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

篇1

关键词 制糖企业 生产经营计划 财务预算

一、前言

在制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考虑到生产特点和财务管理状况,编制详细的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管理预算,不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关系到企业正常经营和有序发展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制糖企业不但要对生产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的编制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同时还要在生产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把握准确性原则,并提高生产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的针对性,同时保证生产经营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使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符合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实际,提高制糖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编制的实效性。

二、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

从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实际过程来看,制糖企业的生产工序复杂,影响生产经营的因素较多,其中财务管理是制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分析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管理的特点,对编制详细的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制糖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糖企业的生产过程复杂,经营过程中难度较大。由于制糖企业的生产工序较多,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对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想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需要制糖企业具有完善的生产管理手段。除此之外,随着原材料价格的频繁变化,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制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中原材料价格主要可以参考以下数据:12/13年榨季甘蔗收购价为475元/吨价对应6580糖价;13/14年榨季甘蔗收购价为440元/吨价对应6000糖价;14/15榨季甘蔗收购价400元对应5160元糖价。在这一前提下,做好生产经营计划的编制和财务预算的编制对满足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对资金量有特殊要求。由于制糖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较高,为了达到质量要求,通常需要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作为保障。而这一需求直接推高了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使企业对资金量产生了较大的需求。同时,制糖企业一年的生产时间只有榨季4个月左右,收购原材料的时间不但集中并且总体资金量较大。因此,制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流动资金作为补充,如果不能满足资金要求,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将难以维持下去,企业的发展也就无法保障。

(3)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作为支撑。考虑到制糖企业对资金的现实需要,以及流动资金量较大的特点,制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有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有效发挥资金效益,保证资金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制糖企业需要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只有积极利用并发挥财务预算制度优势,才能保证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取得实效。

(4)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预算密不可分。在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预算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计算企业所需的资金数量,并正确分析企业资金缺口,通过必要的融资手段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财务预算也可以规范企业的资金使用,使企业的资金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提高资金管理质量。因此,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预算相互依据不可分割。

三、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编制,应把握准确性原则

考虑到制糖企业的特殊性,在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想提高生产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满足企业需要并取得积极效果,就要从准确性上下功夫,重点保证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编制满足准确性要求。为此,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编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在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确保编制方法准确。对于制糖企业而言,生产经营计划对生产过程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财务预算的编制,也是提高企业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基于二者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只有保证编制方法准确,使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编制能够满足准确性要求,才能使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的作用得到全面的发挥。在编制过程中应先充分调研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并对历年的财务预算进行分析,采取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等方法编制预算。因此,确保编制方法准确,对制糖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编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2

【关键词】芳烃;装置;生产经营;优化;经济分析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91-01

一、前言

国内外石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减少产品生产的原、辅料消耗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各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各生产装置必须用较少的成本做大做足自己,才能在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石化企业芳烃装置进行生产经营优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生产经营优化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装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产经营优化的重要工作是对装置各单元的负荷、原料品质、产品组成、工艺流程等进行经济分析。在本文中运用的经济分析法是净收入分析法[1]。净收入分析法是把原材料(含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视作投入。净收入是所有产出产品的销售总额扣除其投入总额(含原料、辅料及燃料动力)后的余额。某项措施净收入大于零,表示生产该产品“有利可图”,实施该措施可提高本装置经济效益。

下面以中石化股份公司天津分公司化工部的两套芳烃装置的生产经营优化方案进行经济分析。

二、天津分公司化工部两套芳烃装置的基本背景和特点

化工部共有两套芳烃装置,分别称为小芳烃装置和大芳烃装置,两套装置均采用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的专利技术,是以石脑油为原料,生产对二甲苯、石油苯等化工产品的联合装置。

小芳烃装置1977年开始建设,1981年6月投产,1996年改造后可生产8万吨/年对二甲苯。该装置包括预分馏及加氢单元、重整单元、抽提单元、芳烃分馏单元、歧化单元、吸附分离单元、异构化单元等7个生产单元和1套公用工程组成。该装置目前以大芳烃装置提供的混合二甲苯和烯烃部提供的加氢裂解汽油为原料生产对二甲苯和石油苯等产品,预分馏及加氢、铂重整单元已经停运。

大芳烃装置是1998年开始建设,2000年10月投产,是以炼油部的常减压和加氢裂化装置所提供的直馏轻、重石脑油和加氢裂化石脑油为原料,生产对二甲苯、苯、混合二甲苯等产品。大芳烃装置基本组成单元与芳烃装置类似。

