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执法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0 16:2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执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乐天”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生态环境分局依法行政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生态环境分局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2020年度,我局持续规范环境保护依法行政行为,强化法治理念,逐步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现将相关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强化能力建设,稳妥推进机构改革
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完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三定方案,下设4个中队。在区编办的指导下,完成3家下属事业单位的三定方案并更名,为促进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基础。
二、规范执法程序,提升行政执法案卷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局行政处罚案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根据《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行政处罚内部流转程序规定》,起草了《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行政处罚操作规程》。为了实现我局行政处罚案件相同违法行为适用法律统一,案由表述统一,自由裁量统一,对常用5大类共12种常见违法情形做了汇总及规范。
2020年,我局制作的多个行政处罚案卷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区司法局的案卷评审中被评为优秀案卷。在镇海区司法局《关于宁波市镇海区2020年度行政执法案卷质量评查情况的通报》文件中,我局被评为行政处罚案卷质量优秀单位。
三、加强执法监管
加强污染物治理设施建设管理,强化环境监管、监测力度,严格执法。共出动执法人员4138人次,检查企业2069家次。开展环境大巡查,对异味敏感区域、重点路线开展巡查,今年以来累计出动人员556人次,巡查214次。持续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2020年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85份,处罚款569.3万。2020年移交法院强制执行共4件。
四、增强法治素养
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法治素质。举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专题培训班,旨在引导相关职能部门、各镇街道、基层环保所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增强环境保护责任意识;面对全区重点企业环保负责人和镇街道环保所长,开展环保法律法规讲座1次;结合周二夜学组织本单位业务专家、执法能手进行法律适用、执法技能培训多次。2020年组织13人次进行环境监察证的培训工作。
落实法律顾问制度。聘请浙江合创律师事务所的王坚律师团队为我局的法律顾问,对我局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规范我局依法行政行为。
五、加强普法宣传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宣传活动,编印《美丽镇海》画册等宣传资料,展示生态环保工作成就。通过市民服务中心、行政中心等LED滚动播出生态创建专题片和公益视频。组织开展煤尘整治监督、生态文明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督导等志愿者活动40余次、参与人数达500多人次。2020年以来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专题,在区内各类媒体刊播生态环保报道90余篇,刊登“六五环境日”等专版4期;在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各刊登镇海生态环保专版,区外媒体累计刊发报道20余篇。精心运营“两微”平台,微信公众号“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专栏累计推送原创文章40余篇,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新媒体矩阵评价中名列前茅。开展七期环保议事厅,打通最后一公里,和企业面对面讨论商议环保管理工作。开展送法入企活动,宣传新固废法、电镀行业新标准等。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十起典型案例,以案说法警示企业合法经营。
篇2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生态环境;工作机制
一、当前唐山市生态环保领域犯罪问题基本情况
唐山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辖区内钢铁、水泥、矿产开发、陶瓷等企业众多,这些企业既是利税支柱,同时也是主要的污染源,给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2013年以来唐山市检察机关办理的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犯罪案件中,提起公诉164件304人,已作出生效判决119件247人,其中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78件125人,占生效判决人数的50%,被判处缓刑35件56人,占生效判决人数的23%,轻缓刑判决率为73%,被判处罚金案件71件,仅占生效判决案件总数的60%。经深入调研发现,此类犯罪主要集中在非法采矿和污染环境两类,非法采矿行为具有资源优势、收益高、获利快的特点。非法排污行为,达标排放需建设治污设备,不但前期投入大,而且运行成本非常高,相比超标排放,违法犯罪成本却很低,即使被判处刑罚,也远远低于其犯罪收益,不足以震慑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巨大的利润差异促使相当数量的企业和个人抱着侥幸心理,不断以身试法,生态环境饱受戕害。现实中,生态环境犯罪案发前期通常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性,这与现行刑事法律规范关于环境处罚仅处罚实害犯而忽略危险犯的特征是相一致的。但生态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害结果比较严重,且具有恢复性困难的特点。例如,唐山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李某非法占用农用地案,犯罪嫌疑人李某将耕地用于非法挖取沙石料进行销售获利,造成被占用耕地植被被严重破坏,不能作为耕地继续使用。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往往我们更注重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应否追究其刑事责任,往往忽略如何能防止此类案件的发生,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后果如何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和修复欠缺考虑。为了既能有效打击犯罪又能兼顾环境资源保护,尝试将恢复性司法理念引入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实践,按照“理念引领、实践探索、稳步推进”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对部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及时打击犯罪的同时,要求犯罪分子依法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环境、赔偿损失,努力实现办一个案件、恢复一片青山、清澈一片绿水、净化一片蓝天、修复一片生态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5件8人,提起公诉26件48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5件25人,所提附带民事诉讼均胜诉,涉案金额5700余万元,部分案件现已依法赔偿到位40多万元,修复遭到破坏的水域面积1万余亩,实现了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检察机关在环境保护检察工作模式上的探索
探索实践中,针对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工作的特殊性,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尝试开展“2+1”工作模式。“2+1”中的“2”是指两个前置程序。一是前置督促民事程序。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之前,依法以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有关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单位仍未提起,检察机关才能代表国家或集体提讼,以此激发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能动性和被害者行使权利的积极性,有效节约司法资源。例如,在办理唐山市某区刘某某等非法采矿案过程中,检察人员先行走访区国土局,向其发出督促意见书,建议其对被告人提起民事诉讼,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二是前置民事调解程序。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之前,先行对民事部分进行调解,积极促成犯罪嫌疑人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集体达成修复赔偿协议,促使犯罪嫌疑人及时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减轻司法办案压力。“2+1”中的“1”是指刑事量刑建议与民事赔偿诉讼请求合一。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时,对尚未达成修复赔偿协议或已经达成修复赔偿协议但尚未履行义务的,在审判阶段,协同法院共同促使其履行修复赔偿义务,并提出酌定从轻刑事处罚的量刑建议。对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在履行完前置程序后,果断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出民事赔偿诉讼请求。近年来,采用该工作模式共建议行政机关及时采取措施处置污染防止损害扩大案件5件,督促行政机关提起民事诉讼2件,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5件25人,提出的民事赔偿诉讼请求全部得到法院的支持,量刑建议全部被法院采纳,有2件案件全额赔偿到位。例如,丰润区朱某某等人非法倾倒盐酸废液污染环境案,政府为有效控制污染,及时对涉案企业废酸液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共支出清理费用60余万元。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朱某等人赔偿国家经济损失60.8135万元。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在依法追究被告人朱某等人污染环境罪刑事责任的同时,判决附带民事诉讼被告单位赔偿20.4265万元,朱某等人当庭服判并交纳了赔偿金,法院收到赔偿款后转交检察机关上交国库,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实践中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惩治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涉及行政执法、刑事侦查、批捕、定罪处罚等诸多部门职责,为了强化工作目标,突出集中整治,唐山市检察机关积极响应上级部署,通过建立内部机制、强化外部协作,不断提高诉讼质效,进一步保障打击力度。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线索发现与移交机制。案管部门把好第一道线索“进口关”,环检、民行、公诉部门做好协调,认真分析研判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对事实证据、法律依据、社会效果等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防控预案,刑事犯罪的指控由公诉部门负责,民事方面由民行部门负责,共同出庭参加诉讼。上述朱某某等人污染环境案中,国家共支出清理费用60余万元。案管部门发现线索后第一时间向环检、公诉、民行等部门通报,环检部门协调民行、公诉部门共同审查研究案件,认为有必要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经督促相关行政部门提起民事诉讼未果后,该院代表国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二是与多方主体会签文件,形成共识。唐山市院与市公安局、法院、环保局会签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建立起唐山市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的侦捕诉衔接机制,形成打击该类犯罪的新常态。丰润区院与区公安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四家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依法行政、严厉查处破坏环境资源案件的若干规定》,达成共识,强化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综合司法保护。三是与公安、环保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充分借助环保部门在专业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协助收集与诉讼相关的环境监测、化验、鉴定、评估等资料或数据,查明案件事实,提高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效率。公安机关在立案侦查阶段,除全面搜集固定刑事证据外,还要特别注意收集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相关的证据,以保证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附带民事诉讼请求。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工作展望
