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0 16:2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垃圾分类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垃圾分类制度

篇1

数据收集:以定点拦问和行为观察的方法,在北京市600个试点社区进行调查,对象为社区中居住半年以上,年龄>10岁的常住人口,获得问卷有效样本13935份,行为观察有效样本13509份.每个社区问卷调查有效样本量在20~50之间,样本量随社区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行为观察样本量与问卷调查样本量变化趋势相同.整体样本中,10~17岁占2.1%,18~29岁占31.4%,30~49岁占46.4%,50~60岁占16.7%,60岁以上占3.4%.学历范围:“初中及以下”占2.1%,“高中/中专/职高”占24.7%,“大学专科”占35.2%,“大学本科”占35.7%,“硕士及以上”占2.3%.数据分析:采用SPSS19、EXCEL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分析

北京市14区2县至2010年底总共有4000多个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社区,2010年4月实施垃圾分类达标的居住社区为600个,覆盖全市各区县.垃圾分类试点实施1a后,在600个试点社区进行分类知晓率和投放正确率调查,得到北京市平均垃圾分类知晓率1(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为75.6%,平均分类知晓率2(非常了解)为15.5%,平均投放正确率为31.2%.由图1可见,知晓率1为75.6%,其中非常了解的居民只占15.5%(知晓率2),社区大部分约60.1%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程度只停留在初步知晓阶段,分类类别标准及如何操作等知晓情况较差,而24.4%的居民不知道垃圾分类,其中9.5%的居民完全不清楚.由图2可知,14区2县正确率为16.92%~34.56%,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并不高.因此,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降低,转为负增长归功于垃圾分类指导员和保洁员的二次分拣,正确实践垃圾分类及投放的居民较少.知晓率1远远高于知晓率2,比较了解居民占多数,大兴区的知晓率1最高为78.48%,朝阳区知晓率2和投放正确率最高分别为19.1%、34.56%,知晓率1和投放正确率最低为密云县,为53.10%和16.92%,知晓率2最低为延庆县只有1.8%.图3反映出总体上,只有53.1%居民大概知道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大类,称为一般知晓率.其中,朝阳区最高为59.5%,昌平区最低为24.6%.进行样本分类实践操作测试调查:对纸盒、纸板、废纸、一次性塑料餐盒、碎玻璃片、旧灯泡、易拉罐、罐头盒、旧毛巾、旧衣服全部分类为“可回收垃圾”正确者为一个判断正确的样本;对坚果壳、果核剩菜、剩饭、果皮、茶叶渣全部分类为“厨余垃圾”正确者为一个判断正确的样本.经调查发现,三大类别的垃圾细分知晓程度比较差,操作实践情况不容乐观,也就是知晓深度和操作实践不够,总体仅有6.7%居民能够对日常可回收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而厨余垃圾正确分类很低仅有2.5%,见图4.图5可知,总体分类正确率较低,均低于10%.可回收垃圾正确分类率较厨余垃圾正确分类率高,其中石景山区可回收垃圾正确分类率最高为8.0%,昌平区最低为4.0%;厨余垃圾正确分类率较低,昌平区最高为7.4%,而在丰台区、房山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密云县、延庆县等区县所作的调查中均没有发现完全正确投放的样本.由图6和表1可知,知晓率1、知晓率2和投放正确率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32、0.814,P<0.01都达极显著水平.因此,知晓率是投放正确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知晓率1远高于知晓率2,大部分居民知晓深度不够,操作实践情况较差.2.3社区居民垃圾分类信息渠道及管理改进建议由图7表明,居民获取垃圾分类信息渠道主要为电视、入户宣传、政府资料、报纸、互联网等,其中电视、入户宣传、政府发放资料均占到20%以上,电视宣传最高为25.40%,最低为广播,仅有0.04%,此外,通过网络获取垃圾分类信息的比例也不高,占0.42%.图7社区垃圾分类信息的获取渠道比例Fig.7Acquisitionchannelratioofwasteclassificationinformationinthecommunity由图8可得知,认为应该加强分类知识宣传的居民最多,占36.84%,其次认为加强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监督的比例也达到35.39%,加强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有18.80%,而认为加强相关设施建设的居民比例最低,仅有1.93%,要求进行投放正确后进行奖励的居民比例也较低,为2.02%.

结论与对策

篇2

现今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在环境卫生方面,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农村房前屋后的垃圾。由于缺乏统一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使农村与城市的最大差别就是环境卫生[1]。“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是新农村建设重要部分,它不仅贴近农民群众的生活,而且符合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这项活动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环保卫生意识。本文将以柳州市柳江县为例,探讨广西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推动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们团队以柳江县成团镇的盘石村和三都镇白见村的板朝屯为研究重点,并走访了其周围村镇,采用了实地调查、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一、柳江县的农村环境

近年,柳江县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同时,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优美有序的宜居环境,在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方面有很好的发展,成为成绩突出和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但是据我们团队在柳江县的走访调查,发现柳江县的部分乡村还存在着“垃圾围村”的现象,农村的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房前、屋后、村道、河流和田野上,村民转移处理垃圾的方式较为普遍,一般是将其倒放在一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处理。但是由于垃圾堆放过久,产生了恶心刺鼻的怪味,所以村民将其倒放入河流,造成了当地河流的污染。由于农村生活垃圾产生源分散,分布面广,所以处理难度较大,加之村民经常将堆积的垃圾进行焚烧,造成了二次污染。柳江县每天清运和处理垃圾的数量不及垃圾总量的一半,有些村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和农村垃圾的违例堆放,机动车难以进入和及时处理,处理垃圾难度加大。

二、广西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整体上,广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投入滞后。上级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乡村财政无能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因为缺乏物质保障而成为一纸空谈。广西大部分农村还存在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家庭畜禽养殖等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的现象,污水随意乱放、垃圾随便乱倒、类土肆意乱堆、畜禽四处乱跑。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三、广西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得不到有效处理的原因

(一)财政投入不足

广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能力支出有限,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自从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政府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专项投入资金,例如在各个乡村分发垃圾桶,聘请保洁员定时打扫村里的卫生,也在一些地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广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仍不容乐观。柳州市柳江县现在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乡村财政疲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绝大多数市(县)农村环保机构匮乏且力量薄弱,拥有污水处理或粪便处理设施的规模化养殖场所占比例很低,导致绝大多数废弃物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大多数环境管理机构基本上只设到县级,很少有设立在乡镇的环保监管部门,即使设置了乡镇环保站,其人员、环保监测设备和经费也相当不足,而且还因法律法规缺失而导致其监管职责不明。

