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0 16:2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垃圾分类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垃圾分类规章制度

篇1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站 医院感染 问题 对策

存在的问题

站内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大部分社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掌握不全或不系统,一些无菌观念不强的医生把一些不良习惯带进了实际工作,也无形中传给了护士,不规范行为较为常见。

洗手不规范:检查前后、常规护理操作前后洗手不规范或干脆不洗手,甚至在接触了感染患者之后不洗手,即使洗手,也不能严格按照洗手方法进行,配备的防护用品在诊疗过程中也不按要求使用,职业防护常识掌握甚少,忽视了自身的防护,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危险。

无菌观念差,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从医院换取的无菌消毒包管理不规范;空气消毒监测不到位;极个别服务站医疗器械浸泡液长期不更换;消毒液的配置方法浓度不准确且使用不规范[1];清洁工作不及时,治疗室有霉变现象;“三区”区分不严格,物品混放;静脉输液不能做到“一人一带一消毒”。

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对医疗废弃物不能认真分类,损伤性垃圾混放到感染性垃圾甚至生活垃圾中,成为了污染源;对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不能做好双向防护,各种消毒需要的浓度配比不清楚;医疗废物的登记及在向医院运输送暂贮中交接过程不规范,甚至无分类垃圾的数量登记和交接记录。

抗生素使用现象普遍:不论是上感还是眩晕,发热或不发热大多都使用抗生素及激素,且是联合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

对 策

加强考核,提高社区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加强监测,为社区制订健全的规章制度、控制方案,每月要对社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监测、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消毒液、无菌医疗用品的监测等。

加强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利用各种业务学习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系统培训,学习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各类无菌操作规程、清洁消毒灭菌技术、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理等。对加入社区的新职工要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

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三区应明确分开,进行治疗操作应在清洁的环境中进行;进行无菌操作,着装规范;洗手规范,肥皂搓洗10~15秒注意指尖、指缝、关节,流动水冲洗[2];从无菌容器中取无菌用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镊),一套无菌用品只供一人使用;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各类器械消毒液掌握浓度,定期更换;注意自身防护,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应戴手套,并防针头等利器刺伤。对使用的压脉带、输液网套等物品都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规范化管理医疗垃圾:认真学习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严格按照医疗垃圾的分类进行处理,尤其是医疗垃圾不能与生活垃圾混合,使其成为传染源,在运往医院暂贮间途中严防滴漏,并做好登记、交接工作。

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强调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医院感染;治疗室;对策

治疗室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治疗室的管理密切相关。加强对治疗室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存在的问题

1.1污染区、清洁区及无菌区的划分和管理三区划分不合理及管理混乱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污染区是治疗室回收处理污染物品的区域,在此进行分类、清洗、消毒浸泡等,由于回收区杂物较多,如不及时清理,台面欠整洁,甚至有些物品未经初步处理就进入到清洁区,造成区域间污染。

1.2回收污染物时临床科室使用后的再生器械附着的未及时清洗而残留的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医护人员的手,一次性用品的分类及毁形时尖锐物品易刺伤医护人员,此类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1],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方面。

1.3清洗物品及浸泡消毒时清洗物品时未按照先浸泡后清洗及特殊物品应先浸泡后清洗的原则,器械的轴节、咬合面、横纹、管腔清洗不彻底,消毒剂配置的浓度达不到标准,浸泡用物不统一,未完全浸泡轴关节影响消毒效果等因素导致的消毒不合格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1.4无菌观念不强个别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注重洗手,造成污染器械与清洁器械间的污染;摆药、加药时及注射前未按严格的消毒程序或违反无菌原则。抽出的药液、开启的无菌溶液超过2 h、各种溶媒启封抽吸24 h后继续使用。

1.5治疗室紫外线消毒空气不合格治疗室紫外线灯管未进行检测,使用寿命超过1 700 h或灯管照射强度低于70 μW/m2的强度时未及时更新。每日未行消毒或消毒时间达不到30 min/次。

1.6消毒液保存或使用不当消毒液及消毒器械未及时更换,消毒液有效浓度低于标准要求;碘酒、乙醇未密闭、闭光保存;84消毒液的配置浓度未达到要求。

2对策

2.1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及区域管理治疗室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2],明确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各区之间的线路分开,不交叉,不逆行。

2.1.1污染区管理在此区进行回收物品、分类、一次性用品毁形、初步清洗消毒浸泡等,工作人员应戴口罩、帽子,离开该区要洗手更衣,每次处理完毕用1 000 μg/L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含氯消毒液应现用现配,注意检测,及时更换。

2.1.2清洁区管理经去污处理,待消毒的物品在此包装、物资存储等。每次操作完毕用500 μg/L含氯消毒剂擦拭。

2.1.3无菌区管理该区是无菌操作及无菌物品储存场所。进入无菌区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洗手,戴口罩、帽子,灭菌后物品按照灭菌先后顺序放置,保持整齐,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杜绝过期物品,台面及地面用500 μg/L

