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20 16: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

篇1

Abstract: College teacher is a career to cultivate and shape talents, whose moral idea can gradually affect the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combined with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moral system,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college teacher professional moral cultivation.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职业道德修养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professional moral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30-02

0 引言

教育是一种社会行动①。行动是人类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件进行有意的干预或者不干预。它的特征在于对于行动者具有一种含义、一种意义或者一个目标。但这种意义绝非只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而需要通过对行动者方式以及现有其他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才能发现。因此,教育必须是一种社会行动。这种社会行动会对被教育者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其道德体系,应该也有一种较为普及的,被社会所认可的遵循方式。社会是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那么这种道德体系的建立,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必须是一项长期关注的要务。

1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1.1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高层次性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专业技术人员,其需要与动机具有高层次性。这种高层次性,决定了其在社会中产生的较大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尊师重道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认同有所降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主流的意识还是非常认可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知识的教授者持有尊重的态度。这样的社会环境,也说明高校教师所具有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那么,对于高校教师本身来说,培养自身高层次的需要与动机也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要求。

1.1.1 悠久历史与长期发展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教师是人类社会最为古老的职业之一,早在人类社会初期,教育活动便已经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教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并在奴隶社会初期,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伴随普及义务教育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施,基础教育师资出现极大缺口,社会需要大量同时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教育工作技能的教师。到18世纪末,师范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普遍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普及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中国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近现代以来,教育的普及工作更是快速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学习的能力以及科举考试的选拔,使得较为优秀的人才从考试中脱颖而出。即使到近现代,高考等各项全国性的考试,也一直是甄选人才的标准。许多人是经过高考的选拔,才具有高校的入学资格。因此,长期的教育发展,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

1.1.2 社会影响范围广泛决定了高校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教师在各项职业中,基本上属于社会影响较为广泛的一项职业。以前聚焦的许多社会焦点,往往是大学教授的头衔吸引人的眼球。这说明高校教师这项职业,在人们心目中属于道德标杆的职业。一旦有不符合人们心目中道德标准的事情在这一职业中发生,社会就容易掀起轩然大波。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高校教师属于一个高层次的职业。

1.1.3 高层次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决定了职业的高层次性。能够接受高校教育的受教育者,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人才。与之相适应,高校教师的从业人员,也是各门类的优秀毕业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担当相对应的两种角色。这两种对应角色担当者的高层次,也决定了高校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

1.2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具有多重角色性 ①角色一:教学者。教师的首要工作要务是教学,上课、教课是一名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首要的角色就是一名教育者。②角色二:科研者。常常听人说,要给别人舀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学者如果没有自身的知识储备,就会在讲课时捉襟见肘。所以,高校教师要丰富知识储备,在专业之内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必须要积极进行科研工作。因此,教师的第二角色是科研者。③角色三: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班级的学生,不论是课中还是课后,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否则,教学过程中一盘散沙的话,教育的引导作用难以实现。鉴于此,高校教师的第三角色是一名管理者。

1.3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知识作为传达思想的载体,根据各种层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特征。基础知识,例如:简单运算、基础识字等,就有着普及性的特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拥有资源和掌握运用的能力。比基础知识层次高一些的就是义务教育的大体内容,可以被称作常备知识,这种知识对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有着最基础的支撑作用。再往上的层次就是高等教育知识,这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围绕某一专业进行。高等教育知识之后,就是科研知识。科学研究是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所进行的活动。由于从事的人数相对较少,需要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多,从事的内容非常专业,科研知识不可避免带有或多或少的个人倾向。高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属于高等教育知识,在辅助教学的科研过程中,也需要具备相当的科研知识。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自身提高的学习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在独立性的特点基础之上,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项以创新为目的的活动,那么,高校教师的工作也一定是具有创新特点的工作。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具体特征。

2 高校教师三重职业角色的相互关系

高校教师的三重职业角色,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作为一名教育者,同时也是一名研究者,要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同时,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管理始终贯穿其中。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每个人的管理方法各不相同,但是管理的目的,还是以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为中心。只有搞好教学,科研才有意义;只有搞好科研,教学才有内容;只有搞好管理,教学和科研才能够顺利进行。

3 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特点与高校教师教育道德

3.1 教学道德修养。教学道德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教学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只有遵守了这些行为规范,才能保证教学道德的推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二,教学道德是一种场合道德。这是指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特定空间中形成的道德,是教师为了履行自己教书育人责任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体系,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第三,教学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教好书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衡量一个教师的得失也应该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质量上。尽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教学道德必然是其核心内容。

