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子商务教案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电子商务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电子商务教案

篇1

Abstract: The convenience of mobile e-commerce also brings new security issues, diversity of mobile devices and network environment cause safety of mobile e-commerce transaction more comple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bile e-commerce transaction in the present, finding out the security problems and safety risks, and proposes some feasible solutions.

关键词: 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电子商务安全

Key words: mobile e-commerce;transaction security;e-commerce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196-02

1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在基础网络建设上,随着3G移动网络的建设和4G牌照的发放(2013年12月4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建成了较为成熟的3G网络,4G网络也正式商用且发展迅速,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快速的移动上网体验。在网民数量上,截止2013年末中国网民数量6.04亿,手机网民达到4.64亿,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中国互联网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325亿元,较去年的965亿元同比增141%,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14年这一数字有望达4124亿元。在庞大的交易规模和使用人群的前提下,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移动电子商务交易主要存在的安全威胁

2.1 无线链路威胁 由于移动通信过程中数据包大都采用明文或安全性较弱的加密传输方式,造成对无线设备进行窃听或破解较为容易,窃听或破解的成本也较低。在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传输的商品信息、支付信息、支付账号和密码、基于GPS的位置信息等易于被潜在攻击者通过适当的无线设备来窃听,由于无线信号的发散性和移动通信中的移动特征,攻击者的攻击行为也很难被发现。

2.2 通过公共场所WiFi联网造成的威胁 很多公共场所都提供免费的WiFi热点服务,考虑到数据流量费用和上网速度,消费者倾向于使用这类服务。绝大多数的公共WiFi环境缺少甚至毫无安全防护措施,任何人都可以加入,攻击者进入该免费WiFi以后,就会对网络中的其他用户进行嗅探,并截取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用户在网络中传输的任何信息都完全暴露在攻击者眼前,攻击者通过专业软件可截获到各种用户名、密码、上网记录、交易记录、聊天记录及邮件内容。同时攻击者可以恶意篡改WiFi路由器的DNS地址,当用户访问正常网站时,浏览器会被指向非法恶意网址,甚至还会遭遇钓鱼网站及病毒的威胁。

2.3 移动硬件设备本身的问题 一方面,移动设备输入信息的效率较低,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习惯选择记住密码,移动设备为了便携都设计的较为小巧且价值较高,容易丢失和被窃取,一旦设备被他人取得,就很容易在移动商务活动中伪装成真正的用户,并通过交易非法获得别人的财物;另一方面,电源续航时间成为移动设备使用的瓶颈,移动设备不适合进行大量计算,长时间传输大量数据会造成移动网络的拥堵,所以移动设备上不适宜长时间进行加密强度较大的通信。

2.4 移动设备病毒的威胁 目前,不论是笔记本电脑、上网本、Pad还是手机,安全性都受到病毒的威胁,在移动设备中,手机病毒的危害是最大的,手机病毒不仅破坏系统、损坏硬件、诈骗欺诈、恶意传播、流氓行为、远程控制、盗取支付账号、网银密码、游戏或社交网络中的虚拟财产或虚拟货币,甚至会消耗手机资费,窃取用户短信、通讯录、GPS位置数据等隐私信息,给手机用户造成财产或感情上的伤害。手机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第三方应用商店、手机论坛、ROM内置、手机资源站、网盘传播、二维码

传播。

2.5 信用问题 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有多个交易主体参与,其信用就转化为参与各方的信用。相对于欧美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我国还未建成方便查询、覆盖全国人口的个人信用数据库。

2.6 法律、法规问题 电子商务给消费者购物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欺诈、质量低劣等问题,网上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恶意欺诈、违法犯罪等问题不断发生,网络交易纠纷处理难度较大,产品、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没有良好的售后环节,网上购物维权困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信心。

3 解决方案

3.1 采用WPKI技术 PKI(公钥基础设施)技术是保障有线通信中电子商务交易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包括硬件、软件、人员、政策和手续的集合,用来实现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公钥身份证书产生、管理、存储、发行和作废等功能。WPKI(wireless PKI)技术满足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要求: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不可否认性,消除了用户在交易中的风险。WPKI技术主要有:认证机构(CA)、数字证书库、密钥备份及恢复系统、证书作废系统,应用程序接口(API)。

3.2 运用端到端策略 移动电子商务中客户端设备种类较多,如笔记本电脑、上网本、Pad、手机等,各种设备上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也不同,所以移动商务中的客户端环境复杂,造成安全性问题更加复杂,安全控制更加困难。移动电子商务中的端到端意味着保护数据传输中的每个环节,确保数据从发送点到最后目的地之间的传输通道是安全的,包括传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3.3 移动设备采用生物识别认证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象、虹膜等)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移动设备的特性导致了输入效率较低,如使用安全性较高的强密码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强密码也不易于记忆。现阶段,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技术已非常成熟并应用到移动设备中。生物识别极大的提高了账户的安全性,同时减少了用户输入密码的次数,减轻了记忆强密码的负担。如果让更多更安全的生物识别功能成为移动设备的标配,将大大提高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

3.4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移动电子商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要加快对移动商务行业的监管,建立部门间电子商务监管协调配合机制,督促网络经营主体特别是网络交易平台切实履行责任,守法经营,加强自律,维护移动商务市场秩序。加大对利用移动网络平台进行商业欺诈、侵犯个人隐私、侵犯商业机密、虚假违法广告、制造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入侵移动商务平台的打击力度。

3.5 提高员工、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 所有系统都是由人设计和操作的,员工和用户对移动系统的安全性影响很大,如操作人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简单、用户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移动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4 结束语

交易的安全性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保障,无线通信的安全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应用到移动电子商中时要与其他的安全机制相结合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个安全的、令用户放心的移动电子商务环境需要由商家、用户、国家、移动设备制造商、移动运营商五个方面共同合作建立。

参考文献:

[1]赵江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举措探析[J].电子商务,2014(1).

