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术科研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坚持理论学习,认真撰写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如我们科组李绍端老师的论文曾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开展组内公开课教研活动。每开展公开课活动之前,总是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此外我们科组还开展了校本教材开发活动,我们科组的每位教师分工合作,个个不辞劳苦,为校本教材开发默默工作,不久,我们的校本教材将脱迎而出。
教研组的活动和工作促进了数学老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实践经验到理论的升华。同时也提高了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针对我校中专部学生数学基础差,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尝试用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在期终考试中,大部份同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对于初中部的教学,我们积极的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认真开展一月一考的教学法,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解题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
这学期,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教研能力有待提高。
篇2
【关键词】新课改;经验;课堂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授课教师已从以前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真理;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老师已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权威变成了学习者的挚友,从评价者变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且爱学数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师生关系从以往的"先知先觉"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教师允S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看到了教师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新课改使我们面临挑战
我们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是不是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指导,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还有一些问题,提出让同行共同磋商:
(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
(2)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
(3)如何更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4)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按课件走,还是按学生走,是关注活生生的课堂,产生真切的师生互动,还是流于形式。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5)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
四、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哪些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与获得成功的机会。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6)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一节好课应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篇3
1 进行不定时园内专题公开课及培训
我园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定期的给新老师进行培训,让她们明确的知道怎样上好一节《智能数学》课,知道上课的流程。教研小组开展了不定时抽查班级的授课情况,实行授课透明化,并且给带智能数学课的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了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并多次邀请全称教育发展(河南)有限公司教研中心讲师杨鹏佳老师:1.2010年11月郑州智能数学专家来园观课指导。2.2013年3月22日来园进行《智能数学观摩及培训》,杨鹏佳上两节示范课中班《按规律排序》、大班《统计》及我园两位教师观摩课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3.2013年8月20日来园进行《智能数学培训》,通过多次给我园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上示范课、听我园教师授课并加以点评,使每位教师能更好地学习和改进!
2 活动时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前制定了一些各年龄阶段的活动目标,要求及工作计划,如:小班年龄阶段操作常规培养为主;中班年龄阶段以感官教育及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为主;而在大班年龄阶段则以抽象教育及数学教学为主等;同时,我们还逐步摸索《智能数学》教具的操作方法;根据其原则配备了生活部分的操作材料,设立了《智能数学》操作区角。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具操作,教师进行分组及个别指导。
3 开展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提升教师智能数学教学能力
我们幼儿园坚持开展了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2010年11月潘瑜大班智能数学《认识左右》,2011年4月李平枝大班智能数学《区分左右》,2012年4月吴成英中班智能数学《找规律》,2013年3月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等每位做课老师在设计时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创设较有情趣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过程中能关注幼儿的操作方法和策略,探究幼儿学数学的心理过程。每一位老师的每一次展示、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亮点,为我们智能数学数学展示课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每位老师也在一次次的听课、磨课中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对智能数学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紧抓幼儿园智能数学活动契机,积极培养锻炼老师
每一次智能数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教师的智能数学教学组织能力,又能为大家提供了展示、交流、反思的平台,真正起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统一思想,紧抓机遇:
2011年4月我园7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井亚娟老师中班教案《10以内的单双数》获得“活动设计奖”。
2013年4月我园11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潘瑜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教案《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教案《相邻数》、范晓红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教案《分类统计》均获得优质课件“活动设计奖”。
2013年8月我园教师井亚娟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活动《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活动《比较高矮》、吴文娟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活动《10的加减法》将参加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5 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化
智能数学活动形式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和分组活动,在集体活动时教师们都能有明确的目的、计划、组织、连续性,突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在分组活动是能按幼儿的兴趣、爱好、意愿进行选择活动,并结合幼儿的能力进行。
6 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这三年的智能数学教育教学,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较快,大部分学过幼儿与过去没有接触智能数学的幼儿对事物感知的灵敏度要高,观察细致,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有很强的顺序性。同时,他们还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
7 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7.1 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每一种教具时还不够灵活和充分利用教具。
7.2 进行智能数学教具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简洁。
7.3 方案教学中的实施工作中,中班级和小班级的有待提高和加强。
篇4
摘要: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就是让老师与孩子们能够平等交流和合作探讨的教学,它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学生会在彼此的思维碰撞和教师的引导、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逐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 情境 环节 手段 练习
引言: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我有幸被学校派往合肥参加“和美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观摩了十位专家或名师的现场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学习之后,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
在学校日常的公开课教学中,有不少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家常课好。我考虑应该是教师更多的关注了自身的课堂表现,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中学生彼此的思维碰撞的火花。而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就是让老师与孩子们能够平等交流和合作探讨的教学,它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学生会在彼此的思维碰撞和教师的引导、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逐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结合此次学习所得和自身的一线课堂实践经验,谈谈在情境、环节、手段、练习四个教学环节中的浅显的认识。
一、情境
良好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领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实施。但实际课堂中更多的情境创设往往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与热闹,而忽视了数学内在的思考性和高效性。因此在情境创设时,应该简洁一些、高效一些。
在合肥之行的学习中,观摩了周卫东老师的《再认识百分数》一课,使我深深地被周老师的简洁教学情境所折服。
周老师在一开始就直接发问:你认识百分数吗?随后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板书了自己认识的百分数。紧接着周老师继续发问:什么是百分数?(课件同时出示发问内容:什么是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
这样的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一个问题提三遍的方式,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直接切入课题。
二、 环节
一些老师在准备示范课的时候,费尽心思地查阅和搜集资料,想把所以搜集到的资料都塞进教学中,使得课堂安排得过满。而学生上课,就像应付差事,走个过场,根本来不及思考,更别说领悟了,整个课堂像是安排好的话剧表演。
在观摩黄爱华老师的《比的认识》教学中,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提出了二个问题就很好地解决了环节设计过于烦琐的问题。
问题1:什么是比?
