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20:4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杏树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杏树的作文

篇1

春天,银杏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生机勃勃。银杏树下有许多花坛,远远地看,像给它穿上了一双绣花鞋。我和老师同学们在树下认真地观察银杏树发芽。

夏天,银杏树密密层层,郁郁葱葱的枝叶遮住 了蓝蓝的天空,叶丛里有很多小鸟欢快的唱歌,唱出动人的旋律,让人心情格外舒畅。银杏树冠,像绿色的大伞,为我们遮荫,我们在树下愉快地看书、玩耍。

秋天,果实累累,我又和老师同学们去林荫道观察那里的花草树木。秋天的银杏树叶子全部变黄了,像一把把小扇子长满枝头,点缀了整棵大树,阳光下,泛出金黄色的光,美丽极了!一阵秋风吹过,银杏树叶子缓慢地飘落下来,有的打着转儿,有的像波浪状地滑落,有的像蝴蝶在空中跳舞。慢慢地,地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金色地毯。我和几个男同学一起摇一棵银杏树,叶子和银杏果瞬间如雨一般得从树上落下来,同学们兴奋地大喊:“下百果雨啦!”还有些同学弯腰捡起银杏果,凑在鼻尖闻一闻,有一点臭臭的呢!

篇2

我的家乡有着植物的“大熊猫”美誉的“活化石”——银杏树。

春天,这些银杏树吐出嫩芽,非常美丽,在这里,我的心情可以得到放松,学习的那种疲劳一下子消失了。这些美丽的银杏树给春天增添了色彩,使春天变得更美丽了。

夏天,这些银杏树变得郁郁葱葱而且叶子还变得更大更绿了,我就是喜欢这种原绿,特别美丽。

秋天,像扇子样的叶子变得更大了,不久叶子渐渐变黄了,慢慢地落了下来。我站在树下,叶子像流星一样落了下来。我许下心愿,高兴地躺了下来,睡在了用这些银杏叶堆成的“床”上,开开心心地回忆起了童年。

记的小时候,我经常去那里玩,那时我还小,以为这是很多见的、我早以司空见惯的银杏树,没有什么奇怪的,于是我就摘银杏叶,把它当作我的玩具。长大以后,我才明白这是非常珍贵的野生银杏树,没有几个地方有的。在那里,很多银杏树都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都有,这仅仅十里的银杏树是多么珍贵,我开始注意它们了,开始保护它们了,让它们在这里生活的更美好。

篇3

今年春天,我的小舅给我了我们家一颗银杏树,只有十几厘米那么高,我平时就喜欢摆弄些花花草草的,于是非常喜欢,把它种在我家的庭院里。

银杏树这类树种非常珍贵,号有“千年银杏”之称,就是因为它的生命力非常的长久,而且银杏树的果实也非常的有营养。种了这样的一棵树,感觉很有意义。于是便精心呵护起来,对它抱有很大的希望,我想让它长久的存活下去,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再看到它时就会想起它的历史长远。说起来这种树也是很好养的,不需要下太多的功夫,春天到了,它长出了嫩嫩的叶子,觉得好像它渴望生长,对生命抱有很大的希望。不过总有意外发生,我家的大黄狗又不老实了,在家里没有人的时候它自己跑到银杏树旁边打滚,在那玩耍,等我们到家看到这个场面时非常的生气,银杏树长出来的叶子已经全部落完,最令人伤心的是它的枝干已经从底部折断。我太失望了,都成这样了,怎么还能活,我一气之下买了条链子把大黄栓起来了。从那后也就没有再问过银杏树的事情了。直到一次我下班回家,同事给了我一株很珍贵的花,我想把它栽到银杏树那,到了银杏树旁边时,我看到那不堪入目的枝干底部竟然长出了一片小叶子,我简直太欢喜了,惊叹它的生命力如此之强,枝干破碎仍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向往,我拿了一些树枝,把它围了起来,造成一片栅栏,用来保护这顽强的生命。

一棵小树苗都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对生命的向往着实令人敬佩!

