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处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废品处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消费者保护是欧洲监管局的主要目标之一。2012年,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设计、运营及推广问题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的事件逐渐增多,引起了欧洲监管当局的注意,随即对欧盟成员国的国家主管机关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银行、保险和证券投资领域,不合适的产品监督管理机制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还造成金融市场信心下降,以及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环境受到影响。为了加强消费者保护,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欧盟于2013年底了《欧洲监管当局制造者产品监督管理流程共同立场》(简称《共同立场》)。
《共同立场》对制造者内部产品监督管理机制提出了八项原则性要求,强化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事前预防机制,展现出欧洲监管当局新的思考方向,以及欧洲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机制与实践的新趋势。鉴于此,笔者拟对上述新规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和实践的完善有所裨益。
内容评析
与以往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规定相比,《共同立场》在监管对象、内容和方式方面有所突破,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监管对象范围扩大化。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跨行业、跨地区的金融活动日益频繁,金融活动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共同立场》没有使用一般监管规定常用的“金融机构”的概念,而是用“制造者(Manufacturer)”的表述方式来定义监管对象,明确将其界定为“以制造活动为目,根据欧盟立法属于一家或多家欧洲监管当局监管范围,负责研发和发行产品或合并、生产、变更产品的自然人和法人”。这一界定,实际上是扩大了监管对象的范围,从作为法人的“金融机构”扩展至包含自然人和法人的“制造者”,实现了对涉金融消费者保护主体的全覆盖。
利用原则性规定提高规则的适用性。欧盟的国家联盟性质决定了过于刚性、具体的规则可能无法适应各成员国的国情以及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需求,从而影响规则的施行效果。为提高规则的适用性,《共同立场》采用原则性规定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出台较为弹性、宏观的八项原则,为各成员国、各监管机构后续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出台具体规定预留了一定空间,确保了新规的有效性。
将产品监督管理嵌入制造者内部治理体系。《共同立场》第一项原则就规定了制造者应当建立一套持续的基础产品监督管理流程,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审查。此外,第二项原则对制造者的管理层提出了明确要求,执行董事会必须支持产品监督管理流程,高级管理层应当确保产品推出之前和之后均符合该流程相关规定,并且要留存充足的评估记录。上述规定,使产品监督管理成为制造者内部治理架构和高级管理层的最终责任,迫使制造者高层对该事项给予足够重视。
高度重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产品监督管理。《共同立场》围绕市场调查、产品研发、推出、营销、运营和运作的全过程确立了一系列原则,几乎可以说是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规定。如在产品研发之前,应当确认产品的目标市场并认真分析其特性,以确保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产品研发后,必须进行产品评估和测试,包括压力测试;在设定产品费用和功能时,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透明度;产品推广和营销阶段,须选择适合目标市场的不同渠道进行销售,并提供清晰、准确、及时的信息等。同时,制造者还需定期监测产品的运营和运作情况,确保其继续满足消费者的利益,并在合适的条件下对产品的合规性进行审查。此外,当可能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的问题出现或即将发生时,制造者有责任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补救或赔偿。
启示与借鉴
《共同立场》的出台,给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和金融机构相关实践带来启示,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直面新现象、新问题,及时出台针对性的规定,适时调整监管对象界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体制机制是否完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否及时,已经成为各国(地区)金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作为成熟、稳健的金融市场,欧盟十分重视消费者保护,欧洲监管当局持续监测、密切关注着涉及金融消费者利益问题的新变化,并且迅速作出反应。不仅针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损害消费者利益问题,及时出台了针对性规定,还适时从监管对象定义上强化了全面监管。
过于刚性、具体的规则并不必然带来良好效果,借鉴原则性规定模式。过于严格细致的监管规定虽然能保证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但却缺乏灵活性,很可能影响到实际适用。欧洲监管当局所采取的原则性规定模式,为各成员国和监管机构因地制宜地出台具体规定,以及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产品监督管理体系,提供了最大便利。反过来,各机构遵循原则的实践过程,使《共同立场》得到广泛适用,确保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目标得以实现。
立足国情,有效吸收普适性规定,避免盲目借鉴。制定《共同立场》之前,欧洲监管当局在欧盟成员国范围内,专门针对制造者产品和服务问题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在附件中分别指出了各国的普遍性问题。可见,《共同立场》是基于欧盟既有监管体系、立足于欧洲市场现状的产物。因此,我国在借鉴相关监管规定时,应充分考虑当前国情和现有监管体制,有效吸收普适性的规定,避免盲目移植。
将涉消费者保护产品监督管理纳入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体系。国内金融机构虽然多数构建了自身的产品监督管理体系,但并未将消费者保护纳入考量范围。因金融产品和服务问题引发纠纷,甚至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案例层出不穷。因此,金融机构十分必要将涉消费者保护产品监督管理嵌入到公司治理体系中,厘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在此方面的责任和工作职责,清晰界定各相关部门职能,明确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发展战略、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职责分明、导向明晰的管理体系。
篇2
为确保国家对废品油价格调整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废品油价格调整有关工作的通知》郑政办〔〕25号)精神。把废品油价格连锁反应控制在最低水平,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就做好我区落实废品油价格调整措施,坚持市场价格和社会大局稳定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贯彻国家废品油价格调整方案。
把确保废品油调价方案平稳实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区财政局要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废品油价格的通知》发改电〔〕205号)有关要求。做好废品油调价财政补贴的各项工作。市政、交通部门按照“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原则搞好配合,抓紧核实补贴范围、补贴对象并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确保废品油调价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补贴资金及时发放。
二、加强行业管理。
乡村公交、出租车等价格均不得提高。对出租车行业的影响,本次废品油调价后。将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的方式解决。对其他相关交通运输行业,要督促经营者降低本钱,尽量消化上游产品价格调整造成的增支因素。区物价局要继续清理整顿收费项目,落实政府规费减免措施,努力降低运输本钱,减轻经营者负担。区商务局要加强废品油的调运协调工作,全力保证我区油品供应;加强对各废品油零售单位的政策宣传和督导,不得囤积居奇,不得搭车涨价,对参与高价倒卖废品油牟利、造成断供、影响市场秩序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要根据消费者接受能力,与各废品油经营单位搞好协调及时调整废品油供应结构,加大90号汽油等品种的供应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废品油价格调整而产生的生产生活利息增加。