84消毒液擦拭,地面擦拭2次/d,紫外线消毒2次/d,

40 min/次,紫外线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3]。

2.2回收物品的管理回收物品按分类进行回收,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专人回收、焚烧,专人登记。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医用垃圾用黄色袋装,生活垃圾用黑色袋装,锐器集中装入专用容器中,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2.3严格消毒制度治疗室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d,40 min/次,每日通风2次,30 min/次[3]。桌面、台面、地面用500 μg/L 84消毒液擦拭,各种拖把分类放置,不得混用乱用。消毒剂的配置现用现配,随时监测消毒液浓度。

2.4治疗室的细菌检测每月定期对治疗室的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结果:空气中的细菌总数≤157 cfu/m3、使用中的消毒液无细菌生长、物体表面的细菌数≤5 cfu/cm2、工作人员的手细菌总数≤5 cfu/cm2,均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4]。

2.5规范化洗手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最主要的媒介,正确执行规范化洗手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科室对各工作人员培训规范化洗手的知识、洗手指征及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科室每位工作人员掌握正确规范的六步法,从而有效地阻止医院感染源通过手的传播。

3讨论

加强治疗室的感染管理,是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暴发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治疗室一系列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乔建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的防范和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598.

[2]张晓春,许乐,陈艳红.“五常法”管理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568-569.

[3]路军梅,翁改志.治疗室在使用风扇前后空气质量变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18.

篇3

[关键词] 固废管理 垃圾分类 有害废物 宣传教育 加强立法配套政策

[中图分类号] X7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88-01

党的十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与追求。近年来,垃圾围城、秸秆焚烧等问题还时有发生,废旧电子产品乱拆乱丢也经常见诸报道。但由于固废对环境影响表现为迟缓性和曲折性,在城乡生活中对固体废物的管理与防治被忽视。本文在结合日常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城乡固废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就如何加强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给出了措施和建议。

1 城乡生活固废处置存在的问题

1.1 城乡居民产生的固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固体废物包括是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使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和半固体废弃物质,包括生活垃圾、污泥、粪便、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农业废物等。作为“三废”之一,固体废物的受关注程度不如另两废――废水和废气。目前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及新闻媒体对大气污染及地表水污染的关注度有目共睹,但对城乡居民生活固废的重视远不如前者。

固废污染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主要因为废水和废气难以储存,必须排放,容易被公众关注,属于显性污染。城乡固废往往被临时填埋或者堆放在角落,而长时间不被发现,属于隐性污染。相比治理大气和水,政府在处理固废方面的投入与固废带来的污染是不成比例的。纵观以上原因,城乡固废管理亟待引起社会各群体包括政府的重视,切实加强管理,以减少固废带来的环境危害。

1.2 垃圾的分类管理没有落实

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有些地区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

垃圾分类管理则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垃圾分类管理较差,我所在的地区大多数垃圾桶尤其是在住宅小区内的垃圾桶都是未进行分类的普通垃圾桶。一些比较发达地区尽管提供了分类的垃圾桶,也仅进行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简单分类,并且因缺乏相应的监督,落实情况较差。这与国外先进国家垃圾分门别类的分出多种并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3 城乡生活中的有害废物管理薄弱

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和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油漆和溶剂及其包装物、废矿物油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像纸、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镍镉电池和氧化汞电池以及电子类危险废物等,尽管国家规定可以不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但上述废物收集处理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

在日常生活中上述有害废物不是被混入普通生活垃圾被送往垃圾场进行填埋,就是被随便乱丢在河道荒野等偏僻之处。而上述有害废物多是一些含有易吸收、易迁移、易富集、不易降解的重金属及有机废物,可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

1.4 农林牧副渔产生的固体废物被忽视

农林牧副渔各项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废物,主要成分是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木屑、动物尸体、大量家禽家畜粪便、以及农业用资材废弃物(肥料袋、农用膜、苹果袋)等。农业废物是所有固体废物中最大的一部分。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上亿吨,畜禽粪便产生量更是数十亿吨。秸秆焚烧也许是目前严重的雾霾事件的诱导因素之一,而没有被有效处理的畜禽粪便,对水源地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农田使用的废塑料薄膜长期残留在农地里,破坏了土壤的腐蚀分解能力,不但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更严重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2 关于城乡固废管理的几点思考

2.1 需加强立法及配套政策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颁布以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出台,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无法可依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固废管理的工作,但由于缺少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使环境管理的手段缺少明确依据。对此需要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城乡固废管理责任主体、管理措施等。

2.2 应加强固废管理宣传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固废防治工作的认识。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治理污染的自觉性。