3.2 科研道德修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科学研究的后果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祸害人类。科学研究本质上具有伦理道德的属性。国内外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一旦丧失了伦理的规范和伦理价值的导引,就会偏离人们的主观愿望,进而最终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无论是从研究手段还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科学家的行为都和其他人的行为一样,时刻处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之下,受制于社会的普遍伦理道德规范和标准。

3.3 管理道德修养。高校教师管理是指高等学校对教师的任用、培养、考评、待遇、晋升、奖惩等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它既是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教师管理道德主要蕴含这样几项内容:第一,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调节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活动中伦理道德关系的行为规范。第二,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高校教师管理关系在人们观念中的道德化反映。第三,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高校教师管理主体把握高校教师管理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第四,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特殊反映。

4 高校教师教育道德修养方法

4.1 认识人性,以人为本,提高个人修养。修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人的精神层次提升的问题,认识人性是从精神上进行修养的活动,认识人性可以帮助修养者思考人生,以确立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增强道德修养的勇气。

4.2 参与社会,奉献大众,服务人民利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在冥思苦想中进行的,而是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不是单纯的,也不是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更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高尚的教师直射道德修养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只有经过较长的教育实践,教师本人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认识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才使自己的理念、境界逐渐得以升华。用以服务社会,奉献大众。

4.3 批判现实,道德反思,指导创新未来。批判是对于是非的判断,也是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与否定。它是一个多向度的观察评价。面对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严重失范的现象,理应将关注焦点集中到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直接冲击性的因素上,运用批判性思维,针对性地认识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问题。

5 服务学生、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讲师德,说修养,既要对整体进行规范,又都离不开个人这个实体。可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是师德修养的第一个基本点。人之所以成为“人”,其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由交往所形成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承认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承认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就是从自身出发,在工作中贯穿服务的理念。高校教师面对学生、面对大众、面对社会,如果有一种服务精神,享受服务的乐趣,那么就能够解决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6 结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以高标准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服务社会的公民,应当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提升个人境界。作为修养道德的修养人,也应该顺应自然,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不是单纯空洞的说教,而是切实融入集体和社会,其最终目的还是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注释:

①主要参考[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第一章第三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崔冰.浅谈教师的职业特点[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04).

篇2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是,通过分析目前高职教师职业德现状后发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研究系统性不强,随意性大,因而,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实用管用的教师职业德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一、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价值取向偏差,缺乏敬业精神。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趋向现实,以利益为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赚钱为根本目的,不再专心于教学研究,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育人观点弱化,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部分高职教师没有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是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或单纯地进行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师生之间缺乏共识,不能进行有效地交流。有的教师语言行动随意,不注重个人形象,甚至无视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教不育,直接破坏了职业院校的育人环境,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有的高职教师没有把学生当成服务对象,不能正确看待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花费心思认真研究教学,只是一成不变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甚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有是只追求个人享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走进课堂,无精打采,谈起玩乐,神采飞扬,不求真务实,更谈不上开拓创新,根本忘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虽非主流,但是毕竟存在,在培养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外,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师德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评价标准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现状,把学生评价定得太高,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泄私愤的好渠道,把平时上课要求严,作业要求严,实训操作要求严的教师评得一无是处,分数打得很低,虽然不具普遍性,但毕竟存在。所以,这种评价标准没有从客观上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科学依据,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二是评价过程不全面。只在学期末时做出一次评价,而且只凭一张测评表来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忽视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这显然有失公允。三是评价结果不运用。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不公布,也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也没有在评先选优、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中运用,因此评价结果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三、完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职业规范、传统美德、敬业精神、法律法规、学术道德、道德楷模先进事迹等,通过“强师德铸师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意识和敬业意识。二是加大职业道德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传职业道德典型,评选表彰“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模范辅导员”等,激励教师奋发向上。充分利用节庆日,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微电影、校园橱窗等媒体形式,集中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积极培育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三是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对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目的、评价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统一。制定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具备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合理。四是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打破固有的模式,针对不同院校的特点,评价内容有所侧重,评价过程中,除了领导评价、部门评价、学生评价外,家长评价和被评价教师本人也应参与其中,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可信。五是增强评价的公开性。所有教师既是被评价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进行监督,使教师的满意度大大增加。六是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评价结果运用到评先选优、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中来,并以此为契机,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总之,建立完善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个体发展,而且能提高职业院校办学实力,还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抓好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工作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应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逯新英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忠华桑瑜.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2(05).

