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游记范文

时间:2023-04-02 16:2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加坡游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加坡游记

篇1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今天 ,我很早就起来了,坐着爸爸的汽车到学校,大门口已经围了许多人,大家都像我一样兴奋,让我更加激动不已——我们要去新加坡了!

我拿着食物和手提包上了车,一路上我们十分开心,互相交换食物,一直吃到休息站。我们拿着泡面到休息室吃午饭,我一个不小心让开水烫到了手,我的朋友就拿来药膏帮我,我感到很温暖,也让我体会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下午三点,我们来到了上海浦东机场,那儿好大啊!我感叹不已,进了机场我们就碰见了好多外国人,后来我们又看见了好几个和尚,我们纷纷议论起来,这些和尚都坐飞机啊!真好玩。我们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可是好景不长,我上飞机后开始晕机,要了我最爱喝的加冰苹果汁都缓解不了,把晚饭全吐了,等到我迷迷糊糊醒来的时候,我的精神又来了,新加坡一片灯火辉煌,我不禁在心中大叫:新加坡,我来了!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今天我们开开心心地起了床,去游玩的地方。

到了那儿我才知道,这里是整个新加坡最有名的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这是以文科和医学而著名的大学。整个校园没有围墙,学校旁边就是一条条宽阔的马路,我心里十分疑惑。再看看校园,哇!地面上一尘不染,鱼池里的鱼十分肥大,看上去十分健壮,我心想:原来被称为第一个文明国家,原来这么……我都无语了,这个花园城市国家原来这么美丽!

出了国立大学,我们又来到了新加坡另一所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这是一所理科大学。我爸爸以前来过这里,回家就叫我考这所大学。啊!果然名不虚传,我的目标就在这里,以后这儿一定要有我的足迹。

下午的生活更加丰富。因为是节假日,所以有许多小朋友去一个叫科技馆的地方,我们也来到了这里。我们观看了小鸡是怎样出生的、两个人的样子结合在一起的仪器,还有其它许多东西,真让人目不暇接。科技馆的礼品店同样神奇,有一种变色石,里面的石头只要动动就可以变色,让我爱不释手。

这一天,我很开心。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今天,一阵小雨把新加坡的大地冲刷了一下,我们就顶着这绵绵细雨走到了新加坡的鱼尾狮头公园。面对着是一个蓄水池,里面的水是从大海中引进来的,把海水淡化,变成了纯净水,告诉你们噢,这水拿起来就可以喝。鱼尾狮头的身后是繁荣中心,所以,鱼尾狮头就是守护繁荣中心的吉祥物。

鱼尾狮头有两个故事。首先是鱼尾,因为以前新加坡是马来西亚的一个部落,这里的人很穷,只能靠打鱼为生。后来,马来西亚不想要它们了,便和当时总统李光耀签下了协定书,马来西亚给新加坡提供100年的水源,从此,新加坡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狮头是因为以前新加坡被称为狮子城,所以大师就把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了。

雨停了,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的!把今天的新加坡映得更加灿烂夺目。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今天 ,我们来到了新加坡的动物园。

进了动物园,我就被披着花衣裳的金钢鹦鹉吸引住了,它那“舞姿”真是美极了。接着我们又看了可爱的小水獭、美丽的火焰鸟、凶猛的鳄鱼、可怕的犀牛……我发现所有动物都没有围栏,而是把它们放在一个跟它们生活环境差不多的“小峡谷”里了。

动物话剧同样精彩。参观完动物后,我们观看了一场动物话剧,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把森林中的一棵有100只小动物住的参天大树砍倒了,白猴子把这个人的帽子拿走了,小水獭们拿石头砸他,鸟儿们把这个人的头发弄得乱七八糟,小兔子们把他的鞋子拿跑了,两个大猩猩把这个人推下了水。

是啊,我们只有爱护动物,动物才能和我们友好相处,我们才能享受到动物们带给我们的快乐。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今天是我们在新加坡的最后一天,一大早起来,心里就觉得恋恋不舍。

上午我们来到了新加坡国家植物园,我看见一种奇特的香蕉,它的皮是粉红色的,很多人看了都叫了起来,甚至有人想吃一口。新加坡的国花是兰花,我们同样也见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兰花,我们去丛林中采集树叶,都十分奇特。我在礼品店帮妈妈精心挑选了一个兰花水晶项链,所有人都想要。

中午,我们来到了烤肉会,大家都十分开心,我们边吃边聊,我们组的人都十分喜欢吃烤牛肉,我曾经跟我舅妈学过,所以很多人都很喜欢吃。

篇2

美妙的空中体验

我要去新加坡了!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终于,我踏进了上海浦东机场,踏上了新加坡之行的第一步。

到底是国际航班。这是我走进飞机的第一感受。厚厚的毛绒地毯;数不清的座位,是蓝色与紫色的完美结合;长方形的靠垫柔软舒适;同样是紫蓝色的毛毯,薄而温暖。空姐身穿新加坡当地的民族服装,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制服漂亮得体,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它呆板无味;空姐脸上虽说化了很浓的妆,但却也不觉得妖艳,配上空姐和蔼的笑容,只会让人更感亲切……这注定会是一次美妙的飞行。在空姐甜美可亲声音的指引下,我这样想道。

终于,我坐上了自己的座位,却马上被嵌在椅背上的小型屏幕所吸引,手忙不迭地把椅子把手上的遥控器“解放”出来,无奈看不懂遥控器上的大部分英文单词,手在遥控器上乱按一气,总打不开。我只好在椅背上放杂志的袋子中寻找,想找一本好看的杂志看看,却发现一本小册子,打开一看,正是它的使用方法以及里面的内容。嘿,真想不到,这里真是应有尽有:电影、电视、音乐、游戏……这时,空姐端来了诱人的晚餐,吃着美味的晚餐,看着好看的电影,哎呀,这真是享受!吃饱喝足之后,看着早已黑透的天空,眼皮也不知不觉打起了架,我换上舒缓的音乐,渐渐进入了梦乡……

“新加坡到了!”旁边的同学叫醒了我,站起身子,意犹未尽地最后看了一眼这架美丽的飞机。啊,真是一次美妙的空中体验!

城市?森林?

夜晚一点多了,我们的飞机终抵新加坡,走下飞机,一个绿树浓荫的机场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个多么美丽的机场啊!兰花微微低垂着脑袋,尽显她的娇媚与温柔;椰子树挺着胸膛,凸显了他的高耸挺拔;还有我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树木,高的,矮的,衬着娇嫩的兰花,倒也别有一番情趣。那潺潺的瀑布,更给机场增添了一份活力。抬头一看,呵,绿萝垂下曼妙的枝条,把那面玻璃墙都染成了绿色。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走出机场,坐上巴士,虽说夜已深了,人已乏了,可那一路上的绿仍让我兴奋。你看见了吗?参天大树似乎触手可及,因为它不就在街心,在路旁么?你瞧,绿色的藤蔓爬满了整棵大树,又低低地垂下,粗大的树根也仿佛耐不住寂寞似的,纷纷“爬”上了地面,就仿佛是来到原始森林一般。街边,大片的绿色草地跳跃着蓬勃的生机。还有不少矮小的灌木点缀其中,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夜晚的新加坡,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梢,撒下片片斑驳的影子,各色的灯光在树间跳跃,安静,使这个绿色的城市少了一分喧哗,多了一分神秘。

而早晨的新加坡,更令人感到她是那么生机勃勃。明媚的阳光撒在树梢间,点点金色的阳光跳跃着,舞动着,仿佛无数个金色的精灵在树间舞蹈,而仔细看看这美丽的一切,仿佛身心都被洗涤一新,内心感到无比愉快和放松。古老的建筑上,盆盆碧绿的植物也尽情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或许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街道旁,小摊边,才会看到那么多灰黑色的小鸽子,“扑啦啦”地飞来,落在地上,慢悠悠地迈着步子,瞪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用无邪的目光望着我们吧!

有一句话说得好,“新加坡是在花园中建造城市,而中国是造好房子后在屋前屋后种上树木。”我们的城市,什么时候也能像新加坡一样呢?

现代?古代?

新加坡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随处可见一幢幢富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可她也不乏有许多美丽的,古色古香的古老建筑。古老与时尚的完美结合,给人以视觉上不同于其他的神奇体验。

乘着新加坡有趣的“河马巴士”,我们开始饱览新加坡那美丽的风光。一路上,富有异国风情的建筑在道路两旁悠悠地散发出古老的气息,雕刻精美的石柱,木制的百页窗,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人仿佛回到了当时那繁华美丽的街道。据导游说,新加坡政府不忍拆毁这些建筑,便把建筑重新翻新后,让它成为了商铺,继续延续它了的美丽。现在,古老的建筑上刷上了艳丽的色彩,街道上的小店挂满了各色商品,各个种族的人们在这里挑选心仪的商品,有的小酒吧还在路旁摆上了桌椅,人们在这喝着下午茶,聊着家常,倒也悠闲自在。

“河马巴士”继续前行,一座美丽的教堂便出现在我们面前,通体雪白,高高的尖顶与尖顶上的十字架标志着它的身份,白色的墙体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花纹复杂又不觉花俏,细致中隐含着庄重的气息。车轮向左一拐,一座清真寺又出现在我们面前。阿拉伯式的金黄色圆顶,顶着月亮和星星的清真寺标志,通体黄色的建筑简单大气,不失高贵典雅。巴士又向前行驶了几分钟,一座极具印度风情的印度教建筑露出了它那华美的屋顶。屋顶上雕满了各种生动的佛像,或站或坐,面容平和,衣饰华丽,佛像周围雕满了各种艳丽的花纹,整个屋顶五彩缤纷,好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当然,这儿也不缺中国式的佛寺。红色的柱子、门窗,黄色的琉璃瓦,威严大气的建筑给我们以亲切的感觉。各种宗教的建筑如此近又如此和谐地建造在这里,让我感觉到新加坡的人民是那样的宽厚和包容。

不论是逛牛车水唐人街,还是游览白沙浮夜市,两旁的商铺,均是由古建筑改造而成,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让人倍感新奇与有趣。朦胧的灯光打在古老的建筑上,闪亮的霓虹在招牌上闪耀,夜晚的街道无比热闹,穿着时髦的男男女女流连在时装店与首饰店之间,放着舒缓音乐的酒吧里坐满了顾客,灯光朦胧,酒色盈盈,一切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看着繁华的街道,我的心中无限感慨。古老的建筑经历岁月的沧桑,仍散发着年轻的气息,在旧的外壳的包裹下,却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而我们的古建筑呢?我们崇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烧的烧,毁的毁,有多少建筑被我们亲手毁于一旦?雅典卫城三千多年屹立不倒,那儿的一块石头,一间房屋,一块瓦片,都可能有令人惊讶的历史。而我们还可能找得到三千多年前的建筑吗?我们总是骄傲我们的国家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能证明这一点的,除了苍白的历史与庞大的墓葬,还有什么?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当孩子问起中国悠久的历史,我们还能带他去参观秦汉的美丽建筑,欣赏奢华的唐宋宫殿吗?我们似乎只能拿着史书,念经般地讲给听得迷茫的孩子去叙述那段绚烂的历史了吧!