(二)村民环保责任感薄弱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主要依靠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村民受农村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习惯影响,村民的卫生环保意识较为薄弱,难以继续开展工作。广西农村常住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占到87%,教育的落后导致农民思想观念停滞。农村废弃物有分布广、收集难、可就地处理等特点,很多农民为了图省事,直接就地处理垃圾,加剧了农村“脏、乱、差”的情况。农村不仅地面广,而且地形差异决定了居住的分散型。农户散居较多,特别是部分偏远乡,单家独户甚多,加上交通又不十分方便,集中清运处理垃圾可是难上加难。

四、广西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对策

(一)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相结合

政府引导当地农民发展农村当地的优势产业,以资源条件为依托,以特色为纽带,联结农居和“乡村游”的经济链条。加强品牌建设,带领人们走上富强的道路,从而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柳江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县城,政府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农民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例如柳江县成团镇,政府在致力壮大工业的同时,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近年来,广西接待全国各地的“乡村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交流起到重要作用[2]。将城郊高效特色农业和乡村农田休闲旅游结合,以一村一品为载体,进而使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

(二)培养新型农民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相关部门需要不定期地举办培训班,进行技术传授或培养农村青年的创业意识,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青年农民,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农村生态建设。新型农民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积极将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发展生态环保农业,应用环保农业技术。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促成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三)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激励约束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加大力度引导全社会参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搞好环保法律意识的日常宣传,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内容的宣传教育也必然是一项长期的日常工作。要推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参与建设清洁乡村[3]。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各类农村环境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审批与监察,保证项目实施及时到位,按时按量完成。

(四)进行垃圾分类

具体处理方式上,农民可以将生活垃圾简单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类型,然后放到村里的垃圾桶,环卫员将可回收垃圾拿到垃圾回收站进行变卖,不可回收垃圾则送往垃圾中转站;生活污水,人禽粪便,可做沼气投料,或经化粪池处理。在处理层次上,农村住户将生活垃圾分类,组(队)环卫员收集送至村垃圾池,村转运车辆将各组(队)不可回收垃圾再收集并转运至镇(乡)垃圾场,镇(乡)运送不可回收垃圾至县(市)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4]。

(五)教育引导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宣传环保知识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生态意识。在各级学校开展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教育,从小做起,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其次,学生应带动家长参加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通过道德约束与规范制度相结合,督促村民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一是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保知识,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篇3

【关键词】洁净手术室;环境;管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3-0323-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洁净手术室通过采用净化空调系统,有效控制室内的温湿度和尘埃含量,实现理想的手术环境,降低手术感染率,提高手术质量[1]。但空气净化系统在运行时本身并没有杀菌消毒功能,所以洁净手术室应有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并按常规要求做好消毒灭菌工作。我院从2003年11月启用洁净手术室,通过2年多的实践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

1.1设专职门卫,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控制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洁净的关键,洁净手术间人员的发尘量是700×103/分钟,每人静态发菌量为300个/分钟,动态为1000个/分钟[2]。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值班门卫应24小时值班,根据“手术安排表”上的名单核对手术人员,登记并发放更衣柜钥匙。本院医生或进修生参观手术,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一台手术参观人员不得超过3人[3],参观人员实行登记制度,更换参观服并佩带标记有手术间编号的参观卡,在指定手术间参观,不得随便走动及串室。示教及参观手术则要求医生在“手术单”上注明,尽量安排在有摄像系统的手术间。

1.2严格着装管理:进入手术室人员按规定穿戴手术室所备的衣、裤、鞋、帽、口罩等,内衣不得外露;手术病人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术前1天沐浴,术晨贴身穿干净的病人服,用一次性清洁帽子遮盖头发。手术室工作人员应勤洗勤换工作服,因工作服穿的时间越长其污染也越严重[4]。交换厅设有外出衣,接送病人须穿外出衣,手术间内工作服与外出衣不能混穿,避免细菌和尘埃通过外出人员的衣服带入手术室,从而造成空气污染。

2环境管理

2.1保持手术间“相对密闭状态”,保证空气的洁净度:应保持手术间物品相对固定,尽量减少工作人员进出次数。常规用的手术耗材、液体、药品等均在手术间的玻璃墙柜中分类放齐、放全,位置相对固定,保持基数;把与手术相关的各种仪器如电刀、显微镜、腹腔镜等固定在手术间,各类物品分类、分规格摆放,标识清楚,使物各有位、过目知数、一目了然。 每天专人负责检查及添置室内物品并登记;手术人员及参观者进入手术室后,尽量减少走动,各项动作要轻柔,勿在手术室抖动各种敷料。手术过程中保持前后门关闭,以避免频繁开关时空气流动污染;尽量避免一位巡回护士同时巡回多台手术,保证手术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

2.2强化清洁管理,减少各种污染的机会:洁净手术室的一切清洁工作必须采用湿拭打扫,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中进行。每天早晨湿拭并用消毒液擦拭手术室的物品,湿拭拖地并用消毒液擦洗墙面。手术间地面保持整洁,术中如有血液、体液溅到仪器或地面,及时用浸湿消毒液的抹布擦拭;手术间设有尖锐物收集箱、感染类垃圾收集袋及非感染性垃圾收集袋,术中产生的垃圾分类放置,术后集中处理,每台手术结束后器械护士将污染敷料置于污物车内,由工人从污物通道运出,减少对地面的污染,减少污物在室间停留时间;每次手术完毕用消毒液擦拭手术间的无影灯、器械台、手术床、床垫和垫及其他物品表面,并用消毒液湿拭清洁地面。每周进行彻底的清洁工作,不同级别的手术室使用各自专用的拖把以防止交叉感染,并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每星期清洗初效过滤网1次,出风口1次,并用消毒液擦拭回风口过滤网。中效、高效过滤网每2年更换1次。 塑胶地板定期请清洁公司用专业单圆机清洗加打蜡。每月对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和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

2.3加强出入口的管理:在手术室大门及无菌区入口处铺设易清洗且可用消毒液浸泡的地垫,每日更换,这将对进出的推车及其车轮起到除尘和消毒作用。设立交换厅,严格区分室内车、室外车,病人由病人通道入室,进出必须更换交换车。每日增加交换区清洁地面的次数。

3运行管理

3.1严格执行手术室的“三通道”线路: 洁净手术室的设计有三条出入线路,即工作人员出入口、病人出入口、污物出入口。在管理中,我们严格执行三通道线路,将医护人员、病人及洁净物品作为洁净流线,手术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作为污物流线,尽量做到隔离,避免引起感染与交叉感染,以保证洁净手术室空气的洁净度及手术流程的需要。带有外包装的物品应先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手术室。按专科及净化级别相对固定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在手术部的最外边,感染手术间为负压洁净手术室,并靠近污物通道。