三、两套芳烃装置生产经营优化的经济分析

优化是指在现有外部条件和装置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将芳烃装置的对二甲苯和石油苯等产品的产量最大化,或者将芳烃装置原料、辅料、燃料、动力消耗最低化,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两套芳烃装置生产单元负荷优化的经济分析

1、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大芳烃装置歧化单元负荷的经济分析

大芳烃装置重整单元是后续抽提、分馏、歧化、吸附分离、异构化等单元的龙头。2004年8月重整单元进行了扩产改造,年加工能力从60万吨提高到80万吨,同时歧化单元也进行了扩产改造,但改造后,两个单元的负荷不匹配,歧化单元的主要原料是甲苯和c9芳烃,但在重整单元进料为每小时93吨的满负荷状况下,只能满足歧化单元每小时84吨的进料负荷,负荷率为94.38%。2009年炼油部100万吨/年的重整抽提装置开车后,可以提供给本部充足的c9芳烃。利用炼油部提供的c9芳烃将大芳烃歧化单元开满,每小时需要3.5吨c9芳烃,每月需c9芳烃2520吨,能增产混合二甲苯1807吨、石油苯305吨、重芳烃290吨、燃料气106吨。

利用净收入分析法进行效益测算,以2013年08月份的价格为准。由于大芳烃装置月加工石脑油70000吨,多加工2520吨c9芳烃仅占加工总量的3.6%,且加工c9芳烃只增加歧化单元很少量的燃料、动力和辅料消耗,可忽略不计。即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利用炼油部提供的c9芳烃将大芳烃装置歧化单元开满可月增效益65万元。具体见表1。

表1 多加工c9芳烃效益测算表(如下表)

备注:表1中106吨燃料气装置自用了。

2、小芳烃装置吸附分离单元负荷优化的经济分析

芳烃装置吸附分离单元原设计采用uop的ads-7吸附剂,2004年大检修时更换为ads-27吸附剂。更换为ads-27吸附剂后,吸附能力提高,对二甲苯产量可达到9.2万吨/年,精馏部分的处理量也相应提高,各精馏塔塔底加热量和回流量均相应增加,但是精馏部分的空冷器能力不足,影响了产品质量,限制了处理量。针对这种现状,吸附单元的处理量

要随着气温的变化来调整,特别是在夏季,如果调整吸附单元的处理量仍在最高限,受空冷器能力制约,对二甲苯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其它季节,在保证对二甲苯质量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吸附单元的处理量,尤其是冬季,气温低,可对吸附分离单元进行满负荷运行攻关。芳烃装置吸附单元的进料量每小时增加1m3,每天净增加对二甲苯的产量约3.2吨,1吨对二甲苯按10000元计算,月增效益96万元。

(二)大芳烃装置重整原料优化的经济分析

优化重整原料品质[2],提高重整芳烃产率,是增加大芳烃装置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前期大芳烃装置重整进料的芳潜含量一般维持在44.6%,没有达到装置设计的原料石脑油芳潜含量49%的指标。如果提高重整石脑油中的芳烃潜含量,使重整进料原料石脑油芳潜含量达到46%以上,可提高重整反应芳烃产率1%以上。

(三)两套芳烃装置氢气资源优化的经济分析

大芳烃装置重整单元进料为93吨/时的满负荷时,供炼油部重整粗氢平均在每小时31000nm3左右。若能在产氢量和各用户使用上进行优化,如对于天津公司:①控制供精华公司溶剂油装置的氢气量,降低循环氢气损耗。②优化大、小芳烃装置歧化、异构化反应,降低氢气使用量。③优化大芳烃装置重整单元反应,提高氢气的产量。④减少氢气系统的泄漏。可确保化工部供炼油部粗氢每小时32000nm3以上。

(四)小芳烃装置生产流程优化的经济分析

小芳烃装置分馏单元c9芳烃塔(即t-404塔)进料量过小,可间歇启用以降低燃动消耗。芳烃装置t-404塔停运后,其塔底再沸器e-410切出导热油系统,每小时可降低循环导热油量30m3,对应降低天然气消耗0.0739吨。2013年8月,天然气单价为3164元/吨,按照每月停运20天计算,每月可降低燃动费用11万元,则年效益为132万元。