[2]刘纪元.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阶段——移动电子商务[J].学园,2013(1).

篇2

一、背景介绍

伴随着互联网商业化的进程,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相关人才的巨大需求。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13所高校正式设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此后众多高校都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意义在于帮助初学者迅速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构建电子商务的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深入细致的学习。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电子商务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会涉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由于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尚未形成一个权威、完善的体系,也导致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特点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是展开进一步分析的依据。时效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最显著的三个基本特点。

(一)时效性强

时效性强,变化快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区别于一些成熟稳定的学科,电子商务的理论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和新应用都在不断丰富电子商务的内涵。在商业实践方面,各种创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层出不穷,迭代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传统商务模式。以互联网支付为例,当支付宝刚刚确定在桌面互联网领域的统治地位之后,微信支付就裹挟着移动电商的浪潮扑面而来。这也导致了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增补新的知识点。

(二)实践性强

商业实践推动理论研究,是电子商务领域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各种电子商务的应用引导了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这个特点决定了任何电子商务课程都必须以实践作为支撑基础,缺乏实践仅以理论支撑的电子商务是空中楼阁。因此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必须要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否则整个课程会显得空洞且浮泛。

(三)综合性强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跨度大、综合性、交叉性强,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等多门学科,是新兴的一门文理兼顾的交叉性课程,也是后续一系列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前置导论课程。

三、电子商务概论教学问题分析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电子商务教学的问题。通过对以往教学活动的总结,可以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

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材陈旧。电子商务自身动态变化的特点决定了电子商务教材都不可避免具有滞后性。由于较长的更新周期,任何电子商务概论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最新的商业实践产生脱节。甚至不少教材所持理论和观点都已被淘汰,这与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背离。以服装电子商务为例,早期的电子商务教材普遍认为服装是非常不适合互联网销售的产品。但是,商业实践却表明互联网零售已经占据我国服装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

2.教师教学落伍。教材的滞后也可能会导致教师教学内容的落伍。当教师根据教材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如果不能补充新的教学资源,很可能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甚至有可能把错误和过时的理念传达给学生。

(二)实践教学匮乏

实践教学向来是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重点领域,但实际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因为实践教学的开展经常受到外部资源的限制,所以大部分高校选择模拟性实践教学方式。模拟性教学模式处于实践教学的最底层。该方式强调利用电子商务教学模拟软件,在虚拟的场景中,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商品、订单提交、网上支付、订单履行和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业务流程。但是电子商务实践教育并不等同于模拟软件的操作。电子商务教学软件多强调流程操作,软件设计僵化教条,与实际情景严重脱节。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很难体验到真实的电子商务交易,实际运作能力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授课为主,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为辅,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原本生动有趣的电子商务课程变得平淡乏味。“老实讲,学生听”这种强调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变化快,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活动。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进措施建议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滥觞于西方,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远超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Co.)在2013年5月的《中国的电商革命》(China'sE-tailRevolution)的报告中指出,“在2011年中国的互联网零售总额就已经超越英国、德国和日本三国互联网零售总额之和;到2020年,中国的在线零售市场有望至少增长至4200亿美元,届时将超过美、日、英、德、法五国电商市场的总和。”

中国电子商务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发展速度快,交易额度大,在用户行为、市场环境、政策法律和商业模式上均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不少国际知名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失败的案例,都印证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鉴于此,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内容的设置一定要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盲目复制发达国家的内容,无异于东施效颦。

(二)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模式为主

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把真实情景浓缩成教学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参与性。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利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真实案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最近几年,各类媒体充斥着大量有关电子商务的新闻报道。把学生能够听到的,看到的,体验到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建立兴趣的基础上,利用案例引发学生展开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可以顺其自然的把真实世界和理论知识糅合在一起。

2.围绕案例开展互动研讨。案例教学不同于“老师讲,学生听”,还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分析与总结。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设定研究方向,同时组织学生利用已有资源,进行资料查找,案例分析和结论总结。任务完成后,案例分析人应在课堂上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互动研讨。学生可以利用幻灯片、视频、动画等工具组织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成了教学中的主角,教师则成了引导者。

(三)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

电子商务概论教材的滞后性,导致无法单纯依靠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不断收集、整理和最新的教学材料。资料信息的传输需要利用各种网络工具。

教学网站是目前比较常用的网络教学工具。除了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习题等资料下载以外,还可以根据课程特点设置开放式的课程讨论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可以通过讨论区进行交流。

新型网络社交工具也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触网的主要工具已经由桌面台式电脑转变为了智能手机。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社交应用可以完成信息交互,资料推送的任务。例如可以利用微博转发业界动态、专家观点和成功案例,作为课内学习的补充。同时可以利用微信设立公共账号,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信息推送和沟通。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把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网站视为主干,微博和微信平台作为信息传递的路径,拓展教学的空间与时间。

(四)开展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

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围绕具体项目组成团队,协同工作以完成项目目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目标明确,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得到有效释放。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运营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业创新意识。

项目驱动模式的核心是通过情景模拟把学生引入到具体的项目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组建团队,学生团队自行设计项目和制定执行计划。教师需要与团队进行具体的可行性分析与讨论,推选出一批有创意和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需要有组织地协同合作,利用已有资源,进行创业研讨、产品设计开发、网络推广,后台运营和预算制定等活动。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需要保持对项目的监督与控制,随时了解项目进展状况,提供相关的指导建议。

