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经济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经济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66-02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推动课程改革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核心。在连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连锁专业如何适应连锁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成为专业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
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方向在学院2013级人才培养意见的指导下,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毕业生访问和专家、教师的多次组织讨论,完成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一)连锁行业发展的趋势
1.连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进入稳步成长期。根据中国连锁协会数据统计,2012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87万亿,同比增长10.8%,增长速度比前几年稍有降低。连锁行业度过了快速的成长期,开始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电商与传统模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连锁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商品或服务销售的数量和速度,很多连锁企业在保证传统销售模式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自身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同步运营。据统计,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已经有将近70%拥有自身电商业务,并且为适应不断更新的消费需求方式而继续创新着。
3.供应链优化速度加快。供应链管理是连锁经营的重点管理对象,建立高效、合理的供应链体系成为连锁企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的建立以及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物流配送更加有效率,更加科学合理化。
4.信息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连锁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提高了连锁管理的水平。连锁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获取市场优势,必须建设先进、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掌握更高水平的管理技术,对各个职能部门和经营环节做好严格把控,确保整个企业有序发展,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基于连锁行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所需人才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商业管理技术和服务管理技术;拥有更专业和更综合的管理能力以及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因此,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做出切合实际的思考。
(二)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连锁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门店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12年连锁百强企业门店数量达到17.6万,比上年增长了8%,与此同时,扩张的加剧导致门店管理人员的缺口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更是成为抢手的“香饽饽”。通过调查,75%的连锁企业认为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的管理人员或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根据以上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全球连锁经济高速发展需求,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圈,掌握现代连锁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与连锁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连锁企业服务与管理岗位的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人才。具体的定位为连锁门店的基层和中层管理者。根据连锁企业基层和中层管理者的职业能力要求,需要连锁人才掌握几大核心技术,包括门店开发及设计技术、商品管理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根据这些技术在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分解和技术活动执行过程两个维度来确定连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几种核心技术涉及到门店管理的各个方面,根据技术细化结合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连锁人才应该具备复合型的特征。再加上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连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清晰,即在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训、实习经验基础上,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符合连锁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结合“双需求”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连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依托于“双需求”的分析,即以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为主线,来解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素养。根据分解的要素来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既要强化技能训练,又要强化技术训练;既要教授实务知识或技能,又要鼓励学生能够有创意、具备创新和创业精神,在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协调发展。据此,连锁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组成部分:(1)博雅教育课程。主要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素养,掌握最基本的工作应用技能。(2)专业教育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3)技术技能训练课程。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训实现能力的提升,实现和社会岗位“零距离”对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并帮助学生提升后续职业发展能力。
以核心的专业教育课程板块分析为例,从连锁门店中层和基层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四大核心技术为分析要点,从岗位工作需求和技术活动过程为主线,分解出若干具体的技术技能,以技术技能训练板块分析为例,为实现学生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设置了基本技术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术技能训练模块和创新的技术技能训练模块。模块按照循序渐进提升应用能力的原则设计,体现由点到面的过程。同时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门开设了跨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包括电工实训、现代物流技术实训),使学生多掌握一到两门技术,增强竞争力。
综合几大板块而成的课程体系,注重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体现出与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相比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工作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设计中,注意连锁企业商品管理、配送管理和门店开发等工作的层次性、渐进性和关联性;结合连锁行业新趋势对以往课程进行了重构,增加了《连锁物流管理实务》、《连锁企业信息管理技术》等课程;在总学时中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加大了实训课程比例,实训课时达到了55%等;课程以理论为基础,更加突出实务性等。
三、深化校企合作,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都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的主线进行的,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实质手段。深入开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需要建立校企双方互利互惠的合作平台。
篇2
【关键词】 现代畜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畜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民生问题,也对政治问题有影响。
