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0 16:2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垃圾分类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目的 加强普通病区的医疗垃圾收集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方法 应用5S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个经典步骤对医疗垃圾进行管理,完善医疗垃圾收集处理的制度、流程和职责,并由专人不定时检查整改。结果 病区的医疗垃圾收集分类明确,容器选择合理,处理及时到位,人人知晓收集流程,杜绝了因医疗垃圾而引起的院内感染。 结论 5S管理法能有效规范病区医疗垃圾的收集。
【关键词】 医疗垃圾;普通病区;5S管理法
“5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独特管理方法,5S是5个日文的简称,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1]。医疗垃圾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对医疗垃圾的有效管理是控制疾病扩散的重要环节和途径[2]。医院一大部分的医疗垃圾是在普通病区产生的,所以普通病区医疗垃圾的收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此,我们医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运用了5S管理法管理医疗垃圾的收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普通病区医疗垃圾收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各类医疗垃圾之间混放或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
生活垃圾是指:病人或医务人员用过的生活废弃物,如报纸、瓜皮果壳、纸巾、杂物等。医疗垃圾又可分为: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病理性垃圾、化学性垃圾、药物性垃圾。由于临床上部分医务人员对垃圾分类概念不清或习惯不良等原因,经常会出现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的现象,严重违反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医疗垃圾收集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1.2 部分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规范认识不够
部分在职医务人员、实习医生或护士、保洁人员、配餐员、后勤人员等对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不熟悉,处理程序不了解,意识不强,无相关的奖罚制度,导致各类垃圾随意丢弃、垃圾满出桶外、垃圾无分类放置等不规范的现象。
1.3 各病区缺乏医疗垃圾收集的制度流程
1.3.1 垃圾无定量管理,经常会发现医疗垃圾过满洒落地上,垃圾运送人员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下病区输送垃圾,工作人员不知医疗垃圾在病区内的允许储放时间,无法起监督提醒的作用。各类医疗垃圾无封口、无标签、无分袋的现象屡屡出现。
1.3.2 病区内缺乏专人管理医疗垃圾,各类垃圾桶无定位放置,无明确的标识,无定时监督自查的措施,未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导致院感检查均出现较多的问题,存在不安全现象。
2 5S管理法的实施
2.1 管理目标
病区内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在职临床医生护士、实习医生或护士、保洁人员、配餐员、后勤人员等都要重视医疗垃圾带来的危害,明确医疗垃圾分类,分清医疗垃圾储存容器,正确收集医疗垃圾,人人知晓医疗垃圾收集制度及流程,杜绝院感发生。
2.2 实施前准备
首先成立科室5S活动管理小组,由院感护士担任组长兼总负责人,全面监督管理科室医疗垃圾收集情况,再由全科人员参与,并召开动员大会,学习5S管理相关知识,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尤其是保洁人员也要参与。做到人人知晓“5S”,人人参与“5S”。
2.3 实施的内容和方法
(1)整理:对科内所有医疗垃圾产生区域进行一次彻底的整理,根据临床各个空间的主要用途,将垃圾收集桶分为需要与不需要,将需要的垃圾收集桶留下,不需要的丢弃。严格按医疗垃圾的分类标准准备垃圾收集桶。通过整理,各个空间都非常干净,无遗留死角,无不必要的垃圾桶。
(2)整顿:首先结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建立科室医疗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及流程、奖惩制度,并上墙明示。将配置室、诊疗室及垃圾处置室等垃圾产生较多的区域列入重点管理区域,设专人管理,责任到人。以5S的“三定”原则,即“定点、定容、定量”,结合临床实际操作的简便性及不违反无菌原则的标准来确立垃圾桶的放置地点,结合垃圾的分类、垃圾的量,确定垃圾桶的种类及大小,分别标上标识,并严格按要求定量管理(要求垃圾桶满2/3时需及时倾倒)。垃圾桶的种类可按颜色分为:黄色(感染性、损伤性、药物性、病理性、化学性)、白色(一次性物品外包装袋)、黑色(生活垃圾)、红色(放射性垃圾)。
(3)清扫:责任人每天对各区域的垃圾收集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将不规范的现象记录或拍下照片,制作多媒体并加以点评或下达反馈意见书[3],每月汇总一次,月初晨会后进行全面反馈,并与个人考核挂钩。
(4)清洁: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各班严格按照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和流程执行,严格垃圾分类,保持各个区域环境整洁不留卫生死角。
(5)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5S管理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步,我们必须强调人人按制度行事,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工作中养成尽职尽责的习惯[4]。在刚开始实施阶段组长需增加督促检查的力度和次数,检查结果与个人考核成绩挂钩,对于不合理之处及时提出再大会讨论整改,渐渐养成人人“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达到人人“5S”的好习惯。
3 效果
通过对科室医疗垃圾收集管理进行5S管理法后,科室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规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各类医疗垃圾分类明确,各个垃圾收集容器、放置地点符合院感要求,标识明确,各个区域环境亮丽,无卫生死角,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杜绝了因医疗垃圾而引起的院内感染。
4 讨论
4.1 提高了全体医务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处理相关知识的认识 通过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相关知识,人人知晓垃圾分类,标识明显,彻底杜绝了垃圾混放现象。既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也降低了院感的发生率。
4.2 进一步完善了医疗垃圾处理相关制度及流程 在细化医疗垃圾处理制度及流程的过程中,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和讨论,从而提高了医务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4.3 改善病区环境提升医院的形象 实施5S管理后,病区的环境整洁、舒适,无卫生死角,无臭味,提升了病人及家属对科室和整个医院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医院的信誉度,从而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
4.4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通过5S管理活动,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明显增强,人人养成按规章制度行事、认真负责、相互监督的良好工作习惯,提高工作主动性,提升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玲,.5S管理法在手术间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8(2):97-98.
[2] 艾德梅,鞠建新,王颖.医院医疗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4):38-38.