篇3
我县环保工作的工作目标是:一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完成生态县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二是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削减任务;三是深化规模上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整治,全面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四是强化环境综合执法,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五是加强农村污染防治,确保完成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六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经济服务水平;七是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不断夯实环保工作基础。
根据上述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我县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提高环保服务水平为核心,努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未来一段时间里,全县范围内将有一大批新建项目。为此,我们环保部门要主动抓住机遇,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积极服务、主动介入项目前期。以“两年”工作为契机,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低污染排放、对地方贡献大的项目。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帮扶力度,主动上门服务,主动与上级环保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帮助跑项目,鼓励重点企业向园区集中。帮助现代园区医化企业提升装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
(二)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多为企业着想,多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优化审批程序,完善一次性告知制度,对符合产业政策的轻污染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力求在最短工作日内办理。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管理水平,并对近年来省市县审批的项目进行梳理,改变重审批轻管理的观念。
(三)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完善局中层以上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指导、帮助企业开展工艺改进、污染防治、政策宣传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对环境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后果的,可以教育为主,不予行政处罚;对主观上存在偷排直排等违法企业,要从严查处。帮助企业做好各种监测,提供技术服务。同时,通过监测,帮助企业查找产生相关污染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二、以污染物减排促生态环境承载力提高为导向,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深入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削减和防治污染物排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加快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充分利用环保倒逼机制,加快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步伐。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杜绝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会同县工艺品协会,推进工艺品企业环境污染整治,确保2010年完成市级重点监管区的“摘帽”工作。督促工艺品城做好“三同时”验收的前期整治工作,开展工业园区的规范化整治。二是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在医化行业、规模上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改善管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
(二)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编制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年度方案。深化医化行业整治,巩固150家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成果,重点抓好未完成整治任务的49家企业废水达标整治,全面规范企业废水排污行为。
(三)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执行总量替代方案,从严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
(四)突出主要污染物减排。一是健全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设。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任务,加快普查成果总结开发和利用。帮助督促企业建立污染物增量、减量、变量“三量”账。二是大力推进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和热电厂的正常性运行管理,完善减排支撑材料;加强工业废水入管论证管理;督促重点污染企业设施规范运行。配合建设部门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推进横溪、白塔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帮助做好县垃圾填埋场环评审批。三是严格监督管理。加强对工艺品城、现代、永安、城南、下各创新等园区的环境监督检查,使用好维护好在线监测设施,落实好重点企业减排责任,控制排污总量。四是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排污申报,拓宽监管面。同时,扩大排污许可证发放范围,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规范排污行为。
三、以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进程
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进程,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县域形象和品位,我们将把生态县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有效的载体和抓手,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来抓,力求改变农村环境保护严重滞后的局面,大力加强农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
(一)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创新宣传方式,做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及“节能减排”等主题宣传活动,建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和千家万户。对重点企业环保员进行培训,开展环保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农村)、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活动,营造生态县建设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加大生态系列创建力度。筹备召开全县生态县建设工作会议,加强对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生态县建设完成情况督查。大力推进生态县、生态村镇创建,确保建成1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市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村,30个县级生态村,完成创建11个生态示范点。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争创环境友好企业、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绿色系列细胞工程,力争建成5个村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并对前三年用于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的生态专项资金进行现场核查。
(三)大力培育生态经济。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生态乡镇建设规划。狠抓优势产业培育,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发展。促进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的发展和认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推进括苍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促进生态林业发展。
(四)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包装,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力争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鼓励政策。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继续推进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治理工作。严防污染行业向农村转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高乡村污染防治水平。
四、以环境综合执法为手段,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强化环境综合执法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全力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最有效的手段。
(一)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一是完成“三废银”回收行业的整治。开展“三废银”回收业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行动,主动邀请人大、政协进行监督检查,加强与部门、乡镇联合执法机制和重大案件通报督办机制,形成综合执法局面,确保完成市级重点监管区的“摘帽”工作。二是加强执法监管。加强对城南、现代、工艺品城等区域、医化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执法监管,重视解决石材加工行业的污染问题,对敏感企业定期排查,消除环境隐患。三是创新执法方式。根据省市要求,积极开展飞行斩污、环保后督察等专项行动,逐步规范排污收费行为,依法行政,完成处罚和排污费征收任务。加强案卷审核,努力提高案卷质量,增强行政处罚的严肃性、时效性和公正性。
(二)处理好群众投诉工作。畅通投诉渠道,规范环境程序,注重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的解决,继续完善局领导包案负责制度。积极办理人大、政协提议案。
(三)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增加巡查频次,对饮用水源地不法排污行为严加打击。加强对西岙水库、北岙水库等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
(四)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完善应急设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督促企业建设应急设施,并加强突发性事件的信息报送工作。
五、以环保能力建设为保障,不断夯实环保工作基础
