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

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课堂;情景化教学

素质教育下,我国教育教学较以往取得长足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一成效的取得不可忽视的就是初中教学的发展推动力,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发展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初中教学中,人们将关注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变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这一表现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更为明显,使得情景化教学在地理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情景化教学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阻碍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发展。笔者就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意义以及情景化教学乐学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

1当前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情景化教学的意义探析

1.1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难点在于需要学生对该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去学习该学科。但是目前初中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现状却与之相反,很多学生对该学科学习并没有兴趣,甚至对该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种现状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出现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动力。主要表现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原理或者是概念进行具体化演示,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再只是处于表层阶段,能够发挥其知识的实用性,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创造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不良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题库训练上,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长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知识的创造性能力也不断减弱,最后使得学生学科知识创造性遭受重创,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出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的支持证据主要在于地理学科学习中,学科知识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而情景化教学的重点就在于以生活为教学重要知识来源,让学生学会观察,在教课的同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有效激发。

2促进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情景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激发协议时想象力: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动力,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而科学技术水平在教学中的充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初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技术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而且这一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生动的视频或者是语言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将乐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好比教师在气候一节教学活动中,可以避免传统的单一的讲解上课模式,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视频或者是收索相关的图片的模式,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模式激发创造性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创造力。2.2重视课程导入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该学科知识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对该学科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很多初中学校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并没有过多关注,主要表现在教师课程中课程导入环节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一现状的存在想要得到改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程导入环节,使得学生乐学课堂要求实现成为可能。例如,教师创设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可以从唱歌或者是猜谜语、寓言故事等方式引入课程,以便于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课程导入迅速集中自己的课堂注意力,也是学生积极性调动的重要保证,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课程导入的同时还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给学生一些模型,让学生根据模型猜出模型属于哪个省份,引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在班级放置中国地图的形式,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够接触到相关知识,使得教师的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课堂导入教师质量能够得到提高。

3结语

总之,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与乐学相结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程的导入环节,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促进初中教学全面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晓芸.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J].学园,2014,05:3.

[2]周杭艺.浅析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02.

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初中地理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22

素质教育的提出旨在改善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如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等。而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理应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底。初中地理具有很强的思维逻辑性,是兼文科、理科于一身的科目,初中是地理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习该科目能够使学生初步接触宇宙、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保护、地域特点等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但目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于新学科具有新鲜感,随着教学的深入,新鲜感渐渐消失,不再对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地理学科知识凌乱复杂,知识点很多,有很多需要背诵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且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关键,未受到教师的重视。为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将创新教育融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创建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育真正有利于学生,以下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新模式创建提出的几点方法与建议。

一、初中地理创新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重要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情感。创新意识是指进行探索创新活动的欲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进行探索创造;创新情感的培养是指创新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在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初中地理作为文科与理科兼具的学科,也具有较强的思维性,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成鼓励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老师发挥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发现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初中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将创新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点繁多,但其自身有趣的知识又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不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地理的乐趣,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初中地理是学生接触自然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地理学科的知识本身就很吸引学生,认识地球和地图、海陆变迁、世界气候时,可以借助适当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深刻,地球仪是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学习工具,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七大洋、五大洲、经纬网、海陆分布等知识时,学生可以事先通过研究地球仪对知识有一定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对不懂的知识认真学习,不放过一个知识漏洞,同时也要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目前世界的形成过程、火山的形成等知识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同样也要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模式教学成果一般。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研究,采用地理知识抢答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知识抢答的环节,进行知识的再复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还有很多,但学生学到知识是关键,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2.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利用一些课堂所学知识展开实践,显得十分重要。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制定时间目标,进行明确分工,在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与迁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初步认识社会现状,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有着客观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同时,在进行分组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与同学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集思广益,让学生帮助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实践中,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共同将任务完成。开展地理实践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无可置疑。地理教学中,我们推进学生将其他学科习得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科学习中,能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知识与能力的运用。本文就其他学科的一些读图能力在初中地理读图中的运用做探讨,以期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能力迁移 读图能力 途径探讨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有效、合理利用其他学科中学生获得的能力,推进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学科知识之间进行融合,能将一些同性的知识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如此,我们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课程的设置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达成时代赋予的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在初中数理化学习中有图数之间的转换,语文学习中有图形转换题,可见对图形、图像的观察、理解是较多学科研究的一个重点,地理也是如此。