[3] 黄晓琴,汪玉霞,张林,等.“五常法”在洁净手术室保洁维护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31-532
篇2
【关键词】 传染病医院 医院废物 管理
医疗废物是因医用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为控制医院传染病的流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及防止废弃物流入社会造成危害,我们传染病医院根据卫生部《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由院感科监督指导。指派专人管理,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运送,集中处置管理。
一 医疗废物的分类
由于我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卫生部对传染医院的医疗废物有严格的要求,病区所产生的垃圾都属医用垃圾(包括病区病人的生活垃圾)。因此,医院所有人员,特别是医生和护士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用废物,有责任把医用废物正确分类放置,将不同的废物分类放入相应容器内,由专职工作人员(如护士,病区保洁员等),在废物产生地即对废物进行分类包装。所有以用垃圾都应放入黄色的废物袋中,并在装满3/4时负责封袋,粘帖危险标识,填写科室、类别和出科日期。我院按照医疗废物储存污染管理规定,建造标准的医疗废物储存室。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二 医疗废物的危害
医疗废物所造成的危害有含感染性微生物,致畸致突变物质,有毒的危险性化学制品或药物,放射性物品和锐器等造成的危害,比较突出的是医疗废物造成的健康危害。感染性废物中的病原体可能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肌肤上的伤口,通过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另外体液也是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所以在医院内,医生,护士、医疗互辅助人员、从事洗涤、废物处理及运输工作人员都是处于潜在的危险之中,均属高危人群。一旦锐器被HIV、HBV、HCV污染,被刺者就有可能发生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所以医疗废物是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要加强管理。
三 加强培训 专人管理
篇3
近年来,由于相关部门对医疗垃圾管理不严、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医疗垃圾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疗垃圾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01号危险废物”,其对环境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因此,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垃圾管理、处理法律制度。而我国对医疗垃圾的研究及系统管理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先后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医疗废物行政处罚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我国的医疗垃圾进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我国的医疗垃圾管理仍然存在着相关法律规定滞后、管理执法不严、监督体系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我国对医疗垃圾处置技术的研究投入也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完善我国医疗垃圾管理法律制度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医疗垃圾科学、无害化处理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一、对医疗垃圾的界定
(一)医疗垃圾的定义及特点
医疗垃圾亦称医疗废物或医疗废弃物,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此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卫生保健废物是指卫生保健机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产生的所有废物及各个分散点(如家庭卫生保健所)产生的废物,并将卫生保健废物分为一般性废物和危险性废物,而危险性废物又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组织、体液)、锋利物、药物性废物等[1]。美国环保局采用医疗废物的称谓,将其定义为在诊断治疗病人和动物及相关研究、生物实验及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废物[2]。在日本则采用感染性废物的称谓,其在法律上是指医院、诊所、动物医院、研究机构等医疗机构产生的含有或可能含有病原体的废物,包括血液、手术后废弃的病理废物、残留血液的锐利物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用培养物、器具、残留血液的手套等[3]。我国采用了医疗废物的称谓,在2003年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将医疗废物定义为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俗称“医疗垃圾”。它主要包括传染性废物、病理废物、利器废物、制药废物、基因污染物、化学品废物、放射性废物等。与一般的生活垃圾相比,医疗垃圾的环境污染风险更大,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导致环境受到污染,还会形成危险的疾病传播源。医疗垃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度传染性。医疗垃圾不同程度地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收集、贮存、运输等环节若稍有不慎,这些医疗垃圾就会成为传染病传播、流传的重要源头。二是生物毒性。医疗垃圾含有多种病原菌和各种有机、无机化学成分,这些都可能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伤口、黏膜、体液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三是多样性。医疗垃圾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各分类中又包含多种小的类别,体系纷繁复杂。四是二次污染性。由于技术、资金限制,在医疗垃圾的处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一部分细菌残留而产生新的危害性物质,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而且用于处理医疗垃圾的消毒物质清理不干净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二)加强医疗垃圾管理的必要性
医疗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管理上存在漏洞、非法利益的驱动。例如:由于我国医疗垃圾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导致一些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医疗垃圾流入生活垃圾之中,这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人从事医疗垃圾的非法买卖活动,更有一些黑心商贩将经过简单消毒或者未经消毒的医疗垃圾再次利用并以成品的形式流入市场,对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在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中,既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体制以及良好的法治环境,来预防其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防止医疗垃圾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医疗垃圾量逐年增多,2010年我国产生的医疗垃圾已达100万吨以上,如不加强管理,任其流散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就会污染环境、传播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卫生防疫的角度,加强对医疗垃圾的科学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医疗垃圾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先后出台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行政处罚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以规范医疗垃圾的管理工作,并建设了大量的医疗垃圾处置设施。但在实际中,医疗垃圾管理现状堪忧,医疗垃圾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的报道和投诉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医疗垃圾非法买卖在有些城市甚至成为公开的商业活动[4]。由此可见,我国在医疗垃圾的管理、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环保意识的增强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一)医疗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不能满足医疗垃圾全过程管理处置的要求,还存在许多法律上的漏洞和不足。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垃圾的管理工作,对医疗垃圾的产生、运输、储存、处置等过程做了相应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过于宽泛,缺乏实施的细则。《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垃圾的分类过于笼统,对不同性质的医疗垃圾的分类过于模糊。例如:国内因胎盘、死胎是否为医疗垃圾而引起的纠纷已见诸报道[5];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产生的污水目前没有列入医疗废物的分类目录中;现行有效的GB18466-2001《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中尚无疾控、检验等相应机构的污水排放标准及化学性医疗废物处置或排放标准[6]。此外,对于医疗垃圾管理处置过程中的登记制度,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的执法力度。医疗垃圾的登记制度应当包括对产生医疗垃圾的医疗机构的登记、医疗垃圾的登记以及处置产业资质的申报登记。现阶段我国法律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各省、市也对登记制度颁布了相应的政策和办法,但还未对这些登记形成有效的监督,存在不少漏登、错登的现象。例如:很多个体诊所未申报登记医疗垃圾处理,而将产生的医疗垃圾私自处理或混入生活垃圾之中;一些不具有医疗垃圾处置资质的企业逃避申报登记。对于这些违反登记制度的行为,法律并未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些不法行为。此外,在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上,缺乏对医疗垃圾处理程序的相应技术规范,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医疗垃圾处理处置者的任职要求没有明确的限制、对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理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医疗垃圾法律体系中亟待完善的问题。
(二)医疗垃圾的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