校园?花园?乐园?

五点多,我们便被闹钟惊醒,睡眼惺忪地来到了新加坡协和小学。虽说仍感到十分困乏,但一想到这两天充满期待的学习生活,未知的学习伴侣,心中自然还是有着份期待。

我跟随着众人,向教学楼走去。当我踏上楼梯时,墙壁上美丽的壁画深深吸引了我。碧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七色的彩虹,树冠上小巧的木屋,树阴下安静的书本,翩翩起舞的蝴蝶,色彩艳丽的网兜,以及姿态各异的孩子们,构成了这样一幅美妙的图画。很快,我意识到这幅壁画并不是这所学校唯一的,也不是学校最美丽的壁画,而只是学校壁画中很小的一部分罢了。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仿佛在预示着一个个美好童话的开始;一幅幅充满生气的学生作品,给学校增添了不少活力;而数学,化学,自然科学……各种学科以这样一种方式融入了这所学校,成为了这个学校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回想自己学校洁白无暇的墙壁,的确感到有些汗颜了。

来到三楼,偶然向回廊下一望,一个美丽的花园就这样呈现在我眼前。花园不大,但却显得生机盎然,各种树木散发着勃勃生机。花园一侧是一个小池塘,绿波荡漾,鱼儿相互嬉戏,喷泉喷洒着细细密密的水珠。花园中间是一个小凉亭,亭上爬满了碧绿的藤蔓,开出淡紫色的花朵,亭子里放上了桌椅,在这里休息可是个不错的选择。

坐在教室里,听了一段冗长的学校介绍后,得知分班情况的我们自然有些兴奋,在那个班同学的带领下,我正式向我那为期两天的学习生活迈出了第一步。

在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孩举起了自己的手,她也就成了我这两天的学习伙伴了。在之后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她的中文名字:卓敏萱。初次看到她的名字,以为她是一个安静美丽的小姑娘。可一见到她,准会让你大跌眼镜,因为她的样子,就像一个不折不扣的假小子:剪得极短的短发,微微有些乱,刘海很帅地梳到一边;方框眼镜,略小的眼睛;还有那健康的小麦色皮肤,别人都说她第一眼看上去绝对像个男生,可我怎么看她都是女生,同学告诉我,这就是缘分啊!我可一直为此洋洋得意呢!嘿,在这两天里,我发现,她还真有点像男生。她开朗、活泼,有点大大咧咧,还带我去了她们的“秘密基地”:一间建在楼梯角的小屋子,里面有各种有趣的桌椅,大家就在课间休息时,去那里看书,吃自己带来的各种零食,并互相分享,为此,我也吃到不少蛋糕饼干呢!味道,好极了!她大方的性格,不像男生吗?在体育课上,她又跑又跳的,这么热爱运动,不像男生吗?最哭笑不得的是,在交换礼物时,她给了我一个大大的,包装精美的礼物,让我受宠若惊啊!在吃过午饭后,我跑到了花园里,拿出那个大包裹,开始拆了起来,我打开包装纸,发现里面还有一层报纸,拆开报纸,还是一层报纸,再打开,还是报纸……终于,在打开了不知是第几层报纸后,礼物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漂亮的紫色挂饰和一套这里很流行的食物橡皮。嗨,礼物可只占了整个包裹的二分之一呀!你说,她这是像男生还是像女生呢?

好了,撇开礼物不谈,我来说说新加坡的课堂吧!上课肯定是要问好的,在我的想象中,外国的学生上课似乎都是朝气蓬勃的。可是,没想到,他们的课堂问好竟是“Good——morning——teacher——”,竟然比我们问起好来还要拖沓、无力,原来大家都是一个样啊!

新加坡只上半天学,六节课都要在半天里上完,因此只有一次休息时间,再加上主要的课程都由一个老师上,而且都是用英语上,所以我总觉得听得浑浑噩噩的,也不知现在在上什么课。不过,经过卓敏萱的一番翻译,我也能听得懂个大概,这也算是过得去吧!当然,体育课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节课了。几个班级一同上体育课,大家都盘腿席地而坐,听候老师安排。而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有趣内容,今天是打篮球,大家披上红色或蓝色的带子,便可以上场了。男生那自然不用说,你拼我抢打得十分激烈;而女生那边也不逊色,虽说大家的篮球水平都不怎么好,可每个人兴致依然很高,场边还不时会爆发出阵阵加油声和欢呼声,场面十分热闹。

看着如此轻松快乐的学习生活,着实让人有些羡慕。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我们似乎就一下子长大了,天真与活泼都会在几年内不见了踪影,代替它们的,是过早的成熟与稳重。而那墙壁上那美丽的壁画,那轻松的学习方法,或许才能保留那一份天真与活泼,我们才会看到一群活泼快乐的孩子吧!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新加坡的动物园就像是森林一般。各种热带植物在这里旺盛地生长着,远处还不时传来鸟儿悦耳的鸣叫,或许是不久下过雨,这儿的空气显得十分清新。

顺着水泥浇成的小路,我们向前走着,不时有树叶擦过我的肩膀,发出“沙沙”的响声,这时,我不经意间抬头一看,嘿,在头顶的树枝上,竟蹲着一只猴子,棕色的长毛,长长的手臂,毛茸茸的大脑袋东张西望,我们的兴致一下子被它提了起来,大家都纷纷叫了起来:“看,猴子!”并忙不迭地掏出照相机,一时间,“喀嚓喀嚓”的相机快门声不绝于耳。或许是这种追星似的拍照令它感到不快了吧?它三下两下就窜没了影,只留下我们的一阵叹息。不过,我们的眼睛很快便被另外两只猴子吸引了过去。你瞧,猴妈妈背着小猴子,正往更高的树枝上爬去呢!看那小猴舒服的样子:两条长手臂挂在母亲肩上,整个身子都贴在了母亲身上,真是太有趣了!于是,相机的快门声再次响成一片。

乘着动物园内的观光车,各种动物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优雅的火烈鸟,站立在水中,把脖子弯成漂亮的s型;健壮的犀牛,迈着缓慢稳重的步子;成群结队的斑马,甩着黑白相间的尾巴,低头吃着青草;伸着脖子的长颈鹿,大口大口地嚼着树顶的叶子……车子继续前行,在脆弱森林前停了下来。我们纷纷下车向脆弱森林跑去。

刚进入脆弱森林,便听到阵阵悦耳的鸟鸣声,大大小小的植物舒展开翠绿的叶子,犹如置身热带雨林一般。不经意间,蝴蝶翩翩飞来,落在肩头,落在指尖,轻轻一点,又振翅飞去;小鹿似的动物,迈着细细的小腿,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头也不回地从身边的树丛中走过,对我们熟视无睹;顶着美丽头冠的,近乎于母鸡一般大小的蓝色鸟儿,画着淡蓝色的眼影,睁着美丽的大眼睛,默默地思考着什么,还不时歪一歪自己的头。小路一转,一个木制的平台出现在我们眼前。披着五彩外衣的鹦鹉们快乐地唱着歌,时而独唱,时而合唱,时而歌声又“叽叽喳喳”地响成一片,它们还不时抖抖翅膀,转转脑袋,倒也悠闲自在;蝙蝠们倒挂着自己的身子,把翅膀紧紧地抱在胸前,让自己变成了梭子形,互相说着些什么,不知怎么的就突然吵了起来,互相推推搡搡的,简直跟泼妇似的;树獭胖嘟嘟的,用尖利的前爪抓着西瓜,眯起小眼睛,无比享受地吃着。好吧,让我们再走下平台,你瞧,小路又在前面转了几转,看见了吗?两只挨得紧紧的小浣熊蹲在一起,甩甩黑白相间的大尾巴,好奇地向下张望着……

篇3

关键词:新加坡旅游业;现状;前景分析

随着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门旅游日渐成为了 “生活必需品”,这就刺激着各国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尽管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旅游资源缺乏,但却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五大会议中心和世界十大旅游中心之一,被誉为“亚洲旅游王国”,这就引起我的深思。

一、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现状

目前,新加坡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新加坡的旅游业之所以能在较短期间内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与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本国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发展会展旅游;各旅游公司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以及进行周全的宣传;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讯业的发达、完善的法制建设系统等紧密相连。

1.游客数量的日渐增长

1982年新加坡旅游业接待外国游客达280多万人次,已然超过本国人口。而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到2012年,游客数量更是高达1442.28万人次,客房住用率达到86.4%的高比率,不论是游客到访人次还是旅游时间都达到历年来最高,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为新加坡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收入。

2.会展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的成熟发展

新加坡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以及国际旅游中心,同时也是全球著名的会展中心,曾在2008 年、2009 年连续两年当选为国际协会联盟(UIA) 评选的世界第一大会议城市。并且新加坡依靠本国的地理位置条件,变国土狭小的劣势条件为优势条件,迎合游客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成效显著。

3.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其他产业繁荣

日前,有83条定期航线连接着新加坡和60个国家约189个城市,且国际航线在继续开辟,刺激了航空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猛增,酒店、饮食、购物点等都被很好的带动起来为新加坡坡经济发展做贡献。除此之外,新一轮的政府售地计划的成功施行,都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不难看出,有着国家政策扶持的新加坡旅游业,已经获得了比较成熟的发展,但当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旅游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新加坡的旅游业在这样的坏境下,前景是一如既往的繁荣,还是会出现波动下滑?下面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新加坡旅游业发展进行前景分析。

1.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优势(S)。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国家财政上的支持,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保障,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旅游服务的优质,“新――马――泰”旅游路线的宣传;此外,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热带资源等都造就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2)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劣势(W)。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名山大川,无法通过土地等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淡水资源有限,没有天然河流与湖泊,虽降水丰富,但能够储水的土地稀少;新加坡作为高收入国家,建筑物、旅游景点建设成本都比较高;此外出入境管理较严,一定程度上也就不利于游客的顺利到访。

