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儿范文

时间:2023-03-19 13:0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隔代育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隔代育儿

篇1

隔代抚养”之利

桐桐:

三岁的桐桐最喜欢玩“推墙”游戏,就是我们把积木垒得高高的,然后她一下推倒。每次我和老公陪她玩这个游戏的时候,顶多能坚持垒10次,我们就没耐心了。但是姥姥不一样,无论桐桐玩多少次,姥姥都能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陪着她垒积木、推积木。我问姥姥为什么这么有耐心,姥姥说:“我老了,和你们年轻人不一样。你们有好多牵挂的事情,要工作、购物、打游戏……我有的是时间陪我的小孙女,她想玩什么,我就陪她玩什么;她想干什么,我就陪她干什么。”

的确,面对孩子的各种“无理取闹”,年轻的父母常常会失去耐心。而老人则会耐心地回答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陪孩子玩那些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游戏。祖辈的温和、耐心与无条件的陪伴也许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

“隔代抚养”的“利”除了桐桐妈提到的,还有很多,比如:

g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

这是隔代抚养最根本的一个因素。如今的职场竞争非常激烈,有了孩子,压力也会随之增加,无论是从财力还是精力上说,年轻父母都吃不消。而有了老人的帮助,年轻父母才得以解决后顾之忧,专心于事业。

g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年轻的父母很多都是第一次和孩子打交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但凡出现一丁点儿小问题,都会变得格外紧张、焦虑。相比之下,老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淡定”得多。他们会有条不紊地把孩子照顾得细致、周到,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g使长辈们和孩子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这在很多退了休的父母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曾经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然而当孩子成家立业,自己也就越发无聊了。帮子女照顾孩子会让他们感到有价值感,情感的需要也能得到满足。

“隔代抚养”之弊

乐乐爸:

在老人家的观念里,常把吃好喝好作为照顾孩子的首要标准,而对孩子精神和行为方面的教育却很缺乏。比如,爷爷带着乐乐过马路时,常常趁着没车就闯红灯,以至于孩子有样学样,没有安全意识。有时乐乐犯了错,我和妻子批评惩罚他,爷爷奶奶就会护着,认为“他还小,长大就好了”。他们有时甚至会给孩子错误的鼓励,比如孩子霸道蛮横,他们认为是有“本事”的体现;占小便宜、不遵守规则,反倒觉得孩子“机灵”。对此,我们做家长的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真怕这样下去以后会管不住孩子。

在很多隔代育儿的家庭中,老一辈人的想法大多还停留在“吃好喝好”的程度,忽略了孩子品德、性格的养成,这种“重养轻教”的育儿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

g过分溺爱

老人们往往都对孩子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导致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g引发家庭矛盾

无论是喂养理念还是教育观念,年轻爸妈和长辈们之间都易形成分歧,你有你的科学理论,我有我的丰富经验,当两者有冲突的时候,孰是孰非还真不好说。一旦沟通不好,就会上升为家庭矛盾。

篇2

3 个问题:

1. 您愿意帮儿女看孩子吗?谈谈您的感受。

2. 在隔代育儿上,您有对自己的儿女最不满意的地方吗?

3. 请说说您觉得儿女做得最好的或者最让您感动的事。

我们找了10 位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做了访谈,问了同样的3 个简单的问题,于是收回了30 个不同的答案。这30 个答案里,可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可能有你不屑一顾的说法。但是,它们也许能给你一点点启示:我们该如何辩证地看待隔代育儿里的矛盾,该如何善待帮我们带孩子的爸爸妈妈、公公婆婆。

回答1

1. 说实话,很累。我和老伴儿都是快70 岁的人了,身体也都不太好。本来我们一直想着退休了,搬到稍微安静点儿、空气好一点儿的郊区住,可是为了帮孩子一把,只好把这计划搁浅了。

2. 我有两个女儿,小时候我是一个手指都没碰过她们,现在都说年轻人的教育理念先进,怎么我们家那两位都一致认为男孩子有时就得打一打呢?!尤其是女婿,有时急了上去就给孩子一下,孩子很怕他。我小外孙是挺淘气的,而且越来越淘气,但是淘气的孩子也聪明啊!是不是给打傻了他们就满意了?!

3. 好在孩子们在钱上没让我们为难过,每个月都给足够多的钱,逢年过节还都送很贵重的礼物,让我们在亲戚、邻居面前很有面子。

回答2

1. 挺解闷儿的。我和老伴儿的脾气不合,以前就爱抬杠拌嘴。给儿子看了孩子之后,我们俩没工夫逗闷子了,每天忙乎孩子都忙乎不过来。

2. 他们每周五把孩子接走,周日晚上送回来。我最不满的就是周末他们老带不好孩子,带孩子乱去不适合小孩儿的地方,给孩子乱吃,经常是送回来的第二天就生病。孩子一生病我们着急不说,他们不也得请假带孩子上医院吗?!

3. 今年春节,两个孩子给我们老俩报了个旅游团,让我们到欧洲转悠了一圈,算是见见世面吧。其实他俩挣钱也挺不容易的,尤其是听说还是儿媳妇坚持让我们去的,挺感动的。

回答3

1. 怎么说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总不能让孩子们都不上班在家看孩子吧,只好我们帮他们一把了。

2. 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他们那什么“早教”理念了。我孙女还不到2 岁,每周末她妈妈都要带她上什么课,一会儿是音乐启蒙,一会儿是亲子班……有时她妈妈没空我们就带着去,我一看,不就是带着孩子玩儿吗?!我问了老师,一次课差不多100 多块钱呢!非带孩子

跑那么远的地方、花那么多钱玩儿,真想不通!

