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自从在高校中设置英语课程以及等级考试以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深化英语教育体制改革,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际效果。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一个问题是专家们一直引起重视并且争论不休的,那就是英语文学素养的培育在英语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持轻视观点的专家们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将英语文学素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已经很大了,商品经济社会本就注重学习的功利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培养文学素养莫不是对国内学生学习英语初衷的偏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仅仅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无异于对语言学习本末倒置,英语国家文学灿烂如星河,这种语言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中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呼吁人们重新重视文学素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争论到现在仍未消失,但是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忽视英语文学培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往往专注于过级和考试,忽视了英语文学这个丰富的资源宝库,以至于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将英语知识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学生往往在英语学习后期进入瓶颈期。在研究调查中专家们发现,对英语抱有浓厚兴趣,喜爱英美文学的学生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提醒人们学习语言也要和实践相结合,在文学语境中磨炼语言水平。由于我国英语基础课程相对完善,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英语基础,现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英语学习向深广度上推行。现今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如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高教社的《新编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等,从文学理论的高度上对课文进行了统筹,注重吸收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以培养同学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悟力以及充分借助课堂上的互动品味英语文学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增加同学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然而,教材的标准提高给高校英语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课文选用英美文学的优秀文学作品原文,一方面,增加了英语教程的艺术性,让教学上的把握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课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教师对原文的解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将难懂的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的同时又不只是流于简单翻译和语法分析,同样对教师的英语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课程只是一知半解,或者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很难对英语学习进行深入完整的把握,对英美文学在人物、情节、艺术特色上的丰厚内容只能望洋兴叹,英语课程改革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英语教师文学素养对教学的影响
高校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对英语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着重培养学生文学能力为主的英语课程当中,教师的文学水平决定着英语教学的成败。近年来,高校的师资力量在不断扩大,大学教师队伍已经全面研究生化,一些重点大学在实行博士化的同时,还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但是英语教学的总体质量仍然取决于教学体系的短板,学位水平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师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师资的文学素养并不乐观。在相当长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师生广泛采取功利性的学习模式,英语课意味着背单词、抠句法,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看着漂亮的成绩,并且在外语水平测试中过关。教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这样的英语学习模式中批量产出的,这是应试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样的教师很难兼顾文意解读和审美提高,学生能体会到的人文精神就更加微弱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学素养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小到对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负责,大到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中间细微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对高校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改革方兴未艾,文学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其中,教学水平是直接影响英语课堂质量的因素,决定了英语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输出程度;其次,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教师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展示出的水平对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素养指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从优秀的文学著作中能够获得的人的精神力量,提高英语文学素养除了能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获得英美国家文化知识以外,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增加人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提升人的气质,提高受挫和抗压能力,影响人的精神塑造和长期发展。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作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成分值得关注。提高英语文学素养,英语教师能够增加自身的教学魅力,将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通过展示英语的文化价值,很好地消弭了学生从前“为什么学英语”“怎么才能学好英语”的疑惑,有利于同学们将学到的知识以点带面地构成知识网络,将英语文化价值和汉语文化价值进行比较,开拓出丰厚的新内容。英语文学素养的提高还有助于在课堂上建立和谐高效的学习气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增长课堂的活跃氛围;此外,文学素养的提高意味着对课堂的监控水平增加,有利于开辟多样的教学模式,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总结发言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进行实践,打牢英语新知识。
三、提高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加速向前发展,促进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深化发展势在必行,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心是高校英语教师,而英语教师提高文学素养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英语课本主要选择英美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语言生动优美、文化意蕴深厚。教师如果传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成为泉眼,才能讲授生动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师的教育意识不够强烈,仅凭照本宣科完成工作任务,就会造成“这里的学生静悄悄”的局面。所以英语教师对文学作品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咀嚼,只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以点带面地引申所讲的内容,达到别开生面的教学效果。其次,英语教师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读英美文学文本的感知能力。文学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想象力与创造性并行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理解文本内容干巴巴的老师能给学生上一堂精彩的文学课。所以首先教师应该点燃自己对英美文学的激情,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结合,深入文本的内部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使文学教学过程成为文学审美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分享感受,哪怕是印象式的文本感知,充分地和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带领同学们捕捉文学的诗意和其中深刻的哲理。最后,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也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师也可以将英语文学作品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相结合,以达到相互阐发、打通知识脉络的目的,提高文学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提高文学素养的过程中也不可一味地追求结果,片面地阅读教材上固有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对于教师形成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重要的意义。博学多识、幽默风趣的老师并不是天生形成的,想要获得学生的认可,教师也需要下苦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总而言之,文学素养对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素质,良好的文学素养能为英语教学注入一泓清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在当今创新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英语教学实践者的教师们更应该勇于承担重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英语文学素养的方法,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样化、更丰富的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能力、高尚的情操道德、良好的人文精神而积极探索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江华.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9(42).