四、 结束语

经济分析是生产经营优化的前提和依据,对石化企业芳烃装置原料、辅料、燃料、产品、设备、工艺流程等进行生产经营优化,目的是将装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石化企业芳烃装置可优化的项目还会有许多,这些项目优化后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其中经济分析是进行优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唐未庆.石化行业生产经营优化实用经济分析方法综述[j]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远程管理 石油钻井企业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石油钻井企业来说,通过开展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利于推动和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搞好钻井参数实时采集和网络传输,有利于提高对钻井生产中井下情况的远程安全管理水平

石油钻井生产的最大特点是野外作业,点多面广战线长。为此,必须把生产一线钻井参数的采集、处理、传输和后台分析管理,增强对钻井生产中井下复杂情况的远程安全监控管理,作为钻井信息技术应用的侧重点,并围绕这个侧重点积极开展工作,才能取得很好的远程动态管理效果。

(一)有计划地组织钻井队技术员和部分信息管理人员外出培训,进行钻井参数仪、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钻井井史软件及IADC报表的培训学习。通过强化培训,让参培人员熟悉其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基本要求,为钻井参数远程自动采集做好人才准备。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钻井队配备先进的钻井参数仪,传感器、无线网卡等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在钻井生产过程中,组织钻井队运用钻井参数仪,传感器,进行钻井参数的实时采集和处理工作,并结合《井场信息实时平台》,开展实时数据、井身结构、基础数据、钻井液数据的无线网络传输和工作。通过钻井参数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使管理者、一线井队技术人员都可以远程每天24小时全程跟踪、了解和处理包括钻压、扭矩、悬重、泥浆流量、泵压、泵冲等钻井参数;生产技术管理者,也可以通过了解网络传输的实时钻井参数,并对照该井的设计要求,进行动态分析,对由于井下复杂情况而引起钻井参数动态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做出快速反应和处理,从而大大增强对生产过程中井下复杂情况的远程监视和处理能力,降低钻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风险。如,对胜利油区的重点井、超深井、大位移井,通过CDMA无线传输技术、钻井参数采集仪,进行钻井参数的实时采集和远程传输工作,提高了对生产一线技术监测能力,明显增强了后台调度对前线生产的远程管理水平,井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三)在前线数据采集和网络传输稳步发展条件下,要加快后台生产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不断增强对前线生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对钻井安全生产监管水平。通过开发钻井生产网络数据管理平台,突出生产数据管理中心的职能作用,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数据的网络化分析管理水平。通过开发建设网上生产经营数据管理系统,内容可以覆盖钻井企业大部分生产动态信息、生产报表管理、外部市场的生产动态管理等,提高对钻井前线生产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可以明显减轻生产管理部门收集前线生产资料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数据的准确性、生产数据的整合处理能力;各级管理者能够更加快捷地了解并掌握各钻井队的第一手生产动态资料,为不同时期不同季节的生产技术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通过后台数据的自动整合处理和动态分析,及时发现生产过程各种可能出现的隐患,促进钻井前线安全防范管理进一步深化。实践证明,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钻井参数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后台分析处理,能够提升钻井生产过程的技术预警能力,提高钻井生产安全系数,全面实现科技增效。

二、加强生产视频远程采集传输,提高对钻井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控水平

钻井队作为钻井企业施工的一个基本生产单位,是生产信息及有关数据源头的主要采集点,也是钻井安全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安全生产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发展和维护职工健康乃至生命的永恒主题,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钻井施工中,对一线井队进行远程监控,协助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现场限期整改不安全隐患,已成为信息技术部门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这项工作也自然应该被列入了信息应用管理的重点。因此,要把加强远程现场视频监控管理作为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大事来抓,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做好钻井一线现场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部门要根据钻井生产实情,特别是海滩地区施工中遇到的安全问题,让钻井信息技术应用更贴近钻井一线生产,围绕解决现场视频数据采集、传输和安全监控,如何顺利对接的难点问题,积极工作。如,通过为基层井队配备数码相机、为调度室配备离子显示器,运用CDMA无线传输技术,进行钻井现场视频数据的采集、传输,并通过调度室的大屏幕等离子显示器进行后台监控。对于CDMA无线传输速度慢,视频画面连续性差,远程视频监控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采用点对点高速微波传输技术,进一步提高远程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可视连续性,达到远程视频安全监控的实际效果。