篇3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儿教师肩负着伟大的社会使命和光荣职责。幼儿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幼儿教师的行为举止就是幼儿活生生的学习榜样,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情绪、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应该全身心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发挥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指的是幼儿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和热爱幼儿教师事业,热爱幼儿,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及家长的关系等。它是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学法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拒腐防变,廉洁从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目标,师德是做老师的基本准则。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从真正热爱幼儿和幼儿教育工作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满怀豪情地致力于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地作出全部贡献。

二、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品德十分重要。幼儿期是形象记忆期,孩子对于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如果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孩子也一定会开心;如果老师总能细心呵护和关心别人,孩子也一定会乐于助人;在家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幼儿园,孩子就成了老师的镜子。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幼儿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三、如何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1)拥有爱心是成就幼儿教育事业的关键,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从事学前教育这个职业首先要热爱这个职业,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幼教事业中。热爱幼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俗话说,幼儿教育事业就是一个充满爱的职业,幼儿从父母的怀抱来到幼儿园,从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他们的感情上会有一个很大的波动,会把各种思想、感情、期望都转移到教师身上,希望老师像妈妈一样爱护自己,对老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因此教师对待每一个幼儿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分地爱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对幼儿一视同仁,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尊重家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能得到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无疑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相反,如果不能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工作就会变得十分艰辛。幼儿是父母的掌中宝,他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要得到好的教育和保育。因此,教师应及时跟家长联系,尊重家长,得到家长的尊重、信任与配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服务意识,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使得家园共育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3)幼儿教师应当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尤其是针对幼儿表现出的对事物的短时兴趣这一特点,幼儿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具体情景中渗透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开展丰富的幼儿活动。

幼儿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基本功训练,重在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孩子的求知欲。

另外,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并不是一个老师能单独完成的,一个好老师固然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是需要全体教师合力才能完成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更加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总之,幼儿教师时刻都在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加强和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地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工作,不断地积极进取,努力工作,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尽职尽责地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辅成,史文校,等编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保教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二)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三)能力为重

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幼儿园教师入口关;制定幼儿园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幼儿园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园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幼儿园教师绩效管理机制。

篇5

1.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幼教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幼儿教师对《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认真开展师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有利于教师树立责任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广大幼儿教师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与幼儿直接接触。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帮助教师形成神圣的责任感,提高对幼儿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师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耕耘的精神,促使教师形成高尚的人格,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楷模,有利于教师继承和发扬人民教师的优秀美德和光荣传统。

二、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自觉性教育

要提升广大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修养的自觉性是关键。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境界能体现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定了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处理问题。首先要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让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意义,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自觉地把提高道德修养变成自我需要。其次,要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教师在自己心中树立崇高的师德榜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的师德境界,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最后,要及时消除各种错误思想对教师的影响。如有人认为广大教师做好自身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业务水平,而师德修养无关紧要,把提高业务水平和加强师德修养对立起来。这些思想会影响教师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因此管理者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扭转局面。

2.坚持职业道德修养的长期性教育

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首先,幼儿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从各方面对教师进行管理。其次,根据思想道德教育渐进性、反复性的特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要常抓不不懈。例如:某幼儿园存在教师向家长索要礼物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声誉,幼儿园通过对教师进行调查和职业道德教育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对教师进行严格监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种现象不再发生。最后,要注重对教师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的幼儿,幼儿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幼儿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幼儿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是潜在的、无形的、深刻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3.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师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形成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可以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定期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好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强化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让教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主动地增强自我心理免疫,提高心理素质,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人格,以适应幼儿教育工作的要求。

4.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素质,将这些素质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提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要通过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教师塑造成拥有健全完美人格,追求真善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不能太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能真正触动幼儿教师的内心,使得他们得到启示,从而最终形关怀的教育理念。