针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校方应该激励学生完善项目方案,持续开展项目实施。一旦条件成熟,虚拟项目可以转化为真实的商业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还有助于学生尽早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真正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五)加强教材建设

《电子商务概论》领域内的教材可谓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电子商务概论教材。这些电子商务概论教材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专业定位各异。电子商务概论教材中,有的以营销知识为主,有的专注于系统开发,还有的定位在管理角度。第二,内容庞大,面面俱到。不少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网站开发、网络营销、经济学、管理学等板块,几乎囊括了所有专业课的内容。

优秀的电子商务概论教材应该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结构体系完整。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任何教材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电子商务仍然有其内在规律。优秀的电子商务概论教材应该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和内容框架。这样的教材具有较强的柔性。教材为课程内容设置提供大纲,围绕这个大纲,教师可以根据电子商务的最新趋势,增补、更新、调整不同模块的具体知识点。

2.案例资源丰富。案例资源是电子商务概论教材成功的基石。优秀的电子商务概论教材应该通过最新现实世界案例来阐述电子商务的观点和技术,同时也应提供大量关于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课题供学生讨论研究,为下一步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数字化配套资源支持。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包括配书光盘、试题库及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及资源库,资源库中有电子教案、演示文稿、动画、图片、视频、试题等多种媒体格式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教师教学及辅导学生自学。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围绕《电子商务概论》教学内容滞后、实践教学匮乏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立足于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模式为主;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开展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加强教材建设。

对于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研究,仍有一些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特别是如下一些内容需要继续进一步开展研究。

篇3

以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为例,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技术,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促进空间在线教学师生互动,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交流、讨论的需求,同时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数据分析、过程评价。

一、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优势

1.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资源匮乏,不能?m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营销方式的变化。大数据环境下教学内容能够及时整合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适应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设计适应大数据环境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制定务实可行的网络营销方案、全面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2.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实践技能

传统的网络营销学习流程设计采用统一的授课模式,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大数据环境下基于云平台的学习流程设计能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基于大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借助云平台的优势,为不同特点的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课程学习流程,提高学生网络营销知识及实践技能。

二、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1.《网络营销》课程云平台构建

为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构建支撑大数据的教学云平台。目前,我校《网络营销》课程主要是通过世界大学城云平台、C实习平台将整个教学过程延伸到在线虚拟社区,实现平台资源共享,使教学能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满足教学与交流的需要。我校师生都有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并且空间容量不受限制。重要的是能随时互动并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首先,对存储在云端的与课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收集,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出对课程有用的教学资源信息,放到云平台;然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教学资源使用情况、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课后视频观看进度等进行平台数据分析,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性格特征及对资源的满意程度等信息,进行学习效果评估;最后,对学习者的未来学习情况进行预测,提出适合学习者学习的教学策略,及时完善《网络营销》课程云平台。

2.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汇集国内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尽可能使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习者的需要,为学习者提供适用的教学资源:(1)建设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等基本文件,让学习者了解本课程的相关要求。(2)录制与课程教学项目相关的重难点微课视频,增加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项目任务如何操作。(3)建立教学素材、教辅资料等教学资源,为学习者自主能动地学习提供教学参考资料。(4)建设课程知识库、案例库、任务库等教学资料,让学生对主要的知识内容强化理解,能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并完成跟项目有关的任务,全部课内、课外实训作业在云空间提交。(5)为学习者提供了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实现教学过程动态评价、实时在线交流互动。(6)链接前沿专题、热点问题,让学生能时刻掌握最新的网络营销动态。

3.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形式、完成具体项目任务为目的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对网络营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以互联网营销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能对企业网络营销业务提出系统解决方案、能制定务实可行的网络营销方案、具有全面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人才。着重体现“重技能、强实践、促应用”的理念,主要选取了六个项目任务来组织教学:网络营销引导、网络营销市场定位、企业网络营销平台建设、网络产品在线推广、网络营销方案策划与实施、网络营销效果评估及优化。项目任务的学习可以由老师制作成微课视频,学生通过PC端、移动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后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并进行在线交流互动答疑。

4.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网络营销》课程学习流程设计

首先,课程团队老师共同商议讨论教学内容、分工录制教学视频。视频长度10分钟左右,按照从易到难的进阶顺序进行衔接,并将录制的视频及其他课程资源上传到云平台。学生学习教师录制的视频或是教师上传的其他课程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花费的时间、登录网站的频率、在某一视频停留的时间等数据,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微观地了解学生。

接着,教师下发学习任务单并布置相应进阶练习,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训练。通过云平台、微信等移动终端进行及时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挖掘学生学习习惯和特点,以实时调整课程难易度。

最后,利用空间教研苑布置《网络营销》课程每个项目任务实训,学生在自己的班级教研苑相应的实训任务作业下回复提交,教师通过空间批阅。如果一个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远少于其他同学,系统分析结果就会自动给予提示与线索,试图促进该学生加强学习。同时,教师能够通过信息追踪和分析,判断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各自拥有一套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学习课程。

三、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成效

1.构建了《网络营销》课程云平台,进行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增强教师云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2.促进了云空间在线交流、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篇4

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念,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应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和建构性,激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其应用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强调以学为中心的,促进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形成的教学模式。这种典型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所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案或课件,而且是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在高职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中,多指一个项目或项目某一模块的教学计划。针对高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教学目标指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二)教学任务或问题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学习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任务或问题设置在与实际经验相似的学习情境中,来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生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去“同化”或“顺应”所学习到的新知识。(三)教学资源指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素材、网络资源、软件工具、参考书目、电子讲稿等。(四)实施方案指教学内容的安排、时间安排、学生分组、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分配等。(五)电子学生作品范例指提供给学生参考用的电子作品,可以从各种电子信息源中选取或由教师自行制作。(六)形成性评价指标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以便改进现有的教学设计。评价的指标要符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具体标准,可操作性强。