篇4

走进校门,便可以一眼看见那两列位于教学楼和图书馆等的银杏树,长长的,望到尽头。记得去年冬天,银杏树在同一个时间里像听到启示似的全都脱离了树枝。银杏叶铺落在道路上,给可爱的小朋友们及我们带来了欢乐。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让人赞叹啊!现在这个季份,他们又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树上渐渐开始冒出绿意了。

每当天气晴朗时,便可以看见七彩的阳光照耀在银杏树上,我的眼睛感觉到格外刺眼。但看望充满生机的银杏树时,内心充满着无限的欢愉与好奇,什么时候它们才能长出那嫩黄色的的“芭蕉扇”呢?什么时候自己才又能目睹那美丽的场景呢?我想快了很快不久就是了。

每当天气晴朗时,便好像听到银杏树在阳光下说着悄悄话、打闹着,同地上可爱的小草先生,同地上漂亮的花姑娘,同地上正在眺望的我们。散落时,它们是天使,那生长时,他们就是勇士。

篇5

风中的“战士”

放寒假我来到老家,北风呼啸着,仿佛要将大地掀翻。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来到了家门口,好奇地向四周张望,突然发现了这棵粗壮的银杏树,就兴奋地在树边玩耍。那时我还小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就问奶奶“这棵银杏树怎么这么粗壮”?奶奶带着赞叹的语气说!“它呀!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我恍然大悟,望着它挺立在风中的树干,我不禁涌起一股钦佩之情,激励我奋发向上。

雨中的“将军”

正当我欣赏银杏树时,奶奶突然叫道“:李琪睿马上要下雨了,赶紧回家吧。”我恋恋不舍地挪着笨重的身体回到了小屋。该睡觉了,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于是我拉开窗帘,外面大雨滂沱,银杏树用它茂密的枝叶为下面的植物遮风挡雨,看到这感人的一幕,顿时我睡意全无,一边观赏着伟大的奇观,一边被着无私奉献的品格所折服。不知什么时候,我看着看着竟然睡着了,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雨中的“司令”

一天清早,我被奶奶叫醒了,拖着沉重的棉鞋,发出“噔噔”的声音,打着哈欠,来到了餐桌前,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原来奶奶在煎鸡蛋,她看我十分无聊,就对我说:“李琪睿,今天下雪了,你快出去玩吧!”“耶”我急急忙忙地跑出房间,看见那棵银杏树像一个司令一样在指挥其他银杏树为人们遮风挡雨,我心里非常感动,又有点担心它。于是我走到银杏树旁,轻轻拍了拍它身上的雪,为它减轻压力。

雷电中的“烈士”

天气变化无常,突然电闪雷鸣,我不能去陪伴我的“朋友”了,只能灰溜溜得呆在家中,默默地关注着我的银杏树。每一次闪电都让我心惊肉跳,暗自替银杏树担心,但它始终守护着那些弱小的植物们,不让它们被闪电击中,自己却被闪电接二连三地击中,树上的叶子不停地掉落。我实在不忍心看到我的“朋友”这样悲惨,心里却暗暗佩服这伟大的精神。

篇6

[关键词]乡土资源 习作素材 挖掘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77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抓住乡土资源,丰富取材;参与实践,深度挖掘并积累素材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可以逐步打破目前农村学生写作选材匮乏的局面。

一、挖掘乡土资源,寻求写作素材

小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感官,因此作文也应以直观形象的教学为主,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情境,积累素材。作为学生的引领者,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创设情境,充实学生的作文内容。

赵元小学内有一棵银杏树,据说它种植于大唐开元盛世年间,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银杏被称作植物界的活化石,树姿壮丽,叶形秀美,气势雄伟,葱郁庄重,极具观赏价值。被当地人称为“银杏王”的千年银杏树,树围有6.8米,需5个大人才能将它合抱起来;树高23米,苍劲挺拔,足有七八层楼高。银杏树下部的根系盘根错节,密密麻麻,在外的树根就有90多米长,在几十米外的学校球场上,也能清楚地看到。

对于千年古银杏,我一直有一种敬畏之心,不知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它相见。我第一次走近它,源于课堂的一个小插曲。《黄山奇松》一文,文中对迎客松的描写是“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赵钰梅举手了:“顾老师,我觉得迎客松跟我们赵元的那棵千年银杏一样,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是啊,一棵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洗礼磨砺的树,一棵历经千年沧海桑田变迁的树,却仍然风采依旧,全然没有苍老的痕迹。与其在课堂中,用一个晦涩的词语来解释另一个词语,以求让孩子们理解,不如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真切地感受。时值深秋,计划已久的秋游一直因为没有合适的目的地未能成行。千年古银杏成了我们秋游的目的地。既然目标已定,我布置他们课后搜集关于古银杏的资料,了解古银杏的历史变迁。