[2]章洁帆.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学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篇2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拥有一技之长,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对于我们中职学生来说,不仅要真正习得技术本领,还要具有厚实的语言基础,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运用能力。那么,我们怎么让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呢?
一、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我们的中职学生多是中考中的失败者,更多的学生是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他们语文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一定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更是在语文学习上缺少方法。选择上职业中学往往不是他们的兴趣所至,而是无奈的选择。他们较多地存在自卑感,学习只是应付考试,能够毕业。因此,他们不愿意学习,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我们的中职语文非常强调学生的语文基础的学习和提高,在《教学大纲》中就有重视基础模块教学的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下,要为培养合格的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因此,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更要有爱心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从而让他们在不断学习和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水平。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基础知识教学效果
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是分成两块的,一块是技能教学,一块是文化教学。学生往往在技能学习时,认真程度较高,因为那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择业和为以后的工作生活的“饭碗”而学习。而在文化学习时,则是得过且过,混日子。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基础,提高他们掌握的效果又是必须的,如何处理呢?
(一)尊重是前提,关爱是保证
我们的学生因为文化科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他们有着一定的自卑心理,生怕老师说他们笨,说他们没有出息。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呵护他们已经可怜的学习情感。在语文语言基础的教学中,我们要适当降低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的点拨和引导。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都应肯定与表扬,只要学生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有一些不够到位的行为也没有必要严厉对待。如在《荷塘月色》学习的第二课时时,我先检查上节课强调的一些字词的书写,结果上黑板的两名学生听写的很差。而且其中一个学生下讲台之前还有意无意地把粉笔砸到讲台上。我如果在以前对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放过的,但是这次我努力忍住,还是微笑着让同学们自己检查听写情况,自行订正,并提高要求让他们准备下节课继续听写。课后,我找这名学生谈心,问:“最近课堂学习状态不好,怎么回事啊,对老师有意见可以提啊!”学生本以为我至少会要他道歉,甚至会“小题大做”,没想到我会这样跟他交流,连声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下节课,我保证默写好!”如此,本来可能使得师生关系僵化、恶化的情感,被我的尊重与关爱化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兴趣也提高了,至少在基础知识检查时他们表现都能够优秀起来。
(二)加强兴趣激发,增强语言运用
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学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选择教材与学生生活、兴趣相关的方面来开展教学。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如李白的《将进酒》的学习,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参加同学的生日宴会,或是参加过的一些宴会以及观察到的成年人在喝酒时劝酒的话语。然后,告诉学生:李白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劝酒词,大家结合注释说说李白这个劝酒词高明在什么地方?然后带领学生来学习这首诗,这样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另外,在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学习时,我们一起讨论李白写这首诗的心情、情感,让学生有感情朗诵表达李白情感的相关诗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肢体声情并茂地来表现这样的诗句。学生在近乎表演中,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我相机进行点拨、强调,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首诗歌的内容、情感与主旨,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运用激励方法,提高运用机会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基础学习需要老师的激励,需要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运用“活”起来。如在《雷雨》学习时,我就让学生先认真研读写周朴园的内容,让学生品味周朴园的“善”中藏着恶,“爱”中隐着“伪”,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说说这样为富不仁之人的丑恶,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审美能力,还拓宽语文教学的思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而在一些课文中我就让学生诵读揣摩。如在舒乙的《梦和泪》学习时,我在解决字词障碍之后,激励学生带着情感去读,在读中读出情感,然后再写写这样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让他们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提问,轮流发言,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地加强语言交际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克服胆小、害羞、害怕讲错的心理,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总之,厚实的语言基础是职高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调动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如此,学生提高了文化修养,必将为他们专业才能的发挥增添机会,从而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比较困难的部分,许多学生提起写作就感到头疼和恐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先分析透彻学生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一)写作过程无从下笔
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去写,拿起笔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理解不了教师给的写作题目,不会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去描述,这不光会让学生失去写作兴趣和学习写作的积极性,还会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深深地厌烦和畏惧,不想去写,想的是如何逃避写作,这是教师首先应当重视的教学问题。
(二)不能正确认识写作
有些学生对写作的认识不正确,对待写作的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写作就是教师布置的作业,自己只要交上作业就完成任务,这在学生的作文当中就能发现,有些学生作文写的丝毫没有美感,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流水账”,有些学生的作文错字连篇、语言不通顺,明显看出是应付写作,这是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写作,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端正写作态度,写作并不仅仅是教师布置的任务,更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
二、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能够明显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室要做好监督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利用阅读能力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要针对发现的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来正确的运用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一)在课内阅读中重视积累,收集素材
