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关系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观经济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银行关联关系 企业绩效 财务危机
一、引言
研究表明,外部制度环境因素是影响企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BethAllen将中国的法律制度、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后发现中国的法律体系相对落后,金融体系也并不发达,经济增长速度却远快于发达国家与其他新兴国家。落后的法律和金融体系缘何维持中国经济如此高速的增长?他推测:中国可能存在一个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非正规机制来支撑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私有制经济的高速增长,基于关系的非正式机制在中国很可能已成为落后的正式制度的一种替代机制。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非正规的替代性机制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银行和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两个重要的经济主体。作为金融中介体,银行是主要从事存款和贷款业务的金融部门,是经营货币与信用的特殊企业。它通过创造和交换合约使资金在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发生流动。而所谓“银企关系”,是指“商业银行与企业客户之间超出一般简单的、匿名的金融交易之外的一种联系”,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银企之间的关系状态与行为方式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本文中,笔者将本文所探讨的非正式机制定义为银行关联关系,即通过聘请具有银行工作背景人士担任高管来建立的关联关系。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现阶段国外学者对相关课题调查研究大致分为两种对立方向——银行关联关系的效率观和无效观。如果银行关联关系的效率观成立,那么企业通过聘请具有银行工作背景的人士担任高管来建立银行关联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方面的融资便利,提高企业绩效并促进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如果银行关联关系的无效观成立,那么企业的银行关联关系也可能导致对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金融腐败,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且导致贷款违约,最终扭曲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组对立的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建立了银行关联关系的企业相对于没有建立银行关联关系的企业来说,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更低为无效假设;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更高为效率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建立了银行关联关系的企业相对于没有建立银行关联关系的企业来说,企业绩效更差为无效假设;企业绩效更好为效率假设。
2.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包括企业高管和董事银行背景和企业特征数据,样本包括64家在深交所发行A股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从2008年至2010年的数据信息,共计512个观察值。为此,笔者查询了上海万得资讯有限公司WIND数据库,从其“股票深度资料”子数据库的下级数据库“董事会及管理者信息”中获取了被解释变量中有关经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任职背景的信息。随后,采用EVIEWS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3.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为了检验假设1.本文分别从财务危机方面检验建立银行关联关系的经济后果,相应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1)模型1用来检验银行关联关系的建立导致企业更可能还是更不可能陷入财务危机。FinancialDefault为表示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的虚拟变量。本文以企业在研究年份被特别处理(ST)表示财务危机。BankRelation为表示企业的银行关联关系的虚拟变量。如果该企业的总经理,财务总监或者董事曾于或现于金融中介机构任职,则定义为1,否则为0。这里所指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等。有关总经理,财务总监或者董事的工作背景来自上海万得咨询有限公司WIND资讯数据库的子数据库“股票深度资料”的下级数据库“董事会及管理者信息”。
为了检验假设2,本文分别从企业绩效方面检验建立银行关联关系的经济后果,相应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2)模型2用来检验银行关联关系的建立是导致更好还是更差的企业绩效。其中Performance是企业绩效,本文从企业的会计业绩、市场价值两方面来度量企业的绩效。本课题选取ROA作为会计业绩。企业绩效中的市场价值以Tobin'sQ表示。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也考虑将这些绩效指标用行业平均值或中位数进行调整。BankRelation表示企业的银行关联关系,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资产管理水平、会计年度等。以上模型中,其余变量的设置和定义与模型1基本相同,估计方法也类似。
四、实证结果和分析
笔者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方法(WLS) 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来估计模型的参数。具体结果如下:
1.描述性统计特征
表1列出所研究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ROA(总资产周转率)的平均值为2.77,最大值为754.10,最小值为-1092.55;销售增长率的平均值为28.69,最大值为1394.77,最小值为-100;Tobin'sQ的平均值为8.81,最大值为49.8,最小值为0.25;可见,表示企业业绩的指标的数值差异很大,标准偏差也很大。Bankrelation平均值为33%,说明有33%的样本公司的董事和总经理有银行关联关系。Industry的平均值为16%,表示样本中有16%的企业属于电力、开采、农业、电信、石油、土木工程和建筑业。ST这一变量平均值为0.14,表明三年内样本中平均每年被ST的企业大约有14%。
2.检验结果与分析
(1)银行关联关系对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影响
表2列出了银行关联关系对企业是否更有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的影响的回归检验结果。第1列中,本文仅将相关的控制变量放入模型中进行检验,发现方程中的控制变量对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有一定解释力度。但是在第2列中将银行关联关系的虚拟变量添加入1中进行检验后,结果显示BankRelation的系数为0.019161,但是检验结果并不显著。虽然R-squared在2中相对1中有所提高,但幅度很小;同时,对于AdjustedR-squared,1列中的值大于2列,F值也显示出相同的数量关系。以上分析表明:银行关联关系不是影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银行关联关系对于减轻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无明显促进作用。
表2 银行关联关系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表2给出的检验结果表明:银行关联关系作为企业的一种非正式的机制对于减轻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可能性的并无明显促进作用。因此企业不能出于降低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导致的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而建立银行关联关系。为降低企业财务危机而盲目地去追求建立银行关联关系,只会增加企业的相关成本,却达不到最终的目的,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银行关联关系的企业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表3列出了上市公司企业绩效对银行关联关系进行回归的结果,1、3表示对仅包含控制变量的模型用Tobin'sQ、ROA进行WLS回归的情况。2 、4列分别表示在1、3列的基础上BR这一虚拟变量后多元回归的结果。从结果上看,对于1列,即仅包含控制变量的回归方程,控制变量对企业的Tobin'sQ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1列中AR-s为0.463863,Tobin'sQ与控制变量Industry和Size显著正相关,该结论在引入银行关联关系变量后仍然高度稳健,如2列。对此笔者做出的解释为: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其盈利能力较弱且稳定性较差,这些盈利信息在年报中披露后,市场对于公司未来利润的预期降低,并对公司投资产生影响,股票价格下降,公司在投资者眼中的价值降低。
从1列到2列,模型的AR-s提高的幅度较大。说明银行关联关系是影响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从表3的1列可见,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指标与银行关联关系显著负相关。有银行关联关系的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指标比不存在银行关联关系的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指标低约3.19%。这表明在以公司价值指标衡量企业业绩的情况下,应接受研究假设2的无效假设。故企业不应建立银行关联关系。
表3 银行关联关系与企业绩效
从3列到4列,AR-s由0.013045降低到0.009114,同时,3列和4列中银行AR-s本身不高,说明仅包含控制变量的模型对企业绩效的解释力度不高。仅考察BR这一解释变量,其在5%甚至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不显著,说明银行关联关系并不是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业绩的重要因素。
综上,银行关联关系对于企业的会计业绩的提高无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指标的提高却有负面影响,这同我们在分析中的无效观一致。以上结论表明在现阶段我国经济中,各项制度、政策以及金融体制都不够健全,作为非正式机制的银行关联关系,可能会导致腐败等问题的存在,扭曲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企业业绩的提高。企业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加强品牌管理,引入创新机制及吸收有能力的管理人员等途径提高企业业绩。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从降低财务危机可能性和提高企业绩效两方面,研究银行关联关系对企业微观经济后果的影响。本文的检验结果发现,建立基于非正式机制的银行关联关系,对降低或提高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影响不大,同时对企业会计业绩的影响效果也不明显。但是,基于非正式机制的银行关联关系会较显著的削弱企业的价值。这些结论表明,企业以提高企业绩效或者降低企业财务危机可能性为目的而建立非正式机制下是银行关联关系是不可取的;换言之,企业应寻求其他方式以提高企业绩效或者降低企业财务危机可能性,而非把重心放在非正式的银行关联关系的建立上。
尽管本文的研究表明非正式关系的银行关联关系对企业可能产生一定危害,但并不否认此关系的其它好处,如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银行贷款、为企业提供更多有关债务融资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各项制度、政策以及金融体制都不够健全和完善,作为非正式机制的银行关联关系,可能会导致腐败等问题的存在,扭曲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敏,何佳,潘启良.金融中介既关系银行——基于广东外贸企业银行融资数据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3(3)
