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0 16:5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实践总结

篇1

一、遵章守纪,敬业爱岗,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认真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十精神,积极参加“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活动,积极参加“两城同创”活动。认真撰写网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性原则,提高党性修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作风正派、为人诚实。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领悟《重庆教师十不准》,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二、求实创新,认真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方面,认真学习专业业务知识,认真研究教学规律,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本年度,深入研究并开展学本式卓越课堂,引导孩子广泛开展自学、互学、展学及评学,努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 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在课堂上广泛关注后进生,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提高后进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由此后进生进步较大。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制作课件、领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积极查找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找到卓越课堂与孩子的结合点。 上课时认真授课,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充分运用自学、互学、展学方式调动孩子探究式地学习。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力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数学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孩子在实践中学数学,在实践中消化数学,在实践中运用数学。既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不断学习,积极参加教改科研

积极参加教改科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在研课题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在学本式卓越课堂中如何引领后进生进行展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和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加了沙区科技培训,数学培训,全国信息技术网络培训以及学校的微课培训。不断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并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老师们共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注重实践,落实校本实践课程

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认真落实2+2活动和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小课题研究和科技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小课题研究方面,与周文闻、陈萍等老师一道,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并引导学生提出课题,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不断深入研究提出的课题,最后得出满意的成果:《如何让凤仙花开放得更久》。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辅导四、五年级学生参加了沙区科技模型比赛,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孩子的科技意识。

五、主要业绩

教育教学成绩在学校及片区名列前茅,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撰写论文和辅导学生分获市区级奖:

2015年12月 ,小课题网评《行走在小课题路上》获区二等奖。

2015年12月与周文闻、陈萍、姜伟和谢明合作辅导学生小课题《如何让凤仙花开放得更久》,获区小课题研究一等奖。

2016年4月《引领“展学”环节,让卓越课堂更精彩》获市级基础教育课改论文二等奖。

2016年5月,微课《用三角板画垂线》获区级三等奖。

2016年5月辅导学生刘思睿参加2016年科技模型比赛获区二等奖。

2016年2月论文《在卓越课堂教学中探究如何“展学”》在期刊《新校园》上发表。

2016年3月论文《删繁就简,直指核心,提高效率》在期刊《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上发表(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37-01)。

五、继往开来,开创新的天地。

鉴于自己在本学期的各方面表现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后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篇2

一、前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工作

3月份,我机关全体党员迅速投入到全区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学习中,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入基层调研妇联发展难点问题、热烈讨论思想大解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开局良好,突出表现在一个“实”字。

(一)学习载体丰富,紧密结合单位实际。

1、学习抓得比较实。我们分三个层面将学习覆盖机关所有党员干部。一是党组学习,按照学习计划,党组成员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学习;二是党支部学习,由团区委、妇联联合党支部组织本支部党员开展理论培训和解放思想大讨论;三是退休党员的学习,由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组织,对于年迈体弱的退休老党员,我们采取了送学上门、电话沟通等方式,使她们全面了解我机关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

2、学习安排比较细。为提高全体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效果,制定了详实的学习计划,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启发党员干部的思维,开阔党员干部的视野。

3、学习方式比较新。充分利用简报、网络、走出去学等形式开展学习宣传,坚持边学习边实践,积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到工作中。4月份,妇联领导班子奔赴荆州区妇联实地学习、邀请在市委党校学习的外县市区妇联主席交流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巩固了理论学习的成果。

(二)深入基层调研,紧扣发展实际。

我机关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与妇联工作改革发展相结合的“粘合剂”,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实践特色,精心设计调研课题,深入基层调研。

1、发放调查问卷。为了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机关事务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精心制作调查问卷,向上级妇联领导、区直机关和基层妇联组织等三个层面共发放调查问卷80余份,征求针对妇联工作的意见建议共7条,经整理后总结出切合我单位实际的调研课题,并形成了深刻的调研报告。

