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篇1

一、G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系搭建

在新的形势下,G公司重新搭建了内部的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增加了合规管理,销售职能、投顾队伍建设、主动客户服务理念等。经纪业务总部经过了组织结构的调整,将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了营销上,将服务的重点放在了客户上。业务运营中心,作为强大的后台支持部门主要负责全公司后台业务的支撑,拟通过业务运营中心搭建庞大的业务运营网络,辐射到公司各个部门。客户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接受客户咨询,解答客户问题。零售业务中心颠覆了传统客户服务的概念,增加了主动服务的理念。

新的营业部组织体系有以下几大变化:一是设立了专职的合规负责人岗位且独立于营业部总经理的管理,突出合规的重要性。二是设立了业务运行岗负责内部运营体系的支撑,搭建起营业部内部的业务运营网络以确保各部门运转顺利。三是改变了原来客户服务的概念,将大堂经理纳入了客户服务部,实现了从客户走进营业大厅到客户办理完业务离开营业部的一整套服务流程的统一管理,改变了之前证券营业部缺少大堂引领人员的局面。四是将传统的客户服务部更名为销售服务部,改变了过去客户服务人员坐等客户来咨询的服务方式,增加了“营销”的概念,强调“主动营销、主动服务”的理念。销售服务部的设立完全颠覆了传统客户服务的理念,是证券公司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的转变的主要体现;五是增设了销售管理部,主要是指客户经理团队,他们主要对潜在客户的挖掘、开发与维护。

二、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建设之一-----合规化管理

(一)合规体系的搭建

G证券公司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下,在公司总部专门设立的合规管理部,负责全公司所有业务的合规性。在营业部设立合规负责人,主要负责营业部所有业务的合规性。

(二)合规培训

该公司积极参加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合规负责人培训。每年由总部合规管理组织两次内部合规负责人的业务培训,重视合规负责人的专业素养的培养。营业部每个月召开一次合规工作例会、对全员进行合规培训。

三、G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建设之二---业务运营体系的搭建

为了确保各项业务高效、顺利的进行,保障公司总部与营业部以及各部门之间沟通通畅,以确保各项工作有效的运转,G证券公司十分重视业务运营支撑体系的搭建。公司总部设立业务运营中心,营业部设立业务运行岗。负责营业部各部门之间业务的协调。建立起横向纵向贯通的业务运营体系网。

四、G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建设之三--投资顾问团队的建设

(一)投资顾问团队组织结构的建设

在新的经纪业务模式下,G证券公司认识到:单纯的为客户提供通道式的服务只能满足客户最基础的需求,只有通过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来满足客户对资产增值的需求。因此,公司总部设立财富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责为:消化公司研发产品和其他研发资源素材,将其提炼集成投资产品,系统性的提供给客户,提升客户附加值和忠诚度,对营业部的销售团队与销客户服务人员团队形成有效支持。

(二)形成公司咨询服务产品化,

将源自客户的需求提炼成产品,打破佣金定价的传统观念,丰富服务类型,更重要的是取得服务定价权。由专业的投顾人员负责研究咨询工作,形成一系列的专业产品即A、B、C三种,三种产品对应不同的客户群体,服务的内容也有所区别。通过这种咨询服务的产品化,使得对客户的服务形成了差异化和特色,该公司在行业率先采用向以投资咨询服务为主转型,成为了该公司服务工作的一大亮点,这种服务模式目前在行业内备受推崇。

五、G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建设之四--客户服务体系的创新

(一)客户服务内部体系的搭建

在新的形势下,G证券公司转换思想,及时调整思路,对原有的客户服务模式进行调整,将“销售”的概念加入到客户服务中,对客服人员、强调在新形势下主动服务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理解了客户服务的实质:对证券投资者的服务不仅限于他来营业部开户与股票方面的服务。将眼界打开,深度的挖掘需求扩大服务的外延。G证券公司将客户服务人员分成了主攻销售的服务经理与主要对客户进行亲情维护的坐席岗。

(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使用

和其他证券公司一样,G证券公司在近些年来认识到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即CRM系统)的重要性,公司着力于开发客户关系系统。通过CRM系统该公司有效的对所有的客户进行分类,对客户全面掌握。服务人员对客户的深层次了解,对客户个性化的信息进行识别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服务,提升了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同时,将客户服务人员从繁琐的手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客户适当性管理

根据证监会的要求,G证券公司制定了客户适当性管理制度,根据对客户的了解,根据客户的收入情况、投资风险偏好、专业知识水平等为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证券服务和产品。平时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举行投资者报告会、开办股民学校等。通过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服务和产品。

六、G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建设之五--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

随着营销队伍的逐渐扩大,营销管理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G公司总部的零售业务中心主要是对营销团队进行业务上的指导与管理;人力资源中心负责对客户经理的招聘、录用、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管理、培训与考核。市场场营销中心对营销活动进行策划、对营销渠道进行开发。营业部设立销售管理部进行营销活动的开展。随着营销工作的逐步开展,营销团队的不断扩大,G证券公司也经历了营销规模盲目扩大,营销人员管理不当的情况。但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市场的逐渐规范,G证券公司也认识到营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各方面开展营销管理工作,期望通过努力打造一支规范、稳健、有活力的营销队伍。

七、G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建设之六――渠道开发体系的建立

篇2

关键词:机构档案管理;操作模式;信息分类原则,问题研究

1 区域机构整合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基本格局

在现代的机构档案管理方面,包括着多种形式的组织结构模式。在管理模式方面,包括四个方面的经营形式,一是直接管理形式,对基本机构的行政及人事档案进行垂直的管理。二是开放平台管理,对企事业单位的操作及服务平台进行规划分析。三是资金服务性管理,利用一定的平台服务进行收费保持机能正常运转。四是趋势发展管理,对管理的层次结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点推动其重点发展。在具体的实操化管理状态中要结合相应的制度原则,创新原则,分析原则,对既定的管理目标进行相应的优化分析,得出科学有效的结论,推进管理效果的高效集中化,以发展为探讨情况,针对特定的存在进行特定的管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管理态度,才能对实际档案信息进行深刻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机能的运转效率。

