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处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0 16:5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伤处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政府采购行为,保护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供应商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建立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投诉处理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供应商依法向财政部门提起投诉,财政部门受理投诉、作出处理决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依法受理和处理供应商投诉。
财政部负责中央预算项目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供应商投诉事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级预算项目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供应商投诉事宜。
第四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公告受理投诉的电话、传真等方便供应商投诉的事项。
第五条财政部门处理投诉,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和简便、高效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供应商投诉实行实名制,其投诉应当有具体的投诉事项及事实根据,不得进行虚假、恶意投诉。
第二章投诉提起与受理
第七条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中标和成交结果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首先依法向采购人、采购机构提出质疑。对采购人、采购机构的质疑答复不满意,或者采购人、采购机构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答复的,供应商可以在答复期满后15个工作日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提起投诉。
第八条投诉人投诉时,应当提交投诉书,并按照被投诉采购人、采购机构(以下简称被投诉人)和与投诉事项有关的供应商数量提供投诉书的副本。
投诉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投诉人和被投诉人的名称、地址、电话等;
(二)具体的投诉事项及事实依据;
(三)质疑和质疑答复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
(四)提起投诉的日期。
投诉书应当署名。投诉人为自然人的,应当由本人签字;投诉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并加盖公章。
第九条投诉人可以委托人办理投诉事务。人办理投诉事务时,除提交投诉书外,还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投诉人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的具体权限和事项。
第十条投诉人提起投诉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投诉人是参与所投诉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
(二)提起投诉前已依法进行质疑;
(三)投诉书内容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四)在投诉有效期限内提起投诉;
(五)属于本财政部门管辖;
(六)同一投诉事项未经财政部门投诉处理;
(七)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财政部门收到投诉书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投诉条件的,分别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理:
(一)投诉书内容不符合规定的,告知投诉人修改后重新投诉;
(二)投诉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转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并通知投诉人;
(三)投诉不符合其他条件的,书面告知投诉人不予受理,并应当说明理由。
对符合投诉条件的投诉,自财政部门收到投诉书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二条财政部门应当在受理投诉后3个工作日内向被投诉人和与投诉事项有关的供应商发送投诉书副本。
第十三条被投诉人和与投诉事项有关的供应商应当在收到投诉书副本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财政部门作出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第三章投诉处理与决定
第十四条财政部门处理投诉事项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取证,也可以组织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当面进行质证。
第十五条对财政部门依法进行调查的,投诉人、被投诉人以及与投诉事项有关的单位及人员等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并提供财政部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
第十六条投诉人拒绝配合财政部门依法进行调查的,按自动撤回投诉处理;被投诉人不提交相关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同放弃说明权利,认可投诉事项。
第十七条财政部门经审查,对投诉事项分别作出下列处理决定:
(一)投诉人撤回投诉的,终止投诉处理;
(二)投诉缺乏事实依据的,驳回投诉;
(三)投诉事项经查证属实的,分别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财政部门经审查,认定采购文件具有明显倾向性或者歧视性等问题,给投诉人或者其他供应商合法权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的,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一)采购活动尚未完成的,责令修改采购文件,并按修改后的采购文件开展采购活动;
(二)采购活动已经完成,但尚未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决定采购活动违法,责令重新开展采购活动;
(三)采购活动已经完成,并且已经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决定采购活动违法,由被投诉人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经审查,认定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影响或者可能影响中标、成交结果的,或者中标、成交结果的产生过程存在违法行为的,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一)政府采购合同尚未签订的,分别根据不同情况决定全部或者部分采购行为违法,责令重新开展采购活动;
(二)政府采购合同已经签订但尚未履行的,决定撤销合同,责令重新开展采购活动;
(三)政府采购合同已经履行的,决定采购活动违法,给采购人、投诉人造成损失的,由相关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财政部门应当自受理投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投诉事项作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投诉人、被投诉人及其他与投诉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政府采购当事人。
第二十一条财政部门作出处理决定,应当制作投诉处理决定书,并加盖印章。投诉处理决定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投诉人和被投诉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
(二)委托人办理的,人的姓名、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等;
(三)处理决定的具体内容及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四)告知投诉人行政复议申请权和诉讼权利;
(五)作出处理决定的日期。
投诉处理决定书的送达,依照民事诉讼法关于送达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在处理投诉事项期间,可以视具体情况书面通知被投诉人暂停采购活动,但暂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0日。
被投诉人收到通知后应当立即暂停采购活动,在法定的暂停期限结束前或者财政部门发出恢复采购活动通知前,不得进行该项采购活动。
第二十三条财政部门应当将投诉处理结果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公告。
第二十四条投诉人对财政部门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财政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财政部门在处理投诉过程中,发现被投诉人及其工作人员、评标委员会成员、供应商有违法行为,本机关有权处理、处罚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处罚;本机关无权处理的,应当转送有权处理的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投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虚假、恶意投诉,财政部门应当驳回投诉,将其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并依法予以处罚:
(一)一年内三次以上投诉均查无实据的;
(二)捏造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投诉材料的。
篇2
【关键词】进度控制;实际应用
前言
总所周知,监理工程师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纳为三控两管一协调。所谓“三控”,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其中进度控制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日常工作的核心任务。这个核心任务完成的好坏,多数时候决定着工程的“成败”。本文以铁岭地区商业储备库土石方工程监理工程师进度控制实例来阐述进度控制方法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在铁岭地区商业储备库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中,正是监理工程师根据工程实际状况,合理运用工程进度控制手段,在常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此工程的特殊情况创造性的采用“加权平均剩余日均需完成工程量”的方法,有效实现了对本土石方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强夯工程的进度控制。进而实现了业主对整个商业原油储备库土石方工程工期的预定目标。