2.2.1从启蒙教育抓起,在中小学校进行垃圾分类管理教育,让全民都有使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环保观念。

2.2.2通过网络、电视、专家巡讲等手段加大固废治理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报道和曝光,形成舆论氛围,增强民众的意识。

2.3 结合环境网格化管理管理体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固废管理能力

按照环保部的要求,各地正在建立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权责清晰、便于监管、利于处置”为原则的环保监管四级网格,这一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并且将管理直接延伸到社区和村,这有利于固废管理的全覆盖。各级政府部门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固废管理。

2.3.1目前各县级环保局大多数未设置专门的从事固废管理的机构,甚至没有专人进行固废这方面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可适当增加固废管理人员配置,以增强固废管理能力。

2.3.2针对乡村社区生活垃圾处置,应当统筹安装分类垃圾桶,制定相应的办法确保垃圾能够分类堆放。并进行废电池、废灯管等有害垃圾的集中收集,从源头解决城乡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

篇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10-0014-02

摘要:目的 探讨药剂科药品物品管理新方法。方法 应用5S管理法进行药剂科药品和物品的管理,制定明确的要求和相关措施,要求人人按规定办事,形成良好习惯。结果 实施5S管理法后药品物品定位定置、环境整理、查近效期药品耗时、寻找药品物品耗时明显减少。结论 应用5S管理法对药品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值得提倡。

关键词 5S管理法 药剂科 药品 物品

药剂科是医院重要的技术部门,我院药剂科共有3个大药房,一个便民药房,1个摆药室,3个药品仓库。每个药房存放各种药品平均达800余种:药房药品物品的先进管理是保证药品正常顺利供应,及时进行配送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5S管理法起源于日本,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由于5S管理法在日文的罗马发音中均以“S”为开头,故称“5S”。我在参加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2007年第25期科长培训班后,认真学习思索,认为应用此法进行药剂科药品物品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具体思路和初步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1 方法

1.1 整理 是活动的第一步,首先确定药剂科药品的种类,把药品按照药品的药理性质分为35大类,在按照使用频率进行合理摆放。清理特殊使用的和使用频率极少的物品送至后面周转药架。不用药品退回仓库,仓库退回医药公司。物品进行合理归位。

1.2 整顿 是改善问题,实现目标的基础。从人、物、环境三方面分别整顿。

1.2.1 推行5S管理法,人人参与我们结合5S管理法与各药房、室、仓库放置药品的特点,制定一套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人人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工作制度化,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项奖惩制度明确并与奖金和年终考评挂钩。实行有制度可查、有制度可依。一切用制度说话。

1.2.2 药房、室、仓库药品物品和环境的联合整顿①规定药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并列出表格。②规定药品物品的放置位置,每种药品物品均有自己的位置,如门诊药房进行合理分区,大致分为工作区、分装区、生活区,每种药品在药架的位置都进行定置定位,在工作区内不得进行喝水、接电话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水杯、水壶在生活区有专用位置。经过整顿整个室间看起来整齐有序。③明确的标示,药品有完好清晰的标签。药盒摆放必须向上向外,保证取药时一目了然2秒内可取出和放回。④定时添加补充药品(每日上午统一由专人领取药品,专人上架)。⑤随时检查药品(检查包装是否破损、有效期日期、药品批号)并进行登记,杜绝过期、变质、污染、空缺等现象的发生。

1.3 清扫 ①清扫不仅仅是打扫,每次工作人员工作完毕都要进行室间以及室间物品清洁和台面的清洁。每种药品物品整洁,各种药品物品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②废物处理:生活垃圾放进黑色垃圾袋;医疗垃圾放进黄色胶袋;放射性垃圾放进红色胶袋;锐器(如针头,玻璃)放进利器盒;麻醉和一类空安剖和废贴回收到专用抽屉。

1.4 清洁 室间药品物品实施5S管理法设计管理,对全科人员进行5S管理法管理的知识宣传和进行现场培训,讲解,说明要求,提出意见,制定措施,发放小册子,制作宣传牌,达成共识。使工作人员按设计规定从形式化行事化习惯

化地推进,形成标准。

1.5 修养 要求人人精神饱满,实行微笑服务。衣着整洁、得体大方。按规章制度办事,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业务水平。

2 效果

药房、室、仓库实施5S管理法管理近效期的药品明显减少、杜绝了批号混乱现象、环境整理、麻醉、和贵重药品的管理更加规范、寻找药品的时间明显减少。节约了时间,减少了消耗。

3 讨论

3.1 实施5S管理法药房、室、仓库间药品物品管理效果分析具体表现在。实施前:①药品物品放置散乱,品种杂乱;②药品物品常空缺或多余或不足;③临时添加药品物品多;④寻找药品物品耗时多(如剪子、特殊用药);⑤近效期药品多,查过期药品物品时间长,人员没有责任感;⑥药品物品无标示、不全或标示模糊不清。实施后:①药品物品放置整齐,标示清晰,一目了然,室间整齐、干净、明亮;②临时添加药品物品减少;③寻找药品物品时间明显减少;④查近效期物品时间明显缩短,责任明确;⑤无批号混乱现象,减少医患纠纷。