篇4

煤矿经营管理组织体系为了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市场化运行效率,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煤矿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维度和经营管理维度双重管理。行政管理维度是将企业各职能单位进行划分,由矿长、书记、总工程师、生产矿长、机电矿长、安全矿长等领导分别管理,如矿长负责矿办、企管科、人事科、调研室等部门的管理,总工程师负责总工办、计划科、通风科、地测科等部门的管理,安全矿长负责安监处等部门的管理。经营管理维度是为提高经营管控水平,在现有机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成立经营管理领导组、经营管理办公室及经营管理组。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矿生产成本预算管理,各经营管理组在经营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本单位的预算工作,现有机构划分为10个经营管理组,分别为:生产经营管理组、机电经营管理组、供应经营管理组、电力经营管理组、运输经营管理组、通风经营管理组、回收复用经营管理组、经费经营管理组、劳资经营管理组、能源经营管理组,主要从财务预算、生产经营指标、管理经费指标进行矿井的经营计划管理。

煤矿经营管理指标体系在双重维度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矿级、经营管理组级、部门级III级经营管理指标体系。依据矿级经营管理指标体系以产量或进尺单价收购各部门单位的工作量,将生产经营费用分解到各经营管理组,各经营管理组根据预算,收购各单位工作量,将成本指标分解至各部门单位。

基于预算的煤矿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模型

1系统目标

结合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基于全面预算的煤矿经营管控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经营管控数字化原型系统,通过本系统,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健全经营计划管理体系,落实企业战略目标建立包括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过程控制、经营状况反馈、监控预警、数字化分析在内的整套经营管理数字化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Plan-Do-Check-Act)闭环,战略目标通过经营计划加以固化与量化,计划的执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从而促进战略目标实现,提高经营管控水平;(2)全业务经营计划,体现“全面管理”思想覆盖所有经营环节的经营计划体系,超出传统财务预算的范畴,而是覆盖财务、市场、销售、采购、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工程施工等所有部门的行动计划和预算;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业务计划及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计划结果的编制、上报、审批与生效。(3)控制资金,降低成本通过多种控制规则进行合同、借款、付款等经营事项的事前、事中过程控制,有效控制资金支出,降低经营成本,控制的结果作为业绩考核依据。(4)监控经营过程,建立标准规范通过经营过程分析与监控,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数据的分级共享与监控。建立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口径、统一操作模式、统一数据源的规范的经营管控系统,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为经营分析、控制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流程设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是应用网络化平台来辅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贯穿企业的决策管理层、调度层、监控层、生产层,引导企业将预算编制得更为合理化、规范化,为后续预算的执行控制及其分析提供了相应的控制依据、控制标准和相关的对比数据。

3功能设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功能以预算体系设置模块和年度预算编制模块为核心,还包括系统设置、我的任务、经营过程、经营预警、经营分析、管理看台等模块。其中,系统设置模块实现框架、应用、机构、角色和人员的管理;我的任务模块实现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预算体系设置模块实现组织体系、指标体系等的初始化,支持自定义多级经营计划组织和多级经营指标体系,并进行业务分类;预算编制模块实现经营生产计划和经营费用计划的年度、月度计划编制,支持销售、生产、采购、库存、投资、筹资、资金等全业务经营计划及财务计划的编制,支持多维度、多度量的经营计划审批流程;经营过程模块实现经营过程的资金支付控制和经营过程的数字化反馈;经营预警模块实现对生产和经费使用的监控;经营分析模块是对生产图表、费用图表、部门图表以及经营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管理看台模块实现对系统业务指标数据的综合查询管理。

4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基于J2EE的B/S4层体系开发实现,应用基于WebServices平台构建的面向服务架构(SOA)设计,SOA通过以服务的方式和完备定义的接口能屏蔽服务自身的复杂性和异构性限制,可有效解决分布式环境下系统的开发实现问题。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实现数据的集中式管理,采用HTTP协议进行数据通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实现

基于上述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面向煤矿企业的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在企业初步实施应用,效果良好。图4是经营生产年计划的功能界面,实现矿级经营生产年计划的预算编制、审核及下达功能。系统正在开发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结语

篇5

【关键词】油田企业 经营计划 制定

经营计划是经营战略的具体体现,是油田企业全体员工的奋斗目标,计划浪费是最大浪费,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经营计划,有利于油田企业健康发展。

1 经营计划的性质及类型

根据计划性质和内容,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所对应的环境中地位的计划。为了使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变化,需在掌握经营情报的基础上,分析环境变化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对环境变化程度和社会需求量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使计划更好地符合实际。

(2)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长期计划的时间一般多在五年以上,而短期计划是指一年以内期间的计划。一般来说,短期计划必须依照长期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来加以制定,短期计划的完成是为长期计划的实施服务的。长期计划是各个短期计划的总汇。