2 基本档案人事管理职能的主体地位凸显

基本的机构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具体化、精细化的任务为整体导向,即在过程中建立任务具体责任模式,使人员在档案的基本管理中能够保证拥有与利用丰富的服务机会,以真正获得真正的管理经验。任务具体的模式是多种实现方式的集合体,包含着“以具体任务为定向、以管理为过程、以解决为目的”的共同特征。以任务为导向的管理还包括人员走出管理的理念,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在具体过程中落实到每个人员、每个小组具体的责任,在保证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优化管理结构,多方面进行管理搭配,提高效率。

3 机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主要问题

3.1 管理体系建设问题

深入分析现代的机构档案管理模式,可以感受到在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但由于目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因而也导致管理模式的建设体系建设与飞速发展的信息趋势不相适应,而组织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建设与整体制度体系建设密不可分,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有82%的人们对基本的人事档案体系建设不够满意,而有32%的个人和78.5%的产业用户对机构档案制度管理体系建设不够满意;目前还没有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机构”,有43.2%的社会群体对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管理的信用度不够认可,这说明政府还么有把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到机构整体事业管理发展战略当中,这就会导致事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因而会制约现代企事业机构单位的发展。

3.2 制度体系建设问题

尽管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式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在未来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仍然没有建立科学、完善、高效的运营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进行规制,就会使很多不法分子有机可图,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的利益都有可能受损,因而会导致人们对管理失去信心。可以肯定的说,目前在管理服务中上当受骗的个人比比皆是,很多社会矛盾纠纷都无法顺畅的解决,很多人也就只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说明管理在运营制度方面仍然不够完善,这是需要档案管理未来发展战略中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否则就会制约企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

3.3 档案规划制度的问题

档案管理规划制度的不合理和中途不断地改变也是导致管理方案不断改变的重要因素。整体的档案规划体系与整体的管理方案是相互配套实行的,一方面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进度实施。但是在现实中配套管理方案的规划往往成为了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从而使整体规划管理体系缺乏了整体管理方案的导航,导致进度的落后,不能如期完成管理工作。所以选择一个完美合理的方案是解决整体信息档案管理的首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效率的档案管理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协调解决信息化档案管理问题的路径研究

4.1 创新性的组织搭配模式

创新性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理念文化。它是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种工程高校管理理念,同时,创新性管理业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的体现,是现代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的一种全新型管理运营模式,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更加深入高效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管理所占用的时间和社会资源和降低时间成本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管理模式。

4.2 创新性工作管理方式的运用

现代创新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制度规范化,第二层次是方案精细化,第三个层次组织分工协调化。创新化管理就是落实到每个人具体的分工管理责任,将管理精细化、方向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把工作做到位。要把具体的工作步骤化并保证每天的工作要完成,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瑕疵等等。实质上的创新化管理是整个项目工作的运行核心。管理要做好,需要有效运用创新技术与手段来对整体管理工作进行精确指导、促进整体管理的有效运作。在实施创新化管理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逻辑性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意识。创新的境界就是将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与可操作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化管理具有把整体管理引向成功的确定性方向。

4.3 信息档案管理模式开发系统的规划性操作

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本质上就是通过科学方法的综合性分析,充分考虑外界的影响因素,进行机构设计的优化选择从而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在具体细化分析背景的要求之下,通过系统设计师设计出合理的系统规范设计,充分考虑可变和工程可控性的因素从而提高系统工程的合理性,防止造成系统信息的混乱。其实系统工程的开发操控系数在很大程度上受项目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和开发部门的开发能力决定的.要充分考虑系统模式的规范性要求,而且还要兼顾到信息管理系统的经济适用性和使用功能耐久性。一般情况下,系统的设计要满足以下的性能规范:

1.系统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所谓系统结构的安全性设计是指在不影响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系统结构能够承受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防灾害性能。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突发状况下面前有一定的防控强度。安全性是系统建设的刚性要求,任何系统的建设都要将设计的安全性作为第一考虑因素。

2.系统结构设计的经济性与适用性

经济性建立在安全性的前提条件之下的,只有保证了系统结构模式的安全性,才能够考虑建筑系统工程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在一般的情况下,系统工程首先要有良好的内部稳定条件和设计前景规划,进而创造出良好的档案信息服务系统。

5 结语

满足于趋向化多元化的档案信息服务要求是满足于档案信息基本服务的有效前提,对于在信息媒介影响下的机构档案的信息管理在满足于档案信息高效率操作的前提下,对于既定和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充分提高档案信息的适用性和信息系统的操作完善性。

参考文献

篇3

按照XX政府国资委根据XX政府国资委《关于开展财务管理提升年活动的通知》(甘国资发财监【2019】103号)要求,XX公司决定在2019年开展“财务管理提升年”专项活动。根据“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提升管理能力为主线,以夯实基础管理为重点,以精益财务管理为目标,开展财务管理提升年”的精神。结合XX公司实际,针对自身短板,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强化问题导向,补齐工作短板。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以“强基固本、合规管理、控制风险、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查找问题、合规管理、填平补齐”为主要措施,以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为主要手段,切实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切实消除管理短板,提高质量效益,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高防范经营风险能力

按照《XX政府国资委关于进一步推动XX属企业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通知》的要求,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配套指引,立足企业实际,抓好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一是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工作。二是全面梳理各类各项业务流程,促进业务处理规范化和标准化。三是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实际,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为目标,以财务内部控制为切入点,以关键控制活动为重点,着力提升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合规管理,提升依法合规经营管理水平

参照《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国资发法规【2018】106号),以市场交易、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劳动用工、财务税收等为重点领域,以制度制定环节、经营决策环节、生产运营环节等为重点环节,以管理人员、重要风险岗位人员等为重点人员,强化对规章制度、改革方案等重要文件的合规审查,确保符合法律法规、监督规定等要求。积极培育合规文化,守法诚信的价值观。建立合规制度报告制度,重大合规风险事件向XX国投集团和有关部门报告。

