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20 16: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职生 一般职业道德教育 行业道德教育
高职生作为教育部门为社会输送的技能型劳动者,能否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人格魅力、适应能力、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要素,其中专业知识为技能要求,其余部分则为职业道德要求。为使每一个高职生都能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教育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年制高职生由于入学年龄较小(初中起点)、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两方面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
一、一般职业道德教育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就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这点在高职校的德育课教学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内容比较全面、系统。表现为重在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的传授,注重一般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成人”之本。而许多毕业生轻易地自行解除就业协议、频繁跳槽的现象,使用人单位利益受损。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当前一些高职生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一心想做“白领”,缺乏吃苦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从中可以得出,高职校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教育,先成人,再成事。
诚信教育是养成教育,这需要学校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管理。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把此项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以“六心”教育(孝心、爱心、责任心、诚心、忠心、同情心)为主线“文明伴我每一天”活动,使同学们的文明素养得到较大的提高。此类的活动在各类高职校中均有体现。通过这些活动使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转化为在活动中受教育,使学生的诚信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敬业意识教育
敬业意识教育即事业心的教育。敬业意识主要表现为明确目标选择后,具有忘我投入的意志,认真负责、勤奋工作的态度,对自己选择的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之心。具有了敬业精神就能够以大局为重,舍小家保大家,为了集体的利益舍弃个人利益,这样的学生肯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教育。
由于高职生在校时间较长,在企业实习的时间不多,因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化教师爱岗敬业精神是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的前提和保证。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对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尊重来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老师身上体会到无私奉献、勤奋刻苦、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这种身教胜于言传的方式,必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敬业精神。
3.团队意识的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职业表现出分工精细化、社会化程度高的特点,任何一个劳动者均无法独立完成一项工作,都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与支持。而目前的高职生在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多以自我为中心,在个人价值观上提倡个性独立和张扬,喜欢过独来独往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的教育是必要的与可行的。
4.做实事的教育
高职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介于体力型“蓝领”和技能型“灰领”之间的工作,要使学生在毕业初期能够心甘情愿地做平凡普通的工作,就必须进行做实事的教育。而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开展的一次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愿上台回答问题的6名同学对自己未来十年的职业生涯,有5人选择成为企业老板或成功人士,希望生活富足。只有一名同学选择成为科技明星,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劳动造福人类。学生的职业生涯构想与现实存在巨大的反差,这要求在学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拥有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相结合,要求学生把从小事做起放在第一位,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处理好每一个问题。今天的教育,明天的希望,只有从眼前做起,才能实现抱负,实现个人价值。
5.承受挫折教育
任何人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承受能力强的人,会把挫折当作垫脚石,战胜困难,创造辉煌;承受能力差的人,会把挫折当作绊脚石,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心灰意冷,丢掉未来。现在的高职生大多在顺境中成长,温室里长大,对于挫折的体会不深。而到了工作岗位后,缺少了家长、老师的细致的关心与帮助时,在遭遇挫折、面临困境时压力时,如果没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肯定会逃避矛盾,丢掉未来。
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的共性教育,规范教育。但职业学校的学生所学的专业都与社会需求有密切关系,具有专业分工的特点,而每个行业其要求是不同的,因此进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1.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
只有职业道德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其特定的专业中体会独有的职业道德。注重在专业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并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这比只在德育课上空洞地讲某一行业的具体要求要好得多,对于培养学生的行业专业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2.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训相结合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点,仅凭专业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灌输还是不够,还需要在实训中加以体会。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与锻炼,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学校一般都是“理实一体化”,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其成为明天的行为准则,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3.职业道德教育与工学交替相结合
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定不同的专业,从此种意义上说专业的设置要与社会的要求零距离接触。今天的学习,就是明天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中直接参加社会实践,而仅仅依靠在学校的基地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许多职业学校都进行了工学交替的尝试。
每一个行业总有自己的规范,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学生在企业中学习行业规范,感受企业文化,对于优化学生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好的作用。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认清行业职业道德,可以使其工作后,快速地融入企业环境,实现个人价值。
五年制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因此,对五年制高职生不仅要进行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即共性的教育,更要进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能够了解行业特点,快速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韩剑颖.高职生职业道德认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第8卷,(4).
[2]熊礼杭.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机械职业教育,2007,(7).