(3)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企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为企业能力,企业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开发能力、扩大再生产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竞争能力、盈利能力等。企业素质与企业能力的综合评价要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即及时有效地经营情报、准确的环境预测、广泛的社会联系与经营活动能力、素质高的职工队伍、精明能干的领导班子、有效的经营决策、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与发展新产品提高质量及效率相适应的设备、有一定的科技储备及产品储备等。指导性计划具有内在的灵活性,而具体计划便于明确及时有效地完成特定的程序、方案和各类活动目标。

2 新时期油田企业经营计划的制定

编制经营计划,应收集及备齐以下资料:

(1)主管单位统一下达的各项计划指标,或由国家其他部门经企业主管单位综合平衡、统一下达的指标。

(2)企业中、长期经营计划分年指标;上级有关科技发展规划及其与企业有关的项目;主管单位有关大型机电设备预安排;与用户签订的新产品试制协议书及长期供货、协作合同等有关长远规划方面的资料。

(3)市场信息,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等有关社会需要方面的资料。

(4)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令、规定等有关政治形势、法律环境及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

(5)国内外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新产品等有关的科学技术资料;

(6)企业有关生产能力、定额、技术标准、计量、统计等计划基础资料。

(7)有关原材料、能源、资源、协作等物资方面的资料。

(8)有关竞争对象的资料。

(9)有关资金筹措、价格、行业利润水平、投资效益水平、成本水平等财经方面的资料等。

确定企业经营目标与计划指标。没有目标,无从计划,而各项计划又有各自的具体指标,从时间、空间上考虑各种计划,就形成了经营计划体系;各指标之间,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综合平衡,协调好各种指标与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经营计划的指标体系。经营计划的计划体系、指标体系:通过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具体落实。

企业的经营结构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及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调整,使结构优化。经营结构的调整涉及一系列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及协调问题,必须编制相应的计划。项目经营计划就是为适应经营结构调整,形成企业结构革新的实体计划。而主要部门的目标,又依次控制下属各部门的目标,如此等等,依此类推。把握和利用关键性的前提条件,有助于计划人员意见一致。前提条件是关于要实现计划的环境假设条件。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凡承担编制计划的每个人彻底地理解和使用一致的前提条件,油田企业的计划工作就更加协调。然而,要把一个计划的将来环境的每个细节都做出假设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前提条件实际上只能是限于那些对计划起关键性作用的,或具有策略意义的假设条件。

3 新时期油田企业经营计划的主要策略

综合经营计划由以下各种计划构成计划体系。

3.1 综合计划方面,包括

(1)工业企业经营计划综合指标;

(2)企业全面整顿、综合治理、系统建设规划。

3.2 企业生产规模与产品开发方面,包括

(1)新产品开发及老产品更新换代规划;(2)主要产品品种及生产发展规划;

(3)主要产品品种、质量发展规划。

3.3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包括

(1)重大科研及技术发展规划;

(2)新技术引进、吸收、消化、推广规划;

(3)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规划;

(4)经济管理现代化规划。

3.4 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包括

(1)技术改造及基本建设规划;

(2)技改与基建资金来源及使用平衡规划;

(3)新增生产能力及经济效益提高规划;(4)环境保护及“三废”综合治理规划;(5)劳动保护工业卫生规划;(6)消防建设规划;

(7)交通运输能力平衡规划。

3.5 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包括

(1)职工人数及素质提高规划;(2)劳动生产率提高长远规划;

(3)教育事业发展及职工培训长期规划;(4)计划生育长远规划。

3.6 物资与能源需要与节约方面,包括

(1)主要原材料需要量规划;

(2)主要物资、资源利用与节约规划;

(3)能源需要量规划;

(4)能源节约规划;

(5)节能产品生产或推广使用规划。

3.7 市场开发与产品营销方面,包括

(1)市场营销规划;

(2)市场开发规划;

(3)产品出口规划或原料进口产品出口平衡规划。

3.8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包括

(1)提高经济效益规划;

(2)财务成本规划;

(3)资金筹措与使用规划。

3.9 职工生活福利及工资奖励增长方面

4 结论

油田企业的经营结构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油田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调整,使结构优化。经营结构的调整涉及一系列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及协调问题,必须编制相应的计划。项目经营计划就是为适应经营结构调整,形成油田企业结构革新的实体计划。

参考文献

[1] 孙显智.浅谈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2] 薛慧.对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与控制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07)