能力建设是环保事业的基石。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对于提升基层环保地位、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保护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应该是以大自然为核心,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人文景观为主的活动。同时我国也在不断挖掘各个地方的旅游资源,以丰富各类游客的旅游选择,也有利于陶冶旅游人群自身的情操。现代社会的人越来越注重享受自然消费,其中以生态旅游表现最为突出。虽然人们越来越提倡“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但在现实中却疏忽了对环境的保护,进而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白色垃圾、水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等等,这样就促使我们对法律效果的思考,例如宪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在当前加大力度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们要更加注重对生态旅游相关法律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本文立足于这一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建议方案,希望对生态旅游的法律实践有所帮助。
一、我国生态旅游业资源丰富
我国的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同时我国东西,南北跨越较大,导致我国有多种气候类型和多种特殊地貌。比如,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同时我国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故宫等景点。同时还有着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较多,各地风俗不同所形成的一大独特资源。加上我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原因,使得我国动植物资源也及其丰富。上述资源,为生态旅游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
二、旅游业发展引发的生态问题
(一)利用旅游资源不合理
近年来,许多地区为了赚取丰厚的利益,不断地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违背了客观规律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实地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没有考虑到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就盲目地进行粗犷式开发。例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由于当地大量地砍伐树木,导致当地的热带雨林已经不足原来的1/2,这直接威胁到了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
(二)旅游景点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一些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保护区存在水污染,此外还有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分别是12%和3%。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旅游保护区的建设等遭到了破坏,还有一些保护区的资源逐渐退化。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的保护意识低下。因此,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三、生态旅游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
随着生态旅游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并从以下几个角度总结出目前旅游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立法角度
目前,面对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的兴起,我国旅游立法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一表现为:首先,缺乏相应的旅游立法,同时没有注重旅游法与环境保护法之间的巧妙衔接,有关旅游方面的立法,借鉴的也是其他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与科学性的论证。其次,在旅游方面缺乏一套完整的旅游基本法,并且关于保护生态旅游环境方面的法律也是空白的。再次,就是关于生态旅游方面对政府的职责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都是点到为止。这就为法律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虽然政府有一项职能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但是如果法律没有对其做出具体规定,那么各级政府在对旅游企业进行管理时也是很难进行的。这就会影响到政府职能的发挥。最后是旅游规范没有与资源、环境进行沟通与衔接,关于保护某些自然景区方面法律也没有作出具体的规范与要求。例如,关于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立法规定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没有具体说明。
(二)执法角度
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来说,我们深知,法律是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总是与上一个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生态旅游方面立法不完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执法的进度。首先,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生态旅游执法管理机构和部门,因此在生态旅游方面呈现出的也是一种混乱的局面,加上执法力度不严等问题,使得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治,反而更加猖獗。其次,我国法律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重立法,轻执法”,即只注重法律的颁布、修改与废止,然而却忽视了法律的运行,使得生态旅游很难受到法律真正的保护。一些相关旅游执法部门法律意识不强,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人没有利用法律手段進行制裁,因此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从我国的法律体系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不足。因为从某方面说,它使得法律形同虚设,使得法律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三)监督角度
就目前来说,我国法律监督机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生态旅游方面的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在工作上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团结精神和氛围,因此很难形成监督合力。其次,监督的对象中大多都是开发者,经营者等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士,而真正监督法律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流程的现象较少。
(四)法律颁布角度
一般来说,我们颁布法律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人们的行为作出明确的规定,以期达到巩固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因此,旅游法的颁布与实施也不例外,也是为了解决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而颁布的。但是这些往往只是立法者的前提设想,具体的效果还是以实际为准。而我国生态旅游方面呈现的问题就是立法滞后,即颁布的法律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总是与现实有一些差距。比如,尽管我国颁布的很多法律都是关于生态环境的,然而针对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这与当前生态旅游方面存的法律已经无法跟上现代生态旅游的发展的步伐。
四、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的措施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对自己从事法律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与建议,希望对广大法律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立法方面
1.明确管理者
我国法律规定,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都归国家所有。然而这一状况阻碍了工作人员对景区的维护和管理。除此之外,由于各地政府都有权代表国家行使具体管辖权,加上当地人想赚取金钱等原因,导致了许多地方的旅游景区利益化,名义上是属于国家,其实只是人民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想要真正的让旅游资源回归到原来的属性。我们相关的法律部门就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我国在生态旅游方面可以遵循从中央到地方的流程进行管理。首先,先由国务院各部委对各省区统一施令。其次,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例如,国家名胜古迹的景区就由建设环保部门管理;有关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交由相关的文化部门管理;有关宗教文化的旅游景区交由宗教部門管理;以森林等植物为核心的旅游景区交由国家林业部门管理等等。根据笔者的预想,在我们采取这种方式之后,各法律部门将会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从而也就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管理不严和管理缺位等现象。
2.建立专门性生态安全立法
从某方面来说,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以期达到维护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目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法律来发挥有效作用,生态旅游方面也是需要法律来管制的。同时我们在制定法律的时候,还要注重它的适用性,即专一性。
3.规范相关的管理条例
在我们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我们还要在生态旅游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范性法律法规。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没有这一类型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了我们生态旅游方面出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比如,在生态旅游方面,应该规范旅游区审批划定、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产品开发利用、旅游者管理、旅游区居民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旅游的法律建设。
(二)执法方面
1.依法完善旅游执法机构,完善执法人员的配置
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来说,我们深知,有关生态旅游的执法机构主要有执法机关和一些有管理权的管理组织。而他们的职能、任务等都是由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的。同时,我们在选择执法人员时应该要优先选择那些懂法律、懂政策、懂旅游、懂管理、且有较强责任心的工作人员,此外还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旅游知识及法律知识培训,引导他们严格生态旅游执法,有效惩治旅游中的各种违法行为,实现生态旅游。
2.严格执法力度,建立相关机制
首先,要建立生态旅游行政执法的责任制度。在生态旅游法律建设方面,要明确行政执法的责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等,同时还要明确生态旅游执法人员的具体职责。并对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使其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其次就是严格生态旅游行政执法程序。在执法的过程中走正当程序,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定期召开生态旅游行政执法听证会的形式,将行政许可、行政征收等与公民、法人或组织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纳入到听证范围中来,并以公开透明的形式进行社会公示,使得每个人公民都有权利监督法律的实施,以更好地完善生态旅游方面的行政执法。
3.监督方面