[3]张建南.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色.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篇2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就业导向 教学内容选择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职教育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很多高职院校参照本科的系统型教学模式,没有突出自身职业性的特点,忽略了“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教学方向,尤其是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上更是如此,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的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科目,还未充分反映和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这就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如何根据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职英语教学特点及现状
2.1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特点
2.1.1高职英语教育是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两者的结合。
高职英语教育是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两者的结合,具备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英语教育与高等英语教育在课程设计及课时比重等方面比较相似,而且都非常重视实用性,其职业英语教育的特征也较为明显,尤其是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具体的职业选择设计,使学生经过本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从事其职业方向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取得了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职业资格。
2.1.2高职英语教学更加强调专用性、实用性。
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的语言应用范围不同,高职英语强调专用性,旨在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职业性比较强。实用性强是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突出学生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则需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2.2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延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少多样化与灵活性,一贯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开展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英语学习,挫伤英语学习的整体积极性,尤其是会为即将就业的学生带来不能胜任工作的担忧。
这种现象的持续存在,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职英语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毕业于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从本科开始接受高等学校学科系统型的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不自觉会将这种教学和培养方式带到高职英语教育这一工作中;二是高职英语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应更加明确教与学的目标,充分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和确定教学内容。
3.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
3.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构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长期以来参照本科学科系统型的教学模式单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并未对学生即将走进的工作岗位需求作明确的分析,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地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高职英语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把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提高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在完成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3.2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元素之一,其取材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高职英语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在积极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应突出能力培养类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材应做到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适当减少理论性知识的同时,增加实用性知识所占教学内容的比重。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取材还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适用性这一特征。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高职院校相比本科来讲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如何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语言应用技能成为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例如,在词汇的学习上,学生在掌握了基础词汇之后,应根据其专业和岗位职责的要求对岗位所要求的专业词汇进行重点记忆,而不是要求学生“大撒网式”的学习。
3.3教学内容应将真实工作任务作为其重要组成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技能性、实践性和知识的专用性,也就要求教材的选择应尽量与高职教育特点相符合。一直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主要选用高职高专英语规划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然而单纯依据教材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知识专用性的特点,在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
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应该对学生即将接触到的工作给予充分分析,把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作为教学内容取材的重要依据,同时可对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工作实务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可以按照岗位职责的需要精选,而不是单纯将相关知识一一介绍,使学生难以把握需掌握的知识重点;实务部分则可将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予以分析讲解,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然而,现实的高职英语教育情况并没有提供一个成熟的参考模式,这就对当前的高职教育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挑战,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发适合本校高职英语教学的教材来实现高职课程内容的时代适应性。
3.4教学内容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老子》中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重要的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深化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采取按照课本“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成效,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学生参与的比重,添加课堂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学习技能;再次,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学习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主动求解。最后,要为学生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平台,使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英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4.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学识水平高、应用技能强的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高职院校也愈加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高职英语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学科,将就业需求作为教学内容取材的重要依据,加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正是高职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林福泰.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赤峰学院学报,2009,(7).
[2]陈小凤.以就业为导向办优质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研究,2009,(2).
[3]马峥.试论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中国校外教育.
篇3
摘要:进入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由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还有待完善,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09)-18-0118-02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其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由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还有待完善,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模糊,缺乏计划性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职业道德教育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比较笼统模糊,没有围绕行业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也缺乏明确的教育计划。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更多是根据某个授课教师的主观判断,跟着感觉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
2.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适用,教育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不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不强。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思维敏锐,乐于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然而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陈旧,因此学生不感兴趣,觉得离自己很远。一是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二是教材内容陈旧,缺少鲜活的案例;三是教材体系结构比较死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四是教材更新周期太长,不能与时俱进。加之有些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陈旧,不能站在社会发展和理论前沿,不能用最先进的理论影响学生,照本宣科,使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课倍感厌倦,甚至抗拒,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2)教育内容的行业性不强。职业道德一般都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不同行业往往从内容到形式各具有自己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由行业的性质、特点、服务对象等因素决定的。为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体现出鲜明的行业性。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行业性不强,没有很好地与行业特征结合起来。(3)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不强。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重在实践。如果职业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灌输的阶段,那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同时,在教育方法上,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还是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尽管有穿插案例、多媒体演示、请企业人员参与、组织社会调查等尝试,但所占比重都很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3. 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学质量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实施,影响了教学质量。总的来说,教师的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过硬,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较少,“半路出家”的兼职教师较多。过去在这方面培养的人才不够,中途出家来从事该工作的工作者又没有一定的学术素养,知识体系落后单一。他们对职业道德的本质、特点和培养机制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多地依靠自己的主观推测和想象。这就不能不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够好,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1.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保证教育方向性和针对性