生:两个数相除。(这是书本对于比的定义)师板书:a:b=a÷b
师:为了说明数量关系,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就是为了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问题2:有什么用?
用处一:比较大小
用处二:变化量中不变的量
用处三:不可比性变得可比性
仅仅用这两个问题,就把这一课堂环节浓缩了,而且真正达到了以生为本、简约高效的目的。
三、 手段
在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倾向,辩论、角色表演、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具展示等异彩纷呈,只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法都硬生生地镶入课堂。而这些方法引入课堂只是带来了热闹。
而在罗明亮老师的《真分数和假分数》课堂教学中,紧紧是让学生对另一个学生提出质疑的方式就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活跃,而学生思维直接地碰撞都是在围绕着课题转。
师:你们看到这个标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它们的关系?它们的意义?用处?如何画图?假分数假在哪?……
师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追问,对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和解释,解释不清楚的老师继续追问,直到学生思路捋清了。在一些疑问中,老师鼓励学生上台当场辩论,在辩论中追述问题的答案。
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在进行手段的选择时,尽量高效、实用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
四、 练习
在俞正强老师《年、月、日》的课堂中,俞老师的练习设置只有一个问题:姥姥在你家过了两个月,你猜一猜姥姥在你家过了多少天?(俞老师是通过和一个学生直接的对话创设出这么一个情境问题)
俞老师仅仅用一个问题就巩固了本课的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练习环节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俞老师的问题设计让我感受到课堂练习设计要注重生活性、趣味性、多样性、综合性。
1.练习要注重生活性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数学课堂上离不开生活。比如一例题,“小明买文具,所带的钱有15元。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若全都用来买圆珠笔,能买15支,买一支圆珠笔比一本笔记本便宜多少元?”这个题很好地将工程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既能很好地使学生在解答中提高练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疲劳感。
2.练习要注重趣味性
在让每一个学生在整节课中都注意力集中基本都不可能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设计练习时也要像新授课一样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上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分物游戏》时,我就设计一个简短的小熊请三只狗做客的故事,让同学们帮助小熊解决分骨头的事情,让学生用彩笔代替骨头给三只狗分骨头,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巩固知识,不仅增加了学习知识的乐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和探究。
3.练习要注重多样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是十分有兴趣,所以练习的设计还要追求多样化,以保证学生有兴趣去主动的解决。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在练习环节就要注重开放性,不至于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背诵。以“7”乘法口诀为例,练习形式可有:①找朋友:一个学生拿一张乘法算式卡,去找那个拿着数的朋友。②接龙游戏:指名学生说得数,另一个学生说对应的口诀。③整理卡片:卡片上写上口诀,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卡片。
4.练习要注重综合性
比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的时候,有位老师这样设计了一道习题:女生和男生的比是( ),男生比女生少( )%,女生占总数的( )/( )......
如果给这道题目加上条件“30人,那么这30人可能表示哪些人数?”
篇5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
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共2页,当前第1页1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篇6
科技节原名科技文化艺术节。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给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1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在这秋风送爽的时节,我们迎来了我校科普教育的盛会——第十三届校园科技周。这是我们高琦学子展示聪明才智与科学素养的节日,更是我校培养同学们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大校园科技活动。
学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从而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也许我们的同学不一定个个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要争做一个具有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人。科技周是我校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今年我校的科技周主题是:创意无限巧手圆梦。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在体验中发挥想象,在想象中创新思考。
为了组织好今年的科技周,老师们及早策划,精心准备,提前布置,为全校同学设计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项目。一、二年级以科幻绘画为主,用画笔描绘出未来宏伟的蓝图;在三至五年级征集小发明创意设计、科技小论文,同学们动手、动脑,将小脑袋里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在去年五年级创意大赛的基础上,将在六年级推荐优秀作品经过进一步完善,参加安庆市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另外,五年级科学社团的同学还参加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20--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今年科技周的活动项目,数量不少,内容也有创新。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次校园科技周活动,并能在活动中,看得开心,做得顺心,玩得尽心。相信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一定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
同学们,科技周的舞台已经搭好,帷幕即将拉开,希望大家拿出各自的绝活,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到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创意无限,巧手圆梦,愿科技周活动成为你梦想的摇篮,成为你展翅翱翔的蓝天。最后预祝本届校园科技周圆满成功!