(三)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的有效性

《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企业将在今年内对照XX国投集团公司制定的会计政策进行再梳理、再评估、再完善。 对不符合的条款,要在今年内完成修订和整改。

(四)加强财务基础管理,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有效配置企业资源。做好财务动态监测,提高财务数据质量和时效,扩大成果运用。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统筹安排资金计划,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持续开展“两金压降”专项工作,防止坏账和存货风险。以年度决算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为切入点,不断改进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稳步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深化财务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协同。积极促进先进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五)加强财务会计队伍建设,提升财务会计业务素质

建立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务会计队伍,加快推进财务会计人才结构的调整。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各种培训方式,引导财务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要求。组织企业财务人员积极参加XX国资委、XX国投举办的培训班。积极探索提升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方式。

(六)加强财务绩效评价,打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结合年度全面预算目标及经营成果,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等方面,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互为补充的方法,查找存在的差距与薄弱环节,诊断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主要因素。逐步将反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纳入经营业绩考核。

三、进度安排

XX公司开展“财务管理提升年”活动集中一年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六个环节进行。推进步骤及时间安排如下:

(一)第一阶段:全面启动、制定方案

时间从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阶段分为2个环节,即学习动员,统一思想和自我诊断、找准问题环节。

1.学习动员,统一思想

成立XX公司“财务管理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财务管理提升年”宣传活动,将提升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迫切性、严肃性贯彻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位职工。为持续开展“财务管理提升年”活动奠定良好的开端。将财务管理的提升工作列为各单位绩效考核的其中一项,以严谨务实的作风和周到细致的服务保障XX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自我诊断、找准问题

对照检查修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在4月末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专项检查”工作,对全公司的子公司、分公司、授权经营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找准存在的管理短板和管理瓶颈,形成详实的分析意见。

(二)第二阶段:专项提升、协同推进

时间从2019年5月至2019年9月。本阶段分为2个环节,即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环节和专项提升、全面整改环节

3.细化措施、落实责任

根据存在短板与问题,对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清单,拿出工作举措,明确提升项目,落实工作责任。

4.专项提升、全面整改

结合提升目标,对管理提升措施进行细化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三)第三阶段:持续改进、总结评价

时间从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阶段分为2个环节,即检查评价、持续改进环节和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环节。

5.检查评价、持续改进

领导小组对管理提升活动进行督导检查和自查评价,及时发现管理提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推动持续改进、全面提升、不断形成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提升成果。

6.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在年末召开“财务管理提升年”总结会,通过回顾总结全年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广泛认可、行之有效的管理提升经验进行固化,形成长效机制,推广应用。

随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必将影响和带动其他管理体系的优化和提升,进而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使XX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再上一个台阶。

篇4

为全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发展规划部工作总结)

时节如流、居诸不息,又到了总结一年过往,明晰思路与目标,坚定信心再出发的时刻。回顾一年的工作,发展规划部在集团业务部门及公司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与配合下,基础业务能力更为扎实,“务虚体系”业务更显实效,精细化管理与全面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下面针对一年来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做如下汇报:

一、2019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强化战略规划引领,为企业持续发展明方向、划路径。

按照集团公司编制三年滚动规划、专业化指导意见以及专业化建设项目调研等相关文件要求,部门在深入学习集团公司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掌握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形势,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目标,规划战略路径,制定保障措施,高质量完成了三年滚动规划、专业化建设总体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的编制工作,并坚持高站位、强管控、保落实的战略思路,扎实推进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在公司落地落实,为解决影响公司整体改革发展的经营、经济、施工生产、专业化建设、亏损治理等重点工作打下了战略基础。

2、健全制度体系建设,为企业改革创新添动力、激活力。

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政令不清、执行不力、奖罚不明,企业经营活动将陷入僵局直至衰亡。为重塑制度建设工作,切实发挥制度引领、规范、保障作用,部门在深入学习集团公司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公司制度建设管理办法,并于四季度开展了制度评估及制度档案信息收集工作,共收集制度类、管理类问题五十余条,作为制度体系改革创新的方向依据,同时建立了制度信息档案及有效性制度目录,为公司制度信息系统集成夯实了基础。通过一系列业务改革举措,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创新实效,为公司制度建设合规性开展及制度学习宣贯强化了基础保障。

3、强化执业资格人才培养,为企业经营拓展强基础、作保障。

建造师人数紧缺、业绩不足、证件不匹配等问题一直以来困扰企业经营承揽的痼疾顽症,如何为公司经营承揽获取更多投标资源,如何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人证合一”,成为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过去的实践经验总结得来,正向的宣传引导与做好配套服务已收效甚微,必须在完善执业资格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方能取得实效。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部门结合集团公司相关办法与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制定了公司《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针对执业资格人才供给与需求两端矛盾,制定差异化、阶梯式津贴补助原则与标准,使无证者渴望取证、持证者期盼价值实现,价值贡献者真正受益。

4、实现资质证照有序管理,为企业经营活动力保驾、强护航。

一是积极响应集团战略,助力新产业发展。近年来,建筑行业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各级行政审批核查力度也日趋严格,今年资质平移工作可谓一波三折,大体可以概况为“四进住建部、五访省建委、六跑市建委”,最终在对人员、业绩等各项资料反复推敲、细致修改的基础上,于10月份完成了房建、市政两项一级资质的两次平移工作,及时解决了集团建筑装配科技公司“准入不准营”的现实困难。

二是强力清理分支机构,营造良好经营生态环境。前些年受地方政策限制,公司经营承揽遗留的分公司达13 个之多,其中大部分被强制吊销,此部分分支机构因面临超出公司业务布局、负责人离岗、注销手续繁杂等因素影响,清理难度大,同时给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部门经细致研究后,积极协调单位人员及社会中介机构,采取就近原则,分头办理,并持续跟踪,逐个销号,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基本清理完毕。

