、策略、模型构建、管理与治理体系、社会媒体等。如卢川[21]基于新媒体对政府危机传播特征的影响,建立了包含传播周期、生态治理和保障体系的政府危机传播治理体系,使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从“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过渡。温琼娟[22]以2010年4月有关玉树地震报道为例,剖析了政府在紧急救援框架、灾后生活框架、哀悼总结框架、重建发展框架及高层大爱框架的重要作用,对类似事件的危机传播处理过程提供了经验。

③图书馆危机管理

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全面监测与控制危机因素或事件的过程,图书馆危机管理主题研究主要包括管理实践、思考、策略等方面。如庄珍珠[23]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的成因,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实行危机信息管理、预防服务、馆员情绪管理,以及开展危机公关管理的三大策略。郭晓兰[24]运用混沌理论原理分析现代图书馆危机的混沌特征和危机类型,并提出了消除危机的策略。沈秀琼[25]从微博环境角度下,图书馆与读者交互时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碎片化传播、情绪主导表达、围观性及管理缺失等,提出了在危机信息传播时的潜伏期预警措施及舆论引导机制。

④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的思想与情绪,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与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主要包括体系构建、机制、应对策略等。如陈少平[26]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预判包括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符、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与师生个体相关的4个核心要素及相关阶段,提出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若干原则及对策。李明德[27]利用媒介分析相关理论及范式,以2005-2012年8年间的高校危机事件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典型案例,从众多维度对媒介的作用进行统计测量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在新媒介环境下危机管理现实问题及相关对策提供借鉴。

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遵照应急管理体系原则,工作过程包含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对策、机制构建、经验、情报工作、能力建设及评价模型等。如姬广科[28]认为通过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生成机制、管理机制和追究机制等来实现政府应急管理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姚乐野[29]从情报角度剖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情报运行的过程、构成与作用机理,提出快速响应的情报体系框架的构想。耿松涛[30]以旅游行业为目标,建立旅游业面对突发事件尤其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以具体城市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王国华[31]通过对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进行案例及统计分析,发现了网络舆论危机中政务微博内容和媒体关注点的关联,危机各阶段内容各有侧重等特征,认为政务微博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协调,深化与微信类社交媒体的联动,实现网络舆论危机的合力治理。

222热点主题特征对比

(1)各自主题热点热度均衡,主题间相依度高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中的关键词不仅包括排列靠前的高频词,还包括靠后的高频词,说明各领域主题的研究热度接近,呈现均衡化特征。根据高频词的共现相异矩阵分布情况,应急管理对应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说明应急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之间相依度较高,聚类分析中,主题集中度和关联度较强,形成了相对丰富的以行政与管理科学、图书情报和环境保护为集中领域的研究局面,因此应适当结合其他领域进行拓展研究;危机管理也呈现对应关键词共现频次高的现象,热点主题间相依度高,但聚类时主题较分散,研究领域较广泛,形成了以行政管理、图书情报为主导的金融经济、新闻传播和统计领域共存的领域多元化局面,因此可适当注重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主题偏重点趋同化,领域交叉关联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在不同领域有所偏重,主要表现为主客体的区别。应急管理热点主题集中于行政管理领域,管理主体多为政府组织,客体多为、突发环境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等危害社会安全的突发事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快速性和危害性态势是一般组织机构难以掌控和应付的,例如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需要,只有公信力最强、具备财力基础和丰富经验的国家及其政府组织才能进行全方位调度控制。

危机管理研究管理主体为政府、图书馆、高校和企业等组织,客体为各类危机事件,主要为公共危机和管理危机。随着政治、经济、科技及竞争环境的变化,政府也会面临例如国际关系紧张或社会事故发生等具备威胁性、破坏性的公共危机。同样,高校图书馆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各类危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盈利机构,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危机,包括企业的生存、经济财务、信誉和行政等危机,管理者可做出决定来转变事态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涌现,组织环境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危机管理中,利用电子政务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并涉及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机制、体系构建等方面,各类组织机构逐渐重视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政府机构向社会多元化主体转变,与危机管理的管理主体呈现趋同化。此外,根据高频词和聚类热点主题分布,应急管理研究中包含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主题,危机管理研究又包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题,重要主题的交互充分说明二者内容交叉关联,应据具体情况全方位协同管理。

3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基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近年来的主题热点研究,发现二者整体研究内容集中于理论探讨、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与改进、实证分析等的层面综合,缺乏系统联动的解决方案,缺乏对新理念、新技术如“互联网+”理念及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引入与探讨,缺乏融合大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化情报预警的深度研究。在媒介众多与信息冗杂的时代,我们应当掣肘大数据资源,在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机制的协调下,对管理范畴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洞悉,推动并创新管理策略。

31建立协同、联动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交叉关联,对公共管理同等重要,我们既应区分事体显性表象,也应洞察事体的隐性知识,协调二者相互关系,根据管理活动性质建立协同、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并各有所侧重。依据事件涉及面制定及时有效的管理规则和流程,明确各项职能责任,联动集成各部门执行方案及信息资源,完善管理与法律制度,为及时高效地准备、响应、管理、恢复善后全过程活动提供明确的策略、安全、资源和制度保障,并排除各类隐患如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相互的恶性转化等,为二者管理活动的决策实施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其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32向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在大数据管理时代背景下,掌握有力情报才能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对网络舆情和信息知识进行了主题研究,政府与企业逐渐对网络舆情有所关注,各类组织机构展开电子政务管理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近期对大数据及云计算研究在应急管理决策研究中有所体现,而危机管理对大数据研究涉及较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关联甚多,应协同管理二者各要素,在情报需求驱动下搭建网络及技术环境如落实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智能数据集成与可视化服务,发挥数据的最大化效用,从传统管理向全方位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33注重智能情报预警

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破坏性性严重,影响恶劣,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对防止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对公共管理极其必要。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高频词中“预警”只体现在部分主题领域,应急管理中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有所体现,危机管理“预警”频次较低,二者严重缺乏整体领域的预警意识,处于“重处理、轻预防”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强情报预警研究。在发达的互联网及自媒体平台环境下,前端信息的产生更加便利,为情报服务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监测平台与收集分析情报的智能技术,实现各种类型和各种来源数据信息的自动获取、自动融合、快速研判、智能结果输出等,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状态、规模、形式、性质、强度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智能预测,实现智能化情报预警。

4结论

通过对近五年关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CSSCI文献的分析,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均保持一定热度,其中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稳定,危机管理热度呈现由高走低的波动状态。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对比二者的研究主题热点,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间热度均衡化、主题相依度较强、二者主客体有所侧重并趋同化、交叉关联等特征。结合当前大数据环境提出完善和创新发展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活动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5):26-28.