法律的实施是需要所有的公民和相关法律机构进行监督的,因此,我国在生态旅游方面颁布的法律也需要司法机关,行政机构及其广大市民的监督。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建立监督机构,这个监督机构要独立于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构,让其的财务、人事与被监督对象分离出来,并给予一些明确的监督权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监督实效。当然,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形成合力,建立生态旅游法律监督力量。
4.其他方面
(1)加强生态旅游的法律宣传。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方面出现的问题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系列问题很多都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因此,我们想要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除了以上三个的途径之外,我们还可以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法律宣传,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手段加强生态旅游法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法律认知水平,让每个公民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让法制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激发他们对旅游地的归属感,从而真正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旅游法治的权威,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让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中去,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旅游方面的管理职权结构。首先,我们要把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因为从某方面来说,无论同时把这两个职权交给哪一个部门,都会造成混乱的局面。分开之后我们可以把经营权归于企业所有,同时还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企业进行评估,对违法行为实施处罚。而作为企业来说,它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素质和技能培训,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训,提升岗位要求,加强环保人员生态环保意识的塑造,提高管理机构对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享受消费。其中旅游消费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促进了我国的第三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但是这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同时,我们在解决生态旅游方面出现的问题时,也发现了法律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要对有关旅游方面的法律进行完善,保证法律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使得每个公民的行为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保证后代人也有生态旅游的机会,提高个人环境保护意识,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杨晨.陕西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胡玲.我国牛杰旅游法的创新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3]曹委.对中国旅游立法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7): 127-128.
[4]赵成.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38-43.
[5]赵越玥.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6]王倩.关于构建我国生态旅游立法体系的总体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0,3.
[7]程真.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篇5
X年以来,我局围绕上级工作部署与要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目标任务,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现将X年工作总结暨X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X年工作总结。(一)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水环境问题专项督察整改。X.推进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瞒报锅炉数量,影响全区燃煤锅炉淘汰任务的完成”问题销号,对煤炭配送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督促X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并积极配合园区开展X片区文明创城整改及X片区“僵尸企业”清理整治工作。X.推进转办问题整改。已向X市上报销号报告X件,办结X件,剩余X公司、X公司目前已完成异味治理,正在报X市进行销号;X园区环境问题整改正在按整改任务推进。X.推进水环境问题专项督察整改落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运行,解决X排水沟整治不到位、重点排水沟水质不达标的问题。X和X水质提升工程项目均已投入运行。
(二)加快推进“碧水工程”。一是加强重点沟道治理和湿地建设。通过控源截污、生态净化、违建拆除、“散乱污”治理等措施,加快改善各主要排水沟水质。截至目前,X干沟、四二干沟、第二排水沟、第四排水沟均达到Ⅳ类水质。X沟和X干沟水质提升工程项目均已投入运行。二是实施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
X水源地X栋专家公寓及X的拆除工作;X、X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项目均完成建设。三是加强涉水企业执法监管。督促园区污水处理厂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对废水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约谈,并依法处罚。加快推进X污水处理设施整改,目前我县已建成的x家X生产废水全部采用一体式处理模式,正在运行,准备验收。四是将全县X家规模化养殖场纳入“双随机”专项执法检查清单开展检查。目前已全部检查完毕,并针对不同企业存在的问题要求企业进行整改。截止目前,我局针对水污染防治共开展执法检查X余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X余份。因违反水污染防治法共立案x起,对X有限公司等x家企业共处罚金X万元。
(三)深入实施“蓝天工程”。一是紧盯污染防治设施及项目落实落地。完成X公司煤改气等大气污染防治项目x个,建设X公司等标准化封闭煤库x个,安装在线监测设备X台。X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调试。二是推进锅炉拆除及改造工作。全面拆除了建成区内X蒸吨以下燃煤锅炉;x家供热企业X台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改造。三是强化监督监管。开展无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废气专项检查;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进行网格员培训,狠抓秸秆禁烧督查检查。五是铁腕整治“散乱污”企业。建立了“散乱污”领导小组,实行统一调度。共开展联合执法X余次,排查问题企业X家,其中
X家已清理完成,x家已停产,x家正在清理。四是加强散煤监管,规范煤炭配送中心。严控散煤非法销售,加大清洁煤供应力度,现已在x个乡镇建设了x个煤炭配送中心。强化散煤销售监管,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小煤场。目前,全县建成区内餐饮经营户清洁能源改造率达X%。截止目前,我局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共开展执法检查X余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X份。因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共立案X起,对X有限公司等x家企业共处罚金X.X万元。全区通报X月份X县空气质量达标率为X.x%。
(四)持续推进环境宣传教育。x月份我局组织X余名群众代表和媒体记者走进了X、X沟水质提升工程人工湿地参加政府开放日活动。近距离参观了植物生长、设备监测运行情况及环境治理成果,让群众更深切的感受到湿地项目建成后带来的效果。今年以来,更是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x·X”生物多样性日、爱国卫生日等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手册及环保纪念品X余份,营造了全民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五)稳步实施“净土工程”。一是开展涉重金属企业专项检查。制定印发《X县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减排工作方案》,并对我县涉重金属企业及重金属削减量进行核查、校验。目前我县涉重金属x家企业未发现超标情况。二是严抓危废处置和转移。对全县
X家涉危险废物及废弃危险化学品利用、处置单位开展环境安全专项检查,责令企业制定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对检查中发现的环境安全隐患立即整改。三是加快推进土壤环境监测和土壤修复项目。截至目前,土壤环境监测项目农业用地土壤已采集X个,完成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检测X个、有机类检测X个;土壤修复与治理工作已完成,正在对修复后农作物(水稻)籽粒、秸秆、根系检测,待检测合格后可进行项目总体验收。截止目前,我局针对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共开展X余次执法检查。因违反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共立案x起,对X有限公司等共处罚金x万元。X固体危险废物动态监管信息系统显示X县固废处置率为X%,危废处置率为X%。
二、存在的问题。(一)空气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县空气质量形式严峻,优良天数减少,各项指标数据不降反升。客观因素方面为绿地面积少、通风廊道少、县城空气流通不畅,工业园区污染物长距离输送等。主观因素方面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餐饮油烟排放、喷涂、加油加气站等有机挥发气体、建筑施工、道路扬尘、裸露空地和大面积拆迁施工作业等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
(二)水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一是X沟、第X水沟、X干沟主要受纳污水处理站达标废水,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一级A排放标准,但受纳的污水处理站达标废水属于劣五类水体,且村镇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后运行不稳定,偶有超标现象,排入沟道后会影响水质。典农河流动性差、河道自净能力弱,鱼池养殖尾水对水质也存在一定影响。二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薄弱,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复杂,整治难度较大。种养业化肥农药、鱼药鱼料超标超量使用,农田大水漫灌退水和鱼池废水直排都会影响水质。沟岸坡两侧垃圾、散乱污小企业及“四乱”现象依然存在。三是
X沟湿地、X湿地(X段)等还未投入使用,无法发挥进一步水质净化的作用。
(三)全民参与环保的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当前的环保形势认识不到位,对生产设备工艺更换和环保治理进展缓慢,环保宣传氛围不浓厚,人人知晓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意识不强。基层网格员职能未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热情还没有激发出来。
(四)环境监管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一是环境监管覆盖面扩大,执法人员较少,环境监管力量薄弱,工作效率有待提高。二是在部门联动、协调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衔接。三是网格化体系末端建设存在短板,网格责任末端落实不到位。
