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与特点所谓的公共危机,就是指社会中出现的偏离正常轨道的事件或者是一些非均衡状态。公共危机具有一些特征:首先,危机的爆发具有一定的突然性,虽然事前可能出现某些征兆,但是具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却难以准确确定;其次是危机的危害具有严重性的特征,危机会在短时间内在社会中蔓延开来,波及的面积较大,受到影响的人较多,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可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第三,危机具有连带性特征,危机爆发后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妥善处理,就会产生继发危机;第四,危机信息具有局限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完整、有效的信息;最后是危机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危机发生以后可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人们无法对其产生的结果做出准确判断。
(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内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重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事前防范,有关部门应该提高警觉,预测到所有危机的种类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尽量进行人为干预,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危机的发生与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要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制定好应急措施,一旦危机发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二部分是事中处置,即危机发生以后要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果断采取措施控制局面,防止危机扩大,尽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部分是事后善后,危机的发生必定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人们做出补偿,积极开展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意识薄弱、法律机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以及民众的危机意识都不够强,法律机制也不够完善。平时很少对群众进行危机教育,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不能使用正确的方法积极逃生,错过最佳时机,酿成不幸。一些地区虽然组织危机演习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应付上级检查,人们没有在演习中真正获得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关公共危机的法律条文不够细致,相关部门的权利与职责不够明确,立法相对分散,甚至一些地方立法中还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这些都不利于政府正常行驶管理职能[2]。
(二)社会参与度与信息公开度低从近几年我国爆发的公共危机来看,一般都是有关部门孤军奋战,社会的参与度较低,以最近天津发生的爆炸事件来说,奋斗在一线中的几乎全部是消防队员,几乎没有非盈利组织或社会中的其他部门参与进来。另外,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地区容易出现自我保护的倾向,信息公开的程度不高,虽然在媒体的参与下这种形势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状况,有意或无意的去淡化负面影响,导致公众不能及时了解情况。
(三)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不健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会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置常设机构,机构中部门清晰、职责明确,一旦发生公共危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我国在针对公共危机方面缺少常设机构,危机爆发以后往往需要临时组织,临时机构中容易出现职责不明确的情况,连续性较差,而且临时组建的机构中缺乏危机处理计划,需要对事件现分析、现制定措施,灵敏度较差,对于临时机构的管理也缺乏有序性,应急指挥时容易出现混乱现象,工作效率不高[3]。
三、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一)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第一步就是建立预警机制,要将公共危机管理纳入到常态管理中,防患于未然。首先要形成预警网络,网络的覆盖面要广,由上级管理部门到基层管理部门,每个阶层都要明确自身职责,对过去发生的公共危机类型与频率进行总结,探讨其中的规律,形成完整的预警体系;其次,制定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对于监测到的危机信息要及时预报,及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保证预报工作的及时性,防止出现“事后报告”现象;第三是设立危机警戒线,按照危机的危害程度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危机发生以后要迅速判断出其属于什么级别的危机,并及时向群众公开,督促公众提升防范意识;最后是制定应急方案,制定应急方案是预警机制中最重要的环节,预测危机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小危机对公众的危害,因此预警机制中要包含详细的应急方案,一旦危机爆发要根据方案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预警机制要保证足够的灵敏性,该机制的存在才有价值。
(二)建立果断的决策机制危机发生以后,要根据危机的种类以及危害性做出决策,因此应该建立指挥机制。首先要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整理并分析所有收集到的资源,指挥中心内要明确分工,制定决策和进行指挥工作时要保证果断性,保证不错过最佳时机。与常规的决策管理不同的是,决策过程中要遵循权力集中的原则,如果全员长时间讨论可能会错过最佳时机,同时要设立短期目标,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局面;其次要修订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对之前做好的应急预案做出调整,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立即到岗,为后续的执行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建立准确的执行机制控制公共危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执行决策,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决策,那么再完美的计划也是纸上谈兵,无法发挥决策的价值,因此要建立准确的执行机制。首先要制定决策计划,明确执行的总目标,并对该目标进行分解,分清主次,明确那一部分人要完成哪一项分目标,对现场具备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包括人力、机械等,并确定好执行任务的时间期限,要求每位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其次是正式执行指挥,指挥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做到环环相扣,将每个决策准确执行下去;最后是要对决策进行协调,就是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为了实现决策目标共同奋斗,避免发生各个部门之间指挥人员发生互相推诿的现象。
四、总结
篇2
关键词:危机管理;政府职能;多元主体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90-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王峥嵘(1981-),男,甘肃酒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发展研究。
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有关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能力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从理论上来看,无论是对全球化和风险社会的认知,还是对现代行政和公民社会的理解,有关危机管理的研究都必须回应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价值和理论走向。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价值取向
1.公共危机管理的公共性。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或紧急状态。从对公共危机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必须关照到诸如公共安全、公共福利、公平公正等的价值和要求。而从政府存在的本质来看,对公共利益的关照和回应就是其职能、职责和合法性的表现。首先,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首要的任务与职能就是承担政治责任,维护公共安全,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其次,政府必须以效率、公平、发展为核心进行制度选择与安排,有效规避各种危机。再次,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观念的引领者和资源的配置者,必须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社会的整体活力。由此可知,政府作为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组织,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就是其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合法性保证。
2.公共危机管理的效能性。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政府正在由权力的集中代表者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要求政府不仅要追求行政行为的高效率,更要重视其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对于政府而言,行政效能也是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当追求的核心价值,是政府职能的逻辑起点。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危机管理中,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行政体系,不断提升政府以及社会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理顺政府各个组织系统之间的关系,形成高效的危机管理行政体系。
3.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化。从理论上,普遍认为政府是危机管理主体中的核心力量,负责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危机全过程。但基于对治理有效性、合法性以及对多元化的考量,必须认识到公共危机单一治理机制的局限性。随着危机问题多样化和复杂化,公共危机难以单纯通过行政组织得以有效解决,必须要建立公共危机多元治理机制来协调各方力量,实现资源整合。由此,在现代行政体系下,有关危机的管理必须适应行政民主化的要求,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公民的民主参与应当被视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恰当且必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民主化与社会化也是提高政府和民众危机意识及危机应对能力的需要。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导向
