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0 16:2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实践教学总结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算机基础;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6-03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合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基础课、专业课的开展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现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几种形式:第一,开设《创业教育》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作为选修课。第二,开设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如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扩展,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第三,开辟高校创业园区或者成立企业孵化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创业支持。这些形式都是学生利用选修课或者是课余时间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形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的课程体系脱节。
课程创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新实践活动具有很多优势: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没有固定的选题和内容,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限制,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创新实践活动多以团队为主要形式,能有效促进合作交流能力。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实践,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融入到现有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去,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
一、增加与专业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得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巩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思维不受禁锢、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是创业的基本。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经途径。增加与专业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放实验、项目开发训练、课外研讨等形式,增加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外投入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时间,这样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一)项目开发训练案例――以人力资源专业“开发应用程序”为例
实践活动名称:项目开发训练。
面向专业:人力资源专业。
实践活动学时:4+20。
实践活动环境:自主创新实验室 硬件:微机 软件:Visual Foxpro 6.0中文版、极域。
项目开发任务分析
1.任务。设计并实现一个人事管理系统,能够方便对企业员工人事信息管理等操作的管理,具体要求如下:(1)按时按量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2)模块代码能正常运行。(3)提供合理的测试数据。(4)撰写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2.参与者分析。(1)参与者是已经基本掌握了VFP的操作技能:创建数据库和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表单的设计、菜单的设计等。(2)具有搜索资料的能力。(3)大部分的参与者还没有把所学过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实例的经历,没有掌握应用程序开发的一般流程。
实践活动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综合运用VFP中的各项功能,创建数据库、表等;正确编写代码,熟练运用SQL语句;了解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
2.思维与方法方面。学会程序开发的一般步骤,分析需求,小组分工合作,在小组分工合作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交流。
3.习惯和态度方面。提升小组合作意识。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需求分析中的功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项目设计任务,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4.创新创业方面。鼓励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开发模拟创业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创业成功后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开发任务,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批判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专业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掘有创业潜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培养。
项目开发训练设计
1.准备阶段(1学时)。教师讲解项目开发要求及评分标准,记录分组情况,介绍网络教学平台上微视频、ppt课件等的下载方式;学生则根据教师提出的分组原则,展示自身优势,自行分组;通过分组,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实施阶段(开发实验室,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建议20学时)。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需要的资料,关注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则查询资料,确定需求,小组讨论,分配任务,根据分工不同,分头完成子任务,遇到疑难时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微视频进行学习;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微课的学习,培养独立性,通过项目开发,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答辩阶段(3个学时)。教师点评小组提交的作品;学生则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介绍小组的分工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交流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及体会,最总提交项目开发总结报告;通过项目总结展示作品,使参与者体验到创业带来的成就感。
实践活动评价设计
项目答辩时,需要提交小组作品及项目开发总结报告。评价时除了关注项目成果及提交的项目开发总结报告外,加入了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展的评价。评分包含项目成果、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答辩表现、创新性等四个方面,评分标准如下:
1.项目成果(40分)。评分标准:操作人性化,功能完善、界面友好,测试数据丰富。
2.开发总结报告(20分)。评分标准:需求分析和功能描述翔实,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合理,界面设计美观,测试结果无误。
3.答辩表现(20分)。评分标准:重点突出、阐述清楚,表现自然、准确回答问题。
4.创新性(20分)。评分标准:设计思路、方法、功能等方面有突出的创新。
(二)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总结和反思
在项目开发训练中,由教师布置与专业相关的选题范畴,由学生自主选题,通过课程中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设计解决方法并实现。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选题、设计、实现、形成报告、答辩。项目开发训练,只提出了选题和评分标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
微课将课堂教学延展到了课外,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实践活动时间地点也由学生自行安排,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综合开发的经验,学生的积极性高,但是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完成项目。学生素质不一,也存在着有少数学生浑水摸鱼,应付了事,这需要教师完善评分细则,杜绝这类情况发生。
在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充分发挥教师科研的带动作用
教育部早在2012年2月就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建立本科生参与的各种科研项目,搭建本科生的科研平台,鼓励本科生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去。
民办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科研优势,结合“导师制”的科学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可以项目任务的执行中,学生在实际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此为依托,将科研项目中涉及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学科前沿介绍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
三、“以赛促建”的推动模式
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倦怠情绪,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一知半解,多数认为不是专业课,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可以放低要求。学生缺乏竞争,缺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一直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源头。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级计算机类创新创业竞赛,以竞赛来推动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在竞赛中成长和历练,不仅可以增强竞争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赛促建”案例――以“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为例
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同时,汉口学院公共计算机课部主办、教务处协办“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参赛准备的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OFFICE系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大赛的活动策划如下:
“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活动策划
为促进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同时贯彻实施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我校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竞争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我校的教学成果,特举办汉口学院首届“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
1.大赛内容。此次大赛分为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三个组,要求参赛者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具有较高水平的完整作品。
2.参赛对象及形式。参赛对象: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参赛形式:个人参赛,每位选手可以同时报名多项。
3.活动口号:你做我看。
4.大赛安排。
前期宣传阶段
时间:9月23日―9月30日
方式:(1)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宣传。(2)在校内张贴海报进行宣传。
初赛
时间:10月1号―12月1号
方式:在网上提交参赛作品,网上互评
决赛
时间:12月14日
方式:(1)由入围选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对初赛作品进行修改指导,在决赛时进行展示比拼。(2)邀请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展示作品进行点评。
5.作品形式及要求。(1)作品题材不限,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向上。(2)要求作品为原创,不得抄袭、套改。(3)要求形式活泼,色彩丰富,素材最好为原创性。(4)提交作品以学号命名,于12月1日前上传。
6.评分规则。(1)充分展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2)注重创意和感染力。
7.奖项设置。本次大赛共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八名。
(二)“以赛促建”实践总结和反思
本次大赛是在大一的上学期举办,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吻合,任课教师和大一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来。任课教师之间增加了交流,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生中形成了比作品、比创新的竞争氛围,通过大赛,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以致用,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评阅中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网上互评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确保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实践证明,“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的方式,此次“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全体大一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都参与了,参与面广,对所有参赛者的创新创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规范和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开放创新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和网络设备,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计算机大赛提供准备场所,并配备实验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服务。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组建大学生计算机服务公司,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中。将学校的部分与计算机相关的业务外包,如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计算机设备维护、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制作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增加综合设计类的实验项目,由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来,让学生具备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6-51.