3.2净化程序的管理:术前1小时由夜班同志开启净化空调系统,调节合适的温湿度:温度22~25℃,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长时间不用的手术间,使用前除做好风口等的清洁工作外,还应提前3小时开机。应急手术间限制区内走廊的净化空调机应24小时处于低速运行状态,以备急诊手术和空气保洁。系统由专业技术人员专门管理,定期对净化系统的设备、设施进行维修、保养。设备有故障时及时修理,保证正常运行。对初中高过滤器定期进行监测、更换,对室内回风过滤网和净化空调箱内部定期清扫。

4工作人员的理念和态度

我们将“5S”管理理念(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引入到工作中,将其精髓和做法付诸于行动,组织包括护工在内的手术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净化技术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关知识,认识到无菌操作及预防感染是每个手术室成员的恒久目标。营造“人人积极参与,事事符合规则”的良好氛围,强化护士的管理意识,明确抗生素不是“万能药”,更重要的是对手术室全过程、全方位的护理制控,加强无菌观念和正规化的管理,这才是医疗安全的根本保证。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 环保教育 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及防治问题,是摆在全人类面前不容回避的、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每个人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面对严峻的现实环境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化学教师,更应具有环保的忧患意识,站在时代的潮头,当好环保的排头兵,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环保教育。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教育呢?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塑料、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挖掘这些内容并作适当补充,把它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向学生传播环保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如在学习“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后可以重点介绍“空气质量报告”,让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认识到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介绍“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等,让学生知道臭氧层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臭氧层;在学习“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知识后,可以介绍“酸雨”“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预防措施,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含碳含硫燃料的燃烧,积极地开发利用无污染的新能源;在学习了“水”的知识后,向学生介绍水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的短缺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使学生明白要养成节约水、爱惜水、保护水的好习惯;在学习了“煤和石油”的知识后,要让学生知道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有何影响,目前可以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那些?在学习“金属的冶炼”时,让学生知道在冶炼的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等尾气污染空气,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尾气,使金属的冶炼符合环保的要求;在学习了“合成材料―塑料”后,应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的形成及危害,使学生知道如何减少“白色污染”,了解我国实行的超市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的意义。如此等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而树立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对学生实施化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其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环境污染物。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产生的尾气散失到空气中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制二氧化碳的实验中产生的废酸液既腐蚀下水管道又污染水体。因此,结合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有害物质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们随时随地会侵害人类的健康,从而提高学生接受环保教育的自觉性。在实验中教育学生要做到:(1)节约实验试剂,倡导进行微型实验,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2)积极改进实验仪器装置,降低污染的产生,力求达到无污染的状态。如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可以事先在集气瓶中装少许氢氧化钠溶液等。(3)妥善处理好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尽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验完毕,废弃物要集中倒入废液缸,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在这些活动中,要十分注意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创设一种人人参与的环境和气氛,让每位参与者真正动起来,不仅是动口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思考人的作用和责任。如组织学生参观化肥厂、造纸厂等,当学生观察到排放出来的废水,使周围的水变色,使池塘中、小河中的鱼虾死亡现象时,不仅感到污染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还认识到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污染,找出污染引起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增强消除污染的决心。事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事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这样在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在日常生活中巩固环保教育的成果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13-02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但是,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工作一直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只有直面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宿舍管理现状,认真研究和寻找其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完善学校管理体制,为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宿舍管理是一个令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和班主任头痛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管理力量薄弱的农村初中,宿舍管理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宿舍内务卫生“赃、乱、差”

用“赃、乱、差”三个字来形容一些管理薄弱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的内务状况一点也不过分。在一次突击性的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学生宿舍的地面上扔满了果皮、包装袋等垃圾。有班主任反映,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清洁活动,然而清洁状况保持不了多久,很快就会“打回原形”。一些学生根据个人喜好乱摆、乱放、乱挂个人物品。当问及“你们起床后会叠好被子吗”“有整理好内务的习惯吗”等问题时,部分学生坦言:“只有检查评比的时候才会这样做。”

(二)宿舍公共资源财产损坏、浪费严重

在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门窗、床架床板、水龙头等公共设施被学生恶意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在离开宿舍时不关水龙头,任凭水“哗哗”地流掉;不关电灯、电风扇等电器,任凭电白白地浪费。

(三)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在一些管理薄弱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我们还可以看到学生在宿舍区大声喧哗怪叫甚至抽烟、饮酒、赌博、打架斗殴等现象,学生之间的矛盾经常激化爆发。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晚上休息不好,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安全教育不到位,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由于宿舍管理不到位,一些学生借中午、晚上睡觉的时间爬墙外出,偷食周边村民的瓜果,群众意见很大,破坏了学生和学校的形象;同时学生爬墙外出容易引发安全事故。马岭镇初级中学两年前就有学生晚上擅自爬墙外出游泳而溺水死亡的严重安全事故,这次事故给学生家庭和学校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原因分析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学校发展进步的障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寄宿制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的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宿舍的认识停留在“学生睡觉的地方”这一层次,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宿舍是学生又一获得知识、获得友情、培养合作精神、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阵地,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抓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由于重视不够,人、财、物等力量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致使宿舍问题频频发生。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管理力量有限,管理空白点与盲点较多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寄宿制初中办学经费及人员编制等限制,学校后勤人员非常紧缺,有的学校没有专设宿舍管理人员岗位。例如,笔者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宿舍未设置专门的宿舍管理岗位,全校所有的男、女生宿舍只有一个校警兼管宿舍,而他所谓的“管理”就是每天开、关宿舍区的大门。平时纪律等情况主要依靠各班班主任和值日老师在教学之余到宿舍巡查督管。此外,目前农村初中学校班主任的待遇普遍偏低,部分班主任出工不出力,工作应付了事,管理效果不佳。一些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宿舍内务卫生情况由学校团支部组织学生检查打分,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且缺乏有力的监控,所谓的“检查”往往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这样,出了问题没有办法发现,即使发现问题也得不到及时反馈,更谈不上整改完善了,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

虽然一些农村寄宿制初中宿舍墙上挂有各种管理规定,但这些管理规定并不完全符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照抄、照搬城市学校管理条例应付了事,实际上形同虚设。更有甚者,部分农村寄宿制初中连照抄的宿舍管理制度都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教师没有管理的依据,而学生没有明确的行为约束制度。

(四)部分农村寄宿制初中宿舍文化建设处于空白状态

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部分农村寄宿制初中校领导和班主任很少在宿舍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研究与打造学生宿舍文化。部分学校平时只关注学生“能睡觉”这一层面上的硬件建设,而没有关注“睡得好、能发展”这一层面上的软件建设。一些学校学生宿舍内没有进行任何美化,连一句简单的温馨提示语都没有,这样生硬的生活环境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其实,宿舍文化建设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被有些农村学校忽视了。