(3)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机会(O)。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方式的不断创新,为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而随着更多国际航线的开辟,宣传活动的影响等都将为新加坡旅游迎来更多的消费主体。目前,中国正致力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新加坡旅游业可以利用这有利的时机加强与中国等的合作。

(4)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威胁(T)。由于旅游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利润空间大、回报期短等多方面特点,大多数国家、城市都在意图寻找到最独特的旅游方式,这也就使得新加坡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竞争对手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

2.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展望

新加坡旅游局称,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期望到2015年,旅游收入能增加到原来的三倍,达到300亿美元,游客人数可以增加一倍,达到170亿人次,并能为服务行业创造100000个新的工作岗位。在未来十年内,希望这些目标在20亿美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的支持下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而鉴于旅游业的乐观前景,新加坡旅游局的目标应该不难实现。另外,关于发展战略性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展览与奖励旅游(MICE)、海湾金沙、综合度假胜地(IR)等都是深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圣淘沙度假胜地(Resorts World Sentosa)将有可能会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旅游胜地,这些都可以带动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为新加坡旅游业的市场前景开辟新的天空。

三、总结

新加坡的旅游业发展在国际上已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而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游客的多样需求,使得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无形中面临更残酷的市场竞争,新加坡旅游市场虽对此作了较好的应对,但如果固步自封,不继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就无法更进一步地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升级,带来旅游业发展新的曙光。中国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更是应该从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中吸收经验,得到启示,借鉴新加坡旅游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特点、所面临的环境等加以改造、创新,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以期打造精品”国际旅游岛“。

参考文献:

篇4

文/张琦

面对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新加坡政府除了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准备退休金的意识,同时也从法律制度、社保体系等方面对新加坡人的养老计划进行引导和规范。新加坡人的养老计划,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政府公积金:不久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宣布,雇主对公积金的贡献比率,将从员工工资的14.5%,在未来一年内增长到15.5%。而员工的公积金贡献比率一般是工资的20%,也就是共计达工资的35.5%。而公积金的用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账户:普通账户,用于买房、购买公积金保险、投资和教育;特别账户,用于投资以及退休;医疗账户,用于购买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其中,普通账户和特别账户在户主满55岁后合并成为退休账户。政府将把户主55岁时退休账户最低存款额调高至新币12.3万元(人民币约60万元),户主可以从65岁起每个月领取大约新币1100元(人民币约5400元)。公积金是新加坡人养老金的主要来源。

购房:相对于许多国家的房价涨跌起伏,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相对比较平稳。政府以“居者有其屋”为导向,为84%的新加坡人提供了经济适用的政府组屋。而除了购买第二套组屋用于出租或投资为养老作准备之外,政府还提供了相应的措施,帮助人们将现有的房子转化为养老金。包括组屋回购:组屋并非永久地契,而是99年租用权。如果组屋还没有到99年,政府可以购买回剩下的使用年限。屋主可以继续租用该组屋,而政府则会支付给屋主组屋剩余价值与租金之间的差价;出租组屋:屋主住满3年之后,可以将整套或部分房间出租;大房换小房:将五房、四房换成三房、两房。

重新聘用:除了法定退休年龄将从62岁提高到65岁之外,重新聘用法令也将在2012年被引入。这项法令将从三个方面同时入手,帮助年长的员工重新受到聘用。

家庭和社会支持:新加坡人对家庭和社会所能给予的养老支持的态度很务实。有64%的新加坡人表示,个人应该负担退休后的经济需要;约20%的人要靠家人和儿女负担大部分的经济费用;而少于10%的人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

储蓄、投资、保险理财:由于公积金约2/3都可用于购买房屋,剩下的一半以上只能用于医疗,所以光靠公积金是不够维持退休生活的。而如果不重返职场或者依赖家人和社会的支持的话,那么,储蓄、投资和保险理财则是新加坡人退休规划的必然选择。

美国养老院让老人快乐有尊严

文/杜鹃

迪克・哈伦告诉朋友,到养老院探望99岁老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一走进这家养老院,心情就好起来。”哈伦的母亲多萝西住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奥什科什“常青退休社区”养老院。这家养老院是全美养老院系统改革运动的试点。

营造家庭氛围

经过多年改革,如今的“常青退休社区”与以往大不相同。哈伦说,母亲入住这家养老院7年。护工每晚帮助多萝西入睡,轻轻亲吻她的脸颊。多萝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互动“有趣且令人尊敬”。养老院工作人员注意倾听老人心声,努力营造家的氛围。

放弃医院模式

美国现阶段大多数养老院以类似医院形式运营,注重疾病治疗,强调保持安静。传统养老院的护士往往选择凌晨5时量血压,原因是这时恰好赶上护士换班。

在试点养老院,护士不会“定点”向一层楼的老人发放药品,而是按老人需要逐一送药;为防止老人摔下床,普通养老院通常配备护带等设备,“常青退休社区”等养老院却取消这些设施,依赖护理人员的耐心看护避免老人摔倒。

鼓励“主动参与”

宾夕法尼亚州新荷兰市“园艺场村”总经理林齐说:“传统模式中,我们告诉老人,我们要照顾你们了,似乎他们很无助。”但新模式中,有能力的老人可以成为“志愿者”,帮忙准备饭菜、摆桌子、扫地等。这种活动让老人们感觉到他们仍然具备生活能力,就像在家中一样。

篇5

[关键词]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海外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0-0053-06

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关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论述极少。事实上,新加坡有大量华文旧体诗的文本。旧体诗写作,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以及特定的知识背景作支撑。旧体诗在海外是否得以延续,必然取决于旧体诗创作者的存在。纵观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群体,分属不同的文化阵营,而且在不同时期创作对象和创作观念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诗人共同构成了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基础。这一类诗作的研究具有比较文学和文化交流的意义,同时也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分类

本文沿用李庆年的概念,将所有作于新加坡的旧体诗称为“新加坡华文旧体诗”。①近代中国与新加坡交流日益紧密,中华文化也逐渐传输到新加坡。清末有官员派驻新加坡,有普通大众远徙南洋……当在地华人数量逐渐增多,也就形成了华人社群,有了自己的文化圈。这些南来的文人“吟诗结社”,其中经济实力雄厚的华人为了满足当地华人了解国内舆情的需要,巩固在地的汉文化圈,纷纷开办华文报纸。在新加坡创办最早的华文报纸是传教士创办的《东西洋每月统计传》(此报自道光十三年起至十七年止,共计四卷,最初发刊于广州,后由郭实腊主持,迁至新加坡。并于1997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之后《叻报》、《天南新报》、《日新报》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文人依次作为阵地发表诗词、散文、小说、粤讴等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就构成了新加坡旧文学。其中,旧体诗主要见于中国明清史料中的游记、各类诗集、新加坡本土的碑文以及一些新加坡当地的报纸。据此,关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按照在新加坡创作经历基本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 诗在南洋——新加坡的“过客”诗人

关于这一类创作主体的特征,一是身份背景都是中国本土公民,并没有新加坡的国籍归属;二是由于各种原因短期驻扎或者途径新加坡;三是时代背景大都是明清时期。如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曾经组织官员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活动,期间途经新加坡创造旧体诗;曾在新加坡任职的左秉隆、黄遵宪;出访南洋的文人诸如潘飞声、许南英、丘逢甲;出使海外的晚清政客如何藻翔、王芝斌;流亡至此的革命者如康有为、郁达夫。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类作者主要的创作年限是在明清时期,其中又以清朝为要。而他们之所以没有留在新加坡,有政治上的原因的、心理上的“不屑”等各种各样的情况。

例如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南洋各国交往的巅峰,与郑和随行的费信,在郑和使团中担任通事教谕,每到一地,“伏几濡毫,叙缀篇章,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储采纳,题曰《星槎胜览》”。在这部《星槎胜览》中,关于其时新加坡就有题为《龙牙门》的诗作:“山峻龙牙状,中通水激湍。居人为掳易,番舶往来难。人夏常多雨,经秋且不寒。从容陪使节,到此得游观。”其中的“龙牙门”正是今天的新加坡。这首诗也是最早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而到了清朝,中国和新加坡往来出现两件值得注意的事情。第一件事是清政府开始在新加坡设置领事。“(光绪)四年,置新加坡临时,后改总领事。”②其中,第一位领事左秉隆(1850~1924),曾在1881~1891年和1907~1910年,两次共计约20年在新加坡担任领事,左秉隆在新加坡担任领事期间创作了大量诗作。例如他的诗著《勤勉堂诗钞》卷4中,有一首《游廖埠》的七言律诗:

朝辞廖屿上轮舟,一片帆开逐顺流;

绿树青山逢处处,和风丽日送悠悠;

谩歌雅调惊云鹤,乱拨鹍弦狎海鸥;

乘兴不知行远近,又看渔火照星洲。

这首诗作展现了赤道地区的海上风光以及昔日新加坡海岸线的夜景。再如,1891~1894年,黄遵宪时任新加坡总领事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当地环境和侨民生活情况的诗作。例如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卷7中收录有“新加坡杂诗十二首”,其中第一首就道出了新加坡位置之所在,犹如中原地区的九边重镇:

天到珠崖尽,波涛势欲奔。

地犹中国海,人唤九边门。

南北天难限,东西帝并尊。

万山排戟险,嗟尔故雄藩。

第二件事情,是晚清时期,出于外交和考察的双重意义,政府派出大批官员出使西方,在这批官员被派出出使的同时,总理衙门要求这些出国游历者撰写日记。而这些清廷官员无论是暂驻新加坡,还是仅仅是以公使身份出使西方,走海路经过新加坡时,都有诗作留存。今天我们大致可以在以下文献中寻觅到关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踪迹: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陈乃玉的《葛喇吧赋》,潘飞声的《说剑堂集》、《老剑文稿》,尤侗的《外国竹枝词》,斌椿的《海国胜游草》,曾继泽的《归朴斋诗集》,袁祖志的《海外吟》,徐英南的《窥园留草》,丘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康有为的《明夷阁诗集》、《大庇阁诗集》,何藻翔的《邦崖诗集》,陈宝琛的《沧趣楼诗集》,梁启超的《饮冰室诗集》,杨云史的《江山万里楼诗词钞》,林豪的《南游诗》,蒋玉棱的《蕃女怨词》,郁达夫的《郁达夫全集》等等。

再如尤侗的《外国竹枝词》中对新加坡的描述:

龙牙犀牛可耕田,相对龙门恰乘船;

更有龙涎向万里,苏门街上换酒钱。③

再如袁祖志的《海外吟》也有对新加坡风土的描述:

新嘉坡原名石叻,为柔佛人所居。英人利其地,踞而有之。其中流寓华人极多,闽居其七,粤居其三,皆能温饱,诚乐土也。

郁郁葱葱气实佳,天留海外好生涯;

多他开辟蚕丛力,补斡功堪媲女娲。

不必移民民自至,不须移粟粟常盈;

四时雨露无霜雪,草木欣欣总向荣。

家家营得好菟裘,高驾骅骝任意游;

银烛两行宾四座,居然南面小诸侯。

不堪前泚溯荒芜,六十年来景象殊;

实为吾民开乐国,漫矜他族展舆图。④

这些出访异域途经新加坡的“过客”诗人笔下的新加坡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作为“天朝上国”对南蛮之地的居高临下。第二,他们诗文中大都记载的是新加坡的风景和社会风貌,而对于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活涉及甚少。第三,就文学隶属关系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应该属于中国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第四,就文本创作趋势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的。

(二)新移民的浪子——新加坡的“流寓”诗人

这一类创作主体的特征如下:一是都是出生于中国本土又长年侨居海外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二是早年接受了正统儒家传统教育,有深厚的中国古体文化的根基;三是经历社会沉浮又坚持儒家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使他们身处异地文化之中对中国文化更为执着地坚持。对于这类诗人,最杰出的代表分别是“南洋才子”邱菽园和“国宝诗人”潘受。

邱菽园(1874 ~1941),出生于福建,8岁时第一次到新加坡,15岁时随父母返乡应童子岁考,走科举之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邱菽园23岁时,由于父亲病重再赴新加坡。同年,父亲去世,邱菽园扶父亲灵柩回海澄新安安葬。第二年返回新加坡。一直到1920年10月,邱菽园47岁时曾赴厦门一次,再返新加坡,此后便不复归国。 有意思的是,邱菽园虽然前后在中国居住、暂留不过18个年头,却以旅居海外的中国子民自居,并自称“星洲寓公”,意思是自己只是流寓新加坡而已。他的主要诗作有《邱菽园居士诗集》、《啸虹生诗钞》及《庚寅偶存》。其中,《邱菽园居士诗集》收录1045首诗作,《啸虹生诗钞》及《庚寅偶存》收录340余首诗作,合计约为1400余首。此外,还有大量散见于各类报章的不计在内,其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新加坡确属独一无二。

潘受(1911~1999),祖籍福建南安。19岁从福建南渡,经香港流寓星洲。潘受一生写了1000多首诗,而他自己选辑在《潘受诗集》内的,时间从1937年起编年至1997年止,60年间共录诗、词、联语1318首。而潘受之所以进行旧体诗的创作,他在《潘受诗集》的后记中这样解释:“本人写诗,开始写的是白话诗。白话诗产生于1919年‘五四’,发表他的《尝试集》,那时,本人才八九岁。不久,中国很多青少年跟风写起白话诗。又不久,古典诗词渐渐不见于报刊上了。本人写白话诗也已是十三四岁了。再过三数年,本人终于发觉音乐性是一首好诗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诗叫诗歌,作诗叫吟诗,于是转而注意起古典诗词,这一转,越转越深入,竟像是被什么东西迷住了、缠住了,想转回头也已是转不出来了。”

这一类作者的作品,保持着浓厚的中国古体韵味,又镶嵌了新加坡本土历史的沧海桑田和社会的点滴变迁,既有南洋的文化审美与社会风情,又饱含着这些海外“寓客”对中国的念念不忘和点点情思,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域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流寓”诗人的创作具有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的意义,其创作主题具有与中国政治同步的特征,这是早期华人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流寓异域之后以主人公的心态对于南洋社会的客观反映,而他们的作品中亦表现出对新加坡和中国两地的共同关照。

(三)新生活、新土地、新经验——新生代的新加坡诗人

尽管新加坡是一个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但是仍有很多诗人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敬佩或者自身的喜好,坚持旧体诗的写作。当代诗人杨启麟有一首《泪眼》,诗云:“英语连声震四围,西风席卷乱纷飞。满腔悲愤盈眶泪,见说华文已式微。”正像旧体诗的处境虽然伴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强化在新华文文学中不断地被边缘化,但是从来不曾销声匿迹。当代旧体诗中,有学术团体例如新声诗社与新风诗词学会,有一些大的论坛诸如南洋随笔网还有固定的旧体诗专栏,甚至还有一些新加坡诗人还开办自己的博客进行旧体诗的宣传。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8月27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文艺城”整版刊登了“国大中文系学生旧体诗选”,内容丰富,颇具本地色彩。例如,其中钟旨平的《龙牙一点沙》:

龙牙一点沙,万象竞浮华。

酒白迷金纸,霓红代绿葩。

顺风擒巨蟹,逆水攫肥虾。

谁见落潮处,纷纷滚地爬。

这首诗中,如前所述,“龙牙”是新加坡的旧称,所谓“一点沙”,就是新加坡著名的旅游胜地圣淘沙。旧体诗成为反映当代新加坡社会的一面镜子。

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面对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冲突、传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矛盾,既要坚持古典文学的写作,又要面对新加坡多元社会的文化冲击,一方面,成为“边缘中的边缘”的异质文化,表现出与中国本土文学有一定差异的同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他者。另一方面,在地性增强,体现出和中国文学明显的差异性,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他者。此类诗人的创作表现出为写诗而写诗、对汉语的坚守等特点,其文学归属性应该隶属于新加坡国家文学。

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传播途径

新文学传统的确立,旧体诗逐渐被淡出主流创作话语。而新加坡相对于风起云涌的世界文流,其弱势地位不言自明。如此一来,这样一个文学边缘地区的边缘文体,无论审美价值抑或是精神传统都被人们所忽视。更为严重的是,遍布于新加坡和国内各类史料中的旧体诗文本实际上是被忽视的。实际上,从明代至今,新加坡本土创作的旧体诗被大量地付梓于华文报端,同样也有值得尊重的诗集流传于世,更一直有诗社活跃在新加坡本土。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又给当代华文旧体诗的发展提供舞台。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存在状态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一)报纸及其副刊

应该说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最重要的传播渠道就是报纸。李庆年所说的“马华旧体诗的研究资料几乎全都出自新、马报纸”⑤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就今天可以查阅到的史料来看,真正有能力出品诗集的依旧是少数,正如邱菽园所说:“《槟榔屿志略·艺文志》著录凡十数种,据称皆流寓诸子笔墨。余尝欲致之一室,皆有采录,以广其传。使人入市求之不得,始知皆未刊行本也。”⑥大批的旧体诗作者及其作品依然散见于各类华文报纸。

新加坡的第一份华人报纸是华人薛有礼创办的《叻报》。从1881年创刊到1932年停刊,一共维持达51年之久,是新加坡影响最为广泛的报纸。之后《新国民日报》、《天南新报》、《星洲日报》等华文报纸纷纷创办。值得一提是,这些报纸的副刊,大都开辟出文艺专栏,刊登旧体诗、散文、小说等,这些文学作品的发表不仅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端,更为华文旧体诗的创作和发表提供了广阔天地。据统计,在新加坡,《叻报》、《新国民日报》、《天南新报》、《总汇新报》、《槟城新报》、《益群日报》、《南洋商报》、《光华日报》、《星洲日报》等报纸的副刊上都刊登有旧体诗。而由于时代条件,包括读者和发行量的限制,早期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鲜以诗集形式出现,绝大多数作品都依附于报章副刊存在。正如邱菽园在《五百石洞天挥塵》中所言:“《槟榔屿志略·艺文志》著录凡十数种,据称皆流寓诸子笔墨。余尝欲致之一室,冀有采录,以广其传。使人入市求之不得,始知皆未刊行本也。”⑦报纸副刊就成为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早期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些华文报刊对旧体诗的刊登从开始偶有作品刊登,到后来旧体诗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在《叻报》、《新国民日报》甚至有“诗联摘录”、“诗章照录”等专栏。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甚至如上文所叙,2010年8月27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艺城”整版刊登了“国大中文系学生旧体诗选”,所刊载的全部是新加坡国立中文大学学生的旧体诗诗作。

(二)诗集印制

本文对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所进行的分类中,第一类作者——新加坡的“过客”,由于本人没有在新加坡常驻,这一类作者的诗作大都散见于其印制的诗集之中。我们力图从明清过南洋的官员或使节回国后印制的诗集中对这一类诗人进行筛选和鉴别。这一类诗人甄别的重要标准就是确实往来过新加坡。笔者将此类诗集总结如下表:

第二类诗人,即新加坡的“流寓”者。这类诗人的旧体诗创作都有专门的诗集,资料的收集难度稍低,只是由于读者面的限制,这类诗集印数相对较少,大都得于新加坡本土。诸如此类代表性诗人邱菽园的《邱菽园居士诗集》、《啸虹生诗钞》及《庚寅偶存》,潘受的《潘受诗集》、《海外庐诗》。

第三类诗人创作的当代新加坡的华文旧体诗,如前所述,实际上已经沦为边缘国家的边缘文体。旧体诗的创作从作者、读者到出版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当代旧体诗作者的创作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是真性情的创作。自费印制部分诗集,馈赠或出售,都成为我们审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例如当代新加坡著名旧体诗社团新加坡新声诗社编辑的《新加坡新声诗社诗词选集》、《新加坡新声诗社百期社课选辑》等。

(三)社团传播

如前所言,明清时期,由于下南洋人数剧增,这些早期移民在海外聚族而居,保持着华人的文字习惯、文化传统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华人社区。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他们在与当地人群进行社会交往时,避免被同化。而保持这种相对独立性的手段就是华文报刊、华文教育和华文社团。尤其是社团,更成为维系华人民族意识和特质的重要纽带。

根据《新马华人教育发展小史》记载:“1786年以前,英人莱特(F.Light)初到马来亚的槟城,就发现有华人老师张理之的坟墓。英传教士汤姆逊(G.H.Tomson)也说,新加坡在1829年已有私塾三所。但是有文献可考的,当首推陈金声父子所办的萃英义学,又称萃英书院。它创立于1854年,直到1957年才停止。”⑧华人初到新加坡时所建立的书院,大都设置在大伯公庙内,所用的教材几乎就是中国旧时教育的课本,诸如《三字经》、《中庸》、《论语》、《孟子》、《大学》等,对学生的教育自然就是文言文教育,而这一过程几乎是和国内同步的。当“戊戌”中国废私塾开设新式学校后,新加坡才开始出现新式教育。