三、结语

篇6

一、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

师德教育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任务,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心理的复杂性。教师本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有较高文化素养、有创造能力、有较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细腻,体验深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和每个人的人生历程、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实践不同,使他们的心理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复杂的特点。二是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法治不够健全,以及一些西方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涌入,滋生出来的一些腐朽社会现象影响着整个社会,也侵蚀了中小学队伍。由于复杂的教师心理同时又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使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其表现在:第一,捕捉教师真实思想比较困难。第二,思想转化比较困难。我们必须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下大力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争取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了八项规范内容,即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这不仅是几条简单的规则,而是教师道德科学知识体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要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体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质和精髓。从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师德规范,即从品德结构中“知”的环节入手进行教育,是推动教师思想内容矛盾转化的第一步。因为只有让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工作与民族素质、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关系,才有可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育事业献身的情感。只有让教师认识到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才有思想转化依据和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

三、实现师德养成的持久性

人的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师德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在师德培养的过程中,继续教育主导作用受到环境的制约,如果环境的影响和师德教育的方面一致,就可以加强师德教育的主导作用,反之,就会削弱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提高师德教育的有效性

重视对道德价值的追求,重视人格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年来,对道德教育已累积了一些经验,师德教育要达到其目的就要探索和掌握师德教育规律。

在实践中探索师德教育规律,就要遵循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它既有一般社会道德教育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如师德教育也是一个促进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一个通过长期、反复教育逐渐形成的过程。同时,又有教师内部矛盾转化和反复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在师德教育活动中遵循道德教育一般规律是探索特殊规律的前提条件。

四、健全师德教育的机制性

教师职业道德形成既需要外因,也需要内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要调动教师内在的需求,推动转化过程的进度,还必须建立师德教育的动力机制。这个动力机制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建立引导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一方面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利用榜样力量带动和引导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能运用批评、检查、评估等手段推动教师内部矛盾的转化进程,学校校长更应以身作则,为师表率;要自觉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抓好规划和落实。二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可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量化管理,量化的方法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把在日常工作中师德的具体表现分解成若干方面,每一方面作为一项指标,并赋予权重。根据教师平时的表现,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评分,评价结果可作为师德考核依据。第三,建立奖惩制度。对于师德高尚、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对那些行迹劣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并记入教师个人的档案。获得一定级别的奖励,在职称评定、奖金发放、干部选拔工作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条件。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运用这些引导和强制措施,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使教师在提高师德修养的过程中,由不自觉转变为自觉,由不稳定转变为稳定,进而形成习惯的符合师德要求的行为方式。

五、寻找师德教育的科学性

其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其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三,更新观念、努力创新。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

其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其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篇7

高职生 职业道德现状 解决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不仅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前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就讲过:“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养用,无德无才弃之用。”她的观点和现在许多企业的用人理念不谋而合,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看重的是此人的职业道德素质: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实信用、吃苦耐劳,等等。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职业道德教育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同时亦应看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一、高职生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情况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

1.缺乏诚信

高职生由于比其它高校的学生入校时成绩差些,有些学生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作弊已成普遍现象。有的为了求职成功,在求职简历中制作虚假信息,还有的随意修改自己的成绩单,还有已经签约的毕业生不顾学校、单位的利益,擅自违约,等等。

2.在择业观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一些学生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待遇、工作地点更为关注,大城市、高收入几乎是大多数高职生的共同愿望,所以,一旦工作岗位和自己的就业期望不符合时,往往不能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

3.缺乏敬业精神

有些刚参加工作的高职生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结果,在哪里都干不好,在哪里都没有收获。

4.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由于现在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出来的,所以好多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怕苦怕累,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5.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独生子女的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刚工作时表现出傲慢自负,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

二、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重要途径

一方面,高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涉及到了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所讲的只是共性的、普遍的、放之诸业皆准的职业规范和要求,而且所占篇幅较少,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渗透,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学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是与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熟悉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课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2.利用实习、实训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实习和实训是高职生在学校期间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一方面,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段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任何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不同于其它高校,应突出敬业意识和服务意识。所以,应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请劳动模范或成功人士作报告、进行企业文化讲座等,也可以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例如,教室、实训基地、楼道的墙壁上可以布置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名言、优秀毕业生图片、作品等,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专业的特点等内容的宣传,注重开展企业设计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活动等,让高职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增强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情感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升华。

4.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来影响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要强化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恪守职业道德的表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5.通过拓展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拓展训练是利用崇山峻岭、瀚海沙漠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在拓展训练活动中,许多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从而使参加者在不知不觉中经受团队精神的洗礼,感受团队的力量和个人能力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在拓展训练中还有利于磨练高职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他们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的勇气和信心。

三、结论

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影响到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以,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职业道德教育 实效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指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成果,是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际状况,反映了职业道德教育对教育对象的职业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效果。