2、召开座谈会。为了和广大基层妇联干部形成良好的互动,切实解决服务对象的需求,4月30日,我单位组织召开座谈会,围绕妇女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现场讨论和交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态度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断满足妇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上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3、问计于民,求智于民。在深入调查阶段,我单位专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先后5次深入党建工作队联系社区(解放塔桥社区)和“创卫”包路社区(胜利红门路社区)开展调研。真正做到问计于民、求智于民,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同时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上。

(三)思想解放大讨论热烈,深系工作实际。

着眼提高认识,破解难题,开阔思路,并结合我单位实际,着力在破除影响妇联工作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上下功夫;着力在克服阻碍妇联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在解决干部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总结,创新举措,创新领导方法。全体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围绕“五个主题”展开讨论。“一个原则”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解决实际问题。“五个主题”即:如何在全区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找准妇联的“坐标”和位置;如何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科学管理;如何以人为本,解决干部妇女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提供全方位精细服务;如何敢闯敢试,拓展妇联事务工作发展空间,确保机关事务工作持续发展;如何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妇联事务工作转型。

5月12日,区妇联、团区委全体参学党员用一天的时间开展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广大党员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带来什么、推动科学发展应该做什么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创工作新局面形成共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推动机关后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第一阶段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以人为本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进取意识不断强化,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思想更加统一,行动更加自觉。全体党员普遍认为解放思想要立足“抢”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突出“敢”字,敢谋敢为、敢作敢当;注重“新”字,研究新情况,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着眼“实”字,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

二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开阔清晰。妇联领导班子认为创新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理论上要学起来,思想上要活起来,工作上要用起来;解除顾虑,放手大干,大干大进步,小干小进步,不干则退步;更加注重统一管理,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更加注重解决机关干部职工后顾之忧,更加注重精细服务。

三是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正在加快解决。坚持边学边改,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正在解决或逐步解决基层培训、机关服务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指导检查组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把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篇3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两个概念已经进入了广大基层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视野中。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林元龙老师一直活跃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一线,同时致力于对该内容进行理论研究,现在他提出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突破了原有的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分别实施的限制,并从二者结合的可能性、重要性与实践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对各个学校以及广大基层教育研究者有所启发。

[摘 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范式研究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实践应将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通过人本主义、智能多元化理论等理论的综合,在活动中提高人的素质。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又突出课程特点: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从空间分布)、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从资源存在方式)、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从资源功能特点)进行结合,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校外地理自然资源,地方(社区)多元文化资源,社会物质资源,各种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等。

(2)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与新资源的开发。

(3)开发程序:一般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整合开发利用。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又实现资源共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4)评价反思:整合加工,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同时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交流等环节的能力,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邛实践活动?邛发现问题?邛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评价内容与方法

3.注意事项: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评价内容与方法。

3.注意事项: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用肯定性评价,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施评,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既是一大挑战,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同时,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一、业务工作

我科基本完成医院所定各项任务。在总任务值、门诊量、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出院病人数、病人满意度等方面均出色完成医院规定目标。

二、扩大社会影响力

我科开展家庭随访送关爱活动,每月对出院康复病人进行随访并指导家庭康复锻炼;我科成立八段锦社工,每周一直周五上午十点于新门诊大楼进行八段锦现场教学活动;加强宣传,定期进行社会义诊活动;走进高校、社区、公司,宣讲脊柱健康保健知识。

三、专科建设

优化康复医学科构架,开设了中医康复专科门诊,开展中医康复诊疗工作;完善康复医学科的基本建设,全面开展康复医学的各项诊疗技术,继续引进了康复新技术、新设备,发展新业务,完善中医康复技术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康复诊疗体系,完善了与现代康复技术的有机融合,大力开展骨伤康复、神经康复、儿童康复、产后康复、运动康复以及代谢病康复等,朝着全方位、大康复模式迈进一大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特色技术诊疗中心的建设,将传统中医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扩大影响力,在康复、保健以及相关方面形成品牌群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配合医院规划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院内合作,完善院内合作平台,实现双向转诊以及互相支持,共同打造医院的中医特色品牌;完善学科网站、医患交流平台,继续通过科室自媒体微信科普平台对民众普及健康教育知识;进一步优化医院网络系统,向着现代信息化医疗模式大步迈进。