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首先要体现时代性要求,要适应时代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必然是要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贴近,时刻关注时代变迁带来的种种职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这样才能体现职业道德教育的“与时俱进”,才有更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其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主体条件或觉悟程度进行目标设计,改变以前那种只有目标高度,没有目标梯度的单一化、理想化的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生源构成很复杂,这要求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不能搞“一刀切”,必需划分层次,因人制宜。逐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道德水平,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既要加强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又要加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再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使德育目标具有现实的基础,从学生现实的实际需要出发去确定德育目标模式,使他们看得到、摸得着、做得到,既可望又可及。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特别要从校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引入普遍德育理论与方法的同时,逐步形成高职特色,适应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 创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性
(1)要突出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
职业道德首倡爱岗敬业,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因为,只有把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经过全面的理性的提炼升华,成为生根于人们意识深处的自觉的敬业精神,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各种规范和要求不再感觉是一种负担,而把它视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要手段和迫切需要,这时人们才会为平凡的职业劳动赋予不平凡的意义,从而在本职工作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本质上的飞跃。由此可见,敬业精神,作为职业道德的理性浓缩,最能表现出职业道德的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发展社会的功能。
(2) 要把行业要求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紧密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而将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医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校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以及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处理的问题;在商学院,也有许多问题可供课堂上讨论,如公司在国外的行贿问题、欺骗性广告问题、出售有潜在危险的商品问题等。学生只有对行业要求去认真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3)加强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精神的教育
自古以来,诚信首先就被看作是做人的根本准则,是道德人格高低的标示。加强诚信教育,既是对高职生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又是一种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加强诚信教育,应教育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做到诚实劳动,不消极怠工,不欺上瞒下,不偷奸耍滑;在业务活动中,说到做到,信手承诺,重合同守信用,不弄虚作假,不说谎骗人,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等。当今社会,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团队合作精神,要求高职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与同事同心协力,能宽容人,争取双赢,以求得事业的发展。团队合作精神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努力做到相互尊重,以诚相待,相互配合,顾全大局;相互学习,谦虚谨慎,相互帮助,加强合作。
3.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拓宽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1)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当前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要由单向灌输式教育向双向交流转变,要改变以往的单一说教模式,引入多种形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实现教学双方的互动共鸣。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学生自讲法、社会活动法、专题讲座等,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合在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在讲授“职业分工”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职业角色,增强职业意识;在学习“成才与就业”时,先让学生搜集资料,参与教师的备课,客串教师进行教学。让自己分组备课,然后每组找代表讲,并列入考试成绩……等等。这些方法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堂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开展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兴趣活动,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原理形象化,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主体角色,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道德教育准备良好的心理基础;可以聘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创业精神教育;还可以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为师生义务服务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锤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真正使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避免讲起来空洞乏味,抽象难懂;三是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用他们对职业道德的真实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化为自觉行动;四是高职院校要树立若干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典型,同时挑选部分优秀教师有组织地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五是动员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从自身的岗位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以每个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要让每一个教师都树立“我是学生的榜样”的观念,以一个优秀从业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营造一个全校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取得长足的进展。
总之,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绝不会自然形成,也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全社会都真正重视起来,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道德 教育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但不少企业对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不甚满意:有的高职毕业生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急功近利,怕苦怕累,难以扎根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创新;有的高职毕业生缺乏忠诚精神,表里不一,违约毁约,甚至窃取商业机密;有的高职毕业生缺乏光明磊落精神,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有的高职毕业生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求人人为我,不讲我为人人,不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不尊重群众、方便群众;有的高职毕业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淡化国家和集体利益,只求索取,不讲奉献。高职毕业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
1.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不少高职院校把扩大办学规模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经济利益,轻教育质量。有的学校重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传授,轻职业道德教育,开设职业道德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部门的检查,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成为一种摆设。不少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不结合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只教书不育人。很多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校期间只重视学习各种技能,考级考证,忽视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师素质不够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职学校升格组建,办学层次虽然提高了,但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并没有及时提高,部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够好,削弱了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和道德影响力。不少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缺乏,部分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不高,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教学观念和能力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教学中以灌输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空洞地说教,极大地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3.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但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因人制宜,而是“一刀切”,不利于学生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风。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从事该行业所必备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有所不同。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多停留在一般职业道德层面,即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较少涉及行业职业道德。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缺少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没有围绕行业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和行为准则,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内容,造成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不了解,就业后难以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需要从头学起。
4.职业道德教育的渠道单一。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以课堂宣讲为主,由德育教师讲解教材,缺少与其他学科的配合,甚至连专业课教师也很少涉及相关行业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很少在实训、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介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训练;很少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职业道德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很少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5.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简单。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主要以试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重知识考查,轻能力、行为评价;重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其他学科教师的综合评价;重教育者的评价,轻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因此,这种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有明显的缺陷,难以准确反映学生职业道德的实际状况,造成学校的评价结果与社会、企业的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是否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内容,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由过去的单纯重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转变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培养并重。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广大青年学生要高度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争做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强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培训、下企业实践锻炼、参加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教有目标、练有难度、学生爱学、学有所得,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要强化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尊重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恪守职业道德的表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是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逐步提高道德水平,缩小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差距;二是在加强一般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从而自觉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职业德育教育目标,及时将最新职业道德观念补充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中来,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实践,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做得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篇5