近年来,虽然高职教育在注重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大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这与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差距依然很大,加之当前职业道德教育本身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1.1 职业道德教育定位边缘化、荒漠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在科学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大潮里,人们普遍崇尚技术至上。而高等教育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强调科学技术的讲授。如此一来,高校的人文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就势必式微。同时,道德的形成取决于环境,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对学生施以影响的示范和实践环境,其作用不容忽视。作为培养高技能一线人才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本是应有之义,然而成效更不理想,一方面,基于人才市场化的需求,高职教育片面强调技能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对高职生道德品质教育,忽视良好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基于把物质财富价值绝对化,崇尚技术至上的观念,在高职院校,作为德育课程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校园文件中始终处于反复强调的位置,而在实际工作安排中却处于“口头上重视,行动中漠视”的边缘化、荒漠化境地。

1.2 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迷失

基于人们对道德知识对人行为的规范性、约束性的理解,导致德育教师人本意识淡漠,漠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致使德育教育的主体性缺失。表现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就是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强调老师的讲授和道德知识的灌输。而道德是见于行动的意识现象,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讲授的道德知识虽便于学生掌握,但不利于学生内化升华并见诸行动。课堂如果多是填鸭式的知识的单向传输,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加之道德规范性的知识本身的知识性,平乏性,德育课堂必然缺乏生机和活力,于是乎便会出现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无动于衷的“正常”现象。

1.3 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内容泛化、更新滞后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普遍开设“两课”,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观我们的教材,“概论”课作为党史教材,不可能关注职业道德教育。就思想道德修养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来说,多是有关职业道德的一些通识规范、道德原则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爱岗敬业的意义等,很少针对具体的专业、职业,分析职业活动的特点,更没有具体职业道德的要求。而这些职业道德的一般性知识远远不足以让学生对本专业职业道德建立起价值认知,他们也无法进行本职业的道德建构。同时,单凭一两个章节的内容根本不可能涵盖职业道德教育的真正内容,充其量也只能是走马观花的点缀式的泛泛而谈,更不可能要求涉及到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和具有专业性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在当前很多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材必须不断因时因课的更新而更新,及时探讨有关专业的相关从业规范和人文关怀,让从业者真正具有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否则教材中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覆盖面狭窄,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可能让学生产生职业道德意识。

1.4 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流于形式

道德养成既依赖于认知,也依赖于实践。没有“知”的“行”注定是盲目的,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关注实践环节,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上。而现实中高职院校的德育实践多流于形式,基本处于无效或低效高耗状态。具体表现在:很多学校进行了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组织社会调查等尝试,但所占比重都很小。很多老师基于场地、组织、设备及人力财力的局限习惯于开展课堂教学,不乐意费周折去落实实践环节,致使课堂教学脱离实践;在有些看似开展得红红火火的活动,诸如:各类奖项的评选、困难补助等却因为人为原因弄虚作假,造成管理和组织的不公正、不合理,乃至作秀成了对德育功效的诋毁或冲击。与此同时,作为高校的社团活动,本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活动的宗旨和目标多数与教学活动相分离,也多与德育课程认知不一致,结果往往导致活动组织者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得到而不重规则的倾向。以至于有许多活动都成了为活动而做的活动了。如此一来,在学校,经常发生为了参加活动而翘课的现象。

2 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高耗低效的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有效的策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1 加强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主体性道德人格就是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道德灌输式教育,它比较注重内化和自行,强调拉动“成长内需”,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养成。目的是将学生从各种各样的物质的、本能的奴役与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主、自立、自信的现代人。在社会价值观多元背景下,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思想单一的空壳人,他们在进入学校前已经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类信息的浸染,要增强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其教学方式就要与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相适应。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摒弃原来的“师道尊严”,贯彻课堂民主,既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又要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尊重关爱学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养成和职业道德的内化。同时,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坚持教育的社会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让学生根据不同职业要求扮演职业角色,换位体验角色要求,为将来真正进入职业做准备。

2.2 坚持科学灌输和隐形渗透的结合

学生的道德观念不可能在实践中自发地生成,职业道德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必须依靠系统教育和科学灌输,同时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灌输教育与隐形渗透结合起来。一方面,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教学,充分突出学生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的发挥,强化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将教学内容拉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思想实际和职业实际,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理解职业道德规范、提升职业道德意识和内化职业道德体验。另一方面,做好技能培训与人文教育沟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让职业道德教育的隐形渗透无孔不入。