三、基本对策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基地,把它建设好意义重大。要解决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广大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营造更为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宿舍管理的作用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管理者只有站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充分认识学生宿舍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主动投入足够的力量,把宿舍的功能作用发挥好。学校必须重新评估、认识学生宿舍现实状况,认识到宿舍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必须改善之处,并且召开领导和班主任会议,研究讨论如何搞好宿舍建设,同时广泛地采集学生和家长的有益建议,最后形成宿舍管理建设的具体方案,明确宿舍管理建设的领导机构、目标方向、操作方法等,使宿舍管理工作有力开展并不断推进。

(二)制度制定“被动”与“主动”相结合

制定完善可行的宿舍管理制度对于推进宿舍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但是仅仅依靠规章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科学定位学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宿舍制度的制定中。学校的职责是通过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指引方向和提出任务,而不是亲自去组织宿舍各项活动和管理。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适当下放手中的权利,引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主制定管理制度或为制度制定出谋划策。其次,宿舍的管理过程是动态的全面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单一过程,学校应该让各宿舍相互借鉴、学习,通过集体力量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热情。可以通过开展优秀宿舍评比活动、内务整理大赛、宿舍环境设计大赛等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最后,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制止学生做什么,而是使学生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学校应该制定贴近学生实际的制度,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把遵循制度当作是自己的使命。

(三)增强管理力度

有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人数较多,学生宿舍管理范围与难度较大,单靠班主任和值日老师的一些巡查是不够的。除了要在编制上设定足够的宿舍管理岗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挖掘周边办学资源,如争取周边的部队或企业帮助,邀请他们作为导师开展军训等活动,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平时积极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考核和问题反馈,每一项检查都要在当天向全校师生公布,做到公平、公正。

(四)开展宿舍文化建设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要积极开展宿舍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首先,整洁美观的物质环境必不可少。清洁卫生、物品摆放、整体布局这三个方面是宿舍物质文化的首要因素。在设计上应该尊重各宿舍学生的集体喜好和个人特点,鼓励学生设计出为宿舍所有成员所接受的宿舍物质文化形态。其次,学校可倡导学生制定宿舍规范歌、温馨提示、文明礼仪要求等,通过“软文化”建设,让学生体验到宿舍的温暖,使友爱互助、和谐共进成为学生共同的信条和价值追求。当一个宿舍呈现出向上、温馨、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那学生身处其中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积极、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

(五)加强绩效考核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宿舍管理是农村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学校应该把宿舍管理的相关工作情况纳入班主任考核的范畴,把考核结果作为班主任评先、评优及绩效考核的条件之一,同时,学校还应出台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成效奖励机制,对宿舍工作管理出色的班主任进行必要的奖励,从而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在学生宿舍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把宿舍的管理与教育两个方面的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和班主任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总之,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探索宿舍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开拓创新,克服目前学生宿舍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6

关键词:医院护工;职业防护;认知;调查分析

根据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仅为2.05,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1/2,护士人员短缺。护工从事部分非护理专业性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短缺,是医院人力资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工因职业特殊性,经常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及分泌物,与医护人员一样处于职业暴露中。但大多的护工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职业防护意识不强,更容易危害自身安全,同时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而引起院内感染。因此,对护工职业防护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更好辅助护理工作,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某三甲医院持证上岗的50名护工进行职业防护认知调查。入选条件:愿意配合,知情同意者。

1.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的调查: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②职业防护认知情况调查:共15题,总分为75分,各条目满分为5分,采用1~5级评分法,1分表示"从未采取该防护措施",2分表示"很少采取",3分表示"有时采取",4分表示"经常采取",5分表示"一直都有采取"。得分越高表示采取防护措施行为越好。

1.3方法 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到科室向护工发放问卷,给予解释说明,为不能阅读者或阅读能力差者读题解释,填写完毕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为90%。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进行描述。

2结果

2.1医院护工的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的护工中男性15人,女性30人;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10人,初中学历33人,高中学历2人。

2.2医院护工职业防护认知情况 护工职业防护认知情况的条目均分(3.56±0.31)分,即护工采取的防护行为介于"有时"与"经常"之间。15种防护行为中"戴手套处理患者排泄物"及"分泌物和工作时戴口罩"的得分最高,"定期做身体检查"及"被污染性尖锐物品刺伤时报告上级"方面得分较低,见表1。

2.3不同性别的护工对防护认知的得分比较 不同性别的护工对防护认知的得分经过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护工对防护认知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职业防护认知水平低于女性护工,见表2。原因可能在于男性在工作中往往忽略细节,而职业防护主要体现在工作的细节中。

2.4医院不同文化程度护工对防护认知得分的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护工对防护认知得分经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护工的职业防护认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学历及高中学历的护工职业防护认知比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护工高,见表3。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护工在理解知识方面的能力更强,更懂得关心和保护自己的身体。但是护工这一职业群体普遍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进行积极的职业防护培训尤为重要。

3讨论与分析

3.1加强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上岗前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可持证上岗。培训期间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如血液传播疾病的知识,掌握正确洗手方法、锐器伤的原因及防范方法、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等;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掌握自我防护知识。针对护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在培训过程中应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如操作演示、图片介绍、问答式的方法,尽量减少医学专业术语,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重视男性护工的职业防治认知。

3.2建立健全防护管理体系 有研究显示,加强护工管理,完善各种制度、管理、监督、考察,在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防护管理体系,监督制度落实到位,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加强操作规程及医疗垃圾的处理流程的培训。对护工定期进行考核,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3.3完善防护设施配置 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快速手消毒液、防护眼罩、防护衣等用物。改善设施配置,如改善洗手装置,张贴洗手示意图;紫外线开关安装在门外;化学消毒灭菌剂存放在有盖容器内,安装排气装置减少与有害气体接触。

3.4建立健全护工保健制度 对持证上岗护工定期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给予免费预防接种如乙肝疫苗等,进行早期预防,最大限度的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医源性损伤要及时上报并跟踪,对其提供心理支持及咨询。

4结论

护工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性工作群体,承担着医院内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填补着医院劳动力的明显不足[2]。医院应建立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操作行为,保证护理安全管理各环节的畅通,提供各种防护用品及其安全的医疗环境[3]。关注护工这一弱势群体,提高其对职业防护的认识,减少职业损伤,保障护工的职业安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方咏梅.护士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65-67.