[2]王晓勇,方跃峰,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3]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
[4]邹显春,张小莉等.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6):213-219.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26-33.
[6]郑莉.培养计算思维,笃行创新实践――清华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8):106-108.
[7]常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
[8]欧小松,刘洪宇等.创新教育学[M].长沙:长沙中南工大学出版社,2001:9.
篇2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实践教学;故障诊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35-02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汽车故障诊断主要由专业的维修工程师借助专业设备来完成,靠维修工程师的丰富经验来实现准确的故障诊断,认为理论基础不深。其实不然,随着汽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整体结构已经形成了一个集机械、液压、电器与电子控制于一体的综合体,诊断技术也逐渐从传统的人工经验模式向智能化仪器方向发展。《汽车故障诊断学》被许多高校列为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专业课。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理论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研究生教学培养的要求,在专业课学习时,应注重理论学习、文献阅读、工程实践、归纳总结等环节的提高,笔者结合自己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时经历的美国高校研究生专业课学习中课堂教学、文献阅读、工程实践等几个环节,结合美国高校在工科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提出在《汽车故障诊断学》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几个改进点,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进方法
改进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在完成基本的理论教学的同时设置专业文献阅读、工程实践与课程设计、总结报告撰写等环节,每个环节要求学员认真阅读资料、严密组织实验、详细分析实验数据、撰写总结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报告,课终按正式论文格式撰写学术论文,并以各环节的打分来综合评定最终课程成绩。
1.基本课堂教学。《汽车故障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涉及了工程数学、可靠性理论、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介绍基本的概念、诊断参数的获取、特征信号分析、状态识别方法外,还需要给研究生灌输本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方法,如小波分析、神经网络诊断原理、模糊诊断与模糊神经网络、专家系统诊断原理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在讲解时以笔者从事汽车故障诊断方面的科研项目为牵引。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学员进一步了解本课程学习内容与工程活动的密切关系,并结合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展开联想,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2.文献阅读。文献阅读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提高学员的学术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文献阅读模块。多年来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期刊,如国内期刊《振动、测试与诊断》、《振动工程学报》等,国际期刊《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ock and Vibration》等,这些期刊为本环节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具体做法是课前搜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论文,布置给学员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些论文,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形成报告,在课堂上做口头报告,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这样既锻炼了学员的文献阅读、分析归纳、口头演讲的能力,也使学员对投稿期刊有所了解,对于研究生学习有着重要帮助。
3.工程实践与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是专业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对于《汽车故障诊断学》这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中,合理设计工程实践过程、确定课程设计题目是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结合知识点设计工程实践内容,如以“柴油发动机故障信号采集与分析”为题设计工程实践内容,如表1所示,明确了实验对象和实验工具,涉及内容涵盖了故障诊断研究必须经历的信号采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内容,并对实验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
完成实验后,要求学员写出实验报告,对数据处理与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进行口头汇报,分享实验过程的心得与体会,通过交流,使学员能充分掌握实验中的细节问题,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给出合理的数据计算结果,熟悉相关知识点。
4.课终论文。在完成专业课的课程教学后,需要学员根据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学习,撰写学术论文,该部分的要求应紧密结合教学的知识点,依据实验中采集的数据,也可以根据论文题目的需要,引导学员自主完成需要补充的数据,为论文撰写提供支撑。具体实施时采用教师命题、学员自主组合选择的方式来开展,表2列出了最近一期教学中布置的论文题目与完成人员。
5.成绩评定。课程考核根据各教学环节的学习情况给出综合评定。在课程学习之初,对各环节成绩的比例、评定方式给出明确说明,在每个环节完成后按照评定标准进行严格打分,最终根据各环节的打分计算本课程的成绩。具体成绩组成与标准如表3所示。
三、结论
在《汽车故障诊断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引入文献阅读、工程实践、论文撰写等环节,使学员在学习本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同时,还锻炼了文献理解、归纳总结、动手实验、语言表达、综合分析等能力,通过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学员普遍反映本课程的学习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对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云魁.汽车故障诊断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郑妮娜,杨溥,李英民.美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方法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5,(3):66-69.
[3]李政民卿,王黎娜,陆凤霞,等.美国基础教育给中国工科研究生专业基础教学的启示[J].大学教育,2014,(11):22-23.
[4]苏绍Z,王跃科.工科研究生实验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29):183-184.