[2]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70-75.

[3]张忠友.齐夫定律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J].情报科学,1989,(5):62-66,78.

[4]卢文刚,黄小珍.的政府应急管理――以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7):178-185.

[5]唐玮,姜传胜,佘廉,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3,(9):51-54.

[6]于辉,江智慧.突发事件下分阶段启动应急预案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1):109-114.

[7]龙飞.基于云计算的应急决策知识匹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109-112.

[8]袁鹏,许伟宁,宋永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与实践探索[J].环境保护,2013,21:39-40.

[9]李程,王惠中.浅析环保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及策略――以江苏省环境应急管理为例[J].环境保护,2015,(1):58-60.

[10]张霞,陈明.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妥善处置输油管线泄漏事件――以江西九江和广东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J].环境保护,2014,(9):48-50.

[11]邱霈恩.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1,(6):51-54.

[12]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14,129.

[13]折喜芳.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河北法学,2011,(5):184-188.

[14]宋英华.基于熵权模糊法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183-188.

[15]郭景涛.电子政务环境下民族地区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01-105.

[16]尉永清,杨玉珍,朱振方,等.自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策略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91-197.

[17]余乐安,李玲,武佳倩,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应急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10):2687-2697.

[18]王艳斌.群众路线视阈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6):19-22.

[19]黄微,辛丽艳,曾明明,等.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7:26-30.

[20]罗凌云.试论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之完善路径――基于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特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46.

[21]卢川.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治理体系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14,(9):114-118,124.

[22]温琼娟.框架分析视野下的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以中国政府网的玉树地震报道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3-107.

[23]庄珍珠.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管理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38-40.

[24]郭晓兰.基于混沌理论的现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2):15-19.

[25]沈秀琼.微博环境下图书馆危机信息传播及应对策略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5):63-67.

[26]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27]李明德,蒙胜军,纪敏,等.媒介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作用及应对策略分析――以2005-2012年高校典型案例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84.

[28]姬广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机制创新的方向与路径[J].求索,2014,(3):37-41.

[29]姚乐野,范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本征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23:6-11.

篇3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进入到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何有效识别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危机,寻找有效的治理措施,已经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对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危机与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生存危机的根源和表现,并从多个视角给出了公共图书馆生存危机的治理途径。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良性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3-0020-03

危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危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危机的存在也使得人类社会不断思索摆脱危机的方法,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同时实现了发展和进步。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来说,其危机的存在是逐渐积累而成的,在以往的社会中,由于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相对有限,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逐渐加强,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便捷,这是以往社会中无法完成的。而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却并未能与其保持同步的发展,相对滞后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用户数量和社会功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生存也正在遭受历史性的危机。此外,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高速的增长,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也刚好处于剧烈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这些威胁有的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的与公共图书馆的自身资源和能力相关。如何有效地识别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危机,寻找有效的治理措施,已经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对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危机与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生存危机的根源和表现,然后从多个视角给出了公共图书馆生存危机的治理途径。

1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危机及其根源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是满足社会公众对知识信息诉求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和通道,但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这类机构却表现出了一定的生存危机,其表现和成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未能完全体现公共资源的社会共享

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特征。公共图书馆资源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与多种因素直接相关,但是,在众多的因素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来自于制度安排、体制设计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运营模式与国外的总/分馆制的模式不同,难以适应和体现公共资源的公共性质,也难以完全符合公共资源的共享要求。结果是公共图书馆资源形成了“块内分层”的现象,彼此之间各自为政,资源共享效率较低,未能完全体现公共资源的社会共享,使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障碍长期存在,威胁着公共图书馆的生存。

12未能实现对社会公平目标的不懈追求

在任何一个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中,对社会公平目标的追求都被看做是社会发展向好的表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目的还表现在防止知识分化、维护知识公平等方面,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公共图书馆要对社会公平进行不懈的追求。但是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不均衡,地域差别、城乡差别也体现在对公共图书馆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共享方面。在服务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公共图书馆对用户的诉求予以了不恰当的回应,比如,一些低收入或者低社会职位者被排斥在了公共资源的大门之外,部分地剥夺了低学历者或者外地人的阅览权等。这些状况的出现表明,公共图书馆已经偏离了社会公平目标本身,是对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漠视,而这必将影响到用户的心理认知,影响到公共图书馆的生存。

13未能保证对公益事业的长期投入

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方式是以公共投入的形式进行的,并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限度地满足公共的诉求。无论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还是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运行制度安排,都在强调公共图书馆的运行要通过财政拨款完成,其服务模式要以免费的形式进行,向社会公众提供“知识福利”。由此可知,对公共图书馆而言,能否得到财政的支持,能否向社会公众提供免费的、保质保量的服务,是衡量公共图书馆公共属性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虽然多年来,我国对公国图书馆的财政投入有增无减,即便如此,也未能全面满足这一公共事业的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便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弥补“财政空挡”,这引起了读者的不满情绪,而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更多有知识诉求的读者走进了书店,而对本应提供免费资源和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望而却步,这对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一种从源头上的舍弃。