3. 我这人心直口快,经常数落我儿媳妇,难得的是她从来不还嘴。有时我事后想想也挺不合适的,毕竟那不是自己家的孩子。

回答4

1. 我们倒是挺愿意帮着看,但是心有余力不足。所以刚开始试了试,不行,折腾不起,还是请了个小保姆,我们帮着打打下手。

2. 觉得年轻父母们有点儿不负责任,他们还老说是我们娇惯孩子。孩子吃饭吃得不好我们喂就说我们养育方式不对;孩子有点儿小要求能满足的时候不满足非招他哭……反正我觉得他们有时是不是太“照本宣科”了?

3. 知道我们俩牙口都不好,每天都要跟小保姆交代,把饭做软一点,把菜炒烂一点。就凭这点,我们就挺知足的了。

回答5

1. 不愿意,以前我们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的老姐妹,总是一块出去玩啊、打打牌什么的。现在全被拴在家里了。

2. 太呵护孩子了,一个男孩子养得没一点儿阳刚之气!我白天一个人带他还好,晚上他妈妈一回来就大呼小叫的,好像我们家哪儿都有危险,哪儿都对她儿子构成威胁,至于吗?!

3. 儿子以前大大咧咧的,可能是自己有了孩子的缘故吧,现在变得细心了。我有时随口说想要什么,缺什么,过不了几天就买给我了。我要是说哪儿不舒服了,也赶紧带着我去看看,或者给买点儿保健品什么的。

回答6

1. 我岁数相对年轻,身体也不错,带带孩子倒是不算什么。而且不都是这样吗?!

2. 他们都是“80 后”,除了上班经常加班,还要去游泳打球、跟朋友聚会、出去旅游什么的,不怎么管孩子,也不把孩子接走,就有时晚上过来看看。我觉得这样对孩子不太好吧?!而且我也没个能真正消停会儿、喘口气的机会。

3. 我女儿知道我爱臭美,经常给我买衣服,或者给我些商场的购物卡让我自己去买。前一阵还安排我照了一次艺术照,好像最后连拍带制作的花了5000 多块钱呢!女儿还是挺知道怎么讨我欢心的。

回答7

1. 生活就是这样,当时是我们的父母帮我们看孩子,现在我们老了退休了,帮孩子们看孩子也是天经地义的。

2. 我们两个人还看不好一个孩子啊?!非得给找个保姆来,弄得我们老觉得有个外人在家里特别不自在。

3. 女儿挺宠孩子的,很少跟孩子急,更别说批评孩子,她主张的是“赞美教育”。但是要是外孙女对我们有一点点不尊敬,哪怕是走的时候忘了说再见都要很严肃地呵斥孩子。这也对,孝敬父母,身教胜于言传。

回答8

1. 不愿意,但也没办法。最大的问题是干了那么多活也就算了,心里还老不高兴。

2. 白天打无数个电话回家,一会儿问喝奶了没有,喝了多少毫升,是不是用开水冲的;一会又问大便了没有,给没给用护臀膏……明摆着对我不信任。

3. 隔三差五地带点儿我爱吃的东西回家。但是从来也没给买过什么像样的东西!

回答9

1. 看小孩儿挺有意思的,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每天为了孩子我们也得出去走走、晒晒太阳,不是挺好嘛!

2. 年轻人自己当了爸爸妈妈之后还是一点儿不注意自己的作息时间,天天耗到夜里十一二点睡觉。我以前就老说他们,现在晚上又把孩子带得特别没规律。不过有时候也是因为他们加班啊、应酬什么的回来就挺晚的了。

3. 女婿挺实在的,单位里发什么了都先拿我们家来,过节什么的都先紧着我们家的时间安排。上次我病了住进医院,女婿天天下班来照顾我,特别尽心。虽然他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但我看得出来他那份心。

回答10

1. 我只能尽力去做,但好坏就不管了。其实我也知道孩子们肯定有不满意的地方,但基于没有更好的人能帮他们,也只好这样了。不过我还是希望他们能经常给我一些“肯定”,年轻人现在对孩子不是都讲究“自信教育”、“鼓励教育”吗,我们这些老人也需要鼓励啊!

2. 就知道跟孩子嚷嚷,这算什么教育啊?!我跟孙子从来都不大声说话,孙子可听我的呢!

篇3

(一)道德教育现状

1.隔代家长注重儿童道德教育。

大部分隔代家长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较为注重,教育内容等多为:不要说谎、不要打架、不要乱讲别人的坏话、长大后要做一个孝顺的人等。部分隔代家长也会教育儿童要懂得谦让,特别是有弟弟、妹妹的朝鲜族留守儿童受到此方面教育的较多。

2.隔代家长注重文明礼貌教育。

朝鲜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文明礼貌的教育内容普遍占隔代家庭教育的50%以上,隔代家长不允许儿童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在礼节方面会经常教育儿童遇到认识的长辈一定要鞠躬并大声地问好。同时,隔代家长也很关注儿童在学校的文明礼貌表现,教育儿童见到老师要恭敬地问好,下课后要给老师鞠躬并说老师辛苦了。隔代家长还注重儿童在餐桌上的文明礼貌,会教育儿童:长辈没有吃的时候你不能动筷子。朝鲜语中分敬语与平辈语,对长辈或不认识的人要说敬语,隔代家长也较重视此方面的教育,从小让儿童树立根深蒂固的长幼有别、尊敬师长的思想。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尊敬师长方面的行为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二)生活习惯教育现状