例如官办性质的有1881年左秉隆创办的会贤社、由黄遵宪改建的图南社都会按期拟定诗文课题,招徕新加坡文人应答,对于优胜者还有奖金鼓励。在华文报业发展后,还将每期的优秀诗文登载于报刊。再如私人成立社团的,例如邱菽园于1896年创立的丽泽社,从创办之初就是一个纯文学团体,“不过诗联,诗唱等题”,再由创办人邱菽园亲自点评,给予物质奖励。

(四)网络传播

伴随全球化浪潮与多元价值观的后现代文化语境,借助于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科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传播的途径扩展到网络。这种依靠网络并实现广泛传播和有效互动的方式,已然成为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最著名的“随笔南洋网”,不仅有专门研究旧体诗的“诗辞雅座”专栏,更会不定期地组织讲座、征文等活动,参与者有职业文人,更有许多旧体诗爱好者,使得这种传播方式在具有自由性的同时,也实现了旧体诗的大众化、平民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加坡当代旧体诗作者开办自己的旧体诗博客。

纵观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传播方式,构成了报刊、诗集、社团以及网络四方良性互动的空间格局,出现了诗歌资源的整合趋势,使得旧体诗的土壤和氛围得到改善以及最大范围延续。

三、学理攸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文学史价值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对中国的历史想象本质上是一种历史与现实在星洲这样的特定时空交汇的多元图景。而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一部分的中国历史,随着早期南来文人流寓的脚步而被叠加在了新加坡这片土地上。在无论是左秉隆、郁达夫、邱菽园或是当代诗人的怀史或咏怀诗中,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对中国历史的反映不仅仅是历史文本的简单重现,更是身在海外的文人自身关于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在新加坡这样的文化场域内进行的艰难重塑。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不同类型的旧体诗人对于中国历史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华人面对中华文化所采取的不同姿态及其意义。

(一)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是海外华文文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发展是新、旧两种文学并行的,新、旧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不同的功能,而华文旧体诗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的组成,更是海外华人创造的精神产品,反映的是新加坡华人落地生根的历史和面对故土复杂的心理。将华文旧体诗纳入“文学公共空间”不仅具有增强海外华文文学版图完整性的意义,更是华人南洋生活经历的反映。

中国自“五四”后,旧文学就被不断地边缘化,现当代文学领域更是对旧体诗的重要性多有质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诸如唐弢的观点:“许多文学史完全没有必要把旧体诗放在里面做一个部分来讲。”⑨对于当代旧体诗入史的问题也持反对意见:“作为个人的研究活动,把它(旧诗词)作为研究对象本无不可,但我不同意写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同意给它们与现代白话文学同等的文学地位。”⑩同样看法的还有王泽龙在《文学评论》上的专述《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主张现代旧体诗词不应入史。这种看法影响到国内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海外华文旧体诗的生存和境遇被忽视。另一方面,在新加坡本土,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是社会向上流动时主流阶层所持语言,汉语相对式微,作为旧文学的华文旧体诗更是问津者寥寥。本文通过对不同阶段旧体诗创作群体的分析,就是要确认华文旧体诗在华文文学和新加坡境内不可或缺的文学身份和文学地位。

对新加坡华文文学旧体诗的梳理,反映的是多元化、全面化的海外华文文学状况。如台湾学者余光中所说:“对中原的十多亿人说来,三地加海外的几千万‘华人’只算少数,但其中产生了多少杰出的作家,为‘正统’、‘嫡系’的中原文学增添如许光彩。减去这光彩,当代中国文学史就不够立体、不够多元了。”11这样的论述对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同样适用,文学史缺少对这部分文学面貌的研究,同样会减少海外华文文学的多元性和完整性。

(二)旧体诗在海外的创作,其行为意义大于写作意义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中所表现的咏史感怀、山水游记、世迁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积淀、传播的表现。海外华人对于旧体诗这种旧文学体式的坚持,就传播学意义而言,与中国本土现代旧体诗的创作是具有共同的审美情趣的。这些诗人的创作除了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基础之上,也是自我进行生活体验的表达方式。

本文把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按作者分类置于不同时代,也是将旧体诗作为一个对时代审视的视角。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旧体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态与特征,其联系着其他文学社会现象,共同构建着时代的演变。

而旧体诗在新加坡的发展趋势的弱化及逐步边缘化的特征,使得创作数量也逐步递减,因此,本文在篇幅设置上所显现的不均衡,即对“过客”诗人论述篇幅最长,“流寓”诗人次之,而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论述最少。具体而言,本文所论述的第一类诗人,不仅创作群体数量庞大,更重要的是“过客”诗人身处旧文学占主流的社会时代,诗作品质最高。而发展至当代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从创作主体的社会角色而言,基本上是没有专职从事旧体诗创作的文人,大都亦商亦文,写作也是乐趣而已。如本文所论述的,当代旧体诗表现出用词通俗、意境直白等现象,佳作罕见,在本文所占篇幅有限。这样不协调的结构,也是迎合了旧体诗在海外的创作、传播趋势。因此,在章节的分布上,本文按照作品数量和品质进行相应论述。

(三)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所建立的文化沟通交流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源起系脱离中华母邦文化,生成于新加坡这样的异质文化环境,这个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从相互冲突对抗到相互融合介入的过程。在“过客”诗人那里,面临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必不可少地引起创作者个体所必须面临的文化冲突、文化认同与文化抉择等一系列文化现象。作为“流寓”诗人必然面对故土和南洋的文化纠葛、诗人自身的身份属性以及对南洋文化认同和审视,他们对居住国新加坡和中华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领悟。而当代旧体诗人的创作是在新加坡主流社会之外边缘文学,更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文化交流的心态,因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具有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的特质。霍米·巴巴提出“文化杂合”(cultural hybridity)的概念,即“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12这种所谓的“杂合”理论并不能解释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发生和存在状态,因为这种理论更多的是追求多元文化的并存,却忽视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无论是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脱自由,获取新视野、经历新体验,融入新加坡文化,还是面临着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精神差异而带来适应的痛苦,从而产生文化归属的焦虑,陷人边缘的境地,他们的文化背景却都是曾经生存或发生影响的中华文化系统和新加坡文化系统。由此,自然而然地栖居于两个文化系统之间。

新加坡文学研究中的多元文化力求在相对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求得不同文化群体的共存。一方面,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存在昭示了异质文化之间以不同文化态势进行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旧体诗对于诗人们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写作工具,还有隐藏其后的文化支撑。这样边缘的写作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接受和中华文化移植的双向过程。既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新加坡的文化,又把中华文化通过旧体诗的语言和创作规范进行域外移植,从而在两种文化之间构建一个对话空间,这也是对权威文化的消解。

与此同时,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始终用传统文化符号传达自己身处异乡的困惑、认知、追求,这意味着脱离母体进入了一个异质文化世界的创作。于是,在不同价值观、文化身份的碰撞下,诗人对文化身份的追寻中更善于借助具有浓烈象征意味的传统文化意象来确立自己的文化权利,从而避免被新加坡主流文化淹没。如当代诗人对中华文化的式微的感受等。另一方面,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又呈现出独特的异域文化特色。由于生长在新加坡文化情境中,旧体诗创作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异域文化的特征,创作题材上纳入许多具有异域色彩的意象。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观察是一个追寻历史踪迹的方式。但是,当我们通过不同类型诗人的创作去追寻他们投射在文本中的家国想象与文化观念时,就不仅仅是旧体诗创作与身份认同所构成的意义,而是连接一个多世纪的汉文学的海外传播的客观现实。旧体诗的文学精神、诗人们的创作缘由和生存际遇都通过旧体诗一一呈现。这是一个我们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过程中,无法忽略的文学谱系。

[注释]

①李庆年:《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19,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49页。

③饶宗颐:《新加坡古事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④袁祖志:《谈瀛录》卷5《海外吟》篇,上海同文书局1883年版。

⑤新加坡·李庆年:《马来西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⑥⑦邱菽园:《五百石洞天挥麈》卷2,1899年粤亘雕刻木版大字本。

⑧方起驹、杨耀宗、金永礼:《新马华人教育发展小史》,载《华侨史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页。

⑨转引自王泽龙:《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⑩王富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

11江少川、朱文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转引自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中国翻译》,2002年第2期,第55页。

[参考文献]

[1]朱崇科.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新加坡·李庆年.马来西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新加坡·邱新民.邱菽园生平[M].新加坡:新加坡胜友书局,1993.