[2]周好文,李辉.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实证研究及理论释义[J].南开管理评论,2005(1)
[3]胡奕明,谢诗蕾.银行监督效应与贷款定价——来自上市公司的一项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5(5)
[4]陈键.银行关系与信贷可获得性、贷款成本——基于2003年NSSBF调查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1)
篇2
1组织落实,责任明确
为强化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理顺管理关系、责任落实到位,我院于1999年成立卫生经济管理科。卫生经济管理科在院首长和医教部领导下进行工作,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下设物价室、收费(包括门诊和住院)室、卫生经济研究和成本核算室、公费医疗及基本医疗管理办公室、药械流通监控室,各工作室分设负责人。卫生经济管理科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全院医疗收费和价格管理;负责全院各科室成本核算和奖金计发,并对科室经济管理提出指导性意义;研究相关政策法及其对策;定期分析全院及各科室卫生经济情况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和提出合理化建议;负责院公费〔基本)医疗政策的制订及落实;监控全院药品、卫生材料及器械的流通情况;参与新项目、新设备的效益论证分析、参与全院经济管理。
2医疗收费透明,蔽得病人信赖
在强化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实施完善信息网络工程为切人点,狠抓医院收费管理规范化、透明化。我院先后投资600多万元铺建“军字一号,,网络,于1999年实现医院信息全程网络化管理。所有医疗项目收费价格严格按规定标准事先设定于程序中,病人的收费金额由微机根据服务项目自动生成,确保收费规范、准确。其次,所有收费标准均上墙公开,主动接受患者和社会各界监督,并自主开发外挂网络的“触摸综合查询系统,提供就医、价目和患者费用等信息,明码标价率达100%,方便病人自主查询、对照,增加收费透明度。借助先进的网络程序,我院在2000年实行“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制”,每天为病人提供“实、明、细、准’‘的费用清单,有利于病人全程监督医院收费。同时为出院患者提供收费项目、数量、费用一目了然的“费用明细清单”,便于患者单位审核、报销,方便病人进一步对照、监督。
医院收费透明带来了医疗过程的透明化,使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和效益意识均明显增强,促进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信任,促进医院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步。近儿年来,我院先后获得“全国优质服务百佳医院”、“重庆市十佳医院”、“重庆市明码标价示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等荣誉称号。
3加强科级成本核算,调动全院人员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一方面面临着患者优质低价的客观要求,同时又必须不断实现适度的积累与发展,因此,科级成本核算的经济导航作用尤显重要。在科级成本核算方案中,我们引人”效益定额指标”概念,有效遏制了科室片面追求收人,导致药品费、材料费在医疗总收人的比例过大,而利润并无多大增长的趋势。在奖金计发中,实行超效益定额指标部分加大提成比例,促使科室尽可能的增收节支、减员增效。在分配中,奖金与工作绩效挂钩,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打破平均主义的原则,激励了广大员工工作热情。每月,卫生经济管理科必须向科室返馈详细核算情况,协助科室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特别对效益长期处于较差科室,应及时上报院、部领导,帮助寻找差距及增收节支切人点,鼓励、帮助科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叉考核系统,考核内容涵盖《医教研考评》、《护理工作考评》、《行政管理考评》和《政治思想工作考评》,考核方式做到机关与科室、定期与日常、科室与科室、个人与科室的”四个结合”,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挂钩,通过经济杠杆作用,全面促进医院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
4几点体会
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体会到:
4.1医疗与经济相结合的管理是促进医院取得最大效益的根本保证
医院的主要业务就是医疗服务、医疗收人占全院总收人90%以上,医院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微观卫生经济管理。由于市场经济规律和医疗保险的实施,医疗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医院要增加效益,必须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以高质量、合理价格吸引更多的病人。我们认为管医疗必须注意经济效益,管经济必须要渗人到医疗服务中只有医疗质管理与经济管理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有限的卫生资源获得最大效益和最小成本,才有可能把医院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适应新的形势。这即是卫生经济管理的月的。
4.2加强卫生经济管理是占领医疗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们在收费管理中狠抓了规范化、透明化,获得病人信任;在科室成本核算中强调效益和全面考核,降低了医疗成本和平均住院日,同时注重改善服务态度和转变服务理念,进而带来医疗市场的扩大。98年以来,我院门诊人次、住院人数、经济效益年递增幅度均超过20%;而平均住院日从18天逐步降至11天,病人满意率提高。
4.3加强卫生经济管理,促进医院改革措施落实
我们正处于改革变动的时代,正处于深刻历史转折时期。面对挑战和机遇,我院确立了“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团结拼搏,以质取胜”的整改方针和“做行业典范、创一流名院”的总目标,并出台系列改革措施。这些规定的执行,都与科室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进人核算、奖惩逗硬,为措施落实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4.4加强卫生经济管理,促进医院学科建设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微观机制;利润;成本;收入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7-0020-07
对发端于2008年的全球经济衰退来说,各国政府和理论界显然是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特别是我国政府在衰退发生之前,甚至在衰退已经发生之时,还在不断加强紧缩政策的力度;但相对于其他各国对本国经济前景日益悲观的认识来说,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却又是最乐观的。这种认识是基于所谓的良好的基本经济面,但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方向并不是由这些所谓的基本经济面决定的,而是由承担生产组织任务的企业行为决定。然而,企业行为是由效益决定的,即由相对价格关系或总收入与总成本的关系决定,或者说是由微观机制决定。这说明,要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方向,必须从微观机制着手。
一、当前经济形势判断
实际上,从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看,这次出乎我国政府和理论界预料之外的经济衰退在两年前就有可能发生。
根据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经济周期计算,我国的这次衰退应在2006年底前后发生。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时间约为9年,如以衰退谷底为起点(见图1),我国前两次经济周期的时间分别是1981-1990年和1990-1998年。从这种现象看,从1998(或1999年)开始的本次经济周期,约在2006年前后发生衰退,而在2007年达到谷底。所以,从正常的周期关系看,当前我国的衰退实际上比正常期间延迟了两年左右。
“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周期的平均长度并不能说明每次周期就一定会遵循同样的运行过程。实际上,经济运行对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之所以说本次衰退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发生在两年前,是因为经济系统的内在机制显示了这种迹象。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是由微观机制决定的。微观机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利润或利润率的变化。因为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是由追逐利润的企业行为支配的,所以,利润或利润率的变化方向决定着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方向。
对利润的考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其中,最直观的就是考察所有企业或企业整体经营活动过程中成本与收益的相对变化。在劳动生产率等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化。如产出品价格与投人品价格之间的变化方向是否一致;在同方向的变化中,产出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速度,是快于还是慢于投入品价格的变化等。如果产出品的价格上升速度慢于投人品和基本要素价格的上升,那么利润就会减少。只有在产出品价格上升速度快于投人品与要素价格的上升时,利润和利润率才会上升。
从这种关系看,我国经济从2003年以来就出现了日益明显的紧缩现象。如从2003年到2008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分别增长-0.1%、2.8%、0.8%、1.0%、3.8%、2.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品的价格分别上升2.2%、5.6%、1.6%、1.5%、3.9%、4.4%(本年以2008年零售商品中的建筑材料及五金电器的价格指数代替);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升2.3%、6.1%、4.9%、3.0%、3.1%、6.9%;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4.8%、11.4%、8.3%、6.0%、4.4%、10.5%;劳动力价格则分别比上年上升12.4%、14.9%、17.1%、17.6%、21.5%、21.4%,1这是各种价格上升中最快的;对于地租与利息价格的上升,这些年同样是非常快的。可见,在各种价格变化中,最终产品价格的上升速度是最慢的,6年间平均增长速度是1.8%;而中间品价格增长较快,6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4.4%;上游和基础性产品价格的增长更快,6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7.6%;基本要素价格的上升则是最快的,如劳动力价格6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7.5%。在这种相对价格关系中,必然得出绝大部分企业的效益(利润率)是很差的,且是不断下降的。正是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在2005年前后就出现大批的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的状况。正如郎咸平所说,2006-2007年我国的股市泡沫主要就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停业,从而将资本转移到资本市场的结果。