篇7

1.借鉴他国理念

旭川医科大学以三点为学校的主要教育理念,一是,培养具有丰富人格、广阔的视野、对生命、尊严、伦理观有高度理解、拥有高度知识技术的医疗人员和医疗研究者;二是,培养对地区医疗、地区福祉有贡献的医疗人员;三是,为培养通过教育、研究、医疗活动对国际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医师或者看护师而努力。札幌医科大学以三点为学校的教育理念,一是,为培养拥有丰富人格的医疗人员而努力;二是,对每位北海道住民的医疗服务都要全身心的投入;三是,探索国际化、尖端化的医学研究。冈山县立大学福祉学部的教育理念,为地域社会人们的健康和福祉作出积极贡献,乐于助人,以培养健康福祉相关全能型人才为目标。对比三所学校,隶属日本政府的国立大学教育理念广泛,注重培养综合性全面性护理人员,并且注重整体的发展力量;公立大学的护理教育理念更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以保证满足不同类型护理对象的需要;冈山县立大学福祉学部虽没有具体的教育理念,但是对护理人员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硬性要求。随着护理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培养综合性护理服务人才,注重护理服务人才的社会属性和集体意识”成为了日本护理服务行业的基本理念。“以日本全体国民均为被护理服务,在所有人拥有‘人的尊严’的情况下,按照其意志自由生活,对其自主行为进行援助”成为当今日本护理服务业的主题。

2.教育理念转化的创新(学生素质提升)

初次培训,培训地点的前辈们首先会为护理服务人员讲解“6K”的内容,即,累,脏,高危,没骨气,相貌丑陋,工资薪酬低,扩大了从事护理服务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不被善待,如:护理服务对象的不合作,护理家属纠纷,新人不被重视受欺负等,告知新入行的“护理菜鸟”们护理服务的艰辛的同时,为他们做好“告别昨天,思考明天”的思想、身体、心理准备。方便以后的培训中,通过宣传护理教育理念、护理服务的内容,让所谓的“护理菜鸟”领会护理理念从“身”到“心”的转化,达到从照顾护理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转化为慰藉护理服务对象的心理。

3.护理服务理念的特点(来自对象需求;来自队伍认同;来自沟通桥梁,“信念桥”;“信任纽带”)

对待护理服务对象,护理服务人员采用“面对面微笑”、“事事的人文关怀”、“鼓励式护理模式”的护理服务理念,如: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饮食习惯设置饭食;购买赠送服务对象喜欢的礼物;早晨主动问好;护理服务前细心讲解;特殊护理服务时耐心鼓励;定期检查后慰问身体;如:对完全可以自理的老人们,不拘束他们的活动,不限制他们的自由的“面对面微笑”的护理模式;对部分可以自理的老人们,鼓励他们自主自立生活,最大限制发挥他们的残存功能的“鼓励式护理模式”;对无法达到自理的老人们,不歧视不忽视,悉心照料,用微笑、语言、行动来抚慰他们的内心,使其拥有自信,真正达到“事事的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从“满足其渴望”、“安慰其痛苦”、“保护其远离恐惧”、“维护其尊严”、“尊重其行为习惯”等方面让护理服务人员在日常的护理服务中深刻体会对象的需求,并使之时刻可以感受“人文关怀”以及“互信互爱”的护理服务理念。

二、日本护理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变革

日本的护理改革经历过诸多措施,日本护理服务始源于1885年,日本成立了第一所介护学校;1899年提出了助产士规范;1900年进行了第一次介护士资格考试;1915年规范了介护士招聘原则;1927年日本大学设立介护相关课程;1929年成立日本第一家介护士协会;1946年建立新的介护教育体系,并且成立了“助产士介护士公卫协会”;1948年首次确立“公共介护士助产士”职业名称;1950年在短期大学内开设介护课程;1965年立法规定介护士每月夜班数不得超过8天,强制要求两人或以上介护服务人员共同劳作;1979年日本大学设立介护相关硕士课程;1988年日本大学大学设立介护相关博士课程;1990年日本将5月12日规定为“护士节”;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成立“灾害护理”介护人员小组,从县府道都开始实施具体细则;2005年日本为了女性弱势群体,开设硕士级女性保健和助产专业的介护服务。

1.护理服务教育配套设置

(1)护理学校课程设置

2013年为止,日本已有专门的介护福祉士学校378所,大学有专业的介护课教授和材,介护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福祉、高龄者介护、福祉情报、生活支援、精神保健、人间关系与交流等专业性课程。此外还设有介护学习、介护演习、模拟等科目。学校介护相关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介护的练习用具种类很多,如模拟人形,注射器具,紧急抢救器具等护理相关仪器。另外还设有上机操作课程,电脑中不但有介护相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还有模拟操作系统,让同学学会应对护理服务对象的紧急抢救、突发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全面化综合性的介护服务人才。

(2)护理服务人才培训设置

日本护理服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一是护理学校的培养,二是护理服务机构或者医疗组织内的转化。初中毕业生考入县准介护学校学习2年到3年,毕业后可以称为准介护士、助理介护士;任职数年相关职业后,合格通过国家考试,则拥有“介护士”资格,可持证上岗。另外,高中毕业后考入介护学校,毕业后经国家考试,合格后可以聘用为介护士。保健护士或助产护士需修满国家级介护学校的学分且毕业考核合格后,经由1年的专门课程学习,参加国家考试合格,则可以成为“保健介护士”或“助产护士”。

2.职业道德的构成内容

(1)介护课程人性化改革中的道德规范教育

日本1886年于东京成立了第一所介护学校“有志公立东京病院看护养成学校”,从国外高价聘请留学生前往学校进行教学,同时派遣留学生和国外进行友好交流访问。以此为开端,日本介护学校通过从“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临终关怀”-“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其间,历经三次“介护课程改革”,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护为本”、“建立互信”的人性化理念发展。1951年,日本文部省统一护理机构,护理学校的介护教学规定,同时以此作为介护资格考试的标准。1968年,日本开展了第一次介护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课程中添加了介护伦理课程和介护学总论,增加了伦理课程教学,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对护理服务的认识。1990年,日本文部省对护理课程进行了第二次改革,着重培养护理服务人才的专业护理知识,加强学生对高龄者介护中预防疾病,健康常识,日常保健的掌握,一方面将高龄者介护从成人介护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提倡学生培养对“人文精神”的重视。1997年,日本文部省进行了第三次护理课程的改革以培养对护理服务对象“保证其权益和利益”、“维护其尊严”、“尊重其行为习惯”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职业装饰与护德融合