1 要做到进度控制,常规方法通常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1 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在项目实施之前,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进度计划尽量符合变化后的实施条件。在了解和熟悉图纸基础上,根据合同要求编好工程进度计划。为了搞好各相关专业的配合,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请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参加。根据进度计划配置人数、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使投入的人力、设备、周转材料确保工程进度。
1.2 编制各个阶段的进度计划。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须实行分段控制,根据总进度计划制订月计划、旬计划(周计划),用旬计划保月计划,用月计划保总计划,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下余地。
1.3 实施动态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变化后的情况,在不影响总进度计划的前提下,对进度计划及时进行修正、调整。
1.4 材料要保证供应。甲供和施工单位自行采购材料要保证供应,监理部要及时做好材料进场检验。甲供和施工单位自己采购材料,在规格、品种、质量和数量上都要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要求。
1.5 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工效可以在不增加成本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因此,要采取一切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效的激励政策,对提高工效的职工在经济上给予一定奖励。
2 铁岭地区商业储备库工程实际情况
工程运作初期,业主的节点任务目标把土石方工程工期排定在2007年7月初至2008年的1月底。即便如此,在工程真是开工之前,所有参建施工单位对工期目标也都抱有疑问。尤其是强夯施工队伍,提出在其以往施工中,没有对工期有过如此“不切实际”的安排。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监理工程师首先按常规方法编制了程进度计划及详细的阶段施工计划。可就在工程于2007年8月1日正式开工后不久,业主出于对国家原油商业储备库整体工期的考虑,要求将土石方工程工期提前,在2008年前完成原定土石方施工任务的同时完成两到四具10万立方米原油储备罐的基础钢筋混凝土环梁施工、场区内所有土石方挖填施工及场区南侧护坡整形施工。至此,这个“不切实际”的工期计划彻底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 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监理工程师对进度控制方法的特殊应用
面对如此之大的工程量和工期调整,监理工程师认识到光凭以往的常规进度控制方法很难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特殊的控制方法,以实现对本工程的进度控制。因此,针对本工程强夯施工特点的控制法在本工程中应运而生,并很好的完成了对强夯施工进度的控制。
强夯施工,由于其施工机械笨重、陈旧,施工效率极其低下。使得施工人员及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已经形成固有的施工理念,几乎没有施工进度控制意识;施工单位基本是每天能夯几锤是几锤,遇到任何机械故障无论大小当天停工,每日上午8时开工下午17时收工,施工过程根本没有进度控制的任何依据;对已编制的进度节点计划,没有施工人员能提出任何肯定或者否定的意见;整个施工过程,没有可控目标。
本工程强夯施工分为8000KNM和3000KNM两个能级,其中8000KNM需使用40吨锤的大型夯机完成,而3000KNM除了使用大型夯机外,使用18吨锤的小型夯机也可完成任务,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同时也是针对强夯施工的施工特点,监理工程师除了应用各种常规进度控制方法外编制了一种核心控制方法,“加权平均剩余日均需完成工程量”控制法。
具体实施为:以每日节点时间后的剩余工程总量加权平均至剩余工期天数,再加权平均至具体夯机。这样,很容易得出当日以后每天平均每台夯机需要完成的具体点数,再根据现场实际夯机布置情况及夯机吨位反向加权可得出每台夯机每天的实际需要完成的夯点数量。如每天都能超额完成既定目标,那么以后日均的计划任务量将会逐步减少,反之,之后日均的加权平均剩余日均需完成工程量就会越来越多。如果加权平均剩余日均需完成工程量越来越小,监理工程师需考虑给当前机组增加任务量;而为加权平均剩余日均需完成工程量越来越多的机组寻找原因,解决不能完成任务量的问题。
这样,每天早上开工时每个夯机机组都可以从监理工程师手里得到其机组的“加权平均剩余日均需完成工程量”即其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量,以便每个夯机机组都能够明确自己当天的任务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4 特殊进度控制方法为核心,辅以常规控制方法,真正有效的实现了预期进度目标
监理工程师在针对本工程实际特点应用“加权平均剩余日均需完成工程量”的核心进度控制方法的同时,还结合了常规进度控制方法:
4.1 重新根据变更后的业主要求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并根据现场实际的夯机分布情况及每台夯机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计划编制。在编制工程进度计划时充分进行了预见性和前瞻性的考虑,使进度计划尽量符合变化后的实施条件。同时对土石方队伍和各强夯机组之间的配合进行统一编排,充分利用平行作业面进行交叉作业,还根据统一的进度计划配置各施工队伍的人员、设备及机械,使投入的人力、设备、机械等确保工程进度。
4.2 编制各个阶段的进度计划。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编排了详细的分段控制目标,根据总体进度计划制定了详细的月计划、周计划及日计划,做到月计划、周控制、日落实。
4.3 实施动态控制。也就是本工程进度控制的核心方法,“加权平均剩余日均需完成工程量”控制法,做到每日变化下一工作日进度计划,真正实现了对强夯施工进度的实时控制。
4.4 施工单位的设备机具配备要能够满足工期计划要求。根据强夯施工特点及现场场地实际情况,对各施工单位的设备机具配备及到场时间监理工程师都给出明确要求,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按要求完成既定进度计划为最终目标。
4.5 提高劳动效率。监理工程师也鼓励施工单位要采取一切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效的激励政策,对提高工效的强夯机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奖励。
5 以控制方法为手段,成功改变施工单位陈旧施工理念,是此案成功的关键
以上所诉就是铁岭地区商业储备库土石方工程中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进度控制的实例。以常规进度控制方法为辅,通过特殊进度控制方法为手段改变施工单位固有的陈旧施工理念,应用创造性的管理方式成功的使铁岭油库土石方工程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共完成土石方挖填155万立方米,强夯面积14万平方米。通过合理的施工安排不但完成了原计划的土石方工程,还在冬季到来之前完成了四具10万方原油罐的基础钢筋混凝土环梁施工任务,在最不利的雨季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报》
[2]《建设监理规范》
篇3
【关键词】工伤保险;工伤认定;发展趋势
1规范工伤认定中视同工伤的情形
新《工伤保险条例》在“视同工伤的情形”中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救无效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可能是自身的身体机能导致的,也可能是工作过度劳累、紧张导致的,突发的疾病是否与工作有关很难判断。但是,对于工作过度劳累、紧张导致的情况是否应该认定为工伤呢?在实践中,针对这一条款争议颇多。基本案情:2014年10月24日,北京阜外医院麻醉中心副主任医师昌克勤,在手术室内晕倒,12月2日,昌克勤因医治无效死亡。按照现行的工伤条例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方可视同工伤。这一规定让昌克勤“死难瞑目”地与工伤“擦肩而过”,激起了众多医学、法律界人士的讨论。有人甚至调侃说:“如果我上班时不幸倒下,抢救时间请不要超过48小时”。针对工伤认定“48小时之限”,近年在业界一直存在极大争议,存在伦理风险且公平性不足。由于认定工伤与否所带来的巨大赔偿差距,容易造成单位一方拼命抢救,而家属方反而希望放弃治疗的伦理问题。有很多职工确实是工作原因引起发病,但在48小时之外死亡,却不能享受工伤待遇,对他们来说很不公平。从目前立法的趋势来看,其科学性和民主性正在不断提高,对于“48小时之限”,未来应该从“是不是因工作原因造成的”这一角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2进一步简化工伤处理程序
新《工伤保险条例》简化了工伤处理程序,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文/张臻新《工伤保险条例》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实施,对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进步的体现。然而,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正是制度的规定与限制,争议才不可避免。本文结合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与发展趋势。但是在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期限上还是过长。如果与国际劳工标准第102号公约《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以及第121号建议书《工伤事故津贴建议书》相比较,我国的工伤处理程序还存在等待期过长的现象。第102号公约规定,在因工伤导致丧失工作能力的情况下,在每例停发工资的头三天,不必支付津贴。第121号建议书主张取消任何等待期。而我国在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伤残待遇前分别要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从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出认定或鉴定要经过60日内时间。等待期超过第102号公约和第121号建议书的规定,不利于保护职工的工伤保险权利。所以,提高社保经办机构办事效率,规范社保行政部门工作制度,缩短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的时限,是我国在下一步修订《工伤保险条例》中应该考虑的。
3完善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制度
《社会保险法》实施的一大亮点是提出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为了让“亮点”更好的落地,同时,《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一并执行。但在实践中,这一亮点却成为执行的难点。一项好的制度,除了有好的理念,还需要系统的操作规范和明确的共治条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本应该各司其职和人社部门联动共治的有关部门,在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进行追偿的过程中存在不积极配合,甚至横加阻碍的行为。这就导致:一方面,经办机构面临用人单位恶意逃避参保缴费义务以及拒绝支付待遇带来的基金风险;另一方面,经办机构也尴尬遭遇工伤患者法律要求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案例增多,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后遭遇追偿难。基于上述原因,建议对先行支付追偿以借助外力为主。如对单位追偿,可移交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依照第六十三条进行追偿;对有明确第三人的追偿,先行支付前是否要求第三人出具担保抵押等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保证先行支付基金的回收。同时,可否协调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建立专门的追偿通道。由于先行支付后有一部分基金是无法追回的,在基金管理上应建立相应的核销制度或财政补偿机制,或从储备金中提取冲抵,确保基金安全完整。