2公共图书馆应对生存危机时存在一定的缺位现象

危机管理的精髓是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方式,动用正确的资源,实施正确的策略。可是,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应对生存危机的过程中,却在多个层面表现出来了“缺位”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危机进一步加剧,只有对其进行积极的、正确的治理,才有可能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危机管理意识缺位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在生存危机的应对方面还处于补救的阶段,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尚未完全的建立,一些潜在甚至是已经暴露的危机由于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位难以对公共图书馆产生警醒的作用,这种普遍缺乏警觉性和应变力的状态正在将公共图书馆推向危险的边沿。此外,由于在思想观念方面对危机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部分公共图书馆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预案,即便存在相应的预案,也因其可操作性问题而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施。

22危机管理机构缺位

在危机管理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倾向于组建一个临时性的机构应对已经发生的灾难,而当危机过后该类组织就会被撤销,常设的综合性危机管理组织长期不见踪影。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危机处理的程序还是危机管理的策略都难以真正地发挥作用,并且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些程序和策略本身都存在产生新的不必要危机的可能。此外,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危机公关能力较弱,一旦生存危机表现为现实、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战和相互推诿就成为常态,那种应该通过默契的沟通实现的整体合力十分少见。

23危机处理措施缺位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出现生存危机之后,在与外界的联系方面显得滞后和被动,一些公共图书馆缺乏专门的人员与外界联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尤其在与新闻媒体进行沟通的问题上,经常暴露出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这也使得公共图书馆在处于危机状态之时反应迟钝,不知所措。当然,这与部分公共图书馆未将精力集中于危机事件之后如何重建上有直接的关联。

3我国公共图书馆生存危机的治理路径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治理机制中的缺陷,虽然这种缺陷会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的愈合,但是公共事业的发展是不能等待过长时间的停顿。为此,需要从根源上去寻找公共图书馆生存危机的形成机制,从全社会参与的角度宣召治理危机的措施和方法。本文认为,有必要从危机管理的视角出发,对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危机要从危机管理意识、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危机的实时管理以及危机治理的评判标准等层面强化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属性,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31树立正确的生存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观念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真正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在危机没有爆发时就已经形成的一种常态化管理。为此,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而言,最为紧要的是树立起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观念,并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将生存危机纳入到公共图书馆的长期规划之中。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参与人员来说,需要时刻保持应对生存危机的心态和准备,对任何可能发生的危机都要做好物质上与思想上的双重准备,以防危机演变为现实时,能够动用必要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应对。

32构建公共图书馆生存危机预警系统

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而言,构建生存危机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不但能够使公共图书馆在危机来临之前预见危机,准备应对危机所需的人、财、物,还能够通过设定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寻找到危机的发生与成因之间的关联。在构建这一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这一步骤便是一般的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模式:①确定公共图书馆需要预警的危机类型,对危机的风险源进行系统的评估。②确定危机监测的内容与指标,以此为基础,确定危机预警系统所需的各类资源。③危机预警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在评估合格之后交付使用,以便在收到危机警报时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33通过相应的标准对生存危机的治理效果进行综合评判

对危机处理过程和结果的考核是危机恢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考核的方式方法和原则直接反映着公共图书馆在应对生存危机时,管理者对危机的辨别能力和处理治理能力。并且,从考核的结果同样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在防范危机再次发生的措施和考虑完善危机管理方面是否真正的有效。其具体的实施过程是: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由考核小组征集各方意见后对危机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打分,得出最终的考核结果。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进一步的发现危机的根源和危机处理的目标是否真的达到,最终彻底解决危机,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联系也在变得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认识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危机,发现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和障碍,清除阻碍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已经变得十分紧迫。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存在着一定的生存危机,需要及时地对这些危机进行识别和治理,使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迈向健康的轨道,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知识、信息的诉求,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ZK(#]李敏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及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8):202-204

[2]柯春媚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J]晋图学刊,2010(11):56-59

[3]席涛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危机及救治之道[J]图书馆论坛,2006(8):36-38

[4]张鹏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的电子文献发展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10):40-42

[5]马学伟浅论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8(4):160-163

[6]马雪敏谈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4):38-39

[7]徐晓琳从图书馆危机事件看图书馆生存危机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124-126

篇4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维护;管理;养护技术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not leave the road, road network improvement unimpeded, the people travel convenience, traffic work can better to obey and serve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Therefore, we m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 highwa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s an important task to improve infra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gh grade highway maintenance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highwa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Key words: high grade highwa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aintenance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U412.3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公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共识。近年来,公路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公路养护规模空前加大,路网改造四通八达,高速公路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不断突破,这为城乡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社会、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平台,便捷的交通运输和高效的优质服务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近些年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但是在公路维护与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技术和管理,为公路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保障。

一、高等级公路维护及分类

在我国2级以上的公路被称为高等级公路,高等级公路要求使用年限长于一般公路。公路养护是指为保持公路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从而保证高等级公路具有快速畅通、安全、舒适、经济的使用功能,以提高公路的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分为日常养护、定期养护、特别养护和改善工程。

1、日常养护

对公路各组成部分(包括附属设施)每年按需要进行频繁的日常作业,其目的是保持公路原有良好状态和服务水平。日常养护的作业项目主要有:路面及其他部分的清扫;轻微损坏的修补和设施的零星更换;割草和树枝修剪;冬季除雪除冰;以及为恢复偶尔中断的交通进行紧急处理。

2、定期养护

在公路使用期限内所进行的、可编制程序的、较大的养护作业。定期养护作业主要项目有:辅助设施的改进;路面磨耗层的更新或修复;路面标线、涵洞及附属设施的修复;金属桥的重新油漆等。

3、特别养护

把严重恶化的路况改善到原有状态的作业。特别养护作业项目有:加强和改建已破损的路面结构;修复已破坏的路基和涵洞;防治外部因素对公路的损害,如稳定边坡、防治坍方、添建挡土墙、改善排水设施、防治水毁、预防雪崩、砍伐树木等。