能被写进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语言优美、情节饱满、富有内涵、并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引导学生把课本当中的文章学习透彻,积累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且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好词好句,让学生积累的内容发挥最大的价值。例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如,锲而不舍、潜心贯注、密密麻麻,让学生运用这些成语进行造句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真正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并且会熟练运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有选择性的运用这些成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积累,光是学习阅读课本当中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越大,积累的文学素材越丰富,就能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鱼得水,当然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书籍进行严格把关,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学名著,让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真正的从书籍当中得到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当中建立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放在图书角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以带头放置一些名著,如“爱的教育”“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供学生阅读积累,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三)鼓励学生勤于写作练习
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写”,只有让学生多练习写,才能让学生将积累的东西真正的变成自己的,所以,写作的核心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运用课文当中的词语进行造句,引导学生对课文章节内容进行仿写,也可以选一些开放式结尾的文章来让学生展开想象力进行扩写,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课堂内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好词语积累,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以及观后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写作的习惯。
篇4
关键词: 写作课程 人文素养 内涵 人文教育功能 培养策略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写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余秋雨先生认为写作应该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促进生活的和谐和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虽然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仍然没有把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纳入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当中。长期以来由于写作教学的错位,“以文为本”的现象相当突出。传统的写作课程重理论传授,轻思想人格的塑造;重文体练习,轻文化素养的熏陶;重语言技法的训练,轻审美素养的培养,以致教学效能低下,教学评价单一,大大削弱了写作课程的人文功用和社会价值。由于学生内心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写作中无病、矫揉造作、胡编乱造的现象普遍存在。
写作是一种极富创造性和人文性的精神活动,是一个人的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精神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和独特的个性差异,折射出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因此,改变“以文为本”的错误做法,倡导“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成了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本文从“人文素养”的内涵、写作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写作课程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在写作方面表现出来最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情感态度、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一种品质和精神。
人文素养的实质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旋律。现作教学追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尊严、个体的价值和个性的独立,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思想,重视情感的陶冶,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二、写作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写作的行为过程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育人过程,因此,写作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教育功能,它可以使人变得精神自由而开阔,理想远大而崇高,心灵美好而圣洁。写作作为人文学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既具有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又具有教育的人文性。写作是以“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决定了写作课程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人文精神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具体说来,写作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会学生求“真”
真,是写作的灵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落实在写作中,就是要贯彻叶圣陶先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原则,质朴为文,诚信为本,不胡编滥造、不矫情做作、不堆砌辞藻,而要求真知,养真德,做真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二)教会学生求“善”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育人之“善”应从尊重生命开始――培养学生博爱的心灵,培养学生善良的德行,对人类和自然常怀一颗关怀、慈爱和感恩之心。落实在写作中,就是要表现人性中的善良善心善意,书写生活中的善事善举善行,弘扬爱心,讴歌德行。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强调社会的责任感,做富有爱心和良知的公民。以“善”字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善始善终,才能写出有健康向上的文章。
(三)教会学生求“美”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美的事物需要用心体会,当我们用真挚的情感去感受生活,捕捉激情的瞬间,语言文字就如行云流水,喷涌而出。落实在写作中,要求学生善于感受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善于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人情美、人性美,真实自然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只有在写作中充分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才能写出形质兼备的美文,才能塑造美丽的自我和美好的心灵。
三、写作课程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人文素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写作课程培养人文素养必须从培养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三方面入手。
(一)培养思想素养
高尚的思想品德是人文素养的灵魂。思想素养,具体包括一个人的理想、信仰、道德、情操、人格等诸方面内容。提高思想素养是写好文章的根本。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反复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同时,还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锻炼思想,培养情感,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素养,才能使文章成为“引导国民前进的灯火”,以真善美净化读者的心灵,陶冶读者的情操,使文章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人生。
2.加强人格人品的修养。