5、聚焦全面风险管控,为企业健康发展找症结、开良方。

风险防控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长远角度看待。年初,部门在与集团业务部门充分对接,深入学习外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风险内控、风险评估、风险问卷调查等一系列风控工作,系统梳理了公司当前面临的重大重要风险8项,并制定了专项防控方案,作为公司风险防控的指导性文件下发执行。针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探索建立完善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提升企业治理能力与合规性管理水平,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

6、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快进推、见实效。

“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作为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系统性与复杂性。部门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积极与地方各接收单位对接协商,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制定各阶段任务与目标。在积极清收回款,确保改造支付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预算上报、资产评估、资产移交、审计清算等工作。全年共回收资金629万,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新都职工家属区也成为集团内首个完成分离移交的基地,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下一步将重点完成审计清算及剩余补助资金回笼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战略规划的执行、监控、纠偏、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

2、国内形式、行业形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认识、分析判定能力还很欠缺。

3、风险管理形式大于实质,风险防控体系尚未成形,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三、2020年工作安排

在做好部门日常工作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强化战略引领,增强核心竞争力

强化战略管理,做好五年规划编制工作,规范战略执行、监控、纠偏、评价与考核等各环节管理流程,建立保障机制,保证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研判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以合规管理为标准,以内部控制为着手点,建立、健全各部门协调联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风险跟踪与防控体系,保障企业经营稳定。

篇5

一、合规风险管理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合规,是指使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合理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的内部控制活动,它是构建银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因银行业经营风险的特点,在吸取大量银行案件的教训后,银行业合规问题日益引起监管者和银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合规管理作为专门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也日益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建设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是指银行主动识别合规风险,持续修订合规管理制度,采取惩戒措施,避免违规事件发生,持续管理合规风险的动态过程。加强合规建设,建立和完善合规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对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合规管理是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银行应综合考虑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联性,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一致性。合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首先应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并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合规是银行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

二、邮储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国内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的情况看,我国邮政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的系统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合规风险管理在我国邮政银行中是一个较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做好合规风险管理就必须使合规成为所有银行从业人员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银行业大案要案无不显示了银行业部分职员甚至高层的管理人员的合规意识非常淡薄。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职员,对于什么是合规,为什么要合规,怎样才能合规,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有的把合规作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却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措施,始终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合规同业务发展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利益,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借口,逃避或抵制合规;有的长官意志严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轻制度管理重主观行事。如果对合规风险管理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依然无法满足形势的要求,必然会导致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形式化,为邮政银行的运行和发展埋下风险隐患。但由于有关人员对合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导致规定形同虚设。

(二)部分“规则”不规范。

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认为合规中的“规”是指适用于银行业经营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经营规则、自律性组织的行业准则、行为守则和职业操守。虽然邮政银行对外部规则如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则没有制定的权力,但对于自身内部的经营规则,邮政银行可以自主确定。这些内部规则,保证了邮政银行的正常运行。但是,在这些邮政银行内部规则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内容不规范。有的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有的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违法或者超越职权设立多收费、高收费事项,与外部规则或法律精神相抵触;二是对内部规则的执行不到位,或者根本不执行,而对这种不执行规则的行为又缺少对相应的惩罚补救规则,使得规则仅仅成为一种装饰、一种摆设;三是备案审查工作不到位,表现在对规则制而不备或备而不审,制而不备逃避了外部监管部门和上一级银行的监督,备而不审导致监督流于形式。

(三)合规风险管理能力不强。

第一,近年来,我国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国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能力总体上仍然不高,尤其是对合规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上未实现动态监测和量化管理,对合规风险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后劲不足,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邮政银行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第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新的合规风险不断产生,而有的邮政银行对合规风险管理的经验积累尚且不足,导致其对合规风险的应对和处理能力较弱;第三,我国有的邮政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还不完善,对合规风险的管理活动仍集中于传统信贷领域,还不能做到对银行整体经营业务的全面覆盖,离全面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相差甚远;第四,我国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人才缺乏,合规风险管理队伍能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我国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邮政银行合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和外部监管部门对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要求,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我国邮政银行合规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塑造深厚的合规文化。

合规是银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银行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倡导“合规从高层做起”、“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主动合规”、“合规与监管有效互动”等合规文化理念、意识和行为准则。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员工了解和掌握合规知识,提高对合规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以确保合规风险管理切实有效。

(二)注重“规则”研究,确保规则制度的规范性。

邮政银行的规章制度建设是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为了更好地使邮政银行各项业务经营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确保银行经营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邮政银行首先应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条文及其内在精神的研究,提高相关理论水平,特别是应重点研究与金融业务方面相关的法律知识、金融监管规定,跟踪关注外部规则的变化,积极参与与银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

(三)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落实合规风险管理工作。

邮政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贯彻执行合规政策,按照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并配备充分和适当的的资源。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应在合规负责人的管理下,与各业务部门加强联系,有效发现和管理合规风险。

