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培养; 学师; 做师; 成师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做班主任的教师,总结积累了一套成型的管理班级的方法。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力求探索出“基础加特长”、“全面加个性”的“学师、做师、成师”的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21世纪的接班人。

1 用师爱赢得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小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而这一使命是要通过今天的教育专业学生--明天的小学教师的劳动和言行来实现的。陶行知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这就是教育的基本职能和教师职业的根本特点。教育专业学生肩负这“学人做人,做好人”的任务,完成这个艰巨任务更重要的是靠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职业信念、道德信念、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在内的全部品格。这些就是导学导教的内容。

  新入学的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思想不稳定,甚至没有建立。班主任老师用师爱去赢得爱“师”(爱教师、爱教师职业)可谓是“润物无声,水道渠成”。一个合格班主任要有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之心,要有热爱学生之心。班主任只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才能在工作中热爱学生,满腔热诚地为学生服务。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师爱是一门艺术。班主任老师的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作风和优良的职业素质是实施师爱的前提。同时 还要“严”而不“厉”,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密切与学生交往,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思想上、政治上的成长,做他们的严父慈母、良师益友。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师爱。感受到师爱的教育专业学生,均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对教师的爱,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对教师职业的爱。我从学生的情感反馈中得到无限的慰藉和有力的鼓舞。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能使教育专业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产生“献身教育,从师无悔”的从师信念。

加里宁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2 面向全体全面培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放在首位

有了坚定的职业信念,内心就有了真正接受并自愿为之奋斗的信仰。教育专业学生有了这样的信仰,就能产生强烈的职业道德感。会油然而生“学一行爱一行”的内驱力,学习生活就会倍加珍惜,就会为将来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苦练从师基本功,自觉自愿地去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做合格小学教师做知识、能力的储备。

学生成人成才,要把成人放在第一位;而品德素质是做人的第一要素,具有良好品德的教育专业学生,才可能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品德素质对教育专业学生起导向、动力保障作用。所以“学会做人”应放在育人的首位。

对于同学中默默奉献的人,不计名利、识大体的人,不重金钱重友情的人,及时表扬肯定,使学生在身边就能找到学习的榜样,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在笔者所管理的班级,只要是同学的事,是班级的事,是学校的事,他们做起来从不讨价还价。同学们参加校园公益劳动总是受到有关领导的表扬。在笔者提议下,同学们组成了“青年志愿者”小组,制定了行动纲领、活动方案等,向全校教职工发出了“给您一片爱”的倡议书。搞过几次“劳累我一个,方便你和他”的献爱心活动,受到领导和师生的好评。品德素质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更强了。

3 组织活动,创造环境,生动活泼地培养学生的从师能力

无论是人的品德还是人的能力,都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和交往形成的。在学生们的活动交往中,形成各种关系,出现众多矛盾,需要他们动脑筋分析解决,也只有在处理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品德、能力才能获得锻炼和发展。通过系列活动,培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从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学生入学后,笔者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认识、体验、,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分配不同的任务,使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力求让每个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全面发展。

4 实行实习小班主任制是培养教育专业学生做师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习小班主任制是每周均由一名学生协助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的全面工作,体验、尝试做班主任工作。这是在班主任老师的具体指导下的学生为适应未来的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教育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事业心、责任感,甚至产生危机感。使学生从管理中学会管理,学会做人。实习小班主任制可以使学生自立、自强、自治,由“参与管理”到“实践尝试”,并“学会管理”,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竞争,学会生存”。实现学习、发展、生存三位一体,优化教育专业学生的总体素质和能力。为学生架起“学师、做师、成师”的桥梁。

5 热爱劳动和艰苦奋斗教育不放松。

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由于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的备受呵护,使得他们没有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因此,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但也是艰苦的。教育学生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比吃穿,不乱花钱,不浪费粮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劳动教育同时也是责任感的培养。

6 结语 

    “学师、做师、成师”的养成教育过程,意在探索科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激励我不断努力和探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宏. 周宏教育新概念.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87-193.