1.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治理中,政府应当将危机管理与自身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应对多重社会风险,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利益。首先,从资源配置上来看,政府应当把社会发展、公共安全保障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资源配置和投入,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减少风险因素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其次,从政府发展的科学性来看,政府应当强调职能履行的全面性,政府必须在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这就既是政府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方向,也是公共危机管理有效性的要求。
2.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基于危机管理要求政府要全面提高应对能力,必须通过组织整合、资源整合和行动整合,建立健全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体制。借鉴国外危机管理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体制建设:首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构。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表明,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与是否具有一个权威、高效、协调的中枢指挥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危机管理体系中的诸多行动者结合到一起,通过沟通渠道,动员和加强各方的参与和合作,协调各方的行动。其次,整合人力和组织资源。公共危机的种类繁多、影响巨大,单一的管理机构不可能对所有的危机事件都能做到高效的应对,而一些传统的政府机构如警察局、消防局、预防局等都具有相当的危机应对能力,对这样一些机构进行组织资源整合,将有效地扩展危机治理的功能,而且可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再次,危机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等,同样,危机产生的影响也会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危机管理强调社会各个领域互动协调发展,在建立危机管理体制时应立足于社会整体,进行综合管理和协调。
三、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机制的基本路向
1.建立多元主体的组织体系。在组织结构上,传统的公共危机应急系统多是条块分割的科层组织,不利于主体间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而要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就必须建立和调适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凡参与公共事务处理的主体都可能形成权力中心;无论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还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平等竞争的、合作协商性的互动关系;政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权力关系,并彼此交换资源、持续协调以实现各自目标,最终形成参与性的危机治理结构。在危机治理中提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并不是否定政府的地位与作用,反而意味着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仍然是维护公众利益的主要角色,只是将权力与责任适度地分化于包括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和媒体等的其他主体,政府主要负责指挥控制和对各参与主体的博弈进行协调,实现危机治理的合作,以整合社会资源。政府不再是危机的管理者,而是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相互合作。在运行中,政府将减少对其他参与主体的管制,增强其规划、引导、协调、服务等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把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看做一个包括政府、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众和媒体等子系统的整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与协作,并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广泛利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以多元主体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建立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实现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2.设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特别是在一个高度复杂、快速变化流动的信息社会环境中,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全面性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良好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及时的共享与沟通是政府危机管理有效性的现实要求。信息的公开和良好的沟通是政府与公众互动对话,是对民众需要诉求的回应,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在处理危机中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为此,政府要确立一种制度和机制安排,让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危机发生、发展、处理的状况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等。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政府行为,以便参与到危机处理中来,这本身也是依靠公众力量救援的重要内容。否则,仅仅通过政府内部机制自下而上的传递信息,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从而导致对客观实际不能准确描述和判断,而无法作出最佳的决策。首先,政府公开公共信息要及时,要避免公众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虚假信息,使政府陷入被动;其次,政府要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危机信息服务,信息要力求准确,这样才能使得公众心中有数;最后,政府要尽快制定公共信息公开的相应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公共信息得以公开,使信息公开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加强危机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任何行为都是在某种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危机意识,也就谈不上危机管理。可以说,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也是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前提。而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对一个国家而言,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危机管理的基础,树立危机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政府进行危机管理,不只是危机发生后政府的迅速响应和对局势的全面控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爆发的意识。危机意识是这样一种思想或观念,它要求一个组织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和平、发展的时期,就抱着遭遇和应对危机的心态,预先考虑和预测组织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的和极度困难的形势,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预先制定对抗危机的应急方案。危机意识的确立,能将危机的发生状态和发展规律置于政府管理体系的前瞻性预测和有效防控之中,培养强烈的危机意识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与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害。为此,可定期开展危机管理专家的讨论、汇总、分析专题会,就危机发生时的情势、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提高行政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也应该把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全社会,向社会民众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让广大民众树立起危机意识,提高社会的成熟度。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
4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篇4
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制度
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179-02
春节前,一场近半个世纪以来罕见的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中南部地区,不仅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也暴露出政府部门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考验了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执政能力。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已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威望和效率,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一、政府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概述
(一)政府危机管理。“政府危机管理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针对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1]危机管理不仅强调对危机反应的管理,还包括对事前预防和事后恢复的管理。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是针对潜在的或当前的危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