一、畜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衍生出很多问题,农业发展空间被大大挤压,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中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像规模太小、品种烦杂,人畜混居、散放和散养、混放和混养、经营粗放。大多数乡镇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存在隐患、影响畜牧产品质量因素多种多样,长期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棘手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农村规划不科学,生活生产环境差
由于农村没有系统规划,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养殖环境较差,很多地方粪便满地,缺少蚊虫防治,污水没有集中处理,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也影响村容村貌。
2畜牧发展规模小,难集中发展
由于农民经济能力有限,导致规模发展受限,浪费很多资源,没有整合小资源,浪费很多公共资源,受计划经济体质影响比较深,畜牧业市场化程度太低。
3畜牧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在利益驱动下,很多养殖户会采取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来生产劣质甚至有毒的畜牧产品。传统养殖办法无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加之养殖户比较分散,不好管理,更谈不上整体出售。
4畜牧产品生产力低下,市场需求量大
畜牧产品是我国的优势农产品,但由于传统养殖方式存在缺陷,很多指标都达不到国际标准,更谈不上出口了。
5疫病防治意识淡薄
农民大多采用分散饲养,而且疫病防治意识淡薄,很难有效防止疫情传播,如果出现疫情,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6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弱
传统畜牧养殖业容易跟风,很少有能够对市场做出科学研判,很容易出现价格大跌等风险,对于农牧民来说是毁灭性的。
二、结合实际情况,对发展现代畜牧业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切实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
1、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为畜牧业发展探新路
首先着眼于农村实际情况,摸清农业的具体规模,尤其是畜牧业的优势和问题,农业管理部门协调统一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解决农民在畜牧养殖方面的问题,彻底从思想上重视,权衡利弊,制定出适合我们的发展规划,注意落实,从科技、内涵、市场、资源、环保等方面重点考虑,找出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2、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向畜牧业倾斜
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入基础上,鼓励大多工业参与到农业发展当中,用工业带动农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经济保障,利用政策鼓励工业参与农业,让畜牧业发展为农民创收,为全民奔小康奠定基础。
三、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创新经营
政府引导,通过实地考察引进名优品种,新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政府出资农民学习新技术,确保畜牧产品多样性,利用新技术增收增产,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畜牧产品经营方式,创新经营方式,尤其是引入“互联网+农业”,简化农业经营链条,实现资源整合,培养一批适应新型市场的新型农民。着力培育几个大型龙头畜牧业龙头企业,凸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给农民增强信心,树立一些农业发展典范,引导树立现代经营模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政府帮忙开拓市场,对辐射面大,带动力强的畜牧产品全村推广。政府搭建交易平台,解决农牧民的后顾之忧。畜牧业做好了,就是绿色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好政策向导,着力推进现代绿色产业飞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
四、重视专业人才,提高畜牧服务保障能力
篇3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传染性疾病;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033159
动物传染性疾病是畜牧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危害性较大。动物疫病不仅直接影响到畜牧养殖,还会带来公共卫生严重危害,正确的认知和研究动物传染病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畜牧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以农业经济发展为基础,畜牧业和种植业被称为农业经济发展的2个支柱性产业,两者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比例较大,充分说明了畜牧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我国当前畜牧业经济收益的现状,整体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全国各个地区的畜牧经济效益均得到了有效提高,其中在我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整体控制下,全国安徽、江西、湖南等各个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发展情况较好,2014年畜牧业同比增长了3.5%,充分说明了畜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但是,畜牧养殖业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尤其是畜牧养殖业中动物传染性疾病造成动物死亡率增加,严重降低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2畜牧养殖业中传染性的疾病防治对策
2.1定期进行畜牧的疾病检疫
对于各类动物疾病防治措施实施的时候,还要做到对畜牧疾病检验检疫工作的定期施展,要遵循并符合现行的检疫防治制度和诊断水平,动物疾病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预防扩散传播。还要对各类动物进行定期做消毒处理、疫苗注射、给药提高免疫力等等。特别是在疾病多发时期,更要对动物生存环境、选址、通风措施、湿度控制、定期检疫防疫工作等等,做到细致、严谨、认真,有效的遏制细菌病毒传播,并保证养殖区域有干净水源供给,并配备好排水设施。
2.2对饲养环境的控制
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对饲养环境定期的进行消毒、清洗与通风等,防止病毒的滋生。及时清理动物的粪便,做好排污工作,保证畜牧居住的卫生环境,降低动物发生疾病的几率。要完善养殖场设施,特别是通风设施和排污设施,空气流通能够有效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排污设施可以将动物粪便及时排出,从而保证场内环境的清洁,降低动物发生疾病的概率。针对动物饲养中发生的疾病,对养殖场要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保证检疫工作的操作规范、准确,提升饲养人员的执行力。要严格规范动物流动情况,避免动物产生疾病。
2.3加强喂养环节的管理措施
针对畜牧养殖业常发的疾病,应时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策略,加强人为因素在动物疾病防治的主观作用,建立、并执行科学的喂养制度。针对不同的动物实况,调配饲料以保证营养需要和增强抵抗力,同时做好对生长环境的保护和控制。定时对养殖场进行清洗和消毒保证养殖场通风防止病菌的滋生同时做好排污处理及时清理动物粪便等泼弃物保证动物生长环境的卫生质量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此外养殖户还可以选取动物健康群体自行建立动物繁殖体系买现自繁自养从动物源头做好防疫工作通过饲养过程中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减少动物疾病改善动物生长状况买现良好的畜牧养殖效益。
2.4增加畜牧养殖中疾病防控技术的投入
加强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手段,不仅要从管理机制、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入手,同时也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这是因为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不同种类的动物疾病层出不穷,给畜牧养殖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更好地对动物疾病进行防控,加快动物疾病防控技术的发展,就需要对科技、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2.5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的宣传力度
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保持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养殖户深刻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意义,掌握动物疫病防控的基本知识,树立动物疫病防控的观念。只有这样,养殖户才能积极配合防疫人员的工作,做到主动免疫。
3结束语
畜牧养殖是在农业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畜牧养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这重要意义。而其中对于收益等问题影响较为关键的是传染性疾病问题,农业部门需要对养殖户的动物检疫防疫工作做到深入的指导和普及,以更多的方式方法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减少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动物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沙维,杨智勇,周来宝.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及防控措施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
[2]时利亭.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与控防措施探讨[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03):43-44.