[2] 张捍萍. 新形势下高校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与素养.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3):20.

[3]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53-157.

篇2

关键词:哲学;教育;休闲;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28-02

不论对休闲还是休闲教育而言,借助哲学的思辨,可以帮助我们思索其应有的本真面貌。哲学泛指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它是思辨的、规范的,哲学是探寻回到事实本身,哲学所探讨的领域相当广泛,哲学与教育的关系,不管从历史发展或是其探究的历程来看,两者都是紧密相关的。

一、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1.历史发展视角下的哲学与教育。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我们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渊源:首先,哲学的发生源自于教育的需要。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哲学的发生乃是当时教育的需要。古希腊为哲学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在本质上与科学没什么差别,因为其研究对象是以纯自然的形式或变化为主,不涉及人生的基本问题。而开始以社会人生为研究对象,则是由当时古希腊的游方教师传播青年道德、政治与城市管理的思想和技术,在实际教育经验中,开始发生了个人与世界、社会,知识与行为等彼此间的关系问题。因那时实际教育上的需要,才把哲学的研究由对纯粹自然的研究转到社会人生的研究中来。教育问题不仅与哲学有深厚的渊源,其亦与休闲有深刻的渊源。在休闲的词源学考察中,西方最早具有明确休闲内涵的词汇是σχολ?耷(scholē),它并没有成为英语“leisure”一词的词源,而是演变为现代英语词汇“school”,由此可见休闲与学校两词汇之间的渊源。诚然,休闲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休闲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其次,教育理论的实施是随主流哲学思潮的发展而变化的。哲学不但起源于教育,并且对教育影响深远。一部西方教育史,不仅是各时代的教育理论和实施,它也是当时主要哲学思潮历史变迁的反映,古罗马的实用教育,乃是当时崇尚辩说的哲学思潮的表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是教会人们如何理性与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潮在于追溯希腊罗马的文献,重视古典文艺,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便是此时期的特点。随着自然科学逐渐发展,哲学思潮便趋于重视感觉经验,提倡直观教学和尊重科学知识,带有唯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色彩。18世纪个人主义的哲学崇尚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判断,其教育的目标变为注重个人人格的发展,尚自由的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哲学方面,另一种反个人主义的哲学思潮――社会主义也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引起了注重教育之社会功能的“社会教育学”。一战以后,国际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潮又一次膨胀,教育理论的理论和实施注重促进民族间的谅解和维持国际和平,提倡生产教育、劳动教育以及阶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始终是追随哲学思潮的发展而变迁的。

2.教育历程中教育与哲学的关系之观。首先,教育目的是一切措施的方向及考核教育成效的标准。如何决定教育目的,这是价值判断的问题,亦即哲学的问题。一般探讨哲学思想影响教育目的的抉择,可从两方面讨论:一方面是教育目的究竟是永恒不变还是不断改变的?另一方面是教育目的应以何种目的为中心,究竟是启发先天理性,还是重视经验改造?或另有其他目的。以上这些议题,都需要以哲学的观点为根据,加以判断与指引。其次,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呈现,也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哲学的观点,既会影响教育目的的抉择,当然也会影响教育内容,亦即课程的抉择。倘教育目的主张追求永恒不变的知识与真理,则课程内容将会重视理论与普通科目,以及强调思考、领悟、鉴赏等类知识。反之,如认为教育目的是不断改变的过程,则较重视实用与经验科目,强调知识需透过经验的改造,且与生活相结合。哲学既然影响教育目的的抉择,自然也会影响教学或教育方法的抉择。选择哪种教学或教育方法,需要哲学的观点来衡量。

二、哲学与休闲的关系

从上述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来看,两者似可比拟成手段目的,哲学好比是实体,教育为实用。然而就休闲与哲学的关系而言,则较属于目的与理想的关系。从哲学的起源脉络来看,休闲始终是哲学追求的目标或理想,然而随着休闲观念的转变,休闲却有逐渐世俗化、物欲化的现象,偏失了原有的理想与完美,此时,休闲有赖哲学予以导引、纠正、丰富。