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区物价局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公安、工商、质监以及新闻单位的配合。加强市场巡查,加大对废品油经营单位及相关行业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区市政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出租车队伍管理,加强对出租车从业者的遵章守法教育与引导;区公安局要坚决打击废品油市场上非法倒卖、抢买抢卖、强买强卖、造谣惑众、挑动事端等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和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防止群众性事件的发生。区物价局对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扩大范围,提高价格调整幅度;趁废品油价格调整之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相互串通,支配市场价格;或者超出利息增支范围,大幅度提高产品价格;以及采取价外加价(加收费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缺斤短两等欺诈手段变相提高价格等不正当价格违法行为,要依法从重从快予以严厉打击。对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件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及时公开曝光。要畅通“12358价格举报电话,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及时化解价格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各有关单位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控制废品油价格调整后的连锁反应、坚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的重要意义,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扎实推进,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工作,妥善处置好各种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努力坚持市场物价稳定和社会安定。监察部门要加强对相关部门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的监督力度,大力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价格监管工作,加大执纪执法力度。对不顾大局,不执行、不落实国家加强价格监管措施及相关工作要求的对擅自调整价格或提高收费规范,截留挪用国家补贴资金的组织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监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
建立和完善信息演讲制度四、加强宣传引导。
篇3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方法;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垃圾也就会越来越多,不仅会使城市的环境受到影响,还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这就要求对城市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1 城市垃圾的含义
城市垃圾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或者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多数人们在处理这些垃圾时,是直接扔掉,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空气质量也受到影响。为了使垃圾处理得当,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目前极力倡导将垃圾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化,把垃圾变废为宝,重新使用,努力做到减少污染,甚至是无污染。
2 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法
我国城市的垃圾处理有多种方法,下面主要介绍填埋法、焚烧法和堆肥法。
2.1填埋法
有些垃圾是装到袋子里,埋在地下,还有部分是直接排放到空气、水中,对垃圾进行填埋,要选择离居民生活、工作的比较偏远郊区进行处理,这种天买的方法可以使垃圾迅速消失,而且不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虽然效果显著,但是这些被填埋了的垃圾,进入土壤后,会在地下进行腐烂分解,而分解出的有污染的物质会使地下的水、生物等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用于装垃圾的塑料袋本身很难降解,填埋后由于降解困难,会严重土壤的结构,不利于植被的生长与吸收。久而久之,就会使填埋的土地变得荒芜。除此之外,填埋垃圾的方式,还会使大量土地被使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这种处理方法,不仅不能使垃圾得到妥善的处理,还会给人类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和后果。
2.2焚烧法
焚烧法是把可以燃烧的一类分离出来,单独进行燃烧处理,从而减少对土地的大面积使用和破坏,要把垃圾进行焚烧,同样要选则远离城市的郊区地区,但是由于位置偏远,路程较长,所以在工人运输垃圾时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垃圾在焚烧时,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有毒的气体,对于动植物甚至人类都会有严重的危害。
2.3堆肥法
堆肥法是把垃圾中的有机物与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进行化学反应,形成一种类似肥料的东西,人们可以当做肥料使用,堆肥法可以使部分垃圾实现资源化,能够重新利用,但是它所占用的面积同样很大,而且处理的时间也比较长,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再次污染,如果分解的肥料中存在重金属等物质,还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不论哪种处理方法,都会给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污染和损害,所以我们在处理城市垃圾时,要找出既不污染环境,又方便可靠的方法,实现垃圾的资源化,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和良性循环。
3城市垃圾资源化
3.1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要想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理,最主要的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能够重复利用的东西,例如多使用布袋,不买一次性用品,减少废品的使用,就会减少垃圾的产生。
3.2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实现资源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此产生的商品越久越来越多,使的垃圾的数量逐渐增加,并且种类不同,把所有垃圾放在一起处理,不利于垃圾的循环再利用,所以,人们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废品中找出可以循环利用的宝物,并集中收集起来,不仅可以使垃圾处理工作减轻负担,而且还真正做到了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3.3加强对垃回收的力度
对于城市的大量垃圾,仅靠少数的收废品的个体户是无法做到有效处理的,这就需要,国家投入资金,多建立大型的废品回收机构,回收人们无法回收的废品,对于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回收可以利用的垃圾,例如,矿泉水瓶、废纸等。使垃圾经过处理后能够重新应用到生活中。
3.4完善垃圾的相关处理制度
由于我国没有垃圾处理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所以,在处理垃圾时,人们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指导,使得我国的垃圾处理问题不规范。要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就需要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垃圾处理问题法律化,制度化,从而保证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规范。
3.5对垃圾处理的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监督
城市垃圾要得到有效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不仅相关制度要完善,还要对垃圾处理的相关责任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使垃圾处理合乎规范,符合技术要求。还可以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知道垃圾处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使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并且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监督好工作人员的垃圾处理工作。
4 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作为一个产业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大大提高,所以使得大量人口来到城市打工、学习,促使城市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人多了,产生的垃圾也会越多,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处理、适当的处理,垃圾的清理工作不仅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还会给环境中带来新一轮的污染,所以我们转变垃圾处理的方式,加大垃圾处理工作的力度,处理垃圾要有针对性,选用适当的方法,使垃圾实现资源化,促进我国生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赵江,章颢.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产业化趋向[J].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10(5).
[2] 孟昭满,杨全斌.垃圾填埋场的沼气提取与利用[J].燃料与化工,2010(4).