3.2 体会

3.2.1 充分调动药剂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前也老是强调大家要注意室间药品和物品的管理,注意室间的环境卫生,但因为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分配,一直无法有效的实施。通过5S管理法活动,建立室间管理制度,而且与奖金和年终考评挂钩,使各项措施能很好的执行。5S管理法提倡以“人”为中心,从药品物品“入”手管理,人人参与,共同关心,人人关注自己工作的环境,齐心协力,共同分析、努力搞好环境管理。

3.2.2 转变管理观念 实行5S管理法后,管理不再是室组负责人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科人员共同的任务。药剂人员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管理,而是参加到管理中去成为管理者中的一员。药剂人员既是决策者又是管理者。即有权又有责。

3.2.3 改善工作环境室 室间物品整洁、干净、有条不紊。为药剂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心情舒畅,对待患者亲切有礼。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减轻药剂人员的紧张情绪,使药剂人员以更平和的心情进行工作,更好的服务患者。

3.2.4 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应用5S管理法对室间药品物品进行了处理,合理的对室间药品物品进行分类。对药品物品进行了明确的标示。固定了药品物品摆放的位置。从而大大降低了环境整理时间、查近效期药品物品耗时、寻找药品物品耗时、进行药品批号管理耗时。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差错率,为患者赢得诊治和抢救时间,保证患者能及时得到优质服务。

3.2.5 提高药剂科队伍的素质 通过5S管理法管理的学习和实施,增进药剂人员管理观念,丰富了药剂人员的管理知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态度。人人以标准为规范,自律为中心。人人按设计规定从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地养成良好习惯。

3.2.6 减少浪费,合理利用资源进行组织清理药品物品,不用的及时做好退货,使用缓慢的进行合理调拨,充分利用资源。

为迎接医疗卫生系统“医院管理质量年”的检查,以“六抓”为中心,通过学习和实施5S管理法对药剂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药剂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应用5s管理法结合本科的特点进行室间药品物品管理,开拓管理思路,完善管理方法,力争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5

一、学校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基地、宣传栏、硬件设施配置等自查情况

1、制定学校垃圾分类相关规章制度。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分管总务处张洪山主任为副组长的环境与卫生教育领导小组,其中包括由德育处主任、教导处主任和总务处主任共同组成的垃圾分类工作小组。

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总务处:完善硬件配置、检查与处理

德育处: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

少先队:负责开展垃圾分类的主题体验活动

教导处:负责在教师中开展学科教学中渗透垃圾分类的教育

2、为了落实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目标,学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市桥新世纪小学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校园可回收垃圾收集方法》、《校园环境保洁制度》、《德雅文明班卫生评比制度》等这些制度促进了校园环境卫生的清洁,增强了能源节约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全体师生的环保积极性。

3、全员参与“垃圾分类示范基地”达标创建工作。学校把校园环境划分成各班包干区,每班级都有包干区,每个班级负责自己包干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在校爱劳动,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实现了环境教育和劳动教育全员参与。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环境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自觉成为环境的宣传者,各种环保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4、精心打造校园的自然环境。本学期,学校投入数一百多万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环境建设,添置了一批垃圾分类桶,垃圾分类桶配备齐全,是否可回收标识清晰,摆放位置分布合理。建好一个垃圾房,改变了原来垃圾露天堆放,大风一吹校园废纸满天飞的现象。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栏布置合理,内容丰富清晰,起到一定教育氛围。

二、工作台账有记录,分类清晰,回收利用

做好校园垃圾收运工作,做好孩子环保教育少产生垃圾,每天校园产生的垃圾由清洁工做好分门别类,用胶袋装好,每天有环保人员上门收集拉走,并做好每月垃圾清运数量登记;做好回收台账登记手续,每周五上午眼保健操时间是全校各班垃圾回收时间,每班安排一名垃圾回收员统一把本班可回收垃圾带到一楼垃圾房,由大队部干部统一收集登记数量,每学期对回收、清洁、保洁工作做得好的班级评为德雅卫生先进班。

2、加强与物业公司的协作。学校将垃圾分类的相关文件转发物业公司负责人,并组织校内保洁阿姨、门卫等工作人员学习文件要求,明确垃圾分类的品种;对校内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清理,统一放到垃圾房;要求垃圾运输公司按照不同种类垃圾进行打包运输。

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浓郁氛围

1、结合国旗下讲话、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如“垃圾分类我先行”、“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 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等,以听到、看到、讲到等多种形式,让垃圾分类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内心,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师生对垃圾分类要求的知晓率达到100%。