二、高职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其增长速度也是任何预测家所未曾预料到的。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涉及资讯、娱乐、电子商务、通信、教育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移动互联的人才需求也是巨大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Java语言、熟悉Android手机图形界面和各类控件编程、Android框架;掌握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掌握Android手机游戏编程、能够胜任当前企业极其短缺的Android移动开发类的相关岗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提升技能,而且还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则更容易实现上述目标。根据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化教学宜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基于项目的引导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围绕项目展开学习,并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知识和自身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最终以项目的完成结果检验学习效果。(二)基于网络的探究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一般指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寻求解答。同时,教师提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查阅。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方式适用于问题并不复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手段能找到解决办法的情况。这一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三)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学习者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互助的方式,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很有帮助。

三、“Android应用编程”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Android应用编程”是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Android视图层的各种控件、控制层的各种机制以及Android应用软件的开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项目要求完成Android应用软件的开发。如图1所示为该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以“短信拦截APP”为例,“短信拦截APP”是“Android应用编程”课程讲解过程中的一个项目,它是一款帮助用户拦截黑名单所发送短信的应用软件,即当用户设定的黑名单电话号码发送短信时,该APP会将短信拦截下来,不在通知栏中进行提示,而由用户输入密码后才能看见短信。这款APP主要由“密码设置”、“用户登录”、“找回密码”、“添加黑名单”、“短信拦截”、“查看短信”、“短信维护”等七大功能模块构成。教师将这个项目的每个功能模块都按照信息化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多种技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索、学习;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构建。

四、总结和反思

篇5

关键词:双创时代 互联网+ 教师

中图分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77-02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与此同时,互联网飞速发展,相对于产业界对互联网+响应速度之快、之深、之广,教育界对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尚在起步阶段,目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急需转型。

针对双创时代职业院校如何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展开,包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综合职业素养如何提升。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如何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如何改革创新?如何进一步提高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师资的水平与能力?个人觉得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理念更新与能力提升应兼顾,在学生培养方法方面突出模拟体验与实战演练,人才培养过程中主抓理念、创新、创业、素养4个方面。

1 双创时代,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1)应意识到双创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转型,应不断思考双创时代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如何开展。

(2)应思考如何通过模拟体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

(3)应思考如何通过创业项目实战演练,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意识。

(4)应思考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进行专业调整、课程建设,树立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的思想。

(5)应思考双创时代下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训练项目如何开发,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升职业素养引导能力。

2 双创时代,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提升培养建议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可以使每位教师“回归课堂”,融入教学培训中,切身感受新型的课堂形式,调动每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了解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1)理念引导。通过培训等形式传授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开放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构建、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2)实例解析。双创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进行专业建设转型与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管理为范例,帮助教师树立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的思想。

(3)模拟体验。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模拟体验项目,感受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过程,提升教师的创新引导能力。

(4)实战演练。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创业项目的实战演练,感受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提升教师的创业引导能力。

(5)素养训练。针对现代学生特点,贴近企业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企业要求,开展多个职业素养训练项目,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能力。

(6)企业讲解。通过企业专家讲解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创意+CtoB实战平台建设、到创业基地现场感受等方式,深化改革创新意识。

3 预期效果分析

通过一系列培养培训活动,可以提升教师能力,教师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方面有所进步;会在研究学生能力、组织教学活动方面有所进步;会在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能力方面有进步;会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方面有所进步。总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具体细化为: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说课的能力;选择教法和指导学法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检测能力;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文章主要针对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进行研究与讨论,该能力同其他能力的获得一样,是在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创新思想、创业精神在当今社会十分重要,在职业院校中加强“双创”教育势在必行,要从思想认识上、教学实践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职业领域和就业岗位

依托地方经济,进行市场调研,制订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新一轮服务产业转移机遇的到来,国家战略调整也给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针。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信息化发展指数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二是信息网络建设受政策驱动影响明显;三是东部和中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基本保持不变。成都形成以成都高新区南区为核心的“一核两带多园”的发展空间格局,在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方面,包括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行业应用软件、电子商务等八个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公司的不断增多,需要的相关人才也在日益增加。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虽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但随着学院被确立为全国国家骨干建设高职院校,学院和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网络专业抓住机遇,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紧贴企业需要,适应企业对专业的要求。通过对川内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和、行业专家和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确定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为实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院以市场调研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与企业联系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实际工作中核心的技术,通过设置核心课程的方法,增加学生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度。有效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与企业人员一起讨论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以培养区域计算机产业及计算机行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计算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计算机网络专业工作岗位群,对接融入计算机行业技术技能职业标准,形成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素质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素质课程主要为思政类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大一主要开设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大二、三开设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

三、完善培养模式

专业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多年的交流和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项目带动、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业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项目主要来源有: 课程中的试验、实习、案例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项目结果应用到企业、竞赛、科研结论。“四双”融合即推行“双元、双师、双能、双证”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融“教、学、做”于一体。该方案的具体内涵是: 双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办学模式。面向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理论实践、实习实训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双师:采用企业一个指导教师和学院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双能: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双能”并施。让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持续发展(专升本)等提供空间。双证:学生毕业时既获得毕业证书,同时也获得行业内职业资格证书如: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数据库操作员、网页制作员、微机维修员等证书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相关证书,为学生顺利就业打通职业门槛。