(五)建设合规风险管理队伍,提高合规风险管理能力。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运营稳定性,在当前市场环境风险性因素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制定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方法策略,是很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一)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健全。从现有的一些中小企业审计工作运行的情况来看,其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尚不成熟,导致企业产权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配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导致经营者所受的约束存在不足。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管理性质工作方案的有效关注,常规管理工作的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重视,最终导致中小企业无法有效的凭借资产规模优势,成熟的实现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良。一些中小企业的出资人较少,导致独资经营模式的占比始终较高,人为因素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力偏大,无法为审计工作的有效构建提供有利保障。(二)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对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现有的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对内部控制工作行为的有效关注,没能结合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团队成员主体素质的有效培育,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健全性,无法在临时决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理想的进展。一些财务管理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对决策制定程序的重视,存在少数人影响决策的问题,最终导致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缺乏足够的规范性,无法为财务审计工作的推进提供理想的基础条件。部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工作对于财务工作的混乱性特征总结不够全面,尤其对于财务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混乱现象缺乏足够的关注,最终导致财务工作的核算缺乏足够的精准性,难以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维护方面取得理想成效,无法为审计风险的规避提供有利支持。(三)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结合审计工作的创新开展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工作改进策略,尤其对于中小的企业的规模特征认知存在不足,无法在企业的规模局限性得到充分显现的情况下,实现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有效创新。一些审计专业人士对于审计监督机构的建设情况缺乏有效的关注,简单的将监督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一体化处理,无法保证监督职权具备足够的独立性,最终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无法得到充分的维护。(四)企业聘请社会审计可能存在利益需求。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在进行社会审计工作体系创建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经营者群体和所有者群体的状态认知存在不足,导致很多审计工作无法具备足够的独立性。此外,现有的很多社会审计机构工作人员拥有较为明显的利益目的,在利益倾向的影响下,无法保证审计工作具备足够的客观性。虽然国内现有的审计工作法规相对健全,但依然无法全面的实现对审计工作细节的有效督导,不利于审计风险的全面有效规避。

二、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保证社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中小企业需要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工作内容进行完整的研究,尤其要对注册会计师及相关独立审计工作的运行模式进行分析,使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建设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进。要加强法律因素应用价值的关注,尤其要对会计师独立行使审计职权过程中所需的法律支持予以明确,切实保证法律资源的保障性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显现,为审计机构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完整的支持。(二)提高风险意识,提升人员素质水平。要加强对审计机构重要运行价值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制定审计团队成员的素质培训策略,尤其要对审计机构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使利益关联因素的各方面影响可以借此得到明确,以便审计机构重要运作价值的开发,并且保证审计团队成员的素质可以在审计意见得到明确的情况下,有效的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改进。(三)制定审计程序。审计程序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舞弊情况的重视,凭借审计程序的调节实现对各类审计风险的有效核实,保证审计风险评估方案的构建可以在防控舞弊问题方面取得进展。(四)简化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设置要对舞弊现象多发项目加以总结,并结合诚信机制的建设强化审计程序调节合理性。注册会计师群体需要进行诚信工作体系创新方案的设计,尤其要对审计机构建设过程中的各类基础性原则进行分析,使审计机构的具体建设工作可以在业务运行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理想的进展,更好的实现对审计机构重要价值的开发,并为审计程序的进一步简化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风险构成情况十分复杂,加强对审计工作现有问题的研究,并从多个方面制定提升中小企业审计工作运行质量的具体策略,对提高中小企业审计性质工作的综合性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祁增文.浅谈企业审计效果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财会学习,2019(31).

[2]李克洋.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与控制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3(12).

[3]韩敏安.中小企业的审计及其风险分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 定量方法改进 可行措施

前言

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风险控制在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重要性。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颁布和中国人民银行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如何在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及信贷投向调整情况下寻求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1.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1.1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种类

所谓风险就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而造成损失或者收益波动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着多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指债务人无法对未来的借贷按期限归还本金利息的可能性,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典型是由于信用危险造成。市场风险是指因为市场价格的波动导致的损失,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及股价风险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因法律事务的处理不当或者是违规等原因造成的法律风险也属于操作风险,从业务线看一般操作风险会发生在零售银行业务和销售商业银行业务。流动性风险是指当银行一旦管理不善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流动性风险,银行投资的失利也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特别的,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相同的市场,争夺相同的客户群体,并且都采用类似机制的营运模式,产品的种类也不够全面,导致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极不稳定,我国经济发展放缓,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这一切又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寻求出更好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策略。

1.2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和投资获取收益,其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企业。因此,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超过一般企业的风险损失,它具有涉及金额大、涉及面广等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既是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制约力量之一。一方面,银行风险客观存在于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推动银行通过有效风险控制,规避风险负面效应,获取较好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风险推动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银行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警戒作用,能够对银行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成为银行业务过度扩张的有效制约力量。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股份制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风险仍然以信用风险为主,已经初步实现信用风险的计量,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比较薄弱,需要继续强化。具体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认识风险,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银行业务发展,其实不然,只有更好地控制了风险才能使得银行开展的业务更加的深入和安全。另一种是通过减少创新业务或者减少业务范围,通过否定业务效益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这样去发展业务就像走进了死胡同,会降低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对于其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以上情况的发生是由于管理理念不够明确,对银行业务研究不够透彻,对知识学习不够明白,不清晰掌握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导致的。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2.2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风险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信息技术运用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传统风险模式的特征:即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常常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如在信用风险控制中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分析,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不仅使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不能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当中。同时,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2.3风险管理体系薄弱

一是完善的、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没有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三是反应式、应付式活动多,主动性、预见性活动较少,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率未能和谐统一,无法建立持续监控和改进的内控机制。四是从岗位职责角度看,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五是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特别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专业人才。

体系的健全和独立并且逐步地完善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际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3.1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简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评估已识别风险的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对风险和条件进行定性分析,并按影响大小排列它们对项目目标的影响顺序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预测分析的办法中比较基础的一种,定性风险分析的目的是利用已识别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发生对项目目标的相应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别进行评价。但定性风险很依赖风险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基础,存在较大主观性,在评估对象情况模糊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历史数据不是很完善或者是没有相关数据的事项。

定量风险分析是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定性分析法排出了先后顺序之后再把风险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定量风险分析一般应当在确定风险应对计划时再次进行,以确定项目总风险是否已经减少到满意程度。重复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反映出来的趋势可以指出需要增加还是减少风险管理措施,它是主动应对风险计划的一项依据,并作为风险监测和控制的组成部分。定量风险分析提供了相当直接的数字,能容易地应用各种逼近模型。定量分析后的许多具体调查工作可以用最小优先经验执行。