1.隔代家长较注重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培养。

隔代家长对生活习惯教育的较多,如吃饭时不要说话、饭桌前行为举止要端庄、睡前要仔细洗漱、不要摸脏的东西等。儿童不遵守时,大部分隔代家长会选择进行适当地批评与纠正。

2.小部分隔代家长重视儿童生活能力培养。

本研究的对象均为9~10岁的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做任何家务,隔代家长认为9岁或10岁的儿童仍太年幼,无法做一些洗、擦的家务,自己尽全力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希望孩子专心学习。只有小部分隔代家长重视儿童生活能力培养。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普遍比留守儿童做家务的意识强,部分会选择在周末打扫自己的房间,或者选择帮助妈妈扫地、擦地。

(三)学习指导与学习习惯培养现状

1.隔代家长侧重于口头教育、监督。

通过访谈发现,隔代家长关于儿童学习方面的教育侧重于口头教育的形式。简单地口头教育儿童要努力学习,听老师的话,将来考入名牌大学。大部分隔代家长很少能像父母一样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直接辅导,部分对学习较关注的隔代家长也仅限于口头监督。8个隔代家庭样本中只有2位隔代家长会监督儿童的作业是否做完,只有完成作业后,才能够进行一些如看电视等其他活动。其监督的形式为口头询问:“作业都做完了吗?”并未真正去做实质性检查。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隔代家长较重视儿童的读书习惯培养,周末或其他休息时间,会督促儿童读书,读物大多为儿童版名著、韩国故事书等,隔代家长会偶尔开门查看孩子是否在阅读。

2.大部分隔代家长将教育全权托付给学校。

大部分隔代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身体不好、教育能力差,孩子的学习全部依赖学校,对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进行过问。例如:M的姥姥认为,现今学校的教育很好,自己只要负责儿童的饮食起居,教育交给学校就可以了。

二、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由于隔代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身体状况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差异大的原因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学习指导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15个家庭中4个核心家庭的孩子学业上有疑问时经常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11个隔代家庭除I与K的家庭外,其余9个家庭都不进行学习指导,其中5个家庭对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过问,4个家庭采取口头询问的监督方式。大部分隔代家长依赖学校及课后辅导班,课后辅导班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有些非专业教师上岗后,讲述的内容与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不符,造成学生不必要的困扰。缺少家庭方面的监督或帮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有明显的差别。例如,核心家庭样本A、B、C、D学习成绩均较突出,隔代家庭中除H、I成绩优异外,均呈现出学习成绩较好、中等或中等偏差。笔者曾访谈I的姥姥,她是一位很健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老人。访谈时笔者问到:“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姥姥回答:“孩子很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很好、钢琴也弹地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有一件事我和她姥爷十分苦恼,我们老人不会用电脑,孩子有些使用上不明白的,我们不能及时地教她,还有学校留的一些作业需要使用电脑打字或者其他功能的,我们只能到家附近的复印部去寻求帮助。”科技发展迅速,老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慢,儿童需使用计算机完成的作业逐渐增加,有操作方面的疑问时,不能像核心家庭的孩子一样得到解决,这也是大部分隔代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学习指导缺失问题的成因主要为:隔代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身体状况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N的奶奶在访谈时谈及孩子的学习指导时说道:“我们以前年代学的东西和现在完全不同了,现在孩子的学业负担多重啊,学习的内容也多。我看她们的汉语书,我们以前要学到6年级的内容,现在的孩子们到3年级就都学完了,而且年龄大了,眼睛也不好了,没有那个精力去学习孩子学习的内容再去教她。”K的爷爷曾辅导K学习数学,但后期放弃,K说道原因:“我发现爷爷给我讲3年级的数学题时,格式要求跟老师说的不一样,我按爷爷讲的写了,答案都对但老师给我扣分了,爷爷之后就告诉我还是认真听老师讲的。”

(二)由于隔代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身体状况欠佳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沟通、理解、亲子关爱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表扬或考试成绩很好时,会回家简单沟通,让亲人开心。但存在一些苦恼的问题,例如与朋友发生争吵甚至打斗、受到欺负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并不会回家与隔代家长诉说,也不会通过电话与父母主动沟通。久而久之,朝鲜族留守儿童在隔代家庭教育中无法很好地找到情感慰藉,造成儿童与长辈之间的沟通障碍,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就会随之减少。I最大的愿望是和爸爸妈妈一同生活,笔者追问:“姥爷、姥姥对你那么好,你也很爱姥爷、姥姥吗?为什么特别想跟爸爸、妈妈一同生活?”I答道:“因为我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过,有些学校的作业是让回家与父母一同做的,这种作业即使我再努力也无法完成,所以很羡慕和爸爸、妈妈一同生活的孩子。”I还说因为妈妈在自己1岁生日后就去美国了,现在连妈妈的样子都记不得,妈妈打来电话经常哭泣,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哭,我只能用妈妈的声音来记住妈妈。H说自己与妈妈和哥哥一同生活的日子很幸福,现在和奶奶、大娘一同生活,感觉自己变得有些忧郁,因为总是有自己被冤枉后长辈也不听解释的情况发生,这种时候H选择躲到洗手间偷偷哭泣。此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隔代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M的姥姥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教育,况且老师的教育挺好,不需要自己再去教育什么。隔代家长身体条件、精力有限。韩云霞在《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一文中指出:“祖辈家长应具备身体健康,比较有精力,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M的姥姥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她独自带着孙子,照顾孩子已经很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其他。