一是“帽子”仪式。在日本,准介护士通过考核,晋升介护士前,都要参加统一的“帽子”仪式。仪式通常在完成护理学校的课程后,即将前往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前举行。护校学生身着白色裙装,白色围裙,手持白色蜡烛,在会议礼堂由护理机构、医疗机构、日本卫生部以及护理服务部的相关主要人员为其带上白色的“护士帽”。通过在南丁格尔肖像画前宣读誓言,表明今后作为一名护理服务人员在护理服务中的“思想道德准备”和“严守护理服务理念”的态度。二是职业着装等细节要求。在职业服装上,日本护理服务机构,医疗机构都是有统一着装的要求,如:机构内的护理人员和料理服务人员要求统一着浅色上衣和裤子,多为白色、有些为浅蓝色或浅绿色,统一规定的鞋子,无跟防滑防水,指甲长度不可以涂抹指甲油,不允许佩戴耳饰和项链,不可化浓妆,不可披头散发;料理服务人员则要求更加严格,如:佩戴统一头帽,系白色围裙,通勤前用专用洗手液、洗甲刷进行手部清洁后用酒精覆盖手掌,采用计时每20分钟用酒精对用具消毒,每30分钟再次清洁手部。在细节上保证护理服务对象的饮食卫生,同时用具体行为表示对护理服务对象的尊重和负责。三是胸口名牌的要求。护理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都要求护理服务人员在胸口处别上名牌,颜色大多是白色的,上面标有名字的汉字,汉字上方用大黑体字标明名字读音的平假名,如果名牌出现破损,会被要求立即更换。另外,向初次见面的护理服务对象介绍自己时,护理服务人员会用手指着名字,慢慢的告诉护理服务对象自己的名字,有时还会编一些好记的顺口溜以方便对方对自己名字的记忆;后期的多次护理服务前,护理服务人员也会在护理服务前再次告知对方自己的名字,不会将护理服务对象置于尴尬或是觉得自己无用处的地位。

(3)岗前研修与护德教育融合

一是,学校组织的岗前研修指导。对于即将毕业参加就职的护理服务人员,正式上岗前学校会组织毕业生参加岗前指导的座谈会,在会上再次确认护理服务人员的心意,思想上是否已经完全做好为护理服务对象服务的准备,内心是否有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护理服务人员思想觉悟等岗前研修教育。二是,就职地开展的岗前研修教育。通常的护理服务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会为即将上岗的护理服务人员准备好研修人员手册,手册的第一页通常会是机构的护理服务理念和行为守则。同时,在实习期间每天上岗前,都会一齐宣读所在机构的护理服务理念和行为守则,表明当天以手册上面注明的条例为标准实行所有的护理服务。

(4)社会公德教育向护德教育的“自然转型”

在日本,学校、医疗机构、企业中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责任”、“道德”、“善”等相关的教育,但是从幼稚园开始的义务教育中,学校的课程设置、组织的课外活动、教师家长的以身作则中,这些社会公德教育可以说处处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体现。护理服务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同样是是对护理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

三、护理服务职业道德教育的配套因素分析

1.义务教育的配套

(1)身体素质教育培训

在日本,学校很注重培养小孩子的身体素质,经常会看到小孩子们排成队,穿着运动裤在操场上跑步。日本每个孩子从小开始冬天就穿的很少,成长过程中被教育不怕冷,多运动,吃苦耐劳,而且无论季节,所有人都必须穿短T恤和运动裤上体育课。同时,学校还会在秋冬季节进行马拉松长跑,强制要求同学们参加,马拉松最后两名则负责清扫学校的游泳池以作为惩罚措施。

(2)心理承受力教育培训

除了身体素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教育培训中的重点。日本早在幼稚园开始,定期保育员就会带着小孩子们乘大巴去游玩,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能力。不同于中国儿童被精心呵护的不同,在日本,小孩子普遍都是从小自己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购物、做家务,上学的途中也很少见到家长背着书包接送,这样锻炼的背景下,日本儿童从小就独立性很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他们的生活费就不再依靠父母,通过打工或奖学金的方式来获取金钱,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能力来赚取日常的生活费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行为理念,无论对与错,行动中学会自己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和“后果”。

(3)习惯教育理念培训

在日本从幼稚园开始,老师就开始向小朋友们灌输诸多的“习惯”的教育理念。一是垃圾分类教育。日本在垃圾回收上面十分仔细,如果不按类分好严重的会面临巨额罚款。垃圾按不同种类分为可燃垃圾,如:生垃圾、一次性垃圾、皮革制品等;不可燃垃圾,如:塑料、尼龙、泡沫、玻璃等;资源垃圾,如:衣服、家用电器、被子、家具等;粗大垃圾,如:体积在一立方米以上的床、沙发等。垃圾按不同日期分别进行回收,如:一星期两天固定回收可燃垃圾;一月两天回收不可燃垃圾;星期二回收资源垃圾;粗大垃圾的则要进行回收,事先电话预约,等待回收人员上门来取,同时也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这种做法一方面是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爱惜物品、不随意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大人们以身作则,孩子们在大人们的榜样下规范行为。不同垃圾用不同的垃圾袋和不同的进行分装,如同时,垃圾分类方法也是不可忽略的,如:纸质的牛奶盒需要剪开洗净晒干后用塑料绳子系上整齐摆放;饮料瓶需要将瓶盖拧下单独放进垃圾袋里面,瓶身的包装纸则要撕下,并用水将瓶子冲洗干净,将瓶子踩扁后放入指定回收箱;玻璃等边缘锋利的物品,需要用牛皮纸包装用胶绳缠好好后放入相应分类的垃圾袋。老师经常会采用学生与家长参与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实际动手操作,严格按照规矩进行清理和分类,从细节上领会“不给他人添麻烦”、“为他人考虑”,行动中体现着人性化的理念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习惯教育理念。二是餐桌教育。在日本的学校里,老师会关于用餐进行分工,一部分同学一组穿着白色的料理服,带料理帽和口罩,负责领取牛奶;一部分同学一组帮助学生分饭,学生会自发排队,领取饭菜后,对分饭的同学点头表示感谢;一部分同学一组负责饭后清理餐桌、搬运料理器具、对垃圾进行分类统一收集在相应的回收箱里面。这种餐桌教育,不但增强了学生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树立了自信心,更是对独立意识的培养。

(4)素质教育的培训

在日本,特别是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感恩,尊敬,关爱,谦逊等美德从小伴随小孩子们的成长,如:吃饭前将筷子平放入拇指与食指间说“我要开动了”,饭后说“多谢款待”,这种举动主要是表达对神明的感谢,让自己可以有温暖的饭菜食用;经常对父母亲说“谢谢你”、“我爱你”,学会从内心自发懂得“感恩”。上学或通勤途中在十字路口会有指挥的志愿者在他们微笑的说“请走好”后,同样用微笑回答他们说“我走了”;遇到道路修理会向工作人员点头示意并且说“辛苦了”,这让他们懂得“尊敬”。路旁遇到行动不便或是身体不自由的人们时,会主动上前进行帮助;遇到他们困难的时候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让他们懂得“关爱”。一条道路上两方都有人需要通过、双方需要开门时,都会点头示意主动让对方先行;不小心冲撞到后无论谁对谁错,双方都会说“对不起”、“没事吧”,这让他们懂得“谦逊”。在这些美德的熏陶以及父母亲人周围的自然和生活环境的作用下,从小孩子们会养成好习惯,这种社会公德的教育会伴随并在小孩子们长大后作用其一生。