所谓“文品即人品”,“作文先做人”,这些都强调了人的思想品格对写作的重大影响作用。写作主体的人格人品主要由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意志毅力等因素构成,人格人品的培养,实际上是写作主体的才华与智慧的培养。写作课程承担着“德育”的神圣责任,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人格人品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写作教育在“立人”上负有重任。写作主体通过加强自身的人格和人品修养,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高尚的操行,这样才能写出格调高昂、情趣美好的文章。
3.加强道德素质建设。
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是与非、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自己的行为。道德素质首先体现为价值观,因为写作主体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决定着他的道德规范。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服务社会”作为人生首要追求的目标。道德建设中还必须强调人的责任感,这也是指导写作行为方式的一条重要原则。写作的过程,就成为一种自我道德的完善与升华过程,就像经受了一场高尚人格的洗礼,道德因素就这样深深渗透在人文素养之中。
(二)培养文化素养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必须具备深厚、丰富的文化素养作基础。文化素养体现在人的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心态、文化情趣、文化习惯等方面。文化素养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一是生理心理结构。如感知觉的灵敏度、记忆的强弱、兴趣的浓淡、思维的敏捷与否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对文化知识的汲取,是形成文化素养的前提条件。二是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引导、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锤炼,从不同方面促使着文化素养的形成。三是文化传统的渗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因而在形成自己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必然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渗透,使写作活动和写作的文章必然带有本民族的特色。如何培养文化素养呢?
1.广泛阅读,提高文化知识。
广泛阅读是继承前人精神遗产,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读书是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这段话非常精辟地论述了读书对积累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丰富写作素材,开阔写作的视野,锤炼思想情感,提高写作境界。
2.厚积薄发,增强文化底蕴。
叶圣陶说过,写作不但要求“通”,而且要求“好”。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关键在于写作主体要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和文化底蕴。写作历来有“厚积薄发”之说,“厚积薄发”的基础是“积”:蓄积丰富的学养,“厚积薄发”的目的是“发”:形成融会贯通的写作能力。即写作主体首先要具备写作所必需的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才能写出好作品来。而增强文化底蕴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博学,这是“薄发”的基础。以中外名著为典范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以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优秀作品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智慧和生存体验,如此,方能在文化素养上为写作打下深厚的功底;二是“苦练”,这是“薄发”的前提。以激发浓厚的写作兴趣为动力,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为核心。
3.增加积淀,提升文化品位。
所谓文化积淀,就是说要通过写作,把平时积累培养的文化素养反映出来。厚重的文化积淀可以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文学艺术中,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这些思想精神,与人文素养是一脉相连的。因此在写作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会用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写作对象,在文章中表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像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富有人文气息,充满人文关怀,因饱含“文化意识”成为了人们关注和反思的话题。诚然,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需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培养出独特的文化视角、高尚的文化心态和优雅的文化情趣。
(三)培养审美修养
审美素养,是指写作主体在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养。马克思说过,人和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为,写作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过程,它比起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的创造来,更需要体现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特点和成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具有一定的美感内涵,这都要靠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进行审美的观照和把握。那么,怎么培养和提高审美素养呢?
1.积累审美经验,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中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美学、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努力学习审美理论,这有助于把握审美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审美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广泛阅读名家名著,反复涵泳,仔细品味,这有助于提高认识美和发现美的实践能力,丰富审美的实践经验,实现用睿智的眼睛去认识美,用智慧的心灵去发现美。
2.增强审美感受,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写作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唤起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还要健全审美感官,增强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感受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耳朵”,做到“见常人所未见,闻常人所未闻”,从而获得丰富而独特的感受,并用全部的身心去感受美,用传神的语言去创造美。
3.陶冶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美、评判美的能力。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写作中要求学生自觉把写作对象作为美的对象来欣赏,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情绪,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审美是对美的品鉴和领会。审美不仅要依靠形象和情感,而且要依靠抽象和理性,更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评价,把生活中假、恶、丑和真、善、美的东西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比较中提高学生辨别美丑、是非和优劣的能力,提升学生鉴赏美、评判美的水平,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情感、有理性、具有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人。
总之,提高写作的人文素养,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课一练之功,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需要长期思想的锤炼、情感的磨砺、品德的完善;需要长期文化的积淀、品位的提升、审美的陶冶。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教“文”的过程,同时负载着人文教育的“道”的使命。中科院周国平研究员提出,“教育应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实践证明,一个人最终能否成才,往往不取决于学历文凭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对此,在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确实树立“以人为本,以素质求发展”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认识与思考,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最终为学生创造一条在写作上自我提高、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泉良.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09.1:36-40.