定量分析法也包括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一般会有模拟法,概率树分析法,概率分布法以及外推法等等。所谓的模拟法,是利用系统的模型对于系统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将一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因素进行具体的量化。对于一些工程项目一般都会用网络图作为项目的模型。概率树分析法就是按照逻辑学的分析原则,将不同可能的风险原因勾勒成树状,进行多种原因的分析和可能性的推导,其一般是通过结果向着可能产生原因的逻辑分析的过程。概率分布法是把整个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然后根据专家的评定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等等来分析不同的可能所占这整个事件一份之中的概率,由于这些事件的互相排斥性,所以这些概率的和为一。外推法都是风险分析中比较好的办法,外推法还根据不同的情况分为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时间序列法,它是根据之前的数据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作为推断事件或者规避风险的总要依据,来推断出来以后的事项之中各项数值以及情况发生的概率以及不同的后果等等。

3.2形成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风险管理方法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方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方面己经达到了很发达的程度。西方银行已建立了庞大而健全的数据库,拥有先进的技术方法,大量使用风险计量模型、数理模型等先进工具对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特别是新巴塞尔协议公布以后,协议中推荐使用的方法,大都在西方银行中有了实际的运用:比如内部评级方法(IRB),风险价值法(VAR)以及操作风险的高级测量法等。除了这些方法外,一些大银行还建立了自己的风险评价模型,比如信贷矩阵模型,对风险的衡量基本上都采用定量的方法。西方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决策中也非常重视定量模型计算出的结果,建立了风险预警模型和机制,对风险及时做出识别和反映,这些都值得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借鉴

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契机,建设内部评级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风险计量水平,逐渐提高组合风险管理水平,逐渐由定性较多转变为定量较多的方式。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特别是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信息逐步透明,信息渠道的拓宽,为银行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提供良好了基础,同时也为银行对企业进行风险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银行可通过收集风险产生的因素,建立相关标准化公式或模型,根据公式或模型推导结果对风险进行评级,进而研究风险控制方法,采取有效规避风险措施。同时,信息系统和先进IT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据收集、处理以及风险量化模型的使用提供了硬件及软件支持,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风险量化更准确、更科学、更具可操作。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将更加强调定量分析,通过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数理化、定量化的特征,逐步由简单的技术管理过渡到复杂的统计分析管理,并最终走向定量分析。但在短期内,风险管理技术还是以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做好定性分析就是要在信息尚不完备的条件下,通过对市场、行业变化趋势的分析,凭借与客户的接触对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甄别。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所以,目前主要精力要花费在数据的积累,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上,必须加快数据清洗和补录工作,建立并实行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数据得到了规范,并且在不同的时点都有较高的精确度,定量分析才会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和效果。

4.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管理策略创新

4.1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

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日益强化的监管环境,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隐蔽,更加多元化,更具杀伤力。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种类和范围在明显增多,不仅包括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等带来的信用风险,也包括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环境下,少数基层机构的员工内外勾结、欺诈作案可能导致的操作风险。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汇率走势的扑朔迷离使之还面临着日益凸显的市场风险。在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下,声誉风险也正在成为威胁银行安全的炸弹。如果银行不顾风险导致巨额损失,按照监管要求,就必然相应地进行拨备,侵蚀或消耗资本,或冲减利润,这反过来必然会降低银行的市值。因此,在新的经营环境下,股份制银行要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应把风险管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风险管理内容上,要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向国家、信用、市场、操作多种类型风险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结合运用模型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等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要由事后被动督导型管理为主向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转变。在风险管理机制上,要由惩罚功能向惩罚功能与激励功能并重转变;在风险管理对象上,要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范围上,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重点上,由强调审贷分离向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在风险管理技术上,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

4.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优化信贷结构

从很多银行的业务报告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一致展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能力。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但中小企业的业务规模、业务种类、经营状况等千差万别,靠经验不足以对企业风险进行科学判别,在此情况下,银行既要保持稳定的收益,又要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这需要借助有效的工具,收集大量的信息,找到与风险相关的各种因素,通过建立公式或者模型,推导出风险严重程度并进行评级,进而考虑如何把握信贷投向,达到最大程度控制风险的目的。同时,在信贷管理方面,可以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离出来专管专放,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做到方便快捷、合规管理。只有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空间,才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4.3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注重技术创新

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方法,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应作为基础环节予以加强。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确定是否存在风险,存在哪些风险,存在风险的大小程度,才能为风险管理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风险识别准确性和全面性将直接影响到风险估计、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质量,甚至影响到整个组织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加强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应从技术支持,评级方法和评级应用这个方面着手,完善数据选取,参数估算,映射和参数应用等阶段的风险量化过程。同时,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从全面、系统的角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要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建立操作风险计量、预报和信息制度,学习和借鉴科学的操作风险计量技术,建立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模型,定期对风险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业务及管理流程风险的系统排查,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并建立“风险库”,确定控制措施和要求。

5.结语

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具有制约性、关键性的综合型工程,在整个商业银行运营系统中起着连接性、协调性的重要作用。应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开始,构建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系评价标准,依托内控体系标准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连续监控,并通过审核、评价和改进,不断主动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安全管理体系的良性改造以及整个商业银行运营系统的长久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深入开展新型定量方法的推广培训工作,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基本指导方针,从而实现定性主导向定量主导的适时全面转变,继而提升整个风险控制运营系统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商业银行产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杨晓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R].CFEF研究报告,2009,(9).