论文摘要: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国家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他们是否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然而,目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会计专业学生过于倾向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造成学生不重视职业道德。高校应通过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结构,发挥考试导向等措施,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校学生进行的相关教育活动。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国家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他们是否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摇篮,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若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习惯奠定基础。然而,当前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却重视不够。因此,加强对高校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研究当前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缺位。会计课程结构是指会计专业在规定的学习期间所学全部会计课程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按照培养高级人才的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由会计基础课程、会计必修课程和会计选修课程构成。高级会计人才应该是同时具备良好专业知识、技能和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综合体。所以,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结构的完善要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培养。而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许多高校没有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设。例如,笔者所就读的高校,会计专业就没有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会计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或《道德与法》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安排的课时也少(一般4-6课时),并由非专业教师讲授。国家会计学院的一项曾有调查:你所在的学校有会计职业道德课吗?回答有的占20.27%,回答没有的占56.75%,回答有内容而没有单独课程的占22.98%。[1]沈阳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80.1%的在校学生没有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2]以上情况说明,多数高校会计专业没有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处于缺位状态。
2.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存在缺失。同经管类专业及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会计学科专业性强、自成体系,所以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更加关注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重视。与此相对应,在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缺失。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在校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许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著作和教材,而且发行量大的教材都有相当篇幅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论述相比,我国目前各高校的会计教材很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而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会计学原理》和《审计学》两门课程虽然涉及了一些会计职业道德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但前者只是介绍了少量会计法规和《会计法》中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4],内容显得空洞苍白,后者虽然在职业道德一节讲解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但因教学大纲的限制,课时安排非常少。以上情况无疑会使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失去先天基础。
3.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会计职业道德教师的缺乏及会计专业教师自身的缺陷。会计教师对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才、发展会计事业负有重要职责。会计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目前高校会计教师的教学结构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一般分为基础课程教师(主要讲授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主要讲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而根本没有专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即在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缺位。这种会计教师队伍的结构缺陷,使得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知识的先天不足。另外,一些会计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素质问题和本身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因而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也模糊,导致不能在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和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转贴于
4.各种会计专业的考试中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缺乏。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研究生考试等,主要都是考会计专业知识,而较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而且内容分值较小。调查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在校的一大部分时间用于准备各种会计考试。以笔者就读学校为例,少数人在大一下学期即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部分人大二下学期、大三上学期通过,大三下学期以来,部分人忙于考研、部分人准备注册考试。这说明会计专业的在校生格外重视各种会计考试,也说明各种会计考试对会计专业的在校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正是因为这些考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其内容、分值的匹配才应该更趋合理而不应该发生偏斜,但是,当下此类考试的导向却发生了严重的偏斜——偏重会计知识和理论的内容,而较少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以注册会计师考试为例,考试科目有《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成本管理》,可以说涉及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所有内容,而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3]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很少,分值也很低。在这样的考试引导下,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很自然会把学习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学习。
二、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现行的会计学科课程体系,增设会计职业道德课。针对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缺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缺陷,高校应调整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增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并有计划地将其纳入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使其成为会计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具体讲就是,把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教育等课程定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向在校大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帮助会计专业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只有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其定为专业必修课,才能引起方方面面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才能使其在高校会计教学体系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并在师资、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等方面得到保障,从而不断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最好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因为此时学生已系统地修完了各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对会计理论、技能和知识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案例系统地讲授职业道德,就可以广泛地涉猎企业财务、税务、审计、电算化等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和法制观念,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
2.加强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丰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针对目前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的缺乏,国家应积极组织会计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结合会计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道德困境和典型案例,共同研究编写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以供各高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时选用。同时,应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会计专业现有核心课程的教材进行修订,以增加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并选编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道德难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掌握会计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领悟,从而促使学生在将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道德自省。在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出版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会计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即在讲授会计专业课诸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每一门课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学》的会计要素——资产中“现金”、“银行存款”时,教育学生自觉维护财经纪律,严格遵守银行结算制度,加强企业货币资产的管理,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制度意识。
3.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结构,加强会计教师队伍建设。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说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对会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成为具有高素质、高风尚的会计人才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设置会计专业的高校一方面要培养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以弥补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缺陷,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也要特别注重对现有岗位上的会计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因为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教师本身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或者教师的言行反映出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会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4.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在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试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针对当前各种会计考试内容中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少、分值小的情况,今后国家应该在各种会计考试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分值,以便通过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试引起人们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从而发挥会计考试在建设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应该说,学校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就应该把对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考试和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考试以及会计专业技能的考核放在同样的位置,比如增加会计法律制度、会计职业规范、会计道德修养方面的考试内容,并增大这方面的分值,以便通过平常的考试,让学生在心底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各种会计考试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和分值不能仅是走形式,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颜玲,黄云明.应加强和改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经济论坛,2004,(15):121-122.