篇6

法定代表人:方润安,董事长。

委托人:王建辉,广东省汕头市银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郭经纬(KOK CHENG WAI),男,1954年5月1日出生,新加坡籍,高级工程师,住新加坡大牌79克罗赫斯通道。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梁爱珍(ELENA LEONG OI CHUN),女,1955年5月16目出生,新加坡籍,品质协调员,住新加坡大牌79克罗赫斯通道。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韩祥丰(HAN SIANG FONG),男,1945年3月29日出生,新加坡籍,保险人,住新加坡大牌329实龙岗3道门牌08-364.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张思亮(CHONG SER LEONG),男,1955年8月24日出生,新加坡籍,工程师,住新加坡大牌132芽笼东1道门牌02一239.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周美姬(CHOW MAY KEE),女,1958年12月25日出生,新加坡籍,自雇人员,住新加坡大牌132芽笼东1道门牌02一239.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郭金龙(ANDY QUEK KIMLENG),男,1964年3月31日出生,新加坡籍,教师,住新加坡大牌127芽笼东1道门牌03-99.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郑赛娥(TAY SAI NGOH),女,1942年11月18目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妇,住新加坡大牌127芽笼东1道门牌03-99.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苏秀华(SOH SIEW HUA),女,1951年5月8日出生,新加坡籍,图书管理员,住新加坡大牌7马林风景路门牌07-15.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蔡清伟(CHUA CHENG WEE),男,1948年11月27日出生,新加坡籍,公司经理,住新加坡大牌7马林风景路门牌07-15.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蔡秋河(CHUA CHIEW HOE),男,1957年6月21日出生,新加坡籍,公司董事长,住新加坡大牌526后港6道门牌05-15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李必光(LEE AH KONG),男,1919年4月20日出生,新加坡籍,公司董事长,位新加坡大牌25明地迷亚路门牌05-555.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李俊龙(LEE CHIN LEONG),男,1947年7月5日出生,新加坡籍,自雇人员,住新加坡大牌101武吉宝美路门牌09-02.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陈秀妹(TAN SIEW MUI),女,1956年4月13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妇,住新加坡大牌101武吉宝美路门牌09-02.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李高强(LEE KAU KIANG),男,1959年10月7日出生,新加坡籍,船务营业经理,住新加坡大牌46明地迷亚路门牌03-66.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李高超(LEE KAU CHAU),男,1962年12月7日出生,新加坡籍,住新加坡大牌46明地迷亚路门牌03-66.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李松喜(LEE WENG CHUA),男,1959年2月17日出生,新加坡籍,点心厂经理,住新加坡大牌106阿裕尼湾门牌07-20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苏燕君(SOH YAN KOON),女,1966年12月19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妇,住新加坡大牌106阿裕尼湾门牌07-20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李永良(LEE WENG LEONG),男,1956年2月9日出生,新加坡籍,股票经纪人,住新加坡大牌252碧山22街门牌11-416.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张开春(CHONG HAI CHOON),男,1956年5月20日出生,新加坡籍,财政管理总监,住新加坡大牌252碧山22街门牌11-416.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林宝玉(LIM POH GEOK),女,1935年3月5日出生,新加坡籍,零售助理,住新加坡大牌166史德林路门牌02-123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郑丽玲(TAY LAY LING SYLVIA),女,1971年6月26日出生,新加坡籍,教师,住新加坡大牌1656史德林路门牌02-123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卢耒发(LOH LYE HUAT),男,1961年8月28日出生,新加坡籍,技师,住新加坡大牌960后港9道门牌09-564.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黄玉鹤(NG GEOK HO),女,1928年12月29日出生,新加坡籍,退休,住新加坡大牌1谦道门牌06-08.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黄书村(NG SOO CHUAN),男,1930年7月27日出生,新加坡籍,退休,住新加坡121达曼百马达。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王莲玉(ONG LIAN GEOK),女,1956年5月14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妇,住新加坡大牌97凯秀路门牌06-08.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潘合耀(PHUA HAK YAU),男,1952年7月29日出生,新加坡籍,技师,住新加坡大牌721勿洛水池路门牌14-468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蔡翠娥(CHUA CHUI NGOH),女,1952年10月27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妇,住新加坡大牌721勿洛水池路门牌14-468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沈妙嫦(SIM MIAW CHAN),女,1937年10月26日出生,新加坡籍,教师,住新加坡36尼蓝湾。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林贵庠(LIM KUI HSIANG)男,1973年4月30日出生,新加坡籍,网际网络制作人,住新加坡36尼蓝湾。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陈维深(TAN JUI CHIN),男,1955年7月23日出生,新加坡籍,工程师,住新加坡大牌48A多实路门牌13-12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郑秀兰(TAY SIEW LANG),女,1955年2月20日出生,新加坡籍,助理工程师,住新加坡大牌48A多实路门牌13-12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黄良天(WAN LIANG TIN),男,1936年11月6日出生,新加坡籍,公务员,住新加坡27惹兰因丹。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袁美玉(BIN MUI JOKE)女,1940年7月4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妇,住新加坡27惹兰因丹。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叶建德(YIP KIAN TECK),男,1935年7月21目出生,新加坡籍,退休,住新加坡大牌837后港中路门牌12-525.?被上诉人(原审原告):王国祥(ONG KOK EONG HENRY),男,1954年10月6日出生,新加坡籍,高级技术主管,住新加坡大牌254武吉巴督东4道门牌08-364.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朱进来(CHOO CHIN LYE),男,1944年5月17日出生,新加坡籍,工程师,住新加坡23华玛通道。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李庆宗(LEE KENG CHONG),男,1938年1月26日出生,新加坡籍,退休,住新加坡大牌3立达道门牌04-18.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林作佳(LIM CHAK KIA),男,1949年4月23日出生,新加坡籍,经商,住新加坡大牌286武吉巴督东3道门牌15-415.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张惜凤(TEO SIOK HONG),女,1952年7月3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妇,住新加坡大牌286武吉巴督东3道门牌15-415.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林树雄(LIM SEE YONG),男,1937年1月7日出生,新加坡籍,教师,住新加坡99凯秀路门牌15-01凯秀岭。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符玉梅(FOO JEE BUEY),女,1935年8月4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妇,住新加坡99凯秀路门牌15-01凯秀岭。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吴顺吉(GOH SOON KIAT),男,1946年8月16日出生,新加坡籍,公司董事长,住新加坡大牌177大巴窑中路门牌04-136.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颜金丰(GAN KIM HONG),男,1954年2月3日出生,马来西亚籍,部门经理,住新加坡大牌366武吉巴督31街门牌04-267.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陈亚顺(TAN AH SOON PE-TER),男,1955年1月11日出生,新加坡籍,顾问,住新加坡83博明通道。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陈萍珠(TAN PENG CHOO),女,1950年10月15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妇,住新加坡454实乞纳路门牌01-0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黄亚安(OOI AH AUNRAY-MOND),男,1945年5月28日出生,新加坡籍,经理,住新加坡454实乞纳路门牌01-03.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龙昌明(LIANG CHONG BENG),男,1926年9月7日出生,新加坡籍,退休,住新加坡大牌18马林台门牌02-104.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陈信隆(TIEN SIM LENG),男,1956年5月20日出生,新加坡籍,医生,住新加坡17-B禾山通道。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曾燕芳(CHAN EE WANG YVONNE),女,1958年11月3日出生,新加坡籍,会计师,住新加坡17-B禾山通道。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陈利颖(TAN LAY ING),女,1949年2月4日出生,新加坡籍,保险助理经理,住新加坡大牌128碧山12街门牌11-235.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陈爱朱(TIN AI CHOO),女,1951年5月13日出生,新加坡籍,电脑部门经理,住新加坡大牌128碧山12街门牌11一235.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黄奕鹏(NG YIK PENG),男,1960年8月6日出生,新加坡籍,电脑工程师,住新加坡大牌460宏茂桥10道门牌03-1576.诉讼代表人:郭经纬、韩祥丰、张思亮,代表上列52位被上诉人。

委托人:高燧涛,厦门英合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王桂英,厦门英合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第三人:香港太平洋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住所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港湾道18号中环广场59层。

法定代表人方润安,董事长。

上诉人福建东山太平洋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山太平洋公司)为与被上诉人郭经纬等52人、原审第三人香港太平洋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太平洋公司)预售商品房合同纠纷一案,不服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闽民初字第3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理。东山太平洋公司的委托人王建辉,郭经纬等52人的委托人王桂英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经审理查明:1992年,香港太平洋公司有偿取得福建省东山县金銮湾911.388亩土地使用权后,设立了东山太平洋公司并由东山太平洋公司经合法审批在该块土地上开发建设金銮湾广场房屋。1993年3月3日,东山县房产管理处批准东山太平洋公司在境外销售其开发建设的房屋。

1993年6月,郭经纬等52人与香港太平洋公司在新加坡签订了43份《商品房购销合同》,约定:郭经纬等52人(乙方)向东山太平洋公司(甲方)购买位于福建省东山县金銮湾百亿新城内金銮湾广场房屋43单位,总价款新加坡币2243461.71元,乙方在合同签订时付总楼价的10%,签订后30日内付总楼价的20%,其余楼价款于甲方发出入伙通知书后10日内付清;甲方须于1994年3月31日将物业交付乙方使用。如甲方未能按上述日期交付,须按上述日期起第六十天后按以乙方已付楼款之万分之四向乙方支付利息;本合同书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有关规定。合同签订后,郭经纬等52人按43份合同分别支付了定金、第一期、第二期购房款,共计新加坡币673016.81元,其中:郭经纬、梁爱珍支付26908.5元,韩祥丰支付16048元,张思亮、周美姬支付26908元,郭金龙、郑赛娥支付16677元,苏秀华、蔡清伟支付32022元,蔡秋河支付11115元,李必光支付22509元,李俊龙、陈秀妹支付51000元,李高强、李高超支付16677元,李松喜、苏燕君支付65512元,李永良、张开春支付16677元,林宝玉、郑丽玲支付16677元,卢耒发支付12276元,黄玉鹤支付12951元,黄书村支付13975元,王莲玉支付16677.9元,潘合耀、蔡翠娥支付12276元,沈妙嫦、林贵庠支付11100元,陈维深、郑秀兰支付30016元,黄良天、袁美玉支付16677.9元,叶建德支付16677元,王国祥支付10103.71元,朱进来支付16677元,李庆宗支付11115元,林作佳、张惜凤支付13828元,林树雄、符玉梅支付23492元,吴顺吉支付21921元,颜金丰支付13563元,陈亚顺支付22509元,陈萍珠、黄亚安支付22509元,龙昌明支付8611元,陈信隆、曾燕芬支付16677元,陈利颖、陈爱朱支付16677元,黄奕鹏支付13975.9元。东山太平洋公司分别于1993年7月2日、29日向付款人出具收据、香港太平洋公司在收据上签章。1994年年底,金銮湾广场工程停工,至今尚未恢复建设。期间,郭经纬等52人多次催促东山太平洋公司及香港太平洋公司按合同交付房屋并按合同约定赔偿利息损失,东山太平洋公司曾于1995年8月23日函复购买东山县金銮湾广场之新加坡买方,称:将房屋交付使用日期延至1996年6月30日,如再不能如期交付,1996年6月30日以后之过期赔偿,将按买家已付款项的日息万分之八计算赔偿,另1995年年底前之赔偿按原合同规定按日息万分之四计算。双方在《商品房购销合同》的第16条中约定:甲方同意该物业入伙起五年后的一年内以本合同所订楼价之两倍价格向乙方回购该物业,届时乙方对该物业之出让与否有自由选择权。但合同签订后,双方对该项约定如何实际履行未再作约定。

1999年2月,郭经纬等52人以东山太平洋公司未能在1994年3月31日交付房屋,已构成严重违约,请求解除合同,判令东山太平洋公司及香港太平洋公司返还郭经纬等52人购房款新加坡币673016.81元、律师见证费新加坡币126121元,并按东山太平洋公司1995年8月23日的书面承诺赔偿利息损失,及其他损失新加坡币48万元。