[5]常瑞,陈文智,郭玉东,职玉峰.面向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EPI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6,(3):71-74.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Automobile Fault Diagnosis" under New Situation
ZENG Rui-li,MEI Jian-min,ZHAO Hui-min,SHEN Hong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Tianjin 300161,China)
篇3
关键词:顶岗实习 网络 平台
顶岗实习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为加强高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了与之配套的“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网址为:chinahuman.省略/)。我们探索制定了如下工作要求,并切实做到,工作落实、监控有力、效果显著。
1.专业带头人修订《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是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工作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确定学生实习岗位、明确工作职责、顺利完成实习的重要指导资料。《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一定要明确本专业顶岗实习的实习目标、主要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要求、注意事项等。学院教务处负责至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供学生和企业指导教师参考。
2.各系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请各系落实毕业生顶岗实习单位,确保学生即可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顶岗实习单位可以是学生的预就业单位,也可以是各系集中或分散安排的其它单位,但顶岗实习的岗位,要符合《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原则上要求学生的实习岗位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
3.各系确定顶岗实习管理教师。请各系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确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教师,并由教务秘书登录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将相关学生分配至管理教师名下,在管理教师和学生间建立对应关系,每位管理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15人。为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技术指导,原则上要求管理教师为相应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以指导学生的专业技术。
4.学生填写顶岗实习登记表。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注重对实习的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和管理,学院要求顶岗实习学生在开始顶岗实习工作之前登录该管理系统,认真、如实填写顶岗实习登记表。如在顶岗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或岗位发生变化,请及时在网上更新。
5.学生每两周提交一次“技术小结”。学院要求学生每两周一次通过网络向学校管理教师提交“技术小结”,将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流程)、与所学专业知识的关系、主要收获、对改进工作的建议等信息提交给管理教师,请同学们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错过时间系统将自动关闭。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累计2次未提交技术小结,顶岗实习成绩考核为不合格。
学院要求学生在撰写技术小结和总结报告时,一定要结合岗位工作和专业实践,突出知识运用和技能训练的“技术”特色,将工艺流程、设备运用、技术手段、基本工具、调整测试、质量控制、安全防范等写入技术小结。
6.教师点评和指导技术小结。管理教师肩负着管理与指导的工作职责,要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并对学生撰写的技术小结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管理教师的点评和指导要认真、负责和细致,一是体现在教师的点评和指导一定要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有帮助、有价值、有意义;二是要细致到学生的“技术报告”中的错别字、错误排版格式等均应指出,并要求学生予以更正。
7.撰写顶岗实习技术总结报告。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前,要按照学院统一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撰写《顶岗实习技术总结报告》,具体要求可在网站下载。
8.组织顶岗实习答辩与成绩评定。在组织评阅学生的《顶岗实习技术总结报告》后,要求各系原则上统一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答辩。
(1)对在省内实习的学生,应统一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回校参加各专业组织的顶岗实习答辩。
(2)对在省外实习的学生,可视学生人数及集中程度进行灵活的工作安排:有较多学生在同一企业实习的(参考人数在10人以上),各系要统一安排教师前往企业组织答辩;有较多学生在某一区域内分散实习的(参考人数在15人以上),各系可选择学生相对集中地(择一中间地,其它各地与之往返车程不超过半天)组织答辩。
(3)对在外地组织的答辩,考虑学生可能属于校内的不同专业和系部,答辩组可以由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构成。
(4)未参加答辩的学生,其顶岗实习成绩原则上最高为“良好”。
篇4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计 光电通信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N29
一、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能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都是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已成为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课程设计属于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1-3]。为实现“设计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同样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引导。
“信息工程(光电通信)”专业是本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发展的本科专业方向之一,其相对应的教学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目前,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秋季学期,共3周时间。在过去几年,专业课程设计都采用“信息工程”大专业统一进行的模式,内容一般包括4次讲课、5个基本实验和1个完整的专题设计。其目标是通过几个基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典型的电路或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和设计实现方法;通过专题设计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EDA设计工具、新器件、新方法解决专业问题。因此,本专业过去的课程设计采用了传统的组织模式,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也没有体现“光电通信”专业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具有“光电通信”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能应用现有理论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在设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毕业设计及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它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4]。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②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④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
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②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③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④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
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三次实践。下面分阶段总结实践情况。
1)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了9个专业课程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表中的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其中包括4个应用型和5个设计型题目,具体内容稍有难易差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基础水平,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此外,根据学生当前还缺少的专业知识,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
2)在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
3)在验收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
四、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80%以上的学生态度认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每组都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内容,有的组还进行了扩展;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还有学生指出了当前结果的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综合评定后有60%的学生成绩为“良好”以上,也有不到10%的学生为“及格”。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五、学生的体会
学生在书面总结报告中这样写道:“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但是在不断地停滞不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大脑得到充实,知识得到丰富,思维更加敏锐,总之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认识到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是比较有趣的,结合以往学到的一些知识,比较顺利地解决了课设中遇到的问题,更加激发起了我学习的热情。”
“对于知识,需要经常回顾,否则再熟悉的技术也会变得非常陌生。”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也锻炼了我程序编写的能力。同时,小组的同学,相互协助,各司其职,也是我们能顺利完成这个设计题目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切身的体会可以看出,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比较高,在专业知识应用与设计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高的认识。
六、结束语
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大学教育期间各阶段所学知识回顾和提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的教学体系现状,我们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查阅文献、任务分工,到设计内容的实现、调试与总结答辩,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还需不断探讨本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模式,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创新设计的能力。
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参考文献]
[1]胡兵.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8(2): 28-30.
[2]邹道生,黄光华.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6): 89-91.
[3]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 2007(8): 23-25.