(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它是为解决某一具体政策问题而制定的, 必须付诸实施。
(三)政府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决策者以一定的理论原理和价值观念为指导,对已确认的政策问题进行科学策划、统筹安排、做出对策,使其转化为行为规范的过程。政府危机管理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它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及其良好绩效,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有效处理危机。
二、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早在2003年SARS之后,中国就在加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各级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明确我国要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这次雪灾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我国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在面对复合性突发事件时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警预防、应急反应、评估恢复三个阶段的机制,其中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两项最基本的制度。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专门的预警机制和预测机制,不能将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各级政府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危机的信息预警能力不足,以致政府处理危机事件时比较被动。另外,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也不能完全适应危机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应急反应迟缓,跨部门协调动员机制不顺畅。在各级政府之间应急管理职责的划分、应急响应过程中条块部门的衔接配合等方面,还缺乏统一明确的界定、尚未完全形成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的分级响应体制。
(二)政府危机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危机爆发时,一般是针对特定危机,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这种临时性机构不能对危机准确预测和预警,加之缺乏政府危机管理专业人员以及缺乏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经验,严重影响了危机的处理效率。此次发生在南方各省的自然灾害表明,我国现行的以部门为龙头的突发事件应对组织机制存在很大问题,各级政府下属的应急办公室只是一种协调性机构,还不能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还存在以部门职能为中心的部门主义倾向,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
(三)应急预案缺乏情报学支撑
应急预案应该是情报学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应急体系的建立和运作,可以视为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和情报分析系统,缺乏情报学基础就会导致信息不畅,难以作出科学的决策。此次雪灾也暴露出在处理公共危机时信息不畅,部门和地方应急机制不够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1月25日京珠高速公路之所以出现严重大堵车,与各方通车信息混乱有关,致使许多不知情的车辆进入湖南后无法出去。
(四)政府和公众危机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人们的安全观一直固守传统的国防和外交安全,而忽略了经济、生态、信息、文化和公众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对全社会防范风险和应急管理处置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不够,社会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主动参与程度都十分薄弱。早在全国降雪的初期,1月份时,有些地方还在赞叹瑞雪兆丰年,没能对大雪成灾有预期,更没有将雪灾与全国春运结合在一起全盘考虑,加之五个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应急专项预案中,并不包括雪灾,所以导致了这一复杂性的全国性灾难。
(五)政府危机管理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对危机的来临做好科研、组织、人力、物力、信息等各方面的准备,在公共管理服务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应对危机事件的公共财政支出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在危机出现时,各级政府不得不临时集中各类资源,临时研究。
三、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
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以减少危机的发生数量,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危机多发期,政府要加强危机管理就必须对其全过程实施控制管理,在危机预警预防阶段、应急反应阶段、评估恢复阶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危机管理系统。
(一)预警预防阶段
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看,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理更重要。加强危机的预警和预防,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危机的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治机制。各级政府必须将危机管理寓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建立完善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危机预警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快捷、通畅、及时、准确的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建立统一的危机处理指挥机构和协调机制。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大部委制改革”的思路,很适合改革现行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制的要求。可考虑设立集中统一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具有大部委性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或者“应急部”),设立常设性、专门性的危机预警部门,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制定长期危机管理计划,加强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
3.建立危机管理教育、培训系统。政府、学者、科研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为危机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要加强对政府官员的危机教育和危机处理培训以演练,增强干部危机管理的能力。此外,政府还应通过社区、学校等机构加强对公众的反危机宣传和训练,普及有关危机知识,提高民众应对危机的能力。
4.加大政府危机管理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公共风险来决定财政支出,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专款专用,确保应对复杂危机事件的正常运转。
(二)应急反应阶段
危机出现后,政府运用所有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危机的发展和升级,迅速解决危机,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
1.迅速启动应急反应机制。政府应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多方面非常态管理措施,积极查找危机产生的根源,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及时化解危机。“在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控是迅速控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证。”
2.及时公正地信息。正确引导媒体进行公正的报道,将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披露,避免社会的恐慌,稳定公众的信心。要建立公共危机沟通机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召开例行的新闻会,公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告知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注意事项。
3.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参与作用。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充当志愿者参与,将对危机事件应急救助起到重要作用。
(三)评估恢复阶段
危机消除后,各级政府应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科学地评估各种应对危机的预案和危机处理措施,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重塑政府形象。当人们度过危机后,政府应做好危机后的沟通工作,向公众承诺今后的措施,表达政府的诚意,安抚公众的恐慌心理,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2.强化责任追究。在应对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官员承担与职权相应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制度。当政府公务人员不能履行或背弃责任时,必须受到相应的行政惩处。
3.建立评估机制。政府应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危机评估小组,进行有关方面的技术鉴定、事故分析和财产损失等方面的评估工作。对危机处理全过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以后危机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面对错综复杂、难以避免的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作为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公共安全责任者角色的各级政府,必须制定出最有效的公共政策,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努力化解各种危机,保障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2]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84.
[3]林爽.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8).
[4]鄢龙珠.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05,(6).