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2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沐浴着春日温暖的阳光,荡涤着科技的滚滚洪流,我们迎来了肥西县第一届青少年科技节。青少年科技节以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系列科普活动,是同学们魅力展现的一个平台。
这是一个科技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就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大家是否还记得“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的天际运行,“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一切都让我们欣喜不已,而一切科技成果的取得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现在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杨振宁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并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在科技节里,让我们为梦想插上翅膀,让科学的种子在我们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走进科技节,让我们身体的各项器官活跃起来,积极参加各项科技活动,在科技的海洋中,撷取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编织一个个神奇的梦想。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借本次科技节的契机,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尽情展现自己的特长吧.愿科技节成为我们梦想的摇篮,成为我们展翅翱翔的蓝天!最后衷心祝愿本次科技节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这一周是全国的科普宣传周,我校也拟定于今天宣布科技节的开幕。并同教育局的全市中小学生科技节一样,到下半年的9月份结束。到9月份,我们将举行隆重的闭幕式,总结成果,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并将优秀的作品选送参加--市比赛。
学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从而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也许我们的同学不一定个个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要争做一个具有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人。校园科技节与校体育运动会、校园阅读节一样,也是我校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今年我校的科技节将结合--市科技节的活动,它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各种科技成果。想想过去多少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龙宫探宝,早已成为了现实;想想过去人们多少幻想,如千里眼、顺风耳,早已不再是问题;想想过去人们多少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如悬浮列车、太空行走,都成为现实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享受着科学的膳食,从穴居山洞到享受着现代化的居室,所有这一切,都是科技的力量,是科技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是科技让神话和人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是科技带给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但是,中华民族又饱经沧桑。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近现代世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没有重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就没有希望登上人类文明的高峰,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科技人才的竞争。
为了组织好今年的科技节,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项目。有“巧手迎是世博,科技创未来”中国馆仿真模型现场拼装赛竞赛、科学小论文、“市长杯”青少年科技创新赛、泰雅普机器人竞赛(机器人接力赛)、泰雅普机器人竞赛(机器人高尔夫球赛)、科学幻想画竞赛、木结构模型承重竞赛、纸结构承重等(市科技节的活动)。总之,今年科技节的活动项目,数量不少,内容也有创新。本周学校会把科技节活动方案发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希望大家共同关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次校园科技节活动,并能在活动中,看得开心,画得舒心,做得顺心,玩得尽心。相信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一定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
同学们,科技节的舞台已经搭好,帷幕即将拉开,希望大家拿出各自的绝活,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到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愿科技节成为你梦想的摇篮,成为你展翅翱翔的蓝天。
最后预祝本届校园科技节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4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激情飞扬的六月,创新梦想结出累累硕果。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简短隆重的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表彰暨创业计划大赛动员会,目的就在于在全校师生中掀起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热潮,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获得优异成绩的院系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向积极指导和组织“挑战杯”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挑战杯”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挑战杯”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逐步发展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展示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校对此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形成了较好的氛围,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今年学校开展的第四届“挑战杯”竞赛共有71项作品参加比赛,获得立项项目30项,有350多名同学在46位教师的指导下,在“挑战杯”的赛场上耕耘、收获,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和1项践行规划纲要奖的较佳成绩,可以说,“挑战杯”在我校学生学术科技体系的龙头作用已经初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与国内和省内一些基础较好的高校相比,与我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与莞工大学生的创新成才的需要相比,我校的“挑战杯”为主体的学生学术科技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对提高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师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教师参与指导力度不够强,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面向未来,在学校大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的道路上,无论是学科建设发展需要还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还是“科研促进教学”的客观需求,都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突出“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学术科技培育工作。
一要转变观念,加强组织引导。各院系要确立“以生为本”理念,真正从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和成长成才的角度,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和一系列与专业结合紧密,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科技活动。要认真吸取先进院系的好做法、好经验,强化对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的组织和引导,以参加竞赛的优秀典型引领广大同学,以竞赛的优秀作品影响广大同学,以竞赛的'优秀成绩激励广大师生,突出确立“挑战杯”的龙头地位,努力开创学生投身创新、探索创业、乐思好学、知行合一的良好局面。
二要统筹规划,加强常态扶持。要建立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大力实施以“__理工学院大学生学术科技促进计划”(莞科计划)为主要方式的常态化学术科技活动立项,继续探索与知名企业联合举办创新实验室、成立创新协会、开展创新竞赛等系列举措,强化“挑战杯”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对接,强化教师科研与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对接,逐步在部分院系或研究机构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点”,努力构建大学生学术科技工作良好机制。加强创业实践教育,成立专家咨询小组,探索建立学生创新活动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大学生的科技作品转化为专利技术和创业计划作品,充分利用“挑战杯”竞赛平台,着力营造创新有冲劲、创业有行动的良好氛围。
三要加强保障,突出创新成效。科技创新更多是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间涌现。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要加强对学生多学科、专业、方向间的协同引导,培养协同作业、团队作战意识。教师指导是“挑战杯”和一系列学术科技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条件。要努力强化对指导老师工作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完善“挑战杯优秀指导老师”的评选办法和表彰奖励机制,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优秀指导老师的荣誉感、使命感。要整合教学资源,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有机、有序参与,真正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要立足__、关注社会、重视调研,围绕主题、选准课题,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真正具有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老师们,同学们,希望全校教师和广大同学们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把握良好机遇,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编织梦想,以创新为快乐,以创新为己任,以创新为习惯,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5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秋风飒飒,天高气爽的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三中第七届科技艺术节,我仅代表全体同学向精心策划、组织和关心、支持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一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浓缩,更是学校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的盛大检阅。科技艺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让我们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科技艺术节是同学们学习的课堂、实践的天地、交流的家园、成长的乐土,在这里,我们勤奋着、努力着、成长着、感恩着,这就是我们的科技艺术节!