篇4
为了规范废旧物资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对已经过审批同意报废帐务处理的固定资产、工位器具、管理用具、产品、材料、工具等资产实物,加工造成的废料,加工产品不能利用的边角余料,钢屑、铁屑等的管理。
3 管理程序
3.1废旧物资实物统一归口于生产部集中管理,所有废旧物资一律要求登记实物台帐。
3.2 废旧物资实物的入帐登记。
3.2.1 报废帐务处理的物资。
各物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物资实际状况,对需报废帐务处理的物资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已经过审批同意报废帐务处理的废旧物资实物,应与其他物资隔离管理。
3.2.1.1提出书面申请,并根据资产名称、规格数量、单价、金额,填写“报废帐务处理物资清单”一式三份。
3.2.1.2经鉴定部门签字后报分管经理审核,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
3.2.1.3把签批“报废帐务处理物资清单”随同实物转交生产部签收。
3.2.1.4把已签收的“报废帐务处理物资清单”交财务部、物资归口管理部门、生产部各一份。
3.2.1.5财务部、物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报废帐务处理物资清单”做帐务处理,生产部根据“报废
帐务处理物资清单”登记废旧物资实物台帐。
3.2.2加工发生的废品材料
3.2.2.1由车间把质检部开的“废品通知单”替代“报废帐务处理物资清单”随同实物转交生产部签
收。
3.2.2.2单据传递及帐务处理同3.2.1.4、3.2.1.5的程序。
3.2.3加工产品不能利用的边角余料
3.2.3.1由车间根据实物情况填退料清单随同实物转交生产部签收。
3.2.3.2单据传递及帐务处理同3.2.1.4、3.2.1.5的程序。
3.2.4钢屑、铁屑等废料直接归生产部管理。
3.3废旧物资的处理
3.3.1生产部应及时对废旧物资进行清理,合理利用使其尽快变现。
3.3.2废旧物资清理
3.3.2.1废旧物资的清理,统一由生产部根据清理方式(销售.回收利用等)填写“清理物资清单”一式二份。
3.3.2.2清单内容包括: 资产名称、规格数量、清理单价、金额、部门负责人签字。
3.3.2.3报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
3.3.2.4把审批后的清单反财务部一份, 做实物清理,同时减实物台帐。
3.3.2.5废旧物资销售,必须经财务部收款后开出门证,方可出公司。
4考核
篇5
【关键词】一次性输液袋(瓶);处置;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30-01
目前,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一次性医用器材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工作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1】。然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若处理不当,将危害医院环境并造成社会环境污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袋(瓶),若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2】。为此,笔者在2013年盘锦市卫生监督检查中对抽检的121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使用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的处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在全市范围内抽查的121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分析对象,其中三级医疗机构3 家、二级医疗机构2家、民营医院 3 家、乡镇卫生院 15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8家、个体诊所 50家,村卫生所30家。
1.2方法 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5】292号文件,确定检查内容,制作检查表;通过听取介绍、查阅有关资料和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最后将调查结果归纳整理。
2 结果
2.1传染病专科医院、传染病门诊和病房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的处置情况
依据有关规定,对在传染病专科医院、传染病门诊和病房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生活垃圾,应按医疗废物处置【3】。本次检查的121家医疗机构中,未设传染病门诊和病房的共有 106家,其使用一次性输液袋(瓶)均不属于医疗废物,不需要按医疗废物处置;另15 家医疗机构设有传染病专科、传染病门诊和病房,每日产生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约2085kg,均能按医疗废物的管理要求由专人管理,能及时按规定将其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最后交由取得资质的盘锦市集中废物处理中心处置。
2.2使用后的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一次性塑料输液袋(瓶)的处置情况
在检查的使用一次性输液袋(瓶)的106家医疗机构中每日产生的未被病人体液、血液、排泄物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约3980kg,分别是由医院感染科负责处理或由各科室自行处理,主要有以下3种处理方式:一是交由盘锦市集中废物处理中心处置,共26家(占24.5%);二是作为生活垃圾交环卫部门处理,共 30家(占28.3%);三是作为废品出售给个体废品回收站等处理,共50家 (占47.2%)。其中双方签订收购合同的有30 家,占总数的占28.3%。
3 讨论
3.1检查结果评价 本次检查结果显示,我市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使用后一次性输液袋(瓶)处置状况总体情况较好,特别是传染病专科医院、传染病门诊和病房产生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等医疗废弃物均能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方法进行处置,集中处置率为100%,充分体现了市卫生监督机构对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监管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对于使用后的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的处置,因缺乏统一的规定要求,其处置状况不容乐观。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定不明确,管理不统一:检查结果显示,由于无明确的规定,各医疗机构对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方式均无统一的模式,只有少数医疗机构由医院感染部门负责处理,而大部分医疗机构则将未被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作为一般性的废物由科室处置或自行处置。(2)处置单位混杂,去向用途不明:由医院感染部门负责处理的医疗废物均能交由取得资质的市集中废物处理中心处置,而由科室或自行处置的一次性输液袋(瓶)被当作生活垃圾处理或按废品出售处理,处置单位多为个体废品回收站,由于尚无追踪观察机制,故均不能确定其是否按照 “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使用后一次性输液袋(瓶)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但这类废物回收利用时不能用于原用途,用于其他用途时应符合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则”【2】的规定执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这类废物收购单位的流动性大,签约率较低,从而导致这类废物的最终去向和用途不明且无法追踪。
3.3对策和建议 若把医疗机构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袋(瓶)都作为医疗废物处置,其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除了现有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处置能力不能满足需要外,大量的可利用资源被作为医疗废物处置,既增加了在对废物进行焚烧、填埋等处理时对环境的污染,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笔者建议:(1)加强源头管理,制定相关制度,强化人员培训。使用后一次性输液袋(瓶)是否属于医疗废物,取决于其是否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这就需要加强源头管理,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的分类处置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对一次性输液袋(瓶)从使用结束、分类、收集、存放、处置等环节加强管理,教育所有工作人员严禁将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袋(瓶)不加分类与医疗废物混放,或一并倒入生活垃圾中。(2)严格回收管理,明确最终去向,责任落实到人。对于输液过程中有血液回流和有针头回插的一次性输液袋(瓶),应作为医疗废物直接放入黄色污物袋中;而未被污染的也应及时剪去带有针头的输液管并放入相应的废物收集袋中,集满后及时扎口,送往规定的暂存点,且应远离医疗废物。这都需要一线的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各医疗机构除应有专门的监控部门并设置专人负责外,还应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抽查,一线科室应加强自查,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人。
总之,笔者建议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袋(瓶)实行定点回收利用管理,由卫生行政部门与环保部门联手,核定处置单位的资质,规范处置流程;医疗机构必须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袋(瓶)交由指定处置单位进行回收工作,同时签定相关协议书,确保这类废物回收利用时不能用于原用途,用于其他用途时应符合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则,有效地防止其流入社会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 何曙云, 刘宇英.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的质量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34-35.