[2]车延霞.写作教学的人本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2005.8:62-63.
篇5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52-01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中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的问题。
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是的,我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
那么,在新课程中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学科的鏖战中,经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学生知道高考语文分数的比重,但是老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无为而学”的态度。这给语文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语文也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科目到了高三没有投入时间认真琢磨,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突破的。而无数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高三一年不少同学能在语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数,分数差的学生可能会少一些致命的极低分,中等的同学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数,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紧,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感觉,成绩青黄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首先时时刻刻提醒语文学习这件事。一是确立信心,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语文是属于冲刺阶段,任何人在这个阶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语文是最有所为的科目。二是细心维护语文学习的热情,要保持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良好心态,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往往互动性差,配合主动性弱。成绩提高很难,教师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让学生开始讨厌这个学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维护。时不时找机会表扬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点,以及有机会三言两语的鼓励他,激发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还要创设具体的语文氛围。我认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可以放开些,到了高三就必须把高三的系统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中去。教师必须先自己做到有计划性,上课和作业的节奏适中,课内课外贯穿布置围绕语文的主题内容。每个内容教师必须先做重点强调,再课堂点拨,再适量作业,再加及时反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忽视一部分原因在于觉得语文是无序的,随意的,放弃一些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心理,高三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的安排可以有章可循,按照考点展开,每天都有要重新审视的语文考点常识。这样就不容易忽略这个科目的内容了。另外,教师统一学科学习的要求后,必须一以贯之,不能松一阵紧一阵,总之是重视战略,认真落实。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关键还在于教师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方法,在全班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2.处理好教材和考点的关系
在高三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只是把目光盯在考点上,忽略教本,轻教材,重考点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教材不熟悉,课文内容空白,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不到位。从而舍本逐末,弃源追流,费时耗人效果差。实际上,教材是本,教材是源,考点命题与教材紧密相连,譬如语音题,考纲明确设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误读现象,规范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普通话,于是教材相应地在第二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四册书后设有容易读错的字附录表,以及每篇课文下对重要词语中关键字的字音注释,这些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本来此题难度较低,一般的对策也是只识记正确的读音,不考虑错误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但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情愿回归教材,宁可多做题,做对了津津乐道,喜形于色,自以为语音过关;做错了根据答案更正,自以为语音太麻烦,基本识记的欠缺导致复习中只能就题论题,当时会做,过后遗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效果事倍功半。
3.强化训练现代文阅读
科技文阅读需要做题来熟悉题型和出题者的思维,这一点无庸置疑。而提高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力关键不在于做题,而在阅读。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些阅读和写作能力挺强的同学,他现代文阅读的分数却不高。问题不在于他读不懂内容而在于他不懂要答多少,怎么答才是出题者所需要的答案。其实作为阅读题的文学作品,往往有不少的条条款款,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答案唯一性也说明,这其实可以算客观题。所以训练和讲评尤为重要。所以现代文阅读需要训练,但是要精训练,精讲。学生训练也必须选择符合高考要求典型题型,知道题目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方法。这是一道教师自己必须认真研究琢磨总结方法然后再交给学生的题目。阅读有好几个层次,不一定阅读能力越强就越会做这种阅读。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指导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呢?