篇4
关键词:畜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对策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地位显著上升
畜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及经验总结后,生产能力普遍提高,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渐上升,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批养殖专业户,不仅规模呈现扩大化趋势,发展速度更是相当可观,为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畜牧业也就成为改善农民经济环境又一重要产业类型,对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畜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于明显化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经济发展不断带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对天然奶牛及肉牛等的产出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肉牛及肉羊等的以草为食的畜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这其中奶牛的需求前景尤其广阔。在目前部分地区的畜牧业将养殖重点放在了奶牛饲养上,这不仅满足了社会需要,更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发展较好的奶牛饲养区更成为了城市,甚至省内的奶牛生产基地,肩负着优质奶源的供应源。而部分肉牛及肉羊的生产也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形式靠拢,形成了产业化的畜牧生产模式,为肉食品的大量需求提供基本保障,由此可以看出,畜牧业结构的优化及转变是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这不仅解决了肉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滞后性问题,更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实力。
3.产业化经营获得新突破
在畜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以往的养殖基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因此养殖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而小型养殖户在拓展规模的大潮中发展速度较快,这其中小型养殖户多以个体形式存在,有奶站、牛奶冷配点、饲料加工、市场信息等的多中形式为一体的中介组织已经初步形成,是服务于畜牧业从始至终流程的产业格局。
4.畜产品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畜产品安全是保证畜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与畜牧业的发展形象息息相关,更会对人们的健康存在着直接影响。因此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以法律、条例的为基础的前提下,对畜牧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并对单位及个体养殖户进行安全检查、时时监督,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就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对不良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及处罚,不仅从根本上使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证,更净化了畜产品市场的不良风气,使市场经济更加平稳的向前发展。
5.畜牧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提高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开展大量的科技培训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从能使养殖户认识到科技的应用力量,提高养殖效率及质量。首先我国将畜牧兽医的实用技术进行了推广及延伸,实现了畜品种的优质改良,并且改良效果较为明显,覆盖水平达到标准一半以上等等。通过将科学技术融入畜牧产业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畜牧产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实现了科技领域的延伸,使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以农牧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按照“扩牛、增羊、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工作思路,坚持小群体、扶大户,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品牌、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统筹整合支农资金,将肉羊产业、草业经济、养殖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区),畜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今后投资发展的重点。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协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标准、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推进畜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促进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三、畜牧业调整的对策
1.用新的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
一是加快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支撑和保障作用显著的产业龙头,强化和提升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以挤奶站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配置、中介组织的扶持、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2.积极改造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改变饲养方式,以项目扶持、科技支撑、农户投入、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区),培育以奶牛、肉牛、肉羊、獭兔等草食畜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实现畜牧业草食畜生产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的转变。一是要积极培植饲养专业户,从兼营饲养向专业规模饲养转变。二是要积极开展畜牧小区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协会组织,畅通畜产品销售渠道。
3.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对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国内外对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发展趋势,注重畜产品安全;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大力打造品牌,积极向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外销的比重。
4.加大饲草料开发,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草业投资力度,改良退耕还草地和部分退化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推广紫花苜蓿、高丹草、燕麦、箭舌豌豆、玉米等优良饲料作物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合理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三元种植结构,建立高质量的饲草料生产基地。二是推广饲草料青贮窖、袋装、裹包青贮及草粉加工技术,推进饲草商品化,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玉米桔秆青贮利用率达到20%以上。三是健全饲料加工体系,扶持建立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生产和供应肉牛、肉羊、生猪、奶牛、獭兔和鸡的配合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谷春.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 畜牧业 信息化 现代畜牧业 建设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与科技为主题的新世纪,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畜牧业行业而言,大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在提高畜牧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畜牧业信息服务科学化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信息化对现代畜牧业的推动作用