1.医疗垃圾行政管理主体职权划分不合理医疗垃圾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境、社会公众利益、经济和技术等多种因素,涉及的权、责、利的行政部门有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34、35条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垃圾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可见,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存在着执法交叉冲突的现象,这是一般环境行政执法中经常遇到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政出多门,使得医疗垃圾的监管工作更趋复杂、效率更加低下。2.医疗机构管理者消极行使管理职权一些大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垃圾处理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而大部分中小医院和乡镇医院、个体诊所以及乡村卫生所的医疗垃圾处理问题比较突出。一般情况下,部分医疗机构只重视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医疗垃圾的处理。医疗机构的领导往往由于处理医疗垃圾的成本太高,而政府又无相应的贴补政策,导致其对医疗垃圾的管理抱有消极的态度,使医疗垃圾管理处置制度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此外,各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医疗垃圾分类混乱,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医疗垃圾常常与普通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有的医疗机构把医疗垃圾承包给缺乏处置能力的个人或者其他单位处置,医疗机构的相关管理者消极地行使其管理权。
(三)医疗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不统一
在我国,医疗垃圾的收集和处理都是有偿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31条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的医疗废物的处置费用,可以纳入医疗成本。但是法律却未规定一个明确的收费标准,导致各地医疗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是按照实际床位数或实际占用的床位数收取医疗垃圾的处置费用的,例如,杭州、湖州、深圳、珠海、广州、西安等医院,大约按每床1.7~2.5元收取[7]。有的医院则按产生的医疗垃圾的重量来收取,例如北京等地,收购1kg的垃圾应向处理中心缴纳3元的处理费用[8]。收费标准的不统一增加了医疗垃圾的管理处置难度,不合理的医疗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重了医院的负担,若盲目地将医疗垃圾的处置费用纳入医疗成本,也可能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经济效益刺激机制
医疗垃圾是一种高度危险的废物,它的收集、运输、处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属于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一揽子工程,从投资到建设、运营以及监管都由政府承担,这样的处理模式存在低效率、高成本的缺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在医疗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各地医疗垃圾处理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中小城市的医疗机构虽然建立了医疗垃圾的焚烧设备,但由于资金有限,设备大多简单、粗陋,很难达到《医疗垃圾焚烧环境卫生标准》的要求,一些地方医疗机构甚至并未建立专门的回收处理机构。资金投入较少也使得我国在医疗垃圾处置的科研力量培养和技术成果研究等方面相对落后,严重滞后于人们对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迫切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以调动全社会投资医疗垃圾处置产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并为医疗企业提供哪些优惠条件等成为有效处理医疗垃圾问题的关键。现阶段,各地医疗垃圾收费标准不统一,使得一些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有的难以继续经营,现行的法律法规或地方政策也未对这些处置产业有相应的扶持,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同时,一次性医疗器具二次利用过程中的高额利润使得许多处置产业不惜铤而走险。缺乏科学、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就难有健康的市场环境。
(五)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医疗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医疗垃圾处理的监督机制还未健全,医疗垃圾的产生机构、监督管理机构、处置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法律责任不够清晰,导致监督管理机构缺少对医疗垃圾处理的有效监督措施。此外,设施建设完工试运行管理程序以及相应监测的可靠性、验收程序的可操作性还存在一些问题;医疗垃圾处置设施运行监督管理还缺乏足够的依据,缺乏完整的执法监督体系,缺乏持续的、全面的、严格的、规程性的监督管理手段,难以保证有效的监督管理[9]。一旦监督机制出现漏洞,医疗垃圾的收集、贮存、运输体系就会相继出现问题,致使医疗垃圾不能得到科学无害的处理,反而流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为不法商家回收利用,成为传播病毒和细菌的重要污染源。同时,我国大部分公众对医疗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医疗垃圾的管理缺乏群众参与和主动监督。虽然我国在2003年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但是根据某地的调查资料显示,公众对一次性医疗废弃物管理的认知、了解程度为:4%完全了解、30%基本了解、39%了解一点、27%完全不了解[10]。因此,公众遇到某些医院不合理处理医疗垃圾的情况时,往往不能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或者采取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态度,在接触有医疗垃圾的环境时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致使自身健康或日常生活环境受到医疗垃圾污染。
三、完善我国医疗垃圾管理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健全医疗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1.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订相关的实施细则医疗垃圾立法既属于环境立法范畴,也涉及产业立法领域,要通过立法来促进医疗垃圾的合理、科学化管理及其处置产业的发展。医疗垃圾的管理体制、技术标准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等都应当通过法律的规定使之明确化,完善医疗垃圾管理的法律体系,使医疗垃圾处理做到有法可依。例如:德国在1972年通过了第一版《废弃物法》,提出了建设无害化的处理设施,随后在1986年通过了第四版《废弃物法》,首次提出了垃圾的回收利用,在1994年再次对该法进行了修改,提出要遵循物质闭合循环的废弃物管理,实在不能利用的,则要采用环境无害化的方法处置[11]。此外,还应当对相关规定进行细化,如医疗垃圾的分类应当更加明确、具体,将医疗废水、死胎、胎盘等纳入医疗垃圾范畴中,明确规定可回收利用的和不可回收利用的医疗垃圾;制订详细的《医疗垃圾处置标准》及实施细则,保证医疗垃圾的科学化、无害化处理;制订《医疗垃圾处置技术规范》,将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其中,对医疗垃圾处理设施的标准和程序、医疗垃圾处理者的资质认证都应有详细的规定。2.明确医疗垃圾管理处置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医疗垃圾管理处置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不仅涉及行政部门,还涉及产生医疗垃圾的医疗机构、医疗垃圾处置企业以及一些个体商户等。任何一个机构违反了国家或地方有关医疗垃圾的法律法规,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医疗机构违规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行政部门在监督过程中放纵违法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一些个体商贩违法倒卖一次性医疗器具的,应根据主体的性质、违法行为的性质、造成危害的后果等,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违法主体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可见我国环境法中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人采取无过错责任的原则,这项原则同样适用于医疗垃圾的管理处置过程。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既有事前的警示和预防作用,又有事后的惩罚和补救作用,可避免由医疗垃圾处理不当而引起的事故或灾害。
(二)加强对医疗垃圾的规范化行政管理
1.对医疗垃圾的管理坚持减量化、集中处理化、无害化原则医疗垃圾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减量化、集中处理化和无害化的效果,许多国家的医疗垃圾处理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他们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并且开发了相应的处置装置和技术。欧共体在医疗垃圾的处理问题上设立了特别委员会,提出了欧共体各国共同遵守的规定,如:确定医疗垃圾包括切除的人体脏器、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实验动物尸体等;床位在100个以上的医院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将医疗垃圾分类为安全的和危险的两类,危险医疗垃圾要完全消毒焚烧,并对焚烧炉的构造和使用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贮存、运输以及有关的技术等程序都制订了详细的规章制度[12]。我国更应该在医疗垃圾的管理与处置过程中坚持减量化、集中处理化、无害化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贯彻始终。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疗垃圾管理模式,逐步改善我国医疗垃圾管理落后的局面,形成国家立法指导、专业公司社会化服务、行政部门监管的医疗垃圾管理新模式[13]。同时,还要加强技术研发,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确保做到无害化处理,并集中处理,节约资源,有计划地建立相应的规模化的处理中心。2.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监督《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医疗垃圾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相关行政部门除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还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医疗垃圾处置的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可由卫生防疫行政部门负责医疗垃圾产生的管理工作,由环卫部门负责医疗垃圾的贮存、运输、处置过程的管理工作,由环保行政机构负责全过程的监督工作,定期抽查、检查等。