对于统计资料显示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2006-2007年效益大幅度上升的情况,实际上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非均衡变化,也就是上游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变得短缺或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产品价格不断上升的结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也就预示着宏观经济即将发生转折。由于这些产品的可替代程度较低,产业的调整时间又长,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供给状况,因此会像瓶颈那样制约整个经济的增长。从宏观经济看,虽然这些产业的产出也构成社会总产出的一部分,但却又是中下游产业的投入品。它们的短缺和高价格,不仅会从数量上强性约束其他部门的增长,而且会导致后者成本的不断上升,从动力机制上抑制它们。上游和垄断性行业在高利润作用下,虽然也会进行扩张性的投资,但受资源约束和投资所需时间长等因素的限制,这种扩张力量是远远抵消不了中下游行业的衰退力量,导致宏观经济在它们之间的非均衡的此消彼长中衰退。所以,当上游产业、基础性产业和垄断性部门出现高利润时,也就是宏观经济的运行即将发生转折或衰退的时候。众所周知,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垄断性产业、中上游产业,股票流通市值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的也是国有企业。当它们的效益大幅度上升之时,也就是广大的中下游产业陷入困境,进而宏观经济行将衰退之时。
任何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向都是由其内部利益分配关系的变化引起的。当社会利益分配的重心转向生产组织者时,经济扩张;当社会利益分配的重心背离生产组织者时,经济衰退。市场经济是由企业支配的经济,企业的利益目标是利润,当平均利润率提高时,经济扩张;当平均利润率下降时,经济衰退。同时,在利润分配中,当利益分配的重心转向中下游产业资本时,经济扩张;当利益分配重心向上游、基础性产业和垄断性产业资本倾斜时,经济衰退。正是这种利益关系,决定了经济高涨的后果一定是经济衰退。因为,在经济高涨阶段,基本要素、上游和基础性产品变得短缺,价格快速上升,由此使企业的成本不断增加;而在最终产品需求方面,则因消费倾向下降(收
入增加的结果)、净出口相对减少(国内价格水平上升而降低产品出口的相对竞争力等)、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收敛作用等而相对不足,使企业收入相对下降。在这种成本与收益的非均衡性变化中,利润率必然会不断下降。当企业效益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宏观经济的衰退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如果没有外力的强烈冲击,在市场经济内在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在两年前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衰退。
这种强烈的外部因素是存在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来自海外的强劲需求与各级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畸形扩张。这种需求使本应在两年前发生的衰退延缓了下来。例如,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的外贸出口(以美元计算)保持了27%、252%、17.2%的增长速度,外贸顺差分别达到1774.8亿美元、2622亿美元、2955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则分别保持了23.9%、24.8%、(2008年1-6月)263%的增长速度,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更是分别达到25%、32.3%、(2008年1-6月)33.5%的增长速度。同时,因资产价格大幅度上升产生的财富效应,使得消费也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如2006-2008年,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74%、16.8%、(2008年1-6月)21.4%,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强力作用下,使本应在两年前发生的衰退延缓了下来。
然而,正如“爬得越高,跌得越重”一样,强大的外部冲击,虽然延缓了衰退的到来,但也加大了经济系统内部的抑制力量。如近两年来,基本要素的价格、上游产品、基础性产品和进口性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以极快的速度上升,而扣除受气候影响的农产品及食品外,最终产品的价格上升则非常缓慢,只是因最终需求的存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在效益日益下降甚至亏损的情况下苟延残喘。一旦需求减少,大部分企业必然会在收入减少与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下萎缩。
最要命的是,企业除了遭受经济系统内在抑制机制的作用外,还遭受到了来自政府方面的强有力抑制。例如,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误判,在经济系统内部的强大抑制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高涨时期,不合时宜地出台了一系列严重抑制经济活力的紧缩政策,如新的《劳动合同法》、持续性的货币紧缩政策等,更是加强了经济系统中的抑制力量。外部力量一旦发生转折,宏观经济就会如自由落体般坠落。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2008年中期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急剧衰退,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率几乎为零(同比增长6.8%),企业效益更是大幅度下降,失业大量增加,各种基础性产品如运输、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等严重过剩。这都显示我国本次经济衰退的力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笔者曾多次分析过,在经济高涨阶段,是不能实行紧缩政策的。因为,这时经济系统中的抑制力量已经开始有效地发挥作用。众所周知,
“繁荣”的过后是“危机”或“衰退”,即使不实行紧缩政策,经济也很快要走向衰退。实行紧缩政策,无异于落井下石。所以,繁荣阶段是绝对不能实行紧缩政策的。实际上,繁荣时期的任何调节都是无效的。不过,如果一定要调节,那么扩张政策比紧缩政策要稍好一点。
二、宏观经济趋势分析
相对于政府和理论界大部分人的乐观来说,笔者对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形势的趋势持谨慎态度。因为,宏观经济是一个具有巨大惯性的运动体,在它的惯性力量衰竭之前,要改变其运行轨迹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从周期关系看,我国的宏观经济还只是刚刚迈上衰退之路,衰退的力量不仅没有减弱之势,反而在继续加强,如消费在明显萎缩,出口则急剧下降,自发性投资也在减少等。同时,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衰退还在快速地相互传导,这说明经济系统内的各种反制力量还抵消不了衰退力量。最近公布的各项数据也都反映了这一点。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的宏观经济衰退必然要持续一段时间。更主要的是,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运行方向是由微观机制决定的,也就是由企业效益或平均利润率决定的。从现有情况看,整体企业的总成本与总收益都在向着不利于平均利润率的方向运动。
(一)收入趋势分析
企业效益是通过利润的大小或利润率的高低来体现的。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的大小取决于收入与成本的差额。只有收入的增加快于成本的增加,或者收入的减少慢于成本的减少时,利润才会增加;如果相反,则一切反之。这里,首先分析企业收入情况。
对整体企业来说,收入来自于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这些需求可分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与净出口等四个组成部分。
1 消费支出预期
那些对我国经济形势持乐观认识的人,大多数是建立在对我国消费支出有巨大潜力的乐观预期上。因为我国现有的消费率很低,或者说有很高的储蓄率,中外之间、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又大,所以,我国有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乐观是缺乏依据的。
从形式上看,我国较高的居民储蓄率,是有巨大消费潜力的象征,但实质体现的则是我国的制度结构和分配结构存在严重的弊端。从制度结构看,我国在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抱有恐惧感,以至有钱不能也不敢消费。虽然政府目前正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远水难解近渴。从分配关系看,我国的分配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如反映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接近0.5,属收入分配很不平等的国家,储蓄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占人口绝对比重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拥有的储蓄却很少,以致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如广大的农民群体等,虽有强烈的消费意愿,但却缺乏消费的能力。当前启动的各种工业消费品下乡,希望通过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来为城市经济解困的措施,注定会以失望收场。如果成功,则必然会以农村经济的持续凋敝为代价。因为对这些(相对高级)消费品的购买,将会挤占农民用于维持再生产的资金,减少他们对生产的投入。所以,这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持续的伤害。要扩大农村消费,必须首先增加农民的收入,并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在当前困境下,应该是城市反哺农村,而不是最贫困的农村来援助城市。
正是因为这样的弊端,导致消费需求不振。这是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痼疾。如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由62.3%下降到49.5%,居民消费率则由48.2%下降到36.2%。这种趋势近两年还在持续(2008年可能接近33%)。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这种情况必将更加突出。为应对严重过剩的局面,许多企业进行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降价促销,由此提前释放了相当部分的消费需求。同时,政府又出台许多鼓励消费支出的政策,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2009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同比增长15.2%,远低于上年同期的20.2%。这种情况说明,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指望通过刺激消费来促进
经济增长的做法,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
实际上,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在衰退阶段往往会下降。如危机以来,美国、西欧等国家的居民储蓄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倾向,政府刺激经济的相当部分支出变成了居民的新增储蓄。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除菲律宾的消费倾向略有上升外,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消费倾向都明显下降。相对于这些国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薄弱,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所以,衰退阶段的消费支出也必然会更加疲软。
2 投资需求
这里将政府直接投资作为政府支出对待,因而仅分析市场自主性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强劲的投资支出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引擎。在当前经济困难之时,投资是否能够充当引领经济、避免衰退的主要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
市场经济中的投资需求是由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决定的。2008年中期以来,我国企业效益的大幅度下降,必然会严重阻碍投资的增长。从统计资料看,2008年中期以来,虽然投资保持了稳定状态,且在各方面有明显萎缩之时,2009年1-2月投资增长速度仍然维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26.3%,但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靠政府投资的增长。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了35.6%,中央项目投资更是增长了40.3%,扣除这部分投资后,由市场调节的投资增速明显下降。二是投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刚性。这也就是说,2008年中期以来,我国投资速度的稳定应该看作是前期经济过热时大量新增项目投资的延续。随着市场前景的日益暗淡,企业继续投资的愿望与能力必然会受到极大影响。