2、利用校园网、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垃圾分类的小知识学习,如“认识垃圾分类”、“垃圾中的宝贝”等的。通过网络形式,让学生更方便、更快捷地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也能随手查阅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等。

3、开展垃圾分类的知识竞赛。在经过一系列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还可以通过竞赛、表彰,督促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从测试竞赛的情况看,学生基本都能掌握垃圾分类的品种,并知道该如何处理。

4、利用《告家长书》开展面向家长的宣传教育。在每学期假期的告家长书中,都会安排有与垃圾分类有关的教育内容,如垃圾分类小知识,或垃圾分类的宣传口号,动员家长也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来,家校合力,也让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更加显著。

5、组织全体师生共签承诺书。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教师以办公室为单位签署承诺书,承诺自觉践行办公室垃圾分类、自觉践行家庭垃圾分类及宣传、自觉践行就餐“光盘”行动、减少餐厨垃圾、自觉践行公共场所垃圾分类等内容。

四、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体验

1、主题班队会活动。每学期,德育处通过设定主题,组织各班级开展2—3次的主题班队会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垃圾分类的视频、阅读垃圾分类的杂志书籍,再结合演讲、征文、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深入体验垃圾分类活动。同时要求队员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家人或周边人一起行动起来。

2、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组织团员、少先队员以志愿者服务和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是在社区中开展,团员和队员们在社区发放宣传单,并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逐渐增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其次是团员和队员们在家里开展实践活动,他们与家人一起做好每天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工作,并对每天的垃圾产量及垃圾减量小妙招进行记录。活动中,队员们积极参与,纷纷记录下自己的垃圾减量小妙招,并利用课余时间在队员之间互相介绍,互相学习,完善自身设计的垃圾减量小妙招。

3、将垃圾分类和变废为宝作为学校科技节活动的项目之一。在科技节活动中,开展了电子产品垃圾的回收奖励活动,并开展了变废为宝的手工比赛,如丝袜花、冷饮棒模型、矿泉水瓶茶话、水笔芯模型、废旧纸张再利用等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垃圾分类意义和价值的深刻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废旧物品再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4、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学科渗透垃圾分类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教育的主要途径,部分学科具有很好地环保教育渗透的条件,如《科学》、《思德》等学科,在一些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就包含有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重点突出垃圾分类的有关内容,从而使学生把垃圾分类与节约能源、化学污染、手工变废为宝等内容结合起来,融入学科知识中。

五、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完善校内垃圾分类专用设施的配备,增加分类垃圾桶的数量,争取每个每间专用教室都能配置到位,预防学生混投现象。

2、加强学生在带动家长、社区居民参加到垃圾分类中的积极作用。如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垃圾分类从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同时在家长中开展垃圾分类和变废为宝金点子的征集活动,激发家长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篇6

整理:

将车间现场内需要和不需要的东西分类,丢弃或处理不需要的东西,管理需要的东西。

目的:

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误送,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内容:

1. 车间内废品、边角料当天产生当天处理,入库或从现场清除。

2. 班组产生的返修品及时返修,在班组内存放不得超过二天,避免与合格品混淆。

3. 用户返回的产品应及时处理,如暂时无时间处理,应存放在临时库,不得堆放在生产现场。

4. 外来产品包装物及时去除,货品堆放整齐。工作现场不能堆放过多(带包装)外购产品。

5. 合格部件、产品经检查人员确认后及时入库,不得在班组存放超过一天。

6. 报废的工夹具、量具、机器设备撤离现场存放到指定的地点。

7. 领料不得领取超过二天用量的部件材料,车间内不允许存放不需要的材料、部件。

8. 工作垃圾(废包装盒、废包装箱、废塑料袋)及生活垃圾及时清理到卫生间。

9. 窗台、设备、工作台、周转箱内个人生活用品(食品、餐饮具、包、化妆品、毛巾、卫生用品、书报、衣物、鞋)清离现场。

整顿:

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物品的保管要定点、定容、定量,有效标识,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

目的:

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

内容:

1. 车间绘制现场《定置图管理图》。

2. 车间对各类设备,工装,器具进行分类编号。

3. 废品、废料应存放于指定废品区、废料区地点。

4. 不合格品、待检品、返修品要与合格品区分开,周转箱内有清晰明显标识。

5. 周转箱应放在货架上或周转车上,设备上不得放置周转箱、零件。

6. 操作者所加工的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的容器内,必须有明显的标识(交检单,转序卡),注明品名,数量,操作者,生产日期。