篇6

真实性具体指的是会计信息对于各项经济活动包含的经济内容能够做到准确揭示[1]。对于会计信息来说,真实性是其生命,不具备真实性的会计信息,那么其相关性就会减弱,甚至还有可能贻害社会的广大群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备两个特点即动态性和相对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之所以具有相对性,主要在于会计信息是经济的会计反映,会计信息的反映不仅和会计人员的品德、经验、能力、素质等相关,同时还和会计方法、程序、制度、准则相关。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形成的影响

(一)对经营目标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营目标又可分为战略性目标及战术性目标,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会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战略目标,而战略目标又可分为成长性目标、稳定性目标以及竞争性目标。成长性目标是企业发展目标之一,通过实现成长性目标可让企业的经营能力得到强化;稳定性目标则反映出了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体现了企业能否在安全环境下进行正常经营。竞争性目标体现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运营的稳定性。而上述目标制定过程中必然需要会计信息的依托。

(二)对经营计划的影响经营计划需要与市场需求及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有效的经营计划可将企业潜力绽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通过有序的生产活动以及经营活动来哦达成经营目标,从而为受众提供更加物美价廉且丰富的服务与产品,促使企业的盈利得以增加。其需要执行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第一,促使经营目标实现具体化;第二,对各种资源加以分配;第三,对生产经营活动加以协调;第四,促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要将这些任务落实到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制定出销售计划、生产作业计划以及采购计划等。要编制和实施以上经营计划,就必须依靠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三)对经营战略的影响企业经营战略是宏观上一类目标的统称,其中不仅仅涉及到战略目标方针,战略重点筛选,同时也涉及到了战略规划等,战略目标对于企业而言是其发展的风向标[3],通过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可让企业发展维持稳定态,企业需要利用战略预算来为企业战略的选择提供其所需的相关信息。根据弹性预算难以对业务量进行准确预算,为此需要充分利与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参考业务水平并结合其伸缩性进行预算编制,以此为参考为企业制定柔性发展方案,而方案的有效实施自然需要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支持方可顺利进行。

(四)对经营决策的影响企业的成败兴衰往往都是取决于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性[4]。然而企业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企业的经营管理都表现为企业对资金的管理,具体表现为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营运资金、分配资金。不管是筹集资金或者是投放资金,都难以离开企业经营决策的支持。经营决策表现为控制、决策、预测企业财务活动的能力;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达到上述要求及目的就需要充分贯彻成本原则与利益原则,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过程中对资金分配,筹集等进行升入研究,以此为经营项目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这也是经营效果的实际体现。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这对于财务控制起到了关键性引导作用。在上述过程中会计信息无疑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它会对一系列经营活动都产生影响,同时这些活动也需要会计信息的支持。换句话说企业若要保持良性的发展态并维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就需要保持会计信息质量并使会计信息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实际效用。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对会计政策进行合理选择企业在制定会计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将空间范围界定在国家公认的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可选会计方针之内。如果没有相应的准则制度而需要对其他公认性的规范加以参照或者是自创的会计政策就一定要兼顾合法性。企业一旦选择了会计制度,那么在执行的过程中就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并且还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政策的选择其实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当会计政策本身难以和企业的发展阶段、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形成适应性时,应及时做出调整或者是变更,以确保会计政策能够适用于会计实务规范。

(二)加强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的力度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就一定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要实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一定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企业会计信息选择的力度。内部审计具备的监督职能主要在依法检查账目以及检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等方面有所反映,尤其是在维护单位合法权益上以及加强内部管理上反映的更加明显[5]。会计政策的性质以及内部审计的职能决定了内部审计有必要对企业的会计政策实施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具体指的是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法律接受委托对受委托单位展开会计报表的审计并就审计结果发表相关意见。政府通过社会审计监督企业会计工作,应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审计,进而做到对利用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来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和制止,促使会计报表的质量得到提升。政府不仅要服务、支持、指导单位部门的会计监督工作,还应该监督其运作情况;除了要监督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还要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它在监督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方面能够发挥出不可或缺的统领全局的作用。

篇7

论文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经济核算;指标分解;财经纪律

一、经济核算的概念

经济核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核算,是经济核算关系,经济核算工作和经济核算制度的总称。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或方法。狭义的经济核算,是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的总称。通过经济核算,力求以较少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取得较大的劳动成果。