篇5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6

个人的科研工作总结篇【1】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一学期来我认真ѧϰ,踏实工作,用自己勤奋工作来体现工作的思想,用自己的科研理论指导我的教学思路,在这里做如下的总结:

一、以科研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

因为是刚参加工作,步入自己的教学岗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认真积极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能时刻的关注,学校教育的大形势,发展趋势,认识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提高自己的修养。以科学教学、科学研究为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虚心向行家学习,认真摘录学习笔记,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以此给自己找到学习的机会,及时加油、充电平时能抽出一定时间上网,学习一些新的教研论坛,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科研,让我有了在岗位对学科进行教学系统分析研究的机会,使我真正走上科研的道路。

二、把教学的过程科研化、过程化

1、坚持教学科研实际研究,实施教学课题化

我通过教育科研这条道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服务功能,提高我的科研能力,改变我的教学水平。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科研活动。通过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学习让我对教学科研活动产生了兴趣、认识和提高。

2、强化教学反思研究方式,推进教学过程的创新

认真学习理论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别注意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将课题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我和我们的老师一起认真的分析材料,对每一次课堂教学的问题一一讨论、实践、再讨论,让问题解决,总结课堂教学的课后问题思考,让我们的科研真正有效。课后记好教学反思和案例,让我认识到教学只有真正科学、真正能够去研究才能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通过教学案例、总结的撰写让我更加系统的掌握科研的真正意义。同时为了让自己和我们的老师对科研有更加深的理解。通过学习、比赛又增加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我的视野。从而加强课题的管理和运作,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以教学过程为科研的课题的管理过程,以教学反思为科研的思考研究,强化了科研、课题、教学三者之间的融合和连续性,达到以科研为思想,以课题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体现一种三者和一的境界。

三、以科研带动学习

教学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及时记录教学的反思,针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找到不足,通过科研活动触动自己学习,从而加强了自身业务水平,提高了自身修养。让科研不仅成为我的成长奠基石,也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头。

在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科的发展我必须朝着科研方向发展,用自己的热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让教育植根于科研这片沃土,教育之树才会生机盎然,枝繁叶茂,才能长青常绿,春华秋实。

个人的科研工作总结【2】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一学期来我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用自己勤奋工作来体现工作的思想,用自己的科研理论指导我的教学思路,在这里做如下的总结:

一、以科研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

因为是刚参加工作,步入自己的教学岗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认真积极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能时刻的关注,学校教育的大形势,发展趋势,认识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提高自己的修养。以科学教学、科学研究为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虚心向行家学习,认真摘录学习笔记,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以此给自己找到学习的机会,及时加油、充电平时能抽出一定时间上网,学习一些新的教研论坛,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科研,让我有了在岗位对学科进行教学系统分析研究的机会,使我真正走上科研的道路。

二、把教学的过程科研化、过程化

1、坚持教学科研实际研究,实施教学课题化

我通过教育科研这条道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服务功能,提高我的科研能力,改变我的教学水平。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科研活动。通过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学习让我对教学科研活动产生了兴趣、认识和提高。

2、强化教学反思研究方式,推进教学过程的创新

认真学习理论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别注意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将课题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我和我们的老师一起认真的分析材料,对每一次课堂教学的问题一一讨论、实践、再讨论,让问题解决,总结课堂教学的课后问题思考,让我们的科研真正有效。课后记好教学反思和案例,让我认识到教学只有真正科学、真正能够去研究才能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通过教学案例、总结的撰写让我更加系统的掌握科研的真正意义。同时为了让自己和我们的老师对科研有更加深的理解。通过学习、比赛又增加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我的视野。从而加强课题的管理和运作,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以教学过程为科研的课题的管理过程,以教学反思为科研的思考研究,强化了科研、课题、教学三者之间的融合和连续性,达到以科研为思想,以课题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体现一种三者和一的境界。