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内源性的投资必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如前几年推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两大热点――房地产泡沫和中上游资源价格的畸高现象都已消失,导致这两方面的投资呈现快速下降态势。2009年1-2月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已从上年同期的32.9%下降到1%,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其理由是,前些年的过度投资形成了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如我国空置的商品房数量是年需求量的数倍,过剩的钢铁生产能力超过l亿吨等,这种现象在绝大多数行业都普遍存在。在这些过剩产能被消化之前,新增投资是不会明显增加的。2可见,投资的回升将会明显落后于其他的有效需求。
3 净出口
出口曾是长期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双引擎之一。在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快速增长而消费需求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持续的出口增长来吸纳过剩的生产能力,其后果是造成我国极其严重的对外依赖。如2007年我国的对外依存度竟高达64%(2008年因人民币升值等原因而降到58%),其中出口依存度为36%,与此对应的则是巨额的外汇储备。这种状况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极不正常的,反映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
显然,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未来的出口需求显然是令人沮丧的。如2008年11月我国的进出口形势发生重大逆转,出口增速由10月的增长17.6%逆转为下降2.2%后,在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情况下,出口增速竟如自由落体般坠落。如与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1-4月出口分别下降17.5%、25.7%、20.9%、22.6%;外贸顺差也大幅萎缩,2月份贸易顺差只有48.41亿美元,只及1月份391亿美元的8.7%。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继续恶化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出口形势会更加严峻。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出口引擎已经熄灭。
不过,比之依赖出口的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和韩国等来说,我国出口受到的不利影响要轻得多。这些国家2009年1-2月的出口下降幅度都超过40%,远高过我国的27.2%。主要原因是,两者间发展水平不同形成的产品层次存在差异,即前者出口的是价格与收入弹性较大的、相对高档和奢侈的产品,而我国出口的是弹性较小的、低档的必需品,由此前者受经济衰退的影响要更明显。这正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商品零售额明显下降之时,出售大众普遍消费品的大型超市的销售额却仍在上升一样。可以乐见的是,如果世界经济继续衰退,同时不出现严重的贸易保护,那么不排除中国出口有发生逆转的可能――会替达国家的高价商品。这种情况也给人们一种警示,盲目地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4 政府支出
在各项有效需求中,最值得期待的是政府支出。如自经济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迹象以来,政府就采取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仅180度弯地改变了货币政策,而且启动了两年4万亿元的新增投资计划。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扩张需求的财政政策,如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对许多产品的消费需求实行财政补贴等,由此使2009年的财政赤字达到创记录的9500亿元,实际结果甚至还会远远超过(收入增长的下降可能会超过预期)。所以,在各项支出中,政府支出应该是增长最大的部分。
顺便指出的一点是,当前各界对政府4万亿投资的作用可能抱有过高的期望。实际上,相对于原有的投资规模(17.2万亿)和经济规模(超过30万亿)来说,该投资额是不大的,并且还是分两年进行。其中,政府的财政投资仅仅只有1.18万亿,其余的还得依赖各方面的投入。在各方面需求呈快速萎缩之势,指望这点投资来扭转经济运行的态势,真有“山羊拉大车”之感。从受益者的结构看,结论会更加悲观。因为,其中的绝大部分投资将落人大型国有企业等垄断利益集团,所以会极大地降低其乘数效应和就业效应。
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政府较强的调控能力是我国应对危机的重大优势,但却不能对此抱有过高的期望。在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在(微观)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政府既缺乏对宏观经济趋势的基本判断能力,也缺乏正确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能力,甚至往往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如数次所谓经济过热的降温调节(1986-1989年的控制经济过热调节、1996-1998年的“软着陆”调节、2007-2008年的紧缩调节等),都导致我国经济持续数年而政府束手无策的衰退。本次调节政策的转换之快,即使思维最活跃的人也会目瞪口呆。近两年政府对股市调节的结果,更是反映了这种情况。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一些政策,如所谓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很可能给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无穷后患。因为,其内容主要是“官进民退”、垄断取代竞争、破坏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规则等,实际上是这些行业中的垄断集团在特殊时期瓜分国家利益的行为,这不仅起不到扩大投资和促进技术进步的目标,而且会适得其反。中外历史证明,所有的产业政策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
从以上各项需求的综合内容看,今后数年内,我国有效需求,或者说企业总收入的增长将非常缓慢。
(二)成本趋势分析
在收入预期悲观的情况下,如果要宏观经济的运
行态势发生转折,就只能希望成本的快速下降了。
从宏观角度看,整个社会企业的总成本由基本三要素的支出――资本折旧、税收和进口要素支出等部分组成。在这些成本中,对企业整体来说,有些是外生性的,如税收;有些是内生的;有些则具有外生与内生的两重性,如资本折旧和进口要素的支出等。
劳动工资支出是整个成本构成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本次经济周期以来,在各种价格中,劳动工资的上升是最快的(2000-2008年算术平均增长率是15.3%)。尤其是2008年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以来,更是以年均18%以上的速度增长。可见,这是侵蚀企业利润最主要的力量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衰退和就业形势的恶化,企业的劳动支出压力会有所减轻。如失业会使企业节省部分劳动支出,同时也会减轻工资上升的压力等。3但要看到的是,工资水平本身有易上难下的刚性特点,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更是限制了工资水平下降的空间。所以,工资成本的减少虽会减轻,但像产品价格那样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则是很难的。
利息支出的大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总量和利率水平。对企业来说,借贷资本量往往变化不大。因为,大部分资本属于过去投资形成的存量资本,变化的主要是季节性的流动资本,它们占总资本的比例较小。所以,衰退阶段因此减少的利息支出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变化是不大的。总体而言,衰退以来,中央银行已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因而企业的这方面负担已得到明显减轻。但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利益的分配却是极不均衡的,也就是大部分降息的好处被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获得,广大中小企业获得的利益则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后者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得银行贷款,而民间借贷资本的利率在经济衰退期间则往往是最高的(风险最大)。所以,对那些仍在营业中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利息支出的下降是有限的。
在衰退阶段,虽然企业对土地及其附属物需求的减少,地租有所下降,但对那些持续经营的厂商来说,租约的期限往往较长,由此决定了地租下降的空间有限。
资本折旧,对企业来说属于长期固定费用,且折旧率由“税法”决定,因而不会有明显变化。只有对那些破产重组的企业来说,因资产大幅贬值,这方面的支出才可能明显下降。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政府最近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如上调出口退税率等,每年可减少税收负担数千亿。
进口要素,其中包括技术、设备、人员和原材料等各种投入品。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它们的价格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幅度更是明显,如石油价格已下降2/3以上。最可喜的是,自2008年9月以来,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速度开始快于出口商品价格。2009年1月份更是出现了进口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现象。如2009年1月份进口价格下跌10.6%,出口价格则上涨23%。从世界经济形势看,进口商品,尤其是初级产品价格的低迷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情况说明,世界经济利益分配的重心将由近几年的初级产品生产国转向制成品生产国。
从以上各项成本的形势看,在经济萎缩的作用下,各项成本都会下降,但进口成本、税收与利息支出的下降会更明显。在整个生产成本下降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另一种可喜的现象。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尤其是在加工工业中,最终产品的价格下降速度最慢,中间品次之,上游产品最快。如在2009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下降1.6%,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4.5%,而最终端的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0.4%(同比。下同),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的下降则达到5.7%,其中,加工工业下降3%,原材料工业下降8.4%,采掘工业的下降则达到17.4%。而前几年,如上面指出的那样,价格的变化速度是完全相反的,即采掘工业产品的价格上升最快,中间品次之,最终产品最慢。这种变化说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经济利益分配的重心开始逐渐向中下流产业倾斜。这是经济系统中的抑制力量开始衰竭,扩张力量逐渐加强的标志。
(三)企业利润的变化趋势