企业开展全面的经济核算,要实行两个“相结合”:即责、权、利相结合和价值核算、使用价值核算相结合。责、权、利相结合首先要求对企业的主管部门、企业的下属部门(如:车间、班组)和职工,都要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层层明确在经济上对国家所负的责任,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方面的责任制以各司其职;其次要求确立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各层次在生产经营方面的自以各行其权;第三要求能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诸方面的利益,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各得其利。价值核算和使用价值核算相结合,要求既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的产值、收入、成本、利润和物质消耗等价值指标进行核算,又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质量等实物指标进行统计、计算、检查,然后加以综合分析比较(如:与计划指标对比,与历史水平比较,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较等),以全面考核生产经营耗费与生产经营成果的比例,谋求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

二、经济核算指标的分解和考核

经济核算的指标,要根据经济核算的内容来分解。经济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经营消耗的经济核算,生产经营成果的经济核算,资金使用的经济核算、财务成果的经济核算等等。根据这些核算内容,经济核算的指标总的可以分解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两大类。实物指标如劳动工时的耗用;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消耗;固定资产的磨损;产品的数量、品种、质量等等。价值指标如产值、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税收、资金周转率、产值资金率、成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产值利润率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指标既可用实物计量,也可用价值计量,如劳动生产率、废品率等。

经济核算的指标一般是通过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来考核的。常用的分析方法应抓住:实际指标与计划或预期指标对比;实际指标与历史指标对比;实际指标与同行业先进指标对比;实际指标与国外先进指标对比;本期指标与上期或基期指标对比等等。通过考核,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三、经济核算必须做好财务收支平衡

企业财务的收支平衡工作,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做好企业的财务收支平衡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科学合理的编制企业财务计划。企业财务计划是有关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资金来源、财务收入、财务支出、财务成果和利润分配的计划,它是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组成部分。企业编制财务计划,要根据国家法律和方针政策以及上报下达的财务指标和其它的生产经营计划、预算以及各有关定额资料,按年度或季度或按月度(由下而上逐级审核汇总)编制。财务计划要体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要先进准确并留有余地。

2.要根据财务计划加强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是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专项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通过对这些方面财务指标的日常对比分析、能发现财务收支是否平衡,以便及时调配资金余缺和经济合理使用资金,以确保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和加速资金的周转。

3.要根据国家财经纪律和企业财务计划加强财务监督。企业财务监督主要是通过各项货币指标对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财务监督的对象主要是资金收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通过这种监督能反映出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客观上,也能起到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平衡财务收支的作用。

四、严格遵守财经纪律

篇9

从经济的角度看,企业的管理主要是生产管理,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企业是政府管理下的一个车间或部门,企业与政府形成一个直接闭环系统。因为政府决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左右着每个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所以,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如何,不全是企业自身所左右的。有效益上缴给政府,没效益亏损了,政府给工资和财政补贴。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比较单一,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着重关注一些周转率指标;同样,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主管部门。这种产品经济体制决定了企业会计是生产的附属物,资金需求、成本开支、收入取得、利润分配都由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决定,企业会计被认为是一种适应型、服务型财务会计,在财务观念上认为企业会是被动适应生产需要的财务会计,会计工作的优劣要经生产经营计划完成的好坏来衡量。企业财务计划纳入部门财务计划,部门财务计划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企业财务是一种无风险财务,如果有什么风险都由国家财务承担(如亏损补贴、坏账冲销等)。企业财务活动主要表现规章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那一时期非常普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搞市场经济,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是利润导向的经济,这一时期企业已逐渐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具有了自主经营权,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了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财务的盈利目标一跃成为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目标,企业会计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适应型、服务型转变为主导型、控制型财务,财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结构产生导向作用,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结构产生主动的导向作用,生产经经营活动的优劣是经财务目标完成的好坏来决定。财务会计作息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

篇10

关键词:企业;精细化管理;战略;预算;绩效考核;三位一体

1.严格控制公司战略管理

精益化财务管理是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首先要依赖于公司战略蓝图的指导。因此,在精益化财务管理中,首先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引导全面预算财务管理工作。

1.1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蓝图、中长期预算与年度经营计划

为了确保公司的长久发展,必须要牢固掌握时代背景以及市场动向,做好公司的长期战略蓝图。而这一蓝图又恰恰成为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引导。因此,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精益化财务管理离不开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其次要结合财务实际,做好中长期的预算以及年度经营计划。这三个方面是财务战略管理的要点,而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支撑战略层面上的财务管理工作。

1.2公司年度经营计划与年度全面预算

年度经营计划是公司战略蓝图的具体实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指导,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为了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在年度经营计划的实施时,注意与年度全面预算相结合。大致而言,应当将年度经营计划转化为业务预算与资本预算,接着转化为资金预算,最后将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以及资金预算进行综合测算,共同转化为财务预算,形成公司预算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由此为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依据。