1.休闲是哲学追求的终极理想。古希腊传统认为休闲是一种允许个人得以探究真理的状态,它的精髓在于其为一种非功利性、无实用价值、完全发自内在动机对真理与生命的探索。亚里斯多德认为休闲是一种深思的状态,也就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心无羁绊的钐,即古希腊哲学家所推崇的沉思、从容、宁静和忘我。因此,休闲是对意识、精神、个性的开发。■可以说休闲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哲学追求真善美的终极目标。

2.哲学可以指引休闲方向。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也较以往更为充裕,然而人们休闲活动的方式却出现日益贫瘠的现象,这些情形都违背了休闲原有的理想,亟需予以矫正。透过哲学的批判与引导,可指正人们不当休闲行为,换言之,休闲一方面是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亦需以哲学作为指引方针。

3.哲学可以满足休闲需求。许多人从功利的眼光来看休闲,认为休闲对生活的改善没有任何帮助,亦即古人所说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将“嬉”视为学习或成长的障碍。换个角度来看休闲,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之余,最需要的则是精神生活的充实,休闲即是实现或满足个人精神生活的良方。被一般人视为无用的休闲,虽然表面上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却都是忙碌、紧张的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精神家园。透过哲学的深思与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休闲的乐趣,提升生活的品质,满足休闲的需求,进而实现个人的目标。

三、哲学与休闲教育之关系

从哲学之观点来看,休闲教育是哲学的实践与推行,若从休闲教育之视域以观,休闲教育则有赖哲学的批判与引导。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休闲教育的理解各有分殊,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通过休闲教育培养人们的休闲技能技巧和休闲鉴赏力,使人们有能力参与某些休闲活动,从而引发其对休闲活动的兴趣。通过休闲教育确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生活方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实现较高层次的休闲,就必须开展休闲教育,“这里须有某些课目专以教授和学习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可见,亚氏从可感触的现实生活出发,强调休闲的价值和重视休闲教育。休闲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在学校可以学习及培养休闲技能与兴趣。休闲教育的传播有利于人们对休闲的正确认识,任何教育的内涵与措施,都有一个基本的哲学观念作为基础,休闲教育亦不例外,是以推动休闲教育,应以正确的哲学观念作为引导,促使各国政府制定完善的休闲教育政策,规划可行的休闲教育策略,推动具体的休闲教育活动,进而达成休闲教育的目标。

1.哲学有赖休闲教育的实践与推行。休闲教育就是要启发与实践并追求人类最原始的休闲观――生命价值的实现。若从休闲教育观点来看,休闲教育只是一种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活动纯粹是无所为而为,自身即是目的。休闲教育是伴随休闲而出现的产物,它作为休闲的必要准备,良好的休闲价值观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并能从休闲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人生,而它的获得是一个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休闲教育也是让人们能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休闲活动,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培育人们深刻的观察力。休闲教育也将有利于引导人们的学习和行为,使之能向社会最高层次和最持久的价值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哲学的理念或理想,都有赖休闲教育的实践与推行方能成功。

2.休闲教育有赖哲学的批判与引导。在教育与休闲关系的论述中,我们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多半随着哲学的思潮而变迁,换言之,哲学是引导当代教育取向的指针,休闲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之一,自然亦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同时,由于哲学是一种价值批判的学问,对于休闲教育的价值,正可以透过哲学的批判与省思,加以衡量和判别。休闲引领教育,教育回归休闲。在教育中,我们所需要的是对价值进行重新安排,在一个以休闲为中心的社会中生存。休闲教育从价值观、兴趣、欣赏力和技能开始,包括各种休闲技能,它不光指明休闲的方式和时间,而且指明其原因。如果从理性主义观点来看休闲教育,认为它的规划或实施需要从理性出发,在制定政策时必须遵从一定的步骤,发现所有可能的方案,洞察每一个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强调成本效益的方案。如果从存在主义观点来看,则从自我认识出发,强调休闲教育的个人化与主观化。休闲教育旨在启发个人存在的意义,因而休闲教育政策制定的重点在鼓励学生自我识别、自我存在的重要,学习的自由与个体想法的尊重。此外,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则强调多元存在,重视观念的解构,反对传统机械的决定论,反对权威,重视分化倡导差异同等特征,对于休闲教育规划与实施,自然产生一定的启发与引导作用。