1.信息化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一个地区的畜牧业和一种产品是否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是要有品质优势、规模优势, 而品质优势、规模优势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优势。任何一项畜牧业科技的研究、突破、推广, 无不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结果。要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首先就要掌握世界科技的最新动态, 抢占科技的制高点, 把这些最新最优的科技成果以最简化的手段传授给农民; 同时, 还要大力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这个过程的完成, 需要大力研制开发科技成果, 不断引进消化科技成果, 高速转化利用科技成果, 真正把畜牧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素质的道路上来。实现这种转变, 关键要有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化可以起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作用, 它是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加速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2.信息化可以加速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畜牧业产业化是贴紧市场、知识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场畜牧业, 可谓是现代化畜牧业的雏形。信息化对它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 一是通过信息化把畜牧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去发展; 二是通过信息化把强优畜牧业企业联合起来, 打造航空母舰, 形成跨国竞争的巨大优势; 三是通过信息化开发网上贸易和信息平台, 直接建立畜产品交易的快速通道, 如长治市畜牧兽医应急指挥系统、晋中市网格化信息平台等就是这种信息平台。
3.信息化可以促进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产生质的变化
信息经济是以现代科技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上, 它一改过去那种资源与资本的总量和增量决定经济成败的模式, 而将谋略和决策意识深化到创新和集约化利用资源上。畜牧业科技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产成本, 节约了资源消耗, 在产出增加或产出不变的情况下, 信息化可把资源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以增强效益, 这既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害所在。
4.信息化有利于畜牧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
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是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两大动力,而今, 如果离开了信息化,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很难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成功。我国地域辽阔, 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十分复杂, 畜牧业生产情况和畜牧业经济状况差别很大, 即使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也是如此, 只有依靠畜牧业信息化, 政府才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而且我国已加入 WTO, 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价格直接影响到国内农业生产; 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使国际畜产品市场对国内生产也产生了日益加深的影响, 可见连通全球的市场信息网络将成为畜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畜牧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畜牧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之上。面对数字化大潮,我国的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而言,在其建设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我国畜牧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递、利用等环节,目前还处于分散的、单一的、粗放的和手工的自发阶段,信息资源的分散性、信息服务的内向性、信息联系的纵向性、信息更换的滞后性都直接影响了畜牧业信息的利用率。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畜牧业资源环境信息量巨大、信息分散、数据形式多样,同时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造成了目前的畜牧业信息化普遍存在不足。
三、我国畜牧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我国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暂时还处于探索和未成型的阶段。信息化服务共享标准、共享原则和政策、数据标准仍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这是一个有待继续解决的课题。同时,信息数据来源复杂,给信息服务共享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在推进畜牧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业信息在线服务支持的网络运行,为数据的网络在线服务开辟了新的内容,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使畜牧业信息服务更加便捷利民。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将是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完善的工程。畜牧业信息化可以使畜牧业基础设施的运转、畜牧业技术的操作、畜牧业经营管理运行,通过网络信息的传输全面实现自动化调节和控制。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将减少重大生态建设的盲目性,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促进畜牧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和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7(1): 4~9.
[2]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 J].今日科苑,2007(16): 30.
篇6
在2015年度内,通过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多处调研发现,目前牧区的发展困境有如下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草原畜牧业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传统与现实中,中国牧区经济面临的真实困境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嘎查(牧区集体经济组织)草场制度?为什么已有的专业合作社法框架下的合作社不解决问题?中国牧区的特点、前途和存在意义如何?如何评价建国60多年来在牧区问题上的成败得失?国家的生态奖补机制如何和牧民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结合?
一、改造牧区传统的放牧畜牧业经济的几个问题
中国传统牧区的小牧经济,特点为以家庭为单位邻里合作躲避干旱而协商使用草地的一种游牧经营方式。对其评价, “落后”、“没有前途”一直是主流的共识,所以要“改造”或“消灭”。这些见解,影响了中国建国后一系列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方向往往与中国传统牧区经济的特点相反,这些政策导向在改革开放后则是出于对美国牧场模式的崇拜和模仿。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下列问题:对草原畜牧业而言,公司化生产并不能像工业那样因为分工而提高效率;对于草场产出率而言,扩大单位经营规模,草场产出率反倒显著降低;要发展生态循环资源节约型草原畜牧业,则帮助牧民降低风险比增收更重要。因此,要兼顾草场的生态性、经济性、牧民就业性和牧区社会稳定性,自然资源的合理管理比盲目地引进欧美的现代性要更重要。
(一)公司集约化生产还是家庭经营
对于草原畜牧业生产,不能忽视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不同的规律,而将只有在第二三产业中的规律不适当地套到草原畜牧业上面。这就是对草原畜牧业所谓规模经营、专业分工的想象。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认真地分析了工人之间的专业化及其引致的规模经济。斯密说,由于这种专业化,针厂每个工人每天生产几千枚针。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工人选择独立工作,而不是作为一个团队来工作,“那他们肯定不能每人每天制造出20枚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但是,草原畜牧业的产品并非是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植物和动物,草原畜牧业的规模经营不可能改变这个基本的事实。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周期即使可以人为缩短,也极其有限。草原畜牧业生产是在广袤大地上进行的一年四季的活动,由时令而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劳动,而在同一时间段,在所有的草场上都是做完全同样的劳作。基本上,放牧畜牧业劳动专业化分工必要性不大,同时,放牧畜牧业劳动因为是长时段养活物,深受气候和其他意外因素影响,在中间时段计量劳动绩效和监督很困难。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放牧畜牧业都实行了以自然人为基础的家庭经营,公司法人农场所占比例很小。