[2] 陈祺,戴蓬军,马正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J].财会通讯,2005,(9):88-91.
篇6
关键词:旅游;职业道德;“13341” 模式
一.引言
旅游从业人员身上发生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原因是旅游业环境不规范、不成熟造成的。当然,旅游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力,旅游从业人员本身职业道德素质或综合素质太低也是原因之一。旅游学院作为旅游人才的输送基地,有必要培养具有成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旅游从业人员,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旅游院校采取的是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职业道德情感体验。因此, 旅游院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目标、内容、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对现成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与研究。
二.高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理念上,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活动的主体内容,旅游体验的质量是旅游从业人员从事旅游及相关活动的生命线。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给旅游者以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旅游满足,而低劣的旅游体验使旅游者美好的愿望破灭,这种质量的保证不仅需要旅游从业者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从业过程中体现的道德呈现及引领作用。然而,传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普遍缺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情操方面的塑造,无法由内而外的引导旅游专业学生的审美情趣,导致学生职业道德水准的降低,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目标上,现代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只强调宽度却没有深度,缺少对学生人生的关怀和人性的提升;大多数旅游院校是借鉴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模式,把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既忽视了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又忽视了受教育阶段学生自身人格的修养水平和和该年龄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趋势,使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空洞乏力。
在教育内容上,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来自于现实的旅游活动,同时又高于并影响着现实的旅游活动,因此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围绕旅游者及旅游活动展开,贴近旅游审美及旅游体验的。其中往往蕴含着教育者的审美观、价值观、教育思想等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它们能够构成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在教育手段上,传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将复杂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课堂说教,片面重视职业道德硬性知识的掌握以及一般职业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缺少一种全方位、全历程、全情境性的整体性情感体验以及旅游职业道德岗位实践。陈旧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高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据调查,58%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课教育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形式单一。
在考核评价上,27%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和我院大多数教师认为缺乏科学性。一是只看重理论学习成绩这一硬指标,忽视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表现的软指标;二是主要采用单一的试卷考试对学生职业道德进行测评,缺少多种形式的考核评价;三是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则处于被评价的地位,缺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四是对学生职业道德考评与其他课程一样,期末考试成绩占50%,期中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成长记录袋占0%。
三. 高职旅游职业道德“13341”教育模式研究
(一)“13341”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是“13341”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儿童的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周围环境影响下,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在认知结构的理论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育过程创造了条件。这一模式构成是基于其设计理念。简而言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为依据,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二是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强化职业导向和情感体验,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力求改变原来纯理论教育的状况,把理论教育与情感体验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道德的实践形式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其模式的内涵就是:1个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大教育内容模块—理论模块、体验模块和实践模块;3种实践教育手段—校园服务、校外活动、岗位训练;4种情境体验形式—生活情境体验、角色换位体验、交往移情体验和榜样事迹体验;1个评价体系—科学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其模式强化了实践性,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了知行合一。
(二)“13341”教育模式应用探讨
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鉴于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旅游职业道德课程教育需要重新审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新理念指导教育目标的确立。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服务者道德情感的发挥能够对旅游者的体验质量产生影响,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应强调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的价值取向,将伦理观、审美观、体验观纳入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之中,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如此,而且在设计教育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育目标细化到不同的学生身上,做到以人为本。
整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按照高职旅游职业道德“13341”教育模式,将旅游职业道德课程原体系的内容进行增删,去掉部分陈旧落后的知识和减少重复,添加新的旅游职业道德知识,把教育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即理论模块、体验模块和实践模块。理论模块内容是理论知识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职业道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理解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掌握旅游职业道德核心、规范和修养方法,运用知识分析道德两难问题,提高认知判断力。体验模块内容是情感体验为主,强调培养学生信念。通过本模块课程项目的体验,增强旅游职业道德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正义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旅游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的职业道德信念。实践模块内容是职业训练为主,强调培养学生行为习惯。通过本模块课程顶岗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旅游服务过程出现的突发事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来自于现实的旅游活动,同时又高于并影响着现实的旅游活动。因此,除了将显性课程当作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外,更应该注重隐性课程的内容,因为隐性课程有利于学生知、情、行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实现旅游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采取多种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首先,利用校内的环境对学生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依据体验式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体验。这种情境体验是利用情境的激情启智和道性悟德等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自我成长的道德体验,它归结到底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这种情境体验能突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生活性、情境性和生成性,能让学生置身于道德关系、活动和情境中,诱发和唤醒其丰富的道德体验。其次,利用校外的环境对学生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在校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服务活动,如“你来南昌、我来导游”、“诚信旅游进社区、优质服务利百姓”、“大型旅游咨询会”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为民众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良好品质。再次,利用顶岗实习来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为了在旅游活动的实际中应用,所以用旅游实习单位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投身到客观世界中才能真正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得到升华。在真正的旅游活动实践中,学生才能将所理解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真正的旅游服务中,发挥道德情感。因此,让学生先跟班熟悉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服务态度的具体要求,后顶岗服务训练。学生通过劳动、管理、服务,同企业员工打成一片,学习企业员工优良的职业道德习惯,并通过自主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将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创设职业道德情境体验活动。以创设交往移情体验为例。交往移情体验是指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和推己及人的移情效应,来引导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情感体验。校方邀请旅行社、酒店、景区、度假村等企业人员与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企业人员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给对方让对方与自己一起感受,而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创新意识、文明礼貌之情,实现职业道德内化。