从上面收入与成本的分析中知道,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企业整体将面临收入减少与成本下降的局面。由于前者是降低利润的,后者则是增加利润的,因此,企业利润会向哪个方向运动,也就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从当前形势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趋势看,在今后两年时间内,企业收入的下降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收入减少产生的乘数效应会更直接,而成本方面则受到存量资本和工资刚性等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同样的速度下降。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两者间会出现非均衡性的变化。受收入与成本之间这种非均衡变化的作用,平均利润率会继续下降,由此会促使宏观经济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衰退。这种机制是造成我国的宏观经济衰退将要持续数年的主要原因。
不过,随着衰退的持续,经济系统中的扩张力量会逐渐加强。当衰退到一定程度,消费倾向会重新上升,政府的净支出也会大幅度上升,由此会扭转收入减少的力度;而成本的下降力度则会随着衰退的持续而加强。所以,在衰退中,抑制与扩张的力量是此消彼长的。到一定程度时,扩张的力量就会超过衰退的力量,由此推动宏观经济的运行出现反转。对我国来说,这个时间将出现在2011年左右。因为,只有利润回升,同时利润的重心向中下游产业倾斜,企业才有扩大生产和投资的动力和能力,由此带动宏观经济的扩张,而利润的明显回升,只有在两年后才会见到。所以,宏观经济起码要到2011年才会出现明显的反转。
三、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组织者是企业,企业是追逐利润的,只有利润回升并达到一定程度,宏观经济才能真正反转。这说明,要促使宏观经济早日回升,就必须在增加企业利润方面着力。
虽然对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存有疑问,但在帮助企业脱困,提高利润方面,政府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就短期来说,在成本方面,主要是降低企业税负,加速资本折旧力度,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担保力度,适当放松《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的约束,限制基础性产品的价格(以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损失为代价),以降低广大中小型企业的成本;在长期方面,应该完善经济环境、破除垄断等,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等。在收入方面,短期主要是加大政府的支出力度,尤其是大幅度增加民生工程的支出,发放非替代性的消费券等;在长期方面,应努力消除各方面的二元化现象,缩小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人们消费上的后顾之忧,并将收入分配重心由政府和垄断集团等向民众转移。
应特别指出的是,各界都认为我国的基本经济面比较健康,因而会先于其他国家进入复苏。笔者认为,这种乐观的依据是不牢靠的。一个内需乏力而严重依赖外部需求的经济体,是不可能先于外部环境的好转而全面复苏的。虽然我国实施了强有力的扩张政策,但面对急剧下降的出口和明显萎缩的消费与民间投资等,其作用是有限的,难以扭转经济运行的趋势。更主要的是,我国还是世界经济规则的接受者,不仅不能像美欧等发达国家那样对外转嫁危机,而且要分担它们危机的部分损失(目前情况是美国“吃药”,全球“买单”)。所以,从各方面看,那些认为我国基本面好于欧美发达国家并率先复苏的乐观认识,都是缺乏客观依据的。为此,必须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充分准备。
①本文的各种数据资料,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包括“统计年鉴”、月度资料和季度数据等)和海关网站的“统计数据”。
②这种情况说明,政府对房地产不救市,而直接进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开发建设投资的思路是对的。这种投资可以直接带来产出和就业的增加,而前者则只是救了开发商,但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
③假设经济体系封闭,工资是劳动者的唯一收入,且消费倾向小于1,那么就整体而言,企业不仅不可能从就业者身上获得利润,而且一定会出现亏损。因为,企业的付出大于收入。只有从失业者身上,企业才可能获得利润(失业者的消费支出构成企业收入,而成本为零)。参考文献:
[1]杨文进,警惕经济衰退的征兆――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6]。
[2]杨文进,从周期关系看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其趋势j,统计研究,2004,(8)。
[3]杨文进,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篇4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结合当前环境,从资金,人才,市场和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经营管理对策,确保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安全过冬。
由于受到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中小民族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没有了订单的外资中小企业相续撤离,而对于中小民族中小企业来说,却仍要面对诸多问题。国家在加大对中小民族中小企业扶持的同时,中小民族中小企业自身也要相应的作出调整。才能增加就业和再就业,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实现GDP8%地增长。
1、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
1.1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受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逐步增大,外贸出口受阻、内销下降、效益下滑,亏损上升。大部分中小企业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无法承受这样的冲击,经营面临困难,甚至出现倒闭的情况。
1.2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难、担保难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小企业自身,中小民族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和欠缺科学的财务管理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而且还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观念淡薄。其次是体制上的原因,中小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不同,造成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距离,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环境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1.3中小企业成本负担过重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其他费用如行政性收费、中介机构费用等在中小企业成本中所占比重增加。但中小企业产品的价格没有改变,使中小企业的产品失去竞争力,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2、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2.1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无法正常运转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在任何情况下资金的流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融资困难,资金的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者要妥善处理好资金使用问题,来帮助中小企业度过这个资金困难时期。面对产品的需求减少,中小企业可以适当的降低价格,尽可能多地销售产品,实现资金回笼。资金只有这样流动起来才能实现其价值。一方面,现在大多数的银行都推出了现金管理服务,中小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资金流动性,而且还可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债券收益和利率呈反比,在央行降息后债券类产品风头劲升,当前不少人放弃低迷的股市而进入了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反而高涨起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购买债券,切不可逆市操作,要跟着趋势走。另外,关注与自身关联的上下游中小企业,随时了解他们的资金情况,适当地给予帮助,同舟共济。
2.2优化人力资源
经济危机的到来同样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定位。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尽力减少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必须尽力挖掘员工的潜力。经济危机一爆发,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普遍采取裁员的做法。这在当前形势下确有必要,但是不能仅仅为了减少成本而盲目消减人员。应该有选择性地裁减对企业没有作用的人员,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能给中小企业带来真正价值的人。也就是说,可以把金融危机转变为中小企业进行人员优化的一个契机,是一个重新储备人才的时期。为了避免大规模的裁员,可以适当减少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实行浮动工资。等到经济复苏,市场需求增加以后再让员工恢复原先的工作量。
2.3转型市场和调整产品结构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变化都很快,各层面的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消费偏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而言,既是风险,同样也是机遇。中小企业如果找准产品定位,提前进行产品规划,也能实现高利润高回报。现在亚太地区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点,金融危机中,中小出口型中小企业应该找准这些目标,加大开拓力度,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例如:由于欧美市场购买力的下降,去年1到7月浙江义乌玩具中小企业在海外的销售额下降了两成。义乌玩具中小企业迅速投向了中东、俄罗斯等国外新兴市场,并且针对当地的民俗相应作出了调整。随着这些市场采购高峰的到来,义乌玩具中小企业不仅没有出现亏损反而盈利了。同时,中小企业应该利用国家通过启动了四万个亿的投资计划来扩大内需的机会,明确国家投资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市场定位和产品结构。例如以生产中低档电饭煲、电磁炉的华丰电器公司,由于出口受阻,企业及时调整了经营策略,在国家电器下乡政策的引导下,把重点转移到了农村市场。企业针对农村特点,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并根据顾客需求随时调整产品结构,使得企业销售业绩增长。
2.4技术创新
除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严冬根本所在。靠拼能源、耗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不是长久之计,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作为中小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我国著名的家电制造业中小企业海尔集团从德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加以创新,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创立了海尔冰箱品牌。海尔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大企业的长久发展都是如此,一个要想长久发展的中小企业就更必须依靠于技术创新。现在我们的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太少。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研发投资大,见效慢。中小企业家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投资对于中小企业长久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莉,张锦红.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J].科技信息,2007,(4):109.