一、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
1.总的指导思想:
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必读书目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具体要求:
(1)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中外名著及历年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2)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3)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4)可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5)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3. 最终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
1. 荐——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引荐相关作家,以激发阅读兴趣为目标,这是指导课外阅读的基础。推荐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教学延伸式的推荐。另一种是文学体系式的推荐。这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为一个系列予以推荐。比如古代文学按体裁分诗、词、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可大体按时间或风格再分。通过推荐作家、作品,学生的阅读量得以提高,有了一定的感受积累以后,他们就会形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和需求。
2. 指导阅读方法
(1)粗精结合,培养阅读能力
如果从阅读时效来分类,阅读可以简单的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精读是一种充分理解、记忆的阅读。精读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在阅读中一丝不苟,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精思熟悉。不仅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还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一般每分钟阅读250字以下,理解率90%以上。略读,相对于精读而言,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一般每分钟阅读250—500字,理解率80%左右。快读每分钟阅读500字以上,理解率70%左右。
各种阅读方法,要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新闻报刊可大致浏览,粗读一番;散文名篇可仔细揣摩,精读品味;时尚读物可快速浏览,知其大意。将粗读和精读不失时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2)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发展思维能力
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但首先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可采用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进行指导。
其次,阅读中又需要熟读深思,这是阅读过程的深化。苏轼说:“旧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若只读书不思考,那么即使学富五车也只能成为两脚书橱,毫无用处;而凡是能读书又能思考的人,最终才会有所创造。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融入自己的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做点读书笔记是非常有用的。常见的读书笔记有几种。一、摘录式,把自己认为重要、有实用价值的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新鲜的词语或生动精彩的片段分类摘录下来。二、眉批式,凡自己的书,可在读书时圈圈点点,记录下自己阅读的痕迹,阅读的思考。三、提要式,要求经过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写出内容提要。四、心得体会式,抓住“读”与“感”两个字,把文章读懂,在阅读中对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想。结合着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思想火花随时随地的记录下来,逐渐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能力 人文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99-01
审美能力是就是一个人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同一的学科,人文性的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我们的语文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突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要教育途径。
1 重视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石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而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是其发现美,欣赏美的前提。因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首先需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首先要突破语言关,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其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郭沫若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有对言语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养成,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要紧。”因此,语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素养。语感这种特殊的言语能力,能够对文学语言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我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着学生语感的培养。如小学一年级的《人有两个宝》、《升国旗》、《春笋》、《雨点》等课文基本都是现代诗歌的形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能够很快记忆成咏,还能感受语句精炼的优美,情感表达的强烈,获得情感的熏陶。
语感的培养,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朗读和背诵,学生朗读,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音语言,从而形成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也能将文章中的感情读出来。如笔者在《雨点》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雨点的动态变化并认识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兴趣,形成感受自然美的意识。如此,让学生想象朗读,通过形象再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另外,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精美语言的品味,赏析,领会语境,获得语言艺术的美。
2 重视阅读教学审美的训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无处不在。我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多美文质兼美之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美生出情感。
如《雨点》教学中,笔者联系学生生活,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课文中,作者在不同地方观察到“雨点”落下的情趣;那么,我们想想雨点还可能落在哪里呢?会怎么样呢?让学生通过仿句的形式,谈谈对这一生活景象的思考。再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对“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记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这句话进行作用分析,思考“那晚的情景却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的多项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遵守规定的美好记忆,让人感觉多么的欣慰;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美好品质的重要。在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学习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人物品质,感受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阅读性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美,感受文中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如此能够提高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也能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形成阅读中审美的能力。
3 突出个性阅读形成审美意识
小学高年级学生使能够对文章中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人物美,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能力的,但是如何透过文字去发现阅读文本中的深层的人性美、情感美,形成自己个性化化的审美能力,则需要他们个性的阅读去获得。如《》中“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分析时,我们一般会就“分外”一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将“分外”理解为“非常”“格外”,那么,为什么将为“分外壮丽”呢?有学生则会答出:因为今天――1839年6月3日,是值得纪念的的日子。这样的作答是常规性的作答,学生还可以个性化的进行思考,这是一种衬托,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显现出国人能够扬眉吐气的精神面貌,也表现着林则徐禁烟的伟大。如此,学生才能使审美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另外,我们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开展,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加以运用。从而在阅读中,能够从事物表面窥视其内在美好情感的能力,获得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情感的效果。还有在相关阅读课文学习之后,通过同质训练的阅读中,让学生对比中,提高审美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但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思维发散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真善美的写作能力,更能让他们获得美的感悟能力,为将来创造美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文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