一路的欢歌,我们离古银杏越来越近。孩子们开始变得安静,由远而近地欣赏着心中的千年之树。是啊,一千年对于历史的长河,只是浪花一束,但对我们而言,一千年真的很长。一千年中发生的变迁大概只有这棵千年银杏能够见证。远远望去,它的树冠像一朵飘在空中的云朵,越来越近,越来越真切,我们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走近它。怀着一种虔诚的膜拜之礼,千年银杏,我们来了!孩子们也由先前的雀跃变得安静,仿佛要用心与这棵千年古树进行心的交流。在树下,同学们聆听了有关古银杏树的动人传说,手拉手围成一圈,与树爷爷亲密接触,拍照留念,亲身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神奇。

当他们重新回到课堂,他们不再抓耳挠腮,一个个定神气闲,笔下流淌出优美的文字。

“秋风骤起,片片树叶,在风中摇曳,随后纷纷洒落。风儿打着旋儿,吹起了落地的树叶,树叶仿佛在与大树妈妈依依不舍地道别。”

“调皮的叶片,伸出小手,挠着我的脖子,痒痒的,酥酥的,真舒服!”

“踩着厚厚的金黄色的地毯,我的双脚从来没有踏上如此华贵的地毯,怕是用黄金铺成,但既不像黄金那么坚硬,又不像黄金那么炫目,更多的是质朴。”

“叶儿离开了大树的枝丫,飘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尽管有很多不舍,飘下来又飞上去,最终尘埃落定,却不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失落,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气度。”

“叶儿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飘落在树下,让我感叹叶落归根。不知当年因为战争而被迫背井离乡如今却身在海峡彼岸的叔公公,是否会在这个季节里,望眼欲穿眺望故里,企求望见那棵陪伴他长大的千年古银杏,企求能够魂归故里,他一定也盼着叶落归根。”

“我欣喜地发现,银杏树下,一棵幼苗已经长成,千年之后,它是否会成为另一棵让人们顶礼膜拜的千年之树?一定会!回望着古银杏,这一老一少,让人感慨:合抱之木也始于毫末之苗!”

“千年古银杏,一腔思乡情!”

读着这些灵动的文字,我欣喜于我植根乡土的理念。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通过自己的眼来观察,通过自己的耳朵来倾听,通过自己的心来感悟,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的笔下流淌出精彩的文字。

二、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乡间大片的田野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它没有过山车的惊险刺激,没有海盗船的惊心动魄,但如果能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那必定是城里学校所无法企及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种理念,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旷野里的快乐,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写作素材。

野炊,早已沉淀在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里。童年的记忆里,可能已经不记得小学老师上的某一堂课,但三十年前和小伙伴们在广袤的田野里野炊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那种快乐至今难忘,这是一辈子的美好记忆!但现在的孩子别提野炊,就是在家也只有饭来张口的份。教师可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野炊,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体会合作的重要,理解并体谅父母的不易。

学校对面一片空地成了我们的“战场”。一大早,教室里弥漫着菜品的味道,有细心的妈妈怕孩子们烧不熟,先把菜烧到八成熟,有葱蒜的混合味道。中午的辅导时间,他们的心早就飞到那片旷野之上。几个调皮的孩子手里捧着本书,心不在焉地翻着,眼睛却不停地瞟挂在教室后面的时钟。那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在出发前,孩子们满心期待地问:“顾老师,要写作文吗?”“你说呢?”我的一句反问引来哗然一片。“老师,你打击了我野炊的热情!”我心里暗笑,等你们野炊完了,保证有话可说。

第一次野炊,结果发现等我们班去拿柴火时,已经所剩无几。没有柴火野炊压根没法进行呀!“老师,看我们的!”一群男孩子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翻过远处的小土堆,把原先农民留在地里废弃的玉米秸秆连根拔起,可那个东西太粗太硬,没法引火呀!细心的小女生悄悄拔来茅草,这下柴火的问题解决了。真是应了那句“众人拾柴火焰高”!