篇5
关键字:危机管理 参与机制
一、公共危机管理里的主体——政府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危机事件对公共安全构成最直接的威胁,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它必然要承担危机管理的职责;而且政府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这使得它在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主要应该由政府投资建设、管理、使用,政府应把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全社会,要把危机管理上升到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这作为政府的使命和责任之一。宪法授权政府具有危机管理权力,并限定了其职责;同时政府专门出台了危机管理法,把各种危机的管理都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当中。国家为了提高危机管理的有效性,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政府在社会危机处理的一般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政府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地发挥直接决定了危机处理的成败。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营利组织
营利组织是危机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突发性事件往往发生的地点就在某一营利组织所管辖的区域内,这是营利组织作为危机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和第一应急者,在做好和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通报的同时,理应自己首先组织抢险救灾工作。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灾地区的营利组织作为灾害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自身的危机管理素质和抗逆水平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受灾地区以外的私人组织作为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必要的时候,也应该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向灾区提供各种资金、物资、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帮助。在危机管理活动的各个阶段,不仅是政府的危机预警、监控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和运转,而且在日常的社会危机意识的培养、民众技能的训练以及在之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中,都需要各种类型的营利组织积极配合。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媒体
作为一个独特的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大众媒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结构、教育发展、精神世界等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媒体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公共色彩,使得它承担着舆论导向和稳定社会的责任,成为社会心理状态的指示器。特别是在社会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处理应对中,由于报道内容的特殊性和信息传播带来的巨大社会扩散效果,更需要危机管理者与媒体做深入的沟通、社会动员的措施,唤起社会对危机管理主体应对危机所作出努力的支持和认可。在危机潜伏期的事前管理阶段、危机爆发期的危机过程管理阶段、危机恢复重建期的善后管理阶段,危机管理主体都应当建立完善良好的危机沟通系统,主动寻求与媒体合作,建立与媒体之间畅通的交流渠道。
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合作力量——国际组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强,这也对现有各国独立的政府危机管理职能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全球合作、利用国际力量应对各种全球危机也就显得极为迫切。当前各国政府面对的很多危机,起因和后果往往都具有国际型,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各国间可以获得更多谅解,有效消除危机,恢复社会秩序,重建文明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各国协同努力,可以提高危机救灾效率、降低救灾成本。
五、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公众
危机事件不仅是对政府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都是危机事件的直接威胁对象。因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公共危机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而社会公众自身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应对能力就决定了危机管理的质量如何。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如何发挥公众的作用,挖掘公众的参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公众是社会危机预警的发出者。另外,公众也是很多危机处理的直接参与者。不仅如此公众还是最可靠的危机反馈者,他们能够帮助政府及时掌握危机动态、参与救援、反馈信息、总结经验。
六、以社区为平台促进公众参与
那么如何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就成为了公众参与能力发挥有效性的决定因素。当代社会,个人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特别是像危机处理这样对协调水平要求非常高的管理活动。这就需要民众个人通过各种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合力,使这个整体的力量大于每个人力量之和。对于公众来说,参与危机管理的程度关键在于组织化的程度。随着当前社会网络的不断交织,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这种联系更多地体现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上。公众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组织和民间社团、工青妇等群众性组织、志愿者组织、支持民间基金会、当然还有作为各种社会体系末梢和终端的城镇社区和村民组织。
篇6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共危机管理;角色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然扮演主角,起主导作用。但仅凭少数政府应急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才能成功应对危机的挑战。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实体,在参与应对公共危机时应该而且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国家中,非营利组织作为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一支越来越活跃的力量。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我国当前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公共危机管理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成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特征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个舶来品,理论界对它的定义并不一致。清华大学王名教授做了如下界定: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通常使用的类似用语还有: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志愿组织、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等等,泛指有别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不过各自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非营利组织的种类复杂多样,可谓是五花八门,但它们具有一些共有特性:公共性、民间性、专业性和志愿性。这些特性成为它们应对公共危机的独特优势,为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一)公共性
公共性使非营利组织愿意进入私人部门不愿涉足的领域,是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由于应对危机具有公共性和慈善意义,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介入其中还带有相当大的危险性,使得多数私部门望而却步。同时,公共性也使得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大于对私人部门的信任。因此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这样在危机来临时便能够有效地展开社会自救活动。
(二)民间性
非营利组织是与公众在时空上距离最小的社会治理组织,因而往往能够迅速、快捷地发现危机的根源和苗头,从而呼吁并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和重视,这是政府作为宏观治理机构所不具有的优势。同时非营利组织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它们能够自下而上地传输弱势群体的声音,有助于保证在危机救助过程中弱势群体公民权利的实现。