4、改善工程

对公路在新建或改建时遗留下的缺陷进行的改善作业。改善工程项目主要有:改善卡脖子路段,提高通行能力;校正路拱和超高,改善行车视距;调整交叉道和进入口,消除事故多发点,以策安全;采取防噪声措施;扩建和改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添建路旁休息区,以提高公路服务水平等。

二、高等级公路维护技术

(一)预防性养护

1、裂缝填缝

针对于原路面的局部裂缝,如果没有伴随出现的较大范围的轻微网裂,只有少数几条可以明显区分的裂缝,裂缝填缝可以保持沥青路面的良好状况,防止因水的渗透使路面裂缝扩大,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坑槽等病害,裂缝填缝时常用的养护措施。根据工程养护实践,对沥青路面产生的裂缝及时选用性能优越的灌封密封材料进行有效的填缝处理相当重要,及时对沥青路面裂缝实施有效地填缝可大大减少坑槽的形成和裂缝的进一步发展,有效的延缓道路使用功能的退化,防治路面状况指数(PCI指数)迅速下降,从而使道路的使用寿命延长

2、薄层罩面

薄层罩面也是一种很早采用的传统的预防性养护方法。它是在原有路面上加铺一层厚度不超过2.5cm的热沥青混合料。薄层罩面可以有效防止品质正在下降的路面继续恶化,改善平整度,恢复路面的抗滑性能,校正路面的轮廓。其对路面有一定的补强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费用效益较其他预防性养护方法要差。薄层罩面在施工中最大的困难是由于层面较薄、容易冷却又不宜使用振动压路机。因而不易达到较高的密实度,因此正确的混合料设计、温度控制、碾压工艺和压路机选型十分重要。

3、雾封层

雾封层主要用来密封面层,防止或减少水份的渗入,阻止路况继续恶化,改善老化变硬的沥青性能。雾封层技术是将很少量的稀释的改性乳化沥青直接喷洒于道路表面,而不使用集料的预防性养护措施。一般的使用量为0.23~0.45L /m2。雾封层适合路面表面贫油、细颗粒脱落等病害情况,也适用于路面出现轻微的纵向、横向或块状裂缝,这种方法对于选择适当的养护时机非常重要,如果养护时间偏后,病害发展严重,雾封层的使用效果就会大大降低。雾封层这种养护措施对结构强度没有贡献,但是能降低通过疲劳裂缝而引起的水损坏。由于雾封层会使路面摩擦系数降低,因此这种养护技术不适合路面摩擦系数较低的路段。由于雾封层使用的乳化沥青中的乳化剂类型为慢凝型乳化剂,所以需要时间使其凝固,一般是中断2h的交通来使其进行养生。

(二)修补性养护

1 、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微表处)

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以下简称微表处)是一种采用高分子聚合物使乳化沥青改性的沥青路面铺筑技术,,该技术被国际公认为是修复道路车辙, 轻度裂缝等病害,防止路面水损害,改善沥青路面表面功能,提高抗滑性、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2 、沥青混凝土路面现场热再生补修技术

所谓沥青混凝土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即在现场对沥青路面加热并使之软化,利用添加再生剂、新沥青混合料和将原有路面现场再生, 达到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标准,再经过摊铺、压实,完成沥青路面病害修补目的。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修补技术由于其施工周期短、工艺简单、施工成本低,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小等优点,目前是世界上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最先进、最佳的施工方法。

三、高等级公路维护管理措施

1、开放高等级公路养护市场

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不能反映高等级公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要求,养护经费来源仍采用拨款方式。因此,应当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培育并开放高等级公路养护市场,真正实现管养分离,实现养护管理机制和用工方式走向社会化。公路养护维修要面向建筑市场,通过招标选择施工队伍,建立养护工程的竞争机制,养护工程实现从计划任务形式向合同管理形式的转变,以适应高等级公路养护工程特点。

2、全部公路养护机械化。制定完善的公路维修养护和养护机械的规范,养护作业采用高效的专用设备,实行全机械化养护。美国在高速公路平均每60km设置一个服务区,由服务区完成日常养护工作,而由专业的养护公司则完成路面预防性养护及路面翻修养护。管理机构以业主的身份监督承包商的执行和验收工作。参考美国的公路维护护管理经验,我国的公路卫华维护也应当朝着全部公路养护机械化的方向努力前进。

3、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建设

我国公路养护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平衡、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基础薄弱、知识更新慢问题、机械操作人员与工作不对称问题等问题。事实上只有人员精干,技术全面,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才能完成高等级公路各种突发事故的抢修工作,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专业化的养护队伍的建设。

4、依靠技术支持维护管理

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保证了高等级公路的正常使用,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使高等级公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

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空间信息数字化,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明,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公路养护智能化,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RS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公路养护更加合理经济。

参考文献

[1]李伟.浅谈高速公路养护管理[J].甘肃科技,2011(15).

[2]王孝红.探析公路养护作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J].华东公路,2011(03).

[3]郭玉明.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探析[J].交通纵横,2011(02).

[4]王玉顺,朱敏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与应用[J].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办公室;角色定位;工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已逐步从传统型向自动化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进行过渡和发展,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特殊地位更加显现出来。图书馆办公室集行政、后勤、管理于一身,作为图书馆的职能部门承担着全馆的组织、管理、协调等工作,不仅是图书馆党政工作的得力助手,更是承上启下、联络内外、协调左右的立体联络中心,其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一、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性质与基本任务