篇5
关键词:“教、学、议、做、考”一体化;建构主义;研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39-02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含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议、做、考” 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教、学、议、做、考” 一体化模式是课题组在文献分析各种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的适应管理类课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见图1)。
该模式的内涵如下:“教”不仅指基本理论的传授,还包括教师设置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修正下主动设置学习目标,利用多种媒体在课堂、网络、企业主动学习;“议”指教学要素中的会话、讨论、互动,是师生共同确立教学目标,或老师对学生的有效传递知识点,亦是学生通过学习小组、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团体学习的表现;“做”是指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景中,通过教学游戏、情景模拟、实验、实训、企业实习等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考”一方面体现在“重素质及能力的过程考”—— 在整个学期,学生在以老师“教”引导下的“考”、“学”、“议”、“做”的学习过程表现,“考”另一方面体现在“重理论及应用的效果考”——以期末闭卷考试及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
“一体化”主要指在教学手段上,实现“教”、“学”、“议”、“做”、“考”各环节的“一体化”,此外,还包括在教学目标上,实现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价值使命 “一体化”;在培养载体上,实现课堂、网络、企业的“一体化”;在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考核、教学效果评价各环节的“一体化”。
三、“教、学、议、做、考”教学实施、教学方法
(一)“教、学、议、做、考”一体化教学实施及方法
“教”:课上理论教学,讲解管理类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技术、规律。课上理论教学方法可包含讲授法、理论教学后,给学生提出案例、问题或其他方式设计情景,由学生课后通过小组的方式共同学习,教师通过QQ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后的沟通与互动,帮助“议”过程中要进行主题发言的小组完善发言内容,各发言小组通过QQ群在上课前就和全班同学共享发言的简要内容。
“学”:课后学生自学。课后学生自学实施的媒介为网络教学资源库、教学光盘、教学网站。开课伊始,教师给学生一份教学光盘,学生拷到自己电脑。
“议”:在“议”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进行案例分析、提问交流、主题发言等内容。同时,每次“议”的环节的实施要做好发言学生的贡献的评价及成绩记录,若个别议题在课堂未进行充分的展开或有延伸的,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再作总结报告,共享到QQ群中,教师还要再对报告作点评,总之,“议”的环节要进行“过程考”的实施。
“做”:以《物流学》课程为例,通过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提高学生对物流设备及实际运作的体验,在通过课程试验等方式实现学生对各物流环节的理解;通过课程设计等实训环节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在实际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考”:考一般以学生的实验报告、总结报告、试验结果、课程设计报告来进行“过程考”及“结果考”。
(二)“教、学、议、做、考”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在老师指导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为指导思想,学生完全通过自己的学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诸如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都是利用来自实践或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案例或问题进行类似研究的训练。在研究性教学中最核心的因素是问题,问题的设计、提炼、概括、表达以及它的形式,是影响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自主性等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研究性教学是使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最大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 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
[3] 高文,徐斌艳.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Management Courses "teaching,learning,discussion,doing,testing" integration
LI Wei-wei,ZHAO Hong-mei,WANG Chun-me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7,China)
篇6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税法知识和纳税实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高端纳税服务业务和从业人员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税务课程教学方式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一名高校会计系税务教师,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享高校税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税务课程的改革目标
税务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具备税务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为目标,通过模拟实务让学生理解税务知识的同时并掌握必要的实务技巧。就目前而言,学生对税收理论知识学习普遍缺乏兴趣,但是对税收实务操作和案例研究却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税务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课程改革可以推行“知识探究―案例分析―实践运用”三位一体的改革方案,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模拟有机融合,衔接课程间的知识和观点,提高本专业税务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把专业知识、实务处理技巧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
三、税务课程改革方案设计
上述方案的实施需要从“理论探究―案例分析―实践运用”三方面展开,以税收类课程为改革载体,改变传统“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研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创新运用。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以案例导学解释理论知识
为了让学生理解税务理论知识的客观真实性和实践性,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前案例,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从而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教师则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案例所涵盖的税务知识,比如税种的属性特点以及征纳关系等等,让学生了解客观事实同时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后续的案例分析教学和实务模拟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案例教学联系理论与实践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独立自主地深入探索,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包括:案例研读、资料收集、方案筹划等。然后,教师再根据小组展示的成果按照具体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让小组互相提问相互评价,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运用模拟软件检验案例分析结果
结合以上环节的研究学习成果,师生运用学院配置的“税务模拟”软件进行税务登记、税种鉴定、纳税人身份认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申报等等方面实务模拟操作。作为本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环节为师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模拟税收征纳关系以及实务环境,本方案在这一阶段对师生进行角色分工(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负责学生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维护。扮演税局端的学生角色需要模拟两卡发行,发票发售及发票收回等操作,而扮演企业端的学生角色则需要按照具体要求完成开票,纳税申报等操作。
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会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交流总结在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将自己对企业税务实务的理解和感受撰写成课程总结报告,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成绩作出综合评价和建议,并将相关经验和成果转化为详尽的评估报告。
四、税务课程改革方案的适用延伸
篇7
关键词: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案例教学
当前计算机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存在着学用脱节、实际开发能力偏弱等问题。尽管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在软件方面的课程体系上是将整个学科专业的知识按一定顺序和层次分解,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掌握了软件开发领域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同时具备了软件开发的能力。事实上,学生虽然接受了系统的软件开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软件开发技术应用的训练,但软件开发能力低下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要从软件开发的“菜鸟”,成长为软件开发的高手,或者称之为“高级蓝领”,必须通过长期的历练,没有捷径。但好的教学案例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软件人才的成长和开发能力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1]。
1软件开发人员能力要求
由于软件开发是一项技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能力的要求也是综合性的[2]。按照教育部对软件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3],软件学院的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既要能将用户的需求映射到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在进行应用软件总体设计时有大思路和大局观,也要能运用现代软件设计方法和编程技术在进行详细设计时关注细节,实现高质量的软件;在考虑软件实际应用时,既要支持国际化及本地化的应用要求,也要支持软件及运行平台升级、操作系统迁