同时,各级部门间的行政关系也要明确。市、县级的相关行政部门负责当地医疗垃圾的管理处置工作,省级相关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协调、组织工作。各部门之间责任明确,分工细致,就可以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3.完善医疗垃圾处理的登记制度和收费制度针对医疗垃圾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应当制订详细的登记规则,相关的行政机构应严格把好登记关,由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各医疗垃圾产生者的登记工作,包括私人诊所、乡村医院等,由环保部门做好医疗垃圾处置企业的申报登记工作,而医疗垃圾的暂时贮存则由医院的专门部门做好每天的登记工作。还要不定期地抽查登记记录,有错登、漏登现象的要及时更正和补充。医疗垃圾的收费应当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可采取按床位计费为主、按重量计费为辅的方式收取医疗垃圾处理费用。按照医院的规模、级别确定交费方式,如大型医院、传染病医院等产生医疗垃圾量多的就采取按床位收费,一些个体小诊所、精神病院等无床位或者产生医疗垃圾少的就按重量收费。具体的收费数额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定。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部分大型医院为逃脱高额的处置费用而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同时,环境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负责收取医疗垃圾处置费用,并将大部分费用交给处置单位,其中一部分费用用于医疗机构分类收集和暂时贮存医疗垃圾的工作,例如用于购买装医疗垃圾的特殊垃圾袋、桶,建设符合标准的暂时贮存点,对负责收集、贮存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培训等。这样既能保证处置产业的运行成本,又能减轻医院的经济负担。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保证资金投入,支持医疗垃圾处理技术改革医疗垃圾的处置设施、技术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处置单位应当加大投资以外,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并且利用行政手段保证资金的顺利到位。医疗垃圾的处置涉及的不仅仅是医疗机构与相关行政部门,还关系到我们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广大群众的健康。因此,医疗垃圾的处置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应当发挥政府职能,保证该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争取一些国际合作的机会,引进国外的先进处理技术,并采取一些奖励性措施,鼓励关于医疗垃圾的科研项目,鼓励开发、使用新技术,从而减少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也可以实现一些可回收医疗垃圾的再利用,减少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经济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医疗垃圾的处理模式基本是政府监管、医疗垃圾处置企业负责运输和集中处置,这种模式也是最为可行的。但是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属于公益事业,具有投资大、回报小、风险高、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倘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投资者便会缺乏热情,处置单位则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而不愿意改进技术,使得医疗垃圾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置。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是推进医疗垃圾可持续管理的必要支撑手段。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围绕工程建设、设施运营环境等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商业化协作、财政补贴、减少税收、低息贷款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投资者对医疗垃圾处置产业的投资,并且将回收利用权交给处置产业,增加企业的利润回收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投资热情,同时减小企业对技术投入的压力。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如下可知,将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垃圾交由处置产业,处置产业严格做好分类,将可回收利用的医疗垃圾予以回收利用,由此获得的经济收益成为其利润的一部分;对于不可回收利用的,就直接处理掉。医疗机构所缴纳的医疗垃圾处理费,则由行政部门(环卫部门)收取,收取后将大部分费用划拨给处置产业,剩余部分用于医疗机构分类收集和暂时贮存工作。同时,政府制订相关的财政补贴、减少税收、低息贷款等政策,提高处置产业的投资热情,相关行政部门予以监督。这样的运行机制,既减轻了医疗机构和处置产业工作者的负担,减少了医疗垃圾的流失,并保证了医疗垃圾集中处置单位得以正常运转,同时又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政府也能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发挥监督管理职能。
篇4
1 急诊科医院感染隐患
1.1 空气污染 急诊科由于不同患者病情各异病种复杂,一些急慢性传染病及病原携带者常混杂其中,通过讲话、咳嗽、喷嚏或人员走动、物品传递导致气流流动,而污染空气,患者的血液、体液、尿液、呕吐物溅落地面污染环境,再加之由于是基层医院,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不尽相同、卫生习惯参次不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保洁未做到随脏随扫、清洁消毒,易引发医院交叉感染。
1.2急诊科管理的特殊性 由于急诊科实施是开放式管理,人员流动性大而难以监控,虽然贴有标识字,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患者病情重,病陪人多,家属往往表现为惊慌失措,根本顾不上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随便出入,增加了医院感染潜在危险性。
1.3 手部污染的危险性 众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在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包栝医务人员手被污染引起的交叉感染。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由手传播,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0%[1,2]。急诊科患者来的重急,紧急抢救技术操作多,实施抢救时少数人不戴口罩、洗手不彻底易忽视无菌技术操作,增加了间接污染机会。
1.4 医疗废物分类不清 由于患者来的比较急,病情重,人员紧张易出现工作忙乱,时有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锐器未放入专用锐器盒内,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进行合理处置。这时医务人员最易发生锐器伤。少数医护人员忽视操作、洗手,易造成交叉感染。
1.5 职业危害 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最早、距离最近、频繁最多,接触的病原体早期处于未知状态,而对于新发传染病又认识不足,因此时常还要受到传染病者潜在威胁。加之急诊患者常常因烦躁不能配合各项检查,须医护人员守护在患者身边,而大多数医护人员因放射知识和防护用具缺乏易受辐射伤。再者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繁重的工作量,快节奏的工作、护患之间的误解冲突、经常面临患者死亡状态和死亡现象刺激等,这些均可能导致护士焦躁不安,疲惫感及睡眠质量不好,使医护人员身体心理受到伤害,从而削弱了机体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自身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医护人员易发生院内感染。
2 对策
2.1 重视环境清洁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 min。常规应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地面、台面、救护车等。对患者血液、体液、尿液、呕吐物溅落地面用1000 mg/L有效氯覆盖消毒30 min,再用清水冲洗,同时配合紫外线消毒。急诊科门口贴一些健康宣传画,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滚动播放,让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都知道维护环境及手卫生的重要性。还可以下发宣传册,工作被动变主动,使患者有一个干干净净就医及治疗环境。
2.2 重视医疗废物管理 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按要求集中放置,统一处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分开放置。锐器物放在锐器盒内。专人收集,科室内进出记录,避免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污染环境。
2.3 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规章制度是各项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工作人员行为的准则,流程管理所强调的管理对象是流程,具有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逻辑性、动态性等特点[3,4]。对急诊科环境、物体表面、地面及墙壁的擦拭消毒,均应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及消毒制度,使医务人员执行各项操作时更具有慎独精神。做到制度落实,质量保证。
2.4 强化急诊科全体人员医院感染理念 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内容包括标准预防、手卫生、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锐器伤处理、化学消毒剂使用、防护品使用及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疾病预防等知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其工作质量与患者的身心健康、疾病康复、与医院环境和医院感染的密切关系及重要性,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5]。
2.5 合理排班 根据急诊科特点,合理安排班次,保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休息、睡眠,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疲劳的产生。
2.6 严格监管防微肚渐 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不能流于形式,更要认真落实。感染管理科作为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督促整改。同时定期对急诊科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消毒液进行监测,确保达到标准为患者提供相对安全就医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何红燕,林伟青,黄雪琴,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071409.