2.3 注重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价值观的培养,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也应是其应有之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历练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还可加深其对职业道德原理的理解,进而增强他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引进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案例,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针对案例,现身说法,探讨作为企业员工应该如何遵循职业道德而又不危及社会持续发展。典型的做法诸如两难故事法、澄清法、公正团体法等。这些方法旨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刺激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来强化职业道德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形成职业道德推理能力。

2.4 创设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

环境能够塑造人。道德的形成取决于环境,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对学生施以影响的示范和实践环境,其作用不容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切实营造教育氛围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让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潜移默化。为此,作为高职院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用一些具有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引导熏陶学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让教师真正发挥其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示范作用;强化校园民主管理,严格要求,弘扬传统文化中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切实实现校园绿化、美化、现代化。作为社会要重视与学校教育搞好沟通与协调,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搞好城市公园、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肖平.理工科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

篇9

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道德修养

1、教师职业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人格、知识、言谈、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为了更直观形象,往往需要示范,此过程更倾向于显性的影响。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处事作风、对学生的态度, 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未来的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道德修养。

2、教师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发展性

教师面临的工作对象是经常变化的:每一届学生的变化、学生通过学习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而且每个学生所成长和面临的环境、条件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发展性注定教师的教育过程、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德育能力,能够了解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懂得德育有关的原理、学说和模式,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掌握现代德育方法和德育智慧。

进行师范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1.培养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想品质以及对德育的实效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师范生而言,无论是作为现在的受教育者,还是作为未来的教育者,都应该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也应学会如何培养他人的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应该根据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规律,促进师范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提高师范生的自我意识,让其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乐纳自我、控制自我和超越自我。同时鼓励师范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集体活动,在社会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能力实践训练。

2.注重师范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虽然科尔伯格过于强调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对忽视了道德行为的研究。但是,也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我们应该改变单纯的讲授道德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极端现象。把重点放在发展师范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来,也注重道德情感的熏陶,培养师范生道德意志,给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师范生的道德水平。

3.将师范生的德育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

师范生教育是教师的职前教育,师范生终会走上教师岗位,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表达的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将师范生德育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帮助师范生顺利适应岗位的客观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最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忠诚,因为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只有热爱学生,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教育效果。

在师范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对教师岗位的感情。同时对师范生们进行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学会“有教无类”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可以让师范生们多去中小学深入学习,认真体会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怎样的道德素养,从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成长需要,产生道德发展的动机与信念,最后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

4.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与义务劳动等,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意识;假期可以组织师范生们进行环保状况调研,为当地环保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会培养出其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爱护自然的可贵精神。同时他们的调研可以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影响到他们的学生,培养出更多的环保小战士。 转贴于

5.重视隐性德育的作用

所谓隐性德育, 就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教育目的是明确的、显性的, 但采用的教育手段是隐蔽的, 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深藏在各类活动及载体中、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 而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思想,从而达到了教育者的预期目的。”隐性德育主要以隐性德育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为载体,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等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

篇10

1.1事业心低下

身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面对充斥不断的物质诱惑,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他们以个人利益为最高追求,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最终目标,淡化甚至忽视了职业价值与社会贡献,满足于“教书匠”的角色,把教师职业当成营生手段[5].少数体育教师不安心工作,将精力主要集中在社会活动或经商,将教学工作视为副业,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或随意找人调课[6],敬业精神低下.

1.2忽视育人工作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仅将精力倾注于“教书”,而忽视“育人”环节.导致部分体育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体能的锻炼,技能的传授和提升,却漠视对学生进行集体感、拼搏意识、团队精神、克服困难、遵守组织纪律性等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没有做好育人工作.

1.3对学生情感冷淡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核,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冷漠,对学生关爱阙如.他们对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做好的“了解学情”这一工作环节完全忽视,将学生当成机器,打心眼里瞧不起学生,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心理状况,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挖苦讽刺学生,极端的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5](如2012年11月,现代快报就报道了苏州某职业学校老师体罚学生的案例)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部分体育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厚此薄彼,或对学生有人情分,或故意为难学生,这些行为极大地损害了自身的威信.