篇6
一、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要览
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包括纵向责任延伸和横向主体扩大两个方面。从纵向角度看,是打破现有生产者的有限责任,将生产者责任链条长度进一步扩展,实现对上游产业污染环节的遏制和对下游产业污染环节的负责;从横向角度看,这一制度的主体不仅包括生产者,还应包括销售者和消费者等主体,通过多元主体的多种责任形式,实现对污染环境产品的兜底性无害化处理。
(一)生产者产品责任
我国对生产者产品责任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产品质量法》第26条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即“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可见,当时对生产者的产品责任规范仅限于产品发挥作用期不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之后,我国《侵权责任法》进一步明确,“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在2009年之前,我国生产者的产品责任体系普遍止于消费者环节,在产品转化为废弃物环节的生产者后续处理责任几乎为一片空白。但是,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要对某些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成本却异常高昂。《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使得生产者的责任从单纯的产品生产、使用阶段延伸到产品废弃之后的回收、利用和处理阶段。
(二)生产者延伸责任
生产者延伸责任(ExtendedProducerResponsibility)又称产品延伸责任(ExtendedProductResponsibility)、产品和生产者延伸责任(ExtendedProductandProducerResponsibility),是指“产品的制造商和进口商应承担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环境影响责任的主要部分,包括上游材料选择、生产工艺以及下游使用和弃置过程造成的影响。”③这一定义对生产者的责任向上游和下游都进行了延伸,不仅要求生产者选择低污染的原材料及生产工艺,还要求生产者使用更有利于循环利用的材料和工艺;不仅要求生产者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无害化,还要求生产者对弃置后的产品实现无害化处理。“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最初目的在于鼓励生产者在产品设计中更多地考虑环境影响,后来又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涵义,被看成是‘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深化和延伸。”④产品源于生产者利用某种工艺将原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者需要首先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原材料的选择;二是工艺的选择。众所周知,环境资源具有全部或部分公共性,但是对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成本非常高或者就根本无法界定,导致人们滥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仅从自身效益角度而不是全社会效益角度考虑成本分担。传统生产者选择的首要标准是企业的直接成本,即为了获得原材料或工艺所付出的金钱成本,而对于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等间接成本问题考虑甚少,这很容易导致原材料浪费、废弃产品污染等问题,从而产生企业的“外部不经济”⑤问题。一个经典例子是,在Surges对Bridgman一案中,糖果制造商在某地制造糖果已经60年的时间,后来,一个内科医生在紧挨着糖果制造商的地方开了一家诊所。但是糖果制造商生产过程中的巨大噪音使得内科医生无法使用听诊器,并且影响思考。内科医生虽然是一个后来者,并且糖果制造商每年的销售利润很好,但最终内科医生还是拿到了法院的禁止令,终止了这家糖果制造商在此的生产活动。法院的法官在审理这起案件时,遵从了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认为噪音问题应由糖果制造商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等方式解决,而不应由内科医生承担损失。
(三)生产者责任延伸必要性
如果仅考虑企业的直接成本,从短期和企业范围看,似乎创造了高额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客观的收益;但是从长期和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看,这些收益也许并不足以弥补所造成的损失。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满足以下三点:1.建立“长期效益评价”体系。企业在短期内创造的财富并不能作为衡量企业优劣成败的关键,而应当更注重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全社会效益累加的多寡。这一“长期”可以“十年”作为评价周期,这有利于企业放弃或减弱短期投机牟利的动机,也有利于企业树立“百年老店”的信誉。比如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造成,或可以通过控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显著缓解。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欧盟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不仅有政府层面的管制和税收,还有市场主体间的排放权交易等,并且已基本形成完整而较为成熟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体系。2.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约束机制——划定更加宽泛主体的成本-收益评定机制。将生产者责任在传统概念上进行延伸,不但要考察生产企业自身运营成本,还要考察企业行为的外部性⑥——将全社会其他主体为这一企业的行为和产品所付出的成本计算在内,形成社会总成本并转化为企业成本。碳排放权交易,主要针对电力生产商及能源公司等碳排放大户,他们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却并未对全球变暖问题担当任何责任。通过碳配额及配额交易,能够部分解决碳密集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问题。3.建立“外部效益内部化”的激励机制——将负责任的企业与不负责任的企业区别对待。对负责任的企业的最高肯定必定是扩大其收益。由于实现了上一步要求的企业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成本,这类企业理应从市场和政府获得更多的利益支持,他们也将从中获得进步的动力。例如,碳排放权交易并不仅是政府税费收入来源和碳减排的有效手段,还是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有利机会。欧盟的碳管制及交易制度最为成熟,其催生下的新型企业在有限的碳配额中依旧高效运转,甚至能够从碳排放权交易中直接受益,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具备更高的低碳竞争力,真正抓住低碳消费者的目光。通过上述三个机制达到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效果,指导企业贯彻循环经济理念,降低社会长期发展成本,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主体责任制度的确认
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并非将产品的回收、利用、处置责任全部归于生产者,而是以生产者为中心,将这一责任延伸至消费者、进口商、销售者、维修机构和售后服务机构等其他责任主体。之所以包括消费者,是因为这一制度所带来的环境改善及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惠及每一个消费者;当然,向生产者和销售者征收的费用最终将落在消费者身上,但是通过向消费者征收是更为直接、明确和低廉的办法。从民法角度考虑,虽然消费者作为所有权人对自己所占有的物享有充分的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但是在产权实施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可能波及其他不确定的潜在当事人,而这种侵权情况就应该受到法律的规制。这也是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比如来自交通工具、工厂和烟民的烟雾对大众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负影响)以及自家花园种植的花草不仅可以供主人欣赏,也可供路人欣赏(正影响)。所以,消费者也应当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当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