我校教育始终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为出发点,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创新精神、艺术文化素养对人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深远持久,它影响着我们的处世态度,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甚至浸染我们的一生。科技艺术节正是我们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艺术素养的最佳契机,愿同学们都能在本次活动中有所受益、有所进步!
今天,--三中的学子们,在复色阳光的照耀下,多元发展,多样化成长,展现别样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国际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不同的教育愉悦中,成长成就自己。
篇7
创新课题 选题研究 综合
根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基地《世界竞争力报告2009~2010》,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二,可是其中“环境指数”却只排名世界第50位。所以加强和改善国内的教育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一大重要举措。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考和探索。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必要选择。对于大学来说,提高素质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国家举办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此竞赛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各大高校也为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比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创新课题的选题部分。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研选题若不合适,则或者出不了成果,或者成果只是低水平的重复,意义不大。一个优秀的、有发展前景的课题是一个创新项目成功的前提,对于这重要的成功部分,我们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优秀的科研题目具有非常重要的几个要素: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效益性。
一、选题的需要性
作为科技性的科研学术作品,它的选题需要具有可发展性,需要考虑这个选题是否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国民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是否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将创新性、实用性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结合。比如说第十届“挑战杯”竞赛中,上海交通大学的参赛作品“便携式宽带综合业务数字卫星通信地球站”,在抗震救灾和森林防火等领域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挑战杯”竞赛作品的选题也更加关注民生热点问题,在第十届“挑战杯”竞赛中,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广泛涉及矿工安全、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医疗、老人社会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
二、选题的创新性
在创新课题的选择中,创新是科研课题得以成立的根本条件。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根本谈不上是在进行科学研究。我国现在的科学研究领域、高科技领域仍属于跟踪模仿的阶段,缺少自己的发明创造和独立知识产权,我们需要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科研创新和发明创新的活动中,从大学时期开始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促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研究,从而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使我国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改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在科技创新的课题选择时就要考虑到科研项目的创新性,而创新主要表现在:课题可以是由之前并没有人研究或探索过项目,而现在有学生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完成这个课题项目,包括实验的设计、实行;课题可以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的更深一步发展,前人的研究虽然已经得到一部分成果,但还是可以进一步的简化和完善;课题也可以是前任已经研究出了的成果,但是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前任的研究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所以需要对前任的技术或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解决。
三、选题的科学性
选题要具有科学性,要符合现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原则。选题需要有充实准确的科学研究事实作为基础,不能拼接自己的想象臆测来选题,并且,选题的时候,不能违背已确认证实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同时也不能违背社会道德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其课题的产生也要基于人们的经验及经验赖以产生的客观事实。例如:实行克隆人等试验立题。再者,选题的时候要考虑申报者对于科研思路的理解程度,不要超过申报者所能理解的研究范围。最后,课题的选择的研究结果要对本学科或者相邻学科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在技术和研究方法的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样选择的课题才有研究的必要。
四、选题的可行性
可行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所选择的课题完成的可能性。其中要考虑实验的实验的时间、经费、研究者的能力、研究条件能否满足等问题。一个不具有可行性的科研题目是不能实现其科研目的的。所以在决定科研题目时,题目的可行性要考虑到:实验实行者的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能成功的完成所申报的实验;实验进行时所遇到的问题、困难申报者是否能全部解决,如果申报者不能解决又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来解决问题;申报者的实验条件是否可以满足申报者的实验需要;实验所需要的经费是否充足,经费可以怎样获得;申报者的试验时间是否能够满足实验完成的所需时间,实验时间会不会过长或过短;实验的结果是否真的可以研究出来,实验结果是否会与真实值产生较大的误差;实验是否会有利于社会问题、国民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的解决。
五、选题的效益性
创新课题的结果需要带来一定的效益,这个效益不一定是单单指经济效益,它还要包括实验结果实现对于社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还有它对研究的科学问题、科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潜在或直接的应用价值;在对于解决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时具有指导或建议式的作用;在课题的实践使用中,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所以在决定科研题目时,可以适当的考虑到课题研究结果能带来哪些效益,比如,对解决农业市场现在急需的生产实践条件、物料、资源的效果;对解决工业原料、工艺、生产流程等的效果。
六、总结
总之,优秀课题的选择在整个创新课题中占据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一个课题实行的可行性,可以说是决定了整个课题的成败。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所以,大学生在进行创新课题的申报时,课题的选择是要非常重视和谨慎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肖纪美.创新论[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
[2]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3]大学生科技作品关注民生热点问题[J].中国教育报,2007.