三、X年工作计划。(一)继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一是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加强对重点行业监管,督促企业完成设备脱硫脱硝等技术改造工程,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是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实行拉网式排查和清单式、台账式、网格化管理,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措施,X年底前基本完成清零。三是加强堆场、扬尘污染治理。组织对工业企业大型料堆、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场进行全面排查,加大扬尘督查力度,督促建筑工地全面落实“六个X%”的扬尘防控措施。四是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进一步推进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的无组织排放排查,建立管理台账;对物料运输、装卸、转移和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实施深度治理。五是全面加强秸秆禁烧监管。督促各乡镇场、各责任单位落实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地块的分片包干工作责任制,对秸秆焚烧行为加强宣传教育,保持常态化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秸秆焚烧行为。六是实施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开展重点行X排查工作,加大制药、农药、煤化工、日用化工等化工行业X治理力度。
(二)继续抓好水污染防治。一是保障重点排水沟水质达到Ⅳ类标准。通过生态修复、末端治理等综合整治措施,确保入X沟水质达到目标。二是加强X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总排口达标排放。三是完成水源地违法企业拆除搬迁,于X年x月底全面清除东郊和X水源地存在的违法企业。四是加强涉水企业监管。重点打击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排放、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含病原体污水、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
(三)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监管力度。一是积极推行网格化环境监管,做到环境监管全覆盖。二是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涉重金属、涉危化品等行业环境安全监管,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污染事故防控能力,防范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三是深入开展环保执法行动,加强对燃煤锅炉、印染化工、生物制药、污水处理厂等执法检查,坚决严查严处环境违法行为。四是扎实开展农村环境保护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禁养区畜禽养殖清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情况,进一步巩固提升前期整治成效。
(四)继续抓好土壤污染防治。一是全面开展净土工程,推进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力争到X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X%。二是继续推进土壤环境调查监测。X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X%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X%。三是严控危险废物和重金属污染,从源头防治土壤污染。
篇6
一、组织领导
成立区2012年打击内河非法电鱼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戴勇(兼)担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行动目的
通过实施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力量对我区溪河水域,尤其是对非法捕捞作业比较严重的重点水域进行重点打击,达到震慑违法分子,维护正常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主要任务
1、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保护溪河渔业资源、实现溪河流域野生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2、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及各镇(街)、村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打击电鱼工作,组织力量对重点河段进行集中打击。
四、组织实施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在区海洋与渔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具体由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负责组织协调。各镇(街)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辖区内自然环境和非法捕捞作业的规律、特点,在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打击工作。
五、行动时间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时间为2012年4月15日——5月31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摸底阶段(4月15日——4月25日),由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统一摘录印制《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资料,各镇负责辖区内渔民的宣传资料散发工作,同时,结合辖区实际,通过蹲点守候、走访渔民群众等形式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详细摸清辖区内违法捕捞人员的作业时间、地点、特点等规律,并登记造册,为开展打击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4月26日——5月28日),根据各镇(街)调查摸底的汇总情况,在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统一组织下,由各镇(街)分管领导统一指挥,组织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各镇(街)干部、村干部、治安联防队等有关人员,针对重要河段、重点水域、集中检查,开展打击非法电鱼整治行动。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5月29日——5月31日),由区海洋与渔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听取群众对整治效果的反映,对案件查处情况进行通报。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对此次专项整治行进行总结上报,提出经验,查找不足,建立长效机制,为以后渔业执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认真贯彻落实《渔业法》精神和要求,从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业生态保护的高度,深刻认识电鱼行为的危害性,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维护正常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周密部署,注重效果。各镇(街)要根据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任务和要求,结合辖区内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根据辖区内电鱼的重点区域、船只数量、活动规律,在海洋与渔业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有的放矢开展行动,提高打击力度和效果。
篇7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我市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农、林、牧、副、渔统一规划,水、田、林、电、路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在加强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工作中,全市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增加投入,落实措施。综合利用全市投入到生态建设项目的有限资金,治理思路和方法不断拓宽,通过吸收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在治理工程中实行招标制。对工程质量实行了“业务部门质量监控,受益群众百姓监控,”的双向质量监理制。并体现了“小工程、大监理”,从而保证了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我们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坚持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础。治管结合,突出经济效益,建设生达农业,走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水土保持发展之路。
2010年省上下达目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投入治理水土流失项目资金1875万元(泸县1250万元、合江250万元、江阳区187.5万元、龙马潭区187.5万元)。实际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平方公里,超省上下达计划的110%。通过治理,我市水土流失治理区林草覆盖率达48%,三大效益显著,我市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泸州市境内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审率、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和实施率均比往年有所提高,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率达到90%,违法案件查处率也在提高,结案率达到100%,审批、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68件,全年对开发建设项目执法检查95次,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40.55万元。基本遏止了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三、创森创园工作完成情况
2010年是双创工作的关键年,我局担负着双创工作的水系绿化部分。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双创办的指导下,我局紧紧依托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结合水系绿化规划,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水系林带绿化建设的,把水系绿化工作有力的向前推进。全市水务系统共完成水系库区绿化面积300.5公顷,为全面完成双创目标打下了基础。
(一)进一步深入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在市水务局创森、创园规划基础上,结合2010年即将实施的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着重规划了江河、库区绿化部分,把江河、库区绿化纳入了水土保持治理项目规划,确保创森、创园有具体实施方案和资金保证。
(二)分解工作目标,与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年初市水务局把全市创森、创园水系绿化目标进行了分解细化落实到各县区,并与各县区水务局签订了双创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了全市水务系统双创工作任务,使双创工作有的放矢。
同时,市水务局将双创重点区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纳入水土保持治理工程规划,打捆上报争取2010年省级小流域治理资金用于双创工作。
(三)水务系统职工认真参与义务植树,为双创作贡献。全市水务系统于2月21日在泰安镇、3月12日在三道桥、3月29日在胡市镇组织了3次大型的植树活动,共栽植了天竺桂、小叶榕、香樟、荔枝、枇杷、竹等植物树苗1500余株,新增绿化面积近15000平方米。
四、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提供良好氛围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此,我们结合有关宣传和新闻部门运用各种形式广造舆论,大张旗鼓地宣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3.22世界水日”、水利宣传周、《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纪念日等时机,向市民宣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水土保持观念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规划龙头作用,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奠定基础。主要做法是依靠政府的统筹能力,协调各部门关系,各投其资,各建其功,共同唱好生态这台戏,同时把更多的投资和力量放在小流域工程建设上,突出行业特色。开展治理与加强管护的关系,把治理成果管护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的手段,加强对现有治理成果的保护,改变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等重建轻管的现象。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我市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依照“水保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结合,水保生态建设与解决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结合”的原则,按照《泸州市一2011年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则,在认真总结前些年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总体思路,为水土保持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开始实施,通过各方努力将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好转和良性循环。