一、提高地理读图能力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拐杖。大量图文并茂的地理图表是初中地理课改后的教材的一大特点。采用图表可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地理事物的现象,理解与认识地理方面的规律。而初中教材中、地图册中的地图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如果学生能够读懂地图与图表,那么能够提高地理知识的掌握与基本能力的形成,从而提高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能让他们形成多角度阐释图表内容与现象,形成一定的阅读图表的能力,丰富地理知识与运用能力;如能够有效阅读地图、绘制地图,就能形成观察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能力与地理意识,达成地理学科教学的目标。

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读图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二、加强能力迁移提高读图能力

图表,都是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传递着一定的知识与道理。不管是什么样的图表,我们在阅读时都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与技巧。

1.重视观察,发现地图中的“闪光点”

读图首先需要观察。理科的图表题暗含着数值、数量之间的关系,语文的看图写话、看图拟题、分析含义都是需要通过观察来达成的。也就是要通过观察,透过图像看“本质”。而这一“本质”的体现都在关键的点上。这在我们地理读图题中亦然。如在初二地理《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教学内容学习时,我们要教会学生“冬季风的影响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的这一知识点,就要让他们能够读懂《影响我国的冬季风》这一地图。学生观察的重点是高气压和低气压所在的区域,然后看这两个区域之间盛行的两种季风的风向与特点。如此,学生结合体验,根据所学进行思考就能读懂这一地图。

找出问题的核心,依据规律读出图片中的含义,是我们各学科读图题都要落实的一种方法。注意观察重点,不能浮光掠影是重要的,但是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最重要的。如数学图形题,注意线段的位置、交点是重要的,语文图形转换找出最能突出寓意、道理的或夸张、或凸显的点是必须的。而地理读图首先要关注地理的比例尺、方向、图例这类显性的问题,从而知道这是哪个地理知识点的地图,如此才能做到有方向的思考与作答。

可见,我们要让学生能够读懂地图,首先要让他们明确阅读的目的与重点,教会他们能够进行知识迁移,精准地找到要观察的点。如此,学生才能在比较、思考中精准读图。

2.教学方法,提升读图的“命中率”

各学科的读图题都有一定读法规律。这些规律中的一些常规读法和特殊读法有些都可以运用到初中地理的读图题中。当然,不管是什么规律的掌握都是为了运用。因此,在调动学生读图积极性,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读图的观察点与角度的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强化、深化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的掌握,使得一些方法能得以灵活运用。

地理读图要按照地理事物、现象的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分布的时间、地域、逻辑等方面的顺序等来读图。平时学习中,引导学生注意分步读图,学会准确把握图片的表现方法,根据所学知识思考、推断图片的要考查的重点。加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和挖掘地图中所包含的众多信息,让学生形成多角度观察、思考、比较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现象直观的带领学生读图,能使不同类型地图的解读方法鲜明。注重地图与课本内容的高效结合,通过地图检查学生地理知识,提高他们读图的能力与习惯。在相关内容学习后,让学生完成《地图册》上的填图、绘图作业,推进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浓厚氛围。

另外,我们要结合其他学科教师教学的一些长处。如有的数学教师在黑板板书图形时,不用工具就能高效精准呈现图形;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敬服。如果我们地理教师也能做出较好的板图,这也对学生的绘图、读图有一定的影响和促动。

总之,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是地理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放开视野,吸收其他学科类似内容教学的长处。这样,推进学生学科间学习的融合,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综合运用;这不但能够提高他们地理学习的热情与能力,还是推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为其成为未来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史丽.初探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3(41)

篇4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立足单科, 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高考的万变。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五、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文理综合能力测试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关键点;措施

由于地理学科不属于我国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因此普遍不受初中生的重视。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生活实用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加强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初中地理教学十分重要。

一、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点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地理学科作为重要的自然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授课时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地理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同时,生活化的教学也能够更大地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理解程度,促进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

2.以教师发展为基础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量,还能够使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科技化程度加深的今天,不断有新的地理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这就要求地理学科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对新型技术的掌握程度。另外,由于初中生多处于青春期阶段,在心理状态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教师要学习心理学,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案,促进教学的正常进行。

3.以教学效果为重点

由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具有一定差异,因此教学的最佳效果只能够在相对条件下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教师需要多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更少的时间、物力以及人力达到教学目的,促使学生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创建出高效课堂。促进能力相当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这种方式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且加强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措施