[4]江新华.教育科研选题的标准、路径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
篇8
关键词: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态构建
知识时代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拥有创新人才就拥有竞争力,就拥有主动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国外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早在1969年就开创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这个计划首次让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之中。受当前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冲击,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认为对大学人才的培养“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工作灵活性”[2];受雅斯贝尔斯的“全人”和洪堡“完人”教育理念的影响,德国大学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两个基本点就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外国很多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过程中普遍注重大学生从人格到能力的全面文化素养的提升,将大学生创新素质放在文化创新的高层次。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完成高校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创建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校园文化。然而,国内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只片面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说到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我们必然会首先想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周家伦认为“谈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我们首先必然会想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因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穿心教育,加强和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这段话说出了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观念,这也造成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其他因素出现的“角色弱化”的状况。环境塑人,环境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空间都在校园,因而高校校园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我国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看,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并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在实践操作上也缺乏理论作为指导。因此,校园文化研究的迫切任务就是探索一整套以培养大学生创新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新思想。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即为了实现大学最初的教育发展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师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由高校师生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文化是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培养和塑造优秀人才的大本营是高校,学习和传播科研文化的主阵地是高校,社会中精英聚集、人才济济的地方是高校,它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指明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母体。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对校园主体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通过高度统领和把握校园中的各种行为和现象,影响校园主体的成长、成才环境和塑造校园精神等方面[4]。因此以创新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是孕育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行为准则的最有效、最广泛的社会人文基础。另外,由于校园文化主体的先进性,使校园文化具有前沿性和批判性,对社会主流文化起到一定的引导性和激励性。可见,为了响应知识经济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构建具有创新导向的校园文化对于推动整个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带动和示范效应。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为大学生们提供了真正参与社会服务的平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接近于生活的实践,也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将科技创新运用于实际的机会。实际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大学生们有了一个可以接触国家科技创新的环境,并且能够体会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和意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注重团队合作的实践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虽然学生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团队意识,但却没有真正实践过,是企业给了大学生们一个宝贵的机会。从学校走向社会,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有利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使学生们重新认识自我,找到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一)大学校园文化基础建设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生态基础
教育是对教育环境、教育环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构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升华情操、塑造人格,在实践中感受国情、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培养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劳动观。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教育教学改革直接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改变过去在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角色弱化”的状况。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先进创新文化的传承体,创新可以在诸多方面体现出来,比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甚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它们有诸多的共同点,那就是拼搏进取、自我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尊重学生个性、倡导学术自由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构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就是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这些创新所需要的特质逐渐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让这些特质融入到他们的的头脑中,体现到他们的行为上,最终内化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其承担起创新的重任。可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先进创新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创新文化所蕴含的特有要素,这些优秀的品质固化在整个高校的校园文化之中,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和拼搏进取而永续的传承下去,同时在传承的过程中会不断增添一些符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新鲜元素,让高校的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完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归宿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教育中专业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间的互相“拨力”,其本质上在于两者之间缺乏共同的目标关联、价值整合以及运行架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思考、学习、分析、设计、总结,而这一系列过程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另外,从大的方面讲,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教育为我们整合社会、企业和高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合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置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过程当中,将以班级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放置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当中,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载体。
三、校园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方面、精神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方面,并且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因此,为实现校园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夯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基础,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能使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外力激励两因素有效地融为一体,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提供一个摸得着的且理论结合实践的支点。另一方面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摆脱教条化局面,寻求企业文化的丰富教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在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教育过程中,根据具体项目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在合作中增强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引导大学生树立利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升华。
(二)更新校园精神文化培养理念,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注入鲜活的精神动力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教育能在大学与社会的过度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衔接,达到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提供理论支持,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提供现实依据的目的。二者发挥合力才能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教育既要关照课堂因素,同时又要兼顾企业因素、社会因素。在此过程需要着力创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交流平台,使大学生能接受科学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指导。
(三)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撑起一把制度的保障伞
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途径,另一方面要前移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时间。从传统以班级、社团为单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以科研创新团队为单位,从“校园”为中心到“以校园为基点”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教育新的工作途径。与此同时,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教育上大学生必须具备三种意识:首先是创新意识,其次是团队协作意识,其三是服务社会意识。
(四)丰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开展,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第一目的,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尽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同时要,紧紧围绕育人目标体系,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素质培养,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牟海维,吕秀丽,李贤丽,付光杰,韩建.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9).