(三)由于隔代家长身体条件及精力有限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效果差

笔者访谈的班主任在探讨留守儿童的问题时说道:“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通过简单地观察是分辨不出来的,可能大概看上去你看不出哪些是留守儿童,哪些孩子是非留守儿童,但是细细观察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个人卫生你就会发现,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个人卫生普遍较差,特别是爷爷、奶奶年纪较大的留守儿童,书包、书桌以及自己座位的地面上不会是特别整洁的,穿戴不整洁、不会勤洗手,在生活的一些细小的行为上与非留守儿童有着明显的区别。”研究对象N很苦恼自己没有朋友,同学们认为她很脏不和她一起玩,她曾尝试通过改正个人卫生问题来获得友谊,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她也向亲属及心理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但爷爷告诉她:“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心理老师也没有为她提供帮助,多方尝试失败后,N至今仍很苦恼。研究对象O的个人卫生极差,一些行为问题较多,上课时,她经常不集中精力,在书桌上玩断了的铅笔芯或橡皮擦过后留下的残渣,书包也很久没有清洗过。在某堂课上,O的同桌忘记带书,老师说:“你和O一起看”同桌展露很反感的表情。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与其他11名留守儿童相比,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讲卫生,家庭教育内容包含更多的个人卫生教育。例如,B的妈妈会经常检查B的书包是否整洁;C的妈妈会经常检查他的指甲是否干净;D的妈妈经常教育她:“衣服穿了一次如果脏了一定不要再穿。”此问题的成因为:隔代家长身体条件、精力有限。通过访谈与观察,并不是全部留守儿童都存在此问题,隔代家长年事已高或身体不健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普遍出现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前文提到N关于个人卫生带来的烦恼,N的爷爷今年71岁高龄,奶奶也70岁了,两位老人都是患者,照顾N已很吃力,无法做到更加细致。O的爷爷今年70岁,无法完全照顾O的日常生活,O还有一个亲妹妹才2岁,所以家中雇用保姆负责做饭与洗衣服。但保姆除自己负责的内容外不会多做任何事情。

三、反思与建议

(一)隔代家长应提高教育能力

作为儿童的监护人,是负有教育责任的,不能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把儿童的教育全部依赖学校。隔代家长可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儿童情况、咨询教育方法等,也可购买书籍、寻找网络资源或向一些教育机构寻求帮助来提高教育能力。

(二)隔代家长应注重与儿童的情感沟通

隔代家长应成为儿童的情感慰藉者,即使儿童并不主动沟通,隔代家长也应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询问其一天学校生活如何,最近有没有烦恼的事情,在儿童坦白地说出自己曾犯过的一些错误时,不应采取发火、过硬批评等回应方式,而应选择与其沟通的角度,认真倾听事情原委后,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隔代家长应加强儿童的个人卫生及自理能力教育

篇4

关键词:幼儿园;隔代教育;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46-01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态,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必然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提出可以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1.加强各大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对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

要提升幼儿园隔代教育的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社会大众对隔代教育的重视,因此加大正面的宣传力度及宣传范围很有必要。宣传时可采取传统大媒体及新媒体同时进行的方式,这可以保障宣传效果。媒体的宣传可以选用报刊、电视、书籍、微信、微博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传播速度快、民众信任度高的宣传模式,尤其是现在电视上关于幼儿教育的节目。但中国对幼儿隔代教育的重视和指导力度不够,因此要提高家长对其的认知,则需要政府部门引导相关主流思想,然后相关教育学刊、报纸针对隔代教育问题设置专栏,让民众充分认识正确的隔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2.增加对隔代教育支持力度

近几年,为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质量,各类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这也成为目前比较有效的,能够指导家长根性教育观念,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弥补传统观念的不足,掌握正确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养质量。

2.1 提高隔代家长学校的数量。尽管近几年家长教育不断产生,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管理体系,且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市场上的家长教育学校参差不齐,缺乏主流家长教育理念的学校无法长久稳步发展。因此隔代家长学校的兴办需要加大投入和管理,因而投入管理时,可以采取广开门路、多方资产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家长教育学校,使教育的内容和培训模式更符合传统与现代的教育体系。其次是利用社会资源,政府对兴办的隔代家长教育培训给予一定支持,比如优惠政策、资金投入等,还可通过村委会、居委会办公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2.2 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纵观中国多数隔代教育,大部分父辈并不懂全新的幼儿教育规律,教养时全凭个人经验和传统认知,且现代多数的隔代家长培训学校在教育内容上需要不断斟酌改进,培训人员需要结合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年龄段给予适当指导分析。最好按照父辈传统教育的规律进行,了解其教育瓶颈,以此制定相应教学内容,提高父辈学习和教育的积极性。

3.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影响力度

除了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需要更新提高外,还要注重与学前教育学校之间的配合,让隔代教育能够在家庭和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下有目的、计划、系统和科学的进行下去。