柴草是准备好了,点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当天的风力大概有5-6级,刚刚点好火,还没来得及放油下锅,火已经灭了。带打火机的还好点,带火柴的同学可就惨了,一盒火柴快点光了,火还没升起来,一着急,不顾手上是干净还是脏,额头的汗用手一擦,满脸全是黑道道。当一个同学指着别人脸上的污渍发笑时,却不知自己也是大花脸一个。此起彼伏的笑声在旷野上空回荡。一个小组的同学围成一圈,小心翼翼地点着了火,也不敢贸然离开,等火苗逐渐大起来才敢散开各自忙活。风不停地刮着,好不容易菜在锅里翻炒得差不多了,快起锅时,大风起兮尘飞扬,他们手忙脚乱地找锅盖赶紧盖住。他们正为自己的眼疾手快而得意时,猛然发现锅里冒起青烟,揭开锅盖都傻了眼,菜焦了!怎一个惨字了得!他们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不过,他们很快重整旗鼓,刷锅重烧。用水时,也是用勺子舀一小杯水先洗一遍,再弄小半杯水过一遍,不像平时那么大手大脚。一个班才两桶纯净水,这时候,他们才明白,没水的日子真不好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孩子们在作文里这样写道:

“我才做了一顿饭几乎都要累得散架,而爸爸妈妈成年累月地为我做饭,可每次坐到餐桌前,我还嘟囔:‘今天又没有我喜欢吃的菜。’现在想想,我真的理解了爸妈的辛苦。”

“‘人心齐,泰山移。’在今天的野炊活动中,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只有所有的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有我们最终的美餐佳肴!”

小孩不小,是孩子们在这次野炊活动中给我的最大体会。尽管他们只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尽管有些孩子在家压根没有动过铲刀和勺子,但大家的齐心合力使得活动圆满成功。我以为他们不会用砖块垒灶,但我真是小瞧了他们,吴匆蛔椴唤隼萜鹪睿还知道如何根据风向选择进柴口。会做菜的当厨师,不会做的当助手打下手。力气大的搬水桶,搬砖块,力气小的捡柴火。细心的女生认真仔细地做水果拼盘,而男生成了烧火工。遇到问题,小组里商量着动脑筋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的,找老师帮忙。

这次野炊,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合力,共同研究、制定菜谱,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让他们明白生活中有许多事,需要和他人合作才能完成;这次野炊更让孩子们有了一次全新的生活体验,他们经历了准备的繁琐、等待的煎熬、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当然更多的是快乐的体验。正是有了这些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写作过程变得愉快起来,他们不再闭门造车,不再“无米而炊”,他们的笔下流淌出精彩生动的文字。

要让学生文思如泉涌,涌泉的源头就是生活实践。我们必须将他们从封闭的校园课堂中解放出来,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他们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化感受,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篇7

作文教学中如何巧设疑点,臻于“少教多学”的理想境界又是什么?本文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进行解说。

在批阅记叙文“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命题的理解浮于表面,选材与命题契合程度不高。于是我围绕文题设置了三个疑点让学生“明辨之”,以达到深刻审题、准确选材的目的。

疑点一:“你”是谁

学生习作对命题中“你”的处理有这样三种形式,一是全篇使用第二人称;一是只到最后使用第二人称;一是全篇只用所写对象的姓名或称呼(如“父亲”)。

经过讨论后,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第三种明显偏题,因为题目中说的就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所以自然全篇都要用第二人称。也有人说第三种可以,如果文章写的是父亲拨动了我的心弦,中间以“父亲”的称呼叙事,最后点题时说“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有何不可?

“疑义相与析”。此时,我适时地与同学们共同重温了高考对作文审题的不同层次的要求:一档是符合要求;二档是基本符合要求;三档是不符合要求。对照之下,学生对“你”的处理如何就能一目了然:全篇用“你”,才算“符合要求”;而中间都用“父亲”,篇末才点到第二人称,只能算是“基本符合要求”了;若全篇只用所写对象的姓名或称呼,则明显为不符合要求了。

疑点二:“你”和“我”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写作中普遍未作过多、过深思考,只是凭感觉处理。我选择了习作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辨析材料是否能到位地体现“我”与“你”的关系。

其一:我目睹农民工让座的经过,我的心弦被拨动。

其二:我拉二胡不成调,父亲逼我学,我纠结。常春藤的成长方式拨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果断放弃,寻找适合我的道路。