(三)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监督执法的关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处开发建设中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开发建设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好驾、护好航。为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健康发展,我市始终把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来抓,首先,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对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全面落实,使全市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做到了有法可依。严格执行水保“三同时”制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狠抓了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收费、监督检查“三权”管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已列入政府行政并联审批,使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了全面落实。纳溪区、泸县、被列为全国的水土保持监督能力建设试点县。在执法过程中,我们通过采取执法工作人员“约法三章”等措施,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程序、宣传教育与法律强制合理衔接、点面结合、以点促面等方面,都是经过慎重研究,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有序进行和规范发展。
篇8
一、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乃至各行各业既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中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又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这是因为:
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大家知道,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高质量生活的必需条件。如果一个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其环境遭受到污染、生态遭到人为破坏,这就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就会必然反过来制约其经济增长,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过去较长时期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往往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是否能够再生,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本乡镇、本部门、本行业有没有关系。而高成本、高消耗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导致资源短缺的主要根源。
三是发展经济要注重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发展需要,更要考虑子孙后展的需要,给后辈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四是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也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才能加以解决。如果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好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与“五个统筹”的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经验总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认为,统筹就是为了兼顾,统筹就是为了整合,统筹就是为了协调。总之,统筹就是作为我们这个在十三亿人口大国的长期执政的党,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五个统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内在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其他各方面,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怎样和谐统一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使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得更好,这本身就是一大政绩。如果单纯地强调所谓上级认可的政绩,而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能是使我们的发展陷入盲区和误区。因此,我们要形成勤政为民、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和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浓厚氛围,坚持克服和防止新的形式主义、和官本位思想,把正确的政绩观牢固地树立起来,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到每一个乡镇、村,每一个单位、部门,每一个行业、系统,使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我县环境保护工作
首先,环保系统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为加快全县经济建设步伐服好务。环保系统要自觉做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不能就环保论环保,不能把环保工作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要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决策高参,为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矿产资源开发、旅游开发、乃至新农村建设等方方面面搞好环保服务。
第二,环保系统要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我们环保系统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发展环保事业的这一历史机遇期,从真学、真信、真懂抓起,促全局上下思想观念的转变,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做到真查摆、真整改,取得真实效;促全局上下工作作风的转变,形成人人工作雷厉风行、深入基层调研、提高工作效率;促全局各项制度、机制的完善,坚持用制度管理人,用创新机制激励人,用科学发展观引导人,形成人人积极向上、人人认真干事、人人取得实效的良好氛围。
第三,环保系统要切实把好环境影响评价关,对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招商项目不予报批。在迎来新一轮产业大发展的机遇期,一些大老板、大项目、大投资、大产业,将向中西部转移,但有一些高污染、高消耗、高成本、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也会趁虚而入,我们英山位于中东部地区,也面临着承接新一轮产业大发展的这一难得机遇。作为县级环保部门,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握好新一轮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对“四大”的项目、投资、产业,要积极支持、鼓励,搞好环评的相关服务;对那些“三高”的项目、投资、产业等,要严格把关,不能审批。通过科学的发展,使英山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真正做到“要金山银山促经济大发展、更要绿水青山保环境优美”的双赢。
第四、环保系统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不断增强全民爱护生态环境意识。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利用新闻媒体、会议、宣传栏、专题讲座和走上街头、下到乡村,不拘形式地进行广泛宣传。既要对各级领导、投资老板展开宣传,又要对各行各业、城乡居民展开宣传,通过提高全民爱护生态环境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理解环保、支持环保的良好氛围,使全县的经济、社会在得到大发展的同时,城乡环境也得到很好的保护。
第五、环保系统要加大环境检测的力度,坚持做好环境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依法依规开展环境监测,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当前大力推行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科技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层层都在开展环境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年年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环境目标责任考核的主要依据来自于日常的环境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环境监测制度健全不健全、监测数据准确不准确、形成的监测报告客观不客观,将直接影响环境目标责任考核的质量。因此,对节能减排情况的环境监测,既是环保业务的规范要求,也是一项政治任务,一点马虎不得。要做好这一工作,是环保系统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更是环保系统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难得机遇。全局上下要有这样一种责任意识,即:加强环保系统的自身能力建设,切实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是我们环保系统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是衡量节能减排成效大小的标尺。所以,作为新时期的环保人,大家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把环境监测任务完成好,把环境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做实做细。
第六、环保系统要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切实依法做好全县排污费的核定工作。按照国家“谁污染谁缴费”的规定,依法依规核定排污费征缴额度,配合地税部门搞好排污费的征收,是我们环保系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环保人在依法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要克服环保行政执法的随意性,坚决反对在环保执法过程中,出现简单、粗暴、过激的行为,防止把矛盾激化,造成工作被动。特别是在核定排污费上缴额度的过程中,要做到细致认真,依法依规核定,一视同仁对待,即使启动执法程序,也要文明执法、和谐执法,把各项工作做到位。
第七、环保系统要加大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力度,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要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批评建议,做到有信必复、有访必接、有举报必依法查处,积极化解涉及基层污染方面的矛盾,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尤其是要认真对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批评建议,对他们所反映的涉及环保执法、环保作风、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要坚持从快、从速受理,及时依法调查、依法处理,并将办理的结果及时反馈到来信来访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手中;对属于个案督办的批评建议,则要主动上门,就办理的进展和办结的情况当面征求意见,力求做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来信来访者三满意。
篇9