1.4行为举止不雅

实践中,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注意师表形象,自身修养不好.或不整仪表,着装不合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身份,谈吐粗俗,举止市井.部分教师不能和同事友好相处,面和心不合,相互之间互相排斥[5];部分体育教师向考生或在校学生收取甚至索要钱物,或者利用职务之便,在工作中向有求于自己的人员收取贿赂.震惊全国的某省高校体育专业职称评委开房收钱的丑剧即为典型,此外,北京某高校体育教师利用招体育特长生的机会,收受学生家长贿赂的案例[7]也能说明这一现象并非个案.这些行为造成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负面形象,损害了整个体育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1.5学风不正

少数体育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肆意践踏学术道德规范,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或抄袭剽窃,或弄虚作假,或找,严重地损害了整个体育学术生态环境.如某大学体育教研室1名主任、1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几乎全文抄袭他人发表过的论文并发表[8],某大学体育教学部部长和副部长同陷“抄袭门”[9]等案例,都反映出了这一现实.

2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析因

2.1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价值标准造成消极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事物要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在此观点的关照下,我国正处于其中的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更新与变化,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给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形成影响,使其价值标准和道德意识更加多元和复杂.某些不良思想和消极意识,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功利主义”[2]等侵入体育教师的思想和灵魂.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个人主义严重,集体主义阙如;或采取不当的手段追名逐利,如乱开班、乱收费;更有甚者,急功近利,舍弃严谨的治学态度,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这些不良现象对高校的学术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

2.2促进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不健全

目前,虽然较多的高校逐渐重视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如引入师德评价指标来全面考核教师,经常性地评选师德建设模范、设立师德建设专项研究课题等,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2],主要是:在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上,除了各体育学院(系、部)的书记(更多的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没有其他专门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评价机制上,缺乏全面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在其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中,存在者重业务、轻思想,重能力、轻品德的现状,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看作是软指标而流于形式.虽然很多高校对体育教师的考评都有德、能、勤、绩四维标准,但具体执行时难免有差异,往往是科研业绩为主,教学业绩其次,而师德师风则只起“装饰点缀”作用[6].在此种环境下,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主要靠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难以得到外部机制的维持和促进.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制度,事关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诸多高校制定的教师评价制度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没有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对体育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只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终结果,而忽视不同教师在教授不同专业和班级、不同体质健康基础的学生时是否付出努力以及付出努力的不同程度;在评价教师的科研业绩时,只考核教师拿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只重视教师的级别和篇数,而不管其课题或论文是否来路正当,是否有抄袭剽窃、是否有一稿多投,是否有雇人.这种制度使得一些体育教师心存侥幸,也使得一些体育教师争相效仿,长期以往,形成难以挽回的败局.

2.3高校体育教师忽视自我提升

当前,虽然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报酬有所改善,但客观地看,相对于其对社会的贡献,体育教师这一职业还远未获得应受的社会回报,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事业进取心[2].加之众多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压力大、家务琐事缠身等,极易诱发职业倦怠,难以产生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提升的自觉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站在体育教育事业所肩负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强国强种培养身体合格优秀人才这一历史重任的高度去认识和加强职业道德提升的意义;部分年轻体育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意志薄弱[4].这些问题使体育教师停滞不前,难以产生自我提升职业道德的意识,更难以付出自我提升的行为.

3减少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

3.1谨遵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含职业信仰、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和职业荣誉等因素[6],具体内容应当依照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12月联合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规定,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严格奉行规范,严守情操,不断约束和鞭策自己,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3.2强化教师意识,提高道德认知能力

教师意识是教师对教师职业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职业身份的认知和掌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意识,才能发挥出工作的积极性,获得最大的工作效能感.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理论知识(如思想教育原则、行为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把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与时俱进,把握新时代对高校职业道德的新标准和新要求[2].

3.3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两方面共同构成,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曾经过分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体的正当需求.而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又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过分地以个人利益为重,个别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来满足一己之私欲.在此种情况下,构建共同的崇高理想,树立具有时代特色求的价值观,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各高校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构建理想教育的平台,合理引导高校体育教师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制度及其伟大成果;通过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激励广大高校体育教师以振兴中华、强国强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身体强健、素质优良的人才为己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激励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敬业爱岗,积极向上,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切实践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的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实现个人利益与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实现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10].

3.4构建科学的师德考评体系

“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道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师德建设评价体系.要加大师德考核在教师业绩考核中的地位和比重,引入教师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职务提升等过程中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等形式,对体育教师的师德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先进,鞭挞落后,提高教师提高师德水平的自觉性[11].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