7. 搬运周转工具(吊车、拖车、升降车、周转车)应存放于指定地点,不得占用通道。

8. 工具(钳子、螺丝刀、电烙铁、通路仪)、工位器具(周转箱、周转车、零件盒)、抹布、拖布、包装盒、酒精等使用后要及时放回到原位。

9. 部件、材料、工装、工位器具按使用频率和重量体积安排摆放,使物品使用和存放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10. 员工的凳子不得随意乱放,下班时凳子全部靠齐机脚。

清扫:

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使生产现场始终处于无垃圾,无灰尘的整洁状态

目的:

消除赃污,保持职场内干净、明亮

内容:

1. 车间建立班《车间组清扫责任区》,落实到班组内具体责任人。

2. 地面、设备、模具、工作台、工位器具、窗台上保持无灰尘、无油污、无垃圾。

3. 掉落地面的部件、边角料及时处理,外购成品的包盒、箱随产生随清理。

4. 不在本班组责任区内工作时,工作结束后及时将工作点地清理干净。

5. 维修人员在维修完设备后,协助操作者清理现场,并收好自已的工具。

6. 各班组对在车间内周转的原料、部件、产品做好防尘,防潮措施,罩上塑料袋或将其垫起。

7. 下班时,员工垃圾桶全部清理干净。

清洁:

将整理、整顿、清扫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定期检查进行考核。

目的:

整理、整顿、清扫后,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

实施要领:

1. 各班组每天下班前15分钟进行简单的日整理活动。

2. 各班组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下班前30分钟进行周整顿活动。

3. 各班组每月27日下班前1小时进行一次彻底的整理、整顿、清扫活动。

4. 车间每日依据《班组5S考核表》对各班组责任区进行检查,并做相应的记录,作为考核各班组业绩的依据之一。

5. 车间每月1日对上月各班组5S实施情况进行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公布各班组本月5S考核结果。

6. 车间依据《车间劳动管理制度》对5S活动不合格的班组及个进行相应的处罚。

素养:

提高员工文明礼貌水准,增强团队意识,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

目的:

养成良好习惯,提升人格修养

内容:

1. 每日坚持5S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2. 对各班组人员进行公司和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

3. 严格遵守公司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4. 遵守车间内部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工作流程、劳动纪律、安全生产、设备管理、工位器具管理、周转搬运管理、工资管理等。

5. 工作时间穿着工作服,注意自身的形象。

6. 现场严禁随地吐痰和唾液,严禁随地乱扔纸巾、杂物。

7. 爱护公共环境,卫生间马桶,手盆,水池用后自觉冲洗,不随意乱倒剩饭菜。

8. 每年对车间班组人员进行一次评选,并将优秀员工上报到公司给予一定的奖励。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个人德(敬业精神、责任感及道德行为规范)、勤(工作态度)、能(技术能力,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出差错率的高低)、绩(工作成果、能否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四个方面。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减量为突破口,坚持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原则,在全区倡导清洁、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形成爱护环境、减少废弃物的生活习惯。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相关规章制度,加强评估考核,有效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效果,大力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处置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促进城市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高效有序,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三、工作目标

通过垃圾分类试点,增强全社会垃圾分类意识,引导广大市民掌握生活垃圾分类常识,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形成生活垃圾自觉分类行为。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覆盖面,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环境卫生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试点范围

(一)道路:

(二)居民小区

(三)企事业单位

五、分类、收运、处理方法

(一)垃圾分类标准

试点道路、单位和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二分类: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试点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三分类: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

(二)垃圾分类容器设置标准

试点道路、单位、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数量应符合环卫设施设置标准(GB50337-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收集容器的标识参照GB/T19095-200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做到色调统一、标识统一。

(三)收运、处理

1、试点区域垃圾分类投放。试点小区的生活垃圾按照分类标准分别袋装,然后投放到分类容器内。

2.分类垃圾的运输和处理。由物业管理人员或保洁员负责统一收集,可回收垃圾及时进入废品回收系统;其他垃圾由各办事处负责清运到原生活垃圾处置系统;有害垃圾由区城管局统一组织运送到环保部门指定的处理场所。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宣传阶段(2013年4月30日前)

1、选择试点道路、单位、居民小区,并对收集方式、收运单位、垃圾日产量等进行调研;;

2、配置分类收集容器;

3、印发宣传材料,开展宣传,形成舆论氛围,发动社会参与。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1、各办事处组织车辆,分类收运;

2、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基础台账,并调查、记录分类收集的相关数据;

3、征求市民意见,进一步完善分类收集方式。

(三)验收巩固阶段(2013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

各办事处自查自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区城管局进行考评,评估试点成效,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篇8

一、医疗废物范围

医疗废物范围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按照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下发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规定执行。

二、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的基本要求

(一)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具体负责。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总务后勤等相关部门具体管理、分工协作。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买卖医疗废物。医疗卫生机构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器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处置方式按照本过渡性处置方案执行。

(三)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和能力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个体诊所,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自行处置,并保证处置无害化,不得污染环境和危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四)医疗卫生机构内直接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危险废物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三、医疗废物收集与运送