[2] 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等.医院感染与洗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7880.
[3] 吴修荣,孙伯英.医院感染控制流程建立与循证医学的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6):805808.
篇5
(1)加强全员医疗废物管理的教育和培训,捉高其管理的意识,人人参与管理,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2)严格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上述废物必须分类,不得混合放置
--感染性废物:包括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泻物污染的棉球棉签、纱布、注射器、输液皮条等一次性医疗物品、废弃的被服、被隔离收治的传染性病人的生活垃圾、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菌种、废弃的医学标本血液、血清等。
管理办法:病区、门诊、检验科、产房、手术室等科室所使用后的棉球、棉签、纱布,注射器、输液皮条等感染性医疗垃圾、传染病区病人的生活垃圾全部放入专用的黄色塑料袋存放。
--损伤性废物:包括废弃的医用针头、缝合针、解剖、手术、备皮刀、玻璃试管、安瓿等。管理办法:病区、门诊、检验科、产房、手术室将废弃的医用针头、缝合针、解剖、手术、备皮刀放入专用的利器盒中。
--药物性废物:包括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管理办法:药剂科、病区、门诊等科室如有上述药物性废物一律用黄色塑料袋存放。 医务人员、行政办公室、医院食堂的生活垃圾一律用黑色垃圾袋存放。
(3)各科室在存放医疗废物前,仔细检查塑料袋有无破损、渗漏,存放的医疗废物只能达到塑料袋的3/4后必须进行封口,放人塑料袋内的所有医疗废物不得再取出。
(4)科室、病区必须按照医院规定的时间和道路运送医疗废物、垃圾至医院指定的暂存点。
(5)存放垃圾的容器、运送垃圾的车辆每日用含氯消毒剂1500/L或0 5%过氧乙酸进行消毒和清洁。
(6)对一次性医疗废物,由专人进行回收,做好交接、数量登记,交科室当班人员签名。
(7)医院医疗废物一律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处置。医疗废物暂存区域禁止吸烟、饮食,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定期用含氯消毒剂1500/L或0.5%过氧乙酸进行消毒和清洁。
(8)各科室不得私自处理上述任何污染废物,如发现有违规者,由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承担全部责任。
2、后勤保障制度(通讯、车辆、设备、药品、物资保障制度)
(1)、成立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物资保障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通讯、车辆、医疗设备、药品和防护物资的需求计划和分配计划的制定,沟通与属地突发事件工作指挥部物资保障组的联系渠道,保证医疗应急救援一线工作的需要。
(2)、掌握本医疗机构应急处置工作的医疗设备、常用药品、防护物资的基本情况,了解相关的供求状况,多渠道组织资源。
(3)、对部分采购困难的药品,制定采购预案,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药品的供应。
(4)、对紧急需求的物资、药品、设备提出调配的方案,并负责落实。
篇6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控制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2-01
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我院是一个县级基层医院,儿科为综合性病房,病种多样,易导致院内感染。因此要把院内感染的管理及控制工作做好以下几点。
1 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
医院成立三级医院管理网络,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各级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室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护士长要把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科室中心工作之一,坚决把好医院感染这一关。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进行指导、监督、重点监控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医院感染科实行每月一次监测:物体表面监测(医务人员的手、治疗室操作台、使用中及备用的暖箱、蓝光箱内以及湿化瓶内),空气监测(治疗室、抢救室、病房),对病房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消毒液的效能、消毒效果与质量,医疗垃圾的处理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 不断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是控制医院感染行之有效的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的制定必须对执行者、检查者都是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可纠。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依照新的行政法规及顺应新的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注射、输液应采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并做好手的消毒。对置有留置针的患儿要经常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等症状。
2.2环境管理:病房环境卫生必须保持清洁,空气保持新鲜,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向陪人宣教限制探视人员,探视时间不可过久,护理人员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督促卫生人员每天0.25%的消佳净溶液一床一巾擦拭床头柜、房间门把,每日湿拖病房一次,注意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拖把分开,拖把用后悬挂。出院后病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2.3物品管理:无菌物品有明显标志,专柜专放。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配制的药液超过两小时不得使用。开启的无菌溶液必须在四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开启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溶酶。碘酒、酒精瓶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灭菌1-2次。治疗车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使用中的兰光箱、暖箱每日用清水从里到外一箱一巾擦拭,并更换水槽内的溶液,溶液为蒸馏水。使用后的箱用0.25%消佳净进行终末消毒,倒尽水槽内的水,晾干待备用。兰光箱每次使用均有登记入箱时间,出箱时间,累计时间 ,终末消毒者,使用超过1000小时更换灯管。使用氧气的患儿每日更换氧管及湿化瓶内溶液,用过的湿化瓶用0.5%消佳净浸泡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时应注意产品是否合格,如有破损、过期、污染、字迹模糊等均不可使用。
2.4医疗废物管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执行回收,专人专车专线的管理宗旨,并制定了医疗废物泄露应急预案。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袋收集,输血完毕废弃血袋及时统一送回输血科集中处理,并且做到人人明确分类标准,按规定分类收集处理。
2.5人员管理:树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遵守标准预防原则、观念,工作别强调: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护士长随时抽查“七步洗手法”执行情况。培训督促保洁人员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的基本内容,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洗手、预防针刺伤的方法,识别区域划分的标准。另外加强对实习生洗手的指导与督促,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科人员不定时对科内人员进行督查。
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科室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医院下发的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及时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对住院时间和使用高级抗菌药物的患者,应认真观察口腔和大便情况,及时发现真菌感染的先兆症状,给予对症处理。
4.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定期对科内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再教育,经常灌输医院感染的新知识和新观念,目的是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说明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每月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在不断强化教育下,我科全体医务人员都树立了较强的预防感染意识,工作中能主动地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配合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进行各项监测,虚心接受和采纳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把关,共同把医院感染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易文华,张永成,张柔玲。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40.