3.1 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作用。学前教育作为奠定幼儿更高阶学习的基础,幼儿教育教师给予隔代教育儿童更多关心,注重培养其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父辈家长在幼儿的接送及家长会的机会向其传递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幼师主动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教育情况,为幼儿建立相关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这些档案能够让父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了解幼儿的成长。在与幼儿家长有效沟通后,教师和父辈家长能够针对幼儿教育问题给予合理指导意见,以此促进孩子更健康快乐成长,提高隔代教育的成效。

3.2 建立良好系统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隔代幼儿教育必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建立家长--教师的育儿体系,以此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当然,在创建这个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父辈和教师更加重视幼儿的成长。当然,还要父辈家长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家园合作模式。幼儿教师不能因为父辈家L文化层次不高、思想稍微老旧失去耐心,为更好沟通,教师采取书面、电子交流软件等方式并不适合,最好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行。让父辈家长能够充分融入到幼儿生活中,通常幼儿园教师不足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隔代教育的家长协会,为学校内的父辈家长提供教育的交流平台。收集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指导,这都可以作为幼儿园与隔代教育家庭开展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篇5

一、隔代教育对幼儿饮食习惯的影响

(一)祖辈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幼儿的饮食习惯。

1.祖辈在家庭中是幼儿的主要看护人。几乎所有三代同堂家庭中祖辈都是幼儿的主要看护人。年轻的父母大多数有全日制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空余时间远不如已退休的老人多,幼儿和老人相处的时间多于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在三代同堂家庭中,幼儿和老人接触时间多是普遍现象,老人在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看护孩子。

2.祖辈是家庭中食物的主要购买者。三代同堂中祖辈绝大多数已无日常工作,有时间买菜、做饭。祖辈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买菜,同时会少不了地给孩子购买零食。

3.祖辈在家庭中承担着食物的烹调工作。在家庭中主管饮食的老人,通常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口味选择烹调方式。北方的老人做面食较多,南方的祖辈则喜欢米饭和炒菜,口味偏咸的老人做菜时盐放得较多,喜欢清淡饮食的老人则家中油脂的消耗量较少。幼儿的饮食习惯从小就受烹调方式和口味的影响,家里经常吃面食的孩子,喜欢吃面食;家里的饭菜清淡的孩子,吃不惯重口味的饭菜;家里口味偏咸的孩子,不喜欢吃清淡的菜。

(二)祖辈对食物的错误认知,促进幼儿过度进食的现象。

1.用食物奖励或惩罚幼儿的行为。将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工具是绝大多数祖辈的做法,“我孙子真乖,都得奖了,快告诉奶奶,今天想吃点什么?”。当幼儿表现好时,多数父母只给予口头表扬,而祖辈则喜欢用食物奖励幼儿。食物是很多家庭塑造幼儿行为的媒介,幼儿的良好行为往往跟随食物奖励,不好的行为则常常以不给予某种食品作为惩罚手段。

2.用食物表达爱。大多数祖辈对爱的理解和表达经常通过食物体现,老人认为首先要让儿童吃好,有的父母表示孩子已经很胖,他奶奶却还经常追着孩子喂饭。老人通过满足小儿的进食要求表达自己的爱。现在的孩子多是独二代,老人对孙辈就更是宠爱,总是会追着孩子问想吃什么,奶奶买给你。老人不仅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食物要求,而且经常提醒和刺激幼儿的摄食欲望。

3.对食物的自身体验影响其对喂养行为和幼儿饮食习惯。祖辈关于饮食的自身体验是影响其对幼儿喂养行为和幼儿饮食习惯的因素之一,老人对饥饿和饱足的记忆,使得他们愿意让幼儿过度进食。他们认为从前有钱买不着吃的,或者食物太贵买不起,现在日子富足了,应该让小儿体验想吃就能吃的快乐。担心小儿没吃饱是大多数祖辈经常的想法,小儿表示吃饱了,总要再三追问是否真的吃饱,鼓励再多吃一点。

(三)祖辈过度的迁就、纵容,忽视饮食习惯的培养,助长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

祖辈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是有求必应。花样百出的零食深受孩子的喜爱,这样势必会影响正餐的进食,而零食是不能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的。拿饮料代替水给幼儿喝即使幼儿已经吃饱了,遇到他喜欢吃的东西,也会毫不犹豫地买给幼儿。三岁的孩子早就达到可以独立进餐的时候,但需要喂食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游食、玩食的孩子比比皆是。对孩子出现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祖辈大多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祖辈童年时生活的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物质条件比较差并且经受一系列的磨难。相当多的祖辈出于补偿心理,不希望孩子再重复自己的童年经历。再者现在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祖辈容易对孩子过于关注,孩子就像糖娃娃一样,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只注重吃饭的结果而忽视吃饭过程中养成的种种不良饮食习惯,忽视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在孩子刚产生不良的饮食习惯时没有及时纠正,祖辈降低对教育的要求,这种纵容和迁就助长了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

二、对策

(一)改变祖辈在家庭中的地位。

1.从主要看护人改变为辅助看护人。虽然在家庭成员中,年轻的父母一般都有全日制的工作,比较忙,与孩子的接触相对较少。但家长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多与孩子玩耍沟通,不要因为工作太累,到家就忽略孩子的存在,做孩子真正的看护人。虽然父母的工作忙,但在孩子的一天三餐中,除了午餐孩子在园解决,其他两餐父母还是可以与孩子一起进餐。父母应该利用好这两餐的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听取孩子父母对购买食物和烹调方式的建议。现在的年轻父母的知识一般都丰富,接触了解的食物的种类和烹调方法较多,在这方面祖辈有所欠缺,父母可以给祖辈提出一些建议,多改变食物的种类和烹调方式,吸引幼儿进餐的欲望。