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学科课堂不具备趣味性,通常十分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没有积极性。若要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变更传统教学模式。具体的改革方法有三大点,具体如下:

(1)课堂导入。开展情景教学,创建地理认知。作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对提升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进行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环境,进行知识与生活的情景创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提高课堂实效性。

(2)课堂教学。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现代化,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方便学生领悟。例如,在进行季风气候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季候风的走向及形成方式用Flash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上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加强教学效果。

(3)课堂反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主要的检验方式还是通过练习题来实现。教师通过讲解不同难度的习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同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中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与渗透,提升教学质量。

2.细节化教学

由于初中地理的知识范围较为宽泛,而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知识点中的关键点、难点找出,在授课过程中,以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教学活动,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要精细化,打好基础,进而提高难点、重点的吸收程度。

3.注重读图析图,技能化教学

地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元素。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需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地理数据、图表以及地理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地图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图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的认知。在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还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上所述,想要更大程度地加强初中地理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改进地理教学方式,地理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丽.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途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01):137.

[2]徐云静.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3,08(15):47.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前言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跨领域、知识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自然科学性和社会科学性的基本特征,是较适合开展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一门必修课程。基于初中生对于地理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于此类非基础学科缺乏足够认可和重视,造成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的局面,因而如何有效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是地理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重点课题。增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教学主体和教学任务的统一性,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形成自主探究式的积极态度,最终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笔者结合多年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现性提出一些见解。

一、明确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

要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关键之一,首先要明确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看图、识图、析图、填图和绘图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地理知识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全面夯实地理知识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巧计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名称等,并认真思考知识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参考地图并认真掌握和吃透整个地图,遇到质疑应努力思考,并与同学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得不出答案时再积极向老师提出质疑,直到切实掌握所授地理基础知识为止。例如,在讲授《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节时,可采用图文有效结合的指导方式,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围绕着识图、读图、问图、析图的环节加以展开,讲授东南亚的范围、位置时,应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东南亚政区图”,准确确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处于亚洲和世界的具体方位,然后在地图中指出东南亚所属的十个国家,哪些国家与我国毗邻,并特别说明印度尼西亚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认真解读和分析亚洲区域地形图,明确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南纬10°和北纬25°,明确东南亚属于热带气候,并连带说明从古至今东南亚为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新知的兴趣。

二、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多元化,教师在实施较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全面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知识结构特点和知识关键点,有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或短片等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新课标人教版“世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一文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感受阐述近年来农村与城市人口的实际增减情况,同时引导学生踊跃阐述自己对于当前人口迁移情况的具体看法,这时教师开始播放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对于图片中标注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展开师生间的共同探讨,从而引申为世界人口发生大规模迁移的主要原因及重要影响,在这种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条件下,不仅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不断强化课堂内容的多元化

由于各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关联性和连带性,要想深刻掌握地理知识,应该学会勾画地图的基本技能,这样自然可以将单调的地理课与美术课的教学因素相结合,通过粗略构图而准确掌握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并用不同色彩的画笔做好标记,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地理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自由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有时可以通过音乐来达到调节教学常规和规范教学内容的作用,以确保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在初中课程结构的整体安排上,地理学科往往被安排在下午,下午是学生产生疲惫感和精力不集中的不良时期,整体课堂会呈现沉闷、压抑的不良局面,这时可以在合适时间插播一段音乐,例如,在进行《印度》一节课程的讲解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程内容的求知欲,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曲与印度相关的歌曲《天竺少女》,这首歌是电视剧《西游记》中体现西方国度民族风情的歌曲,将这种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曲作为引入点,由此提及唐僧取经的目的地就是印度,即为《西游记》中讲述的天竺国,进而对印度国家作进一步阐述,这样将音乐元素融入于枯燥乏味的地理教学中,较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水平。

四、不断变换和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文科类的学科学习多通过背诵和记忆实现的,然而初中地理学科介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知识范畴,但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从认知、理解、记忆和掌握来逐步实现,居于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套路。因此,要迎合新课改的新趋势,增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不断变换和革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做到教学模式的变换和革新,必须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引和组织的重要作用。评价整堂地理课是否高效的根本标准,主要在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积极踊跃阐述自己想法和观点、学生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及时提出质疑并掌握相关知识以及将新授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主要在于不断变换和革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组织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五、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网络