二、我国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国立法中对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规定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其他责任主体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18条规定:“生产、销售、进口依法被列入强制回首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该产品和包装进行回收。”《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7条规定:“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2008年8月20日由国务院制定,并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第10条规定:“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人生产、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电器电子产品污染控制的规定,采用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设计方案,使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以及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领域的这一条例是我国有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最新法规,但是其中第二章“相关方责任”仅对生产者责任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而对产品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等现代循环经济当中不可或缺的主体的责任规定却十分有限,只局限在上述主体“应当在其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标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提示性信息。”虽然我国目前法律法规中已经含有以生产者为主责任延伸制度的条文和思想,但是具体程序细则的缺失,导致以生产者为主责任延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回收程序和相应强制力,缺乏制约企业的力量,也让消费者感到茫然,更不会对消费者产生任何回收压力或者驱动力。责任的落实,不仅需要条文的规定,更需要程序制度的支持。
(二)欠缺对责任主体追究责任的力度
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虽然规定了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义务,但是在第六章“法律责任”当中却并未规定违反生产者责任延伸义务后所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这是因为国内有许多学者认为,生产者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应具有自主性,对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施加过多的、直接的行政干预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自由原则。因此,我国现行的有关生产者的延伸责任大多数规定属于指导性规范,没有明确规定不履行延伸责任的法律责任以及如何有效地追究法律责任。”⑧但是,行政处罚甚至是刑事责任,都被认为是合法的、有效的工具,只不过用于环境问题的惩罚或制裁的性质取决于因果关系的程度;而经济学家们大力推崇的基于市场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可以与上述措施相辅相成,组成配套措施。
(三)现有激励措施缺乏可持续性
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就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对企业引入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虽然有利于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不可否认其在短期内对企业仍旧是一种负担,这也是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循环经济“敬而远之”的最重要原因。现阶段,世界各国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商、维修机构,甚至是回收机构,他们对废旧产品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问题和成本问题。虽然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五章“激励措施”中规定了财政性资金、税收优惠、列为重点投资领域、提供配套金融服务、价格政策等激励措施,但是不难看出,这些举措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其结果是政府的财政压力加重,不利于循环经济的高效实施。政府应当尽快借助手头上的资金、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有利条件,帮助企业建立起来能够自负盈亏的完整产业链,并逐步退出这一市场。
三、我国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
(一)生产者回收与生产者付费
我国《循环经济法》第15条规定了生产者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责任,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有类似规定。可见,我国立法还是倾向于“谁污染谁治理”的传统循环经济理念,由企业直接负责废旧产品回收处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会产生相应成本,而企业需要为承担这一责任“埋单”,企业因此并不具有积极性,根本无法做到有效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销售者更不可能完全代替生产者承担这一责任。而废品回收机构要么借助政府补贴进行全部废品回收利用,要么仅将具有高价值的废品进行回收利用,也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并不必须由政府通过行政力强制生产企业解决,还可以通过市场的经济手段实现。比如欧盟进口电池时,在入关阶段就会扣除一定的费用,用于后续回收。我国有关立法中首先需要将产品进行大致的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做出针对性废品处理定价,然后在企业生产出产品后根据产品的数量与其他税收一道征收。这不仅增加了政府投入循环经济的资金来源,还减轻了生产企业的废品处理负担,使其可以更专注于产品的生产。而有志于进行废品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生产者依然可以进行废品的回收,并从政府得到各种形式的支持。从经济学角度讲,当废品作为全社会的无差异资源时⑨,任何一家企业的回收利用效率(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社会的平均效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时,必定产生超额的回报,这将有利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和工艺的无害化选择。近些年来,依靠政府起步的低碳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催生了低碳技术的不断革新,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消费者参与
篇7
一、垃圾分类的历程回顾和概念解析
(一)北京市开展垃圾分类的简要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前,垃圾分类和废品回收基本上是一个概念。记得小时候,牙膏皮、桔子皮、墨鱼骨等各种可循环利用的物品都可以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药店。据北京环卫集团考证,北京日报早在1957年就有“垃圾分类,利国利民”的报道,这是在正式刊物上最早出现的垃圾分类的概念。
1996年,北京市西城区大乘巷社区在环保组织的倡导下,开始推动以废品回收为主要内容的垃圾分类。2000年,住建部确定北京等8座城市试点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进入政府主导层面,开始“可回收”、“不可回收”两分法的推广。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到2008年圆满举办,北京的垃圾分类一直围绕实现奥运承诺开展工作。
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引领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进入新的阶段。面对激增的人口,城市每年需要拿出500亩土地用于垃圾填埋,城市运行不堪重负,同时面临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意见》中首次明确了采用“焚烧发电、生化处理、卫生填埋”三大成熟主流技术进行综合处理,将垃圾处理结构优化为4U3U3,彻底改变主要依靠卫生填埋处理的方式。
2013年,为改变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同时确立了“全程管理、系统衔接、科学分类、适应处理”的垃圾分类工作基本原则。按照大类粗分的标准,将居民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意见》后,在朝阳区“三街两乡”先行开展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试点,取得了明@效果。2010年以来,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展了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创建工作,到2015年,先后在3759个小区建立了规范的垃圾分类投放站点,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车,入户发放分类垃圾桶、垃圾袋,在社区招募“绿袖标”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2万余人,宣传、普及和现场指导居民投放垃圾,垃圾分类覆盖人口达到800万人,占比达到可推行垃圾分类小区的80%。此外,在制度建设方面,北京市在2011年创新性地制定了代表国内地方立法先进水平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2年3月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正式施行。
(二)对垃圾分类概念的解析
首先,上位法中生活垃圾概念缺失导致垃圾分类方向不明。按照我国固废法中的定义,垃圾为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对于生活垃圾则没有明确的定义。参考其他国家对生活垃圾的定义,则包含了垃圾分类的基本技术路径和政策思路。比如德国,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家庭垃圾和其他城市生活垃圾两类。家庭垃圾包括普通家庭生活垃圾、大件垃圾、生物垃圾、可生物降解的庭院和公园垃圾、可回收物(包含玻璃、废纸、纸板、轻质包装材料、金属等);其他城市生活垃圾包括街道清扫的垃圾、餐厨垃圾、市场垃圾、其它混合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不包括矿产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以及二次垃圾(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继续处理的垃圾,如飞灰、炉渣、破碎物、淤泥、动物残留物等,不包括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可作为原料或产品的垃圾)。日本对生活垃圾的定义是指日常家庭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家庭垃圾)以及商业活动场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商业垃圾),不包括工业废弃物以及法律规定的具有传染性、有毒性、爆炸性等特性的有毒有害的废弃物。