[2]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意识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银行合规的含义

所谓合规,即合乎规范。银行合规是指银行所经营及管理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合乎法律法规、规则、相关的准则、政策等规范和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和道德行为以及诚实守信相符合。

(二)银行合规文化的概念

银行合规文化是以合规风险作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有关银行怎样规避风险的一种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合规理念、合规价值,以及合规管理、合规风险和合规机制等各方面。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建设主要是要使每一个银行内的员工都能够对岗位业务操作中的各种风险和控制方法都熟知和掌握,并将进行合规操作作为岗位工作的第一要义,使合规能够成为商业银行所有经营活动中的自觉规范。

二、农村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中现状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在合规文化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一)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对各商业银行的监管上,银监会的执行力度越来越严格、规范和全面

公众对银行的舆论监督方面也越来越强烈,对于银行的合规事项方面的投诉越来越多。

(二)从内部因素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的在合规意识的自觉和主动性方面不强,合规管理理念落后。

其次,农村商业银行在控制力上显著不足,执行力度不够。

再次,农村商业银行在内控的制度体系建设上不够完善,在内控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的盲区。

第四,农村商业银行在内控信息的交流上明显不足、沟通不顺畅,在风险以及案件的报告制度上存在缺位。

最后,农村商业银行在关键岗位各人员的工作上缺乏有效监督位,震慑力不够。

三、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构想

(一)树立合规价值理念,用合规促发展

合规价值理念是商业银行从业员工的必备理念,更是银行从业人员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家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组织来说,商业银行是由员工构成的,如果员工不能将合规当作是自己从业准绳,那么银行就不能做到合规运营,就必然会导致其运转受到影响。例如,兴业银行以及中航油的案例就是由于一个员工的不合规经营而使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一直以来,农村商业银行对员工绩效考核的重中之重就是经营的业绩,而对合规的功效无视或短视,具体体现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度上严重不足。在银监会颁发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提到:合规能够降低由于遭受监管处罚与法律诉讼而引发的财务损失的可能性;还能够增强商业银行的持续竞争力,带来声誉和财富收入价值。因此,合规管理其实应该是商业银行的价值和效益中心之一。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将合规文化建设作为其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将其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对弄虚作假的要严厉处分,对内控管理水平较高的、发展质量优良的应给予奖励,在银行内部要树立起“以合规创造价值,以合规促发展”的管理理念,并逐渐形成科学合规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合规机制建设力度,提升执行力

结合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先进经验,要提高银行内员工的执行力,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大的合规检查机制,以及严格的风险责任制度和强有力的内部审计机制制四个机制的有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建设也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开展和建设。首先,作为农村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员工能够有章可循,并规范和引导员工的行为。同时,应将评价结果和内控管理的效果作为考核、审计的依据,和薪酬分配和干部使用相挂钩。其次,在合规检查中,要对各个岗位的操作环节和业务过程进行全程覆盖,不能留有盲区。其次,要定期对行业所有员工在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情况进行合规性检查,以确保各项制度和规范都能得到有效执行。再次,要建立严格且全面的合规问责机制,对于执行不力或者不按章所循导致的风险失控相关责任人,要给予严肃处理。还要建立诚信检举机制,鼓励员工对于违反操守的行为进行举报。最后,要严格审计合规检查、风险隐患和制度缺陷等方面,通过对风险隐患和风险案例进行处理来督促有关制度的落实,从而保证内控机制的良好运行。

(三)建立合格的“规”,实现安全和经济的双重目标

合规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合规制度的建立,它是商业银行建设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有效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而要实现经济和安全的双重目标,各农村商业银行要建立一系列的合规的“规”,不仅简单的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要和银行内各方面的管理活动、业务活动能够,以及各岗位的运作单元等都形成文化性的管理体系,是激励机制、监控评价、刚责机制等多个管理要素相结合的载体。从安全角度来说,首先要保证银行内所有运行的业务管理活动都是有章可循、可操作的,并将一系列的规范性要求真正的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活动当中;其次,要建立后评价机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并结合商业银行运营环境的变化来进行不断的完善,及时的对新出现的漏洞进行修复和调整,以避免因为新旧制度的交叉而出现的矛盾和风险隐患。从经济角度来看,一方面这些“规”要能反映出银行的经济效益的需求,以及农村商业银行为地方、市民、中小企业服务的定位需求;另一方面,这些“规”还应该和监管要求、法律法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业务活动、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等相符合,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动态的调整。

篇9

【关键词】差错管理;血站;质量;问题

8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5-02

差错是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是可以避免的。血站是医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危,如果血站出现了差错,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甚至威胁到受血者的生命安全。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差错管理现在血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市的两个血站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A血站采取差错管理方法,B血站采取常规的管理方式。对比两个血站的管理情况,两个血站的基本情况并无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管理方法B血站进行常规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将管理制度落实到采血、供血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同时还要对工作进行检查。A血站则进行差错管理,差错管理的方式具体如下。

1.2.1对差错信息进行收集为了方便、快速的发现差错,并且找出差错产生的原因,血站的管理人员必须及时的掌握差错信息。一般情况下,差错可能存在于管理和技术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其中又包括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献血的环节,其主要体现在,对献血者的判断不准确,献血者被不适当的淘汰掉,不适当的进行重新献血,或者是对献血者的生理状况评价不合理,献血者的资料出现问题,资料找不到等等。第二是保存血液的过程,其主要体现在,因为违反操作程序使得血液不合格。第三是检测的过程。检测的标本本身不合理,血液样品的血型、抗体检查、病毒记录等不符合要求,发送的结果是错误的。第四是外审、内审、常态审核以及管理评审当中所发现的不合格。第五是设备保养和维护不合理而导致的差错。第六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或者是安全事故所导致的差错。

血站的差错贯穿于整个过程,只有认真的对差错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归纳,才能有效的防止差错出现。

1.2.2对人员进行合理的管理因为人员是造成差错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人员进行合理的管理。首先,血站必须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来制定岗位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行严格的划分,从而避免出现越俎代庖或者推卸责任的现象。其次,要提高工作人员对组织文化、价值观、发展战略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消除工作人员的变数,使工作质量和管理效果得到保障。最后,血站还要采取主动学习和讨论学习的模式,鼓励工作人员找出差错,提出预防差错的方法。在平时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培训和工作人员的薪资、奖金、晋升等挂钩,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1.2.3对工作的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血站的各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工作环境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必须对工作的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比如,我国制定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血站必须建立和实施血液隔离以及放行程序。当前国内还没有关于血液批的统一定义,所以为了完成血液批的放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这样的方式,“以完整质量控制下的血压检测报告为批”,在这其中,不需要分析血液采集的时空,更不需要以血液采集的时空为批,血压检测报告按批出具。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定出更加实际,更加灵活的差错管理方式。在平时还要整理各种工作记录,比如血液采集工作记录、差错内部记录、工作交接记录、差错资料收集统计表等等。