(二)草场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降低草场产出率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扩大草场规模和专业化生产,将中国牧户改造为美国牧场,就能完成牧民增收、畜产品供给增加的任务,今天仍然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最近几年中,主流见解将“草场集中化、产业化、规模化”作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标志,草场流转和规模经营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在放牧畜牧业经营模式方面,当下的政策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牧民合作社、牧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放牧畜牧业经济学领域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增加公司经营的规模草场并非一定带来更多的畜产品。在对呼和浩特一些乳业企业在草原地区的牧场的调查中,通过比较大规模经营、中等规模合作社经营和家庭牧户经营三种草场经营模式发现,三者的机械化投入、科技投入与草场经营的面积成正比,而单位面积产量却与之成反比。
通过对以上调研数据分析:家庭经营每亩产出29元,中等规模的合作社每亩草地产出18.51元,大公司牧场每亩产出14.07元。规模经营的现状再次证明了畜牧业经济学对草场效益与规模经营成反比关系的结论。
二、为什么牧户的单位草场收益要高于集约化牧场
在传统的放牧畜牧业家庭生产中,牧民生产者实行的不是雇佣劳动制,而是家庭劳动制,劳动者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来组织生产的。这些因素反映到他们的生产决策中,就是他对劳动力投入的决定,遵从的是产量最大化的原则,而不是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劳动者生产行为具有把劳动投入增加到边际产量为零的趋向。
图1描述了一种投入与产量之间的变动关系,总产量曲线TP上任何一点的斜率就是该点的边际产量MP。而连接总产量曲线TP上任何一点与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即为该点的劳动生产率,即平均产量AP。通过这个图来分析小牧经济下畜牧业劳动投入与畜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在微观经济学中,根据TP, AP, LP 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劳动生产率逐渐上升,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之上,此时劳动的总产量也呈上升之势。
第二阶段,劳动生产率逐渐下降,而且大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在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之上,不过此时劳动的边际产量依然大于零,因此劳动的总产量仍呈上升之势。
第三阶段,劳动生产率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从最高点开始下滑。
以牧户家庭为单位计算在不新增劳动力条件下产量也增加,不过总的劳动投入增加了,所谓农闲不闲,老少皆忙。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时候,要考虑到牧户增加的劳动投入其机会成本为零,也就是如果不投入因为生态牧业而增加的劳动中,也仅仅是闲着而已。这就决定了劳动力雇佣制和以效率为目的的企业永远不可能达到的。
三、内蒙古牧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简单的讨论
内蒙古牧区的核心是其独特的放牧制度。这种放牧制度的成功和草原社会生态系统的维持,取决于为特定的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找到合适的制度。在传统的游牧社会中,在许多人认为因为产权不清晰,会被搭便车破坏的地方,恰恰是互惠合作的激励奖惩的各种制度安排o设计精巧o效率极高,可持续发展o堪称人类组织的“有机体”,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公共制度(达林太,2013)。“没有各种公共制度作为支持市场的基础o任何市场都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
这种经济模式有着独特的优点,尤其适合于内蒙古的资源禀赋和其他条件。在草原畜牧业领域,有人将传统畜牧业模式视为落后,美国牧业模式称为现代畜牧业为先进,然而对内蒙古来说,建设大工业不是要消灭小农牧业,城市化也不是要消灭牧区。英国农学家沃星顿(M. Worthington)所作定义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特点是“顺应自然”与在较小范围内的“自我循环”。
目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的问题,不是劳动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问题,而是私有草场制度导致的地租竞逐和地租享有不均;私有草场制度妨碍了草场利用的整体性,破坏了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畜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凭小牧户自身无法解决。小牧经济的问题并不需要改变小牧生产模式,而是可以通过其它途径也就是本文说的组织建设解决。中国小牧经济,需要的不是改造,而是帮助和完善,以发挥出其潜力。因此,国家倡导的草场流转、公司经营、牧民进城的战略,其实是违背了生态畜牧业的生态性,降低了放牧畜牧业的经营生产率的。
对草原生态系统而言,掠取地租的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内耗,草场流转高地价是社会财富的耗散。一旦陷入恶性资本主义,则会陷入锁死的发展陷阱。经济发展不会导致劳动者剩余的增加,即普通劳动者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
四、建议
(一)国家对草原的生态补偿应该是对牧民的生产条件的改善,对移动式的自然资源管理的鼓励和补偿。互惠机制是组织内部的o互惠制组织不仅既有激励o又有制衡o而且激励和制衡可以使组织达到效率最大化。
(二)改变畜牧业财政补贴模式,把财政补贴从“国家财政――>牧民个人”模式转变为“国家财政――>牧区集体组织”模式,引导牧民回到组织,把牧民重新组织起来。
篇7
关键词:门源县;畜牧业;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3-0037-01
门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脉东段,青海省东北部,东临甘肃省,南接本省大通县、互助县,西与海晏县、祁连县毗邻。属寒冷、干燥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全年多为冷暖两个季节,年均气温为0.5 ℃,年均降水量为518 mm,平均无霜期为51 d,无绝对无霜期,大风、春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近年来该县的草地建设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无论是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还是技术支持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草地建设的重要性和草地建设的成果普遍被农牧民所认识和关注。尽管如此,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及效益却不尽如人意。因此,认真总结门源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是当务之急。
1 门源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门源县作为海北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速度还不够快,据资料统计,大牲畜在畜群结构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畜种改良还远远落后于兄弟临县。
1.2 天然草牧场质量退化,畜草矛盾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天然草场退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牲畜数量的发展是以草场退化为代价的超载过牧来实现的。因此,合理利用草原、保护草原、加强建设对发展畜牧业至关重要。
1.3 饲养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缺乏良种畜培育意识
广大农牧民科学养畜的积极性不高,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尽管在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该县组织业务骨干积极开展畜种改良工作,但收效甚微。结果导致畜种质量不高,限制规模化的发展。
1.4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门源县地域广阔,且干旱、冰雹、风雪、鼠虫灾害时有发生,该县的畜牧业物质基础条件仍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1.5 畜牧业经济市场的建设及运行机制相对滞后
门源县是海北州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但长期以来,该县的畜牧业生产主要是原料生产,深加工和精加工欠缺,经营方式粗放,产值低,生产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还不充分,产品关联度小,具有规模效益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2 畜牧业发展思路
2.1 积极争取各项政策、资金、技术扶持