其次,城市管理体制分割导致了对垃圾分类的狭义理解。长期以来受政府管理体制的局限,垃圾管理表现为各自为战的“碎片化”状况。生活垃圾处理由环卫部门负责,废品回收由商务部门负责,危险废物处理由环保部门负责,装修垃圾由住建部门负责,电子垃圾由工业部门负责,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的执法由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循环经济政策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负责,如此等等。环卫部门发起的垃圾分类工作,多年来在环卫部门的职责范围内打转转,分出厨余垃圾几乎成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部。一方面,厨余垃圾的分出率仅有5%左右(开展垃圾分类小区的平均水平),高投入低产出,财政绩效不佳,垃圾分类效用饱受质疑;另一方面,进入终端处理设施的垃圾中几乎没有可用之物。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垃圾分类标准,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就已经达到了资源化率70%的水平。相对于2016年北京市每年872万吨的生活垃圾清运量,20万拾荒大军每年分拣出约500万吨的再生资源,而这部分贡献并未计入垃圾分类效果。
最后,“两网融合”是对垃圾分类的理性回归。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垃圾分类概念的国际接轨来看,垃圾分类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矛盾在于再生资源回收。同时,要从根本上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出路在于循环经济政策方针的落实。从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国际市场原油、钢铁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低迷,疏解非首都功能力度加大,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低、小、散、乱的经营难以持续,需要及时构建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避免可再生资源流入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从战略上保障城市运行安全。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北京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的改革措施中,明确了将原来由商务部门负责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职能划转城市管理部门,职能上的一体化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创造了条件。垃圾分类应是对包含再生资源在内的所有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由环卫部门推动的以分出厨余垃圾为主要内容的垃圾分类系统与商务部门管理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两网融合”是新时期垃圾分类的应有之义。
二、垃圾分类的问题表现和路径解析
(一)北京市垃圾分类的问题表现
垃圾分类知易行难。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先后经历了以废品回收为主的“二分法”,到以厨余、可回收、其它垃圾的“三分法”实践,以及由试点突破到提高覆盖率的管理目标的调整。从环卫部门自身原因来看,一是没有摆脱“放几个分类垃圾桶”的纠结;二是末端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始终没有突破;三是“政府推动有余,全民参与不足”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片面追求垃圾分类达标覆盖率,进一步造成了考核标准的偏差,使垃圾分类流于形式,脱离了其应有的社会基础。
从问题表现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垃圾分类关系民生保障、关系城市环境、关系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站位不高、抓手不足、措施不严;二是垃圾分类宣传“最后一公里”环节没有解决好,物业公司等单位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还存在居民不了解垃圾分类方法的情况;三是在社区收运环节存在混装混运问题。分类收集车辆配备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挫伤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四是再生资源市场低迷,回收人员减少,回收网点严重萎缩,各级分拣集散中心尚未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快递包装、电子垃圾快速增长,给垃圾分类提出了新的课题;五是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不完善,约束性不足,执法难度大,考核体系不够配套,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二)垃圾分类的路径解析
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需要从路径上明确垃圾分类的三大关系。
一是明确垃圾分类目标和手段的逻辑关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目标,垃圾分类是手段,不能为了分类而分类,本末倒置。北京市在“十三五”时期环卫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垃圾处理的“金字塔”体系。处在顶端的是减量化,即减少垃圾的产生,往下两层分别是再利用和资源化,前三个层级涉及循环经济的范畴,主要措施包括限制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净菜进城、不剩餐、旧货交易、废品回收和垃圾分类等。再往下是热回收,也就是垃圾焚烧或进行生化处理,最后一级是无害化。垃圾分类中的干湿分开,是对后两级垃圾处理的直接支持。
二是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联动的结构关系。以法治为基础,在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中,要通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社会宣传动员等手段,打造垃圾分类的环境基础,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市民自觉,最终养成全民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在形成行为改善和环境改善良性互动的同时,p少社会整体成本。从其他城市的经验看,采用积分奖励等经济手段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前期阶段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长期实施将面临效用递减和财政保障的困难。
三是认同末端决定前端、循序渐进的时空关系。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需要时间。特别是终端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生化处理设施需要加快建设,如果只有单一的填埋工艺,垃圾分类难免重蹈覆辙。此外,正规的再生资源收集、分拣、打包、转运、资源化利用等设施需要明确空间布局并加快建设,正规的运营队伍需要及时形成。当前,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萎缩,正是正规企业进入并替代“拾荒大军”的时机,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制定精准的财政补贴政策。
三、垃圾分类的思路探究和措施建议
(一)垃圾分类的思路探究
垃圾分类作为典型的公共管理问题,是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关系中的城市文明,并与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法治精神、环保意识、自律意识等密不可分,是一个综合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必须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个人等各个主体的积极性,缺一方而不可为。在当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环境短板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更要坚持首善标准,加快构建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社会与市场合作互动的工作机制。坚持“两大原则”、立足“三大属性”、紧扣“四大环节”,通过突破难点、落实责任、建立互信、持之以恒,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提升首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
1.坚持“两大原则”,科学制定管理思路
一是“末端决定前端”原则,即前端垃圾分类方法取决于末端设施的处理方式。北京市生活垃圾有机质多,含水量大。一直以来,垃圾分类的技术路线是“资源回收、干湿分开”。近年来,随着末端处理设施的建成投产,北京市已经基本可以实现干的垃圾进行工业化机械再分选后,有价值的东西再利用,剩余部分焚烧处置;湿的垃圾主要是生化处理,转化为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到“十三五”中期,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1.82万吨/日,生化处理能力达到6350吨/日,基本满足垃圾分类处理需求。