(三)专业性
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将自己的目标定得很明确,如关注某一类社会问题或救助某一弱势群体,并根据自己的目标设定标准来吸纳组织成员。非营利组织的专业性有助于它们对某一类公共危机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这就决定了它们能够成为公共危机预警系统中重要的一员。另外,由于非营利组织的专业性使它们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公共物品,如医疗技术,并及时地参与到危机救助的过程中。
(四)灵活性
由于危机的不可预料性,因此在应对公共危机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政府组织由于严格的层级体系或某些政治原因、价值因素使得它们反应缓慢或者没有反应。而非营利组织则没有庞杂的行政体系和组织机构,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解决公共危机带来的社会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而不是政府整齐划一的服务。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空间
非营利组织在政府主导的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补充力量,其参与危机管理的作用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快速传递信息,协助政府部门做出决策
危机事件的处理对于时间的敏感度非常高,对信息传递速度要求快。政府机构之间信息传递延误,相互推诿,复核审批等问题的出现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危机征兆视而不见,形成盲点。非营利组织则能够相对而言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社会基层社区、社团、公益组织等可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时地反映危机信息,以协助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为危机管理系统中信息传递架设了另一座桥梁。
(二)提供资源支持
抵御危机侵害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规模消耗资源的过程,能否拥有充足的资源是决定危机回应效力的关键因素。政府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非营利组织则可在公共危机爆发后积极筹集物质资源,是政府之外募集应对公共危机资源的生力军。它们通过国际关系,募集国外援助;通过游说、呼吁等方式引起社会对危机的重视,劝说营利组织参与应对危机,如捐款、捐物等。如在1998长江洪灾爆发后,大量的药品、物资由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募集,并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三)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危机爆发后,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第一时间进行社会自救
所谓社会自救就是通过社会自组织途径,对已经发生的风险、危机等社会问题开展救助,尽量降低风险、减小损失,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灾害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最为有效,可以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尽量减轻损失,而且越早越快越好。在实践中,政府专业应急人员到达事发现场,再快也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一时间内,由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或公民就近开展自救互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台风、洪水的侵袭,往往导致成百上千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到处都需要救援,这时专业救援难免会顾此而失彼,而由社区组织、自愿者组织进行的自救互救,就显得格外珍贵。
(四)在公共危机管理反应阶段,非营利组织还扮演了筹集民间慈善捐赠的角色
筹集救灾资金物资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民间捐赠。而组织筹集民间善款善物的角色,主要是由非营利组织来扮演的。这是因为社会慈善捐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的、自发的,主要来源于民间企业、社会团体、家庭、个人或国际组织的民间捐赠,更加适合由致力于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的非营利组织来组织筹集,政府则主要扮演倡导者和规范者的角色。
三、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角色的具体表现
(一)弥补政府的不足和缺陷,整合社会资源
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政府必然要承担危机管理的职责,并且具有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具有的优势、权威和强制力。因此,政府必然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主体。但由于政府自身在资源禀赋、人员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确实很难做到危机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灵活。所以要尽可能地吸纳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而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和志愿性使得它在关注社会运行各个层面、监测社会发展的同时,可以基于自身的组织目标和参与者的使命感在其工作的范围内起到预警防范、组织动员、社会救助的责任,从而填补政府和社会经济组织在相关方面的空白和缺位。
(二)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部门是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安排,其决策更多体现国家利益。因此政府政策的出台往往需要顾及多方面利益,权衡各方面利弊,协调整体的社会关系,这就使得它很难对社会的多元需求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而非营利组织是多元的、竞争的、相互独立的。由各种不同关注、不同取向、不同动机的人群发起,自下而上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中非营利组织的行为模式,不像政府部门那样全局安排,统一考虑,一致执行,而更类似于企业“需求一满足”的行为方式。非营利组织以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为导向开展活动,及时体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到达社会需求的各个细节。尤其是社会的一些弱势群体或经常被社会所忽略的群体,他们无法适当的表达其需求。而很多非营利组织却以这些群体为服务对象,因此在危机管理中恰能在政府无暇顾及的方面发挥作用,以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三)开展与国际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弥补本国救治能力的不足
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公共性的社会危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并产生国际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与国际非营利组织在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合作,也需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以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国内的非营利组织由于和国际间的非营利组织在价值观、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同向性。所以当本国发生危机时,有利于加强与国际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并获取国际的援助,特别是资金、技术、信息方面资源的援助,从而弥补本国救治能力的不足。
(四)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公德的核心精神是尊重、团结、平等、互助、信任和集体主义。非营利组织是公民基于共同信仰或利益而自愿结成的社团,它在危机管理活动中,使社会个体之间的平等互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培养,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它所体现的团结合作、公益精神对于弘扬社会公德有着重大作用。同时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有利于加强对公民进行公民意识、民主意识、义务意识、政治意识、权利意识、法制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培养。而且公民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主的价值和作用,并在行动中实践民主,培育出与民主政治相符合的政治行为。因此,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可以促进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安建增,何晔.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作用的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11).