一般对于地理复习课的课时安排比较少,复习课的学习不会注重对于全部知识点的全面讲述,这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网络,结合教学参考书对教材内容知识的实际评价要求,严格掌握复习中的准确定位,对于新课标要求未涉及的内容要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以确保复习课达到有的放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师要全面掌握整个教材的具体内容,抓住地理课程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认真分析和总结地理知识结构中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的内在关联,明确地域间的差异特征,并认真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确定区域发展的具体方向。例如,在进行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北地区共同纳入一个复习板块,并要求学生结合地图讲述两个不同区域的地形、位置、气候等具有什么差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关联?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及实际分布情况,一些重要名称必须反映到地图上,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六、加强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有效统一

初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的趋势下教师应充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全面加强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有效统一的教学模式。

七、通过课外阅读扩充知识积累

初中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认知和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最基本工具,然而要想获得更为充足和广泛的地理学科知识,掌握更多的地理基本技能,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多阅读一些课外知识以丰富自己的地理基础知识,这也是夯实地理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随着数据信息化的发展,当今较多的地理知识都充分融入到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数据信息之中。就当前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阅读材料分析来看,品种和分类也是较为广泛的,像中国地理杂志及地理报刊文章等,都能从不同角度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地理学习基础材料。通过教师对于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时,应做好随手笔记并记录心得。这种通过课外阅读扩充知识积累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智能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有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八、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新课标形势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适合初中学生认知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组成结构,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有效结合,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最大程度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巨振强.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实效性[J].时代青年:教育,2012,(2):127.

[2]杨州.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2,(21):67.

[3]李培刚.论新课改下如何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J].学周刊:A,2012,(7):132.

篇7

关键词:高初中地理 教学衔接 教学质量 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这说明初、高中地理教学应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事实却相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我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原则

我认为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必须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

(一)目标性原则

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为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研究,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整个过程中实现自然的过渡和顺利衔接;也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让高中学生更快、更好地达到(或超过)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紧迫性原则

由于在中考中没有地理学科的考试,因而初中地理教学不被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知识普遍较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衔接不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高中起始年级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迫切的。

(三)低起点原则

在解决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时,影响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先补上(如地图的三要素、地球的经纬线及经纬度),这样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铺设一个台阶,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四)展望性原则

解决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

(一)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进入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了。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而高中阶段不仅要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学生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并且在老师正确地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会渐渐感到学习吃力。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这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

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很多高中学校都采用了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篇8

学科渗透不能超越地理课程标准。

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义务教育地理学科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如下:

①掌握地球与地图基本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②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④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目前的现状是,初中地理是简单的概括和总结,更多的是解决“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初中地理教学是为学生了解掌握地理知识、地理环境、地理事物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窗户”,提供了了解身边和外部世界的一把多功能的“钥匙”。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需要师生花费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实现“学科渗透”,或利用数、理知识对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加以探究性学习,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有出入的。有些探究性内容和形式无法通过课程标准体现出来,有的甚至未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出来了:哪些问题值得尝试,哪些问题点到为止?可以尝试探究的章节或某知识点又如何安排时间?是否会影响教学进度,浪费教学时间?

文科知识的适时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意义重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碰到诸如天气、气候、季风、降水、太阳高度、时区、区时等地理问题。在讲授以上知识点时,利用物理学、数学的思维和知识进行讲解,无疑对理解知识点有所帮助。然而,初中地理课堂上过多地涉及理科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初中学生是在理科知识相对滞后,充其量是在同步的情况下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即使是用刚刚学到的理科知识“现买现卖”,这对于学生理解、解释地理现象,未必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正如有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内容讲得像几何课,把大气的水平运动讲得像物理的力学课,这对于地理知识刚刚入门的初中生来说是不适宜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文科知识(历史、文学、政治、宗教等)在地理课堂中的适量、适时渗透,能够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丰富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地理学科知识更好地迁延和被吸收。

在地域辽阔的亚洲,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一是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中国,二是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三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在讲述完亚洲位置、地形后,我适时地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人文、经济的影响。我引导学生从地形、纬度位置、河流等方面分析亚洲三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共性。课堂上学生们反应迅速,思维活跃。同时我补充位于非洲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通过精美图片展示,让学生形成相邻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为讲述非洲打下了伏笔。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加强人文科学素质培养,利用相近学科,尤其是文科知识来实现地理课堂的学科渗透,设计符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特点的探究兴趣点来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落实好“知识点”并以此为铺垫,学科渗透才能锦上添花,探究性学习才会有的放矢。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学生积极参与