二是“习惯决定效果”原则,即分类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分类习惯。垃圾分类是文明进步、公民意识提升的结果。很难想象在环保意识不强、习惯于胡乱丢弃的环境中,垃圾分类能够推行下去。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好的社区都离不开居民的积极配合,自觉分类;少数市民未能很好地支持配合分类,根源还是“怕麻烦”、“图方便”的惰性思维,缺乏自觉意识和内在动力。因此,提升市民的分类意识,要突出抓好宣传发动工作,要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从娃娃抓起,提高垃圾分类知识、方法和流程的知晓率,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是基础性的工作。要采取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抓好领导带头、机关示范,发挥居(家、村)委会、社会组织、环保志愿者等的指导作用,把活动做深、做细,不断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变“要我分”为“我要分”。同时,要加大政府投入,配套完善垃圾分类各环节相应的基础设施,最大化方便居民群众,最便捷地完成分类。
篇8
一、成本会计机构的工作方式
成本会计工作采用集中工作方式,即指成本会计工作中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各方面工作,主要由公司生产运行部组织,财务资产部参预预算、控制、核算、分析、考核,车间和有关部门配合。车间等其他单位设成本会计员或由统计人员负责登记原始记录和填制原始凭证,并按财务资产部要求对其进行初步的审核、归类,为财务资产部核算提供资料。
二、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具有广泛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有:
(一)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成本预测。
(二)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成本预测。
(三)通过分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变动与单位成本的关系,探索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与因果关系,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预测由于技术经济指标的变化而影响期末单位产品成本水平。
(四)通过成本、数量和利润三者内在的联系的分析,预测保本点和目标利润的销售量,以及预测符合目标利润要求的目标固定成本和目标单位变动成本。
三、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一)定额的制定和修定
产品的消耗定额是指单位产品可以消耗的数量限额,是编制成本计划、分析和考核成本水平的依据,也是审核和控制耗费的标准。技术部门、生产计划部门、质量管理办公室和供应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根据企业当前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充分考虑职工群众的积极因素,制定和修订先进而又可行的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项消耗定额,并据以审核各项耗费是否合理,是否节约,借以控制耗费,降低成本、费用。
(二)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
为了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还必须对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和结存进行计量,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半成品、产成品的内部转移入库等,均应填制相应的凭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库存的材料物资、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生产车间的在制品,均应按规定进行盘点、清查,防止丢失、积压、损坏等。
(三)原始记录
为了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对于生产过程中工时和动力的耗费,在制品的内部转移,以及产品质量的检验结果等,均应作出真实的记录。
(四)企业内部价格的制定
价格是解决财产物资消耗的计价问题。公司要对如对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和自制工具、外购和自备品备件、在产品、协作件、以及水、电、气和其他劳务等分别确定各自的价格。
(五)建立企业经济核算制度
公司要建立以总经理为首的统一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集中领导公司的生产、技术、财务等活动。既要有生产车间、班组的责任制,又要有生产、技术、人事、供销、财务等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的责任制, 同时还要有总工程师的技术责任制和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制。
四、成本控制与分析
(一)关键成本的控制
1、原材料的控制
采用限额领料单进行领料的控制,必须注意计划投产数与实际投产数是否一致,如果实际投产数小于计划投产数,并且是按限额领料单领用材料,而且并没有办理退料手续,则说明该次生产用料超出限额,应该就具体超额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若实际投产数大于计划投产数,并且没有追加领料,则说明该次生产节约了生产用料,应该对当事人进行奖励。
2、工资的控制
工资的计算依据是产量,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工资水平的高低,但产量中所包含的“料废数”,应该寻找原因,避免再次发生;对于由于工人操作失误造成的“工废数”则要追究当事人的赔偿责任。
3、废品的控制
要严格控制废品的出现,废品出现时,应根据废品通知单上列明的废品产生的原因,视具体情况追究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可参照《工厂质量管理体系制度汇编》中的相关文件进行处理。
4、在产品的控制
车间在产品收发结存数量的日常核算,应该建立健全在产品收发结存管理制度,对在产品的收发结存进行登记管理,车间应认真做好在产品的计量、验收和交接工作,并在月末编制在产品盘点报表,上报公司财务资产部。
限额领料单
材料类别: 编号:
领料车间: 仓库:
用途: 年 月 日 计划投产数:
生产计划部门负责人: 供应部门负责人: 仓库负责人:
(二)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成本核算提供的数据为主,结合有关计划、定额、统计和技术资料,应用一定的方法对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查明成本变动的原因,揭示节约与浪费的原因,制定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措施,公司必须在正确核算成本的基础上,开展成本分析工作,以便一步认识和掌握成本变动的规律,较好地控制成本。
五、成本管理实施流程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管理职能和依据加以固化,使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畅、有效。
(一)制定成本定额
1、各相关单位制定产品生产成本定额。
2、财务部负责把定额汇总,制定公司各种产品的定额。每月根据生产部上报的生产进程报告,检查生产资金的占用情况。
3、生产成本定额经公司成本管理小组审批,经总会计师签字通过后执行。作为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控制的重要依据。
(二)成本差异分析
1、生产单位根据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对每道工序的直接材料、间接材料、人工、能源动力等消耗进行记录,每月底向相关管理部门报送生产报表。
2、财务部门根据生产部门报送的生产报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相应数据资料,汇总各类成本费用信息。
3、财务部门将各类成本费用信息与定额进行比较,分别计算出价格差异及用量差异,编制成本差异分析表。
(三)成本控制
1、由总会计师牵头,成立有生产、技术、质量、财务、人力资源(培训)参加的成本管理小组,对成本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2、各相关部门针对成本差异产生的各项原因,作为绩效考核及薪酬决定的重要依据。
3、经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批准后,成本管理小组将成本管理改进报告下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
六、建立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公司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
3、建立系统、科学的成本管理信息决策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盛祥,欧阳清.成本会计[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
[2]殷俊明等.成本控制战略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觉[J].会计研究,2005,(3)
篇9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目前全社会的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垃圾产量发展趋势调研,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高达1.6亿吨,在城市周围历年堆积未处理的生活垃圾量高达75亿吨。预计到2014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高达3.2亿吨以上,并且这个数字还要持续增加。
一、城市垃圾的概念
城市垃圾是指城市居民的商业垃圾、生活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城市垃圾的成分非常复杂,但大体可分成无机物、有机物和可回收废品等。属于无机物的垃圾主要为庭院灰土、炉灰、碎砖瓦等,属于有机物的垃圾主要是餐饮垃圾、动植物废弃物等,可回收的废品主要有橡胶、废纸、金属、塑料、玻璃等。
二、城市垃圾的特征