1.2.4实施全面的管理血站同样也可以实施全面管理的方式,全面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它既包括了血站的管理和服务,也包括了血站的技术、质量等等。它的焦点在于提供高质量的供血服务,使得献血者、用血单位、受血者都能对血站感到满意。在全面管理当中融入差错管理,必须要考虑当前的技术水平、环境等因素,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此外,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必须要采取奖惩措施,将员工工作中的差错情况和薪资、奖励、晋升等挂钩。最后,还要要求工作人员每个月都必须写出一份《差错报告》,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且不断的进步。

2结果

2008年2月――11月,A血站的血液报废数量为4689U,报废率也在6.6%左右,而B血站的血液报废数量为6941U,报废率为9.8%。因此差错管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管理,P

3讨论

差错在工作中的存在是难免的,要想避免出现差错,就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将血站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减少差错出现的机率,并且提高差错管理水平。

首先,领导要重视这个问题,转变观念,提高支持力度。在管理的过程中将血站的宗旨、目标、人文环境进行统一,创造一个团队性强的差错管理环境。其次,要有配套的体系建设平台,通过建立质量体系,将所有和血液质量有关的人员、活动进行合理控制。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差错管理措施,这样就能达到管理的目的。最后还要建立差错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血站的实际情况,将差错管理和质量建设进行结合,遵循以人文本的原则,从而营造差错管理的氛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煤矿;安全;目标

长期的安全工作实践证明,做实“十个深化”,促进“十个转变”,实现“十个提高”,就一定能打造安全型矿井,实现长治久安。

一、深化安全文化建设,由“安全型”向“本质安全型”转变,提高和谐矿井创建能力。抓好安全文化建设,可更好地进促进安全生产良性发展。坚持安全理念引导人的原则,以“如何将安全文化理念深植职工心中”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全面普及具有自身特色的“三五三四、五个一”安全文化核心理念。

二、深化安全培训,由“注重取证”向“增强技能”转变,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三、深化现场管理,由“形态质量”向“内在质量”转变,提高质量标准化建设水平。建立健全现场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制定质量评估标准,通过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化控制、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杜绝“豆腐渣”工程、面子工程等现象。

四、深化区队班组建设,由“生产任务型”向“安全生产型”转变,提高全面管理能力。班组建设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础。把班组建设纳入安全管理总体规划,彻底扭转重生产轻安全的不良倾向,夯实安全基础。建立有效的班组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正班长抓安全、副班长抓生产的要求,给班组提供规范、科学、具体的安全管理平台。

五、深化安全责任制,由“条目化”向“问责制”转变,提高全员执行力。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克服“高度重视下的麻痹松懈症”,是防止事故频发的必要举措。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各项措施落实到现场以及每一个岗位。

六、深化科技兴安,由“重硬件投入”向“软硬件结合”转变,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技措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安全生产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是提升预防灾害能力、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有力保障。建立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矿井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拓宽资金渠道,确保“科技兴安”的必要投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科技兴安”提供坚实保证。以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矿井为目标,加大对矿井关键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实现矿井安全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形成一个集成、高效、覆盖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系统。加大以预防安全事故、改善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安全技术改造力度,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

七、深化隐患排查治理,由“告知检查”向“随机抽查”转变,提高超前预防能力。要坚持念好“查、访、包、抓、改”五字经,做到对不安全因素“发现得快、控制得住、排查得早、解决得好”。深入“查”,坚持每周召开隐患排查分析会,不间断地开展“三不定”检查活动,将事先通知式的安全检查,改变为以随机抽查及巡查为主;经常“访”,加大业务科室深入基层、指导基层、服务基层力度,及时指导帮助基层解决现场安全隐患;负责“包”,坚持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包保制度,将安全隐患整改任务量化、细化,落实到每名班子成员及业务科室身上;狠心“抓”,本着“谁包挂,谁负责”的原则,一竿子插到底,下狠心,以“三铁”精神坚决把隐患解决掉;彻底“改”,加强对重大隐患危险源的整改监控,把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究提前到对隐患责任的追究,对违反隐患排查有关规定者,追究责任。出现重大隐患,对不作为的单位领导坚决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

八、深化监督检查,由“静态单一”向“动态循环”转变,提高安全监控水平。推行安全责任监控和安全信息监控,对不同层次的安全管理人员上岗情况和各个区队、地点的不安全隐患实行动态循环控制,努力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严格落实值班跟班责任制,对于发生事故采取措施不及时,延误时机或因其他失职渎职行为而影响安全工作的有关人员,坚决严肃查处;对于发生事故而瞒报、谎报或拖延不报,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的,要严厉追究其责任,确保安全管理的严肃性。

九、深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由“条块单列型”向“网络覆盖型”转变,提高全员抓安全的能力。安全生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方针,超前管理,共同维护良好的安全生产局面。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党政工团各级组织积极行动,紧密协作,各司其职,做到合作与分工相结合,齐抓共管,努力形成统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为矿井保安全、促生产营造一个更具人性化的工作氛围。

十、深化专业会战,由“常规管理”向“重点突出”转变,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抓住安全主要矛盾,解决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搞好安全管理的突破口和立足点。当前,我们应严格落实省“安全生产落实年”部署要求,深化安全整治。强化一通三防,搞好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开展综合防尘质量标准化达标活动,杜绝通防事故的发生。超前编制落实防治水措施,按照“有疑必探,先探后采”的原则,严格按照控采方案施工。大力整顿运输秩序,规范使用各类安全设施,加强小绞车使用和设备起吊、装车、封车、运输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开展机电、综机、皮带管理专项治理会战,提高设备运行质量、检修维护质量、安全管理质量。加大对地面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力度,加强地面防火、交通管理、两季“三防”等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