4限制工伤认定无限扩张趋势
新《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认定范围进行了扩大。《规定》中,对工伤认定的相关情形也做了细化处理。实践中,在工伤职工不服人社局的判决时,往往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法院受理工伤案件时,大部分判决为应当认定为工伤。例如,王某是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教师。2014年5月15日,王某在下课后,在学校篮球场等候接受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期间,自行在篮球场打篮球时晕倒,经抢救无效后于48小时内死亡。王某的妻子谢某申请工伤认定后,人社局作出不予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决定。谢某不服,提起行政诉讼。历经两轮诉讼,四次审判,人社局均被判败诉,被要求重新作出认定。其实,这个案例争议就比较大,我们从中发现工伤认定有扩张趋势,并且有“燎原”之势。再比如,麦某在公司食堂吃早餐时,突发疾病晕倒,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认为“工作岗位”的界定,不应仅限于劳动者日常的固定工作地点,还应当包括满足劳动者生理需求的工作场所内的附属建筑范围,麦某死亡时在公司食堂进餐,属于“工作岗位”范畴,属于视同工伤。法院把满足“生理需求”作为扩大工作场所的理由,显然是不恰当的。虽然说,工伤保险制度应该坚持有利于工伤职工的原则,但是也不能让工伤认定范围无限扩张。所以,在今后修订或制定工伤保险制度时,应该对此现象加以控制,以防在未来出现工伤认定范围无法控制的局面。
5结语
建立一个完整、成熟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真实的案例与判例分析工伤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主要从工伤认定范围、工伤处理程序等方面指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希望工伤保险基金更好地取之于民而又用之于民,工伤保险制度真正成为保护国家、企业、个人的坚实铠甲。
参考文献
[1]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篇4
1.统一参保范围
根据《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统一了参保范围,规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均须参加工伤保险。
2.统一缴费标准
根据劳社部发〔2003〕29号文件规定,按照参保单位所属行业风险类别,对辖区内参加工伤保社会保障险单位的行业基准费率进行了重新确定。
3.统一待遇计发项目标准
下发了《关于南阳市工伤职工住(转)院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因工负伤人员住院伙食补助费及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交通食宿费用标准的通知》,统一了待遇支付标准。
4.统一基金财务管理
对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市级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市工伤处统一负责基金会计核算、业务管理和待遇审核支付工作。县级开设工伤保险基金支出户,用于工伤保险待遇支付。
5.统一经办服务流程
按《南阳市工伤保险业务经办规程》和内控制度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并明确划分了机构之间的工作职责,在参保登记、费率确定、申报缴费、待遇审核、待遇支付等各个环节上明确了操作办法,使整个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工作在一个有序规范的制度下运行。
6.统一信息管理
鉴于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工伤保险信息网络系统,我市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将各县参保缴费信息细化并制成电子表格,由各县(市)区经办机构于每年12月前以电子邮件形式报送工伤保险参保缴费信息和单位参保缴费总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县参保人员信息变动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市级统筹以来,经过两年多工伤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工伤保险经办工作平稳运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机构还不够健全,13个县市区只有6家有专门的经办机构,7家还与医保或养老合署办公;人员方面,既使有专门机构的,人员也还没有配足,存在缺编现象。二是工伤保险待遇拨付周期较长。从申请到拨付要经企业、县市区、工伤处、财政等多个环节,由于未实行信息化管理,对工伤人员待遇拨付进行的是手工开票,拨付时间长,影响工伤职工的待遇享受,引起了不必要的矛盾。三是各县市区的人员、经费没有上划,不便于管理,影响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强队伍建设
积极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呼吁,统一县市区经办机构规格,增加人员编制,及时将专业人员补充到经办机构,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工伤保险经办队伍。
2.加快信息化建设
对完善市级统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尽快建立起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网上银行对工伤待遇进行拨付,减少拨付周期,在确保工伤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可既减少工伤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又使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能在不考虑基金支付风险的情况下放手推动高风险企业扩面工作,实现扩面参保与待遇享受之间的有机结合。二是要尽快建立起“金保工程”,实现与县市区远程数据连接,可既满足县市区工伤保险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又可极大地提高工伤保险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进一步提高工伤保险经办业务水平。
3.尽快实现人员上划
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对各县市区只上划了基金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经费没有上划,致使管理体系不相匹配,导致了市级协调管理的成本额外增加。建议尽快实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市级垂直管理,为向更高统筹层次过渡奠定基础。
4.加强业务培训
篇5
自2004年1月1日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2003-04-27)》正式施行。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工伤保险与赔付已从原企业职工的劳动保护与福利待遇的政策处理正式进行了国家法律调整的轨道,这是我国广大劳动者,企业职工的福音。目前在各地的社保除对各类企业的职工之外、对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甚至临时工、民工、失地农民也逐步纳入了社保,对这部分人采用“社保综合险”的方式纳入,综合险中包括了工伤险。但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广大人员的工伤保险以及处理尚未有相应的规定出台。谁也不能控制工伤只发生在企业之中,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发生工伤后怎么办这样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国家事业单位人员工伤的若干问题。
一、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伤
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伤,其适用范围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军队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主要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军队团级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依照国务院、人事部、国务院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负责审核、评定。
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伤,有人又称“公伤”,大致是“因公而伤亡”的缩称。这里大概可以概括为国家的人因国家公务或工作中所受伤残或死亡。“公”是个抽象概念,在其概念中包含最多的成份大体是国家性,如“公家”在百姓的心目中就是“国家”。又如“公诉”以国家公诉人的资格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因此,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劳动者因工作或者在工作中所受之伤残、死亡或突发疾病而死亡的应统称为工伤,而不宜称之为“公伤”。
值得注意的是“因公死亡(人薪发[1994]48号)”应属于“公伤”之内,但它专指“死亡”,而不包括伤残。另外,还有“因公殉职”是指的因公牺牲。因公牺牲符合国家规定的由国家授予革命烈士。
现行企业劳动者工伤包括三个具体形态:(1)、因工负伤、(2)、因工致残、(3)、因工死亡。对于因工负伤、因工致残、因工死亡均必须经法定机构做出工伤认定,而对于因工致残还需要进行伤残评定与劳动能力鉴定。对于因工死亡还需要进行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核定与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而这些在现行事业单位工伤政策中均没有涉及。
「本文小结
1、工伤:因工作或者在工作中所受之伤残或死亡的。统一使用“工伤”一词可以与《工伤保险条例》一致。
2、烈士:属于国家民政部的抚恤范围,由民政部对政策规定超过工伤保险幅度的部分进行抚恤。
二、原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伤事故的政策处理
长期以来,工伤事故处理的政策范围属于劳动福利待遇的范畴,企业劳动者伤死处理的政策文件多出于劳动部、而国家事业单位的政策就多出于人事部。由于政策具有容易及时调整的特点,以行政机关行政文件的形式下发具有较好执行操作性,因此可以说现行的职工伤亡政策是经过不断调整而被执行的。对于企业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制度我国各地早就开始试行,而国家事业单位人员工伤死亡政策现仍执行的是人事部、财政部人薪发[1994]48号《关于工资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计发问题的通知》,其中关于死亡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规定如下:
三、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发放标准,仍按现行规定执行,即:批准为革命烈士的,为本人生前40个月工资;因公死亡的,为本人生前20个月工资;病故的,为本人生前10个月工资。
对于致残,按照国家有关优抚政策处理,其评残条件参照《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执行,评残程序、伤残保健金、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怃恤关系转移按照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公负伤致残抚恤问题的通知》((89)财文455号)执行。各地实践中由人事部门、主管部门、民政部门批准、评定。
由于国家事业单位长期实行的是公费医疗,那么对于伤者的治疗,事业单位人员个人是不承担医疗费的。
三、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的现状
1、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规定:
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规定。
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伤保险等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等部门参照本条例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而2004年上半年已完全过去,自《工伤保险条例》公布之日的2003年4月27日至2004年6月30日止,已过去一年又整整2个月,有关部门尚没有出台“具体办法”以及“工伤保险办法”,在此前还只能按原政策规定执行。
2、实际上,不少地方、地区政府在与企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试运行时,开始了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尝试,作为其配套政策,也出台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试行规定,这部分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际上与企业劳动者实行了同一工伤保险制度。
四、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伤处理存在的问题
1、至今未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性的工伤保险制度,国家事业单位关于工伤方面的制度主要是一些零零散散、明显滞后的政策规定。
2、事业单位现行工伤规定滞后、模糊、零散,缺少法律规定进行调整的依据,且与企业工伤保险待遇相差悬殊。
3、职能不同的部门之间、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不同的事业单位之间,实行了不同的福利待遇政策,加之事业单位效益的差距更是加剧这种差别。
4、对于工伤认定的内容项目、条件、认定机构没有任何政策或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执行原政策的状态下,对于工伤认定实际上是事业单位的主管国家行政机关予以认定,而不论从法律上,还是行政规定上,国家行政机关没有这样的职能。即便行政机关具有这项职能,随着而今后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进入,这种职能也会随之消灭。
5、工伤人员在申请合法权益时,根本没有认定、实现其主张之门以及相应的程序,事业单位、行政主管机关也根本无法操作。
6、对于财政事业拨款的事业单位,若欲参加工伤保险其经费从什么项目列支没有规定。
7、对于已进行医疗费用改革的事业单位,工伤人员的治疗费用如何承担与支付没有规定。
五、国家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伤处理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这里的其他事业单位,即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1、对于民办事业单位、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些单位理论上讲,不实行财政拨款收支,不实行国家政策调控,理应自行按在参加社保的同时依照《工伤保险条例》或地方工伤保险规定参加工伤保险。
2、实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也应由事业单位自行参加工伤保险。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仍按现行政策执行办理,如下: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按照民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伤亡抚恤如何办理的通知》(民(1989)优字34号)和国家有关优抚法规、政策处理,其评残条件与范围、伤残抚恤(保健)金标准、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怃恤关系转移等,参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及其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各地实践中由人事部门、组织部门、民政部门批准、评定,发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抚恤证》。
(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和国家有关优抚法规、政策处理,其伤残等级的具体条件按《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执行,评残程序、伤残保健金、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怃恤关系转移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抚恤办法》执行。实践中,革命烈士由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和人民政府审批、认定,发给《革命烈士证明书》;评残则由公安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省级民政部门作出批准、评定,发给《人民警察伤残抚恤证》。
(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和国家有关优抚法规、政策处理,其伤残等级的具体条件按《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执行,评残程序、伤残保健金、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怃恤关系转移按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抚恤办法》执行。实践中,革命烈士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民政部门和人民政府审批、认定,发给《革命烈士证明书》;评残则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申请,省级民政部门作出批准、评定,发给《人民警察伤残抚恤证》。
(4)、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和国家有关优抚法规、政策处理,其伤残等级的具体条件按《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执行,评残程序、伤残保健金、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怃恤关系转移按照《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抚恤办法》执行。实践中,革命烈士由司法行政机关、民政部门和人民政府审批、认定,发给《革命烈士证明书》;评残则由司法行政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省级民政部门作出批准、评定,发给《人民警察伤残抚恤证》。
(5)、现役军人(含文职官兵、义务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国家有关优抚优恤法规、政策处理,其伤残等级、评残范围、审批程序按照《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的通知(民[1989]优字19号)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制定的《军队评定伤残等级工作管理办法》执行,伤残抚恤金、伤残保健金、供养安置及家属抚恤等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实际工作中,现役军人因战、因公受伤由军队审批机关在医疗终结后负责评定伤残等级,发给《革命伤残军人证》。
「问题
1、国家事业单位在工伤保险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机关也基本存在,只是由于国家有具体的、单一的规定,这些问题表现不突出罢了。
2、从《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第1款规定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看,国务院仍将国家机关放在社会工伤保险制度之外。
3、由于工伤认定权在国家机关自身,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篇6
关键词:农民工;本地职工;待遇差异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农民工还面临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为了解浙江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本课题组对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绍兴、萧山、慈溪、台州、舟山等地级市进行抽样调查。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79份,合格率为89.4%。我们的分析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民工工作时间长,绝大多数都超过法定时间
从图1可以看出,共有96.7%的农民工工作时间超出了国家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1/3以上的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如此长时间的工作必然占去他们正常的休息时间,这对农民工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农民工所从事的大多是建筑、酒店宾馆、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低技术、劳动量大的工种,工作强度之高显而易见。工作中的安全设施关系到农民工的人身安全,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3.3%的农民工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设施保障,15%的人根本不关心安全设施的存在,试想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或危险情况,他们该如何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呢?(图1)
二、农民工的收入普遍较低