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科技培训、普及科学养畜,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继续发展循环经济。
2.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草地自然生态环境与现代高效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继续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区富足的饲草Y源发展农区畜牧业,对于减轻草场压力,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强化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提高畜群及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提高农牧民收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应进一步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使畜牧业产值增长中的科技含量逐步上升。
2.4 大力推广“种子工程”,提高畜产品质量
门源县畜种改良工作已初见成效,应以各项良种畜补贴项目为契机,大力开展“种子工程”,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改良,提高牲畜个体和群体的生产能力。
2.5 延伸产业链条,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畜牧业作为全县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要想实现从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的转变,就应在畜产品加工的巨大潜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畜产品加工转换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发展符合本县实际的特色经济。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我是一名基层党员,也是一名畜牧业工作者,我叫zzz.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谈体会。当前,我们国家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要内容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作为基层畜牧业工作者,我认为这一教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近年来,犍为畜牧业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确立了以"抓规模拓增量、抓加工增效益、抓特色创品牌、抓防控促发展、抓监管保安全、抓环保优生态"的发展思路,把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作为推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实施"投资促进"和"重点建设"战略,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作为省政府认定的现代畜牧业重点县,这次的中国梦无疑又为犍为畜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作为一名基层畜牧党员干部,我想,在这次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一定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支部组织的学习后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放在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作中,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到主题教育活动中去。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增强服务于畜牧业工作的责任意识,按照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和省市县的相关规定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服务群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把功夫下到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上,扑下身子抓落实,自觉增强服务畜牧业工作的责任意识。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推进畜牧业的发展,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畜牧业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全过程,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我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我将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不断自己的理论素养。
主动学习与畜牧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积极为广大养殖户及农户服好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扎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本年度我继续担任xx片区联络员,负责xx片区6个乡镇站的联系接洽以及财务管理,我将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狠抓好基础,使财务工作走向规范化;二是加强内部管理,确保片区内不得有乱收费现象发生,严格把好支出关,对不合理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三是进一步的加强票据管理;四是发挥好联络员的监督和协调工作。全面完成县局下达给xx片区的各项工任务和经济指标。
篇9
内蒙古扎兰屯市林业局
扎兰屯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是一个拥有万公顷林地,资源较丰富的国有次生林区。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工程前,扎兰屯市林业局根据自身森林资源特点,在国有林采伐限额逐年缩减的情况下,把各项林业生产建设纳入生态林业建设轨道,实施科技兴林,彻底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生产木材的观念。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挖掘林业多种生态利用、经济利用的生产潜力,在浅山区开展了大面积次生林分户经营管护工程;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机制,林区职工畜牧业工程;林区农业种植业;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的山货产品采集加工业、蒙森食用菌生产加工业、蒙森炭棒业、蒙森酒业等系列林下产业;国营林场林下畜牧业经营,野生灌木榛子林经营利用产业;林区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通过保护、培育、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木材、林下资源,长中短结合,以短养长,以林、以副、以工、以商养林。安排了大量林区、山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为重点的次生林保护开发利用
扎兰屯市东南部农区村屯附近拥有大面积残破国有次生林地,由于经过长期反复破坏,森林的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低下。长期以来,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不能发挥经济、生态效益。为了摆脱国有资源潜在的浪费局面,从世纪末,林业以归户经营管护的形式作价给农民经营,经过几年的运行,林地植被恢复较快,特别是灌木榛子林果实经营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林地经营年不变,农民在林地内自发进行更新造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发展林下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盈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归户经营国有次生林面积已达万亩,以每年万亩增长,而农民以每亩—元经营林地收入,除去每年交元管理费,全市次生林个体经营农民纯收入达—万元。由于林地产权明确,效益显著,农民对经营林地认识更加提高,在经营上舍得投入,林业部门在经营手段上给予了更加宽松的政策。通过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榛子林、食用菌原料林,林地经营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统览生态布局
在呼伦贝尔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下,扎兰屯市畜牧产业格局计划发展万羊单位的畜牧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接近万头只,随着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禁牧的实施和扎兰屯市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外来畜牧种群的急剧增长,林下畜牧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矛盾,根据这种状况,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建立植被条件可允许范围内的林下畜牧业准入补偿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国营林场深山区根据局部生态恶化的情况,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在国有次生林区运作。通过业内专业人员测算,林下草场畜牧载量初步应以草原倍的数量载量标准。