篇5
患者,年轻女性,生气后服敌敌畏500mL后约3h后到附近医院就诊,查体发现患者已处于浅昏迷状态.烦躁不安,双肺布满湿音,故迅速给予解磷定和大剂量阿托品治疗,给予患者气管插管行气道保护,随后插入胃管行人工洗胃。在洗胃过程中,细心的护士发现,虽然注入胃内的清水均为恒量,但抽吸出来的水量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抽不出来,于是报告医生,后考虑为胃穿孔,遂停止洗胃,继续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并加用抗生素治疗。针对有机磷中毒的治疗措施不变,密切观察病情。约2h后,发现患者出现板状腹,考虑为腹膜炎,遂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到达上级医院后,诊断为重度有机磷中毒、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迅速进行术前准备,随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胃壁有一破口,腹腔内吸出数百毫升液体,化验检查见大量白细胞和少许食物残渣。术后转入监护病房,后出现感染性休克,经积极治疗后,效果不佳,数天后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知识拓展]
洗胃术是急诊临床常用的抢救措施之一,尤其是对急性中毒患者,洗胃可减少机体对毒物的吸收,改善救治效果,故及时有效地洗胃是决定抢救成功的关键。但是,洗胃术中也可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咽部及胃黏膜出血、窒息、心博骤停、胃穿孔、寒战、水中毒等,尤其是胃食管损伤可造成患者死亡,此时正确和有效的处理是避免进一步损伤的关键,而多数医生对此问题认识不足,常因处理失当而造成严重后果。
洗胃时哪些情况容易造成胃食管损伤
患者不合作时强行插胃管 这类患者精神过度紧张,常不合作,头部摆动,口唇紧闭,四肢乱动,插管不能顺利进行,反复强行插管对食管、胃的刺激致黏膜损伤,若吸引的负压过大,易致黏膜损伤。
患者频繁恶心呕吐 反复的恶心呕吐可使呕吐中枢及呼吸肌疲劳,继而导致反射功能失调,结果膈肌、腹壁肌肉收缩时,胃内容物即以很大的冲击力和高压作用于胃贲门区及胃食管连接处而产生黏膜撕裂伤穿孔。
插管动作粗暴 因胃管粗、应力大极易造成胃壁的损伤,若插管动作粗暴或插管不畅而反复插管也易造成损伤。
电动洗胃机的设计缺陷 电动洗胃机利用液体动力冲击性原理,以其操作简便、洗胃彻底、效率高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然而,使用洗胃机与其他操作一样,若用之不当可致胃破裂,其发生率约为1.4‰。
胃食管损伤的常见原因
因大量液体洗胃时,胃急速扩张,胃壁变薄,用电动洗胃机洗胃时,胃管在胃内猛烈翻滚搅动,使旋转的液体对胃壁产生巨大冲击,加之胃小弯侧较固定,黏膜光滑,可引起胃小弯撕裂、出血、穿孔。食管胃连接区的黏膜由鳞状上皮突然变成柱状上皮,无移行过程,当腹压和腹内压骤然增高达120~159mmHg时,胃贲门黏膜被反复强力的冲击力推向食管呈锥形膨出,而食管胃区被膈左右肌束和膈食管韧带所固定,上下活动有限,加之该处黏膜层的膨胀不及肌层因而被撕裂。
既往有胃病史,胃壁结构有缺陷、弹性差,胃小弯侧缺乏浆膜层,也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口服毒物剂量大,毒性强,浓度高,对胃黏膜造成了腐蚀性损伤,使胃壁脆性增加,洗胃时一次性注水量过多,且远大于出水量,使胃过度膨胀扩张,造成胃穿孔。
胃食管损伤的临床特点
胃食管损伤一般分为3个类型:①单纯黏膜裂开伴程度不同的出血,此即Mallory-Weiss综合征,常发生在嗜酒者。②损伤深达肌层但没有穿透肌肉全层,此时气体常被压人肌层引起气肿性胃炎。③胃壁全层破裂导致穿孔性腹膜炎。洗胃术相关的胃破裂常发生在缺乏浆膜的小弯侧,而呕吐造成的损伤几乎全是发生在食管和胃交界处附近。
胃食管损伤的临床特征首先与损伤部位有关,食管透壁损伤后可造成食管纵隔漏;胃管误入纵隔的胃管移动,造成纵隔内血管损伤,表现为大出血;胃后壁穿孔破裂口较小时,漏出的胃内容物较少,漏出物可能只积聚于网膜囊内,由于网膜囊位于大腹膜腔的后方,患者可能只有上腹部隐痛及恶心的症状而无明显腹膜炎体征。只有当胃内容物漏出较多,并经由Winslow孔进入大腹膜腔后,才能出现腹膜炎体征。
胃穿孔后进入腹腔内液体量及时间也与临床表现和预后有一定的关系。小量的液体进入可以急性腹膜炎为主,患者多出现重症感染的表现,而随着进入腹膜腔液体的增加,腹部压力逐渐增加,而因液体的稀释作用,腹膜炎可能会随之减轻;当大量液体进入腹膜腔时,以腹压增高为主,由于大量液体的稀释作用,急性腹膜炎的症状反而不明显。
胃食管损伤的出血量与损伤形式也密切相关。黏膜表面的损伤可能出血量较少;黏膜深处的撕裂伤和累及血管的损伤,出血量一般比较大;而局限性透壁损伤,由于平滑肌收缩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反而出血量并不多。
胃食管损伤的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胃食管此类意外损伤的发生,在抢救洗胃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对意识清楚者,应先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避免强行洗胃。国外有研究表明,插胃管造成胃食管损伤的首要影响因素是患者的配合,强行插管易造成损伤,故一般对不合作者不要强行插管,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后迅速轻轻插管;对必须进行插管洗胃不配合操作的患者,可考虑先给予镇静药物。
避免恶心呕吐,必要时可考虑给予镇吐药物。使用灌注洗胃法,一定要引流出等量的洗胃液,切不可等待灌入大量洗胃液在胃腔蓄积引起反射性呕吐,因其呕吐液量往往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洗胃液仍潴留在胃内,频繁呕吐腹内压剧增,对扩张的胃不利,有胃穿孔的危险。
操作规范,动作轻柔、敏捷;要选择合适胃管,前端要用剂,一定用石蜡油胃管,特别是有孔的一端,洗胃应早而彻底,可减少毒物对胃黏膜的损伤。洗胃过程中应不断调整胃管位置,避免胃管长时间吸附胃壁而致损伤。
篇6
关键词:渭河流域;污染经济损失;环境经济损益率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域总面积13.5万km2,涉及陕、甘、宁三省区。其中陕西境内流域面积6.71万km2,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50%,包括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铜川、延安及榆林等7市1区61个县(市、区)的全部或部分。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它的存在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农业灌溉的基础,也是沿岸大中城市如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现代文明的保障[1]。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人口的增加,区域工业、生活用水产生的废污水排放量大大增加,水污染日趋严重,降低了水资源的使用价值,极大地制约了区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本文根据环境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把工业污染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用各种不同办法转换为货币单位表示,用环境经济损益率等环境经济指标反映全流域工业污染环境经济变化状况,力求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指导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3]。
1.流域工业污染环境经济指标计算
1.1 渭河流域污染概况
渭河流域面积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二的人口和生产总值、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其流域的经济发展对推动全省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流域不仅是陕西省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而且是陕西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其工业产值占全省90%,农业产值占50%[1]。渭河沿岸工业城市过于集中,中下游区域工业布局过密,致使环境污染可能性增大。2000年渭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11.1亿t,其中渭河干流废污水排放量9.1亿t,CODCr入河量19.3万t,在渭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河段2595.7km的评价河长中,全年Ⅰ、Ⅱ类水质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5.4%,Ⅲ类水质河长占16.6 %,Ⅳ类水质河长占24.2%,Ⅴ类及劣Ⅴ类水质河长占53.8%。其中,干流全年Ⅲ类水质河长占37.2 %,Ⅳ类水质河长占12.2 %,Ⅴ类及劣Ⅴ类水质河长占50.6%,咸阳以下河段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状态,丧失了基本的水体功能[4]。
1.2环境经济损失估算公式
环境经济损失又称污染代价,是污染损害在经济上的数值表现,它是污染损失的总和,也就是工业污染引起的环境经济费用的总和。一般来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值应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潜在影响损失三方面的估价[5]。根据环境经济损失计量内容,我们列出流域工业污染经济损失的估算公式:
式中:―流域工业污染环境曾、损失(万元/年)
―各分项损失值(万元/年)
―各地、市环境经济损益率
―换算系数
―各地市工业产值
―参加环境经济损失值计算的各种物质数量
―各种物质的单价费用
1.3 计算方法举例
在以上估算公式中,关键是选择计算模式中的换算系数(K)。换算系数K的确定有四种方法。a.系数法;b.经验估算法;c.回收率法;d.直接叠加法[6]。现举废水抽水损耗计算为例。废水抽水损耗,是指废水可利用或可循环(而未循环)部分的抽水损耗费用计算,应用以上a法选k值。
式中:―渭河流域每年排放的废水可利用部分的比例数(=0.5)
=11.1亿顿/年
=56.49元/千吨
1.4 流域污染经济总损失估算
按以上订出的估算公式,我们对全流域的工业污染环境总损失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见表1―1。
损失项目 分项损失
(万元/年) 流域总损失合计 (亿元/年) 全流域工业总产值
(亿元/年) 总损失占总产值
比例(%)
污染物流失 6537.08 4.78 9480.6 0.05
农业损失 10421.96
治理投资 22565.32
人体健康损失 9209.01
抽水损耗 8274.71
.表1―1 渭河流域工业污染环境经济总损失估算表
1.5 流域各地市污染经济损失计算
流域各地市污染经济损失计算主要选择陕西省境内渭河沿岸6个地市作为环境经济模式区,它们是: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凌、铜川。同样对五个分项损失进行估算,按全流域污染经济总损失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2。
咸阳市 西安市 渭南市 宝鸡市 铜川市 杨凌区
环境经济损失
(万元/年) 12796.8 12323.5 12033.5 9203.1 1028.8 414.1
顺序 1 2 3 4 5 6
地市工业产值
(亿元/年) 2234.49 3380.15 1578.20 1934.69 313.77 39.3
表1―2 渭河流域各地市污染经济损失计算表
1.6 流域各地市环境经济损益率计算
按前面给出的环境经济损益率的定义及公式,我们计算了各地市的损益率,计算结果见表1―3。
杨凌区 渭南市 咸阳市 宝鸡市 西安市 铜川市
损益率() 0.001054 0.000762 0.000573 0.000476 0.000365 0.000328
顺序 1 2 3 4 5 6
表1―3渭河流域各地市环境经济损益率
2. 结果
(1)由表1―2可知,渭河流域关中段各地市中,咸阳市年污染经济损失值最大,西安市、渭南市次之,三城市年污染经济损失值均在亿元以上。杨凌区年污染经济损失值最小。
(2)由表1―3可知,渭河流域关中段各地市中,杨凌区年环境经济损益率最大,铜川市年环境经济损益率最小。
3.结论
(1)本文对渭河流域关中段各地市,以污染经济损失值与工业总产值作分析比较,对环境经济进行损益分析。得出结论为,污染经济损失值最大的,环境经济损益率不一定最大,还与当地工业产值有关。
(2)本文方法可应用于水流域方面的宏观领域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它对调整污染经济损失与国民经济产值间的平衡失调有一定作用。
通过开展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对于确保国民经济产值稳步增长,在国民经济产值与污染经济损失值间寻求平衡,合理使用环境费用,科学管理环境都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葛芬莉.关中地区渭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J].西北水力发电,2004(20)
[2]王西琴,周孝德,李怀恩.渭河流域工业发展与水环境质量趋势分析[J]. 水资源护,2001(01):18―20
[3]唐可诗.湘江流域环境经济捐益分析方法探讨[J].重庆环境保护,1985(03)
[4]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2007
篇7
一、西方经济学流派发展进程
(一)古典学派
古典学派诞生于1776年英国的工业革命,当时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升,生产技术和经验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促使古典经济学学派的诞生与发展。该学派遵从经济规律,认为经济规律会主导价格和要素报酬,认定价格体系可以很好地配置生产资源,十分信赖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不需要政府给予任何干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嘉图和亚当斯密。古典学派有两个比较著名的理论,一个是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
(二)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起源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学派创始人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新古典学派产生的重要经济学理论,包括分配论和价格均衡理论,主张将供求论、边际效用论、生产力论以及生产费用论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全竞争的前提。新古典学派的核心理论是均衡价格论,认为不同需求量和产品价格的构成是由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决定的,并以均衡价格论替代了价值论。并在均衡价格论基础上发展出分配论,对国民收入中各种生产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比例大小由各自的供求关系主导的均衡价格决定,并认为经济总量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组成的。