金融生态根据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结构与功能特征仿生而来,是一个由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主体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一个仿生概念。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与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地理与人口等。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有利于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微观层面的因素,即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信用与法制等。文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与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因素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最为核心的因素,是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金融业发展的方向、结构、质量、效益与规模。虽然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与促进作用,但是金融系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果与组织形式决定了金融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果与组织形式,此外,货币流通主要取决于商品流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制度环境。一方面金融活动有效、持续地开展需要稳定的、连续的制度支持,另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制度支持是金融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信用环境是衡量金融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信用环境一般包括信用制度与信用文化两个方面,信用文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文化沉淀,在较长的时间内作用较大,信用制度则是信用文化的物质表现,如担保制度、评级制度与公证制度等。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较大。法律环境一方面可以约束金融主体的行为,规范金融体系的发展,另一个反面又可以保护金融主体的产权,活跃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2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金融生态环境涉及面广,对其评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具有复杂性。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需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以科学分析和定量分析为前提,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此外,指标设计应以现代统计理论为基础,数据来源要清楚。
(2)系统性原则。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指标的设计应较为全面地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应该分为若干个层次,指标的选择既要考虑其穷尽性,又要考虑其互斥性,从而形成内容全面、层级结构分明的评价体系。
(3)可比性原则。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找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而问题分析需要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指标具有可比性,即可以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比较。
(4)数据的可获得性。金融生态环境涉及的指标很多,但有些指标的数据是较难获得的,尤其是信用、法制等方面的数据,这就要求在指标选取时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否则选取的指标就没有意义。
2.2指标选择与说明根据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文章从政府治理、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法制与诚信建设等四个方面选取了18项指标来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取时,考虑到定性研究很难得到一个可信的研究结果,因此,本研究只考虑定量方面的指标。
(1)政府治理。政府对金融事务的过度干预会阻碍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恶化金融资产的质量,影响金融系统的运行。整理治理可从财政平衡、政府主导性与政府规模来衡量。财政平衡用来反映政府的财政能力与财政结构,财政能力越强,财政结构越合理,越有利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文章选择财政自给率(即财政收入比财政支出)来衡量政府的财政平衡水平。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政府干预较少,政府主导性较弱,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就越强。文章选择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政府主导性。这两个指标均为负指标。企业税收负担越重,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就越强,反之亦然。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亦是如此。政府规模反映政府的行政效率,文章从政府开支规模的角度选择基本建设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这个指标来衡量政府规模。
(2)经济发展。经济基础与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越快、越合理,金融生态环境就越好。经济发展可以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与经济开放度四个方面来评价。在经济实力方面,文章选择人均GDP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越高,越有利改善其金融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并且决定该地区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文章选择第三产业占地区GDP之比、金融业占地区GDP之比与房地产占地区GDP之比三个指标累测度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其中,金融业占比用来描述一个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与聚集能力,房地产占比则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与金融发展也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则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否能稳定、持续地发展,文章选择公路密度与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经济开放度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文章选择进出口总额来衡量。
(3)金融发展。金融发展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水平。金融发展可以金融深化、金融部门效率、金融市场发展等三个方面来选择评价指标。金融深化是指经济货币化程度,用货币总量占GDP之比来衡量,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一般采用金融部门贷款或存在总额占GDP之比来代替,文章选用金融部门贷款总额占GDP之比这个指标。金融部门效率是指金融部门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文章选择贷存比(即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来衡量金融部门效率,贷存比越高,金融部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就越强,金融部门的效率就越高。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文章选择保险密度与人均有价证劵及投资增加额两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4)法制与诚信建设。法制与诚信建设方面的指标大多为定性指标,难以收集数据。文章选择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从侧面反映一个地区的信用文化建设状况;选择百万人注册律师数来衡量法制环境与信用环境机构保障的力度,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负债率来测度企业信用环境。
3实证研究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以湖南省为例,综合测度该地区2003-2012年的金融生态环境,分析其动态发展趋势。
3.1数据收集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2004-2013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4-2013年),湖南省统计公报(2004-2013年),湖南省统计局网站等国家标准数据。
3.2研究方法文章采用线性综合评价法统计与测量湖南省2003-2012年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分析这十年来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在指标赋权方面,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变异系数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某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说明该指标的平均程度较为容易达到,其相对重要性也就越小,权重越小。反之,则应赋予更大的权重。
3.3结果与启示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包括数据的无量纲化与正向化。无量纲化就是将无法直接比较与测算的不同指标经过处理后转换成可以直接比较的标准化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极差法、极值法、比重法和秩次法等。文章选用极差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文章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包含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之比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负债率三项逆指标,需要将其转换成正指标,才能进行测算与比较。指标的正向化主要有减法和倒数法两种方法,文章采用减法对上述三项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1)经济环境不够坚实。湖南省整体经济发展与发达经济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果方面。在经济基础上,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较小,经济拉动与辐射能力有限;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产业结构仍处于转型阶段,二元结构明显;产业布局有待改进,主导产业不多,无法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在经济结构方面,虽然自实施“两型社会”建设战略以来,该地区的多个工业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传统产业如工程机械等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受到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影响,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仍以重工业为主,科技含量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仍较少,发展较慢。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该地区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干预较多。目前该地区执法成本高、执行程序复杂,执行时间长、政府干预过多,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等给该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3)金融市场发育不全。虽然该地区已有一家外资银行的分行,但仍没有消费信用机构、租赁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单一性不利于市场竞争;金融机构组织的低层次也不利于资源聚集。除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外,该地区仅有1家村镇银行、1家地方性股份制法人银行、1家信托公司、2家财务公司、2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法人证券公司于4家期货公司,在法人保险公司于基金管理公司方面仍属空白;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对该地区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较低,不利于聚集金融资源。