(一)医疗卫生机构要设置医疗废物处置、环境保洁监控专门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定人、定点、定时操作与管理,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在实处。

(二)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专场存放,专人管理,不能与一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混装。

(三)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医疗废物必须由专人管理,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隔离,按传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四)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要建立封闭式的垃圾处理场所,保证各项设备运转正常。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且须有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并按要求做好申报登记工作。

(五)生活垃圾处理要做到日产日清,不得积存污物;生活垃圾中不得混杂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清理后,要做好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与消毒。运载途中不得随意扔撒、倾倒、堆放,应当遵守环保和城市环卫部门的规定放置,防止污染环境。

四、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法

(一)传染性或感染性病人的生活垃圾处置:可用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30分钟以上。再用双层黑色垃圾袋装载,集中放置到暂时贮存场所,然后按规定进行处置。

(二)感染性(非锐器)医疗废物处置:废物产生地应当用规定专用垃圾袋盛装,垃圾袋外备有“焚烧”标志,集中焚化处置。

(三)一次性使用医疗废物处置:此类废弃物须经初步消毒、毁形处理,再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扎送焚化处置,也可妥善贮存于防渗透的容器内,待集中回收处置。

(四)锐器废物:要求在废物产生地配置适合的毁形装置并立即毁形处理,然后焚化。

(五)药理性和化学性废物等:此类废物可交还原生产单位销毁,也可焚烧或深埋。

五、医疗卫生机构的污水处理和排放监测

(一)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增强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医疗污水不成为环境污染源。凡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包括20张病床以上门诊部、保健站),现已具备医疗废水处理能力的要确保医疗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外排废水污染物要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要求;对没有医疗废水处理设施或废水处理效果与处理规模达不到要求的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和个体诊所,要积极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尽可能实现达标排放,在目前条件下,医疗污水必须采取加氯、加过氧乙酸等临时消毒杀菌措施。

(二)医疗废水的监督性监测必测项目为:PH、余氯、COD、BOD、悬浮物、挥发酚、油类、总磷、汞、砷、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监督性监测频次为:每半年1次。医疗机构自我监测的项目为PH、余氯、COD。可按废水处理的周期确定监测频次,一般每班次至少1次。

(三)为加强对医院废水排放的监测工作,医院废水排放应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医院排放污水余氯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技术要求》(暂行)规定,安装污水余氯自动监测系统。

六、医疗废物处置的院内监管

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的领导,制定和建立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和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等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和污染防治制度,要对每批医疗废物处置的环境保护和卫生学效果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要存入医疗废物临时处置档案,每半年向县环保局和县卫生局报告一次。

七、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县卫生局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卫生监督所在卫生局的领导下,对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和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县疾病控制中心要根据检测计划,每半年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处置工作进行检测、评价,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县卫生局。

县环保局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要定期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严禁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医疗废物进行排放。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八、工作要求

(一)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把《传染病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认真落实过渡处置方案,认真履行传染病防治和环境保护职责。进一步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领导,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疾病防治和环保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按规定及时安全处置废物,严禁未经处理、处置和肆意排放医疗废物的行为,严防因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不当造成环境污染或医院感染。

篇9

1.1制定制度

认真制定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与落实。同时,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不断完善制度,监管科室要进行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1.2自身防护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护士做好分诊工作,上岗时衣帽整齐,进行操作时戴好手套、口罩。诊察时注意询问患者病因,及早发现病情隐患,为医师提供诊断信息,尽早切断传播途径,以免引起医源性传播。

1.3消毒隔离

(1)医用器械的消毒与灭菌:用后的器械均应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的原则,例如:拔髓针、牙用手机、扩大针、光滑针等医用器械均要采取高压灭菌的方法进行处理,机柄、胶圈、砂石等浸泡于2%戊二醛溶液30min后,用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备用。做口腔检查时,要使用一次性口腔包、一次性漱口杯。严格掌握口腔器械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2)环境管理: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诊疗区,每日开窗通风,用空气净化机清洁消毒室内;每日工作前、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窗台、桌面、桌椅、门把手、治疗椅、机台、操作台和水池、地面,抹布应分类固定使用,每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冲净晾干备用;被血液污染的物体表面及地面,立即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30min后,再用清水擦抹;每月由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科对口腔科使用的器械进行监测,同时对空气、手、器械、操作台、消毒液、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1次。

1.4手的卫生

我们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医护人员每次在治疗操作前、后,接触下一例患者前,一定要认真洗手,并按照手卫生消毒六步法操作。