〔2〕彭瑛,刘建华.冶金材料类专业工程力学创新性实验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2,15(4).
〔3〕吴维娜,苑世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
篇9
关键词:“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8-03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开始于2001年,现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2007年,“六求”被正式写入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六求”被教育部评估专家认定为学校重大办学特色;2011年,“六求”正式写入《湖南农业大学章程》和《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正式明确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在学校本(专)科教学中基础性地位。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由“求真”学术科技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教育、“求强”就业创业教育六个部分组成,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现已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学分化的活动育人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自主、持续、和谐、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六求”素质拓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服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召开座谈会5场,进行深入访谈30人,发放问卷1660份,回收问卷1607份,问卷回收率96.81%,其中有效问卷1525份,有效率为94.90%。调查的对象主要为2008级、2009级和2010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对象包括各学院普通学生、学院学生干部,各校级组织学生干部代表等。
2 数据结果及分析
2.1 “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认知度
2.1.1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了解程度。通过对152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90%的学生了解“六求”,仅有1.05%的表示不了解,而且全是2010级低年级学生;在对“六求”活动教育的具体认知上,76.52%的学生知道“六求”包括的内涵,22.49%的表示基本知道或只知道一部分,表示不知道的为0.98%。此外,学生知道“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但少部分学生对“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中所包含的内涵了解还不够清楚。由此可见“六求”活动教育虽覆盖面广,但对大学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1.2 学生了解“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了解“六求”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过参加活动(81.25%)、宣传栏和展板(71.41%)、学生手册(49,25%)、广播,报纸(49.05%)、学校下发的相关文件(24.00%)、其他(15.21%)。由此可见,“六求”活动教育更多的是通过传统手段进行宣传发动,对于运用新媒体、新途径、新手段方面还有待改进。
2.2 “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施效果
2.2.1 “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1.27%。学生参加“求真”学术科技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科技之星知识竞赛(81.70%)、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75.34%)、科创之星大比拼(64.59%)、其他竞赛活动(54.03%)、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7.41%);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真”学术科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科技之星竞赛(86.36%)、科创之星大比拼(74.82%)、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61.57%)、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8.07%)、其他竞赛活动(41.31%);学生最满意的“求真”学术科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科技之星知识竞赛(82.36%)、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75.61%)、科创之星大比拼(60.85%)、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6.75%)其他竞赛活动(34.48%)。
学生认为在“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培养(89.64%)、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精神培养(84.79%)、解决问题能力提升(65.77%)、其他素质(13.84%)。
2.2.2 “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4.27%。学生参加“求善”文明道德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4.85%)、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75.215%)、创建文明校园活动(68.52%)、爱国主义活动(61.05%);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善”文明道德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7.61%)、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75.48%)、创建文明校园活动(66.49%)、爱国/社会主义教育(53.25%)、榜样/警示教育(51.41%);学生最满意的“求善”文明道德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6.52%)、创建文明校园活动(73.87%)、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61.05%)、创建文明班级(56.98%)、爱国主义教育(53.70%)。
学生认为在“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身仁爱精神(81.51%),丰富了道德知识,规范了自身的道德行为(74.85%)、提高了自身认识和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67.48%)、其他方面素质(55.80%)。
2.2.3 “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6.45%。学生参加“求美”文化艺术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人文讲坛(84.98%)、团支部展板秀(75.08%)、各种文化艺术节(67.61%)、支部才艺展(63.01%)、各院的讲座或论坛(60.7%);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美”文化艺术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文化艺术节等(85.84%)、人文讲坛(81.38%)、团支部展板秀(78.5%)、支部才艺展(58.03%)、普通话推广月(50.03%);学生最满意的“求美”文化艺术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人文讲坛(83.34%)、团支部展板秀(80.98%)、支部才艺秀(73.77%)、普通话推广月(67.74%)、各种文化艺术活动(63.67%)。
学生认为在“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88.46%)、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71.47%)、丰富了文化艺术知识(79.28%)、其他素质(55.67%)。
2.2.4 “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5.33%。学生参加“求实”社会实践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社会调查(87.20%)、支教、三下乡(79.45%)、志愿者、公益活动(74.09%)、学习参观(65.80%)、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54.07%);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实”社会实践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支教、三下乡(86.01%)、学习参观(84.22%)、志愿者、公益活动(76.15%)、勤工俭学(70.23%)、社会调查(64.27%);学生最满意的“求实”社会实践活动前五项依次是:学习参观(85.63%)、支教、三下乡(80.22%)、志愿者、公益活动(77.47%)、社会调查(76.09%)、其他活动(64.45%)。
学生认为在“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项目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务实精神(88.55%)、实践能力得到提升(84.19%)、增加了阅历(76.77%)、开拓了视野(73.49%)、其他素质(67.10%)。