三、发展林区农业,促进林区养殖业发展
世纪年代初,由于林区植被丰厚,森林大火隐患多,林区利用机耕防火线开展了农业种植,到目前为止,国有林场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年产粮食万公斤。粮食及秸杆,青饲料的种植,加大了畜牧养殖技术含量,促进了林区畜牧业的发展,职工农牧业缓解了林区资源危困的局面,林区护林员一方面从保护资源上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形成农牧业种养的发展模式。
四、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狠抓林下产业开发利用
我市森林面积大,林下野生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野生山货产品销往外地,但没有自己的品牌。年,以集野生山货产品为龙头企业的蒙森公司在林业局成立,公司主要以全市野生山货产品为原料,蒙古栎为企业品牌商标、对山货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公司对主要山货产品采取高质量标准要求,开局出现良好的销售局面,初步在深圳、威海建立了销售网点,产品年加工能力吨,产值万元。年,公司由新近开发了野生玫瑰茶、金瑰茶、瑰芪茶、蒙森榛子王等系列产品。以成吉思汗林场为蒙森公司原料基地的食用菌生产、炭棒生产已初具规模,食用菌年产量达万袋,纯收入万元;炭棒产量达吨,产值达万元。以林业局南木养鹿场为蒙森原料基地的蒙森鹿产品系列滋补酒正在研发运作中。
五、加强国营林场野生灌木榛子林管理,发展野生榛子特色产品
长期以来,扎兰屯市野生榛子产品一直属于无序管理,全社会共有。榛子果实产品一直在市场走俏。上个世纪年代禁止了山区农民打柴、垦荒,榛子林地受到保护,榛子坚果产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榛子林地分布零散,面积不集中,林业经营不便,掠青、提前采摘、病虫害等逐多问题困扰着榛子的产量和质量。每年掠青提前采摘减少产量,虫害率达—;进入世纪,林业把野生灌木榛子林资源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范围,开展榛子林地分户经营和承包租赁经营,在榛子成熟前期进行人为巡护管理,国营林场收取承包租赁费、管理费,榛子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年,国营林场及市有害生物防控部门开展榛子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六、国有林场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以生态建设及保护的前题下,发挥自身的林下资源优势
篇10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化发展;举措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11-03
随着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扶持畜牧业生产的政策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客观来说,我国畜牧业发展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以及科技研发水平的局限,还存在一定落后性。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34%左右,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如新疆、、青海、内蒙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等地,畜牧业的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40%左右。因此,畜牧业已逐步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畜产品产量占世界畜产品产量比重为:猪肉47.34%,牛肉9.96%,羊肉28.84%,鸡肉13.77%,鸭肉68.80%,马肉27.43%,免肉39.52%,禽肉17.36%;牛奶6.0%,禽蛋40.6%,蜂蜜25.8%。我国畜牧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
由于我国畜牧业投入资金有限,专业性人才匮乏,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情况,我们不得不面对目前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畜牧业新品种较少
由于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和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为小规模家庭生产,畜牧业为散养状态,缺乏科学化、规模化管理,一般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因此,在思想层面上没有开发和引入畜牧新品种的渴求;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即使畜牧新品种成功选育并投入养殖,但由于农户接受现代化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在牲畜成活率和资金、技术投入上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些都导致我国畜牧业在新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上的落后。
1.2 饲料资源短缺
我国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依靠粮食生产,由于畜牧养殖用地因为城市化建设和土地恶化导致的水土流失等各种原因在逐年减少,因此我国畜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粮食生产的制约。畜牧业要想快速发展,饲料资源必须有所保证。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产量的比例达到34%,这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3 相关科研力度不够
西方畜牧业大多是技术集成化,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设备,而我国畜牧业发展较之西方国家起步晚,加上国家财政收入等多数投入到城市化建设、国防、教育等方面,虽然对畜牧业科研一直很重视,但是科研进展相对较缓,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此外,我国专门从事畜牧业科研和技术普及的人员较少,素质不高,使得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制约因素。
2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1 畜牧业优势品种保护与新品种选育
我国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如内蒙古牧区拥有三河马和三河牛,青海、牧区拥有牦牛、藏羚羊,新疆牧区拥有新疆细毛羊等优质品种。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气候的不同,畜牧业拥有不同的优势品种。对于畜牧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选育,应集合自身发展情况,参考欧美国家畜牧业有关技术综合考虑。一方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经营模式,因为西方国家由于地多人少,技术成熟,畜牧业发展特点为资金密集化,设备机“改”化,专业高度化以及企业组织化。而我国人多地少,畜牧业发展技术有限,短时间内不能实现科技和资本密集化产业,只能扬长避短发展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特色产业联盟是由各地各级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和农民联合保护和发展,面对国际化挑战,我国优势品种保护以及新品种选育应与农技人员和养殖户直接对口,实行有分有合的组织化模式,事业单位对优势品种和新品种的选育进行组织协调,统一分配管理,才能保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2.2 合理利用农副产品
农副产品一般为秸秆、秕壳、饼粕等,其主要成分为粗纤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等。用这些农副产品来代替部分常规饲料,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农副产品的后续处理工作。我国农村经济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春播和秋收后对农副产品的处理方式多为焚烧,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极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3 发展农区草业
农区草业是指将牧草的种植引入畜牧业,能够有效地将畜牧业生产、饲料生产、牧草生产以及畜牧品种保护与培育、后期加工、销售等耦合起来,既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又促进了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农区草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
(1)开发山坡草地。我国南方区域山坡草地面积有近8 000万hm2,其中适合人工种草的面积占80%以上;北方部分区域由于风沙侵蚀,可适合开发和利用的山坡少,这些土地通过林草间作来发展畜牧食用饲料,一方面防止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涵养了水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2)农田种草。我国农田种草应以农用闲田、农田路边道路、园林的间隙地及粮草轮作等形式开展。农田种草要做到不影响粮油作物的生长,通过生长季节和空间的利用,能够更好地提高种植效益。