移的应用要求;在技术应用能力上,既要对使用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有很好的把握,也要能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的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专门技术;在软件工程素质上,既要具有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交流和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上述这些就是现代IT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能力要求。
2案例实践教学对软件人才培养的意义
案例实践教学对软件人才培养具有以下优势:
1)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不仅对理解和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抽象概念及原理十分有用,而且对学习先进的软件编程方法、使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大有益处。
2) 学生通过对案例代码的阅读分析,可以使一些一知半解的概念突然变得清晰易懂,使一些久思不解的问题变得豁然开朗。
3) 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软件高手,深深为他们巧妙的方法、过硬的技术、认真细致的精神、追求完美的态度所折服。
3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
案例设计的内容、质量以及案例教学的水平是案例实践教学的基础,是案例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简介:蔡建平,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测试和数字媒体技术。
3.1案例设计要求
设计支持软件开发能力,特别是综合开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案例是许多高校计算机软件类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这样的案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涉及到他们前期所学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如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编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通信、图形图像处理、人机交互、软件体系结构,等等;另外,要帮助这些学生在通过案例学习后,建立起软件开发的大思路或大局观,对软件的质量要求(特别是可靠性要求)、维护要求(特别是软件功能扩充及升级要求)有很清晰地了解,并能够反映到软件的设计和实现上。最后,学生学习完案例后,要了解支持软件跨地域、跨平台和跨时间的应用需求,并掌握保证这些需求得以实现的相关技术,如软件的国际化和本地化、软件及平台的升级、平台移植或系统迁移等技术。
在案例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案例能够在各高校无障碍地推广,不要因为经费、实验环境等问题使案例设计成果没有应用价值。因此,案例设计要求全部使用开源代码或开源技术。事实上,开源软件的使用,不仅有利于通过免费的开源软件大大降低搭建实验环境所需的条件,使学生能够零距离地学习优秀软件,全面提升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开发素质,而且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或学时安排,有选择地对其中的软件和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专门的研究,形成自身的技术特长和研究方向。
案例设计中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所选择的案例不要涉及很深的领域专业知识,又是人们感兴趣、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希望案例涉及多种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客户/服务器技术、多线程技术、网络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形学、GUI等众多软件技术;最后,希望所设计的案例是综合性的应用软件,以适合学生综合开发能力的训练。
3.2案例详细设计
基于上述的案例设计要求,以及早期项目的研发经历,我们选择股票软件作为软件综合开发实践教学的案例。首先,股票软件不涉及很深的领域专业知识,又是现代社会人们非常关注、感兴趣、且有可能经常接触或身陷其中的事物,学生容易入门和感兴趣;另一方面,这类软件其工作模式主要是客户/服务器的工作模式,涉及到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用户界面技术以及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众多软件技术,其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综合开发能力的训练非常合适;最后,我们所选择的股票软件Stock-0.0.9是一个早期的开源股票软件,它是一个股票软件的雏形,易于学生学习和完善,包括做第二次开发。将该软件作为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和应用如下开源技术:
1)Linux操作系统及虚拟机技术;
2)GCC程序设计技术(包括编译技术、调试技术及集成开发技术等);
3)MySQL数据库应用技术(基于C/C++应用编程接口API的MySQL数据库开发技术);
4) 基于套接字编程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TCP/IP协议的开源liptcp++库的应用);
5) 基于Gtk+的界面设计技术(应用Glade支持界面的设计及应用框架的生成);
6) 股票软件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
在对Stock-0.0.9进行编译生成可执行目标代码并建立其运行环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到程序设计的强类型机制、可靠性编程思想、软件构造方法、C/S工作模式实现手段、开发环境及应用环境升级对策、软件国际化及本地化应用要素、操作系统迁移或移植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基于复杂图形用户界面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技术,理解现代软件开发方法学和现代程序设计思想,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4案例教学实践及成果
4.1实践情况
软件学院针对教育部对软件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要求和软件工程硕士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学院学生(特别是非在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性实践能力太弱等实际情况,经充分论证,确定了提升学生软件综合开发能力的培养目标,分别于2006年下半年在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了“界面设计”课程,为软件工程硕士开设了“高级软件编程技术”课程。这两门选用同样案例,讲授了10多次,受益学生达800多人。在这期间,课程的教学案例和实践资源也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4.2实践成果――教材建设
学院考虑到案例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案例和实践资源的成熟与完整,决定将案例和课程资源进行总结与提升,出版与之配套的实践教材,推广相关的实践教学经验,让国内高等学校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从中受益。学校对此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同时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完成了《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Linux、GCC、MySQL、Socket、Gtk+与开源软件》的编写工作,该教材已于2011年2月出版发行。
1) 教材的主要内容。
除了有大量篇幅讲述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开源技术外(如Linux操作系统、GCC编程语言、网络Socket编程通信、MySQL数据库管理、Gtk+界面设计),特别通过实际案例――Stock股票软件将这些技术融会贯通在一起,并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软件体系结构、应用软件开发模式、软件的国际化与本地化,软件开发和应用环境升级方法以及平台移植技术等充分地介绍和实例说明,以此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可以说这是一本集各种主要的计算机开源技术应用于一体的软件综合开发实践教材。
2) 教材的特色。
① 能够满足计算机、软件工程及相近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前期学习了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后,急需通过一个案例或一个项目来应用这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性实验或实践,提高自身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
② 除了对主流的计算机开源技术做了详细地介绍和举例分析外,还特别地突出了计算机开源技术在实际股票软件项目中的应用,很好地支持着案例驱动式的实践教学。
③ 教材所涉及到的实验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覆盖面相当广,且全是开源软件或开源工具,保证了国内许多院校在办学条件不足,实验教学经费有限,无法全方位引进商用软件工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开设出软件综合性开发的实践课程。
总之,该教材作为案例实践教材,自始至终强调和灌输现代软件开发方法学和现代程序设计思想,强调软件综合开发能力的培养。该教材所涵盖的大量技术内容、实操案例及问题解决方案,如果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并能实际地用于软件项目的开发,从软件开发能力上说已达到一个高级蓝领的要求了。
5案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在学生软件综合开发能力培养上分别针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和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的学生开设了选择同样案例和教材的不同课程――“界面设计”和“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下面我们主要以本科生为例,介绍在“界面设计”课程中案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或课程大纲。
5.1课程设计目的
学院在四年制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中,为大三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安排了“界面设计”的课程,60学时,2学分,共15个实验单元(每个单元4学时)。
“界面设计”课程是按照教育部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工程化软件实用人才的要求,以界面设计为立足点,对前期所学的主要计算机技术(如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网络编程、数据库应用等)进行综合训练。
要求学生在掌握界面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常用技术,掌握当前主流的开源界面开发工具Gtk+和开源界面设计工具Glade进行界面设计及实现等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案例――股票行情分析软件,将计算机软件开发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综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该实践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界面设计的全部流程和技术,培养学生界面的设计能力外,可使学生接触和学习基于复杂图形用户界面的大型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技术,了解Linux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程序设计、编译应用、图形界面、数据库、网络通信、软件体系结构、应用软件开发模式以及平台移植等技术在实际软件开发或应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达到增强他们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5.2课时安排
该课程设计以《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为实践教材,其实践教学方案主要是按照15个实验单元并依据教材内容和知识单元组织进行制定的。