从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工的月收入低于800元,如果减去需交纳的各项费用,所剩更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有28.6%的老板或公司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情况,这对本来收入就少的农民工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加上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是挣钱养家糊口。而且调查显示,农民工就业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占71.6%,而三年以上的只有8.4%,这说明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这对他们的正常收入也有很大的影响。(图2)
三、农民工在工伤处理上难以满意
为了解农民工在工作中出现工伤如何来获得保障,我们了解了处理方式。发现,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由保险部门出面解决的比例竟然为0,大多数农民工都是靠公司、老板出钱解决的,而这又带有极大的不可靠性,如果老板们不理不睬,农民工如何解决工伤事故,实在是让人难以想像。(图3)
四、农民工与本地职工的待遇差异
1、工作机会。根据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很低,中学文化程度的占5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6%,文盲占6%,基本上不能胜任技术性的工作,92%的农民工工作粗、重、脏、累、险、苦,即使农民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由于他们的先赋地位也只能在一系列低声望职业中水平流动,工作机会因此受到限制。
2、同工不同酬。农民工劳动时间为平均每周55.7小时(按1周劳动5天计算),远高于本地职工的每周40小时;农民工月收入为625.9元,远低于本地职工816.7元的月工资。两者相比,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巨大差别。
3、社会保障。对于城市职工而言,大部分人一旦成为一个单位的正式职工,能够享受一定的福利保障待遇。即使是城市下岗职工,也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最后防线。但进城农民工就不同了,他们大多数完全被排除在城镇社会保障范围之外,为城市的建设付出巨大的代价却换不来同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
4、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的歧视。通过调查,大量农民工都坦言他们遭受过本地市民和职工的偏见和歧视。本地人的优越感,使他们不屑于与农民工来往,更不用说交朋友了。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的交往范围只局限于同乡或工友范围内。
5、在劳动争议问题上,只有13.7%的农民工通过仲裁机构、政府、法律等方式解决。而绝大部分人要么自己解决,要么与熟人一起商量解决办法,而这两种方法对于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漠且意气用事的农民工来说,是极易走向犯罪深渊的。如果政府能够多为农民工着想,多为他们提供法律、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就可以减少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事。
五、对策
1、应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不合理的抗拒性、歧视性制度,给予农民工向工人转变的一种地位准入机制,使他们获得合法的市民身份,享受与市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就是要打破“保护城里人,排斥农民工”的观念,城里人要放下城里人的架子;要充分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看到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工业化的主体也是农民,离开和排斥农民,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不可能成功。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一个较为公平的环境,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自由地流动和择业。
2、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失控和外出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状态若不及时改变,其社会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当然,在现阶段发展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我们还是应当充分予以重视,力所能及地采取行动逐步将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完善。在各种社会保障项目中,对农民工而言最急切、最重要的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因为这两者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和劳动力资源的恢复再生,一旦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身心遭到创伤,陷入贫困危险的境地。
3、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按照《劳动、法》和地方性法律法规规范单位用人和劳动者求职行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市场就业机制并减少政府干预。对农民工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多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通过正常、有保障的渠道获取工作。对农民工应进行一定的培训,用人单位使用农民工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积极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劳动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和技术素质,增强法纪意识,搞好安全生产。
篇7
1、为了保障公司职工劳动和休息休假的权利,认真履行劳动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2、考勤管理,是强化企业劳动纪律,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做好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司各单位应严格本办法,提高广大职工遵守考勤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二、职工考勤和假期管理办法职责
(一)经理
负责每月考勤表的审批
(二)综合办劳资员
负责对考勤表及各类假条进行审核把关。
(三)各单位劳资员
1、负责本单位全体员工的考勤工作,做到真实考勤。
2、负责本单位考勤的录入微机工作。
(四)工会
负责工时制度的监督。
三、职工考勤和假期管理办法管理规定
(一)工作时间
1、公司实行每日8小时工作制度,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月平均不超过167.4小时。每周一般要保证职工休息2天,最少不得少于1天。
2、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征得工会和职工本人同意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每日最多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二)职工考勤
1、公司实行日考勤制度,考勤工作应专人负责,考勤资料由劳动工资部门长期保存。
2、公司实行请销假制度,履行请销假手续。职工请假经批准后方可离开工作岗位,请假凭证作为考勤依据。假期期满应及时销假,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办理请假手续或假期期满不能按时回单位工作的,事后应及时出示证明,申明理由,按审批权限补办请假手续。
3、职工请假,7日以内由所在单位(科、室、车间)负责人批准,7日以上报送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
公司各单位或机关各部门负责人请假,按管理权限审批。
4、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工资照发。社会活动主要包括:
(1)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当选代表出席乡(镇)以上政府、党派、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召开的会议;
(3)出任人民法庭证明人;
(4)出席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大会;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的不脱产工会基层委员会委员因工会活动占用的生产或工作时间;
(6)其它依法参加的社会活动。
5、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1)元旦:放假一天(1月1日);
(2)春节:放假三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3)劳动节:放假三天(5月1日、2日、3日);
(4)国庆节:放假三天(10月1日、2日、3日)。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适逢星期六、星期日时,应当在工作日补假。
6、部分公民节日及纪念日:
(1)妇女节、青年节,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可以放假半天。
(2)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执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
(3)其他部分公民节日及纪念日,均不放假。
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适逢星期六、星期日时,则不补假,工作需要继续工作者,不发加班工资,可以安排补休。
7、职工工伤假:
(1)职工因工负伤(含职业病,下同)应有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通知书,方可按工伤处理。在批准治疗休息期间停发工资和奖金,执行现行职工工伤保险的规定。未经劳动行政部门工伤认定,不得按工伤处理。
(2)职工因工负伤治疗休息,应有指定医疗单位的诊断证明,否则按病假处理。
(3)工伤职工经过劳动能力鉴定,可以恢复工作(包括调换轻便工作)而本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工作的,停止工伤待遇,按旷工处理。
(4)职工因工负伤治愈复工后旧伤复发,需要继续治疗休息的,必须有指定医疗单位的诊断证明,并经单位医务劳动鉴定机构审核后,方可按工伤处理,否则按病假处理。
8、职工病假:
(1)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有指定医疗单位的证明,在医疗期内停工医疗的时间,称为病假。计算职工医疗期时,连续休病假中适逢的节假日不予扣除。
(2)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停工医疗累计不超过180天的,岗位、技能、工龄工资按70%计发;停工医疗累计超过180天的,岗位、技能、工龄工资按60%计发疾病救济费。
(3)职工非因工致残和经医疗机构认定患有难以治疗的疾病,在医疗期内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时,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又符合国务院《关于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的退休、退职条件的,可办理退休、退职手续。