(4)信用与法制建设滞后。从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人们的产权意识较为淡薄、信用制度与信用文化建设较为落后,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执法强度不够等现象仍较为严重。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rganic combination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change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the masses to play the go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oil to create a good typical.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各级政府、领导都将新农村建设放在了首位,指定包抓领导、包抓部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在群众宣传上倾注了力量。为此各级都应有领导和人员抓好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群众发动工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组织保证。
(2) 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便利施工和管理培训的有利条件。新农村建设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小康社会建设的典型村在“三通”、经济基础、地理条件及群众文化程度,生产生活水平上均为较好,其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和工程管理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
(3)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捆绑资金的有利条件。新农村建设给各单位和包建部门都提出了硬性资金帮扶条件,因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生产道路、改厕、改院等项目可从农业、交通、移民等项目中进行投资建设,有利于工程资金的捆绑使用,各自建设,各计其功均能得到配套落实。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大田园交通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供有利条件;
(4)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优惠条件。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试点首先在新农村建设村试点。政府给土地流转大户提供了银行特批贷款和其他项目可向大户流转倾斜的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权归结公司便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统一规划,在工程治理中可节省大量的资金,用于水保工程治理。水保生物治理投资可由公司贷款投入,使水保治理能多方投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推广加强了水保治理效益的宣传。新农村建设每季度要检查验收,年终要推广,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在各级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加强了水保治理的推广。
二、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土保持工作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现阶段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2.1 水土保持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当前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并丰富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如退耕还林还草管理办法,自然生态封禁修复实施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计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费使用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管理办法,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公告,水土保持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水土保持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争取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事有法可依,件件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有效遏制新的水土流失现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防范与治理并举,坚决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三同时”制度。督促开发建设项目业主依法积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在建设过程中严格实施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对在开发建设中不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严把审批关,在做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方案审批以后的实施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狠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并将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2.2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治理力度,但与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及艰巨的治理任务相比,投入仍十分有限。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伟大工程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实施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并注重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与分工,加强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治理。在项目实施中,要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及质量。同时,还要在工作中注重有关科研、教学部门的参与,以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在治理中求发展。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对待,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将各开发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系统的最佳整体,达到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寓水土保持于资源开发之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建设,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3 大力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工作
我们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重视科研的重要性,加强基础研究。注意在流域的尺度上研究水土保持对于全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长远影响问题。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区域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研究、水沙物质汇集运移对陆地生态系统生源要素影响研究、区域性大气降水增减对区域土壤侵蚀影响研究、水土保持社会学研究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和布置科研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需求与教育科研单位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保障水土保持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教育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应用“3S”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并加强组织培训,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建立水土保持基金是确保地方配套足额筹到位的一项长效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基金筹措管理办法,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可以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中单列,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水土保持基金,也可以从城市土地开发出让金、城市配套费及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资源开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水土保持基金,主要用于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法律法规宣传和技术培训等。
2.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水保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水保综合治理,建成了田间生产道路,排洪、蓄水保灌设施,提高了基本农田人均占有数量,使农民改善了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了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并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群众可达到增产增收,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2)水保综合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水保综合治理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发展经济建园,提高了河沟防洪抗灾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区域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
(3)水保综合治理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的改变。水保综合治理中垃圾池能源替代工程的沼气池、节柴灶;舍饲养畜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改厕、改圈、改院和庭院经济建设,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
三、“经济型”结合模式
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优势和主导产业,可采取“经济型”、不同的模式使水保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大经果林栽植力度,种植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三小”工程建设相结合,集中改善坡耕地灌溉条件,发挥坡耕地整治效益。
3.1“经济型”结合模式
对人多地少,交通方便,居住集中经济发展尚慢的村,采取“经济型”的治理模式,具体措施可以是建修疏溪固堤、拦砂坝、排洪渠、蓄水窖、坡改粮梯、坡耕地退耕造生态林、经济林等。该村主干道由区交通局和村上投资硬化,水保工程又给修建了生产道路和水保便民桥,使该村建设成了蔬菜园、经果园、地坎经济(黄花菜),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变,经济收入有了增加,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