(三)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时期,失业率高涨、产出能力严重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了经济倒退。凯恩斯主义可以解释为总需求管理,对经济萧条作出了科学解释:“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所以需要政府发挥经济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去拉动需求增长,促进经济消费和投资,进而带动经济复苏,恢复正常运转。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是IS-LM曲线,是由凯恩斯主义者希克斯总结并写出来的,是对凯恩斯主义最好的阐释。但是却受到了新古典学派的质疑与批评,认为凯恩斯主义将经济学又重新拉回了古典经济学领域中。
(四)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的众多追随者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凯恩斯主义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重新研究,并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繁荣和通胀的分析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托宾以及索洛等,学派理论观念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萨缪尔森所著的《经济学》,强调了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去调节社会经济总需求,促进就业、消除经济危机。并且提出了混合经济论,以此应对经济制度方面的问题。
(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诞生于七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涨,失业率很高,并且通胀问题严重。由此引出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分析模式,并由此演化出经济发展体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相信并十分依赖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清、理性预期以及自然律假说四个假设,认为私人经济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货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中性的,货币在短期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中性的。并对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作出了批判,认为其主张的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对于经济发展是有害的。
(六)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学流派,其汲取了凯恩斯主义中经济学理论上的不足,并在新古典宏观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发展出新凯恩斯主义,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建立了微观经济基础,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辨析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一)代表个体分析模式问题
经济学经典的分析模式是代表个体分析,可以将微观分析和总转化当作宏观总量,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必要工具。代表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是社会经济个体数量多,并且个体差异大,代表性个体分析的工作量太大,无法准确把握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容易出现误差和失误。第二是该模式的分析前提是假定个体本身存在缺陷,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代表个体的占比是一小部分,使其代表性遭受巨大的质疑。第三,在代表个体分析模式下,总量如果假定合理,其在分析时也会受到经济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加总行为出现问题,得到的结果并不是统一的和固定的。
(二)理性预期分析模式问题
在理性预期分析模式下,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的理性预期分析需要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基础上,认为经济主体的发展就是宏观经济理论覆盖下的最优经济行为。但是,在理性预期分析模式下,完全理性的经济活动和行为是不存在的,个体的经济行为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采取理性预期分析的方式去预测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无法做到完全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三)计量验证分析模式问题
计量验证分析模式在经济学中使用比较多,并且相对常规的分析方法,首先要提出问题,并引入函数模型,然后提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数据分析的形式去开展计量验证分析。经济学流派会根据自己对宏观经济微观基础问题的理解和研究成果,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函数模型,进而对经济系统开始假设,并使用数据工具去推理、演绎,得到经济规律的数学表达。在计量验证分析过程中,分析的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利用提出的问题脱离实际,函数模型使用不当等。分析模式的问题容易导致过于理想化的缺陷出现,并且分析过程中有很多关键性的因素是无法被准确量化的,使得分析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三、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辨析
西方经济学流派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化,经历过迷茫,也获得过成功,其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辨析还是比较到位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具体划分,应该从凯恩斯主义说起,但是其革命的根本目标是颠覆,并不是分立。当然,凯恩斯的颠覆思想也受到了很多质疑的,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系会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使得其相关的问题分析出现错误。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是无法正常开展的,无法获得正确的分析。另外,正是因为存在质疑,才会一直推动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发展与演变,引导经济学者不断探索着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致力于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途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对经济做出最准确的解读和辨析。
篇8
摘 要 美国联邦税收体系是以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体,我国则是以相对中性的不具备调控收入分配功能的流转税为主体,其中,消费税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对中美税收差异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合理性与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消费税 个人所得税
一、中美税收差异比较
学者们一般认为我国是“流转税为主体”的或者是“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在整个税收收入(或者财政收入)中流转税收入比重占主体。我们为了考察不同的税收制度下减税对扩大内需的不同机理,采用了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分类方法。如表1所示,经过简单计算我国的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国内消费税、关税和企业所得税,发现我国的间接税一直以来占绝对的比重,尤其是从2000年以来,间接税一直占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所以,中国现行的是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美国的现行税制以直接税为主体。美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关税为主体的间接税阶段,以商品税为主体的复税制阶段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复税制阶段。在美国建国初期,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小,只有8%左右,开征的税种主要是关税和消费税等间接税。
二、造成中美税收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背景的不同
1.权利本位与权力本位的差异
像美国等西方制度国家主张纳税人自己的财产权利,从而要求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权利本位的税收文化。儒家主张君主有自身的权力来控制自己的臣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的思想体现了一种权力本位的思想使得税收成为人民的义务。
2.法治思想与人治思想的差异
在治税思想上,西方国家确立以税法定义主义为普遍原则。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进行。而中国儒家讲究的是人治,以人为本,从人的德性走向政治上的德治。他们认为管理者若能出以公心,通过“修己”以“安人”,以教育的手段使管理系统“上下同欲”,万众一心,达到“不管之管”,“无为而治”。
3.西方历史成因与东方历史成因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是知识型和宗教型的,西方人的精神依赖于宗教,行为约束依赖于法律。不懂税法,甚至违法偷税是一种不道德或无知的表现。因此,偷税行为在美国等西方社会中普遍遭到谴责和蔑视。
(二)法律背景的不同: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
美国是普通法系国家,在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中对公民的自由结社权虽无明确表述,但美国历来承认结社权是公民生而有之的权利。对于所征得的税款的用途去向,纳税人都有权被告知。
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各个相关主体对于在演绎归纳逻辑中对于条规认识和理解的偏差性,由此会导致税收法律的制定的初衷和在司法中的实践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背离参与或少参与立法机构、政府行政部门的法律制定过程,民主和自由程度可能较低。
(三)经济背景的不同
美国是一个发育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美国人相信自身能力,愿意结成组织自我管理的文化习俗提供了物质基础。税收作为一项国家用以调空的财政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由计划体制过度到市场体制的转型期。怎样去运用税收去进行调节显现的愈加重要。
三、两种税收方式的经济学分析
当政府对某种商品征收消费税时,会使该种价格提高,对于消费者来说,其预算线就会移动,对于该消费者来说,由于收入效应,会造成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减少,消费者会同时减少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消费量,由于替代效应,该商品价格上升的时候,消费者会转而增加其他相对便宜的商品。最后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减少了对征收消费税产品的消费。消费者能起到优化税制结构,完善流转税课税体系,配合国家户口政策和消费政策,筹集资金,增加财政收入,削弱和缓解贫富悬殊以及分配不公的矛盾等功能。比如,对奢侈品进行征收的消费税,对居民的收入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贫富差距的增大,合理的消费税的设置,就更加显得重要。对于不消费奢侈品的中低收入者来说,对奢侈品进行消费税的征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会降低其消费束带来的效用。
当政府对居民征收个人所得税时,会减少消费者的收入,由于收入效就,消费者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其消费束会带来的效用会减少。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所得税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更大,政府征收同样的税额,所得税相对于消费税会使消费者效用减少的更多。有时,政府想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那么就可以征收消费税,比如,需要抑制汽车行业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通过增加对燃油税的征收,提高燃油价格,间接抑制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比来讲,商品课税比较有效率,但收入再分配能力有限;所得课税能较好促进公平,但在效率方面有欠缺。一般认为付出一定的征收成本,以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是非常必要的。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所得税与经济稳定。经济稳定―所得税对经济波动大的国家,都是靠所得税“烫”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费、投资等要素对经济增长最直接。个人所得税直接影响消费需求,既而间接影响投资需求。企业所得税的税后可支配的收入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税后可支配的收入高低,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进而影响投资。