高校图书馆办公室(以下简称馆办),与其他企事业单位、部门的办公室一样,是一个综合的办事机构。在图书馆党政的统一指挥领导下,在协调和促进各业务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肩负着图书馆领导的对外工作联系、对内任务布置和下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起着上下、内外等各环节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办公室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尤为重要。馆办的基本任务是进行馆办日常的事务工作,主要为三大块:一是数据统计工作。负责收集全馆的各类教学、科研、业务等数据信息并进行统计汇总;二是文件档案管理工作。负责全馆的来文和发文等文件档案、人事信息档案、科研信息档案、综合业务档案等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做好保密文件的保管工作;三是提供日常服务工作。馆办既要做好对内的服务,如会议的组织安排、来人的接待工作等,还要做好对外的服务工作,如与外界的沟通联系、活动的开展等。“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一切以学生的成长为主,一切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图书馆工作必须围绕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的工作重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馆领导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参考,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汇总上报馆领导,并提出初步的建议、拟出初步的方案;协助馆领导出主意、想办法;协调馆内各业务职能部门活动工作的开展;在馆领导的统一计划部署下,安排组织馆内的各类会议和公共活动,协助馆领导和各部门制定计划外用工计划及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做好省内通用图书证的管理工作,积极做好对外沟通、接待工作,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等。

二、高校图书馆办公室承担的角色类型

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角色按工作性质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内务管理角色。负责图书馆馆长室及馆办的内务事务的处理,履行文件、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事务的外联内通的职责,在图书馆党政的领导下组织安排各种会议活动。

二是咨询参谋角色。馆办的重要职责是为馆领导当好参谋助手,负责协助馆领导做好工作计划安排。在馆领导决策前,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和论证,广泛收集、系统分析、综合论证各方面的意见、问题和建议,进行分类、汇总和整理,探询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途径和措施。通过提供真实的材料、科学的数据、准确的事实、可靠的方案,以便馆领导决策参考,对重要活动和事项草拟参考建议方案和计划。

三是协调辅助角色。负责协调和协助图书馆与学校各管理职能部门以及馆内各业务部门工作的开展。馆办工作人员应主动深入工作,细致深入地对图书馆的整体状况、服务细节、馆员和读者的需求进行了解,成为馆领导、各部室、馆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四是服务工作角色。办公室有职责为全体馆员特别是一线馆员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及服务环境,对非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和勤工助学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使他(她)们能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工作,有效保障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发挥。

三、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工作注意事项

一要培养一支精干的管办工作人员队伍。管办人员的政治觉悟、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待人接物方式、处理问题态度、工作作风及办事效率等,直接影响着本部门的形象。办公室工作人员首先要慎于做人,谨于行事,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熟悉图书馆业务,诚信可靠,办事细致,服务周到,敢于开拓,与时俱进。在职责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善于与人沟通合作,能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应用于工作实际中。

二要善于处理行政与业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办公室工作可以概括为行政与业务两个方面。总体上办公室以业务工作为主,行政工作为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和服务。业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必须以行政工作做好为前提和基础。而业务工作开展所需的人、财、物的管理内容,又是行政工作所必须包含的重要内容。

三要强化信息沟通和合作交流。信息沟通是办公室协调上下、联系内外的重要工作方式和手段。(1)处理好办公室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关系。办公室集行政、后勤、人事、信息等工作于一体,要特别注重处理好与业务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本着以指导为主、督促为辅的原则。(2)保持管办与校内相关各职能部门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使相关部门清楚地了解图书馆的作用及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以取得校内相关各职能部门的理解、支持、帮助和信任。积极配合图书馆内部各业务职能部门开展宣传、咨询、服务等活动,组织开展图书展、读书节、文献检索论坛、科技信息前沿论坛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使读者更多地融入图书馆,了解图书馆。(3)加强与其它院校图书馆和社会化图书馆机构的交流、沟通和互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馆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享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功能,实现馆际之间文献、信息、图书等资源的共享。另外应积极保持与各图书馆学会间的联系,以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他们的政策指导与业务帮助和支持。

科技的进步来源于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泉、灵魂和动力,图书馆办公室的工作同样如此。要正确面对和处理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开拓新思路、树立新风尚、创新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出服务意识观念,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构建管领导、室领导、工作人员、读者四维一体的和谐环境,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温国强.图书馆办公室在基础管理中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1995,(4):24-25.

[2]徐炎.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浅议[J].高校图书馆工作,1998,(4):57-58.

[3]张新.发挥角色认知功能做好图书馆办公室工作[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3):69-70.

[4]柯劲松,杜晓雄.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协调工作,浅谈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协调工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增刊):3-4.

[5]曾井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变革[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4):44-45.

[6]张曦丽.以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管理工作[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88-89.

篇6

关键词:工程机械 管理 维护

随着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成为施工企业的重要生产力。各种工程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而且提高了施工质量。然而,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发挥。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故障的预防、机械设备完好状态的保持以及设备功效的充分发挥。因此,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就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工程机械管理维护工作的主要问题

1. 1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

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不注重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甚至违章操作等,从而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此外,工程项目结束后设备不能按进行认真的保养、维护,被调配到新的工程项目后,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既花费了较大精力与高额费用进行整修,又严重贻误了正常施工工期。

1.2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面广,机械设备、人员调动频繁。管理部门盲目地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或将其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脱节,致使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形成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混乱,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1. 3忽视机械设备更新换代

目前部分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重视程度不够,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较慢。部分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贪图方便,不考虑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甚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致使机械的故障率大大增加。

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威胁,而且造成整体的施工效率低下,整体施工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下降,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1.4机械设备保养落实不到位

施工企业在设备管理使用上常常是重使用轻保养,操作人员只是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许多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从而造成设备故障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当出现问题时,操作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不能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致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降低。

2、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及维护的对策

只有大力抓好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及维护工作,才能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机械的维护管理工作。

2.1完善机械管理体制,规范机械管理工作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一切为了工程” 和“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理念。要搞好机械管理工作,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还要建立健全机械管理制度,加强机械的统一管理,建立详细的机械技术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技术档案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另外,实行绩效制度 ,充分发挥机械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将服务质量标准与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项目部的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机械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2严格落实机械保养制度,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

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是其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是施工企业的所需所求,而维护保养是最大程度发挥机械效益的必备前提。要想使用好的机械,首先要维护保养好机械。反过来,维护保养好机械的目的,就是为了机械使用好,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机械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制度,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把机械的技术状况、维修保养、安全运行、消耗费用等列入奖惩内容,以加强广大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2. 3加大机械技术培训力度,强化专业队伍技术素质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加大机械技术培训力度,科学合理地使用和维护机械,更是确保机械投资回报率最好的方式,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径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操作和维修人员不断地加强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科学地使用和维护机械。通过机械技术培训,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2.4落实机械更新换代或改造,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机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施工效率和竞争力。因此,作为企业要以长远利益着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必须严格落实机械报废标准,做好机械的更新换代工作。

在这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机械更新换代的原则,通过检测,将磨损严重,长久闲置且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修理维护费用高,已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机械设备,必须坚决进行更新,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了机械设备的良好状态,才能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切实加强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相互协调,以科学为指导,积极去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维护方法,逐步使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昊,刘小波.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 [J].山西建筑,2007,(30) .