[2]石娜,徐卫,舒雪芹,等。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601-602.
[3]刘阳,郭代红,陈超,等。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00-1402.
[4]秦元梅。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06.
[5]缭素萍。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79-180.
篇7
【关键词】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110-02
1 门诊手术室工作特点
1.1手术种类繁多:门诊手术主要包括各种局麻整形美容小手术,如:隆鼻、双眼皮成型术、眼袋成型术等。各种体表肿物切除,包皮环切术、腋臭切除、乳腺肿块切除等。
1.2交叉感染机会大:冯婷认为【2】主要原因是人员走动频繁容易引起尘埃飞扬,导致手术室环境污染,术前检查不足,如乙肝、性病、艾滋病等术前未确诊。消毒措施相对欠缺。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或手术污染。
1.3手术安排计划差:手术室病人多,门诊手术室护士工作繁杂,除门诊手术室工作外还负责换药、治疗及诊室管理等工作,护士人手相对不足,但为方便病人,外地病人或一些有特殊需要的病人即到即做无法做到术前计划。
2 门诊手术室感染来源
(1)手术室空气污染:空气中的飞沫,尘埃可能携带病原菌。
(2)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手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来源。
(3)手术物品:误用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敷料造成严重感染,术中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破损、过期未被发现也是感染因素。
(4)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不严
(5)手术后污染物、器械敷料、病人的血、脓、分泌物、冲洗液处理不彻底均会引起手术病人的污染,也会引起医护人员感染。
3 门诊手术室感染易感因素
(1)门诊手术室利用率高、进出手术室人员较多,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2)部分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出入已消毒和正在消毒的环境中使空气污染(3)无菌意识不强,甚至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如:认为手术小、时间短、手套、无菌巾等破损或者污染不及时更换,污染器械切除物在术中随意乱放,忽视洗手等操作环节(4)感染性废物处理不当如被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的污物与生活垃圾混放均可引起医源性感染。
4 加强质量管理
4.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消毒隔离,无菌操作,一次性物品管理,清洁卫生,值班及参观等制度,使门诊手术室预防感染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强调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
4.2.提高感染控制意识 医务人员面对许许多多的无菌物品,经常是一个人完成无菌操作,需要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无菌观点,具有严格的无菌操作意识,针对工作人员情况定期组织学习班,学习医院感染的控制,各种监测制度以及监测手段,提高相关人员的认识和感染控制的依从性,自觉执行规范的技术操作。
4.3.成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负责手术室的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以及感染管理督促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
5 落实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5.1手术室人员管理 指定经过相关培训的护士管理门诊手术室,主要责任门诊手术室内的手术器械、医疗用品和室内基础设施的保管、安全并定期清查。手术时劝阻家属不进入手术室,控制与手术无关的人员进出。手术结束后负责清点器械并及时清理。
5.2手术室环境管理 (1)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在50%-60%,严格空气消毒(2)功能布局合理,实行洁污分开,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3)拖把、抹布清洁工具专室专用,每周大扫除一次。
5.3手术物品器械的管理 手术器械和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类放置,无菌物品按消毒先后顺序排列。手术室尽可能采用一次性使用物品,可以有效的控制医源性感染,【3】
5.4医护人员手的控制 医院感染可以通过医务人员的手直接和间接传播,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因为医务人员通过手传播的医源性感染约占30%【4】,而彻底洗手可使医院感染下降50%【5】。应做好手的保护和检测洗手效果,定期监测保证工作人员手指带菌数不超过5cuf/m3,术中发现手套破损立即更换。
5.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无菌物品使用时严格检查无菌物品的包装、有效期是否符合要求,无菌包应保持完整干燥,取出的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处,均视为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戴上无菌手套后不能触碰未灭菌物品,不能戴着污染手套取胶布或到远处走廊污染空气。脱手套时不能强拉手套边缘,手套上的血、脓溅的到处飞,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6】
5.6手术室医用废弃物的分类及无害化处理 对医疗垃圾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医疗废物分类放置在垃圾桶和锐器盒内,生活垃圾放在黑色塑料袋内,医用垃圾放入黄色塑料袋。利器盒入口高度离地面80-90cm,全院垃圾集中后由物业公司专人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小结:
随着现代化护理管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对象日趋扩大,门诊手术室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也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门诊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每一个环结都应引起高度重视,把每一项措施落到实处,把握每一个环节质量才能提高门诊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祝湘萍. 医院门诊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J].当代护士,2009,4(2):89.
[2]冯婷. 浅谈综合性医院门诊手术室管理[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2(22):2686.
[3]陈静,裴红生,凌汉栋,等.医疗废物管理体制现状及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杂志,2004,14(9):1025.
[4]李兰兰,李毅萍,黄春芬. 医院感染管理在门诊手术室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04-105.