对于这两则材料,学生的认识有差异。有人认为两则材料均可以。两则材料中关于“你”所指对象很清楚,是“你”的行为和存在拨动了“我”的心弦。也有人认为第一则中“我”与农民工之间关系不够紧密,“我”仅仅是看到农民工的善举而已。第二则交代了一个背景:“我”学琴陷入瓶颈,在看到常春藤之后,“我”受到启迪、震撼,对学琴有了新的想法。常春藤与“我”有共通之处,因而能拨动“我”的心弦。

这个问题涉及选材的“隔”与“融”问题 。“你”能让“我”的心灵被拨动,产生刻骨铭心的震撼,“你”应该与“我”有相通、相融之处,否则以何力量来“拨动”?第一则材料,“农民工让座”这件事表面看来也许引起了“我”心灵的波动,可是否能强大到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呢?所以,有如“隔靴搔痒”,终究是“隔”了一层。第二则材料中常春藤与“我”有共通之处,因而能拨动“我”的心弦,选材与命题间达到了“融”的境界。况且命题中强调“是你”,一“是”字,很有力道,旨在强调,个中透出的是“你”的存在的深度影响,直抵心灵。

疑点三:何为“拨动心弦”

此次作文是寓意型文题,“拨动”“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不能真正参透“拨动心弦”的内涵,便难以准确、到位地选材。为此,我选择了习作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辨析是否能体现“拨动心弦”。

其一:看到一个可怜的乞丐,被拨动心弦,产生同情。

其二:看到熟悉的银杏树,被拨动心弦,打开记忆的闸门。

学生们各持己见。

生1:我认为第一则事例中,“你”指的是乞丐,因见到乞丐的遭遇而产生了同情,扣住了题目中的“拨动心弦”,而“我”是被影响的人,所以比较符合题意。

生2:我认为每个人看到乞丐可怜都会产生同情,能“拨动心弦”的,应该是一种比“同情”更加深刻、更加特别的情感。

生3:我认为,银杏树触动了我的记忆,让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拨动了我的心弦,所以,它是切题的。

生4:我不这样认为,“拨动心弦”是心灵所受到的一次震撼。银杏树是“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而非拨动。真正能“拨动我的心弦”的应该是记忆里的事情吧!

篇8

银杏树穿上了黄色的衣衫,枫树戴上了火红的帽子,连柳树也急忙脱掉了绿衣服,换上了黄裙子,迎接着秋姑娘的到来。

果园里,一只只又大又红的苹果挂在树上,一个个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一串串像月牙儿似的香蕉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田野上,一眼望去,金黄色的稻谷像一张无边的地毯。农民伯伯正在那金黄色的“地毯”上忙着收割粮食。他们一个个笑容满面,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幸福!

院子里,黄菊开得可灿烂啦!它们争奇斗艳,朵朵都不甘落后,好像正在参加选美比赛。你看,孩子们一会儿帮大人干活,一会儿又跑来给们当评委,忙得不亦乐乎呢!

篇9

走进果园,一看,呀!小太阳怎么都挂在树上呢?小灯笼什么时候跑到了树上呀?咦?篮子里怎么装着巧克力呢?这是果园吗?走进一看,原来,小太阳是一个个笑红了脸的小苹果,

秋天是仙境作文400字。小灯笼是金色的桔子。看起来让人嘴馋的巧克力则是小板栗。秋天的果园,是给秋天增添生气的美妙之地。

一阵芳香扑鼻而来,我的小脚不受控制,跑向香味传来的地方,原来是小花们在叫我过去呢!我东看看,西看看,才知道我到了花园,我想:小花们的世界真美妙!一阵风吹过,小花们就都开始向我招手了!我看到一朵朵小小的、黄黄的小花,原来是小桂花呀!一朵朵在随风起舞的花仙子,是什么花呢?原来是一朵朵可爱的小!鲜花的世界也是这么美丽呀!

我走进了山林,仿佛进了仙境,那红和黄在一起,让人非常陶醉,是枫树和银杏树在一起,像一团火焰,又像花团里一朵朵金黄的桂花,听着落叶和秋风的“交响曲”,好像树木们在开音乐会,在这美丽的“音乐厅”里,我不禁哼出了一首小曲。多美妙、多悦耳的声音呀!