2.立法支持的配套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日本先后出台了有关社区养老的法律与政策近十部,这些法律构成了日本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系统。1959年日本出台《国民年金法》,明确所有老年人的养老金的法律保障途径;1963年《老人福利法》,明确了居家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的结合模式;1982年《老人保健法》,明确老年看护内涵、基本护理程序;1987年的《社会福利士及介护福利士法》;1989年《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及其10年战略计划》再次明确了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主体地位;1992年《福利人才确保法》作为社区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从法律上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及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保证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2000年出台《介护保险法》,强制要求40岁以上日本国民参加养老保险,并明确了老年福利性护理服务、全民保健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的基本政策;2010年公布《21世纪复活日本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其中医疗和介护产业便是其中之一重要项目。

3.护理保险制度配套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是以老年人的自理援助为主,共同连带为理念,通过全民的相互援助,实行对老年人介护的强制性制度。2000年的《介护保险法》大大的解决了老年人们的后顾之忧,它规定年满40岁的日本公民都要交纳保险费以解决年老后的看护问题,所在的地方政府充当责任人的角色。其流程首先要到当地政府交申请,行政机关通过调查、确认需要介护的程度,按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的保险赔偿费。老人们可以用这笔费用自由的选择养老机构。这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更减轻了财政负担,又引入了市场,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工作效率和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4.护校与养老机构的沟通配套

日本的介护学校重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全方面协调能力的培养,书本教育中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实践中边讲解边示范。包括:不同介护程度的老人洗澡、移动老人、口腔的护理、臀部的清洁护理、项部按摩、切开颈部气管等的急救措施等。这种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脱离书本的知识,更容易迅速理解和掌握,同时缓解了老师们人手的不足,又减轻了当值介护士的工作量。

5.老年用品设计的熏陶教育的配套

高龄者的增加为老年商品市场带来了商机,更多的领域出现了专门为老年人生活增加便利的产品。介护学校首先以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各种老年用品,其名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清理方法,维修方法等。其次,采用实物认知的方法,对比图片面对面教学,充分了解老年用品。最后,进入到与学校友好关联的护理服务设施中实际操作,进一步通过观察加深老年商品对学生们的认识及理解,并通过实感,以此加深学生们对于即将成为介护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

四、日本护理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规范对我国护理产业的借鉴

1.日本借助法律保障护理产业的正确运行以及介护人员的权益

日本通过《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1987年)、《福利人才确保法》(1992年)的法律规定,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保”、“立法可行”,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及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保证了护理服务产业的人才供给及其维权措施。

2.学校中设立专业,灵活性和统一受教的相互结合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全面型护理人才,技能型人才,课本与实习教育相结合,加深护理服务人才对护理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对于短期的介护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以降低人力资源,丰富的实践课程以培养介护人员素质及自身能力。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道德品质修养,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

3.明确护理服务奖惩措施及管理程序

一是明确奖励措施。对于从事老年护理服务工作5年、10年及其以上的诚信护工、保姆等灵活就业人员,每年给予公开的社会奖励,包括物质奖励等,引导和维护护理服务队伍的稳定;二是监督、检查护理机构内部的自律、他律、互律措施,以及运行机制、惩罚体系等是否违德、违规、违法;三是鉴于60岁以上老年护理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为保障其权益最大化,应规范我省老年护理服务中的社会监督程序,明确社会居民、各类社团等所有社会主体都有权利举报老年护理服务中的不法行为,对举报者要有物质奖励,对于欺诈、虐待行为要有严厉的制裁手段等。

4.推行护理服务个人信用档案管理

篇8

先生认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在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初中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受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在初中美术教材中,作品的内容极其丰富,有国画、年画、油画、摄影、雕塑、剪纸、建筑、陶艺等等,每一课都蕴含着一定的德育教育内容,我们应如何在这些内容中渗透德育呢?

1.利用教材内涵,多角度渗透教育

我们现在所用的初中美术教材中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都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欣赏课教学中尤为突出,有很多都是显性德育主题的作品欣赏,比如:对中国长城的欣赏,与其说它珍贵的价值是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不如说主要是在精神内涵、精神文化层面上。因而我们用"万里长城永不倒"来象征、比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恒存发展。在对这类型的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那真是名正言顺的事。又如:在教材中爱护公物主题的美术教育课程不多,但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中插入爱护公物的教育内容,如在剪贴画、版画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不要损坏桌椅等。有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约束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使他们明白自己行为的不足,从而改正错误。另外,我经常带领学生感受家乡南通的快速发展和独特的民间艺术(南通蓝印花布、如皋水绘园建筑等),对这些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制作有相应的了解,甚至可以动手制作,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为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到骄傲,从而激发她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民的情感。

2.巧抓"绘画"基础,多角度渗透教育

绘画在美术教学中安排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初中阶段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国画等。绘画种类的不同,德育的渗透液不一样。比如: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国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弘扬名族优秀艺术,就离不开对国画的学习和研究。在国画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让他们大胆地运用工具和方法,表达墨与彩的变化效果,尝试创作形象生动的花卉作品,使学生感知到一花一草都有情,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以此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3.巧施基本方法,多角度渗透教育

德育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互相联系的。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形成一个合力。

比如:在上美术活动课《巧拼图形》时,以身作则,讲究卫生,将剪下来的碎片放在小盒里。学生也模仿老师,桌面、地上都保持得很干净。教师又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提醒学生不要划破手指等;还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启发道:"看谁剪贴出的图形有意义。"这个"意义"正是德育目标的渗透。学生心领神会,纷纷剪出有一定意义的图形。有位学生用图形剪两下拼成一支蜡烛。他说:"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好比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

在绘画创作课上也可以多角度地渗透德育。例如:国画课,一方面渗透民族绘画的意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其努力完成为绘画基本功作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创作出思想健康的作品。

4.了解民间艺术,多角度渗透教育

从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在中国文化中,民间的雕塑、布制工艺、刺绣等艺术成就尤其突出。《闹花灯》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花灯的历史,以及各类花灯的艺术特点,培养他们的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相互合作的作风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而在《家乡古建筑》一课,通过观看各地的特色建筑了解大概的建筑美,再结合本地区的古建筑如鹿鸣塔等,介绍了个中琳琅满目的雕塑艺术,包括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等等,艺术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戏曲故事等等。再如:民间玩具大阿福、皮影、布老虎、布袋木偶等等,都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精华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爱护民间艺术的品质。

5.开展实践活动,多角度渗透教育

结合团支部组织的"洁美家园"活动,我在八年级策划了一次实践活动:调查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围绕这一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美术设计: 策划书,活动路线图。a调查团的旗帜、标志设计,活动口号、工艺广告宣传画。b能体现调查团性质的文化衫、帽子的设计。c清洁袋与清洁筐的设计。清洁袋和清洁筐是用来装垃圾的,在材料的设计上要考虑环保。d金点子绘画。收集使家乡更美的好措施、好方法、好点子,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在活动中,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切身地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