篇8
关键词:血液透析, 医院; 交叉感染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07-01
血液透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同时操作也相对安全、简单,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疾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1-2]。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大多数是长期接受该项治疗,因此,这部分患者常常合并有免疫功能低下、贫血、营养不良等诸多感染的高危因素,而致使感染成为血液透析患者重要的死亡因素之一。同时血液净化中心也成为医院内部感染的高危区域[3]。那么我们如何做好血液净化中心对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就成了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我院将具体的预防措施制度化、细节化,贯穿于整个透析过程,目前在血液净化中心的感染预防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血液净化中心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1.1 患者因素:长期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大多数为肾脏衰竭、尿毒症或者是其他药物中毒患者,而且多为长期治疗。长期的慢性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和贫血,机体免疫力下降,成为感染的好发人群。
1.2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彻底:严格的消毒灭菌、隔离是预防和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工作中环节较多,部分医务人员工作态度懒散,无菌意识淡漠,有章不循,消毒、隔离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操作不规范、污染血液净化器具,造成交叉感染。
1.3 环境因素:血液净化中心作为医院内部感染的高危区域,其建筑结构的设计、内部环境的布局、人物流向、分区要求等均有相应要求,如不能达到管理要求,同样是导致污染的重要因素。
1.4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医疗废物作为特殊的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或污染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尤其当医疗废弃物不能按规定分类,对各种血液透析器等没有分类包装, 锐利器械等未及时入利器盒造成人员伤害。患者的血液、体液、污物不按垃圾分类统一处理, 易造成环境污染、医院感染的发生。
2 建立正规的分类管理制度
2.1 正规的管理
2.1.1 制度管理:正规的管理,制度是前提。为使血液净化中心正常操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相应的制度就势在必行。制度化管理不仅能保证中心日常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同样可以把很多潜在的危险因素遏制在摇篮中。合理的制度,必须具有可评估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力争将中心的感染率控制在期望值以内。
2.1.2 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人员在血液净化中心的作用和地位都是非常重要,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不仅能有效完成工作,控制环境、器具污染,还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因此,工作人员的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 新进工作人员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以使其熟悉具体的操作规章制度、流程、注意事项。(2)所有的工作人员应定期学习医院感染的相关制度,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在工作中不断改进。(3)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进入血液透析室需更换专用服装。在进行操作前后均用流动水冲洗或快速手消毒液, 戴无菌手套,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4) 强化保洁人员无菌意识: 院内保洁人员在感染知识方面的欠缺,因此,应加强对其感染知识的宣教,保证血液净化中心的无菌环境。 (5) 医护人员应定期体检。检查有异常时, 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2.1.3 患者及其家属管理:作为病人及其家属,日常生活中的通路护理知识及预防感染知识都必不可少。因此,在患者入院接受正规治疗时,应加强对其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陪护人员的主动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2.1.4 血液透析室的管理:净化中心应保持清洁、整齐,布局合理,区域划分明确,并配有空气消毒设备。工作中尽量减少人员走动, 限制无关人员进入血液透析室。中心内应每日消毒, 每月进行1 次空气细菌监测。床单被子保证没人用后就更换, 床单位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
2.1.5 患者瘘管的护理:血管通路是导致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保持静脉留置管的患肢必须保证其干燥、清洁,及时更换敷料。对使用静脉留置管的患者要保持局部的干燥与清洁, 及时更换敷料。在治疗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换药包一次性使用。
2.1.6 废弃物的管理:医疗废弃物应按规定分类,对各种血液透析器等分类包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物按垃圾分类统一处理, 避免造成环境、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全面的监测:血液透析室的环境微生物学监测,血液净化中心的透析用水、透析液需要每月进行细菌培养,每季度检测内毒素, 每年检测一次化学污染物。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 应增加采样点。
3 科学的预防
工作人员在进入血液净化中心后,应更换外衣、鞋;接触污染物品时, 必须佩戴口罩、帽子、手套, 以避免在接触污染物的过程中, 感染物飞溅到皮肤黏膜上。其次是预防针刺伤。如被HBV、HCV 血源性传播疾病或疑似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暴露, 须根据暴露者自身情况进行处理, 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工作中注重消毒、隔离。对于肝炎及HIV病毒携带者应分别设置独立的房间, 使用一次性透析器具, 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所有一次性器具使用前,应检查其密封程度,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更换。在使用一次性器具时,必须按照无菌操作规定一次性使用,后分类处理,不能混入生活垃圾中。只有严格地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把控制措施落实到实处, 才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提高医疗质量, 确保患者安全, 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俞承权, 刘锋.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9): 469-470
篇9
作者:葛年春 单位:咸宁市中医医院儿科
职业暴露的防护设施还不完善;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不够规范,出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合存放的现象;保洁工文化素质较低,流动性大,医院感染知识欠缺,他们承担着环境卫生的清洁、医疗废弃物的搬运、处理等工作,是密切接触传染源的高危人群,如有疏忽,就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以上均是医院感染传播的危险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6]。
加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加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有关法规的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对新职工和保洁工人上岗前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强化消毒隔离制度并实行岗位责任制 强化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指派监测护士定期采集样本进行监测;对病房的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手套、泡手液、雾化器、一次性医疗用品等监测样本送到检验科细菌室进行细菌数及种类的检测,并及时取回报告,如有细菌数超标则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直到合格才能投入使用。专业监测护士还要负责消毒隔离制度的检查与落实,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浓度与定期更换的时间,当事人应签名确认。 改善工作环境 医院可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加强采光通风,改善工作环境,按照生物安全标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更新洗手设施,安装非触摸式水龙头和干手机,将洗手肥皂改为干式悬吊法,擦手毛巾应实行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条件不够也可采用消毒纸巾擦手[7]。 减少病区人员流量 尽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坚持执行探视制度,做好床单元消毒和必要的床边隔离,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工作人员预防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的措施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医疗活动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接触传染源时要穿隔离服。要提高洗手的依从性,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必要时用橡胶手套,在医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两例患儿治疗间隙,护士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和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医师和护士注射、手术时容易被锐器、针头、刀片刺伤,如遇到上述情况,要立即挤压伤口、排出血液、清洗消毒,必要时根据污染物携带的病毒及细菌种类,及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加以预防[3]。 医疗器械的无害化处理 对能回收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使用后送往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根据器械的性能,选择使用压力蒸汽或环氧乙烷灭菌,灭菌后的医疗器械才能重复使用[8]。
医用废弃物管理 医用废弃物应建立处理流程,使用后应由专人回收,集中登记后经高压灭菌、焚烧、消毒剂浸泡处理。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包装,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坚持执行保洁制度 每天工作前、后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病房工作台面、治疗盘、地面,实行每天小清扫1次,每周大清扫1次,每月大扫除1次。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儿童的健康,为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必须持之以恒。
篇10
【关键词】医疗废物;管理;焚烧;微波;高压消毒压实法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76-02
The experience of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at home and broad
Wang Zhao1 Wang Xiaokun2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weakness of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make some examples of excellent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Hong Kong,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t last it makes a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in China.