篇8
我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学好文言文,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无异于得到一把打开古典文学大门的钥匙。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闪耀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感悟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为学生今后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一些学生因为文言文基础薄弱,一看到文言文就担心害怕,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影响了经典文化的吸纳和传承,制约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和丰富。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提高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兴趣。
一、保持乐观态度,培养自信心
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发现,只有学生具备了强烈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原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多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不明确。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学习古奥艰涩的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很难懂,没有树立起“我要学”的思想。这导致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厚,甚至不愿学而干脆放弃学习文言文。这种厌烦心理导致很多学生在做文言文阅读时,没有认真翻译内容,随意写答案,有的直接放弃了答题。兴趣又是学习动机的出发点,所以我们要努力扩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环境,接触真实自然的古代语言。比如阅读古代经典作品,尝试创作文言文等。另外,学生还应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习俗,激发融入型动机,接受古典优秀文化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最重要的,学生还要强化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从教师、学习成绩和周围人那里获得,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暗示有意识地强化。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实施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也有心理学家指出:人最本质的精神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有人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以说,学生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教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文言文翻译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大胆猜测某些词句的意思,当学生运用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去猜测并成功时,他们不仅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还增强了翻译文言文的信心。比如在学习课文《咏雪》时,学生朗读完课文后,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一家在一起很高兴地谈论雪像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并翻译每句话的内容,学生基本上都能翻译对,个别有错的我们再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文言文的翻译内容,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有一点要注意,教师预设的文言文的学习任务要有挑战性,以激发学生达到目的的强烈愿望,但同时需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有意识地选取了《荀巨伯探病》《师旷问学》《嗟来之食》《张孝基仁爱》等稍难一点的课外文言文篇目,学习任务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太简单又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坦然面对错误,增强自信心
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是复杂而漫长的学习活动,读不懂、不理解、出现各种错误是正常现象。然而,过多的错误却常常会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忧心忡忡,自信心动摇,甚至于放弃文言文翻译。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保护并鼓励学生哪怕很微小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影响初中文言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过分热心,过于认真地发现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所犯的错误,我们会无意识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天赋,他们开始变得谨慎、小心,越来越少地参加文言文的翻译实践活动,以免频频出错、频频被纠正。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积极性,也为了增强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信心,不让他们有焦虑情绪,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让学生坦然地犯错,又要使学生在错误中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张孝基仁爱》时,有个学生把“富人病且死”翻译成“富人生病并且死了”,因为文中确实是说富人死了,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样的翻译是对的,于是我就提醒他看紧接在后面的那句“尽以家财付孝基”,让他把这句翻译好之后,我就问他,富人死了还能把财产托付给孝基吗?大家都笑了,马上说富人没有死,那么“病且死”应该怎么翻译呢?学生马上答出“生病快要死了”,然后,我让他们去查“且”的解释,了解了它还有一种解释是:将要。通过这样一点拨,学生在一思一查之间掌握了“且”的意思。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就能翻译好文言文,增强了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文言文翻译中字字落实的重要性。
三、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乐趣,才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如在学习《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我让每个小组选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先划出他们各自要读的句子,然后翻译好,并揣摩好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每句话不仅要符合当时的语境,还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学生们都积极性很高,小组里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并积极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轮流上讲台表演,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评价,在精彩的表演和积极的评价交流中,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完成了课文的翻译,同时还深刻地分析了孙权、吕蒙、鲁肃这三个人物形象。在学习课外文言文《黔之驴》时,首先我让学生把文章大致翻译一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章改成剧本,每小组选出两人,一人扮演驴,一人扮演虎,进行即兴表演。全体同学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准确地完成了这篇课外文言文的翻译,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这篇课外文言文后面的练习的正确率非常高。
积极的文言文学习态度会促进文言文学习的进步,这种进步会加强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导致学习失败,学习失败又会导致更消极的学习态度,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在积极向上的心态中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才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资料:
1.朱永新《教育心理学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9
一、原因剖析
造成语文教师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追根溯源,当是现今应试评价体系惹得祸。 首先从教师个体角度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工作繁杂。教学压力大,时间紧,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培训,使相当一部分教师完全处于疲惫应付的局面。要想挤时间读点书,实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二是思维偏差。古今中外的名著都读过了,还有必要读其他吗?此言差矣!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时代,相对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新新学生,教师们若不及时补充当今时代的新鲜血液,势必落伍!三是名利攻心。盲目追风,贪恋实惠,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压根儿没心思过问读书、做学问这些本分之事。 再者错误的舆论导向,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必一桶水,只要能‘引导’学生找水,一滴水也可以……”难道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只需在引导学生阅读上下功夫,至于自己脑袋尽唱“空城计”就无所谓了吗?