第1单元:对课程设计提要求,对Linux操作系统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安排学生进行Linux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学会Linux虚拟机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第2单元:对应用GCC进行软件开发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GCC开发应用实践,学会编写工程文件、用GCC编译C/C++程序、调试程序、建立集成开发环境。
第3单元:对网络通信及Socket编程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网络通信的Socket编程实践,学会在libtcp++环境下建立客户/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第4单元:对MySQL数据库应用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MySQL应用的相关实践,学会用MySQL C API进行数据库应用的简单开发。
第5单元:对Gtk+用于界面设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Gtk+的界面设计实践,学会用Gtk+和Glade进行简单界面的开发。
第6单元:介绍股票交易的相关知识、股票软件一般包含的内容和所涉及到的技术,安排学生学习和使用国内主流的股票软件,学会股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流程。
第7单元:对开源股票软件Stock进行分析讲解,并带领学生将Stock源码编译成可执行的二进制码,要求学生学会处理编译和连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强类型问题。
第8单元:对应用软件国际化和本地化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讲解,对Stock软件的Gtk+1.2界面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并带领学生解决Stock软件中文显示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在Gtk+的界面控件上和绘图区中正确地显示中文、英文及数字方法。
第9单元:对Stock软件的数据库应用编程、网络通信编程等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带领学生解决股票数据库的建立、股票数据的导入等问题,要求学生掌握Stock软件中用MySQL C API进行股票数据库应用、用Socket进行网络通信的开发技术。
第10单元:对Gtk+2.0特点进行讲解,带领学生解决Stock软件从Gtk+1.2到Gtk+2.0升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掌握确保软件能够升级的软件设计思想和问题解决方法。
第11单元:对在Windows上进行Gtk+应用程序设计的方法进行讲解,带领学生将Stock软件从Linux上移植到Cygwin和MS VC上,并解决移植过程中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软件移植的基本要点和基本方法。
第12单元―第13单元:学生按分工要求开展独立实践活动,并撰写实践报告。
第14单元―第15单元:学生按分工要求进行PPT的实践汇报和实践成果的演示。
5.3课程设计组织
课程设计以课题组形式开展,6人一组,每组必须完成6篇报告(Linux虚拟机使用总结报告、Linux下GCC编程总结报告、MySQL数据库应用总结报告、基于TCP/IP的Socket编程总结报告、用Gtk+设计图形用户界面总结报告以及股票分析软件实现技术总结报告),指定课题组长(完成报告6),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完成报告1~5,每人1个,不能重复。
课程设计以实践为主,完成教材中所布置的实验习题。作业以电子方式交付。
5.4课程设计考核
对每位学生,课程设计考核包括四部分:
1) 电子版课程设计报告(40分),对于报告其撰写要求如下:
① 每个报告不少于1万字(不能以图表代文,论述为主);
② 报告的基础是每章的实验习题;
③ 报告可分4~5章(第一章概述,最后一章总结,其他章节自行组织);
④ 报告以教材为样式进行排版;
⑤ 报告不要出现网上拷贝的痕迹,网上摘录的要进行相应处理,严禁聊天用语、博客用语以及混乱的控制符和全角符号;
⑥ 图表要清晰,重要的图表要亲自画或截,不要拷贝。
2) 每位同学要准备总结报告的PPT汇报(10分钟的汇报),汇报成绩20分。
3) 每位同学要进行所选报告的成果演示,演示成绩20分。
4) 考勤成绩20分。考勤10次,每次2分,考勤缺席5次的无成绩。
5.5基于案例的“界面设计”实践教学效果
“界面设计”课程自2006年开设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口碑颇佳,软件开发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最近,我们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体会和感想进行了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案例内容和实验方案丰富、实用和生动,大大地开拓了他们的眼界。通过基于复杂图形用户界面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对现代软件开发方法学和现代程序设计思想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增强了软件综合开发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对软件开发有了大局观,对软件开发中软件设计和高质量代码编写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对优秀开源软件和开源技术有了极大的兴趣。下面是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中对“界面设计”的案例教学谈到的心得体会:
1)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基本掌握了Linux虚拟机的使用,以及Linux下的GCC编程,应用软件图形用户界面GUI的界面设计,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并能进行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程序的开发,提高了应用C/S模式、管理数据库数据等实际应用能力。由于平常主要都是理论课程,实践机会比较少,大家组队进行开发就更少了。通过此次实践,我体验到了团队开发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合作开发,并大大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工作学习增加了丰富的经验。
2) 以前学习Linux时仅把它当作一种单纯的操作系统,没有在上面做开发,导致对Linux了解不多。经过半个学期基于Linux的股票案例学习后,我收获颇多。我主动收集和阅读了大量资料,并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我学到了如何在Linux环境下搭建开发环境、进行编程和开发,并对MySQL,GCC,Gtk+等开源软件在Linux下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加深了对Linux下编程整体流程和工作细节的理解,知道了Linux下调试程序的方法,真正了解了程序在Linux下从编译到运行以及排错的全过程。
3) 这次课程设计我们的收获非常多的,首先大家对于一款良好的软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性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对于我们以后在软件开发乃至今后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其次,这次复杂的课程设计锻炼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资料查找、学习、融会贯通以及查错能力,等等。可以说对我们的综合能力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在整个工程的过程里,大家接触了很多以前没有触及过的知识并对其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最后,本次课程设计沟通了我们几位同学之间的感情,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4) 我觉得这门课对我很有帮助,让我学会了一个我以前不会也没接触过的有用的软件,学会了如何使用Gtk+来进行图形界面的设计。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课上听老师对一些知识的讲解,对Linux更加熟识了,对如何在Linux下安装各种有用的软件更加清楚。在课后我们组成小组,分工明确,每个人认真地负责自己的那部分的工作,查资料,学相关的知识,然后再给小组的每个组员讲,使组内的成员对大家的工作都很熟识,这样合作起来就更加的融洽,而且也可以互相讨论和帮助。在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最后作报告培养了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我觉得这门课很有意义。
5)Stock股票软件的成功运行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从最开始我们兴致勃勃地组成一个小组,憧憬着成功的那一天开始,一路磕绊,直到今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软件,这里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着我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与我们小组成员的团结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负责编译、调试和排错的组员。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但没有将我们击垮,而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得我们对许多知识又有了新的理解。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门自己动手的课程,它对提高我们的编程能力非常有帮助。
6) 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建立起一种坚持到底不放弃的精神。之前的我总是缺乏恒心,一旦进展不顺即想放弃。这次强迫我接触很多不会的新东西,而且时间上有限制,令我不得不一次次与失败和不顺打交道。在翻越这一道道“沟壑”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毛躁在逐渐退去,变得越来越稳健。我想精神上的成长可能比知识的增多对我来说意义更大。
6结语
我校专家对这种模式的案例实践教学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计算机学院或软件学院学生的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培养一直是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板”,一直缺少好的实践教学方案、好的实践教学案例和好的实践教学教材。因此,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在传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其成果显著、资源完整,具有很好的推广和普及基础。学校为了强化该项成果在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上的转化和推广,将研究生的“高级软件编程技术”课程列为学校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其成果将会进一步凝练、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建平. 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序
[2] 陈红霞,毛京一,滕月鹏. 计算机蓝领到软件蓝领: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1):135-137.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S]. 教高厅(2007)4号.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raining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s Based on Case Teaching
CAI Jianping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篇8