1.3公司经营计划的业绩指标与中长期战略校正

一般而言,为了有效地指导公司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前期都会做好经营计划的业绩指标确定以及中长期战略编制工作,他们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属于全局性、决定性的谋划。但是,实际而言,公司经营计划以及中长期战略的制定还是停留于理论层面,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有所差距。因此,后期的公司经营中,必须要做好经营计划业绩指标以及中长期战略的校正工作,使其能够更加地贴合实际,从而确保财务预算与现实条件相结合,避免与实际脱离现象的发生。

2.预算执行与公司战略相结合

在精益化财务管理中,战略是基础,预算执行是关键。但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要有机结合战略蓝图,并且做好业绩考核的配套工作,有效处理三者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1抓好战略、预算与业绩考核的关系

战略、预算与业绩考核三位一体的全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公司精益化财务管理的核心。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捋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战略是基础,预算执行是核心,而业绩考核则为保障。在具体操作中,必须要严格抓牢预算执行这一核心要点。首先,预算执行要以公司战略蓝图为基础,以战略方针为导向,开展预算执行工作。其次,在具体的预算执行时,会出现战略方针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此时要及时地对战略方针进行纠正,确保公司战略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科学;第三,在及时纠偏,战略可行性以及科学性得到确认之后,要严格依据公司战略部署进行预算执行。第四即是预算的后期环节,具体操作是,可以将预算关键指标作为业绩考核指标,保证绩效考核导向预算指标的实现。

2.2完善制度,健全机构

为了有效地落实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精益化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首先,在制度的建立上,严格抓牢全面预算管理核心制度的编制,并且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明晰,为公司“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框架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预算执行机构为核心,负责预算方案的编制、上报、执行控制、分析以及考评工作。要做好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立工作,并且明确相关职责、实施范围,以及工作要求,严格按照公司战略部署做好预算的执行、落实以及考核工作。而且还要认真分析预算执行出现差异的原因以及存在问题,及时地提供解决措施,完善预算管理。

3.做好业绩考核工作,充分发挥业绩考核导向功能

3.1业绩考核对公司的重要性

业绩考核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障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所必需的一种管理行为。其实施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中长期战略的制定。首先,业绩考核对于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处在从人治向法治阶段的转变。健康的企业文化会有效地降低个人影响力对企业管理及发展的影响,这有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同时,平稳发展的企业可有效地运用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吸引、留住人才。而业绩考核作为企业对员工实施激励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业绩考核方式的选取以及运用将会直接体现企业采取何种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呈现何种形式。其次,中长期战略是指引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战略与实际还是存在差距的。如何发现差距,纠正中长期战略则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要点。在这一工作中,业绩考核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公司内部的业绩考核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发现一些不科学的战略计划,从而做出改进。

3.2业绩考核与预算相结合

业绩考核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广泛应用业绩考核手段。同时,其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精益化财务管理的实现,必须将业绩考核与预算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来确保企业预算指标的实现。此外,企业预算还能够成为业绩考核的依据。总之,预算与业绩考核具有双向性的关系,绩效考核可以保障预算指标的实现,而预算指标实现状况又能够成为绩效考核的依据。首先,将全面预算的关键指标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按照企业战略要求,进行预算执行,将与预算相关的各方面指标进行分配。而为了确保这些预算指标能够有效落实,则必须依赖业绩考核工作,将预算指标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从而对各部门的生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障预算指标的实现。在这一环节上,就充分体现了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其次,全面预算又可以反作用于业绩考核。既然将全面预算指标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则业绩考核就必须要参考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才能够开展。总之,业绩考核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掌握两者的关系,在公司经营中予以科学的利用。

4.三位一体是企业基因的产物,也会影响企业基因

目前,企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更深刻的层次,对于企业管理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丰富。其中,企业基因是一个较为先进,且富有现代化特征的企业管理理念。在这一理论中,将企业比喻为活的非自然生物体,与生物一样有自己的遗传基因。而正是这一基因,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稳定形态以及发展等种种特征。因此,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必须要抓住企业基因这一要点。以企业家精神完善企业基因的核心,以先进的商业模式丰富企业基因的表象。而连接企业基因核心以及表象的灵魂则由战略、预算、绩效考核三位一体的财务管理模式来充当,利用集战略、预算、绩效考核于一体的精益化财务管理模式打造企业基因的灵魂。(作者单位: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