篇7

关键词:电视大学;公共机房;管理与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08

县级电视广播大学的计算机机房对于学生教育的实验课任务有着促进作用,县级电视大学针对的人群十分广泛,这就对实验课的内容要求提出了很高的层次,为了充分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应该营造不同的机房环境,采取有效的系统维护措施,在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完善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制度,积极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被损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崩溃,或者因为病毒的侵入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如果每台电脑都有这种系统问题,那么面临巨大的重装系统和软件的任务,必将会大大的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计算机机房维护和管理机制,在确保每个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活动的前提下,积极的改革和发展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系统。

1 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存在问题解析

电源承受电压能力的问题。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承受的电压幅度变化,显然这种不稳定的电源电压对于电源的寿命明显存在一个很大的威胁。至于电脑室,毕竟不是电脑机房内的工作,电脑大批量出现不工作的事故也是常见的事情。这种事情在夏季用电高峰季节,更多用电显得尤为突出,这必须获得机构的监管。我们都知道,灰尘是电器的最大杀手。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机箱外面是厚厚的一层,更不用说里面的主板和其他部件。为了避免一些组件发热,导致在雨季CPU燃烧和内部短路,我们必须坚持每学期使用洗耳球,毛刷等定期清洁机箱的内部组件,并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护计算机室内部各种设备的清洁。这样对于减少灰尘带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温度难以控制问题:众所周知,电脑有许多成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由于电脑温度过高带来的频繁死机,非法操作,组件的损坏是机房频发的事故。因此,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应该就机房内温度问题和电脑降温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的机房温度问题控制系统。

2 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机房维护和管理措施

一是建立合理的机房管理和维护措施,保证县级电视广播大学机房的规则和法规的有效实施。首先,机房维护角色的管理人员要给予充分的限制。在对管理人员素质的管理上要求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加强训练室管理员,让他们在业务上熟练,能够及时的对计算机系统做出维护和检测;告诉管理员同时检测硬件和软件问题,培训过程中加强对管理员责任意识的培养,他们经过培训后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次,计算机机房要有严格的指导员管理体制,要加强指导员培训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电脑完成课堂要求的任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更改系统设置,不要随意使用USB设备登录非法登陆网站,以减少设备损坏故障率,同时加强教师的教学机房设备管理,良好的设备应用程序和登记。最后,严格学生上机的管理系统,机房管理制度写入“学生手册” ,在开始报名的学生上机前进行机房管理条例的教育,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原则,严格按照管理的守则进行上机操作。为了保持机房的环境,不得打闹,不得随意修改,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参数,同时也包括所有硬件设施和其他配件的保护。

二是要加大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措施。首先,硬件设备的维护,除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和其它外部设备的维修,在一个长期使用电脑室过程中,定期清洗,这是保养和维修的需要,这方面做的到位可能会延长稳定使用,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常见的硬件故障可分为接触故障,组件故障,人为的操作故障。在维护机房的机器可以使用单独观察,插拔法,替换等,首先检查开关、插头、连接器等连接是否良好,然后检查设备是否机箱内部连接器有松动的部件烧,等最后,检查你的硬件损坏。学期开始的前期,机房管理可能会根据房间内的硬件资源和教学实验需要的所有房间安装软件的合理规划,应充分发挥性能的机房。其次,“硬保护”一词应该被重视起来。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常误操作,误删除有这样和那样的程序,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计算机软件会经常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一些学生私下玩一些游戏和一些危险的操作,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大多数学生在上机的安全性。三是同时也要重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装和维护。首先,要注意病毒的侵入与清除。为了便于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大学的计算机房将组成一个局域网络,因此,在资源共享,也使病毒和其他有害信息的分享成为现实。病毒感染网络上的任何一台电脑,都可能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据统计,大多数的病毒的安全威胁来自网络内的。对于计算机的安全性,必须有必要的单机杀毒软件安装在线版本,如瑞星、360安全卫士等杀毒软件及时更新。

此外,要加强学生防病毒与病毒的USB接入系统禁止学生的教育。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更新、全盘查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应用到“冰点还原精灵”,学生不仅可以防止U盘病毒带进房间,你也可以防止学生删除程序或软件导致系统不稳定。首先,软件备份和恢复。在机房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会遇到每一个计算机系统损坏,更换后的电脑系统重装配件等。而这是一个大量,繁杂的工作过程,我们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找到驱动程序,并安装系统。当计算机的硬盘上创建ghost备份,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您可以使用您的硬盘驱动器上的部分空间来创建一个逻辑劈出,然后使用Ghost软件将备份整个系统的信。操作顺序是:执行Ghost软件,其次是实现本地>分区>图像,然后选择源磁盘和分区进行备份,然后选择保存路径通常不是最好的逻辑驱动器,按照提示做一些最后的备份选择指标只是等待就可以完成。在事件发生后对系统的损害,你可以很容易地使用ghost备份和恢复软件将做到这一点。其次是本地实施过程-分区-图片,选择备份信,路径和文件名,然后选择系统要恢复的分区,然后一路“确定”就行了。Ghost软件有一个硬盘对拷功能,可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的硬盘复制和分区拷贝,能够准确地复制到另一个硬盘,以恢复硬盘的使用,必要时通过一键还原来实现计算机的系统维护。

3 结束语

县级电视广播大学机房的管理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具体的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为了实现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对于机房要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完善管理制度,总结日常管理中的一些经验,保证县级广播电视大学机房管理和维护有一个良好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柳青.计算机组装与维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亚琴,梁方.高校计算机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7).