三、以科研带动学习

教学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及时记录教学的反思,针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找到不足,通过科研活动触动自己学习,从而加强了自身业务水平,提高了自身修养。让科研不仅成为我的成长奠基石,也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头。

在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科的发展我必须朝着科研方向发展,用自己的热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让教育植根于科研这片沃土,教育之树才会生机盎然,枝繁叶茂,才能长青常绿,春华秋实。

个人的科研工作总结【3】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一学期来我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用自己勤奋工作来体现工作的思想,用自己的科研理论指导我的教学思路,在这里做如下的总结:

一、以科研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

因为是刚参加工作,步入自己的教学岗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认真积极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能时刻的关注,学校教育的大形势,发展趋势,认识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提高自己的修养。以科学教学、科学研究为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虚心向行家学习,认真摘录学习笔记,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以此给自己找到学习的机会,及时加油、充电平时能抽出一定时间上网,学习一些新的教研论坛,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科研,让我有了在岗位对学科进行教学系统分析研究的机会,使我真正走上科研的道路。

二、把教学的过程科研化、过程化

1、坚持教学科研实际研究,实施教学课题化

我通过教育科研这条道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服务功能,提高我的科研能力,改变我的教学水平。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科研活动。通过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学习让我对教学科研活动产生了兴趣、认识和提高。

2、强化教学反思研究方式,推进教学过程的创新

认真学习理论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别注意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将课题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我和我们的老师一起认真的分析材料,对每一次课堂教学的问题一一讨论、实践、再讨论,让问题解决,总结课堂教学的课后问题思考,让我们的科研真正有效。课后记好教学反思和案例,让我认识到教学只有真正科学、真正能够去研究才能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通过教学案例、总结的撰写让我更加系统的掌握科研的真正意义。同时为了让自己和我们的老师对科研有更加深的理解。通过学习、比赛又增加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我的视野。从而加强课题的管理和运作,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以教学过程为科研的课题的管理过程,以教学反思为科研的思考研究,强化了科研、课题、教学三者之间的融合和连续性,达到以科研为思想,以课题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体现一种三者和一的境界。

三、以科研带动学习

篇7

一、指导思想:

今年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坚持“科研兴校”,向科研要质量,切实提高科研效益,再创我校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为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工作:

今年的教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提升我校办学层次”这个目标开展工作。具体计划如下:

1、理论学习促提高。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不学习肯定要落伍。作为教师要把学习放在首位,不断更新观念,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教科研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的下一代。今年我们仍提倡以自学为主组织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新《课标》、和各类教学理论杂志等,坚持写好学习体会,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理论水平,做科研型的教师。

2、加强研究讲实效

我校现有省级课题1个,题为《现代小学生道德行为的调控的研究与实践》,至今已实施了二年多,并在上学期进行了第一次总结,课题成果相继被评为宁波市级科研课题二等奖、宁波市首届德育优秀成果三等奖、奉化市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今年我们将坚持按实施方案继续开展该课题的研究。仍将组织课题研究汇报活动,真正使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服务。

3、严格管理求发展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水平线。学校领导一贯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今年我们将进一步严格科研常规管理,努力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提高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层次,为争创奉化市级先进教科研学校作好准备。

第一,及时收集各地教育教学改革信息,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坚持做好教科研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教师广泛参与教科研活动。

第二,继续组织好教育、教学论文的交流、评比、推荐等工作。学校大力提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并加以总结,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我们将认真拜读,积极选送,充分利用,在为学校争光的同时,让更多的老师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加强教科研工作的计划、总结、调研工作。年初制订好教科研工作计划、年末做好工作总结。今年,我们还将随机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方式是:听课题汇报课、查看资料(包括各类计划、总结及其它相关资料)。