四、形成质量保障

1、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与企业合作,根据专业岗位能力需要开展校内、外实训实习。让教师深入企业,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专业现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0处,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体化,可以完成综合布线系统实训、.NET技术实训、实用组网技术实训、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与安全实训、毕业设计等项目的校外实训。

2、形成双师教学团队

专业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14人,现有教师中硕士5人;副教授4人,讲师10名。有70%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的经历,98%以上教师为双师。同时外聘教师和客座教授通过教学研讨会、讲座、参加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设、承担专业教学指导、学生实习指导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专家带领专职教师一起参与项目开发,提高整个教师团队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高校利用实践基地条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网络组建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技术人才,按照实用性、仿真性、共享性的建设目标,建设具备多类网络架构真实环境,集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验、实训室。

4、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料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实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包含该专业的4门核心课程在内的课程标准、课程实习指导书、课程教案等教学资料,课程动画、课程视频、生产案例、课程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课程校本教材。

5、完善规章和制度

建立完善相关专业制度以保证培养质量。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智能;RFID

中图分类号:TP393.18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产业的又一新型成果,它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对校园建设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它使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原有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校园建设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如何智慧高效地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环境的优化、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校园生活的智能便捷、校园管理的科学高效、校园安全的有效保障,挖掘出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更多更强大的潜能,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1 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是指将射频识别(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通讯和交换,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形式[1]。

2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

2.1 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集教学、管理、科研、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智慧化和智能化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2]。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引入到校园的各应用和服务领域;二是给校园师生提供一个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三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建立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感知和交流的接口[3]。

2.2 意义

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了高效智能的新型学习教育方式,实现校园生活的智能便捷,提供给师生智能化、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协作,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校园管理水平,保障了校园师生安全。

3 建设智慧校园的必要性

3.1 实现学习教育方式的转变及教学环境优化

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智慧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协作互动的灵活学习方式;满足师生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充分考虑师生的健康;实现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3.2 校园生活丰富化、智慧化、高效化

传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一,怎样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校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已成为迫切的需求。另外,随着各个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必定加大藏书量,因此传统的图书条码的查询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需要,图书归架错误等问题也席卷而来。

3.3 校园管理科学、高效、智慧化

基于物联网的校园管理在设备管理、校园安防及学生考勤安全管理方面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技术水平。对设备的监测和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解决人员消耗大、监控盲区等问题,有效保证校园安全,实现校园安防智慧化;教师对于学生的动态状况更为掌握了解,有效维护学生的在校安全。

4 物联网下智慧校园的建设前景

4.1 智慧校园教育

4.1.1 实现高效便捷的教学方式、协作灵活的学习方式

首先,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教学让我们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运用。智能化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教学设备“无痕化”,教师不用花大量时间准备教案,只需要在课堂上用语言和相应指令实现对物联网技术控制下的任何设备的操作,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移动计算设备,学生能无论何时何地进行学习。它的特点是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能高效地呈现出与学习有关的全部内容。移动学习设备有移动通信功能,通过开发数据处理模块来实现各传感器数据的读取。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面对面学生之间信息传输效率,加大信息传送的灵活性和移动性。因此,通过物联网的连接点、基站和RFID等相关技术,可以构建理想的移动学习环境,将学习资料连接到移动学习设备并且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实现没有时间地点限制的协作互动的学习方式[4]。

再次,泛在学习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的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它与移动学习的区别在于学习的终端设备种类多,能由数码设备、多媒体设备等各类智能设备充当,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全面化、智能化的服务。在泛在学习的环境下,学习支持服务将更加人性化,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记录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4]。

在物联网时代,任何设备只要能接入网络都能实现智能化操作。它的的思想与物联网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而物联网能更好地支持泛在学习的实现。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实现任何时间、地点以及人与资源的连接。泛在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服务,通过传感器自动操控电子教材等学习辅助工具,利用智能化、尖端化设备来构建智能化无纸教室,利用传感器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4],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地丰富、智能、灵活。

最后,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课外教学拓展活动有较强的可行性。将物联网中的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教学理念相互融合,通过课外教学拓展活动,学生能得到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拓宽了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将实践与理论做更好的结合,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

4.1.2 优化教学环境

(1)光线的自动调节

在教室安置光线传感器,利用光线传感器并且根据学生的位置变化来改变光线的亮度。实时监控光线亮度进而自动调节教室灯光亮度和多媒体设备的亮度,利用传感器和多媒体设备,根据室外的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窗帘的高度。

(2)噪音的实时监测

对于噪音的监测则是放置一些传感器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并进行实时监测,若检测值超过预定值则会以警报形式告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所以,物联网的技术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为人性化和舒适的学习教学环境,保护了学生和老师的健康,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更好地教学。

4.1.3 实现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

物联网技术为资源共享和跨区域交流提供了有力地支持,各校之间的远距离实验和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区域内的各校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可以构建“校校联盟”、“校企联盟”,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连通、学生互动、资源互补等,极大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

4.2 智慧校园生活

4.2.1 智能化生活

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食堂管理、浴室水控管理等方面。校园一卡通作为智能化生活的核心,使用此卡实现食堂就餐、用水用电、借阅图书、体育馆及复印社等校内消费等功能。

基于RFID技术的食堂管理主要有三部分:

(1)含RFID电子标签的饭卡:学生老师都有一张这样的饭卡,卡内包含用户的相关信息;

(2)RFID阅读器:在各食堂售饭窗口放置一个RFID阅读器,将读取的信息转到后台数据库查询,读取卡上金额并扣除相应消费金额;

(3)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用户的注册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管理员对食堂消费业务的查询[6]。

基于RFID技术的浴室水控管理,能够实现用水自动化管理,有如下主要功能:

(1)信息数据实时显示:当RFID卡位于阅读器感应区时,阅读器显示卡上余额,然后立即进入用水计费状态;

(2)消费模式:采用实时计费模式,即读卡就出水,并且根据实际用水量进行实时扣费;

(3)计费方式:按所使用的流量计费,即外接脉冲流量表,可根据计算产生的流量进行计费。[7]

4.2.2 智慧图书馆

(1)图书定位能有效解决查找和归架错误等问题。图书智能定位即在图书上贴有RFID标签,在馆内安置多个阅读器,由阅读器坐标确定图书的方位信息然后传送给定位服务器,管理员和读者使用手机等设备登录定位服务器查询图书信息,方便了新书上架、图书归架的整理工作,寻找丢失书籍和盘点文献资料的效率也有所提高。

(2)自助还书机设备是对粘贴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扫描、识别和归还处理的设备系统,有效地帮助读者自助归还、续借图书,节省了排队时间。

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的管理效率,降低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强度,简化了图书的管理流程,实现了更为快捷便利的图书借还和查询服务。

4.2.3 智慧校园管理

(1)设备管理和智慧安防

1)设备管理智慧化:给物资、设备安装含有型号、数量、类别等信息的RFID标签,方便和提高了物资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将RFID标签嵌入所用仪器设备,出现设备使用不当或发生故障时,它会自动发出警报,相关人员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做出相应处理。RFID标签可以检测设备的使用状态和跟踪设备所处的位置,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设备的丢失。

2)校园智慧安防:在校园的一些重要区域(特别是相对比较隐蔽和容易忽视的区域)安置摄像头和感应点,利用RFID、图像识别无线传导网络等技术,全面感知监测校园环境,跟踪监控进入这些相关区域的人员,有效地解决人员消耗大、监控盲区等问题,保证了校园安全。

(2)学生出勤及安全管理

利用物联网的RFID技术对学生出勤安全的管理,主要有学生考勤管理服务、在校学生跟踪通知服务、危险区管理服务。教师能利用物联网掌握学生的实际出勤情况和所处的位置,有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动向,保障了学生的在校安全。如果学生进入学校顶楼、施工现场、停车场等有安全隐患的区域内,物联网系统能改变RFID的感测范围,感测学生所在区域的危险度并发出警报,告知相关人员做出相应处理。

5 智慧校园建设中仍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智慧校园给我们的校园教育、生活、管理等带来了智慧化的变革,但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基于物联网技术,而物联网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中,因此也面临着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相较于国外而言,物联网在国内分布的IP地址范围还相当具有局限性,分布范围还有待扩张;

第二,物联网技术仍没有统一标准,虽然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在不同领域得以发展应用,但当不同领域相互融合时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第三,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未能得到有效保证,信息资源和师生隐私安全如何得到有效保护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仍需深入探索研究;

第四,物联网技术运行成本比较高,投入资金大,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实际而又重要的问题;

第五,管理机制仍不完善,物联网的维护、管理、使用也都是问题。

6 结束语

物联网下的智慧校园让校园更为智能化、人性化、科学化。智慧校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了校园教学环境,加强了校园管理,保障了校园安全。虽然在智慧校园的建设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摸索当中,但物联网的应用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所受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智慧校园建设这条路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37-39.

[2]雷光临,李俊.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应用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

[3]宗平.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15-18.

[4]王洪艳.物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张久菊.教育教学中物联网的运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

[6]何印,刘施羽.浅谈RFID技术在高校食堂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26):212-213.

[7]王斌.基于RFID的水控管理系统[J].中国电子商务,2009(12):28.

作者简介:王洪艳(1978.12-),女,讲师,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严王莎(1994.05-),女,浙江诸暨人,本科在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篇8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O2O;多元化智能;中医外科学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层次,医学研究生作为其中一类独特的群体,以培养较高科研素养和临床技能的高端临床医师为培养目标,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着国家医疗系统未来的发展。自2015 年起,国家全面启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明显缩短了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有效利用了住培基地的临床培训资源,统筹使用医疗卫生及教育财政经费培养医疗专业人才[1],此举固然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但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依旧显现出不足[2]:学习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培训缺乏针对性;专业相关知识培训不足;科研训练不够;导师作用弱化等。以上问题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只有对传统教学加以调整与创新,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2019 ―2020 年本研究在中医外科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基于O2O理念培养医学研究生多元化智能,结合中医外科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对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实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O2O教学理念的特点

O2O,是OnlinetoOffline的简称,即线上线下之意,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电子商务,意为利用互联网使线下商品或服务与线上相结合,线上生成订单,线下完成商品或服务的交付,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快速响应来满足用户的需求[3]。O2O教学理念是借鉴该商业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4]。其中线上(online)教学包括教师推送教学资源(教案、课件、微课、教学视频等),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观看教学资源,在线学习,讨论以及其他的线上活动,平台上的学习统计功能统计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帮助教师了解及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线下(offline)教学则是在课堂上,教学聚焦学生线上学习的薄弱环节,讲解重难点,并组织学生完成各种主题式的教学活动[5-6]。

2 中医外科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2.1 理论与实践难以统一

中医外科学不同于其他专业,更强调实践与动手能力,然而当前中医外科学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为先,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在此阶段,学生只能接受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对即将进入临床所面对的病种缺乏感性的认识;等到进入临床后,往往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更谈不上熟练的动手能力,另外疾病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使得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2 专业性不足

“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大大缩短了对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时间,以中医外科学为例,研究生并没有在理论教学期间,获取关于本专业更前沿、更系统化的知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仅仅局限于本科阶段的学习,绝大部分都属于基础知识,缺乏较高的专业性。