我们理解休闲教育需要哲学的引导与批判,此外,我们也理解,哲学所勾勒的休闲理想愿景有赖休闲教育予以实践与推动,人类期待生活的美满与完善,并非凭空而谈,只要透过休闲教育的实践与推动,即可以圆这个梦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艳(1979-),女,四川岳池人,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8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长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通过错位竞争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C3JSKY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33-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条件及其所处环境的客观条件,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突破障碍,树立理想目标,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合理规划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下共通点:

(一)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生活中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立志,二是成才。立志,即尽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成才是根据理想与目标合理规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突破内在障碍和外在障碍,激发自己的觉知,建立自信,培养实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通过爱国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团结协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将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发展而成为可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起着引领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体现了目标的一致性,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职业生涯设计思想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做到相互融合,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内容的相通性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的探索,帮助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职业定位,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将兴趣与学业有效地结合,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开发自身潜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可以以职业认知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和爱校荣校为内容的国情校情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如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去,支援西部建设。还可以通过就业实习、社会实践、见习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工作实践,加强职业认知教育。从职业目标、职业情感入手,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目标和祖国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生的伟大追求相结合;另一方面,把职业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和方向的过程,两者的内容达到了质的融合。

(三)教育原则的统一性

不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两者的教育原则是统一的,共同遵守以下原则:第一,教育的主体是双重的,即学校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传授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要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实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规划,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劳动教育、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方式,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第三,坚持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统一。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一概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有针对性的,不能将问题流于表面,而要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在教育过程中,思想层面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的问题不是完全统一的,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的情况,此时,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解决思想层面上的认识问题,这样,实际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得以增强。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全面发展”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于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逐步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明确。

1.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引领学生。配备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不仅是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还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力组织保障。他们不仅应具备渊博的学术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他们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以个体化的自我探索帮助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认识自我”,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为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奠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审视自我是否符合全面发展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大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就会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3.以多样化的课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可以通过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渗透化,贯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从单独的文化素质知识的传授到注重知识的内化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第二课堂(课外学习)和第三课堂(社会学习)活动在巩固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建设第二课堂丰富的精品文化活动,结合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全面整合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教育资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实现育人机制的全面化、系统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不是抛弃基础,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为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1.继承传统内容,深化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五个方面的教育。其中,道德观教育是基础,政治观、法制观教育是主导,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根本。《意见》中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明确提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结合自身和所处时代环境的背景进行合理地规划,因此,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始终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用具有现代化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引导、感染和激励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要对他们进行人生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的大学生对国内国际形势认识不清,要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紧迫感和时代感;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基本方法,把疏导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感染教育法等作为一般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教育的效果,但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完全解决所有思想层面上的问题。因此,只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才能增强其有效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蕴涵着很多特殊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情况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1.预防教育。所谓预防教育是指针对人们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或者在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刚冒头时,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遏制其发展和蔓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和“防患于未然”。例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时,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新的奋斗目标而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荒废学业,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预防教育法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通过咨询者与被咨询者双方共同讨论和磋商,解决咨询者遇到的难题,如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等,帮助咨询者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提高。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晰提供了很多探索的途径,通过自我剖析,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心态。

3.综合教育法。综合教育法是指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把各个方面或各种方法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具有最佳教育作用的教育整体。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重点要解决“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怎么去做”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利于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各项工作都呈信息化、社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12).

[2]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

[3]张敏坚,张桥.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王晓红.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