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说,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以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关系的意识等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甚至地理教师本身都没能对初中地理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是下滑的状态,更谈不上发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地理学科带来了希望,也为初中地理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研究性学习则可促进这一希望的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内容的确定、资料的搜集都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适合学生进行研究的问题俯拾皆是。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历史原因”等,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2.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如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就可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与治理》这一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检验探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能力

检验探究过程不一定强求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在设计好从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E:风(或风带)等因素去分析,得出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地理位置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寻找出当地的A、B、D、E因素与欧洲西部基本相似,但沿岸地形C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学生是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检验探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敬侠.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1(33)

[2]秦龙春.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版).2006(08)

[3]黄春丰.初中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09(30)

[4]李运军.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J].地理教学.2007(04)

[5]张.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4)

篇10

一、精心制定计划,统筹安排复习

初中地理学科的中考复习,是集前两年基本地理知识学习后的强化和梳理,其特点是:时间紧、课时少、内容多。根据教学工作经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相对合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教学任务和时间,可将复习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梳理基础知识;第二轮以练习为主,讲练结合,查漏补缺,并着重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识图和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第三轮复习结合热点和重点问题,以综合性检测和中考模拟考试为主,以考代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充分地利用习题中的信息,根据题意,采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二、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知道现在学生参加中考的科目内容纷繁杂多,要提高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能力和水平,就要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现实。要充分认识:第一,复习不同于授新课,因此要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提取精华,围绕知识结构和体系,全面贯通讲解,让学生循着教师讲解的思路,重新构建章节知识结构的框架,形成总体知识轮廓。第二,复习时,对教材中学生普遍掌握的一般性内容点到为止,重点针对学生以往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近几年中考试题多次涉及的知识热点讲清、讲透。第三,通过复习达到以下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地图和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图:①比例尺的换算和应用;②根据不同地图判定方向;③熟悉常用的图例。(2)地球: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②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与地理意义;③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与运用。2.初步了解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4.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况。了解掌握某一地理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及文化等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况,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能分析对比不同区域的异同。例如:用列表法来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对照表附后)。5.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6.掌握基本的地理信息分析技巧和技能,建立一定的地理空间概念,使学生头脑中地理的主要知识更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

三、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解题技巧

课堂复习是师生对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再提升,是根据练习反馈的信息,矫正知识缺陷,整理解题思路、方法的课型。对学生来说,往往是知识掌握了,但在答题、解题时却想不到“点子”上去,这是因为没有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教师应配备一套系统的、高质量的、难易适中的练习题,以练促思、思中悟法;以讲带练,把讲解的知识要点通过范例习题训练加以巩固、转化迁移,使知识点纵横联系,重点内容融会贯通落到实处,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练习中查漏补缺,在练习中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和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突出重点、难点,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例如:地理学科中关于经纬网地形图的复习题是综合性极强的知识点,它是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测评,在复习中可利用图中经纬网复习经纬度判读、方向判定、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植被、农业及人文特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认知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使学生不但较全面地综合复习有关地理知识,还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思路更加清晰,并将知识点落在实处。

四、抓纲务本,提高重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进行综合性检测和中考模拟练习是考核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复习中,要不断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寻找知识的纵向联系,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区域,探讨中国发展问题,进一步补缺,提升地理思维能力。例如:“珠江三角洲略图”常常涉及该区域的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气候特征、常见的气象灾害;③主要城市与河流;④重要铁路干线;⑤经济特征。首先让学生认真读图,寻找图中有用信息,如重要纬线、所临海洋的位置、各城市相对位置,铁路干线的位置及其所经过的城市等等,综合上述信息,结合本区人文特征分析得出答案“本区纬度位置较低,在北回归线附近,临南海,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台风;主要城市是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有京广、京九和广深铁路干线;发展了“前店后厂”式外向型经济。在引导学生分析中考综合试题时,应让学生学会提取图表中的有效信息,认真审题,理清思路,确定答题范围,重点和层次,答题简练准确,会用专业术语。

五、关注热点、重点问题,提升知识理解水平

热点重点问题是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要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过多、过广地去追热点。如: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南方雪灾”和“汶川5.12地震”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南方雪灾”的实际,给学生讲解灾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地理知识;“汶川5.12地震”发生后,利用学生关注震区和想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等心理,及时向学生讲解震区所处地理位置、地震带、地形待征、地震形成原因及地震所带来的灾难等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到地理知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六、注重地理学科特色,分析探究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