1.一导转。在大一的时候就实施本导制。转专业。学院要坚持重点培养的教学思路,大一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为英语、数学等以及基础课程,还无法学习专业课程,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形成志存高远,求取进步的的良好学风,学校可以通过长期酝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不断发展本科生导师工作制。本导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项工作也是学院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是充分的体现本导工作的有效作用,为学生的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全方面的发展。学院的本导制按照“1211”的计划实施,本导要具体的指导学生在大学生的生活、专业方面的学习以及科研发展等一些方面。本导生一个月要写一份学习汇报,其中包含的内容有这段时间学习上面的突破,生活方面的问题、科研方面的进步,然后上交给本导。本导没两个月向所在的系,上交本导工作表。各系本导之间每一个学期开展一次总结会议,并对这一学期自己的本导工作进行总结,将总结报告上交给学院教务办。学院每年也要开展一次本导大会,对表现突出的本导和学生进行鼓励和表彰。采用本导制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为学生的转专业和大类分流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二专业的分流。大类招生一般在第一、第二学学期是不分专业的,开设的课程都是按照大类专业,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在专业大类中进行专业选择,然后学校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和兴趣等,确定学生选择学习的专业。专业分流主要依据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成绩。分流的重要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学生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教学计划中的规定的必修课、限选课的平均学分绩点进行合理的排序,将此作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选择权,如果获得校级及以上学科的相关奖励或者是竞赛得到过荣誉的学生在相同的排序下会有优先择取的权利。其次就是学生自己的志愿,学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学生的志愿。最后就是有些专业和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对学习的课程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学院要在学生填写志愿表之前进行讲解和公布,让学生有所了解,为学生填写志愿起到参考作用。
3.三专引。在大三就要开始进行专业方面的引导。结合大一本导制的基础,在全院学生学习完基础课程之后,学院在专业范围内再次实施二次本导分配,要求每个学生都有相对应的指导老师,专业的指导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对现有问题的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还要考虑到学院公共管理和城市经济学科出现交叉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能力。
篇9
关键词:食品专业 实践教学 综合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多学科集合的边缘学科,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为基础,联系农业和加工业的应用学科。本科生在基础课教育的前提下,侧重于专业基础理论,如加工技术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的教学,同时全面了解食品行业中的基本加工技术。由于学科覆盖面大,涉及知识面广,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很难使学生深入地掌握该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加工技术,因此,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验课教学、实习(包括参观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往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多处于被动状态,加上课程设置欠合理,致使教学效果不太突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多年实践和参考中外院校的成功经验,我认为通过以下途径能更有效地增强实践教学效果,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实验课教学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改变以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被动学习、应付实验的现象,学校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多安排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由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案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我们认为:可将现行先实验后写实验报告的方法改为先写设计报告后做实验再写实验总结报告的方法。以往学生实验,其预备实验和实验准备工作均由教师完成,采用这种方式,学生100%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很少出错,无法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实验报告为八股文式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学生课后不知道实验课上做了些什么。实验课性质和形式的改变,可使学生通过设计报告对实验进行了解和思考,并通过思考和书面形式对实验的目的、实验准备到实验后总结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较好地改变以往实验的被动局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生产实践教学,实习内容尽量与当前企业的生产、管理接轨,使专业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生产实习,让学生熟悉典型生产线主要工序的工艺操作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验证和发展已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安排食品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时,要做到在教师及工厂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让学生投身食品工业生产实践,对许多工艺技术问题深入现场作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体验、学习和锻炼,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三、毕业实践
“毕业实践”教学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学生在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生产实际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进行总结,这是从学校学习过渡到实际工作的关键性环节。只有通过毕业实践,才能使毕业生胜任食品工业产品的开发、研制技术改造等工作,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对于毕业实习,以往食品专业学生以收集毕业设计资料为目的,参观相关企业。我们认为:现在应该针对就业形势的改变,结合学生就业方向,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可利用毕业实习的时间,到有就业意向的相关企业实习,根据实际情况跟班生产。这样,既不影响学生毕业实习,又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学生已有就业意向,因此产生的动力就使学生变得较为主动和积极,使毕业实习收到很好的效果。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一环,为此要注重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注重课题的选择,学生也可自拟题目。课题须有一定难度和意义,不但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先进技术;可以采用学生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选学生的双向选择方法,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度。要严格规范毕业实践,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加强对毕业实践的考核,充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
四、大力提倡学生课外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或自选课题研究
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学生也可根据社会需求或自身需要主动申请进入实验室工作。大部分学生对参与科研是抱有好奇和向往心理的,是想学习的,这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好机会。学生直接进入高层次的研究过程中,更能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不足,理解学科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更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对课程学习、能力培养都有极大的好处。同时,还能改变学生懒散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使学生变得认真、积极和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所有的工作,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科研工作,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了解食品科学,为今后的就业确定方向。实践证明,将上述四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课堂”的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学校还可通过积极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并积极倡导实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鼓励学生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吸收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通过实际的科研工作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 教学学术 高校教学管理 管理改革
新时代,当下社会已经成了以知识经济为主的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新社会。因而,我国各大高校不仅背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还背负着培养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的使命。现阶段,我国高校不断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是当下教育管理任务的核心之一。高校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综合发展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就是要以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为重要前提和基础,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高层次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一、教学学术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概念界定
(一)教学学术的概念。
教学学术的理论性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教学家之一博耶提出的。博耶认为,教学就应当以学术研究的视角进行研究与看待。教学工作除了包括高校教师对专业领域的研究、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外,还包括对高校教学的创造性研究发展。同时,高校教师将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成果,逐渐应用到高校教学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教学与学术的可行性结合。教学学术活动的本质就可以描述为教与术的学术运动。
(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内涵。