(二)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合作,共同改善幼儿的饮食行为。

1.幼儿园方面。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网站、广播、信息栏、班级家庭之窗等向家长宣传幼儿的饮食营养,并定期向家长推荐一些营养合理搭配的食谱。另一方面,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给家长一个直接交流彼此在幼儿早餐方面的经验的平台,帮助家长针对幼儿饮食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纠正家长在幼儿早餐认识上的误区;还可以通过开放日,让家长自己来幼儿园参观一下,幼儿在园是怎么吃饭、吃点心的,与教师交流经验,进行直观的学习。

2.家庭方面。家长要将幼儿在家表现出的不良早餐行为及时地反映给老师,听取教师的意见。另外,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将自身在幼儿饮食习惯方面的经验或是疑惑反应给幼儿园。家长还应主动地获取相关的幼儿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早餐饮食榜样,和孩子一起围坐在桌前吃早餐,尽力做到吃早餐时不看书看报看电视,少说话。

篇6

一、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服务于儿童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首先提出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1]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纲要》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在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中突出体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一重要教育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是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科学教育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是集体科学教育活动,或是区角里的科学教育,或是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科学教育,都要注重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出结果;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儿可选择性的活动机会、活动材料,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真正实现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贴近幼儿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在成人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在周围环境中学习,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2]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倡导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对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认为只有在集体的、教师讲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才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职责也决不仅仅于教育活动,而要为幼儿创设和组织丰富的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实现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认知和经验的发展。[3]

三、与家庭、社区配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教育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支持与影响人活动的外部条件。科学教育环境是指幼儿科学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作用。提倡幼儿科学教育的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在科学教育活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形式、方法、师幼关系、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特点等随机开展,可以贯穿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可以是在幼儿园,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注重开放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也可以是自然材料;科学活动内容更是广泛,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与生活的万事万物,根据幼儿特点选择最基础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体现启蒙性教育的特点;科学教育活动在方法上也要灵活,或对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或进行主动地探究、或根据观察现象和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和记录;科学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开放性,可以是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在师幼关系方面可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也可以是合作者、参与者或指导者;在评价方面更要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或社区中的多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形式、方法、标准等方面力求开放性。四、立足于对幼儿科学素养早期培养的终身价值终身教育思想渗透在《纲要》的全文中。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终身教育也就是终身学习。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延伸拓展到幼儿园科学教育。

终生教育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条件,现代社会再也不是一个“一技在手受用一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发展需要和条件,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社会,教育将伴随人的一生。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包括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将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对生命全程(Iifespan)关照,人的生命是一个历程,幼儿时期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4]只有这样,幼儿园的教育才能无愧地被称为“终生教育的奠定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所获得的发展是积极愉快、健康、真实、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向前进一步延伸到婴儿教育和胎教。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为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会用有益于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大价值。[5]

为此,幼儿科学教育应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激情,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引导幼儿逐步形成关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善于分享的行为习惯等目标放在首位,追求以促进幼儿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这些将有益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五、倡导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化整合(Integrate),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5]因此,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整合教育观是建立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也是以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本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如何使幼儿教育真正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有系统、整体的思想,形成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并努力实践这些观念。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一些领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幼儿园、家庭及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形式及手段丰富多样,应有机的、综合地利用这些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最终应该也必然会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及领域的整合。

(一)教育目标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并非短期行为,在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培养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其价值追求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教育内容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它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协调统一。应将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身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整合到幼儿科学教育中。

(三)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科学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科学探究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社会性参与等方式相结合,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幼儿将观察法、操作法、语言法等相结合,重视集体科学活动的同时,也关注游戏和生活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关注区角中的生活教育。如:在幼儿吃苹果时,让幼儿观察苹果的结构,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苹果,感知它的质地;在快乐屋里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买卖苹果,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交技能;数苹果、摆苹果,培养幼儿按一定顺序排序的数学观念;画苹果,用橡皮泥搓苹果,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幼儿集队时,还要等待其他小朋友,通过有节奏、富于童趣的肢体动作引起幼儿学习表演的兴趣。

(四)与其他各领域活动有机整合

篇7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隔代教育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O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ZHU Cha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sustained development, groups of migrant farmers, seeking economic benefits, resulting in the hollowing out of rural young adults appear. Under this situation, there has been a huge rural popul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while producing thi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mmon topic of concern to the public. This particular phenomenon is accompanie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appearance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but it also brings some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impact. More than half of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ring underestimated in China's education cause.