一审法院认为,东山太平洋公司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在境外销售其开发建设的东山金銮湾广场房屋,香港太平洋公司东山太平洋公司在新加坡与郭经纬等52人签订的43份《商品房购销合同》,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应为有效合同,双方均应按合同约定履行。东山太平洋公司未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向郭经纬等52人履行交房义务,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鉴于金銮湾广场工程已于1994年年底停建,经郭经纬等52人向东山太平洋公司催告,东山太平洋公司至今仍不能交付合同约定的房屋,郭经纬等52人购买房屋所预期的经济利益不能实现,故郭经纬等52人请求解除双方所签订的43份《商品房购销合同》,应予支持。东山太平洋公司辩称郭经纬等52人逾期支付购房款,双方均违约,合同不应解除的理由不能成立。合同解除,东山太平洋公司应当返还其已收取郭经纬等52人的购房款新加坡币673016.81元,并按合同及其于1995年8月23日给买方的书面答复,支付赔偿金。东山太平洋公司关于按合同及1995年8月23日书面答复,其承诺按日万分之八支付利息是以合同继续履行为条件的辩称,因与双方的约定不符,不予采纳。郭经纬等52人主张东山太平洋公司应支付其合同见证费,因未能提交符合法定形式要件的证明依据,该项费用不予确认。双方所签合同的第16条约定的内容,只是表明双方的意向,因此郭经纬等52人主张的预期利润没有确定性,郭经纬等52人关于东山太平洋公司应赔偿其取得该房屋后可实现的、东山太平洋公司回购房屋后的预期利润新加坡币48万元的主张不予支持。东山太平洋公司辩称,郭经纬等52人提出的见证费及预期利润48万元不应保护的理由成立。香港太平洋公司系东山太平洋公司的投资人,其未完全履行投资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十六条、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第(一)、(二)项、第十八条、第三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4)4号《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第一条第(2)项之规定,判决:一、解除郭经纬等52人与东山太平洋公司签订的43份《商品房购销合同》;二、东山太平洋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郭经纬等52人购房款新加坡币673016.81元并赔偿利息损失,其中:1994年5月31日起至1996年6月30日止按日万分之四计算利息,1996年7月1日起至判决确定的还款之日止按目万分之八计算利息;三、如东山太平洋公司以其自有资产不足以承担上述还款义务时,香港太平洋公司应在其出资不足的范围内,对东山太平洋公司履行上述还款义务承担偿付责任四、驳回郭经纬等52人的其他诉讼请求。

东山太平洋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我院上诉称:1、本案涉及的43份《商品房购销合同》,购房者应为53人,即1993年6月3目签署的SA023《商品房购销合同》的购房人为LEE AH KONG(李必光)及SOO SIEW ENG(苏秀英),苏秀英死亡后,应追加苏秀英的合法继承人参加诉讼,一审对此没有调查,认定“郭经纬等52人分别按43份合同支付了定金”与事实不符,定金及购房款新加坡币6730I6.81元,不包括苏秀英的付款份额。2、东山太平洋公司虽承诺逾期交房,从1996年6月30目起按日万分之八计息赔偿,但是,该承诺的条件是在双方履约交房的前提下对逾期交房的违约行为的损失赔偿,不是解除合同的赔偿。一审判决按日万分之四及万分之八赔偿郭经纬等利息损失显失公平,请求改判。郭经纬等52人答辩:SA023《商品房购销合同》的共有人之一苏秀英死亡后,其财产权益应由其夫李必光及两个儿子继承,现其两个儿子均表示放弃继承(二审期间提交了放弃继承的公证认证证明),一审期间,李必光参与诉讼,东山太平洋公司对此未提出异议,故一审认定事实无误,请求维持原判。香港太平洋公司未与应诉。

本院认为,郭经纬等52人与香港太平洋公司在新加坡签订的43份《商品房购销合同》,已经福建省东山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且合同的内容不违反法律,一审判决认定合同有效正确。根据查明的事实,SA023合同的购房人李必光、苏秀英(夫妻)已按合同约定支付了购房款,在郭经纬等52人起诉东山太平洋公司与香港太平洋公司违约时,苏秀英因死亡未参加诉讼,但李必光参加了诉讼,对此东山太平洋公司与香港太平洋公司均未提出异议,且不因此损害东山太平洋公司与香港太平洋公司利益,东山太平洋公司上诉提出一审判决遗漏当事人、认定事实有误没有依据。二审期间,李必光及其两个儿子提交了“继承声明书”,苏秀英在SA023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已由李必光继承,其二子放弃继承,因而已不存在当事人主体资格的问题。本案所涉及的43份《商品房购销合同》虽由香港太平洋公司与郭经纬等52人签订,但从合同内容看,甲方(卖方)为东山太平洋公司与香港太平洋公司,付款收据由东山太平洋公司出具,香港太平洋公司收款并在收据上盖章,由此可以认定,向境外销售房屋的行为是由东山太平洋公司与香港太平洋公司共同实施的,两公司之间没有委托合同,一审判决认定东山太平洋公司与香港太平洋公司系关系不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郭经纬等52人已按约定支付了购房款,但东山太平洋公司与香港太平洋公司没有按约定交房,且从1994年底工程停工至今五年之久,属严重违约行为,郭经纬等52人为维护自身利益提出解除合同,并请求赔偿经济损失,于法有据。一审判决依据东山太平洋公司1995年8月23日的书面承诺赔偿郭经纬等损失并无不当。由于东山太平洋公司未被撤销或歇业,一审判决适用最高人民法院(1994)法复4号《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第一条第(2)项之规定有误。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第(一)、(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三)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变更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闽民初字第3号民事判决第一项为:解除郭经纬等52人与东山太平洋公司、香港太平洋公司签订的43份《商品房购销合同》;

二、变更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闽民初字第3号民事判决第二项为:东山太平洋公司与香港太平洋公司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郭经纬等52人购房款新加坡币673016.81元并赔偿利息损失,其中:1994年5月31日起至1996年6月30日止按日万分之四计算利息,1996年7月1日起至本判决确定的还款之日按日万分之八计算利息;

三、撤销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闽民初字第3号民事判决第三项;

四、维持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闽民初字第3号民事判决第四项。

篇7

1、鲜牛里脊洗净,切成小块,入凉水锅中煮熟。

2、捞出后,晾到温热时,更刀拍扁。

3、手撕成细丝,放入面包桶内。

4、选择“肉松”程序,系统默认时间为1小时。十分钟后,肉丝就有了肉松的雏形了。

5、生抽、蚝油、白糖、盐加入同一碗中,用筷子搅拌,加速糖和盐的溶化。

6、时间过半时,可将调味汁倒入肉松中。

7、离程序结束还差10分钟时,可投入一把白芝麻,静等牛肉出锅即可。

肉松或称肉绒、肉酥。肉松是将肉除去水分后制成的粉末,它适宜保存,并便于携带。

从蒙古帝国早期,成吉思汗驰骋欧亚作战时的干粮就是肉松和奶粉。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的记述,蒙古骑兵曾携带过一种肉松食品。肉松制作简单无需秀润加工,蒙古早期便已完善。清朝的前身大金并无肉松传说,而后金清朝被蒙古饮食影响,随之纳为己用。

篇8

当年,我是在广西一台(即现在的广西卫视)观看的《西游记》。如今,广西卫视的广告经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和实践也迈上了新高度。

突破一:量身定做节目

《舒肤佳――让爱住我家》是广西卫视推出的一档亲情故事类栏目,节目时长每天5分钟,栏目贴合舒肤佳所倡导的“家庭健康和谐”的品牌宗旨,为观众送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感人亲情故事,风格温暖励志。《舒肤佳――让爱住我家》栏目开播后,广西卫视该时段收视率比去年上升了160%,播出半年多以来,周收视率在全国35座城市同时段排名长期保持前5名,还曾经创下排名第二的佳绩,舒肤佳品牌一直大力支持栏目的发展,并为节目中所有的主人公赠送价值千元的大礼包,一些故事的主人公在节目播出后也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各方捐助。

突破二:大型活动全程植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成为商机无限的黄金宝地,许多商家纷纷瞄准了这一块巨大的市场。在这一背景下,广西电视台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合作之旅”大型广播电视跨国联合采访活动。该活动历时50余天,先后走进东盟10国的30多座城市,所到之处掀起了阵阵“中国热”,首创了我国以地方主流广播电视媒体为主导,联合国家主流广播媒体、境外华人电视媒体共同开展大型跨国对外采访报道活动的先例,各种各样的宣传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泰国、新加坡设有销售公司的青岛啤酒也成了报道团和东盟朋友共叙友情的最佳伴侣。郑州日产为本次活动提供车辆赞助,该公司生产的帕拉丁成为活动唯一指定用车。帕拉丁是SUV车,在山地、长途等路况复杂的地方更能体现其优越性能。车队行程2万多公里,对车辆本身的考验足以证明帕拉丁的品质和性能,是最佳的广告宣传。

突破三,植入式公益广告树立品牌形象

篇9

武当道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2014年6月,农业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农产品协会)正式授予武当道茶为“中国第一文化名茶”称号。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如以茶会友、以茶养性、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旅游或以茶制药等。无论是文人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离不开茶。这既反映出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也体现出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外国游客对此了解甚少,购买欲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涉外导游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小觑。在为国外旅客服务时,涉外导游如何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应与茶史相结合

陆羽《茶经》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但神农时期,人们饮茶是为了治病。在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有吃茶叶的生活习惯。西周初年涉及茶事的历史文献:(1)《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2)《礼记・地官》记载西周宫廷里已设置了“掌荼官”,来司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3)《华样国志・巴志》记载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蜀部落首领已将茶叶作为贡品敬献西周王室。(4)《尚书・顾命》里记载了周成王的遗嘱“王三宿、三祭、三诧”。周成王临终嘱托周康王在祭祀三王(指周文王、武王和成王本人)时,不是以“三牺”(牛、羊、豕)祭、酒祭,而是要以茶代酒“三祭、三诧”。这说明茶在西周帝王心目中是“圣洁的灵物”。在汉朝,僧侣坐禅时饮茶提神。而魏晋南北朝,茶自长江流域向北方普及。隋唐时代,出现了茶馆、茶宴和茶会,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人们对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荼”字向“茶”字演变。茶是木本植物,人们就把代表草本植物的“荼”改为代表木本植物的“茶”。唐朝时期多是饼茶,采用“煮茶”的方式。饼茶是将茶的嫩叶蒸烂,捣成泥状,压实成块,制成饼状,然后风干。吃的时候要先将茶块敲下,碾碎,用筛网筛出小颗粒,放到器皿中煮。煮的时候加点精盐,目的是去除茶汤中的泡沫以及表面的一层水膜。而宋朝的时候,采用“点茶”的方式,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明朝时,除茶马政策中便于运输的砖茶外,饼茶已完全退出了市场,散茶则大为流行。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们不再煮茶或点茶,甚至茶汤中也不添加盐或姜末等调味品,一直到现在。到了清朝,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戏曲、曲艺进入茶馆表演。