1.5一次性物品

口腔科所用一次性物品,在使用前要检查有无破裂、过期及损害等现象,用后应按照医疗垃圾处理程序进行分类、毁形、回收,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篇10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源性感染;控制;检验科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97-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越加重要。检验医学为临床医疗提供科学的诊疗依据。检验科是一个很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科室。检验人员每天不仅要直接采集标本,而且还要与患者血液、体液、分沁物及排泄物等接触,时有被锐器刺伤及面临传染源喷溅的事件发生,且经常进行搅拌、震荡、离心、敲打等操作,这些操作均可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气溶胶,并随空气扩散而污染实验室空气,容易造成检验人员的工作环境的污染,导致医务人员罹患各种经血传播疾病。为降低检验科医院感染发病率,提高检验科的安全性,文章结合近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对如何加强县级医院检验科管理,提高检验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确保环境的生物安全等问题探讨如下。

1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1.1淡薄的防护意识:由于基层医院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检验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不足,导致检验人员医院感染的意识不足。部分检验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不强,对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性认识不足或者存在侥幸心理,检测后标本随意处置,在有传染源的工作场所进食、饮水、吸烟,甚至穿着工作服进入休息间。尤其严重的是个别检验人员在工作中不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不戴工作帽、口罩和手套工作,经常在工作中用接触传染源的手接听公用电话。

1.2领导重视不足:目前,有些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以至有些综合基层医院尚且流于形式。县级医院由于经济原因和设计水平的原因,有的检验科工作用房面积不足,没有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房屋布局往往不规范,设计不科学,采光通风欠佳;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很差,检验科往往只有1台生物安全柜,缺少洗眼器和紧急喷淋设备,以致遇到职业暴露时难以达到科学的防护;还有的医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不规范等。

1.3规章制度不健全: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滞后,检验科内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无论教科书或是实习教学中,均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导致检验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匮乏。

1.4预防感染意识薄弱:发生职业暴露时应急措施不当,如遇到标本漏洒、表皮破损、标本污染面部、眼部、溅入口腔时,忙乱中往往忽视了伤口的消毒处理,如为传染性血清标本,则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在门诊检验科,抽血窗口十分繁忙,往往给前一例患者抽血后手套上沾了血迹,没有洗手又去给下一例患者抽血,这也是容易引起医患纠纷的一个薄弱环节。

2检验科医源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探讨

2.1相关领导应提高重视制度组织建设力度:医院领导应切实加强全院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建设,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科,任命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担任检验科的感染监督员,负责监督和管理科内的医院感染工作。配置必备的消毒灭菌设备,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制定规章制度、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和应对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等,形成医院感染的制度和组织管理网络。

2.2改善工作环境: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改善检验科工作环境,明显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并张贴公示各区域的工作职能;加强实验室通风换气设施,保持空气流通。严禁在工作区进食、饮水、吸烟。各室固定清扫工具,避免交叉污染。

2.3加强检验人员的自身防护:由于检验科人员直接与患者接触,有接触传染源的可能,因此,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要求工作人员上班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橡皮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工作人员洗手的依从性,严格实施六步洗手法。检验师对患者静脉采血必须实施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手指采血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必须用消毒剂或泡沫消毒剂洗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和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对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患者应严加防范,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封闭式进入隔离区,工作人员穿隔离服、戴隔离帽和口罩等进行操作,发现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将疫情尽快上报上级机关,对传染病患者的排泄物应及时、就地无害化处理,以免扩散。

2.4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医院领导组织检验科员工反复学习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废弃物管理条例》、《废弃物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对所有新职工实行医院感染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应定期对全科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教育,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预防职业性接触性感染的发生。

2.5严格按消毒隔离规范操作:选派专人负责消毒隔离工作,负责消毒隔离的布置、检查与落实,包括消毒液的配制与定期更换的时间,当事人应签名确认。每日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办公用品如计算机键盘、鼠标、电话等物经常性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化验单尽量用电脑统一规范化打印,或与病区联网,实施无纸化办公。

2.6医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注射器、采血针、吸管、试管、医用手套、加样器吸头、反应板等)和其他医用废弃物应建立处理流程,并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用废弃物使用后经高压灭菌、焚烧、消毒剂浸泡,由专人回收,集中统一处理并登记,未经无害化处理者严禁流入社会。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存放,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包装,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

2.7对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检验人员工作中容易被锐器、针头、碎玻璃刺伤,引起感染,如遇到上述情况,要立即挤压伤口、排出血液、清洗消毒,必要时根据污染物携带的病毒及细菌种类,及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加以预防。并及时填写表格,上报预防保健科存档,定期复查,观察职工是否受到感染。

2.8计划免疫:在检验科岗位上工作,是 HBV、HIV、TB等

病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均应注射疫苗。通过上述的各项预防措施与管理方法,提高了检验科人员对医源性感染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保障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检验条件。

参考文献

[1]姜雷.检验科质控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2007,2(25):67-68

[2]刘江虹.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及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7(4):300-301

[3]詹磊.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75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