Key words situ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1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时代步伐的加快,一些父母将其子女全权托付给老一辈抚养,由此出现了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的隔代教育或祖孙教育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尚处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①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时代步伐的加快,生活节凑的增速,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一现象在我国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农村“空巢”趋势不断上升,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象逐渐凸显出来。为此该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在一次学者对湖南省洞口县、隆回县等欠发达地区的调查中发现, 隆回县109 万人口,长年外出务工或经商者至少有22 万(2000 年隆回县统计局数字)。与亲子教育的孩子相比,缺少亲自教育的孩子成为问题学生的概率是其两倍。②由此看来,亲子教育是不可替代的。

2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彼此缺乏长期的的交流,影响儿童性格全方面的发展

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为了生计长期在外务工,这样就将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隔离。有些偏远地区的孩子甚至数年都不能与父母相见,他们之间的沟通大多是通过电话。这样一来,孩子与父母缺少有效沟通,他们之间的爱无法传递与表达,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会抵触与父母的交流,这样就会造成恶性循环。长期以来,缺少父母亲情的呵护和行为科学的指导,容易心理健康失衡。同时长时间生活在祖辈身边,祖辈用他们教育他们儿女的方式教育孙辈,或对于他们过分溺爱,不了解新生代他们内心的需求,再加上对于他们性格方面的误区不及时地进行疏导,很容易使他们性格方面养成不好的习惯,形成性格扭曲。

2.2 政府和社会对重视不足,弱化了留守儿童的管理

当地政府和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和重视力度不够,基层组织如教育局、妇联、村组织等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还极为不到位,甚至是欠缺有效的管理。同时关于农村的教育:农村的经济落后,对于学校的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匮乏和教育观念守旧使儿童行为、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教育没有及时得力的指导和重视,缺少具体有效的计划措施。留守儿童正处于系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雏形形成阶段,这时期身心不成熟,自制力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再加上农村村委会等一些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对这方面的认识和投资力度不够,管理方案与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为此不能及时并适当地约束与科学引导,则极易使其受到不良诱惑,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3 留守儿童的监护环境恶化,降低儿童监护效果

留守儿童的监护环境不容乐观。首先在农村祖辈的监护能力不足,这就造成监护质量下降。(1)由于祖辈年龄较大,他们不仅不能为孩子提供生活照料,相反孩子要为祖辈洗衣做饭,这种逆向监护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2)祖辈与孙辈生活的年代不同,尤其在农村祖辈接受的教育较少文化素养较低甚至是文盲,农村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教育孙辈,致使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不能及时了解新生代内心的需求,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代沟。孩子内心的情绪无处排遣和释放,会造成自闭以及情绪暴躁,对孩子身心成长都会造成极大伤害。其次,由于监护方式经常发生变化,使得孩子缺少安全感。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长期疏离父母的监护,在单亲、祖辈甚至一些亲友之间流动监护。孩子需要时间适应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儿童长期对于本该拥有属于他们的关爱和抚慰得不到满足,显而易见的引起了一种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儿童在心理产生失落感和性格的孤僻,或是过于顺从,缺乏主见,或是狂放不羁,调皮捣蛋。监护环境的恶化导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

2.4 家庭教育缺失,削弱儿童学习能力

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家庭是儿童从小到大不可缺少的成长驻地。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指导者和引路人,父母的亲子教育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和思想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现在由于农村教育综合水平普遍较低,同时受教育现状的影响,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一些落后观念,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③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的落后与思想观念的保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因循守旧。祖辈因教育观念的滞后与教育能力的匮乏,不能辅导孩子功课,不能带给给孩子创造浓厚的家教理念和帮助孩子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农村留守儿童本来视野就不够开阔,再加上陈旧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心智的开启、好习惯的培养、对事物的认知都落后于非留守儿童,当然更落后于城市儿童。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在长大后,很难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他们会辍学进城务工,给农村教育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3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状的路径

3.1 加强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

父母在儿童的心理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与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④首先提到的是父母是儿童的应有监护人,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及时关心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地因势利导,通过亲子互动辅佐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利用更多的接触机会,加强与孩子的内心沟通与了解,建立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使亲子互动始终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其次,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良好品德和综合素养来感染儿童,即使长时间外出务工,利用空余的时间教导孩子,端正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的思想,在孩子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孩子自觉地以父母为榜样监督自己,鞭策自己。为了能够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监督其学习,外出打工的父母还要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发展情况,定期与学校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动态。使留守儿童通过各种形式能够体会到远在外面父母的关心。

3.2 加大政府和社会重视和管理力度

加大政府基层管理,强化政府职能,在解决农村问题是是至关重要的。在城镇化演进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党和国家的现实问题。如今在城市化过程中派生的隔代教育问题又要亟须解决,其中从问题的根源寻求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政策引发的。为此政府部门就要加强对农村的建设,从根源出发解决农民的生存生活问题,加强经济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在户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入手,保障农民的权利和权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保障农民的经济生活减少外出务工人员,进而使留守儿童得到父母更多的照顾和关心。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大对于农村的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的财政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使他们平等地享受城市教育。政府基层部门优化政府职能在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辅助。

3.3 创造安全和健康的监护环境

学校也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教育,使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政府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同时学校也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针政策,针对留守儿童有目的采取各方面的教育措施,比如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一帮一”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扫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树立正确、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 村委会也可以为安全和健康的监护环境的创建贡献力量,对留守儿童家庭加大帮助力度和工作力度,及时关心留守儿童家庭的动态,做出扶持工作。

3.4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任何个体的成长都不能脱离家庭。家庭教育是透过亲情、家庭文化、亲属关系等维系的,以教养幼儿为中心的活动,家庭中的成年人、老年人都因这种教养活动产生持续的变化,带来种种“异质性因素”。在“给予”和“爱”的基础上,融通彼此之间的“异质性因素”,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大意义上的“给予”和“爱”,将对个人的关怀推广开来,不单纯固守在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关注上,而能扩展到对整个家庭成员的关注,甚至对全社会的关注,这样更有利一个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父母与孩子经常地疏通感情,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与发展动态,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的,包括父母和祖辈父母,他们彼此之间对于孩子问题,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隔代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实现共同成长。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应从国家、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角度地给予关心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释

① 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

② 范方.欠发达地区的亲子教育缺失与问题行为.教育评论,2001.