2.2.5 “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4.30%。学生参加“求特”个性发展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学习活动(92.33%)、社团活动(89.70%)、心理健康活动(77.59%)、素质拓展培训(74.18%)、其他活动(64.03%);学生最乐意参加的社团类型依次是:社会公益类(86.40%)、文化艺术类(84.71%)、学术科技类(79.33%)、体育竞技类(73.02%)、其他活动(51.60%);学生最满意的“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为戏剧文化周(88.30%)、校园原创歌曲大赛(80.34%)、曲艺专场晚会(77.48%)、户外活动(70.44%);。
学生认为在“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重精神(87.66%)、学习能力得到增强(84.20%)、才智得到了发挥(77.58%)、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73.60)、其他素质(53.48%)。
2.2.6 “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2.34%。学生参加“求强”就业创业活动频率较高的活动依次是:创业论坛(86.85%)、其他各院创业就业论坛或讲座(81.15%)、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79.97%)、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71.31%);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强”就业创业活动依次是:企业校园行或高校名企行(89.51%)、创业论坛(82.87%)、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74.39%)、就业创业培训(65.72%)、其他竞赛活动(53.11%);学生最满意的“求强”就业创业活动依次是:创业论坛(86.77%)、企业高校行或高校名企行(80.21%)、大学生职业规划(76.39%)、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60.66%)、各院就业创业论坛或讲座(53.57%)。
学生认为在“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强精神(89.64%)、就业创业意识得到了培养(84.79%)、就业创业知识得到了丰富(79.03%)、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63.74%)。
2.3 “六求”活动教育实施效果评价
2.3.1 学生参与“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倾向度。结果显示,学生参加“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拓展自身素质、锻炼能力(84.52%),兴趣爱好(71.02%),丰富课余生活(62.30%),获取学分(28.5%),学院和班级的安排(13.31%)、其他(1.11%)。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都是好的,但小部分同学是由于班级和学院的安排或为了获取学分才参与,这部分学生在参与活动可能怀着应付的心态,对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应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教育,端正其参加活动的
动机。
2.3.2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化支持度。学校将学分与素质活动挂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调查显示48.39%的学生认为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40.13%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10.59%的人认为所起作用一般,而也有0.53%的人认为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活动没有促进作用或是起相反作用,而对学分制实施各项措施表示满意的学生为90%,说明学校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还有一些地方亟需完善。
2.3.3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认证知晓度。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是学校“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定每个在校生必须修满4个素质拓展学分方能毕业。调查显示约95%的学生表示知晓这一政策,而对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的认证流程,选择“不熟悉”有5.18%,所以在学分制认证方面,学校应该通过学生手册以及其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指导。
2.3.4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认证满意度。据调查,90.03%的学生认为参加素质拓展项目学分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认为学校对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非常有必要。认为学分认证体系项目体系设置合理性为90.83%,认为认证流程设置科学性为92.41%,认为认证系统操作简捷性为83.09%,认证结果输出可得性为80.68%。
2.3.5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认可度与育人成效评价。学校实行“低年级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四年素质教育”教育模式,结果表明,89.31%的学生认为这一教育模式非常符合或是基本符合大学生的发展要求;超过九成(90.75%)的学生表示对“六求”活动教育体系非常认可或是比较认可;31.67%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育人成效非常显著,57.64%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育人效果比较显著,仅有0.46%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没有育人成效。
3 结语与建议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其活动体系科学、制度体系完善、项目体系全面、认证体系简便,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活动项目知晓度高、学生活动参与度强、学分认证满意度好、项目实施育人成效满意,实现了多种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形式的相互融通、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仁爱精神、人文精神、务实精神、自重精神和自强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和热情支持,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六求”活动教育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四项建议:
第一,实现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大学生“六求”活动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板块纳入《湖南农业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生大学期间必须获得4个学分才能毕业,规定“六求”活动教育学分可抵充公共选修课学分,实现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融合。这将有效提升活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修订和完善“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以“运作成熟、操作规范、效果显著”为原则,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层层研究和讨论,进一步扩充“六求”活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的活动项目,确保实现“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对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有效整合和系统管理。
第三,进一步丰富“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理论成果。从理论上进一步挖掘“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理论内涵,进一步理清活动教育中“六求”目标之间的深层关系,探讨从目标体系到内容体系、认证体系的实现机理,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加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不断总结“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模式特征;加强对“六求”活动教育效果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收集和提炼“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加大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谭焱良,罗薇.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构
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7-10.
[2] 谭焱良.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研究[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133.
[3] 李毅,周妮笛,何伟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生
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
(9):75-78.
[4] 刘海涛,徐磊.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研究与实
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1,(2):73-77.
[5] 王祚桥,张加明.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构建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63-65.