2.3 缺少独立的临床实践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外治法在中医外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就意味着,研究生不同于本科阶段,必须熟练掌握如何利用外用药物、器械或手术等方式治疗疾病,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研究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加之培训周期短,积极性不高,临床带教不敢轻易放手等多种因素,导致在中医外科学相关科室,如肛肠科、乳腺科等,研究生缺少独立的临床实践。2.4 科研能力欠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生教育重心有必要进一步向科研能力的培养偏移,促进教育成果转化,实现教育价值反馈[7]。科研能力的欠缺也是很多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3O2O教学理念下中医外科学研究生多元智能培养模式的构建

O2O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网络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例如,让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线上学习,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线上平台寻求帮助,老师或同学可以随时给予解答,知识传授过程完全可以在线上完成;线下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将线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实现知识的内化[8-10]。

3.1 线上教育的多元化

(1)建立一个微信平台公众号,每周一次的推送推送内容包括学科相关前沿的信息、科研方法、病案分析等,学生可自行在后台提问,然后由专业老师解答。这样可以解决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长期轮转其他临床科室,而不能接触本专业前沿知识的问题。此外,该公众号也不仅限于本校师生,可以推广至类似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这样可增加其受众,使更多的人接受前沿的知识。除了专业知识课程外,还可以推广相关科研方法学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来自网络各大平台、网易公开课、慕课、腾讯课堂等,课程内容例如优质统计学课程、Meta分析课程、SCI写作课程等。这些内容均由相关老师负责筛选,分享在微信后台。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随时进行学习。(2)借助多种网络平台医学知识:此种方式的运营主体是临床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临床空余时间,推送专业相关知识。以肛肠科为例,内容可以是痔疮的发病原因、常见治疗手段,或者生活中怎样的生活方式预防肛肠类疾病等简单易懂的内容。这样不仅利于普及学科知识,也能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全面;该模式也有利于促进“教学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利用网络工具传播临床知识,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教学者”的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性学习,并进行深入地探讨,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开阔“教学者”的眼界,改善专业狭窄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

3.2 线下教育的多种形式

线下教育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面授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面对面教学。(1)文献沙龙:研究生阶段不仅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科研探索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对于很多科研文献中所论述的知识有疑惑,尤其对于中医外科学的研究生而言,很多前沿的手术方式因为知识盲区难以被理解。针对上述现象,可以定期开展科研文献沙龙,参加人员以研究生为主体解读文献,资深教师参与解释、扩充与答疑,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协作,以期达到学习科研前沿知识,扩展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2)临床技能模拟实验:中医外科学研究生不仅要有熟练处理内科病证的能力,更需要有娴熟的临床技能。目前在“双轨合一”的制度下,绝大部分学生忙于病历文书等繁琐工作,无暇进行专业技能的操作,加之轮训时间短,临床技能不熟练,临床带教难以赋之重任,因此学校方面应广泛开放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技能的操作,以肛肠科为例,研究生应充分掌握肛周良性疾病治疗的手术方式及基本腔镜操作等,并进行多次线上模拟操作,其后临床上有类似案例,带教老师可尝试交与学生,一则可给予学生线下的动手机会,另一方面可避免学生因首次操作出现失误。

4 教学效果评价

2019 ―2020 年本研究按新的培养模式,选定主题,以理论实践、线上线下模式开展研究生培训。记录培训过程,并对接受培训的中医外科学研究生进行定期考核及满意度调查。

4.1 阅读量或互动率

通过建立一个微信平台公众号,进行每周一次的推送。推送内容包括学科相关前沿的信息、科研方法、病案分析等,根据实际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互动情况来评估该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

4.2 自主学习率

① 线上教学,主要通过定期推广网络上的优质课程,除了专业知识课程外,还推广相关科研方法学的课程,这些课程来自网络各大平台、网易公开课、慕课、腾讯课堂等,课程内容例如优质统计学课程、Meta分析课程、SCI写作课程等。学习过后可以在后台提问,然后经由专业老师解答。此外,这个公众号也不仅限于本校的师生使用,还扩大到类似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这样不仅受益面更广,更能扩大学习知识面,促进相互学习;② 线下则通过开放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技能的操作,以肛肠科为例,研究生应充分掌握肛周良性疾病治疗的手术方式及基本腔镜操作。

4.3 参与率

① 线上参与率可以体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公众号的管理,在资深教师的指导下,相关的医学知识,以肛肠科为例,内容可以是痔疮的发病原因、常见治疗手段,或者生活中怎样的生活方式预防肛肠类疾病等简单易懂的内容。这样不仅利于普及学科知识,也能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全面。这种模式,也有利于促进“教学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利用网络工具传播临床知识,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教学者”的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性学习,并进行深入地探讨,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开阔“教学者”的眼界,改善专业狭窄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② 研究生阶段不仅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要有科研探索的能力,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于很多科研文献中所论述的知识有疑惑,对中医外科学的研究生而言,很多前沿的手术方式因为知识盲区难以被理解,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线下参与率则体现在定期开展科研文献沙龙,参加人员以研究生为主体解读文献,资深教师参与解释、扩充与答疑,同时还加强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协作,以达到学习科研前沿知识,扩展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

篇9

高职院校以学院专业优势为基础,以一线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立体化、多元化、学习便捷化的社区教育课程,是满足居民多样的学习需求,提升学院服务社区的能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职业教育个性化培养、终身化学习的要求,高职院校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学院专业优势为基础,以一线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社区教育与服务的积极性,实施社区课程开发计划,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立体化、多元化、学习便捷化的社区教育课程,是满足居民多样的学习需求,提升学院服务社区的能力的重要举措。