第四,健全科研网络机构,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经学校领导商讨决定,课题研究人员名单如下: 李方伟 夏 波 侯军波 王优娜 孙科峰 汪 杰 孙熙芬 范明春 袁吉飞

徐治英 丁朝女 竺叶儿 李春燕

三、活动安排:

二月份:

1、 学习学校工作报告,明确本学期教科研工作的目标任务。

2、制订本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订好课题的本年度实施计划。

三、四月份:

3、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议,布置本学期工作任务。

4、教师课题研究培训活动。

五、六月份:

5、课题研究实施操作。

6、完成各类数据的统计和资料的积累,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

七、八月份

7、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各课题的实施情况,并予以指导。

8、开始撰写各个课题的结题报告。

九、十月份

9、各课题组作好总结工作。

10、做好总课题的结题报告。

十一、十二月份

11、参加省课题评比工作。

篇8

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

1、贮存科研信息

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 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 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技术没有国界),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 的。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 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

从事临床及医疗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 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 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民。

4、启迪学术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 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 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篇9

一、确立教研室地位

学校教研室接受校长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属学校的中层机构。中学设置教研室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需要;是解决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中学技教育规律办学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我们应该在学校工作中努力去确立其地位。

1.争取领导支持,明确地位。“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应该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情况作为评模选优、职评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争取让学校在重视教学这个中心的同时又不忽视科研这个重点。争取让学校行政定期研究教育科研工作,确定研究重点,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恭请校长亲自参加教育科研,并监督和指导科研与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教育科研进行明确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领导强调学校各个环节的科研工作,达到明确教研室地位的目的。

2.力争实现“五子”,落实地位。学校教研室应有“牌子”(单独立室)、有“庙子”(配备办公桌、文件柜、资料箱、专用微机等)、有“位子”(配备专职或兼职主任、科员、资料员)、有“票子”(有一定科研经费)、初步走出“路子”(以区级以上课题为依托,以校级课题为基础.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为契机,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模式)。实现“五子”,就搭好了教研室工作的“戏台子”,落实了教研室的地位。

3.通过自身建设,赢得地位。教研室成员应具有主人翁精神,树立科研意识.突出一个“爱”字,落实一个“勤”字,发扬“敬业、奉献、团结、务实、创造”的校园精神,群策群力,走出一条教育科研的新路子。

(1)明确科研的指导思想:树立科研为教育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意识。

(2)具有良好的科研作风: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解决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具有正确的科研态度:尊重教师,听从他们的意见,尊重教师的劳动,维护他们的利益,民主制定和实施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指导、鉴定、推广措施。

(4)遵循基本的科研原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传播教改信息,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积极倡导,大胆实践,在求实的基础上,以开拓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追求既定的科研目标:在科研工作中踏踏实实、真抓实干、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讲求实效、多出成果。

同时,加强教研室的组织建设和教研室人员的修养。通过自身建设,和教师一道参与教改实验的全过程,让教研室成为教师们心目中的教研室,从而赢得教研室在学校中的地位。

4.主动参与管理,体现地位。教研室负责人应该参与学校行政会,研究学校的全面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教研室负责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设计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教研室负责人应该参与行政值周,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教研室人员应该积极指导教师们的科研实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教科室的地位。

5.壮大科研队伍、巩固地位。教研室要让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激发科研积极性,重视发展和培养教育科研队伍,努力为优秀科研人员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教研室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基础培训,派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各种课题论证会、阶段评价会、鉴定会。通过讲座、示范、编发资料,宣传教育科研理论,让教师们懂得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教育科研素质。要求全体青年教师人人选题立项,投人教育科研实践。由此逐渐壮大自己的队伍,巩固自己的地位。