高校教学管理主要是指高校为了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相对较为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开展的高校教学管理。通常情况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就是高校行政管理机构通过教学管理的工作,运用合理、科学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管理的制度。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应以教学规律为前提,重视高校的现实情况,实现高校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转。教学学术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不仅可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最终推动高校教学既好又快地发展。
二、高校教学管理学术性缺失的原因
(一)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高校管理者对教学管理工作一直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高校的工作重点是科研,并且要长期以科研至上的理念作为高校的管理理念。在现实情况中,某些高校管理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的重要性。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某些高校管理者不曾认为教学就是学术,更没有意识到教学本身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导致高校教学管理存在一定的弊端。同时,部分管理者根本就不了解教学学术的思想,更不用提教学学术视角下的教学管理研究。
由于职称方面与评估方面的导向作用,让少数高校教师认为,研究相对来说较为高深的文章和发展文章,才是真正的学术。并且,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其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科研上,导致教学精力与科研研究相比较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高校教学研究不理想。虽说高校科研人员能够在科研方面获得很好的成绩与成果,但对于高校教学来说却不能像对待科研一样,最终进一步影响我国高校的科学、合理发展。
(二)评价体系不合理。
在教学学术背景下,我国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评价都会以教师自身科研方面的成绩和教学效果为重要评判依据。但在现实情况下,我国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依旧会以科研为主,对于教学效果方面只是做参考,并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某些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工作任务不重视,无责任意识,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教学学术的合理、科学发展。
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教师已经逐渐采用教学学术,但由于某些高校缺乏教学学术的重要氛围,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教师对教学学术的重要认识存在偏差。并且一些高校没有及时为教师提供合理、科学的发展平台,最终制约了我国高校教学学术的重要传播。再加上一些高校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旧存在不完善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传统学术观念,制约教师对教学的学术性体现。
一些高校教师开始工作之后,因为自身存在的学术观念,将大部分精力投在科研方面。本质上,虽然教师可能会在科研方面获取一定的成功,但在科研方面的成功并不一定决定在教学方面的成功。
除此之外,一些高校没有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忽视新教师入职后的培训课程,使得新入职的高校教师不能及时、全面地快速掌握教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教师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并不能深层次地为学生进行讲述,最终制约了高校教师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据相关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教学报告进行公开化展示,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认为这是自身的知识产权不想外露。一些教师认为,教学报告是对自身的一系列方式的总结,并不愿意将教学报告公开化。高校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与理解,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甚至水平。
(四)科研为主导的学术氛围,导致一些管理者对教学不够重视。
高校的教学气氛尤其是教学学术的氛围,对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发现,高校教学管理者一致认为,应该逐渐加大对教师的鼓励与赞赏,更提高对高校教师的重视程度。并且,要经常组织高校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与此同时,高校领导要不断关注新的教育思想和及学术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师的教W教育水平。综上可以得知,教师不愿意将教学总结报告进行公开化展示,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的教学学术氛围需进一步强化。因此,高校以科研为主导的学术氛围,不仅会影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管理者对教学不重视。
三、教学学术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策略
(一)倡导“教学学术”管理理念。
行为是观念的一种表现,观念则是行为的一种灵魂。因而,要想将教学学术的理念逐渐运用到实践中,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转变高校诸多教师在思想上的认识,让高校教师懂得教学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想进一步落实高校教学理念,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改变教师对教学本职工作的认识
要想进一步改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就要让高校教师认识到应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教学学术的地位,最终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
2.转变高校管理人的认识
现阶段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主要是由行政管理人员制定的。在以往的评价标准中,如果高校只是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那么高校的教学效果就会被忽略。逐渐转变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3.深化教学学术理念
在我国高校中,要想深化教学学术理念,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学学术的宣传工作,让高校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以教学学术的理念不断引导行为,最终主动且积极地投入教学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二)创建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于教师在认清教学学术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创造力,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评价。然而,要想改革学校对于教学评价的态度,就要以扩大学术评价范围为主要前提,逐渐把教学学术纳入新的评价体系,最终使得教学学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肯定,同样使高校教师的教学创新等得到一定的认同。高校中教学学术应当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将其合理分配,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校教学学术的特定和不确定性。现阶段,部分高校还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论文的发表作为衡量的指标。然而,这种教师学术指标本就是不全面与相对较为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功利化。因此,在高校中创建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学术基础上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提倡在实践中反思教学学术
在我国高校中,高校教师应逐渐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增强科学性,逐渐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能力。由于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对自身的工作进行总结,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最终提出对策。
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每日记录工作日志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进一步思考,从而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主动思考。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应将教学备课c课后反思有效结合,及时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成功经验,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规范高校教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加,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我国高校应顺从时代的发展,将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为重要标准。第一,高校可以组建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的渠道,制定合理、科学的学生信息制度,最终形成相对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第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发展的道路。第三,高校应严格坚持以教学管理工作,为高校管理的改革创建相对民主的环境,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得到一定的重视,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高校服务,最终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
(四)营造基于教学学术的教学氛围。
高校的教学氛围,对于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学术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教师的创造能力。
与此同时,教学工作应以遵循教育工作规律为前提,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十分重要,营造基于教学学术的教学氛围,对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王艳春.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探析[J].才智,2014(32):56-60.
[2]赵湘雯.浅谈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必然性[J].品牌,2015(04):22-23.
[3]马亚平.教学学术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7-19.
[4]李恒,施群荣,徐新艳.教学学术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28-30.
- 上一篇: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医院垃圾分类制度