3、刘清才,张农寿.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分析[J].国际问题研究,2006(1).
篇7
所谓的财务内部控制具体是指单位为了有效维护资产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财务收支合法、贯彻落实国家财经政策法规、保障经济活动效益而形成的自我约束、协调以及检查的控制系统。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公路建设单位想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不断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并构建起完善的内控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合理的组织机构。公路建设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置,应当能够有效解决领导层、职能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制约;其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将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划分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确定责权利,以制度来规范各项经济活动;其三,健全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根据建立的规章制度对经济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和质量检查等工作,同时对现存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借此来实现强化内控制度的目标。
(二)重视建设资金管理
严格执行概预算制度,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的概预算编审工作,落实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公路建设单位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首先,重视预算管理,包括收入预算、施工图预算、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经费支出预算。公路建设单位要做好项目的概预算和施工图预算,并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查和交通主管部门的批复,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招标时不能超过财政部门审核的“拦标价”。其次,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公路建设资金的管理,并便于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公路建设单位应当开设资金专户,使资金只能在专户内部保持封闭运行,借此来实现专款专用的目标。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来源于各种筹措渠道的建设资金全都应当汇集到单位资金专户当中,并由单位根据合同的约定,按照工程进度计划,采取计量支付的方式向施工单位支付相关款项,同时也可以按照协议或是规定的标准对征地和拆迁等费用进行补偿。资金专户中的所有资金只能按照规定支付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支出,不得随意挪为他用;再次,落实建设资金监管责任人。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中对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该主体即单位负责人。为此,公路建设单位的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用于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监管和使用负责。同时,单位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也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实施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各项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后,严格建设单位费用开支审批。经过审核批准可以进行单独设置的公路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开支管理费,并严格执行报销程序。财务部门则应当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认真审核,对于资金额度较为巨大的业务开支,应当在原始发票中附上合同或是协议作为凭证,以备审计之用。同时,财务部门还应当对各项费用进行定期汇总,并以表格的形式上报给单位领导,以此来控制开支。对于未经审核批准单独设置的公路建设单位,若是发生管理费时,则应当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开支。
(三)发挥财务监管职能
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监管应贯穿于项目工程招投标阶段、建设阶段、竣工阶段等各个环节之中,确保建设资金使用安全,实现预期投资目标。首先,重视公路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的财务监管。就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财务管理和监督而言,其主要是针对参与竞标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关键的评价指标有建设单位的资金流动状况、债务偿还能力、现金流量等等,应以这些指标作为依据确认竞标单位是否具有足够的财务能力完成项目实施,这样能够确保项目按合同约定完工,并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其次,强化公路建设工程计量监督。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计量是施工企业所完成的设计工作量的货币表现形式,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合同中规定的条款和价格进行计量。为保证工程计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加强对其的监管,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对工程计量的手续进行认真审核看其是否完备,以及结算审批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同时应对结算凭证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审核,避免出现高估冒算和虚报冒领的情况;最后,加强公路建设工程结余资金监管。在工程建设项目当中,实际到位的资金与总成本的差即基建结余资金,应当加大对该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财政法规的要求进行分配,对于应该上交的部分必须全部上交,不得私自挪用或是截留;另一方面项目建设单位的留成收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计提,并根据开支范围进行合理使用。
(四)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篇8
一、切实做好“七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工作
1、各地、各部门要对“六五”普法工作进行全面总结,配合当地人大进行“七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和《省法治宣传条例》立法前期调研工作,按照全省“七五”普法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起草全市“七五”普法规划。指导各县(市、区)、各部门制定特点突出、可操作性强的“七五”普法规划。
2、筹备召开全市“七五”普法启动大会,总结宣传“六五”普法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全面部署“七五”普法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在做好省市会议先进典型经验材料报送工作基础上,适时召开“七五”普法启动大会,形成自上而下层层部署落实的良好开局。
3、组织人员参加全省“七五”普法骨干和新媒体普法培训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通过举办不同层次规模的培训班,提高普法骨干业务理论水平,为法治宣传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抓好“七五”普法国家统编教材征订工作。成立普法讲师团,开展志愿者普法活动,确定“七五”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
二、组织开展“服务新战略法治惠民生”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强化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4、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培育法治信仰,提高厉行法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和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法规宣传的衔接和协调。
5、组织开展“服务新战略法治惠民生”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配合省开展法治走边关等活动。深化“法律七进”活动,完善“法律七进”工作标准,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结合法律颁布实施日、重大事件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做好新颁布实施的《省司法鉴定条例》学习宣传工作,营造弘扬公平正义、促进司法公正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我市“12•4”国家宪法日系列宣传活动。