6.体现科研特色,提高地位。教研室的工作只有通过大胆创新,注重实效,争创特色。才能提高其地位。

7.接受监督检查,牢固地位。教研室的地位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经受起领导的检查和教师们的监督,得到大家的认可才算是真正的稳固了。

二、发挥教研室职能

学校教研室是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本校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承担评选、鉴定和推广本校科研成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起好咨询作用,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部”和“智襄团”。具体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

1.发挥导向职能,体现中介性。既然教研室是学校的“参谋部”和“智襄团”,对学校的决策提供咨询。那么,对学校的工作就有着导向的功能;教研室既要对学校教育科研提供理论指导.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起到了中介作用。

(l)管理导向。教研室应配合学校行政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方位育人”的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想。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教改为契机,以艺体科技促发展,以务实为根本”,完善学校管理,强化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实践性、示范性、花园、乐园’学校、力争一流质量。

教研室应配合学校狠抓“两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三让一树”深入人心,把“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还应要求教师不放弃每一个落后学生,每个教师必须和两个落后学生交朋友。开展“同学,让老师与你同行”的个案教育研究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从而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德育导向。学校办学应以德育为先导,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工作网络。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明确,做到全方位实施、多渠道拓展。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整体构思,分层要求,分段实施,分类推进”,德育工作要做到学期有计划,学月有主题,每周有安排,检查评比落实。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行“五爱”、“五自”、“三会”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锻炼意志和品格,增长智慧、体力,立看今天,着眼未来。”

(3)评价导向。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变单一的分数评价目标体系为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目标体系、变结果评价为以过程评价为主;变“揉差”学生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研究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努力铸造师魂,培养师德,提高师能。对学生的评价应逐步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式。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坚持每年评选学校优秀论文,编辑优秀论文集,鼓励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向有关刊物推荐发表。

(4)科研导向。教研室要发挥科研主力军作用,捕捉信息、紧踉形势、抓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系列研究活动。

2.发挥构建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职能,体现研究性。研究工作是教研室的基本任务。教研室既要研究现状、找出问题、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又要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探索其规律,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学校的科研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共同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展开研究,形成校长室一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年段——教师一条龙的教育科研格局。

(1)突出“龙头”课题。学校应把区级以上课题作为龙头课题,加强管理,大力宣传。加大科研力度和经费投入,从而带动其它课题的研究。

(2)落实校级课题。对本校有重要价值意义,研究方案合理并具有相应的研究条件的课题应审定为校级课题,它包括各办公室、教研组、年段和个人研究课题。

(3)扎根个体实验。科研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要由个体来实施,个体实验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科研的效度。因此,应着力于实验的跟踪研究。

教研室要指导教师选题立项,先由各教研组确定研究总课题,再由教研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性情况和自己的特长选定研究的子课题。

3.发挥教育科研的管理职能,体现领导性。教研室除了自身的研究业务外,还要组织领导全校职工进行教育科研,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育科研质量,教研室应制定本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内容包括项目的申报及审批办法、成果的鉴定与评价方法、项目的经费管理与奖励办法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领导重视是教育科研得以实施的保证,目标明确是教育科研富有实效的前提,内容丰富是教育科研具有活力的关键,体现特色是教育科研适应发展的核心。所以,对课题研究应坚持计划落实(每期教研室都要对课题研究拟出具体计划,提出明确要求)、目标落实(教研室分别确定出课题研究的工作目标、育人目标、家长学校目标、成果目标)、组织落实(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年级、班级,责任到人,精心组织,精心辅导,认真开展活动,为目标的实施创造条件。课题组成员要定期讨论研究情况,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落实(根据研究课题,拟定出具体的内容及其操作的系列和序列,让活动丰富,注重实效,以利于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时间落实(包括学科教学和各类活动)、资料落实(耍求教师认真做好活动记载,并收集好学生、家长、教师的作品、图片、表格、总结等资料。教研室要按期收集整理资料,为提炼成果提供事实依据,学校图书室要定期向教师开放,并提出学习进修的要求,发挥好各类资料的作用)、总结落实(每学期结束后,都要求课题研究人员写出该期的课题研究总结,教研室要写出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和阶段报告)、评价落实(根据教师的研究情况和总结,评价教师的研究工作,以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科研有序、有效、生动活泼地发展下去。超级秘书网