参考文献:
[1]倪志良.中美税制比较及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税务研究.2006.
[2]罗昌财.减税与刺激消费的中美税制比较.现代经济探讨.2010.
[3]董再平.税收和就业的经济学分析.税务研究.2008.
篇9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
一、引言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始探索国际合作道路,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世界经济环境大背景下更好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宏观经济调控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后危机时代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暴露出来许多不足,而要想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的价值取向、方向以及具体政策的制度都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加以完善。
二、后危机时代的概述
所谓的后危机时代就是指在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由于危机之时出现了缓和,造成危机的根源没有得到消除,危机也没有结束,从而使得经济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危机还有可能会再次发生,从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故此,在后危机时代里,我国应当居安思危,深刻保持清晰的头脑,要审时度势,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整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当前社会里,民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后危机时代里,政府要加大和支持对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的保障力度,要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社保法律体系建设,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力度,真正的让群众享受到国家的福利,让人们对未来有较为明确的预期,安抚民众,从而争取民众的力量,公共致力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的增长。
2.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
就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众多原因中可以看出,房地产调控的不合理是造成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政府对房地产调控不到位,造成了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直接引起了危机的爆发。在后危机时代里,我国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的调控,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部门要重视对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监督,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加强风险控制,加强贷前审查,降低风险。另外,国家应当征收房产税,通过征收房产税来抑制投机倒把的行为发生。
3.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
就金融危机问题来看,金融危机的发生与金融监管工作的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后危机时代里,我国政府部门就应当重视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作为政府部门,要对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科学的监管,要定期对金融市场进行排查,了解金融市场发展状态,及时发展问题,及时解决,促进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成立专业的监管机构,负责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加强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4.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为转变外贸出口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央银行从2008年9月开始,连续下调基准利率,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拉动内需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出现了全球性的通过膨胀。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适时、适度、科学的调整,由自由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文件的货币政策,同时要处理好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控制信贷规模,环节通胀压力,调节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容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5.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
在后危机时代里,人才显得越发重要,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途径就是教育,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要严格办学条件,加快九年义务教育向十二年义务教育的转变,加大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投入力度,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后危机时代里,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策略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要想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后危机时代里,就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战略,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强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只有根据时代形式来对宏观经济策略进行调整,才能推动经济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雷,费利群.全球金融危机治理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策略选择[J].东岳论丛,2010,03:53-56.
[2]方平.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0,07:23-24.
[3]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刘霞辉,张晓晶,李成,常欣.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4-20.
[4]胡冬梅.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政策选择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05:95-96.
篇10
关键词:关节镜;微创;膝关节骨创伤;分析
膝关节骨创伤是骨科的常见病,该病多由车祸、高处坠落等事件引发,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对患者后期的膝关节功能造成不良影响[1]。但由于膝关节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诊断与治疗均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关节镜微创治疗在临床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在本次调查中,我院则重点分析了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面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5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5例,患者年龄为18~58岁,平均(38.0±2.5)岁;包括胫骨平台骨折12例、股骨单髁骨折10例与髌骨骨折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7例,患者年龄为18~55岁,平均(39.5±3.0)岁,包括胫骨平台骨折11例、股骨单髁骨折10例与髌骨骨折4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认,且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治疗法,在本次调查不给予详细介绍。
1.2.2观察组患者行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具体情况如下:
1.2.2.1术前准备 在患者确诊病症后,以石膏或支架将患者的患膝固定、制动,避免在院期间继续加重病症。患者于固定制动后10d内实施手术治疗。
1.2.2.2手术步骤 本次所采取的麻醉方式为全麻,为患者常规放置止血带。手术切口为膝关节外侧,先以0.9%的氯化钠溶液清洗创面,后在创面内留置镜鞘。将关节镜于膝关节前内侧切口置入,重点观察组织内残留的凝血块、滑膜内,并及时清除。后重点观察患者的半月板、软骨和组织损伤程度,并彻底清除骨内的骨折碎片,复位半月板,完成手术。于术后48h内对患者进行负压引流,后解除止血带,观察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与肢端微循环,常规抗感染治疗。视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早的进行功能训练。
1.3疗效评定指标[2] 本次疗效判定指标参照Merchant评分法,具体如下:①优:术后膝关节无明显疼痛感,活动不受限,患者的生活、工作不受到不良影响;②良:术后膝关节偶有疼痛感,活动基本不受限,患者的生活、工作基本不受到影响;③差: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对生活、工作影响较大。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我院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优良率进行观察对比,由统计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优14例、良8例、差3例,其治疗优良率为88%(22/25);对照组优10例、良9例、差6例,其治疗优良率为76%(10/2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膝关节骨创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该病多由车祸、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所致,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影响患者的生活。由于膝关节结构复杂特殊,往往在骨创伤同时患者易合并韧带拉伤,甚至半月板损伤,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目前,外科手术法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的首要方法。但以往的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大等特点,术中可损伤患者的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并增加患者术后组织粘连度,提高了手术风险。在本次调查中,我院重点分析了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的临床效果。其中,关节镜治疗技术创伤较小,其既可用作诊断,又可用作治疗,使得医师能在术中进一步对患者的病症确诊,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且关节镜可为手术提供清晰的视野,利于医师的操作,减少对患者半月板造成的损伤[3]。本次调查结果可证实了上述观点,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对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肯定。
综上所述,关节镜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等临床特点,可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降低术后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该项手术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彤军强,高立,张力,等.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6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