篇8

1、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

2、笔下生花: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3、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4、床下牛斗: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

5、名下无虚: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6、高下在心:高下:比喻伸和屈,原意是做事要斟酌情况,采取适当办法。后形容能胸有成竹地处理事情。

7、花下晒裈:在鲜花下晒裤子,比喻不文雅,煞风景。

8、胯下之辱: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9、林下风范:下:幽僻之境。范: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篇9

2.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因为将得到援引,有官可做,也互相祝贺,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

3.衣冠楚楚:指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4.勇冠三军: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5.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篇10

    科尔伯格在杜威和皮亚杰等人思想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他认为,德育也象其他教育一样,应该以促进学生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学生的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道德推理的发展。学生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基于这一道德教育观点,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二、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承担两大任务:一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二是要注重道德行为的培养,并最终使二者结合。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道德问题讨论法在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它不仅在合适的水平上使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升一个层次,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但是,科尔伯格也看到这一方法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他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法,就是将道德讨论与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道德讨论中增加一些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讨论,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 公正团体法产生于集体农庄的德育方法,在实验中也取得了相应的结果,这一发现,是科尔伯格对杜威关于学校是社会和皮亚杰活动思想的继承创新,使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伟大实践,这是教育中的伟大事件,是科尔伯格划时代的贡献。

    总之,科尔伯格所提出的一整套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可行的德育实践,它比较完整地回答了道德教育几个方面的问题。他所倡导和运用的“道德两难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模式”是在哲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基础具体的实践基础上提出并建立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三、道德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发展,为道德教育科学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当代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学家,其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德育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学校道德教育应适合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及年龄特点

    依照科尔伯格的说法,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所以称为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称为发展,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经过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 受到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观念的启发,我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结构,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特别是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和提高团队行为,为他们提供与他人、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培养他们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明辨是非、作出成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付之行动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道德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正是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为德育目标与评价的具体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纵观我们的道德教育,很多情况下不是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立的,而是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首先设立一些道德条目,把所谓的传统美德塞进预先准备好的“美德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着言不由衷的话,学生囫囵吞枣的把不理解的道德条文死记硬背的记下去,以应付考试。例如,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时,我们进行抽样调查,问他们是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的学生开口即讲,而有的学生则抓耳挠腮,说不出来。但嘴中还会嘀咕一句:“哎呀,我上高中时背了,当时记得可清楚了,但现在怎么一下子想不起来了呢。”看着学生窘迫的样子,我不由得为我们的应试教育而担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我们不懂得借鉴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分不开的。我们在对中小学大谈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不妨用团队激励法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不要让他们死记什么是爱国主义;当我们讲到社会公德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前公共车站或广场进行观察或实践。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进行了必要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那么,到了大学,我们就不要进行重复的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立不同的课程,进行不同的课内外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

    2.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二字表明的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的方面,其二是学的方面。我们在强调教师的教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学。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更多强调知识的“灌输”,强调“填鸭式”教学。许多学校甚至要求教师进“满堂灌”教学,不给学生提问和实践的机会,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特别是教育学生要循规蹈矩,不能“出格”, 把德育定位在“工具”的层面。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高校,国家提倡“两课”教育要“三进”,但许多学校只强调“一进”课堂,课堂要求很严。要求教师要严格按照课本罗列的顺序进行讲课,上课时必须依照大纲严格进行,不仅要有多媒体课件,还要有教案,并且要有板书。学生更是马虎不得,不仅每次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更有甚者,教师要点名,不到者记入平时成绩。这样的形式,其用意是好的,但效果如何,本人是在不敢评估。特别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的增加,而教师却还是那几个人,教室还是那几间教室。许多学校不得已就进行大班教学,教师一人在讲坛上讲,下面黑压压的坐少则一百多号人,多则几百名学生,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

    科尔伯格反对传统的美德袋的教育方法,他说:“我们所赞同的发展法就是在进行教育时从不运用灌输思想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按照发展的自然方向去刺激儿童自己的思想,并使他向着每个儿童潜力以内的目的前进。” 。我们应从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讨论模式”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没有机会到户外进行实践教学,我们也要千方百计设立一些道德两难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道德思维,通过深入的思考与激烈的争辩,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对一些社会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明辨是非,这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症结的所在,他们的体会将更加深刻。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践行中构建道德生活经验。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模式,主要是采用通过思想的交流、对话乃至冲撞反思的形式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的过程中,也要借鉴科尔伯格的道德培养模式,让学生积极的投入与参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马克思曾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你就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只有让学生经过亲身的感受,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的道德意识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行为。

    3.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教育能否成功,除方法外,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了。他向德育教师提出了10点建议。不仅强调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强调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要遵循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不仅要成为一个“传道者”,而且要成为开启心灵的一把“金钥匙”。要学会启发式教育,不管利用两难讨论法进行授课,还是利用团体法进行激励,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对一的讨论中,要学生提炼自己的道德判断,要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道德思维。在团队训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老师不仅是引导者,更是参与者,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的人,并且应当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道德发展阶段,采用适合各个阶段学生发展的恰当教学法。特别是高校的“两课”教师,更是要设身处地认知发展情况,不要用“小儿科”东西应付教学,要循循善诱,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朝向更高的一级发展。

    4.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塑造良好的环境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