[3]高云庆.硬盘保护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 农机维修管理 相关问题 农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 S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09-01

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需要规范业务水准,保证农机维修质量,进一步维护广大农机维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早在2006年,国家相关部委就出台了关于农机维修的管理规定,其中指出,针对目前农业机械管理市场,农机维修业务的取得需要取得农机维修技术合格相关证书,同时对已经获得的证书要进行行业技术标准的检测。对于农机维修管理工作问题,需要根据广大基层维修管理经验,针对农业机械维修存在的相关问题切实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农机维修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完善性。

一、当前农机维修市场主要存在问题

1.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农机维修市场上绝大多数维修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据一项调查显示,农机维修人员在学历文化水平上普遍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这就导致了维修人员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维修技能的提升得不到专业化的提升。并且,由于教育形式的欠缺,在农机技能培训方面多地区教育明显处于滞后状态,高等院校未能开设关于农机维修问题的相关专业,这对农机维修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机维修技能水平的培训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个人培训模式,未能形成系统的技能培训模式,这对新型农机体系的形成造成了阻碍,同时也造成了维修不及时、农机维修质量较差等现象的出现。

2.基础维修设备较为缺乏

大多数的农机维修点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经营场所、基础维修设备等较为简陋,多数农村地区的维修点过于简易,维修标准与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此外,还缺乏相应必备的检测设备,部分维修设施过于陈旧,采用的维修方式过于落后,整体技术应用意识落后。以思南地区为例,农业机械主要采用旋耕机,农民在使用这一设备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保养知识,日常农闲季节未能对农机进行较好的保养,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造成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不仅容易造成农机设备问题积小成大,还会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严重威胁着农机生产的安全性。

3.农机维修管理体制欠缺

当前,思南地区农机维修管理体制的欠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为维修网点存在布局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范围较广,一些维修网点过于集中在县城范围内,部分乡镇及偏远地区没有较好的农机维修点,这就造成了维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第二为对农机管理体系的不重视,相关部门并没有针对农机维修管理问题设立相关的部门与指导中心,这也是由于有关部门并未对农机维修管理问题加以重视。由于农机维修网点主要面对农民,农民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机维修管理重要地位。

二、如何提升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水平

1.加强农机维修管理工作认识

总体而言,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是法律上赋予农机部门的重要责任,认真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对实现农机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提升农机经营效益也是提升农机维修管理水平的重要需求。因此,只有从思想上对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加以重视,才能切实提升农机经营效益,才能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对农机维修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全面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以全面管理、重点实施的方式坚决消除农机维修无证经营、技术水平过低等现象,对农机维修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重点扶持技术水平较高、管理水平较好的农机维修企业。

2.加大农机维修管理资金投入

有关农机管理部门需要对地区农机修配站进行重点的支持与维护,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标准,对农机购置补贴加快发放力度。对一些农机维修网点可以进行维修设备与维修设施的升级与改造,对部分农机维修人员不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市场准入机制的认知,认真对把握对农机维修技术认定的核发机制,不断加强执法检查,协调相应的监管。此外,地区还可以建立起集合农业、工商以及质量监督等部门综合一体的监督协调机制,联合开展相应的秩序维护工作,以便从根本上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健康的发展。

3.加快农机维修管理人员培训

只有充分落实农机维修准入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农机维修水平的提升,加强农机维修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分为技能培训、执法培训以及业务水平培训,综合建立农机维修管理体系。只有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提升农机维修管理内涵,才能从市场、应用及技能培养方面形成常态机制,才能确保农机维修管理体系的完善。目前,加快农机维修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从业余培训班的设立、重点院校的培养、下乡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县、乡两级政府要对这些培训工作加以支持并提供相应的便利。

三、小结

新时期农业机械的发展离不开农机维修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了确保农机技术较好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机管理部门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农机维修管理内涵,加快建立完整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引入多种农机维修管理人员培训方式,推动现代农业机械化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广礼.关于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相关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0,20:62-63.

篇9

1.教学内容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教材更新速度滞后于理论的更新和实践的发展,很多教材的教学内容基本停留在自然危机的应急管理方面,现在除了自然危机还有很多其他的危机事件,如群体性危机事件、网络安全等等,均很少有所涉及,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的剖析。因此,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要。

2.教学手段和方法单调,教学效果欠佳。目前,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还是传统的方式为主,以书本为主,照本宣科,而且备完一遍课后很少再去改变教学形式,一门课一本教材用几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很少会去主动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也不太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教学效果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此外,《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非常复杂和务实,仅靠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也很难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和实践存在脱节情况。《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很多危机出现的时候,只有知道如何自救,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如何去救助别人,才能去制订完善的预警、识别、管理和善后等机制。因而,目前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理论的内容偏多,偏感性,而实际需要的则是更具体、更现场的内容与知识。甚至很多高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很少,甚至干脆未设实践学时,同时,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的人力与财力的投入也相对不足。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手段的更新

1.教材使用的创新。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以教材为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改变以往“一门课一本教材”的教材使用模式,调整为复合教材的模式,采用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主教材涵盖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体系和其主要的知识点,体系完整,内容精练,而辅助教材则注重以实践为导向,强调通过引入各类案例、各种实践形式等方式来进行必要的强化补充,切实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目前,可以使用的主教材中相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危机管理》(薛澜 2003)、《公共危机管理导论》(肖鹏军 2006)和《公共危机管理通论》(胡税根 2009)。