篇10

亮点:探索持续性艺术保护 追寻民族文化理想

一次持续性保护文化艺术的探索

当前中国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和保护往往被边缘化。间或有一些私人的艺术馆和保护艺术的行动,却不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持续的行动。2007年以来,民生银行对运营艰难的炎黄艺术馆展开为期10年的捐助与托管,独立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以金融机构为背景的公益性艺术机构――民生现代美术馆,成立了民生当代艺术中心。在这些平台上,举办了梳理中国艺术史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展览及论坛,并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出版,发起设立民生当代艺术奖。这些行动在促进艺术保护行动的可持续性上有一定的试验意义。

首先,它已脱离了简单的捐助,而是以深度介入艺术馆管理运营、定期捐助、持续关注艺术发展的方式展开对艺术的保护。民生银行任命其品牌管理部总经理何炬星为炎黄艺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的馆长,直接负责两馆的运营与相关活动的组织,并在总行品牌管理部下设社会责任中心作为决策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还成立监测评估中心负责品牌和社会责任项目的监督和评估工作。此举意味着民生银行已将保护艺术融入品牌发展战略,将艺术品位带进品牌建设和培育中,并对品牌发展与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进行持续地考量与监测,这是公益艺术机构与营利企业组织进行融合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一种持续关注和保护艺术的方式。

其次,虽然民生银行已经介入了艺术馆的运营,但所有的这些行动都无任何营利目的,更不是纯粹的哗众取宠。对于炎黄艺术馆的托管,民生银行不仅引进了相关美术专业人才,组建了自己的学术团队,而且还借助知名专家、学者的力量推动艺术馆的发展。而评论家对民生现代美术馆评价称,原担忧民生银行自办美术馆和设立艺术奖实行功利化的商业模式,最后发现民生银行的专业化运作机制保证了艺术的高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民生银行的行动保持了艺术的纯粹性,有助于艺术保护行动持续开展。

一个建设转型期中华民族文化的理想

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认为,国家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关键的发展期,能否顺利转型,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关注利益与营利,更要关注社会全面发展,关注文化、艺术传播等等。他说:“高尚的文化、高尚的价值观才是每一个人应有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才是一个民族能够真正成为优秀民族的基本元素。”基于这一思考,它的举动与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相比,有着较高社会理想。2007年以来,民生银行持续赞助了主办亚洲艺术论坛及多次个人艺术家展览。2010年9月,它还对挣扎于恶劣环境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发起了最大范围的保护活动,令堪称中国几千年艺术史的宝库得到国内外华人的关注。立志帮助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既是其公益活动的最大亮点,也是其责任品牌成功的重要因素。

成效:文化艺术得推广 企业品位获提升

保护艺术 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

艺术事业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社会的资助。但在民生银行之前,只有少数外资企业资助中国艺术文化事业,曾有人对此质疑:“难道只有靠境外资本支持,中国才能出现非营利性质的美术馆吗?”民生银行的举动打破了这一局面。

除了直接受益的艺术保护项目,这些行动还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中国民间美术馆诞生不足20年,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首家介入艺术保护领域的金融企业,民生银行对艺术文化保护的举措有很大的示范效应。今后可能有更多企业与机构进入这个充满梦想、责任、凝聚着民族精神的领域。另一方面,民生银行对艺术捐助的非功利性,无疑将促使文化艺术领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带动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对于敦煌石窟募捐活动的意义,专家指出:它引导了人们去思考,什么才是立身之本,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民族赖以复兴的根基,它将为社会开创一个重视文化的风气。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打开新产品市场

何炬星表示,艺术文化对这个时代的精神救助很重要。民生银行已超越单纯的经营来谈自己的品牌,它思考的品牌实际上是在寻求社会公共价值标准,这是民生与社会的最大和谐,同样民生也一定能获得社会的最大尊敬。与此同时,民生银行也将品牌战略确立为“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对艺术文化保护的公益项目很好地切合了此品牌发展的思考和定位。通过这些艺术保护的行动,艺术已成为民生银行建百年老店的庄重品牌,也赢得了众多高端人群的拥护。艺术界、非艺术界的人们都认为民生是一个积极履行对社会、国家的文化责任并具艺术品位的银行。得益于此声誉,民生银行2007年发行的中国金融机构第一个艺术金融产品――民生艺术基金1号以及近年发行的2号金融产品保持着良好运营业绩,2010年其年收益率已经达到了25%,甚至在金融危机期间也能达到平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