二、意义阐述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老师拿什么赢得学生芳心?靠得是丰厚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好处不胜枚举,可谓意义深远。
1 加强自身阅读能适应时展,免遭无情淘汰。
德洛尔曾特别强调教师的四点责任之一,就是教师的终身学习。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地再培切l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一读书一再读书,只有广泛吸纳多元文化,才能积极应对当代经济、文化、信息对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部书,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教师了。”可见加强自身阅读力度,能适应时展,免遭淘汰。
2 加强自身阅读能增厚文化积淀,加速文人气质外化。
书籍承载着多样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悠久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书看多了,在文化长河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底蕴自然就厚实了,久而久之,就会透出书卷气,一种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独到气质,这种气质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3 加强自身阅读能优化学生的有效学习。
面对见多识广的的教学对象,如果老师的思想跟不上时代节拍,与学生的“代沟”就会愈拉愈大。假设,如果我们不了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怎么引导学生理解网络知识?我们没听说克隆技术与人类基因组,怎么指导学生阅读高端科技文章?……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立体通、多元化、信息型的人才,教师只有多读杂书,才能优化学生的有效学习。否则,怎么指导学生横向涉猎、纵向求索?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经典艺术。语文教师就要以儒雅的气质、非凡的魅力悦纳学生,以自己独到的感悟与体验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碰撞,或如钱塘江潮,奔腾远去;或似黄果之瀑,银河飞泻;或像奇丽草原,有声有色有滋味,或同晏子使楚,玉树临风,妙言横生;如果是抒情,应是欣然忘形似已醉,一颦一笑皆有情;如果是叙事,应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 加强自身阅读能净化心灵,摆脱世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许多教师被日趋“同化”了,书生气丢了,清高抛了,聪慧埋了,沉静跑了,变得浮躁,日趋平庸。如何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阅读不仅使人攫取知识,开拓视野,燃烧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一种宁静中、一种超然中得到灵魂的净化。
三、策略导航
1 要博览群书,杂采众家。 教师仅仅阅读专业书籍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为了应付职业的需要。鲁迅说:“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所以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就要杂采众家”,多看“闲书”。这就要求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才能厚积而薄发。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出发;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双轨”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做大量的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引导他们探究学习。注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以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其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呢?我以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学科不仅有语、修、逻、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渗透了人文、哲学、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而人文性是本学科最基本的性质。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对中华民族优秀语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旨在丰富学生知识经验,扩大知识领域,扩宽思维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已经成为学校、教师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很多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往往抓住课文中的某一情节,启发诱导,让学生尽情“发挥”,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甚至一“发”不可收拾。这样,虽然课堂异常热闹,可学生仍然不懂课文,字词意不甚了解。很明显,这种只追求课堂气氛,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所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做法是不可取得。我认为语言课堂教学只有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即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提高。
二、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切入点,也是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集中体现。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如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觉得: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形成问题的目的。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绘画再现、音乐描述、音乐表演、实物演示等方法,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形式来展现情境。教师可在创设情境中通过启发诱导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逻辑性和发展性的问题,再针对学习内容,有目的的直接击中学生的思维的燃烧点,唤起学生认知系统来激发学生的定向思维,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八国联句入侵北京时,闯入圆明园前得美丽景色和闯入后的进行肆意抢掠、毁坏、焚烧的罪恶场面,制成图片,让学生看。这样,不仅再现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将帝国主义的暴烈行径暴露在广大学生面前。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此时,不失时机的提供以下材料,一是说出观后感进行交流,二是让大家思考,一座金碧辉煌的黄家林苑,怎么会变成一座座废墟呢?通过学生的交流,及时给予引导点拨,再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探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暴行,从而解决八国联军是怎样“在圆明园大肆抢掠、毁坏、焚烧的”和“结果怎样”的问题。通过谈论,教师只要略作概括,学生便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扩大阅读面,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 上一篇:公司网络应急预案
- 下一篇: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怎么样写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