现在城市垃圾出现三大特征:一是组成复杂,主要组成分为三大类,即可腐有机物,主要是厨余垃圾;可燃有机物,包括废纸、皮革、塑料、竹木、橡胶、布类等;无机物,包括煤渣、砖瓦、地灰、玻璃、金属等。二是垃圾量多,城市垃圾产量已超过1.6亿吨,而且有持续增多的趋势。三是地域性强,与一个区域主要燃料关联度高。在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区域,垃圾中无机物的含量就比较高,气化燃料普及的城市中,可腐有机物比例高。
三、城市垃圾的危害
(1)对大气的污染。城市垃圾在运输、处理过程中如防护和净化措施不到位,会造成细末和粉尘随风扬散。填埋堆放的废物及渗入土壤的废物,经过挥发、化学反应释放出有害气体,都会严重污染大气并降低大气质量。(2)对水体的污染。如果将城市垃圾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或是露天堆放的废物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或是飘入空中的细小颗粒通过降雨及重力作用落入地表水体,水体都可溶解出有害成分,污染水质、毒害生物。(3)对土壤的污染。城市垃圾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结构及土质,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植物生长。(4)对人体的危害。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水、大气、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四、城市垃圾处理现状
城市垃圾处理现状不容乐观,资源化意识淡薄。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发生改变,资源的回收观念很弱,回收非常困难。相应垃圾处理管理不善,我国垃圾处理的重点是减量,对垃圾资源化不够重视,无相应的资源回收法,管理跟不上。城市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加大了垃圾资源化的难度,在目前分选技术差的情况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较落后,我国城市垃圾中的不可燃成分多于可燃成分,无机成分多于有机成分,不可堆腐成分多于可堆腐成分,并且不同城市垃圾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造成资源化难度大,经济效益较低。再有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资金不足,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资金紧张。
五、改善措施
篇10
所谓质量成本决策,就是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通过对质量因素和质量成本构成的分析,确定在盈利水平较高条件下的质量水平和质量成本标准,以作为质量管理的依据。
(一)质量成本与价格、利润等的制约关系
产品质量和价格、成本、利润是有着一定的联系。一般说来,合理的质量成本支出,不但能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能保持合适的价格,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发生一些矛盾:产品价格随产品质量的提高而提高,但到了一定界限以后,由于受各种因素(如购买力、价格等)的影响,就不能按质量比例上升。当成本增加幅度超过价格增加幅度时,即呈下降趋势。可见产品质量不能单纯谋求无止境的优化,必须研究如何才是最能获利时的最佳质量成本。
(二)质量成本决策的方法
质量成本决策的目的是要确定使质量总成本最低、企业收益最大的产品质量水平,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经验测算法
它是从本企业历年的质量水平和质量成本数据的比较中找出质量成本的最佳值或以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为依据,在进行具体分析和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本企业质量成本的最佳值,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足点是它以历史成本为依据,从而容易导致决策者只关心实际成本是否低于先进水平,而不考虑这些成本的发生是否合理。
2、合理比例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质量成本各项目间的比例关系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从而找出质量水平的适宜区域,而不是确定最优质量成本点。为此,将质量总成本线划分为:改进区、适宜区和过剩区。
如果产品质量处于改进区,说明产品质量水平较低,损失成本偏高而投入成本偏少,故企业应尽快采取措施,加大投入,追加预防和鉴定费用的支出,加强预防和检验工作,以提高产品质量。如果产品质量处于过剩区,则往往意味着产品的检验成本太高而损失成本很低,产品的质量水平可能已经超过用户的需要,出现了不必要的质量成本,因此,这时一般要放宽检验标准,放松检查要求。理想的质量水平区域是适宜区,在这一区域内,投入和损失均为适宜,质量适当,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良好,这时如果找不到有力措施,重点应转向控制和保持现有质量水平,故又称其为“质量控制区”。该方法直观易行,不足在于需要依赖主观判断的因素多。
3、灵敏度分析法
灵敏度指投入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对故障成本变化量的比,表明为减少单位故障成本所花费的预防和鉴定成本。以公式表示为:
α=(P+A)/ΔF
其中,α为灵敏度;Ρ为预防成本;A为鉴定成本;ΔF为故障成本的变化值。
灵敏度越小,质量改进越有意义。在改进区域,提高质量水平时,故障成本减少越快,而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较小,所以灵敏度小;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故障成本的变化减少,而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则越大,所以灵敏度大。当进入过剩区域后,灵敏度最大。因此,可以利用灵敏度来判定质量成本所处的区域。
二、 质量成本核算
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要建立可靠的质量成本核算制度,以便及时反映和揭示质量成本信息。
目前,我国的质量成本核算无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使得质量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无固定模式。但从质量成本核算的应用情况看有两种核算形式。
(一)质量成本的非独立核算
非独立核算形式核算质量成本需设置“质量成本”总账账户,代替原“废品损失”内容核算中使用的“废品损失”总账账户。“质量成本”总账账户属于成本费用类账户。该账户的借方核算本期发生的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及外部质量损失成本四部分内容。贷方为结转记入“生产成本”账户中“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的废品净损失费用;结转记入“原材料”账户的废品残料价值;以及结转记入“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账户的质量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损失成本。期末,“质量成本”账户如有借方余额,表示应由以后会计期间负担的质量预防成本。“质量成本”总账账户下,可设置“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等二级账户,进行质量成本的明细分类核算。
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简化工作量,不足之处在于过于分散,以致有时无法全面反映质量成本的实际水平。
(二)质量成本的台账核算
为了核算质量成本,企业应设置质量成本台账,定期从相关账户中找出质量成本的资料,进行详细登记,期末汇总计算出质量总成本,为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质量成本提供依据。
同时,为了便于从相关账户中找出质量成本的资料,企业应在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开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成本项目。在管理费用明细账中开设材料检验费、设备检验费、产品检验费、保修费用、索赔费用、质量培训费、工序控制费用等费用项目。
此方法的优点是符合质量成本控制的要求,有利于对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进行准确和有效的控制,缺点是工作量大。
三、 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是将本期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通过核算及质量成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与相关指标进行对比,了解其发展动态,总结经验教训,探求和实现方案最优化,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需要编制“质量成本报告”。这一报告一般由各成本控制中心根据管理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编制,供企业管理当局及时了解质量成本的开支情况,以及各类质量成本占总额的百分率,以便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质量成本与其他相关成本的对比分析
将质量总成本及其各构成因素的实际值与产品产值、销售收入、产品成本、利润总额等有关指标的实际值进行对比。如销售收入的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销售收入。
(二)质量成本的趋势分析
它是将质量总成本或其各构成因素的实际值,以及以上各项对比指标值,按时间先后在同一坐标系中描点,作质量成本的趋势线,以了解质量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使之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三)质量成本灵敏度分析
质量成本灵敏度是指单位质量投入的变化所引起的质量损失变化的大小,即:
显然,该指标值越大,说明质量投入对质量损失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一指标不仅可以反映质量投入的重要性,而且可以根据指标值的正负和大小来判断当前质量水平所处的大致区域。
- 上一篇:包装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