4.发挥推动和改进工作的职能,体现服务性。教研室是学校教育科学的研究机构,通过教育科研能推进教育实验的进一步开展,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素质。

(1)教育科研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本身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形成科研成果的过程。

(2)教育科研是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有效载体。教育实验研究与成果推广的过程,是普及先进教育思想的一个有效途径。

(3)教育科研是办好学校的动力之一。“实验”两字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改革、创新、进取的代名词。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是一种压力,压力转化为动力,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教育科研还是许多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竞争能力的方法之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下,一所学校在本区域的声誉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它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将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几乎成了所有学校追求的目标。

(5)教育科研还是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研究,对提高师资质量具有特定的魅力。

①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学改革。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把科研同教育教学管理密切结合,是学校摆脱困境,求生存、求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之举。

②教育科研可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规定科研任务,可以促使教师读书学习,研究理论,留心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又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所以,科研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③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提高工作效率。有的教师的工作是超负荷的,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超负荷劳动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水平低,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采用加时间这种笨办法。如果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不仅让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教师也会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在教育科研中,通过教师大胆创造探索、总结提高,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形成科研促发展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研室组织好了全校的教育科研,也就等于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5.发挥办好校报校刊,起好信息交流和咨询职能,体现传递性。办好校刊。广泛收集、整理、储存各种信息,并用多种形式向教师传播;坚持反映校园动态、交流校园教学教改信息、报道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编印专题论文集,推广“土生土长”的经验。办好校报,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水平,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教研室还应该根据教育理论,解答教师在实际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使其研究逐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篇10

关键词: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5.026

Abstract: Plant nutrition research method as a main course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major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reforms of course system and teach method are very important for increasing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teacher 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for students. The scientific course orientation, aim,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rocess, time arrangement, examination method and so on, can outst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lant nutrition research method; teaching reform; course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国家教委在《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理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1]。其涵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培养本科阶段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作为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属于植物营养学和肥料科学与统计学的交叉领域,包含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各个方面[2],承担着培养本科阶段学生基本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田间试验方法、培养试验方法、调查试验方法、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科研总结的撰写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植物营养研究的基本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小区布置和数据获取、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方法和技能,为进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及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准确进行课程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在植物营养新大纲修订过程中,对本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即通过学习植物营养方法课程所涉及的常规研究方法(包括植物室内培养研究方法、田间研究方法、试验数据的生物统计方法等),让学生在了解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试验设计水平、田间管理技能和试验数据的获取与统计处理能力[3-4],从而培养本科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该课程定位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且让学生经历从选题、设计、实施、总结等科研活动的系统科研训练,从而达到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全面、试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 进行教材建设改革,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在教材建设上,结合学校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计划,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架构,强化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部分内容,将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科研总结的撰写等内容分别单独作为一章进行设计,对施肥模型、机理模型、根系与根际等内容进行弱化,从而突出本课程针对本科学生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在部分章节教学内容上,根据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进行完善或细化。如在绪论内容中从钱学森老先生的“世纪之问”入手,增加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等相关内容,从科研选题、设计、实施、总结各个环节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感性认识;在田间研究方法中增加“田间试验数据获取方法设计”,具体包括基于不同研究目的的测定项目选择、测试方法选择以及土壤与植物样品的采样方法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数据获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 进行相关实验与实践课程改革,增强动手能力