(3)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的利用。这些区域一般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牧草种植要求的环境条件不高,利用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种植牧草,一方面可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提高牧草的经济效益。
2.4 合理利用牧草
我国牧草资源有限,有关牧草的合理利用,首先要确保牧草的及时收割,如果耽误了收割的最佳时间,牧草营养成分和消化率都将明显下降;其次要注意牧草与日粮的合理搭配,对动物单独饲喂一种牧草并不能完全满足其营养需求;再次要注意防止牧草中毒。由于中毒是家畜常见病之一,牧草如果选择不当,会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给家畜饲喂牧草时要确保农药残留量在标准之下。牧草收割、加工以及储藏过程中要防止发霉变质和污染,新鲜的牧草和干枯、腐败的牧草不能混合在一起饲喂,防止交叉污染,牧草的搭配使用要听取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建议,防止单一饲喂导致某种微量元素过高而引起中毒。对含有氰的牧草,如高粱苗、玉米苗等,要经过处理再饲喂,防止毒素过高引起中毒。
2.5 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我国地大物博,畜牧业发展明显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北方地区如内蒙古、青海、和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其畜牧业品种丰富,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南方地区跨越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之北方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一带几乎全年都能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畜牧业的发展较为稳定。资金投入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加强畜牧业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开发等方面,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种草养畜方面,通过南北的互利合作,共同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竞争水平,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化发展。
3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GAP标准特别强调“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者组织要建立其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一是要求生产经营者组织具有书面的质量手册和体系程序文件,建立追溯体系。能够区分认证和非认证产品,能够追溯到具体农户或组织的源头;二是要集中管理。所有注册成员的生产场所在相同的经营、控制和规章制度下运行,即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审核和经营评价;三是规定了协议期限。要求至少有一整年的协议期限;四是建立内部审核程序。通过建立这样畅通的交流渠道、统一的操作程序、完善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已注册产品可追溯到终端。
同时,GAP按照“防范优于纠偏”的要求,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从养殖场选址、畜禽品种来源、饲料和饮水的供应、场内的设施设备、畜禽健康、药物的合理使用、养殖方式、公路运输、养殖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记录、追溯以及对员工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规范性的说明,以确保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的引入,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质量溯源体系。
4 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4.1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应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即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尽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具体措施如下:
(1)为广大散养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强对散养农户的培训,促进散养户的规模扩大和转产、转业。
(2)坚持“发展和创新”并重的原则,在大力加强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小区经营管理制度创新,鼓励支持畜禽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
(3)对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厂强制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把专业户的标准化生产作为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4)着眼于畜牧产业发展,着力构筑现代畜牧业新经济结构。要树立大畜牧、大产业观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畜牧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饲料兽药产业的建设,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后续环节拓展,实现畜牧业与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大产业跨越。
4.2 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要坚持全程化监管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变被动、随机、随意监管为主动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彻底解决畜产品质量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投入品和饲养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并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淘汰条件不符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
(2)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通过产、加、销一体化等形式,采取商品畜禽集中屠宰、主产区就近加工的方式,尽量减少活畜禽流通。要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规范活畜交易市场。
(3)积极引导消费,提倡“安全、营养、健康”消费新观念,促进安全、健康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4.3 多途径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
针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畜牧业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加以统筹考虑,实行种养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彻底打破资源短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以饲(草)代粮”和“以饲(草)增粮”的战略。
(2)优化畜牧业结构,继续推进“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家畜。
(3)积极开发饲料资源。继续大力推广秸秆等农副产品的利用技术。加强对国内不足的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探索南方草山草坡开发途径。
4.4 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畜牧科技发展要以推进畜牧业原创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尽快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快速转变,为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制约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供支撑。
4.5 大力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
充分发挥畜产品加工业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采取“限小、规中、提大”战略,大力提高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和现代化水平。以现代化的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6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草原保护、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草原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和生产方式转变为重点,尽快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协调发展。
5 小结
- 上一篇:小学生劳动教育制度
- 下一篇:微观经济学稀缺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