篇10
关键词:PLM系统;双师型;人才培养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是指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开始,到产品淘汰报废的全部生命历程。PLM是一种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思想,它让人们思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为企业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
而国内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培养的现状跟国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制缺失因素制约
国内的教育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培训机制。学校与行业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教结合的模式,教师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学校仍然是主体,企业参与度很低,培养培训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培训模式不但影响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
二、认识不足因素制约
虽然教育部早就对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提出了实施方案和迫切的要求。但实际上,非常多的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认识还非常模糊,主要表现在工作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基本专业素质、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要求,依然只注重理论讲授,追求系统性、理论性,并以单向教授灌输为主,这些都已不能再贴合高职人才的需求。而且,高职院校没有对“双师型”教师有很严密的界定。其任职资格缺乏严密、细致、具体的规定,没有形成统一的、可操作的科学评价标准,使高职院校对”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没有具体的目标,从而延缓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现有的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重科研教学、轻技术的倾向。并且,专业教师参加非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评选也受相关部门的制约,企业的专家很难转入教师职称系列,政策滞后于实际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双师型”专业教师与“非双师型”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实际工作中在待遇上并无差别。“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晋升晋级、进修机会、工资津贴、奖励评优等也没有与“双师型”特点挂钩,来自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评定教师系列职称时,不仅没有优先权,而且必须经同级转评后才能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延缓了晋升时间。这些现状,打击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发挥作用。
高校如何基于PLM理论来进行“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呢?
措施一、根据高职院校现有情况和机制,基于PLM理论,贴合企业培养的成本角度和收益,建立一整套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1)教学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把一个高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疑难点和教学总结、教学考核及参与者都一起融入一个单一的教学周期管理环境当中。
(2)教学社区协同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协同的框架,在框架内,教学信息、内容和相关资料能够在教学周期的所有关键参与者之间沟通,消除了教学组之间的障碍,把不同来源的教学数据信息集成到一个易用的界面之中。
(3)教学报告和分析解决方案:可以提供高效的报告与分析,用于提取、聚集、分析并传播教学信息,以便帮助学校做出更好的教学决定。
措施二、建立教师人才培养电子档案数据库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个高校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高校的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速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来管理档案信息,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例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容易出错,所需时间长等,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对于用户不管是查找、更新还是管理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而我们意图改变现有的落后的管理方式,通过建立一个单一的数据逻辑视图,提供一种安全、透明、一致的教师人才数据存取机制,而不论数据在物理上分布在什么地方。数据管理将具备基本的数据检入/检出、管理、元数据管理和一致性管理等功能。通过教师人才培养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更好、更直观、更快捷的了解“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数据和体系。以便于学院精准管理和更新培养细节。
措施三、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流管理系统
(1)实时跟踪教学活动: 实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最新动态实时同步、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教学相长。
(2)实时更新教学概念:实现与世界最新的教学资源同步,利用“互联网”科技,使教学资源更丰富。
(3)实时跟踪教学培养变更情况:实现教学培养变更及时更新和追踪。
(4)通过工作流系统,将数据和信息发送给流程执行中相关的教师用户、组或角色,支持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措施四、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精准分类管理系统
拟根据相似、接近的培养任务,统一分配培养目标和方案;根据不同的、有差异的培养任务,分类、区别、精准的分配培养目标和方案。(1)按专业领域分类:可按照教师不同的专业大类来分类培养,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明细,使教师培养精准且高效。同时,在相同的专业教师当中,可更细化的按教师的自我提升培养需求分类。如:有强烈意愿想提升计算机水平的,可统一安排计算机培训及进修;有强烈意愿想提升英语水平的,可统一安排英语培训及进修等。
(2)按特色和教学生涯发展分类:
高校教师可分为教学型教师和学术科研型教师。对教学型教师和学术科研型教师实行不同的考核评审标准。学校在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精准分类管理系统时,应对教学型教师和学术科研型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对教学型教师应主要培养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技能。对学术科研型教师应主要培养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科研实践效果和学术领域改革等方面的技能。高校应该合理平衡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权重,由单纯的注重数量评价向注重质量评价转变。高校在对教学型教师和学术科研型教师分类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对教学型教师的支持。
措施五、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模块式培养管理系统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设计,使系统符合高校教师的信息管理需求。以Microsoft SQL Server 为后台数据库,系统架构采用B/S模式,可以满足掌握和管理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还可以在系统中灵活的浏览教育信息,并且及时更新自己的基本信息,还能进行教学信息的编辑操作,最后还可以将教师相关信息生成报表并打印。
(1)教师活动模块管理系统:内容涵盖教研活动、教学活动、其他活动等。
(2)教师资源模块系统:内容涵盖教师聘用、流向、更新等。
(3)教师继续教育模块系统:内容涵盖教师进修、培训、学历获得等
(4)教学社区协同模块系统:拟建立一个教学社区平台,教师可在社区里自由沟通、交流、学习;将教师教学的协同性、交流性充分融合。
(5)订单式培养模块系统:可由企业视具体情况进行局部PLM管理系统操作管理。
加强“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和实践水平,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符合当今时代要求、能有带头示范性和辐射作用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战备等编著.产品生命周期管理D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08).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3]赖永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引进教材研究与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5(17).
- 上一篇:建筑工程变更管理办法
- 下一篇: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