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因为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理论及繁杂的计算公式,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学生实验、实践和动手能力,本课程新一轮大纲修订时,配套安排了16个学时的实验课程和为期1周的实习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主要结合教材田间实验与培养试验内容,分别设置了田间试验、土壤培养试验、溶液培养试验、砂砾培养试验各1个,根据不同类型试验的特点、目的和任务,分别设置肥料利用率试验、肥料效应试验、缺素症试验和元素营养功能试验等。实习与实践课程则主要设置了田间试验小区的设计与划分、大田试验施肥方法、田间试验的收获与计产方法、肥料试验的田间调查与数据获取、长期定位试验的田间观察与记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实现等内容。不但让学生在试验与实践过程中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而且通过后续的数据处理环节,提高学生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与应用水平,初步掌握利用电脑实现对科研统计的整理、统计分析、绘图、差异检验等基本操作方法;同时,结合科研总结的撰写过程,锻炼学生对科研数据与科研成果的总结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习与实践过程中可亲身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严谨,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

4 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效果

以往的教学习惯往往将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及推导步骤作为讲授重点,而这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繁杂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基础知识,而且内容环环相扣,一旦某一环节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则可能增大对后续知识学习的难度,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样,重视公式的推导而忽略课程的实用性,也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具体运用模糊,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因此,本课程课堂上注重对不同统计分析方法思路的讲解,减少对各类统计分析原理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减轻学生在统计原理与公式推导方面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各类统计分析方法的脉络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适当增加课堂练习与统计分析习题课的课时,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讲授内容,同时针对不同统计方法设置相应的习题,适当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在下课后通过做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授课手段上沿用传统的板书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对植物营养方法这门课程来讲,相当一部分内容如基本公式的推导、试验数据的统计计算等,仅仅依靠多媒体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是不够的,还应结合传统板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板书虽然费时费力,但老师在板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理解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更利于学生对基本公式与计算过程的理解和领会。因此,在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理论与概念部分应倡导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而对于统计分析部分应提倡多媒体结合传统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利用板书提高学生对公式推导与计算过程的理解力,将两者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调整教学时间安排,提升教学质量

本课程还结合生产实际对课程开设时期进行调整。旧的教学大纲将本课程全部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其优点是此时期学生已基本修完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田施肥原理等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土壤与植物营养学专业基础;但其弊端是本课程开设学期,导致课程试验和实习课程与部分作物的生长季节相矛盾,不利于试验和实习教学。因此,新大纲修订时,将本课程前四章内容,包括绪论、田间研究方法、培养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约20个学时的内容,由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调至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同时,结合理论课教学,安排冬小麦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甘薯肥料试验的田间收获和计产和冬小麦肥料效应的土培试验等相关实验和实习内容,解决实验和实习安排与作物生育期相矛盾的问题;将其余章节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科研总结的撰写等内容,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本学期再次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安排相应溶液培养试验和砂砾培养试验以及相关实习内容等,同时结合实验和实习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与上机练习,提高学生对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学习的积极性。

6 完善考试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单纯的概念记忆与公式推导的考核就显得相当不合时宜,也违背了该课程教学的初衷。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进行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下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同时,结合分阶段上课情况,将课程期末考试分两部分进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前四章内容结课后,随即进行本部分的期末考试,此次考试以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基本方法的把握为重点,以此督促学生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对概念与一些基本试验设计方案、方法的掌握,同时减轻下半学年复习的压力;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结课后,重点针对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进行考试,以此强化学生对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考试内容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为主,激励学生加强利用各类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对所学知识的`活运用。此外,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也是考核中重要的依据,引导和培养学生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对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提炼,由以往单纯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转变到对数据处理及科研总结撰写水平的提高上来。

7 结 语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仅重视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记忆和掌握,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已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势在必行。同时,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根据教学反馈多总结、多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以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过程,增强课堂效果。同时,改革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与创新意识增强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J].大学化学,1990,5(6):1-2.

[2]申建波,毛达如.植物营养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3]张耀鸿,高文丽,周晓冬.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63.

[4]任涛,谭启玲.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8):8061-8062.

[5]宋美.基于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