三、抓好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重点对象的法治教育
6、认真落实《省有关部门贯彻实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实施意见>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按照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和司法部等部门制定的具体落实方案,出台我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等制度,切实推动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7、各地、各部门要制定可操作、管长远的具体办法,细化各项制度措施,把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纳入本地、本部门工作总体布局,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今年,在市直部门组织开展学习观看“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系列讲座”活动,全年学习观看次数不少于两次。
8、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配合教育部门搞好调研工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开展全省青少年法治书画作品评选活动。组织参加获得全省中小学校“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称号的学校法治副校长培训工作,做好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命名活动推荐工作。
四、认真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9、认真落实司法部等部门将制定出台的《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全市各级国家机关认真履行普法责任,在做好本部门本系统内普法的同时,积极向社会开展普法。积极探索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组织参加全国“以案释法”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10、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注重发挥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在普法教育中的职能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发挥各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努力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促进媒体履行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责任。
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11、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推动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继续建立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1-2个,从实际出发,在广场、公园、村屯、社区、楼道、公交站点等均可。配合开展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法律送到农村和农村群众手中。上半年,省将命名表彰第二批“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并做好向全国的推荐工作。
六、大力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12、深入推进全市法治创建活动,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工作,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业等)创建活动,积极推行村(居)法律顾问、法治副主任、企业法律顾问等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七、推动落实“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计划
13、把新媒体普法平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充分发挥普法微博、客户端在新媒体普法中的带头作用基础上,加快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应对公众对新媒体普法的需求,建立“12348”法律服务热线、微信微博、法律导航网等专栏。加强新媒体普法内容建设,加大原创力度,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众创众包模式等,激励社会力量针对热点问题开展法律解读,增强内容的新颖性和传播力。下半年,参加全省举办的首届法治动漫微电影作品征集展播活动。
篇9
【关键词】公共机房;硬件维护;系统还原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加之各院系安排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与计算机相关的实训课程,使得计算机公共机房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因此对机房的管理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管理制度的建设
为了提高机房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首先要从制度上严格做起。机房管理制度可分为岗位制度和安全制度两个方面的建设。我校制定了《计算机机房管理员岗位职责》、《计算机机房安全制度》、《学生上机守则》等规章制度。有了制度还要严格执行,机房管理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机房进行日常维护,学生上机时要认真填写上机记录,严格遵守《学生上机守则》。对于安全制度的建设主要是机房环境建设和相关的预防措施。机房环境建设包括机房门窗,电源开关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大门要开阔,门窗要通风,电源开关等电气设备要布局合理。总之上机人员要容易就座和离开;房间内要散热快,电脑散发的有害气体要很快排出;电气设备布局合理,电气事故要减少到最低。对于防火措施,每个单位要求都较为严格,我校也不例外。
2.硬件设备的维护
公共机房的电脑由于天天在使用,上课就不用说了,课外作为电子阅览室要对学生开放,因此硬件损坏率很高。为了保证机房运转正常,首先要建立各种设备的备用库,做好易损件和耗材的出入记录,保证诸如键盘、鼠标等易损坏设备的及时更换,不要等到大面积的设备损坏再统一更换,这样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是做好定期检查的工作,检查网络线路、电源开关、电脑插口等,打开机箱进行除尘。譬如说黑屏,很多时候就是机箱灰尘多,插口松动接触不良等原因导致的,硬件其实没有问题,简单维护一下就行了,这些都是一些琐碎而细心的工作,但是对硬件的维护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统一着装,按规定上下机。上机时要遵守规定,不要做诸如吃零食、来回走动等违反纪律的事情;下机时按正常程序关机,不要强制关电源。学生下机后管理员要检查整理好设备,做好下批学生上机的准备工作。机房管理员做好了上述工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3.软件的管理
一般而言,软件管理是机房管理最为头疼的事情。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导致要求的不同,使用软件的不同,机房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要想做好软件管理,可以从系统软件管理和应用软件管理着手。软件管理可以采用硬盘保护卡,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机房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主要任务一是操作系统的维护也就是被破坏后要恢复;二是安装、更新、卸载软件。一般而言,有些学生特别是新生对上计算机课很感兴趣,如果机房的计算机安全设置不到位,部分学生会使用删除和格式化命令,甚至会修改CMOS或注册表,造成系统被破坏。还有的学生看到有网络,故意去修改IP地址,可能导致局域网内出现IP地址冲突,别人上机时无法使用网络。这些都是计算机知识的一部分,不好去指责学生,要管理员自己做好系统还原和软件备份的工作,因此作为机房管理人员要养成备份的习惯,在系统安全、稳定、完整的情况使用ghost软件进行备份以防万一。有了备份,即使系统坏了也可以恢复。
在软件管理方面不得不提到病毒的防护,作为公共机房,由于上机人数多,难免会被一些通过恶意网站、移动存储设备传播的病毒所感染。对付计算机病毒没有好的办法,只能以预防为主,经常用到的方法一般是:首先要经常安装系统补丁将系统漏洞修复,其次安装专业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尽量防止来自网络和移动存储设备的病毒。其实良好的上网习惯也是病毒防护手段之一,不打开可疑邮件和可疑网站,不随意接收聊天工具上传送的文件以及打开发过来的网站链接,但是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做到,因此管理人员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并屏蔽已经发现的恶意网站。
4.机房管理人员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违纪行为;引导教育;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09-02
高职院校违纪学生虽然只占学生总人数的极少一部分,但如果放弃对他们的帮教管理,在校内乃至在社会上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影响。文章通过对某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学生违纪表现情况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探索违纪学生的帮教管理措施。
一、大学生违纪行为表现情况分析
从违纪内容上划分有以下几种。