茶的各种异名、别称或雅号也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异名、别称或雅号有荼、、F、J、茗、“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风使”、“酪奴”、“森伯”、"苦口师"等。1)“荼”(tu),“荼”字,最早见于《诗经》。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2)(jia),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3)F(chuan),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4)J(she),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5)茗(ming),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用来表示茶,现与“茶”通用,为茶的雅称。

涉外导游对茶史知识的介绍可以让外国游客了解到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大量有关茶的词语虽然有的已不再使用,但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同义词,满足了语言交际上复杂性和灵活性的需求。

二、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应与古代道茶相结合

武当古代道茶为骞林茶,采自骞林树,骞林树又名芳骞树。茶名骞林,表明这是一种仙茶,意为喝了这种茶就可以成仙升天。骞有驽马、马腹病、亏损、惊惧、昂首、飞起等含义。骞林茶如果和道家、道教“饮茶成仙”、“饮茶似仙”的思想联系起来,则骞为飞举之义。

元人罗霆震在《武当纪胜集》中有对骞林树的歌咏:“七宝林中上界奇,枝枝翡翠叶琉璃。若非大顶居天上,安得灵根独有之。”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载“武当有二,大顶与五龙接待庵涧滨”。意思是武当山总共有两棵,金顶上一棵,五龙接待庵涧滨一棵。《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了明代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山宫庙玄天上帝瑞应事迹,其中有“骞林应祥”的情景。《湖北茶史简述》说,史载武当山陈善于弘治二年(1489年),复贡骞林叶茶,供明王朝宗室享用。1561年成书的《明一统志》:“谓骞林叶,太和山出。”明王象晋(1561~1653年)编著《群芳谱》云:“太和山(今武当山)出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清一统志》:“武昌府、宜昌府、施南府皆土贡茶。襄阳府土贡骞林叶茶。”吴承恩(1501-1582年)在《西游记》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描写“东极妙岩宫”时也出现了“骞林”。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晓梅副教授认为武当山野外自然生长的骞林茶古树才是宋、元、明、清代典籍里记载的当地茶树――骞林树。武当骞林古茶树数量极少,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植物。因此,她建议以政府部门的名义做护栏加以保护,申请国家古树名木保护,成立武当山骞林茶种原保护区,并繁殖抚育骞林茶人工园[2]。

涉外导游对武当古代道茶的讲解让外国游客了解到武当道茶史,以及中国政府正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武当古代道茶的保护,消除外国游客对中国政府的某些误解和偏见。

三、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应与宗教相结合

茶与宗教的关系一直很密切。茶字被解读为“人在草木中”。中国人发现并利用了茶,认为它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可成为人类与天地沟通的媒介,所以大约在魏晋时期,茶的精神内涵开始得到提升。

儒家在中国茶文化中融入了中庸和仁礼的思想。他们主张以茶雅志,通过饮茶沟通思想、增进了解、促进和谐和表达敬意。南北朝时,茶已用于祭礼。在民间,“以茶代酒”和“客来敬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礼仪。

茶禅结合主要原因是茶可助禅。僧侣长时间坐禅容易疲劳,而茶可生津提神,因此茶与佛教结合在一起。之后,佛教僧侣认为茶苦中带甜,而且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于是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加以发挥提炼,最后终于形成禅茶一味的理念[3]。

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的目的出发:一是为了追求空灵精神境界;二是为了修炼,增强体质,长生不老。道士们饮茶的方式自在随意,既不像佛教执着于精神追求,也不像儒家那样礼仪繁琐。陆羽所著的《茶经》,也受到了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与道教崇尚简朴的理念相符合。陆羽设计的风炉,亦贯穿了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风炉有三足,一足铸“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铸“体均五行去百疾”。前者为煮茶的原理,后者为饮茶的功效。风炉厚三分,缘阔九分,六分虚中。三、六、九也是道家喜爱的“易数”[4]。由此可见,道家对陆羽茶道思想的影响。

涉外导游把武当道茶与宗教联系起来,并进行比较,让外国游客体会到: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在不同的宗教里,茶的精神内涵都超出了其本身的物质层面[3]。

四、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应进行中西文化比较

武当山的外国游客以新加坡和欧美为主导。对来自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们传播武当道茶文化时,要了解客源国或地区的茶文化,进行比较,加强针对性,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比如针对来自新加坡的游客应了解新加坡最具特色的为“长茶(stretchedtea)”。把泡好的红茶加些牛奶,然后把奶茶倒进罐子里,然后一边拿着空杯子,一手倒茶,两手相距1米左右,来回倒7次,故称长茶。在新加坡喝茶与在英国不一样。在英国喝茶是以茶为主,佐之以一些饼干和小三明治。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则是以吃为主,从印度式的煎蛋饼到中国的广式点心,花样繁多,而茶的好坏却不十分重要。新加坡还有一个特色是肉骨茶,其实就是中药排骨汤:排骨和各种上等中药一起煲到软熟。那明明是汤,为什么叫茶呢?因为在吃肉喝汤的同时,必须以茶解腻,吃还是占主要地位。

正统的西方“茶饮”文化以英国为首。在英国,饮茶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早茶、午茶和晚茶之分。英式下午茶通常在下午4-5点钟。英国民谣称:“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都为茶而停。”正统的英式下午茶通常要搭配三层甜点,口味由淡而重,由咸而甜。取用顺序从底层逐渐往上,先吃最底层容易饱腹的三明治和松饼,然后是第二层的蛋糕等甜点,最后是第三层的水果饼干等小点。英国人通常喜欢喝红茶(blacktea),传统的饮茶方式为热饮。现在英国人多饮用袋泡茶,因为它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茶叶品种多。英国的袋泡茶多选自印度阿萨姆、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地红茶调制而成(比例为40%斯里兰卡茶、30%肯尼亚茶、30%阿萨姆茶),集斯里兰卡茶的口感、阿萨姆茶的浓度和肯尼亚茶的色泽于一体[5]。

针对来自美国的游客,导游应了解美国茶往往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或罐装、或瓶装,所以大多数美国人不太重视茶叶的外形,爱饮冰茶不爱饮热茶。美国的冰茶品种繁多,既有红茶,也有绿茶,既有加糖的,也有无糖的,既有加果味香料的,也有纯粹茶味的。美国威廉・乌克斯编著的《茶叶全书》,于1935年出版,被认为世界茶史三大名著之一(另外两部是中国陆羽的《茶经》,日本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这位酷爱茶叶的美国学者对他的同胞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影响,美国只是在近10年,对绿茶的需求才增加了一倍多。原因是战后出生的一代咖啡拥趸者希望寻求一种含有少量咖啡因并可延年益寿的饮品。美国茶饮以凉为主,不带任何茶叶痕迹,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6]。

德国人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没有一片茶叶。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7]。

涉外导游进行中西茶文化的比较可以让外国游客意识到:西方人只是为饮茶而饮茶,而武当道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从饮茶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体会人生的乐趣,并把它上升到天地自然一体的哲学高度。

五、结语

作为一名涉外导游,要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不仅要与茶史、古代道茶、宗教相结合,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茶文化比较。这样才能激发外国游客的兴趣,有效地传播武当道茶文化,让武当道茶文化走出湖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马耀峰,李旭.中国入境旅客旅游选择模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3(5).

[2]李晓梅,赖贤宗.关于武当骞林古茶树现存状况的考察与保护建议[J].汉口学院学报,2014,(1).

[3]郭丹英.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J].茶叶,2006,(1).

[4]胡长春.道教与中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6,(5).

[5]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篇10

走出去请进来 努力拓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渠道

近年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组织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60余场次,邀请2000余人次来连考察。2009年4月,独立承办市政府在美国洛杉矶的招商推介会,会中,他们向海外嘉宾积极推介连云港的山海、水晶、西游等文化特色底蕴;会后,市开发区、市侨办、东海县等先后接待来连考察美国客商11批72人次,现已有酷歌动漫等一批文化产业落户连云港。他们还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有选择、有重点地做好特色文化和亮点的宣传推介。2012年,在国、省侨办的大力支持下,邀请了凤凰卫视美洲台、美国侨报、世界名人网、环球华报、南美侨报、世界日报等近30家华文媒体来连云港采访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和城市建设等活动。每年利用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等大型经贸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12年,筹备成立了连云港驻新加坡办事机构,利用东南亚华商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市文化产业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战略合作,不断增强了连云港文化软实力和地区国际影响力。

搭平台建机制 不断整合为文化交流活动服务资源

在华文教育及文化交流基地的构建中,搭建了侨务与教育、文化、学校、海外华侨华人及有关团体的合作平台,形成了华文教育与文化交流的“1+4”工作模式。他们积极主动配合国、省侨办,在组织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外派教师、培训海外侨校师资等方面与华文教育基地建立起有效的协调互动机制;通过加强与外国政府文化教育部门的沟通合作,鼓励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整合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资源,把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涉侨部门和单位的力量调动起来,构建起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机制。近几年来,市侨办无论开展重大活动或推出为侨服务举措,都积极主动邀请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共商活动方案,做到全程参与,逐步建立了资源共享、多方协作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格局。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是中国唯一一支演奏中国传统民乐的职业女子民族乐团,是连云港市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张靓丽名片,自2001年组建以来,乐团曾多次受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政府的委托,赴法国等13个欧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余场,先后参加过祖国十周年庆典活动、第一届亚洲国家合作对话首脑峰会“中国文化日”专场演出,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聚侨力创品牌 坚持放大文化交流活动的品牌效应

借助印尼《国际日报》“连云港之窗”和海外华文媒体实力,加强《国际日报》与《连云港日报》合作,2007年至今已免费为连云港市发行550个专版。借助“中国侨网”、“江苏新闻网”、“江苏侨网”和《华人时刊》之力以及市侨办创建的《连云港华商》杂志、连云港侨务网、连云港华商企业网,连云港海外交流协会、海外博士学者联谊会、华商投资企业协会,面向海内外宣传,制定推进方案,推介侨务文化交流品牌。他们还先后组织连云港新闻考察团、文化交流团赴美国、新加坡、印尼等国家考察访问。2011年依托“海外博士学者联谊会”,联合市人社局,利用召开全美岩土工程师协会年会时机,通过设置展版、摆放资料、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向300余位参会嘉宾宣传推介连云港。与市摄影家协会联手,提供了132幅反映连云港特色的宣传图片参加省海协组织的“水韵江苏”赴欧摄影展活动;筹划并组织编辑了《山海连云港》文化宣传专刊,充分展示了连云港国际性海港城市的建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