⑴情境体验有助于受教育者融通实践关系达到道德境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时必然要与体验经济下的旅游实践活动相融合,毕竟道德情感及道德境界并非凭空说明就会让学生理解、领悟。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旅游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旅游活动的需要,为旅游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那么,在这种体验式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与旅游实践相联系,一方面教育者将自身的经历融入其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将这种意识通过感应、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交融、撞击,使其内化为学生自我的感悟;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体验的感悟和内心的转化,升华职业道德情感,并外化为旅游实践关系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指引其融通实践关系达到道德境界。⑵情境体验中可衍生新情感达到新的旅游职业道德境界。无论是旅游职业道德体验教育还是旅游职业道德体验学习,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实现。这意味着学生主体至善活动作为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可以在道德行为中证实自身力量而产生道德体验,这也意味着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重大变化,学生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只有将学生同时也看作一个精神主体,注重并促进其精神世界的成长,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才能完成。同时,只有使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功能不断的发挥,才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使自身不断完善化、理想化。
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需要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重新构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⑴评价内容全面性。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卷面考核成绩、课堂平时成绩;学生在学校生活、为人等一些道德品质及发展;各种情感体验和岗位实践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综合测评。⑵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的手段除了纸笔测验外,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评价方法,如档案法、观察法、实验法、访问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个人成长记录法等;尤其要参照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如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考核评比记分四种主要的评价方法。⑶评价主体多元性。在评价中重视学生自我评价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旅游职业道德素质,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建立以学生自评为主,管理者、教师、企业人员、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旅游职业道德目标取向的考核和过程取向的考核。旅游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应该符合旅游活动发展的要求,还应该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拚弃以往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实现对美学及体验理论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吸收,追求对学生的陶冶机制和精神趣味的追求。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有赖于学生职业道德信念的建立,而信念的建立单靠理性的说教或简单的行为训练均已被证明是难以奏效的。职业道德信念是一个统合知情等各项心理品质的结晶体,其中内核的成分不是认知而是情感。
总之,“13341”教育模式的特征是将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整合三大模块;实施课堂与实习场所合一、教学与经营合一、教学做合一的“三合一”教学组织,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破以往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形式,构建了新型教育模式,实现了由单一教育模式向多样化教育模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旅游职业道德教学设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先进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知识传授、职业素质养成、岗位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金向洁.增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5) .
[2]赵磊.谈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3).
[3]王芳. 浅议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教学方式[J]. 保山师专学报,2006,(1).
[4]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现状 加强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现状
1.教学内容陈旧,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不少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课方面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理想化,缺少鲜活的案例。教材体系结构比较死板、程式化。这种教材既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的热点问题,又不能及时反映和体现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更缺少世界各国职业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及经验。
2.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在职业道德的教学中,灌输一直是最大的痼疾。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消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致使不少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无所适从。
3.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不少学生对本行业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不了解,缺少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查、接触有关行业和生产经营实际方面,很少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
4.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实施。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较多;教师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师道尊严”、“唯我独尊”观念仍然存在,对学生缺少民主、平等和尊重,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实施。
5.评价方式简单,降低了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实效性。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较为简单,仍是以试卷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重大缺陷: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视其他各科教师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评价,轻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由于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因此很难准确地反映教学实际状况与水平。最终出现学校的评价结果与社会、企业的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二、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推陈出新,富有时代气息。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完善一套切合学校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具有时代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实用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隐性课程的活动方案,模块化组合的教学案例资料,多媒体教学的相关应用课件等。
2.改变单纯说教的教学方法,注重说理论证的结合。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改变单纯的说教方法,创设民主的对话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中,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在自觉的内心体验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完成职业道德内化。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实践。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学生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习惯。加强实习、实训,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又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3.改善学校“孤岛”教育,重视家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启示和引导、社会对职业道德的评价和认同,都会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能力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职院校只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之一,家庭、企业、社会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只有各方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4.优化整合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是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二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三要加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形成职业学校的德育学科带头人。
5.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篇8
一、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优势
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秘书专业人才,对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充分调动校企双方职业道德资源,帮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并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体会职业道德情感、行为、意志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主要的优势在于:
(一)为文秘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聚焦,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制造产品,经历从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而言,相较于单一学校培养环境,虽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秘书职场环境,学生也可以在文秘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中构建拟态职称环境,但职业道德作为从业者的道德要求,离开真实的职业环境,相关的职业道德诉求,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切实对文秘专业学生产生触动,使其有更为真切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检验。
(二)为文秘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单一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道德知识理论方面,强调通过相关的课程测试,让学生掌握秘书职业道德要求。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秘书职场环境中,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更为明确,同时更有配套奖励与惩罚措施作为道德要求得以贯彻的保障。学生可以通过识记的方式掌握单一的学校职业道德知识理论,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对于文秘职业道德要求的认知,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在实践中认识到职业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三)为文秘专业学生树立了优秀的职业道德榜样。道德教育中,典型榜样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较好地让从业者认识到道德作用。学校教育中,文秘专业教师也会结合视频、文字等方式,以案例的形式,依据榜样教育理论,对文秘专业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榜样教育。但是,这种课堂教育中的榜样是否与实际工作的道德要求相符合,职业道德榜样又是如何克服道德困惑遵守道德规范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教育学习困惑。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行业岗位实践中,切实对照秘书岗位上优秀职业道德榜样,真实感受榜样的力量,并进而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养。
二、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问题
依托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不是简单地套用模式,而是应该将更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造为适应于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模式。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应用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文秘等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偏重点主要是人才的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人才的职业道德。文秘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中,这类倾向表现更为明显,一些企业侧重于秘书人才的写作能力培养,或者是人才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能力训练,而忽视了对人才职业道德的培育,不少单位认为因为有着较为完善的秘书岗位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文秘专业人才在向秘书岗位职员转变过程中,其职业道德会有相应的保障;而文秘专业教师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空泛,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检验,也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二)教师自身的秘书职业道德教育素养不足。不论是哪一种内容的教育,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而言,从学校方面分析,大部分文秘专业教师由中文专业等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转变专业教师,期间教师自身缺乏对秘书工作从业经验,更谈不上对秘书工作专业道德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教学也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从企业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引入的秘书岗位兼职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秘书工作经验,并对秘书职业道德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知,但是,秘书岗位兼职教师不熟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相关职业道德经验传授给学生。
(三)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文秘专业虽然采用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其教学的相关设计与完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反馈评价机制有所不同,不是由企业充当评价主体,而是由学校教师负责道德教育主要评价工作;不是采用过程模式评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养成情况,而是采用结果模式,以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理论测试,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存在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空洞化,且情况日益严重。
三、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应该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带来的道德教育优势,以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一)以秘书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重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当前,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按照文秘职业道德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设置编排的,虽然在职业道德涉及的不同内容层面上,显得较为规范,但实质上与秘书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情况,不能完整反映秘书职业工作操作流程中所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秘书岗位工作流程中具体涉及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线,重新建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工作流程与步骤,成立对应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应用文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详解文秘职业道德规范。举案说法,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方应该基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联合搜集、分析、整理文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具体而言,学校教师应该根据文秘工作流程与步骤,从理论上梳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行业秘书作为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要提供与理论相对应的典型案例方式,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去。在案例的性质方面,既可以是正面的案例,也可以负面案例;在案例的形式方面,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视频的。
篇9
一、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伴随着接受法律教育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背诵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人的职业道德,而是要揭示出法律职业的行业特点与法律职业道德行为之间的关联,把法律职业道德的思想融入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形成内在的道德确信,才有可能在将来的职业过程中基于内心的确信而表现出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因此,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相比法律知识和技能教育,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主体间性强调关系双方是双主体,均具有主体性,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性哲学。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主张师生之间在平等、友爱的交流与互动中,在贴近生活和感受法律道德的交往实践中,共同体验法律职业道德的真谛,实现理论的升华。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师生关系从单向走向双向交互,强调教育目标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强调教育方法从灌输走向对话;强调教育内容从理论走向实践。主体间性法律道德教育具有交互性、平等性、和谐性与共识性,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活动,双方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形成对法律职业道德所达成的相互理解,形成师生间的共同认识、共同价值和共同理想[1]。
二、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师生关系从单向走向双向交互
我国的法学教育,大多延续了传统主体哲学“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下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师生关系范式主要采取教师单主体式。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从总体上来说是控制大局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更多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遵从师教,无主体性可言。这种师生关系导致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法律职业道德知识和影响的对象,把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当作“主体――客体”关系来对待,道德教育过程等同于训练和控制过程[2]。这种教师单主体的教育模式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上,更不利于达到入耳入心的教育效果。
另一种教育模式,是学生单主体范式。它是作为“教师中心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尖锐地批判教师中心论无视学生的尊严与自由的做法,认为其形成的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师生关系,并鲜明提出学生是中心,教育的措施是围绕学生而组织,把老师当作学生建构的“工具”[3]。“学生中心论”单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崇尚物理利益,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物质利益面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学生的思想难免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左右,这时教师的引领和导航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单纯地强调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是片面的。而且,这种以学生为单方主体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实际上学生并未真正取得主体地位,因为学生这种主体地位无法避免教师的干预和引导的,因而也就无法真正成为法律道德教育的单一主角。