1.学习方面的违纪行为。这一类违纪行为较为常见且比例最高,表现为违反学校有关学习和考试等相关规定,经常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
2.生活方面的违纪行为。主要表现为酗酒、抽烟、打架、偷盗、赌博、晚归、外宿、未假离校、校外租房、下河游泳、违章用电、破坏公物,通宵上网、恋爱非法同居等。
3.心理方面的违纪行为。主要指学生心理人格障碍、失常,在病态心理或变态心理情况下发生的违纪行为。
根据以上三种违纪类型,我们对某高职院校学工处统计的违纪学生数据进行了分析。该校2012学年度因各种原因违反校纪校规而受到校级以上纪律处分的共有176人次,基本情况如下:和学习有关的违纪行为63人次,其中考试违纪38人次(21.6%),旷课25人次(14.2%)。和日常生活有关的违纪行为112人次,其中私自下河游泳13人次(7.4%),酗酒15人次(8.5%),盗窃4人次(2.2%),打架2人次(1.1%),校外租房14人次(7.9%),晚归37人次(21%),夜不归宿21人次(11.9%),扰乱社会秩序1人次(0.5%),寝室违纪5人次(2.8%),泄密1人次(0.5%)。违纪学生中,大一学生86人,占48.9%;大二学生81人次,占46%;大三学生9人,占5.1%。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和学习有关的违纪行为排在前位,其中学习违纪中考试作弊频率最高,一年中因考试作弊的违纪人数占违纪总人数的21.6%。其次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晚归,占违纪总人数的21%。而与心理有关的违纪行为比率最少,只占了0.5%。而此类违纪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难以发现和查对。从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大一、大二年级违纪人数最多,大三违纪人数最少,大三违纪人数之所以少可能是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提前下厂有关,他们一般都是完成二年半的学习。其中大一大二年级相差较少,但此阶段是违纪行为的高发阶段。
二、学生违纪的新情况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存在的困难。在此过程中,发现违纪学生存在以下新情况。
(一)考试作弊出现的多样性
主要利用手机短信、隐形耳机、电子手表、夹带、替考等形式。这类违纪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心理特征:心无目标,厌学;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为入党、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就业而想尽各种违纪办法。
(二)酗酒、打架斗殴的突发性
当代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个性,有思想,以自我为中心,哥们义气严重,极易冲动。有些学生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语,就纠集同学、朋友聚在一起喝酒,酒性大发,就发生打架事件。
(三)心理问题学生的隐秘性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5%的学生认为“读书和生活是为了挣大钱”。这些学生在性格方面表现为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妄想症”、“自闭症”、“抑郁症”、“恋爱失范”等,这些学生除了性格孤僻外,平时学习认真,如果不仔细观察,是看不出他有心理疾病的,但是一旦发生违纪事件就是大事,比如,私自离校、伤害自己和他人等。
三、违纪学生帮教管理工作机制研究
(一)事前排查
1.加强学生课堂管理与考勤。开展以学生课堂管理为重点内容的作风纪律检查评比,院系书记为学生课堂管理第一责任人。学生处每周组织对学生课堂考勤抽查,辅导员每日对自己所带班级的上课现场进行检查,并向学习委员收集当日课堂情况,汇总迟到、旷课及课堂违纪同学等情况。
2.加强校外租房、夜不归宿人员清理。由学校保卫处牵头每月组织1次以上校外租房和夜不归宿情况清理,并向学生处提供被查学生名单。辅导员每周查寝不少于3次,收集白天滞留宿舍和晚上夜不归宿学生情况。
3.加强心理危机人员排查。辅导员每周对班级进行1次心理危机排查。通过心理委员、信息员、学生干部、党员等了解严重违纪、心理异常、行为异常学生情况,与疑似违纪人员本人、朋友、家人谈话并做好工作记录,初步排查并确立班级违纪人员名单。同时辅导员每2周填报1次违纪人员档案登记表和跟踪表,并向专业院系报告,专业系再汇总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教师对专业系上报违纪人员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和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计划,让学生逐步走出违纪的阴霾,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二)事中处理
1.违纪学生的帮教。第一,院系书记为违纪学生帮教管控与心理干预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为直接责任人,学生骨干为参与责任人。第二,帮教责任人与学院签订帮教责任书,定期进行帮教与心理辅导。第三,严格管理。严格按《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加大对私自校外租房、下河游泳、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夜不归宿、考试舞弊等严重违纪同学和长期旷课、沉迷网络且屡教不改违纪学生的惩处力度。第四,开办作风纪律培训班,实行诚信教育。对违反校纪校规学生,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并开展诚信教育,同时进行培训结业考试。只要学生接受了教育,愿意改正错误,就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让其从中学会自我教育。
案例1:王某,班干部,学习成绩优秀,工作也比较踏实,喜欢讲哥们义气,做事较冲动。因参与打群架,受到留校察看处分。在辅导员和其谈话时,他认为他只是想替朋友出口气,不是故意打人的。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老师在教育帮扶过程中要注重其思想品德的培养,让其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是非观,戒骄戒躁,提高自身自制力,遇事冷静思考,不意气用事,从而让其认识错误,重树信心。
案例2:刘某、江某同住一寝室,刘某喜欢晚回,江某性格孤独,喜欢宅寝室,二人因晚上开门的问题发生挣执,江某用手将刘某脸部抓伤。刘某打了江某一记耳光。最后二人都受到了严重警告处分。
以上案例都是因为打架,但是各自的原因却不相同。案例一中的王某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但缺乏正确的是非观。第二个案例中的刘某和江某是因为寝室生活中的不体谅、不理解、不关心造成的。所以针对王某,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正确的思考能力。针对刘某和江某要帮助其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面对不同的违纪教育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2.违纪学生的心理干预。对危机程度较轻,能在学校正常学习者,帮教责任人定期进行帮教、辅导、疏导,并成立以学生骨干与同室同学为主不少于3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对危机程度较高,但能在学校坚持学习的,要求学生家长与学院签订书面协议并在校进行陪伴监护或办理休学手续回家治疗;对有严重心理危机而造成违纪的,要通知学生家长立即来校将其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在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前,对学生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对心理危机特别严重者,要立即将其送医院治疗,并根据医院要求配合开展工作。
案例3:小兰,性络内向,朋友不多。在英语四级考试中作弊受到了记过处分,从此情绪十分低落,总感到别人都在背后指点她的错误行为,甚至有退学的念头。辅导员了解情况后经常找其聊天谈心,从生活上帮助她,学习上鼓励她,同时要求班上班干部主动接近她,和她交朋友,让小兰感受到了教师的真诚关爱和同学的关心,让其逐渐走出处分的阴影,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而且还随班上干部参与了义务支教活动,毕业时,其顺利被一家国企录用。
该案例中,辅导员注重的是从情感出发和人文关怀,用自己的真诚的爱改变了这位违纪学生,让其重树信心,取得新的成绩。
(三)事后跟踪
1.违纪人员建档。加强对重点违纪人员和心理危机违纪学生的建档。通过建立事后跟踪档案,对违纪学生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情况、思想转变、现实表现,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详细记录在案,能让学校和家长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让不同层次的教育人员及时调整教育内容,跟踪档案的建立,将让帮教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教育合力。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和家庭的力量,营造积极帮助的氛围。违纪学生的教育包括心理辅导、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多个方面,除需要学生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外,还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需调动多方面的力量一起关注和参与教育: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教育、院系领导的思想教育、家庭教育、朋辈教育等,通过这种合力,使教育达到个性化与专业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彩虹.考勤制度在违纪学生再教育管理中的实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2,(34).
- 上一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
- 下一篇:安全隐患整治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