2.课程前沿内容的引进。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而言,向学生传授相对较新的知识和理论是我们开展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在教材使用中,由于出一本教材往往耗费几年的时间,更新周期相对较长,但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相对较快,目前已出版使用的教材中,基本无法囊括本课程最前沿、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任课教师在教授本课程中,需要积极、主动地引进本课程、本专业领域一些的前沿知识。当然,如果教师本人在这些领域的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到本课程领域内的最新知识。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时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同时也能很好的弥补教材更新周期长的缺陷,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3.《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应积极探索,尽量改变目前单一的教学方法,避免纯粹的理论教学方法,应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争取最大可能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运用案例教学与团队学习相结合。②运用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相结合。

三、教学观念的提升

篇10

绪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很多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学习列为了很多专业的必修课。计算机公共机房也便投入到了建设规模当中,计算机公共机房是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实践场所,承担着全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因为公共机房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计算机的操作人员的技术也参差不齐,使得计算机很容易出现感染病毒、程序丢失等问题,这样势必会导致计算机的使用寿命缩短,增加学校对公共机房的资金投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公共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公共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维护

1、硬件的维护

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维护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公共机房硬件的维护,另一方面是对机房软件的维护。而硬件的维护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对于机房环境的维护。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中,很多计算机都是因为灰尘和静电才发生故障,如果大量的灰尘进入了计算机的主机里,很可能会造成计算机存储系统发生故障,也有可能使计算机主板发生短路,或者是造成计算机主板上插件接触不良使得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因此,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的清洁计算机的主机和显示器的外部,保持主机和显示器外部的干净。同时还要保持计算机桌面的洁净,不要在计算机桌上放过多的杂物,这样能保证计算机有一个足够大的散热空间。另外,对于也要保持好公共机房的卫生,最好每天早晚各打扫一次,这样才能保证公共机房有一个洁净的环境。

(2)防止高温和震动。计算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这些热量必须及时的散发出去,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的主机不被烧坏。因此,机房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排风扇的工作情况,保证排风扇能及时的排除计算机散发的热量,使计算机不被损坏。除此之外,还应保持机房温度在1O一35℃ 左右,湿度在40―80%之间,这样才能为计算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要保证计算机在工作时不发生震动,如果计算机发生震动,会对计算机的驱动器造成很大的磨损,同时还会使磁盘的信息丢失。因此,要保证计算机平稳摆放,防止学生震动计算机。

(3)要定期检查计算机线路之间的连接。这些链接主要包括:主机、显示器与电源插座之间、键盘、鼠标和显示器与电脑主机之间以及各种插卡和插槽的连接,保证这些连接严密不松动,如没能及时发现连接松动,可能会烧坏计算机。

(4)注意用电的安全。如果公共机房的电压不稳定,会对计算机的系统产生影响,轻则计算机发生瞬时故障,重则会烧坏计算机。因此,要保证公共机房的用电安全。

(5)保证电脑的正常开关机。很多学生或者是其他操作人员使用计算机时,没有进行正确的操作,不会正常的开关机甚至是频繁的开关计算机。这些做法对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不利,轻则会是计算机的系统出现紊乱,重则会使计算机内的数据丢失或是损坏系统软件,因此,要保证操作人员正常的开关机。

2、软件维护

计算机软件的维护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采用硬盘保护卡。操作人员在使用计算机时,免不了会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这样可能会使得计算机的系统软件或者是应用程序被损坏。如果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应该为每台计算机安装上硬盘保护卡,硬盘保护卡会将计算机的部分系统软件或应用程序保护起来,使其不被损坏,而没被保护的软件或程序还能正常运行。但是,这样就会增加公共机房的投入成本,而且硬盘保护卡占据的空间大,会使计算机的软件运行速度变慢。

(2)要熟练软件的恢复技术。学生或者是其他的操作人员在使用计算机时可能会误删计算机的软件,因此,需要机房管理人员熟悉软件的恢复技术。恢复计算机的软件有很多方法,例如使用光盘重装系统等。与此同时,还要防止计算机感染病毒,因此,需要给每台计算机都安装上正版的杀毒软件,并时常进行杀毒。

二、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管理

1、落实机房制度加强机房管理

为了管理好公共机房,保证计算机不被损坏,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高职院校应该制定机房的相关规定。制定规定时,要明确机房管理人员的职责,规定机房内的人员要进行正确的计算机操作行为,并要求其保持机房内的卫生。高职院校要切实实施这些规定,不要让规定成为只是贴在墙上的白纸。同时,要应该规定计算机操作人员不得更改计算机的设置,规定他们不能随意删除计算机内的文件。最好是建立责任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对于每个成员使用的计算机要进行登记,若这台计算机发生故障便要求使用这台计算机的成员负责。这样有效的减少计算机发生故障,延长了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2、对机房管理员的管理

机房的管理人员是管理和维护整个机房的主要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有丰富的事故处理经验,并且要有过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机房发生事故时,机房管理人员应该要及时的处理,并且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有足够的处理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管理人员还应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不能随意的破坏机房内的设备,更不能盗取机房内的机器。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做好机房的管理工作。

3、对机房操作人员的管理

高职院校的公共机房是教学所必备的,由于机房内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使得管理起来会很困难。然而,对于机房内操作人员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操作人员是操作计算机的主要人员,也是导致计算机发生故障的主要人员。因此,加强公共机房内操作人员的管理是非常的重要,而且对于计算机安全的保护也有着很大的意义。对于操作人员的管理,应该禁止操作人员私自设置密码,禁止操作人员随意访问控制面板,禁止操作人员随意删除计算机内的文件,或者软件,保证计算机能正常运行。

结语

随着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因此,对于公共机房的维护和管理成为必要的流程。高职院校在加强对机房管理人员的管理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保证机房的正常运作,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南波,张伟,叶兴.快速组装与维护电脑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8.

[2]张继水,曹国钧,罗显华,彭波.电脑组装与维修宝典[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

[3]杨天奇I并4用硬盘保护卡构建计算机类综合实验室[J]计算机与网络,2008,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