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的,应解除劳动合同。
(4)职工经批准去医院查病时所产生的缺勤,以及经指定医疗单位同意,到外地就医的时间按病假处理。
(5)职工出差、在外地休假患急性病需要治疗时,要有乡以上医院的病休证明、病历或急诊证明及收款单据,经审核批准后,出差、休假期限以外的治疗时间可按病假处理。一般慢性疾病,应返回治疗,否则按旷工处理。
(6)女职工按计划生育规定怀孕不满6个月,经指定的医疗单位证明,需要保胎治疗的,按病假处理。
(7)职工经指定的医疗单位证明并经单位批准半日工作、半日休息的,按半日病假处理。
(8)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病休4个月以上的,复工时要有指定医疗单位的病愈证明。经单位医务劳动鉴定机构批准方能复工,复工时应有试工期。病休满4个月不满6个月的试工期为2个月,病休满6个月的试工期为3个月。在试工期内旧病复发,需要继续休息治疗的,则复工前后的病假时间应连续计算。
9、女职工产假:
(1)女职工按计划生育,产前产后合并享受产假90天(包括法定节日和公休日,下同)。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晚育的增加产假60天;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2)按计划生育的女职工,产前定期检查的时间工资照发。
(3)女职工按生育计划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享受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引产时,享受42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4)女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或保胎休息而请假期间生育时,自怀孕第七个月或小产之日起计算产假。产假期满,病未痊愈的,产假前后的病假合并计算。
(5)已婚女职工,违反公司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的,自怀孕第七个月至婴儿满1周岁期间,必须休息,休息期间按事假处理。
(6)女职工非婚生育及流产时,其休息的时间按事假处理。
(7)男职工配偶生育时,经本单位同意,劳动工资部门备案,享受有薪护理假10天。
10、下列各种节育手术假,享受假期期间,工资照发(逢遇法定节日、公休假日不顺延):
(1)放置宫内节育器,自手术之日起享受假期2天。重体力劳动者在手术后1周内不安排重体力劳动。
(2)取宫内节育器,享受当日假期1天。
(3)人工流产或同时放置宫内节育器,享受假期15天。
(4)人工流产同时结扎输卵管,享受假期30天。
(5)中期终止妊娠,享受假期30天;中期终止妊娠同时结扎输卵管,享受假期40天。
11、职工婚、丧假:
(1)职工结婚享受婚假3天;男方25周岁以上、女方23周岁以上,且双方都是初婚的可增加婚假15天;婚假期间工资照发。其爱人在外地,需前往爱人所在地结婚的,可根据路程远近,另享受有薪路程假,路费自理。
(2)职工供养的亲属(父母、配偶、子女)死亡,给予丧假3天,丧假期间工资照发。需前往外地办理丧事的,可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有薪路程假,路费自理。
(3)职工在探亲假期内办理婚、丧事的,除享受规定的探亲假外,其婚、丧假执行第(一)、(二)项的规定。
12、职工事假:
(1)职工请事假,按日扣发工资,未经批准无故缺勤的,按旷工处理。
(2)外地调入职工,来公司报到后,因报到手续不全等原因,需回原单位重新办理的时间,按事假处理,路费自理。
(3)职工因自伤、打架斗殴、违法犯罪而致伤、致病需停止工作医疗时,按事假处理。
13、职工请事假、旷工时,以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工龄工资三项之和为基数,按日扣发工资。
14、从外地调入的职工,应按规定日期报到。有随迁家属的,自报到之日起,可享受假期3天。
15、职工因病住院,医院认定确需护理的,其直系亲属是公司职工的,经单位同意,可前去护理。护理期间停发生产性津贴和奖金,工资照发。
16、工伤职工在住院治疗期间,经指定的医疗单位认定确需护理的,由所在单位安排人员护理,需借用在公司工作的亲属护理的,应签定借用协议。
17、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职工,按旷工处理:
(1)不按规定办理请假手续,无故缺勤的时间。
(2)假期已满,未按时回单位工作又无续假手续的缺勤时间。
(3)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时间。
(4)工作时间在岗位或离岗喝酒及上班前酗酒,被停止其工作责令离开工作岗位的时间。
(5)职工未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上岗,被责令离开工作岗位的时间。
(6)职工工作调动,未按规定报到的时间。
18、职工一般不得改变假别,遇有特殊情况时,应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三)女职工生育假
1、女职工享受生育假的范围:
(1)计划内生育的;
(2)职工结婚后,经指定的医疗单位确诊为无生育能力,并经有关部门批准收养不满1周岁婴儿的。
2、女职工休生育假的时间为:
怀孕满6个月,从第七个月起到婴儿满1周岁止。婴儿满一周岁哺乳期满,逢七、八、九月高温季节可延长到九月底,延长期间视为休生育假。
3、女职工休生育假时的工资待遇:
(1)女职工休生育假,一般可按以下办法支付生育假工资:全民、集体职工按本人工资的90%支付;协议职工按本人工资的60%支付。经批准的其它延长时间(最多6个月),按本人工资的60%支付。
(2)休生育假工资按比例计算的基数为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三项之和。
(3)休生育假期间停发奖金、通勤费、基建津贴和误餐费;属于执行保健费范围的,保健费执行本单位最低标准。
(4)休生育假的女职工符合探亲假条件的,探亲假必须在休生育假期间使用,探亲路费可以按规定报销。
4、属生育假范围内的女职工,必须按规定休生育假。
5、休生育假的女职工,应办理休假手续,由本人申请,经本单位同意,计划生育部门审核,劳动工资部门批准后执行。
6、自休假起至产假期满前,发生失去休生育假的条件时,可以休满产假,产假期满应恢复工作;产假期满后失去休假条件时,应立即停止休假。
(四)职工探亲假
1、职工探亲的对象:
(1)职工的父母(含继父、母);
(2)配偶。
2、职工享受探亲假的条件:
(1)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
(2)与父母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
职工的父亲或母亲和职工的配偶同居一地的,职工在探望配偶时,即可同时探望父亲或母亲,不再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
3、下列职工不享受探亲假:
(1)职工与父亲或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
(2)未定级的职工。
(3)因各种原因在当年度内与被探亲的对象团聚达到本人应享受探亲假天数的。
(4)家住淄博市五区境内或家住淄博市五区境外而离本人工作单位40公里以内实行通勤的职工。
4、职工享受探亲的假期:
(1)探望配偶的,每年享受一方探亲假1次,假期为20天,不得2年合并使用。
(2)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原则上每年享受探亲假1次,假期为20天。因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批准职工探亲或职工自愿2年探亲1次的,可以2年给假1次,假期为45天,往返路费只报销1次。
(3)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享受探亲假1次,假期为20天。
(4)根据路途另享受路程假,探亲假期包括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
5、上半年转正定级的,当年可享受探亲假,下半年转正定级的,从下一年度享受探亲假。
6、夫妇双方都是职工,符合探亲条件的,只能有一方享受探望配偶的待遇。职工享受探亲假需由配偶单位出具不休探亲假的证明。
7、职工探亲期间,本人因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如父母、配偶重病、死亡或交通发生临时障碍),延误行程在1天以上者,必须取得当地医疗单位或交通单位的证明,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8、职工探亲期间的工资照发,各种津贴和补贴执行《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奖金执行《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奖金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
9、职工探亲路费的报销:
乘火车不分职级,一律报销硬坐票额。年满45周岁以上并连续乘车24小时以上的,可报销硬卧票额。乘轮船的,报四等仓票(或比统仓高一级的仓位)。
(五)年休假
1、休年休假由职工本人填写休假单,办事员审核工作时间与休假时间,单位领导审批签字。
2、职工年休假期,工作年限满5年不满15年的,每年休假10天;工作年限满15年及其以上的,每年休假14天,年休假期包括公休日,但不包括法定节日和探亲假、产假等。
3、休假期内,工资、奖金照发,保险福利待遇不变。
4、年度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享受本年度休假。已休年度假的,取消下年度年休假。
(1)病假满60天的;
(2)脱产学习满3个月的;
(3)旷工累计满1天的;
(4)受党团、行政警告及以上处分的;
(5)事假累计满15天的;
(6)受治安警告及其以上处分的;
(7)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
(8)公司内部调动、在原单位已休年休假的;
(9)除装置检修以外其它原因停工休息满20天的;
5、年休假应一次使用,超过规定休假时间的按旷工处理。
6、年休假、病疗、特疗在同一年内只能享受一种,不得重复享受。
7、休生育假的职工,在休生育假期间不享受年休假待遇(跨年度的影响1年)
8、受留用察看、留党留团察看处分的职工,在留察期间不享受年休假待遇(受留察处分1年的影响1年,1年以上的影响2年)。
篇8
《财经》实习记者 兰方
在贵州工人刘汉黄因工伤赔偿纠纷刺杀台商、河南工人张海超为证明工伤“开胸验肺”等事件连续引发关注之际,实施仅五年的《工伤保险条例》(下称《条例》)迎来首次大修。
7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在参与征求意见稿讨论的专家看来,此次修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进一步明确认证工伤的细节,减少执行争议而作的调整。其中,调整的重点主要在于:简化工伤认定程序,加大对不参保企业的惩戒力度,将工伤预防列入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等方面。尽管在细节上仍有诸多尚待完善之处,但不少专家均对此方向表示肯定。
然而,要改变中国近年来工伤事故居高不下、工人劳动保障程度偏低、工伤维权艰难、企业违法操作频繁的现实,这些调整仅仅是一个开始。
提高保障小步走
工伤事故始终是盘桓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生产领域的阴影。征求意见稿首日,上下班途中受到的机动车事故伤害不再被认定为工伤的改动,遭到热议。而事实上,此类通勤事故仅占工伤事故的一小部分。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工作原因发生的“三工事故”是工伤事故的主体。
面对工伤事故频发、受伤工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和妥善赔偿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政府即着手对工伤保险制度进行改革。1996年,有关部门出台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时至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正式施行,中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已基本成型。目前工伤保险已覆盖1.4亿职工,累计有400多万人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