1高职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能大大缓解社区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缺乏问题。社区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而高等职业院校是人力资源存储非常丰富和集中的部门,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才优势,而这对于社区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和非常需要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可以改变社区教育内容单一、载体一元化的问题。目前社区教育内容单一,居民所盼望的一些技能培训、公民教育、家庭生活指导等均较为缺乏。而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随时根据社区居民需求。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能实现和拓展高等教育自身的功能。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大职能,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促进了社区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社区化。高等职业院校起到了教育再生产和“继续社会化”的作用,并承担起社会流动、社会公平、社会服务等功能。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能极大的激发老师参与社区教育与服务的积极性,老师们与社区人员反复沟通,建设一批立体化、多元化、学习便捷化的社区教育课程。在建设社区课程的同时提高了老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提升了信息化执教能力。

2高职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深化社区教育参与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方面,高职院校依托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了学院教育资源对社区的开放,现资源共享。具体包括:逐步开放学院图书馆,积极探索与社区图书馆的合作模式,方便居民借阅,增加居民获取知识的渠道;逐步开放学院的体育设施,为居民提供健身条件,同时,探索学院体育工作团队在完成学院教学工作之余,将学院体育向社区体育延伸;逐步开放学院计算机房等教学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最新的信息化咨询服务,帮助居民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学院教师积极投入社区教育活动。一是,结合社区教育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各种讲座;二是,结合社区实际,开展应用课题研究,为社区建设提供对策研究;三是,针对社区的特殊群体,如大龄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创业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引导他们走上创业之路;四是,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五是指导和参与社区学校开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另外,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区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健全机制,加强监控、检查、评价,督促、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走进社区,自愿、自发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服务、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推动各种学生社团走进社区开展义务家教、一对一帮扶等志愿活动。但在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中,也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验不足。社区教育面对的是社区内所有居民,是持续人一生的教育,且教育内容丰富多样,高等职业院校在这一新的教育形式面前,显得教育经验不足。二是,高职院校与社区的协调存在一定的难度。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而言,其与社区街道或区的各种联系相对较弱,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其资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协调难度。

3高职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基本原则

3.1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通过广泛调研,社区和学院反复沟通讨论,启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利用职业院校优质师资力量与课程资源,通过三年时间为当地社区开发出一批实用的社区网络课程资源,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

3.2服务导向,应用驱动

服务于当地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通过建设与开发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社区课程资源,边建边用,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为载体免费向社区居民推送,促进社区居民学习,推动社区教育工作,提高社区成员综合素质,为服务社区和地方产业发展培育实用人才。同时促进我院职业培训工作,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3.3择优遴选,示范引领

优先推荐一批课程资源建设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或教师团队进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形成“湖南职业教育社区化办学”的典型经验,及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4高职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基本要求

4.1课程选题

社区课程开发选题时需要符合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是社会层次,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该与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一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时代特征。第二,是社区层次,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该根据本地社区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挖掘社区内部各类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第三,是居民层次,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该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按照居民的学习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使课程更加丰富、多样、实用。如化学与生活、食品药品安全、法律咨询、投资理财、产品推销、电子商务、简单家电维修、计算机操作、健身健美等贴合社会、社区和居民需求的课程。

4.2课程设计

社区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以现代远程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社会成员“需有所学、学有所教”为目标,在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坚持“开放、动态”的建设观。课程设计可按章节、项目、任务、模块或其他线索及碎片化理念解构并重构课程。

4.3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应满足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及准确性的要求,每个教学单元教学内容遴选科学、合理,难易程度适当,必须是讲授一个具体的知识或技能点,教学任务明晰,教学表达无错误,教学设计应具有情境性、趣味性,教学方法先进。教学视频中教师讲解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4课程资源

社区课程资源应通俗易懂、生动直观,寓教于乐,使群众喜闻乐见。资源的呈现方式以专题型微课为主,每门课程需要开发一系列微课(为5-10集,即,不少于5集,一般不多于10集),每集微课应配套相应的资源包,其中包括教案(学案)、课件、习题、辅助参考资料。微课视频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短小精悍,以10分钟左右为宜,原则上最长不能超过15分钟。视频要求播放流畅,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非视频资源要求内容精炼,排版规范,清晰且图文并茂。教学资源排列条理清楚,便于学习者使用。

4.5课程开设

课程开发期间(即课程开设试运行阶段),课程开设与资源开发同步进行,边建边用、即建即用,学院通过微信平台将课程资源免费向社区居民推送,课程开发团队和个人适时指导、辅导居民学习,根据需要开设面授讲座1~2次/年,并做好居民选修课程的学习记录与考核等。

5高职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建议

5.1学习国内外优秀经验

国内一些大些城市,如北京、广州的社区教育做得比较好,而且高等职业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程度比较高。国外如美国的社区教育发展也很迅速,其社区学院举办的社区教育独具特色。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加强自身与社区的联系,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模式。

5.2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社区教育参与意识,主动与社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可充分利用其人力与设备优势,为社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之与社区的联系更为顺畅。

5.3更新理念以启发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的第一步,它要求学校更新办学理念,校正办学思想,提高对职业院校时代使命的认知,激发学院的内生动力。

5.4顶层设计以提供体制保证

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必须经常与社区及居民进行合作与沟通,学校内部也牵涉到多部门协作的问题,因此必须高瞻远瞩,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项目实施管理方案,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5.5服务导向,应用驱动的资源开发原则

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必须服务于当地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实实在在为居民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因此社区课程的选题需要符合社会、社区及居民三个层次的要求,课程内容和形式也必须丰富、多样、实用。

5.6边建边用、快捷方便的资源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