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双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学资源作为教育中介,是他们共同的客体。这种模式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无条件的平等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共同学习,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实现法律职业道德知识的培养。由于师生之间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师生在共同探讨和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理念的时候会出现情感的交流、拉近彼此感情的距离,产生感情的共鸣和认同,这种共鸣和认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态度,使法律职业道德理念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得到提升,这样实现双方共同的进步,也达到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传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看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把道德规范化为知识点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和背诵。随着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也提升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在考核中,将职业道德化为能力考核应用题,判断学生是否选择正确且应对自如。不论是传统法律道德教育还是加强对能力的考核都忽视了人的感情和意志在法律职业道德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仅仅单纯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法律道德是作用于人才能真正起作用的,没有加强对学生内心的理解和确认,因此都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道德教育[4]。
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宗旨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法律道德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道德规范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的心灵生成与成长的过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心灵的教育,确认和培养其法律职业道德自觉性是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与形成法律人的道德品性相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居于次要位置的,“人”才是这场教育中的主体和达成目标的首要方向。了解学生的感情和意志、激发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的认同、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实现心灵的成长,这是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要实现的教育目标。
四、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从输入走向对话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法学课程一样,大多保持单方面说教、正面灌输的教学方法,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大谈道德理论,可学生在下面却各行其是,久而久之形成了教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局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他们只注重法律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或者道德理性的训练,忽视了思想的交互。教师和学生者之间缺乏感情的传递,也造成了彼此并不关心对方讲授多少和接受多少。从理论上看,道德教育想要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情感或态度上认同,就必须使学生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接触实践以获得切身感受。因此,在法律教学传统之上找寻、建立有效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更为关键,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其必须寻求一种不同于法律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体会,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将来才能使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推动力,并最终促进学生法律职业道德自觉性。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所体现出的是平等对话的方式。所谓的“对话”,是指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是一个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话,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学生不再与教师有距离感,也愿意向教师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对话,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内心需要和职业道德认知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教育资源与学生共享;学生在与教师平等对话的中,也会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与教师积极的讨论,在共同的思想交锋中,也实现了教师的进步和理论的升华。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对话式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五、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从理论走向现实
现行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与实践紧密结合,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所依托的法学基本知识为载体,把需掌握的道德内容知识点化,并划入不同的学科,以寻求知识体系化和学科的支持;学生也通常把法律职业道德概念、特点、当事人的职责、法律责任等道德准则和规范作为知识点进行背诵和记忆,但当考试结束后,往往深入内心的不多。二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大多是法官、检察官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容,这些规范性条文往往漠视学生现实的学习及生活状况,甚至是对真实的职业道德生活全貌的肢解和疏离。
主体间性法律道德教育要创建贴近生活、更符合切身感受的课堂,要改变单纯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考核,改变忽视对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心灵的培育,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法律职业道德的大部分内容与律师与当事人、证人,法官、检察官与当事人及案件参加人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大量的职业道德规范通过法律职业者亲身参与公诉、审判、辩护、会见当事人等法律案件而形成,不像在其他实体法领域更强调法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5]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关注各种媒体,包括关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集中播报和关注的与法律职业道德有关的重要新闻,关注司法体制改革,通过大量的正面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反面案例尤其是近期国家反对和打击的丑恶行径,提升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的能力,在充满实践氛围的课堂中,体验崇高法律职业道德人生的意义。
篇10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如下趋势,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由于生源、经费等问题,发展后劲不足,举步维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继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性。而作为其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
一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从而形成了“热衷于对这些职业道德知识与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职业道德语言和知识气泡”的不良现象。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做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做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第三,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首先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第四,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绝不能远离学生或脱离学生,要提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话,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以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职校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引导职校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基本目标,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等培养为重点”。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的“四有一忠”素质教育(四有指有文化、有素养、有责任、有纪律,一忠指忠于企业)与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虽一再被提起、强调,但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并加快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选拔、培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工作素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从事职业道德教育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改进教学方式,变单纯授课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
针对“90后”中职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长期以来被冠以“差等生”的代名词,自尊心饱受伤害、学习兴趣不浓的实际状况,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应广泛使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概念、知识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3.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向社会学习,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职业道德教育应贴近专业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专业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应学会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的特征,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我国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自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清思路,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不久的将来,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职教论坛,20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