原《条例》共64个条文,征求意见稿拟对其中23处做出修改,主要涉及工伤认定范围、工伤认定程序、对不参保用人单位的惩戒及工亡职工的待遇水平等。
在取消对通勤事故保障的同时,征求意见稿删除了“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为导致事故伤害的”这两种不得认定为工伤情形。这一改动基于最大程度地保障工伤职工基本生活的原则,在工伤认定中不再绝对排斥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违规行为。
征求意见稿还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以及争议处理程序。据国务院法制办估算,修改后最多可缩减程序30%左右。
此次修改还拟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一概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之内,加大了对不参保用人单位的惩戒力度和对未参保职工的权益保障;在待遇方面,则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由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8个月至60个月提高到60个月至80个月。
缓解程序之困
从当前工伤保险制度的设计上来看,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都已进入到工伤保险有关法规政策的覆盖范围。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非法用人单位招用的劳动者以及合法单位非法使用的劳动者,在发生工伤时,均需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相关费用。
但在现实中,未参保工伤职工的伤亡待遇却难以落实。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工伤保险――这正是绝大多数农民工现实的处境。在此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工伤,工人维权之路极其坎坷。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黄乐平律师向《财经》记者讲述了他的两个案例:一个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在上下班途中遭遇车祸,车主逃逸。仅仅劳动关系的认定就经过了仲裁、民事一审和二审,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另一名员工因公外出受伤,于2006年启动工伤认定程序,在行政复议,行政一、二审的程序中走了两遍,最终确认为工伤,花了三年时间。
而对于没有工伤保险的职工,随后还有工伤索赔程序。如果对赔偿标准不满意,又需要劳动仲裁,可能启动民事一审、二审,若用人单位恶意抵赖,还可能再启动强制程序。黄乐平律师曾经估算,若遇到第三人侵权、职业病鉴定等情况,最极端的案例要进行21道程序。
因为程序的繁琐而放弃维权的农民工不在少数。大多数工人与用人单位匆匆“私了”,完全缺乏谈判优势的农民工拿到极少的赔偿,从此陷入疾病与贫穷的深渊。
征求意见稿在工伤认定程序上做出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一是增加了及时报告制度,二是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者也可绕开行政复议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但是,征求意见稿并没有对工伤认定前的劳动关系争议和后续的民事索赔程序作出规定。黄乐平律师曾有两方面建议:对于劳动关系争议,可以在工伤认定中一并做出调查处理;在工伤赔偿方面,则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垫付,再由社保部门向用人单位追偿。“因为参加工伤保险是企业的义务,监督企业参保是社保部门的职责。不能因其失职,而把这个风险转嫁到劳动者身上。”
扩面隐忧
事实上,对于依法参保者,不仅可以基本避免确认劳动关系和索赔层面的麻烦,也将受益于认定程序的限缩。因而,整个制度完善的核心,仍在于扩大制度覆盖面。
根据人保部官方统计,截至2008年底,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13787万人,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4942万人。而具体的覆盖率是多少,却因为分母统计口径难以确定而无法获知。据人保部2006年的统计,该年底,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0268万人,工伤保险覆盖率为69%。
在国际劳工组织专家朱常有看来,中国工伤保险制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覆盖面不足。“参加工伤保险成本不高,但受伤工人马上就能得到赔付,对工人和雇主都有好处。”加大对该项保险制度的宣传推广力度,极为必要。
但这一项看起来对劳资双方都大有裨益的制度,却依然受到一些企业的忽视。“侥幸心理太严重。”黄乐平向《财经》记者分析说,单纯一项工伤保险,1%左右的费率,对企业而言可能负担不重。但现在是五项保险捆绑参保,在企业看来仍是沉重的负担。企业抱着侥幸心理,不发生事故,不缴纳保险。真的发生事故了,工伤索赔周期漫长,足以消磨劳动者的意志,使得双方以很低的金额“私了”。一些小企业,发生一次重大伤亡事故就可能是灭顶之灾,于是它干脆就转移财产以保全自己,最终受害的还是工人。
“必须加大惩处力度,对不参保企业的惩罚应当超过他们的获益。可以借鉴〈食品安全法〉的做法,在立法中明确违法用工单位的惩罚性赔偿的责任。”黄乐平说。
按照现有《工伤保险条例》,对于不参保单位,仅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征求意见稿加大了惩戒力度。从补缴欠款、交滞纳金、2倍-5倍罚款到强制执行,均有所规范。但贵阳市劳动保障局工伤处顾庶涌则向《财经》记者表示,即使有这些规定,在现实操作中,难题依旧很多。“因为人保部门不是工商、税收部门,没有那么多的强制手段。其行政处罚的权限没有法律的支持,仅有《工伤保险条例》,力度有限。另外,五项保险是捆绑缴纳的,不可能单罚用人单位不缴纳工伤保险。”顾庶涌表示,还是希望在社会保险法层面有一个统筹规定,从法律层面赋予人保部门权限。
预防难题
刺杀台商的农民工刘汉黄,在进厂的第七天,即因操作冲床机器不当而永久地失去了自己的右手掌。在进车间前,他没有得到厂方的任何专业培训。
据统计,在珠三角地区,工作一年内就发生工伤的工伤事故占75%。其中,新上岗仅一个月就发生工伤的有14.8%,上岗几个月之内发生工伤的占31.1%,上岗一年左右发生工伤的占29.2%。统计数据显示,80%以上的工伤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工伤保险制度有着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大功能。但实际上,当前的工伤保险框架下,相关部门在工伤预防方面的工作极其有限。
此次修改,征求意见稿将工伤预防作为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明确写入条文之中。至于工伤预防费提取、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则由人保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等部门规定。
中国-欧盟社会保障合作项目工伤保险领域高级协调专家葛蔓指出,加强工伤保险制度预防工伤的功能,是立法思想的转变和进步。“这方面不一定要花多少钱,而是要建立起一种预防机制。”
国际劳工组织专家朱常有介绍说,工伤预防乃国际惯例。工伤预防这笔钱拿出来之后,具体怎么用,需要人保部门和安监部门认真协商。通行的做法,一般集中在宣传教育、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防范方案和风险评估体系等方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吕学静亦表示,设备的升级检修,职工的安全教育,以及对安全生产的奖励,均是预防费用支出的方向。
黄乐平则对此表示谨慎态度:“把预防经费纳入基金,是一件好事。但做进预算后,用在什么地方?怎么执行?谁来监督?这些都有待观察。尤其是这个预防体系怎样和《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既有法律相衔接,和已有的企业义务、责任相结合,使得这笔钱的支出起到正面促进的作用,都需要审慎考量。”
人保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在《工伤保险条例》修改之后,将尽快出台专门文件,建立工伤预防体系。
然而,要实现“零工伤”的终极目标,仅仅依靠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是远远不够的。
黄乐平向《财经》记者指出,在工伤预防方面,多头监管的局面依旧存在。“人保部管工伤认定和待遇;安全生产部门管事故处理;卫生部管职业病;质检总局管生产设备标准。管的部门多了,却谁都没管好,相互推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陈步雷亦呼吁,尽快结束当前卫生部门、劳动部门、安监部门共管职业安全卫生的局面,建立统一的、权威的法律和监管机制,以改变当前部门虽多却监管不力的尴尬状况。
篇9
【关键词】 工伤保险;同命不同价;制度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处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从整体上转到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和提升管理能力。工伤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工伤职工基本权益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五年来,保障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分散了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但是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继而造成同命不同价的现实。
笔者所在地区就发生这样一件事。市招商局一位局长和司机出差,不幸发生工伤事故而导致工亡,司机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费近12万元,而局长沿袭以前人事部门和民政部门制定的政策,领取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费5.7万元,同一事故受到相同的伤害而待遇差距甚大,前者是后者的两倍还多,家属在悲痛之余,不免心生不平。
一、同命不同价的原因
1.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较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下文简称《条例》)的规定,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适用对象是境内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由其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规定。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工伤保险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另行规定。时至今日,办法并未出台。虽然与《试行办法》的适用对象仅限于企业职工相比,《条例》将适用对象扩大至个体工商户,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劳动保障作用。《条例》将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职工排除在外,有违社会公平,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相异。