【Key words】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burning; microwave; autoclaved compaction
医疗废物是指在对人和动物诊断、化验、处置、疾病预防等医疗活动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固态或液态废物,主要包括传染性废物、病理废物、利器废物、制药废物、基因污染物、化学品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定义和分类见CT/T3083-1999)。《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规定医院临床废物和医药废物为危险废物。即从医院、医疗中心和诊所的医疗服务中产生的临床废物,包括手术、包扎残余物、生物培养、动物实验残余物、传染性废物、废水处理污泥等[1]。这些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微生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等,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生物毒性和腐蚀性。
有害物质未经正确处理而排放到土壤和大气环境中,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危害人类和生态健康,所以国家将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排在危险废物名录中的第1位[2]。
1 我国医疗废物管理存在问题
1.1 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现在国内各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基本上是自行分散处置,方法很不规范。许多传染性医疗废物仅简易消毒或根本不经任何消毒就混入生活垃圾运走。而国内大多生活垃圾都进入填埋场进行简单填埋处理。填埋场一般很简陋、无衬层结构。活垃圾中混入医疗废物,会带入很多致病菌和重金属,对周围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构成很大威胁。
1.2 小型焚烧炉污染严重:有些医疗机构会对废物采用焚烧处理,但目前都采用结构简单、廉价的间歇式固定床焚烧炉,而且一般都不配置烟气净化装置,这将会使医疗废物产生更具环境毒性的二英类物质,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而大多数医院没有固定的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操作工均未经严格培训就上岗操作。这不仅对操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有很大威胁,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为废弃医疗用品的非法收购提供了可能。
1.3 输运体系不完备,容器和人员都不规范: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对医疗废物的运输颁布了有关包装袋、利器盒和周转箱的相关规定:包装袋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应出现渗漏、破裂和穿孔;颜色为淡黄,颜色应符合GB/T 3181 中Y06 的要求,包装袋的明显处应印制警示标志和警告语;包装袋外观质量:表面基本平整、无皱褶、污迹和杂质,无划痕、气泡、缩孔、针孔以及其他缺陷。利器盒整体为硬质材料制成,封闭且防刺穿;整体颜色为淡黄,颜色应符合GB/T 3181 中Y06 的要求。利器盒侧面明显处应印警示标志,警告语为“警告!损伤性废物”;满盛装量的利器盒从1.2m 高处自由跌落至水泥地面,连续3次,不会出现破裂、被刺穿等情况[3]。而国内大部分医疗废物收集袋过薄易破,造成污物渗漏。有些与普通生活垃圾带没有区别,对分类收集处理很不利。针头等利器收集也不规范,废物周转运输设备简陋,极易造成收运人员的感染和损伤。
1.4 监管体制不完善,实行力度不够:缺乏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的执法人员和统一标准的收费罚款措施。管理困难较大,各地区管理水平差别明显。
2 国内外优秀管理经验
2.1 美国:大部分医院废物在离开医院运抵最终处理之前需在医院的初级处理点进行适当的集中和整理。有些废物在初级处理点还需进行初级处理,包括压缩,磨碎或打浆。简单的将废物体积压缩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经济效益,但如有合适的填埋场所,废物经压缩体积并填埋仍不失为最经济的处理方法。另外,医疗废物在美国的处理也在尝试非焚烧法,以减少强毒性二英类物质的生成。其中技术上比较成熟的有:高压消毒的压实法、机械-化学消毒法和微波法[4]。高压消毒压实法主要是将高温蒸汽消毒和压实过程结合起来,经济实用。优点在于需求空间小,设备简单,但是其灭菌效果受到接触面,蒸汽压力高低的影响。而且处理过程易产生有毒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废液。而机械-化学消毒法主要是利用漂白粉、次氯酸钠等进行消毒处理,但会产生余氯的污染问题,增加有害污水排放。微波法的无害化效果好,最近几年才被加以应用,但是经济成本较前两种高一些,而且存在电磁波危害的可能。
2.2 香港:香港的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法为较传统的焚烧和填埋。但是医院本身对于医疗废物的分类和管理比较严格。有很多优秀经验:如设立了跨专业的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有对问题进行科学化研究和统筹改善措施;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守则》;加强了医院感染控制组的功能及统筹网络;并且把医疗废物管理的改善工作结合到医院每年工作计划及服务承诺上来。并且对医院员工进行有关教育;对政府部门、环保署、立法局议员、传播媒介、市民进行教育及游说[5]。从而保证了医疗废物处理的科学环保性。
2.3 日本[6]:日本的垃圾处理法经过几次修正,对带有感染性的特别管理性垃圾的处理作出了具体规定,且制订出了较为详细的操作规程,特别是新的修正法中强化了感染性垃圾排放者的责任,同时加强了对垃圾处理者的处罚条例。2000年6月2日公布了新修正的垃圾处理法案,对违法投弃垃圾及无许可输出垃圾等有关事项的处罚法则进行了强化。2001年4月再次对垃圾处理法规进行修正,禁止垃圾野外烧毁,强化了以前的产业垃圾管理票制度(此制度是日本产业垃圾处理推进中心发行的账票,是从委托到最终处理的全过程的记录。对于特别管理性垃圾在法律上规定义务使用)。此外,对医疗垃圾排出者、医疗卫生单位主管的刑事责任及高金额的处罚规定也在此法中具体列出。日本医师协会也成立了医疗垃圾处理检讨委员会,针对修正后法案的具体规定、要求,指导医疗卫生单位对医疗垃圾进行适当的安全处理。
2.4 英国[7]:英国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比较严格,对每一类废物都有相应的处理措施,见表1。
表1 英国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及处理简要
另外,医疗废物绝不允许与其它废物混装。所有医疗废物都应放入内置黄色塑料袋的垃圾箱内,塑料袋上应有“医疗废物,必须焚烧”字样。医疗废物的搬运必须使用专门的容器和设备,运输使用全封闭式卡车,医疗废物最终处置是送入废物焚烧炉高温焚烧。
3 经验的借鉴和探讨
医疗废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8],从我国医疗废物处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的医疗废物处理还处在很不规范的阶段,技术不成熟,管理不严格,环境污染仍然比较严重。而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日渐增长的人口数量,这个问题如果不加重视,产生的危害加愈发严重。因此,我国需要借鉴国内外医疗废物管理的优秀经验来完善这一体制。首先从技术来说,焚烧炉仍为一种较通用而经济的处理设备,在最终处理时效果最为彻底,但需要配合严格的分类和管理,以减少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高压消毒压实法和微波法也是很有潜力的处理技术,国内的大型医院可以尝试与焚烧配合进行。对难处理、高感染性的废物进行焚烧;而普通医疗废物则采用高压消毒压实法。另外,在技术达不到的时候,进行严格的管理也是经济有效。香港和英国的经验证明,只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医疗废物分类、运输和管理,也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医疗废物的污染问题。尤其是对中小型医院最为合适。而日本的医疗垃圾处理管理则突出了立法的强制性作用,事实证明效果良好,提示了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推进医疗废物处理的严格化、统一化、环保化。
总的说来,我国的医疗废物管理水平是随着生活废物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展的,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探索,需要所有医院管理者,政府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全书(1997―1999)[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68
[2] 张炳新,陈义芬,伍继新等.浅谈医疗废物的管理[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16(1):60-61
[3] HJ 421-2008,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S].
[4] 陈扬,王开宇,刘富强.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工程与技术,2005,7:57-58
[5] 何兆炜.科学化的医疗品质管理―香港医疗废物管理的经验[J].中国医院管理,1997,17(7):27-28
[6] 李前喜,罔本真一.日本的医疗垃圾处理系统[J].中国环保产业,2004,2:108-110
- 上一篇:高校实践教学总结报告
- 下一篇:水上交通执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