6.运用媒体教学,多角度渗透教育

篇9

对于学校而言,对学生进行业余生活的研究和指导是我们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下述四方面科学合理的指导:

一、提高教师素质,构建正确的业余生活观

近年来,学校管理中普遍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开始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学生成长导师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生活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他们在学校学习和其他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每位教师都是导师,首先对自己的定位要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面对面的导育活动,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看待他人、积极地处事,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有利于城镇初中生树立自信心、克服消极的心态,以乐观向上的姿态有意义地生活。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对业余生活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业余生活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在周末完成了作业后,可以去和朋友们野餐,看一部有意义的电影,根据兴趣爱好发展一项特长(跳舞、弹钢琴、书法等),对于五一、十一、寒暑假这些长假的打算等。城镇初中生显然没有条件去参加夏令营,但是可以从实际出发到户外活动,接触一下大自然,写点日记、随笔,或是做些环保志愿活动等,在课上可以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的描述,笔者认为教学中对初中学生业余生活的引导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合理规划。

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是向青少年传播文化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教师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学生在这里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获得长期积淀的人类文明。良好的校风、学风也是学生受教育的潜在途径,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要继续保持发扬良好的校风,从上到下加强作风建设,为人师表,加强学校管理。学校教师要认真备课,潜心育人,在教育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做学生喜欢和信任的老师,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知识、情感与灵魂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育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学习中缺少动力和激情;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个性得到张扬,师生、生生互动,不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也使学生“动”了起来,真正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这能使初中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心和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

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各种课外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兴趣小组和活动社团,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如学校成立合唱、舞蹈、书法、美术、器乐社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报名,由专职教师负责学生活动,并在学期结束进行成果展示,组织文艺汇演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断提高了审美情趣,塑造了自己的个性,在活动中又进一步地张扬个性,这也对学生业余生活内容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学校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协调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养老院等社会资源向学生开放,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踏入社会、深入大自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可针对城镇和农村的生活用水状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废旧电池回收、农民种粮种菜使用农药情况等提出课题,指导学生成立实验小组,各小组从中选择一项作为活动内容进行研究,每组确定一名辅导教师,学期末每小组都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进行交流分享。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在做这项工作时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思考和感悟,使学生在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素质、增长才干并促进全面发展。

此外,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在教育上形成合力。可通过开设家长课程,让家长来学习有关孩子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家长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业余生活的指导,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业余生活的指导达成同步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晨 初中生闲暇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石伟丽 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策略浅议[J].学周刊,2011,(7)。

[3]王丽 卢新华 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的班主任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篇10

关键词:工程监理;招投标制度

中图分类号:U4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监理行业走过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已经老态龙钟,疲态尽显,步入了风烛残年。随着地方政府响应某些领导的暗示,推出了省级监理师可以担任总监等一系列政策之后。监理行业的丧钟就已经在沉沉暮气中敲响!决不危言耸听。大家知道监理制度的基础是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法定的监理工程师是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是这个行业的基石。监理制度某些意义上来讲是舶来品,学习了西方国家的咨询工程师制度,咨询工程师在国外是非常专业、非常受人尊敬、也是非常高收入的行业。从业人员也是高学历,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因为建筑行业技术性比较强,没有这样的素质是不可能对建筑施工和设计进行有效监管的。中国的注册监理工程师在行业伊始的头十年还能比较规范地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无论是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监理工作的成效还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的,应该说初步实现了国家建立监理制度的初衷。但是随着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市场爆炸式的发展,监理行业由于发展不成熟,目前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只有10万人,而每年的建设项目数以百万。行业人员的不足,直接造成监理企业缺少良性的自律状态,同时也缺乏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加上开发商唯利是图不注重建筑质量管理,挑唆监理公司低价竞争。造成监理行业的恶性循环,监理取费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监理从业人员待遇大幅降低。迫使设计,施工,造价等行业的兼职人员选择了待遇更高的行业而抛弃了监理行业。造成行业人才大量流失!监理行业江河日下,成为了建筑行业的垃圾收容所。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一些卖菜的小贩,三轮车夫,交600块钱,就可以成为监理员。初中没毕业,做假学历,假职称,再拖关系,找后门,培训一个星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省级监理师,这样的监理师,甚至不会立体几何,平面力系分析,不知道应力、弯矩和剪力。不能识图,作预算。更别说三大力学,钢砼,钢结构,以及进行结构验算,发现结构缺陷了。让这样的人当项目监理,别说楼倒到、楼脆脆了。楼塌塌绝对不在话下。请注意,正是行业待遇过低才造成了监理人才匮乏。有资格考监理工程师的人,肯定具备考建筑师,一级建造师和造价师的条件。所以即便再考上10万个注册监理工程师,也不能满足监理岗位的需要,更不要说总监岗位的需要。怎样解决这个现状呢?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降低监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搞所谓省级监理工程师。呵呵,我们现在正在走的就是这条路。国家级不是不够吗?缺多少我补充多少。就象美国印美元,反正印钞机在我手里,不就是充个数吗?大学不够中专,中专不够技工,职称,真的不够假的也行。你看看,这么复杂的问题,被简单的解决了!那么我要问,这样的监理知道回转半径吗?不知道!怎么审批模板施工方案。知道承台的体积怎么算吗?不知道!怎么审批施工预算。知道结构裂缝允许宽度吗?不知道!怎么发现结构缺陷?这样的人员大量进入监理岗位,首先势必对真正的监理工程师形成汹涌之势,他们可以以低工资夺取国家级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岗位,甚至有的省监同时担任的总监项目达到十数个,远远超过过去国家级监理工程师可同时担任三个项目总监的限额,原因是他们更便宜,这样的省级总监到位率可想而知,"省级监理工程师制度"的制定者应该万万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吧---李鬼比李逵更牛比,面对被压缩的生存空间国家级监理工程师只有选择退出。其次这样的监理提供的监理服务除了二个字"混钱"之外,还剩下什么?这是国家下大力气建立监理制度的初衷吗?这样的监理没有也罢,与其这样勉强维持,不如趁早枪毙这个行业。

第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只有选择第二条路,"筑巢引凤"。1、提高监理行业人员待遇,实行总监、专监、监理员三级分类的阶梯式模式,采取监理工程师、建造师、建筑师均可从事监理工作的过度政策。2、规范监理招投标制度,将建设单位支付的监理费纳入银行监管。3、改变建设行业对监理的歧视,明白监理只是代建设单位管理工程的实施工作,具体实施工程的是施工单位。往往,在建设工程发生问题时,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常常不质问施工单位,而是批评监理工作不到位,处理监理是毫不手软。对施工单位人员及其它投入不足,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