2.工伤认定的实体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工伤认定,主要是认定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第二是工伤范围,对工伤范围的认定,是工伤认定的关键。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定为工伤。《条例》采取了列举的形式《条例》采取了列举的形式,从三个方面对工伤范围予以界定,即应当认定为工伤、视同工伤、和不能认定为工伤三种情形。列举式的优点是便于认定机构及时做出工伤认定,最大程度的节约工伤认定成本,提高效率。
但是《条例》对工伤的认定仅仅采用列举式立法,不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这可能使应当按照工伤处理的伤亡被排斥在工伤范围之外。随着新一轮经济革命的到来,工业更加细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业种类,这就会带来新的职业性伤害。这些伤害将因列举式的缺陷而无法被涵盖在工伤范围内,致使劳动者处于被不公正对待的困境。
3.制度上存在“双重”赔偿。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中规定工伤事故兼有第三者民事赔偿责任的,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这就意味着同一个企业的两个职工,一个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事故伤害,一个在工作岗位受到事故伤害,前者可以得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和民事主体的双重赔偿,后者只能得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赔偿,这就造成勤恳于机械旁因机械运转遭受人身伤害只能获得单一赔偿,上下班途中的事故并没有给企业创造价值的伤害而获得双倍赔偿,产生“同命不同价”的现象。
二、同命不同价造成的后果
同命不同价时有发生,这极易造成工亡职工家属心理不平衡,进而引发劳资纠纷,上访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也有悖于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初衷。“双重”赔偿的制度客观上也造成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笔者所在的迁安市2008年因工死亡54人,其中上下班途中死亡26人,其他上下班工伤事故126起,工亡待遇和工伤医疗费等待遇累计支付423万元,对于一个基金收入1922万元规模的地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消除同命不同价的措施
应加强工伤保险立法的系统性建设,对相关条款做出修订,使扩面参保上水平,完善制度上台阶,不断提高工伤保险保障水平,为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1.建立工伤保险单项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工伤保险制度,设定更严密的法律责任形式,才能对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有所作为。应该突破传统立法体例,制定全国统一、权威性高、操作性强的《工伤保险法》,从根本上成为推动劳动安全、维护劳动者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
2.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的适当扩展。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覆盖范围较小,不利于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将国家机关、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工伤保险都统一规定到一部工伤保险法律当中,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尽快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工伤保险体系。
3.变“双重”赔偿为“补差”赔偿。为避免“双重”赔偿,国务院征求意见稿删去了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关于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但是,上下班高峰期,车辆繁多,道路拥挤,危险性大,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找不到肇事司机,工伤赔偿也得不到,百姓的利益赔偿便无法保证,政府不能因为在确认上下班路途中操作难度大就“一刀切掉”。应该在工伤事故兼有第三方民事赔偿时,实行“补差”原则,民事赔偿给付的伤残待遇低于工伤保险待遇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部分,反之按民事赔偿,不能因为同情职工而使工伤职工获得意外的经济利益。受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做法的启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向具有代位求偿权的方向发展,凡发生第三方责任导致事故伤害的,一旦被认定为工伤,劳动者在获得工伤补偿后,经办机构可依法代位向第三方求偿,一方面可以增加工伤保险基金,另一方面杜绝类似伤害不同待遇的尴尬。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事关重大,事关全局,做好工伤保险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必须把加大宣传力度放在突出的位置:
一是,要突出宣传的主体,广大职工是工伤保险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这项工作的主体,通过宣传发动,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参保积极性。
二是,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针对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实际,制发社会保险宣传提纲和宣传口号,深入企事业、乡镇、街道、社区、集市,做到工伤保险政策与每一个职工见面,确保每一个职工都弄清弄懂社会保险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是,突出宣传的重点,宣传中注意把形势讲清、把意义讲透、把政策讲准、把程序讲明,向广大职工和用人单位讲清工伤保险的福利性,澄清他们的模糊认识,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提高全社会的认同度、参与度和支持度,为工伤保险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海君.工伤保险升级需要几个“补丁”.中国社会保障.2008(8)
[2]向春华.工伤保险再上新台阶.中国社会保障.2008(2)
篇10
车间事故通报范文一
安全事故通报近期出现了两起工伤事故,均为手指压伤。事故详情如下:
6月19日下午四点半左右,车加工车间端面磨操作工赵某,在用左手将料放入模具时,右手手臂不慎碰到开关,压头下落压中赵某左手中指,造成赵某左手中指末端压伤,指骨外露。经安吉县第三医院诊断后险被截肢,后在公司领导及赵某父母坚持下,实行保守治疗,一个月后才基本痊愈,虽未造成残疾,但压伤处疤痕醒目,指甲尚未长出。7月12日上午9点左右,车加工车间夹具车操作工金某,在将料放入夹具时,手未抽出,右脚已踩动开关,夹头一下压中金某右手大拇指,造成拇指末端骨折,指甲压落。经安吉濮氏骨伤医院治疗,医疗期至今尚未结束。两起事故,时间不同,原因相同——精力分散,疏忽大意,操作不当。事故发生后,车加工车间立即制定和落实了整改措施,并对操作工进行了教育和规范操作指导。车间主任王玲不强调客观,不推脱责任,以事故为教训,举一反三,使车间广大员工受到了深刻的安全教育。国家对发生事故后的“四不放过”处理原则是:1、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2、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3、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4、事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是要求对安全生产工伤事故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处理,接受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为此,公司决定,根据公司与各车间、工段签订的“安全责任状”,对事故发生所在车间的安全生产责任人,予以绩效考核扣分和年度安全考核扣分。对事故当事人予以行政警告一次的处分。“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希望各车间、工段的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全体员工,以此为例,进行广泛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学习,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接受事故教训,杜绝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
安全生产要警钟长鸣!
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7月20日
车间事故通报范文二
12月28日,早7时05分左右,溧阳市巨邦制药有限公司三氯蔗糖车间发生火灾事故。经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一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目前火已被扑灭。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办公室
12月28日
车间事故通报范文三
关于四车间“8·9”安全事故的处理通报
一、事情经过2013年8月9日下午14:30分,四车间电工班二班员工郭小兵在老区238㎡机烧余热发电高配室进行变压器冷却风扇故障检查,郭小兵在更换了二次保险后见仍无效果,便到电源柜后面打开柜门对冷却风扇的低压侧及高压侧分别进行测试、检查,在此过程中造成触电事故,送九江171医院进行救治。
二、原因分析
(一)郭小兵违反《高压供电设备点检、维护、检修、倒闸管理规定》,在未停电的情况下违章对带电高压设备进行近距离测试、检查,是导致发生触电的直接原因。
(二)现场联保的操作工违反《高压供电设备点检、维护、检修、倒闸管理规定》,在未执行停、送电流程的同时,也未对郭小兵的违章操作做到发现与制止,是郭小兵发生触电事故的间接原因。
(三)班组在对设备故障检查的派工中,未按厂部“一事一票”制度要求,对班员只进行口头派工,造成了监管漏洞,加上生产单位操作工(现场联保人)的现场监护缺陷,是导致此次触电事故发生的主要管理原因。(四)车间在对隐患处理及信息汇报、检修作业规范的管理环节中,存在一定的监管缺陷,也是导致班组发生事故的间接管理原因。
三、防范措施
(一)对8月9日郭小兵触电事故案例组织维修厂全员进行学习,组织全厂电工班成员到事故现场进行现场学习。
(二)由厂部电仪科牵头组织对高配室的点检安全距离、标识、柜子门与墙间距等方面进行重点排查。对1万伏以上母排或接线端裸露的,做绝缘处理。
(三)继续坚持厂部“一事一票”制原则,对高压作业项目许可作业票必须经专业主管厂长签字审批。
(四)加大现场检查力度,营造“反违章”专项检查氛围。同时利用制度梳理阶段契机,加大对违反“一事一票”制度现象的考核力度,遏制无票作业现象的发生。
(五)制定“晚间高压设备点检,必须在专业主任的陪同下进行”规定,即日起开始执行。白班对高压项目的点检,必须最少两名维修人员以上,任何班组在派工时都必须严格执行。
四、相关考核
(一)对厂部领导、安环生产技术科、四车间及四车间电工二班相关责任人的考核按九江钢铁安环字„2013‟111号文件《维修厂“8.9”触电事故分析通报》执行。根据《九江萍钢钢铁公司维修厂目标经济责任状》、《九江维修厂2013年安环考核方案》规定:
(二)考核电仪主办陈矿1000元。
八月十二日
车间事故通报相关文章:
1.车间事故报告范文3篇
2.车间安全事故通告
3.事故通报范文(5篇)关于对事故通报范文
4.车间罚款通报
5.安全生产事故通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